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8:36: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跨文化交流背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75-02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东西方文化由于历史地域的差异,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导致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比如禁忌,英语是taboo,这一说法来源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的汤加岛,含义是神圣的非凡的,后引申为禁止的危险的。所谓禁忌,是指在工作或者日常生活中忌讳或者禁止人们说某些话或者做某些事情,不仅来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神秘现象的畏惧,也包含了人类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一些社会俗成。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复杂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这种特定的民俗文化既是一种生活氛围,又是一种生活模式,存在于世界各国。禁忌文化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信仰,它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从远古至今已经深入到世界各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生活物品、自然现象、习俗或者数字动物等等都被人们赋予特殊的含义,这些习俗也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认识。禁忌现象是各种文化都有的普遍现象,也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流中很大一部分的失败是因为禁忌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文化习俗差异,使双方在交流和互动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或者尴尬,能更好地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一、 个人隐私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是他的城堡。)这句英语谚语说明对西方人来说一个人的家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欧美人强调个性独立,很重视隐私,喜欢独门独户,互补干涉,因此询问别人隐私被认为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个人私生活也是如此,这与西方所推行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制的社会制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对于很多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年龄收入婚姻状态,以及、政治倾向等等都是很敏感的话题。比如看到朋友戴了一块很漂亮的手表,不要问这块表花了多少钱买的,否则,对方会认为你很粗鲁。英语发源地英国的天气变化多端,人们特别关心天气情况,同时为了避开隐私,西方人选择像天气这样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每每打招呼的时候就讨论下天气,这是非常自然的话题。好比在中国,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打招呼的方式一般都是以“你吃了吗?”开始的。在汉语中,没有和privacy相关的词语,千百年来,中国人喜欢群居,重视集体,很多个人生活或者隐私很难不被人知道或者干涉,所以东方人重视集体和西方国家个人隐私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了很多误会,中国人善意的关心或者询问被西方人误解为隐私的侵犯,让他们觉得很不愉快。
再比如说在中国人来说“老”意味着有经验有资历,而西方人是不愿意言老的,认为他们老意味着衰老不中用,所以在老人面前忌说老字。中国人习惯主动搀扶年纪大一点的人,而欧美的老人,多忌讳由别人来搀扶,这种过于热情的举动会让他们认为这有损于体面,是受轻视的表现。中国自古以来都以尊重老人为美德,老字是尊称,意味着有经验有资历有地位,见了老年人都会加一个老教授,老同志,老领导,老师傅等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西方人为了表示平等的地位,大多不考虑年纪职位地位辈分等等,通常直呼其名,所以我们在西方可以听见小孩子对自己的爸爸或者爷爷直接叫名字,这一点与中国的传统大相径庭,在中国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表现。
在中国,很多时候拜访他人是直接去上班的地方或者去家里找这个人。但是西方文化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就意味着登门拜访或者做客前一定要提前预约,并征得对方的同意,或者由对方提供他们方便的时间,而且时间上也得适当控制,比如不能太早或者太晚拜访。
二、数字和颜色
众所周知,西方人忌讳13,特别忌讳13号又恰逢周五,被认为是黑色星期五,人们害怕在这一天会碰到灾难性的时间。这一禁忌和西方国家的宗教传说有关,相传历史上著名的最后的晚餐,就是耶稣和12个弟子共进晚餐,第十三个人是出卖他的犹大。耶稣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碰巧也正好是13日的周五。这一禁忌还可以追溯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13日星期五的这一天偷吃禁果被赶出伊甸园。还有诺亚方舟驶入大洪水,包括去年袭击法国巴黎,都是在13号的星期五。
数字7是西方人的吉利数字,西方很多彩票的刮刮卡叫幸运七(Lucky Seven)。这个说法源于圣经,在圣经里,上帝在七天创造世界万物,七象征着精神圆满,所有的生命都以这个数字为中心。圣经的启示录里也多次使用数字七,比如七个教堂,七个新事物等等。
当然在中国,最具神秘色彩的数字是九,中国古代九是皇室的象征。除此以外。从传统意义上看,九意味着长长久久,八意味着发,六意味着六六大顺。在中国,最不吉利的数字莫过于四,因为四在中国谐音是死,而14谐音是要死,这是人们特别忌讳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中国认为特别吉利的六西方文化也是一个不详的数字,三个连写的六在被认为是魔鬼的象征,是一个凶兆。
而在颜色上,东西方的颜色表示的色彩非常丰富,很容易引起含义上的误解。比如红色,在中国是传统喜庆的色彩,红色意味着红红火火,大吉大利,新娘结婚的时候要穿红色的衣服,头戴大红花,坐大红花轿。而在西方,红色是火和血的代表,表示残酷血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白色象征不祥,比如在葬礼上,通常是用白色的小花,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而在西方文化里,白色象征着美好欢乐纯洁,新娘结婚的时候通常穿白色的婚纱。再比如,蓝色,在中国给人感觉肃穆严肃,而在西方代表着沮丧消沉(I feel blue today.)或者是下秽(blue book)。绿色在中国代表春天象征着新生和希望,而在西方是幼稚缺乏经验(green hand)。
三、动植物的词汇
动物和植物是存在一定的文化意义的。因为文化的不同,相同的动物、植物表达的感彩有的时候也是完全相反的。众所周知,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都自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象征着权力和力量。中国有很多成语和龙有关并且都是褒义,比如龙凤吉祥,藏龙卧虎,生龙活虎等等,而在西方文化里,龙是一种凶猛的动物,代表着邪恶。因此有人为了区分西方的龙和中国的龙,特别把中国的龙成为 Chinese dragon。狗是西方特别喜欢的动物,在英美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忠实善良的朋友,作为最受人类喜爱的宠物之一,有很多日常用语都和狗有关,luck dog (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他的幸运日)。而在中国,说别人是狗往往被认为是骂人的话,比如狗眼看人低,人模狗样,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等。
蝙蝠在中国是幸福吉祥健康的象征,因为蝙蝠的蝠字和福字同音,所以很多民间的图案都有蝙蝠,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寿碗上的五(蝠)福拜寿。但是在西方,比如欧洲的民间传说,蝙蝠是一种邪恶而且恐怖的动物,总是和一些可怕的事物一起出现,比如吸血鬼,邪恶的巫师等等,同时蝙蝠是见风使舵两面派的代名词。英语里有成语 as blind as a bat (完全看不见和蝙蝠一样眼神不好)。
此外,英语国家送花也是有一些禁忌的,比如,忌讳送白色的花,比如在中国被认为是百年好合的百合花被认为是厄运的预兆或者死亡的象征,主要在扫墓或者祭亡灵的时候用,相当于中国的的用途,所以在西方看望生病住院的病人是不能送白色或者红白相间的花的。此外在中国我们喜欢送礼送花送双数,因为好事成双,但是在西方,送花是忌讳送双数的。
四、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方各自有很多不一样的禁忌。这些日常禁忌的不一样给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交往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方如果不注意而触犯了某种禁忌,会带来不愉快,甚至会造成一些冲突。
在中国,我们经常在下雨天把伞在室内打开来晾干它,但是在英国,到了室内,人们必须迅速把伞收起来。有一种说法说室内打伞被认为娇气,是故弄玄虚的行为。另外一种说法是室内打开伞预兆着不幸。据说,因为伞被仿作女神的化身,只能罩在贵族的头顶上。室内打伞被认为是亵渎神灵,是倒霉的预兆。当然在中国,我们也有同样的说法,据说室内打伞不利于小孩子长个子,并且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因为伞的谐音是散,在室内就是散财散家。
在西方有一种说法打破镜子将倒霉七年。这种说法源于罗马的一世纪,古罗马人认为镜子能照出人的面貌,同时认为人的健康状态是7年一个轮回,因此如果打破镜子就预示着会连续倒霉7年或者生病7年。事实上,因为当时西方的玻璃镜子非常的昂贵又容易打破,如果在皇宫里一名女佣打破了镜子,她将被判处7年的牢狱。
从梯子下面走过去会让人倒霉,这也是英美非常常见的一种忌讳,看上去很有道理,假设梯子底下走过,上面掉什么东西下来会伤人。其实这一禁忌的真正起因来源于宗教,靠在墙边的梯子与墙面形成三角形,三角形被认为是神秘的三位一体,如果平民百姓从三角形的拱门下走过,这就是对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的一种亵渎,会有厄运降临。
对于疾病和死亡的态度,中西方人还是很相似的,都尽量采用简洁委婉的表达方式。比如说谈及死亡,习惯于直接表达的西方人却很少直接说die,为了减轻die对人心理的强烈刺激,他们多用pass away, be in heaven,be with god,go to sleep forever等等说法都和die这个词绕道而行。对于癌症,英语用 big C,这是人们对求生惧死的本能体现。同样的在中国,很忌讳直接说人死了,一般都非常委婉地说走了,仙逝,驾崩等等。
随着国家民主之间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禁忌文化成为人们讨论关心的问题,不同国家和民族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中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和风俗习惯,所以不同国家或者民族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俗话说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因为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偶尔会触犯一些对方的禁忌,一旦发现,一定要及时并且非常诚恳地道歉。另一方面,要能包容对方的一些无意识的错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跨文化交际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地合作。因此,我们必须对对方的禁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克服文化差异,避免一些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在沟通过程中达到更有效的融合,确保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校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阐述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意义;分析目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的现状;并以北工大都柏林学院为例,就高校如何提高大学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跨文化交流 培养对策
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到一起工作或学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国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得中西方文化不断交织与碰撞。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差异不断挑战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通晓世界规则,熟悉中西方沟通方法和技巧,才能满足开放的中国对外向型人才的要求。我国高校如何切实通过有效的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接受世界文化洗礼的同时,冲破文化和语言的局限性,提高包含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内的软实力,成为日益凸现的课题。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成为高校教育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组成部分
人是文化动物,所谓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就是指跨文化组织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信息、知识和情感的互相传递、交流和理解过程。广义上讲,跨文化交流发生在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例如中国大学生与外国留学生之间的沟通。狭义上讲,跨文化交流还可以发生在相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例如大陆大学生与香港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跨文化交流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随处都有可能发生。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沟通,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方式。鉴于人们在交流内容、层次和方式上有所差异,跨文化交流能力一般包含4个方面的内涵:
1、双重意识层面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是基础。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跨文化意识等同于接受异国文化,认同异国文化只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国际意识”;另一方面更要牢固树立“民族意识”。跨文化不是“西化和分化”,国际意识与民族意识是有机统一的。不了解非洲的殖民历史,会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最惨烈的悲哀;不学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就无法对当今的市场做出正确判断。走向国际,既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又要辨别是非,捍卫民族利益与国家尊严,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世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开放交流。高科技、新技术、大资本,最终都要回归自己的泥土――文化、历史、信仰和语言。国际化是手段,保护传统、共同发展才是目的。
2、文化知识层面
当外来文化震荡中国传统文化,当西方价值观融入东方人的血液,我们走出封闭和僵化,不可避免地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欧美强势文化的挤压下生存和发展。大学是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传播的前沿阵地。文化的多元性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也使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别人的方式需要知识和文化。只有熟悉自己的文化,才能将其兼容并蓄、传承发扬。同时,知识的掌握决定了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层次与实践水平。因此,大学生应当了解世界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涉外礼仪、日常交往准则等通用知识,学习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常识。
3、语言技能层面
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变化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传承又要靠语言交流来进行。掌握不同的外语工具,了解自己和其它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可以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目的语习得与异国文化紧密相连,大学生必须在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将其与文化同步结合。
4、情感因素层面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大学生不适应交流方的文化,就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混乱、沮丧、孤独感、失落感。因此,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大前提。包容、开放、积极的心态至关重要。跨文化交流要承认各民族文化差异,大学生要在情感上互相尊重,;要在日常交往中避免心理排斥力和对抗力,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寻求合作,增强对外交流的情感纽带。
二、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现状
1、片面理解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英语仍旧是当前大学生最主要的第二外语,这导致学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掌握得比较好,而对其他国家不甚了解,甚至出现忽视本民族文化的倾向。有的学生认为英语好就是掌握了较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忽视了语言背后文化和知识的积累;有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交流只发生在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轻视相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沟通;还有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交流只涉及使用非中文的情景,其实上即使是使用中文与国外友人交流,仍旧需要跨文化沟通技巧和能力。
2、应试教育下的语言能力的缺失
在实际目的语习得过程中,很多高校仍然只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人文背景的讲解。以英语为例,很多学校以四、六级通过率来考评英语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多以拿到四、六级证书为最终目标。结果导致大学生很难用得体的英语与来自他国文化的人士直接交流或深入沟通。
3、对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轻视
翻开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除英语、语言学和新闻传媒等专业有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课程外,其他专业的课程都围绕各自的培养方向设置,几乎看不到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一方面,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除了网络资源外,大学生全面、深刻认识世界文化的机会较少。
三、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
1、浸泡式英语教学全面提升大学生语言能力
外语教学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把文化教育贯穿于语言教学中。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实行“浸泡式”英语教学模式,使学生最大程度上实现“不出国的留学”。全英文授课、英文课件、英文教材、外籍教师等优势条件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英文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用英文学习、思考的习惯以及真正的英语思维。浸泡式英语学习通过自然习得的方式获得目标语言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s)的同时,也获得产生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学院通过全方位的英语教学发展学生英语技能,确保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获取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清晰准确地表达思想,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都柏林学院不仅能营造出令人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还在课余期间组织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动,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浸泡式英语学习氛围中,充分享受随时随地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乐趣。
2、重视跨文化交流实践环境与平台的构建
为塑造学生积极、开放、包容的文化价值观,培养精通中西文化的一流人才,北工大都柏林学院注重通过系列文化讲堂、企业参观实习、与留学生互动等渠道为学生营造中西方文化交融环境。学院每年以奖学金形式资助优秀学生假期到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进行短期访学,加深对西方文化习俗、都柏林城市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态的认识。同时,学院还为学生提供大量文化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参加爱尔兰驻华大使馆的开放日,出席都柏林大学中国校友会成立仪式、爱尔兰驻华大使馆社交媒体见面会等活动。为了帮助同学们扩宽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点与异同,学院在新生头年教育计划中开设以文化、习俗、节日、法律为主题的西方文化课程。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学院还开设通识教育系列公开课,以超市自选形式,让学生择选自己感兴趣的课堂,真正做知识的主人。
3、提高教师队伍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保障
北工大都柏林学院努力实现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交叉与融合,在日常知识传授中渗透文化,培养国际意识和民族意识,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学院要求外语教师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鼓励非外语类教师加强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招聘外教或具有海归经历、良好英语能力的教师从事学生工作,确保辅导员队伍、学业辅导团队、学术生涯导师团队、课堂助教答疑团队、心理咨询服务团队等,在课堂外仍旧坚持使用英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发展,在知识传授和生活引导中渗透文化,培养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峰,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大学后继续教育中的培养,继续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成为国家方略,备受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目前,很多建设工作都在不断推进当中,许多景区、酒店和旅游及非旅游地产项目拔地而起,但是,着实却令人堪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首先不是硬件的建设,而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建设,即软件的建设。当我们在建设中不断凸现“国际”二字的时候,是否意识到我们该如何面对国际客源和国际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如何与国际客源过度的旅游者们形成和谐的交往关系。在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行为建设。
一.旅游与“跨文化交流”分析
在研究跨文化交流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学”的内涵,从而才能明晰跨文化交流的概念和要求。
(一)跨文化交际
所谓跨文化交际学,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最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碰撞时有发生。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强调并维护自己的文化,因此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格局。于是跨文化交际引起了美国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目前,跨文化交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被国际学者们充分重视的集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理解,容忍甚至接受彼此的文化,创建彼此认可的“共文化”,在此基础上达到彼此交流的目的,也就是说的“。”
(二)旅游与跨文化交流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常常表现为跨文化交流,而这种交流是旅游活动中的主客双方利用符号形式进行的,符号在旅游跨文化交流中承担着表达与解读的基本功能,由于交流者文化背景的不同,符号的表达与解读的方式与意义则大为不同。
旅游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不期而遇,造成各种文化的直接交流、碰撞、对峙,甚至融合。旅游者承载着他所在国家和地区即客源地的语言、服饰、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一系列的可见和不可见的文化元素来到异地他乡,不可避免的对异地文化产生影响,同时也将各地文化传播到原有的文化环境中。旅游者实际上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起着文化使者的作用。 最早提出旅游者“文化交往使者”角色概念的是旅游人类学家Valene Smith。在1977年她主编的《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一书中,她认为,在旅游这种特殊的文化交往过程中,旅游者扮演着“文化交往使者(agents of cultural contact)”的角色。Smith指出, 旅游中“主人”和“客人”两种文化的接触和交往(尤其是西方旅游者与非西方主人的交往),使得两种文化在不断的借鉴和适应中走向趋同。可以这么说,旅游者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原有的文化带到了旅游目的地,影响了当地居民,也对自身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三) “文化休克”
关键词 :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教学策略
语言学家吴冰曾说过:“语言是与文化紧密联系的,不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即便能说英语,在交流中也难免产生误解和其他困难。”可见,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必须让学生了解与目标语相关的文化、历史及人文知识,实现语言与文化的相辅相成。当前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等学习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必须采用语言与文化兼顾的教学策略,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相关概念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先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1.什么是文化
概括而言,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文化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进一步分析,文化还可分为显性文化及隐性文化两个层次,这也是某些学者所说的“文化冰山”理论,即人们看得到的文化现象,例如,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饮食习惯、衣着打扮、文学特色等仅是冰山一角。在“海面”下,就是看不到的隐性文化则包括了人们的价值观、历史观、思维方式等。这些显性和隐性的文化在特定的人群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变为有别于其他人群的特殊文化形态。不同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模式,当人们走到一起并进行交流时,跨文化交际便产生了。
2.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不仅指发生在本族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语言交流,也指人们在任何语言和文化方面有差异的交际。通俗地讲,就是怎样才能成功地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如何得体交流,在交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世界观和人际交往方式必然存在差异,因此,文化碰撞时有发生。但由于长期受本族文化的熏陶,人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价值观念等只是这个世上众多不同观念和交流方式中的一种。在交往过程中,人们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对方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人们正是在对不同举止赋予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所以,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在不同的文化里,对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很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解读。由此可见,跨文化交流意识是指对外国与本国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及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3.什么是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关注文化差异的文化比较学习,培养学生在理解、尊重双方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能根据所处的不同文化环境和背景,尽量避免 “文化错误”,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及能力的必要性及意义
1.语言既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载体,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妥善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既要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还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当前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虽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却并未真正理解英语,更遑论正确地使用英语,而且常常因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差异而产生“文化错误”。例如,中国人在路上偶遇朋友时,常会问:“您去哪儿?”以表达对对方的问候和关心,却不知若将此话套用在外国友人身上,突兀地询问对方:“Where are you going to ”不但在语言表达上显得非常不地道,而且问话的内容也会让对方感到隐私被侵犯,招致反感。因此,在教学时,还须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交流顺利进行。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国际交流、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掌握英语及提高跨文化交流水平和能力十分重要。语言的学习与认识语言蕴含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因为,人们是使用语言和社会知识在互相传递各种信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他们在今后的语言交流中学会按照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等进行会话交谈,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障碍及误解。
(2)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民族文化及价值观的理解。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良好的英语基础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一大优势,而对文化的深入了解又有助于提高语言水平。只有了解了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学生才能认识该语言文化的价值观,尊重文化间的差异。此外,教师若能通过有效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鉴别和欣赏中西文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1.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文化素质
教师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理解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视野,才能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多渠道挖掘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识及能力。
2.帮助学生认识跨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在许多学生、家长的传统观念中,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是能听会说。然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还承载着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学习英语观念必须超越学好英语本身,在与说英语的人士进行交流时,保证信息表达的准确性,在交流过程中,能妥当处理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隔阂或是障碍壁垒。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既能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英语,还能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和理论,从而能够和谐处理本国和外国的文化差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整体观念,即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借助英语进行多元文化间的有效沟通。这将为学生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在授课中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现今使用的英语教材普遍设置了关于跨文化的知识介绍。例如,广东省目前使用的公共英语教材《实用英语》中,每个单元均有“Culture Tips”版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善用此版块,结合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选配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进行教学补充。把教室、课堂作为反映社会文化的窗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英语的魅力。
4.积极创设情境,营造语言文化氛围
中国学生之所以学不好英语,或者说的英语不地道,与缺乏语言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为学生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对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都十分感兴趣,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及互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领悟跨文化交流。例如,在讲到圣诞节的知识时,除了一般性的节日介绍外,还可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宗教知识、文化背景的介绍,并和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做对比,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为什么西方人如此重视圣诞节。若条件允许,还可让学生布置教室、写英语贺卡,甚至举办圣诞晚会,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5.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专业化需求有机结合
在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前提下,英语教学还应努力面向学生的专业需求。在技校,英语大多被设置为公共课,这使得教学目的和效果与学生的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需求,适当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此外,还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积极主动学习,使语言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及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
1.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教学中,不要罗列一般的文化差异现象,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必须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差异现象的内在联系,将差异现象整合、系统化,找到造成差异的本质原因。
2.避免以单一的印象去认识丰富的文化
英语国家在地域与文化上虽然与中国存在巨大差异,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地的文化早已呈现出相互影响、融合的态势。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交流方式的敏感度和调试能力。
3.教师要客观地评价他国文化
在进行文化比较和文化差异的教育时,教师要不偏不倚、客观地评价他国文化,引导关系学生正确地对待异国文化。
五、小结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外文化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和高度,这也使跨文化交流显得尤为突出。对于将来从事各行各业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全面、系统地学习英语的同时,更要开阔视野,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文化敏感性,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灵活、正确地使用英语。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美)马丁.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一、前言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进入21世纪之后,英语这门语言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校的英语教学也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中职院校旨在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劳动者,在教育系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中职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学习自制力差,要想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英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1.充分挖掘语言教学材料。目前,中职院校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许多好教材――既有中国学者的独立之作,又有外国专家的原版论著,或是两者合作。在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关于不同文化的意象和描述,并且让学生评估他们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否与教材中的陈述相符合。比如《中职英语教程》教材中就有许多谈论文化内容的文章,如“culture shock”“transnational marriages”等,该教程中每单元还有一个专门的栏目叫做“culture talk”,针对一个特定问题由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谈论在他们各自文化语境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抓住现有教材中的跨文化因素做足文章,将其利用到极致。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介绍外国节日的内容,为中职生讲解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Christmas tree(圣诞树),Christmas card(圣诞卡),Santa Clau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等相关文化。针对中职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围坐一圈,放着Silent night(平安夜)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或让学生自制圣诞卡、装点圣诞树,让他们真正感受圣诞节的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利用英语传统媒体和文学作品。英语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小说都可以用来作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材料载体。例如文学作品就被广泛用作语言学习材料,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内化”跨文化交流能力。一直以来,如何有效地利用原声英语电影作为语言教学的媒介都是国内外学者积极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包含中国元素的电影作品更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教学的绝佳材料,例如《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雪花秘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等。这些电影以外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让外国人听得懂、愿意看。用西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其中的技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例如,《功夫熊猫》是中职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电影,其以中国国宝――熊猫作为主角,本身就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电影中有很多中国文化元素,比如中国风建筑(阿宝居住的房子是木质镂空窗户、黄色瓦片屋檐,是典型的中国式建筑)、中国风服饰(阿宝父亲穿的是对襟唐装、龟真人穿的是类似袈裟的服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介绍外国人是如何认识这些中国文化的,以此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使用信息技术资源。电子邮件、聊天室、即时信息、基于网络的互动学习都是信息技术带给英语教学的一系列便利。这些资源除了可以像传统资源一样使用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使用者参与到了一个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他们能够通过“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这种亲身参与式的体验教学形成跨文化意识并且根据实际获得的经验来反省。中职生可以通过给其他同伴(尤其是处于非中国文化语境的)或者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发电子邮件或者通过聊天软件聊天来实现上述过程。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中职院校通过引入与教材配套的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了使用信息技术促进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这套基于网络的学习系统,学生之间可以使用英文完成互发邮件、即时聊天、互评作业、自学英语文化等任务,并且将其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最终计入期末成绩。
4.探索地方文化多样性。对于缺乏海外经历的中职生来说,以国内或者地方多元文化作为例子来诠释跨文化交流可操作性更强,更能与中职生的亲身体验产生共鸣,并且更经济。中职生发现不同地方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注意到这些群体之间是怎样沟通并和谐相处的。以云南技师学院英语课堂教学为例: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有26个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地理的特殊因素,各民族之间的习俗千差万别,文化丰富多彩,因此汇聚在一起学习的各民族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些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各种文化也在冲击碰撞和融合,它们之间是如何发生冲突的,又是如何调和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这些例子带入课堂,由教师条分缕析,以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这些行为,并将其中可用的经验、技巧最终推广到不同语言(英汉)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云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意味着跨文化交流的素材也相当丰富。地方的、民族的、宗教的群体(如丽江纳西古乐)以特定的主题(音乐)和国际群体(纳西古乐爱好者)开展跨文化交流并取得巨大成功,这给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大启示和鼓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因地制宜,通过充分探索地方文化中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引入文化使者。来自英语国家的外教或者有海外经历的教师都是传播文化的使者,他们往往有许多关于跨文化交流的鲜活例子,这些经验可以被用作课堂教学内容。我国中职院校可以尝试开设由外教主讲的英语层次课程;笔者也尝试着将自己较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系统化,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这种与外教或者教师面对面地交流的过程提供了将跨文化交流付诸实践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获得的经验与材料又可以用于课程教学反思,进一步发展跨文化意识。即使这样的机会不多,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经验带入课堂以供讨论和反思,例如在多文化背景下协调关系、化解分歧的能力――当我们与来自不同背景下的同事伙伴合作时,出现误解、分歧甚至矛盾都是非常正常的,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化解矛盾,增进彼此的关系,什么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成功的做法,什么是不成功的做法,我们自己感受如何等等。
三、结语
不管是国际交流,还是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甚或日常交往,跨文化交流现象都无所不在。因此,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与我们每个人有关。通过中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有着重要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需要传授具体的文化知识、沟通技巧以及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这些因素与在总体上理解文化、语言和沟通密不可分,同时也决定了参与者在特定情境中能否在足够程度上注意到英语和多样的社会文化背景间的动态关系。“教好”沟通的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对英语使用环境中的多元语言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因此在中职英语课堂中,中职生、教师实际上参与到了一个多元语言文化实践的互动环境中,教师将在这个环境中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生,以便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在全球化时代中使用英语作为国际沟通语言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蒋珏Z.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英语广场.2016(04).
[2]刘桓瑜.商务文化在商务英语中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6(05).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8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在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日趋频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对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在逐渐加深,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合作都以失败告终,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问题,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强造成了双方合作不顺畅,从而制约了我国与国外的经济科技合作,影响了我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国必须要重视对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的培养。
1 科技人员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能力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具有多层面的涵义,一般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交际目的而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包括行为层面的交际能力,还包括在情感层面以及认知层面的能力。
1.1 认知层面
科技人员必须要对不同国家的语言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不仅要对其语言进行掌握,还需要对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以及社会语言能力,语法能力主要是指科技人员需要对异国语言的词汇、语法、构词规则等进行掌握,而社会语言能力则是对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科技人员要能够熟练掌握别国的语言,还需要能够根据场合的不同正确使用该国语言,合理的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把所要表达的内容都通过语言传递给交流对象。在这些交际语言能力中,语法能力是最基础的语言交流能力,而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则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关键。
1.2 情感层面
情感上的跨文化交流主要是指科技人T对于外国文化的理解、认同以及移情能力,科技人员如果想要在这个层面上进行良好的跨文化交流,一是要具有接受外国文化的思想;二是要能够理解外国人的想法;三是能够准确把握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四是对待外国文化中不理解的事物倾向于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而不是直接排斥,;五是能够在交流过程中对自身以及外国友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了;六是既具有与本国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也能够获得外国友人的青睐。情感层面的跨文化交流主要是要求科技人员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克服本国文化的思维定势,能够站在别国文化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分析。在现实中,科技人员往往就是因为对外国文化缺少系统性的了解,所以造成在交往过程中总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定势,只有对这种情况进行转变,充分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和尊重,才能够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冲突。
1.3 行为层面
行为层面上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主要包括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这种层面上科技人员要能够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进行分析,主动找到不适合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行为方式,并能够采取合理的措施来灵活的应对这种交际障碍,化解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科技人员只有最终从行为方面进行转变,才能够保证交流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在跨文化交流的成功率,深化我国的改革开放。
2 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国内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分析,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天津市的科技人员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内容包含了科技人员在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三个层面上的跨文化交流情况,整个问卷共有20道题,其中认知层面的有10道,情感层面的有4道,行为层面的有6道。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机关部门的科技人员发放了共100份问卷,共收回92份,其中90份为有效问卷。
2.1 认知层面
从认知层面上对天津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研究可知,虽然有75.6%的科技人员学习英语的时间都在10年以上,但是从调查可以看出仅仅只有4.4%的科技人员能够熟练对外语进行应用,而剩下的科技人员中大部分都不能熟练掌握外语,这部分人员占到总数的55.6%,这部分科技人员仅限于认识大部分的外语词汇,但是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很差,虽然有些科技人员能够读懂外文文献或者资料,但是却在阅读的过程中却会遇到很多翻译难题,需要借助翻译软件或者词典才能够完成。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天津市科技人员对外语的认知水平并不高,必然会影响到跨文化交流。
在对跨文化交流情感层面的调查中发现,能够熟练的使用外语来进行进行科研资料查询的人员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能够认识到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不能够对外语进行熟练使用的人员中仅有12%的人能够意识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这就可以看出科技人员对外语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会影响到对外国文化在情感层面的认可,所以国内的相关组织必须要加强对科技人员在外语能力方面的培养,让科技人员能够准确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这样才能够真正改善我国科技人员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困境,从而不断增加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2.2 行为层面
从行为层面上对天津市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行为的调查结果看,能够熟练使用外语的4个科技人员经常会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或者是有机会与外国科技人员进行交流,而在能够基本熟练使用外语的科技人员中,仅仅有大约五分之二的科技人员偶尔能够参与到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或者是获得与外国同行进行交流的机会,而对于不能熟练掌握外语的科技人员则很少会获得进行跨国交流的机会。从这可以看出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直接影响到了科技人员在交流中的表现,从而对其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提升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途径
对科技人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国家相关组织机构必须要在思想上重视科技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不断提升科技人员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能力,从而改变我国科技人员在跨文化发展中的困境。
3.1 不断拓宽科技人员获取外国文化信息的渠道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所以科技人员如果想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要对外国语言知识以及使用方法进行掌握,特别是要重点掌握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不同的地方,这样才可以避免在交流过程中出现误解的情况,从而为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人员在培养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过程中要不断拓宽获取外国文化信息的渠道,主要包括书籍、文献、网络资源以及影像信息等,通过多种方式来更全面的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在这些方式中,科技人员应该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利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而且这种方法比较便捷,是一种快速积累跨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
3.2 要加强对科技人员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培训
科技人员想要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要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只有在意识上对外国文化认可和理解,才能够不断提升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从而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从外国文化的角度上对整个交流过程进行思考,[脱本国语言文化的思维定势。提高跨文化意识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上,一是加强对外国文化的认识;二是加强对与本国文化出入比较大的外国文化的认识;三是能够从理性层面上对外国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四是能够从外国人的思想角度来对文化进行思考。这些跨文化意识的养成都需要对科技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通过专门的培训体系来帮助科技人员建立对外国文化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从而让他们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断培养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够帮助科研人员不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能够在对外交往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冲突,解决我国的科技跨文化交流困境。
3.3 不断加强科技人员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实践
科研人员不论对外语掌握的是否熟练,在刚开始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必然会由于紧张而出现一定的纰漏,也就是说跨文化交流对于所有的科研人员来说都是一个从紧张到逐渐适应的过程。在适应过程中,科研人员通过与外国人的交流,就能够不断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识,从而增强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所以对于相关的组织机构来说,在对科研人员进行相关的跨文化交流培训的同时,还需要多为科研人员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从而不断帮助科研人员加强心理建设,超越本国文化心理模式的局限性,让科研人员在每一次的跨文化交流中都能够在心理、情感以及观念等方面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同,然后引导科研人员对跨文化交流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心理变化进行调控,帮助科研人员在心理上实现与外国文化的互通。科研人员在心理调节过程中,要将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总结,并与其他科技人员进行交流,从而找到与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相符的应对策略。另外,相关的组织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排科研人员到外国进行深造培训,将科研人员放在外国文化环境下,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培养其对跨国文化的适应能力。
本文由2015天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资金支持,系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国际科技交流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合同编号:15ZLZLZF00920)阶段性成果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做法。
1,充分挖掘语言教学材料。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许多好教材——既有中国学者的独立之作,又有外国专家的原版论著,或是两者合作。在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关于不同文化的意象和描述,并且让学生评估他们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否与教材中的陈述相符合。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就有许多谈论文化内容的文章,如“cultureshock”“transnationalmarriages”等,新视野听力教程中每单元还有一个专门的栏目叫做“culturetalk”,针对一个特定问题由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谈论在他们各自文化语境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抓住现有教材中的跨文化因素做足文章,将其利用到极致。
2,利用英语传统媒体和文学作品。英语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小说都可以用来作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材料载体。例如文学作品就被广泛用作语言学习材料,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内化”跨文化交流能力。电影,尤其是包含中国元素的作品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教学的绝佳材料,例如《卧虎藏龙》《功夫熊猫》《功夫之王》《雪花秘扇》。这些电影以外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让外国人听得懂、愿意看。用西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这其中的技巧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3,使用信息技术资源。互联网、电子邮件、聊天室、即时信息、基于网络的互动学习都是信息技术带给外语教学的一系列便利。这些资源除了可以像传统资源一样使用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使用者参与到了一个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他们能够通过“做中学(learningbydoing)”这种亲身参与式的体验教学形成文化意识并且根据实际获得的经验来反省。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给其他学习者(尤其是处于非中国文化语境的)或者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发电子邮件或者通过聊天软件聊天来实现上述过程。
4,探索地方文化多样性。对于缺乏海外经历的学习者来说,以国内或者地方多元文化作为例子来诠释跨文化交流可操作性更强,更能与学习者的亲身体验产生共鸣,并且更经济。学习者发现不同地方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注意到这些群体之间是怎样沟通并和谐相处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这些例子带入课堂,由教师条分缕析,以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这些行为,并将其中可用的经验、技巧最终推广到不同语言(英汉)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因此因地制宜,通过充分探索地方文化中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引入文化使者。来自英语国家的外教或者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是传播文化的使者,他们往往有许多关于跨文化交流的鲜活例子,这些经验可以被用作课堂教学内容。目前各大学一般都配有外教,执教英语课的教师往往也有着较为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这种与外教或者教师面对面的交流的过程提供了将跨文化交流付诸实践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获得的经验与材料又可以用于课程教学反思,进一步发展文化意识。
以上这些做法试着将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可获得的资源,如课本、教师,和在课堂外获得的但可用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如互联网,一起利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足够多的跨文化交流素材,探索本文化和外文化,并且对比反思这些经验。
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容更改的趋势,既然不能改变,就必须学会适应,这是整个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我国顺应时势,采取改革开放,加入WTO等政策,似的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呈稳定的上升趋势,相对应的商务活动的国际化标签页越来越鲜明。在对外贸易上,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言语交流,它不仅决定交流的效率也决定着贸易脉的维护,因此如何培养商务英语学生在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首要性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英语翻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核心是“跨文化”与“交流”。跨文化,就是说由本土对于他土的文化跨越即不同国度、种族、文化背景和思维下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交流则是暗示了这种能力的媒介――语言。跨文化交流最为一门学科还比较年轻,但是作为一种现象确实古已有之,我国的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里所说的首要性也可以理解为重要性,主要是为了说明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极其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了惊人的提升,可是令人遗憾的却是同时具有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缺少。回望我国各高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与实践指导,还是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对于词汇、句型、语法这类的英语语言知识的过度重视,忽略了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将本来具有实践属性和意义的英语教学安全沦为普通的大众化的英语教学,学生的实际所学与专业要求和专业施展平台的脱轨,培养出大批量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高超可商务专业水平和跨文化交流水平底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离于失败。商务英语教学的真正目标是在商务活动中发挥英语语言的交流功能,促进与谈判或是贸易对方的情感和工作交流,从而为对外贸易工作效率和成果的提高作出努力。也正是基于这一意义的考虑,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在要求学生把英语和商务的基本知识掌握好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对于各国或是对外贸易主要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交际礼仪、习俗等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把握和了解。只有这样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才能够在对外贸易晚来中发挥自身优势、价值,避免在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时候发生文化冲突、文化分歧,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与争端。
二、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形成的影响要素
既然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商务活动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日常的商务英语学习中我们势必要将这种能力的培养放置于一个突出的地位。进过对于相关文献的参考和相关观点归纳,在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或是形成只要受到以下几个要素的影响。
(一)实际话语环境的缺乏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还体现在普通英语的教学中。最为一名中国人,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以自己的母语――汉语来进行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一切交流,再加上我们没有被完全殖民统治的历史事实,导致我国没有类似于印度、非洲诸国学习第二外语的传统。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虽然我国已各种考试和比赛的措施,大力提倡和强调对于英语的学习,但是对于广大的学生而言,课堂依然是使用和接触英语最多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实际的必要的花与环境的缺乏,导致学会的英语无法实际运用,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极其欠缺,再加上受到中考、高考、和相关英语考试的影响,导致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的忽视,这也是我国现金大多数学生出现“哑巴英语”现象的原因。语言本身最为一种工具,其最大的功能和效用就是交流,一旦这种功能和效用被扼杀或是阻挡,那么语言本身的魅力和作用也就无法展现了。
(二)对于原有思维方式的固守
在接触一种外来文化或是外族文化的时候,本土文化的所有者往往以本土的文化思维、文化视野、文化模式去理解和阐释所观察到的各种文化现象,很少有人会以“入乡随俗”的态度去对一种外来文化或是外族文化进行了解和理解。当两种不同的文化所表达的意义和方式产生差异的时候,学习商务英语的中国学生就很理所应当的以本土文化视野、本族文化模式去理解或是表述,由此就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误解。文化既是如此,属于文化范畴的语言自然也就没有例外可言。在涉及到血燕学习的时候,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往往会以中国人的方式、思维进行学习,而不是从西方人的角度出发去学习,以西方人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导致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很多误解,最突出的就是许多中式英语的出现。
(三)英语礼仪性、实际运用的忽视
在我国众多高校的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依然受到青睐。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以满堂灌的方式将死板的英语知识以一种更加死板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强调词汇、语法、句型和翻译技巧等,但是对于语言中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远远不够。大多数老师在自我的课堂教学上还是喜欢“一言堂”的教学情境,老师教的轻松,也不用过多思考,但却使学生在课堂上对英语进行实际运用的机会大大减少。再加上传统教材的刻板以及对于理论知识的可以强调也是的学生的实际英语学习受到影响。
三、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方法
综合前两个部分的论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也可以看出通过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进入实际商务活动中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的对于学生的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系统有效的培养,培养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和把握,对文化障碍形成有效跨越
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大多数老师知识传授语言知识,可是对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却极为欠缺,由此造成学生对于他国文化知识的掌握达不到熟练进行商务活动交流的标准。根据这一点,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商务英语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加入对于西方文化知识的讲授,使得学生的文化知识层面得到丰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引起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兴趣伊始就要向学生讲授各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与此同时还要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思维意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训练跨文化交流技能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所以教师还必须有意识的为学生进行模拟情景训练,给学生创造在实际生活中对于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强化口语交流的同时,可以通过对于相关知识、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将学习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发现自己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扬长补短,及时改进,让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得到检验和提升。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固守一种教学方式,要创造性的学会将多种教学方式融合,这样才会让课堂有趣,才会让教学效率凸显。通过各种方法的渗透,让外族文化知识成为课堂的一部分,从而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创造一种可能。在对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模式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关于西方人的非语言交际的训练,双向结合,让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加强。
四、结语
商务英语学习中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老师的努力,更需要全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配合。通过三个部分的论述只是浅显的将这一问题提出,希望以抛砖引玉的方式,使得在未来的关于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产生更多有效、有创新的方法,这不仅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利,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于思洋;(1992-3),辽宁鞍山人,就读于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主修商务英语,辅修国际贸易,经济学,外贸函电等课程。
参考文献:
[1]高淑英.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文化意识及其培养[J].商业理论,2005(10):39―41.
交流素养和能力的构成,包括文化宽容态度和文化尊重意识,即尊重参与沟通,协调、进行信息分享各方的不同文化背景,包容不同于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谈吐表述模式;出于各自的立场,在各自的态度、意向上进行协调与沟通,表达各自的立场观点,通过有意义的信息传递、接收与反馈,用包容的态度达成彼此间的理解;以对方的表述习惯和方式进行信息共享,使参与交流的各方在一定程度上,寻求某种共识,或者产生互动,由此实现各自的合理意愿,维持各方的进步和发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独特的,它的形成有着的深远的历史背景、地域因素的影响;其中占重要影响地位的因素主要有:该国家或民族所经历的特有的历史事件、其独特的历史经历;该国家或民族在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等等。这些诸多因素的不断地交织、演变并逐渐积淀最终了形成某国家或某民族的特有的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这一切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特有文化,导致文化上的彼此差异。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具有的文化都是其特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都应当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对各种不同于自身文化的外来文化的尊重包容意识,是文化理解能力的一项基本要素。
一、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
这里所提的文化交流涵盖了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
日益频繁进行的国际交流活动,使对于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也逐渐明确地分离出了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的不同层次,各有着不同的侧重。
(一)文化交际的含义
从民间的、国与国之间的交际交流层面讲,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机构之间交流活动,或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际。它侧重于各种形式的交际往来,其愿望主要是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和睦彼此间的关系,这种交流侧重于是不同的文化交际,发生的层面广泛多样,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和基础。
(二)文化交流的实质目的:信息共享
从国家与国家之间或民族之间的角度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传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接触,是在更深层次上的各种文化观念,习俗、行为模式的对话、沟通、协调。在这个层面上的文化交际实际是各种文化信息的分享、交流。国际事务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信息共享,通过有意义的信息传递、接收与反馈,在各自的态度、意向上进行协调与沟通,表达各自的立场观点,寻求某种共识,或者产生互动,由此实现各自的合理意愿,维持各方的进步和发展。
(三)有效的文化交流的能力要素: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
要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者必须具备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都必然植根于特定文化的环境之中,是某特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该特有文化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对自身文化又起着载体的作用:传承特定文化的内涵,并使之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种种差异也必然在各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汪榕培 ,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然而在与不同文化背景者交流实际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语言的流畅度。文化的交流、交际能力诸多因素影响,它不仅仅取决于外语语言能力、语言技巧,它还涉及到语言以外诸如政治、社会、文化、心理、习俗等许多因素。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母语不同语言的人在交际时,即使双方都使用相同的语言交谈,并且语言表述都流利到几乎没有语言障碍的程度,也同样会产生语用的不得体或语言迁移的错误,究其缘由,是因为双方母语文化背景的差异,最终导致交际中的文化性失误,即一方不了解另一方的文化价值观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习俗,甚至特有的身体语言所能提示的信息、意图所至,归结为交流者的文化能力有所欠缺。
二、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于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同步发展
对于文化能力,H.H.Stern(1992)认为:它不仅包含谙熟社会的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结构的构成定位,而且还包含从文化的视角辨认重要事实的能力以及具备区分可接受的文化成分和不可接受的文化成分。
文化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力。文化理解能力是文化能力的实质核心,是深层层面不同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只有具备了文化理解能力,才能在各种不同文化交流中做到得体,减少不必要的曲解和误会,它有力保障达成交流的愿望,从而提高交流的有效度。文化理解能力除去对其他文化特性特点的敏锐感悟力,而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要树立文化平等观,承认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合理性的。在文化交际交流中,对不同于本族文化的他文化具有包容意识。由此可见,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在必须具备良好的目标语言的听说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对其他文化特点的敏锐感受力、充分尊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不排斥与自身文化相异的其他文化意识中或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交际双方变换视角,以对方文化的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所作所为,跳出自身文化价值观的习惯性定势,容忍、尊重并理解彼此间存在的不同。对其他文化在交流中应持有的态度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由于文化能力所包括的最基本组成有:对其他文化特点的辨识力,即感受力;对不同于自身文化的包容意识,即对其他外来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意识,它们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有力保障;认知其他文化的先决条件是对其他文化的敏锐度,表现为在与他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过程中对对方的意愿、态度给予及时的反应和反馈;文化包容意识,这个文化能力的基本因素,即对与自身文化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充分理解和包容,影响着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流各参与方的所持的态度,认同感以及相互间的接纳程度,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有效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由此外语教学不仅是要使学习者掌握目标语,而且还要使他们通过学习了解该语言所依附的文化,使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才是避免与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交流中的误会、失误,充分地交换各种交流信息,理解彼此的交流意图、交流愿望,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三、文化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关注
2004年由高等教育司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地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总体目标是使学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 。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与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有明显的两大不同点:
其一,特别强调了听说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其二,突出强调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
外语教学的核心目的在这里清晰地突出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外语学习者以按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和交流模式,明确地表明态度、观点,阐述理由,进行论证说明,采用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对方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才能循得有效交流的有效达成途径,保障可能收获的最大交流成效,才真正地体现了对其他文化的敏锐感受力和包容意识,外语教学决不仅仅是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同时,让外语学习者真正理解文化能力内涵,并实践性地运用文化能力;为学生树立起这样的文化意识:既不能盲目模仿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也不能看不起自身的母语文化;每个文化都有着其各自的特点上、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的成因,在跨文化接触交流中正确地理解来自它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在深层次上进行观念、意图上的有效沟通。
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以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为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在坚持文化交流原则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形式,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不仅掌握孤立的语法规则、词汇或句型,而且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并习惯在实际交流中运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立足于教材,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课堂语言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切实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使文化因素的导人在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交往时应该非常实用。坚持相关性与实用性原则,着重选择在跨文化交际中会经常用到,并可以促使这些交流顺利而有效地持续进行的文化内容,结合语言的教学和训练施教,使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卓有成效。(郭绍波,董 燕:《寓文化教学于大学英语教学初探》)
四、文化能力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
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语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文化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文化知识教学在语言学习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教师必须使文化教学始终渗透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把文化教学融合进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培养对各种他语文化间的深层差异的敏锐感知和辨认力,对学生进行文化能力训练,使它不游离于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在学生中树立起对其它文化的宽厚的包容意识,坚持以文化交流的原则为出发点,发掘教材的内容素材,加强对学生的文化能力的培养,使英语学习者在发展英语的语言技能的同时,树立起不同文化交流中必需的文化意识尤其是文化包容意识,奠定良好的文化实际交流基础,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以其它文化背景人士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习惯的从事习惯,进行不同种类信息的充分分享、交流。尽可能地减少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的交流误会、沟通障碍,以达成卓有成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赵厚宪,赵 霞:《论文化教学原则》(2002年9月, 外语教学第23卷第5期)
[2]吴文虎主编:《传播学概论》( P3-4.,武汉大学出版社)
[3]郭绍波,董 燕:《寓文化教学于大学英语教学初探》
前言
在如今的生活之中,旅游业正在兴旺的发展,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方式。现在很多人都选择去国外旅游,对于许多去国外的人由于英语水平有限不知道怎么与外国人进行交谈,这时他们更加需要一个翻译或者说是一个导游。现在许多大学都开设了旅游英语教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在于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这是他们的必修课。同时旅游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进行了走马观花的讲解,更是讲述了经济与文化交流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学科。所以旅游英语教学可以帮助消除各国之间一定的文化差异,避免一定的冲突。想要学好这门学科进行跨文化交际也是必不可少的。
1 旅游英语教学
1.1 旅游英语教学的意义
在如今的生活之中旅游英语教学是大学课程中学习旅游管理等方面的旅游专业人才必修的学科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旅游或者管理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在旅游英语教学中不仅仅是对英语进行教学,他们也对人与人的交流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教学。他们可以教授每个人交流的技巧,在英语对话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英语教学更加趋向于实践化与应用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专业的培养的人才才能在管理或者导游方面可以和别人进行交谈。并且旅游英语教学为我国的旅游事业贡献是很大的,它大大的提高了导游人的素质,在面对国外游客时可以进行一个大致的交流,也变相的特显了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也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1.2 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旅游英语教学是个十分重要的一个学科,他为我过远远不断地提供了高素质的旅游人员或者旅游管理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旅游人员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可以更好地和外国人进行一定的交流。由于英语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对于导游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遇到国外的游客,他们也可以游刃有余的应对。满足了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教学,他更多的是趋近去口语化的教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而传统的英语则是没有这么侧重于口语,而是更加侧重于书面上的英语教学。
2 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
2.1 跨文化交流的涵义
跨文化交流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的是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地密切进行的一个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的旅游英语教学更是应该添加一些新兴的元素。跨文化交流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时必不可少的。跨文化交流是指通过个多种方式了解国外的经济,文化背景,,衣食住行等国外的相关知识。跨文化交流在旅游事业方面等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仅仅是进行机械化的英语训练而不了解一个国家的内涵底蕴这样是无法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甚至在交流时会产生歧义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例如每个人的信仰不同,美国人很多信基督教,而中国大多数信佛教。这样的文化差异导致我们在交流中需要避免很多敏感的话题,如果仅仅是机械性的交流那么这样的谈话给双方都会带来不必要的尴尬。对于中国高校的教育而言,对学生进行过跨文化的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在多媒体方面入手,利用先进的网络进行交流。可以与外国交流生或者老师进行一定的交流,了解我们想要知道的文化,宗教,历史等等方面的问题。
2.2 跨文化交流的方式
在跨文化交流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书本上进行客观的了解,也可以与国外交换生进行一定的交流,也可以与外教进行深刻的面对面的交谈,这些都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可以做到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校可以吸收少许的外教,进行交流。并且学校可以开展一定的活动,给在校的本科生与国外的留学生进行过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可以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也可以互相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习俗等对方国家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运用我们现有的先进的科技手段。网络,多媒体等等。同时发展更多趣味性活动,让每一个人都已爱上学习英语,这样会产生更好地效果。
2.3 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在跨文化交流中使本学校的学生了解到更多国家的风俗习性,这样有助本校的学生走进社会走出国门,使他们的人生道路更加的顺畅。在很多高校中,旅游英语教学中仅仅是进行课本上的教学。这样是不可以的。在课本上仅仅是进行了语法知识的训练,仅仅是在书面上使学生可以了解到英语的大致的用法,而不可以深刻的了解国家的内涵。我们往往更加重视课本上的知识而没有注意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去。仅仅是机械性的联系语法是不会有很大的进步的。同时由于课本上的知识大多都机械化,而每个国家的语言都有着口语或者是方言,在运用中我们如果仅仅是按照书本上的知识那么可能产生错误的理解甚至是误会。所以在进行文化交流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联系我们的口语的交流能力更可以使我们的用词更加的准确,口语化,使运用得心应手。
2.4 进行跨文化交流重要性
在每个国家的文化中都是多元化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信仰,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等等。文化背景是多种多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深层次的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系统。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国外的状况,在交流中我们可以更加的有内涵。同时作为一个从事旅游职业的人员来说了解国外的各种文化背景都是十分重要的行为。我们可以在解说中掺杂一些具有社会文化背景的解释,这样可以使人更加了解这些食物,同时与外国人交流更加顺畅。在高校开展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教学可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目的。
结束语
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之中,固步自封是不行的。在旅游行业的告诉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旅游行业的人员都要具备良好的素质,由于英语在全球的普及化,每一个人都要对英语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对于一个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来说英语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因为在跨国的旅游中英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对于英语仅仅是了解是不可以的,在国外我们要入乡随俗,我们不能仅仅是了解一门语言,我们更加要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与底蕴,我们要在教学中做到跨文化的交流,是每一个人员都对国家的民族文化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从事这份工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别人做一个向导。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参考文献
全球化的新浪潮已经来临。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更加频繁、更加密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应该是对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和意识等的全面素质教育,了解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全球意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和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如果我们对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不重视,必然产生语言教学和文化脱节。正如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所说:”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仁爱英语Project English突出交际与文化,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同时还要了解语言中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教材在系统编排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并由浅入深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注重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对待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在实际的情景中恰当而灵活地运用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外语,学生可以了解异国文化,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互相尊重的同时,寻求合作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语言又是文化的写照,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英国专家Sir Edward指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that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nd mora1,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流文化的导入,还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
一、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教育者自身文化素养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广义上,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狭义上,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电影,学习外文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
(二)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我国中学英语学习的周学时很短,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精讲精练、大信息量的现代英语课堂模式,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如何将这些手段有机地与课堂结合,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这都是需要我们教师努力的。
(三)充分利用教材,通过日常教学渗透
Project English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是完全可行的。比如,七年级下册Unite 8 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中,出现了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以及不同节日Let’s celebrate的话题。笔者就将风俗习惯以及节日的由来、庆祝时间、庆祝方式、饰物、礼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将中外人士行为习惯以及节日的对比作为重点以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我向学生介绍:In Japan, when you enter someone's home, you should take off your shoes. In Brazil, people never go out with their hair wet. In Indonesia, you must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in Muslim countries, and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in Tailand.Unit 8 Topic 3主要是谈论节日,核心是“Christmas”,讲述了圣诞节前后常做的事。通过与中国春节的对比和谈论,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学会尊重外来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给学生一个表达自我感受的平台。教材中可发掘的素材不胜枚举,只要教师有目的地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就会做到文化和语言并重。
二、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学的实践
(一)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渗透
将词汇的学习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即 “文化渗透”法来施行词汇教学,也是跨文化教学的一个方法。比如: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发音的区别都能暗示出说话人的文化特征。在拼写方面,美国英语中的center,color, traveled和英国英语centre, colour, travelled中也反映出英语的演变文化。在用词方面,中国人喜欢用”仙逝”来回避”死”,用”发福”来回避”变胖”,和英语中用pass away和 put on weight 来回避这种令人尴尬的词汇又有着同样的文化潜意识。
(二)英语语法文化内涵的渗透
语法主要描述词的曲折变化、词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及词法和句法规则。不同的语言有不同语法规则。例如:英语词汇的曲折变化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因而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有其逻辑形式、结构,而且是通过语言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必然对语言使用者产生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语法时,应注意英语语法的心理因素,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如:汉语说”我想明天不会下雨”,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不说:”I think it won’t rain tomorrow.”这就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三)英语对话和课文中文化内涵的渗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谈话的内容、话题的选择是产生交流失误的主要因素。一个文化中人们习惯交流的话题可能是另一个文化中人们设法回避的话题;一种文化人们常常涉及的内容,可能构成对另一个文化中隐私的侵犯。中学的英语阅读教学除了必要的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内创设议题。教师要灵活地掌握好教材的切入点,以利于学生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蕴涵来展开活动,进一步增进课堂效果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结束语:
实现跨文化交流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外语语用能力,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Project English是适应跨文化教学的教材,我们应该利用这一平台展开跨文化教学。提高对跨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紧跟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大胆探索跨文化教学,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流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一、跨文化传播的内涵及其对影视翻译的启示
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建立的标志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的出版,在书中他用大量的篇幅探讨非语言传播问题,提出了“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的观点。他认为文化是人类的媒体,人类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方面不涉及文化或者被文化改变。这包括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处事方式、城市规划布局、交通系统统筹以及经济和政府部门运作。学界普遍认同跨文化(Intercultural或Cross-cultural)是越过体系界限来经历文化归属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跨文化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参与和开展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参与者不只依赖自己的语言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也经历和了解对方的语言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跨文化传播是伴随着人类成长进步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翻译是一种语际交流活动,交流过程不是简单的纯语言形式之间的对等转换,而是把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代码转换成另一种文化中的对应语言代码,是跨文化传播的活性转换器。Susan Bassnett曾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1]影视翻译就是通过媒体传播的方式所进行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译者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打破了语言的隔膜和障碍,让本国受众通过影视作品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影视翻译的重要性正是源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外文水平不高与期望接受大量优秀外国影视作品之间的矛盾。目前,很多国内受众由于外语能力欠缺,不借助于字幕翻译无法看懂国外的精彩影视作品,因此也就丧失了了解国外文化的机会。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讲,母语超越了任何一种外语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因此好的译制作品不仅有助于观众准确理解原作,满足情感需求,还能使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顺利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获得新的思想资源。而要实现影视作品的真正价值,就必须有一个既懂两种语言又熟知两种文化的影视译者架起这座桥梁。在影视翻译中,译者是精通两种文化的交流使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一种文化的含义在另一种文化的语境和接收空间中完美再现,在文化交流的层面实现意义对等。[2]他们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壁垒,促进不同社会、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译者在影视翻译中担当着关键角色。
二、影视翻译中译者应具备的素质分析
与所有翻译一样,如何正确理解和表达是影视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原作进行翻译之前,译者必须对影视作品产生的语言文化背景及其内容了解透彻,才能准确掌握原作的中心思想,进而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目的语来表达原作的含义,使译作与原作内容尽量对等,这些是对影视翻译最起码的要求。翻译活动中要想生产出更好的译作精品,笔者认为,作为优秀的影视翻译工作者还应该具备以下素养。
(一)具有较强的影视鉴赏能力
审美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而复杂的活动,包含了复杂的感觉、心理、思维和情感等一系列多样化的精神活动。[3]影视翻译不仅仅包含着语言文字的翻译和阐释,还包含着艺术和审美价值的再创造。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要做足功课,那就是要通过观看鉴赏影视作品或剧本来了解作品内容。但译者不同于普通的受众,他们是服务于受众的特殊受众群体,要通过“看”来“感知、理解、调动情感,触发联想,进入一种再创作的境界”,即审美鉴赏。[4]影视的审美鉴赏包括对影视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等文化特征的审美鉴赏和对影视艺术构成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审美鉴赏,以求进一步从看到的东西中解读更丰富的内涵,去破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5]事实上,影视鉴赏的目的不只在于欣赏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影视作品深层含义和内在价值的认同和理解,而这种认同和理解是译者能否完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契合受众的审美情趣、融合目的语的文化特点、取得最佳观赏效果的必要前提。
(二)具备良好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影视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然会给译者带来极大的挑战。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模式、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差异等方面。在思维与表达方式上,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它的句法关系主要依靠词序或语义来表现;西方语言注重形合,其句子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翻译家傅雷认为,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6]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并承载着某种文化深深的烙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都反映着该民族的劳动创造、艺术成就、价值取向和生活习俗。[7]而这些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习惯影响着语言的传播,对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受众而言,由于缺乏背景知识而不能准确理解具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是很常见的。基于这些原因,影视翻译要求译者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合理处置译作与原作间的关系。
(三)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影视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组成部分,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都必须有相当深厚的文学功底。因此影视翻译也需要译者有文学家的灵感和艺术家的匠心。[8]影视翻译工作者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在准确感受原语文化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将其在目的语文化中展现出来并易为受众接受,使译作真正达到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受众的最佳效果。
(四)具有严谨的翻译态度
翻译本身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影视作品看似有娱乐化的色彩,但是影视翻译依然要保持其严肃性,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本着对影视艺术和广大受众负责的态度去工作,而不应该只是为了机械地完成任务和单纯地追求物质利益而胡译、乱译。影视翻译中译者要注重把握好使用语言的“度”,即翻译时既不能故作高雅,也不能哗众取宠,而要尊重事实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原作内容用目的语表达得准确生动、恰如其分,与影视语言可听性、综合性、瞬时性和通俗性等特点相吻合。
三、译者在影视翻译中应遵循的原则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人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的障碍,影视翻译质量的高低对人们欣赏影视资源和文化交流也会造成直接影响。影视翻译中要尽可能地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缩小中西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注重使中西文化在译作中相互交融达到翻译的对等和平衡,才能不断提高影视翻译质量和准确传达原作意义。为此,翻译工作者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与普通翻译不同,影视翻译承载着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传播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特别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原则。在全球化语境下,译者要做精通中西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者,也要做合格的“把关人”。译者要具备国际化视野,摒弃过重的本土情结,用现代化、全球化的视界来观照中国的本土文化或中西文化的差异,稔熟地把握中西文化和中西审美差异。我们要完成中国影视“走出去”、外国影视“引进来”的战略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依赖译者主体的才华和能力。影视译者要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影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
(二)忠实性原则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质,影视翻译要严格遵循忠实原作的原则,尽可能惟妙惟肖地反映源语文化和作品特征。译者要了解中西文化,把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态下产生的语言融会贯通,才能做到既忠实原文又让译作“活”起来。语言学家拉多曾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事实上,文化背景和影视翻译有着相同的目的和功用,那就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符号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因此,在影视翻译中应坚持把文化背景寓于影视翻译之中,而不能孤立于语言之外,使受众深切体会和准确理解影视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受众跨文化欣赏影视作品的能力。
(三)通俗化原则
外界环境在不断变化,人们的审美取向更加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众所周知,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9]影视作品受众的审美情趣既受到社会、阶层和民族等共同观念以及人类的普遍感情的深刻影响,又带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影视翻译工作者要照顾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就需要遵循通俗化原则。但是,通俗绝对不是低俗或者平庸,它是以一种目的语人群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阐释影视作品内在和外在的美,是以民族的语言展示民族特色,使“民族的”最终成为“世界的”。大众化的语言其实蕴含着更大的语言张力和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全球化语境中影视翻译工作者坚持通俗化原则,就是要以朴素的语言反映普通抑或深邃的思想,表达简单抑或复杂的情感。
(四)灵活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化”不再只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专属,文化多元化、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行跨文化传播成为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举措。[10]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化也一样,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译者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坚持优势互补、兼收并蓄、灵活处置,才能真正做到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借鉴和交融。影视翻译不能只一味追求语言等值转换,要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深层次的转换。因此译者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文化交流层面的意义对等。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跨文化交流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影视翻译工作者在面对一些敏感性、隐私性、差异性的话题时,应该在尊重源语文化的基础上灵活对待,进而推动不同的文化之间取长补短,,缩小影视作品折射出的文化差距。
四、结 语
跨文化交流和实现文化全球化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途径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桥梁作用。为了顺应这种文化全球化的走向,通过影视作品成功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目前受众实际外语水平不足的因素,深入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更加容易地享受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领域的影视作品。影视翻译承担着让观众享受视觉盛宴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务,承载着开展跨文化交流的使命,这必然对广大的影视翻译工作者提出更高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影视译者只有具备精湛的翻译能力、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应有的专业资格,才能真正实现影视作品的价值,达到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eg,1991.
[2] Nida Eugene.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 蔡东东.英美电影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6]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8]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