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8:36: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强化舆情监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花椒对土壤质地的要求不严格,以土层深厚松软,土质肥沃、排灌方便、保水保肥力强的石骨子土壤为宜。
二、生产技术措施
选用优良品种、适时密植移栽、定干、抹芽、施肥、修剪整形,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技术。
1.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花椒分为秋季和春季栽植,主要以秋植为主。秋季栽植,此时花椒苗的地上部分已停止生长,地表蒸发量与苗木的蒸腾量都很小,而且温度尚高,利于苗木根系生长,每年秋季(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选择健壮花椒苗(一般高度在30~50公分左右)栽植,栽植规格为3×2米,亩栽110株,栽植深度15~20厘米,松紧要适当,栽后浇透定根水。并将嫩稍、嫩叶剪除一部分,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苗本体内水分平衡,提高成活率。
2. 定干、抹芽
定植成活后,当主干高度达60~70厘米时,侧芽发出3~5个,长度10公分以上时,定主杆高度,主杆高度 60~70cm摘去顶心。抹芽:选不同方位,健壮芽3~5个,留主骨架枝组,多余芽抹去。
3. 施肥
3.1 定杆至初结果期(栽后第一年):椒苗成活抽稍后至试花结果前,主要是培养主骨架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养份,所以这一时期必须做到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适当偏重氮肥的用量,以促进树型的生长。分别在3月、4月、5月、6月、8月、9月每月一次施用,每次施用适量农家肥如清淡禽畜粪水每株2~4公斤,或46.4%尿素每株100克,或花椒配方肥(氮、磷、钾和有机肥质总含量40%)200克,各种肥料均施在距花椒树脚周围20~30厘米的窝盘内,先开沟或挖,施入肥料后用土覆盖。
3.2 试花结果、丰产期施肥:随着树体的增长,逐渐加大施肥量,并适当偏重磷、钾肥用量比例,一般年施3―4次,但必须保证施好母肥、越冬肥和施足腊肥。各种肥料均施在距椒树脚30~40厘米的窝穴内,施入后用土覆盖。
4. 除草
除草一般在施肥前和病虫越冬前进行;除草原则:必须保证花椒苗正常生长,不受杂草影响。
人工除草:结合施肥进行,在杂草初生,雨后表土板结,以树杆为中心一米左右,施肥前进行人工除草,可以收到松土保水和防除杂草双重效果。
5. 修剪
“花椒矮化密植强剪回缩技术”修剪总的要求是:采用多主枝短截为主的修剪方法,达到层次清楚,主骨架枝分布均匀、通风透光好,从而达到丰产的目的。
5.1 幼树的修剪
幼树的定杆:在树干高度50~60厘米处剪截,剪口下10~15厘米范围内有4~5个饱满芽,在树杆上均匀着生3~4个一级主枝。一级主枝的修剪:选择强壮的一级主枝上约30~40厘米进行短截,在每个一级主枝上着生3~4个二级侧枝。二级侧枝的修剪:选择强壮的二级侧枝上约15~20厘米进行短截,在每个二级侧枝上着生3~4个三级侧枝。三级侧枝(结果枝)的修剪:选择强壮的三级侧枝上约5~10厘米进行短截,在每个侧枝上着生4~5个结果枝组。
5.2 结果幼树的修剪
主要控制好树形,有计划地选留结果枝组,保留分枝角度在45°左右的是主干枝。影响主枝生长的辅养枝,全部疏去。
5.3 盛产期的修剪
花椒栽后4~8年进入丰盛产期。盛产期修枝的原则:修剪下垂枝、交叉枝、重叠枝、穿膛枝病、弱枝、徒长枝,做到幼树轻剪,老树重剪回缩。修剪的目的是更新、调整结果枝组,修剪的方法和要点是:根据其位置、空间和长势强弱分别作短截、缓放和回缩处理,疏去密集的丛生枝和没有发展空间的枝条,修剪时间:采果后即可进行,完成时间最迟不能超过7月底。
5.4 成年结果椒树的修剪
花椒生长达到丰盛产期后逐渐进入衰老期。这一时期重点更新和调整各类结果枝组,维持结果枝组的长势和连续结果的能力。在修剪上:采取一次强剪回缩或头年回缩三分之一,二年回缩到位的方法进行修枝,修剪后做到枝条布局合理,通风透光良好。强剪回缩修剪时间:一般在6月中旬~7月上旬,以采收鲜花椒为主的,修剪与采收同时进行,选择强壮结果枝组,在侧枝上5~10厘米处短截修剪,同时剪除病虫枝、干枯枝、重叠枝、交叉枝、密生枝、细弱枝,促进潜伏枝生长,预留少量辅助枝,预留更新枝。修剪时间最迟不能超过7月底。
6. 花椒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6.1 花椒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花椒常见的病害主要有花椒流胶病、根腐病、锈病。常见的虫害有花椒天牛、蚜虫、凤蝶、红蜘蛛。
A、花椒锈病
发生危害时间一般在5月上旬至8月中旬,严重程度,因地区、气候不同而异。
防治方法
①、加强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②、冬季清园。剪除病枝病叶、清除园内的落叶及杂草,合理修剪,使通风透光,减少病源生存条件。
中图分类号:K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8-0058-02
福清古民居是玉融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历史缩影,它承载着一个地方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也是外界了解一地人文风情、建筑文化的窗口,反映了这一地区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古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促进广大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笔者通过对本市部分古民居的调研考察、座谈和个别访谈等方式,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如何加强古民居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等问题,提出响应的对策。
一、我市古民居保护的现状
根据近年来全面普查的情况,目前福清规模较大的古民居共有10多处,其中保存完好且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有龙田上一村的施氏茶店、阳下西亭村的陈氏古厝群、港头后叶村的叶向高故居、镜洋磨石村的黄氏古民居、渔溪联华的郭氏古民居、新厝岭边的百二间等几处。
二、古民居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市各级领导和群众对古民居保护日益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总体上看,我市古民居保护工作仍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㈠对保护利用看法不一,思想认识有待统一。一方面认为古民居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应当高度重视并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又认为许多古民居已破旧,虽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但其他方面的价值不大,对古民居的保护开发是否具有价值、能否促进经济发展存在有疑虑。囿于这些因素,以致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生态环境、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破坏,甚至建筑本体也难逃被拆毁或迁移的命运,这些行为已直接威胁到古民居文化遗产的安全。
㈡古民居年久失修,亟待实施保护性修缮。现存的古民居大多已年久失修,出现了木构件腐烂,屋顶坍塌,墙体剥落等问题,有些已成为无人居住的危房,亟需进行保护性修缮。
㈢群众保护意识不强,人居环境有待改善。有些农村群众祖辈为生产生计忙碌,对保护历史古籍、历史文物的意义了解不多,缺乏这方面的基本常识,造成身边的一些古迹、古物受损也视若无睹。比如,有些群众把古民居当成牛栏、鸡鸭栏和废物堆放处,卫生环境欠佳。在部分古民居旁边,有的还盖起了新楼房,破坏性建设时有发生。
㈣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古迹保护缺少支持。古民居乡土建筑数量多,维修规模大,单凭居民、村镇或地方政府一方的力量难以全部承担,在现行制度下,居民对投资维修的积极性不高。按照现行的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政策,专项资金不能补贴产权属于私人的文物。不少有重要价值且亟待维修的乡土建筑由于房主缺乏经济能力,又不能获得国家的资金补助,而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保护,大多数古民居处于濒危状态,失修、失管、失控现象严重。文物保护主管单位力不从心、孤掌难鸣,迫切需要增设必要的专项保护经费,并研究出台相关的保护开发方面的扶持政策。
三、保护古民居的建议
保护好古民居文化遗存,对打造福清“文化强市”、树立新兴侨乡城市形象,进而为加快建设福清这座海峡西岸现代化中等港口工业城市,都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切实做好我市古民居保护工作,特提出如下几个方面建议。
㈠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古迹遗存,作为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和历史文化的物化载体,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文脉。从我省来看,永定土楼、闽清宏琳厝等在省内外都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城市的一个形象,一个招牌。其巨大的艺术观赏价值,也日渐成为重要一种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和利用好我市历史文化遗存,对丰富福清城市的文化底蕴,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社会文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具体举措来抓,切实加强对古民居的抢救和保护工和。市政府要对现有的古民居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及时关于保护古民居的文件或公告,对一些保存较好的古民居实施挂牌保护,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对划为古民居环境保护的区域,未经文物、规划、城建等相关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拆除、改建、添建。要进一步端正和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古民居文化的保护意识,把爱护、保护古民居变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一种自觉行动。
㈡立足当前,加强管理。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要保护古民居的现状,使其不再遭到损坏。相关镇村应建立古民居文物保护小组,积极实施保护工作。要制定村规民约,对保护古民居做出行为规范。同时,要适时组织开展古民居环境卫生治理,投建必要的卫生公益设施,使之与古代文化环境相协调。
㈢普查登记,分类归档。保护古民居工作是一项时间跨度长、涉及专业多、工作任务重的系统工程。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对10多处重点古民居的详细资料的整理。市分管领导要牵头组织文体、建设、规划和旅游等职能部门,对现有古民居的综合性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摸底排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古民居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摸清历史家底,对古民居的建筑年代、结构、风格等一一进行造册登记,建立健全文物档案。
㈣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根据形势要求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全面、长远的保护古民居工作总规划,有重点、有步聚地分步实施保护工作。近期拟多方筹资,优先维修风格独特、功能多样的新厝岭边百二间古民居群,并积极尝试,促其尽快开发成为与天生林艺等周边景区相关联的一个重点的旅游景点。对已修复比较完好的古民居,将及时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畴。市文体局要加快相关工作,把新厝岭边百二间、镜洋磨石黄氏古民居、阳下西亭陈氏古民居群和龙田施氏祖居茶店等4处较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列为县(市)文物保护点进行保护和管理,并视情筛选升级为新的一批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㈤多方筹资,适时修复。对古民居的修复,可以采取各级政府拨款和引导群众集资等几个一点的办法。同进要积极借鉴一都后溪漂流、东壁岛旅游景区等工作经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入市场运作机制,走市场经济的路子。要在遵守《文物法》的前提下,允许、鼓励和扶持企业、个人参与古民居的保护、开发和经营,可以以单位、整体出租、出让使用年限或被“领养”的方式,让企业或个人对遗存进行修复或集中开发,努力创新新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社会参与机制。镇村两级也要积极筹措必要的建设投入,引导和发挥好群众保护古民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区人口密度大,网民基数高,呈现出网龄年轻化,思维活跃化的现状。这些网民既关心家乡建设,关注党委政府的民心工程,又对一些热点舆情表现出既监督,又使其传播的新态势。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依托网这个网上宣传阵地,加强正面引导,把握舆论导向让正面舆论起主导作用。同时通过网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以疏通社情民意。总体看,目前网上舆论态势正在呈现积极变化,正面舆论越来越成为网上的主流。在正面舆论的引导下,网上公共舆论逐渐理性,支持党和政府的声音越来越强。区委、区政府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都通过网及时,出现负面舆情,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主动权。
在开展网上正面宣传的同时,我们也不断探索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机制。通过不断的探索,区网上舆论监管和引导工作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健全了舆情收集机制,每天都有专人负责舆情监控,做到热点舆情提早掌握,提早主动,事情处理后要出《舆情摘报》,给我区一些部门敲警钟,让他们绷紧弦,时刻不能麻痹大意,轻视网络舆情;二是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建立了舆情监看联络员队伍,这些联络员每天上网,及时掌握本单位网络舆情,一有问题,马上汇报,我们也能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三是强化安全保障机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四是建立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在全区相关部门和主要区直单位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评员队伍。针对热点、敏感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根据事态及时运用网络语言,开展网上舆论引导。这些工作机制的建立,使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初步形成了配合有力、联动有序、处置有方的工作格局。
虽说区的这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形式和日益变化的舆情传播渠道还不适应,与中央提出的把“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建设成为传播社会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民健康精神文化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认识和形势发展有差距。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提升到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维、行为方式,缺乏对网络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网络舆情信息特点和规律的掌握,不善于借助网络了解社情民意。
二是处置网上舆情能力还未达到强势影响。尽管以网、政府网站为主的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初具规模,但总体上说,数量少、影响力弱,从网络媒体看,宣传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舆论引导的力量看,总体素质不高,力量薄弱,对网络评论的特点把握不够。舆论引导的主动性不够,战斗力不强,在论坛的引导存在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影响了网上舆论引导的效果。
三是网络管理还没有形成联动作战和快速处置的机制。在应对网上热点敏感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党委宣传、外宣部门和事发地或当事部门的联动作战和快速处置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普遍存在着提供情况滞后,配合联动迟缓的问题。当事部门要求网上删除、封堵的多,主动组织参与正面引导的少,在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抢夺舆论话语权、主动权的意识更是缺乏,致使网上不少热点的舆论引导工作延误最佳时机,形成网上评论热潮,给工作造成被动。
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对策建议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从边缘媒体的角色,已经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6.88亿网民,6.20亿手机网民,使网络成为各个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汇聚平台,成为最喧哗、最庞杂的舆论场。在互联网媒体化、社交化的态势下,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和互动也在日趋紧密,社会的运转方式以及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改变。准确掌握和及时研判舆情走势,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新的社交媒体环境下,政府如何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舆情治理机制便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一、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难点
网络舆情治理是指政府机构在掌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扩散和消解进行干预与引导,发挥舆情对于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降低和消除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网络舆情由网民、政府、媒介等相关主体产生和推动。其发生过程是,与政府相关的舆情通过网络媒介产生、扩散,引发政府关注,政府根据舆情发展动态,借助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引导舆情,实现与网民的政治沟通。舆情治理需要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配合,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网络舆情产生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党的宣传阵地的传统媒体从不同角度推动引领着舆情的走向。然而,各个相关主体对于舆情的认识和应对方式由于体制、机制、资源以及意识等问题,使政府的舆情治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部门:新媒体平台作用甚微,被动应对成常态
目前政府对舆情的治理主要依托各职能部门的宣传部门和信息监管部门进行,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开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方式建立专属的新媒体信息渠道。这类新媒体平台在日常运营中担任政策政绩宣传和规章制度公示的角色,信息以单向传播为主,未能对的热点及时回应,度较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市、县一级政府人员尚未正确认识网络民意对于政府工作以及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未能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及时化解社会负面情绪和矛盾,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通常采取“事后救火”的方式被动应对,表明出政府部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也说明政府部门缺少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规律和传播手段的科学认识。
(二)传统媒体:话语权消解,用户关注度有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媒体有大量专业和经验丰富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内容生产方面有着绝对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媒体精心打造的正面宣传话语在互联网中迅速被消解,网络的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特征加剧了受众对于传统媒体宣传话语的不信任和抗拒。在社会化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媒体的“受众”一跃成为新媒体的“用户”。受众流失,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下降,虽然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已经做过多种努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影响力十分有限。纵观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尝试,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众多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究其根本来讲,仍是乏善可陈,尚未出现平台级的新媒体应用产品,其影响力的实现依赖于商业型互联网企业搭建的超大规模用户平台。
(三)网络媒体平台:缺少行业自律,删帖行为推动舆情发酵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崛起,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移动新闻客户端强势发展,自媒体也随之迎来了新的巅峰。社交平台和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发展极大地释放了公众话语权,公众有了更多的发声渠道。“众声喧哗”成为民间舆论场的代名词,网络谣言泛滥,网络水军肆虐,加之社交网络去中心化、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各种新媒体平台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出口,极易出现舆论难以控制的局面。网络媒体平台在内容制作、、转载等环节较为随意、缺乏监管,在内容违规后采取删帖等简单的处理方式,使得舆情不断发酵,甚至出现难以挽回的后果。还有一些网络媒体平台视商业利益为唯一追逐点,放任甚至炒作渲染网络谣言等违法违规信息,缺乏行业自律,有的利用法律监管的空白,通过技术手段营销不法和不实的信息,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置于不顾,给舆情的社会治理埋下各种隐患。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优化建议
(一)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常态化舆情预警机制
在技术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作用下,各级政府部门基本建立了专属的信息渠道,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正有序推进。政府通过门户网站以及政务微博、微信平台的信息成为民众获取政务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是民意的重要体现,舆论引导工作事关整个决策体系,不能单单依赖各级宣传部、网信办等主管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岗位都应该具备舆情预警意识,将网络舆情作为政府日常工作以及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现阶段从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舆情采集、监控、研判、预警等工作已经有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建立完善的分行业、分部门的舆情监督预警机制,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全员参与,并进行常态化运行。
此外,为了建立更有效的舆情治理机制,可以从信息源头着手,考虑把舆论引导工作纳入公务员培训科目,依托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对行政机关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有关舆情应对工作的培训,了解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规律,自觉树立舆论引导的意识,强化舆情预警思维。
(二)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应扩大对媒体的监管范围
新形势下,“媒体”这一概念的外延在不断扩大。之前报社、电视台、杂志社等传媒机构在传统媒体时代,享有绝对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进入“万众皆媒”的时代,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级应用崛起,自媒体野蛮生长,各类微信公众号、大V的传播力、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某些传媒组织。因此舆论监管范围应该延伸,凡是参与时政新闻和评论的各类组织及个人都应该纳入管理对象的范畴。
与传统媒体相比,商业性互联网公司搭建的新媒体平台起步早、发展快、用户基数大,网络新闻客户端随即也成为用户接受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无论是门户网站搭建的Apps,如新浪、网易、腾讯等新闻客户端,还是具有媒体属性的技术公司,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都应该成为舆论监管的重点。
(三)传统媒体应利用技术手段和资本手段建立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机制
传统媒体一直承担着舆论引导工作的重任。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可以创新方式方法,继续加强舆论引导工作。舆情治理工作承载于新闻内容之中,而作为专业的新闻内容生产机构,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的革新,注重宣传方式的创新,当下流行的H5技术、VR技术、短视频等形式都可以成为借助的手段。传统媒体应一改长篇累牍的通稿式宣传模式,化繁为简,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碎片化、移动化、重社交、重互动的媒介消费习惯。在分众化传播的趋势下,传统媒体必须针对用户的不同属性,建立更具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传播机制,宣传信息自然也不例外。
实际上,地方传媒集团运用资本手段收购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具备一定用户规模的社交平台、游戏平台,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以浙报传媒收购游戏平台边锋浩方为例,交易完成后,浙报传媒可以直接获取大量用户,在自家的平台上进行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更游刃有余,同时又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谓一举两得。
(四)社交媒体平台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意识
目前国内的社交应用市场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各类信息汇聚的综合类应用,如QQ空间、微博等;另一类是细分、专业、小众的垂直类社交应用,如职场社交、社区社交、视频社交等。现阶段这两类社交应用都聚集了大规模的用户。相比传统媒体,社交应用更易出现“失控”状态。因此,这类平台应该成为舆情治理的重点。因此,舆情治理需要将社交平台纳入管理体系,将其作为舆论引导和管理的主要途径,督促社交平台履行职能,自觉建立舆情采集、研判的机制,可以设置关键词,实时进行动态监测,并将之常态化、日常化;重视排查有害信息、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建立定期汇报机制,并报备主管部门;强化网络平台的责任意识,督促企业将网络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纳入企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期能间接加强对内容服务提供者的引导,确保互联网上的良性生态。
三、结束语
作为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政府以及舆情传播的媒介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舆情的走向,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网络舆情治理的无效化。为此,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媒介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破解网络舆情治理的难题,增加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使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以及社会的正常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一是开展标准化健康养殖。2016年新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30家,示范县12个;在6个县(市)创建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在4个县(市)创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二是完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加强对现有标准的清理整合,全年获批标准65项,截至目前,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893项,地方标准1918项。
三是开展生产经营主体技术培训。组织开展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开展水生动物疫病预报,指导广大渔民科学合理用药,举办培训班4000余次。
四是加强养殖环境治理。在8个省市开展养殖节能减排技术试验示范。在洞庭湖区开展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拆除网箱7784口,面积21万平方米,清理矮围W围4.4万亩,禁投饵施肥养殖水面97处,面积9.3万亩。
从监管方面加大力度
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产地监督抽查,涉及19个主养品种,6种禁用药物,抽检样品4964个。
部署开展“三鱼两药”专项整治工作,强化检打联动,对抽检不合格水产品严肃查处。组织开展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交叉督查。2016年 “三鱼两药”中的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合格率均为99.9%,分别比上一年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市场例行监测合格率95.9%,比上一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大菱鲆抽检合格率显著提升,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论引导 信息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主要是利用网络的传播力度,在网络中传达人们对于一些观念的看法,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我国企业网络舆情的实际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网络舆情的去中心化。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在过去处在受众位置的网民已经成为网络传递的主要对象。现在的新媒体就是全媒体,媒体的范围不断扩大,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最开始是以门户网站为基础,新闻从业人员和网站管理人员都属于主要的责任人,更容易在社会中构建良好的氛围。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不健全。企业网络舆情具备其独有的特征,传递速度较快,便于操作,这些特征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企业发泄情感的主要道路。因为每个人的情感、专业能力等因素各不相同,所以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传递自己的心声,从而使得网络舆情不断增长。但是现在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于思想观念的教育认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企业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自我管理
现在的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乐于接收新鲜的事物。但是有时候对社会价值判断不够准确,会出现随意跟风的现象。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强化在使用网络时的法律观念、责任观念和安全观念,从而使得网络环境更加的完善健康。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政治参与力度,从而有效的解决企业网络所引发的安全问题。企业网络群事件中有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例如情绪化情况严重,肆意散播谣言,这就是公民政治参与混乱的表现,所以需要保证在企业正确的政治参与方式,并且企业要对自己的言行和举止负责,从而有效的预防网络舆情所造成的损害。企业还要强化自身素养,在进行言论表达的时候要深思熟虑,不能贪图一时的泄愤,随意散播谣言或是盲目跟风。
二、建立疏通机制
现在,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的实际状况就是媒体供应过剩,官方信息提供不及时,在现在的媒体环境中,企业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加强自身的认知能力,针对企业不科学、存在误差的思想观点,需要顺应当时媒体技术传播的规律性。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针对媒体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主观方面不积极,行动方面不落实,时间方面不及时,内容方面不真实,态度方面不正确,还有部门领导不让说等问题。媒体事件的发酵主要经历五个阶层,四个小时内是谣言产生的初期;六个小时内信息趋向多元化;八个小时内会产生一个鲜明的主题;十二个小时会出现新闻审查;二十四个小时会把事件推向最高峰。所以,企业在处理舆论的时候,需要合理的控制时间,对舆论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引导,构建引导干预制度,这也是企业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做好舆论引导
针对企业网络舆情,需要强化关注力度,及时引导,变“被动”为“主动”,不能过分堵塞消息,这样只会增加大众的猜疑力度,使得事情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一是积极建设主流媒体网站,加强新闻网站建设,宣传企业所做的工作,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能力,增进与公众的沟通。二是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遇到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遵循“双进驻”,进驻危机处置小组和临时新闻小组。三是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全员全过程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实现舆情风险早发现、早预警,做好源头治理和超前防控。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网络舆情已经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生活中去。企业的文化素养较高,网络虽然可以增加他们的视野范围,但可以给企业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发展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所以需要强化当代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性认知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要对企业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强化企业网络舆情引导团队的构建,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215-02
在网络下,国内与国际信息中的热点出现的速度很快,引发了大学生们的讨论与关注,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见、观点提供了相应的平台。但是,网络舆情同样为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树立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所以说,必须要重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强舆论的引导。
1 网络舆情的含义与作用
网络舆情指的是以网络为载体,参照发生的事情,获取信息。其主要来源于网络的传播,在消化与吸收信息后体现出的价值观念与评价和对事件的后续作用力。当前环境中,网络舆情在我国还处于低级发展中,当下理论体系尚未完善。网络舆情是依靠网络平台直接或者间接表达,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通过资源的利用,强化对人们有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件、论坛。
网络舆情具有引导和深化的功能。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舆情的功能,以深刻的理论与沉重的历史背景宣扬如何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同样具有沟通与凝聚的功能、监督和预测的功能。网络舆情在校园环境中能够直接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亦能为教师提供准确信息,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舆论监督与预测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依据,这对于高校的管理与教育提供了重要意义。
2 网络舆情下大学生的政治教育现状
2.1 教育手段单一
高校的思政课程设置与教育方法问题多样,比如:课程设置不完善、内容重复、教育方法单一等。在教学方法中,很多教育者只重视书本内容,并未将真正的理论创新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没有该拥有的吸引力。在网络舆情的渗透中,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基本采用的是单向的正面灌输,由于对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关注不够,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仅仅停留于表面。
2.2 思想政治的监管不完善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既系统又完善,这就需要党、团、工、政各方面共同努力。当下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缺乏系统的协调,未能发挥全面的育人工作。当前的思政教育分工明确。类似团委、宣传处等,他们承担着思政的教育宣传与理论教学的责任。很多高校尚未建立起真正的舆情监管与指导,尚未明确执行强有力的思政教育的监管,缺乏互联网的沟通平台。
3 在网络舆情下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1 确立网络舆情下的高校学生理念
在发生网络舆情后,让学生最快地掌握相关信息,既能够满足学生参与社会与校园生活,又是各个管理者的义务。高校在面对舆情危机时常常有许多不自觉的应对行为,主观上不明说,内容与态度上都影响了舆情事件地处理,在舆情事件中只有掌握主动权,积极应对才能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高校在处理措手不及的事情时,媒体会充当高校和百姓的桥梁。在信息的传递环节,媒体将信息第一时间传递下去,既方便又快捷,在舆论的引导中,媒体是强有力的催化剂,媒体将公众的反映汇报给上级,然后再将安排与要求告知大众。在网络舆情中,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同交流,实现共赢。
在发生舆情事件后,高校需要主动承担权责范围中接受监督、处理工作的后果。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增加公众的信任力。于高校而言,一方面要接受高校内部监督;另一方面重视企业、媒体的作用,转变思维。促进工作的完善。
3.2 塑造大学生人格加强网络舆情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为实现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应当加强媒体的素养教育。媒介的教育能够充分完善自我,以媒介的资源态度与方式利用媒介的态度实现传媒的能力批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注重外部的理论教育和教育者的内部修养教育。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教育需要科学的指导,其间包括发展与矫正性的方法体系。矫正性的体系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通过建立心理健康的专栏,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发现学生的一系列问题,并有效的辅导。发展性的方法包括量表评估法、自我认知法、心态调整法等。
在当下社会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要坚持马克思的正确指导。高校的舆情工作引导不仅表现在课堂的显性教学中,还体现在校园的隐形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灌输的相关思想,并且结合时代背景,以多样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面看待社会事实,分清主流与支流,把握事物的矛盾。
3.3 加强环境引导,塑造良好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环境包含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人的思想品德,而社会环境决定着人们思想品德的发展。社会环境主要包含:大众传媒媒介、社会舆情环境、校园网络文化等。高校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很多思想源于现实。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当舆情中包含的价值观违背政治教育时,会冲淡教育的结果。大众舆情包含媒体的官方娱乐与民间的娱乐,比如:官方电视台、QQ、bbs等。网络环境中的信息需要正确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同时还要强调媒体的管理,强化行业自律。同辈的群体环境亦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同辈群体存在比较普遍,影响力较大,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 结语
网络舆情在高校中逐步发展与渗透,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既有消极又有积极的影响。网络的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大量信息;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全面的发展。但是网络的信息中好坏参差不齐,大学生思想单纯,各个方面还处于形成阶段,极易受到诱惑与迷失,这给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当下思想政治的教育中,应当熟练运用多媒体,积极探索思想政治中的新思路,大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52-0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的兴起,网络信息传播快捷高效。但有个别人却把一些正常的社会问题进行恶意炒作、颠倒黑白,给网络宣传信息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因此,加强网络信息宣传管理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重点工作。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现浅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宣传文化战线的同志对网络等新型媒体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着对网络媒体、网络舆论的误读和不适应现象,对网络存在偏见,消极对待,对网络舆情置若罔闻,反应缓慢;有些基层领导和宣传文化干部还不熟悉网络,有的甚至不上网、不知网、不懂网,面对负面舆情只能束手无策,甚至采取“鸵鸟政策”,更不用说把网络变成重要工具,对网络舆论,动辄采取封堵、躲避质疑、推卸责任等方式,不但使自身越来越被动,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二)技术装备落后
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带动新业务、新领域的出现,无线接入、手机上网等新兴网络技术和微客、博客、QQ群等Web服务平台的应用普及给舆情监测带来更大的挑战。网络信息宣传监测手段是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不仅对个人空间、QQ群等对象无法进行搜索,而且没有搜索结果统计分析预警等功能,许多环节亟待完善,已远不能满足专业应用需求。
(三)管理团队薄弱
目前,一些县级网络信息宣传管理办公室专业人员编制仅为3――8名工作人员,乡镇级就没有成立相应的组织机制,有限的工作人员面对网络舆情日益复杂局面往往顾此失彼,难以监测到形形的负面舆情信息。同时,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缺乏一些“黑客”级别的网络高手,难于适应新形势下舆情监管的需求。
二、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围绕中心,唱响网上主旋律,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是要做好主题策划。根据网络自媒体、多媒体的无限量、能持久的特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县级政府网站,各乡镇(办)、县直各单位网站及县内其他各类网站,要围绕地方区位资源优势、特色亮点工作,叫响主题宣传;二是要做好典型推介。要善于整合地方新闻资源,立足正面鼓劲这一主线,将宣传的触角、视野延伸至网上、覆盖到网络,在县内各大网站的重要频道、重点栏目、重要位置,全力推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三是要做好互动宣传。要把网络宣传与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相互统筹、相互结合,通过网络直播、视频、图片、评论等形式开展正面宣传,形成地方媒体资源互联互通、互发互动的大宣传格局。
(二)搭建平台,关注网民意愿,解决网民合理诉求
做好网络宣传管理工作的关键点是做好舆情信息的前期疏导工作,而完善建立网民舆情平台,积极解决网民合理诉求,为群众解疑释惑是管控舆情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加快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网站建设。要进一步拓展、做大领导信箱、网上舆情平台,让网民便于进入、乐于进入,确保网上舆情传输有平台、有阵地,要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让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为社会和谐创造有利环境;其次,要完善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各单位各部门要配备网络发言人和若干网络评论员,各单位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以网络发言人的身份,经常与网民交流互动;县级政府网站要协助县委各部门、各乡镇(办)、县直各单位网络发言人做好与网民的在线交流等工作,尽力为网民释疑解惑、排忧解难;最后,要严格落实网络舆情属地管理制度。对于网民诉求合理、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立即予以解决;对于应该办理、但一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尽早加以解决;对于不符合政策法规的,也应及时说明原因,防止小舆情无限发酵、放大。
(三)沟通协调,互联互通互动,引导舆情发展趋势
一是进一步落实上级部门政务新媒体管理相关要求,严格内部审核机制,做到每“自然日”更新,对要求转发的及时转发,不断提高政务信息内容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二是充分运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矩阵工作群,督促各市(州)生态环境部门加强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两微”)日常管理、运营并及时下发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做到集中发声、上下呼应、协同联动,形成良好舆论效果;三是运行好厅政务“两微”平台,努力提升原创比例,主动设置议题,如持续推出《物种100·贵州智慧》、策划《黔线站“疫”》、“典型案例”、“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六五系列活动、“2020世界环境日特别报道”、“2020贵州生态日特别报道”等系列内容。四是策划制作“微视频、一图读懂、H5、原创海报”等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宣传品,提升网络传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贵州辐射电子科普馆系列科普动漫视频、一图读懂“垃圾分类及保护臭氧层”、十三五以来贵州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展(H5)等新媒体产品。截至6月28日,在厅政务“两微”平台各类生态环境信息2330余条(微博1275条,微信1060条)。
(二)强化新闻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具有表达快、信息多、传播远、方式互动等优势,这就给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舆情带来很大的挑战。
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增强了针对性。网络舆情能够随时反映社情民意,是基层思想文化信息的放大器,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条捷径。充分利用网络,了解基层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东西,能够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打通了新渠道。
网络平台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新途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解决萌芽期的思想问题。
比如开设网上政治教育课堂,全方位、多角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开发实用性强的教育软件,增强感染力和教育引导功能。
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需求
加速知识更新,结构优化。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率加快,对个体加快知识结构优化和调整不断提出新要求。为此,必须强化学习的观念,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代同进步、同发展。
增强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性思维是能够比较系统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看待事物的内在本质。
网络信息技术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丰富精神生活,
从而为发展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
政工人员作为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必须迅速破除重技术、轻理论的观念,增强理论思维能力。
具备开放的视角。在网络信息时代,一切都呈开放的状态,单一的形式很难发挥作用,网络中各种思想文化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打破自身封闭的思维定势,从各种各样的思想旋涡中走出来,发散思维,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对网络舆情的应策
网络舆情的引导。作为网络舆情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很多网络用户没有树立法律意识。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督制度,同时对网络舆论引导机制进行不断完善。
网络舆情的管理。对于各种舆论要加强日常监管,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引导和调控,防患于未然。
对公众所反映的问题借助网络优势,进行集中解答,建立网络意见受理、处理、反馈机制,接受民众监督。
网络舆情的营造。
(一)严厉打击“违禁超限”和“假冒伪劣”行为。集中整治非法添加、使用非食品原料及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农兽药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5类“违禁超限”行为。严格排查整治在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小作坊小摊贩小市场、食品初加工集中点等区域,出售过期食品、粗制滥造、冒用品牌、虚假标识等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组织清剿“黑窝点”和“黑作坊”攻坚战,依法查处非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重点行业品种综合治理,进一步突出肉类、水产品、蔬菜、果品、食用油、酒类、乳制品、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农业投入品、食品包装材料等重点品种综合治理。从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餐饮、进出口等环节入手,围绕准入制度、监管制度、企业管理规范、设备工艺、操作规程等方面,全面开展综合治理,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改进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落实产品召回、不合格食品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一是畜禽产品整治行动。以打击非法使用“瘦肉精”、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兽药等为重点,深入开展畜禽产品专项整治,切实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加强对畜禽养殖重点镇、专业村、规模化养殖场全过程监管,强化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畜禽产地检疫覆盖率和规模化养殖场监管覆盖率均达到100%(由畜牧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加大屠宰企业监管力度,严把定点屠宰准入关,坚决取缔各类私屠滥宰“黑窝点”,生猪定点屠宰覆盖率达到100%(由商贸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二是农产品源头整治行动。加强对重点食用农产品农业生产过程质量监管,严格控制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和使用,从源头上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蔬菜、果品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提高到60%以上;“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比率提高到35%以上;规模养殖场获得无公害认证比率提高到50%以上;认证水产品产量占养殖总产量比率提高到50%以上,建立省级现代渔业园区至少3个(由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部门根据职责分别牵头组织实施)。三是食品生产加工领域整治行动。加大对食品添加剂、食用植物油产品生产和使用企业整治力度,着力排查区域性、行业性风险隐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重点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小作坊加强监管,坚决取缔生产假冒伪劣食品“黑窝点”和“黑作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由质监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四是食品流通领域整治行动。以食品供货商为重点,加强对食品经营、仓储场所的调查摸排和集中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涂改生产日期和更换食品标签等行为,严惩违法犯罪。制定食品销售摊贩监督管理办法,实施“挂牌经营、实名登记、信息公示”等制度,规范食品销售摊贩经营行为,全市食品销售摊贩监管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由工商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五是餐饮服务食品整治行动。全面实施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开展“四心学校食堂”创建工作,规范学校周边餐饮服务经营行为,提高学生饮食安全保障水平;制定小餐饮整规工作意见,强化对小餐饮的监管和综合整治,监管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加强生活饮用水监督监测,对市政集中式供水单位继续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强化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监管,监管覆盖率达到100%。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管理,监管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由卫生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加快实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严格落实餐厨废弃物处理工程建设计划,尽早完成工程建设并运行(由住建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二、规范完善工作制度,健全监管执法机制
(一)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加大监督抽检、执法检查和日常巡查工作力度,深入排查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餐饮、进出口等环节的安全隐患。加强食用农产品监管,强化农资监管和农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严格落实农(兽)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实施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监管力度,明确并落实市场开办者主体责任。严格食品经营市场管理,严厉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行为。加强对农村食品市场和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的监管。及时将食品生产经营新业态纳入管理。
(二)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犯罪侦查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健全联合执法制度,改进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依法从严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及人员。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严禁罚过放行、以罚代刑,确保对犯罪分子刑事责任追究到位。对案情特别重大和跨区域重大复杂案件,特别是有广泛社会影响案件实行挂牌督办,限时办结。建立涉案食品鉴定“绿色通道”,加大对案件侦办中涉案食品技术鉴定支持力度。
(三)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约束机制,制定食品安全工作定期巡视检查、考核考评等具体办法,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力度。对失职渎职、监管不力等行为,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监管检测能力
(一)健全基层工作体系。落实镇(街道)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目标考核,列入重要职责内容,主要负责人对本辖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并明确专人具体负责,使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所有基层政府和监管负责人。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建立联动联防机制,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确保基层监管无盲区。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队伍,承担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鼓励建立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
(二)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监管执法等机构和队伍建设,重点增加基层监管执法力量,配齐配强人员队伍,合理装备现场快速检测、调查取证等仪器设备,提高现场监管效率和水平。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运行模式,明确细化监管分工和执法流程,着力消除监管空白、边界不清及执法不力等问题。加强综合执法,解决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分散问题。加大基层监管能力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切实保障监管技术装备、检测设备和办案经费。
(三)提高检验检测能力。统一制定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统筹安排抽检范围、频次和品种,实现计划统一、经费集约、信息共享,监督抽检年内覆盖全市及大宗食品、高风险食品。制定量化考核管理办法,对监督抽检计划实施和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动态跟踪、量化考核。推动实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科学合理确定其功能定位和专业分工,强化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鼓励发展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
(四)开展风险监测与评估预警。积极推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预警工作,逐步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
(五)加强标准备案工作。加强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管理,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
(六)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依托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等资源,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推进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食品安全工作网络化、标准化、全流程管理,降低执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七)开展食品安全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市各镇(街道)开展食品安全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创建活动,示范创建活动要明确工作目标,创新方式方法,取得创建实效。
四、强化舆情监测能力,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一)完善舆情监测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主动防范、及早介入、审慎稳妥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完善部门间信息、事件通报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并分析研判食品安全舆情信息。进一步明确信息主体和审核程序,科学、准确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完善各级各部门和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指挥系统和协同联动工作平台,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响应能力。
五、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一)加强诚信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8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道德诚信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守法经营宣传教育,加大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治理力度。建立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档案,完善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被吊销证照企业有关责任人,依法实施行业禁入。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出厂检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记录、人员培训等管理制度。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临近保质期食品消费提示制度,严禁更换包装和日期再行销售。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技术,提升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
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食品监管
(一)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认真落实国家《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组织做好2013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加强对监管先进人物和经营诚信典型的宣传。将食品安全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市属媒体应当在公益广告时间或版面免费刊播适当比例的食品安全公益性宣传内容。
(二)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将食品安全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2013年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每人至少参加40小时集中培训。强化对食品从业人员和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的组织培训,提高其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
(三)大力推行食品安全有奖举报。畅通举报渠道,完善工作机制,简化工作流程,确保奖励资金及时兑付,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29
1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产生新的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业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与过去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呈现出“新常态”。对银行业而言,新旧常态过渡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宏观经济的趋势性变化势必带来经营环境全面、持续和深刻的变化,集中体现为五大挑战。一是“一降一升”,经济增速下降,整体风险上升,导致银行业防范化解风险的压力加大。二是“一增一降”,不良资产增加,盈利能力下降,银行业维持和提升盈利能力面临挑战。三是“一增一减”,资金成本增加,高端资产配置客户减少,利率市场化继续推进的大背景下银行争夺资金和客户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四是“一快一慢”,金融市场变化快,金融机构转型慢,银行业传统经营模式将受到大数据、微支付、零物理网点的强劲冲击。五是“一破一立”,刚性兑付打破,新型机构不断设立,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2监管政策环境变化对银行业产生新的影响
除了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金融监管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将给银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是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并重,对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新要求。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实施,银行业的流动性和资产配置面临新考验。银监会正加快推进监管体系改革,新监管规则、监管标准的陆续出台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宽进严管”趋势加强,依法合规经营水平亟待提高。近年来,“宽管制、严监管”已经成为银行业发展和监管的共识,监管部门将强化依法监管防范风险,监管套利的空间不断被压缩,依法经营的边界将更加清晰,监管问责的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3新常态下银行业风险暴露新的特点
3.1信用风险持续暴露
一是部分“两头在外”招商引资企业良莠不齐,经营风险大、资金链紧张,资金链断裂后反映到银行就必然有不良贷款的暴露。二是政府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压力仍然较大。今年是平台第四个连续集中还款高峰期。国发43号文件出台后,债务管控新规对地方融资政策的较大调整,将影响既有融资规划,还款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原有平台贷款未纳入财政预算的部分,信用风险可能增大。三是信用风险的梯度转移和传染压力。沿海地区部分龙头企业的信用风险加快向周边、向内地转移,特别是与风险地区企业有资金、业务往来甚至关联关系的信贷客户风险增大。
3.2押品价值波动风险不容忽视
银行机构不重视押品与授信本身的关联性、管理缺位等都导致押品对信用风险的缓释作用下降。以储备土地、项目在建工程或土地使用权作抵押的风险。在房地产行业的下行趋势下,其实际价值和处置效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种是生产型企业的厂房或设备抵押的风险。由于抵押品行业属性强,债权形成不良后资产处置很困难。这两种情况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其风险应特别关注。
3.3流动性风险管控难度加大
流动性风险具有“突发性强”、“传染性高”、“低频高损”、“资本不能完全覆盖”等特点。银行机构存款集中度较高,稳定负债较差,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发起行的流动性输入,提升流动性管理的内在动力不足。
3.4信息科技风险压力凸显
信息科技风险具有显著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外部性强的特点。当前有些地区已出现信息科技风险突发事件,业务连续性受到很大威胁。除村镇银行外,各银行分支机构信息科技风险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保障网络、电力和中心机房安全等方面存在较大压力。
3.5社会金融风险传染性增强
一是融资关系复杂的客户风险输入。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民间借贷等各类资金渠道助推企业过度融资,一些企业既从银行贷款又参与社会融资,导致资金链过度紧绷,最终形成银行信用风险。二是外部机构的风险输入。一些担保机构、小贷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除了与银行合作,还与民间借贷等多种社会金融合作,形成过度担保和过度融资,再加上有的基层银行过度依赖担保而疏于贷款“三查”,导致风险传染可能性增大。三是个别银行员工参与民间融资和涉嫌非法集资,违规骗取银行信贷资金,对群众的煽动性和蒙蔽性很强。
3.6声誉风险隐患增多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加快,参与受众更广,传播内容辨识难度更大,也更具冲击力。银行机构的各种风险事件都可能通过舆情发酵,特别是以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媒介对银行业的负面舆情的传播激增。
3.7合规风险压力加大
监管部门多年来一直强调合规管理的至关重要性,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银行业合规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不少机构抱着“罚不及众”、“打球”的侥幸心理,对合规要求执行和落实不到位,忽视内控与员工行为管理,违规问题比较突出。表现在浮利分费、借贷搭售、未提供实质而收费、超标准收费等违规问题时有发生;误导营销、违规销售和保险产品的行为屡禁不止;以贷转存、虚增存款、办理结构性存款操作不规范、资金用途管控松懈等问题屡查屡犯。2014年重庆银监局对10家机构的违规行为实施了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471.9万元,罚款241.8万元。此外,在监管政策的传导和执行上,不少机构也存在层级性衰减、地域性衰减和技术性衰减等问题。
4新常态下有效化解银行风险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一是切实防范逃贷、倒贷、骗贷和抽贷导致的信用风险。加强对行业和客户的情况分析,对于暂时困难的企业不贸然采取一刀切式的抽贷、断贷,对于涉及非法集资和民间融资的企业及时处置。同时,要落实好业务尽职指引,进一步规范跨业合作,在保证自身合规经营的基础上,注意分清责任,避免由于责任不清造成其他行业信用风险殃及银行业。二是坚持依法处置不良贷款。对于已经暴露的风险,要灵活采用多种方式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完善不良贷款处置程序和流程,加强政策运用,加大核销力度。加强与公安、司法部门互动沟通,推动相关诉讼加快审理、判决和执行。三是积极化解存量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要继续加强平台贷款动态监测分析,密切关注在建项目后续贷款的合规性,提前做好还款方案,防止个别地区利用地方债新规悬空银行债权;对于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和“负有一定救助责任”的或有债务,要尽快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协商,共同推进贷款资产保全;强化转型后融资平台的风险管控,与之建立起一种基于市场和法治原则的新型银企关系。四是坚持风险隔离原则。深入分析风险区域梯度转移暴露的规律,充分了解客户所处行业的风险形势,切实防范跨区域、跨市场风险传染。
第二,切实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银行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建立全行流动性管理机制,明确流动性风险偏好、策略、政策和程序,将流动性风险治理机制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要对“流动性救助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细化救助方案、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流动性应急能力。
第三,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的防范能力。一是严守风险底线。各机构要加强“业务连续性、电子银行、科技外包”三大重点风险领域的风险排查和应急演练,提升信息系统可靠性,严守“业务不能停摆、信息不能泄露”的风险底线。二是提升信息科技治理能力。要高度重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努力推动信息科技风险的规划、实施及监督评价;提升业务部门对科技规律的认识,统一部署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培养壮大信息科技队伍。三是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加快信息科技系统改造升级,加大自主可控设备的推广使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业务创新转型。此外,各分支机构也要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的日常管理和相关设施的巡检力度。
第四,综合防范声誉风险。一是做好服务从源头上防范。在产品销售和制定相关业务流程及政策时,主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充分考虑消费者诉求。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应公开的信息要主动公开。二是提升舆情监测有效性。要落实舆情监测人员和责任,优化舆情分类提示制度,完善舆情参阅制度。三是完善快速应对机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正面宣传,妥善处理客户投诉。做好声誉风险应急处置,整合专家、媒体资源,加强处置的联动性,防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