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工作措施范文

时间:2023-06-04 08:36: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事管理工作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事管理工作措施

篇1

二、全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积极有序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始终坚持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关注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 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科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有效措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精心组织,稳步有序推进医疗卫生各项改革,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公共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

(二)注重人才,不断充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超前谋划,积极推进,在卫生人才培养目标与规划、经费安排、编制增加、人员招录、待遇提高等方面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特别注重用好用活卫生人员招录政策,积极做好招录和引进卫生技术人员工作,加大人才招聘、引进力度,不断充实全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年以来,全市公开招聘县、乡卫生技术人员400余名,引进卫生特殊专业人才近100名。

(三)强化培训,积极培养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依据国家和省的培训项目,通过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全科医师、乡(镇)卫生院产科医师培训;选派县、乡卫生技术骨干到省内外医疗单位进修深造;建立和完善省内外卫生专家对口支援制度,由卫生专家到我市医疗单位临床带教、培训人员;建立和完善市、县级医疗单位挂钩乡(镇)卫生院临床带教、培训人员制度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切实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初步形成了一批基层卫生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县、乡卫生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其中到省外培训100余人次;培训村医1584人。

(四)深化管理,努力促进基层卫生人才成长。近年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兼顾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为进一步激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探索,加强管理,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和中、高级职称竞争上岗制,推行和完善业绩与报酬紧密挂钩的分配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卫生技术人员学习、钻研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成长。同时重点用好现有卫生人才,适时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和紧缺专业急需人才,进一步更新改善卫生人才结构,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增强服务意识,大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改善医疗服务态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服务环境为重点,完善制度,强化教育,高度重视医德医风建设,要求广大卫生技术人员牢固树立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乐于奉献,廉洁行医,热情服务,切实整治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初步建立了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三)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招录、使用、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目前,我市医疗卫生人员编制虽有较多空闲指标,但因财力困难、招录方法缺乏针对性、灵活性以及部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等原因,存在招录不到卫生技术人员、浪费招录指标,少数新招录的卫生技术人员不安心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动手能力差,适应本职工作慢等现象。同时由于用人、管理、激励等方面的机制不健全,基层卫生人才成长缺少应有的活力和激励,部分卫生技术人员疏于学习和钻研,医疗技术和业务能力提高缓慢。

(五)医德医风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包括医德医风在内的优质医疗卫生和保健服务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需求,不但使各级医疗单位在医德医风建设方面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少数卫生技术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事业心、责任心不强。二是少数卫生技术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缺乏与患者沟通。三是少数卫生技术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把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作为最高准则。四是村医的医德医风教育和管理也比较滞后。这些问题,往往导致少数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延误病情,甚至造成医疗纠纷或事故,损害了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的社会形象。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投入,进一步营造加快基层卫生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和卫生行政等部门要把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卫生事业、推行卫生惠民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把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主动争取,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条件,积极鼓励卫生技术人才到基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去锻炼,为卫生技术人才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要强化医疗单位内部管理,努力为卫生人才健康成长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成才环境。要关注村医,逐步提高村医的补助标准。要采取政府补助、单位自筹、社会捐助等方式,多渠道筹资建立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基金,重点支持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医务工作者的良好风气,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进一步优化卫生工作者的执业环境。

篇2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前期基础

我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现有16个教学班,学生597人。建有经营与管理综合实验室、经营决策与战略沙盘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ERP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实验、实训场所面积满足教学需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与长沙通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10个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依托行业,突出应用,探索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考核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将教务、团学、招生就业等部门工作和毕业实习教学、毕业论文指导、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1、基本思路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2、基本原则1)服务企业原则。学校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调研他们的人才需要、标准、技术需求等,想他们所想;一定要关心企业的发展,并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这是顺利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这也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2)校企互利原则。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企业有重点培养,优先选拔留用和淘汰的权利,这个是企业的利益。而学校的利表现为:学生就业率的相对提高、能够享受更的待遇以及企业提供的较好的实训质量等。因此,校企双方互利双赢,这是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基础。3)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事实上,只要坚持高度统一,师徒教与学、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需要、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才能很好的实现。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1、校企合作环境建设

专业以行业或者企业群为背景,建立“生产中育人,在育人中生产”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来实现校企环境、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大学专业建设与企业人才培养的共生关系。构建校企合作的便捷通道,明确校企双方可提供的资源、空间;制定和完善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的激励政策和办法,形成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的制度和环境。

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行业专家与专业老师共同探讨,广泛求证,确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掌握扎实的管理、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及方法,具备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营销、经营管理等工商企业运营管理各环节的基本能力,拥有适应生产业发展的工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素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肩负着重要使命,而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取决于“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适应改革发展和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为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需求、团结向上、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必备的。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制定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一系列鼓励政策、措施:①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及经营丰富人员;②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和教研科研活动,每年制定并落实专业教师轮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进修,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经验,及时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追踪学术前沿,掌握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工商管理经验;③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公司企业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参与决策;④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到相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带薪挂职锻炼,以加强师资梯队的建设,保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⑤并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与企业的专家来校兼职授课,定期聘请企业高管给教师做讲座。⑥初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拓展教师队伍国际化视野。

4、实施“3C”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经营与管理各岗位人才从业技能的实际需求,逐渐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3C”是指学院、ERP顾问公司、顾问公司的客户公司。“ERP顾问公司是指为客户公司提供全方位的ERP的实施、企业管理问题分析诊断、管理能力提升等管理服务的公司;客户公司是本地制造企业。ERP顾问公司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管理实践素材,客户公司可以为师生提供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运用到管理现场实现无缝对接。

篇3

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无业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重点上访人排查,摸清特殊人群基本情况,将其纳入社会管理的重点范围,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心中有数”。

二、推行人性化服务,确保政策落实。

一是全面认真执行中央、省出台的关于特殊人群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开展关爱行动。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法制、道德、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特殊人员生活救助;开展对“问题”学生的帮扶行动,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对刑释解教人员开展就业扶持,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将一些特殊人群纳入关爱对象。三是服务与维权相结合。加强法律服务专线等平台建设;加强与工商、交警部门联动,建立专业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时化解各类矛盾。

三、实施规范化管理,促进社会稳定。

篇4

在机关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机关单位的工作效率,实现其发展目标。

1.激励措施在机关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1.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人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此,人力资源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机关单位中,员工是工作的主体,只有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以及团体优势,才能为我国社会建设贡献出力量。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合理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以及工作水平。

1.2增强员工归属感

机关单位在实现单位目标时必须有员工的积极参与,其所有的工作目标都是由各个员工合作完成。在激励机制设计时引入人才参与,有利于增进员工对于机关单位的了解,促使其积极主动加入工作,将机关单位的目标视为自己的目标,从而增加其对于单位的归属感。与此同时,与其他单位成员共同完成企业目标也可以使员工对他人拥有一定了解,增添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在此过程中,员工之间也会形成团结友爱的氛围,为今后的工作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环境。

1.3培养员工危机感

激励机制通常与机关单位的绩效考核联系紧密,目前我国根据机关单位的发展现状制定了较为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机关单位应该依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当做出调整,以期更有利于单位发展。对于在工作过程中做出杰出贡献或者业绩突出的员工,单位可以给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奖励,对存在过错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处罚,这一方面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

2.机关单位人力资源工作员工激励现状

当前我国机关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普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科层制,没有制定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没有发展切实的员工激励工作,因此,也无法满足新时代机关单位服务功能的需要。传统的资源分配依据为具体的职位职称,往往含有“一评定终身”的意味,在这种现状的制约下,与服务功能相契合的人力资源统筹无法得到实现,岗位选任、效能考核、培训提高等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无法得到发挥。

我国机关单位呈现出难进难出的特点,部分无法适应时代变化承担工作任务的员工沦为冗员而无法进行有效剥离,人事岗位的编制制度一方面制约了人力资源的流动,另一方面也使生产与服务要素的正常流动受到阻碍。普遍被机关单位采用的奖金补贴等货币激励措施尽管起到了一定的激励效果,但作用微乎其微。这种过于单一的激励措施依附于传统的科层制,人人有份助长了人浮于事的不良风气,影响了工作效能的提高,也使人力资源成本不断增加。

3.改进机关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激励措施的对策

3.1改进原则

以人为本是机关单位在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措施时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要切实做到尊重员工,促进员工的自身发展。机关单位要将人性假设的最新理论灵活运用到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满足员工各个方面的需求。由于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同样的激励手段对于不同的人无法起到相同的作用,同时,相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人力资源激励措施的制定与变化就应该紧跟员工需求的层级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

公平公正是机关单位在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措施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是由于激励措施中最为重要的薪酬制度,其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公平度,机关单位员工对于薪酬制最主观的认识就是公平公正,这一感受的获得是基于同其他员工薪酬的对比。但是,保证薪酬激励的公平性却并不容易,因为统一的薪酬制度很难同时满足所有员工的需求。

不同的机关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激励措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是发挥激励措施效用的良好举措。既要注重物质奖励,也要辅助其他多种方式的激励,例如精神激励。机关单位管理者应根据员工的具体需要进行表扬与鼓励,通过精神奖励,使员工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感。除此之外,还可以适时调换员工工作部门,使其面对挑战发挥自身潜能,培养其对于工作的热爱。

将机关目标与员工个人需要相结合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全心全意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在实现二者的结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机关单位的目标设置既要合理也要具有挑战性,使员工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既能发挥潜能也不会丧失积极性;二是目标设置时要鼓励各部门员工积极参与,只有得到员工的充分认可,才可以得到员工的全力支持,将单位目标的实现作为己任;三是既要关注机关单位的总目标,也要关注不同岗位的具体目标实现情况,使考核体系更具合理性与针对性。

3.2改进激励模式,匹配绩效评估

激励措施取决于主体对于目标的理解以及重视程度是期望值理论的主要观点,因此,在制定激励措施时,要确定合理的目标,提高员工期望值,将薪酬效价与激励相匹配。机关单位在改进激励措施时,首先要明确考核目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既要考核员工的具体工作表现,也要考核期工作质量。在考核过程中,要做到考核公开、过程公开、业绩透明以及标准统一。在考核之后进行激励时,可以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借鉴,依据员工的具体需要实施奖励,促进激励作用的最大化。与此同时,要认识到员工是社会人,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进行激励,注重薪酬与绩效的对等,保证公平与公开。

3.3改革分配模式,优化分配方式

目前我国机关单位的分配方式主要是工资制度,员工的工资基本来源于国家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尽管我国已经对机关单位的分配制度进行了调整与完善,但是不少单位仍然存在以职务高低、任职时间确定资源分配的现象。这种不以绩效为标准的分配方式,让单位独立自主分配工资的权利受到限制,也与绩效考核严重脱节,影响了分配的公平性。因此,机关单位在优化分配方式时,第一,要理顺国家与机关单位的关系,机关单位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在内部对资源进行自主合理的科学分配,引导劳动以及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流动。国家要做好资金分配的监督者,引导机关单位提高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要加快推进工资分配标准的完善,推动绩效工资制的实行。在分配工作中,打破原有的职务标准、任职时间标准,将绩效纳入考核标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有利于加强对于员工工作的监督,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实现管理目标。

3.4强化绩效考核,促进绩效执行

在考核方法上,要将阶段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过于频繁的考核会让员工陷入不断的填表中,既浪费了员工的时间,也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效率。而过少的考核会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缺少应有的功能。对于月度考核、季度考核以及年度考核要分清轻重,重视年度考核,把握季度考核的核心指标。在绩效的评价上,首先要对工作进行清晰的分析,明确界定工作范围以及职责标准并形成规范明晰的工作文本;其次要制定绩效考核等级表,对考核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其次,要进行及时的沟通与反馈,对绩效评估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谈论与沟通,并安排专职人员进行考核与跟进。

3.5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激励理念

上述改进策略以我国机关单位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基础,但是目前情况下,我国部分机关单位缺乏对于自身的合理与全面认识,没有形成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理念。因此,机关单位要开展自我分析,努力认清自身组织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员工在激励方面的具体需求,进而设置合理的激励措施,确保其科学有效性,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机关单位完善激励措施的第一步就是深化激励理念,强化自身的激励意识,真正将激励措施的改进以及实施提升到战略高度,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完善,既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也要促使其与机关单位的其他各项管理制度相协调。

目前,我国机关单位人力资源工作中的激励措施具有很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机关单位要强化激励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绩效考核与激励措施紧密结合,同时关注员工的不同需求,进而使激励措施的效用得到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篇5

财务管理是指在特定的法律法规框架内,为了实现确定的战略目标而对企业进行的投资、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运动以及利润分配进行规划、安排和控制的过程。和企业管理的其他手段一样,系统、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对规范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管理实践的历史证明,财务管理活动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优劣的重要而关键的因素。

(二)财务管理的内容

随着业务领域的拓展和企业运作模式的变迁,财务管理的外延越来越大。从参与企业财务活动一系列组织过程的角度看,财务管理活动包括不同渠道资金的筹措、不同项目资金的投放与最终分配等内容。从处理内外不同关系的视角来看,财务管理活动的范畴从内向外延伸,又包含了一般企业与专业性金融机构、债权人和债务人、投资人和政府等。除上述内容之外,财务管理的业务内容还有很多。如与企业有各种业务往来的各种实体之间的财务关系,以及企业与内部员工之间的各种财务关系等。

二、财务管理的职能

(一)资金管理功能

资金是企业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前提。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基于一定数量的资金。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财务部门配合业务部门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基于对市场和企业的分析判断,从金融市场筹集资金,根据分析预测定向投放资金,利用数量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资金的杠杆原理,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简而言之,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就是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管理功能。

(二)成本控制功能

成本的高低变动与企业的经营成果呈反向变动,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耗费的成本越多,经济效果越差;成本支出越少,剩余的利润就越多。财务人员身处成本管理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依据各种财务管理规定,在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研发费用等项目的控制,通过对职工薪酬福利、劳动保险支出的严格管理,缩减、杜绝各个环节不合理的支出,在减少或降低企业各种成本的基础上合理增厚企业利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管理监督功能

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必须要有一套完备的管理监督制度。财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日常运作和项目资金运用的数量、范围和途径进行监督,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使用合理合规,引导、保障企业始终朝着预期的战略目标前进。监督功能的有效发挥,还有益于企业充分利用各种内外资源,最大程度挖掘自身潜能,用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成果。

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集中管理企业资金

企业活动从组织、生产、销售整个过程纷繁复杂,参与部门众多,相应的资金使用环节和部门也很多。如果各部门各自为政,采取分散的方式管理资金,必将难以统一协调调度,出现财务风险的概率将大为增加。为了充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监督职能,降低可能的财务风险,企业应采取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具体来说,可以进行组织结构方面的变革来达到目标,即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资金结算中心可以对多头账户实施有效监控,统一调度企业的各种资金,发挥结算中心的蓄水池功能。实施集中管理,可以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

(二)推行预算管理制度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资金管理依然局限于生产过程完结之后,此时,即便发现资金使用存在弊端也已经为时于事无补。因为紧缺的资金已经流失,负面的影响已经产生。针对这种现象,为了避免发生资金损失,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全面推行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部门要按照预算要求,确保资金合理流动,让资金在运动中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

(三)加强流动资金管理

一般而言,企业净流动资产数量愈多,预示着其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在资金市场筹措资金和在要素市场购买原材料等要素时发出的信号就是企业信用等级较高,偿债和付款能力较强。这样,企业筹资和购买其他要素的成本和难易程度也随之降低。因此,企业应加强对流动资金的分析、预测和控制,将流动资金的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关键和重点,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要随时关注、掌控流动资金的流动方向,确保企业保持足够的支付和债务清偿能力。

(四)实施目标成本管理

篇6

1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发挥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加强班级凝聚力的效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主要是以班主任为主体,学生只是听从教师的指令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师生关系处于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尽管传统的师生关系也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相应的弊端也是极为显著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倾向于强制,完全忽略了民主,过于重视循规蹈矩,忽略了探索与创新,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基于此,就需要广大班主任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真正将学生作为各项班级活动开展的主体,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应当扮演倾听者、协助者的角色,其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与学,而是以亦师亦友的身份相处[2]。具体来说,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以朋友的身份来与学生相处,使得学生愿意主动向班主任倾诉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然后班主任基于学生朋友的角度、心态来进行疏导,给予学生贴心的指导。长此以往,师生之间能够逐渐形成和谐、融洽、民主的关系,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也会更为密切,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能够更好的开展。众所周知,小学生本身的天性较为活泼,同时家长对于学生往往过于溺爱,再加上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大部分小学生都会存在破坏行为、说谎行为以及攻击行为等,当教师在面临上述情况的时候,并不是急于进行批评,而是应当耐心、冷静、从容的应对,用朋友的身份去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而当学生改正以后,教师则应当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关心,进一步拉近师生关系。

2隐性渗透

隐性渗透指的是班主任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动示范作用,主动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以及健康心理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潜移默化的进程中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班主任在与小学生长时间的相处过程中,其自身的心理品质、人格特征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心理健康的班主任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对学生身心发展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均具有接近本能的向师性,班主任合理的语言表达、高尚的品德以及得体的行为等,学生均会进行观察与模仿。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应当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通过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人格魅力与健康心理,真正为学生树立模仿的榜样。除此之外,仅仅依靠以身作则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还应当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在一个班集体当中,教师本身的期望效应通常发生在部分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中,而作为大部分的普通学生则通常由于不需要特别关注而被忽略[3]。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来看,该种忽略是不允许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作为班主任,均需要同等对待,给予每个学生相同的关怀,尽可能让班级中每一个学生体验到班级生活的和谐、融洽、民主,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3显性渗透

3.1教学活动渗透:班主任不仅需要负责班级管理活动,同时还需要负责授课活动。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不仅需要渗透于班级管理活动,同时还需要渗透于学科活动中。具体来说,班主任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需要综合参考自身所教学科的特征来开展,同时针对教材中蕴藏的心理健康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基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在美的体验和愉悦中净化心灵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同时实现知识传授的目标。上课发言不积极、缺乏自信的学生是每个班级都存在的,而如何对待这些学生,仅仅依靠传统说教方法无法真正改变这些学生。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套自信训练的方法,要求全班学生上课时针对教师的提问按座位逐个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同时,我还专门针对周记进行规定,让学生进行一段夸奖自己的练笔,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练习做出自信的反应,这样就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了自卑感的产生,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逐步培养了自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3.2集体活动渗透:通过设计集体活动,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相关活动过程中,是真正“寓教于乐”的重要体验,同时也是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对教师来说,在开展集体活动的时候,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活动需要依靠学生共同努力、团结协作,通过锲而不舍的精神、运用集体力量与智慧才可以完成最终任务。设计积极、互动的集体活动能够在体育课堂中构建团结、愉快、和谐以及自觉的教学氛围,以此来形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对小学班主任来说,应当深入挖掘各种体积活动当中蕴藏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以此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小学生来说,活泼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体育活动一直是学生所热爱的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团队类型的体育活动,如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力比赛、足球运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能力,主动向小学生讲解关于心理健康知识、自我心理调节以及自我心理维护的具体方法,让小学生去感受团队运动所带来得的,在潜移默化的进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渐养成开朗、豁达、乐观的心态。综上所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复杂、漫长的工程,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得理想的效果显然是不现实的。对广大小学班主任来说,应当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寻找班主任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综合参考小学生认知水平、心理实际,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以此来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贾启锁.试论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J].才智,2015,(17):248-249.

篇7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继传统的人事管理之后的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制度。中国改革之路己走多年,效益和实力有了相当提高。在肯定企业发展改革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许多企业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仍有很大差距。因此探讨优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适应新的形势是很有必要的。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绩效管理系统。目前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建立了绩效考核系统,但是真正把考核系统运用到位的很少,往往都在走过场,走形式,依据领导的打分来评判一个人的贡献。考核结束后没有建立绩效反馈体制,无法对员工进行指导,帮助员工改进,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绩效考核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就大大抑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着工作效益的提高。

(二)没有彻底走出传统人事管理的老路。虽然一些企业已将原来的人事处、人事科更名为人力资源部,但是只是形式上的改动,换汤不换药,与原来无实质性的差异,从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到企业经营者的任用制度基本沿用传统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以事为中心, 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只注重使用和控制,不注重投入。在选人、用人的观念上,计划经济的用人模式和思维习惯依然存在。特别是企业的“格”太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文凭、资历的现象,论资排辈,竞争意识不强,不重视能力和贡献的问题,导致学历热、靠年头等现象的出现。最终的结果是原本唇齿相依的企业和员工,由于企业不懂得爱惜员工,不懂得激励员工,员工也不在意企业的兴衰死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你是你我是我,最后只落得一个劳燕分飞、唇亡齿寒的结局。

(三)利益激励机制不均衡。国有企业在利益机制方面过多地维护了最初创业者的利益,忽视了新的创业群体的利益。不能正确处理企业财富用于员工、回报股东和社会的比例多少问题,故形成诸多矛盾,以致出现关键部门员工集体离职,甚至导致企业分裂,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另外,在劳动者的社会福利方面的制度建设很不完善,有些甚至是空白。将社会保障看作是企业的多余开支,他们只顾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而没有考虑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使企业员工缺乏安全感,从而造成人才的流失,也使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还有,企业职工工资偏低,员工福利不好,甚至还存在着低压工资、克扣工资和拖欠工资等现象。福利是对薪资的一种补充。但它不是对员工所付出劳动的直接回报,而只是一种间接性的报酬。福利所采用的形式可以是金钱和实物,但很多的则是服务机会和特殊权利,目前,员工的福利状况很不好。

二、优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

(一)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把它纳入到企业的长期的发展战略中,并且把企业总体战略作为指导,以企业的总体目标为指南。除此之外,企业的人资源管理部门除了在完成人员的招入及招入后的培训等事务以外,还必须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积极地参与组织决策、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建设,高效团队建设等职能,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的效率,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二)现代企业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科学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绩效目标、确定绩效考核标准、收集与绩效考评有关的信息、实施绩效考评、实施绩效面谈、开展绩效诊断与绩效改进指导等多个环节。整个绩效考评过程特别强调公开、公正。只作绩效考评而不将结果反馈给被评者,不将结果用于指导绩效改进,绩效考评便失去了极其重要的激励、奖惩与培训的功能。因此,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使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形成公平的竞争,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

(三)建议企业加强薪酬制度设计的公平性。薪酬公平的实现对企业激励机制的完善具有促进作用。从员工自身看,如果员工内心感受平衡,认为组织的薪酬制度设计公平,会更加努力工作,对员工有激励作用;反之则会工作积极性下降、怠工甚至离职。从组织内部看,如果建立了公平的薪酬体系,使员工在与他人比较中获得了应得的报酬,员工间的关系将会更加融洽,沟通会更加顺畅;同时,薪酬水平较低的员工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含量,提升自己在企业薪酬序列中的位置。从组织外部看,若外部劳动者感受到薪酬竞争力,则愿意加入到组织中来。总之,公平原则的作用一旦发挥出来,会使企业的员工的竞争公平合理,进而员工的积极性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建立职业发展计划激励机制。职业发展计划激励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方式,以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员工,为他们营造用武之地。首先要更新观念,重新认识职业生涯管理的作用;其次,公布与职业生涯管理相适应的信息,这样可以增加透明度,为员工职位晋升和变动提供均等机会。

总之,在新经济时代,现代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乃至企业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因此,现代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不断的优化管理来提高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三、关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中沟通质量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并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机制

企业内有效沟通的首要条件是要建立顺畅的沟通系统,沟通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避免因小同的沟通方式而产生信息差错。目前需要改革的是由公司领导层下达命令,下属被动接收的单向沟通模式。良好的沟通机制应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完整组织架构,形成领导与领导,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对话机制。可以通过一定的沟通工具,如电子媒体、意见信箱、内部刊物、布告栏等,建立纵横交错的高效信息沟通网络,确保各种信息能够在企业内畅通,使有关工作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沟通并得以进一步解决。

(二)提高管理者的沟通意识,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要提高管理沟通水平,管理者必须提高沟通意识,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管理者在沟通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认真准备好沟通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及时告知沟通对象所要沟通的内容,与沟通对象共同确定好沟通的时间和地点。沟通过程中,管理者应要保持一颗尊重的心,专心致志的倾听,体会对方的情感变化和言外之意;要保持一颗赏识的心,以商讨而不是命令的口吻向对方传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以赏识的眼光对待自己的员工,使之受到鼓舞;要保持一颗分享的心,以征求对方意见或共同探讨的方式来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沟通中小断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目标。

(三)不断创新沟通方式和方法

沟通必须讲究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人,采用灵活的沟通方式。在沟通渠道上要不断改善正式的沟通方式,引导积极健康的非正式沟通,利用聚会、交流会等活动提供员工畅聊的机会,加强沟通,避免信息失真。不断运用现代信息沟通技术,增加工作效率,如BBS,MSN、电子邮件等。公司内部人员既可以选择在局域网的BBS上信息、讨论专业问题,也可以越级向上司发送电子邮件以征询意见,更可以通过企业 OICQ.MSN的聊天途径与同事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同时不能忽视传统的沟通机制的作用,要将各种沟通方法加以组合,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沟通效果,实现沟通目标。

结语: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沟通工作,相当于赋予了企业以鲜活的生命力。而后,企业才能有效地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从而推动我国企业整体管理发展水平的提升。

篇8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项较为特殊的教育模式,其学校学生的年龄普遍偏低,且学校招收的范围较为广泛,学生的文化层次整体不高。所以中职班主任的责任是尤为重大的。从现在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来看,很多学校都存在着学生文化层次不高、学生行为不规范、缺乏纪律观念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中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的难度在加大。班主任是中职学校的基层管理者,管理并且教育好学生是班主任的基本责任。因此,作为中职院校的班主任,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将人文教育作为教育的根本路线,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并且关心、呵护、欣赏每一位中职生,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健康积极地成长。

1.影响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因素

1.1学生因素。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与现今中职生的素质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民办教育机构的不断发展,众多素质水平低、基础差的学生进入到中职院校中[1]。由于中职生源的素质降低,使得中职班主任的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

1.2家长因素。一些中职学生的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依据有关调查指出,有一部分的家长将孩子送往中职就读,其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期望小孩能够在中职学习到什么,而是将小孩送到中职院校就读之后,学校就能帮自己看管小孩。在这种想法的引导下,就会表现出相对应的行为,例如对于小孩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不是很关心,同时也不积极配合学校或者是教师的工作,进而使得中职教育面临着“两难”的困境[2]。

1.3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社会的就业形式极为严峻,且社会上的企业或者是单位对学历极为注重,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同时也对中职学校的吸引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面对这样一个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并且缺少学习的动力的群体,不管是采取怎样的激励和管教方式,都无法发挥其作用。

2.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中职班主任的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由于招生数量的下降,中职院校的在校生数量越来越少,学校的发展规模也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再者中职学生管理难度在不断增加,使得中职学校的班主任结构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一是中职学校班主任呈现年轻化,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难度增加,同时学校的老师数量有限,使得班主任的工作一般由刚加入学校教育工作的年轻人员担任,而年轻教师却没有相应的管理经验;二是班主任的工作能力表现不足,许多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没有对自己的职责范围深化理解,而是在实践中更多地表现在对学校政策、思想等地宣称功能[3];三是班主任的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素质不强。班主任学历一般集中在中专或者大专学历,而且他们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具备教育管理专业,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更多地表现的比较随意,没有教育目的性。

2.2部分中职班主任缺乏正确的学生观。中职班主任在行使管理权时普遍存在传统落后的思想,他们认为老师应该处在学生管理首要地位,学生应该严格听从老师的指令,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保持严肃的态度,总体来说此种观念影响班主任的学生管理理念。

2.3受网络信息传播影响较严重。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互联网已贯穿至人们生活工作各个环节,并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互联网对学生广泛收集有用信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部分消极信息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严重损害了学生思想、身心健康。同时,对于正值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说,其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接受能力较高,一旦接受了网络中各种不良信息,使其产生盲目崇拜、跟潮流现象,必然会对其一生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其违法犯罪行为。

3.加强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3.1优化中职班主任的管理。第一,中职院校和教育机构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中职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来不断提高中职班主任的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以此来适应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保证班级管理的有序进行。培训的内容应涵盖思想教育、业务知识、管理能力等方面[5]。其中培训的方式也需要多样化,如派班主任到学习班参加培训,聘请专家到中职院校给中职班主任进行培训,班主任利用互联网观看教育专家的视频讲座等,以此来提升班主任的业务水平。第二,健全中职班主任的管理制度。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班主任管理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混乱,班主任人数不定量,有的班主任只是学校内部招聘的,没有编制,这就容易在管理上产生一定的混乱,所以应该完善中职班主任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实际配备合理定量的班主任人数,对班主任待遇进行科学具体规定。

3.2充分尊重学生。在从事班主任这一工作过程中,首先必须做到的一个事情就是:尊重学生,将自身的地位与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并且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展开深入的沟通与互动。在思想意识上,中职班主任不可对学生有所偏见,或者是“看不起”学生。此外,学生与教师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不一样的,因此,中职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时,应该注意彼此之间的时代差异,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上去看待学生的行为。班主任应当从学生所处时代出发,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此来确认自身应当采取何种方式与学生相处。

3.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时代下,最快获取资料、信息的手段非网络莫属,学生也越来越喜欢利用网络来获取各种资讯。但是,就当前的情况而言,丰富的网络资源是一把“双刃剑”,对学生有好也有坏。中职班主任应当对中职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够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结论

中职教育与其他教育机构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作为中职班主任应该要更加注意班级管理方式。细心地观察学生,能对自己的管理方式改善起到一定的辅助。心平气和的面对工作中的困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行业,积极探索以及改进工作方法,高效改进管理方法,为社会造就大批的社会人才,引导学生正确的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篇9

建设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是指通过完善劳务用工管理制度和加强相关管理,建立能动态反映施工现场一线作业人员实际情况的花名册、考勤册和工资册等实名管理台帐,实现施工现场人员底数清、基本情况清、出勤记录清、工资发放记录清、进出项目时间清等“五清”目标的管理制度,对规范建筑劳务市场管理来说,意义重大。

一、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必要性

1.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

近几年来,建筑劳务市场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劳务市场逐步规范,违法劳务分包现象逐年减少,劳务用工逐步规范。但劳务用工管理整体较为混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不少施工企业通过工程承包人或班组长招用民工,且以包代管,对人员不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导致对施工现场人员数量、基本情况不掌握,人员培训教育难以落实。不少新招用的民工“今天放下镰刀,明天拿起瓦刀”,未经过安全和技能培训就上岗操作,极易发生安全事故,施工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采取建筑劳务实名制能快速掌握作业人员基本情况和人员数量,可以针对性地安排岗前培训,提升工人的合格率,科学调配劳动力,并能提升实际工作效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2.保证民工和企业权益

不少企业采用内部承包的方式确定班组的承包款,由工程承包人或班组长直接对民工进行管理,包括确定工资标准、实施考勤和发放工资。企业和项目部对民工的工资标准、实际出勤情况和工资发放情况并不完全掌握,给了工程承包人或班组长可乘之机。一些工程承包人或班组长借企业的管理漏洞拖欠、克扣民工工资,民工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一些工程承包人或班组长与项目部发生经济纠纷后,往往会借民工工资被拖欠之名,鼓动民工闹事讨要承包款(工程款)。此类纠纷发生后,不少企业由于劳务用工不规范,无法对民工工资发放进行举证,最终不得不超额支付承包款(工程款)和民工工资,企业权益同样难以得到保障。要保证民工和企业效益,采取建筑实名制是一项有效的措施。这主要是因为建筑劳务实名制能够解决民工和企业法律要件方面的问题,比如出勤记录、订立劳动合同、工资领取记录等采取程序化管理方式,可操作性加强。

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具体措施

1.落实好相关企业实名制工作责任

建设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及其项目负责人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工作负总责。总承包企业应在施工现场建立劳务用工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人员登记、考勤、工资发放等劳务用工管理相关制度,配备专职劳务用工管理人员,健全劳务用工管理网络,负责对施工现场全体作业人员进行管理和各类信息的汇总上传,并监督分包企业做好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工作。

按照“谁用工,谁管理”的原则,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各用工主体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责任人。施工现场各分包企业(含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企业,下同)在施工现场应建立健全劳务用工管理相关制度,委派专(兼)职劳务用工管理人员,负责各自作业人员的实名制管理。分包企业的劳务用工管理应纳入总承包企业劳务用工管理范围,自觉接受总承包企业的监督管理。

施工现场监理企业应督促施工现场各用工主体做好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实施工作。施工企业未按规定实行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监理企业应及时予以督促整改。

2.建立建筑劳务实名制管理系统,推行实名制卡

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数据通过实名制卡进行采集。总承包企业负责实名制卡发放、信息收集与日常管理,建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进场登记管理制度。各分包企业应在各自作业人员进场前向总承包企业上报用工计划和作业人员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应包括姓名、籍贯、民族、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学历、工种、职业技能证书情况和培训教育、政治面貌、从业经历等情况。在招用作业人员后,持作业人员名册、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资料到建筑业主管部门办理作业人员备案手续,并于每月15日前将上月施工现场作业人员考勤汇总情况上传至统一的建筑施工现场作业人员信息管理数据库。

施工现场应实行封闭管理,明确分隔施工区域与非施工区域。总承包企业在施工区域入口处安装刷卡设备,用于作业人员的日常考勤,作业人员出入施工区域必须刷卡考勤,刷卡考勤记录作为其工资发放和解决劳资纠纷的重要依据。实名制管理刚开始使用的是指纹考勤,但指纹考勤机也有一些弊病,建筑工地民工每天都和石灰、水泥打交道,时间一长,进工地时录入的指纹到上班时考勤考不出了,因此他们担心到时公司不承认他们的出勤,不发工资。针对指纹考勤确实有困难的人员,可以发放磁卡考勤,但这样就存在了替代考勤的现象,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现使用新的打卡摄像考勤机,做到指纹录入考勤的同时还进行头部摄像存档,这样就解决了指纹考勤机不能有效录入信息的弊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明确了实名制管理基本内容基础上,采取实名制卡,这能大大提升实名制管理水平。将建筑劳务实名制卡和建设网络系统数据库实现紧密衔接,实现民工人手一卡,并且其信息可以自动显示。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大力推行实名制卡,当建筑劳务人员在持卡进入到建筑工地进行施工的时候,网络系统就能全面展示其个人信息。并且,部分实名制卡具备了管理与金融服务的双重功能,能够对建筑劳务务工人员专用账户实现转账,不权具备了考勤记录、工地门禁管理、就餐等多个方面的功能,还能将工资直接付至民工个人帐户,将微观管理与宏观管理实现有机结合,提升了整体数据化、规范化的管理水平。

总承包企业和各分包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工资发放管理制度和工资发放台帐,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银行卡发放作业人员工资。工资必须经本人签字后直接发给劳动者本人。作业人员必须凭本人身份证和实名制卡领取工资。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在一个工程项目工作结束、离开项目前应上交实名制卡。作业人员退场后,项目部应及时在人员花名册上注明其离场时间,并在工资册上注明工资结算情况。

3.加大对建筑劳务实名制的奖惩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需要对建筑劳务派遣实行动态监控,并且对工资发放与考勤也实行动态监管,采取企业建筑用工、建筑劳务从业表现信用评价、工资支付,并创建个人从业信用档案与企业档案。对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为推广建筑劳务实名制管理,对于规范管理的企业要奖励,并且鼓励企业采用更先进、科学、有效的方式对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进行实名制管理。

对未按规定实行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施工企业,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监督管理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建筑施工企业在获得中标通知书之后,根据相关规定办理相关的劳务分包备案手续,缴纳民工工资保证金,并实施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对于那些不及时办理建筑实名制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违反情节的轻重,对其采取整改、处罚等措施,对欠薪企业及项目负责人采取限期整改并予以信用扣分,对整改不力的应予以通报批评,直接扣取保证金、罚款,甚至限制市场投标行为等措施。

三、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实施总结经验

1、提升了施工质量管理水平。采取建

筑劳务实名制能快速掌握作业人员基本情况和人员数量,施工企业可以针对性地安排岗前培训,提高工人的操作技能,科学调配劳动力,提升实际工作效能,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2、提升了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实名制考勤后,工人的信息采集到位,三级安全教育及时,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工地都办理了工伤保险,但由于农民工流动频繁,发生工伤事故时,最无助的就是举证难。实名制考勤后,一旦发生工伤,工伤保险理赔办理也轻而易举。

3、预防了拖欠农民工工资。总承包企业可以依据实时记录的考勤数据,监督劳务分包单位按规定发放工资,并可避免劳务分包单位虚报农民工数量,截留农民工工资,阻止劳资纠纷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建筑劳务采取实名制管理,推行实名制卡,对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农民工工资能按时结清等有重要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24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129-02

引言

在中国丰富的档案财富中,企业人事档案是国家档案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人事档案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探求企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必然有利于相关部门在管理中对有效信息的获取,推动企业人事档案工作的改革,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人事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信息,对其进行现代化管理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也是如此。现代化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存储、检索等,进而实现网络化管理,是当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档案库管理现代化。档案库的管理,需要以科学的手段来扭转“看堆守摊”的局面,以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内要求,可以建立人事档案信息的专用数据库。二是档案资料电子化。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技术,将档案资料整理输入微机,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章图片甚至声像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使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在档案查阅、借阅、归档、统计等日常工作方面实行微机化操作。三是档案服务网络化。利用局域网、互联网、党政网等网络平台,建立人事档案信息化服务系统。在人事档案专用数据库建立起来后,还要有一定的专门网络和专门网站才能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交换、流通,也才能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异地查询和人才流动管理。

二、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各环节

1.完善档案材料的收集。档案材料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物质对象,是提供利用的前提。档案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完整齐全、文字清楚、对象明确、手续完备。为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方面,要从人事档案收集环节本身进行规范化管理。一是建立健全流动人员档案材料收集网络,根据材料形成的规律和特点采取定时收集、定向收集、跟踪收集、补充收集等方法。二是与流动人员或用人单位签订档案管理合同,以契约的形式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并严格执行确保形成的材料及时归档。三是流出或接收的档案必须完整、齐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档案材料或分批转出档案。接收人员在验收时,如发现材料不齐或丢失,要设法查找或索取必要的组织证明确保档案材料齐全、完整。另一方面,改变传统消极的收集保存方式。传统的档案收集实际上就是对人事档案的“接收”,是整理之后单纯意义上的档案保存,这样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意义。因此,要开展档案收集保管的新模式以改变现有的僵局。如有些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创建的“人事立户”的存档模式,即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存放是以用人单位集体委托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可以使用人单位与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建立动态联系,与传统意义上企业流动人员委托存档的区别在于克服了“人档分离”的现象,用人单位“直接用人,间接管人”,而管人主要是通过与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合作管理档案来完成的,流动人员的年终考核材料、聘干表、档案工资表和出国、奖惩等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先由用人单位完成,在制成正式材料一个月内送交人才市场,并由其根据国家有关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规定进行审核归档。

2.严格档案转递手续。随着市场经济与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员的流动将会越来越频繁,这就对其档案的转递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确保其人事档案安全、顺畅的转递是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重点。人事档案的转递虽然有相关的规定与政策,其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使档案转递更为规范,使档案更能发挥利用价值。

国家人事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凭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人员流动的有效文书,向流动人员原单位开具调档函,原单位接到调档函15天内,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随档案转递通知单转交人才流动服务机构。转递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必须完整齐全,不得扣留材料或分批转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经审核无误后,及时将档案转递通知单回执退回原单位。”“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接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须由流动人员或其现所在单位办理委托存档手续。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与流动人员或其现所在单位签订档案管理合同书,合同书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并且,档案的转递应通过机要交通或派专人送取,不得邮寄或交流动人员本人自带。应当交接的档案一定要尽快移交,人员流动后留下的档案,流出单位应尽快将其档案转递到人才市场或新用人单位,收到的档案经核对无误后,立即做好入库登记。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坚持管人与管档并存的原则,即人在档案在,人走档案走,档案与人不能脱节。

3.优化档案内容构成。优化档案内容构成,不仅要继续保留传统和共性的反映个人年龄、经历、社会关系等基本信息内容,更要突出创建反映个人专长、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个性化的内容。

一要创建能力档案。重点记载个人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继续教育情况,以及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注册考试等反映个人才能的资料。二要创建业绩档案。要及时将企业流动人员的工作情况、工作业绩和在重大活动、重点工作中的表现及完成任务等情况存入档案,为凭实绩选人、用人提供必要的依据。三要创建诚信档案。要规范企业流动人员自身诚信状况的管理,重点记载政治自律、专业技术人员学术和技术水平以及个人公共道德与行为方面的信用资料,并加强推广应用。唯有如此,才能使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得以提升,有关部门可通过档案记载确定对企业流动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人们才会更加重视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少“无头档案”的产生。

三、拓展人事档案管理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是适应中国企业流动人员管理的新方式,是一种促进人才产业化,最终使人事管理变成一种公众服务的制度。简单地说,就是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实现人事关系管理与人员使用分离,即单位管用人,而一些具体的人事管理工作,如档案管理、计算工龄、评定职称、社会保险等,由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代管。随着新形势的出现与发展,人事制度也开拓了新的服务形式,实行“人事派遣(人才租赁)”制度,这在一些地区已经实行。它由人才市场担当员工的法定雇主,负责派遣员工的人事管理,实际用工企业同人才市场签订人事派遣或租赁合同,实现劳动关系转移,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实行人事派遣后,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一是用人单位便捷用人,打破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一体管理的局面,租赁单位用人,专业机构管人。二是人才资源共享。通过对高级专业人才兼职租赁业务的开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人力资源的社会共享。三是准确选人,规避用人风险。中介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利用专业化手段为用人单位圈定合适人选后再由用人单位进行面试确定,使招聘更加准确有效。四是可突破编制限额,满足用人需求。一些属于定员定编的单位可以通过派遣增加员工,这样用人单位可以在不扩大编制的情况下解决用人需求。

对于被派遣人员而言:首先,可以使人事档案等人事、劳动关系的管理得到保障,完善工作档案如工作情况、业绩情况、培训、健康及考核等方面内容,能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派遣人员合同到期后,若不再续签,由于其人事关系仍然由人事派遣服务机构。其工龄连续计算,并可继续为人员代交社会保险费,办理各种以人事档案为依据的各种证明等人事服务。

小结

人事档案是与人类个体密切相关真实的人生记录,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和完善的。随着市场经济与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员的流动将会越来越频繁,这对作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环节的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综合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不断开拓,就一定会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新举措。

参考文献:

[1]朱玉媛.现代人事档案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2]蔡秀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面对面[J].中国人才,2006.

[3]肖文建,杨彩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对策[J].北京档案,2003.

[4]李广都,罗辉.人事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必要条件分析[J].中国档案,2006.

[5]卫许长.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探析[J].兰台世界,2005.

On Improving the Business of Mobile Personnel file Management Measures

CHENRong

篇1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community,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work crucial, who is the soul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ompanies should provide employees with a wide range of development platform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high performance work system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et out measures to resolv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connotation of regression problems. Effect of the research to promote our country's enterprise personnel management, so that more clear connot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work systems and the role of business.Key words: high-performance work system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measures of structural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质量优,能够保障企业发展前景,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人们共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发展受到挑战,企业面对该发展环境,最常做法是不断将其产品附加值,不断降低服务成本,在产品质量和企业社会现象上下工夫。该应对方式在短期时间内,可以提升企业应变能力,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速度。在该管理过程中,企业要不断从自身生产方面、研究方面以及服务方面进行管理,但是企业以往的竞争优势,在当前生产背景下,信息真实性得不到保障,企业特征逐渐淡化。企业在不断发展摸索中发现,只有在生产技术、生产环节以及生产系统上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益,才能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保障本来企业特征,降低复制率。企业独特资源在其中得到体现,这是企业发展优势资源。企业只有认识该问题,在发展中才可以解决面临问题,才能不断提升人事资源效益。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大量外资经济融入我国市场,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发展模式,很多企业沿用传统发展模式,但是却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高绩效工作体系

这里所解释的高绩效工作体系指的是,人们面对社会发展普遍存在一种心理,人们希望拥有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它能够应对任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是一种特定的管理形式,能够帮助企业获得高效率生产效益,这就是人们理解的高绩效工作体系。而有的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形式,它是一个完善的整体,它对企业的影响不同于对个人影响。制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形式,应该基于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基础上,根据企业基本特征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经验效率。

(一)员工和企业角度分析

从员工和企业角度进行分析,该研究出发点是员工和企业存在一种特殊关系,这是一种冲突以及合作的关系。该研究最终关注点是,制定人力资源内容,它应该集合企业和员工冲突间关系,它是解决该矛盾体有效形式之一。该冲突应该体现在员工和主管间、员工和员工间,该项研究应该包含合作内容和冲突内容,从冲突事件段、冲突速度以及解决冲突方法进行研究。研究使用的是一家实体公司,该研究中主要包含三种方式:第一是传统型企业。该企业出现的冲突次数比较多,解决冲突事件比较长,而且这些冲突解决方法最常使用非正式的方法进行解决。员工面对该解决方式存在更大怨言,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存在更大的怨言,他们工作积极性差。第二种类型为变革模式类型,该模式解决问题效率比较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较高,该模式被当代企业沿用比较广。第三种,是基于前两种管理模式。该研究主要从残次品率、研究费用、供货时间以及生产率方面进行研究,可以准确的衡量出企业经营模式。最终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经验效率,变革模型以及过渡模型优势比较明显,传统模式属于落后模式。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从我国30家小型钢铁厂企业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调查数据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研究。根据每个企业不同管理策略,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控制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第二种是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里所指的控制型是公司员工开展施工时,应该根据公司管理条例以及管理措施进行生产,员工基于这些管理模式下生产出产品,创造出价值,公司会给员工一定奖励,该管理形式能够降低企业生产费用支出,进而实现降低成本需求。而所谓的承诺型,指的是企业借助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情感联系,让员工的生产行为和企业发展目标一致。该研究主要从员工离职率、产品次品率以及工时方面进行衡量。最终研究结果发现,该研究对企业绩效管理影响比较大,承诺型管理方式优势比较明显。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管理应该基于人员自发唤起工作积极性,将企业业务当成自身业务进行管理,该管理方式具有一定成效,是当前企业应该使用的管理模式之一。

(三)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出发

该研究主要从数据收集角度出发,使用数据调查形式和数据资料检验形式进行研究人员离职率,这种管理模式是基于内部一致性以及外部一致性原则上对企业经营效率以及财务绩效分析。该研究方式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中基于因子分析方式进行研究,可以将其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员工工作能力被影响因素,第二组是员工工作动机研究方面。这一研究结果发现,在高绩效工作体系下,企业发展速度提升,对企业有积极影响。但是没有详细的资料能够证明人力资源内部同内部一致性是否产生积极作用。如果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深入员工内心,能够激发员工工作动机和能力,这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形式,可以提升企业高绩效水平提高。企业效绩问题同人力资源管理息息相关,是基于员工生产率和离职率得出。

三、研究发现

该研究主体方向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探索性因子中发现,在进行人力资源政策性研究中,其中关联性比较强。可以将其归类为不同的因子,在基于不同的谈论形式进行研究,会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集中于工作轮换时间、工作团队实力方面,开展基础性人力资源管理和整合,可以解决该问题,而且是当前最佳解决方式。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形式,它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能够保障企业生产效率。高绩效工作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它主要从因子层次上进行渗透,有三个内容需要注意。第一,基础性人力资源管理、人际交流沟通、程序公平方面、程序合理以及重点人力资源管理五个方面,他们存在直接关系,而且是成正比例成长的关系。这个因素在企业发展中得到肯定和认可,它能够保障企业发展效益,能够在管理措施上提升重合度。这五种影响因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它可以将重点落入前四个因子上,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得到普遍认同,这是人们所说的七种最佳实践方式。员工的培训和业绩考核制度,都包含在基础性人力资源管理中,根据不同的资费结果进行支付,能够保障我国市场发展前景。从人力资源管理中看出,该管理重点不应该呈现出不利因素。从中可以感知到人力资源管理同人员调配和人员管理层面上,他们有密切关系。从分析上看,企业在进行引入外部人才时,当人才数量不断提升时,企业应该明确人员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给这些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工作积极性。当企业进行另类管理时,从企业资源共享、业绩考核以及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管理时,该管理力度如果过小时,企业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应该进行分类管理,将技术人才划分为不同等级,管理起来才更科学。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应该平等看待这些人才,对员工进行全面培训,给员工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员工在该平台上,不断发挥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人才在企业中得到重视,自身价值得到展现。

参考文献

[1]黄勇明,鄢爱芬.北京市档案局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表彰2009-2012年度北京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2013年3月)[J].北京档案,2013年3期

篇12

引言

人事档案是企业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以个人为单位组合起来,以备考察的文字材料。就企业而言,准确、齐全、完整的员工人事档案是全面考察了解、正确评价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社会和高等教育也随之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档案工作也随之赋予更多的意义,不再是传统的文件收集的作用,开始有了更广阔的作用。人事档案管理在企业管理建设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结合的产物,然而很多企业却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正确认识档案管理规范化与公司管理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各部门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工作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正确发挥发挥档案工作的作用,为档案工作取得公平、公正的地位,更有利于公司管理建设的发展,为公司创造更多的效益。

一、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人事档案是企业员工信息的重要载体,全面记载员工基本情况,反映着员工个人经历、能力和德才综合表现;是企业全面考察了解、正确评价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体现在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和现状上,下面从这两点出发分析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从职工角度看:人事档案是对一个职工的个人学习、工作经历、生活状态和工作成绩的原始记录,是职工享受各种社会待遇的凭据以及解决劳动纠纷的依据,它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对职工个人而言,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据此为流动人员提供身份认定和办理社会保险;为员工代办申报职称;根据档案确定退休年龄;根据档案中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的年限推算提前退休年龄;代为缴纳职工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大病医疗统筹、工资调整;出具与人事档案有关的证明材料等等。

从企业角度看:(1)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内人力资源的效力。人事档案全面记录了员工的个人经历、德才表现及发展过程,通过档案可以了解员工的过去,掌握现在,从而预测其发展潜力,及时发现人才,避免压制人才,埋没人才;依据人事档案提供的信息,可以使各类人才扬长避短,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力。

(2)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人事档案能够进一步了解员工的相关信息,从而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根据不同人才的能力和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在组织内进行合理配置,因事而择人,因人以治事,把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和岗位,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

促进部门之间、系统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避免人才挤压和用非所学的现象产生,为企事业的发展迅速、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

(3)有利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影响人力资源需求的因素主要来自组织内部,有效的人事档案对分析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是否适应组织的变革与发展要求,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计划起着重要作用,脱离人事档案管理而做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必然是盲目的。

(二)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1、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人事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人事档案工作就是抄抄写写、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不能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只要守好摊,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外调、查档就行了。因此,一些单位领导往往容易忽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未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形成“说起来重要、排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用起来需要”的状况,这样会导致人事档案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难以高质量地为干部队伍建设服务。

2、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高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机构调整、内部科室重组,人员竞聘上岗,原有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变动,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档案收集意识淡薄。而且大多数档案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工作精力投人不足,日常事务往往只是将材料放入档案盒,没有及时整理归档,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

3、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

在设备配备上,大多采取“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原则,融办公、阅档、仓库为一间,既无铁门、铁窗等基本设施,也无其他硬软件设施,防火、防潮、防盗等手段只是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管理手段也较陈旧,调阅档案时都是采用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由于反复调用原件,阳光多次照射,造成纸张发黄变脆、字迹褪色等现象,直接影响到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企业改革带来一系列变化,如流动人员增加,外聘技术人员增加,使用期相对较短,而这些人缺少人事档案,这就给企业识才、留才带来了不便,反映这部分人的工作能力、业绩、培训方面的材料几乎空白。

4、档案数据质量差

填写表格时随心所欲,大约是在五年之内才整理一次,材料中的数据不尽一致,履历材料中,入党时间、年龄不一致,鉴定材料满是优点。还有就是重要材料不能及时归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无法从这些人事档案中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造成反映当事人近期动态情况的材料不全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