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范文

时间:2023-06-04 08:36: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80 -03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风险

(一)外部风险

1.国家政策风险

由于政府政策的调整,企业在经济利益上会和政府产生许多矛盾,从而产生政策风险。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对相关的产业链产生影响,当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会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支持或限制某些产业。当国家对某个产业进行限制时,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末端都会受到影响,生产规模缩小。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核心企业,那么相关的信贷业务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2.金融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这些因素可能会直接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也可能是通过对其竞争者、供应商或消费者间接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若企业无法偿还贷款,银行就需将质押物进行买卖以减少损失。但处于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其质押物种类繁多,而且质押物的价格随市场变化而波动,当价格处于低俗时就会给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市场风险。

3.法律环境风险

法律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而稳固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尚短,国家对其的法律法规仍在调整中,在其调整、修订的过程有可能对供应链的运行产生负面效应,法律环境的变化会使得企业运营出现问题,从而牵涉到商业银行。

4.供应链本身存在的风险

我国对SCM、ERP等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开发已经相当成熟,供应链管理的全面普及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由于企业对供应链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供应链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尤其是将工作重点放在自身经营上的中小企业,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效率非常低,在遇到一些题时更注意自身利益,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效果,对整个供应链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对供应链融资的发展也产生了阻碍作用。同时,信息平台建设也相对落后,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主要依靠人力或是各个企业独立的操作系统之间完成,这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增加了很多成本,而且增大了操作风险。而且由于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物流企业、银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一致,使得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信息共享、物流资金流的对接未能实现,相反带来了贸易环节和融资环节额外的割裂成本。

5.风险管理模式脱节

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大多尚未独立于传统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对供应链金融更多的关注于营销阶段,风险控制的核心体系仍未构建。大部分商业银行仍在使用传统信贷业务的评级方法;没有设计专门的审批流程,还是层级审批;未创建专业化的操作平台,操作风险控制缺失,缺乏针对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监管体制,操作不够规范。这样不仅不能发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成本优势,而且增加潜在风险隐患。

(二)内部风险

1.人员操作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需要对供应链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进行控制,这就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对其进行操作才能保证其规范运行。而目前我国严重缺乏供应链操作人才,不规范的人员操作会使得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大为增加。

2.信息传递风险

供应链系统有其虚拟性,并不能够对成员进行有效的约束,成员企业之间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任何微小的信息都可能被加倍放大,这会增加供应链的库存,占用企业资金,增加违约风险。具体来说,最终产品与最终客户的需求之间容易出现偏差,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供应商因此而难以安排生产;下单后,一旦出现不可预料的不利影响就会导致市场出现逆转,销售下降、货物积压、资金短缺,而由于商业银行已经将资金注入供应链,一旦企业出现付款问题,就会给银行带来风险。

3.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包括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借款企业信用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风险。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承担一定的担保责任,虽然自己实力较强,但授信不仅要支持其自身,还需要支持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很大一部分都将集聚到核心企业,因此一旦核心企业运营出现问题,引发供应链资金流断流,银行的风险也将急剧增大。借款企业一般为围绕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自身信用评级不高,信用风险较大。银行主要通过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进行授信,并以交易货物为质押物来降低自身风险。但当质押物出现意外情况,如市场价值变化、监管不严、处置不当时,亦将对银行产生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风险主要为监管时责任缺失。由于物流企业充当了商业银行质押物监管人的角色,管理了银行风险的一部分,而物流企业可能会出现因风险管理经验及责任感方面不如银行导致监管疏忽,或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串谋欺骗银行的行为。这些都将给银行造成巨大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对外部风险的应对策略

1.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

国家在制定相关的政府政策时要考虑到其出台的政策对目前经济的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在如今经济发展并不十分景气的时候,国家需要在供应链融资方面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和行动上的帮助。国家可以鼓励发展朝阳行业,加强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程度。

2.金融市场有关行业的改善

在金融市场中,与供应链有关的行业需要改善其发展模式,以偿还贷款,使银行的损失尽可能的减少。但处于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其质押物种类繁多,而且质押物的价格随市场变化而波动,当价格处于低俗时就会给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市场风险。这就需要整个金融市场相关行业的改善。

3.法律方面的完善

在法律方面我国要做的有很多,比如学习国外建立综合性的担保物权来代替多种担保权益,动产抵押采用统一的登记制度等,使信贷人无需实际占有借款人资产,而享有担保物益变现、易执行的一系列权利。在《刑法》《商业银行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中,从法律内容方面不仅要涉及广泛,也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4.建立供应链融资信息技术平台

供应链金融电子平台的构建需要经历四个阶段:交易双方文件和数据的电子交换、资金流贴现电子化、第三方供应融资在线响应、端到端供应链融资决策支持。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还处于第一阶段,应当加大该项业务的发展力度,逐步实现业务信息化、网络化,最终达到端到端供应链融资的决策支持。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已经建立供应链融资管理平台,使得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更加有序。

5.合理应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合理的应用风险度量模型将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更具科学性,有利于商业银行供链金融业务的拓展,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在应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根据融资业务的特性选取最合适的模型。第二,确保模型所使用的数据真实可靠。第三,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第四,要注意模型的检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整个市场经济的变化很大,企业的经营状况变化也较大,因此需要做好模型的检验工作,通过检验发现问题,从而不断调整改善风险度量模型。浦发银行对供应链融资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针对不同的客户为其提供不同的融资方案。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对内部风险的应对策略

1.培养专业的供应链融资操作团队

供应链融资业务不同于传统融资业务,需要具备专业的融资知识与技能, 以及深层次的从业经验。从事供应链融资, 需要对产品特性进行深入了解, 也需要有卓越的风险分析能力与交易控管能力, 以使银行能够控制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供应链融资的对象多为中小企业,为了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商业银行有必要组建一支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团队。中小企业行为分布广、数量多,这对业务人员的行业知识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因此,银行应挑选学习能力强,素质较高的员工拓展此类业务。同时,加强对业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优质、高效。

2.在供应链融资授信过程中加强监管

(1)供应链融资授信调查

银行客户经理对供应链融资企业进行授信调查的项目可从行业、供应链、企业内部三个层面进行细化。行业层面:调查融资企业所在行业的整体状况、相关行业的状况、融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的情况、企业的竞争优势等。供应链层面: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运营及信用状况、融资企业上下游企业状况、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状况、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整体合作状况、整个供应链的流转状况等。企业内部层面:融资企业的背景状况,内容包括企业管理层、企业所有权关系、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同银行的合作情况、经营风险、财务状况调查等。

(2)供应链融资授信审查及审批

授信审查是指银行审查人员对客户经理上报的融资业务进行审查,对融资业务的收益和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判断风险是否在银行可控范围内,最终收益与所承受的风险是否匹配,并提出授信建议及方案,为授信的审批提供参考。银行授信审查对象包括以融资企业、质押物两个主体。①融资企业:审查融资企业的法人资质,是否具有开展融资业务的资格,审查融资企业的资产、负责、现金流等财务数据,并分析企业的营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审查融资企业的行业前景、产品的市场份额及竞争力,审查融资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经验、专业素质、战略发展规划等,分析管理层的综合能力;融资企业与相关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合作,防止多头贷款。②质押物审查,主要审查质押的产权,分析质押是否合法;分析质押物的变现能力,预估质押物的变现价值。

对通过审批的融资业务制定授信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授信额度与融资企业的偿债能力及银行的可接受范围匹配;信贷期限与融资企业的资产周转周期相匹配,以实现资金的及时回流;授信产品与银行融资收益相匹配,控制银行融资业务成本;信贷资金用途与企业计划经营相匹配,防止融资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用于其他用途或进行投机。对通过授信审批和确定授信方案的融资业务,上报信贷审批委员会,经过委员会的业审并给出相关建议之后,便可开始执行该融资方案。

3.供应链融资贷后监管

贷后监管从贷款发放开始直到本息完全收回时为止。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贷后监管除了对融资企业的监管外,还需加强对整个行业、供应链、以及质押物监管,同时应做好相关资料档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裴瑾.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研究[J].学位论文,2010.

[2]韩明辉.供应链金融下的农业小企业融资信用风险研究[J].会计之友,2010.

篇2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 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 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 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 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 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篇3

关键词:农村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 金融模式

长期以来,如何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各方面对农村金融问题更加关注,宏观层面就农村金融改革整体框架的表述也日渐清晰。然而,在对目前农村金融改革政策框架分析之后,笔者认为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下文对此进行具体探讨。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命脉,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利润增长点。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满足我国现代农村建设的金融要求。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来看,它已经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瓶颈,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金融体制服务于城市部门需要致使农村成为金融资源的净供给者

总体而言,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围绕城市工业化的制度安排,体现的是“农业哺育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国家战略。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大量的资金流向城市。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基本上是在为城市工商业部门动员农村的储蓄,它们吸收存款但很少对农户放款,甚至不少地方的商业银行根本就不对农户发放贷款,而受到过多行政干预的农村信用社更是无法体现农村合作金融的初衷,使我国农村金融在总量上供不应求。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村金融需求的结构也越来越丰富,但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基本上仍维持着政府垄断的状况。农村金融供求呈现出明显的总量与结构的双重失衡,农村资金一直在“非农化”。

(二)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长期被排斥在体制之外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农村快速发展,多元化的农村经济结构对资金产生了多样化的需求。虽然民营经济已经覆盖了大多数经济领域,但涉足金融行业却面临着极高的门槛,国家仍进行着严格的金融管制。金融管制的结果是农村金融市场被国有银行及信用社垄断,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只能由单一的国有部门满足,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组织不被政府认可。

农村金融供给缺失成因分析

(一)金融抑制方面

1.传统金融机构支农功能趋于弱化。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满足需要大量储蓄和贷款支撑。然而为了规避风险,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最近几年,传统金融机构支农功能不断弱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不断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1998年至今,四大国有银行共撤并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大大弱化了在农村的金融业务,致使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单一,农村金融市场日趋垄断化,造成农村资金严重外流。二是中国农业银行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发生重大调整,企业化行为日益突出,资金投放已从以服务业为主,转为与工商业并举,竞争的视角也从农村转向城市,长期保持的农村金融主导地位大大弱化。三是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商业化倾向严重,使资金大量流向相对收益率较高的城市,真正需要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农户难以得到贷款。四是中国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城乡,提供了巨大的吸储空间,而其大部分资金转入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流出农村。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以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贷款方式部分又返还给农村领域,但这种贷款规模十分有限,远远不能补偿农村资金的流失。

2.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存贷业务网点收缩,邮政储蓄分流只储不贷,2007年以来,部分省市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为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提供了新渠道。但是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其自身组织制度的缺陷,还不能满足现有农产品发展的金融需求。我国政府调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全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重视乡村银行、村镇银行建设,由于初具规模的民间金融组织制度缺失,筹资和用资成本高,加之缺乏规范的运作机制,易引发局部金融风险。

(二)农村信贷市场方面

1.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远比城市普遍和严重。银行往往很难知道分散在各地农村的小额农户是否按照合同写明的目的申请贷款,获得贷款后如何使用,也难以确认农户是否会策略性赖账。当赖账出现时,由于缺乏法律措施,惩罚手段往往难以奏效。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农贷整个申请、获得、使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突出,产生信用风险。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各种金融机构往往难以辨别贷款的风险程度。尽管自2001年以来,信用社不良贷款呈现下降趋势,正常贷款增长迅速,不良贷款率也以比较快的速度逐年下降,但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仍然很高。

2.缺乏可抵押物。在一项贷款合同中,借贷人只负有限责任。如果项目运作良好,除非策略性赖账者外,他将归还贷款;项目运作不良,借贷人将不支付任何东西。在难以获得有效信息,缺乏信用记录保障的情况下,为了预防赖账损失,各种金融机构通常坚持信贷合同要有抵押物。但农村可用来抵押的物品主要是农村的土地、房屋、劳动力以及农机具等,但银行可能不愿意接受这些抵押物。农村的抵押物对于金融机构无效的原因是执行成本太高,或近乎不可执行(如劳动力以及没有完全产权的土地)。由于工商信贷的借贷双方对抵押物估价大相径庭,加上抵押物执行机制缺乏,农村放贷的抵押物机制不像城市那么完善。因此,农村并非没有抵押物,而是缺乏商业金融机构需要的抵押物;农村也并非没有克服抵押物缺乏导致赖账风险的措施(比如声誉机制、担保机制等),但这些机制可能仅在社区内部有效,商业金融机构通常无法利用这些措施。

3.特质性成本与风险。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经济一般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户通常有居住分散、收入低下、生产有明显季节性、单笔存贷款规模小、生产项目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缺乏必要的担保与抵押品等特点,这决定了农村信贷服务的风险较大。农业投资的长期性、高风险和低盈利性,与商业资金追求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要求相悖。农业的自然依赖性也导致信贷的地区风险较大。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金融模式的提出

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其本身不可改变的问题,新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又对当前的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增加对农村信贷的投放,改进贷款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应发展农村供应链物流金融模式。

(一)模式描述

农产品物流企业的指挥中心与信息平台作为供应链支持系统,内与各农户进行信息交流,外与相关部门进行信息交换和有效沟通,对提供农用物资的企业和购买农产品的企业需求作出快速响应,从而提高组织化程度并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关系由松散的买卖型向紧密的一体型转变。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特殊地位,能清楚地了解到商业银行不易掌握的有关信息,这样物流企业可以向商业银行提供担保或由商业银行统一授信于物流企业给农户提供融资服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村融资难的问题。

(二)供应链物流企业处理农户融资问题的优势

1.信息优势。由于农产品物流企业往往和农户生活在同一个地域,并存在许多其他联系,如生产、贸易、信息等。这样他们往往拥有比任何金融机构更好、更多的信息。他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给金融机构提出贷款规模的建议或直接控制贷款规模;也可以在收获季节直接到农业收获的现场,及时地收回贷款。

2.对抵押物要求较灵活。农产品物流企业往往比金融机构愿意接受农民的抵押物。比如,由于与农民联系紧密,或许对于将这一小块土地作抵押感兴趣;当一个劳动力(借贷人)无法归还贷款时,雇主也可能愿意接受劳动力作抵押。因此,当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接近贫困的借款人时,农产品物流企业可以做得更好。通常情况下,农产品物流企业对抵押物的要求比较灵活。在缺乏抵押物或不要求抵押物的条件下,农产品物流企业也能很好地控制风险。

3.能有效降低信贷成本。农产品物流企业在降低成本上有许多方法。比如,对于农户居住分散带来的管理成本,他们由于居住地域更接近,采用的交通与信息获取方式更为灵活,几乎没有成本。同时,他们除了帮助融资之外,往往还有生产或贸易上的联系,可以经常地互通信息和进行小额资金往来,相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他们的成本大大节约。对于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他们可以通过季节性利率浮动以及签订生产与贸易订单方式来降低,这也是金融机构无法做到的。另外,由于农业自然依赖性或信用文化原因导致的地区风险,互联易、统筹基金以及收回抵押物等方法,也使得农产品物流企业能够灵活应对风险。

综上所述,由于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解决了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安排在农村的生存发展,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韩俊.在中国农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J].农业经济问题,2003(9)

2.熊军.论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商场现代化,2006(4)

3.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1(10)

5.岳意定,胡愈,金发奇.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审视与构想[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4)

6.胡愈,柳思维.物流金融及其运作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

7.胡愈,柳思维.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组织形式创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

8.罗齐,朱道立.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9.李毅学,徐渝.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比较分析及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07(10)

10.刘士宁.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11.胡愈,岳意定.我国现代农村物流建设金融支持的必要性及其方向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07(4)

12.胡愈,周敏.现代农村物流金融利益主体激励相容机制建立的博弈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3)

13.James.B,Rice,Jr.supply chain value creation:finance meets supply chain[M]. 2003

14.Timme,Dr Stephen G.,Williams-Timme,Christine.The Financial-SCM Connection[M].Supply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0

15.Coulter, and Onumah. The Role of Warehouse Receipt Sys-tems in Enhanced Commodity Marketing and Rural Livelihoods inAfrica[J]. [M] Food Policy. 2002

篇4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供应链整体决策者集中于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最优化的供应链性能需要制定一个精确的价格实施方案,既能够刺激零售商采用供应链协调契约使订货量达到最优订货量,又能达到供应链整体的利益最大化。在传统的报童模型(Newsvendor)中引入期权机制,零售商能够像资本市场当中的投资者一样达到风险的有限化规避,对未来的产品价格变动风险实行对冲。供应商能够分担一部分零售商的风险,但在实际的分担过程中通过期权的出售又能够得到一部分的风险补偿。在两极化供应链当中,零售商与供应商互相分担了风险,分担风险的一方又得到了风险补偿。在Stackelberg博弈理论的L-F(Leader-Follower)方式下,供应商作为领导者如何制定期权价格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对此,一些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郭琼等基于电子半导体行业讨论了使用供应链期权合约规避现货市场买卖双方竞价的风险。胡本勇等提出了在生产努力和销售努力下对供应链期权契约的决策影响。晏妮娜等讨论了传统供应链和B2B电子市场下的期权合同能有效协调供应链的充分条件。Zhao等提出了双相期权合约实现供应链协调。Wang等提出了零售商根据供应链期权契约可以及时更新市场信息。

期权本身属于资本市场当中的金融衍生工具,在供应链当中所讨论的期权标的物为产品的采购价格,基于大部分厂商使用数量弹性契约的环境下,由于还存在另一个现货市场,买卖双方通过市场竞价,导致了市场的价格不确定性增加,这种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本质与股票价格的波动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发现在金融市场制定期权价格的方式可以引入到供应链期权契约当中使用。通过张顺明等的研究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五种推导过程及其推广和扩展。刘海龙等对期权定价八种主要方法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最终选择引入最广泛应用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结合供应链期权合约进行讨论。

二、模型描述

1.基于期权的供应链协调契约模型

在一个两级供应链当中,基于博弈论L-F(Leader-Follower)环境下,引入期权机制达到供应链协调。主要目的是在协作过程当中避免成员的自私从而导致双重边际化(Double Marginalization),实现协调各决策者之间的利益。因此供应商作为领导者给出以下价格参数来激励零售商采用。

参数设置及其定义:

r:零售商的单位产品在市场的零售价格;w:供应商出售给零售商的单位产品的批发价格;c:供应商的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包括商务成本);ce:单位产品的期权价格;co:单位产品的期权执行价格;M:零售商的期权购买量;νs:单位产品在供应商处的产品残值;νr:单位产品在零售商处的产品残值;P:供应商和零售商因为缺货而导致的损失(如商誉损失和顾客损失);T:供应链中零售商对供应商的转移支付;F(x):市场需求D的分布函数;f(x):市场需求D的概率密度函数;μ:需求D的期望

供应链的总利润表示为:

结论方程组(9)则为实现供应链协调的期权价格及期权执行价格的计算公式。方程组即能够保证期权供应链契约协调又能够达到金融市场期权定价的标准,得到在使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下的(co.ce)的期权供应链契约协调。

三、结语

在大量使用弹性数量契约的环境下,引入期权供应链契约,将现货市场风险分担,达到供应链协调。供应商作为领导者,如何给出一份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参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的引入,为供应商在制定期权价格以及期权执行价格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零售商作为理性经济人和跟随者,通过对供应商的定价分析,找到适合自身的最优订货量。两级供应链通过使用科学定价过后的期权供应链契约,能够实现双方的收益增加,并且达到了供应链的协调。本文主要是侧重于在满足文章假设的前提下所提出的方案,具体的实施还需要管理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和改进,但是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郭琼,杨德礼,迟国泰.基于期权的供应链契约式协调模型[J].系统工程,2005,10(10)1-6.

[2]胡本勇,曲佳莉.基于双重努力因素的供应链销量担保期权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15,29(5)74-81.

篇5

一、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1.金融工程的内涵

“金融工程”一词是由美国财务管理学专家约翰•芬尼迪(John D.Finnerty)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这是狭义的金融工程概念。广义的金融工程则是借鉴工程管理的概念,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用金融创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金融和财务中的问题,包括产品的设计、定价、交易策略、金融风险的管理等。金融工程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创新性,它是金融创新的技术支持,其目的是解决金融问题如投融资问题、风险管理问题等。

2.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是金融业竞争的两大核心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外金融机构会大批涌入,与中国金融业进行竞争,而那些“洋金融”真正的优势就在于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因此,国际上,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工程是采用创新的手段进行风险管理。著名金融学家,美国金融学会前主席富兰克林•艾伦认为对于比较稳定的产业采用银行间接融资比较合适,对于创新性强、风险高的产业,最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既能获得足够的权益资本金,同时一部分风险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转嫁给投资者。从这个角度上讲,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方面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可见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而且风险管理仍是金融工程的核心内容。

风险的内涵。风险是指人们在事先能够肯定采取某种行动所有可能的后果,以及每种后果出现的可能性的状况。

风险的处理。金融工程理论以最新风险管理理论成果为核心理论,包括估值论、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套利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尤其创新性地提出了无套利分析方法,将金融市场中的某个头寸结合起来,构筑起一个在市场均衡时的价值能产生不承担风险的利润组合头寸,由此计算该头寸在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即均衡价格。面对风险时,金融工程通过建立一个风险趋势与原有业务刚好相反的头寸,达到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风险的完美中和,从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

二、供应链中的风险管理问题

1. 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机理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供应链系统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发生偏差,从而有受损的风险和可能性。如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如果合作伙伴选择不当,,将会导致在供应链运行中较大的风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道德风险。再如,委托之间形成的合同是否恰当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合作双方相互讨价还价、协商的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供应商的交货状况会有不确定性、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也产生不确定性;另外企业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总是具有不确定性等等。归纳起来,可以将供应链上的企业面临的风险分为内生风险(Indigenous Risk)(如道德风险、市场风险等)和外生风险(Ex-ogenous Risk)(如自然环境风险)两大类。

2. 供应链风险的特征

供应链中各个企业面对各种人为的和社会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其直接反映在各个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与其预期的不一致,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和利润的变化。供应链合同条款与金融工程中许多衍生产品具有相似之处,其中主要有如下几种期权合同条款,例如:回收条款(buy back policies)、备份条款(backup agreements)、弹性订货量(quantity flexibility)等。

供应链中企业面对的风险特征:(1)互动博弈和合作性: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相互之间会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为争夺资源,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势必展开激烈的博弈,同时在部分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基础上,又存在一定的合作。(2)传递性:供应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过程都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具有环环相扣的特征,故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和积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3)“牛鞭效应”:供应链企业间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相对封闭,造成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扭曲而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

3.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点

供应链系统是由许多独立的企业环环相扣构成的一种非线形的复杂系统,是介于企业和市场间的虚拟系统,使各成员企业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把相关信息当作商业机密加以封闭,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资源的不能共享,使产品的价格偏离其价值,增加了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带来复杂风险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风险管理的难度。另外供应链中不仅涉及众多的企业和货物供求双方,还涉及政府不同层次的多个管理部门,使供应链中风险来源复杂多变;再加之物流行业在我国还是个比较新的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在风险补偿上没有一个定量的法律约束,致使供应链风险处理和供应链风险监控,在目前企业中还不能有效地实施。所有这些都增加了供应链中企业风险来源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

三、利用金融工程解决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的措施

1. 金融衍生工具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供应链中企业风险最终都体现在其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与预期的不一致,导致其交易成本的上升和盈利能力的下降。研究表明金融衍生工具“天生”就是用来规避风险的,其具有准确性、时效性、成本优势和管理上的灵活性。金融衍生工具以其特有的财务杠杆(保证金交易)和对冲交易的操作,降低了交易成本,独特的双向建仓(买空卖空)使投资者的交易更加灵活,无论市场价格怎样变动,都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有效的规避和转移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可以将风险由承担能力较弱的个体(风险厌恶者,如套期保值者)转移至承受能力较强的个体(风险偏好者,如投机者),有的甚至转化为投资者的盈利机会,提高了投资者的整体抵抗风险的能力。可供采用的金融工程工具有很多种,例如远期、远期利率协议(FRAs)、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等。

2. 金融衍生工具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在期货市场可以进行套期保值,从而锁定成本。商品生产商、批发商、经营商利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进行交易方向相反的操作,一个市场的亏损会被另一个市场的盈利所对冲,达到锁定成本,锁定利润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减缓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供求冲击。供应链的开始环节(生产资料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同时构造一个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实物远期合约,通过远期交易买空卖空,使供应链上游企业承诺在未来各期购买一定数量产品的同时还可以向供应商购买一个选择权,通过选择权供应链企业可以决定并调整未来定单的数量,从而使价格波动的风险通过供应链企业的共同承担来规避,最终实现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率益性。

利用期货和期权构建组合合约,规避风险。期权交易是在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拥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按事前规定的价格购买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期货合约的权利,但不负有必须购买或卖出的义务。超出规定的期限,期权合约自动失效,损失的只是所支付的权利金。期权交易可以使投资者在面对剧烈价格波动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无论期货价格上涨还是下跌,只要波动达到一定的幅度,就可以规避风险实现盈利。如交易者预测未来价格上升,买入期货合约的同时买入相关期权的看跌期权。如果期货合约价格朝不利的方向运动而出现下跌时,行使看跌期权以较低的价格买入期货合约获利,从而降低持有期货多头的损失。如果期货价格真的出现上涨了,朝着对投资者有利的方向运动时,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高价卖出期货合约对冲平仓的同时放弃看跌期权,对投资者而言损失的仅是有限的权利金,却可以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在供应链企业间通过下一定的定金(权利金),拥有在将来某一时间内以协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指定产品(期货合约)的权利(期权),同时买入与预期价格波动相反的期权,从而使供应链企业风险最小,实现盈利。

四、总结

虽然金融工程对供应链风险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首先,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金融价格还不能做到完全的均衡,这样使金融工程制造出来的衍生工具规避风险、发现价格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特别是某些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受到体制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例如没有卖空机制;其次是我国企业改革尚不完善,金融工程的应用缺乏广泛的市场需求主体;再次是在我国基础金融工具品种开发不足,金融衍生工具品种的缺乏,衍生品市场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发展还远不够成熟。所有这些都局限了金融工程在我国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金融工程虽为风险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仍不是风险管理的“解决之道”。因此,企业必须综合考虑,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科学管理与决策,建立高效的运转机制等,从容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付鸣.我国发展金融工程的必要性[J].辽宁经济,2006.(9).

[2]侯祥鹏等.运用金融工程管理企业风险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2).

[3]李湘露.应用金融工程构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系统[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0).

篇6

    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宏观形势来说,供给总体而言是不足的。首先,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不到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无法充分发挥支农功能,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其次,农村商业金融非农化发展,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撤并县及县以下分支机构,收缩农村业务,致使农村商业金融机构数目锐减。再次,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难度大,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非农化倾向严重,据银监会统计,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本充足率只有2.35%,远低于8%的正常标准。另外,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受限制,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不规范,贷款资产回报率低,服务规模小。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融资方面,金融机构应该为其“量身定做”各项金融创新业务。

    二 、供应链金融下的融资模式研究

    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对一个产业链中的单个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有以下三种:

    1.采购阶段的保兑仓融资模式

    处于供应链下游的农业小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账款,才能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进行融资,这种融资模式是在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农业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由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该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商和银行参与外,还需要第三方物流的参与,其作用主要是负责对质押物品的评估和监管。

    2.运营阶段的融通仓模式

    农业小企业的特点决定其固定资产比例较小,存货等动产比例较大,无法获得大规模的不动产抵押贷款,因此可以采用存货融资模式(融通仓模式),即商业银行委托物流企业对农业小企业提供的动产进行价值评估,动产状况符合质押条件的,银行核定贷款额度,与其签订动产质押合同,与核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与物流企业签订仓储监管协议。

    3.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农业小企业往往存在不能及时收到购货方货款的情况,售货方可用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商业银行同时要对该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了解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

    三、开展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面临的风险

    1.自然风险

    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力的依赖比较明显,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村生产经营将受到影响,可能将风险转嫁到农村的金融体系。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农业保险、农业风险转移、补偿等机制,因此农产品面临着较大的自然风险。

    2.物流风险

    农产品属于易腐易逝产品,在物流过程中需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其腐烂变质,这就增加了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另外农产品供应链的大部分处于农村地区,虽然现今农村运输设施已大幅度改良,但仍无法满足农产品供应链的需要。

    3.市场风险

    以农产品作为抵押,银行面临着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受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这样就会使银行信贷风险加大。同时,农产品市场信息极为分散,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

    4.信用风险

    包括农产品企业融资信用不足、偿还能力有限和财务信用缺失等方面。农产品企业通常在银行的信用等级不高,偿还能力也有限,银行在对其办理贷款融资的时候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有些农产品企业为获得贷款融资,可能会提供一些虚假的财务信息,进一步加大了信用风险。

    四、保障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措施

    1.发展农业保险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发展了农业保险或农业信贷保险,我国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农业保险体系。如围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基本框架,合理设定补贴机制,促进保险和再保险相结合。短期内,在农业保险严重缺失、商业性保险难以进入的情况下,可考虑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的模式,立足市场原则,辅之以国家政策扶持,建立起多元化农业保险经营体系。

    2.加强物流监管

篇7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参与主体 发展趋势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和物流供应链企业拓展业务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供应链节点企业、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实施,使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加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领域扩大、中小物流企业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第三方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技术平台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金融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一)国外研究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了MM理论,认为当资本市场信息完全时,企业的金融决策和运营决策是可以不相关的,因此,企业的财务决策与运营决策可以分离。很多学者依照此理论基础来研究企业的运营决策和财务决策,其中大多数是研究单个企业的运营决策或财务决策,也有一些学者指出企业的资金约束会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决策,但是较少考虑到金融和运营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多数管理者把供应链管理看做仅仅与运营有关,认为对企业的财务业绩没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在所有企业里,在决策财务经理们进行资本投资、借贷、股权分配及其他因素的控制或决策时会把物流的供应链与财务的供应链同时考虑,因此物流的供应链和财务的供应链不可避免地要联系起来。

(二)国内研究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在国内一些学者已开始关注金融和运营相交叉领域的研究。李毅学和冯耕中等针对价格随机波动的库存,研究了银行在几种需求分布下的质押率决策,分析表明,只要贷款期末价格分布已知,就能计算出静态质押方式下的质押率。

三、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无论何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实施离不开其参与主体。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第一,资金的需求主体,即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包括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配套企业;核心企业是指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可以为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关的担保。配套企业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者,主要是供应链中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它们通过动产质押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担保等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第二,供应链金融的供给主体,即商业银行,它们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第三,第三方监管,即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监管、拍卖等),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

四、供应链金融主体各方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加强

供应链金融的实施,使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加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供应链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相互影响。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的信用,通过担保和承诺回购等方式帮助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小弱势企业为了盘活动产,解决在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会不断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突出自身特点,必然成为大型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选择对象。

此外,从供应链信息化水平看,许多中小企业 ERP 建设或使用效率水平不高,供应链金融的实施可以推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技术水平。

对于核心企业而言,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为核心企业提供交易对手信用保障,应收帐款管理和融资以及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输出监管等组合业务。在防止核心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同时,使核心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降低资产负债率,进而优化财务结构。另一方面,作为供应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终极受惠者,核心企业是最具有供应链大局观的成员,存在着为供应链整体利益的优化作出主动安排和调整的意向和趋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施,客观上起到了激活整个“供应链条”的运转、提高供应链绩效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领域扩大

当前金融市场上,国内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物流企业都关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虽然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开展只有短暂几年,但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

当前供应链金融产品存在行业比较集中(主要是汽车、能源、家电、钢铁行业)、供应链金融推广产品同质化等现象,相对实力较弱的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在同场竞争时就略显劣势。

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不但要从融资模式上创新,包括业务品种、业务时间,还要通过供应链领域不断开拓创新金融产品。

(三)中小物流企业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物流企业在与银行的合作中,除了对贷款后的抵、质押物提供全面的监管服务外,还将为银行提供一系列面向提高抵、质押物授信担保效率的增值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物流业的成熟与发展,依靠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而我国目前物流环境复杂混乱,运输和仓储的规范缺乏标准,流通中的物权很难得到相应保证。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还非常缺乏,多数物流公司的配送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比较落后,难以满足银行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随着各产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在金融供应链的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资金的掌控权而在企业选择物流企业合作方时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防止资金风险,保障金融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倾向于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综合服务能力强、管理规范的大型物流公司进行合作,比如中储运、中外运、中运等,而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质差、网络系统不完善、管理能力低,偿付能力低而被银行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拒之门外,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四)第三方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技术平台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在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服务,需要及时了解并掌握供应链成员间的订单、发票,跟踪、监控与之相关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状况。而国内企业、物流、银行技术应用水平不一致,造成目前没有完全实现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信息共享、物流与资金流对接,传统的手工方式无法为供应链成员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由此带来贸易环节和融资环节外的割裂成本。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商业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其他企业的内部系统信息的转换和对接,第三方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技术平台具有着极大的成长空间。

五、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化解物流金融潜在的金融风险,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如银行、核心企业、中小物流企业等多方当事人。

(一)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

要化解来自于核心企业的风险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核心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其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和缴获协议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查,并进行科学的评估。一旦发现某重要供应商可能出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关联企业进行预防和改进。要针对可能发生的供应链风险制定应急措施。同时银行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手段,帮助核心企业评估供应链成员,并把潜在的不良成员剔除去,保证供应链的发展,也间接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

(二)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就对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银行要努力提高对中小企业真实信息的掌控能力,把握好企业经营活动、管理能力、信用意识、资金运营、资产分布及关联交易等的真实情况。二是银行要通过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如实揭示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合理确定中小企业的授信控制量,防止信用评级不客观和授信不及时而把优质中小企业排斥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最后,银行还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规范贷后管理操作程序,深入企业跟踪检查,实行贷后动态监控,掌握企业的贷款使用、存货增减、货款回笼、固定资产变化等情况。

(三)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并强化内部控制,规避银行内部风险

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因此,物流企业和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并设定合理的质押率。一般来讲,选取销售趋势好、市场占有率高、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产品作为质押商品,并对其建立销售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市场风险。

(四)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规避供应链企业信息传递风险

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 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对供应链企业进行互连,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无缝连接,所有供应链企业分享业务计划、预测信息、POS数据、库存信息、进货情况以及有关协调货流的信息。从而供应链上的客户、零售商、分销商、生产厂、各级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和各个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协同工作。一般来说,若企业上下游之间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倒了以前阻碍信息在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之间流动的“厚墙”。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来消除信息扭曲,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并有效防范风险。

篇8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电子商务必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Cronin( 1997)[1]。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实践和研究正处于由“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整合期,而且实践方面超前于理论的研究。李明锐(2007)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指出第三方平台背景下的供应链融资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渠道。Freedman(2008)[2]认为电商小额信贷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电商信贷的网络化服务简化了贷款程序,降低了融资成本。李安朋(2011)指出网络融资是以网络信用作为贷款的依据,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破传统的束缚,具有零担保物、利息低、贷款额度宽松、贷款速度快等特点。王敏(2012)[3]给出网络融资的概念:是指建立在网络中介服务基础上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活动。贷款人通过网上填写企业信息资料,向第三方平台或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由金融机构审核批准后发放贷款,是一种数字化的新型融资方式。苏晓雯(2012)[4]认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据此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这种概念的提出还是基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还没有达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更高层次。随着电商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或者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变得更加广泛与复杂。其中代表性的概念是黄丹(2012)[5]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即: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包含电子商务交易、在线支付、交易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一种复杂性金融创新产品。这个概念其后得到诸多学者的引用。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有学者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进行了辨析。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指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互联网金融的组成部分。运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给出了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演进路径,并从多个特征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业务模式分类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线上融资模式的统称,其中包含诸多的细分模式。张强(2007)最早提出将仓单质押和电子商务相结合,提出融合仓单质押的电子商务中介型 B2B 运营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形成动因、比较优势和参与各方的收益做了初步探讨。李卫娇,马汉武(2011)通过结合企业实践和供应链金融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基于B2B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并详细介绍了两种具体的应用模式:电子仓单融资模式和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并指出基于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融资业务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经济效益,以及降低融资风险。李更(2014)提出了B2C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四种细分模式:电子订单融资、电子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和委托贷款。沈亚青(2014)将供应链融资在B2C领域细分为:网络订单融资、网络仓单融资、电商担保融资。本质上来说,线上供应链金融是由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演化而来的。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给出了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演进路径即:传统的应收/预付账款融资演进为卖方/买方电子订单融资;传统的仓单/存货质押融资演进为电子仓单融资。并对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分类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吴晓光(2011)根据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将网络融资分为:以“阿里贷款”为代表的信息平台模式,以“一达通”为代表的直接授信模式和以“金银岛网交所”为代表的仓单杠杆模式。王敏(2012)[3]指出目前比较典型的网络融资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借助自己的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主体仍然是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数银在线”等;另一种是第三方平台与银行合作,利用网商的线上信用行为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的融资服务,如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提供的“网络联保贷款”等。云蕾(2013)根据电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同,提出基于纯交易平台和非纯交易平台两种类型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顾敏(2015)根据电商企业是否参与供应链日常活动,将“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分为平台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和自营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前者主要以阿里巴巴、敦煌网、金银岛为代表;后者以京东、苏宁云商为代表。两者又可以根据资金来源进一步细分为基于自有资金和与商业银行合作两类。史金召,郭菊娥(2015)根据参与主体、资金来源、目标客户等将线上供应链金融划分为供应链金融web2.0、电商供应链金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三类。其中电商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B2B/B2C/C2C的电商供应链金融三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自营电商平台/第三方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两种。并给出了每种细分模式的一般性操作流程,并与国内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对接。其实每一种分类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可以总结为:首先根据是否与电商平台结合,可以区分为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还是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其次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根据自营还是合作形式,可以区分为电商自营、电商企业和商业银行合作、商业银行自建商务平台三种形式。

三、风险管理

由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性,例如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基于网络操作等,使得相较于传统的线下供应链金融,其在风险方面有诸多变化。靳彦民(2010)指出电商金融平台推出的融资贷款业务面临着来自法律、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的挑战和威胁。吴晓光(2011)指出由于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商业银行网络融资存在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控制风险的方法。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通过分析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提取操作环节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发现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风险整体有所增加。然后从严格准入条件、明晰权责界定、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监控预警、完善补偿机制五个角度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建议。刘炎隽(2015)指出基于B2B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

篇9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5-0086-03

引 言

20世纪末,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成为一项全球瞩目的金融创新。自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成功提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后,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陆续跟进。供应链金融不仅有效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还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同时,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迅猛,金融模式随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业务范围涉及第三方支付和小额贷款等领域,传统金融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在实践中,供应链金融源自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互联网金融则是由技术创新引发的金融业态创新,两者均服务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供应链金融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点对点”经营模式,改变了单纯依靠质押、抵押贷款模式,其融资需求催生出存款和大量中间业务收入。数据显示,2012年共计16家上市银行开展由供应链金融催生的外业务规模合计占上市银行信贷规模的19.5%。因此,供应链金融被认为是在互联网金融引起的“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努力转型摆脱“利差业务独大”的有效手段。同时,互联网金融以其低门槛、高度开放的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参与,P2P网络借贷实现了小额存贷款的直接配置,以阿里巴巴、京东、eBay等电商平台为核心的“电商金融”为平台上的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阿里小贷公司共投放贷款280亿元,服务对象超过13万家小微企业与个人。互联网金融以其便捷、高效、低成本等优势对传统金融机构提出挑战,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进入供应链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能否取代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能否成为银行成功抵抗互联网金融的手段值得深思,因此将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进行比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然后从推进“金融民主化”进程、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加强风险管理四个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

一、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

供应链金融通过特定的产业链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供―销”链条借以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一方面降低整个供应链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借助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协同运作,在银行与企业间努力构建一个互利共存、持久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核心企业、信贷企业、物流公司、银行。核心企业是整条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的信息集合中心,是配合银行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关键,然而当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或担保的质押品价值超出其债务上限,将引发更广泛的系统性风险。信贷企业若违约则影响其与核心企业间正常合作关系,该安排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违约概率。物流企业主要担任第三方监管的角色,通过对货物出库、运输和入库等物流信息的掌握,了解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动态,缩短信息采集的半径,提高信息的深度和准确性,辅助银行开展仓单质押、融通仓和保兑仓等多项业务。物流企业借助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极大地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银行依靠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信贷企业的存货质押以及物流企业对货权的控制降低对信贷企业授信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具备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职能的一种新兴金融业态,是传统金融行业结合互联网精神的产物。

传统金融机构与非传统金融机构均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形式及电商化形式,如网上银行、银行商城等;非传统金融机构包括借助信息技术推出金融服务的电商企业、P2P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移动终端理财应用软件服务商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本文研究的互联网金融指由非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融资服务、P2P网络借贷服务及众筹等业务。

二、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联系与区别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推进了“金融民主化”进程。金融民主化进程呼吁公众参与金融活动,内化金融知识,预防社会出现财富和权力过度集中,更重要的是,“金融民主化与金融人性化是同步的”,在设计金融体系、模型和预测时都应把人类心理因素考虑在内。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大带小”,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使得整条供应链上符合信贷要求的中小企业能够享有金融服务,银行拓宽市场的同时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信贷市场中。互联网金融则借助电子技术尤其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个体参与到金融市场中。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一定程度地体现了“金融民主化”精神,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从整条供应链出发,以企业为单位服务更多的客户,而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依托,并以个体为单位扩大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供应链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上下游企业间的有效沟通,减少信息在供应链中传递的损耗,最终达到信息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目的。以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物联网技术使得供应链金融参与方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互联网金融体现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体系的双向渗透,不断发展的搜索引擎与云计算等后台技术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对潜在客户实现精准识别,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数据挖掘技术使得获取用户行为信息成为可能,社交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公众间信息更加透明。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同之处在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银行所需的“软信息”依赖于其他参与方: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通过SCM信息系统与CRM信息系统提供信贷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贸易往来信息,物流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提供质押品的物流信息。只有整条供应链以及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提供的关于信贷企业的信息足以满足银行要求时,银行才可能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适用于所在供应链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均拥有完善、先进的信息系统的行业。互联网金融则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减小参与方信息不对称程度,相较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第一手用户信息,因此其所服务的对象无需拥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只需是互联网用户即可,这也是互联网金融能够飞速发展的基石。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降低了交易成本。供应链金融服务作为融资模式创新,通过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互相协调与优化设计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经济效率。供应链金融主要从交易频率、交易稳定性、资产专用性三个方面降低交易成本。首先,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降低交易频率。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连结的产业系统提供金融解决方案,若银行能够与供应链上的企业维持稳定的交易关系,必然能促使交易各方主动沟通,降低交易频率与交易成本。其次,供应链金融可以提高交易稳定性。在上下游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供应链能够发挥协同效应,减弱交易的不确定性,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再者,供应链金融还能提高资产专用性。供应链金融基于真实的交易背景,能够使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更为主动地进行专用性投资,链内企业间互相监督降低了企业违约可能性,信贷企业能够维持其资产专用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在交易的不同阶段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不同。在交易初期,互联网金融机构弱化了客户接触与服务渠道实体的重要性,利用IM(即时通讯)、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等界面完成与客户的沟通,降低交易初期的成本;在交易中期,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网络广泛收集客户的各类数据并且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判断客户资质,其信息分析的成本非常低,如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电商金融机构通常采用自动化量化贷款模型,显著提高放贷效率,降低放贷成本;在交易后期,互联网金融机构缺乏资金回收与监管资金使用的实体机构,很难有效约束贷款资金的专用性,在此阶段无法显著地降低交易成本。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能降低交易成本,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借助供应链来降低交易频率、提高交易确定性、确保资产专用性,最终降低交易成本,只有当供应链与银行合作长期且稳定、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为实现共同利益互相协作以及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互相监督时,银行才有可能向该供应链上的信贷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来自于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有效处理的成本低,因此需要所服务的对象在互联网中留下足够的数据,包括交易数据、物流数据、信用数据等信息,互联网金融机构必须获取满足放贷模型需求的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信息,才有可能提供适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子业务,因此其风险管理应满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角度进行有效管理。由于供应链金融具有贸易背景特定化的特点,银行可以借助信息系统对信贷企业的交易流、货物流、资金流进行实时监控,防止资金挪用、盗用。互联网金融机构借助搜索引擎与云技术收集、存储客户交易行为的多维度数据,建立信用评级与风险控制模型,并利用数学与统计学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如电商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机构依据大数据建立量化放贷模型代替人工审核,将风险评估与管理过程自动化、程序化、批量化。虽然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风险管理中都借助信息技术,但供应链金融业务与商业银行其他融资业务一样,有明确的资本充足率及贷款监控要求,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仍依靠传统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的存在提高了获取数据的效率与质量,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低。互联网金融则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并有效处理数据,将传统的被动防御、事后处理式风险管理转为主动识别、事中控制式风险管理。但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缺乏质押实物与监管实体,其线下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这使得信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加入了技术风险。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比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两种金融模式,并研究两者在推进“金融民主化”进程、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加强风险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的联系与区别。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无法代替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具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金融拥有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数据以及更好的信息技术,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则在于充足的资本、良好的信用和更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因此,互联网金融适合于“短小频急”的小微企业乃至个体的融资需求,而供应链金融则适合发展稳定、有核心企业信用担保的供应链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二者无法取代对方,但是可以互相借鉴。

供应链金融机构应加强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的深度合作,以竞合思维创建共生化的金融生态系统。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电商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构成了直接威胁,供应链金融机构必须借鉴其运作模式,并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首先应横向加强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等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基于自身现有数据能力与业务平台,聚合其他企业的多方资源,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其次应纵向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建立共同发展的协作关系,从横向与纵向角度共同建立共生化的金融生态系统。

供应链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并整合客户信息,共享线上线下数据。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之一在于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商业银行虽然受银监会与央行监管无法将其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对接,但可以在银行信息系统内部实现数据集中,充分利用供应链金融线下资源,共享不同银行信息系统内的数据,借助互联网金融中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对信贷企业的信用评估、风险评价、信贷资产分类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以此为基础提供个性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增强其风险管理能力。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之一是稳健的风控体系与监管体系,而互联网金融由于过于依赖计算机系统及互联网,同时外部缺乏相应监管机构,因此其薄弱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瓶颈。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利用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提升防火墙、数据加密技术、智能卡技术等信息技术,参照行业的技术标准,与国际上相关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与规范接轨,监管部门应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型监管”,提高金融交易安全性,保护客户信息,从内部与外部共同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 乔婧■.基于小微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3(34):98-99.

[3] 2012中国供应链金融现状与需求调查[J].首席财务官,2012(10):34-42.

篇10

二、基于供应链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1.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控制措施。

分析成熟的金融市场,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真正的控制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在通过改革进入利率市场化前,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应主要采取缺口管理的方法。而在一般情况下,即期利率的敏感性缺口管理即银行的缺口管理,它通过对敏感性缺口的消除或缩小。而降低银行利率。通过利率波动的降低,而规避银行风险的发生。而作为的新兴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有着较多的参与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不断流转的抵押物所有权,而出现所有权归属的法律纠纷。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而修订和调整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过程是需要逐渐完善的。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法律漏洞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一些领域,还有法律的空白存在。制定详细和严谨的合同条款和协议,并对各项流程中的职责归属和借贷双方的业务和权力进行明确,可对供应链金融法律风险进行有效的弥补。同时,依据法律法规程序对各类手续进行办理,能将银行的法律风险有效降低。

2.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由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多为供应链金融中的受信企业,整个供应链信用大小,是由其营运状况所决定的。银行首先应对受信企业的整体信用状况进行考虑,并分析和度量融资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状况和整体实力。首先,企业进行风险对抗的直接保障,就是企业整体经营规模的大小,企业如果在市场上处于主动经营的状态,会积极参与竞争,进而将自己的整体信用水平提升。反正,则不会获得银行的信用认可;其次,企业的运营状态的良好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管理者的素质所决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使决策风险降低,同时可使企业决策的有效性提高,进而能够控制企业的整体发展。企业信用状况是由企业的经营状况所决定的,企业经营状况的三大关键因素,包括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银行对企业考察的标准,是看企业能否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而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的关键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等。企业偿还债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经营运营能力简称为应运能力,营业周期及存货周转率是企业应运能力的财务指标,对企业资金的运用效率及经济资源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揭示作用。企业的资金有着越高的流动性,则就会有越强的偿债能力,随之会有越快的获取利润的速度。除此之外,近几年有许多专家学者也都先后提出了基于VAR值的信用风险考量,作为银行方抵御信用风险的一种措施。银行方可将融资方式、产品还款方式以及其他多种影响因素综合考量建立风险模型,利用足够的历史数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风险考量测试。又因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会将风险以乘数形式放大,因此加强对信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对动产的管理。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操作风险,面向多个主体,组合多种金融产品,是供应链金融主要开展的业务。银行首先要评价授信企业,进而对供应链的生产运作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由于有众多的人力因素出现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操作风险。所以,银行必须大力培养一批有着丰富经验和过硬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来控制和评估风险。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规范和规则制度,对每一个业务流程严格控制,严格执行和设计各种契约。

4.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都是用未来变现的资金来完成支付,因此特别需要关注资金是否能够按期按量回收,如果资金不能按时偿还相应债务,此违约造成的影响会因乘数效应而被放大。为了保证资金能够按期按量回收,需要实时关注授信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需要关注是否有相关保证、担保等额外的代偿。另外,针对作为保证金留存银行的这部分资金,银行要切实做好封闭式管理。

5.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也需要建立稳健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该程序是基于银行风险暴露对银行整体资本充足性进行预估的行内流程。该程序需要有效精准识别、衡量和管理各种风险,需要衡量足够抵补风险所需的经济资本,并且能够产生向金融监管机构要求的相关报表附件等信息。

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供应链金融操作队伍。

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和传统的信贷的全新理念有所不同,进而在风险的控制上也非常多变和复杂,要求商业银行所组建的供应链操作队伍必须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供应链金融业务因为和传统业务有所不同,因此,要求操作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银行人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职业道德必须良好,二是具有高超的控制风险的能力,业务技能必须专业,同时工作经验必须丰富;三是具有对关键岗位健全的补偿措施和忠诚度。由于银行工作人员比较熟悉供应链业务的运作模式,所以对于融资行为的风险所在,他们往往更清楚,这样就很难防范银行工作人员内部作案。银行工作人员在一般情况下,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的违法操作,既内外串谋和内部作案。而银行工作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同时处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中,往往会更多出现与企业勾结的情况。所以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的必要措施,除了要对专门的规则进行制定外,还应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篇11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1-0176-02

1 背景简介

在一级电力市场当中,售电商和发电商之间是可以通过良好电力供应链的形成来实现最佳状况的利益双赢的,与此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价,因此这样一种供应链的构建与运营就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到目前为止,电力市场内可能同时存在着实时平衡市场、远期合约市场、期货市场以及期权市场等多种电力交易市场的组合,这也为电力供应链在多市场环境下的竞争与决策提供了非常有实际意义的启示。在竞争环境下,电价以及电量需求的不确定性就是直接影响发电商和售电商收益的主要核心因素,因此就有必要更多的针对这样两个方面来采取措施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

目前为止,对于电力市场风险所展开的研究主要包含的就是电力市场环境之下发电公司、供电公司、配电公司以及零售公司之间电量分配组合策略风险和电价风险,因此目前已有的对电力市场的风险研究通常都是针对于某以具体的市场主体来进行的,而不是对这些主体所构成的电力供应链整体进行风险分析,本文正是在这样一种现实的背景之下,对电力供应链整体的收益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

2 优化模型

1)系统描述。本文当中,电力供应链收益和风险多目标优化模型当中构建两个基本的目标,一是电力供应链的收益,二是电力供应链的风险。前者主要涉及的是各级市场上电力供应链销售电价和生产电量的成本与总电量之间的分配比例,而后者则强调的是成熟电力市场竞争环境下用户的核心地位,在这样一种状况下,电力供应链当中更加靠近用户的一侧将掌握更加准确和清晰的数据信息,因此容易在供应链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包括价格的确定、交易电量的获得以及交货方式等,都由售电商来负责确定,而发电商所能够控制的决策变量就只包括发电量,这就必然使得占主体地位的售电商在经营过程当中将更加倾向于降低自身的风险。较之于现货市场实时价格波动可能造成的风险,这样一种双边市场长期合作的关系更能表现出稳定性来,无论是合同电量还是合同电价都会相对保持固定,售电商为更好的规避风险我,通常就会采用和发电商签订双边合同的模式来进行交易。

随着现在电力期货、期权等电力金融市场的推出和完善,期权合同已经允许合同双方中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笔费用来以未来某个时间点约定的价格支付或者是出售一项资产的权利,售电商就可以再现货合同和合约合同之外进一步与发电商签订期权合同,在合同到期之前售电商可以对期权选择执行或者是不执行,这样就能够将相当一部分的风险转移到发电商身上由其承担。

2)电力供应链多目标电量组合模型分析。在本文当中采用Monte Carlo法模拟样本数据进行计算,与此同时也会充分考虑到电力供应链在各级市场上的收益最大值,该多目标电量组合模型如下所示:

在组合模型当中,P代表的就是电力供应链在各级市场上的收益,Q代表的是某一固定时期内电力供应链的总电量,st是电力供应链的一组电量组合比例向量,N代表的是市场的总数吗,si表示的是电力供应链在第i级市场上的电量分配比例,mt相应的就是电力供应链的一组电价组合比例向量,ct相应的就是电力供应链的一组成本组合比例向量,β是置信水平,α是表示投资组合为s的电商在损失的时候所对应的VaR值。

3 电力供应链电量的确定分析

1)系统描述。通过上文当中的组合模型式首先就可以得到电力供应链在各级市场上的实际电量分配比例向量,其数值与同一阶段内的用电量Q相关,售电商为主的电力供应链当中现货市场相对而言随机性就是比较大的,因此只需要对合约市场和期权市场进行考虑,综合性考虑和分析市场利率、现货价格波动和期权期限这样三个重要因素对于最终期权定价的影响,售电商制定出能够激发发电商供应能够达到供应链整体最优利润的生产量来,且最优期权定价组合唯一,与此同时售电商就可以选择当前合约订购量和期权订购组合来使自身利润最大化,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假设由发电商和售电商组成的2级电力供应链形成期权契约,同时假设发电商的生产能力是无限的;二是期权标的电量合同为无收益性资产从而可以实现自由交易;三是进一步假设市场的实际需求为随机变量D,服从概率密度为f(x),分布函数为F(x)的分布;四是设出售电商的期望利润值为π,Q为合同采购量;五是进一步假设发电商和售电商本身都是风险的相对中性者,同时期目标都是尽可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利润最优化;六是零售电价高于出清价格,出清价格高于合同当中给出的电量生产;第七就是可以判断出期权执行价格和期权价格之和大于合同出清价格的时候,合同当中给出的采购价格优势对于售电商来说就将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2)电力供应链的电量博弈。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想要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在售电商和发电商进行购电合同签订时,售电商就应当公布契约参数,并根据契约参数来在合约市场内向发电商购买合同发电量,期货市场当中,售电商买入发电量q,未来合同执行过程当中,售电商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进一步决定是否执行期权。考虑到市场对于电量的需求是随机的,因此售电商在通过执行发电期权获取实时平衡的同时就应当向发电商传递真实准确的需求信息,最终实现供应链整体的双赢。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电力供应链的收益风险进行说明和研究,通过上文说明就可以看到,在售电商主导的电力供应链当中,给出期权定价市场化状况下能够实现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的电量,同时构建综合考虑使得电力供应链主导地位上的售电商风险最低,基于这样一个双目标的规划就能够构建出最佳的电量组合模型来。且经研究发现,在供应链风险程度增大的时候,会倾向于采用降低供应链收益并提高售电商风险的分配方式,而在供应链收益状况良好的时候则倾向于采用激励供应链进一步增加收益的分配方式。

篇12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financing model; risk management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围绕某一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为供应链上单个企业或者上下游多家企业提供全面而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促进整条生产供应链“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力经济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从整个产业链条的角度出发,在掌握供应链管理程度与核心企业信用实力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授信,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化为整条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在推进整条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为众多中小型企业谋求了一条有别于旧的融资模式的融资新途径。

1 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的有序运作依靠于这条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物料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链接。商业银行针对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缺口弥补困难的问题,从核心企业出发,将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模式大致分为三类:核心企业在采购环节的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模式,核心企业在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以及配套企业运营过程的存货质押业务。

1.1 采购阶段的供应链融资――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模式

在采购阶段,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从上游大型企业获得的货款付款期往往很短,有时还需向上游企业预付账款以获得所需产成品、原材料等维持经营运作。这个阶段的融资难问题可通过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服务来有效解决。

1.1.1 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又称买方信贷业务,是指在供货商即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银行控制货权,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控制包括货物监管、回购担保等作为保障措施,而开展的即缴保证金、即提货物的一种特定票据业务服务模式。该项业务牵涉到供应商、核心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四方,参与主体之间通过签署《保兑仓协议书》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保兑仓业务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与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不仅降低了银行的融资风险,增加了客户资源,也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非核心企业和处于节点上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便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资金困难。另外,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保兑仓融资业务以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作为前提条件,由核心企业为供应链上的中小型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并以金融机构制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其获得不小的收益。

1.1.2 订单融资模式

核心企业由于在供应链上占据优势的主导地位,往往会通过不平等条约挤压中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不会提前支付全额的订单货款,相反却会在中小型企业完成订单后延期付款。由此一来,就要求中小型企业自身具备大量流动资金购买原材料,支付生产和人工费用,而此时的中小型企业又往往面临着向银行获取贷款难的问题,所以其流动资金缺口就越来越大。订单融资模式,是指金融机构以企业所签订的有效销售订单为依据,实行“一单一贷、回款结算”的风险控制办法,发放针对该订单的全封闭式贷款业务。该业务模式下,供应商企业可以凭借拥有的核心企业订单资源向银行进行融资,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周转问题。此外,核心企业对物流企业和整个运作流程全程监控,较高的支付信用又可以很好地保证银行资金安全。

1.2 销售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当核心企业向供应链上的下游企业分销产品时,下游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很难将货款一次性支付给核心企业,此时核心企业便会有无法收回货款的担忧。银行为核心企业提供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有效地完成了核心企业的分销行为,保证了其应收账款的安全。供应链上,第三方企业为核心企业承运货物时需事先预付一定比例的货款,并取得货物的运输权收取货款,下游企业在提货时将货款分期支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取货物。因此,该模式下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和供应链运作情况得到银行更多的关注,借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为中小型企业和供应链整体运作提供融资途径,同时使银行的授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1.3 运营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存货质押业务

所谓存货质押业务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接收动产作为质押,并借助核心企业的担保和物流企业的监管,向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的融资业务模式。该模式下,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之间会签订担保合同或质物回购协议,协定在中小型企业违约时,由核心企业负责偿还或者回购质押动产。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资金周转问题,但本身拥有的可质押的固定资产较少,而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往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通过协议担保的方式,有效地为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并与融资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和稳定的供货来源或分销渠道。在此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充当着银行和企业间的桥梁,为其提供着质押物的保管、价值评估和去向监督等服务。

以上几种融资模式虽然在适用条件和具体运作方面存在差异,但都集中体现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和特点。一方面,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中小型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难的问题,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打破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往只评估单个企业的局限,并通过大型核心企业作为信用担保,从而降低了金融风险,从静态关注企业财务数据转变为对企业经营的动态跟踪,实现了模式上的根本转变,还极大地发挥和体现了第三方物流的中间纽带作用。

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

在审视供应链金融这个方兴未艾的企业金融服务领域时,供应链金融虽然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我们在调控资金流时,往往将流动性的优先性排序置于安全性之前,加之过程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供应链金融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

2.1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类

2.1.1 政策和法律风险

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出台政策限制一个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末端的零售商都会受到影响,或生产规模缩小,或价格被迫上抬。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那么相关信贷业务都会被波及。同时,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出台都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供应链金融相关法律的许多环节上存在着种种漏洞和相互矛盾之处,如物权法规定质权人不仅限于金融机构,而银行法却规定企业间不许从事融资业务,核心企业作为信用担保开展金融业务就无法受到法律保护。

2.1.2 市场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动产多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其划分由于供应链所属的行业领域不同所产生的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变化在不断波动,而贷款回收时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一旦资产价格正处于低谷,就给银行经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因此,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所具有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

2.1.3 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供应链融资凭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以及操作模式上的自偿性结构化设计,构筑起用于隔离中小型企业信用风险的强大“防火墙”。而制度流程的严密性和操作运行的执行力直接关系到“防火墙”的效力,并决定信用风险最终是否被有效屏蔽。此种模式在解决供应链上中小型企业融资困境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贷后操作环节,在实质上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转移,对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以及严密性对贷款能否收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远大于传统业务。

2.1.4 监管风险

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未签订协议的、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也趋于复杂,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科学监管来保障供应链金融过程中的各方利益。同时,结构复杂化将导致信息传递延迟使上下游企业间沟通不充分,对客户需求理解产生分歧。就目前的情况看,供应链中的运输和仓储等环节缺乏标准和规范,流通过程中物权也很难得到保证,银行和核心企业在流程的监管和控制上存在很大难度。

2.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流程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必须与商业银行原有的风险管理目标保持一致,即在银行资本实力、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能力等银行自身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开展银行业务,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其风险管理可依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信息反馈的操作流程层层推进。

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指对供应链金融过程中不同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预判和系统化分类。风险识别时,关键在于找到风险的成因以便从源头处予以杜绝。现有的风险类型可分为:法律风险,供应链金融广泛采用的各种授信服务,因而我们在确保授信资产与授信主体间实现有效的隔离,担保过程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上应投入较大关注;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虽然有着核心企业信用作为强大依托,但其金融服务主要还是面向中小型企业展开,因而信用风险就成为了首要的风险关注类型;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需要经过大量的审核、监管和控制工作,这就给风险管理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和后台操作,如何保证每一笔操作都能够做到准确无误,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风险评估,就是通过对识别后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和数据描述,判断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而得出所需采取风险控制的最优应对措施。但由于供应链金融还是一个新兴金融服务,能够提供的数据积累尚不完备,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企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的量化处理有一定难度。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风险控制要求银行注重数据的积累,不断提高定量分析的能力和系统优化的水平。

风险控制,就是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参照依据,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允许的波动范围内。风险防范、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保险和风险补偿等方法都可作为银行风险控制的有效选择,例如: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货押融资引入第三方监管就是一种风险分散方式。

信息反馈,指的是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从供应链金融牵涉的多方那里实时获取信息和评价,并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以便将遇到的新生风险纳入风险防范体系,并对已有风险控制措施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实现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系统优化,这也将有利于实现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交换与互通。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和模型化,动态的、实时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更是不可或缺,加大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开发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可提高其业务风险管理效率并使其成本大幅减少。

2.3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措施

2.3.1 完善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法律制度

法律是社会经济生活规律的滞后反映,但是有秩序的经济活动却需要完善的系统的法律制度作为强大支撑。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生业务,发展时间尚短,相关法律还需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国家的立法部门应尽快完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动产抵押物和动产抵押查询制度;此外,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押物所有权也在主体间流动,需订立各项契约,维系平等有序的主体间合作关系,为供应链经营提供强制性规则。

2.3.2 推动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

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牵头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平台,包括工商、税务等政府相关机构,以及银行同业、保险、投行、担保等机构的参与,并借助此平台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线上化,为供应链企业提供包括授信、结算、理财、资金管理在内的全面综合服务。加速推进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引导充裕的流动性从单一的资本市场回流到有真正融资需求的实体经济中。政府应打破原有市场垄断,不断鼓励和刺激民间投资,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多渠道促进国内充裕流动性输出,以缓解现阶段资产价格膨胀的巨大压力。

2.3.3 严把授信群体市场准入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基础,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供应链金融良好运作的保证,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银行应事先严格筛选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作为抵御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2.3.4 建立流动市场评估体系

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销售和变现价值。中小型企业从供应链融资主要依靠存货和应收款等流动资产作为抵押,而存货易受目标市场的供需情况、需求变动和市场价格稳定性,以及时间、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因而对企业资产的评估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应适时定期地进行信息搜集和价值评估,以确保信息的价值性。

2.3.5 强化内部操作风险控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