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8:36: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109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学会如何鉴赏诗歌,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考试中都是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鉴赏古诗歌呢?本文从教与学的要求出发,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以近几年高考出现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为例,浅析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与步骤。
一、学会捕捉诗歌基本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因此,我们解题时要学会“三看”,也就是要学会看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信息。
1. 看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它可能提示跟诗作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如辽宁卷王维《秋夜独坐》中的“秋夜”,就交代了作者写此诗时的自然环境;它可能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重庆卷苏轼《海棠》,就说明“海棠”是诗人所咏之物,还有朱熹的《观书有感》,“观书”就交代了作者是由看书所引发的感想;它可能直接点明的是情感,如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送人”就提示了送别时的情感。
2. 看作者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要学会做到知人论世。比如,在创作风格方面: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在江西卷韦庄《金陵图》中,问题: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我们分析诗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可知:诗人描述的是六朝古城的衰败景象。结合平时对诗人(选修教材中出现过韦庄的《菩萨蛮》,他生活在唐王朝由衰弱到灭亡,直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在文学创作上,他面对天地翻覆的社会巨变,冷静而深入地思考,效法杜甫,写下了不少焦虑时难的诗篇)的了解,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诗作中是怀古伤今,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答案:诗人为唐王朝的衰败而伤心。由此可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是很有助于把握其诗歌主题思想。
3. 看注释
有的诗歌鉴赏题中,命题人往往有意识地添加注释,注释有时交代了诗作的写作背景,暗示了本诗的思想内容,如王安石《示长安君》的注释: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1060)五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有时交代了相关的词句,暗示了与本诗作相关的或典故或意境或内容,如山东卷徐兰《出关》的注释:关,居庸关;有时交代了诗人的相关情况,暗示了本诗作的写作风格,或暗示了时代背景,或暗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等等,如福建卷谢枋得《武夷山中》的注释:(1)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2)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当然并非所有诗作的作者、相关的历史背景等均有提示的必要,教材中出现过的或已经为大部分人所熟知的诗作作者、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命题人看来,这些都是考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储备。
二、研读把握诗歌意象,体悟意境
鉴赏古代诗歌,我们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而要准确解读诗句、文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读诗歌中的意象,体悟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即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不外乎这几类:人物形象、自然形象、音乐曲调形象等。所以,我们读完诗歌,就要看诗歌中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作者的感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
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要把握一些典型的意象。如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孔雀徘徊、鸳鸯戏水――恋偶、和美自在、幸福美满;鸿雁迁徙――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鸿雁传书――寄托情思,充满浪漫色彩;杨花、柳絮、飞蓬、浮萍――身世飘零、萧瑟悲凉、感伤离别等;燕子――历史变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兴亡……
三、审准考题方向,规范答题
读懂了诗意,研读了意象,体悟了意境,文字的表述就该“粉墨登场”了,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阅卷教师对于这类题型,是着眼于各个得分点给分的。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审清题干要求
任何时候都不能小视题干中的细微要求,审清题干要求可以让我们避免答非所问,造成失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命题人给我们答题的指向,继而找到答题的切入口,针对问题作答,提高得分率。
在广东卷林景熙《溪亭》中,考题(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通过认真审读题干,我们抓住“哪些”、“时间变化”、“意象”这几个要求,就明确“哪些”应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变化”应该是表示时间的词而且要突出“变化”一词,“意象”应该是寄寓诗人情感的“景”、“物”,这样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扣紧这些要求轻松地来作答:诗人运用日(暮)、月(初白)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2. 运用鉴赏术语
平时的复习训练中,我们应该积累必要的鉴赏术语。比如说语言风格方面: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准确凝练、含蓄委婉、悲慨沉郁、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明白晓畅……;思想感情方面: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表达技巧方面:卒章显志、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描写、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方面: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积累了这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古代诗歌鉴赏术语,我们在答题时运用它们,就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3. 掌握表述方式
提问变体: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点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析诗情)
解答分析:这类题不重在炼字运用的巧妙,也不是对某一两句采用何种手法做分析;而是重在对整首诗的语言风格的鉴赏。语言风格类的词语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悲慨、洗练、沉郁、清新等等;语言特色类的词语有: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如话、平淡无奇、词藻华丽、雄健雄浑、低沉、苍劲、舒缓、悲凉。淋漓尽致等等;前者侧重对整首诗的语言评价,后者侧重对语言运用时特色上的整体评价。
另外,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是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示例:读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答案参考:(点特色)该诗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析特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旬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问,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旬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析诗情)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肠人”抒离情又不在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二、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三、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感情基调和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四、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题步骤(1)发表自己的观点。(2)找到原诗中该字出现的语句,抓住关键点,分条作答。
《蝶恋花・赤花褪残红青杏小》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歌主要任务是诵读,鉴赏的学习不多,初中阶段,语文古诗歌教学任务很重,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领悟鉴赏,才能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但现实情况却让人难以接受,很多同行只是把诗歌意思翻译一下,背诵背诵就完事了;就是有鉴赏的,也是按应试教育的出题模式出个问题分析一下,教会学生应试技巧就算完成任务。这些状况对提升学生的古诗歌鉴赏能力是非常不利的。笔者结合《观沧海》一课,谈谈在古诗歌教学中如何提高古诗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1.善于激发兴趣
古诗歌是古人所为,所以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没有一定的文言功底确实不太好领悟。再加上小学古诗歌教学主要以诵读为主,诗歌的鉴赏倒在其次。这些都给我们学生在自主学习古诗歌上带来了许多障碍,所以学生不爱学习这类文章。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害怕学习古诗歌而放弃对其鉴赏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我们首先从兴趣抓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鉴赏每一首诗歌之前,笔者都细心制作导学案、投影课件,尽量把古人所塑造的诗境形象地再现出来,让学生好好体会感悟,进一步领会诗歌的美妙,希望通过如此来增加学生学习古诗歌的兴趣。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为了让学生了解文中描绘的壮美景色,诗人的宏伟抱负,笔者给学生投影展示了曹操讨伐袁绍归来的得胜场景,满足学生的视觉冲击,趁机让学生理解曹操写作此诗歌的背景,初步体会作者那种凯旋后志得意满的兴奋心情;然后又把诗歌中作者描绘的景物用图片的形式一一展示出来,感受一下壮阔无边的沧海,汹涌澎湃的海浪,高高耸立的海岛,以及岛上生长茂盛的树木。学生观看后,笔者让小组讨论,体会作者打胜仗后观赏美景该是怎样的心情,想象一下"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蕴含在大海中的博大美景与诗人心情的关系。学生很快投入到小组讨论之中,集中所有的精力积极参与,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没有精神纯粹应付。
这些表现都是因为兴趣使然,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引起他们趣味的学习情境,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想学生一定会喜欢我们的课堂。
2.关注自主预习
学生能否成功解读古诗歌,关键还有一点,那就是自主预习的程度如何。有些教师认为学生预习不好检查,再加上学生在预习时的表现不一,不好评价他们,所以一般不太重视预习,主要还是靠自己在课堂上卖力指导。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虽然不一,差距较大,但如果没有他们的自主预习,势必会占用我们课堂的学习时间,耽误教学进度不说,上课的效果也不佳。我们还是要学生能在学习诗歌之前进行自主预习,如果教师感到不放心,可以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要求,或是制定一个适合学生预习的导学案。比如布置学生预习《观沧海》,教师可以明确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在早读课中完成这些任务,最少要让学生把基本的文学常识、诗歌意义以及诵读解决了,最好能够结合课下的注释,先行了解诗歌写了哪些事物,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者查询工具书或者讨论了解,为下面的课堂高效学习做出积极的准备工作。
3.教会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技巧是初中诗歌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看出,古诗词鉴赏重在诵读和鉴赏。所以我们要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习古诗词鉴赏的相关技巧。
首先是学会翻译诗歌,这是鉴赏的前提。古代诗歌创作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可以教会学生找到诗歌中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结合诗歌中的词语进行合理想象,初步在脑中形成诗歌的形象(一般是景物,有时是事物或人物),我们一般把这种翻译叫做意译,然后进行情感态度和艺术技巧的欣赏。
如《观沧海》一诗,诗人首句破题,交作地点、事件,接着作者写了观察到的景色,主要写了两类事物,一类是观察到的"沧海"景色,一类是想象到的日月星辰出自大海的奇特景色,这里可以启发学生讨论,鉴赏这十句写景的句子,从艺术手法上进行分析。这首诗由于景物描写中蕴含情感,所以紧接着让学生继续探讨景情关系,从情景交融这种手法鉴赏其中蕴含的一统天下、希望建立功勋的伟大抱负。
最后别忘了拓展延伸训练,如结合课外诗歌进行相关训练,进一步巩固学习课堂上学到的鉴赏方法;或积累同类诗歌的意象特征,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等。
4.巧用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新课改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讲计划"中积极倡导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会合作、探讨、会聆听、会讲解,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47-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歌主要任务是诵读,鉴赏的学习不多,初中阶段,语文古诗歌教学任务很重,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领悟鉴赏,才能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但现实情况却让人难以接受,很多同行只是把诗歌意思翻译一下,背诵背诵就完事了;就是有鉴赏的,也是按应试教育的出题模式出个问题分析一下,教会学生应试技巧就算完成任务。这些状况对提升学生的古诗歌鉴赏能力是非常不利的。笔者结合《观沧海》一课,谈谈在古诗歌教学中如何提高古诗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1.善于激发兴趣
古诗歌是古人所为,所以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没有一定的文言功底确实不太好领悟。再加上小学古诗歌教学主要以诵读为主,诗歌的鉴赏倒在其次。这些都给我们学生在自主学习古诗歌上带来了许多障碍,所以学生不爱学习这类文章。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害怕学习古诗歌而放弃对其鉴赏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我们首先从兴趣抓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鉴赏每一首诗歌之前,笔者都细心制作导学案、投影课件,尽量把古人所塑造的诗境形象地再现出来,让学生好好体会感悟,进一步领会诗歌的美妙,希望通过如此来增加学生学习古诗歌的兴趣。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为了让学生了解文中描绘的壮美景色,诗人的宏伟抱负,笔者给学生投影展示了曹操讨伐袁绍归来的得胜场景,满足学生的视觉冲击,趁机让学生理解曹操写作此诗歌的背景,初步体会作者那种凯旋后志得意满的兴奋心情;然后又把诗歌中作者描绘的景物用图片的形式一一展示出来,感受一下壮阔无边的沧海,汹涌澎湃的海浪,高高耸立的海岛,以及岛上生长茂盛的树木。学生观看后,笔者让小组讨论,体会作者打胜仗后观赏美景该是怎样的心情,想象一下"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蕴含在大海中的博大美景与诗人心情的关系。学生很快投入到小组讨论之中,集中所有的精力积极参与,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没有精神纯粹应付。
这些表现都是因为兴趣使然,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引起他们趣味的学习情境,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想学生一定会喜欢我们的课堂。
2.关注自主预习
学生能否成功解读古诗歌,关键还有一点,那就是自主预习的程度如何。有些教师认为学生预习不好检查,再加上学生在预习时的表现不一,不好评价他们,所以一般不太重视预习,主要还是靠自己在课堂上卖力指导。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虽然不一,差距较大,但如果没有他们的自主预习,势必会占用我们课堂的学习时间,耽误教学进度不说,上课的效果也不佳。我们还是要学生能在学习诗歌之前进行自主预习,如果教师感到不放心,可以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要求,或是制定一个适合学生预习的导学案。比如布置学生预习《观沧海》,教师可以明确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在早读课中完成这些任务,最少要让学生把基本的文学常识、诗歌意义以及诵读解决了,最好能够结合课下的注释,先行了解诗歌写了哪些事物,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者查询工具书或者讨论了解,为下面的课堂高效学习做出积极的准备工作。
3.教会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技巧是初中诗歌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看出,古诗词鉴赏重在诵读和鉴赏。所以我们要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习古诗词鉴赏的相关技巧。
首先是学会翻译诗歌,这是鉴赏的前提。古代诗歌创作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可以教会学生找到诗歌中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结合诗歌中的词语进行合理想象,初步在脑中形成诗歌的形象(一般是景物,有时是事物或人物),我们一般把这种翻译叫做意译,然后进行情感态度和艺术技巧的欣赏。
如《观沧海》一诗,诗人首句破题,交作地点、事件,接着作者写了观察到的景色,主要写了两类事物,一类是观察到的"沧海"景色,一类是想象到的日月星辰出自大海的奇特景色,这里可以启发学生讨论,鉴赏这十句写景的句子,从艺术手法上进行分析。这首诗由于景物描写中蕴含情感,所以紧接着让学生继续探讨景情关系,从情景交融这种手法鉴赏其中蕴含的一统天下、希望建立功勋的伟大抱负。
最后别忘了拓展延伸训练,如结合课外诗歌进行相关训练,进一步巩固学习课堂上学到的鉴赏方法;或积累同类诗歌的意象特征,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等。
4.巧用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新课改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讲计划"中积极倡导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会合作、会探讨、会聆听、会讲解,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