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的实践性范文

时间:2023-06-05 08:45: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政课的实践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政课的实践性

篇1

一、实践性教学中“实践”概念的解读

实践性教学中“实践”是指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自身道德需要的推动下自主参与,以自我道德意识作为调控机制,能动地、现实地与道德客体或其他道德主体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双向对象化,促进个体道德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实践”具有以下特征。

(一)道德主体客体对象化的双向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实践,包含相互联系、交叉、渗透的客体性实践、主体性实践与交往实践等实践形式。在各种形式的实践中,主体的实践一方面改造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实现主体客体化。另一方面,主体不断内化社会的道德规范,将自身作为客体,通过实践活动扬弃自身原有的规定性,并赋予新的规定性,改变自身的道德存在,成为一个道德不断完善的个体,实现客体主体化。

(二)促进道德观念内化与外化相互转化的中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是学生道德内化与外化过程的统一,而实践是实现内化与外化相互转化的桥梁。实践是“德知”的基础和前提,学生通过实践获得道德知识才是“真知”,才是学生自己认同的“德知”。这样的“德知”才能为学生所内化。同时,学生内化的“德知”必须通过道德实践才能外化为学生实际的“德行”,从而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最终目标。否则,“德知”只能处于观念形态。

(三)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

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标起点,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最终归宿。只有当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践行了道德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标才算实现。同时,实践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过程的始终,是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完整过程是“行―知―行”,它以学生在道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生德行的“生成”为最终目标。

实践的这些特征规定了实践性教学应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要体现这些要求和特征,只有如此,实践性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增强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教学目标注重实践性。

我们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德知、德行的转化,其实现的主要标志是学生践行了德知,愿过、会过道德的生活。因此,实践道德生活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最根本、最终的、最高的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或者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标就是培养“实践的人”――具有实践愿望和能力的人。培养“实践的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标实践性有助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返璞归真。

(二)教学内容突出生活性与实践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目标的实践性决定了该门课程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德知,而是要让学生过有意义的、道德的生活,形成学生愿进行道德实践、会进行道德实践而且亲身进行道德实践的品格,也就是“知德”、“向德”、“行德”。要做到这一点,其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必须突出实践性,必须从学生过有意义的道德生活、实践生活的需要出发,从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冲突与道德困惑出发,根据学生个人和群体在道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选择和安排内容。这也是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不可缺少的途径之一。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凸显实践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运作形态,也是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目标的手段。这里的实践性是指学生通过道德实践学习道德,而不是掌握德知之后的旨在检验文本道德正确性的验证性的实践。道德实践应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学生的“实行”、“行动”、“做”、“亲历”等形式展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从中获知、生情,实现由德知到德行的转化。

(四)教学评价依据学生道德实践。

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得以表现和确证,德效最终要看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否转化为道德实践。因此,实践是评判学生品德水平的标准,实践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评价的重要特征。教学评价的实践性强调的是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即意在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三、对实践性教学中“实践”的超越与创新

在现实的教学中,不少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一些学生自己有时也组织道德实践活动。但是,有些所谓的实践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如存在功利性、被动性、表演性、形式化与表面化倾向。为了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性教学收到实效,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成为道德实践的主体。

理想的道德实践应是主体参与式的道德实践。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其能够发挥自觉性、能动性的道德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所以,理想的道德实践应是主体参与式的道德实践。这种道德实践是学生作为主体自觉、自愿、主动参加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实践活动。

(二)道德实践与日常生活一体化。

道德实践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学生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的独立的、单纯的实践形式,它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学生的道德实践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交往生活中进行的,生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道德实践的过程,“生活就是一种具普遍意义的实践”。因此,道德实践必须渗透于学生生活的全部,道德实践与生活的一体化有助于使学生养成道德习惯,避免形式主义的、表面性的道德实践。

(三)注重道德实践空间的开放性与时间的连续性。

学生的品德是在各种各样的场域中经过长期的道德实践逐渐形成的。道德实践与日常生活的一体化决定了道德空间的开放性和道德实践时间的连续性。除了特定时间、场合的道德实践外,更应重视具有实质意义,实际效果的各种场合的道德实践,要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一切场合都变成道德实践的场域,使道德实践具有“全域性”。

篇2

一是思想认识仍需提高。要正确处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课堂教学在整个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实践教学处于辅助地位,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二者的地位不能颠倒;课堂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实践教学又能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二者不可相互替代。但是,多年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要是靠课堂教学完成,注重理论灌输,对实践教学虽然有所重视但仍未达到一定的高度,重形式,轻实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二者各行其是。

二是教学组织乏力,缺乏应有的规范措施。在时间安排、内容、质量等方面得不到保证。

三是经费、基地需要保障。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但是在经费保障上却显得“吝啬”。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一定的经费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四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整合创新能力。

五是评估体系亟待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要持续健康地开展下去,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指标评估体系。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路径与实效性对策

(一)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模式特征

1.现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包括: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目的性

目的性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服务,它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之间的关系,实现各教学协调统一,共同为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服务,任何不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立体化教学模式都是毫无意义,甚至会导致负面影响。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主体性

主体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在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能动性和创造性。实践教学评价上,要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方法。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验性

实验性是指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是“人与人的对话”,其复杂性远远超过了探索自然的活动。

(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独特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方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环节, 不只是表现为实践性, 而是实践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并重的课程,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 它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项性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性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潜在实践教学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自身独特价值和功能。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路径与实效性对策

1.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教学的运行工作机制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但遭遇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不足等“瓶颈”制约,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教学需要。学院党委要制定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意见》,解决实践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拨付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建设经费,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开展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职业性”,将德育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结合。

本文作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工作机制作如下设计:

第一步:组建社团,即由思政教研室和学院团委共同指导下组建“城乡一体化研究会”社团,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团委老师共同指导。通过社团,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建设,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实践教学的项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构建了自主学习的机制。

第二步:建立基地,即在思政课教师和团委教师的指导下,由社团深入社区,选择、开发实践教学服务基地,聘请基地社区的领导或工作人员作实践指导教师。

第三步:实践项目,即由社团成员与实践教学服务基地联系,落实实践教学服务项目,开展五大主题实践教学活动。

第四步:项目招标,即根据项目的内容,实行项目招标,由城研会的各系分会会员在各系团总支干部的指导下进行投标,由思政教研室审核决标(主要考虑项目活动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结合),从思政专项经费中安排项目资金,开展活动。

第五步:方案策划,即由中标单位制作活动策划方案,报城研会总会交思政教研室审批。

第六步:开展活动,即由城研会指导老师、系团总支老师及实践教学基地校外指导老师共同指导,由学生自主开展活动。

第七步:总结考核,即在活动中学生要写出活动感悟和活动总结,学院和基地指导老师从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纪律、活动质量、活动中与人沟通的技巧、普通话的运用水平及活动总结进行考核,记入学生实践教学档案。

第八步:学分申报,即每学年结束时,由各系组织学生填写实践学分申报表,并附上实践活动考核表,大一交思政教研室初审,大二交团委初审,最后由思政教研室汇总后,报教务处审核,记入学籍档案。

2.研究设计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工作流程

(1)准备阶段。它包括教师制定“服务学习”实训实践活动方案和实施计划,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所需要的知识等。活动计划的内容包括选定活动的主题、确定计划目标、实施时间、地点和经费。制定的计划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要旨和参与者的需求。

(2)行动阶段。强调团队精神,明确行动目标和职责确,工作任务落实到人;注意服务学习和主题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控制与偏差调整以及事后控制。在实践教学中,校内和社区指导教师要经常联系,掌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是否达到教学的目的。

(3)反思阶段。反思就是要促进学生批判地思考自己的服务体验和参加实践教学的心得。不仅要从“做”中学,而更要从对“做”的思考中学。

(4)庆祝阶段。对学生在服务项目上的贡献进行庆祝是开展服务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庆祝活动,学生可以享受工作完成后的喜悦。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的保障与长效机制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保障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的与形态的深刻变化要求建构相应的条件保障机制,具体包括完善的管理体制、丰富的教学资源、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规范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建立完善开展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考试、考核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没有考核、考试的教育,其教学质量无法监控和保证。

篇3

一、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探究性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在扩大教育对象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优势,但也很容易将老师和学生个体化,学生之间个体化,逐渐趋于单向交流的形式,信息传递的情况也逐渐单一化。而研究性学习能够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大家都能平等参与,在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了解和借鉴他人的想法,使学生在交流、争论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掌握牢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相互交流的能力。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会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乃至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都很重要。

(二)研究性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获得真正有效的知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下面记,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易被磨灭,都是被动的接受。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让课堂还原本色,让课堂教学的容量与密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最终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由原来单一的线索进行教学逐渐改变为多条线索同时进行,这样,通过学生深入地开展对知识的探究,将知识和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将课本中的 经济、社会、哲学、政治等常识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获取知识的真谛。这样,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鼓励他们敢于参与到政治教学中来,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转换,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好处,也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二、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

合作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方法。通过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制定分组、合作规则,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指导和管理,使其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一般的基本流程应该是这样的,在一个小组内先由小组长首先发言或由一个学生进行中心发言,然后让本组的其他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或者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改善,最终由小组长提出一些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其他小组也采取同样的方式,然后,由教师在全班提出相关的问题,对大家提出的集中性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将自己的看法充分的表达出来。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设计出题目“为什么生命是最宝贵”,将其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我们应该怎么去珍惜生命,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进行讨论,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进行一系列讨论的过程中,最终得出该如何去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这之间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适当组织、引导学生,发挥作用。

三、精心设计问题,对时间进行正确的把握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综合性学习模式。需要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资料,教师应根据课题的具体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指导,包括制定学习计划,怎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中有用的东西,最后,得出结论,撰写研究学习报告。学生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及得出的研究成果,与大家进行交流,共同促进进步。

在实施研究性合作学习时,应特别注意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太长,容易浪费时间,达不到效果;太短,又往往是蜻蜓点水,起不到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筛选问题,尤其是一些学习中易混淆、难理解的内容,或者受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学生个体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然后,确定合作学习的时间,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不能忽视。教师要在一旁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学生,让学生能按照教学目标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计划的进行小组自由活动。教师要把握“自由”这个度,必须将课堂的进程与时间进行正确的把握,否则课堂会出现乱而无章的局面,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从平时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为了一味的追求合作气氛,没有重视问题,更没有重视给学生留思考空间,就直接进入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处于一个朦胧的阶段,没有经过思考,没有形成一定的思路,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学习完全是过于形式,没有任何营养,最终实现不了合作学习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问题通常是比较有难度的,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的将课堂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多激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传授,思考,讨论,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让学生拥有宽松的时间,通过自身动脑、动口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让学生可以更加出色的去完成任务

四、要充分的创设合作气氛

研究性学习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体现融洽合作的团队氛围。而且,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大家一起动手、动脑,自主交流、探索问题的一种互学习。其宗旨在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获取真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较大,思维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时,探讨问题就会出现一些观点上的冲突,这就需要教师必须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要善于包容学生的不同观点,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始终要保持平等的态度,不能像以往一样保持教师先入为主的知识权威性。探究问题必须要在一个非常和谐的环境中来实施。因为,和谐的环境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的热情,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创设非常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其学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做聪明的消费者这一课,可以先引导各小组列举生活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例,然后,通过图片对近几年一些热点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进行熟悉,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比如,像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事件的影响恶劣,学生也比较熟悉。那么,可以让他们合作探究原本是让婴儿茁壮成长的奶粉却成为吞噬幼小生命的凶手,在这一事件中,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受到侵犯?谁应该为“大头娃娃”这一事件负责?怎样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作为消费者,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般有哪些措施?整个过程中,应采用“矩形式”或“马蹄式”的座位形式,这样,方便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让小组成员首先收集好资料,根据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将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再进行小组交流,更容易起到互相启迪的作用。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师生之间打造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

五、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

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而思维活跃性非常高,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争议话题都会比较敏感,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些现象的出现就更加需要政治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要加强,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例如:我们讲到自然之美这一课时,除了体会自然界的美,还应看到现在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的巨大毁坏。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然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调查,如护城河,在河的两岸,学生们对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进行拍摄与记录,通过一些实地的调查、访问以及手机资料等工作,学生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了切身的体会。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必须明确一点:并不要求学生们对课本的知识、内容做太深刻的研究,但是一定要让他们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对日常生活的感知,逐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认真投入到环保的事业当中去,而且还能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此外,在这类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收集到资料进行筛选,然后实施分类,然后在考虑如何让他们向全部同学进行小组汇报,其中包括展示哪些成果、通过哪种方式等等。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有效途径。尽管,现在的方式方法还不尽完美,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完善、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山东阳信县商店镇中心学校)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问题的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模式,采取灌输、引导、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实施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应着重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日益凸显。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但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实效性不高。

1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各高校较之以前重视思政课教育的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有待于提升。所谓实效就是实际的效果,思政课的实效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体现的价值属性,是思政教育教学在满足大学生思想成长需要、实现人生目标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具体表现为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两个方面,显性效果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思政课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隐性效果主要体现为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思想认识水平的提升、良好道德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等。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促进理论内化为自觉的重要途径,是最能体现思政教育内化特征的方法。然而,当前各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整体上效果不明显,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一些高校的教学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觉得可有可无,思想上不够重视。二是普遍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规划,一般是在理论教学大纲中涉及一部分实践教学,规定不够细致,缺乏可操作性。三是相关配套条件难以满足,比如经费投入不到位。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教社科[2011]1号)将高校思政课专项经费硬性标准,即本科不低于每年每生20元、专科不低于15元作为思政课评估的核心指标。但一些学校的专项经费实际还是不到位,难以保证学生教师进行正常的实践教学活动。再如,在师资培训方面,往往倾向于专业课程教师的培养,忽视思政教师的进修与培养。四是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学生兴趣度不高,效果不明显,突出表现在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不多,程度不深。而加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体验、感知和觉悟,必须通过创设情境、实际参与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真正将内容内化于内心,形成学生的思想。

2 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2.1 切实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同于其它专业课程教学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其长久性和深远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历练、总结和感悟。所以,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从制度、师资配备、教学模式、教学保障条件、教学效果考核、课题立项等等方面建设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实施方案,使该实践教学有章可循,避免实践教学的随意性,也便于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师考核。

2.2 充分借助社团组织整合有效资源

高校的各种社团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兴趣培养、能力锻炼的一个重要平台,已被大学生普遍认同。学生对于自身加入的社团往往有着较高的心理认同,这种认同对于提高思政政治教育的效果非常有益。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各个社团,了解社团的性质、宗旨、任务等,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通过参与制定社团章程、各项规章制度等融入思政课教育的要求,也可以通过筛选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协助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比如辩论赛、演讲赛、模拟法庭、书法赛、影视作品演播或评论等等,活动方式要多样。通过开展活动一方面丰富了社团活动,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或者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再次,思政课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社团的活动,可以搜集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掌握学生的主要思想问题,为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2.3 加强与专业实践实习的有效结合

每一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的实习实践,思政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会,通过选派专职教师跟随学生一起实习实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初入职场的困惑,解决实际困难,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体会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提升道德修养、加强人格培养、磨砺坚强意志等的真实感受,来自于实践的体会往往能够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最能体现思政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跟踪了解,思政课教师对于社会需求、职场规则、职业道德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4 重视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充分运用网络教育平台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从目前高校思政课网络教育教学的实际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有平台但利用率不高,学生点击率不高;网络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内容多为一些公开的信息,缺乏针对性地整合和有效地引导;网络维护和管理缺乏(下转第40页)(上接第38页)科学性,往往是由兼职网管人员代为一些信息,缺乏思政部专业人员的指导;网络教育缺乏规划,随意性较大,信息的、加工缺乏相应的审核程序,制度建设落后。因此,整体效果不尽如意。为增强网络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创新网络教育的内容、方式和形式,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要扩大网络覆盖率,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进行充分的宣传,让每一位学生都了解网站。二是由思政课专业人员负责网站内容的选择和版式设计,根据对本校学生的思想问题的实际调研以及课程教学的要求,选择信息,确定论坛的主题或者社会热点问题,确保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三是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运用一些激励措施对经常参加讨论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等。四是对于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予以及时说明,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五是必须要保障每天有人负责网络平台信息的处理,及时针对学生的提问和讨论进行正确地引导。

2.5 创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新模式

当前思政课的校外实践,形式上主要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地方进行实地参观,一般是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通过听、看、思考、感受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提升思想认识。这种形式确实能够给学生以启发以撼动,但往往由于成本高,参与的学生人数较少,不能实现普及教育,而且这种短时间的参与式旅游,学生的体验随着活动的结束也终止,往往不能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探讨与教育基地的长期合作模式,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向合作基地提供志愿者,与合作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汇演、比赛竞赛等活动,一方面宣传基地,另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节约教育成本。

篇5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20世纪中叶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明确提出并大力倡导的。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式为主的教学,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集体协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思维想象,立足于政治学科教材的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表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能够活泼、主动地发展思维。以下我结合教学实践,浅析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情境引入是探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课堂上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来。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如果能用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求知欲望,加快掌握新知的速度。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显得尤其重要。

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采用图片再现、典故引入、表演展示、播放视频等多种方式。如,在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时,可以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爱我中华的情感,引起心理共鸣,活跃思维,进而诱发探究意识;而在学习《市场配置资源》时,我让学生准备小品,模拟市场交易的情景。生动的表演,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理解了遵守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此不同的情境,营造了乐学气氛,激发了学生思维,从而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拓宽教材领域,组织学生探究新知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通过探究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方法,为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每框都穿插了几个小探究活动,每单元都新增了综合探究课。农村教师在课程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要开展探究活动更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无非是例子”,依据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要突破教材,向外拓展,就必须收集大量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拓宽探究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感受成功的乐趣。

以前的政治课,老师常常是将教材内容“教”给学生,局限于教材,没给学生思考的自由,没让他们自己探究问题,展开思辨,得出正确的价值观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探究性学习,老师不以书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但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拓宽了教材领域,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三、开放教学时空,激励学生探究生活

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还要创设一定的探究空间,即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新课程要求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感悟知识,实现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一个既定的生活事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必然会出现思想交锋、质疑过程,可见,丰富的生活内容能为学生的理论探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精心设计多元性、探究性的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可以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契机。

例如:在学习《多变的价格》这一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运用“圈、点、勾、划”,标出知识要点,然后重点让学生走出课堂或到市场、商场调查,了解物价水平,或上网查找不同地区的商品价格,或对比季节变化引起物价变化的现象,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写出调查报告,探因究果。学生通过归因分析得到: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实现的。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形成了知识体系,提高了能力。

开放教学时空的探究性学习,正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使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此外,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还应注意,一是不能只规定方向,让学生具体的探究放任自流,使活动缺乏实效和有益的提升;二是不能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使探究活动空有形式。教师应科学合理地确定探究目标,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努力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发现、建构知识,实实在在地搞探究。

由于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随时会出现教师无法预料到的情况,生成教师预设之外的答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反思教学行为,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增强课堂驾驭的能力。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要成功开展探究性学习,就要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导向,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生成和感悟,促进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独立探究和有效探究。

参考文献:

[1]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于1961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报告《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

[2]郭能武.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1).

篇6

何谓“探究”?概而言之,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探究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等人认为,探究性教育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探究”;二是“实践中探究”;三是“为实践探究”。“对实践的探究”是指探究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探究”指的是探究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探究”则是前两种探究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探究”与“实践中探究”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探究的良好习惯。探究性教育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学技术上探究,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探究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二、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分析

1成功之处的探究。

围绕着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成功之处,我详细地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积极寻求在此基础上的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不足之处的探究。

课堂教学难免有疏漏,失误等不足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能使之为今后再教学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记得我在听完另一为老师的有关“国家制度”复习课后,及时与自己的上课方式进行对比发现同样是复习,我过分追求复习的全面性,整堂课从头到尾忙着讲解,学生的活动太少,造成一堂课下来,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另一位老师通过板书引导学生边回顾边讲解,学生整堂课思维都非常活跃,真正达到了复习的效果。对比是明显的,我由此在此之后的教学中,通过改进,使自己的复习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学生创新的探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对课堂教学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4“再教设计”的探究。

教学实践后,静心沉思,能够收益到: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因此,我在教学后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的探究:上课前,课堂中,听课后,练习中,考试后以及反思后的探究。

三、探究性教学实践的步骤

1发现问题。教师关注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教师本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的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档案资料等等。教研组的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所在。

2分析问题。教师分析所收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进行。

3确立假设。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请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检验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究循环。

四、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六要”

一要探究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必须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的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探究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因此,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探究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材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探究”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篇7

一、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特点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形成性教学评价,它是针对以分等奖惩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主张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发展性教学评价实施的关键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核心是重视过程的总评价。发展性教学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主张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特别是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2.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评价。

3.在重视指标量化的同时更加关注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在评价中的作用

强调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运用。认为过于强调细化和量化指标,往往忽视了情感、态度和其他一些无法量化而对评价对象的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的作用。

4.特别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

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的个性发展。

二、实施发展性评价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

1.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性评价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亲身体验一分析与反思”的新的学习方式。

2.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

在实施发展性评价前提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反对那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和传递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有独立见解,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3.有利于克服传统评价的弊端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充分发挥了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的作用,重视了评价的社会选拔功能,但对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重视不够,评价方式和技术还比较单调,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也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三、思想政治课发展性课堂评价的构建

到底什么是“好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好课”的标准应建立在发展性的教育评价观上。

1.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发展性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其标准不以教师的素养高低来衡量课堂教学质量,而以学生的学习成效高低来衡量。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习得知识、练就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还是被逼无奈而为,也取决于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时间的多与少。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决定学习成绩优劣的最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把有效的学习贯穿到具体目标的学习中去,是评价一堂课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

2.教师是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完整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包含着一种创新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在内的应变能力。目标排序的改变,意味着在我国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的核心。我们评价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其核心也应该是考查其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对课堂环境的控制能力

课堂教学环境是教师有计划选择、加工、创造出来的,对学生学习发生感染、激励、鼓舞和促进作用的重要因素。一堂没有教学氛围的课当然算不上好课。教师应创设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个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

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发展性评价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在评价目的上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不以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宗旨,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2.在评价内容上

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政治课在实施发展性评价时应包括道德评价、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学科学业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3.在评价原则上

要坚持“三统一”,即能力提高与知识扩展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个人与集体的统一;要坚持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和唯一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坚持发展性评价与知识性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发展性评价;要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慎用判断性结论,强调采用非判断性的定性描述。

4.在评价方式上

篇8

一、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学习困难以及非本意入学的学生较多

高校的扩招带来学生素质的下降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较多。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小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非本意入学的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压力和包袱,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厌学情绪较严重。他们上了大学以后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一些重复性内容没有新意,所以不愿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秩序较差,教学效果不好。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1〕

(二)学生思想活跃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较大

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他们往往表现标新立异的行为举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金钱至上、权钱交易、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等。他们往往漠视正面的东西而夸大负面事件,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2〕

(三)学生的耐挫力弱心理调适能力差

目前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不习惯集体的生活,没有团队意识;另一方面简单顺利的成长经历,缺乏挫折和失败的磨炼,缺少独立生活经验,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下降。同时,特定的生长发展阶段,使他们更加需要心理方面的引导。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又得不到引导,他们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诱发心理疾病。〔3〕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理论教学内容应注重应用性和时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空洞性是教学改革应该重视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应该本着贴近学生、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增减教学内容,使理论从高高在上的政策和法规层面走下来,真正抓住学生、吸引学生。

首先教学内容要体现应用性,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教导学生从懂得“爱”入手,一个人只有懂得了爱才会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他人,才能爱国,才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感。过去许多爱国故事学生从小就在听,用这些故事再去教导学生不会产生太大的反响,相反,从爱入手,学生觉得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刻板的,是生动的,才能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共鸣。

另外,教学内容还要讲求时效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它的影响涉及经济领域之外的政治、文化、科技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一些思想理念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比如效率观念、生态环保观念、民主法制观念等等,还包括一些社会历史现象。 〔4〕这些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与思考的案例。

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可以进行讨论,首先精心挑选讨论题目,比如时事热点、社会心理、社会现象等学生关心的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其次讨论过程要有引导和提升。例如,一名老大爷摔倒以后我们要不要扶的问题,网络上有评论、同学自己也有思考,虽然是一个现象,但是体现的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是对自身的法律良心的扣问,还有对社会风气的思考。这些讨论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如果不引导,会导向反面。

(二)实践课活动设置注重启发性和感染性

在实践课的设置上应该有全新的思考和突破,可以开设实践课程。实践课设置的目的就是通过体验式教学创造实际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以下是几方面体验式教学内容的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平台,应该突破传统观念,培养学生走上社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提高生存的能力。通过多样的体验式教学形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添了学生的见识,提升了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达到了显性课程达不到的教学目的。〔5〕

(三)考核方案注重过程性和终结性

教学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评价体系是否完备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导向作用。〔6〕因而,老师要用好手中考的法宝,把教学改革导向正确的方向。

篇9

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老问题和新问题困扰着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些问题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从认识层面来看,重视不到位

一是意识层面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不重要,缺乏领导、组织和管理,缺乏系统指导和相关措施,缺乏教师培训,教师热情也不高,实现过程不标准,使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实际意义的教学方法缺乏。教师认知的偏差不利于正确地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计划,不利于教学和理性的指导、组织管理和客观评价。其实实践教学相当于甚至等于社会实践,所以要将我们的课程和实践、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二)从组织层面来看,相关制度和措施不到位

一是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相当多的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仍然疲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缺乏统一的要求,缺乏一个明确的评价效果,缺少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二是实践教学的组织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课外活动必须要结合教学活动,组织参与的过程比教学的一般理论复杂一些,涉及教师、学生、资金、地方等,教学安排、培训、评估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常见,都要处理到位。

(三)从实际操作层面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一是课程碎片化,缺乏实践教学的体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它不是一个课程而是一些课程。由于不同的课程分属不同的部门,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相对独立,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协调,当前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缺乏层次,重复现象严重,实践教学徘徊在低水平。

二是老师的个人行为痕迹太重,缺乏团结协作。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一致,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教师通常是行使一个人的自由意志。这不利于节省资金、人力和物质资源,不利于积累实践教学经验, 因此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实现成果共享,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

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创新

(一)认识层面创新

一是要从领导层面给予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发是在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个工作有效地实施,理解程度、组织者和领导者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因此,要从组织层面创新教育概念,充分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

二是教学实践中要充分理解课程的深刻内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有用的形式。既实施有效的理论教学,也要组织和实施实践教学,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可实行案例教学、主题讨论、写作、演讲、虚拟实践等,实现职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从简单的课堂教学到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组织层面创新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领导、管理和运行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关部门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应建立教师领导团队,建立学校相关部门负责指导机制。通过提高组织领导和完善相关制度,形成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委、政府、社区、教师集体合作,在所有方面实现各部门的有效运行。

(三)操作层面创新

一是设立专项资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设立专项资金,用必要的资金来保证正常的教学实践。具体使用的资金可分为: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包括学生学习的组织、假期社会实践和社会实践项目补贴资金,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本、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教师差旅费、社会调查活动基金。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和研究经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习项目或印刷、出版及研究经费。3.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奖励基金。

篇10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理论构建

中学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中学政治教师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成为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人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则是主体性教育思想和主体性教学理论具体化所形成的课堂操作形态。

一、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动因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诸种社会关系的影响下,在各种实践力量的总和中发展和形成自已的。又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体力和智力、能力和志趣、身心和个性,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多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统一。”[1]中学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这一学说。

(二)学生本体观。

学生本体观,即“以学生为主”,克服传统政治课教学中的 “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弊端。其中,“以学生为主”还包括对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念的关注度。

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变“以老师为主”为“以学生为主”,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教学的本源;二是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三是应把学生看作是有创造潜能的个体。

(三)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就是在阐述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而展开,以学生的“学”而展开,创设情境,让学生实现意义建构。该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进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2]

(四)“皮格马利翁期望效应”心理学理论。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于 1 968年进行的一项实验而得名。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一方较高的期望,会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教师的赞赏和信任,都会使学生倍受鼓舞。教师一定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以鼓励。[3]它理应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研究动因。

中学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以下积极作用:一是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有利于确立主体性教学目标;三是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四是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五是有利于教学反馈机制的实施,促进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原则

(一)层次性原则。

中学生在“三维”目标的把握上具有较大的层次性差异。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这要求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体分析不同素质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感态度等情况,在此基后依学生的层次需求,因材施教,使水平层次各异的学生分类推进,整体提高。

(二)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指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实行民生集中制,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学校办好,提高教学的效率。民主性原则特别要求中学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开放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讨论、质疑甚至辩论。

(三)引导性原则。

引导性原则就是使教师不再是将学习的思想政治知识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只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起指导、组织和促进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疑,谆谆善诱,创设情景,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设疑——引思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过程。

(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学原则要具有可操作性,要理论联系实际。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中学政治课程的“三维”目标决不能囿于课堂内这一教育教学主阵地去实现。具体而言,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课堂上所掌握的“双基”,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展开社会调查或进行课题研究。

(五)激励性原则。

激励作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对促进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家认为,要进行长期的学习,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其他的都谈不上,对学生尤其如此。激励是任何身心健康的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政治老师也要尽力激励学生,这是“成功教育”思想理论的要求体现,也是心理学中“皮格马利翁期望效应”原理的具体运用。

(六)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动力。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如《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中的许多内容理论性、概括性较强,因而政治教师教学中要注重趣味性原则的贯彻,乃提高效率的途径之一。为此,我们更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增强授课的“磁性”,以满足当今中学生的求新、好奇、求异的心理渴求。

篇11

从1999年至今,我国的高等教育以过去从未有过的速度跨越式发展,一批专科院校实现升格,成为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从1999年到2005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l98所本科院校,占全国70l所本科院校的28.25%。这些院校在专科层次时或许是佼佼者,但作为本科院校的新成员,与老牌大学、重点大学相比,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实现现代大学的办学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在许多方面都需要加以提升。本文试图对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就如何提高新建本科院校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出对策。

一、影响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是通过传授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使大学生理解与领会理论的基本原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应该肯定,各高等院校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努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并不能令人乐观,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与我们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地方院校,生源质量相对偏低,同时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很多学生有些认为只有自己的专业才需要潜心钻研,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似乎和自己的专业没有关系,所以感到不重要,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比较枯燥,不如专业的课程有吸引力,所以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感兴趣;还有些学生虽然也想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但由于自己的政治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不能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加上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的效果很不理想。由此可见,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在思想上轻视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政治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原因,造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学校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但是,目前这支队伍的现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和要求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这表现在:教师数量不足,负担过重;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教师还没有解决好对“真信、真学、真教、真用”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落后,部分院校仍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课堂氛围枯燥无趣,学生积极性不高;有的教师科研能力弱.学术水平不高等。

(三)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地位不平等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在专业和学科建设方面,因升本和适应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往往比较重视适应学校发展的新专业建设,而作为公共课程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取得和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往往被边缘化: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越来越大,倾向于学生在容量大的教室上课,少则上百人,多则几百人不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既要花精力给学生上课,还要维持课堂正常的秩序,很难做到和每个学生互动交流;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严重不足,致使许多教师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培训,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将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归入其他系部或行政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使这门课的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在经费、师资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又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整体发展,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面对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大学生的新特点,根据新建本科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特殊要求,不断地去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路

(一)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探讨怎样适应当代大学生新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项长期任务。传统、单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要求。在高度重视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带来负面影响的基础上,要树立忧患意识,辩证地分析大学生恩想政治状况的主流与支流,充分深入地认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从而改变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高尚人格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把学生当做被动地接受理论灌输对象的物化性教育的观念,真正实现从物化性教育向人性化教育的转化;改变以往只重目的、忽视过程的观念,实现从强调目的性教育向重视过程性教育的转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现实的社会生活,满足学生求解困惑的精神需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改革,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提高实效性的关键。只有给予学生需要的、想得到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知识,才能促使学生自觉接受理论教育,学习才能有兴趣、有主动性,教学效果也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才能不断增强。

(二)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要从根本上改变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学校领导必须重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从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首先,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品德高尚、知识结构完善、教学组织能力强的教师颇受学生欢迎。因此,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对思想理论课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在思想品德上,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使教师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特点,正视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增强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信心;在知识结构上,使教师在准确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密切关注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激发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使教师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等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并在资金、政策上支持教师结合艺术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巩固教学效果。

其次,在人力、财力、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要充分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劳动,切实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待遇,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学习进修、生活问题等方面充分考虑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编制、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并设立相对独立的部门,在软件硬件设施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篇12

1.有助于提高思考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2010方案”,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引导研究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研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在学习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共同理想的认知与认同。

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采用教学大纲和“分专题”的框架模式,主要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来展开,这对于培养研究生实践研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重视课堂理论知识传授的本科思政课教学相比,无论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了很大区别,重心由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向注重研究社会实际问题转移。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既是为了适应研究生思政课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研究生培养和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发挥研究生能够深入分析研究问题的优势,引导研究生在实践学习中激发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促进知识增长和能力发展的双重目标的实现,帮助研究生在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同时,能够正确地分析思考和探索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

2.有助于深化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的问题,而理论学习的合理性与否也需要在社会实践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中得到检验。实践教学模式深化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方面,理论学习水平的提升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提炼课程教学内容、突出研究重点,引导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点问题做深度的认知和掌握,从理论学习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求解决方式和途径。因此,在实践学习中,每一次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理论学习的水平。另一方面,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和升华思想认识的过程,因为对社会实践问题的总结必定会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去深化认识。实践教学在引导学生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甚至创新探索新的一般性规律和理论,形成新的知识财富来充实理论库。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了两者之间关系,最终实现了研究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3.有助于推动知识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的转变

实践教学为研究生思政课由知识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的转变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思政课教学的一般特点是侧重理论性和思想指导,显示出转化为实用技能的功能较弱。实践教学为思政课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供了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研究学习的主体,实现了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转变,激发了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转变角色,“退居二线”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以问题导向引导研究生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方法导向引导研究生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通过引导研究生对实践问题的探索,真正实现从“学习”到“研究”的转变,实现了研究生知识层次和综合水平的提高。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层次性的基本途径

1.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实践

许多人在实践教学的理解上存在误区,以教学场所的不同区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认为在课堂教学以外开展的教学活动才是实践教学。实际上,实践教学应是“课堂理论教学以外的,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或由学生自主参与的一切教学形式。”[1]其中既包括课外教学实践,也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生思政课由于受到经费、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以及科研时间紧、集中性弱等特点,大规模组织课外社会实践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资源,通过案例教学、经典阅读、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为导向,引导研究生开放性思考和自主交流,并通过学生讲课、辩论赛、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多样模式展现,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交流,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能力。

2.广泛开展社会考察实践

广泛开展社会考察实践可以作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和亮点。相对本科生而言,研究生与社会的接触和联系更为密切,许多研究生还有实习和工作的经验,社会阅历丰富。因此,研究生社会考察实践要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提高实践学习的质量和层次:要将强化社会考察实践与思政课课堂专题式教学和问题导向式教学相结合,指导研究生精选专题,全面掌握专题内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兴趣和专长提炼出专题内热切关注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由不同专业学生搭配组成调研小组,针对问题制定调研方案,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开展参观走访、社会调研、科技讲座、志愿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结束后,要将调研成果纳入课程学习考评体系中,量化实践学习的效果,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动思政课考评由侧重理论知识学习向侧重综合能力提高转变。[2]通过社会考察实践,引导研究生走出校园,体验国情民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就与艰辛,培养社会责任感,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结合所学专业研究实践

当前高校中存在的研究生对思政课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学习积极性较低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思政课教育缺少与专业课教育的结合和互动。就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而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还是研究生的“主业”,思政课由于理论性、抽象性强而被许多研究生误认为脱离实际、与自己的科研、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没有关系。实际上,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为具体学科建设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也为培育研究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牢基础。因此,研究生思政课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平台,将专业学习实践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专业分布和科研方向的基础上,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通过教学案例、开放式问题、学生专题讲课等方式,鼓励不同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学生从不同研究角度展开研究和探讨,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涵,注入了创新知识和理念。在课外实践中,可以鼓励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将思政课的社会调研与自己实习工作的经历相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在社会实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专业领域投身到企业、工厂、卖场、社区、法律事务所等社会各个基层单位中,得到良好的实践学习的机会。研究生在实习考察学习中,通过对社会的某一领域的特殊问题展开研究,借助自己专业知识和实习平台,运用思政课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考察,深化对自己专业领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

参考文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