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8:36: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水利概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辽宁省农田基本建设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全省治山治水活动突破了以往一家一户零打碎敲分散治理的状态,转到按区域、流域大面积的集中综合治理上来,突出规模治理。二是农建已经置身于大农业发展之中,其内容不仅包括治河、改洼治涝、扩大水浇地、发展节水灌溉、山区小流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也涵盖了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开发滩涂、建设水产养殖工程、修建蔬菜大棚和村屯、田间作业路建设,甚至还有蔬菜保护地建设,工作目标转入全面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上来。三是农建已由过去的季节性施工转向长年性建设,农业生产与开展农建两不误,一年四季不间断。四是大力推行精品工程战略,“规模更大,质量更佳,效益更好”成为各地规划、实施农建工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精品工程正在由点状向精品工程群、精品工程带、精品工程区域方向发展。在“大禹杯”竞赛活动的牵动下,各地掀起了大搞农业“3655”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开发性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整治的热潮,其中在发展节水灌溉方面,仅仅两年时间,全省就发展喷灌农田13.4万hm2,实现了多年未有的新突破。
辽宁省农建“大禹杯”竞赛活动之所以取得显著成绩,之所以历经13年而不衰,而且发展后劲十足,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建立了一整套以激励竞争为手段的农建运行机制。省委、省政府把农建搞得好与坏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获得“大禹杯”的县级领导干部进行嘉奖,同时省政府每年拿出71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奖励优胜、先进单位,干得越好,得到的水利投资就越多。这些政策,充分调动了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农建工作被各级党委、政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全省上下形成了一个比学赶帮、相互竞争的强劲势头。与此同时,各市也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和措施。农建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已呈多元化的趋势,引进外资以及企事业单位、个体户投资上千万元搞农建在各地已不是新鲜事。在农建工作中,各地摆正农建与农民负担的关系,高标准、高质量,讲究科学,注重实效,注意调动和保护农民群众参与农建的积极性,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广阔的生产领域。到目前为止,全省没有出现一起因农建引起的群众上访事件。农民群众开始由被动地参加农建向自觉地投入农建转变。这些经验,为今后农建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行税费改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投入主体是农民,受益主体也是农民。实行税费改革,将“取消乡统筹费”,“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公益事业所需劳力,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村内用工实行上限控制”。这些政策规定,不可避免地给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带来影响和新的挑战。
首先,税费改革后农建投入机制将发生深刻变化。其次,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等公益事业要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决定,开展的农建项目要群众认可才行。第三,税费改革以后,再以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是行不通的,只能对农民加强引导。第四,实行税费改革对农村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实行税费改革之后,农民负担减轻,将极大地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统一的税收制度,有利于各级政府加强对农村财政金融工作的宏观调控,全面落实国家加强以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上来。三是税费改革有利于推进农村水利改革,促使农村水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和运行机制。而且,多年的实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作用,已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所认同。特别是近几年,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再次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干劲十足,热切希望通过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这些都表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大有作为,而且前景广阔。
三、适应税费改革加强辽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几点建议
1继续深入开展农建“大禹杯”竞赛活动
多年的实践证明,农建“大禹杯”竞赛活动所建立起来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符合辽宁的实际,适应当前农村的生产经营体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或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形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不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今后一个时期,从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来说,“大禹杯”竞赛活动仍然是最好的组织方式,要进一步总结经验,让这项活动在21世纪大放光彩。
2积极推进试点工作,探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路子
受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辽宁西部、东部和中部地区在农建内容、群众对农建的认识程度以及农建的投入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农民投工投劳数量和施工组织形式有差别,所以十分有必要在不同的地区开展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应因地制宜、逐步地取消“两工”,允许部分农民以资代劳,并逐步建立以村为基本组织建设单位的农建专业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进农建机械化、半机械化施工,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应税费改革要求的农建新路子。
3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
科学合理地制订规划是搞好农建工作的前提,也是适应税费改革、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需要。省、市、县特别是乡镇、村都要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认真组织落实。制订规划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中心,突出解决好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必要的情况下,乡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使之更加贴近群众发展生产的实际。规划制定之后,要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予以确定,以确保农建长远规划目标的实现。
4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引导工作
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在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职能的同时,要在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工夫,把农建的“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乡村自主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加强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乡镇水利站协调、指导和服务的功能。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因势利导,通过实施精品工程战略,通过建设一批水利化乡镇,通过典型示范、利益驱动,调动广大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多渠道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
水利灌溉是人类改造以及适应自然的集中体现,其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但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对实现农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水利灌溉一定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以及水利条件,优化配置水利资源,挖掘其内在潜能,当地政府还要根据自然条件以及使用规律,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明确水利灌溉的发展措施以及重点内容,进而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1提高农田水利灌溉管理质量的积极意义
当前,水利灌溉在农业生产中占据关键地位,并且其作用也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显现。因此,为了充分会其作用,促进当地农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发展,一定要强化管理质量,提高使用效率。水利灌溉管理可以实现用水秩序规范化,减少水资源浪费的情况,推动用水方式实现透明化、民主化以及公正化,有效缓解当地农户的用水矛盾,避免出现用水纠纷的情况。
2当前农田水利灌溉中存在主要问题
2.1管理思想落后。当前,我国在对水利灌溉开展管理的过程中,基本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下的模式,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和舒服,在工程看管、抗旱抗汛以及防洪用水等方面,依然运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方式,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意识,难以应对新时期下的农业需要。2.2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当前,我国水利灌溉管理没有自主经营权,主要通过管理以及建设方获取经济效益,而管理部门为了促使农户多用水,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导致出现水资源被大量浪费的情况。同时,水价定位不合理,虽然可以起到一定节约用水的作用,但是农业却没有得到实际优惠,导致农户节水意识依然淡薄,缺乏节约用水的积极性。2.3管理经费不足。随着我国水利灌溉工程的增加以及农业的快速发展,管理费用也持续增加,但是资金投入却明显不足,导致很多水利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养的维修,进而逐渐失去既有功能。而由于资金不足,很多管理人员工资水平偏低,难以激发其工作热情,对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带来一定影响。
3优化水利灌溉管理质量的相关对策
3.1加强思想认识。管理单位一定要在思想方面明确目标、提高认识,水利资源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管理单位一定要树立科学的节水观念,并且进行科学调度、科学管理,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促进自然与农业的和谐发展。同时,管理单位还要积极推广节约用水观念,完善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为了充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管理模式,并且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为企业用水提供便利,加强对企业用水的管理和引导,进而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3.2健全管理制度。首先,提高水利灌溉工程的利用效率,管理单位要通过合理的收费制度对水资源开展综合管理,促使农民认识到水力资源保护的积极意义,进而帮助其树立节水观念,通过节水实现对现代化种植的协调。确保农业正常生产;其次,规范用水秩序,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杜绝出现水资源被大量浪费的情况,促进水利灌溉管理发挥其功能,管理部门一定要对灌溉体系进行合理而系统的规划和调整,只有确保用水秩序良好,才能促使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减少用水纠纷的出现;最后,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结合水利灌溉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可以实现其有效运作,在完善收费工作的同时,避免在收费中出现问题,同时,制定管理策略有助于提高当地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节约用水、精耕细作以及用水透明化方面可以起到显著作用。3.3强化管理机制。建立以及完善水利灌溉管理机制,是促进农业生产稳定以及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对其管理机制进行深化改革,还可以为水利灌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化机制改革、将经济效益纳入到当地财政预算中,进而确保水利灌溉的正常开支,促进管理单位的健康以及正常运行。3.4加强设施管理。对水利设施开展管理基本是由水利部门负责,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和权利,针对水利设施做好相关管理工作,提高水利设施管理的工作质量。同时,相关部门还要不断创新,通过科学的措施加强设施维护管理,提高使用效率。3.5加大资金投入。水利设施保养维护、灌溉渠道清理维修都需要一定资金作为基础,但是地方政府以及中央财政投入有限,不能满足当地水利灌溉管理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当地水管部门要与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提高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的重视程度,并且争取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仅为水利设施维护和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4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关乎到社会稳定以及人民幸福,而农业发展不仅仅是当代的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水利灌溉方面我国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相关部门一定要正视问题、分析问题,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我国水利灌溉的管理质量和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稳定以及健康的发展,为人们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者:徐霖侃 单位:江山市水利局
参考文献
[1]周求文,何同喜,周芬.小型水利农田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16-117.
[2]刘大安.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9:297-298.
1概况
1.1PCM的概念
一个项目周期一般分为立项、实施和评价三个步骤。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一种项目立项分析的逻辑方法,称为项目周期管理,它包括项目相关者分析、问题分析、目的分析、项目选择、项目优化设计PDM表制作、项目计划制定等一系列过程。
景电工程一期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确定为示范项目以后,由国家水利部门、甘肃省景电管理局与日本农林水产省共同合作执行。通过现场考察,对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一期灌区已运行30多年,机电设备老化、渠道渗漏严重,能源单耗大,渠系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问题分析、项目基本计划等PCM参与式管理模式。
1.2主要工作模式
1.2.1形成问题分析树。按照因果关系将相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形成问题分析树,确定中心问题。
1.2.2形成目的分析树。根据问题分析树进行目的分析,针对每个问题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和途径,形成目的分析树,从中确定中心目的,并在目的分析树上分析、选择可行的子项目。
1.2.3形成项目框架。在确定项目后,对选择的项目编制PDM表(即项目优化设计表),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框架。确定项目的期间、项目的活动内容、取得的预期成果、项目目标、上位目标、评价指标及获取指标数据的方法、项目的投入、项目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外部条件等。
1.2.4编制活动计划。在完成PDM表的基础上,编制相应的活动计划表。
2立项阶段的操作管理
2.1项目相关者分析
针对水的利用率低这个基本问题,对参加人员进行分析,分析援助框架中人群:灌区管理单位、农户、施工单位、水利厅、国家设计部门、国际协力机构等等。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选取几个严重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决定选择对象组:灌区管理单位、农民。
2.2问题分析
问题分析首先要提出中心问题,然后根据其直接原因和直接结果,从上下两个方向展开进行说明。
2.3目的分析
目的分析是要通过采取怎样的手段,看有没有可能,有没有必要,是否有希望解决这个中心问题,将原因与结果关系转换为手段和目的的肯定关系。
2.4选定项目
通过目的分析,从需求、技术水平、投入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等进行综合判断,确认援助内容及可行性,进而选择项目,上述小虚框图为选定项目。
2.5PDM表编制
进行上述一系列讨论分析后,对项目内容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并将结果整理在项目设计逻辑框架(PDM)表中,最后确定中日技术合作“景电一期灌区节水改造示范项目”,制定项目起止日期、项目目标等。
3实施及监测评估阶段的操作管理
3.1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
项目立项后,在PDM表基础上制定更详细的活动计划表,即整体计划和分年度的年份活动计划。
3.2项目计划实施
按照计划,结合景电一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景电管理局首先对机电设备进行更新、各级渠道和建筑物等基础设施进行衬砌、改造。然后对示范工程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对在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JICA专家与项目实施机构反映,以便对计划做出及时调整、变更,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3项目实施的追踪监测
在项目实施期间进行追踪、监测,定期核实项目是否如期进行,是否取得了预期成果。每年定期对灌区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及技术交流、问卷调查,同时为提高灌区农民的节水意识,召开灌区农民节水灌溉知识普及说明会,发放节水灌溉知识卡通宣传册。利用示范工程安装的调查器材对基础数据每年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便进行示范项目实施前后及实施后各年度之间的成果评估。制定了自动化工程操作规程及管理办法,编写了《灌区节水改造规划》。
3.4评估分析
中日技术合作景电一期灌区节水改造示范项目经过4年多时间的建设和实施,取得的成效如下:
3.4.1泵站运行效益显著提高,能源单耗由2000年的5.19kW·h/(kt·m)降低到2005年4.43kW·h/(kt·m)。
3.4.2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总干渠、干渠水的利用率由2000年0.874提高到2005年0.909,支渠利用率由2000年0.879提高到2005年0.903。
3.5.3实现了干渠和支渠水量的总量控制和公正、准确、合理,提高了水量计量的实时性的准确性,为水管理工作的量化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
3.5.4提高了泵站机电设备、压力管道及渠道、渠系建筑物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有效地促进了工程设施的平稳安全运行。
3.5.5提高了灌区管理人员的素质、灌区农民的节水意识和节水积极性,提高了灌区科学化管理水平。
3.5.6项目实施以来,到景电灌区参观、考察、交流学习的团体和人员逐年增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施工人员是项目的直接开展人,所以要想保证项目有较高的品质,就必须保证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高,综合素养强大。在具体的组建施工队伍的时候,要选择那些素养高,能力强的人。而且在分配任务的时候也要认真的分析工作者的自身特点和长处,确保项目能够顺畅的开展。
1.2设备方面的原因
设备的好坏会对项目的施工技术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的说能够影响到技术的落实,影响到品质。所以,在具体选购的时候,不仅要分析其技术特点,还要分析设备的适用性等,经过多重要素的对比进而选择那些便于操控,性能优越的设备。除此之外,为了增加设备的使用时间,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养护制度,确保使用能够处在最佳的状态之中。
1.3方式方面的原因
使用的施工技术和方案不同,会对项目的建设品质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假如使用方案不正确,就会导致后续的品质无法保证。
1.4材料方面的原因
除了上述的要素之外,材料的品质和性能等同样会对施工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认真的掌控材料的品质。在具体的开展工作的时候,要不定期的检查材料的品质,降低资源浪费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工作顺畅开展。
2现阶段水利施工技术改革的途径
2.1确保管理体系完善
众所周知,施工技术进步了,单位的效益也会随之增加。然而要想提升施工技术,就必须要做好管理工作。因此在当前时期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国家绝大部分的水利单位的运行机制不是很健全,缺少合理的监管模式。在大的市场背景之下,单位面对的竞争很激烈,要想获取发展必须进行合理的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提升施工品质的前提下,提升竞争水平。
2.2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工作
任何工程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水利项目获取了非常好的发展。水利施工单位要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工作,要不断的拓宽创新渠道,比如可以开展校企合作,以此来共同带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设立专门的资金,将其用到技术创新工作之中,要不断的鼓励工作者积极的开展创新工作,提升其创新的热情,提升综合素养。
2.3明确技术和市场间的关联
市场的发展会在无形中对施工技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项目的施工单位要想获取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认真的和同行开展技术层面的沟通工作。同时还要强化自身的竞争水平,积极的参加到市场竞争之中,在吸收国外的优秀发展技术的前提之下,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合理的利用,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2.4改进技术人员与水利施工技术的关系
优化改进技术人员与水利施工技术的关系,是改进我国现阶段的水利施工的重要措施。只有改进了技术人员与水利施工技术的关系才能够促进我国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进步,而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关键还是要靠技术人员。为此,应高度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树立良好的观念,进一步提升其技术水平。同时,还要树立劳酬相当的分配观念,不断向多劳多得的观念转变,技术人员要根据自己实际创造的效益来获得合理性的收益,企业要在最大程度上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给予技术人员丰厚的报酬,这样能够促进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企业还应强化责与利的观念,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发展。
2.5具体施工技术的改革要点
土石坝施工技术改革。对于水利工程中土石坝施工技术的改革,应认真的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规划料场。土石坝施工中,料场的合理规划和使用,是土石坝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小仅关系到坝体的施工质量、工期和工程造价,甚至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农林业生产。施工前,应配合施工组织设计,对各类料场作进一步的勘探和总体规划、分期开采计划。使各种坝料有计划、有次序地开采出来,以满足坝体施工的要求,含水量高料场夏季用,含水量低料场冬季用。施工强度高时利用近料,强度低时利用远料,平衡运输强度,避免窝工。对料场高程与相应的填筑部位,应选择恰当,布置合理,有利于重车下坡。作到就近取料,低料低用,高料高用;避免上下游料过坝的交叉运输,减少干扰。二是加工土料。由于新开采的土料中含水量均较大,因此在填筑前应控制土料的含水率,保证在填筑压实时土料的含水率在最优含水率上下2%左右。如果工程使用的是台地和河滩地的土料,其含水量较高,在加工土料时就应采用自然蒸发、翻晒、掺料等方法进行处理,使土料含水量达到了填筑料的标准。在进行坝体填筑前,还应对土料中含有的超径石进行清除。导流施工技术的改革。对于水利工程中导流施工技术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认真的选择堤坝的位置。在具体的开展设计工作之前,必须要对项目堤坝所要选取的方位进行综合化的分析论证,要将不利要素都考虑在内,设计中选坝是有效勘测地形的最重要环节。在实际的选坝的过程中,通常根据地质条件、地形地势的优缺点、水能的指标差异、工程施工难度、工程量的大小、施工工期的长短等各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第二,水电枢纽工程的布置方案。这是在选坝过程中最重要的研究问题,当坝址确定之后,为了能够达到工程的分布规律、合理,一般情况下都会先从导流明渠开始进行布置。第三,编制施工计划。编制施工计划是工程实施的前提条件。在具体的编制施工计划过程中,不仅需要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案,还需要考虑是否可以采用施工导流技术。
引言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有水利体制和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水利事业发展的要求。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现行水利体制,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分级、分部门的管理体制,造成“多龙管水”,行政干预多,水资源管理体制不理顺,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效益的发挥;水利工程建管体制不健全,水利建设重开源轻节流、保护,重建设轻管理,造成大量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水权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水价过低,水资源大量浪费,供水单位亏损,难以为继;水利建设长期依靠国家投资,没有形成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水利投资严重不足,工程欠帐多;缺乏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致使水利管理队伍不稳定,水利科研工作滞后。去年重新修订实施的新《水法》,总结了原《水法》实施以来的治水经验,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贯彻落实好新《水法》,创新水利体制和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规范行政职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农村费改税工作的不断深化,对政府转变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担负着管理社会水事的职能,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尽快调整工作思路,解决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学会并习惯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各类涉水事务,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行政决策和水事管理的法制化。首先,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决策事情,扩大民主,集中民智。要更多地将决策上升到法律高度,把水利规划等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改变“领导换、规划变”的局面。第二,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按照WTO的规则要求,政府对以前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要抓住这一机遇,抓紧制定、修订与新《水法》等法律法规配套的规范性文件。第三,在建立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狠抓落实,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规范社会水事秩序和行政行为。尤其是对现行的水资源费、河道工程维护费、水保“两费”、占用农业水源和灌排设施补偿费、河道采砂费的征收制度以及水保方案和河道建设项目审批等法律制度,要下大力气狠抓落实。第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执法工作力度,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
二、建立现代水务管理机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改革水的管理体制,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今年3月9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又一次强调要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即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节约和污染防治工作等实行统一管理,建立统一、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和水污染防治体系。目前,全省已有近60个县(市、区)实行了水务管理体制,他们的实践证明了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利于克服部门职能的交叉重叠,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二是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三是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四是有利于建立开放的水务投资机制。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应围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这两个根本目标,在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步伐的同时,把重点放在配套管理机制的建设上。要逐步建立完善水务管理机制,切实管好水务,真正体现“体制”的优势。一要依照水法建立健全各项相关制度,保障水资源统一管理。如在水资源配置方面建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中长期供求规划制度等。二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支撑水资源统一管理。如补偿机制,对占用水工程,包括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和扩、改、拆、损水工程设施的补偿等。三要调整职能,明确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责。四要改革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有效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要在“加速一个转变,打好两个基础,实现三个目标”上下工夫。“一个转变”,就是尽快把思想观念、工作重点从“水利”转向“水务”,按照对水资源的物质形态、市场要素和治水内涵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的要求,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措施,对全社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规划、指导、监督、组织、协调和服务,对涉水事务依法进行全面管理,最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个基础”,是基础工作和队伍建设。要摸清家底,算好水帐,搞好规划,抓好试点,积极探索水务发展投融资机制、价格机制、社会化运作机制、公众参与管理机制、现代化信息传递机制、宏观调控机制等。“三个目标”,一是节能降耗,提高效益,减轻财政负担,让政府满意;二是搞好服务,提高供水能力和质量,让人民满意;三是加强管理,增强实力,让企业和职工满意。
三、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水利投融资机制
投入是影响水利发展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关键是要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的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和水价形成机制。政府投入要高中求增,依法收费要强中求足,群众投入要变中求稳,市场融资要活中求多。一是要依靠公共财政。水利的公益性、社会性决定了它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公共财政支持。要进一步研究公共财政的投入方式。近年,国家发行了大量的建设国债,主要投向基础设施,既包括南水北调等大型项目,也包括节水工程等小型项目,要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争取。同时,要正确认识配套资金不到位的危害,配套资金不到位,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造成大量“钓鱼工程”、“半拉子工程”,使已投资金效益迟迟得不到发挥,还影响了今后对上项目的争取。要采取切实的应对措施,保证上级安排的重点水利工程项目配套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要通过制定贴息政策,鼓励个体和集体大胆使用银行贷款搞水利。二是运用市场机制增加投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营性水利工程运用市场机制增加水利投入是完全可行的。如城市供水,可以用民营化的办法来拓宽资金渠道。三是政策的支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依法收费足额到位的问题。立足区域实际,找准突破口,争取政府支持,配套完善相关地方法规,加大征收力度。通过加大收费力度,建立水利建设基金等增加水利投入。四是加快水价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要以单个核定工业、城镇供水价格为切入点,加紧推行两部制水价、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办法,探索实行季节浮动水价。在积极推行新水新价的同时,结合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业水价改革步伐。要积极探索实行水价听证制度,促进水价执行到位。五是通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增加水利投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投资办水利的新途径。按照中央提出的“稳定、安全、灵活、多元”的“”,研究水利如何实现多元化投资这一重大课题,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新的投资渠道,以建立稳定的水利建设资金来源。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第一,充分调动群众投资、投劳干水利的积极性。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建谁管谁所有”的原则,采取股分制、联户建、个体投资集体补助和“一事一议”等办法,调动社会闲散资金办水利。第二,通过产权改革,盘活资产,吸引社会投资。采取明晰所有权,放开管理权,搞活经营权的方式,盘活水利国有资产,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入新机制,积极推行租凭、承包、拍卖和股份制改造,卖旧建新,滚动发展。第三,积极利用外资。要搞好有关政策法规研究,加强与国外技术和资金的合作,进一步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和额度。第四,积极探索有偿使用水利资金制度。要在政府扶持下,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规则运营,以投资回报引导投资。
四、理顺水利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机制
水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应按照明晰产权、授权经营、抓大放小、规范动作的基本思路,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水利行业特点的新的运行机制,一是提高产权意识,明晰产权关系,改革产权制度,通过产权改革盘活存量资产,筹集发展资金,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建立水利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运营、国有企业三层架构体系。第一个层次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受同级人民政府委托和授权,对所属水利国有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实行真正的宏观间接管理。第二个层次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与水利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第三个层次是水利企业,包括具有企业性质的事业单位,赋予其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三是引导、鼓励水利企事业单位,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进行改组、改造。要抓大放小,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通过产权改制,以资产为纽带,进行资产重组,组建具有法人资格、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全资(控股)公司或具有投资中心性质的集团公司,按照《公司法》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四是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保障水利国有资产的完善和安全。
五、改革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体制
1、陕西省水资源状况
陕西省地处内陆腹地,除陕南比较湿润外,关中、陕北均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基本上是“年年有小旱,三年一中旱,十年一大旱”。由于,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决定了水资源紧缺的省情。全省水资源总量为442亿m3,人均及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分别为1340m3和772m3,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4%和42%。另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社会经济要求不协调,而且水利工程调蓄性能差,水资源利用不充分,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在地区分布上,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省的35%,而水资源量占全省的71%;以北的黄河流域,土地面积占全省的6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9%。集中了全省人口59.7%,工农业总产值72.7%,耕地51.8%,灌溉面积86.6%的关中地区,水资源总量为78亿m3,仅占全省的17.65%。在时间分布上,年际变化很大,最大年份水资源量可达到847亿m3,最小年份仅280亿m3,相差三倍,年内分配不均,汛期四个月径流量占全年的50%~70%,冬季河流时常出现断流现象。如横贯关中的渭河,降雨多集中在7~9月,这三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45%左右,冬春少雨干旱,12~2月份径流量仅占全年径流量的9.4%。
同时,有限且紧缺的水资源还日益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化肥、农药等的污染,目前我省主要的河流水质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统计,全省每年排入江、河、湖、库、渠道的污水多达6.98亿t。其中渭河每年接纳污水3.5亿t,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在干旱情况下,河水大都是污水、废水,基本丧失了利用价值,被污染的地表水又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入潜水和承压水,使得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加之,我省河流上游多发源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高。现有蓄水工程调蓄性能差,淤积严重,引水工程年久失修,渗漏损坏严重,设施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据统计,全省现有41座病险库急待除险加固处理,有42.7%的灌区渠道尚需衬砌,有22.7%的设施灌溉面积未得到灌溉。
在世纪之交,中央为缩小东西部差距,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在这一大好形势下,陕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发展“增长极”,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不断扩大,农村乡镇城市化的时间缩短,将会使工业用水急剧增加,工农业争水矛盾日趋突出。
从以上分析说明我省不论在资源上、工程上还是发展形势上都面临着缺水的危机。
2、解决缺水的有效途径
由于缺水,导致农业受灾面积扩大,作物减产;由于缺水,导致过量引用地表水和超量开采地下水,致使旱季常发生河流干枯断流,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地面下沉、裂缝等现象;由于缺水,导致我省许多地方人蓄饮水困难;由于缺水,导致我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同时,我省又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的农业大省。21世纪我省农业的发展不仅要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农产品保障,而且要为西北地区的区域粮食平衡做出贡献,所以农业的发展制约着我省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而土地的荒漠化及为防止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部分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上建设用地,耕地面积又在逐渐减少。因此,我省增加农作物产品的重心必须转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而灌溉则是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但灌溉面临着缺水的危机。
解决灌溉缺水危机的有效途径为开源和节流,若采取开源方式解决缺水,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注意到,随着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我们为获取水资源而付出的代价也愈来愈大。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水资源供给,如果仅仅依靠开源增加供水来解决,不仅受到水资源条件的限制,而且受到国家和地方财力的限制。因此,采取节流方式解决陕西的缺水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工作和在十五大讲话中要求:“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各级领导同志都要有一种强烈意识,就是十分注意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这两样事涉及农业的根本,人类生存的根本,在我国尤其意义重大,一定要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待”,中央和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也反复强调了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省实行的是大水漫灌的粗放性农业灌溉,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据统计,至1997年底,陕西省七百公顷以上灌区共159处,灌区内耕地面积44.71万hm2,有效灌溉面积38.26万hm2,实灌面积22.74万hm2;灌区内有大、中型水库59座,小型水库205座,总库容38.33亿m3,有效库容22.72亿m3,多年平均出库水量26.59亿m3,灌溉用水量为12.89亿m3,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为1.26亿m3,则每年有12.44亿m3水,相当于几个大型水库的蓄水量在输送过程中被白白渗漏浪费掉。我省农业总用水量为60.48亿m3,全省干、支、斗渠总长30101.4km,渠道衬砌率达57.3%,若提高到65%,则全省平均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55提高到0.80,农业灌溉约可节约水量15.12亿m3。我省耕地面积332.50万hm2,喷滴灌面积为6.91khm2,仅占总耕地面积的2.1‰。
实行节水灌溉可缓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增加农业产量,发展农村经济;可缓解工农业用水矛盾,减少农业用水,增加工业用水,促进工业发展,从而提高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可促进农业灌溉从粗放到集约,从外延为主到内涵为主的转变;可提高灌水利用系数;可防止地面下沉,河流下游断流,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可缓解水资源的开发压力。实行节水灌溉也是陕西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至关重要的一步,对陕西乃至中西部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上述分析可知,我省农业节水潜力相当大,实行节水灌溉,发展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二、节水灌溉的措施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实行节水灌溉,必须要抓好以下工作:
1、发展节水灌溉必须要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普及,实现干部群众观念上的变革。由单纯的浇地向浇作物、科学节水转变,用科学技术手段武装农业。同时作好节水灌溉的科技交流,让群众认识到农业节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用先进的取水、输水设施,先进的微灌、喷灌机械,先进的滴灌、渗灌、微灌方法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2、发展节水灌溉必须走区域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地选择节水灌溉类型,不宜强求一律,盲目实行。如关中地区实行节水灌溉主要要走对现有灌区进行更新改造,推广综合的节水高产高效灌溉技术体系之路。主要包括大型灌区渠首加坝加闸、渠道衬砌;推行“大改小、长改短、宽改窄”的标准畦田建设;推广田间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节水灌溉制度,节水型耕作栽培技术和蓄水保墒技术;井灌区大力推广低压管道灌溉。在关中平原南部,秦岭北麓,应优先考虑利用自然落差发展自压喷微灌技术。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地区应大力发展低压管道灌溉和滴灌等节水技术,加强中小型蓄水工程的除险加固。陕北、渭北沿河提水灌区应实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和喷灌,渠道衬砌配套和标准化方田建设的节水技术。陕北、渭北丘陵沟壑区,由于比较干旱,应推广微灌、地下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陕南山丘盆地区应充分利用地下水,推广浅、湿、晒三结合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陕南秦巴山区应推广经济作物发展自压式微喷和滴灌节水技术。特别缺水的大中城市郊区或地区的反季节大棚菜、花卉应实行滴灌、微喷、渗灌等节水技术。
3、发展节水灌溉必须要做到统一规划,分年实施,适度规模,集中连片。如我省在“九五”末,要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使灌溉水的有效系数由现在的0.56提高到0.8以上,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由0.3提高到0.5以上,实现年节水5亿m3,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的社会。“十五”期间,计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使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00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6亿m3。
4、发展节水灌溉必须建立稳定的投入渠道,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投入的主要渠道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兴办节水灌溉工程。目前我省对节水型工程无论规模多大,都未能作为基建项目立项,往往有许多灌区配套工程、连片喷灌工程等因未列入水利年度基建计划而被搁浅,从经济上看,灌区配套、渠道防渗建设,每立方米水的投资远远低于该水源枢纽工程建设水的投资,且效果显著,所以要发展节水灌溉,必须改进目前这种投资体制,实行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引进外资、实行股份制、建立水利专项基金、发行债券等多种经济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
5、发展节水灌溉必须建立水的有偿使用机制。水利作为一种产业,要实现良性循环,用水必须按成本收费。目前由于我省农业水费较低,收取率也低,以致造成水管单位经济困难,一些设施小修亦无法拿出资金,造成水大量浪费,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因此,水费改革要深入进行,农业用水要实行计划内平价,超计划用加价的方法,将收入的水费逐步投入到设施改造和提高水的利用率上来。
6、发展节水灌溉必须搞好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清淤扩容,增加农业用水的储备。
7、发展节水灌溉必须加强渠道防渗措施,提高输水有效利用系数。
8、发展节水灌溉必须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高质量、高水平的节水灌溉工程,坚持试验和推广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
参考文献:
2水利工程加固改造技术的特点
2.1施工难度大在上世纪,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属于空旷之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向周边的扩展,当前诸多水利工程项目的周围环境已经发生巨变,建筑越来越多,工程施工环境越发拥挤。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加固改造施工时,施工面积变得十分狭小,极大的增加的了水利工程加固改造施工难度在水析水利工程加固改造过程中,有的作业需要使用大型的设备,但受施工面积的影响,只能进行人工施工,导致水利工程加固改造施工难度很大。
2.2协调配合程度低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丰富多样,学科划分日益精细,而水利工程加固改造技术范围较广,涉及的学科众多,导致施工环节中各学科之间融合、各施工部门或人员之间的配合、各工程分包单位之间的协调合作等难度日益加大,并最终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加固改造,其修复质量有待于提升。
2.3施工过程变动因数多由于水利工程施工的特性,在加固改造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致使施工效果大大折扣。例如在施工过程中,水利工程的实例水位和施工文件标注的水位不同,就需要重新制定施工计划;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不达标,就需要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重新评估等。
3水利工程除病加固措施
3.1护岸墙体垮塌的除险加固针对墙体发生位移的情况运用较广的方法为进行基桩处理以及基础换土处理,但不能笼统的加以处理,应针对性的加以处理以提升加固的效果,具体如下:其一,针对位移幅度较小的情况,应遵循“护岸先护”的原则进行抢护加固处理,重点保护好岸脚与堤坝,避免塌方扩大;其二,对于近护岸处河床被深挖而出现位移的情况,首先应停止施工再进行回填处理和抢救性加固,常用做法是抛石与抛笼护脚;其三,是抛枕护脚。做法是用柳枝或用芦苇扎成一定直径宽的小把,依大小铺上一定数量的小把,中问放块石头用铅丝捆紧成枕。
3.2墩墙与翼墙被撞损的险情处理由于施工过程中领两者容易受到外力因素的碰撞,可以分别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加固。蹲墙加固:运用钢板包裹住容易受到撞击的墙体以避免混凝土内部钢筋结构因此受到破坏;翼墙加固:如损坏不大,基础保存较好,可在被撞击处增加钢板设施避免再撞或改建生钢筋混凝土翼墙。
3.3土坝裂缝的除险加固土坝裂缝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但需要及时加以处理,针对土坝裂缝的加固处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于裂缝附近进行开挖回填处理;其次,使用相关材料加以灌浆处理。灌浆法主要是通过巨大的压力将浆液注入到坝体裂缝当中,并在此压力作用下达到密实与胶结效果进而将裂缝填补完整,达到土坝裂缝加固的目的。此外,因开挖工程量较大或开挖会危及坝坡稳定,以及土质疏松,施工碾压不实等情况,都可以采用灌浆处理。尤其是对坝体内部裂缝进行灌浆处理有良好的效果。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幸福城市和宜居环境最基本的前提是让老百姓生活上有安全的水资源可利用,民生水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建设“幸福新枣庄”的重要内容。目前,还存在着如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覆盖率不高,供水设施老化,供水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水灾害威胁尚未完全消除;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工程不完善、维修养护不到位,连旱时期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出现一定程度困难等,不利于群众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努力让广大群众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枣庄境内分布着27条河流,157个大小湖泊、水库,这是建设“幸福新枣庄”的宝贵生态环境资源。枣庄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长期的煤炭资源开采和粗放的传统产业,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近年虽然加大了治理力度,但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水体污染加剧、河流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水生态保护任重道远。因此,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抓好水资源保护,努力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才是加强生态保障的有效措施。
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条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水方式粗放,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浪费、生态脆弱和开发过度、污染治理和超标排放并存的现象已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水资源总量有限而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协调、统一。
明确思路,突出重点,确保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
1围绕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步伐
(1)加快现代水网建设,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加快现代水网建设,构建现代水网体系,是实现水利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基础保障和主要内容,也是枣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全面完成全市现代水网规划,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施依据,围绕水利现代化建设,构建湖库河渠连通、供排蓄泄兼筹、防洪供水生态功能有机统一的现代水网。依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省东水西调工程,实施10项河、库、湖联网工程,建设23条河道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完善滨湖区、沿运区、山丘区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建立供水保障、防洪抗旱减灾、水系生态、水利信息化、现代水利管理五大体系。
(2)加快推进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资的政策机遇,及早规划,争取更多的水利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建设计划。按照水利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做好庄里水库开工和库区移民搬迁安置等相关工作,尽快完成已立项的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工作进度,为2013年南水北调干线通水做好准备。
(3)全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保障防洪安全按照签订的《河道治理工作责任书》要求,落实好配套资金和河道治理工程建设进度,用5年时间完成26条大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整治和湖东滞洪区建设任务;严格按照《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要求,规范、审批河道范围内的水利建设项目,保障防洪安全。
(4)加快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促设进现代农业发展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和“规划布局、水源配置、技术标准、稽查验收、管理体制、调度运行六统一”工作模式,做好正在实施的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到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高标准农田200万亩,落实省政府“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要求。
(5)加快水生态环境建设,促进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搞好水系绿化,完成榴园坡耕地改造、治理山亭区莲青山等43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km2、封山育林1000km2等改善山丘区生态环境任务。
2围绕提升服务民生能力,着力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年内解决70.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做好全市农村人饮安全信息化工程建设。二是灌区节水改造等农田水利工程,做好中长期建设计划,年内完成投资6.7亿元,建设以胜利渠、石嘴子水库等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为重点的各类农田水利工程1493项,扩大改善灌溉面积27.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8.58万亩,除涝面积10.9万亩,疏竣河道86.7km。三是继续完善扶持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实施42项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惠及5万库区移民。
3围绕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循环水务管理模式
以“三条红线”和“三条警戒线”作为“硬约束”,遏制水资源使用中的乱开滥采行为,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强化用水计划管理,建立完善计划用水体制,做到用水必须许可、计量、缴费,违规查纠。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原则,充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作用,促进企业和社会节水,鼓励使用地表水和中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的采补平衡、可持续利用;实现饮水安全、用水计量、节水高效、雨洪管理、中水回用等新型循环水务管理模式。
4围绕提升减灾能力,认真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针对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的严峻形势,要继续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对全市所有河道,进行统一规划,加快治理,提高排涝行洪能力。搞好农田末级渠系建设,及早疏通田间竹节沟,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抓紧修复水毁工程,提前检修泄洪工程,高标准完成防汛应急工程。认真落实防汛抗旱责任、人员、物资、预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5围绕提高工作效能,加强水利管理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和责权利相一致原则,落实各级水利工程养护资金,确保水利工程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水务、警务一体化建设,加大水行政综合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采砂、非法取水、毒鱼炸鱼、河道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水事渔事管理秩序。
加强组织领导,为水利建设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推动水利建设健康发展
各级各部门要把水利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工作议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及时协调解决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水利改革、投入保障、环境营造等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水利部门要紧紧抓住水利事业大发展大投入的难得机遇,坚持求真务实,抓好责任落实,确保水利建设发展工作取得实效。
2坚持统筹兼顾,做好发展规划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在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关系和做好长远规划的同时,把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事情落实到位;在处理好局部和整体关系的同时,着眼全局统筹全流域开发和保护,统筹全市水利事业发展;在处理好硬件和软件关系,大搞水利工程、完善水利设施的同时,抓好水利管理和服务的配套建设;在处理好挖潜和开源关系的同时,既要增强水利工程蓄水能力、盘活用好现有水资源,又要注意对接全省水网体系,用足用好客水,以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
3形成工作合力,做好舆论宣传
峰头水库位于云霄县北部马铺乡境内,是漳江灌区的骨干工程,工程于l974年开始投建,1987年建成投入运行。水库集雨面积为333km,总库容1.77亿。,有效库容为1.5亿。,多年平均来水量为3.5亿。,峰头水库承担28万亩的灌溉面积,其范围北起峰头水库,南至东山县全境,东至漳浦县的杜浔镇,西到诏安县的盐仑西张一带,共包括四个县的20个乡镇,其中云霄10.9万亩,东山14.4万亩,诏安0.7万亩,漳浦2.0万亩。峰头水库自1987年投产至2004年18年间,年平均从向东渠供水850万,电站尾水供水727万,两者合计1577万m。,仅占峰头水库多年平均来水量的4.1左右。峰头水库水量较为充沛,从建库以后历年径流量与实际承担灌溉的用水量比较,该水库的利用率较低,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峰头水库已于1993年、1994年相继建成左岸和右岸电站,装机9000kW,年平均发电量为2250万度,每度电电价为0.27元,年收入在600万元左右,以充分发挥水库的效益。峰头水库于1987年成立漳州市峰头水库管理局,隶属于漳州市水利局,为副处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干部、职工125人,其中干部30人、职工70人、临时工25人。平均每年发电收入600多万元,职工工资200多万元,借贷利息支出近200万元,其它支出100多万元。目前单位只能保证基本工资,贷款无法偿还,处境较艰难。
一、当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1.1借贷多。单位不堪重负
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单位借贷建电站,1994年左右岸两电站相继建成投产,共向银行贷款1500万元,1997年根据漳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峰头水库向东渠道扩建改造工程正式动工承建,水库管理局担负渠道段7.1kni,和车头岭输水隧道的施工队任务,总投资1286万元。为了完成工程建设,单位又向银行借贷800万元。2002~2004年又连续碰到P一97枯水年份,电站因发电量少,收入有限,为了支付职工工资和正常费用,单位又向电力公司借款500万元,以上三项共计借款2800万元,每年需支付利息近200万元。
1.2水库的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
峰头水库原设计灌溉面积近期为23万亩,远期28万亩,随着时间推移20多年,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根据最新调查核实,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①原设计灌溉面积包括四个县,云霄、东山、漳浦及诏安,现已明确只有云霄、东山两个县需要峰头水库供水,其他两个县不需要;②原设计规划有东山湾围垦,诏安湾围垦,现已明确该项目上级不批准实施;③现有灌区面积经调查为8.69万亩,灌区内还有杜塘水库、碗窑水库、车圩水尾支流供水,每年平均供水量只占库多年平均来水的4.1左右,以上三点原因造成水库的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
1.3水价不到位,农业水费征收困难
在峰头水库和向东渠建设过程中,云霄人民作出很大贡献,在大集体时期群众都是“三自带”参加建设。工程建成投产后,群众用水要收费,一时群众难于接受,造成水费征收困难。1987~2000年,单位没有收到一分钱水费,2000年8月云霄政府召开了峰头水库管理局、县水利局、向东渠道管理处等单位的协调会。订出农业用水、水库放水一星期收费300元,居民用水放水按实际量向自来水公司收费,峰头水库和向东管理处四六分成,峰头四成,向东管理处六成。自2000年以来每年收水费6~7万元左右。峰头管理局是自收自支单位,水价不到位水费征收困难。
1.4人员多。负担重
原设想是将向东管理处和峰头管理局合并,编制为140人。然而,工程建成以后没合并,人员又按原编制140人招收。所以每年支付给职工工资要200多万元。以上4点是峰头水库管理局目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二、解决经济困难的对策建议
2.1抓住机遇。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1)明确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福建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闽政办[2004]84号)和福建省水利厅转发水利部、财政部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的通知,(闽水[2004]水管51号)的方件精神,结合峰头水库管理局实际,制定水库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报漳州市政府批准实施。峰头水库是大型水利工程,形成比较完善的,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存在的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明、维修养护经费不足、水价形成和计收机制不合理、经营性资产管理运行也不完善等。这些问题是导致水库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效益差的主要原因,而且给水库的安全运行也带来了隐患,如不从根本上解决,势必带来了老化失修,积病成溢。因此,改革势在必行。(2)改革的主要内容:①首先要明确权责,规范管理。峰头水库管理局负责水库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保证工程安全和发挥效益,漳州水利局负有行业管理责任,负责监督水库工程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负有监督资金使用和资产管理责任,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转变职能改善管理方式。漳州市人民政府是水库工程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加强水库工程管理,落实运行维修经费,组织抢险加固等。在完善安全责任制度方面,峰头水库工程应由市水利局、峰头水库管理局和漳州市人民政府负安全责任;②要划分类别、确定性质。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福建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有关条文规定:峰头水库即承担农业灌溉、防洪等公益性任务;又兼有供水、发电等经营,由于单位存在着亏损情况,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故定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③是内部机构设置。事业管理机构人员,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规定:大型水库管理人员定编为54人;生产性项目方面,左右岸两座电站人员为40人,总计为94人;这些编制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事业管理机构人员54人工资、福利应由市财政支付,水库维修费也由政府支付,两项约200万左右。
此外还要规范财务制度,严格资金管理。要确定财政支付的范围和方式,积极筹集水库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严格控制资金管理。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提高养护水平。精简管理机构,降低运行成本。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严格区分事企,规范经营活动。水库管理局要对内部承担防洪、灌溉等公益性职能和供水、发电等经营性职能进行严格划分,做到事企分开,财务预算独立核算。
(3)体制改革的措施。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分类推进机构、人事、劳动、分配等相关制度改革。第一,要按精简、高效的原则,撤并不合理的科室;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全面实行竞争上岗,建立健全国标责任制度;第二,对科室负责人通过竞争方式选任,定期考评,实行优胜劣汰;第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制度,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把职工收入与工作职责和绩效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要认真学好文件,理解文件精神实质,抓住机遇,深化体制改革,只有依靠改革,才能走出困境。
2.2利用古雷港口的供水契机扩大再生产
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位于福建省南端的东山湾东侧,漳浦县境内。是漳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加快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重点区域。规划总面积278kmz,其中陆域面积130kmz,海域面积148kmz(浅海滩涂面积55kmz)。区内深水岸线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土地平坦、水电供应有保障。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兼备了建设临时海工业基地所必需而十分难得的各项有利条件,十分适宜布局钢铁、石化、能源、造船等大型临海工业项目。淡水是开发区不可缺少的资源,根据规划,近期日供水量为30万吨,远期日供水量为60万吨。
1.2重建设轻管理现象随着对节水灌溉工程重视程度的提高,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对设计和施工质量的控制力度。当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成功并投入使用的之后,便会出现无人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极为普遍。正是这种现象,导致节水灌溉工程自从投入使用之后,其所发挥的作用便会迅速降低,最后无法正常使用。无人负责、管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节水灌溉工程的责任不明晰,相关部门缺乏管理方法与配套资金。如果想将这种现象有效的解决,各地的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在以后的管理中严抓落实。
1.3种植结构的不合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便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因此高效的节水灌溉工程便应运而生,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也为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人们对种植的方式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方法上,虽然有些地方已经了进行高效农业生产,但是其覆盖面仍然较小,致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本身的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各地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当地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真正改变农民传统的种植结构,将种植结构彻底优化。
2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
现在的农村地区已经建成了很多的水利工程,特别是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虽然量多,也已经发挥了部分的灌溉作用,但依旧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为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顺利实现,就必须对目前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来合理解决。
2.1把农业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结合由于我国目前水资源匮乏,使得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保证水资源的持续性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必须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尽可能优化水资源配置,达到科学化、合理化供水,避免对水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周边自然环境保护力度,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建设原则,将优化水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对灌溉区进行科学管理,树立节约用水意识,实现高效用水,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2加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一个优秀的灌溉示范项目可以一定程度的推动当地水利项目建设的进步,也同样有利于整体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的建设中,要突出高效节水灌溉的特点,对各项指标严格控制,实行农业分区,促进农业增产以及农民增收,促进与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在进行选址的时候注:①选择缺水情况严重,且农田地势不平使得灌溉难度大的地区;②选择在经济方面发展较好,且该地区大部分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综合上面两个方面的考虑是为了能够更加突出表现地出示范项目的优越性。最后要选择治安情况较稳定的区域,治安情况好的地区可以有效的保护示范项目的顺利建成和以后的投入使用。
2.3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先进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呈现,我国农村经济也在不断的提升,传统的节水灌溉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的高效节水灌溉,引进技术便成为了必要的工作,做好相关技术的引进对于提升节水灌溉效果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建立在生物技术上的调控灌溉技术;②建立在3S技术上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③利用最新的智能技术提高节水灌溉的效果。上述三种技术都能很大程度的地提高节水灌溉的效果,能够满足现在农业的灌溉需求,不断引进新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用以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实施的工作。
2.4加强管理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是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基础,而管理则是高效节水灌溉的关键。为保证已完成的节水灌溉工程能长期运行,必须对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加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保证工程管理落到实处。如此,才可保证节水灌溉工程能长期的发挥作用。能源•水利
3灌溉模式
人们依旧习惯于利用传统的土渠漫灌方式进行土地的灌溉,这种灌溉方式会造成本来就严重短缺的自然水资源和电力的浪费,也会导致农民辛苦施在地里的肥料和洒在土地里的农药流失,甚至污染整个地区水域的环境。现代高效的节水灌溉是对除传统上的土渠和漫灌之外所有输水、灌水的方式的一种统一称呼,人们现在能够大致掌握的成熟灌溉技术有以下几种:喷灌技术、滴灌技术、微灌技术,这些新型的高端灌溉方式能够尽可能地减弱对资源的浪费和对水环境的污染。可以通过教授农民掌握现在成熟的高效的灌溉技术,并鼓励和督促他们使用已经掌握的高效灌溉技术,让他们养成一种使用高新灌溉技术的意识,来彻底改变传统的灌溉模式。
进入21世纪,农村水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认清形势,制订目标,实施跨世纪农村水利工作战略,是一个大课题。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要从花费很大精力去层层组织发动转移到抓规划、抓政策、抓法制、抓引导、抓服务上来,从注重规模声势转移到更加注重实效、注重质量上来,从以往只讲投入、不讲产出转移到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上来。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搞好规划,明确目标
制定规划时,要认真贯彻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从单纯为农业服务转到为农业、农村全面服务;从过去以新建外延为主,转到以配套改造内涵为主;从开源为主,转到以节流为主、开源节流保护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上来;从做好以供水为主的管理转到做好以需水为主的管理上来;从粗放落后的管理逐步转到依靠科技、信息化、现代化的管理上来。
浙江省根据水利部和省政府的部署,已先后着手编制了《浙江省灌溉面积“十五”发展计划及2015年发展规划》、《浙江省节水灌溉“十五”发展计划及2015年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专业或单项规划,将组织专家会审,报请省政府批准后付诸实施。
2增加投入,研究政策
农田水利事业要迅猛发展,关键是投入,要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筹资渠道,进一步深化“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观念。1996年,浙江省出台的“五自”政策,是改革水利投资体制,实现多元化筹资的重要举措。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开拓投资渠道,积极利用国内银行贷款和国外资金,积极组织农民使用国家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鼓励集体、个人兴修和经营小型水利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扶持力度,要把支持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对农业的补助要逐步转到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加强农田水利、乡镇供水、节水灌溉等方面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使农村水利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尽快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同时加大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水利工作的研究力度。
3深化改革,理顺体制
浙江省将侧重抓好四项改革:一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等方式,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调动农民群众投资兴办小型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实现小型水利工程建、管、用和责、权、利的统一,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滚动发展的投资机制。二是大型灌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包括管理体制、投资机制、运行机制、人事及分配制度的改革,通过改革,实现减员增效、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和增加灌区发展后劲的目标,使大型灌区走上良性运行和滚动发展的轨道。三是农业灌溉水费的改革,通过用水户参与管理和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方式,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明确产权和义务,完善管理制度,逐步改变水费偏低和计收难的状况。四是城乡供水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发展城乡供水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城乡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通过各项改革制度来理顺城乡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进程。
4培养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正在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在深入到国民经济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传统水利正在变革为现代水利。因此,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问题
建国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按照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规范。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强化水资源调度,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配置是有效的,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后,历时十年,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合理配置资源、优胜劣汰、价值规律、市场竞争机制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水利系统中,特别是处于基层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却在很大程度上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习惯于商品生产和工程建设严重依赖上级的行政命令,沿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单位职工吃“大锅饭”、喝“大锅水”、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职工收入差、水土资源的综合经济收益率非常低、注重社会效益的发挥而忽视了自身经济效益的壮大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国家水利产业政策滞后,没有在政策上即时调整、引导水利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对水利工程管理如何进入市场研究不深、不透。
(2)、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无偿用水观念根深蒂固。全社会无偿用水或低价用水观念的转变速度缓慢。
(3)、国家重视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稳定,在商品水的价格上严加限制,将农业产业的商品水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转嫁给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承担。
(4)、将应由地方政府负担的防洪、排涝等公益性支出转嫁给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负担。
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水利系统职工的思想观念陈旧,缺乏适应形势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作风,缺乏发展水利工程的新的管理模式。
2.管理体制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形成了四十七万多户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并拥有数千亿元的固定资产。初步形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养殖、种植、旅游等功能要素的,蓄引提结合、大中小并举、地域分布广泛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
在水利工程的这些不同的功能要素中,从总体上划分为社会公益型和生产经营型两大类。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中又分为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即按行政管理区域划分又按流域(或灌区)划分。地方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权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业务管理权属地方灌区管理部门或跨行政区域的共同的上一级灌区管理部门。
由于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的分离,形成了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政事交叉、各自为阵、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经常出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水政渔政的执法权和管理权、防洪安全的执法权和管理权等工作的错位或缺位,以及在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和编制、灌区输供水时空分布、灌区水价核定、水费计收体制、水利工程管理或养护、供水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诸多矛盾。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造成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之间的责权利不清,出现有利益时大家争着管,有问题时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管的局面。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体顺不顺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危害也是致命的,而理顺管理体制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3.运行管理机制的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具有多种功能要素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运行管理中的各种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
(1)、水价的运行机制。按照国务院《水利产业政策》的要求,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均按照政策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水价成本测算。实施六年来,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不能按照测算审批的成本水价计收水费,普遍的实收水价只占成本价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虽然水管单位所供的水是商品,其中凝结着商品生产者巨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但却不能从低廉的收费价格中获得合理的补偿,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必然导致水管单位职工的生活贫困和职工队伍的不稳定。水价的审批是由国家各级价格管理部门严格控制的,既不能按照商品的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定价,又不能得到政府的价格补贴,这实际是政府转嫁了水商品成本支出的负担。因此,目前全国水管单位的巨大亏损,其主要原因均是政策性亏损。
(2)、水费的计收机制。多年来,水费的征收都是由地方各级政府以“实物计量、货币结算”的方式实施的,在九十年代后期改为“按亩计量、货币征收”的方式。这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行政手段征收水费是可行的,但在市场经济时期就出现了许多矛盾。第一是征收主体的错位:由于水具有商品的属性,就不能回避市场经济规律,回避买卖双方直接见面的供需服务关系。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普遍出现入不敷出、财政严重赤字的状况,必然将广大农户所解交的水费用于发放工资、奖金、建办公楼、修学校及地方社会公益设施等支出。因此,普遍出现了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挤占、挪用、截留水费等违纪违规的现象,导致一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欠收水费高达几千万元的严重后果。第二是计量标准的失衡:在计量收费的方式上,长期沿用按设计灌面或八十年代初定的灌面,将田土面积折合为标准亩计收水费。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城市化的建设,使田土的比例和各类经济作物的用水量与原有核定的标准严重背离。所以,传统的水费计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3)、水利资产收益划分的机制。在水利工程的单项或单位工程资产中,同一类固定资产往往同时发挥出两种不同的功能效益,如水库工程中的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放空设施等项目,既为防洪保安发挥作用,又为蓄水、养殖、发电、旅游等发挥作用。因此,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各自所发挥的效益就很难用准确的数据进行价值定量,区分其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
(4)、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机制。我国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或灌区大多数都是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建成的,主要是通过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加之受当时技术、资金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设计要求低、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不高、渠道防渗不配套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造成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跨塌水毁严重、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损失浪费惊人,并且存在重大的水利工程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国大江大河的堤坝和各类水库的防洪抢险任务十分艰巨,水库跨坝、渠道跨塌等事故时有发生。这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机制不顺所造成的后果。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中的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多、情况复杂,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4.运行管理经费的问题。
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管理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支出的补偿主要来自于水费收入。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受到“以粮为纲”,“无粮不稳”和“水是天上掉的,无价无偿的”观念的影响,加之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政策保护,所以,水商品的价格一直不到位,而国家对公益性支出不予补偿,导致水管单位的运行管理经费十分短缺。另外,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每年的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又形成水管单位人员增多、机构臃肿、素质低下,根本无法实行水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由于没有经费,长期以来,没有加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等社会保障体系,大量职工退休、下岗、待岗后,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非常严重,特别是在我国的西部落后地区和基层水管单位犹为突出。
5.水管单位性质问题。
水管单位的性质经历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生产型事业单位”的过程,长期实行“自收自支”、“以收抵支”的预算管理形式,没有得到科学、客观、合理的准确定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国家经济不发达所致。水利工程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的基础。因此,理应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和财力的支撑。由于水管单位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因此,结合实际界定单位性质就非常必要。光靠水管单位的经营性收入来补偿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支出是不合理的,也是补偿不了的。就全国水管单位一九九五年新财会制度改革后每年出现的巨大亏损来看,再过一段时期,很可能出现“所有者权益”的全面赤字,多年积累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将被巨大的“未分配利润”赤字所冲抵贻尽。这都是由于水管单位的性质错位和补偿缺位所造成的结果。
二.实施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1.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适应形势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是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陈腐观念,将原有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的完全依赖计划,依赖行政命令的思维方式转变过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的要素贯穿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特别是在水管单位内部的供水生产、水产养殖、水利发电、库区旅游、水土资源等生产经营实践中,严格按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要求,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强化成本核算,合理确定价格,严把产品质量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在重视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生活水平。一定要深刻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内涵,要明白“市场经济没有眼泪”的道理。
通过改革的手段,彻底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制定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形势,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揽我们的工作,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水土资源、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摆脱水管单位举步维艰的困境,才能在本世纪的前二十年实现水利人的小康目标。但是,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转变观念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念、循序渐进,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跟上时展的步伐。
2.认真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关系。
⑴、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
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释放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改革的具体工作,以稳定、求实、创新、发展的态度来面对改革,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⑵、行政管理和水管单位的关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
水管单位应按照各自的职能,划分灌区内的水政执法、渔政执法、水库防洪、灌区排涝、江河提防、灌区管理工作的责权利。水行政主管单位只能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而不能对水管单位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的过多、过死、过细。而水管单位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土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开展水商品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对公益性资产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和完整;做好防洪、排涝、减灾、水土保持等工作,确保公益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真正作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新型关系。
⑶、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关系。绝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均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综合,其综合效益必然具有公益性效益和经营性效益,在公益性效益中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在经营性效益中表现出水管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处理好这个关系对社会、对水管单位都非常重要。界定清楚两者的资产量、价值量是这次体制改革的焦点。从公平、合理、科学而言,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划分时,可按水库库容的各自占比,或防洪、排涝、减灾、环境效益占灌区范围内平均年度GDP贡献率,或水管单位年度总支出中扣除经营收入弥补支出的占比等方法,客观综合确定公益性资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量。同时结合水管单位现状、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速度调整确定公益性耗费的补偿额度,不搞一刀切。
要分别对每个水管单位进行划分和确定,明确各级财政部门应承担的补助份额。同时,重新核定水管单位的供水成本价格,分别对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灌溉、城市环境等不同用水类别确定不同的水价成本和价格。并对其中的农业水价的成本价和当年执行的收费价格进行比较,按照实际供水量和收费总额核定差额,将这一部份不应由水管单位承担的差额,由受益的地方财政负担。但是,由于存在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国家应从全局出发,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大体平衡各省市区的负担份额。
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中央关注的重点,也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家应将不断加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和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配套改造防渗力度,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水管单位一定要抓住这一发展自己、状大实力、提高社会地位的机遇,迎接挑战;在加强自身综合经营管理的同时,争取上级各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改革投资体制,将产权、经营权、管理权适度分离,以股份合作、租赁承包、出售拍卖、联营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为今后的综合经营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借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水管单位财务状况的良性循环。
(5)、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理顺水管单位管理体制,主要在于外部管理体制的理顺和水管单位内部管理体制理顺两个方面。外部管理体制涉及到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级水行行政主管部门、流域机构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上下领导关系,条块业务关系通过本次改革是必须理顺的。而内部管理体制则主要涉及到流域内部、灌区内部、水管单位内部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内部关系的理顺,必须在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理顺,为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理顺创造条件,做到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增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6)、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的关系。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水管单位在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清理撤消在计划经济时期兴办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下属企业时,必然会出现人员过多而无法安置的现象,而大量的下岗、失业又必然导致水管单位内部和社会的不稳定。同时,水利事业的发展又将出现急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因此,
一方面要坚决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采取提前离岗休息、鼓励辞职、自谋职业、鼓励脱产学习,轮岗待岗等多种办法,精减人员队伍,配套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使这批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另一方面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到适当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知识才干。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同时实施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精简机构,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处理好这一关系,将十分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轻装上阵,提高职工素质和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准确确定水管单位性质,建立符合实际的补偿机制。
理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的重点在于对水管单位的准确定性,必须按照政策,结合实际,做到准确定性。在公益型、经营型和准公益型三类不同性质界定清楚后,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于准公益型水管单位,而情况最为复杂的也是这一类。由于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发电等经营。因此,要以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经过科学的划分后,明确各级财政补贴的份额和自收自支的范围、用途、人员、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水管单位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使职工的生产岗位进的来、走的出,退休有所养、下岗有去处。
4.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符合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通过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适应形势、符合要求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其主要的机制是:
第一,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按照统一政策,重新核定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分类成本水价,调整实际执行水价,对农业灌溉用水的水价实行“小步快跑”的办法,加快水价调整进程。使水价的形成机制、调价机制和管理机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反映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第二,在水费的征管机制上,按照“先服务、后收费”的政策,不再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减少征管环节,明确征收主体;做到供需直接见面,实行合同制供水,收费到基层。同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的建立乡镇或村社用水户协会或支渠管理委员会,由乡镇或灌区的水利管理站牵头,负责供水、管水、收费,解决供用水的纠纷,形成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到服好务,收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