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策略范文

时间:2023-06-04 08:36: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发展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发展策略

篇1

Abstract:Enterprise management inno-vation is the source and motivation of enterpris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management innovation, we can establish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mana-gement system, cultivate and implement the advanced enterprise culture to form the common interests and common goals of the enterprise personnel and make various production elements organically, achieve the resources optimal configura-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so a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and competitiveness.

1.我国企业管理现状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瓶颈越来越严重,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尤其是融资困难已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小企业需具备三大优势:本土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而贸易壁垒逐渐被打破,不同的生产要素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本土优势所剩无几;形成后发优势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小企业要想取得一定的比较优势,必须在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创新能力。企业创新是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培育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为什么企业要进行管理创新

领导能带来有用的变革使生机持续不断,管理能带来秩序使事情高效运转;领导自身永远不能使一项活动年复一年地按时、按预算保持运转,只有有效的管理才能使企业保持高效的运转。

只有将管理和领导结合起来,才能带来颇为满意的效果,形成企业强有力的生存、发展能力。尤其是在变化日益频繁复杂,效率越来越决定竞争成败的现代环境条件下,更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与强有力的管理共同作用。若两者都不具备或都很弱,则宛如一只无舵之船再加上船体还有大洞;若两者只具备其一,不一定能使情况变得更好。没有领导相结合的强有力管理可能会导致,令人感到压抑,为了秩序而维持秩序;没有管理结合的强有力领导会变得以救世主自居,形成狂热崇拜,为了变革而变革,甚至变革是朝着完全不理智的方向发展。

3.现代企业管理分析

那么中小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呢?有三类因素将有利于组织的管理创新,它们是文化、组织的结构和人力资源实践。那么要着重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同时还要兼顾其他因素。

3.1建设现代企业文化

从文化因素看,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通常有如下特征:接受模棱两可,容忍不切实际,外部控制少,接受风险,容忍冲突,注重结果甚于手段,强调开放系统。在企业环境中一方面经济环境影响着管理活动的过程,另一方面文化环境也深刻地影响或制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管理活动的运行。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创新、创造的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提炼出来的,它具有独特性。一种开放的、尊重个人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最需要的。

中小企业必须抓住两点建设企业文化。一是要培育企业独特的企业精神。中小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独特的企业精神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使得企业长盛不衰。二是要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对手更快更好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及时熟悉、解决新问题。创建一个学习行企业,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3.2创新企业管理体系

从组织结构因素看,有机式结构对创新有正面影响;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重要保证;单位间密切的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

很多企业都建立了ISO9001管理体系,覆盖了人力、设备、工作环境、采购、产品开发、生产等众多环节。但ISO9001并不是企业管理的全部,因此企业还会根据各种管理需要建立诸如企业内控体系、供应链管理体系、设备维护管体系等。为了持续提高竞争能力,企业还会不断地吸纳和应用各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这些理念和方法的引进一般都以项目实施的形式展开,并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给企业留下一套套新的管理流程。不管企业引入并建立了多少种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企业的业务流程最好只有一套,企业的业务人员在工作时只要严格按照这套流程中所规定的要求开展工作即可以满足所有管理体系的要求。

在这策略中,战略管理是很重要的一环。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曾经说,战略将找出企业独一无二的定位、明确地取舍各项活动,以及紧密整合各项活动。战略的观念要通过组织成员的期望和行为而达成共享,以此把全体员工聚合在一起,有利于实现战略目标。这种观念被称之为“企业理念”。

3.3完善人员激励机制

在人力资源这一类因素中,有创造力的组织积极地对其员工开展培训和发展,以使其保持知识的更新;同时,它们还给员工提供高工作保障,以减少他们担心因犯错误而遭解雇的顾虑;组织也鼓励员工成为革新能手;一旦产生新思想,革新能手们会主动而热情地将思想予以深化、提供支持并克服阻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优秀人才的引进、开发和合理利用。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要长期生存发展,就要靠专业人才来管理,来进一步研究新成果、开发新产品,提高新工艺,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科技兴企、科技创新、科技发展。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有效的专业技术人员竞争激励机制。

3.4建立企业自主技术

在综合国力竞争愈来愈体现为科技竞争的新形势下,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自主创新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是突破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

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竞争优势大多是建立在劳动力价格低廉以及产品低价格基础上的。虽然这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商品出口量的增长,但容易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使一些国家频繁对我国出口商品设置各种贸易壁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转型,是应对国际经贸摩擦、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3.5搞好企业品牌管理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企业必须重视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战略,必须善于整合品牌,以此提升企业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如何提升品牌竞争力,并针对个品牌路径提出提升策略。

品牌延伸一方面在新产品上实现了品牌资产的转移,另一方面又以新产品形象延续了品牌寿命。有了新产品或更新换代产品,品牌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跟上了时代的要求。面对激烈市场竞争,企业要想谋生存求发展,把企业做强并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根据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能力和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结合不同品牌竞争路径特点,扬长避短,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品牌竞争路径。

篇2

1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自主创新成效

2.1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

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2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篇3

为了在21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并发展,中小企业必须发展电子商务,但是考虑到目前中小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其自身的一些弱点,中小企业不能立刻抛弃传统的商务模式,而是应该在继续保持传统商务模式的基础上,应用电子商务来改造传统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吸收了传统商务模式的精华,并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其加以改进,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企业自身与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多赢。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领域,但是还是停留在萌芽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对电子商务认识上的不足

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认为所谓的电子商务就是构建网站,建立网上店面,企业信息及产品,让客户通过它来购买东西。因此网络利用率差,营销方式单一,大部分上网企业的仅仅停留在网络广告和促销上,而且也只是将厂名、品名、地址、电话挂在网上而已,很少有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域名网址,开展其他网络营销活动的更是寥寥无几,网络的巨大优势与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

2.资源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欠缺信息化建设

中小企业使用互联网和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参差不齐,许多中小企业仍把精力全部放在业务上,难以投入足够的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网站,但过于关注于传统业务,加之“重硬件而轻软件”的倾向严重,网站利用率极低,甚至成为一个空壳,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极低,导致电子商务名存实亡。

3.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国内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开展电子商务缺乏一个成熟的商业环境。特别是目前中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信用、支付和物流等阻滞电子商务发展,导致进行网上交易的企业要冒很大风险。

二、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1.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中小企业利用实现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企业业务重组(BPR)等信息化建设从事电子商务,网络就成了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主要媒介和实施场所,从原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制造到产品的宣传、营销、辅助销售和运输,各个环节实现网络一体化,各个环节连成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2.能有效降低企业库存

中小企业实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通过构筑和前端客户以及后端供应商的互动系统,能对企业的销售量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进而真正实现企业的JIT(JUSTINTIME)生产方式来实现产品供应的通畅、合理、高效,既满足供应,又不保留大量库存,最终实现企业的零库存。

3.减少了交易成本,拓展国内外市场,增加了商业机会

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无疑会带来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一方面,网络广告对传统广告的取代将为企业节省巨额的广告费用。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减少了中间渠道商,实现了直销,从而降低了销售成本。同时电子商务具有开放性特点,使企业的交易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的进行,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从而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

4.能使中小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电子商务使得信息从离散化走向集约化,信息的传递方式由阶梯型变为水平型,从而缩短了信息沟通的渠道,使中小企业能够迅速地协调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顾客的业务往来,快速处理企业的采购、调配和送货等活动。同时加强对各个部门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和管理组织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中小企业更加有效地运行,从而搞活企业经济的活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可行性

1.政府为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提供了政策支持

2000年1月22日,信息产业部审议并通过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纲要》,它将成为我国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同时,国家三部委将有一系列举措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从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

2.网络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为电子商务提供了硬件支持

多年来,国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大容量,高速率光缆传输网络。公用数据通信网、卫星与微波通信网;图像通信网和多媒体通信网已有部分投入使用。这为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提供了硬件支持。

3.大量的电子商务提供商提供了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的保障

电子商务提供商专门为企业提供虚拟主机空间租用,承担电子商务平台制作与维护的电子商务服务商。这样就免去了企业自己购买专用设备和分流专业人员维护的高额费用,大大地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的运营成本。

4.信息化教育为电子商务提供了人才保障

电子商务的实现的关键之一是信息化人才。目前,我国正采取多种手段和不同的形式,积极地开展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工作。教育部门,正大力普及网络知识,在许多大专院校经济、贸易等专业院系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为电子商务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复合人才。

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对策

1.拟定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和总体规划

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将企业业务简单地搬到因特网上,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现有运营模式的变革,它涉及到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业务流程

的调整、内部资源的重组、基础设施的架构等一系列问题,也包括企业外部网络环境的建设,宏观市场环境的营造等。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市场环境与市场地位并结合自身的条件,选择电子商务实施的最佳切入点,有计划分阶段(如酝酿阶段、交易阶段、整合阶段和转型阶段)的进行。

2.结合自身条件增加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入

中小企业发展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须增加信息化的软硬件投入如系统构建成本、技术支持成本、运营管理成本、安全成本、风险成本和其他成本。因此中小企业要以商务为核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实现企业价值链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3.建立高效信息收集系统,优化资源配置

信息网络时代,及时有效的信息决定市场和效益。中小企业要成功地实行电子商务,一定要建立一个高效的MIS信息收集系统。通过网站的设计。建立一个良好动态数据库,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了解市场的需求动向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企业的产品在网上受欢迎的程度等。同时能与ERP、BPR、SCM和CRM系统进行整合,进而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最大地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4.选择最佳的配送及支付结算方式降低风险成本

社会化配送及支付结算方一式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两个瓶颈,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自身来解决。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采取第三方物流配送方式,由物流公司承接仓储、运输后,为减少运行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又要使生产企业觉得有利可图,就必然在整体上尽可能的加以统筹管理,使物流合理化。同是,支付结算方式可以采用由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中介来承担,进而降低交易风险。

篇4

一、业财法税融合新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从“业财融合”到“业财税融合”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提出“业财融合”。“业财融合”要求财务要与业务相融合,把财务原来的进行事后监督变为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考核;同时业务也要与财务协调融合,业务活动在进行规划和运行时要与财务部门进行事前沟通协调,以求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目标。“业财税融合”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环境下进行财务信息共享、财税信息融合的高级管理模式,它的目标是要实现企业的业务财务税务三大流程的有机结合。

(二)从“业财税融合”到“业财法税融合”从最初的“业财融合”发展到“业财税融合”,是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行为法制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将法律融入企业业财税活动成为一种必然,“业财法税融合”是一种新趋势。“业财法税融合”指企业依据国家法律和税务管理要求,通过数据挖掘、信息传播、信息共享的科技手段,将企业的业务活动、财务活动、法务活动和税务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业财法税融合”目标是企业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财务税收法律等手段和工具,从企业活动开始的规划、之后的决策、过程中的组织和控制以及事后评价等方面全面降低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业财法税融合”追求一种基于风险控制导向的场景融合与部门协同管理。

二、业财法税融合模式对企业业务活动的要求

(一)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应注重证据链思维实现“业财法税融合”,需要有证据链的思维。在业务活动中的合同签订以及节点控制和凭证获取环节,在财务活动中的账务处理和信息披露环节、以及在税务活动中的纳税筹划环节都要有证据链思维,实现合法经营。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企业进行合法的纳税筹划非常必要,在纳税筹划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证据链思维。企业要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合理地规划交易结构和商务活动,在符合商业逻辑的情况下运用经济合同的事先安排,实现合法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和涉税风险的目标。

(二)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应注重“四流一致”“四流一致”指企业的业务流、合同流、资金流、票据流保持统一性,否则可能会出现票款不一致,有虚开增值税发票问题的嫌疑,可能要面临税务稽查,有承担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面临税务稽查,有承担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

三、目前企业业财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业财目标一致性问题业财融合需要管理者首先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传统思维模式重视市场和生产环节,认为市场和生产是第一位,认为财务只是账目和税收管理,不能充分发挥财务控制职能。由于思想不能统一,业务人员片面追求市场局部利益,不能兼顾成本、资金、应收、税务等财务风险,依靠财务部门事后处理,会产生经营风险。同时,财务人员的工作计划和目的不够清晰,造成财务监督和控制职能不能有效发挥,也会对企业业财融合模式的发展造成阻碍。

(二)业财融合模式问题业务和财务专业角度不同,关注重点不同。若要达到业财融合一致,需要借助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信息化支持,使业务在财务框架内合规操作。目前,业财融合比较成熟的管控模式是预算管理体系及对应的考核体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引领,制定各业务目标,确保整体目标实现。面对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预算的执行过程需要提高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实现财务引领。而现实中企业对于财务部门的地位重视程度不够,很难实现财务引领。在企业经营计划完成过程中,需要财务全过程参与业务,通过财税政策的应用,准确的财务核算和分析等,确保业务规范,对产生差异的业务及时作出调整,确保预算指标实现,需要各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财融合模式。

(三)业财融合技术保障问题在企业实际经营中,多数企业业务和财务都实现信息化管理,但存在信息系统独立的情况,形成信息孤岛,各项数据的提取和应用需要人工整理,给工作带来不便。财务分析核算中需要的外挂资金结算系统、资金支付审批流程等管理风险防控重点环节还需要系统融合,但由于人员素质和系统功能多样等原因,系统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业财融合流于形式。

(四)业财融合制度保障问题目前,多数企业绩效考核机制主要以利润、收入为重点绩效评价指标,这些考核指标主要反映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的考核以资金占用、应收以及税收筹划为主,在指标上业财分离。在实际操作中,业财各自侧重点不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物流企业土地使用税减半优惠政策对仓储品种做出明确规定。而业务部门在仓储合同签订时更多关注的是价格而不去考虑税收优惠,如果签订的合同是不能减税的仓储标的物,就会失去土地税减半的优惠政策,给公司整体利益带来损失。

(五)业财人员素质问题业财融合要求财务人员做到比业务人员更懂业务,业务人员要具备基础的税务和成本核算知识。目前,企业财务人员侧重于对业务成果的核算和分析,由于不参与业务全过程,不能结合数据产生的业务背景进行分析,对业务不具有指导性,对公司的决策不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很难实现有效的业财融合。

四、基于业财法税融合模式的企业发展策略

(一)培养合法“证据链”思维首先要准确把握法律界限,符合商业逻辑地合理规划交易结构和商务活动、有效地进行财务规划和税务安排;其次要保证交易结构和商务活动、财务规划和税务安排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而且要有充分的证据材料。

(二)保持“四流一致”应遵守的规则首先要求业务流、合同流、票据流保持一致。其中业务流是基础,必须要有真实的业务活动,同时符合商业逻辑的合同流是业务流的证据支撑。二者缺一有可能构成合同欺诈;如果企业还开具增值税发票,就有虚开增值税发票嫌疑。“四流一致”强调维持业务合规性与灵活性的平衡关系。业务合规性,只要业务真实,资金流与其他三流并不要求保持整齐划一的完全一致,而是允许通过委托收付款方式实现资金流与其他三流间接一致。灵活性体现在资金流与业务流在特殊情况下并不必然强求一致。“四流一致”强调维持两者的平衡关系。

(三)重视目标一致性和业财法税融合模式企业要重视业务、财务、法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财务部门要积极与税务部门联系,协调处理税务事项,必要时法务部门协助财务部门处理税务部门意见。在企业最高负责人的引导下定期召开会议讨论三部门之间目标一致性问题和业务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需要协调的问题。业财融合:企业不同的业务活动经过财务会计的记录形成会计信息,经过税务信息系统完成纳税。财务将财税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层,他们再运用获知的财税信息考虑是否需要调整经营方向以及是否改变业务模式最终进行合法有效的经营决策,从而实现业财的统筹规划。业财税融合:企业业务活动形成的会计信息为税务决策提供依据。作为税务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获知的纳税信息为企业业务活动提供财税政策支持。企业也可以综合考虑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调整经营活动和业务模式使企业实现综合税负最小化或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业财法税融合:企业内外部活动需要开具发票,发票形成的是比会计记录效力更强的业务操作证据。这些内外部证据构成的证据链可为法务部门提升业务的合规性提供支撑。合同被法务部门审核,一方面指导具体的业务活动,另一方面指导理财、税务规划等相关财税管理活动。与此同时,财务数据和税务规划方案也成为企业经营合规性的佐证。

(四)注重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业财法税融合:企业内外部活动离不开发票,发票可以形成比会计记录效力更强的业务操作证据。除了发票,还存在合同、发货单、运输单、付款凭据等内外部证据形成的证据链可以为法务部门提升业务的合规性提供支撑。合同等业务活动的证据被法务部门审核,一方面可以指导企业具体的业务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指导企业理财和税务规划等相关财税管理活动。

(五)注重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加速普及,一些原本倚重人力的工作被机器取代,智能财税系统也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智能财税软件处理企业的业务、财务、税务问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可以规避很多财税风险。因此企业应及时更新财税系统。企业也应注重提供业财法税融合的制度保障。比如绩效考核机制方面,在考虑各部门原有考核机制基础上综合考虑业务财务法务部门综合绩效。

篇5

2012年,国务院颁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标志着我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提升到了国家长远战略发展的高度。高科技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做好孵化培育、发展培育、成熟转型升级培育等工作,也就是说在高科技企业的不同成长周期都要为高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中金融环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必须做好阶段性的扶持工作,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高科技企业仍处于种子阶段和初创阶段,即处于发展初期,对这一阶段企业的重点扶持关系到我国“十二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现。

一、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风险特征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种子期和初创期。种子期和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特征。

(一)种子期阶段的风险特征

种子期阶段的高科技企业其实还不是真正的高科技企业,其只不过存在着符合未来高科技企业的某些技术特征,而现阶段的技术也只是处于想法阶段,创业者只存在着技术的理论想法,而该技术能否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国内的统计数据来看,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只有不到12%,其失败的概率很大。所以,在种子期阶段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存在的巨大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此阶段企业存在的最大风险因素。从分析具体技术风险来看,包括以下两种不确定性风险:

1.生产的不确定性风险。技术风险的第一种风险是生产的不确定性,即现有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以及现有的原料质量及供应状况能否实现相应的技术效果,这些未知的生产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相关的技术无法真正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即便转化为产品可能也很难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2.时间的不确定性风险。企业的技术虽然暂时看具有超前性,然而放长远来看,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后,能否长期保持其先进性,即该项技术能否长期经受市场的考验。当然任何技术都会被新技术所淘汰,所以判断技术是否有时间生命力的时候,必须重点关注该项技术能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进和提升。

(二)初创期阶段的风险特征

当高科技企业从种子期发展到初创期的时候,这个时候高科技的企业技术已经转化成了现实产品。这个时候产品即将进入规模化生产,企业需要购置相应的生产设备,以扩大产品的生产量。另外企业也需要积极建立销售渠道,将产品投向市场。此阶段企业的风险发生了重大改变,突出表现为: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

1.管理风险。此阶段高科技企业开始进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企业出现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涉及到了日常管理和重大投资管理。而从现实高科技企业创业者现状来看,创业者普遍都是在技术方面有专长的技术人员,普遍缺乏管理能力。所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着重大的风险。这些风险直接影响到相应产品的质量和成本,而这两个要素是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市场风险。高科技企业在这个阶段需要将产品投向市场并为市场所接受,此阶段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企业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另外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市场销售渠道,做好市场的营销工作,这都关系到未来企业能否实现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等关键问题。

3.财务风险。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阶段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研究表明,研发阶段与该阶段的资金需求量比例大致为1:10。所以,企业会产生相应的融资问题。仅依靠企业自我资金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企业必须寻求外部资金的支持。而企业获得外部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必然产生相应的财务负担,企业的财务风险会越来越大。

二、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融资需求及融资路径分析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风险特征,必然决定了企业在各个阶段可获的资金来源的可能途径。结合不同阶段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可以设计出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融资路径图,如图1所示:

图1 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融资路径

(一)种子期资金需求及融资路径分析

种子期阶段,企业资金需求量并不大。资金的主要用途是用于产品的研发,一般依靠企业创业者的初始投入资金即可满足企业资金的需求量。有些高科技项目如风电等项目可能需要的研发资金会比较多,此时企业投资者的初始投入资金无法满足资金需求。这个时候企业应当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支持或者争取政府补助。由于该阶段,企业还无法产生现金流入,所以现阶段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等金融结构的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该阶段企业也可以积极寻求天使投资人的投资,天使投资是企业科技积极考虑的一种外部融资渠道。

(二)初创期资金需求及融资路径分析

初创期阶段,企业资金需求量很大。企业创业者自己投入的资金已无法满足发展所需,此阶段企业必须寻求外部的帮助。然而此阶段企业的管理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又比较大,而收益相对比较少,且不确定性很大。从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关系来看,商业银行并不乐意贷款给高科技企业,这主要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的不足有关。那么现阶段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路径主要是争取政策性贷款、政府补助以及风险投资。此阶段企业的特征更容易吸引风险投资者,企业在选择相应风险投资人的时候,不可来者不拒,而应该有所选择。在选择风险投资人的时候应该考虑在引入风险投资人资金的同时,更要考虑引入的投资者能否改善公司的管理水平,能否有利于公司销售渠道的拓展等。另外,近年来我国也在大力发展企业集合债。企业集合债是一种非常适合高科技企业发行的债券,企业可以在此阶段积极参与集合债的发行。

三、 完善高科技产业发展初期融资环境的政策建议

(一)种子期阶段融资路径的完善建议

1.政策性贷款机制的政策建议。目前种子期阶段的企业能够获得政策性贷款的数量相当有限,而此阶段的企业更需要获得政策性贷款的支持。造成目前不良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与贷款机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贷款机构无法真实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了不具有成长性的企业由于一些特殊关系反而获得了政策性资金的支持。要改变企业与贷款机构之间的矛盾,就需要贷款机构建立一套项目选择机制,将资金投向真正有成长潜力的项目。在考核项目是否具有高成长性的时候,传统的项目评价方法显然并不适用,因为种子期阶段的企业没有财务数据值得分析和评价。所以项目的选择机制必须以其他衡量指标为主,如技术新颖性、技术可实现性、技术未来可改进性以及创业者的背景等指标。在进行项目评价过程当中,应当举行专家论证,而不是单纯由贷款机构来决定。另外对政策性贷款的发放也应该是逐步发放的过程,对于发放贷款的使用效益要跟踪分析,从而为下一步贷款的发放提供依据。

2.天使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目前,我国天使投资得到了长足发展,大多数天使投资都是由民间资本构成。然而从我国民间资本的数量来看,绝大多数的民间资本仍游离于健康的市场之外。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房地产投资、地下钱庄等渠道,这主要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有关。政府需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天使化,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天使投资以优惠,使得民间资本能够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初创期阶段融资路径的完善建议

1.风险投资的发展建议。风险投资与天使投资的主要区别在于,风险投资是组织化的投资,其有着明显的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从我国风险投资投资于高科技企业的现状来看,同时从投资阶段企业的数量看,风险资本用于初创期的发展相比较于其他阶段要偏少,仅为10.61%。风险资本更关注的是处于扩张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成熟期企业最受投资机构的青睐,所获投资金额占投资总额的42.49%,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风险投资投资阶段分布图

资料来源:2011年上半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查报告

风险投资的特性本来应该是更为关注处于初创期和扩展期的企业,然而我国现状是成熟期成为风险投资的重要战场,这主要与我国对风险投资的引导机制和退出机制不完善有关。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退出仍旧是以企业回购为主,而健康的退出机制是应该以企业上市退出为主。这说明我国创业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的发展仍不成熟,国家应该适当降低高科技企业创业板上市的门槛,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新三板也是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平台。该平台目前市场容量有限。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地方产权交易平台,拓宽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在对风险投资引导方面,国家应当对不同阶段的风险投资收益给以差别化的优惠措施,以引导更多的风险投资投资于初创阶段。

2.企业集合债发行的建议。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采取集合债的形式实现融资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然而发展比较缓慢。从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融资集群的识别机制以及融资担保体系存在不足。对于融资集群的甄别应该综合考虑企业实力,重点甄别指标应围绕研发成果的行业认可度、行业定位和发展前景预期、现有内部治理结构,兼顾集群内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互补性、研发连续性、地域协作性等因素(徐鲲2012)。融资担保体系可以由多家担保公司进行联保或者保险公司、大型企业的反担保等多层担保来释放担保风险。

3.商业贷款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从国外的先进经验来看,无论是以市场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美国,还是以银行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德日,都十分重视商业银行对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尤其重视对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的贷款支持。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提供了与高科技企业风险特征相匹配的产品。如美国根据高科技企业初创期间的特点,推出了具有风险融资租赁、浮动设押、分享股权贷款等产品。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借鉴国外经验,设计出与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特征匹配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这无论是对于高科技企业本身还是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鲲:基于协同理论的高科技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问题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1

[2] 耿方辉: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 以IT类企业为例[D].山东: 山东大学,2009.

[3] 耿凯平: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3

篇6

2.投资缺乏科学性。企业为了获得流动资金而争取外资加入,但很多企业对外资过于乐观,未考虑其存在的风险,很容易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企业内部资产投资决策同样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企业对其可行性分析不周全,无法获得全面的正确的信息,出现错误投资,从而带来经济风险。

3.不合理的资金回收策略。不合理的资金回收主要体现为企业为了扩大产品销量而采取的错误的营销战略,此时企业往往盲目的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允许客户赊销产品。但最终导致企业呆账、坏账过多,不但没有提高企业利润,反而使企业投资成本无法收回。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由于急于获取利润而忽视了对经销商的信用度和发展前景的衡量,很多经销商在经营过程中倒闭导致企业无法收回成本。这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造成严重的影响,破坏了企业的正常运营模式。

二、符合市场发展的企业营销策略

1.快速降价式营销策略。价格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其又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企业出现供大于求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策略防止产品积压。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要难免处于产品滞销的危机之中。此时,只有及时降价以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才能短期内为企业收回成本,防止损失过大。符合市场规律的薄利多销模式是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策略之一,通过降低产品的毛利率,可促进资金回收率,增加产品销售量,从而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动,保证企业具有足够的资金维持其发展。但对于这种营销模式,企业要注意拿捏,以免过度降价导致的不良发展。快速降价营销模式要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并且只能作为一种短期的销售模式。企业应尽快提高产品质量,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

2.以利润为中心的营销策略。从财务管理角度分析,利润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所追求的根本目标。这要求企业决策者要具有先进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并将利润的获得作为企业营销战略和基本经营理念。以利润为中心的营销模式,不仅仅是依靠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而更应该通过谋求产品结构的某种最佳组合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比,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基于此,企业发展应以提高市场份额、提高客户满意率和获取率为核心,采取合理的营销策略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篇7

乡镇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和问题,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乡镇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实践困境

1.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的动力机制不足

对于多数乡镇企业来说,直接的生产参与者是由当地农村的农民、地方政府和外资投资者等组成,企业的发展和成长也是以本地居民的参与为主要驱动力,从而构成了乡镇企业发展本土化的动力机制。但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定位于促进农民的脱贫致富,“小富即安”的企业管理思想不利于构建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机制。当前,部分地区中出现了多数农民发放高利贷的现象,成为地区性、规模化的致富途径,主要是因为部分个体工商业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经营者缺乏明显的企业发展动力。地方政府没有给乡镇企业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和资源、政策支持,就进一步降低了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不利于调动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弱化、生产技术落后

当前,多数乡镇企业经营不善的主要表现是其自身的经营机制不够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等。具体来说,一方面是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的体制机制障碍,乡镇企业缺乏独立的自主经营管理权,受地方政府的牵制较多。乡镇政府基于对利益诉求的驱动,对于乡镇企业的干预力度过大,影响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利。在当前法制社会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乡镇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相对缓慢,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用人机制不够完善,关系职工多。租赁经营和承包制的经营方式使得许多企业经营者陷入掠夺性经营,没有长期打算,对企业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3.乡镇企业的电子商务意识淡薄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乡镇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意识仍然较为淡薄,没有认识到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忽视了网络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首先是对电子商务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够,甚至不知互联网为何物;二是观念陈旧,重眼前利益,轻最新技术;三是人才、资金、技术缺乏以及产品没有竞争力和企业内部环境差等。当然,从乡镇企业的生产要素构成来看,资金不足是最大的原因。近年来,乡镇企业的贷款难度不断增加,自筹资金能力较弱,也造成了乡镇企业发展缓慢、难以做大做强的困境。当然,这也与乡镇企业的发展不规范、诚信度不高、管理水平有限等因素造成。

二、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变革策略

1.加强乡镇企业管理和技术升级

推动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需从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升级等维度全面提升乡镇企业的总体经营素质。在乡镇企业中价值内部管理的引导和支持,采用成本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控制好企业生产质量和财务管理,抓好企业的营销管理,提高企业产品的推广力度。要将乡镇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纳入投资和信贷计划,允许其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积极支持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并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优惠政策。此外,地方政府机构要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发挥地方政府企业推广中心的价值,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更新和进步。

2.地方政府加强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来说,最大的困境是融资难,贷款难,资金的支持是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最大帮助。为促进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需要为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重点加强乡镇道路、工业园区、土地等方面的建设工作,通过多种方式融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进度。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发动企业捐款建设基础设施,建成县道白赤线水泥路段,对接高速公路入口等主要交通枢纽工程,发挥高速公路路脉经济的辐射功能;打破园区广而泛、松而散的格局,增强园区整体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企业的人才战略也有重要价值,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到乡镇企业,形成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智力源泉,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升级和改造。

3.全力推动乡镇企业向外向型经济转型发展

当前,乡镇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定位于传统产业、定位于国内市场,而缺乏通过技术升级向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动力和能力。为此,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市场变革材料,通过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的变革战略,加快乡镇企业的生产技术升级,推动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逐步向初级工业制成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制成品并重转变。各地政府要大力培育区域特色的乡镇企业生产品牌,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品牌的推广和建设,严格规范乡镇企业的安装、质量和环保标准,提高出口销售的产品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建群.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企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篇8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一、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环境壁垒逐渐兴起。为此,ISO14000成为众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ISO14000的两个基本思想是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它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使其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将物流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使物流活动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一定要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绿色经济活动紧密衔接。

2.绿色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物流有着“第三利润源”和“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之称,绿色物流是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据统计,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加工制造的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用于储运、装卸、分装、二次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物流费用平均占到生产成本的40%以上, 可见物流在生产过程中地位的重要性,以至于被称为继降低物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绿色物流不仅追求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物流的绿色化和节能、高效、少污染,由此可以带来物流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3.企业开拓市场的需要

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作为绿色通道的物流环节,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发展物流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来达到市场开拓的目的,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能赢得顾客,谁就能把握市场先机。

二、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策略

1.树立两种观念

(1)树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观念,企业应树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观念,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绿色供应链管理采用全新的生态设计,既可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又可减少环境治理费用,如排污费、废弃物处理成本等;(2)树立绿色物流管理一体化观念,绿色物流一体化的实现过程也是对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体化综合管理过程。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物流的思想,运用整体绿色营销理念,建立一个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和废弃物循环物流一体化系统,从整个产供销供应链的视野来宏观组织管理物流活动,只有在绿色管理一体化基础上,才能追求和实现从生产到消费者流通整体的效益化。

2.以标准化促进绿色化

篇9

1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

1.1发展规模小

中小型企业从生产规模,人员、资产拥有量,影响力都小于大企业。这样一来就不能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并且,一般来说,人才在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大企业,因为中小企业的稳定性要比大企业差,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要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很多。

1.2行业分布广,但地域性强

从手工作坊到高科技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到处都有中小企业的身影,所以中小企业需要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人才。中小型企业的活动范围小,员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对引进的人才容易产生排斥,不利于人才的引进。还有,部分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城镇,地方偏远,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1.3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度大,影响也大

因为员工数量少,故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每一个员工,对企业平稳的生产经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企业是依靠完善的制度来保持正常的运作,而中小型企业往往过分依赖员工的力量。也就是说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实际依靠的是没一个员工的能动性,没有完整的,系统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这也不利于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引进。

1.4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大多数中小企业要不没有企业文化,要不就是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这样一来员工就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相悖,这也是中小型企业吸引与留住人才的又一个障碍。

2中小型企业发展策略

2.1建立正确的观念

由于各种原因,中小企业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他们将企业经营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归咎于技术人才的缺乏。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得中小型企业过分依赖技术人才,很难发现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就不重视人才体系的建设,导致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技术人才对企业的经营固然很重要,一个技术上的革新,使得企业旧貌换新颜,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并且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发生,多数的企业还是在正常的经营运行过程中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这样一来中小型企业就要建立更为全面的人才观,这是吸引并留住人才的前提,这样的人才观是:人才是多样性的:一个企业要想运行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技术人才是一方面,还需要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可以这么说,一切能为企业发展做贡献的都是企业的人才;人才是多层次性的:企业经营中,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高层的管理者,一线的工人;项目开发专家,技术过硬的工人;全面的人才观才能解决中小型企业面临的问题,建立全面完整的人才体系才能为招揽人才创造条件。

2.2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

中小型企业要抓住自己的优点,利用企业改革的时机,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各种方式创造条件,以期吸引人才。

灵活运用薪资、福利。要想吸引人才就要提高薪金,但是受自身的实力限制,企业应制定一套具有特色的薪酬福利制度,比如可以采用“底薪+提成”的方式,底薪可以与原有的薪酬制度统一,但是提成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采用不同的标准和评价方案,这种方式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首先,这种方式满足了人才生活的基本条件,使他们安心工作,又充分调动了人才的积极性,对企业而言,又引进了人才,又不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其次,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要想发张,员工之间的密切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在吸引人才的同时还要顾及老员工的感受,底薪和原来的不变,既没有打消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又为企业留住了人才。

2.3科技创新

中小型企业要想健康快速的发展,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创新是其发展的重点,因为创新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小型企业的需求生存需求结构与发展结构。

2.4加强区域联系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虽然分布很广,但是彼此之间是孤立的,缺乏联系和协调性,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才能形成一张巨大的网,扩大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使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更加的稳健,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盛世豪,郑燕伟.浙江产业集群演变和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2]胡珑瑛,蒋樟生.产业集聚的分形研究[J].管理世界2007.

[3]方慧姝,吴永林.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实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7.

[4]吕靖烨.谈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J].商业时代, 2007.

[5]刘爱雄.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评价[J].山西科技, 2008.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金融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77-01

一、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之现状

(一)直接融资

1、股权融资。我国证券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所服务的对象也非常有限,其主要的贡献都体现和锁定在为国有大型企业融资这一特定、单调的功能上。截至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有了大量的上市公司,但在这些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在这仅有的少数民营公司中,以正常的途径上市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已经上市的民营企业都是通过高价购入其它已经上市的公司股份的方式达到上市的目的的。

2、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情况相似,债权融资市场也几乎都只向着大型企业开放。从我国政府部门和法律所规定的发行规模及规模内各项指标的具体规定来看,中小企业想要进入债权市场、依赖债权市场来达到融资的目的,不管是从级别上、规模上来说,还是从管理和实行的角度上来讲,都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是中小企业中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在我国,约有八成的中小型企业都是通过银行贷款来达到融资目的的。间接融资因具有短期性、间接性、可逆性以及非流通性等适合中小型企业融资的特点,而深受中小企业青睐。

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创建之初都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资金上的不足便得这类中小企业不得不在生产项目上投入单一,产品的多样性、工艺性与科技含量相对来说都比较低下。即使是一些已经进入了科技产业化初期的企业,也大多存在着转型时间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运行时间不久,发展不畅等原因,普遍都存在着诸如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经验也不够、没有富余的财力投入到相关培训中以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等问题。

二、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

(一)政府扶持不够

从政府扶持的角度看,我国的中小企业还没有获得合理的国民待遇。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在政策扶持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虽然近几年政府已经意识到这类问题,对于中小企业的关注有所提升,但在实际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严重的支持力度不够和支持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二)中小企业自身缺陷

从自身存在的缺陷看,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度较低、融资风险高。由于投资者与银行等金融信贷机构难以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小企业的信用与经营情况,这造成其不愿意轻易把资金投入到它们身上。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确实存在着实力不强、经营不稳定、运营风险大这类问题。很多中小企业等不到真正的发展壮大,往往在运行了三五年之后就垮掉了。更有部分私营中小企业生存不到两年就销声匿迹了。据统计,真正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留下来并且运营十年以上的中小企业还不到全部中小企业数量的15%。

(三)国情不成熟

从中小企业的自身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适用于他们的投资都属于风险投资。但目前风险投资在我国的运作条件还没有成熟,首当其冲的就是风险投资所面临的法律障碍。现阶段我国适用于风险投资行业的法律法规都还处于严重缺乏与不完善的状态中。虽然近些年政府一再鼓励中小企业吸收民间投资,但在相关法律不明确、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法律保护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这条融资之路是很难行得通的。

(四)融资渠道阻碍

1、中小企业办理贷款的过程通常相对耗费银行更高管理成本。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次数多的特点使得银行在为其提供贷款时需要耗费更多的经营成本。这种经营成本上的大幅增加导致了各类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时热情的削弱。另一方面,银行贷款担保要求高、审批手续复杂、消耗时间过长等特点也让资金需要时间紧迫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2、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上的不明确。虽然在我国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调节相关企业资金需求的政策性银行,但这类政策性银行并没有发挥出大家所期待的效用。相反,就目前来看,为有需要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并不是这类机构的职能重心。

三、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从法律与政策上改善中小企业的资金寻求环境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因素的限制,难以脱离相关政府部门扶持而发展壮大。政府在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调控市场经济主体、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为其提供社会化服务系统、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活动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政府不但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创立,更应当激励中小企业在技术层面上的创新;不但要尽快制定出科学、系统的扶持措施,更应当关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力求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路。

(二)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信誉度、建立相关信用担保机构

良好的信用是帮助中小企业取得银行信任和获得贷款的关键性因素。而建立相关信用担保机构就是一个能有效帮助征集中小企业信用情况及其评价的可行性途径。而全面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将有利于提升相关企业在银行贷款成功率。

(三)完善相关法律,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

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由于自身资金缺乏、信息闭锁等原因其技术创新能力常常要大打折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国家不但应当从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优惠和扶持,还应当大力发展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投资业。我国的风险投资业起步较晚,发展得也较为缓慢,风险投资业不论是在运作模式还是资金来源等方面都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

(四)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开发相关贷款产品

银行现有的信贷产品与中小企业的贷款特点的不符大大提高了银行的运营成本。为此,银行应当加大对相关产品的研发力度。比如对于运营与信用情况都非常良好的中小企业,在为其提供了所需贷款的情况下,还可以再为其确定良身订制一个合理的融资额度,使这类中小企业可以在规定的额度内快速取得其所需的贷款。再比效仿现在的信用卡消费制度,研发一个允许分期还款的信贷产品,通过这类产品的研发达到降低中小企业还款负担、增加其资金运营的灵活性的目的

(五)明确政策性银行职能,全面发挥其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篇11

一、获得企业利润的创新内容

企业创新在形式和特点上有很多可以细分的内容:

(一)产品外观上

局部创新、整体创新、“新买点”、新结构、新颜色和质感等。企业要获得经济效益,除了降低成本外,产品外观上一些简单的改变,都可以使产品形成很有冲击力的视觉创新效果,从而获得产品的附加值,获得更高的利润。如今在技术差异化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一方面。这也就是现代工业设计得到很多企业重视的原因所在。

(二)产品理化性能和技术上

具有新的更经济的工作原理、新的更有优势的构造设计、采用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新的材料和元件、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的性能和功能、具备人们需要的新的用途、满足客户的市场需求新的使用方式、具有新的审美性、新的技术、新的能源的运用等。这方面的创新活动,涉及到更多的高难度技术层面的东西,相对而言,其创新难度相对提高了很多。

(三)软创新

管理制度的创新、经营理念的创新、营销策略、技巧的创新、生产、制造流程的创新、人力资本管理的创新、知识管理的创新、品质管理的创新、设计管理的创新、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的使用方式创新资金运作技巧创新、公关技巧创新等。

如果说上面两种创新形式都是实质性的,那么第三种就属于意识或管理层面的创新。在创新活动中,很多企业都会顾此失彼,缺乏一个统一的规范来安排三者之间的关系,难以使创新有计划、有步骤、有效果地长线进行。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软创新,具有极高的价值。另外,它也考验了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和战略眼光以及企业的设计管理水平。能够统一协调各种创新,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制度保证,其次是良好的团队沟通气氛,再有就是激励创新的组织架构。

二、通过获得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对于全新产品创新,特别是高科技产品,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被普遍大众接受,它往往会经历一定的沉默期,而一些小型企业由于经济承载能力等原因,不能超前制造,模仿也就在这时应运而生,这是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过程。国内很多小企业在模仿中多出现低水平的外观模仿,在技术上很少或者根本不作改进,在管理创新方面更是涉及甚少,其利润空间也就理当被压到最低点,这样的企业更谈不上品牌塑造,品牌价值自然就很难提高。因此国内企业应该从最低层面和外观模仿中走出来,要改变策略,运用智慧,从而促使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们正处在以经济为杠杆的市场,企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是近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新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品牌或商标设计。

所谓产品附加值,就是企业得到劳动者的协作而创造出来的新价值,它从销售收入中扣除了原材料,动力费,机械等折旧费用、人工费、利息等费用后的剩余部分,产品的附加值越高,企业获得的附加值就越高。企业获得附加值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如独特的材料和技术、限量生产、特殊的纪念意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在产品使用的基础上,创造鲜明的个性和社会地位象征性等美学及心理价值。

可见,在多元化设计时代,通过获得产品附加值,比提高劳动率和技术水平更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创新

(一)产品的设计创新

1.来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创新是最具价值的创新

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利润。利润来自市场。要实现利润就要满足市场需求,而满足市场需求就要研究市场消费者的心理特征,爱好、追求等,如漂亮的造型、美丽的颜色、高雅的质感、可靠的构造、稳定的质量、易用的软件、美妙的声音、绚烂的灯光指示灯等立体化的塑造。也就是说,市场的需求是创新工作所要考虑的关键所在。

2.产品创新的概念是人们信息互动沟通的结果

所谓人才,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称得上是人才。而这种能力,是一种开发新领域的能力。也只有这种能力,才能从大家认为普通的信息里,发现别人未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创造出富有价值的创新产品,而具有这种创造力的集体,就是最有生命活力的企业。另外,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也不可能完全占有自己工作所需的所有信息,团队合作沟通的有效机制,是增强创新成功的机率。

(二)设计管理的创新

社会的发展和分工,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各种差异化,或者也可以说是市场消费人群的多样化催生了产品的多样化、丰富化,同时也为不同级别的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因此,我们必须善加利用这种价值的多元化,并要清楚在这种价值多元化背后蕴藏的审美多元化和需求多元化,这为很多企业在夹缝中获得生存提供了机会。

设计管理下创新设计的作用之一,就是引导设计师来发现市场需要的空白,进而设计出满足市场的产品,这也是工业设计的核心作用,寻找消费点、并想办法满足消费。这个过程比企业所组织的市场调查更具有穿透力,更能把握消费者的真正需要,因为工业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具备更多有效方法和技能,更加微观和具体。最后能够在不用中间过渡的情况下,直接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从而为企业寻找到新的市场机遇做出重要贡献。

(三)企业形象设计的关键作用

品牌的价值和力量是巨大的,是各个企业获得利润的有效武器。我们都知道品牌的建设需要企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企业战略、经营理念、企业的形象等。但严格的说来,是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直接形象。因为消费者最真实的感受是来自对企业产品的使用体验,这种使用体验,直接就会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辐射圈,影响一大群的消费者。如果企业自己对这样的市场状况反应不够敏感,将会导致企业很多工作没有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企业并不真正了解消费者的真实感受,企业要面对的也许就是没有效果的广告宣传,没有效果的市场推广,目标缺失的产品开发,主观臆断的市场定位等。

也就是说,不管企业设定了何种企业品牌目标,如果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是不一致的,那么围绕目标的各种推广活动都没有多大意义。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市场消费者真实感受来展开,以求得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

既定的产品设计战略下就诞生企业相对固定的产品形象,例如海尔、海信、联想、TCL、移动等。而在这种相对稳定的产品形象下,已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形象问题,而是企业通过这种形象,向消费者传达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的信用度、企业的实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并最终形成企业的品牌形象。

(四)加入WTO后,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定企业发展战略

中国加入WTO,是对世界市场原则和经济运行体制的引进,中国将走向全方位开放,中国经济将完全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战略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具体而言,无论中国企业是否选择进入国际市场,是否进行国际化经营,除国家继续垄断经营的极少数行业外,各个行业中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都将是国际性的,都将遭遇到具有强劲实力的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

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发展策略性设计所具有的系统性,会让我们很容易看到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以指挥的方式去面对,以取得长足发展。例如,WTO给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带来机会――它打破了原来中国企业所面对的各种不公平的关税征收、配额制度,使中小企业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又如,跨国公司的进入,也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系列加工配套的商机和管理技巧、先进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创造了新的市场。

第一,系统联合,专向发展建立企业形象

“小”并不代表“弱”,“大”也不代表“强”,只有“专”才能“强”。小型企业就是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做成“强”的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现代战略理论说明,企业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小型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将非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专长的部分,通过“外包”等形式,交给其他厂家去做,自己则专心致志地做最专长的业务,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这是很多企业要亟待考虑的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战略。

第二,联盟的战略,提升企业形象

任何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总会在一定时间或一定区域受到自身资源有限的束缚,而组建战略联盟可以拓展企业可配置资源的范围,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更大的综合优势。在具备一定能专的情况下,去找这样的企业,捆绑自己去做大。我们不仅要与国内大企业组建国内战略联盟,更要重视与国外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地域集群战略,扩大企业形象

篇12

近年来,冷链物流发展迅速,许多国家和地区“冷动作”不断。作为冷链物流中重要的一环,冷链运输成为全球诸多航运公司热切关注并积极发展的领域。

1 我国冷链运输发展机遇巨大

随着我国中产阶层人数越来越多,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们对食品的种类、品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大量鲜活易腐货物需要进口到国内,并在国内各地之间进行调运,日益增长的冷藏货物贸易量催动了冷藏货物运输量的增长。据统计,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的食品冷藏运输率现已达到80%~90%,东欧国家约为50%。然而,目前我国的食品冷藏运输率只有15%~20%。由此可见,我国的冷链运输需求巨大,而发展却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冷链运输市场供小于求,巨大的市场缺口,使得冷链运输商机无限。

近几年,冷链运输已经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重视。2010年,财政部、商务部《关于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的通知》提出,要在全国大力发展冷藏集装箱运输,优化组合公路、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扶持公路、铁路、海路冷链运输。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出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的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将分别提高到30%,50%和65%左右。不断出台的利好政策及持续的行政支持为我国的冷链运输作出了宏观指导,冷链运输在市场与国家政策的双重推动下,正步入快速发展期。

2 我国航运企业开展冷链运输存在的问题

(1)冷链意识较薄弱。许多航运企业尚未意识到发展冷链运输的重要性,对冷藏货运投资较少,且与冷链上的其他企业缺乏协作。

(2)冷链运力不足。从全球范围来看,过去以冷藏船为主的冷藏货运模式正在迅速转变为以冷藏箱为主的货运模式,而目前我国现有的冷藏箱设备仅占市场需求总量的20%~30%。

(3)多式联运衔接不顺畅。由于国际冷藏品运输距离远、时间长,大多需要转运和进行多式联运,因而参与方较多,如托运人、货主、码头经营人、相关承运人等。目前,我国航运企业与码头经营人和铁路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较少,使得冷链多式联运衔接不够顺畅,削弱了冷链多式联运的优势。

(4)市场占有率低。全球航运大户如马士基、达飞轮船、汉堡南方、美国总统轮船、韩进海运等都较早开始投资与策划冷链运输,并已经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国内航运企业发展冷链运输起步较晚,市场占有率低。

目前,冷链运输市场尚未达到饱和,为了能够分得更多的市场“蛋糕”,我国航运企业应该积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3 我国航运企业发展冷链运输策略

3.1 扩充冷链运力

3.1.1 调整船队结构,扩大冷箱船队规模

冷藏运输市场主要有两种运输模式:一种是传统的冷藏船运输,另一种是冷藏集装箱船运输。与冷藏船相比,冷藏集装箱船的优势主要是操作灵活,运输便利,且周转快,可以更好地完成“门到门”和小批量冷藏货物运输,装载量通常要大于冷藏船。冷藏船的装载量约为 m3 (100万立方英尺),而冷藏箱多为高箱,一个箱子的容积差不多是34 m3(立方英尺),因此即使最大的冷藏船也只相当于 TEU的集装箱船。而巴拿马运河的拓宽可以让更大的集装箱船通过,这必然会加速冷藏集装箱的发展。由于冷藏集装箱船具有独特的优势,许多经营冷藏品运输的航运企业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船队结构,增加冷藏集装箱船舶数量。

3.1.2 在订造新的集装箱船舶时,设计更多的冷藏箱位

由于冷藏集装箱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全球集装箱船队运力中的冷藏箱位数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其中2009年由于经济衰退,增长率仅为1%)。许多航运公司逐渐把承运冷藏集装箱作为业务的主要增长点,在订造新船时,设计的冷藏箱专用电力插座常常占总载箱量的25%。而作为世界领先的冷藏集装箱承运人,马士基班轮公司更是于2008年订造16艘 TEU型集装箱船舶,每艘船舶均有个冷藏箱插头,冷藏箱位数量约占总箱位的一半。该批船舶现已投入远东至南美洲东岸航线运营中。马士基此后建造的绝大部分新型集装箱船舶中约有一半箱位运力可以载运冷藏集装箱。

航运企业在订造新集装箱船时,应根据今后可能的冷藏货运量需要,设计更多的冷藏箱位,这也是扩充冷链运力投资少、见效快的途径之一。

3.1.3 添置新型、节能环保的冷箱设备

许多远洋承运人如马士基、汉堡南方、达飞轮船、长荣海运、韩进海运、以星航运等对于投资购置自有集装箱设备一向态度积极,尤其重视冷藏集装箱设备的购置。马士基每年增加10%的冷藏集装箱保有量,大约投资4亿美元,这相当于每年增加8艘高专业化冷藏船舶。这些冷箱设备大部分是马士基自己投资建造的,还有一些是从第三方购买的。

近年来,新型冷藏集装箱的研制取得不小的成绩。冷藏集装箱的绝热性能和冷冻机械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现代冷藏集装箱有能力将箱内温度保持在 60℃的低温,并能控制箱内气流速度,确保装载货物的新鲜度。另外,节能环保已成为船舶和集装箱设计的新理念。近几年,海运业不断强化环保对策,2011年7月在IMO第62届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上决定采用国际海运的CO2排放规定。此外,由于原油价格暴涨,所有集装箱船的节能步伐都在进一步加快,因此,现代冷藏集装箱制冷系统的节能环保性能得到极大提高。航运企业在添置冷箱设备时应注意集装箱的节能环保性能以及较高的技术标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