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8:36: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互联网变革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1-0056-04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the New Career Position of Editors in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Internet+” Era
Chen Weip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Fuzhou, 35000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the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take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as the new career position and strengthen the basic quality and skill of edi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master the digital publishing technology and method, and then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in academic journal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influence and achiev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ditor's profession.
[Key words]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Internet + Academic journal Editor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教授出版《数字化生存》[1]一书,预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短短数年间,预言成为现实。数字化出版为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带来极大的便利,但也对传统出版造成巨大的冲击。《201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大趋势》指出:“尽管传媒产业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朝阳产业,然而以报纸为代表的部分传统媒介产品已经处于其市场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报纸发行量事实上下降了25%左右” [2]。报纸遭遇的是“断崖式”下滑。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也面临极大的发展困境。“2005―2012年我国期刊总印数持续8年增长,达到33.48亿册,但从2013年开始每年总印数都在下降。从近两年的数据看,今后一个时期,这种下滑仍有持续趋势”[3]。
近年来,为应对数字化出版的挑战,我国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加入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龙源期刊等大中型网络期刊收录平台。网络期刊平台突破了传统期刊在时间、期限、篇幅方面的限制,为学术论文的传播、检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效地扩大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但另一方面也带来弊端,甚至威胁到学术期刊的生存。首先,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工艺、出版介质、出版流程及传播方式,对习惯于传统运作模式的编辑提出挑战。尤为关键的是,作者和读者对于学术论文的传播均有着较高的期待和要求,但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对于数字出版时代的传播规律、传播工具及传播技术都有些陌生,在满足读者和作者的期待方面有落差。其次,数字期刊平台将传统期刊肢解,作为身份特征的封面、栏目、风格等不复存在。
最重要的是,学术期刊的中介作用被弱化。读者无需向学术期刊支付费用,即可通过互联网对学术信息进行检索、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等。自媒体出现后,作者可以绕开学术期刊,在互联网上已发表或未发表的研究成果,所有用户都可以对论文进行更改和“二次传播”。读者与作者之间,似乎无需学术期刊这一平台便能实现互动,传统学术期刊信息的权威地位逐渐消失,学术编辑作为“把关人”的角色被淡化。可以说,数字化时代将学术期刊及学术期刊的编辑带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且可以断言,前景更不容乐观。一旦学术评价体系变革,在数字化出版的浪潮中,传统学术期刊这艘“老船”恐怕将迅速沉没。那么,“老船”上的乘客――编辑,是否得弃船逃生?
毫无疑问,时代迫切需要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完成新的职业定位。
市场营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商家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众多的消费者购买本产品以及开发购买潜力。如果开发的购买潜力越多,那么就有更高的概率让消费者购买商家生产的产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互联网的普遍发展,这给我国市场营销带来了众多发展渠道,但是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成为了新环境下的首要问题。
一、适应新环境应当是从完善产品的角度去改善
首先商家一定要有将产品做到国际市场中的理念,时刻关注重视产品技术研发、消费者以及竞争对手的波动方向,这对提高综合竞争力非常重要。对于商家而言产品是根本,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商家的信誉度,也决定着商家是否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要想做大、做强,应当通过分析消费者对产品的定位、感官以及价格等三个方面入手改革。
1.产品的定位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由大批量生产的工业时代转向了互联网信息时代。消费者为了脱离普通、大众化的产品,开始追求特定的品味。因此,商家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应当将自己的产品进行一个方向的定位,使其定位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保证生产产品高质量的同时应当增加产品的个性,以此来增加消费者对产品差异性观念的理解,将非固定的消费者人群通过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转变为永久消费人群。
2.产品的感官定位策略
传统产品的营销策略主要是通过视觉方面的刺激,传统中营销信息量较少,繁复的传统市场营销在给消费者带来视觉刺激的同时还能跟环境之间产生明显的对比,对产品的宣传营销带来促进作用,但现在互联网新环境下,消费者获得的信息量非常大,消费者由视觉刺激逐渐转向了产品营销质量方面;信息多的感官刺激不利于消费者的注意力,而高质量的信息直接表达的方式深的消费者的喜爱,通过研究表明,消费者逐渐关注商家企业对产品精简信息的独特之处的感官刺激,如小米电池的包装。
3.产品的价格策略
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产品的最直接原因是产品的价格,且价格的因素同前面提及的两种发展策略是相辅相成的,变革产品价格策略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的追求产品的长期利润最大化,这就给商家提出不能盲目比拼产品的价格,在降低成本的前提条件必须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盲目降低产品价格是不可采取的。我们应当充分的利用科学经济知识,适当的调整产品价格反而能够拉动产品的需求量。
二、适应新环境还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去变革
消费者角度就是消费者对产品注重的侧重点。对于同一件产品,每个消费者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选择方案,来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好最优的产品,可以说在市场营销中能否成功销售产品的最主要决策者仍然是消费者的决定。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消费者决策机制的基本原则是:当空间环境安全、资金充裕、行业值得信任时,消费者更倾向于及时消费的心理,而当空间环境危机、资金匮乏或者选取的行业不值得信任时,那么消费者往往会采取长期观察的心态,不进行消费,保留基本消费心理,在此说的消费者的消费环境是否安全同消费者接触的渠道有着直接的关系,即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受作用,当消费者接触的渠道是积极的作用时,就给给消费者一种消费是安全合理的环境,就会促进消费,当接触的渠道是不利的,那么容易给消费者一种不安全的消费环境,对商家产品销售带来不益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和消费者接触的渠道对消费者是否能够直接消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处于“互联网+”环境中的商家企业,只有通过更加全面的变革,才能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回馈,但变革的方向仍然还是产品的质量、价格以及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去思考。本论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希望能够对处于新环境中的商家企业在变革中带来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5-0107-02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其中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及其在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扩散及应用过程。“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例如,互联网+媒体,产生了网络媒体;互联网+娱乐,产生了网络游戏;互联网+教育,产生了网络课堂、微课、慕课等。同时,在“互联网+教育”背景的影响下,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互联网+教育”的特征
1.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教学活动与互联网已密不可分,师生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交流学习,这不仅提高了学习质量,而且使网络真正为教师及学生所用。
2.可选择性
相对传统教学来说,“互联网+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和更多的资源链接,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
3.碎片化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内容碎片化并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运用学习工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笔记本、手机等连接到网络,随时随地展开学习,将零散的时间有效利用起来。
教与学的变革
1.教学角色的变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如今的教学需求。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将“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并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2.教学理念的变革
为顺应时展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应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而转变。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融合,将远程授课、网上讨论投入实践教学。又如,教师应积极引入游戏化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学习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总之,教师的教学理念应是与时俱进的,应积极地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习方式的变革
随着翻转课堂等新型课堂形式的出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从被动记忆转变到自主探究,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同时,新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挑选课程或与同学组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学习。
4.教学资源的变革
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后,网络与技术汇集了各地区、高校的学习资源,使教学资源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实现了大范围的共享。因此,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材和教师的传授,他们可以利用网络选择并学习优质的课程资源。教师也可以将微课上传至互联网,实现线上学习、答疑、讨论,使教学资源由小范围的使用变为大范围的共享。
教学方式的变革
笔者将教学方式界定为“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有效的教学方式包括观念性的方式及其与物质结合的技术性的方式,笔者认为只有这两种方式统一才会引起教学方式的真正变革,变革后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翻转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上,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观看在线视频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网络平台进行讨论。在课上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也可以设计问题讨论等环节,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倾听学生反馈的问题。
2.差异化教学
差异化教学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教师的角色是以帮助W生、为学生服务为主。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并不断调整。其次,教师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符合学生特征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差异化教学资源。最后,在差异化教学中,帮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喜欢的课程,并全力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使学生成为更自立的学习者。
3.研究性学习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能更加方便创设开放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真正在研究、实践中学习,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探求,参与到自身知识的建构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结语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教与学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是优化教学的过程。笔者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师的教学方式会越来越符合人性化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征,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9-43.
[2]朱月翠,张文德.“互联网+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9):12-15.
[3]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自互联网普及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逐步向信息时代跨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及创新,互联网演变出众多电商平台,阿里、京东、当当、1号店等这些平台日益火爆,中国实体企业却正处于一个停步等于倒退的状态。
当“互联网+”新常态对中国实体企业的生意冲击力巨大之时,各地政府及地方实体市场纷纷掀起轰轰烈烈的转型互联网改革、斥重金打造互联网贸易平台,然而,经过几亿元、几十亿元人民币狂轰滥炸,结果却是十多年光阴,成功几无。
也有很多传统的实体企业在前几年就开始寻求如何让企业快速转型互联网,也借助过传统的一些互联网商业模式运营,比如:B2B、B2C、C2C等模式,但收效甚微。也有自己搭建平台的实体企业,但由于经验薄弱、不懂线上线下相结合运营,最终归于失败。
2 “+互联网”是中国实体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
传统企业是走“互联网+”以B2B、B2C、C2C等为代表的以互联网为主角的模式?还是走“+互联网”以O2O模式为代表的实体企业主角的模式?这是个需要深究的问题,每个互联网运营所答之言各有不同,这里笔者只阐述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在2015年7月25日北京中国品牌论坛上,笔者提出中国应该走“+互联网”道路,这个争论,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话语权问题、主角和配角问题。
“互联网+”是“互联网+传统产业”,由互联网主导实体企业,掌握最终话语权,很难真正意义上改造那些非常传统的行业。而“+互联网”是“传统产业+互联网”,就是主角和配角的主次之争。
笔者认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国内大部分实体企业还停留在利益化底端,急需内部改革、激发团队协作共赢的能力、调整公司整体运营布局,其中善用“+互联网”创新思维,转变老旧的商业理念,就有可能引领时代顶峰,最终扭转话语权。
“+互联网”的意义不只是把线下的业务转移到线上进行,更多的是将互联网技术融合到产品的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中。中国未来商业的发展一定是“实体+互联网”相结合,走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的道路,互联网仅是一个营销工具,实体产业是主角,当实体产业没有的时候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发挥互联网作用。互联网就像高速公路,实体产品不放在高速公路上去,就等于高速公路上没车,互联网这些基础设施就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互联网”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包括观念变革、组织变革、流程?革等,最根本的变革是价值观的创新,一种新文明的变革。当今,“+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只有顺流而行,拥抱转型互联网发展大势,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出类拔萃,从而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火热,传统企业都在争相尝试拥抱互联网。然而,在本质上,互联网化与传统实体营销本身是一致的,营销的前提建立在产品与服务都处于优势的基础上。很多企业存在一些思想误区,认为只要互联网足够强大,宣传力度、推广方式不断完善企业就能健康的成长。如果产品与服务商稍有偏差,就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排挤出去。
所以,站在实体产业的角度谈企业转型互联网变革,对于传统企业来讲,产品依旧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因此实体企业的互联网改革首先应该是“+互联网”,让互联网成为产品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有效工具。“+互联网”更多强调“顺势创新”,是传统行业以既有业务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 O2O是中国实体企业的首选商业形式
未来中国被传统互联网模式迷惑的实体企业家们一定会对O2O主角的认知会越来越明显,呼声也会越来越高,传统企业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也会加速融合,未来互联网领域、O2O新商业形式将会在祖国大地深得人心。
“+互联网”讲究的是互联网与传统企业融合、和谐发展的过程,对于那些损害行业公平性、恶意斗价等行为,只会让企业朝下坡路发展。企业通过学习研究把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O2O平台紧密结合,并接受先进的互联网转型思维,就可在互联网时代如鱼得水,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有一大部分实体企业在转型互联网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垄断电商的烧钱挤压和P2P及积分返利平台等影响,使其转型进行得不那么顺利,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以致他们现在“谈网色变”。
事实上,很多中国实体企业转型不顺利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家被传统电商模式洗脑,对O2O平台的认知度不够,低估了O2O平台这个先进的营销工具对实体市场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也低估了互联网的开放创新性,导致O2O线上线下模式的创新者在实际推行中受到很大阻力。要知道,O2O时代已经到来,靠排斥和挤压是无济于事的,接受O2O平台互联网创新思维,努力创造企业核心价值,就可以在互联时代分一杯羹,何乐而不为呢?
一、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
互联网正在从以消费互联网主导时代向产业互联网主导时代转移,互联网经济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产业互联网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时不断向物流、交通、金融、传媒、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从改变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习惯向改变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的发展模式转变。
二、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化加速向传统行业渗透,各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和接轨互联网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领先者。预计到2017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增长4.5倍,接近6000亿元,是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日益深入,企业级应用逐渐起步,移动金融、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的领域将会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三、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地位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成为信息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业务领域。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交换能力和快速渗透能力,通过定向整合生产要素,来扩展新的创造空间,从而改造甚至兼并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国家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引领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发展迅猛,带动软件、存储、和显示等产业发展,借助政策和发展东风,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大有可为。
四、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
4.1智能手机增速放缓但应用高速增长,产业从技术驱动向需求驱动演化
移动互联网保持高速增长和创新态势,预计未来智能手机将逐步增速放缓,而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加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移动化不断加快,在全球移动互联网更新换代和WLAN的普及下,互联网内容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交多媒体应用快速扩张,移动互联网内容分享迅速从文字快速过度到图片和视频。
4.2可穿戴设备将使智能终端多元化发展,新的终端与应用初步酝酿
随着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水杯等出现,智能终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新一代iPhone升级,智能终端进入创新瓶颈期,但可穿戴设备带动第二轮硬件创新潮。2014年以来,主要的跨国企业利用其产业生态系统优势加快组织硬件与应用产业链,共同推动可穿戴设备商业化发展,并带动新兴可穿戴应用服务,创造新业态,带动移动医疗、移动健身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4.3移动互联网进入企业级应用时机已至
传统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实施跨界融合,O2O市场成功沉淀大量用户,用户对移动端的粘性和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凭借便携、触屏、高清的丰富体验,移动设备正悄然改变着企业的商务运行,人们开始将金融服务、图表、设计、个人事务管理等迁移至移动端,企业级应用厂家将研发重点转移至移动应用平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移动解决方案”与客户沟通,移动互联网产品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奠定企业级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
4.4网络安全将产生新的商业机会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移动设备存储了大量的隐私数据,安全隐患逐渐暴漏出来,网络威胁带来的负面事件也频频发生,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产业发展、个人隐私的重大隐患。未来几年,伴随着云计算大规模应用,移动互联网市场蓬勃发展,网络安全建设将成为全球的关注重点,提供数据备份与恢复、云系统、数据加密等服务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将助推网络安全领域新商机不断产生。
结束语:现在移动互联网已进入蓬勃发展期,PC互联网加速向移动端迁移,移动互联网产业也已经成为整个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竞争激烈的领域,用户规模不断扩张,产业格局日趋合理化,新的终端及应用酝酿而生,新业态逐渐显现,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将逐渐延伸到更多产业领域,渗透到各行各业。
参 考 文 献
[1]马敏,王旗. 中国移动互联网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4
杂志下半月刊物仍旧秉承《中国信息化》杂志的一贯风格,办刊宗旨、方针不变,以深度新闻挖掘和有关信息化的评论为主,兼顾政府和市场,力争成为政府信息化政策传递、行业和企业信息化案例剖析、以及国内外信息化重大新闻事件跟踪调查的重要载体,深刻反映信息化建设对经济、社会、产业、企业与市场产生的深远影响,打造集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的权威信息经济传播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0-0008-03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并深刻影响着金融学子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思维观念。一系列互联网金融的新概念进入高等金融教育的视线:“大数据”、“云计算”、“社会征信”、“共享经济”、“数字货币”、“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让金融专业的师生既兴奋又备感压力。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的思维观念已经改变,经济和金融明显可分的界限被打破。当前,互联网“经济”、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下的“大数据”高度融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一切资金支付活动均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几乎不需要现实货币参与,点对点的资金流动使得“金融脱媒”趋势来得异常凛冽,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受此影响,复合型人才和跨界发展不再是空洞的口号,传统金融教育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再可行。互联网金融是新生事物,其实践远远走在了当前高等金融教育的前面,对传统高等金融教育产生强烈冲击,但也带来了变革和发展的机遇。因此,强化对互联网金融教育的研究,通过互联网金融思维重塑和再造高等金融教育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特点
(一)大数据优势
互联网金融首先是从“草根金融”兴起的,在民间金融“野蛮生长”和“乱象丛生”的时代中逐渐走向成熟,对传统正规金融形成强大压力。实际上,历史上非正规金融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一系列困境的桎梏:信息不对称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社会征信缺失、无足值抵押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较好克服了这些顽疾,信息不对称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有效缓解,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结合人工智能使社会征信和债务催收都不再成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催生了众筹、共享经济等变革创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全新业态。
(二)人工智能优势
与传统金融相比,人工智能效率高,错误率低,模型不断进行自主训练和优化,大大提高了适应性,在量化投资、决策咨询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逐步取得优势。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机器学习,互联网金融下每日新增的海量用戶数据,以及公司之间的数据共享使得感知机、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Logistic回归、BP神经网络等一系列机器学习的核心算法和模型不断“学习成长”,在实践中取代了传统基于人工授信、核查和对客户分类的工作模式。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开放、大维度、多渠道的人工智能下的“智能”金融,必然取得对银行依赖中央银行建立的封闭客户数据系统的优势。
(三)“互联网+”的后发优势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智能化、去中心化、脱媒化、信息化以及便捷快速的推广模式催生了各类体量巨大的新兴业态,作为这些业态的基础和共同体,互联网金融拥有显著的后发优势,领先于传统产业成为近年创新创业的最大落脚点。
(四)规模优势
2008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规模迅速扩大,经营上的规模优势日益明显,各项交易成本明显下降。与传统金融业态不同,互联网金融由一系列的产业链构成:征信、借贷、催收和服务等环节可分散于不同的公司,在业务模式上可以灵活分散也可有效整合,每一环节聚焦其优势业务,可将规模优势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
(五)双创优势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成本低,可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效率高等的优势愈发明显,不断与其他行业形成跨界融合发展,催生创新,推动创业,极具双创优势。一是依托互联网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远程支付场景不断完善,近场支付也在爆发;二是支付产业链的受理端及其延伸的综合金融增值服务——海量支付数据以及数据驱动的增值服务,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三是区块链技术的融合运用引爆了“跨境支付”的探索热潮;四是在P2P等典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上,从以往只提供信息中介服务平台的模式创新发展出了引导P2P平台与担保机构合作、整合线上与线下服务以及增加债权转让等服务的新型模式;五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展客户的理财或量化投资业务;六是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观念。
二、当前高校金融教育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SWOT分析
表1是高校金融教育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SWOT分析矩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当前高校金融教育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提供了分析思路和依据。
(一)优势
首先,传统金融教育具有雄厚的人才基础和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立高等金融教育事业以来,到目前为止高等金融教育已取得质的突破,金融专业的品牌认可、高考招分、学生素质、国际化程度、毕业后的薪资水平、社会评价等各项指标均处于各行业的前列。同时,国内金融领域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次,当前高校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一般采取模块化搭建的思路,从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培养、素质教育和实践实习等方面进行模块化管理,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课程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进行优化组合,体现功能性。第三,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给高校师生带来了良好体验和观感,高校师生有充分的积极性迎接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劣势
传统金融教育是单一化的金融专才培养模式,一般分为货币经济、金融市场、投资、金融工程、银行经营与管理、公司金融、家庭金融等方向,注重对货币、投资、资产定价、股票、债券和财务等“纯金融”知识的讲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涉及计算机与统计学习等跨领域的知识鲜有涉及。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到来之后,我们发现业界需要复合型的跨界人才,单一聚焦金融领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开始变得落后和陈旧,金融教育需要“混业发展”。另一方面,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比较缺乏互联网金融的专业教材:一是自编教材的质量令人担忧;二是优秀的互联网金融的国外教材引用较少;三是互联网金融跟风开设课程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因地适宜,教学内容和难度都过犹不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机遇
互联网金融是朝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才极度缺乏,不得不采取“挖墙脚”的无奈之举,导致银行业人才流失严重。限于人才奇缺,互联网金融目前的进入门槛较低,人员素质和水平良莠不齐,原因在于高校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处于摸索阶段,传统金融教育毕业的学生青睐于在正规金融行业就业,对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心存疑虑甚至偏见,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显然,传统金融教育向互联网金融教育转型发展的机遇巨大。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还在科研立项、论文选题、学生的实习实践、就业创业、高校金融教育的学科点申报、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开拓了广阔空间,前景可期。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业而言,互联网金融是典型的跨界金融,从一开始就在进行业务模式的细分和产品之间进行内部整合。互联网金融也正在逐步通过用户、大数据和场景的互动来实现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和资产管理等传统金融机构进行强有力的整合运作。互联网金融的跨界整合实现了不同行业功能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在空间和深度上的拓展。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金融业务、营销和管理知识的跨界复合型人才,这就对高等金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高等金融教育实践来看,金融、计算机及营销和管理类专业的教育还是各自为政,独立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构建,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挑战
首先,传统金融教育“分业培养”的理念和当前互联网金融“混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严重冲突,需要解决“并轨”发展问题。其次,传统高等金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相对成熟,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实践远远走到了学校教育的前面。再次,互联网金融教育强调“长尾性”。与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正好相反,互聯网金融的优势在于服务80%的小微客户,推广的是普惠金融的理念。但在传统金融教育中关于普惠金融、微型金融的相关课程几乎从不开设。消除“教育偏见”达到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教育平衡,更加注重“长尾性”仍然任重道远。
三、结语
高等金融教育承担着为金融行业输送急需人才的重任,也是社会和家长的关切所在。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金融行业的制高点,需要高校金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求他们具备金融学知识,理解金融业务的原理,掌握信息化技术并能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还要具有一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因此,主要的启示有如下几点:(1)注重学科交叉,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2)加强师资建设,促进传统金融教育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发展。(3)加强互联网金融的“产学研”的合作,树立“干中学”的务实求真精神。对此,高校金融教育是有优势的,要秉持开放理念加强彼此合作,使研究向应用转化。(4)加强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关注,引入相关课程。此外,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高发的背景下,高等金融教育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适时向社会进行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提高民众规避风险的能力,达到普及金融教育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小铭.浅析互联网金融现状及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6(23):313.
[2] 杨竹清,张超林.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高等教育金融的启示[J].金融教育研究,2016(5):82-88.
[3] 刘源.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分阶段培养模式[J].中国市场,2016(48):167-169.
[4] 谢水园.企业的业务骨干参与大学课堂教学常态化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亚太教育,2016(30):89.
[5] 谢水园.论外贸通关实务课程中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J]. 中国市场,2014(22):149-150.
[6] 胡烨丹,潘锡泉.互联网金融语境下的金融职业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4):93-95.
2 信息化的优势
信息化教学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做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探究式、协作式、自助式的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提供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和方便寻找资源的途径。网络信息资源包罗万象,覆盖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信息资源,相对于传统资源的存储载体——纸张,网络资源的存储载体是网络,这样增强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同时与传统的媒介相比,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交互性、主动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与传统资源相比,互联网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加快速、灵敏。
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进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定计划,自定步调,自我调控,自主选择媒体和资源,自我评价,是一种意识观念和行为控制上的自主。
现阶段,教学资源的缺乏和分布不合理,加上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动力。而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上开放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性的实现奠定基础;网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的学习环境。总之,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信息技术提供了共享交流平台和及时的学习反馈 互联网上丰富的交流工具,如在线教育平台、论坛、电子邮件等,使非面对面的交流成为可能,使学生可以克服心理障碍,畅所欲言,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提供了更多机会,以便学习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
在线教育平台中的大数据会及时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根据实时的学生系统报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薄弱点进行指导学习,从而优化学生学习表现,丰富学习内容,比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模式,设计不同的课后作业。
3 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教学理念的培训 互联网带来的教育改革,需要与之想对应的教学理论的支持,这样才能从本质上了解互联网教育的概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念和互联网教育的需求。现在比较流行的教学理论是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
1)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赋予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将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及其设计制作的课件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发展他们的体格和艺术兴趣,要求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自然科学知识。其提出的教育方针主张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表现在:扩充教育和教学内容,重视德智体美;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性;主张取消体罚,强调教师以身作则和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学习 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获取、理解、加工和应用的能力。由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存放信息,但是由于没有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使得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导致资源的利用复杂和低效。
尽管很多资源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就不能及时地搜索到合适的网络资源。除了网络搜索的技能,常用的电脑操作技巧和Office使用技巧也是必备的。网络上的资源,对于特定的教学通常并不适用,教师需要对这些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资源(比如PPT、图片、微课)进行二次加工和整理,才能生成针对性强的教学资源。
这些电脑和互联网的操作技巧需要教师经常阅读和使用,才能加以掌握利用,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化和简单化,减少伴随教学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负担。
教学数据评价 “大数据”需要教师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而不能仅仅是少数优秀学生身上。教师全方位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施以及时的教育。教师需要理解“大数据”的内涵,并参与在线教育平台的设计和开发过程,这样才能得到合适的工具——“在线教育平台”,其所产生的数据才更有挖掘的价值和意义。
在线平台产生的“大数据”,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会挖掘、分析,从而改进自身教学实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研究绩效和管理效率。
依据在线教育平台和其产生的“大数据”,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 反思、自我提高,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作者简介
刘德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会长,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市场研究分会会长,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社会学博士,著名市场研究专家,26年市场研究经验。研究领域主要有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手机电子商务、网络游戏、数字阅读、社会化媒体、LBS、互联网生活形态研究等),品牌研究,满意度研究,商业地产、汽车、媒介、时尚研究,市场与媒介分析,市场研究方法。
2007年被选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百人工程”学者,著作《年龄论》于2010年获得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主要著作有《年龄论》、国家重点教材《现代市场研究》(主编)、《市场调查教程》(合著)、《市场调查》、《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与实用方法》(合著)、《中国人读书生活透视》(合著)和《希望工程调查》(合著)等;发表了《关于问卷的题型设计》、《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年龄变量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等40余篇论文;自1990年以来,共从事各种科研项目30多个,市场研究项目100多个,处理各种类型数据260多种。
季飞,毕业于北京大学,十多年从业经验。一直专注消费者研究与营销管理领域,拥有研究机构、企业与媒体工作经历,现聚焦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
李夏,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分析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广告、媒介经营管理等,关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
崔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师从刘德褒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研究方法、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2010年中国市场研究宝洁论文奖学生组一等奖,焦点小组主持人。
内容简介
刘德寰等编著的《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在梳理网络购物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网络购物消费者进行了历时一年的调查与研究,通过严格、系统的建模与数据分析,全面展现了网络购物在当今时代下的行为与特点,描绘了市场竞争现状,挖掘了市场上主流电商网站的优势根源,最后总结与展现了网络团购市场的历史与现状。
《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为电子商务、互联网从业者、爱好者和关注者提供了解读网络购物市场最全面的视角。
中国什么都是一窝蜂,电子商务也不能免俗,一窝蜂地上,一窝蜂地倒。屹立中的与倒下去的都成为街谈巷议的谈资与生活的风景,有的可叹,有的可悲,有的可惜,有的可敬。刘德寰等编著的《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全面展现了网络购物在当今时代下的行为与特点,描绘了市场竞争现状,挖掘了市场上主流电商网站的优势根源,最后总结与展现了网络团购市场的历史与现状。
目录
序
第1章网络购物的前世今生1
1.1何为网络购物2
1.2网络购物的初创与探索发展4
1.2.1网络购物在世界:探索萌芽,创新延展4
1.2.2网络购物在中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7
1.3三分天下:世界网络购物市场现状12
1.3.1欧洲:网络购物的起源地14
1.3.2美国:全球第一大网络购物国家17
1.3.3亚洲: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网络购物市场21
1.4走向繁荣: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现状23
第2章网络全面渗透消费生活30
2.1概述:消费与网络购物消费31
2.1.1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研究31
2.1.2消费文化演变带动消费方式变革33
2.1.3网络购物:多样方式寻求消费“满意解”34
2.2消费者的第一次网络购物35
2.2.1时间:2003年前的缓慢推进与2003年起的迅速扩张36
2.2.2品类:启蒙于图书音像,繁荣于服饰日用38
2.2.3网站:淘宝是网站扩散里程碑40
2.3逛:消费者的网站浏览偏好41
2.3.1“不动窝儿”的每日一逛41
2.3.2分享黄金时间42
2.3.3“逛”无局限44
2.3.4网购浏览的固化习惯46
2.4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习惯47
2.4.1三天一购物:网络购物的消费次数48
2.4.2实体消费的替代:网络购物的消费金额50
2.4.3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络消费51
2.4.4消费习惯向网络转移:网络购物的消费类别58
2.5支付:网络付款方式与金融品牌选择64
2.5.1支付多样化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64
2.5.2方兴未艾:网上银行的消费者使用情况67
2.5.3初露锋芒:手机银行的消费者使用情况71
2.5.4朝气蓬勃:第三方支付的消费者使用情况76
2.5.5安心落意:货到付款的支付方式82
2.6选择:影响消费者网购选择的因素83
2.6.1所见非所得:网络购物存在的问题83
2.6.2价廉胜物美:消费者选择购物网站的关注问题85
2.6.3价格战外的选择:最具吸引力的优惠活动86
第3章市场弄潮儿——网购品牌的竞争与共荣87
3.1网络购物市场上的品牌88
3.2认知:网购品牌竞争第一步92
3.2.1消费者的品牌记忆93
3.2.2品牌知名度106
3.2.3品牌墓地111
3.3选择:消费者的品牌浏览与购买122
3.3.1逛品牌122
3.3.2挑“卖家”131
3.3.3消费者的推荐“卖家”148
3.4品牌的吸引力149
3.4.1网购品牌的消费者行为转化吸引力150
3.4.2网购品牌的消费者购买吸引力153
3.5品牌综合实力评价——第一象限指数154
3.5.1第一象限网购指数(UP指数)154
3.5.2第一象限下期发展预测指数161
3.6周边产业的兴起:购物导航比价品牌情况164
3.6.1购物比价网站知名度166
3.6.2购物比价网站的消费者使用选择168
3.6.3购物比价插件的消费者使用选择170
第4章网聚人的力量——网络团购市场微探172
4.1网络团购:网络购物的新形态延展173
4.1.1网络团购的概念重构173
4.1.2网络团购在世界174
4.1.3网络团购在中国182
4.2消费者的团购行为与习惯188
4.2.1网络团购的消费次数189
4.2.2网络团购的消费金额190
4.2.3网络团购的消费品类190
4.2.4消费者看网络团购191
4.3网络团购市场品牌研究193
4.3.1消费者的网络团购品牌认知196
4.3.2消费者的网络团购品牌选择204
4.3.3网络团购品牌综合实力评价——第一象限指数214
4.3.4入口整合:团购导航网站的出现与发展218
附录关于研究方式的说明224
参考文献227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6-0176-02
教学模式可视为教学要素结构和教学流程组合的一种方式,它以特定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并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的,是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流程、教学功能和教学环境所构成的体系。翻转教学模式颠倒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以及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重新规划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使用。其理论基础是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生在课堂外通过视频自主学习,将学不懂的地方作为问题记下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这种讲解就讲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通过互联网,学生很容易得到优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可以不完全依赖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其更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翻转教学把原来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模式,它是一种“从教学到学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2)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从课后复习消化课堂知识为主到课前自学提出问题为主;(3)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4)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翻转教学也是一种混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是通过在线学习接收内容和讲座,且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路线和进程;一部分是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的实体地点进行。由于学生减少了出席实体学校的面对面课程,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实践环境多变和实习地点分散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因此,其应用并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对毕业论文指导这类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也有很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一、加强问题导向,使论文选题更加贴合实际
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多种多样。依据翻转教学模式的原理,毕业论文的关键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把问题摆到前面,让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才可能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具体而言,一个好的选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发现。(1)实际和实践的途径。通过对现实事物和活动的认真调查、观察或亲身参与,以及凭借以往积累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所在。(2)大众传媒的途径。关注各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找出一些热点问题或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3)与人沟通的途径。与教师、领导、同伴、任务委托人等他人的沟通交流也是发现问题和碰撞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4)阅读文献的途径。这个途径可以说是从问题到问题。通过对别人研究的问题学习和思考,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
二、毕业论文指导应更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
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多种多样,主要平台说明如下。
第一,短信群、微信圈、QQ群、微博和电子邮件等各种现代即时通讯技术。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可以实现音、像、画、图等各种类型信息实时的双向和多向传递,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既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意见,也可以看到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分析。同时,这种指导与交流方式具有追溯回看功能,有助于更充分、深入地进行总结归纳。此外,利用这些虚拟网络,可以临时组成富有弹性的虚拟攻关小组,集中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更好的交流和协作能力去解决问题。
第二,扩大开放式指导。翻转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引进更多更广的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征。对毕业论文指导来说,借鉴这一思路,可以加大引入社会人士、校外专业力量加入指导队伍,参与当面指导或远程网上指导,实现跨学校、跨地区的教学资源整合。甚至可以组建成立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协作组,以指导本学校学生为主,兼顾参与有协作关系的外校学生某部分某阶段的论文指导工作,形成交叉与复合的指导格局,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乃至创出特色,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第三,导入不同论文选题涉及专业知识点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巩固用到的知识。毕业论文也是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全面复习。仿照翻转课堂教学,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可以建立专门网站,上传各种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微课、慕课视频资源供学生在“干中学”。同时,可以链接一些相关文献、数据、统计资料资源,为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撑。第四,建立毕业论文专题论坛和分论坛。通过网上论坛,可以和展示各自的观点,分享与共享阶段报告、文献综述等,起到互相启发、思想碰撞的作用,实现扩大交流和扩大知识点的效果。
三、进一步增强个性化指导
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发现学生的特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毕业论文同样如此,通过利用以上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指导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有创意的、个性化的项目和问题,对其毕业论文进行引导和指导。为此,教师需要在针对学生个性进行指导方面做更多的精心设计。比如,对论文选题和不同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学生在线情况进行统计跟踪,开发在线测试和评价等自动功能,以满足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需要。总之,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指导,它是综合性、全方位、基于实时信息和多向互动的指导。引入翻转教学模式的概念有助于改进和拓宽现有论文指导方式,缓解传统的全程面对面指导无法应对学生地点分散、师资资源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毕业论文阶段,学生面临实习、应聘、考研等未来去向的重重压力,经常不能集中进行指导的问题。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工作在组织和流程上的改变,既是有形的媒体和硬件的改进,也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随着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数字化学习、移动课堂、电子书包、虚拟现实学习及游戏化学习等新的教学形态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毕业论文指导也不例外,必须像翻转教学模式一样,采用与时俱进的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变革。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2]毛姣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应用挑战[J].时代教育,2014(7).
[3]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
[4]刘彬让.研究型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5]刘彬让,李论.试论研究型农业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0(7).
[6]张利荣.我国本科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展互联网是90年代初。由一些简单应用到发展到了全球。目前全球用户可能已达三亿个客户端。 在我国发展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九十年代,当时应用范围在一些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第二阶段从1994年开始,计算机信息网络项目在全国启动,到1995年未,上网的电脑只有400台,用户仅3000人;到1996年,上网计算机达l万台,户达10万人。开通6条国际专线连接互联网.以后还将继续增加。到2011未国内互联网站达到800万个。
1.互联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就是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过程,已经为人们提供了涉及社会生活、经济、科技、政治等领域的许多思考。
1.1信息、检索、存储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信息、检索、存储发生根本的变化:(1)由网络建立起来的庞大的信息库。各种信息正源源不断地进入互联网,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介绍;图书馆的图书目录、文摘、论文;电视台的电视新闻和电视节日预告;各种报刊、杂志的重要文章;出版商的电子出版物:各公司的广告和网上服务;各增值服务商的游戏、影视点播和信息服务等等成为互联网网上的成员。特别是政府机构的政府信息和政府法规条文进入互联网。各国政府为了提高其政府及相关部门,包括性农业、教育 、能源、卫生、交通等部门都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公布各部门的工作规划和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供网络用户调阅,有的建立起和用户沟通的互动平台。(2)网上电子出版物,如网络小说,网络报纸等。由于在网络上拷贝和传播式简单易行,降低了发行成本,是一次根本上的革命,也是对传统知识产业的一次冲击。改变以前以纸质等媒介和各种发行商,进入市场的改变。(3)个人可以在网上存储自己的资料,建立自己的平台,如个人空间,个人邮箱,随身网盘,个人论坛,个人微博等等。把每个人在网络上或存储信息连接起来,组成庞大的个人的资料库。
1.2出现网络上的社会、文化和政治
由于互联网络,使整下地球变成一个村庄,时间和空间不再成为人们交流的障碍。打破国家和民族的限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也出现政治乃至军事上的渗透和反渗透、窃取相反窃取的斗争。出现一些不见硝烟的网络战争,黑客与反黑色,政府网站、军事网站的网络攻击也相继出现了,如在2010年出现的中越网络之战。
2.互联网做新型生产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1互联网做为新的生产力带动一场新的革命
互联网技术做为新的生产力,必然推动经济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络,信息可以实现全社会共享将某个单元的智慧整合为群体智慧,最后变成精英的智慧,并用于指导人们生产、管理、学习、生活。互联网技术应用将充分发掘人类智力资源,再通过转化整全,将信息资源的高效能发挥。
2.2互联网为第二、第三产业飞速发展提供平台
网络用户是也是一个消费群体。企业与用户通过网络及及时向用户宣传自己的产品,同时也会收集得到用户的需求,并向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在网络商店也如雨后春笋一样,成长起来,如淘宝、易购、QQ拍拍等,交易和现金支付都在网上进行,大大降低了经营销售成本,网上购物成为人们消费的一种时尚。
3.新的技术革命为中国发展提供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
全球信息化革命在初创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也处于这个阶段,这为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
进入数字时代,信息及信息服务的竞争也成为焦点。信息网络化不仅仅是一门科技,而变成信息资源的平台收、优化组合、集成开发、利用过程,信息产业的壮大发展 ,以及信息活动的规模扩大和作用强化过程。信息发展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网络运营商的有效服务。还需要相关的管理软件、大弄数据库等支持,这些条件的具备,促使企事业单位,政府等部门通过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和资源,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增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如现成建立的政府及所属部门的信息平台,各大中小型企业的推销平台等等,使整个社会共享信息互联网的服务,从而提高全民的现代化素质。 总之,信息互联网关系到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上层建筑的完善。新技术、新革命、对我们也提出的新要求:
(1) 加大硬件设施基础建设,为信息网络服务打下坚实硬件基础
我国的信息网络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有许多网络硬件的基础工作、还在许多软件服务功能有待开发,还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吸取别国在网络开发与建设上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自己的信息现代化之路。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网络化的规划。
(2) 我国信息网络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准确定位
由于信息网络的特殊性,是其它实物商品具备的特性;每个电脑网络用户既是信息的浏览者或受益者,也是信息的者,因些网上用户越多,信息里越大,影响面越宽,从而带来的政治辐射和社会经济效益就越好。中国是世界人口较多、信息需求量较大的国家,要加快利用信息网络加速其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
① 为政府提供信息和收集的平台,提供宏观决策服务。通过这个平台,将政策法规等传递给每家每户,同时及时听取群众的呼声,在互联网络建立的沟通平台上,让政府的决策更能反映民意。人民群众也能通过政府网络对政府执能起到监督作用。通过网络将某方面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归纳出来,为政府经济调控或计划制定服务。
1 引言
显而易见,受惠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扶持与“三化”(即城市化、城镇化与工业化)运动的拉动,近几十年来,国家“三农”问题获得了长足发展,并且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我国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均呈现出逐年增长、农村居民谋生方式日益多元化的趋势。然而,农村居民受制于学历水平、技能经验、地域差异、经济基础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以及最近几年外部经济发展迟缓的不利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趋势,令人担忧。
众所周知,2014年11月总理指出要把互联网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具, 并且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基于此,深入探讨互联网+条件下,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三农”问题的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对农村居民而言,深度发掘收入水平提升方式,有助于农村居民幸福感指数的提升,乃至国家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对社会而言,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增强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有助于社会的持久昌盛。基于此,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为研究互联网+条件下现代“三农”发展、建设等问题,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做了这方面大量的研究工作。文[1]提出发挥互联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产业化经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与改善乡村治理等方面作用的观点;文[2]以黑龙江省为例,以“互联网+特色产品”的营销方式等为前提,以提高黑龙江农村特色产品品质为基础,提出推动农业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的观点;文[3-4]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上述文献的研究背景、研究过程与研究结论等对帮助分析互联网+条件下我国现代“三农”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2 “互联网+”条件下,关于我国现代“三农”发展与建设问题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笔者自小在农村长大,对现代“三农”问题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农村与农民生活的变迁深有感触,仅就互联网+条件下现代“三农”问题的深入发展提出几点意见与建议仅供参考:
2.1 政府与企业加大资金、政策等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地区建立互联网全覆盖工程
众所周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前所述,农村居民收入途径受制于诸多因素影响,总体收入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提升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而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基于此,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三农”产业,单纯依靠地区财政无法解决互联网+条件下发展现代“三农”问题需要的硬件设施问题,必须依靠政府财政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国家、省级层面财政、政策的支持。同时,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如税收减免、低息免息贷款等鼓励企业投资发展乡村互联网产业。考虑到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发展水平比较富裕的中东部地区的农村地区建立互联网全覆盖工程,指导农民利用互联网增加谋生方式,继续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2.2 利用互联网,让农村居民充分参与市场价值链价值创造,提升大宗农产品的利润空间与农产品的附加值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认为我国国民经济目前已经进入工商产业链条时代,即一件商品从无到有中间经过较多的环节,每一个环节均能创造价值。“三农”处于工商产业链条的初始端,其提供农产品的行为近似地认为是供应商提供原材料行为。受我国大宗农产品近几年来基本供过于求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普遍较低。扣除高昂的灌溉、化肥农药、收割等成本,农村居民纯利润所剩无几。基于此,引导农民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途径,部分大宗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实现互联网线上交易,大大缩减第三方物流配送成 本,即实现由传统营销模式到电子商务营销,乃至直销模式的转变。同时,利用互联网便捷方式,降低农民原材料采购成本、化肥农药采购成本等,采取尽可能多的手段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3 基于互联网,着力培养农民的技能水平,建立免费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民谋生方式的多元化
在农村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兴办远程农民培训学校,着力培养农村居民的实践技能,提升农村居民的谋生质量与水平。进一步地,利用互联网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如定期免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劳务信息,实现就业信息互通有无,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跨地区、跨地域的自由流动,积极参与国家城市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最后,充分发挥村委会在现代“三农”问题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现代农业与观光旅游业,积极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这一切都需要互联网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3 结论
本文针对互联网+条件下现代“三农”建设与发展问题,提出几点意见仅供参考:第一,政府与企业加大资金、政策等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地区建立互联网全覆盖工程;其二,利用互联网,让农村居民充分参与市场价值链价值创造,提升大宗农产品的利润空间与农产品的附加值;其三,基于互联网,着力培养农民的技能水平,建立免费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民谋生方式的多元化。笔者在分析过程中,如果存在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万宝瑞. 我国农村又将面临一次重大变革――“互联网+三农”调研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08期
[2]王伟、杨晶等. 互联网+农村特色产品――浅谈黑龙江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年01
[3]刘欢.加快农村互联网发展进程[J].通信企业管理,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