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6-05 08:45: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

篇1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198-01

电子信息产业包含各行各业,其中有雷达相关、通信相关、传媒相关、计算机自动化相关、电子仪器相关、电子元件等等多个行业。

1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史

在历史长河中,电子信息产业历史最悠久的是早期的德国。在电子信息理论上,德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甚至赶超当时发展最为迅猛的美国,例如,早在1888年德国就有物理学家研究出先进的电磁波理论。然而不幸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电子信息行业也受到相应的波及,战后,德国电子行业虽然是民用企业,但实际上还是主要服务于军用电子信息产业。直至1957年,德国受邀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时成立了联邦国防,正式开始了军用电子信息产业时代。此时,国内的龙头信息企业之一西门子开始将发展方向渐渐扭转于通信产业。其他企业则积极加入研发军用信息产业的大军中,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一片繁荣。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国内电子产业起步较晚。1984年以后,中国的电子信息行业进入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渐渐将生产研发技术改为自主产业,国产的电子产品,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都越来越多,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据有关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电子行业比较以前起步初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已经有实力和信心位居国际水平。

2 电子信息行业发展规划

电子信息行业的规划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首先要分析电子行业目前分别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形式。近年来,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比如国内比较发达的一线城市例如深圳、上海和北京,都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和电子信息企业群落。每年的电子信息产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也存在有一些不足。例如,虽然国内自主信息产权越来越完善,但我们的电子信息设备与国际上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信息产业虽然有政府的扶持,但是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体系仍然不甚完善。这就导致了目前国内信息产业虽然稳定进步,但是总局面仍然有一些混乱的死角存在。另一方面,国际竞争形势也日益严峻。竞争国的迅猛发展,外来企业和信息产业的入侵,都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利用这个不足来刺激国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国际,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发展较乐观。在经济危机之后,信息产业发展较为平稳,但仍未恢复到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纵观国际,日本推出“i-Japan”战术,在国际形势下发展逆流而上,而韩国和英国也相继将信息产业和传统工业集合在一起作为今后发展的发展方向。所以,这是一个能带来巨大优势的产业。国内信息产业走向国际的愿望日益迫切。电子信息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相对于能耗型企业,电子信息行业将产生更少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占地要求也不严格特殊。所以,我国具有特殊的优势来发展。

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势必要将信息产业和传统工业企业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这才是正确的发展路子。

回首这几年的信息业发展,中国已具有相当优厚的发展基础,已经处于蓄势待发的蓬勃时期,这时就应当紧紧抓住信息产业发达国家向我国渗透的机会。我国目前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和企业发展土地,发展空间乐观,并且,应当利用二三线城市资源充足的优点,积极扩大产业链,渗透到任何有利用价值和资源的城市,眼光不能仅仅停留于南方沿海发达城市,中部中小城市更加具有发展优势。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地方是珠江三角州等沿海地区,应当将这类资源丰富的城市复制产业到信息产业还比较空缺的城市中去。

3相关应对措施

1)加强国内市场的稳定发展,同时扩大国际市场。避免国内市场被外来信息产业侵蚀;2)加大国内技术研发的投资,鼓励高技术水平人才。身为企业管理者,应当具有长远的眼光来扩大内需,并且适时为企业注入新鲜的元素。广泛吸纳高新技术人才。政府应当鼓励计算机信息相关教育,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3)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支持自主创新,鼓励各种产业突破;4)与国际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局面。相互成长,相互帮助。同时不能为了保护国内的自主产业,就拒绝外来信息产业的入驻。外企的进入虽然会提升国内的竞争力,使竞争形势更加严峻,但这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合理利用,促进自我发展。

4 结论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处处都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对于数字化的今天,信息产业更是处于先锋位置,所以国内的电子产业应当积极发展国内,走向国外,争取形成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产业链。然而纯粹靠走扩张路线显然是不明智的计划。这时应当利用中部城市广阔的资源环境,将信息产业发展渗透到更加广泛的区域,例如自动化控制设备、环境数字化检测、污染监察信息化等等。同时也应当长远地将发展方向转战国际,利用国际紧张而又多变的机遇,利用政府出台的扶助政策,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高速成长[J].数码世界,2008,7(23).

篇2

一、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1.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电子信息产业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传输业和信息服务业的总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一直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其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8%至10%之间,平均为同期世界GDP增长率的1.5倍。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大潮中,我国信息产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我国信息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年均增长率为40%,最高时曾高达60%,比同期GDP增长速度高出30几个百分点,由此进入信息化大国行列。

在国际、国内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廊坊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廊坊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廊坊市面积仅6429平方公里,人均耕地少、资源匮乏,那些资源型、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没有发展基础和前景,而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含量高、污染少、潜力大,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符合“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定位,有利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廊坊持续、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快。廊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利于发挥近邻京津,易于引进人才、技术的优势,是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推动廊坊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快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是实现产业升级、赢得后发优势的关键措施,也与廊坊高科技、外向型的产业定位相契合,更是推进廊坊工业化的一条重要路径。

因此,廊坊必须以战略的眼光谋划思路,把电子信息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积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子,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二、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廊坊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提出,加速构筑“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主框架。2010年以来,廊坊市加速实施“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发展战略,电子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围绕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的产业定位,廊坊先后吸引了华为、富士康、中兴、京东方等国内信息业巨头落户,这些龙头企业又聚集起上下游配套企业近百家,逐渐形成了通讯设备、平板显示、电子材料和应用电子等4条完整的产业链。一批高端企业陆续落户投产,为廊坊“经济高铁”注入了强劲的“电子动力”。

2010年以来,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11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首度达到20%,成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2010年1月至7月,廊坊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0.9%和69.4%,增幅均居全省首位。电子信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第三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54.5%。

三、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机遇和空间

1.发达国家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

世界范围内的电子信息产业正在进行新一轮转移,我国凭借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且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智力资源、优惠的产业政策而成为吸引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再加上京津地区是IT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优先选择地区之一,这使得廊坊在吸引外资项目,尤其是为大型跨国公司配套的外国公司方面,具有更多机会。

2.京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配套需求带来的机遇

2008年,北京、天津两市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超过或接近4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个人购买力,使京津两地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而城市居民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使两市居民对于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十分巨大,近在咫尺的大市场是廊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拉动因素。此外,北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体系还不完善,“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产业状况需要周边地区为其填补生产制造环节,并集聚更多的为北京大型骨干企业和跨国公司配套的厂商,这是廊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机会。

3.南方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早的两个聚集区,汇集了大量国内外著名公司。但是,在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大转移的趋势下,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出现了土地、水电能源等重要生产要素供应紧张的状况,并且劳动力等成本也处于全面攀升状态,“南企北扩”、“南资北移”的现象已经出现。廊坊应抓住机遇,吸引南方大型骨干企业将产业链向当地延伸。

4.“十二五”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信息产业部也将首都经济圈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规划编制区域。在新的发展大潮中,廊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和特点将被更多人了解,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廊坊有着在新的首都经济圈格局中,加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会。

四、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竞争与挑战

1.京津冀经济圈的“吸附作用”

京津冀经济圈长期以来形成了“双蛋黄”结构,由于京津的“极化效应”,在同等条件下,廊坊吸引外来投资和企业入驻的机会要小得多。北京和天津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往往通过优惠政策和某些措施,阻止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的外流。就全国而言,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较为完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以及配套等环节发展比较成熟,对外开放程度也较高。目前,北京、天津电子信息企业的许多加工制造环节以及配套件的采购主要来自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尽管南方地区面临着一些资源和能源上的制约,但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对廊坊吸引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构成挑战。

2.周边地区的竞争

廊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与周边其他地区,特别是省内的竞争。如石家庄、张家口等每年从财政划拨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市域招商引资、项目扶持。承德市规划500亩土地用于市信息产业局谋划的专项园区建设,同时设立了信息产业创业投资公司为园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这些都对廊坊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形成了竞争。

3.各产业部门协调不够紧密

(1)行政资源未能充分整合。主要表现在掌握支持产业发展政策、资金等资源的各行政部门之间缺乏协作,在同一时期内推进某一行业、某一企业迅速壮大的协调力度不够;招商资源未能充分调配;产业资源未能充分调动。

(2)企业间产业链关联性差。从产业生成来源看,主要由国家级院所生产机构、中关村企业制造生产厂、外地城市转移企业、外资生产加工企业和廊坊本地内生企业等五部分组成。目前,只有三对企业具有器件应用的配套关系,能否实现廊坊信息产业链内部结构的网络化,直接影响到廊坊以产业规模实力为核心竞争优势,融入京津战略的实施。

(3)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信息产业的最重要变化是产业分工的高度细化,以及自制率大幅度下降。目前,廊坊在诸如物流等产业服务领域一定程度的不足,制约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龙头带动作用尚未显现

在廊坊信息产业整体结构中,拥有一批能够具备龙头带动导向作用的企业,然而,上述企业的前后联系和水平联系的配套产业至今无一落户廊坊。以龙头企业拉动区域产业发展,是提升整体创新力,克服低水平竞争、受环境影响稳定性差的重要手段,对廊坊更是产业集群从孕育期跨入成长期的唯一途径。因此,极有可能出现龙头在廊坊、龙身在京津的局面。

五、廊坊打造“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的”发展模式

1.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招商引资步伐

招商引资既是加大开放的主要手段,又是引进项目、做大总量、调优增量的载体。因此要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规范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开放稳定的政策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文明向上的人文环境、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采用积极有效的招商方法,建立卓有成效的招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招商责任机制、招商载体园区机制、招商激励机制等提供招商保障。在项目引进上出“新牌”:一是建立专门的市信息产业招商与基地建设领导机构,加强信息产业发展的指导与协调。二是集中精力开展重点项目攻坚。三是以配套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廊坊。四是积极取得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在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产品引进政策上给予倾斜,吸引知名企业落户廊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

2.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效应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通过对基地和园区的支持和推动,促进其发挥示范效应,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一是进一步推进区域资源整合,制定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统一的产业空间规划,把廊坊开发区等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纳入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制订包括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财税支持规划、招商规划等,完善协调推动机制,打造承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平台。二是积极争取省信息产业厅、国家信息产业部支持,接轨京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做到变京津聚集效应为辐射效应,在融入京津冀区域发展中强化互补优势,实现与京津的产业对接,增强产业吸附力,提高园区带动力。三是积极申报国家级产业基地,增强园区影响力,增强廊坊信息产业区域品牌效应,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3.在产业链服务环境上下功夫

我国开发区成立之初,为支持其发展,国家和地方给予开发区一些特殊政策,比如财政返还、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外政策要求统一,国家级开发区优惠政策将进一步弱化,优惠政策在开发区招商引资中的作用越来越小,投资环境、管理效率、产业优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进一步创造基于产业链的服务环境,对于发展廊坊电子信息产业至关重要。一是积极推行“一站式办公”等方式,加强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真正创造一个投资环境国际化的平台。二是加快培育中介组织,在成功吸引生产制造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国际企业的进入。三是充分利用地处北京、天津之间的区位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厂商,集中建设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加大廊坊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力度,融入全省物流网络,联通京津物流网络,畅通电子信息产品的进出渠道。

4.在人才的引进上出新招

目前,缺乏一大批信息化专门人才已经成为影响廊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抓紧吸纳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加强同周边特别是京津产业界、大学及研究院所的联合与合作,进一步加强面向产业的各类人才培养,注重在职职工的再教育,构筑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梯队,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养富于创造力的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产业人才;要制定和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优惠政策,在户口、收入、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在人才应用方面,创新人才应用模式,把北京、天津的人才资源当作本地的人才资源,为人才应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应重点聘请在信息产业类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者,在国家部委管理过信息产业项目或多年从事信息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发挥其业务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为发展廊坊电子信息产业服务。

5.在信息化与信息产业互补共进上加大力度

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相互推动、相互促进,通过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水平,带动信息消费,以市场需求支持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一是将目前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职能,统一在独立的信息化办公室,赋予信息化办公室实质性的行业管理权限,加大利益冲突问题的具体协调力度等。二是建立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组和专家咨询制度,对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提出预测报告,为引导廊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方向服务。三是各部门、各行业在市信息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共同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篇3

中图分类号:F4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9-0006-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9.003

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应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撑,以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为抓手,培育新模式新业态。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能促进相关产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近年来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其他产业的应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的发展空间较大,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政府、行业和企业应协同发展、协同创新,实现“弯道超越”,全面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

1 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近年来,众多学者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从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和出口水平等视角研究了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如长沙经济开发区提出以纽曼科技、创芯电子、蓝思科技为产业基础,培育壮大长沙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不断提升长沙市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何悦(2013)认为,重庆市依托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汽车电子、信息化仪器仪表和信息家电六大信息产业集聚,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基础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成本竞争力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柴红旭(2013)系统分析了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进行了空间分布分析和空间差异性分析,运用区位商理论以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和总产值为分析指标,得出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竞争力较弱。盛培宏等(2014)通过分析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了苏州在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竞争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对外技术交流频繁,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有较强的竞争力。温敏(2015)通过分析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现状,运用钻石模型确定要素指标,构建出口竞争力优势,提出全球战略化、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升产业的出口竞争力。

从学者们的研究发现,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多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产业规模逐年扩大,逐步形成产业集群,部分区域集聚效应明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较为突出。

2 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多个产业的广泛应用,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多个产业创新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涂远博(2013)在研究新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提出了新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全国比较滞后,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无力支撑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但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仍然能对工业经济增长带来动力,工业经济增长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仍然较弱。新疆应利用后发优势,在政府主导下推动“两化融合”,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通过电子信息产业的超越发展,推动新疆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王征(2014)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例证,认为产业融合发展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新兴产业的诞生,新的业态开始突起爆发,这种趋势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发展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新的增长极。程金龙(2015)以协同创新为背景,研究了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具有高度开放性、需求导向性和综合效应性的特点,协调创新是融合发展过程中创新的要素的全面共享与深度协作,是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与重要动力,信息产业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黄挺(2016)分析了江苏省积极探索和实践“三产融合”理念的历程,提出了“三产融合”可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李士强(2016)认为,以信息技术、物联网应用为主,构建现代农业新型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组织农业生产要素,实现一体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陶长琪等(2015)依据信息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耦联,对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效应进行定量研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是政府应建立动态调节机制,化解信息技术的空间壁垒、模糊产业耦联边界,发挥区域高新技术的竞合优势。

从国内现有文献看,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工业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多个产业,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展模式发生了变革,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电子信息产业在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3 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据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统计,2015年,安徽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280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20亿元,软件服务业规模达325亿元,消费电子中家电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1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8%。电子信息产业在安徽省工业发展中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安徽省工业发展创新动力。目前,安徽省拥有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近20家,1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1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安徽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主导产品的产量在全国排名中比较靠前,笔记本电脑和彩色电视机的生产规模居全国前列,智能穿戴设备研发有所突破,如智能手环累计出货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本土龙头企业在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滁州天康、铜陵精达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安徽铜峰、博微田村列入“中国电子元件百强”,拥有国家光伏规范公告企业8家。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十二五”以来完成投资总量已是“十一五”期间的4.8倍。2015年,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等新兴领域一批重大项目投资,对产业快速成长发挥出重要支撑引领作用,联想笔记本电脑基地项目使合肥经济开发区迅速跃升为国内第三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力晶科技、通富微电子、群联电子等龙头企业落户安徽,使安徽集成电路产业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最有成效的地区之一。

从全国范围比较分析来看,安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较小,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81亿元,工业增加值1184亿元,产业规模和对工业的贡献度远远超过安徽省。浙江省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6501.6亿元,工业增加值1388.8亿元,是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2倍。广东省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3.27万亿元,占全国的28.9%,实现工业增加值7175.24亿元,安徽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为广东省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但其产业规模与周边省份相比仍差距较大,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链中,还处于中低端水平,产业竞争力较弱。在认识到差距的同时,应看到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前景较好,产业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安徽省各级政府应以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逐步实现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推动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发展、创新发展,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

4 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安徽省“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全面系统推进创新改革试验,以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致力于大数据开发应用,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安徽省工业经济的重点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驱动,提升竞争力。

4.1 以融合发展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

安徽省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应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以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在经济社会多产业的融合渗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以电子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生产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方向改变,逐步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和服务化转型。实施“互联网+服务”行动计划,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生活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在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下,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4.2 以融合发展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

国家“十三五”期间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出,促进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广泛应用,运用信息网络等新一代技术,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安徽省应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智慧安徽”中长期发展规划,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升区域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首先,建设泛在网络基础设施,支持城市无线网络全覆盖、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互联技术和物联网应用等;其次,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平台和应用中心,加快大数据应用,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合理布局,逐步推进;最后,建设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和创新能力体系。

创新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泛在应用,加快互联网与多行业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促进新技术、新业态的蓬勃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制造”“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城市各类服务、管理和休闲”等重点领域建设,实现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慧经济、智慧城市和智慧服务等,通过融合发展,合力打造和拓展安徽信息经济新空间。

4.3 以融合发展推进创新改革试验

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安徽省应立足已有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国家级科技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首先,应形成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政府应建立创新服务平台,从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激励和集聚、创新投入和融资模式等方面形成一体化服务的体制机制;其次,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从生产设计、技术研发、运营模式和产品服务等开展全面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量子通信、智能语音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引领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最后,推动全民创新创业,政府应积极建设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激励科研院所、高校等高层次人才投身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创业,着力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孵化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是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体现,安徽省各级政府应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力打造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多方联动机制,落实电子信息企业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社会责任,从政策导向、人才激励、自主创新、集群发展等多方面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提升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何悦.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

[2] 柴红旭.河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与竞争力研究[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

[3] 盛培宏,张勇.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4] 温敏.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竞争力优势及情景分析[J].广东科技,2015,(16).

[5] 涂远博.新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中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

[6] 王征.产业融合助力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信息产业例证的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7] 程金龙.协同创新背景下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暨洛阳论坛会议综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9).

[8] 黄挺.“三产融合”助推农业现代化[J].江苏农村经济,2016,(3).

篇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长江经济带包含了长江流域的几个省市,其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不仅是几个省市的协调发展,同时也是长江流域的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就可以进一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战略高度来讲,研究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将对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战略指导作用。

一、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总体规划

在长江经济带,较为完整且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所以长江经济带在第二产业上具有强大的实力,而长江经济带的电子信息产业则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在长江经济带的欠发达的上游地区,设备制造和通讯设备等较为传统的产业具有足够的基础和优势。另一方面,在长江经济带的欠发达的中游地区,交通运输业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再者,长江经济带的长三角地区不仅是我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而且在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所以,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在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上占有重要的比重。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要从长江经济带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角度出发,进行产业发展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而在长江经济带形成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分工格局。

二、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产业协调发展

(一)以设置产业链为目标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应该以产业链的形成为基础,从而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研发、营销和管理等环节,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地域上的分工,从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就目前来看,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配置已经初步形成。而在长江经济带的其他一些地区,也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尚未形成,而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链的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的的联动性也较差。所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长江经济带的电子信息产业还应该以设置产业链为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以实现产业转移为目标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

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该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应以实现产业转移为协调发展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以产业转移为主导,使资源和生产要素从长江经济带的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而促进整个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产业的接纳方应该以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进行产业的转入,从而增强当地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实力。另一方面,产业输出方则应该更好的利用腾出的空间和精力来进行高端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不同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共同发展。

(三)以加强产业竞争合作为目标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

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的设置,可以使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纵向的协调发展。而与此同时,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全面发展,也要以加强产业竞争合作为目标,从而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横向协调发展。一方面,不同区域的电子信息企业之间的良好竞争关系,将使得各地的电子信息企业以各自优势进行错位的发展,从而实现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和管理等环节的水平分工。另一方面,不同区域的电子信息企业的合作,可以使企业联合进行技术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从而达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而实现企业的共同发展。因此,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既要加强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同时也要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

(四)以组建集团为目标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

所谓的组建集团,其实就是将区域内的产业协调发展转变成企业内部的协调发展的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区域内的企业通过入股和投资等手段,将区域内的资金、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集团的构建。而这样一来,长江经济带的电子信息企业将对市场需求更为敏感,从而为不同区域的电子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但是就目前来看,这样的电子信息企业集团尚没有形成。所以,在进行集团的组建时,企业可以先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然后进行小区域范围内的集团式企业的组建,从而逐渐完成大的企业集团的组建。总之,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信息企业要以组建集团为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结论

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产业也遇到了产业同构问题严重、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整体产业发展不协调和部分地区资源开发空间有限的发展瓶颈。而为了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长江经济带政府则施行了完善税收政策、给予电子信息产业优惠和维护电子信息产业利益等多种政策。所以,长江经济带的电子信息产业必将获得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和产业实现转移及升级的发展前景。最后,从本文的研究来看,长江经济带的电子信息产业应以设置产业链、实现产业转移、加强产业竞争合作和组建集团为发展目标,从而完成产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