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时间:2023-06-04 08:36: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篇1

环境的改变、集体的重组,对新入学的学生来说是人生道路上新的起点,是对其进行教育的关键时期。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中的基本需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学习、认知、情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也是久远的。所以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氛围。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在享受民主中学会民主的态度,在被尊重中学会自尊和尊重别人,在信任的目光中增长自信,在和谐的气氛中与人为善。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教学心理环境,能使学生头脑清醒,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心理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各种积极的情感交流,把鼓励、期待等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教育的功能。

(二)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堂教学中若能创设良好的竞争机制,不仅可以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培养学生参与竞争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这样每个小组的情况大致相当,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而合理。组建后实行组长轮流负责制,让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岗位,各尽所能,在不同层面获得锻炼,每学期再根据小组的综合成绩进行一次动态平衡调整,以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保持小组内旺盛的合作和组际间的竞争活动。课堂上进行抢答,辩论等方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争创优胜小组”“进步之星”“优秀小组长”等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纪律等方面开展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竞争活动,以“赛”促团结,以“争”显才干。在合作竞争中,由于小组的综合实力是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这就促使组员间的精诚团结、相互激励、彼此帮助、默契配合、实现优势互补,这样既发挥了优生的作用,又带动了差生的前进,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能。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久而久之,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结合生物学知识,注重进行性心理教育

中学生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对异性好感等现象,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教师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得的知识相对较少。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在认识世界之前首先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身心变化有所了解,为进一步成长打好基础。为此,可以利用生物课本中“生殖和发育”一章,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可以结合书本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观看相关录像,介绍有关身体发育的卫生常识,使他们对自己生理现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老师还可引导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珍惜父母的爱,学会对别人友爱,学会感恩。

篇2

从90年代初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传统的研究关注中学生层面的较多[13],关注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较少。而且针对中专学生进行的研究大部分的被试都是选取卫校的学生[46]。另外,已有研究的取向多数是基于问题导向的,大多数都是选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比如说SCL-90[47],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目的是发现学生心理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学生,给予他们一系列的干预和帮助指导。传统的研究中很少有针对其他专业类型的中专生的研究,而且研究目的通常也不是面对所有学生的、以全方位的学生的心理需求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本研究就着眼于关注非卫校学生,选取经济类专业的中专学校一所,采取半结构问卷法,以所有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导向,研究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兴趣点。通过纵深研究,旨在面对所有学生的需求。关心他们的兴趣点和真正需要,希望能够更为全面的描述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为客观和务实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北京市某所经济管理学校25个自然班中,随机抽取3个自然班作为被试,发放问卷101份,回收问卷98份,剔除无效问卷,收到有效问卷81份,问卷回收率为97%,问卷合格率为83%。由于问卷有一部分是开放式的无结构题目,因此导致最后无效回答较多,最后剔除问卷的比例也较高。

1.2 实验材料 本研究采用自编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和学生心理需求问卷。其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是以学生自我报告的形式,汇报自己本学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状态,由7个项目组成。学生心理需求问卷主要参照柳友荣等[8]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自评量表的维度,参考本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的教材,并结合对本校5名学生关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生活事件的访谈,自己编制。本问卷除了让学生对影响自己心理健康因素的生活事件进行评价和排序以外,还设置了开放性问题,“你目前最感兴趣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希望心理健康的老师能给予什么帮助?”等等一系列的题目,获得更为纵深的信息。

1.3 数据处理 对于量化数据采用SPSS12统计分析。对于开放性题目手动编码,并结合SPSS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学生心理需求的总体特点

2.1.1 封闭排序问题 针对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心理健康问题排序,将学生的排序转化为分数,排名第1的评分8分,依次类推,排名第8的评分1分。按照主题,学生排序的结果如下:①认识自我(5.60±2.00);②完善自我(5.36±1.85);③人际交往(5.33±1.97);④职业性向(4.60±2.13);⑤学习兴趣和动机(4.36±2.09);⑥学习策略(3.99±2.05);⑦职业选择(3.80±2.43);⑧异性关系(3.25±2.39)。

进一步分析,看到依照平均分的排序和学生在每个问题上各自排序的百分比还是有着显著差异,比如“异性关系”这个主题虽然在整个8个主题的平均分排序中排名最后――第8名,但是具体看这个主题的选择情况,发现40%的学生将异性关系排在第1位――最为感兴趣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这个问题上排名的差异远远比其他主题大,因此导致了平均分排名比较靠后。结果见表1。

2.1.2 开放式问题 通过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回答自己最感兴趣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答案相比封闭的排序题目丰富了许多,达到了14类。

2.1.3 封闭排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对比 将每个学生在排序题目中排名第一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该学生提名的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一致性对比,发现学生在选题目中选择的第一感兴趣的主题和学生自己提名的最感兴趣的题目差异显著(t=12.910,P

2.2 不同发展目标的学生心理需求的

2.2.1 学生未来发展目标 中专学生由于学历和年龄的原因,他们一般在结束了3~4年的中专学习生活以后,并不全部都进入社会,而是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大体来看中专学生对于中专以后的未来的发展目标由读书和进入社会2大类组成。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生(15%)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未来目标。学生未来发展目标的具体的比例分布如图2,3。

2.2.2 未来发展目标和学生心理需求的关系 第一,以继续读书为目标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的排序。将未来的发展目标中“继续读书”标定为非常强烈和比较强烈的学生作为以继续读书为目标的学生,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的排序,结果和第一部分的排序有所不同,该类学生的排序如下:①认识自我(5.93±1.95);②完善自我(5.53±1.55);③人际交往(5.40±2.16);④学习动机和兴趣(4.80±1.86);⑤学习策略(4.73±2.28);⑥职业性向(4.47±2.36);⑦职业选择(2.80±2.21);⑧异性关系(2.27±1.53)。第二,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的排序。将未来的发展目标中“直接工作”标定为非常强烈和比较强烈的学生作为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的排序,结果和第一部分的排序也有所不同,该类学生的排序如下:①学习动机和兴趣(6.17±2.56);②人际交往(5.83±1.33);③认识自我(5.67±1.97);④完善自我(5.50±2.66);⑤职业性向(4.33±2.40);⑥职业选择(4.00±2.37);⑦学习策略(3.67±2.07);⑧异性关系(2.83±1.60)。第三,两类目标不同的学生的差异。对2类目标不同的学生在8个主题上采用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分析表明:Pillai's Trace =0.096,F=4.026,P=0.05,结果显示2类目标不同的学生在心理需求上差异显著。经过方差齐性检验表明:P=0.000,拒绝虚无假设,表明2种目标学生的数据方差不齐性,因此选用Tamhane法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两类目标学生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结果见表2。

3 讨 论

3.1 自我认识模糊 本研究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困惑程度选取心理健康问题的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自我认识模糊,对自我定位的困惑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学生最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的问题。这和通过心理健康问卷筛查出来的问题并不十分一致。先前的研究发现学生一般的心理健康问题人际关系敏感(6.9%)、强迫(6.4%)和抑郁(5.7%)[5]。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在于两者的研究取向不同,一种是以发现心理问题为导向,这种研究导向主要目的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虽然许多的研究表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不同的研究结果汇报的比例在20%~30%之间,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并不是问题学生,因此以兴趣导向进行的研究结果就和以问题导向结果不一致是非常正常的。因此,面向所有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学生自我的认识和完善的主题,而不仅仅是关注传统的学生人际关系的问题、焦虑和抑郁问题,而应该从根本上,从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上,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在学生的心理需求还没有发展成为问题之前就加以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自我以及人生追求。

3.2 不同目标的学生分层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除了传统的全日制高等教育以外,还有许多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方式,比如说自考,成人高考等。作为中专生由于学历较低,将来的就业也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因此使得很多的学生都没有把中专教育作为自己学习生涯的结束。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希望自己的在中专学习之后还继续读书,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的比例明显要小于继续读书为目标的学生,并且这2种目标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需求也有着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以继续读书为发展目标的学生关注自我的认识和完善仍是最为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于中专毕业之后想工作的学生却把学习动机和兴趣这个主题排在第一位。这和研究者最初的假设并不十分一致,根据已有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学习问题是学生一个主要关心的问题,那么研究者假设对于继续读书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关心学习相关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更为感兴趣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的问题。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通过研究者在问卷调查之后对部分学生进行的个别访谈,可以得到解释: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有一些学生并不是自己十分情愿的选择就业为目标的,而是觉得自己反正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什么也学进去,所以索性放弃了继续读书的目标。他们的目标选择是因为对于学习的无奈而被迫选择的,因此他们更为关注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问题,期望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自己找回学习的动力,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学习也是非常向往的。除此之外,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对于职业选择指导的需求明显高于以读书为目标的学生。这个和他们的目标选择有着紧密地联系。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因为会更早的步入社会,因此他们既需要了解自己的职业性向,也需要有职业选择中科学引导的问题。而读书为目标的学生因为短期内仍然是以学习作为主要的目标,前途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他们的心理需求仍然以向内的自我找寻为主要目标。针对这样的现状,中专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应该灵活应对,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开设为选修课程,针对不同目标的学生,开设偏重不同的心理健康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上哪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篇3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学校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把它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要不断统一思想认识,在学年、学期工作计划中,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人格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提到议事日程,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做到统一规划,具体部署,专人负责。成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组建了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队伍,明确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目前,学校还将加大人力物力的投人,在不断充实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心理研究课题,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扎实、更深人、更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建立机构是保障

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由我亲自抓,学校领导亲自参与研究工作;校团委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生科、招就办、教研室、班主任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三、明确任务是核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1)拟订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纲》。(2)心理教育纳入教学大纲进入课堂。通过课堂对每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3)建立咨询室,配备经过培训的专职心理人员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4)组建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并实施对队伍的学习、培训。(5)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为家长提供辅导学生的指导意见。(6)运用心理调查手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7)通过校刊杂志《铁韵》和心理健康宣传橱窗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

四、总结成果促提高

通过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以下成绩:(1)掌握了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部分资料,比较客观地了解到一些制约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热点问题及突出的个案问题。(2)缓解了校内人际冲突,改善了学生就业应聘的紧张、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3)及时发现精神疾患学生,并联系家长积极对症治疗,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4)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文章发表、科研成果论文获辽宁省十五计划一等奖。(5)心理教育与就业指导横向联合开展科研工作,正在完成课题《学生就业指导提前介入对学生心理成熟的影响》。(6)拓宽心理研究领域,探究师源性心理问题及研究教师心理问题。

五、具体做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学校在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搬进了教室,走上了所有班级的课堂。教学计划安排每个学期每周一学时。为了使“心理健康”

教育更富针对性,更能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更能有实效,心理咨询室都认真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1)开展课前的学生思想状况大型调查。为克服盲目性、加强针对性,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课前学生思想调查。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2)本课结束之后对学生心态的调查。在近几年毕业班离校之前,对他们的整体心态进行书面调查。 (3)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坚持“三不原则”。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始终坚持不能“灌输”,不能“学科化”,不能“单向活动”的原则,尽可能在教与学之间寻找共点,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使本讲座成为学生潜移默化提高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的一个操练平台,成为伴随其青春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良师益友。

(二)营建良好的心育氛围,心理咨询室的工作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展开

除接待常见身心问题的学生而外,心理咨询室还配合班主任、学生科、教研室、科任老师、生活老师的相关工作。先后对学校内一些较为特殊的行为偏差生、人格障碍生、心理疾病生进行了咨询辅导,对其它部门推荐的一些个案学生展开了心理疏导、跟踪调查,并将存有安全隐患的特殊案例报告学生监护责任方,以及早防患于未然,对较严重的心理异常、自虐、性别错位、人格障碍者,建议家长带学生及时到医院接受专家诊断、治疗。

与此同时,对前来咨询的一般心理问题求询者,按其心理问题代表性强弱一筛选出典型案例,(严格根据保密性原则,隐去真实姓名等背景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使用。这种贴近学生心理实际的代表性案例较之于书本案例更富有针对性、对疏导校园中各年级带共性的心理问题、集中的缓解群体矛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努力方向

(一)学生方面

篇4

我们应该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的全过程。传统的“填鸭式”、“放羊式”、“教官式”等等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现代学校体育教学。在体育课堂中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长者,更是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朋友。只有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关注的互动模式,才能让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教师只有真心对学生付出,才能换来学生的信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人格上平等,主动关心学生,尊重每个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主动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只有让他们处于这种积极地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学练的效果才能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在锻炼了身体的同时,心理也能健康的发展。

二、课堂教法的灵活把握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样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无不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变化,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多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他们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参与到其中,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增强他们的领导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轮换小组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团队管理,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采用个人技术展示和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课程安排计划时,尽量安排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兼顾到男女学生的运动需求,争取每人都有一到两项擅长的运动项目。

三、课堂评价的巧妙运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或扑捉学生学习最佳时机和切入点,这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课堂评价的运用得当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把握评价的有效性,评价也是一种沟通的艺术,需要体育教师能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情景,这是评价获得最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评价在宽松和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使学生能在质疑、惊叹、争议和探讨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把握评价的时机策略,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评价时善于捕捉和把握时机,师生在交流评价时要心心相通,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进行及时地激励性评价,在评价中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等。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只要坚持用发展性评价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评价行为,评价时做到有“材”、有“人”、有“艺”,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提高体育课堂评价有效性,更好的发挥评价功能。一切评价其实都是手段,而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自我评价是一种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评价的运用得当,可以很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地评价是一种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课堂的和谐性。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58-01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学生有较强自信心的比例只有43%,抗挫折能力强的仅占38%,意志力强者占20%。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自信、意志力不强、与人难相处、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敌对情绪高、厌学、单相思等、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虑、缺乏耐力、注意力差、缺乏观察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教育部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生物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下文是我根据生物课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掌握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例如,初中生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开始成熟,同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包括性意识的觉醒、性别角色的确认,的萌动,开始对异性关注,有与异往的需求等,依据这些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教育。

2.主体性原则。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制作的植物标本、泡菜、酸奶等产品。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做好了以下几点:

1.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塑造高尚人格。“身教胜于言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教师是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当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2.运用生物素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学习成绩不良更可怕。”在生物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如各种挂图、实物、实验以及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幻灯片等,都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尤其是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更能激发学生。

3.运用生物素材提升学生耐挫折的能力。“人生挫折十之八九”,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直到35年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通过遗传学史的学习,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地对待挫折,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

通过几年的实践, 由于在生物课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但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智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的正常的情绪反应力、心理适应力、心理耐受力和心理控制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意志品质、适度的反应能力和统一的人格,并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以来班级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团结协助、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

篇6

康水平 提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51-03

心理健康是21世纪的主题之一,接受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保持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深切渴求。实践证明,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一般都能够更自觉和有效地调节自我心理进行心理保健。但因种种因素制约,在心理健康课程尚未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必修课的现实状况下,高校课程结合自身特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因材施教,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特别重要。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体育课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但同时它又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体育课本身亦肩负着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本文拟探讨以体育课教学为平台,发挥体育课特有的优势,从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从提高体质方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一方面,身体健康影响心理健康。身体无疾病,机体活动正常,内分泌平衡,更易使人生活愉快,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反之,身体虚弱,体质欠佳,经常患病,必然会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使人生活中承受更多的烦恼甚至痛苦,降低学习、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影响身体健康。心理状态良好,就会食欲旺盛、精力充沛,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发一系列劣性生理机能的改变,进而导致便秘、失眠、消化不良、心率失常、月经失调等症状。体育课是直接育体的课程,在高校所有课程中,它是了解和掌握学生身体健康最直接的途径,也是通过促进身体健康进而推动心理健康最有效的课程。体育教师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体质,进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身心关系、强化锻炼意识

一般来说,大学生都能感受到身心健康紧密相连,但大多数人却无法准确道出二者具体的关系。认识是行动的指南,认识上的不足是导致大学生群体对参加体育课和增强体育锻炼的集体忽视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身心关系、强化锻炼意识。

首先,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利用各种有利时机,从理论上向学生讲清身心健康的关系,例如: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体育爱好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体育运动爱好者。其中从事集体运动项目的体育爱好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从事个人项目的体育爱好者。以此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其次,每个人每一天都会因为各种原因或多或少地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不良情绪是一种负能量,它不仅损害身体的健康,而且降低学习、工作的效率。祛除不良情绪的方式很多,其中体育锻炼无疑是一种既科学经济又简易有效的方法。在医学界和心理学界,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公认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体育运动能促进大学生身体发育,为其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还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但是,科学的锻炼才能获得最大的心理效应,只有上好体育课,科学地指导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对心理健康积极促进的作用。此外,大学生迷恋网络、沉迷游戏、借烟酒解愁等是消除不良情绪的具有危害性的方法,大学生只有及时地采取体育锻炼等有效的方法宣泄或转移不良情绪,才能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保持自身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锻炼意识。

(二)掌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工作。教育部等多部委在2000年印发《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在2004年《关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和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从2000年开始会同有关部委每5年对中国公民进行一次体质健康监测。按照文件规定,体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并且自2007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每两年组织一次对各地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情况的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实际上,我国高等院校每年都根据要求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而且按照要求录入和上报数据,同时接受上级教育行政机关的专项检查。

在国家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各高校应掌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努力做好大学生体质测试工作。主要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一是高度重视体测工作。各高校领导及体育课教师应高度重视体测工作,要求自己也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完成该项工作,避免弄虚作假或者应付了事。二是了解体测工作功能。各高校每年测试后上报的数据最终进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按各种要求进行统计、分析、检索的功能,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在线查询和在线评估服务,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使学生既能够准确地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又能够查询到针对性较强的运动处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锻炼;该系统还可为各级政府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提供翔实的统计和分析数据,使之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三是全面掌握体测数据。体测结束后,任课教师应通过测试数据,结合教学情况,充分了解自己授课班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避免过去将数据束之高阁的现象,充分利用体测数据的价值。

(三)因材施教提高大学生体质

教师直接掌握着学生体质测试数据,所以应该针对授课班级体质测试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还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的、实效性强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通过体育课亲身实践,大学生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锻炼身体,提高体质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从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般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教师难以通过目测作出判断,当然也不能强迫大学生采用量表进行较为准确的测试,更何况,学生本人一般也不愿主动向老师提及(除极少数心理健康状况差而导致严重影响学习、生活的学生外)。那么,体育课教师如何更直接、更简便、更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呢?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关系能够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体育教师而言,这一科学规律既提供了分析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依据,也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对此,体育教师应注重三方面工作。

(一)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与高校其他任何课程相比,体育课具有极其开放、极富动态的课堂,学生在较为广阔而自由的空间里,其一言一行常常源于真情流露,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别容易观察到,并对授课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大致准确的判断。例如,那些乐于亲近老师、与同学合作融洽,即使与师生产生矛盾冲突也很快冰释前嫌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至少在良好以上;那些与师生关系不冷不热,既不亲密也少冲突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一般;而那些独来独往沉默寡言,难以与师生合作,或者经常发生言语甚至肢体冲突的,冲突之后明显长时间不言不语、郁郁寡欢或是耿耿于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般不佳。

(二)帮助学生认识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时机,将这一心理学规律告知学生,使学生懂得运用这一知识判断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况,并且掌握这一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活动中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增加共同语言,促进心灵的沟通,既使自己有机会了解别人,也使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从而帮助自己获得可靠的社会支持系统。独处只会使自己更加孤独心理更不健康。

(三)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

在轻松、愉快、活泼的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那些个性突出、自我意识较强、与人格格不入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个性导致无法与他人团结协作。体育锻炼能发展人的个性,而体育课又是特别强调合作意识的课程,在游戏、比赛、练习中,教师可以发动那些活泼、开朗、热心的学生带动和帮助那些内向、沉默的“惰性气体”,同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进而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使其心理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例如,篮球、排球、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能够督促那些孤独、怪僻、不合群,不惯于或者难于与同伴交往的人逐步适应与他人的交往和交流,培养友爱、互助的集体荣誉感;游泳、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项目,可以使那些平日腼腆、胆怯的学生不断地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害怕、恐惧等各种胆怯心理;乒乓球、网球、羽毛球,以及跨栏、跳高、跳远等项目,可以使那些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学生逐渐克服或摆脱犹豫、徘徊的心态;慢跑、长距离步行、游泳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能帮助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可以使遇事过分紧张,容易发挥失常的大学生在形势多变、紧张激烈的危机中学会冷静沉着和发挥自身优势。

三、从树立正确的“三观”方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实际上,在所有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中,最根本和最有效及最持久的方法就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三观”恰恰是大学生最感抽象的内容,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未能真正掌握的知识。但毋庸置疑的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同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能够使同学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转逆境为顺境,化阻力为动力。因此,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信心,并产生悦纳自我的价值情感体验,在积极进取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获得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高校各类课程中,体育课是学生普遍接受、逃课率较低的课程,体育课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教学契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于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无疑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当然,要求体育课教师系统、完整地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确较为勉强。但是,在“三观”中,由于人生观居于核心的位置,教师能利用时机使学生明确正确人生观的内容也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的人生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高尚的人生目的,为人民服务(通俗地说就是为他人着想),大学生为他人着想,做人有动力做事有冲劲、心中坦荡心理更健康、更利于养成约束自我的习惯更容易取得学业和事业的成功。其二,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认真即明确自己目标并且承担自己的责任,务实即从自己实际出发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进而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目标,乐观就是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困难中看到希望,进取就是有勇于挑战困难的冲劲,解决人生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三,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因为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所以应树立“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这一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虽然体育课教师无需承担思政教育这一专门的职责,但是大学阶段却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观念、行为可塑性极强的时期,更是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体育课教师能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的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那将是学生受益,教师受益的事。

【参考文献】

[1]任长顺.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

[2]张烁.全国学生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下降[N].人民日报,2012-04-21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7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第十五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中指出: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所需课时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统筹安排。中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4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包括团体辅导、专题讲座等,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减少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的产生。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本人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看到的中学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渴望列举一二。

一、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渴望

2013年4月13-14日,在洛阳市未成人辅导中心的精心组织下,本人担任主讲,对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的班主任、中层领导和校领导进行为期一天半的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团体辅导、解囚、感恩活动。

(1)团体辅导。首先是分组,其次是根据主持人的介绍和自己对本次培训的理解,提出培训希望达到的目标(有个人要达到的目标,有希望他人达到的目标,也有希望本组集体达到的目标),最后建设本组菜地,在菜地上要呈现本组队名、队歌、口号、演出的节目名称及表演节目时的造型。老师们热情很高,经过思考和讨论,大约三十分钟,各组完成了以上三个任务。

(2)在解囚环节中,主要探讨了情绪、身体、行为、思想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情绪解囚主要是让老师们了解情绪是通向智慧的大门。②身体解囚主要讲了生命在于运动。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女教师说:你想身体强壮吗?那就去跑步,你想不生病吗?那就去跑步,你想没有烦脑吗?那就去跑步,你想工作顺利吗?那就去跑步,你想生活幸福吗?那就去跑步……③行动解囚主要讲了提高自己帮助别人。④思想解囚主要讲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3.感恩活动

做了一个感恩冥想。用三十分钟的时间,让老师们回想自己从小到现在不同阶段可感恩的人和事。老师们在分享的时候,大都是对父母的感恩,没有上升到对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爱人、对孩子的感恩。

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渴望

2013年5月,我给高一高二的同学做了一次中国梦的心理辅导。辅导的内容很丰富,在这里选择其中几个内容看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渴望。

(1)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原蒙牛董事长牛根生的一段话。清晨,非洲草原上的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知道新的比赛就要开始,对手仍然是跑得最快的狮子,要想活命,就必须在赛跑中获胜。

(3)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这是本人的理解)。①在上学阶段,学习知识,考上大学,改变生存环境。②参加工作后,学习知识技能,能增加资源,提高工作方法和效率。③到45岁左右的年龄,学习知识,能正确认识自己,提升生命质量。这段话使学生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方法,知识就是技能,知识能改变命运,激发学生进一步对知识的渴望,从而抓紧上学的时机,走好青春年华之路,为将来奠定基础。

(4)王国维的读书三种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最后用杨培安唱的《我相信》结束。学生热血沸腾,每个同学都觉着自己是顶天立地的,都能做出一翻伟业。

通过对中学师生的心理辅导感悟到,优良的心理素质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心理素质的形成,中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时期,而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就更为严峻,这说明了在中小学师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才能让师生正确认识自我,真正走向成熟,迎接挑战,创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2]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篇8

在我国,青少年大都在学校接受学科教育,学科教育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教育性。无论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或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科教学都可以进行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学数学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样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训练,原有的心理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史的材料,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能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它各种活动中。如:分层设计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练习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思维的不同水平和跳跃能力,可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问题。

3.锻炼学生的毅力。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心理健康的人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自动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又能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惊惶失措,变得消极悲观、自卑怯懦,阻碍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的发展形成消极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在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共同增长。当然,在这里必须强调合作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竞争的良性发展。

二、在课后辅导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设计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讲述“充要条件”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学习成绩好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健康心理在实现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自觉地摒弃不良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条件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特别是在分析法证明中,要求学生思考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它拥有了哪些条件。所以,我认为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考试结果,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勇气。

三、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太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四、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讲课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

篇9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5-0133-03

爱情,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哲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人们对爱情孜孜不倦地追求,乐此而不疲。爱情展现了人类的文明史,也磨练了人们的意志,促进了人性的成长。爱情,关乎性本能,关乎社会关系和人类规范,更具意义的是,它体现了人类独特的精神性。

所谓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相互间最真挚的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专一和稳定的感情。[1]动物界没有爱情,而人类却独有。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生理和性意识都逐渐成熟和觉醒,心理上自然会产生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大学的管理较为宽松,年轻人也相对较多,在朝夕相处中,男女生交往密切,易动感情。因此,大学阶段成为了学生恋爱的“黄金时期”。由于与社会青年所处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具有其区别于社会青年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因此,大学生把握自己的恋爱心理特点,了解自身恋爱心理活动规律,减少、消除自身心理上的困惑,避免、纠正行为上的盲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其课程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地必须包含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讲授。在多年的一线心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恋爱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仅次于人际关系问题之后的第二个让其困扰不已的问题。那么,《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要以什么为重点?教学目标应该设立于为什么、或者说要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呢?这些教学目标又要通过怎样的教学途径来实现呢?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讲授内容应包括恋爱心理和性心理

从大学生的性心理来看,他们的年龄段处于18~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发展的中期,性心理伴随着极大的生理变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趋向成熟。性是一种强烈的生命冲动,青年人对性充满渴望,性意识与性道德发生冲撞,内心充满矛盾,而深感焦虑,。这必然使他们兴奋、激动,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困扰。面对身体和心理的急剧变化,有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并能较好地应对,有的却适应不良、调节不利,导致情绪和行为上出现异常,甚至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疏导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性心理十分必要。目前,很多学校已没有设立生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学生不论从必修还是选修方面都无法获得相关正面的知识,很多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了一些一知半解的性知识,结果是以讹传讹。对“性”,学生充满焦虑和恐慌。事实上,大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对性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希望了解与身体发育有关的性生理知识和性心理知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恋爱心理讲授中,应该首先从生理知识入手,这其实也是爱情产生的根源性问题。适当地传授健康的两性知识,消除学生对性知识的无知和误解。另外,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使之在心中有一个“性关系”原则,那就是,能负多少责,就做多少事,不是一定不能发生性关系,而是你发生性关系的前提是什么,是性解放、性自由、无理智的性冲动,还是真爱的升华,并且一定要确保自己的是安全的,也就是不会给自己或别人带来伤害。艾滋病的防范、妇科疾病的防范都应当纳入到性心理的讲授中。

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来看,其恋爱现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一是目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均为90后,与80后对比,部分90后的大学生谈恋爱时重过程、不重结果,只求曾经相爱过,不求将来天长地久。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从未联想过婚姻,他们将恋爱与婚姻分离,从未考虑爱的“将来完成时”。二是很多大学生的理想是学业第一、爱情第二,但到具体行动上却明显表现出爱情至上。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认同“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这一观点,也能够摆正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他们认为爱情应当服从学业,或是希望学业和爱情双丰收。但是,这些仅仅是大学生主观上、思想上的愿望而已,事实上,能够在行动上处理好爱情和学业关系的学生并不多。三是性道德淡化,恋爱思想开放。虽然中国是一个受封建思想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虽然讲究传统的伦理道德,虽然人们一直信奉从古至今的观,但是学生却在一些影视作品、网络新闻、电视节目中不断受到现代不良社会现象和新型婚恋观的冲击,使他们在爱的激情下性开放、性放纵,不仅在私密的场所,甚至是在一些公共场所、大庭广众之下也旁若无人。四是恋爱关系脆弱,失恋后承受能力较弱。一些学生在失恋后甚至采取极端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讲授应该初步涉及婚恋知识,让学生了解爱情与婚姻的关联,慎重地对待爱情,珍惜自己的感情,并且应当将“爱情与失去――爱情挫折的承受”作为讲授重点,让学生学会在爱中成长,培养爱的能力。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目标应突出爱的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关键在于需要弄清楚到底希望学生上课后发生怎样的变化,也就是说教学的结果是什么?一般来说,任何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目标,二是情感目标,三是技能目标。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文件中,教育部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表述为:“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从上述表述中发现,这个教学目标仅仅是认知层面的目标。在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受到,恋爱问题绝不仅仅是认知问题,能力问题才是重点,也就是说这部分章节内容的讲授一定要突出教学的技能目标,也就是培养学生爱的能力,掌握爱的技能。国内有一本书,叫做《爱的五种能力》,是国内资深情感教练赵永久先生的著作,他的理念是:爱情需要学习,婚姻需要练习。爱一个人需要具备爱的能力,具体包含了五种能力,它们分别是――情绪管理、述情、共情、允许、影响。[2]这五种能力是情商的具体体现,分别对应了五行,是国内第一套系统的爱情理论。其中,“情绪管理”是指只有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别人;情绪不能自控的人,往往使自己的爱人陷入痛苦之中,甚至会伤害他人的情感。“述情”则是指用不伤害关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感受,在恋爱需求中讲的便是爱情的表达。人们在表达、沟通上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有了情绪不说,一味隐忍,忍不住了就爆发了,或者是在表达和沟通时常常用指责和抱怨的方式。或是隐忍伤自己,或是指责和抱怨伤害对方。“共情”是指理解并支持对方、善解人意,这是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爱人能够具有的能力,但往往很多人都没有。“允许”是指尊重差异、允许成长。爱人之间发生分歧,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不允许所导致的,不允许对方跟自己不一样,不允许对方有些缺点,要控制对方或改变对方。“影响”是指做好自己,对方也会变得更好;每个人都会变,在爱情关系里的人更是会因为自己的爱人而变。可以说一个人找了不同的爱人就会变成不同的人,人有可能越变越好,也有可能越变越不好。那么,自己怎么做对方才会变得越来越好呢?这就是影响的能力。

很多学生在爱的过程中,不能给予对方幸福,反而给对方带来愤怒和仇恨,部分学生不懂得爱要怎么说出口;还有部分学生,在恋爱前两人是朋友,恋爱后却成了仇人;另有部分学生在失恋后,做出匪夷所思的暴力举动……这些学生并非不懂得恋爱知识,而是他们迫切需要爱的技巧和能力。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必须成为一种有效教学

观摩某个教师的一堂优秀示范课时,我们往往会为他那精彩的讲演艺术而称赞不已,从教学材料的展现、课堂提问、教学互动到总体的教学设计,会发现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但是,要知道,这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有效教学远非只是有效的讲演。如果有效教学仅仅是由讲演质量决定,那么,就可以把每节讲得最好的课录制成录像,让学生看。但这样做的可行性如何呢?当你正在琢磨录像课的教学效果时,就能够思考得到,比起一个精彩的讲演来说,其实有效教学所包含的因素要多很多。第一,录像中的教师并不知道学生的基础是什么,就是说不清楚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知识。对某一班的学生而言,其内容可能太肤浅或是太深刻;其次,有些学生可能理解得很好,而有些学生可能不能理解,录像中的教师无法知道哪些学生需要额外的帮助,并且也无从提供帮助;第三,录像中的教师无法激励学生专心致志上课和认真学习;最后,录像中的教师永远也不会知道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和评价,即教学效果如何,还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由此可以明白,除了信息呈现的方式外,教师还必须关心其他许多方面的教学因素,必须清楚怎样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怎样来激励学生学习,怎样充当一个管理者来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必须成为一种有效教学。拓展其途径,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成为有效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严谨而清晰的逻辑思维、热心真诚的精神面貌,这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三个条件。若是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讲授教师能够通晓国内外的爱情典故,对爱情的渊源与爱情中可能遇到的困惑的相关知识十分丰富,并且具备一定的恋爱心理咨询经验,那么教学就越有可能成为有效教学。因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虽然并不是教师对自己所属的学科知之深、知之多,学生就一定能够掌握得更好。但是,教师对自己的学科了解越多,就越有可能使他们的表达更有条理,或者教学策略更为行之有效。有研究表明,在逻辑性、学科知识和学习之间存在重要的联系,说话有条理、有逻辑,思维缜密而表达清晰,是有效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热情真诚是教师品质中与学生态度最为相关的因素。教育学家科林斯认为,教师的热心状态包括快捷、有效、富于激情的传递、目光生动、演示性的手势、描述性的词,容易接受学生的想法和疑问,并且精力充沛,等等。另外,教学形式也是决定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恋爱心理本身是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所以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适当灵活,可以采取讨论、学生自己讲授、教师点评、案例教学、演练、课外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结合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恋爱困惑,展开价值观大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面,自己制作PPT,自己上台讲课,还可以进行关于“爱要怎么说出口”的演练;甚至可以对一些已经存在恋爱困惑的学生进行问题归类后展开相关团体辅导。

笔者认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渴望爱情,也能等待爱情,学生爱的能力能够得到提高,爱的责任感也得到增强。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必须做一个有效教师,让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效教学,从教师自身要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下手,让课堂教学发挥实效。

篇10

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目前学校教育越来越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备以上要求的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爱祖国、爱人民、为祖国和人类进步事业献身的情感,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不畏困难、坚定不移的顽强意志,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工作兴趣,谦虚、谨慎、勤奋、细致的性格,此外,还要具有主动性、疑问性、敏锐性、变通性和独立性。

在时展的今天,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学生抑郁和冷漠,学习适应性差,具有自卑心理,厌学、焦虑,缺乏奋斗动力,迷恋情感、网络游戏等问题。鉴于以上问题,我认为塑造中职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那如何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并塑造好中职学生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谈谈德育课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健康心理教学简单认识。

一、多赏识、多激励,树立和发展自信心。

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他们有一种“自我肯定的需要”。在年龄上虽是小孩子,但他们有一种成人感,不愿别人再把自己当小孩子看,他们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特别是成年人的赞同。这个时期是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德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德育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不要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后进生要重点照顾,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学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赏识、鼓励。特别是学习上一时受挫的学生,要给学生说明有时候一份试卷往往不能如实反映他真实的水准,因为某些学科考试中还是存在些偶然性的。

其次,在课堂问答讨论中,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中职生的逻辑思维不断发展,会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接受别人对事物现象的描绘和解释,而学好德育学科需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我们要借助以往的经验和感受,理解所学的内容;要通过感悟,内化所学的知识,使之变为我们的信念,要学生学以致用,用随学知识知道自己的行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化知、信、行相统一。

二、借助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德育学科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挖掘进行素质教育的潜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感受道德之美》,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道德的内涵,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内容,深刻理解并感受道德的力量,懂得提高道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良好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人在认识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时,会产生愉悦的情感;在突然遇到与某种规律相矛盾的事实时,会产生疑惑或惊讶的情感;在不能作出判断,犹豫不决时,产生疑惑的情感;在下了判断而又感到不充分时,会产生不安的情感。上述这些都属于理智感。在实践中,有的同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产生了愉快、兴奋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要大力鼓励,强化学生这种理智感。

在德育教材中,有许多案例便贯注了理智感,如《被告山杠爷》一案,教师在分析这一案例,要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为山杠爷不懂法律耽误自己才能的惋惜之情,从而树立“法律权威”的理念,激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的理智感。美感是人对自然界、艺术作品和社会生活的美的欣赏中所产生的情感体现。学生通过学习德育教材,他们能看到、理解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从而进一步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审美情趣,为今后创造美好的事物打下基础,让他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

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好,保持良好的心境。

青少年很容易情绪化,不良情绪有嫉妒、愤怒、恐惧、紧张、躁狂等。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引导学生缓解、转移不良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自控,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和爱好,提高自身修养。如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读书是一种保健性理解生活的方式,有人说:“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教师可根据《大纲》要求推荐可读书目,并定期召开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培养学生的爱好。

四、借助周记与学生亲切交流,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

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他们失去了儿童期平衡的内心世界,苦闷和欢乐交替进行,他们一方面渴望被人理解,另一方面又不愿轻易地敞开心灵之门,他们希望有自己私人的空间和精神领域,同时期望获得同伴的友谊,日记、周记成了倾吐心血,描绘内心世界的最佳园地。德育老师不妨提倡学生写周记,并主张交上来由老师批阅,为防止学生应付了事,东拼西凑,要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同时承诺为他们保守秘密,与学生交流。只要有诚意,并坚持下去,学生一定会觉得教师很容易亲近,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周记中,教师便可有的放矢,肯定他们的积极心理因素,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因素。如在周记中,学生普遍反映升学压力大,流露出焦虑、紧张的情绪,内心充满了忧虑和苦闷,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在周记中讨论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升学不是唯一的出路,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就问心无愧,重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同时阐明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没有焦虑紧张,人会没有压力,会活得轻飘飘,从而没有目标,无所事事,缺乏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适度的焦虑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潜能。要化焦虑为动力,切不可变焦虑为枷锁,在周记批阅中,针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批示,如给纪律差、底五薄的学生批阅滴水穿石,并不在于水的力量;给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批阅任事者必以实学,谨言者必有奇文;在给聪明而不努力者的评语:希望你不要成为方仲永第二。每位学生都有切合实际的评语,这样既能面向全体学生而又照顾了个别差异,教师又以平等的身份写周记,与学生推心置腹的交谈,特别是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和表扬时,他们能感受到慰藉,心态得以平衡,他们就会看到自身的价值,倍增自信心和上进心,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个别学生,可以单独谈话,深入交谈,像心理大夫一样耐心地解除其心理痼疾,教师的工作就要做得更细致。

五、透析社会最美形象,陶冶学生个性心理素质

社会各大媒体相续报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最美”形象,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O等,教师如果能将一系列社会的正能量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在学生面前加以强化,效果会更加明显。让学生甄别、感知真善美,提升道德修养,涵养个性。

篇11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学习

初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随时调整,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方法设计。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就能够得到满足,学生在讨论交流相关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夏、商、西周的兴亡”一部分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表述进行讨论学习,学生在总结历史事件发生时间、背景,参与的人物等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升,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商汤灭亡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善于挖掘历史素材,融入心理健康的教育

篇12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问题。由于该类院校具有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师资力量弱、设备条件差、区域位置偏离中心城市等特点,部分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与失衡,无法客观评价自我、认识与适应社会,心理问题与障碍比较明显。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和手段,既实现对师生物质生活的关怀,也实现对师生精神生活的关怀,关注大学生个体独特性、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得大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造就和养成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实现“育人为先、德育为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新建本科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

心理教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关系密切相互统一。都属于人的意识形态,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一方面,思想对心理起决定性的作用,决定和支配着心理活动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心理影响和制约着思想,健康积极的心理促进良好高尚的思想形成。两者的最终价值目标一致,都是学校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达到对学生健康完善人格的塑造,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从而适应时代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党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从情感到个性,既有针对性又具说服力地做好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两者的结合还能启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利用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去改变和拓展自身的思维与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是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比拟的。

二、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各国文化之间相互的交融,人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生理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受到的影响尤为深刻。作为具有鲜明个性的80后、90后大学生,他们非常渴望成功,并认为成功就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首要标志。但是,当他们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遭遇挫折而无法得到解决时,很容易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走向极端,甚至有的大学生产生自杀、违法犯罪的行为,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和思考。然而,在当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偏重于学生的思想、身体、科学、文化、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情感教育、角色转变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没有作为一项必要的内容予以重视。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则是帮助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合社会化的思想和行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实效性。

三、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从客观上缩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使教育者易于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与思想脉搏,易于找到受教育者的外在要求与内在要求的最佳结合点,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学生的行为倾向,防忠于未然,有效预防问题行为的出现或升级。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