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06-04 08:36: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

篇1

(一)“职业概况”的含义解析

从二者的“职业定义”和“职业能力特征”来看,没有质的区别,《视频合成》侧重于技术特性描述,《DV制作》侧重于职业特性描述,软件操作能力是二者的核心,区别在策划和拍摄二部分,而《视频合成》更注重后期制作的能力细分,二者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实际的工作属性来看,二个工种事实上包含了三个不同的职业,即:导演(策划),摄像,后期编辑。企业性质、规模和岗位类型的差异,三者各有取舍。综合型和小微型单位一人承担若干项跨界工作也很正常,所以,综合性技能型人才对于中小型制作单位应该更受欢迎。

(二)“工作要求”的拆解分析

《DV制作》和《视频合成》职业标准的“工作要求”分“职业功能”和“工作内容”,下面就二者的包络关系以及各级的分布与内涵方面进行拆解分析。

1.《DV制作》的“职业功能”分为五项,就创作流程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其“低、中、高”三级的分布和各自包络的“工作内容”有商榷空间。首先,第一项中缺少了编导的相关内容;第二项中的内容有的过于分散,比如“摄像机及配件的配置”等;第五项中有的内容过于陈旧,比如“磁带录制”等;有的内容则需要简化与合并并前移,比如三四级的“作品鉴赏与评析”等;第三项的“场景布光”部分三、四级明显错位等。

2《视频合成》的“职业功能”分为六项,第二项“素材处理”和第四项“图像修饰”是融合在“工作内容”中的一个操作环节,单独列项有些勉强;第五项“视觉效果设计”内容偏少,第三项“合成动画”内容过于琐碎;第六项内容属于培训机构任务。

从二个工种的“工作内容”的百分比权重中可以看出,工作内容的重叠率在48.3%,如果去掉和合并不合理因素,重叠率超过60%。也就是说,二者合并后重新布局,对于工作岗位的适合度将更加合理。

四、调整方案与原则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拟对原有二个工种进行了重新布局与命名。

1、工种名称:《数字视频编导制作师》。

2、级别划分:重新布局后分为四级,即:初级、中级、高级、技师。侧重于基本技术的相关内容列入初级与中级范围,侧重于职业素养类相关内容列入高级与技师范围。

3、调整原则:第一是确保职业岗位任务的针对性;第二是确保每一层级的“工作内容”相对独立;第三是确保合理的层级递进关系;第四是调整过时或不合理内容;第五是确保当代数字化背景下的前沿性;第六是总体构架确保科学、严谨、合理和可操作性。

4、《数字视频编导制作师》职业功能及工作内容布局表(表1)。

5、培训课时:初级180;中级240;高级180;技师180。总计:780。

6、布局解读:

篇2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

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是时展的要求。实践表明,数字化档案信息能够让任何一位档案使用者不受时间、 空间的限制,在任何地点、时间只需有一网的电脑,就 可以进入档案管理系统查阅所需要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不仅是提高档案利用率非常有效的手 段,而且还能提高档案的管理效率。档案部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普遍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计算 机管理档案可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形式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并通过光盘、磁盘存储,不再是纸质载体储 存,这样一来,一个档案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全部馆藏信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存储在电脑里,任何个人和机构都能 很方便地进行查阅。档案管理信息化就要求档案工作者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具备运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电子设备,进行档案数据信息收集、处理、储存、分析和利用的技能。

(二)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过程中,对推进信息化的推进进行了系统研究,1947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把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引入到档案信息传播中,研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培养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主要包括:对信息真伪进行准确鉴别、区别对待的能力;对信息的有效检索、评价和使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三)信息化向档案工作提出的理念创新要求

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知情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档案信息的开发更多地关注现实和大众需求,以此来增强对利用者的吸引力。在开发和选题的过程中,档案工作者要有信息意识,应具备对信息真伪进行准确鉴别、区别对待的能力。二是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档案信息的传播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原有档案信息的编辑速度不能适应高速的信息传播和应用速度,这就需要档案工作者具备在新的传媒技术条件下对信息的有效检索、评价、使用和传播的能力。三是现代传播手段给档案信息传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网络黑客技术、病毒、木马等安全隐患一直困扰着现代人。档案工作者必须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自身的保密工作,更要注意避免不经意地丢失信息造成信息遗漏。 四是随着受众的档案意识和信息意识的增强,利用档案信息的用户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员和政务系统工作人员,因此信息传播内容要具备广泛性与实用性。同时,由于各方面专业人员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信息传播的针对性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提高信息传播内容的专业性与研究性,满足用户需要。

二、档案工作者适应信息化的基本素养内容

素养是平时经常有意识的学习、实践和修养,以及社会舆论、环境暗示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知识、能力、作风、品德、胸怀、境界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人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档案 管理信息化的决定性因素。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 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决定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因此,在信息化发展大潮中,档案工作者的素养如何成为推进档案信息化最直接的重要因素。

文化素养。文化素养包含一个人的文化品位、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人文情怀、生命观、审美情趣、思想观念、道德修养(规则意识、诚信)、胸怀境界 、传统习俗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 观、发展观。最基础的是文化基础知识。档案工作者应具有与档案工作相关的文化与科学技术知识。档案信息在传播前,是档案工作者基于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认识水平对将要传播的信息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确保信息传播符合相关原则和规定,对信息内容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选择、处理和加工。因此,档案工作者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信息取舍、编辑的局限。科技的发展决定了网络传播必将成为今后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作为传播者的档案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种语种档案。国际间交流产生大量的外文档案,基于识别利用外文档案信息和增进国际档案工作交流来发展档案工作的目的,档案工作者应提高外语水平。

信息技能。主要包含信息检索技能、信息分析评价技能、信息利用技能和信息传播技能。是指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的对信息搜集、理解、分析、处理综合能力。一是信息检索能力。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档案工作者需要对档案进行一系列处理才能使其形成档案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利用,使信息具有较强的检索性。档案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加工的能力。二是用户分析能力。不同的用户对档案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进行分析,尽可能满足不同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三是信息传播能力。通过档案工作者细致的工作,使档案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使档案信息得到最关法的传播,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另外,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计算机在档案工作中的普及,要求档案工作者熟悉运用计算机软硬件;在网络传播必将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的环境下,掌握网络应用技术是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信息意识。一是对信息的预测能力。作为信息资源的开发者、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源头,档案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外界信息,并与当时当地的实际工作相联系,提高对未来信息的预测能力。二是对信息的敏锐性。敏锐地感受社会信息的变化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工作者及其服务对象都是生活在信息社会中,面对海量信息,档案工作者只有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挖掘、搜集、利用各种有用的信息,不断完善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在各方面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三是信息的安全意识。保持高度的信息安全意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存在很大的风险,这就要求档案传播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网络常识,把风险降到最低。另外,数字化信息的窃取和篡改不易被识别,使信息真伪难辨,一旦信息被人拷贝或篡改,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档案工作者还要注意物理存储系统的安全。

三、档案工作者素养养成的基本途径

素养的养成,是在素质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不断理解和深悟的过程,不断提高和丰富的过程,不断完善和完美的过程。

(一)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

档案工作者要增强现代化意识、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一是档案职业道德意识。档案工作者必须维护档案和历史事实的原貌,既不能任意篡改和歪曲档案的内容和特征,也不允许主观臆断随心所欲地鉴别档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实事求是,坚持据实立档,据实用档,尊重历史,忠于职守,维护党和国家档案的历史真实面貌,同一切篡改档案、歪曲历史的行为作斗争。二是档案信息传播需要档案工作者增强其对信息性的认识程度,提高鉴别水平和处理能力,增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是档案工作者要开发档案信息并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为市场服务。四是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努力学习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术,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跟上时代节拍。五是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在履行服务职能时要有强烈的依法办事意识,按照党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档案的开发、开放、公布与利用,正当参与市场竞争。

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网路技术发展很快,档案管理工作应充分利用现在已经成熟的网络技术,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使档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档案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加强与各单位 的协调,经常到有关单位和部门宣传档案信息化的知识,鼓 励各单位以电子文件的形式按规定格式、程序和要求上报 有关档案资料,以加强电子档案的管理和建设。档案工作不是独立的,档案信息化的实现依赖于方方面面的 配合,要及时以数字化的手段收集、加工、整理、传送和接收 以及储存。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档案 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

(二)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文化知识学习

1、掌握文史知识。语言文字与档案管理和服务是不可分割的,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搞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通晓历史,才能了解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用,更好地熟悉、管理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书写水平也很重要,因为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如编目、著录、标引等与书写水平是分不开的,若所写的文字难以辨认会直接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

2、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现代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日益加强,档案工作者应有重点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如现代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还应具有一定的经贸、法律知识。

3、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随着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建设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复印、缩微、音像以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知识,才能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篇3

学术出版素养是一种“预防期刊欺诈,并精准甄别真实期刊的能力素质”[1]。其本质是信息素养在OA出版环境下的扩展,涵盖出版趋势、出版路径、版权获取、论文准备、数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2]。高校提供兼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学术出版素养教育服务,不仅有助于强化图书馆在数字出版链条中的中介地位,还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参与学术出版的主观意愿,并培养其基于信息的学术出版问题解决能力。当前,我国高水平大学图书馆已经意识到学术出版素养教育对于科研人员出版与传播学术成果能力的重要性,不仅大力宣传推广前沿的学术出版理念,聘请不同学科领域专家为校内师生介绍最新的学术出版政策、高水平期刊的遴选与评价等方面知识,而且利用LibGuides、OPAC等学科资源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投稿”“学术伦理与论文写作”“核心期刊与投稿指南”等学术出版资源支持服务,有效增强了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素养教育效能[3]。本文通过对清华大学逸夫图书馆学术出版素养教育开展案例研究,提炼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素养教育向纵深发展的现实借鉴。

一、清华大学逸夫图书馆学术出版素养教育的全景分析

清华大学逸夫图书馆落成于1991年9月,是由清华大学关肇邺院士设计、香港邵逸夫先生捐款兴建的现代化图书馆。近年来,馆方所提供的学术出版素养教育服务已经成为校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并获得极高的用户体验度、忠诚度与共识度——虽然其所推出的服务项目大多未冠以“学术出版素养”之名,但均是以校内师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与科学性的学术出版素养教育内容,采用研讨会、咨询会议、在线指南和学分课程等多种形式来支撑学术出版素养教育。从学术出版素养教育的服务主体来看,图书馆馆员、校内专家与出版商在学术出版素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清华大学逸夫图书馆专门设置了“出版馆员”岗位,其职责是为用户的图书与期刊出版提供参考咨询与技能培训,负责与学术出版相关的专题数据库建设,以及校内师生知识成果的挖掘、组织与传播。校内专家与出版商扮演“兼职导师”角色:校内专家每周会抽出1—2小时的时间与图书馆读者进行专题培训讲座、经验研讨交流,最大限度解决读者学术出版周期中的某一细节问题。出版商作为学术出版素养教育的“外部智脑”,会围绕发现学术内容、学术出版模式、提高学术成果影响因子等实操性强的主题与图书馆读者进行深层次交流。从学术出版素养教育的服务内容来看,馆方创建了以出版课程为核心且贯穿用户科研全过程的学术出版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分为基于写作的出版流程设计与基于研究的全过程设计两类。前者内容的关注点是科研成果出版的技术性问题,如学术刊物与出版机构的选择、同行评议流程与出版过程中的版权管理问题。后者囊括了从科研定题到学术出版成果评价全流程中的细分内容,包括课题标书写作、机构存储、文献检索、学术社交媒体使用、ORC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注册等。从学术出版素养教育的服务手段来看,馆方面向用户学术出版全生命周期设计了基于新媒体的学习指南,这些指南不仅集聚了不同学科领域的高质量学术出版知识与版权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易用性与可操作性,大大降低了初次访问或学术出版素养不足的读者的使用门槛。在知识内容上,这些指南不仅涵盖了数据策管、数字存储、数据挖掘、版权与开放资源使用、数据管理计划、数字工具的技术协助等各种类型的学术出版知识,而且推出了“社区数字档案可持续增长公共平台”“空间数据存储库”“语义动力平台”等特色项目。在资源展示方式上,这些指南既注重发挥培训、研讨会等线下服务手段的在场性优势,为用户提供数字学术讲习、数字学术技能与工具培训服务,又充分运用新媒体可视化工具来形象化阐释学术出版素养的理论知识。

篇4

全民学习活动的主题内容是以提升居民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树立市民终身学习理念为切入点,以提高居民学习能力和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重点,引导社区居民投身到“五学”之中。

1.学理论,提升居民道德素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等方面的学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学、带动社区居民学,大力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全面提高居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2.学文化,提高居民文化水平。按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现代人文、低碳环保、生活安全、健康保健、文体才艺、社会公德、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学习,倡导居民多读书、多学习,不断提升居民文化素质,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3.学技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根据区情实际、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操作、物业管理、电器维修、家政服务、绿化养护、创业经营等方面的学习,组织居民学技术、练技能,培养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技能型人才,大力提升服务企业、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4.学科技,提升居民科学素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移风易俗、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引导居民学习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现象,并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逐步摒除陋习、树立新风,提高居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5.学法律,增强居民法律意识。根据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习,举办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加强《宪法》《刑法》《物权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劳动合同法》等方面的学习。通过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不断增强居民法律意识,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服务平台

1.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各社区要充分利用“市民学习在线”这一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维护好本社区的“数字化学习教室”,大力宣传、倡导社区居民踊跃参与网络学习,帮助社区居民完成注册和在线学习。社区教育中心要做好指导和督查工作,确保星浜社区和聚福社区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数字化学习教室”的创建工作,实现社区“数字化学习教室”全覆盖。

2.社区阅读服务平台。以区图书馆为主阵地,依托社区农家书屋等居民学习场所,搭建社区阅读服务平台。要加强阅读引导,通过图书捐赠、阅读场所错时开放等来满足居民的阅读需求,积极营造出“阅读求知、阅读明理、阅读成才”学习氛围。

3.市民大课堂服务平台。各有关部门、街道和社区联动,搭建市民大课堂学习平台。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与讲座,使之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道德文明,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居民科学文化素养的主阵地。

4.技能提升服务平台。依托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及骨干企业,搭建技能提升服务平台。按需开展初、中、高级多工种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居民有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形成全民学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5.文化教育服务平台。整合我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艺体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搭建文化教育服务平台,向社区居民有序开放。同时,要充分发展各类文体社团作用,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各社区要注重文化墙建设,将临街墙面等低成本、高效率宣传载体作为文化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

三、活动内容

1.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各社区要通过社区广播、LED屏幕、短信平台、微博、微信等媒介,向居民宣传各类学习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通过编印居民学习读本、展板巡展、征文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学习宣传力度,使社区居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乐学、善学蔚然成风。

2.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各街道、社区等有关部门联动,创新性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终身学习周”“全民阅读节”“热爱家乡,建设”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从而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使得居民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和生活习惯。

3.开展网上学习活动。网上学习资源丰富、方便快捷、低耗高效,是社区推进居民教育的重要抓手,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可。各社区要积极发动与组织广大居民上网学习,充分利用“市民学习在线”这一学习平台,组织居民在社区学、单位学、网上学。

4.开展“菜单式”培训。充分利用我区各种居民学习服务平台,依据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每年选定学习菜单,积极推进“菜单式”培训工作。

5.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等学习型组织的评选活动,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善学”学习活动深入开展。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善学”全民学习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各项活动的组织协调,领导保障;由区社区教育中心具体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在社区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全面实施学习活动,并努力形成特色活动品牌。

2.健全运行机制。开展学习活动,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区为主”的工作机制;要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保障机制;要实施目标责任机制,有效推动学习活动深入开展;要实施活动通报机制,促进学习活动有序开展;要实施评估表彰机制,促进学习活动健康发展。

3.落实服务举措。社区教育中心负责筹建一支能够基本满足学习活动需要的讲师团,为“菜单式”学习培训提供保障,并负责组织居民学习活动读本编印、课程开发和经验总结、推广。

4.加强考核督查。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实施意见要求,落实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社区教育中心扎口负责对各部门的考核督查工作,做到每月考核一次,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全区的年终绩效考核中。

五、实施步骤

篇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9-01

数字媒体产业(the digital media industry)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媒体内容的设计和制作为中心,包括多媒体,软件,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也包括对传统文化艺术娱乐产业的数字化。数字媒体技术为不同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数据库、报纸、刊物等等,提供了新的基础,提供了分享资源和影响力空间的内在机制与条件。在影视特效,数字动画,游戏娱乐,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网络应用及教育,医疗,建筑等领域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增值潜力。

数字媒体产业是科技文化娱乐新兴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中国的数字产业起步比较晚,但是基础比较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数字媒体的内容平台”列为重点领域,数字媒体产业具有 “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科技部通过国家 “863计划”在动漫和网络游戏两个领域率先进行了布局,2005年5月13日以国科高发字(2005)150号文件批准北京、上海、四川成都、湖南长沙组建四个“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数字媒体产业将成为我国IT和娱乐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涉及影视、游戏、出版、图书、新闻和信息技术等各类文化和技术产业。可是,相关人才匮乏,特别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更是稀有。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失成为了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高职院校应如何来培养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是当前应该重点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数字媒体产业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媒体产业是本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涉及的领域范围广阔,因此,对所需人才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具有很高的标准:

首先,应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字媒体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学习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然后,应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运用艺术思维进行对象策划与包装,动画、广告、多媒体交互艺术、动态影像与宽带流媒体应用等多媒体艺术创作。第三具备良好的软件应用和操作能力,熟悉各类设计软件的工作界面,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工作流程和使用方法。第四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充分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第五,具有健康的体质和心理素质,具备道德完善的人格。善于沟通和交流,富有团队合作精神。

2.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教学的主要目标

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数字媒体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了计算机、艺术设计和多媒体等多门学科。数字媒体产业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产业,用“文化为体、科技为媒”准确地反映了艺术文化在数字媒体产业中的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培养的人才两极分化,懂艺术的人不熟悉技术,而懂得技术的人则缺少艺术素质,培养懂艺术又熟悉技术,兼通“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字媒体专业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艺术设计为依托,将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以在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娱乐游戏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教育等行业工作。

3.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手段是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其能培养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1)培养动手能力。(2)培养综合能力。(3)培养设计能力。 (4)培养研究能力,该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项目的制作,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4.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实践教学的对策

(1)以适应数字媒体产业对创作设计人才、制作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要求设置专业实践教学。从具有艺术与技术特点密切融合的数字媒体产业需要出发,高职院校应在传统的艺术教学的基础上,注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视听艺术的融合,注重在影视、动画、设计、计算机等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交叉复合。

(2)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验设备的优势,建立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符合时展要求和数字媒体技术前沿的先进实验室和实践教师队伍。

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数字媒体新技术,使他们紧跟数字媒体技术前沿和迎合时展要求,高职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必须跟上市场发展行情,随着不断改进和提高的技术手段,要求实践仪器设备的不断升级。

健全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队伍。数字媒体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档次普遍较高,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有技术、有专长。他们既要掌握实践技术,又要懂得使用仪器设备、维护和开发的能力。实践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素质,不但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必须有综合性实践的设计、实践教学的创新能力。

篇6

1.图片—图像素养,指的是学会理解视觉图形信息的能力。

2.再创造素养,指的是创造性“复制”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整合各种媒体(文本、图像和声音)的现有的、相互独立的信息,赋予新的意义,从而培养能进行合成和多维思考的能力。

3.分支素养,指的是驾驭超媒体素养技能。学会运用非线性的信息搜索策略并通过同样的方式从貌似不相干的零碎信息中建构知识。

4.信息素养,指的是辨别信息适用性的能力。在信息剧增时代,不但要学会搜索所需的信息,而且要学会去伪存真,数字环境下的每一项工作都与这种素养有关。

5.社会—情感素养,不但要学会共享知识,而且要能以数字化的交流形式进行情感交流,识别虚拟空间里各式各样的人,避免掉进互联网上的陷阱。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的优势、内容和途径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的优势

1.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都在努力推进自身建设,尤其是加大了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扩充了数据库资源,增强了数字服务能力,从图书、期刊的数量、种类及文献的连续性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整体的环境更适宜阅读与学习。而且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质量也比较高。除了对内容有侧重,关注某一领域的高端信息资源外,还能够大量的吸纳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信息接收的速度快。正因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文献和信息,所以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在这里学习,不仅是对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而且可弥补课堂教学局限的缺陷。

2.先进的自动化设备。随着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视听、缩微、复制、终端检索等现代化设备在图书馆被广泛采用。高校图书馆通过这些设备和场所辅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还可以通过获取网上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建立网上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本馆与外界信息沟通的桥梁,发展和延伸馆藏信息量。使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功能强大、灵活方便的检索工具,进行光盘检索、联机检索,在网上浏览、查询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

3.素质较高的信息服务人员。新时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在知识结构上符合服务性与创新性要求,不仅是文献信息传递的多面手,而且是网络的导航员和管理员,是信息资源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专题联机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从而能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检索语言,掌握检索方法和技巧。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员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梳理和筛选网上信息,判断信息的质量及利用价值,对多载体信息资源能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整序,为学生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信息认识教育。信息认识教育主要是信息用户对信息看法、认识以及对信息的本质、价值和特征的认识,其核心是信息价值观念教育。通过对信息的基础教育,可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信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对信息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树立的信息价值观,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从而产生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愿望。所以说信息认识的基础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人们搜集、处理、分析、综合、利用信息等信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具有较强信息意识的人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并善于依靠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决策。如果信息用户信息意识淡漠,其信息需求不高,也不善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不能消化吸收文献信息中的精髓,难以提炼出真知灼见和新思想、新知识,因此也谈不上进行知识创新的探索活动。

3.信息能力教育。开展信息能力教育就是要让用户掌握检索信息的基本知识、信息检索工具,了解信息组织方法,信息系统构成及其内容,以便使用户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只有具有信息能力的人才能将事实、数据、信息转换为知识,将信息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进行知识创造。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的今天,应着重培养用户查找信息的技能,包括各种不同载体的信息检索技术方法及途径,要学习了解现代化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在信息检索中的作用,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文献信息源的利用。

4.信息道德观念教育。具有正确信息道德观念与个人行为准则的用户能在信息利用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尤其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合理使用与开发数字资源。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对策

(一)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1.新生教育

对刚入学的新生,图书馆应该针对其特点开展新生喜闻乐见的多形式的入学教育,指导他们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和馆藏布局,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尤其是是对数字图书馆的利用,教育他们认识到图书馆在他们大学四年学习生活里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提升他们的信息意识,为他们今后利用图书馆打下良好的基础。西安欧亚学院将入馆须知配以周杰伦的《青花瓷》拍录成MV形式,得到了广大新生的认可,被网友评为“史上最牛图书馆入馆须知”。

2.文检技能培训

高校图书馆定期安排信息能力的基础培训。通过培训,重点让大学生获取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设备优势,让他们掌握不同载体的信息检索技术方法及途径,全面增强他们的信息能力。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检索课以适应高职学生学习模式为特点,“轻理论、重实践”的重点开展以铁路施工为主的土木工程类集束专业群信息检索,内容包括国际三大知名搜索引擎使用、特色搜索引擎应用、图片检索工具应用、特色数据库使用、“人肉搜索”的使用及价值评判、专利和标准文献的检索利用等多方面内容,侧重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实际动手应用能力,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二)发挥图书馆的导向作用

1.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数字素养进行培养

(1)对教师提供信息获取的培训

教师是教育的最直接传播者。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数字素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利用自己丰富的馆藏资源,努力为教师提供最新的、前端的学术信息和资料。同时也应该对工具书的使用、网上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与辅导,使教师了解前端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主要的信息源。从而,再通过教师的宣传与指导,达到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目的。

(2)对馆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辅导

网络环境下,大量庞杂无序的信息充斥我们的生活,图书馆所收集的信息也面临着一个筛选、甄别的过程。在这里,图书馆员不再是仅仅起到看管书籍的作用,他们必须要能够起到信息导航的作用,更好地指导学生使用图书馆,使他们在高效的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的同时学到一定的信息收集技巧。另外,现代多数的高校图书馆已经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员作为信息的导航者,必须要对新的信息获取技术、新的信息分析工具熟练掌握,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检索语言,掌握检索方法和技巧。

2.重视宣传,以先进文化占领学生头脑

图书馆还应该定期开展信息道德教育,对信息技能的重要性、提高数字素养的途径、如何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大力宣传。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使大学生明白应该如何遵守法律法规,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学生的头脑。

参考文献:

[1]杨明秀,刘秋林.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2006.1

[2]刘建平,黄宏伟,李作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研究.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1

篇7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信息素养 教育职能 教育方式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源的能力,以及获取和识别信息、分析与评价信息、传递与创新信息的能力。[1]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公众推广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做好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及实施方案,为提高民众的信息素养发挥自身职能作用。

1、公共图书馆开展民众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 对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所在。

公共图书馆具有面向社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社会教育职能。信息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其教育职能的发挥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以及免费服务的深入开展,公民信息素养提高,不仅关系到公民对公共图书馆的利用,提升图书馆服务的价值;还关系到社会公民文化权益保障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较完整的信息检索系统和专业知识强、信息素养能力高的人才队伍等所拥有的服务资源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培养公民的信息意识和驾驭信息的技能,这是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所在,是其教育职能拓展深化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

1.2 对民众,信息素养教育是民众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提升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公民信息素养提高关系到公民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质量,提高公民享受文化生活的能力。因此,系统学习信息素养,掌握应用信息素养能力,是民众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2]

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的公共图书馆,适时开展面向全民的信息素养教育,也正符合了民众学习信息素养,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

2、信息网络化环境下图书馆开展素养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2.1 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水平依然落后于信息的网络化进程

随着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也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发展,并配备了上网的计算机、现代化设备、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资源,但大部分的读者利用的还是纸质书刊,而利用电子资源及声像资料的读者非常少。主要是由于民众的信息素养水平较低,包括对信息的需求,搜索技能及使用能力还是比较薄弱,所以容易满足于信息的简单查找使用。另外,也说明了肩负民众信息素养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许多工作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有待改善。

2.2 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复杂的长期的工程

首先,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由于文化水平的差异性,自身素质高低不同,以致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也是多样性的[3],这就要求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方式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针对不同受众,采取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教学策略。

其次,图书馆的社会教育与学校以系统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方式是有区别的,而且,对受众的组织性,约束性也不同于专业学校。需要改变教育思维,减少枯燥的理论灌输,以实践教学为主,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引导公众自主参与信息素养教育。

如何让民众自主意愿走进图书馆,或者通过图书馆信息网络获取所需信息资源,从而感受图书馆自由进取的文化氛围,有意识的接受基于信息传播利用的、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

3、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思考

3.1 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宣传力度,定位图书馆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职能。

由于受制于传统观念,图书馆的对外宣传工作比较欠缺,以致很多民众都不知道图书馆适应时展所做的种种改变,依然还是把图书馆简单认为就是图书借阅,资料查询之类功能简单的场所。图书馆应借鉴公益广告的方式加强宣传,尤其对信息素养这种比较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媒体网络自我宣传,吸引民众注意力,让他们有意识地去了解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相关情况,了解信息时代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3.2 以读者服务为出发点,建立信息互动交流机制,开创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平台。

图书馆信息教育的主体是读者,为读者服务也是图书馆的办馆宗旨。所以,要充分尊重读者的合理诉求、建议。建立一个适合交流对话的平台,通过读者调查问卷、交流会、网络论坛的形式对读者的建言献策进行搜集整理,与图书馆自身工作开展中的问题相结合进行综合考量,尽可能参考读者的建议,把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氛围尽可能的活跃起来,而且信息交流本身就是信息素养能力的一部分。

3.3 加快数字馆藏资源的完善建设,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的资源保证。

信息资源网络化的环境下,在努力丰富馆藏实体资源的同时,利用图书馆系统自身优势,加强馆际信息共享,与各大数据库公司合作,合理利用公共数据库资源,扩大数字信息馆藏,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其次,通过技术手段,有计划地把馆藏特色实体资源数字化,分类整理建立数据库,可以有效提高资源使用的便利性和共享性。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根据馆藏信息资源的不足,查找相关互联网资源,重新整理成为馆藏资源的有益补充。

3.4 注重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推进信息素养教育。

多数民众由于检索技能的不足,所查找到的信息往往质量良莠不齐,系统性差。这就需要把读者信息检索技能的培养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通过培训学习,让读者通过运用不同的检索工具、方法查找所需信息,逐步掌握并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能力。

3.5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信息活动,丰富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

除通过导读、馆藏书目检索、流通借阅等服务方式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外,还要采取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读者举办各种信息知识讲座或培训,比如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利用、某一课题的技能培训等,着力培养读者的信息捕捉能力、分析利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通过类似读者服务月,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活动,开展信息知识竞赛、征文、展览、优秀数字资源展播等形式的活动,充分调动民众对信息素养的学习热情,潜移默化中,提高民众的信息素养水平。

信息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备的基础素质。而作为公民终身学校的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责无旁贷。因此,必须直视公共图书馆在公民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努力提高素养教育水平。

参考资料:

篇8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数字经济优势不断凸显,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推动力。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离不开大量职业工人和职业技能人才,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不管是生产、流通还是消费环节,将会诞生出更多新的职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将会是中国未来高等教育中的两条腿,要持续推动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职业教育转化,为行业和企业供应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技能人才。

1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从数字创新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数字产业、数字融合应用、数字经济需求、数字政策环境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中指出,湖南在2019年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5位。湖南属于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产业集群特点,长沙作为省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初步形成了“一园五区两山”的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对湖南数字经济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湘江鲲鹏首台服务器下线、中国首条“智慧公交”投入使用、“和包支付产业园”的持续发展、长沙高新区互联网企业的上市、5G技术在工程设施等方面的应用、传统零售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使得湖南区域经济转危为机。2020年湖南移动电商、社交新零售、跨境电商、乡村振兴、电商扶贫、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移动办公等细分领域融合创新,逆势上涨。2020年,为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省了《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但是数字经济在湖南省经济总量中占比依旧相对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双重短缺等方面。

2数字经济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数字贸易快速向前发展,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行业快速崛起,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传统的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数字化转型不仅使企业和行业急需稀缺行业的高学历高级人才,也急需经验丰富的职业工人和职业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对人才需求更新也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高职院校商科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需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时代新科技结合起来,转变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在数字经济方面最热门的行业有互联网服务行业、教育和培训行业、农业、传媒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见表1);而在商科专业方向,互联网/电子商务、贸易/进出口领域招聘需求增长较快,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比2020年第二季度有所下降(见表2);随着出口贸易的逐渐恢复,进出口贸易行业在就业上也受到利好影响,竞争指数相对降低,职位供给比较大,在长沙地区商科方向薪水方面,贸易/进出口行业薪水相对较高(见表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职位供给旺盛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其竞争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体现在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身求职人员职业素养不匹配的问题,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也是高校一直在摸索和研究的课题。

3人才培养瓶颈分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商科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同时受疫情持续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等各方面压力,2020年大学生就业遭受重大冲击,中小企业校招岗位需求减少,大企业岗位竞争压力激增,导致岗位要求不断升级,不断向名校倾斜,不断向高学历倾斜,出现研究生学历抢占本科生职位、本科生抢占专科生职位的局面,进一步压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空间,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瓶颈期。如何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3.1专业定位偏差。专业定位偏差包括认知性偏差和结构性偏差。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湖南数字经济发展的特性,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存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商科专业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认知存在偏差,比如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认为国际商务和国内电子商务类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营销等同于推销。结构性偏差主要体现在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及设置结构与企业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规模之间的偏差。在数字经济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消费模式和销售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商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有可为,因此,高职院校在商科专业建设方面,应该结合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如2020年湖南自贸区成立等利好信息,结合本校和企业资源,明确专业定位,为湖南地区经济发展输入应用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

3.2人才培养方式认知偏差。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就业率,过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容易走入的人才培养极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区分开来,避免陷入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误区,要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与综合培养。专业知识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从专业对应性、岗位适用性和知识前沿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提高所学知识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验室建设、学习氛围、教学模式和专业群方面的建设,这些都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制造2025》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应当向国家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当前高职商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很明显,不利于他们融入企业和社会。如何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学中,适当融入社会、历史、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艺术、法律、工匠精神等信息,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商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也是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深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

3.3教师队伍培养单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较高,职业技能相对缺乏;高职院校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平时重点也放在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技能培养有所忽略,这些问题导致教师队伍培养比较单一和单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行业和企业也在对用人标准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单纯只追求专业知识授课和科研能力,可能不能为学生提供新鲜的资讯和信息,比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关务知识,海关每年都会有信息变更,如果教师只守着自己的固定教材认真上课,不去经常与外贸企业交流获取最新信息,所传授的过时的知识对学生也将是无用的。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创新创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也要鼓励和激励高校教师多到企业中去实践学习,多与相关商科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交流和学习,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将有助于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3.4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湖南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及其实施细则条款并没有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并不完善。大企业因为人才需求层次不同,一般较少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另外,中小型企业比较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人才培养的长远意识和战略意识,合作意愿和合作主动性不强;同时企业也会担心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担心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流失问题。这些瓶颈问题都制约企业不能高质量的参与到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来。

3.5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有待提升。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环节缺失,将直接体现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方面。除了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参与学校组织的校企合作实习主动性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自律性较差、责任感缺失、不能很好的遵守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等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在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宣讲,先成人后成才。

4对策研究

4.1专业定位精准化和动态化。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应该精准化,在给学生做学前教育和专业宣讲时着重明确学生的职业方向和定位,纠正专业认知偏差。但是根据职业不断变迁的社会现实,专业培养又不能陷入一成不变的困局,要实施动态化的专业定位调整,既要使学生明白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又要考虑学生就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至少考虑3~4年的因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引发的周期性风险,确保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围绕一个核心内容和方向,在不超出职业方向和定位的范畴内,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生的学习方向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4.2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时俱进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培养适合湖南地区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善于根据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进行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课程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以满足湖南区域经济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商科专业设置应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商科对应岗位和职业的深入分析,合理调整商科专业设置。

4.3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项目的财政投入,鼓励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省培、国培、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组织的师资“1+X”证书培训,获取行业前沿知识和新动态;鼓励老师带队参加湖南省技能竞赛以及商科行业技能赛项,如互联网+国际贸易赛项、电子商务技能赛项、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技能赛项等等,通过参与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课、以赛促教的目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4.4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高职院校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产学研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通力合作和互相配合。政府层面需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激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政策和制度,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如政府拨款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政府联合地方行业协会,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定期举办行业、企业、教师专业知识实操能力培训,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流失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第三方协议,明确“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4.5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内涵包括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诚信意识、通识教育等内容。高职院校不光要培养商科专业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从商技能,同时也要加强人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方向。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湖南省、行业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湖南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湖南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各校发展情况,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教师培养、企业积极性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下功夫,采取适合各校的人才培养路径,为湖南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博,杨延.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8~23.

篇9

1 引言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常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微格教学产生于美国,它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把现代视听设备应用于教学,对师范生“角色扮演”课程进行改造而形成的。1963年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被人们肯定并成为一门课程,被列入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中[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微格教学成为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教学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微格教学理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师技能培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2 教育信息化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在教师教育中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具有更强大教学功能的教育媒体进入课堂,教学环境从单一趋向复杂,以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得到广泛的建立和使用,语言实验室、多功能教室、虚拟实验室等适应于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环境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不再只是信息源和知识拥有者、传播者,而是更多地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辅导者和学生的伙伴,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信息资源的查询者,知识的追求者和学习者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探究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远程学习模式、个别辅导模式等[2]。

教学环境的复杂化、教师角色的多元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微格教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要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全面整合的要求来确定微格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设计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在微格教学的技能训练中,重点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能力。

3 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学

3.1 教学环境的数字化

微格教学环境变化的核心是微格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将微格教学教室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大屏幕投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为现代教学技能的训练创造物质条件。

与传统的微格教学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软件控制。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改变传统的机电控制的方式,采用软件管理,既增强了控制的精确性,同时简化了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操作程序,体现了易学易用的特点;②数字传输。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采用数字传输的模式,改善了信息的传送质量;③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将文件纳入网络文件服务器中,改善了传统微格教学系统主要在控制室和观摩室使用文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网中的特定用户随时可以调用文件,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呼叫可视对讲功能、远程遥控功能、多播功能、评课功能、示范功能、系统多媒体监控及扫描功能、远程传送功能等[3]。可具有以下用途[4]:

(1)优秀教师的重要课程实况录像,以利于其它教师观摩、学习;外聘特级教师的示范课。

(2)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在主控室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记录缺点、问题进行课后的对比、提高;专业教研组的实验课和教研组针对该课的讨论、修改。

(3)学院重点课程的资料留存;学院重大活动如外请专家、学者讲课,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4)和闭路电视系统结合把微格教室的活动和课程向全院实况转播。

(5)学院送审的优秀公开课的节目录制;精品课程视频的制作;学院留存档案和兄弟院校之间的资料交流。

3.2 微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掌握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强调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要注意学习如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学习如何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去“导学”,而非“灌输”。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既包括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也包括以导学为主的教学技能训练;既包括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包括社会型教学模式的体验;既包括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包括课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5]。

通过这样的多元化目标,帮助师范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关人际交流的主要沟通因素分析;训练在课堂上如何与学生交流的方法,促进反馈评价。

3.3 微格教学培训技能的重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数字化环境下,注重课堂日常教学的信息化,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手段方法、数字化学习环境融合到课程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中,开发设计数字化学习课程,掌握、运用数字化学习方法,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构建“学教并重”或“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2)构建数字化视频案例库。案例库中包括专家教师、一般教师等的不同教学案例,案例中包含“精选案例”、“名师授课”、“典型范例”、“实况录像”等,每个案例附有背景介绍、分析说明、教师解说和评论、专家点评、适用对象、参考资料等。学生可以看到每项教学技能的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视频示范片段,包括优秀教学范例、基本技能的示范及综合技能的示范、问题示范等,来增强对教学技能的感性认识,提供学习的样板(包括正例和反例),便于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6]。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如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基于任务的学习环境);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理论,对学生的评价是包括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教师要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德育教育。能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

(6)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和整合技能。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媒体。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要遵循施兰姆公式,即教学媒体选择几率(频度、次数)与教学功效成正比,与成本成反比。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媒体。教师不但要会选择媒体和使用媒体,还要能够在微格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合理地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同时要使教学媒体和教师的口头讲述、板书、演示、学生的练习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3.4 微格教学训练模式多样化[7]

基于方法导向的多元技能训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方法上倡导以学为主的方式,更加提倡师生相互作用和个别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如活动教学、发现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等等。教师技能方面强调教师“导学”的能力、设置问题情境的能力、认知工具选择的能力、组织有效活动的能力、设计探究学习任务的能力和良好的信息沟通能力等等。在微格训练的课堂上,除基本教学技能训练外,受训者们还应采用更加建构化的方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如学习怎样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怎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励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以何种方式鼓励学生交流和采取有效人际沟通、怎样发挥学生专家的作用、对活动和教学情境如何设计等等。

基于角色扮演的多元技能训练:由受训者分别进行“师”和“生”的角色扮演是微格训练中的常规做法。它的优点是使得复杂的课堂教学变得清晰、易于控制。但在实际教学中,任何一项教学技能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多项教学技能的运用需要一个整合过程。实际上,在训练中,让每一位受训者都完成多项教学技能从分解到整合的全部训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采用教师角色扮演协作的方法,以训练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多项教学技能训练,并通过内容使之初步整合起来。在协作小组中,教学任务由小组成员共同分担,分工明确,任务量适中,根据任务决定每人训练的技能项目。由此既完成了一定量的个体训练,又针对某一完整教学内容完成了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具体描述及评价,同时又不割裂训练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基于合作学习的学导式训练:学导式训练,即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导生”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训练小组的成员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包括本科生、专科生,也可以包括研究生、进修教师,还可以包括其它不同专业的学生。使成员间信息的交流更加多元化,信息流量更大。这种学导式的合作学习利于发展受训者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间的沟通能力和对个体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同时使受训者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了解组织合作学习的技巧,而且不同学科间学生的合作可以使教学训练更具变化和趣味性,可以使受训者尝试如何协作组织设计多学科知识内容的以社会为中心的教学,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学科中心课堂教学组织中。

篇10

[作者简介]邹晶晶(1981-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数据挖掘技术。(湖南长沙41010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90-02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出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成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近些年的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0年以来,湖南省部分高职院校以基于云计算的“职教新干线”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空间资源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兴起了一场从“传统”到“空间”的教学创新与变革,使得“黑板板书+多媒体展示”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电子白板+多媒体展示+空间资源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以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空间教学,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技术支持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云计算等一系列先进信息技术不断融入课堂教学中,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大,这给学校信息部门的技术支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首先,信息技术应用深度的不断扩大,要求信息部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好先进技术的承接和传播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条件和环境;其次,信息技术应用广度的不断扩大,要求信息部门拓展服务范畴,与教务、科研等部门配合,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广大师生信息素养,不断缩小与教育信息化需求之间的差距,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如何建立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推进提供环境、条件和保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技术支持的理念创新

(一)技术支持工作的内涵塑造

高校信息部门所承担的技术支持工作,其本质和根本任务是提供服务,服务于教学和办公。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支持是指产品公司为其产品用户提供的售后服务的一种形式,帮助用户诊断并解决其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在云计算技术背景下,世界大学城空间实际上就是学校通过互联网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取的一种计算和存储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上说,负责技术支持工作的应该是计算和存储服务的供应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供应商不一定能了解学校的具体运行情况,因而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服务;二是对于技术应用过程中故障排除,很难保证实时性。所以,信息部门的技术支持要像“桥梁”一样,体现传承先进信息技术的效果。

(二)技术支持工作的外延扩展

高校信息部门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工作,其具体内容涵盖了教育信息化实施的环境、条件以及保障的相关工作。首先,教育信息化是基于互联网和数字资源的,所以稳定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数字资源是前提和基础;其次,在网络环境、资源环境基础上提供的保障服务是关键。除此之外,技术支持工作还需要拓展至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因为不管是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和学生,还是从事教学管理的其他教职工,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及技能。

(三)技术支持工作的理念阐述

上述两点分析对技术支持概念进行了内涵塑造与外延扩展,以此为基础,从技术支持服务工作的任务、内容、目标等三方面确立了“传承先进技术、拓展服务范畴、提升服务水平”的工作理念。第一,传承先进技术。传递、承接适用于教学、办公的先进信息技术,并进行创新。第二,拓展服务范畴。在注重搭建高质量实施环境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的信息素养。第三,提升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水平是技术支持工作的最终目标。

三、技术支持的实践研究

下面以湖南某高职院校为例,阐述创新的技术支持理念在该校的实践。

(一)工作思路

依据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学院明确了基本的工作思路,如下图所示。该思路是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提炼,以及依据学院现有数字资源的应用经验总结归纳形成。

(二)搭建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化实施环境

1.创建“高速、稳定、便捷、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教育信息化特别是空间教学的全面展开,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这对网络的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高速的网络带宽:该校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应用需求,推进万兆校园主干网建设,并将出口带宽升级至800M,提升网络出口效能。(2)稳定的网络性能:优化校园骨干网结构,建立扁平化网络结构;部署iMC网络管理系统和MRTG流量监控服务器,管理和监控网络设备运行状态,为QOS的部署提供决策支持。(3)便捷的网络接入:实现了有线网络及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并根据教学需要建设了多个高密度无线教室;实现WEB接入方式与学校校园网络的VPN连接,使教职工访问校内资源不受地域限制。(4)安全的网络环境:集中建好核心区域的计算、存储能力,提高网络管理效能和稳定性;优化接入层交换机配置,启用DHCP SNOOPING监听与交换机DAI;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行为审计系统,最大程度保障校园网络安全可控。此外,加快网络故障响应速度,通过每周的例行巡检,对校园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分析,调整与优化网络环境,及时处理网络应用故障。

2.构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数字资源环境。数字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而空间教学倡导的“数字资源人人建”为数字资源的建设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但是基于知识产权的考虑,很多基础性、权威性资源还需要引进并且着力提高利用效率,因此,该校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基础数字资源环境。一是现代化的数字资源硬件。学校配备了360余套多媒体设备,建成能同时容纳2000余名读者的多功能电子阅览室;同时,配备全自动触摸式检索机,提供便捷、优质的阅读服务;此外,完成服务器虚拟化、虚拟桌面的实施,整合原有硬件设备资源,节约硬件投入成本,提升了各种应用支撑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多元化的数字资源内容。学校首先整合部门相关技术人才,筹建数字资源工作小组,负责数字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其次,引进(购买、免费开通)包括知网、万方、维普在线考试等数字资源共计15种数字资源;此外,完成了校内媒体电子版的改造。三是全方位的数字资源服务。学校构建以高清LED显示屏为基础的校园整体信息推送平台,实现校园各类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智能化推送;完善数字资源网站建设,将资源网站涵盖读者指南、馆藏资源、信息服务、资源整合平台、特色推荐、资源下载和服务热线等丰富内容。

(三)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

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包括三个方面:技术支持服务团队、教师以及学生。

1.“外塑形象、内修气质”,创建优质服务团队。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整合与改造多媒体、网络以及信息相关的各项业务流程;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塑造良好的部门形象,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同时,制订中长期培训计划,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洞悉信息行业发展方向;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平、致力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为目标,促进信息技术人员在知识、技能以及服务意识等各方面全面提高。

2.采用评价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职工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在信息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重要。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关键。学校采用评价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改进评价方式,由阶段性改为连续性的评价方式;其次,完善评价内容,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优化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包括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素质培训。

3.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最大的受惠者是学生。然而,由于我国教育区域差异的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而且空间教学是以高职院校为试点,所以如何提高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之能适应空间教学的推广,也是技术支持所要完成工作的一方面。学校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信息素养。(1)在教学目标方面,高扬“因材施教”和“授人以渔”教育思想,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本原,以信息素养相关要素为主要内容,以项目驱动或ISAS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交互和协作,将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基本目标,升华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层次目标。(2)在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上,一方面充分考虑教育信息化特别是空间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3)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项目驱动或IASA教学为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的认知前提能力、学习过程的情绪体验和学习中自我实现的操作技巧等,同时体现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和协作性――交互的学习环境和协作的学习方法。(4)在课程考核方面,从2010级学生开始,摒弃计算机期末考试的方式,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030-01

一、概述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各个领域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目前,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均需要大量的电力资源。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民众越来越注重电网的安全。电力系统的运行原则是安全、预防、综合治理。[1]变电安全运行主要是想确保电力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同时还需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在电力使用过程中,变电运行是进行事故处理的机构,该机构工作目标主要是为了确保电网安全,其对于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故要想使电力能够安全运行,那么就必须进一步增强变电运行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电力运行部门还需要针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进行严格管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变电可靠性策略。

二、提高变电安全运行和可靠性措施

(1)及时进行检修

要想提高变电安全运行和可靠性措施,那么及时进行检修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变电站在对变电运行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来促使设备能够被立体运用,以此来促使人、财、物这些资源能被有效运用。除此之外,由于智能或数字变电站中含有大量的变电设备,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故在及时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变电站可以组织一个对应的设备维修部门来定期对各个变电设备进行检查与维修,从而确保变电设备始终能够正常运转。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变电站可以安排一些人员来进行核查,并将这些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工作小组来展开,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所提升,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变电安全可靠的运行。

(2)抓好班组,进行制度化管理是提高变电运行可靠性的关键

在变电所中,班组是其中最基础的小型单位,该组织往往从事于设备的直接检查和维修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故变电所非常有必要注重班组的管理工作,并把各个工作环节的责任细分到每一个班组及其组员身上,以此来调动他们工作的热情,使他们能够及时、快速的找寻出各种问题,并立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处理。而要想促使班组成员的技术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持续提升,那么相关单位则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来针对员工们展开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让他们能够学会那些各种信息化技术,使他们自身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加完善,这样才能确保他们能够灵活应对智能化变电站里面的设备。同时,还要做好班组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建立起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日常的工作中,工作人员也要严格依照规范来展开各项工作,违章操作往往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3)组织工作人员技能培训

A、第一方面岗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的技术进行培训。[2]现如今,我国部分地区均已建立有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或数字变电站明显更加高级,其采用了诸多智能设备,同时,变电站也已施行智能化管理,故变电站各种设备的技术含量变得很高,从而导致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想提高变电设备的运行安全和可靠性,那么维修人员则必须要对这些智能化设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熟知那些变电系统的实际工作原理,从而确保自身能够很好地应对突发状况。孰能生巧是对电力工作最好的诠释。[3]变电站的智能化对于变电安全运行是有利的,其能够进一步增强对变电运行的管理和控制,然而,其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这样操作起来将会更加得心应手,故变电站需投入一定的资金来针对技术人员展开培训活动,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

B、第二方面安全意识培训。在电力运行工作中,工作人员通常会转变自身的位置,这是安全防护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相关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依照安全原则来展开各项工作,相关单位也要不断落实管理制度体系。除此之外,安全意识培训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给员工灌输安全原则的具体内容,使技术人员能够熟记于心。同时,还可以通过结合故障来展开紧急事故处理的培训活动,让他们按照要求来进行维修处理。

(4)优化管理体系

优化管理体系是提高变电安全运行和可靠性措施的重中之重。[4]在我国的变电站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各种新型设备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运用,变电站在智能化方面的表现日益突出,现代化变电站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智能或数字变电站管理过程中管理体系的改进和优化。变电运行可靠性及安全性的提升离不开完善管理体系的撑持,故变电站应该针对各项工作来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以此来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三、结束语

变电运行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有着重大的影响,其是供电事业中非常关键的部门,故很有必要执行更加严格的管理体系。电力事业相对而言比较危险,当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将会引发极为严重的事故,所以要给予重视。单位要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展开各项培训活动,以此来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蔚宁.提高变电安全运行和可靠性措施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3):21-27.

篇12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83-01

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被提出,并简单地被定义为将原属于同一类型的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此,美国艾·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传媒经济学》的作者喻国明教授这样理解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作为中介,将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作为传输手段,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并且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加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从而导致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1]。近几年中,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并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媒介融合也逐渐开始加强重视。

一、媒介融合的传播特征

当前,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以下两种:一是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即通过组建大型跨媒介传媒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联合新旧媒体技术,从而形成新的传播手段以及全新的媒介形态。以下是媒介融合的主要传播特征:

(一)新闻业务等的资源共享。媒介融合打破了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了各类不同形式的媒介,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将共享的新闻内容制作成文字、图像等,形成风格迥异的新闻产品,以不同的媒体平台相继传播给各自的受众。

(二)数字化的新闻载体。媒体发展至今呈现出边缘淡化与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这与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传媒科技与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将成为各个媒体平台共同存在的形式,最终实现“媒介大融合”,出现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全新数字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都将数字化并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2]。

二、目前新闻学教育的现状

关于新闻学教育的核心的争论,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各个学校也都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对此做了不同的表述,可以说新闻学教育在我国各校都有各校的特色。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新闻教育界又有了“学”与“术”孰轻孰重的分歧。正是由于这种争论一直存在,导致现在我国新闻学教育没有一个标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专业设置的单一媒体化。目前,国内新闻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规定进行的。在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本上是按照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进行设定的。其中,新闻学专业从课程设置来看实际上主要偏向于报纸新闻学。这种专业设置理念实际上反映了我们高校教育还没有跟上媒介整合的步伐。

(二)课程体系交叉不够。在以单一媒体化的专业设置下,往往是围绕某一媒体来设置具体课程。特别是实务类课程,比如新闻学专业主要围绕报纸媒体规划采写编评,虽然有些章节也涉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但基本都是一带而过,即使是专门开设的广播电视类课程往往都是以选修课出现。而广播电视专业所开设课程则是以广电为主,报纸的业务甚至都不会涉及,以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难以适应融合新闻采写与编辑。

(三)教育理念与传播现实差距明显。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对新闻教育理念与传播现实之间的有效整合提出了挑战。未来的新闻传媒需要团队合作,包括新闻策划、采访写作、技术支援等,而当前部分高校的新闻教育理念不明晰,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长时间难以适应媒体环境。

三、媒介融合对新闻学教育的要求

随着媒介融合的趋势明显,结合新闻学教育的现实情况,所以新闻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使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应媒介融合的现实,新闻学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改革。

(一)优化课程体系

1.改革现有课程。对现有新闻传播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与改革,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课程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各新闻学院可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机融合,淡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内容。同时,打破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方式,对新闻教育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融合式课程体系。

2.拓展学科内容。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加快,国内一些知名院校纷纷加快优化课程体系的步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2007年开始在新闻学专业中新增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方向;四川大学和成都商报联合组建四川大学跨媒体研究所,面向四川大学本科学生开设网络新闻与文化传播公共选修课程。“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设定的专业方向,基本上是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前设定的。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将被更大程度地突破,因此,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以保证各个专业都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3]

(二)有效进行融合新闻技能培训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育内容多而复杂,需要对整个教育教学体系认真勾划,重视学生在校内外媒体的融合新闻技能培训。

1.校内媒体实训。主要是通过平时作业训练、学生自办报纸电台等,让学生就某一方面技能进行全面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在校内报刊、广播电视、校园新闻网等实战训练,熟悉新闻采编制作流程,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奠定基础。为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建立数字多媒体播出平台。如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利用学校网站搭建了专门的网络电视台,集中了文字、视频、音频(主要是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把校报、校电台和网络电视台的新闻和节目等整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拥有一个融合新闻的实践平台。

2.校外媒体实习。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践等环节与校外媒体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与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杂志社、软件公司、音像制作公司等“联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就业提供多种平台。学生在校外媒体接受真实工作锻炼,可以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增强新闻敏感和策划写作能力。

(三)提升专业综合素养

1.培养新闻专业素质。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反映在新闻专业素质领域,就是要求新闻传播人员成为新闻采编制播的“多面手”。无论是新闻采编还是音视频制播,都是传统新闻学教育的基本功。但在媒介融合时代,对采编制播等基本新闻传播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懂新闻,更要有技术、善管理,具有策划整合能力的新闻人才。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对于新闻基本功的教育和培养,需要不断加强。

2.培育新闻思辨能力。新闻教育的目标应注重培养新闻记者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随着新闻来源的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与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的生产与管理者。”[4]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