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8:36: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核心技术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核心能力的内涵、特点
“核心能力是企业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它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越组织边界工作的高度承诺”。本文把现代企业的核心能力理解为一个系统,将其界定为是一个以知识、技术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
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特殊能力,具有如下特征:
1.延展性。核心能力是通向未来市场的大门,有的能力在某一业务部门看来可能算得上是核心能力,但是,如果不能从该项能力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或服务,那么从企业的角度看,该能力就够不上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犹如一个“技能源”,通过其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展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的提供创新产品。
2.异质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至少暂时不具备),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
3.难模仿性。核心能力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打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模仿。
二、技术创新的特点
1.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区别在于基本手段,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经济、技术、社会活动中,存在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它们都可能产生商业价值,但为避免混淆,还是宜将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区别开为好。这并不是说技术创新不涉及管理、组织、制度的变动。相反,技术创新往往要有相应的组织、管理甚至制度的变动相配合,但在概念上应将其涵盖的范围加以限定,不将其所设计的全部内容包含在所定义的概念之中。
2.技术创新所依据的技术变动允许有较大的弹性。在所给的定义中未强调技术突破,允许将技术的增值性变动包括在技术创新的概念中,在概念的外延上,不仅包括新产品、新工艺,也可以包括对产品、工艺的改进;在实现方式上,可以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也可以将已有的技术进行新的组合。
三、技术创新的实证模型及机制
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不一定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不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不可能形成竞争能力。技术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尤其是针对核心技术的创新。缺乏独占性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有可能在市场上做大,但在产业分工中却很难处于有利地位,也很难做强,更不可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国内有些企业过去曾经辉煌一时,现在却销声匿迹,同样是因为缺乏基于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能力。以下将从对我国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进行分析。
1.技术创新模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在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的改善,即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换言之,用创新的技术投入替代稀缺资源,以较低的成本和快捷的速度实现企业所期望的目标。技术创新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从抽象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化,但具体分析又要经过若干步骤。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过发明、创新和扩散三步骤。技术创新要经过发明、企业家职能、投资、开发等四个阶段。技术创新“链环-回路模型”,以及根据中国大中型企业实际提出本文的“全程技术创新模型”。
2.技术创新机制。对于技术创新的机制,《企业竞争力》提出了用联盟机制和利益机制来创建技术创新机制。本文除了这两个机制外,还提出了用人机制,投资机制机及组织机制来论述技术创新机制。
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1.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创新主体—市场中的企业普遍“缺席”的情况下,许多政策选择难以奏效。因此,技术创新研究如果仅仅限于研究“架桥”方式的话,是很不够的,还需研究原有科技、经济体系的“搭桥”需求,研究促使其自觉“架桥”的机制,以及如何去降低“架桥”的风险和成本。由此,才能找到从制度上确保创新主体到位的途径。
第二,企业不愿意在技术创新中的风险融资中冒险。风险投资公司只能解决有限的“激进创新”的风险分担问题,而大量对中国尤为重要的渐进创新和工艺创新却不一定要风险公司的介入。
第三,中间试验环节与市场及生产相脱节。至于中间试验,它却是创新必经环节,但把它“实体化”为一个基地,是否就是一种优化的选择?现实中的不少中试基地,往往成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结构,其结果甚至与初衷相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呢?企业建立试验机构当然不失为必要的选择,但问题在于不少企业的科技人才仍处在闲置状态。
2.对策探讨。
(1)必须“产销学研”相结合,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2)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机制。
在复杂的风险因素作用下,技术创新的风险是一种矛盾运动,从而使得技术创新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具有突发性。具体而言,它有以下方面的一些特点:
①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
②不确定与确定性互寓。
③风险状态下的进退两难。
④风险的时间性。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而知识和技能的创造者和唯一载体就是企业的员工。但伴随着高技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同时,作为高技术企业核心员工的研发人员所面临的压力也是与日俱增。沉重的压力不仅会严重影响员工个人绩效水平,也会直接影响组织绩效。因此,高技术企业应当采取多渠道的压力管理策略以缓解研发人员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期达到完善组织管理,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一、压力与压力管理的内涵
根据斯蒂芬•P•罗宾斯(2005)所著的组织行为学中对压力的定义,压力是一种动态条件,在这种条件下,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渴望的目标相关的机遇、限制及要求,而且个体感觉到的是其结果非常重要却又不确定。压力总是与限制和要求联系在一起。前者阻碍人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后者是指丧失了一些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潜在压力转化成现实压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活动结果必须是不确定的,而且这个结果必须很重要。无论条件如何,当个人在能否抓住机会、能否排除限制因素和能否避免损失这些问题上无法确定时,压力就会产生。也就是说重要性也是个关键因素,如果是否拥有这份工作或者是否获得晋升对员工来说已经无所谓的话,员工就没有理由在绩效评估过程中感受到压力。
二、压力的潜在来源
将压力的潜在来源分成三类:环境的、组织的和个体的。
1.环境因素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造成了组织环境不断变化,大量的商业交易以不断加快的节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对组织的绩效、内部竞争、技术更新、组织灵活性、低成本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下,员工的压力自然就会增大,例如全球化造成大量员工冗余,裁员与降低成本使得给留下的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持竞争力,很多公司采用了层级式结构以及自我管理团队等方式。
(2)技术进步除了全球化的冲击,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工作环境造成了影响。技术的进步使得很多工作自动化,从而减少了人员需求,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并且对员工的绩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人们还发明了技术压力一词,已表示在高科技工作环境中员工所承受的困惑、紧张、非人性化以及失落情绪。
2.组织因素
(1)任务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识到,研究应该更关注员工与工作之间复杂的甚至微妙的关系,而不应将两者独立起来进行研究。目前,已经有一些模型关注人-职匹配的问题。例如,人-职匹配模型指出个人会寻找工作环境中与他们自身一致的特点,会寻找那些允许他们表现出自己的技能、态度、价值观的工作环境。当个人的技能与工作要求相匹配时,会带来一种满意感,当个人的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工作中得到实现时,就会带来高满意度。反之,当个人与工作环境有任何程度上的不匹配时,压力就产生了。
(2)角色要求在一些工作角色模糊或角色冲突严重的组织中,员工所感受到的工作压力也会更明显。角色模糊是指个人缺乏有关他自己工作角色要求的信息,不知该如何达到角色要求,也不知道评价流程以致不能确定自己的表现是否令人满意,很多研究证实角色冲突会降低个人自信度,让人觉得无助,紧张和压抑。
(3)人际要求对于某些员工来说,工作矛盾是一种重要的压力源,很多压力都是因为工作矛盾处理不善,同事间关系紧张或者对决策不满造成的。
3.个体因素
从个体层面上反映出来的导致研发人员压力出现的较大的影响因素是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的负荷量,分别占到了14.3%和10.8%。这是由于高技术企业研发工作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就会在无形中增加研发人员的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负荷量,因此,这两方面是研发人员本身压力潜在影响因素的主要两个因素。
三、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压力管理策略
基于上述对压力以及压力管理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研发人员的需求特点和影响研发人员的潜在压力源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着重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两大层面提出压力管理策略。
Yerkes和Dodson(1908)的研究表明压力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图8所示)。企业应设计合理的KPI考核体系,研发人员的KPI应由以下四层指标构成。第一层:研发人员的绩效首先分成项目业绩汇总和工作负荷率两大块,即“研发人员的业绩=工作负荷率的KPI×负荷权重+项目业绩汇总×项目业绩权重”(负荷权重与项目业绩权重之和为100%)。之所以考核工作负荷,是因为任何产品的研发几乎都依赖于团队的分工协作,并且研发工作又总是充满挑战,如果单凭项目业绩考核员工,势必形成“拈轻怕重”的氛围。第二层:项目业绩汇总等于各项目业绩的加权之和。每个研发人员在一个考核期内可能担任多个项目,可以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考核。第三层:每个项目的业绩等于该项目各KPI评分的加权之和。项目的KPI指标分成项目范围、完成时间、完成成本和完成质量四项,并分别应对项目管理的STCQ四个关键模块。第四层:在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四部分绩效考核中,又分别细分若干项具体指标。范围划分为难易度和枯燥度,时间考核中有计划合理度、目标达成率、攻关速率、延迟合理度等,成本考核有成本控制和独立完成度,质量考核则作为考核的重点。以上述四个层面建立企业的研发人员的KPI考核体系,有助于合理的评价研发人员的工作绩效,从而培养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能最大限度的缓解员工由于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而带来的压力。
参考文献: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获得生存发展,关键是保持自己持续的竞争能力。为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相继投资信息技术。而同样的信息技术却给企业带来不一样的投资效果,倍受重视的信息技术是否是企业竞争力资源,对之该抱以怎样的态度等讨论显得十分必要。
一、企业竞争力
竞争强调资源的有限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普遍存在。企业依靠市场资源和市场需求存在。为在多变的环境中求得竞争制胜企业必须获得和保持持续性竞争力。
1.企业竞争力理论学派。按形成机理不同分为三个理论派别:(1)市场结构理论学派,认为产业吸引力是企业赢利的主要因素,市场进入障碍决定企业是否具有持久竞争优势,该重点依据产业结构而非企业内部因素来选择进入市场的战略。(2)资源基础理论学派,侧重从企业资源及其差异性出发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认为只有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性和非替代性的资源才能作为企业竞争力资源。(3)企业能力理论学派,侧重于企业的内部因素研究,认为单独的资源不具有意义,资源间的动态联系、强调资源整合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2.企业竞争力资源的特征。笔者认为企业竞争力资源该具备以下特征(1)经济性。预计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若付出成本高于预期收入,甚至从可行性上看成本无限大则是不经济。(2)独特性,具有区别与其他资源的特点,且具有进入壁垒不易被取代。(3)积累性,要求企业竞争力资源具有时间、知识、能力积累性。(4)动态性,强调确认不是一蹴而就,影响确认因素很多,要有与环境相动态适应的特制。(5)整和协调性,与其他资源相联系的,而非孤岛,它应该在与其他的资源的协调整和中发挥作用。
二、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搜集技术是后续活动的前提,它使信息搜集更简洁、人性、低成本,结果更全、准,信息格式更多样化。信息传输技术缩短了信息的空间距离,满足了移动通讯、大宽带等需求。信息存储技术是指与信息存储相关的一系列技术,它缩短了信息的时间距离。质、量和速是其追求的技术目标。信息处理技术基于上述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在准确、高效、智能等方面有要求。有最灵活的实践应用。
一定量信息的存在是信息技术各方面存在的前提。否则信息技术的存在也是无米之炊、形同虚设。
三、企业竞争力和信息技术的关系
1.信息技术的积极效应。大量信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同时也对信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加了企业获取有用信息的成本;企业内外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信息系统性的整和、协调能力要求也日渐提高。企业急需拓展信息能力而信息技术可极大的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国际数据中心2004年研究报告显示,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65%~70%,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到10到15倍以上。福特利用网络技术,使票据审核从2周缩短到2小时,相关人员缩减到30%。管理咨询中也兴起了IT咨询,把信息技术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应用方面,认为信息技术可提高企业竞争力。
2.信息技术不是企业竞争力资源。随着对信息技术期望值和投资效益差距的呈现及经济学家发现信息技术和企业竞争力之间无相关性或者负相关性,实践和理论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美国学术界提出了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ParadoxofInformationTechnology),该概念描述了信息技术投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预期与实际作用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特点注定了它不能成为企业竞争力资源:它广泛渗入到各行各业,其飞速跨越式发展的特点不具有积累性;其获得成本越来越低,应用很容易被效仿,故难具独特性;其投入具有高风险,不能100%保证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也不具有确定经济性。
3.正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虽不可被神化,但其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不可磨灭。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既可以避免高风险的盲目的IT投资,也可以避免IT投资是成本转移效应、随机效应等错误判断。所以,首先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不可视为企业竞争力资源;其次,是广义的信息资源而不是信息技术才促成企业竞争力。信息技术只是方法和手段,它依附于信息资源存在。
综上,企业可参考从以下几点来定位信息技术,正确定位和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1.明确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正确判断企业竞争力资源。信息技术只是针对信息的一个方法、手段,它以存在需要处理的一定量信息为存在前提。信息资源而不是信息技术是企业的竞争力资源,不可盲目技术制胜论。
2.注重企业信息能力的培养。同样的信息技术却给不同的企业带来不同的投资结果,差异在于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
3.IT外包。既然信息技术不是企业竞争力资源,则不存在独特性的问题。可对于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流程再造等非企业核心能力的业务进行外包。
4.加强信息整和协调的观念。企业引入信息技术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明确引入某资源的目的,引入信息技术所追求的是它能达到的信息效果、价值。
5.管理制度。若将信息技术看做硬件环境,那么还需要管理制度这一软件的配合。若仅依靠员工主动性难以收到满意效果。
二、加强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的建议
项目核算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采取有关措施来提高企业项目核算管理水平。
(一)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的项目核算管理意识
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的项目核算管理意识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进一步增强项目核算管理意识。首先要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对项目核算管理的认知,尽可能使每一位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都能够了解到项目核算管理的本质,认识到项目核算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进而在实际工作中给予项目核算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其次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企业项目核算管理的支持,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项目核算管理部门,组织专门的人员负责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的专业性,进而可以有效提升企业项目核算管理水平。除此之外,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还应该给予企业项目核算管理足够的精神支持与物质支持,为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各种设施,这样可以有效保证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为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建立与健全项目核算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规范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进一步建立与健全项目核算管理制度,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随意性。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建立项目核算管理责任制度,将项目核算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企业的每个部门以及每位企业职工,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企业项目核算管理的水平。其次,高新技术企业还应该建立严格的项目核算管理监督制度,组织专门的人员对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项目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关措施来解决,进而有效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水平。最后高新技术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项目核算管理激励机制,对于那些在项目核算管理工作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集体或者个人要给予多层次的激励,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参与项目核算管理的积极性。同时高新技术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处罚制度,制定严格的处罚标准,对于那些违反项目核算管理规定的个人或者组织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处罚,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水平。
(三)积极创新项目核算管理手段
先进的项目核算管理手段是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水平的基础,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进一步创新项目核算管理手段。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进一步转变项目核算管理理念,树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项目核算管理理念,这样可以有效指导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规范开展。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尽可能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加强财务信息软件的运用,特别是项目核算软件的应用,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效率。最后高新技术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以及目标分解法在项目核算管理中的应用,充分摒弃传统的项目核算管理方式,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质量。
(四)加强项目核算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项目核算管理工作人员是提高项目核算管理水平的基础,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项目核算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项目核算工作人员素质的培训,不仅仅要加强知识素质教育,同时还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这样可以使每一位项目核算管理人员都能够在掌握充足的项目核算管理知识的同时,还具备较高的素养,从而能够适应现代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需要。其次,高新技术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加强项目核算管理人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训练,使项目核算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及时的处理突发事件,保证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的质量。最后高新技术企业还应该积极开展项目核算管理方面的活动,例如项目核算管理工作岗位标兵比赛、项目核算管理质量大比拼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举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核算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而提高其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第二章 范 围
第二条 以下范围的建议是应鼓励的: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围绕提质增产、节能降耗,而提出的具有进步性、可行性和效益性的办法和措施。如围绕有效利用蒸发量,促进原盐提质增产;深化制盐工艺改革,提高制卤效果;减少雨化损失,增强抗灾能力;提高盐田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减轻劳动负荷;促进隐患整改,保证安全生产等。
第三条 以下范围的建议不予受理:夸夸其谈、无实质内容的;为完成任务而毫无新意的;公认的事实或正在改善的,已被采用过或前已有的重复建议等。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总场成立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领导小组,组长:___,副组长:____,成员:___。领导小组负责建议和成果的征集、登记、整理、评审、总评和存档等日常工作。各分场(厂)也要成立相应组织。
第四章 管理程序
第五条 总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领导小组负责将《海化盐场合理化建议报审表》和《海化盐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成果报评表》下发到全场各工区(车间),保证职工可随时取到空白表格。
第六条 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只有建议设想而未实施或和验证的填写《__盐场合理化建议报审表》,已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并验证成功的项目填写《__盐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成果报评表》。“建议内容”一栏应先对现状加以说明,对其存在的不足或将导致的隐患加以分析,再具体说明应采取的措施和步骤,最后还要有经济效益分析和预期目标,必要时应附图纸、数据、专业资料等。
第七条 职工完成的《海化盐场合理化建议报审表》或《___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成果报评表》,及时上报工区(车间)、科室,工区(车间)、科室认为符合要求或有价值的,应及时上报分场(厂),分场(厂)经过把关、筛选后,由各单位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签字后,于每季度末一次上报总场工会办公室。
第八条 每季度末,总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领导小组及时对全场上报的合理化建议,通过召开评审会的方式,根据建议的经济性、安全性和时效性,进行评审,作出采纳与否的结论,通过后由领导小组组长签字后实施。对不采纳的意见,应作出具体的原因解释。
第五章 奖 励
第九条 年终总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领导小组对全年所有的建议和革新项目进行总评,根据效益大小取前6项为受奖的技术革新项目,其次15项为受奖的小改小革项目。技术革新项目评出一等奖1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800元,三等奖3名、奖金600元;小改小革项目前5项为一等奖、奖金200元;后10项为二等奖、奖金100元。
第十条 特别重大的技术进步项目或对全场乃至整个行业有重大技术推进作用的项目,可给建议人一次性特别奖金。具体数额由总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领导小组提出建议后报场长批准发放。
第十一条 对所有受奖的项目,总场将在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与评出的各类先进一并奖励。奖金以现金形式发放,各单位不得扣留或另行分配。
关键词 装备制造 竞争 技术
一、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搬迁改造、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制上市的十年发展,成为重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企业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紧抓机遇,大力实施“三改一加强”,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营规模、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机制体制以及综合实力和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实现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重大转变。
但是从根本上看,大连华锐重工的技术创新能力依然不够强,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张,尤其是面向未来的产业转型和国际化发展,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内涵式增长不足,与国际一流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主要核心技术还依赖国外,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滞后;重大装备国产化不强;制约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瓶颈问题,必须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
(一)坚持技术创新,是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
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不仅能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更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这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坚持技术创新,是企业解决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历史使命
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大连乃至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必须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通过自主创新,锻造具有各自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内外部优势资源向东北地区增值流动,建立起一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构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平台,带动我国民族装备制造业的快速繁荣。华锐重工作为我国重机行业龙头企业,不仅获得了国家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性机遇,更肩负着站在中国装备制造发展的角度和站在民族工业振兴的角度,解决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历史性使命。企业必须要以重大装备国产化为己任,用战略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端向高端发展,从低层次的生产要素累加向高附加值发展,从传统机械产品向与新技术与机械产品结合发展,为国家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装备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管理内涵和主要做法
大连华锐重工始终把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构建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牵引的有机结合,推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式”的升级和战略性新产业的拓展,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主要做法如下:
(一)实施技术创新和改造,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是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大胆引进先进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设计技术、核心零部件批量化制造能力和工程成套能力;依托风力发电设备、TBM/盾构机、大型船用曲轴等新拓展项目,本着“引进一个人才,搭建一个平台,开发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原则,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型人才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引智工作;依托产品开发,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锐意实施自主创新,填补国内空白;加强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构筑产品设计“三化”、研发数字化、试验科学化、工艺规范化等“四大”技术平台并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三室、三所”(机械传动实验室、电气自动化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焊接技术研究所、热工技术研究所、硬面技术研究所)。
二是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企业工艺制造水平。出资引进具有国际当代先进水平技术,并新增大型减速机试验台、数控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建设了风电增速机、偏航系统、轮毂、主框架、控制系统五大部件和总装调试批量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线,建成了国家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研制基地;在泉水基地填海6万平方米,新建厂房1.6万平方米,购置曲轴精加工车床、数控龙门铣床、数控曲拐立式车床等设备45台套,形成曲轴批量化生产能力;对泉水基地实施改造,新增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新增了数控滚齿机、数控插齿机、数控磨齿机、弧齿锥齿轮刮齿机、试验台、焊接机、运输设备等近50台关键设备;在大连开发区“双D”港新建了偏航偏桨批量化研制基地,新增了数控磨床、磨齿机、滚齿机、数控滚齿机生产线等共近60台先进设备;通过华锐铸钢上市融资渠道,投资建设大型水电铸件设备制造基地,将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三是对产品生产流程进行再造,提高企业组织经济能力。重点是将产品铸锻件、一般零部件等技术含量低的部件采取社会化协作,改进和淘汰一般性技术和低水平铆焊、粗加工工序,而企业自身从事大型结构件生产、关键件机械加工、产品装备和整机发运。
(二)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
大连华锐重工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风云中,始终围绕产品结构和新产品开发,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使企业成功的走上了发展型良性运行轨道,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企业运行效率明显提高,为企业走向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迈出了关键一步。但是,市场瞬息万变,产品升级换代速度不断刷新,企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及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迟早会淹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公司高层的目光时刻停留在市场变化、竞争对手的身上,解放思想,超前思维,随势而动,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持续提高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打造热加工能力,拓展新的市场领域
重组搬迁后,大连华锐重工的热加工能力,通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在规模和能力上并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与企业的整体发展不相匹配。因此,从2006年开始,企业从整体发展角度提出大力发展热加工能力,对下属子公司铸钢公司进行扩容,调整产品结构,由内配套和小型铸钢件,重点发展大型铸钢件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市场由传统的重机市场向电站市场方向转变,经过几年发展,公司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的大型铸件等铸造领域的先进技术已通过自主努力完全掌握,在国内水轮机和蒸汽的汽缸铸造领域占据领导地位。
2.发展有市场前景、技术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瞄准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坚持“高起点、差异化、专业化、快回报”的发展理念,淘汰落后产品,发展有市场前景、大型、技术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产品从单一的传统重机市场、起重市场向电力等拓展性市场、替代进口市场进行重大调整转变。重点在传统优势产品上进行升级换代,集中发展“港口机械、冶金机械及起重机、散料装卸机械”等传统主导拳头产品,加速发展以电控减速机为代表的控制和传动核心零部件产业。通过对传统产品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保证了企业在传统产品领域、在更新、更高的市场竞争平台上取得竞争优势。
一是从单机向成套方向发展。重机行业的传统生产模式是单件小批的生产组织,而从国外的同行企业发展阶段以及国内重机行业的企业不断扩大的能力来看,工程成套、机电液一体的项目成套将是发展方向。公司在重组时就提出产品要由单机生产向工程成套、项目成套总包方向转变,并因此在泉水基地设置了三大事业部,定位为成套产品的生产、总装和发运基地。公司承包了大连粮食储运码头“北良港”项目,马迹山港30万吨矿石码头、秦皇岛港煤四期和煤五期工程、山东莱钢1500热轧机电液系统集成、内蒙古亿利电石炉项目等重大工程成套总承包项目,企业的工程总包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是巩固整机市场的同时发展高精零部件市场。冶金机械的整机产品一直是大连华锐重工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但面临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企业在巩固整机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冶金机械的高精零部件市场,发展轧辊、特焊辊、高效连铸结晶器、扇形段等冶金用特殊零部件专业化、规模化的制造能力,向全球配套方向发展。
三是发展新产品、新市场、新产业。大连华锐重工在不断对传统产品进行技术和结构升级的同时,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国家的振兴装备制造业意见》中提出的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方向,以积极拓展“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大连华锐重工重点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泉水某地的临海优势,大力发展港口机械产业、隧道掘进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风力发电、船用曲轴等高新产业,在满足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的同时,实现了企业由传统的重机企业向装备制造“大通用”的制造中心方向转变。
(三)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从课题选择到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过程管理体系没建立包括技术及人才的引进、合作、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科级创新能力体系。大连华锐重工多年一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传统产品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研发速度。
三、装备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管理效果
大连华锐重工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为企业发展的“引擎”,创新驱动战略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驱动以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强力支撑,发挥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推动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综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依靠高端技术、高端制造和高端管理,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发展新路。
(一)技术工艺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瞄准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实施三轮技术改造,形成了五大标志性能力:一是以占地面积2.28平方公里的“五大基地”为标志的持续扩充发展能力;二是以2座5000吨级码头、260吨门座起重机和28.4万平方米露天装配场地为标志的临海临港超大型产品总装发运能力;三是以5.5米数控龙门铣床等100余台大型数控加工设备为标志的大型产品机加工能力;四是以60吨电弧炉、100吨VOD炉、100吨LF炉和11米×13米热处理炉为标志的大型铸造和热处理能力;五是以磨齿机等几十台大型数控齿轮加工设备为标志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加工能力。这为企业的进一步做强、做大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传统主导产品实现升级换代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现在,制约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滞留不前的正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因此,不断地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探索出一个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很有必
要的。
2 高科技技术企业
2.1 高科技技术企业的概念
高科技技术企业在研究方面投入比较高,科学研究人员比重较大,生产规模比较小,民营产业发展快,对其他领域渗透能力强、联系比较密切的企业。当前人们认定的高新技术中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多,并相对集中在计算机、电子信息,电子通讯设备、新材料的研发,生物医药工程等领域,信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2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特点
2.2.1 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在各种资源的快速流动、结合。效率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命。只有当各种资源要素不断进行优化,不断快速组合,才能够使高科技技术成为高效益的产品。
2.2.2 高科技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是智力资源的支持而不是固定产值。要发挥智力资源的创造性,就需要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高科技人才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生活和文化环境。
2.2.3 高科技技术企业的竞争力在于加强技术的研发和不断的进行创新,加强科学产值投入,不断鼓励员工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依靠。
2.2.4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群体。高科技技术企业的发展与大企业不同,它们的资源规模小、运作资源能力小,创新能力对高新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高科技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3.1 存在的问题
3.1.1 对员工重使用、轻开发。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内的高利润,大量削减员工的组织学习费用,对员工只重视使用,培养学习次数较少。但在高科技技术领域中知识更新速度惊人,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然后在学习再实践才能跟够得上科学的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步伐。
3.1.2 企业部门安排不合理。多数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导致企业无法适应高科技技术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使相关职能时会出现停滞不前。同时,各部门无法将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结合起来,受职权限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缺乏更为深入的交流,人事部门的工作会停留在底层,造成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计划不完整的问题,高科技企业只注重效益的表层,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等。
3.1.3 员工之间重竞争、轻合作。高科技技术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扩大等方面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影响整体质量,这就需要企业重视人员的重新组合及搭配。21世纪需要的不仅仅是竞争力,而是各种资源的综合力,特别是企业在对新产品的研发以及技术的创新力和创造性。现代化信息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能够正确的组合人才,不断发挥技术人才的集体智慧,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2 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
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落后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企业管理者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一直强调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对员工的使用,忽视其培养:对于员工的任用缺乏科学的选择方法,以至于导致人才的流失。
4 高科技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走创新之路
目前处于一个智力资源与生产分配使用为主的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企业竞争中,人才成为企业中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才能够使企业更有发展潜力,使才能够使的企业不断地走向强大。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走创新之路就要:
4.1 建立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合理有效运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为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做好准备。实行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在企业层次上的资源管理需要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参与,重视人力资源的规划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生产的关系。
4.2 完善业绩考核,建立激励制度
对业绩进行考核,能够提高团队的整体效绩和提高企业的服务管理水平,在提高服务管理的基础上必须建立相关激励制度,他们不仅需要更好的薪金,不断进行优质的培训教育,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而且他们还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企业中民主比薪金更加重要。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企业管理工作的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更加的重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更好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就成为了新的企业管理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1 计算机技术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
在现在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的普及了。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些作用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点。
一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准确、简洁和人性化。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管理的方式更加准确和简洁。同时计算机管理的信息沟通方式也使得管理中的信息协调更加人性化。二是可以很好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信息的整理、计算和传输工作速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利用合理的程序设置很好的完成信息管理的三项工作,进而很好的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三是可以很好地完成信息设计工作。在管理工作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工作进行提前的设计工作,并利用计算机程序对工作结果进行预测工作,完成信息管理工作的计划和预算工作。四是做好管理的细化工作。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的管理系统,可以将信息管理工作进行很好的细化工作,细化的信息管理可以更好的提高企业信息工作的质量 。
2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在现阶段企业管理工作中,虽然计算机应用已经十分的普及,但是在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点。
2.1 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影响
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在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工作中极有可能采集到不安全的因素,包括了病毒、木马等。这些因素如不能及时的处理会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电脑系统的整体安全产生威胁。而且这些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在每日的发展壮大,这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影响很大。
2.2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信息管理成本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电脑系统的升级换代的频率正在加快,同时网络建设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同时随着社会人力成本的提高,与之相关联的技术人员管理成本也在不断地增加中。这就造成了企业信息管理的成本不断提高。这种成本的提高会对企业的整体成本管理造成不可以预知的影响,甚至造成成本失控的情况出现。
2.3 信息数据来源对于计算机技术技术应用的影响
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对于数据内容的采集和整理工作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主要工作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数据采集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影响数据采集准确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点。首先是部分的信息数据采集渠道单一。在企业信息采集的过程中,一些与国家机、政府部门相关的信息采集渠道主要是政策类的文件,缺乏其他的信息渠道。二是虚假数据的影响。在现阶段的网络信息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数据。在信息化管理采集工作中,对于虚假数据的筛选和处理工作极为重要。否则虚假数据的采用会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三是部分的数据缺乏透明度。在我国现阶段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因为受到社会体制和经济管理转型期的影响,部分需要公开的数据缺乏必要的透明度。这种情况的产生会对企业信息管理采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2.4 部分的计算机技术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的影响
在现阶段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地提升了管理工作的质量。但是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人员因为受到业务能力、计算机使用水平等问题的影响,在实际的工作难以很好的全面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这就会造成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情况出现,影响了计算机应用效率低和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
3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开展的工作策略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计算机应用工作中,针对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管理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的工作策略进行应对工作。
3.1 做好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
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工作中,加强对于计算机安全工作的力度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了对于企业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建设工作、杀毒软件等安全程序的安装和升级工作、企业网络安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工作等一系列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很好地为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
3.2 加大对于信息管理成本的投入
在企业信息化成本管理工作中,对于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成本投入工作是企业能否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需要加大对于与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工作的成本投入工作,保证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当然,这种投入必须是在合理的成本控制之下完成,否则失去控制的成本管理工作会对企业的整体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3.3 做好数据采集的管理工作
在企业信息管理数据采集工作中,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信息管理工作者应做好以下的工作。首先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数据收集渠道。针对部分企业数据收集渠道单一的问题,企业的信息采集工作者可以合理的利用网络渠道拓宽信息的采集渠道。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连接,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为企业数据收集提供更多次的收集渠道,是一项很具有实际工作价值的工作。其次是加强采集信息的筛选工作。对于采集到的信息,信息管理工作者应加强筛选工作,防止防止虚假信息对信息采集工作结果造成影响。最后是做好信息公开透明度的督促工作。企业信息的管理人员对于不透明的信息工作有着积极督促其透明信息的责任,利用网络舆论空间督促其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3.4 加强对于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计算机应用工作开展的前提。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应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培养工作,提高其计算机技术的整体水平,解决计算机资源应用不合理的情况。
4 结束语
关键词税收政策改革创新高新技术
自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一些重大的技术突破和重大发现,人们取得了一系列高新技术成果,例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等。随着各类成果的相继实施,高新技术的迅速成长,已经成为了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不少国家都纷纷出台以高新技术为发展核心的经济策略。为了更好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国相继推出一系列的推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怎样把这些政策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对于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实现我国的产业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新技术企业所享受的所得税税率是15%的低税率以及对研发的费用加计扣除等等。这些税收的优惠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的发展所实施的。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各个企业积极寻找各种方法和途径,目的在于得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荣誉。
1.我国现有的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不能够有力的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获得了税收利润后,国家没有给予大力支持,而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所产生的风险,国家支持和指导的政策作用微弱,从而使得企业在自主创新开发的工程中没有得到风险补偿,使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不能达到我国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升级的目的。
2.税前列支的不合理性以及实际利润与名义利润差距较大
企业进行高新技术的开发会有高产出、高风险、高投入、高竞争以及高智力等特点,研发过程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就算研发成功后其是否获利还是一个未知数。我国的税收政策难以激发企业的开发热情,企业除了给核心员工高薪之外,还必须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但福利费的扣除虚增企业实际纳税所得额,还增加了企业实际的赋税,从而减少了企业所获得的实际利润。
3.优惠政策不具备系统性
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应该具备系统性,不应仅仅简单的一下各项税收的优惠政策。对于不同企业规模以及不同的行业领域所实行的政策没有变化,不具备传统制造技术以及基础的科学研究方面的优惠政策。怎样能够让企业充满活力,积极的改革创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缺乏系统性。
二、缺乏有效的所得税管理政策
1.缺少初审联合机制
我国企业要申请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首先要通过市里的科技主管部门对所递交申请资料的完整性、有效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在与当地的财政部门以及税务部门意见达成一致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把核实情况送到指定地点。我国的财政、税收、科技等部门在实施具体工作时缺少合理有效的机制,缺乏一个合理的标准,有一定的困惑和盲点存在,从而使得初审程序太过于形式化。
2.有关企业存在避税现象
调查显示,一般的避税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合作开发,即有关企业联合开发一个技术项目,共享收益,从而达到利润以及收入的避税目的;二是合作企业的一方将采购技术委托给另一方,依照税收政策,双方都可享受到积极扣除的优惠政策。
3.购买无用专利来获取利润
经调查发现,有的企业外购一些和企业所研发技术毫无联系的产品,借此来保住高新技术企业的荣誉。例如:一个企业一年一共拥有十项专利,只有三个是对产品有用的专利。他们的目的就是享受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对于完善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措施
1.增强力度,协调税制,建立税收优惠政策的完整体制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税制迫切的需要改革。因此,我们要积极推动改革的进行,对税收政策实行系统地规划,从而形成合理科学的税收优惠体制。
2.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系统地进行规划,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优惠的法律体制
新的时代来临,全世界的高新技术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各种高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相继产生,它不仅代表着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还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并且,有数据证实,高新技术可以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可以改善经济结构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
3.灵活的实行收税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不论是间接优惠还是直接优惠,都不能一成不变。科技在不断的发展,国家可以根据高新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时的变更,适时的调整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从而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实行公平公正的原则,一视同仁
现目前我国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所实行的税收优惠举措,重点是对于开发区内的企业而言的,应该进行改革,一视同仁,实行公平公正的税收优惠政策。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外资企业,不论是新企业还是老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个体企业,也不论企业的盈利状况,只要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所要求的条件,都可以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更加合理的调动国内的资源,促进我国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结语: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而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成了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税收筹划的实施则是对于企业的经济行为事先进行安排,目的在于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完善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谈薇.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8).
中图分类号:TN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3-3180-03
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体现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自身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联通被国资委定为节能减排关注企业,寻求高效可行的节能减排管理模式和方法成为了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联通北海分公司(以下简称“北海联通”)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对移动网及基站能耗的分析,北海联通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攻关小组,制定了节能减排长期发展规划,进行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通过基站用电标杆管理,合理采用多种节能技术,该地区移动网络单基站每月能耗同比降幅27.4%,单载频每月能耗同比降幅31%,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1 移动网络节能减排策略的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北海联通根据自身特点,以移动网络基站水电费为突破口,特别是空调能耗方面,积极实施“管理节能,科技节能”的双向推进,通过基站用电标杆管理,针对站型特点,综合采用新风节能系统、蓄电池温控柜技术、空调室外机纳米涂层技术、机房隔热涂料等技术,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办法。
2 管理节能的创新与实践
精细化管理是基础,加强运行成本台帐的完善,排查高成本站点问题,杜绝“跑、冒、滴、漏”,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实施降本整改,深挖潜力。
2.1 网络瘦身,积极进行设备退网及下电
积极推进机房部分退网数固设备下电,减少14个开关电源模块配置,减少2台空调运行,每月降低电费约1万元。完成中心机房的电力减容工作,将原容量为250KVA的变压器,减容变更成50KVA,每月节省无功功率损耗费用5000元。完成大灵通站点设备下电,每月电费节省约15000元。
2.2 最大化实施网络机房合并
先后完成9个大灵通与GSM网机房同址的搬迁,该项工作本年度减少水电租金支出4万元。
2.3 基站用电精细化管理,能耗对标成效显著
重点投资建设基站用电标杆管理,针对基站复杂的用电环境,开展用电量对标管理,避免跑冒滴漏。按照基站直流负荷、基站建筑类型,结合本地网络实际情况,将基站分为12类,每类基站至少选择5个基站作为标杆,标杆基站应为同类型基站中用电量合理、整体能耗较低的基站。标杆基站日常巡检工作,每月记录标杆基站用电量;非标杆基站在每次上站巡检时,要记录基站用电量,计算非标杆基站日均用电量,与标杆基站日均用电量对标,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整改。
标杆基站认真做好日常巡检和维护工作,及时整改不合理用电环节,每月定期抄表记录基站用电量,多个标杆基站用电量数学平均,确定同类基站标杆用电量。非标杆基站在每次上站巡检时,要记录基站用电量,计算非标杆基站日均用电量,与标杆基站日均用电量对标,发现异常,立即整改。对于新建的基站,各地市分公司在工程验收时,要将设备用电量测试纳入设备验收环节,记录设备资源和用电量等基础信息,作为今后本基站对标管理依据。
对标办法为非标杆基站用电量与标杆基站用电比对,对于存在异常的基站,在具体分析其耗能特性和节能潜力,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整改工作。
北海联通共计对51个较高能耗的基站进行对标检查,通过对标工作发现:部分基站开关电源模块配置过于充裕,需按N+1模式核减;部分基站空调存在温度设定过低(主要为利博特、依米康以及G13以前的美的网络空调等),需重新调整设定;基站开关电源为2000年左右生产,模块效能转换率较低,存在耗电比较严重的情况;部分基站蓄电池配置不合理,例如某基站直流输出15A,但配置了2组500AH蓄电池等等。
2.4 强化基础维护工作,大力实施机房整改,减少能耗支出
完成基站的空间隔断和窗户封堵,本年度降耗约1万元。全面进行空调检查清洗,提高空调制冷效果,并在不影响主设备和蓄电池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将空调设定温度在原来基础上提高2。C。通过6-7月份的数据对比,平均节能率为3.63%,平均每基站每月节省电费约120元,本年度降耗约6万元。
3 科技节能的实践与成效
北海联通根据对标结果,针对高用电量的异常站点,进行了专项考察,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合理应用新技术,取得了良好成效。
3.1 新风节能系统
新风节能系统利用室外低温自然冷源冷却机房,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温湿度传感器探测机房外的空气温湿度情况,当温度低于某个设定值时,开启进风单元的新风风门,进风风机将机房外冷空气吸入机房,排风风机将室内设备产生的累计热量排出机房,通过通风口的设计让室外凉空气在室内形成一个循环再排出到室外的降温效果。新风节能系统主要包括两种形式:新风一体机空调和智能通风系统。智能通风系统需要和基站空调配合使用,室外温度高时采用基站空调制冷,室外温度低时采用智能通风系统。
3.2 蓄电池温控柜技术
基站内设备对环境温度最敏感的是蓄电池,其使用寿命受环境温度影响明显,在常温状态下,温度每上升10℃,蓄电池的寿命将减少一半。所以工作环境温度对于电子装置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指标。而蓄电池恒温箱是专为蓄电池控温而设计的新型恒温装置,采用温控柜技术,将蓄电池环境温度维持在适宜温度区间内,提高基站环境温度,有效降低能耗,保证蓄电池正常使用寿命。它采用半导体制冷技术为蓄电池提供一个最适宜的局部恒温空气环境,使基站内空调温度可以调整到其他设备可以承受的32℃高温,从而大大降低机房或基站空调能耗要求。
室外型具有蓄电池的一体化基站,每站配置300Ah蓄电池,投资约1.2万元,未配置电池柜电池寿命1.5年,使用电池柜电池寿命6年,6年每站减少蓄电池投资约3.6万元,年均收益35%。
3.3 空调室外机纳米涂层技术
该技术原理为:对空调室外机换热器翅片表面的处理,防止铝箔污染和腐蚀,防水排尘、免积污垢,使空调换热器翅片在纯铝的条件下工作,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减少基站高温引起设备故障次数,降低维护成本。
3.4 机房隔热涂料
该技术节能原理:在基站外立面喷涂隔热涂料,可减少建筑物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降低房屋外墙的温度,减少热量向房屋内部的传送,从而减轻空调的工作负荷,达到节能目的。
反射隔热保温涂料选用了具有优异耐热、耐候性、耐腐蚀和防水性能,采用纳米陶瓷空心颗粒为填料,附以二氧化钛作为反射材料,由纳米中空陶粒多组合排列制得的涂膜构成的,它对400-1800nm范围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区的太阳热进行高反射,同时在涂膜中引入导热系数极低的空气微孔层来隔绝热能的传递。这样通过强化反射太阳热和对流传递的显著阻抗性,能有效地降低辐射传热和对流传热,从而降低物体表面的热平衡温度,能有效抑制太阳和红外线的辐射热,隔热抑制效率可达90%左右,在露天阳光下可使受辐射表面温度下降30%以上,温度最大下降幅度可达20℃以上物体里的空间温度可下降5℃以上。
针对目前北海联通基站的特点,我们对14个自建基站且太阳照射面积大运用了该技术,通过统计,此项技术平均节能17%。
4 结论
本文以北海联通现网基站为基础,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策略,详细介绍了节省基站无线设备耗电的新方法,并完成了实施效果的总结,实施效果证实基站的耗电量被有效的降低。
节能减排是未来较长时间内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北海联通结合自身情况,以移动网络基站能耗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的实施“管理节能,科技节能”的策略,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为了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北海联通将继续探索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为创建绿色通信网络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璐.基于优化手段的基站主设备节能技术研究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9(3):564.
[2] 陆斌.构建绿色通信网络 四川联通节能减排策略与实践[J].通信与信息技术,2009(1):38-41.
[3] 饶中浩.通信基站空调的智能型综合节能系统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8(12):26-29.
[4] 陈健.研究节省基站无线设备耗电的新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0(30):1-2.
[5] 周红,樊耀东.基站节能技术综合评估[J].移动通信,2009,33(20):92-9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第三次科技浪潮的推动而产生并形成的一系列高新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新技术时代,技术要素已取代传统生产要素成为现今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企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技术要素对企业的贡献越来越大,技术资本逐渐替代传统资本成为企业财富创造及价值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企业在这个特定的经济时代,惟有不断推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技术资本的投入量和使用效率,才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技术资本的内涵
2.1技术资本的经济内涵
技术资本首先是一个资本范畴,是知识经济时代新出现的,它可以理解为企业在其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中所积累起来以取得价值增值的预付技术价值,它由技术资源(要素)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成。技术是商品,可以进行交易,但技术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可以带来高额增值,所以又具备资本的自然属性。技术只有在财务资本帮助下进入市场和企业,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并与其他资本相结合,实现其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为企业带来资产增值,才能称为技术资本。
2.2技术资本的属性
一般来说,技术基本具有以下几个属性:
2.2.1高风险性。技术资本不仅承担着技术风险,还承担着市场风险和其它风险。
2.2.2高增殖性。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对等的,因为技术资本是一项承担着高风险的经营活动,如果成功,收益往往是比较高的。
2.2.3融合性。技术资本不具有实物形态,投入生产时,必须与一定的有形资本相融合,才能发挥其使用价值。
2.2.4投资的重复性。技术资本可以重复投资,并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调整投资时的价格,获得更高收益。
2.2.5时效性。技术成果具有一定寿命,不是可以无限制地创造价值的。
2.2.6技术资本值评估的复杂性。由于对预期利润的测算受技术成果水平、成熟度、技术寿命周期、技术投资方式、替代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技术资本值的评估极其复杂。
三、技术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首先考察现有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以及在适当的市场机会中这些资源和竞争力的价值,然后确定与未来可能存在的商业机会所要求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相比的差距,最后进行如何弥补差距的战略决策。
3.1技术资本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技术资本为基础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着眼点主要在于企业可能获得垄断利润。技术资本的形成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一为建立在自主研发基础上的技术积累与资本化,对应的是技术领先战略,以超额收益为诉求,一般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其二是以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为主积累技术力量,对应的是技术跟随战略,定位于行业平均利润,相应风险也较低。
就中国现行经济环境和企业状况,从财务角度运用技术资本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思路有二:一是依靠自身力量和财务资源构建内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模式。二是通过并购拥有某种专长的企业,或者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构建整合内外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模式。
3.1.1依靠自身资源构建内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战略观念不鼓励企业进入那些与其核心优势缺乏较强关联的产业领域,为了获取或保持持久的战略优势,企业应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在自己拥有一定技术优势的领域经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对技术资本的选择和应用,以科学合理地确定在此基础上构建核心竞争力财务模式的行进方向,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渐进发展态势。
第一,技术资本应具备对消费者潜在需求的把握能力。这是技术资本项目选择和技术资本成果形成产品进入市场所要求的,也是企业财务是否能以技术资本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客观现实的职能要求。第二,技术资本应具备独特性,即竞争对手无法对其加以复制或复制起来难度很大,从而为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第三,技术资本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业务的拓展范围。
3.1.2实施技术资本战略重组构建整合内外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技术资本战略重组是企业对那些掌握本企业重大技术资本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企业实施的重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在20世纪80年代改变了以往只用自身力量从事技术资本化的做法,而是采用与其他公司合作或重组其他公司以获取最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其战略目标。1984和1985年通用汽车公司分别花了25亿和45亿美元,兼并了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和休斯航空公司。因此,对于运用技术资本开发与获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长和技能,如果因为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和传统观念的约束,通过企业内部发展建立核心竞争力困难很大或时间不允许,不妨以自身内部资源为基础吸收外部资源,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必要的竞争力要素。
从长远看来,技术资本不仅是企业进入市场的条件之一,也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因素之一,技术资本(的积累储备)丰厚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绝对实力的高低。
3.2技术资本与核心竞争力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大致可分为要素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三部分,技术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要素资本,与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相互联合,共同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从过去的成长历程积累中产生的,不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协调”和“有机结合”,其存在形态具有结构性、隐性和非要素性等特征。因此,核心竞争力可被看作是由企业各要素资本相互依存和补充,并在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支持下而共同创造价值的一个系统。在高新技术企业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财务问题,就是财务部门如何设计要素资本结构,协调技术资本同其他要素资本的关系,适量运筹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达到企业生产协调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总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以技术资本为依托,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企业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资本创新等系统化,建立和实施技术资本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引言:
信息技术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不但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方面有很强的覆盖性,而且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也在不断推广,建筑企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工程项目招标、建筑结构施工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日益提升,技术也愈加趋向于现代化。我国目前的建筑企业与国际上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同等建筑企业还不能抗衡,仅仅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还远远不够,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更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不断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我国的建筑企业才能够与国际接轨。
二、目前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一)软件应用范围不广
我国目前的建筑企业管理中能够实现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能够提高一定的工作效率,能够进行普通的辅助管理工作和计算工作,如办公自动化和招投标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和竣工资料备案等。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软件的应用范围不广,软件的开发工作不理想等问题依然存在。软件的应用一般情况下集中在建筑企业管理的前期,如招投标、造价预算、成本控制方面、管理过程中的数量、质量等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软件进行控制,很少有软件是专门为建筑企业管理量身定做的,如果有这一类的软件,价格也是非常的高,有的企业会经常进行改革创新,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只使用一种软件,并不能够满足建筑企业管理对计算机软件的需求,而且有的软件开放商只注重短期内的项目开发进度和企业本身的利润,很少有开发商熟悉企业内部的管理细节,进行细致的规划,所以导致建筑企业管理中软件应用范围不广。
(二)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缺乏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也是至关重要的。建筑行业的人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但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信息管理知识,还需要从业人员掌握企业的管理知识。目前建筑行业的专职从业人员很少,年轻的专职从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建筑行业又比较重用年龄大的从业人员,很多项目施工管理主要看年龄大的从业人员的经验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习惯等,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与信息化管理能力。
(三)没有充分利用网络
很多企业目前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建筑企业管理模式上,信息化管理只是摆设,通常使用电脑只是把已经画好的表格或者数据输入电脑然后打印出来进行使用,并没有直接的在电脑上进行相应的操作,这样以来电脑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一般情况下,网络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网上采购和招投标、信息交换、项目管理等。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而是多以单机应用软件为主。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换。
(四)企业制度的落后
目前建筑企业缺少专业的,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的,操作性强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很多传统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今天对相应管理制度的需求,信息化系统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制度支持。领导者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使得企业制度的落后。
(五)不同区域软件开发的局限性
关于软件的开发有很多的局限性,例如我国的南北区域差异,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建筑行业标准,对于软件的应用也是各不相同,本身软件开发成本就很高,如果应用不广泛,会打击开发商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
三、建筑企业的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作用
(一)信息技术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筑业属于传统产业,在不改变传统产业的企业宗旨和优秀的方面的前提下,加入信息化元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建筑业与国际接轨,也可以保留我们传统产业留下的宝贵经验。而且用信息化等高端技术来改造传统的管理技术也是大势所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可以体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工程进度,加快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也能够进行严格的控制,例如建设和运行一个信息化平台,这个平台由专业软件公司开发,全公司范围内所有项目都要上线输入项目信息,包括进度、质量、安全、物资、财务、预算等等。公司高层每天只要登录平台,就可以了解所有项目的实时情况。这个信息化平台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实时监控。它能根据总的预算,总的进度等等,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根据每次的材料进场,现场的形象进度等等,能预计盈亏,成本情况一目了然。有了这样一个平台,企业管理过程也逐渐实现由被动控制向主动控制方向发展,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