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学学前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04 08:36: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职业中学学前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业中学学前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0

一、培养舞蹈表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舞蹈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幼教专业舞蹈技能和训练方法,舞蹈素养得以提高,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应以满足幼儿舞蹈教育需求为目的,故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舞蹈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舞蹈教学技能,以适应今后的幼儿舞蹈教育工作。简而言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会跳、会编和会教。因此,掌握舞蹈基本技能,提高舞蹈表演能力,就成为提高学生舞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对象的现状

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素质情况进行摸底,2012年9月本人面向本校学前教育专业一、二年级的24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主要是舞蹈基础、兴趣和天赋三大类别,采用了封闭式与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设问形式进行,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达95.8%,根据统计结果,反应出来的问题堪忧。

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综合调查问卷开放式问题回答情况,结合封闭式问题统计,反应出如下问题:

一是学生舞蹈基础偏差、起点较低。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舞蹈或接受舞蹈训练。表现出来的现状就是音乐、舞蹈素养普遍偏差,缺乏基本的乐感、美感和节奏感。这严重地制约其今后的舞蹈学习过程的习得能力。

二是学生对事物认知滞后,兴趣不大。对于舞蹈这一没有接触过的新生事物,多数同学反应滞后,兴趣不大,缺乏主动,上课不认真,训练怕吃苦,课后不坚持。这些制约着学生舞蹈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心态浮躁,急于求成。平时不注意掌握动作要领,不苦练基本功,不将动作技巧学习与领会作品意境相结合,只求形式和形似,不求神韵和神似,一旦伤病困扰或难出效果,就厌烦训练甚至动辄放弃。这是制约学生舞蹈表演水平的心态原因。

三、有效提高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的措施探索

舞蹈是一门以肢体为语言的“心智交流”表达艺术,作为舞蹈学习者,需要在身体表现、节奏体现、情感再现方面综合发力,才能真正提高舞蹈表演能力。因此致力于从兴趣、基本功、激情、鉴赏力、节奏感和实践强化等六方面采取教学措施,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

(一)培养浓厚的舞蹈兴趣是提高舞蹈表演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提高舞蹈学习兴趣是学好舞蹈的第一步。

一是调动情绪,树立信心,唤起舞蹈情感。教学中多着眼于学生的每个小小进步上,如在学生们每做完一个动作时及时补上“不错”“很好”“有进步”的评语,学生们的身上会爆发出意想不到的热情,增强她们学习舞蹈的自信。同时,“大家比以前有进步了,如果再努力一点就更好了”之类的赏识总结,更能使学生逐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增强自信,为调动舞蹈情绪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以情激趣,以趣激法。注意关心学生身心情况,让学生感到亲切,心理放松,或者安排一些有趣的舞蹈内容,或者设计一些舞蹈情景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兴趣会更高。如在学习舞蹈《尝葡萄》时,让学生们“重返童年”,尝试以维族小姑娘的身份,在自己的葡萄园里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小朋友们尽情地看葡萄、摘葡萄、尝葡萄。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在表现中得到成就感。

(二)抓好乐感、节奏感培养,打好舞蹈表演能力基础

音乐是激发舞蹈表演欲望的钥匙。节奏的力量在于打动人心。舞蹈用肢体表现着音乐、节奏的变化,从而演释出舞蹈的内涵,因此对学生进行乐感与节奏感培养是提高舞蹈表演能力的基础。

在教学中常用听音乐跟拍节奏进行练习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基本的舞蹈音乐经常采用一些4/4、3/4、2/4拍和柔板、慢板等不同节奏类型的音乐,这就要求学生在音乐伴奏下有感情地打出各种节奏型,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节奏感训练,提高乐感,比如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快慢的变化等等。

此外,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和渗透也极为重要。对此,需要教师经常播放一些优秀舞蹈作品让学生欣赏,逐渐潜移默化,实现艺术渗透。如在欣赏《江河水》这个舞蹈时,先分析舞蹈的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体会乐曲中悲伤哀怨的情绪,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解诸如什么是乐感、如何根据乐感发挥想象力塑造舞蹈形象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塑造出舞蹈形象,使音乐与舞蹈高度统一。

舞动节奏也是训练乐感节奏感的有效方法。在音乐节奏的适应练习中,要求学生在训练中先以身体的局部动作来体现音乐的各种节奏,再以自由组合动作体现各种节奏音乐。在聚合分散的流动练习中,强调动作的变化和节奏处理,来提高学生对舞蹈表演的体验水平。

(三)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是提高舞蹈表演能力的根本

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巩固过程坚持不懈。通过“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复习考核”三个进程对学生动作姿态进行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舞蹈的基本功习得效率。

首先,介绍幼儿舞蹈的名称、内容、基本特点、舞蹈配乐,明确手形、脚形、手位、脚位、基本步法和基本动作要领,说明动作的形态和用力的方法。

接下来由简至繁、由慢到快、由易到难地对动作进行分解训练,完成整套动作。如将幼儿舞蹈的腰部组合训练分解成提腰、松腰练习、地面、地面开跨加提腰松腰练习四个步骤来训练。又如将幼儿舞蹈二拍舞步组合训练分五个步骤:前进步练习、后退步练习、横移步练习、横追步练习、前四步合练。各种舞蹈采用适合的分解过程进行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习得效率。

最后,采用多种形式,互助式、提问式、帮带式进行复习,纠正重点动作,巩固动作技能。使学生能从老师的纠正与指导中掌握动作的要点和规范。如幼儿东北秧歌组合训练,纠正、巩固训练组合中的主题动作:“跳踢步”、“小燕展翅”、“单指”、“半蹲”,从第一个动作到最后一个动作,始终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四)富有激情是提高舞蹈表演能力的关键

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来创造舞蹈表现情绪,激发舞蹈激情。

1.创设情境,丰富各种情感体验,体会领悟舞蹈情感。在课常上多创造美的意境,营造美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如教授蒙族舞蹈时,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描述情境:眼前是辽阔的草原,遍地都是牛和羊、悠扬的马头琴声在草原上飘荡,并以对骏马和雄鹰的讴歌寄托对大自然的钟爱之情。

2.分析舞蹈动作、挖掘舞蹈内涵。“马步”、“驼步”“抖肩”“碎肩”、“柔臂”等舞姿则是草原生活的真实写照,教授学生为了表现出蒙族雄浑、刚毅、端庄、稳健的性格特点,要做到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下巴稍抬,手型以平手为特点,“视线”开阔,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当学生们深入意境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理解了舞蹈意境后,表演情绪就会逐渐到位,舞蹈激情得到激发。

(五)培养学生的舞蹈鉴赏力,促进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为一名幼儿舞蹈教师,有了鉴赏力才知道动作的对错、作品质量的高低,才可能带领幼儿进入真正的舞蹈世界。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舞蹈肢体美感及审美意识。

形体课上采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区别专业体态和自然体态,鉴别对错,找到美。在“基训”中,让学生从艰苦的、枯燥的训练中找到美感。教师把美的教育贯穿整个训练,让学生认识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造型都有主题、有思想、有情感、有美,充分发挥她们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掌握好舞蹈的基本功。在视频教学中,让学生欣赏完作品后从自己觉得优秀的东西中挑选出来,不断的模仿,练习,加上自我创新,才会达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自我发展。

(六)创造展示学生舞蹈表演能力平台

舞蹈教学需要通过舞蹈艺术表演的实践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组织学生们多接触社会,参加各种社会艺术实践,参加各级各类文艺演出、比赛,当地文化艺术节、牛仔服装节、旅游节暨嘉年华、校庆文艺晚会等等,都是很好的学生舞蹈展示平台。学生们通过在这些平台上的锻炼,获得比赛、演出成功后的喜悦,能进一步增强学习舞蹈的兴趣,有效地提升其在人格完善、素质提升等方面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从兴趣、基本功、激情、鉴赏力、节奏感和实践强化等六方面采取措施,是提高现今职业中学学前教育学生舞蹈表演能力切实可行的方法。然而,要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会跳、会编和会教这一培养目标,仍需要在舞蹈教学方法上进一步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从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应侧重的五个方面,《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年第1期

[2] 刘敏,试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大众文艺》2012年16期

[3] 鞠小萌,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思考,《文学教育(中)》2010年第09期

[4] 陈小燕,“全实践”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环节,《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03期

篇2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音乐技能的基本知识,以发展音乐审美能力为基础,通过音乐活动积极引导审美心理要素,提高音乐基本技能。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的音乐素质融汇于自己的教育行为之中,使其德育、美育、智育并行发展。而目前,这种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引导教育,在我国学前专业音乐技能教育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匮乏的。因此,认真思考怎样从音乐审美心理角度入手,教会学生做人、学习和实践,这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适应幼儿教师教育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

一、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价值和作用

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由音乐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大要素构成。在音乐技能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歌唱、器乐、舞蹈、欣赏等方式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及理解能力,使他们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心理体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获得的音乐技能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真实,也是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培养的价值所在。

音乐审美感知是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们把感觉到的美通过知觉反映、评价做出的情感判断。音乐审美想象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由感知到的事物(声音、图像等)通过高级神经活动对以往知识、经验的重新排列组合而产生的联想和创造。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想象则是运用这种形象思维来设计音乐语言。丰富的音乐审美想象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大大激发人的审美感受力。

二、德育功能――学会做人是前提

学前幼师教育是一个集综合性、实用性、职业性为一体的专业教育,学生除了要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外,学会怎样做人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德育功能,通过倾听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音乐作品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中十分重视的音乐审美心理的教化作用。

近几年,我国适龄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在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但随之带来的是一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所下降,特别是现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些学生的入学水平,大致相当于20 世纪90 年代中等教育的学生入学水平。一些学生素质差,也是导致职业技能教育起点低、培养难等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是孤儿、有的认识问题容易偏激、有的人际关系差、有的人格发展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认识。音乐技能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通过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综合课教学,改善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取向问题,使学生的音乐技能素质和心理素养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挖掘德育功能之学会做人的前提所在。

三、美育功能――学会学习是条件

美育功能具有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是音乐技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手段。

在几年的音乐技能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正是由于教师对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引导教育认识不够,才使得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例如,对钢琴小乐曲中旋律形象和风格的想象力,对声乐演唱中音乐旋律线条的运用力,对儿歌即兴伴奏弹唱中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对舞蹈中肢体语言的表达力等,这些音乐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开发音乐审美心理的美育功能教育才能实现。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美育功能是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音乐技能快速而有效提高的必要条件。

篇3

一、研究目的

近几年,我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学校也日益增多。目前我国大约有近2500所中职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学生,课程方案的设置是核心。课程设置如何才能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

二、研究方法

笔者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贵州省经济学校、河北邢台南和职教中心、福建龙岩职业中专学校、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图门职业教育中心、四川成都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校、福建海洋学校、重庆工商学校等70所中职院校,对这些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安排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问卷69份,有效问卷69份。并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5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65份,有效问卷240份。最终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对中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此外,从课时的安排情况来看:专业技能课为主的学校占30%,基础专业理论课为主的学校占60%,几类课程课时安排基本相同的学校占10%。

(二)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调查情况

通过对一些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如语文、数学、英语、思想道德等课程学习难度大,学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对这些基础课程有较强的厌学情绪。近50%的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如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语言、数学、体育、音乐、社会教学法等课程,枯燥乏味,对自己将来的工作起不到什么作用,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而专业技能课如声乐、钢琴、舞蹈、教育实训、幼儿园见习实习等是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开设的课程,也较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中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选择不够合理

大多数学校对专业技能课比较重视,对专业理论课教学法等课程也有开设,但有些学校在学前教育课程内容选择上随意性较大,有部分学校存在因师资设课程的现象。在教材的选择上,由于学前教育在很多的中职学校属于新开设不久的专业,对教材的使用缺乏经验,现在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直接使用了大专院校甚至本科院校学前教育的教材,这些教材理论性较强,对中职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较大,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厌学情绪。再者,许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缺乏,特别是在专业理论课上没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教育,因此在专业化发展上存在滞后现象,也会造成学前专业课程内容的落后。此外,大多数中职学校对营养学、蒙氏教育、奥尔夫音乐等较新的课程没有开设,对培养学生修养的人文课程重视不足。

2.课时数安排不科学

现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时安排存在两种较极端的情况,一种是认为专业理论课学生不喜欢,就业时使用也较少,因此专业理论课开设课时极少,甚至不开设,将学前教育开设成艺术培训。而另一种情况是许多中职学校由于专业开设还不够成熟,受条件所限,钢琴等对设备要求较高的课程课时较少,幼儿园见习机会较少,有些地区甚至在校期间从未开展过幼儿园见习活动,反而是对设备环境需求较低的专业理论课程大量开设。

3.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就业的需求

现在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都存在着课程与理论脱节的问题,所学课程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出现了学生感觉所学课程有许多和幼儿园实际情况有所区别,无法顺利运用于幼儿园实际工作的情况,这充分说明各学校的课程设置时并没有考虑到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为了缓解这种矛盾,有不少学校采取了工学结合、实地教学考察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课程。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实践课程虽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小的帮助,但安排的课时数较少,并且都聚集在一段时间,这样学生并不能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立刻与实践相结合,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

四、结论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及建议:

(一)应构建专业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相结合的核心课程体系

中职学前教育在课程上应体现用什么学什么,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教学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不强调太多的“知识储备”。课程的设置应以技能技巧教育为主体,体现出技能优先,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标准。

作为幼儿教师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音乐、舞蹈、美术、幼儿手工制作、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等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最主要的部分,其课程应占整个教学活动总量的一半以上。此外,还应加大实践课的比例,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因此,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研讨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应占整个教学活动总量的1/4左右。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对毕业后的职业生活有所了解,增加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并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

(二)应该重视人文学科在学生身心发展上起到的作用

体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能使学生身心各方面受到综合训练,对学生的知识底蕴、文化修养、身心健康起到极大的作用,这是毕业生从事幼教职业的重要前提,也是部分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更高级学府进行继续教育的基础,所以人文学科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三)应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校内的实践课程,这个部分包括在校内的琴房、舞蹈房、手工绘画教室等实操教室进行的实践课程。在这部分实践课程中,任课的专业教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案,做到循序渐进、简单实用。第二个部分是在实训基地进行的实践课程,这个部分必须在实习基地完成。这个部分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实地见习为主,让学生到实训单位如幼儿园参观幼儿园的实际生活教学情况,聆听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授课现场并对典型课程开展研讨,从中学习印证在校所学知识;第二阶段为学生到实训单位的真实岗位上进行一段时间的独立岗位实习,听取有经验教师的点评,在实践中修正不足,再回到校园根据实际中发现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让学生的理论和实际相辅相成。

(四)应加强隐性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除了正式的课程安排外,还含有一系列的隐性课程,比如各类专业竞赛活动节日演出活动,包括歌唱比赛、舞蹈比赛、幼儿广播操比赛、手工绘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此外还有一些学生自觉自愿根据自我兴趣参加的兴趣小组和学校社团活动,包括街舞、插花、英语角、摄影、公益演出、合唱团、舞蹈社、话剧社等,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活动中习得知识、锻炼技能,完善自己。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隐性课程的管理,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对学生的评价,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学习兴趣,让隐性课程成为专业课程的必要补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梁运佳.从多元文化视角审视学前教育课程内容[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26-27.

[2]周昶,陈敏.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1(11):18-21.

[3]向海英.课程创生: 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J].学前教育研究,2007(06):36-39.

[4]李会萍.试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2011(04):96.

篇4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音乐、舞蹈等艺术方面的知识更是弱之又弱。因此,如何借鉴幼师教育的理论与经验,遵循舞蹈教学规律,根据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需要,做到教学目标差异化,教学内容系列化,教学途径灵活化,考核评价多样化,努力探索出一条真正具有职校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差异化

进入职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对象都是16~19岁的女生,而且大都来自农村,由于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我们的教学设置了阻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各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出合理的因材施教方案,针对情况进行教学。比如:一种是文化成绩好,虽对舞蹈有一定的爱好但自身舞蹈条件差的同学,针对这类的同学,我不要求每个动作都做到位,只要求她们必须熟知舞蹈动作的要领、精髓,以培养其欣赏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今后作为幼儿教育教学人员打好扎实的基础;另一种是在舞蹈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曾受过短时间或不是很正规的训练且自身条件好,但文化成绩差的同学,对于此类学生我会利用其自身条件好的优势,重点训练她们的动作,提高她们的舞感,让她们掌握舞蹈的理论知识,争取参加各级各类的舞蹈比赛或参加"3+X"高职考专业性的大学;再一种是文化成绩差,自身条件差,对舞蹈不感兴趣的同学,我要求她们认真上好每堂课,但对其动作的要求不高,能完成就好,同时能感知音乐的节奏,慢慢培养她们的兴趣,教授她们对幼儿要有爱心,这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师德。

2.教学内容系列化

从教学内容上讲,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教师应该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有目的性和方向性。比如:第一学年,我安排学生练习舞蹈基本功,在训练中遵循从地面——把杆——中间训练,从单一动作到组合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提高学生身体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感以及舞蹈感受。第二学年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开始先介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音乐特点、动作特点以及动作的来源,接着做示范动作,体验各个民族的不同舞蹈风格,真正学到舞蹈的“味道”。第三学年学习幼儿舞蹈及幼儿舞蹈的创编,调动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创编出有亲和力的幼儿舞蹈让幼儿喜欢。无论失败还是成功,我都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为学生即将参加实习和以后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3.教学途径灵活化

我认为,教会学生舞蹈基本技能技巧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以及组织编排幼儿舞蹈节目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并在工作中运用自如。首先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比如:有些同学自己能将舞蹈跳得很好但面对幼儿园的孩子时却不知如何表达才能让孩子们明白,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课堂提高和课外社会实践等手段,教会学生把专业术语转化成口语化、通俗化、简单易懂适应幼儿语言习惯。其次是正确观察分析鉴赏舞蹈动作,具备自我纠错能力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能力。对教授幼儿舞蹈来说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幼儿很直观的看到自己的错误并很好的纠正。第三,幼儿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由于幼儿身心特点决定了幼儿舞蹈与成人舞蹈相比更具有天真、单纯、活泼、形象、夸张和拟人化等特点,所以幼儿舞蹈的创编要了解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注意观察幼儿的生活,反映幼儿的情趣,达到感染幼儿与教育幼儿的目的,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才能更好地为孩子们所接受,要尽量克服和避免幼儿舞蹈创作中的“成人化”、“专业化”的倾向,从而创作出使幼儿感到亲切、易学、好玩,愿意接收大量优秀的幼儿舞蹈作品。

4.考核评价多样化

篇5

随着早教事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渐趋提高。取得幼师资格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就是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规定的等级,取得从业资格也需要进行面试。所以口齿清楚、语音标准、表达自然流畅是一个合格的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的必备条件。

那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口语现状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提高?又该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

一、学生普通话现状与分析

1.存在问题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整体普通话水平呈中间大、两头小。由于这些学生都是1994年以后出生的,接触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较多,整体基础不是太差,而且随着教师要求持普通话合格证上岗,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也提高了,所以学前和小学期间的语音底子不会太差,三乙及以下水平的学生是极少的,却远不能达到标准、流畅、自如表达的水平。

(2)平时在校园生活中不喜欢用普通话交流。浙江是个方言大省,说吴语的人口占98%以上,全省共分为10大方言区,所操的吴语、闽语、徽语、客家话等地域方言与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很大差别。最新的《浙江省推普现状及对策研究》显示,有30.6%的浙江人不会说普通话,我们的学生不习惯也不愿用普通话交流,有时虽用普通话交流,但并不注意语音的标准,基本上是带着浓厚方言的彩色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

(3)普遍存在用普通话表达的恐惧感。特别是在众人面前,不敢开口,怕说不好。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开口是个大问题。现在面对同学、老师不敢说,将来要每天走上课堂面对小朋友,用普通话上课,有恐惧心理,就更难说得流畅自然,又怎能交流沟通呢?

(4)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①没有翘舌音。浙江的方言里不存在zh、ch、sh、r这组声母,许多的翘舌都念成了平舌,这是通病。②n、l、r相混。受方言影响,将n发成l,将r发成l。尤其是r,几乎85%以上不会发音。③前后鼻音不分。往往两者的尾音完全脱落,舌尖位置既不前又不后,都卡在中间。④i和an、ian和ie、uan和uei都容易相混。这与没有前后鼻音尾音有直接关系。⑤阳平和上声相混。这是声调中最严重的问题,也最难纠正。⑥入声混入了普通话声调中。⑦朗读、说话中没注意轻声。⑧儿化不会念,将尾音“-r”当成一个音节来念。⑨方言语调较明显。

2.原因分析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受方言影响太大。浙江不但是个经济大省,更是方言大省,三成以上浙江人不会说普通话,而且普遍不喜欢说普通话。因为绍兴人有一种排外的思想,本地经济较发达,部分人就瞧不起外来的打工者。所以为了免受歧视,本地人不愿说普通话而被误认为外地人,外来人员也会尽快学会当地方言。

(2)小学阶段语音基础没打扎实,声韵调都存在系列问题。这与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关,也与现在的教学只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很少关注学生汉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有关,所以学生普通话口语训练在上职业中专之前没有真正开展过,学生怕说、说不流畅也就不足为奇了。

(3)思想上不重视。在专门学习普通话口语之前,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错,交流不会有困难,不会影响将来的工作,只要学好钢琴、唱歌、舞蹈等其它专业课即可,所以从未有意识地去纠正语音、去进行口语训练。直到摸底考试之后,许多学生才发现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能达到本专业所需要的等级,更不能适应本专业学习工作的需要,这才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感。

(4)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没有形成。口语的提高最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由于学生一直生活在浓重的方言环境中,运用普通话交流的机会少,也从未注意纠正语音,操起普通话这个工具自然十分生疏。

二、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水平的应对办法

1.思想上引起重视

要进行普通话摸底考试,把摸底情况反馈给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普通话水平的现状,及与专业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白提高普通话水平的紧迫性。自己想学,能主动学,这样的学习才会有切实的成效。

2.排除心理障碍

要让学生敢于开口说,多说,大胆说,逐渐养成大家都说普通话的习惯,形成浓厚的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在相互纠正与监督中不断进步。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的机会,课后,每天可组织早读或晚说,可以从朗读慢慢向说话过渡,让每个学生每周有一次上台读或说的机会,多给鼓励。

3.用筛选法逐步解决语音的记忆问题

单音节表、多音节表、轻声表的记忆要讲究方法。要求学生第一遍逐个拼写对照,发现自己拼写错误的做上记号;第二遍时只看有记号的,对这些字词又进行筛选,选出仍然没记准确的,又做上不同的记号;第三遍筛选的范围又缩小了。如此下去,可不断缩小生疏的字词的范围。

4.尽早找出自己的语音问题,有针对性地分类纠正

可通过自查(每周一次的常用字分类注音和筛选法记忆音节),看看自己的错误集中在哪些声、韵和调上,并归一下类。再加上语音教师一对一听音后,给学生指出成系列的语音问题,并分类加以纠正。发现了问题所在,也就等于找准了目标,接下去的训练才有了明确的方向,收效也会更快。

5.上课及训练方式的调整

(1)循序渐进。要从最基础的声母、韵母、声调到变调、轻声、儿化,从单音节、多音节、朗读到说话,一步一个脚印,基础打扎实了,上去不难。

(2)大课与小课结合。大家共同的语音问题及一些理论就采用大课的形式,全班一起上;寻找纠正每个人的具体语音问题则采用小课方式,一对一进行辅导。

(3)说练各半。口语的提高不能单靠理论的理解,更需要多练,练成说普通话的语言与口型习惯,练成张口就说普通话的习惯。

6.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园里都说普通话,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

7.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和少儿节目,利用广播和影视媒体,通过看口型、听发音和轻声跟读等办法来纠正语音语调,提高普通话听说能力。

总之,普通话语言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学生十几年的方言语言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对普通话需要一个慢慢适应、慢慢习惯的过程。这需要家庭对学校教学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更需要学校切实加大推普宣传力度,使学生以说普通话为荣,营造出一个全校园说普通话的语言氛围,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考取符合要求的普通话等级与将来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普通话培训测试指南[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 组织审定.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商务印书馆,2004.

篇6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场所,其教育目标的核心就是要使学生具备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招生的不断扩大,中职学前美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下降,这成为中职美术专业待解决的难题。通过近几年课程改革,中职学校都在推进“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在美术教学中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挥地方经济资源与特色,进一步完善中职学前美术专业学生培养策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高美术学生的就业能力,让中职美术学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发展不平衡

当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策略,已经成为中职学校重要办学模式。但我国具有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广阔的特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具有片面性。当前产教结合还不平衡,部分中职学校缺乏主动性。[1]在课程设置上,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忽略了美术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使美术学生远离生产第一线,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来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生综合能力还有待探究。

2、我国对美术行业认识的不够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现在社会及家长对美术教育虽然引起注意,但这种注意使扩招后的中职学校都开设了学前教育美术设计课程,在这样的条件下仓促上马新课程,必然会使师资力量缺乏,造成学生成才率下降。加上中职学生越来越多,而幼儿园数量有限,可容纳的人数有限,学生居多而教学条件不足,教育资源越来越危机。还有,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美术设计基本功很不扎实。其次,从学校角度来看,在我国中职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职业技术学校很少,很多中职学校对美术相关的其它方面不引起重视,从而影响了我国美术设计教育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职教育的急功近利

我国很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资金不足,课程上还重抓文化儿轻专业,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对实训基地和设施的投入也非常有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生很难在实训情境中得到锻炼,实施以人为本的培养方式较难。当前,中职教育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竟然大规模削减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忽略了陶冶情操课程的学习,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培养策略的探究

1、更新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观

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终身教育,以人为本。中职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在获取职业技能,还要有在未来适应社会的发展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首先,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念。要树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增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其次,要提高美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靠美术教师来实现,教师对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学校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落实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

2、转换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在社会职业岗位第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笔者通过对职业教育学的学习,认为进一步完善“宽专多能型”学生的培养,整合学科资源,实施模块教学,实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课程设置要进行以下几点改革:首先,要巩固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文化基础。其中,基础论课课程设置具体科目有公共礼仪与就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公关与应用文写作、数学、应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等。其次,要对基础知识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课时分配。对技能知识模块与实训知识模块进行合理配置。

3、努力提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必须强调课堂的实效性,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和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性,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我地发现学习,努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中职美术教师必须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4、多渠道开发美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资源

中等职业学校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强调人才能够快速适应某一具体工作岗位。新时期职业学校要努力加强校企结合,学校积极和幼儿园联系,和多家幼儿园建立了合作关系。结合学校各专业优势和各具体幼儿园的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学校本着面向市场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

作者:赵琳琳 单位:大连计算机学校

篇7

现阶段,高等职业教学主要目标都是为了能够成功就业,不断培养出社会实用性的高品质人才。毕业生只有配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能力,才能在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作业环境。这里的职业素质指的就是劳动工作者能够担任某职位所具备的一些综合性素质能力,一般包含身体素质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独特个性素养以及普遍的技能素养能力。同时,职业素质能力的高低不单单只决定了一名学生最终就业机会的大小跟就业上岗能力的高低,还影响到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前景。由此可知,想要扩大一名高职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优势,就要强化职业素质教学的培养力度。

一、简单介绍高职化学课程教学状况

在现代教育中,就化学理论知识这一部分的内容教学来讲,过度强调了学科的教学体系和学术性研究,所教学的有机、无机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等这些课程都自成一套教学体系,而且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都很深奥、难懂。前两课程教学基本和高中化学内容无异,而后一课程教学和大学学习的化学课程也差不多。换句话说,它就是高职化学教学课程的一个“浓缩”版。一些老师都没有认知到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关键专业课程,对此也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专业活动,使得学生学到的化学理论性文化知识在实际专业应用中没有突显出来,化学课程相对就缺乏跟专业课程间的衔接性和配合度。从而使得职业学校的化学课程教育事业陷入一种不利境界:既不是所谓的职业教育也不是所谓的普通化学教育。高职院校的化学课程教学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学生在吸收化学知识时,其专业利用率非常淡薄,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目的性很弱,同时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也缺乏一定的激情,使得化学课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出现一种学到后面内容却忘记前面知识的现象。

二、化学在提高每位学生职业素质的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整个教学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提升学生个人的素养。素质教育通常是利用基因遗传跟教学环境这两积极因素,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给调动起来,从而推动学生身心、智力、情感等的和谐发展进步,让人类文化转向个体身心的素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奠定合理基础。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包含了能力地锻炼提高,而能力培养同样在整个素质教育里占着关键的位置。

1.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具备的优质素养

国家教育部指出高职院校在校生应有一定的素质学养:“正确世界观、合理人生观以及爱国情怀、集体意识、良好职业素养、行为规范认知;一定的文化素养,应配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的实际应用能力,还需要持续学习的坚持能力跟适应变化的平和心态;应该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职业技能;有一定寻找美、鉴赏美以及创设美的学习精力。”

2.化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专业地位

实际上,化学课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中算是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机构就曾经在指出:目前高职院校整体教学中不仅承担着教学学生文化知识能力的职责,还承担着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提升职业素养的职责。教学课程的基本设置一般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课程跟专业技能课程两大类。在文化基础知识的课程里面,有关德育课内容、语、数、外以及计算机应用技能课一般都归为必修课的行列;而其他的有关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类的文化课程,有的归为必修课程,而有的被归为选修课程,可以展开单独的授课活动或者综合性的实践课。一般情况下,专业课主要任务就是传授学生未来就业时可能用到的一些专业性技能基础知识,进一步强化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力度,让他们在未来的上岗过程中,更加爱岗敬业,更加有职业的责任心。

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高效措施

1.利用化学实验加以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道德能力

在进行化学实验课时,科学作风应严谨求实,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职业道德素养,才能让学生在对待未来工作时变得更加认真、更加负责,变得遵纪守时,更加诚信待人、精益求精,在岗上工作时更能准确有序地安排工作,遇事也学会随机应变。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让每位学生都要严格遵守操作步骤,按照实验规定的化学剂量跟实际反应记录实验结果,真实地将实验现象跟具体数据记录下来,填写实验报告,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日常工作中的严谨态度。而另一方面来讲,通过分析那些失败了的实验原因来督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更加规范、严谨,进而养成他们细心操作的良好习惯就举“酸碱滴定法”一课的实验来说,有时候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总是不能清晰地辨别出其PH值的大小,这时候老师就应该跟学生一起研究,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现象,通过排除法,慢慢找出原因,有可能是学生不小心掺杂了一些杂质,使得实验材料不纯,测的结果不准,或者有可能是PH试纸出现的质量问题等。通过分析失败原因得出的结论,让学生重新在做新实验,测试结果。这样做的话,不仅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求真务实,还能让他们在以后实验时避免类似的错误操作,让他们更加规范化的进行实验,有利于学生为未来的就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在教学化学过程里。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求,挑选合适的教材

不同的专业对所学化学知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分为直接和间接的要求标准,就说种植专业,它直接需要就是高职化学《无机化学》一课中的氮、铵、钾等元素知识;而间接需要的就是一些化学实验的操作流程、定量分析以及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等知识内容。由此可知。在教学化学课程时。应根据各专业合理选择重点知识来教授学生,让学生有重点地去学习。

四、结语

现阶段,高职教育正在积极开展改革活动,其改革主要目标首先就是培养学生整体的综合素养能力,而不能一味地只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劳动技能。由此可知,探析切合实际的职业素质课程教育措施,是目前高职院校实施教育的一大核心改革。

篇8

过去,我国一直沿用应试教育体制,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家长,都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而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一、明确中职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素质教育

中职院校的学生被社会无形地贴上了很多标签:学习成绩差、自律意识差等,甚至还有人将他们归为“坏学生”一类,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因而,这些学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对待学习的态度上与普通高中生都是存在差异的。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就应该了解他们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素质教育。像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一样,中职学生在这个年龄也会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敏感又脆弱,当别人嘲笑他们学习成绩差时,他们自然会产生自卑感,甚至有人会觉得自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些观念和想法将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处于一种消极、低沉的学习状态。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向他们传播积极的正能量,比如,一些没能接受文化教育的人最终也通过其他途径取得了成功,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放弃,使他们重拾信心,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好好努力,相信将来也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二、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向学生传输职业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很多名人事迹、英雄事迹,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高尚职业情操的敬业人士,而这些刚好可以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比如,“铁人”王进喜就是敬业奉献的典范,这个伟大的工人代表身上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高尚职业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向学生传播正确的职业观,让学生将“铁人”王进喜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全力投入自己的工作中,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不能退缩,要热爱和忠于自己的事业,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类似的素材还有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善于挖掘教育素材,从而将职业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用真实的事迹去感染和熏陶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成为具有高职业素质的人才。

三、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

在中职院校中,实践教学更加重要和关键,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更加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对当前市场就业压力大、企业对人才要求高的现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求职面试的模拟活动,让学生提前体验求职面试过程。教师可以选定一些学生作为面试官,提前设置面试问题,安排面试流程,其余学生作为求职者进行面试。相信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体验求职面试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意识到社会竞争压力之大,这也会成为学生今后努力和奋斗的强大动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外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或者跟企业达成共识,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从而让学生提前体验工作内容,向企业优秀员工学习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互帮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结语

在如今这个复杂而又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学生毕业后面临严酷的就业形势,要想通过自身实力获得更多就业机会,为自己创造更多实践平台,不仅仅要靠过人的专业技能,而且应该具备正确对待职场、对待工作的态度,要拥有一颗忠于工作、忠于岗位的心,而这些道理在中职教学中都需要语文课程的教学来传播和引导。具体而言,教师只有用心研究教材并使之与职业教育相互联系,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才会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职业素质、高工作技能的职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时下每年平均有1500—2000万适龄劳动人口加入劳动力市场,面对这样庞大的就业队伍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尽管目前我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级各类职校和高等院校,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职业发展特点,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多元的就业观和创业自救观,显得大为必要。一方面是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职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维护职校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

马克思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劳动具有生产性,它通过培养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反映它的生产性,通过生产人的劳动和生产科学技术表现它的生产性,可以使潜在的科学知识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按照这一理论,教育在生产具有掌握科学技术,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同时,还有使受教育者掌握的科学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达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这就是说,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掌握科学技术,获得劳动能力,还应通过自己创业活动,把它运用到社会生产活动中去,产生实实在在的物质效益,完成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成功的有效的教育。

现在大部分的职校从培养目标、办学形式、课程设置、以及就业指导来看,目前的教育仍然是就业教育。多数学校重技能培训,轻职业指导;少数职业指导课也仅限于就业政策、就业策略、就业准备和就业技艺等方法上的辅导,而忽略了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开发提高。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挤占岗位,而不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就业机会,他们是求职者还不是创业。这种教育模式,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创造欲望,导致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开拓创新精神少;习惯于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好高骛远,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干。这与时展对学生个体素质的要求是极不协调的。职业是人生的主要内容,人的职业性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树立学生开创型个性是新时期职校改革和发展必须正视的课题。

二、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开发、教材的编写

创业教育虽不能单靠某一课程就能达到目的,但必须要以某门课程为主要阵地,因为只有形成专门的课程,使创业教育有所依托,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否则,创业教育将无所适从。课程与教材联系密切,只有编写出高水平的教材,才能标志某门课程的形成。因此,当务之急是组织人力、物力编写创业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积极参考国外类似教材,注意选取国内当代创业者的典型事例。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使创业意识教育,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技能的训练三方面各有特色,衔接得当,特别是注重开发校本教材。

笔者认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创业的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和创业能力,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和创业能力的角度运用简单易懂的理论,联系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进行观念上的转变,激励和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第二部分是小企业的管理技能,重点围绕小企业(厂、店)项目选择、计划制定、资金盘活、企业基础设施建设,雇员、财务、税务、市场销售等问题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小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要求和技能。

2.建立一支强而有力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创业教育在中国大地逐渐升温,大有形成潮流的势头。编写出高水平的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后,还需相应的教师来讲授,没有合格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教师,教材再好也发挥不了作用。因此,一定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建立起一支高水平而稳定的创业教育课专职教师队伍,学校的创业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创业教育的教育方法

创业教育的方法主要有:授课法、实践法和典型影响法等。

⑴授课法: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利用课堂介绍创业的必要性,基本知识和基本过程,运用语言技巧来感化、激励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心理品质。教育青年学生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⑵实践法:也叫亲自体验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在校就参加创业活动。创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有意识有目的的给师生参与创业实践。学校的生产实习工场应提供给师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要学生参与生产流程、销售经营和利润分配,广泛采用“边学、边干、边创收”的三边教学模式,培养创业型人才,要指导学生利用假日与家人一起开展创业活动。对于毕业学生,有些立即进行创业,有些尚在犹豫徘徊,这个时候学校要进行扶植和帮助,进行创业教育,这种在创业实践的活动中进行创业教育往往能收到最佳效果。另外,对毕业生进入社会参加创业后进行创业跟踪教育也十分重要。

篇10

一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现状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前景十分美好,国家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程度,政府增加财政投资,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是学前教育得到发展的有力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中等职业学校的众多课程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上出现了下述的问题:

(1)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过高,反而忽略了文化的教育。

(2)理论的学习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指导。

(3)课程开设没有针对性。

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主要是专业技能课和就业指导课。在专业技能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大多数学校还是按照传统的理论式教学,另外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不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安排课程。而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考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在进行一定专业知识授课之后,这些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过于稀缺。在课程考虑上,只注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没有切实的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教育有一定的自身特点,所以它的课程设置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理论结合实践、与时俱进、多样统一的原则。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该顺应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严格要求每一位教师。

就2011年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该专业的在校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占80%左右,;而学习成绩相应的好中差比例为3:6:1,还算乐观;而能肯定将来就业方向是与学前教育专业有关的学生占75%,5%的是无所谓的态度。对这些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现在的课程设置合理程度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们认为现在的学前教育课程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个人发展,而且能帮助他们就业。在课程内容方面,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实际训练课、实习实践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理论课。对于这些课程,大多数学生都有明确的认识,其中认为专业技能、实践、实训、对他们的帮助相对较大。学前教育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就业职业大多是与0-6岁的儿童打交道,所以运用专业技能能够更好的表达,让学生容易接受。而实训和实习更是锻炼和查缺补漏的好机会,学生都认为这样的课程能对他们在未来就业上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然而,相比之下,理论课程和文化基础课就没有那么高的欢迎度。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对专业技能的高要求,导致学生常常忽视了理论文化基础课程,认为这些课程都没有实际的用处,却不能意识到这些理论基础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能给他们指导。调查的数据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1)学生认为课程设置的现状都比较合理,不仅能满足他们的自身需求,还能指导他们就业;

(2)在课程内容上,专业技能课受到了很大的亲睐,而对文化基础课、理论课没有清楚的认识;

(3)在课时方面,学生的观点是文化基础课、理论课的课时正好合适,而实训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较少;

(4)学生认为理论课程难度过大,而专业技能、实训等课程的难易程度比较适中;

(5)大多数学生认为,理论文化课对未来的工作学习帮助不大;

二 对策及建议

现在,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面临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中职教育的发展上必须与时俱进,适应这个迅猛发展中的社会,这样才不会被淘汰。具体对策分为下述几个方面:

(1)改善观念。职业教育在社会上被认可程度日益增高,输送的人才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观念陈旧,影响了学生的发展甚至是专业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改善观念,面对新时期的幼儿园,我们必须改变学校的教学观念,将一些新的理论思想引导给教师。

(2)优化课程内容设置。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课程是它的方式,在这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优化学前专业的课程内容。教材的更新,在课程的内容中,绝大部分都来源于教材,所以它的更新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经典教材。教材的内容毕竟有限,要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扩充,教师的水平就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中职教师的再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再教育机会,让他们自身也能到到发展。不仅要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还要改善他们的观念思想。人文课程的开设,人文文化在社会中起到的更多是熏陶个人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文课程欠缺是中职学校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使得人文精神在其他课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3)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增设实践类的课程。无论是在专业技能还是理论学习方面,实践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现状恰恰忽视了它的重要作用,所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把所学更好的巩固,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三 结语

中职学校的中职教育是培养幼师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由于众多的原因导致了该专业课程设置上的问题,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要求。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到了中职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所以课程设置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将中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得更好,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篇11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特殊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属于较为特殊的群体,对其进行舞蹈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综合能力与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幼儿舞蹈教育的质量。从本质上来说,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是一种艺术启蒙,其以美育为理念,以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舞蹈行形式为特征。在幼儿园教学中,舞蹈教学属于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它将身体语言与戏剧、音乐表演等相结合,全面提升幼儿审美情趣。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应在教授学生基本舞蹈动作、舞蹈技术技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鉴赏与审美情趣,使其在具备形体美的同时具备较强的艺术感悟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美、气质美。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方法探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与时间。舞蹈教学需要学生多体会、多练习。故而,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舞蹈练习时间。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舞蹈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舞蹈排练中,在提升学生舞蹈学习热情的同时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舞蹈编创,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美学感悟及情感融入到舞蹈编排中去,使舞蹈表演充满艺术情怀。

另外,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幼儿心理知识的渗透,通过启发、情境、游戏等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幼儿的接受能力与心理特征。学校还可加强与幼儿园的联合,让学生了解幼教职业,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法创新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应打破师徒传承的教学模式,积极创新舞蹈教学方法。在第一节舞蹈课上,教师应通过摸底评估方式了解每位学生的舞蹈基础,针对性开展舞蹈教学,尽可能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学生舞蹈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芭蕾舞、民族舞的基本动作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各小组之间自行编排动作并进行表演。教师及时录下学生的表演过程,选出精彩照片进行展览,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舞蹈文化。

学生还可通过观看舞蹈视频等方式,发现自身的不足,为接下来的舞蹈练习奠定基础。再如,还可将分层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相结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分为无舞蹈基础、舞蹈基础一般、舞蹈基础良好三个层次,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合理设计舞蹈练习方案,并督促学生按照计划进行舞蹈练习。与此同时,为三个层次的学生合理设计任务,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升。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应积极肯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三)渗透舞蹈文化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舞蹈技巧,更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舞蹈艺术魅力,增强舞蹈表演的感染力。故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渗透舞蹈文化,丰富学生的舞蹈情感与舞蹈知识。

教师还应重视舞蹈教学中文化理念的渗透与传承,不仅要向学生讲解舞蹈动作要领、审美标准,还应向学生介绍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思想教育,促使学生获得舞蹈形式、内在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蒙古舞时,播放蓝天、草原、肥羊、蒙古包等民族风情画,然后配上民族特色的舞蹈,不仅加深学生对舞蹈风格的记忆,还让学生认识到蒙古民族风情,从而对蒙古舞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2

1、 引言

体育教学在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比较传统单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体育教学创新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很多专家和教授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对于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1)创新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源泉

学生的智力的发展需要体育教学活动的帮助和支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让学生只是参与体育活动,还要通过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运动的基本机理和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创新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在创新教学示范和辅导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智力,积极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对知识达到感知认识。

(2)创新教育注重多样化教学

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不同的教学模式能够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有些教学模式取向于从师生关系进行教学,有些教学模式取向于学生之间关系进行教学,有些教学模式取向于从教学内容进行开展教学,有些教学模式取向于从实践和理论结合方面进行教学的开展,不同的创新教学模式具有不同的出发点,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创新教学内容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多样性以及可接受性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教学创新能力,保证教学创新过程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增加学生的教学课程的可选择性。(3)创新教育具有模块自主性特点

体育教学的创新不应该只注重于教师和教学方面的创新式发展,还必须要建立自主创新模块,保证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创新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方案。从教学整体性出发,联系不同要素的关系,综合进行创新发展,保证学生和教师能够协同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传授过程中,教师要调节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等几种关系。

3、体育教学中的创新

3.1课程资源创新

不断的进行课程资源的创新对于体育教学课程的科学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结合不同地区的课程资源各自的教育优点,从而能够发挥出体育课程教学的地方特色和地方优势。做好体育教学的基础保障工作,完善学校体育场地以及体育器材设施,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思维出发,创新器材的使用功能,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特点,从根本出发,不断的实现体育教学基础条件的创新发展。除此之外,要不断的进行体育教学资源的创新和优化,实现合理的规划设计,保证学校运动资源的科学多样性,对运动项目实现根本上的创新,丰富体育教学资源,开展新型项目,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科学的体育课程资源。

3.2教学内容创新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下,教学内容的单调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必须要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才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随时根据学校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进行自主的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外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创新,体现出体育教学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创造出适合学生的不同教学内容,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开展体育游戏活动,结合当地体育特色开展相关联的运动,结合现代体育内容开展特色休闲与娱乐体育活动,保证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够拥有轻松和谐的气氛。由于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能够是学生拥有更高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

3.3教案创新

教案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体育课教学效果,传统体育课教案遵循统一模式、有其固定规格,在一层不变的教案背景下,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现阶段,注重教案改革,推崇创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更新教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制定新颖、科学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思路贯穿到具体实施的体育教学教案中,从整体上调节课堂气氛和效果,营造一种即宽松又活泼的范围。教师在编制教案时,需要特别注意学生的需求,把学生作为教学主线是体现课改和课改创新的亮点。

3.4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教学方法倡导老师为主体,由老师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只负责接收,新的教学方法则是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强调方法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目的是将枯燥的体育项目表现为有乐趣、有活力的项目;将传被动传授教学转变成主动寻求知识教学。方法创新对体育老师要求相对较高,老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创新,平时与学生沟通,有创新的勇气。当然,创新的同时也要将传统教学的优势继承下来,取其补短,不断将教学方法与学生掌握情况对比分析,找到最适合学生接受、学习的新方法。只有创新,才能让体育更具活力,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体现职业学校的体育精神。

4、结语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核心,应该以创新教学为起点,着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理论能力、基本创新操作能力。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该积极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优化体育教学整体架构,针对性的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保证体育教学必须要保持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从而实现体育教学应有的价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饶兴莲.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1(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