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行业风险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5 08:45: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服务行业风险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服务行业风险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4-0020-02

银行同业代付业务,是指银行根据客户申请,委托同业机构为该客户的贸易结算提供的短期融资便利和支付服务。其中,接受客户申请,委托同业机构将款项支付给该客户交易对手的银行为“委托行”,为委托行提供资金来源和代付服务的同业机构为“代付行”。委托行与客户是融资关系,即委托行向客户提供短期融资; 代付行与委托行是同业拆借关系,即前者向后者拆借资金。在2012年以前,同业代付业务被作为表外业务,并成为商业银行躲避信贷规模监管的手段被广泛使用。2012年8月20日《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将同业代付业务纳入表内核算。同业代付业务包括信用证系列结算方式项下同业代付、汇款结算方式(流动资金贷款)项下同业代付、票据贴现项下同业代付、国内保理项下同业代付等。代付行接受委托行委托,根据委托行的付款指令,委托行为其客户提供融资;委托行在业务到期日无条件向代付行归还代付款项本息及相关费用,并承担向客户的融资风险。

一、同业代付业务中委托行的业务风险

在同业代付业务中委托行的主要风险为相关业务品种风险、客户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需按各业务品种严格进行控制。

1. 客户准入的合规性。重点关注客户准入及授信额度是否符合银行信贷业务政策、限额管理、风险底线的相关要求和代付业务相关业务规定的条件;对照不同业务品种的具体规定,审核买卖双方的信用评级、商业信用记录、金融机构信用记录等是否符合要求。关注申请人有无提供虚假的主体资格证明文件, 代付业务期限有无超过代付项下相应产品期限,代付金额有无超过发票等单据的总金额。国内保理项下代付业务需审核产品准入标准是否合规,相关申请资料是否齐备,有无经授权人批准。国内信用证项下代付业务产品需审核信用证开证、议付申请人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规定收取保证金;申请人提供材料是否符合规定;信用证单证是否符合要求;议付资料是否齐全、合规。票据贴现项下代付业务审核贴现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贴现申请材料是否完整,是否按规定进行信贷审查。汇款结算(流动资金贷款) 项下代付业务审核申请人及申请材料是否真实;是否按规定进行担保评价;是否对申报审批材料进行合规性审查。

2. 贸易背景的真实性。重点关注是否严格审核客户贸易背景情况。有无虚构交易背景、提供虚假合同和发票套取银行资金的情况;有无利用同一张发票、同一批货物重复融资问题;是否存在对已出现支付困难的买方客户或出现经营问题的卖方客户,办理代付业务的情况。国内保理项下代付业务中买卖双方是否互为总分公司或母子公司、或同为控股公司的成员、或为同一总公司下属的分支机构;有无卖方企业频繁回购,账期是否合理;对回购资金来源,检查每次买方付款是否都付至保理收款专户, 是否发生过买方间接付款,发生后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处理;是否发生过卖方在应收账款到期前主动回购的情形,是偶然发生、还是经常发生甚至每次账款到期都发生,如果是后者,经办行是否对此做了调查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票据贴现项下委托行业务的合规性, 要查看贴现资金是否直接回流出票人或直接前手, 是否流入证券、期货、信托等公司或进行股本权益性投资,是否用于承兑业务保证金;企业是否自开自贴承兑汇票,是否为客户滚动办理承兑汇票贴现,掩盖不良。信用证项下委托行业务合规性,要查看信用证项下所有单据出单日期是否迟于信用证有效期或交单期, 审核发票中的货物名称与信用证规定是否相符,发票通过当地国税网或国税机关查询真伪;查看运输单据,审核运输单据表面是否有承运人及其人的名称和签章,运输单据是否注明信用证规定的装运地和目的地,运输单据的类型或名称与信用证规定的运输方式是否一致,运输单据上的货物名称与信用证规定的货物名称是否一致;查看保险单据是否为正本(另有规定除外),保单投保金额是否低于发票的货物金额,保单的保险类别与信用证规定的保险类别种类是否一致等。

3. 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 审查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主要是审查签订合同、贷款支用前,是否落实贷前条件,如需完善相关手续的, 检查相应的手续是否完善补充到位。重点关注抵、质押品是否真实可靠,保证金来源是否合规;保证金是否存在不足、挪用或提前支取等问题;是否办妥信贷业务的批准、登记、交付及其他法定手续;核实担保人资格、担保的合法有效性及担保能力,实地查看抵质押品,核查有关权证是否一致;检查客户有无发生双方约定的任一违约事项。国内保理应收账款转让登记环节是否进行了规范登记,是否存在未登记、登记不及时、内容不完整等问题,查看有无影响质押权有效性或应收账款债权真实性的事项。

4. 业务操作的合规性。业务操作的合规性,重点关注是否按规定签订合同,流动资金贷款主合同,保证、抵押、质押合同以及房地产贷款的《封闭管理协议》等从合同、协议是否签订到位,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客户有无虚假签名、无权或越权。国内信用证项下委托行业务需查看申请人提供的贸易合同,并对照国内信用证正本,查看申请书中合同号与买卖合同号是否一致,受益人是否为买卖合同卖方,申请书金额是否小于或等于买卖合同未履行部分的交易金额,国内信用证与买卖合同中对货物的名称、数量价格描述是否一致,国内信用证中的条款与买卖合同是否一致;向代付行发送代付指示、内部账户开立,代付款支付客户账户等手续是否齐备。

5. 贷后检查的合规性。 对于直接支付给买方客户账户,由客户划给卖方客户账户的, 查阅是否签署了资金监管协议,有无根据贷后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进行贷后管理;查看客户的资金回笼账户,跟踪人民币代付申请人的资金、货物流转情况和财务状况,关注贷款或回款资金是否被挪用;有无存在以信贷资金、新预付款归还老预付款,以虚假的应收款项循环融资的嫌疑;测算客户以贴现资金作为承兑保证金的相关收益与成本, 检查是否存在客户利用贴现业务套利;分析客户办理票据承兑及贴现的频率,关注到期票据的还款资金来源,是否通过自己或关联企业贴现,用贴现资金归还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款。调阅业务档案,查看相关业务有无及时归档,归档资料是否齐备,有无根据贷后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进行贷后管理。

6. 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会计核算的准确性,重点关注收入核算是否准确及时,是否存在账外经营、账外收入、垫款操作,以及系统间数据不符等问题;业务部门是否按规定定期与会计部门、代付行进行对账;单笔业务结清日期是否一致;是否存在为躲避资产规模控制违规办理业务,科目核算不正确或未进行会计核算的问题;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和核算方法是否符合文件规定;会计核算是否准确,表外账户登记与销户是否合规。

7. 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重点关注业务管理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健全, 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能否及时、准确、充分识别内外部风险;风险监控、预警手段是否完备;对已识别或暴露的风险是否采取相应对策,有效化解风险等问题;特别是结合以往发生的垫款情况,分析查找产生风险的内部因素,客观反映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

8. 经营机制的合理性。调查了解银行业务组织管理架构、部门职责及分工、岗位制约、资源配置、人员素质及业务培训等情况;了解岗位设置是否合规,不相容岗位分离是否有效。从而揭示管理机构在制度建设、组织架构、资源配置、信息管理、产品定价等方面影响风险管理的不合理因素。

二、代付行的业务风险

在同业代付业务中,代付行相比委托行需承担的监管风险及资金风险都较小,主要为操作风险。

1. 委托行准入的合规性。关注委托行是否符合代付行业务规定的委托行准入标准,是否与未达底线标准的银行同业客户开展代付业务,委托行是否具有委托代付业务的主体资格。

2. 额度控制的合规性。 审核委托行信用等级评定等资料,查阅总行额度批复文件、额度使用管理台账,审查代付行相关额度占用余额之和有无超过总行核准额度。

3. 合同签订的规范性。查阅与委托行签订的《同业委托付款业务合作协议》,审查相关责权利是否明晰,委托行叙做代付业务项下的客户是否是合法公司,代付项下的交易是否真实,有无明确代付业务逾期罚息标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环节及其损失在协议中是否予以明确约定,准确界定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合作协议的签章、签字签署的是否规范;协议签署前有无经过规定的法律合规部门审查。

篇2

二、物流金融服务在我国物流行业中的作用

1.物流金融服务能够有效的适应物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物流行业开始不断的进行对外开放,使得我国物流行业逐渐的向国际化的趋势进行发展。因此,物流业在对其内部的计划、采购、业务制造与销售方面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有效的对物流行业内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如:资金环节的问题在具体业务运营过程中不断的出现。因此,需要用过物流金融服务,有效的解决物流业在运营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为物流行业提供与时展相适应的业务发展模式。

2.物流金融服务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增值服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常情况下,我国物流行业通过金融工具对其内部的资金进行有效的存储与管理,通过物流金融服务能够有效的增强物流业的管理效率,高效性的将物流行业的金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用户提供优质化的金融服务,给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带来一定的利益收入。由此可见,物流金融服务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增值服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物流金融服务对于物流企业融资活动具有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经常存在整体结构不稳定、资金欠缺等情况的发生,这种情况下,导致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的困扰。物流金融服务有效的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通过制定出一套完整性的物流业信用评价系统,对物流业的资金方面的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有效解决我国物流业融资难等问题的发生。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物流金融服务对于物流企业融资活动具有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三、我国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金融服务中所面临的风险分析

我国物流行业实施物流金融服务能够有效的促进物流业与金融业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但是,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一定的风险现状。物流金融服务是一种在物流与金融领域内的新的发展方向。在当前,物流金融服务处于初步发展时期。也就是说,物流金融服务在我国物流企业、银行业等领域中,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内部系统中的风险与利益收入两者之间存在不对称的现状,未能够有效的实现完整性的内部流动资产评估体系,且银行对于物流业的物流金融业务缺乏一定的经验,导致其在操作过程中所采用的风险管控方式不够科学合理。正是由于上述等方面的因素存在,导致我国物流行业在进行物流金融服务实施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风险问题攻击。当前,我国物流业在进行物流金融服务时,其主要面临的风险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即:

一是内部管理方面的风险。此方面的风险是诸多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的风险。内部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多种方面所造成的,比如说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管理方式过于陈旧、内部管理与监督体系不够完善、工作人员的综合性素质与专业技能存在的欠缺,以及企业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错等方面。

二是物流行业的仓储风险。此方面的风险需要由金融服务提供商对质押物在库期间所存在的相关事项全面承担。也就是说,在具体实施规程中,需要全面性的对整个仓库的质量安全性、内部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单的可信度等方面有效的思考与分析。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质物保存的设施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确保其不会发生损坏、变质等现状。

三是法律方面所存在的风险。对于我国物流业而言,方面方面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在进行物流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对于相关合同条款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物流金融业务会涉及多个方面,且质物的所有权在诸多方面之间不断的流动,进而会产生所有权纠纷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我国当前的《担保法》与《合同法》中的相关条例规定,对于金融物流相关的条款不够完善.也没有其他的文件有效的为金融物流条款提供科学性的依据。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相关的业务合同中,会产生一定的法律风险。

四是社会方面的风险。随着专业领域中相关管理体系与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更加适应物流业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需要推行一些新的政策,这些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四、我国物流行业在实施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的相关策略

1.与金融机构创建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物流行业若要进一步增强金融理念,需要金融行业为其提供大力的支撑。与相关的金融机构创建长期友好的业务往来合作性关系,有效的获取金融机构的信任与支持,进而高效性的解决物流业在金融服务中所存在的相关现状。当前,我国有部分物流企业实施统一授信的形势,有效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并提升物流企业自身的价值。在专业领域中,统一授信的主要做钥匙,金融机构将贷款额度通过直接的方式授权给物流业。接着,需要物流业按照客户的基本需求与相关的条件,有效的进行质押贷款等方面的操作。金融机构为物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过程中,银行需要依据企业内部的信用担保管理的相关条例规定进行实施。在此基础上,通过这些信贷额度为相关的物流业企业提供质押贷款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为物流业在融资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并有效减低先前质押贷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复杂性的问题。与此同时,有效的增强金融机构对质押贷款过程中的监管能力。根据上述综合性的分析研究可知,我国物流企业在实施物流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创建长期友好的合作管理,取的其信任,进而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降低金融服务的风险。

2.物流业需要采取合理的策略与客户之间创建长期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物流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为客户提供优质化、合理性的物流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客户相关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采取合理的策略与客户创建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进而有效的对物流金融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

3.进一步有效的加强对客户信用方面的管理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信用管理在其中是关键性的内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信用是买卖双方进行业务交易的前提保障,是创建友好业务管理的重要性桥梁。我国物流行业在实施物流业金融服务时,需要有效的对客户相关方面进科学有效的分析与管理,尤其是对用户相关需求的掌握、为客户建立合理的档案管理、客户资信调查管理制度的实施、客户信用管理、合同与结算等综合性的方面,进而有效的对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用管理。

4.开发出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性的金融产品

篇3

中小企业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并为社会提供80%的就业岗位,从传统行到现代服务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的经营也受到巨大的冲击,很多被迫关停并转,其突出的问题依旧是融资难。

一、中小企业界定及特点

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首先改革划分标准。根据新的规定:中小企业包括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又从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了划分标准。划分标准如下表(表一):

达到表中的标准以上的为大型企业,否则为中小企业。通过与大型企业分析对比,中小企业有许多特殊性,主要有:

(1)企业数量多,涉及领域广

国家统计局2012年统计资料,登记在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5609家:其中大型企业9111家,中小微企业316498;中小企业占总数97%。可以看出在我国中小企业注册数量占绝对的多数,经营范围广泛,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方面。

(2)企业产值相对小

据统计资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44269亿元:其中大型企业351507亿元,中小微企业492762亿元;产值占总数58%。目前中小企业投资水平低,单一企业投入产出总量相对较小,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价格、质量、特色等方面都难以与大型企业相较。

二、中小企业面临环境的SWOT分析

中小企业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倒闭关停并转数量较多,社会的需求锐减与过剩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致使危机后全球经济开始转型,这对中小企业将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一)优势

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生产经营灵活,在生产经营环境变化时能够及时退出,转型快捷。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小、结构相对简单,容易集中企业优势资源在某一市场进行发展。在危机后生存下来的中小企业一般具备特定的客户群、特殊的价格或品质优势,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

(二)劣势

中小企业一般资金规模相对较小,尤其是一些微型企业,难于达到规模经济效益,竞争处于劣势地位。这类企业多为家族式民营企业,组织结构较为简单,管理不如大型企业完善,一般采用简单的事业部制或创业制组织结构,其管理权利集中,管理资源浪费严重。这类企业内部人才相对缺乏,投资决策的能力较差。另外,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拥有的资源较少(例如原料、销售渠道等资源),不利于长期企业发展。

(三)机会

因遭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也受到重创,但是还是处于增长状态,这给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危机后,高科技、新兴的服务行业、利用电子技术的行业发展比较快,这些新兴的行业对企业规模、组织结构要求比较低,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我国出台系列税收、政府优惠政策,全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例如逐步调整金融政策,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制度,促使不同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去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促使金融企业拥有更多的贷款额度用于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渠道资金取得困难的问题。

(四)威胁

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目前还处于传统行业,这些行业成本高,退出壁垒高,行业内竞争对手多,所处行业竞争激烈。金融企业的政策多为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服务,借贷资金条件不适合中小企业借贷资金。新兴的行业虽然需求简单,但是需要企业具备高端人才,且新兴行业风险较大,一旦投资失败,对中小企业将是致命的打击。

三、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一)融资方面的风险

中小企业因为规模限制,发行股票、债券筹资受到严格的控制,其筹资主要来源于银行或个人借贷、自筹资金的两个渠道。融资渠道过窄,导致资金结构很难达到合理的结构比例。中小企业一般股权结构较为简单,多为个人、小规模投资者,若遇企业需再继续筹集资金,企业就难于通过投资者再次筹措资金。另外,银行借贷资金使用条件、筹措条件、信用额度等都比较严格,没有合理的资金结构比例比较难再次取得所需资金。这些都会导致资金成本高,筹资困难,在扩大发展过程中企业资金链断裂,被迫面临破产或被的恶果。

(二)投资方面风险

广义的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如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还包括对外投资,如购买股票、债券等活动。对于对外投资,企业将会面临变现风险、项目风险、股票价格下降风险等企业风险,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缺乏有效程序、内控,缺少专门的人才,投资时主观任意性较强,对投资未做出有效分析评价时就投资,极易造成决策失败,导致企业面临资金难,资金不能及时周转回来的风险。对内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决策不科学,往往会导致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收益而产生财务风险。对于中小企业,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占用企业较多的资金,如果不能较好的投资决策,很可能会致使企业资金断流。

(三)生产经营方面风险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因此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中小企业日常资金主要被存货、应收款项等占用。由于缺少规范的存货管理机制的筹划,被存货资金占用比重较大,企业不能使资金及时回笼,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销售多采用赊销方式,未对赊销对象进行严格考察,赊销政策及管理制度不完善,赊销占用资金不能及时收回。企业自身资信度不足,采购很难获得较多的商业信用,这些都会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

四、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议

中小企业中财务风险较高,风险集中在资金流不畅通、筹资困难,竞争能力较低,因此中小企业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管理,积极应对财务风险。

(一)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配合机制,这种机制是企业股东和债权人都希望的风险搭配。完善赊销管理、存货管理、投资管理的机制,控制赊销、存货占用资金,使投资的资金加速回流;完善人员聘用机制,选聘高级人才,正确决策、管理,减少管理成本。

(二)做好财务分析与风险预测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做好财务分析,例如:利用计算机及EXCEL软件,便可对企业财务进行简单分析。现阶段计算机已经普及,利用其强大的运算功能,建立报表数据之间的联系,进行财务分析,了解企业存在的财务问题进行及时调整。企业也可以选择定期聘请专业人员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与预测,与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测评,借助专家建立适合企业的专业预警机制,及时评估风险、应对风险。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

重视高效能市场开拓,例如:高技术、高服务质量、高端人才等内容的开发,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走出竞争劣势,建立竞争优势,提高资产利用水平,提高管理水平,稳固生产经营这是解决财务危机、应对财务风险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84-92.

[2]盛桂花.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财会月刊,2010(26).

[3]财政部企业司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刘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0(13).

[5]姚雁雁.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财会研究,20l1(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秦皇岛市社科联立项课题“秦皇岛市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201306145)的研究成果。

篇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market ceaseless and perfect, the transfer of land use rights, transfer, mortgage, price of shares, the auction activity is brisk with each passing day. Assessment of the land as a professional consulting service industry, in both land value for real estate transactions provide quantitative ba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assessment industry practice,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industry, elaborated land to assess the risk of connotation and type, put forward to advance land assessment industry reform ideas and to avoid the industry risk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land assessment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measures of risk aversion

中图分类号:{F12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码:

1、土地评估行业的执业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日渐成为重要的经济要素之一。在土地资产市场化交易过程中,土地评估行业日渐发展、壮大。我国土地评估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执业标准有待规范、部分地价评估机构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管薄弱、公信力较差、风险意识不够、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阻碍了土地评估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土地估价行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如下:

1.1部分地价评估机构规章制度不健全

①没有地价评估内部技术质量控制制度,无人对估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把关;

②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运作不够规范;

③没有土地估价报告档案管理制度,给资料的查找和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1.2土地评估企业内部治理问题

①企业组织形式过于单一,一部分评估企业承接业务时恶性竞争,竞相压价,执业时随意省略评估程序,造成评估质量下降;甚至迎合委托单位的不当要求,出具虚假报告,导致行业的社会公信力下降。土地资产评估或是其他资产评估的评估细则还不够明确,使得执业规范化水平亟待提高。

②业务流程不够科学。土地评估企业多以条线型管理模式为主,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是业务承接、承办、出具报告、收费等全过程是条线形的,易使客户产生只与公司的条线发生业务关系,而不是与公司发生业务关系的错觉;二是三级复核的人员均来自于承办业务的条线内部,易使三级复核流于形式;业务收入与工资奖金等个人收入紧密挂钩,利益的驱动难以保证条线人员严谨的执业态度;三是条线内部人员较长时间一起工作,利益结合又很紧密,很容易形成小团体。

1.3土地评估行业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主体不明确

土地作为价值待估资产,按照目前来看其价值的确定方式划分可以由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甚至可由资产评估师提供其价值的评估报告,则势必要对相应的不同执业人员进行具体监管。现实中多方监管带来的是监管的低效和执业中的严重违规,从而导致了土地估价机构存在短期行为多、恶性竞争严重的现象。

①部分评估工作以“公关”为中心,迎合顾客的不合理要求,置评估规程和规范于不顾;影响了评估服务的质量,危害了行业的声誉,损害了行业的利益;

②各估价机构变相改动收费价格。评估服务收费是由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收费标准实行全国统一。有些评估机构为了达到争取市场份额的目的,自行推出收费标准,并向金融机构、企业、法院等公开,给行业造成了不良影响;

③同行之间互相诋毁,大搞价格战,在市场竞争中不择手段。监管不力势必导致土地评估行业中出现不合理竞争格局。

1 .4土地评估执业人员的执业素质不高,土地估价师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①部分地价评估人员不了解土地市场行情,不收集土地市场中地价交易样点,不研究土地市场运行规律,造成土地估价工作质量低下。

②土地评估过程中广泛存在“人情价”、“以收费高低定评估结果”等违规做法,违背了评估人员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

③部分估价人员接受估价委托后,不分析待估宗地周围各种因索对待估宗地地价的影响程度,不调查待估宗地的房地产权利状况,只是室内查看、翻看委估人送来的几份材料,就进入评估程序,造成土地估价报告缺乏科学性与可信性。

2、推进土地评估行业改革的措施

2.1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评估报告质量是土地评估企业的生命线,是立身之本。评估企业内部治理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评估报告的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设立风险管理机构、不断推进土地评估行业的自律监管,充分发挥行业自律职能对会员机构的约束作用。制定“土地估价行业职业道德标准”、“土地估价师守则”,规范土地估价机构和估价师的行为,用法制的手段规范内部土地评估机制。

2.2逐步实现土地评估企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逐步限制土地评估企业的有限责任制形式,鼓励采用合伙制或有限责任合伙制。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如提高评估收费标准,增加评估收入,提高估价师和评估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同时加强评估业务流程的控制。建立逐级质量检查制度。针对线条管理模式中的三级复核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实行评估质量责任制,使评估过程中的每一个层次的评估人员的评估工作都有高一层次的评估人员来检查。实行评估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把评估过程中影响土地评估报告质量的因素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

2.3继续加强和完善行政监管力度.充分发挥行政监管对评估机构的约束和规范能力。要对原来的监管模式和监管方法进行思考、进行创新,营造土地评估行业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尽快制定土地估价行业管理的各项规章,明确行业协会、土地评估机构和注册土地估价师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完善处罚措施,使违规者、失信者在利益上受到损失,建立接受社会监督的反馈机制。

2.4切实加强土地评估人员执业素质的后续教育, 提高土地评估行业的整体业务服务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对估价机构在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集中起来研究;学习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规范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公德和行业道德。

3、土地评估风险的内涵、类型

土地估价风险,是指由于估价人员的估价活动所可能带来的经济上和法律上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但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还可能包括刑事责任,承担责任的主体即包括土地估价机构,也包括土地估价人员。土地估价风险中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包括警告、停业整顿、吊销机构等。主要类型如下:

3.1故意性风险:估价机构和人员不执行行业标准和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所致,

3.2过失性风险:由于估价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或粗心大意,而使出具的估价报告失实,造成严重后果,从而承担经济上的损失和法律上的责任。

3.3委托方提供虚假情况的风险。如果估价师不能洞察这些虚假信息和资料,必然会出具与事实不符的评估报告。

3.4技术操作风险。估价人员素质水平低,对于土地估价基本理论掌握不牢靠,缺乏实际估价经验,在参数选择和方法运用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也会产生一定的估价风险。

3.5内部管理和不协调风险。如代表机构的公章被随意使用;机构内无统一的评估报告书格式;内部没有定期的案例讨论以使土地估价师分享项目经验和技巧。

4、土地评估风险的规避

4.1对土地评估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性与内涵:随着土地评估的工作量急剧增加,为了规避风险,减少费用,在接到一个土地评估项目后,应先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是否可行的结论。其本质是在正式评估之前对评估项目的一种考察和鉴定,通过对拟议的项目进行全面与综合的技术、经济能力的调查,合理安排时间及人员,规避风险,保证估价质量。内容包括确定估价对象;土地位置描述包括地产座落位置、街道、街坊、地号、门牌号;土地范围的界定;土地类型的界定;对估价对象存在的抵押权、担保权、地役权、地上地下权等他项权利、相邻关系权利要详加说明。

4.2可行性分析的方法

4.2.1经济可行性分析

成本估计与效益分析两个方面。对于成本估计应该全面规划,避免因对工期考虑不周而导致工作日不断增加,费用一次次追加的状况。效益分析是对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的分析。

4.2.2技术可行性分析

①风险分析。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是土地评估存在着各种风险的根源。估价机构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在一定收益下使风险最小甚至完全回避风险。

②技术分析:根据该项目的目标,考虑目前的技术能否完成项目评估。

③资源分析:论证是否具备评估项目所需的各类人员和工作环境。

4.3建立土地评估的信息查询系统

土地估价执业环境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信息不畅。要改变目前的状况,最好由行业协会和有条件的估价机构来建立信息网络,尽力收集迅速变化而有众多的地产交易信息和规范性文件,从而使土地估价师在执业中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和文件,为客户提供准确的专业意见,使客户满意。

4.4建立土地估价风险保障制度

4.1建立土地估价机构风险保障金制度。定期从估价机构的纯收入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风险保障金,建立估价机构风险保障金账目。

4.2建立土地估价人员执业风险保障金制度。使估价人员强化执业风险意识,时时意识到应遵守职业道德、按照评估法规、技术规范从业,为委托方提供客观、公正、可信的估价报告。

4.5强化估价人员的风险意识

土地估价师应强化风险意识,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评估工作,拟定科学的评估计划采用正确、恰当的评估程序和方法,制作全面规范的估价报告,

参考文献:

篇5

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关乎社会稳定问题。而我们经常听到的却是今年是史上最困难的就业年,可是哪一年又不是最困难的就业年呢,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最近几年因为国家实行企业改革导致很多公司倒闭,这更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网络创业应运而生,大多数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网络创业,网络创业一时大行其道。以往的经验表明,网络创业是一个好办法但同时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已不再是当初只能搜索和查看的网络工具。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电商行业内的淘宝和京东、出租车行业的滴滴和uber、书籍行业的当当和亚马逊等等。而网络创业分为很多的领域,就服务行业来说:网站创建和网络咨询业务发展迅速,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服务,世纪佳缘、智联招聘等都是针对特定人群而服务。就电子商务来说:我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群体中,来自71.57%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是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主要群体,电子商务以网上开店及网上买东西等形式创业,这种买卖方式节省了现实生活中不必要的开销而大大节约了成本,所有的资源都在网络上。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风险

(1)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意志力薄弱

据社会学者调查显示,大学生看好网络创业的前景,主要因为网络创业门槛低、投资小、回报相对其他行业快。然而创业是需要长期专注的系统工作,创业团队选择创业行业时需要谨慎,创业团队人员搭配也是棘手的问题。在创业中,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大学生毕业创业时却没有考虑这么细致,比如说:创业团队需要在选择团队创业项目、创业团队的技术资源、团队的资源、创业团队买卖渠道等方面对创业者的要求都很高。而大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有三分钟热度的特性,导致对市场分析不正确、不客观。

(2)大学生缺乏网络创业技术及能力基础

技术缺乏时大学生创业时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大学时期,大学生所熟悉的是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网络知识,而高校的教育模式是高中一直沿袭下来的应试教育模式,正是这种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只要考试通过就皆大欢喜,对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及软件知之甚少。同时创业时需要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在大学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就个人品质而言,诚实守信、坚持、果断等品行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没有得到体现。大学生网络创业在其自身的能力及技术方面还有很多路要走。

(3)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法律知识淡薄是大学生群体的共同特征,在大学生创业时需要法律工具保护,但在网络才发展十多年里,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相关的法律实施细节没有建立。而大学生大多在创业过程中并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合理的保护自己,出现诸如个人隐私泄露、欺诈、上当受骗等法律问题。以此积多,导致大学生信心受挫、怀疑自己、一蹶不振。合理运用法律知识在大学生网络创业中县的极为重要。

三、大学生网络创业对策浅谈

(1)大学生应当对网络创业项目合理定位

定位需要合适的方法来支撑。在象牙塔的里大学生,大多崇尚个性、追求潮流、喜欢新鲜事物,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不明白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什么样的产品,或者在网络创业中大学生自身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商品。对于大学生网络创业,需要大学生有清晰的定位,独特的思路,所提供的产品必须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

(2)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大学生创业需要良好的综合能力,比如领导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除此之外,还需具备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储备、相关软件使用等能力。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整个团队的未来走向。同时,能够在人群中发现潜在客户并且培养潜在客户对团队的未来很重要,综上所述的能力在大学时期没有机会得到锻炼。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培养团队的能力。

(3)培养自身法律意识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创业群体必须遵守法律规章制度。网络创业伴随着的风险是网络欺诈、网络骗局等。大学生群体在创业过程中合理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团队保护团队产品不受侵害。最近几年,由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国家、社会、高校对此都大力支持,国家出台很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帮助政策,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用好这些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

四、总语

大学生网络创业应时代而生,是大学生就业方式。相比较于其他就业方式,大学生网络创业成本低、见效快。同时大学生网络创业也面临自己的尴尬,大学生在创业时面试技术基础不足、自身素质不足、能力不够、法律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大学生需要克服自身限制,坚定自己的理念,不怕失败不怕挫折的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篇6

一、供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到位、与企业日常工作脱节而导致企业运营不良的问题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难题,而新时期的经济环境对企业一体化管理要求逐日提升,更加注重财务端与业务端的紧密配合,供电企业亦是如此。当前,供电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理念较为落后

供电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的理念仍然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地步,没有很好地融入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价值最大化,财务部难以发挥企业整体价值引领的职能。因此,供电企业需要及时更新财务风险控制理念,将财务风险控制的目标放到企业整体运营的战略高度上。

(二)财务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

传统供电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只集中于财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缺乏长期的监控和改进流程,缺乏对不同风险的侧重分类,可能产生企业资源浪费、管控效果降低的问题。新时期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需要结合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文化和企业财务风险信息系统,才能保障财务风险管控工作有效施行。

(三)财务风险控制业务协同性不足

供电企业组织体系庞大,管理层级较多,传统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被通常误解为财务部的工作,其他部门只是辅助作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需要将风险源控制迁移到业务部门,从业务部门到财务部门的工作中一体化地将财务风险梳理出来,针对性的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改进。

二、构建新型供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框架、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基于供电企业的管理现状、具体情况,探讨构建新型供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一)构建目标

“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提出四个目标,具体包括:战略、经营、报告、合规。COSO提出的目标普遍适用于各行业企业,但针对性不足,并未能充满体现供电企业的公共服务、资产密集的特点。结合新常态下的环境和供电企业管理特点,提出供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三大目标:

1、资产安全

供电企业属于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其特点是资产高度密集集中,资产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且资产设备高单价,涉及大量资金流出流入,资金管理风险大。因此,资产和资金的安全、完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应保障资产、资金(包括表内外资产、资金)的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经营合规

供电企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一举一动受到社会外界严格监管。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会严重影响企业形象。因此,企业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绝不允许通过逾越法律以谋求企业高速发展,只有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才有条件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经营合规目标中还包含了财报合规目标,企业需严格按照会计法、会计准则提供及时、真实、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保证上报、披露的财务信息报告真实完整,以有效监控企业经济业绩和有效支持管理决策。

3、可持续发展

供电企业一方面实现国资委利润目标考核,同时作为公共服务行业,又要兼顾社会公益性和绿色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财务风险控制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充分考虑短期利润和长期发展要求,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

(二)构建步骤

构建财务风险内控管理体系的关键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运作机制。应分步建立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监督改进的系统性管理要点与流程,并持续修订与完善,实现闭环管理。

1、开展风险事项识别

风险识别延伸业务端。企业经营过程发生的财务风险并不局限于财务管理活动,更多是由于业务端的工作不合规,不合理所导致。因此财务风险识别不仅是对财务端风险识别,更要延伸到业务前端,确保评估范围全面覆盖。例如:资金安全风险来源于资金流入安全的不确定性和资金流出安全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并进一步延伸到收费管理、项目结算等业务前端的风险识别。

追溯财务风险源。基于财务风险事项识别,对风险事项的风险源进行深度分析,风险源不仅包括财务端的风险源,还应延伸到业务端的风险源,分析发现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更好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从源头控制风险。

2、开展风险评估

建立风险评估标准。基于“风险评估分数=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发生影响程度”公式,细分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影响程度评价维度。风险发生可能性细分为可能性概率和可能性定性描述,风险发生影响程度细分为经济损失、计划实现、管理效率、企业声誉。

全员参与风险评估。财务风险涉及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各个流程、各个岗位,只有全员参与、多方配合开展风险评估,才能保证财务风险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风险评估要求风险事项涉及的归口管理部门和辅导责任部门负责评估,并且要求每个部门主任或副主任至少一个人、全体主管或副主管参与评估风险。根据归口管理和辅导责任,不同岗位级别的评估分数予以不同权重。

外部专家审核。由于内部员工对自身风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财务风险评估结果增加外部专家审核,根据供电企业内外部环境风险变化,提出财务风险关键点,对风险评估结果提出反馈意见。

3、建立风险事件库

财务风险识别、评估结果进行编号整理形成风险事件库,内容包括风险事件、风险源、发生可能性、影响程度、风险分值、风险级别。

4、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根据财务风险分值、级别,确定主要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承担。

5、开展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在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基础上,对重大风险设定关键风险指标,实施日常监测、预警和控制的过程。其中,关键风险指标是由关键绩效指标(KPI)衍生出来的指标,用于监控重大风险的属性状态变化和风险承受度突破水平。

关键风险监控指标包括前瞻指标和历史指标。其中,前瞻指标是指该类指标可以反映风险发生前的状态或程度;历史指标是指该类指标通过统计风险已经发生的历史情况,预测未来重复发生的状态或程度。其中,前瞻性指标也可以包括触发指标(即某类关联性因素的发生或状态变化,会间接反映当前风险的状态或程度),历史性指标也可包括布尔指标(即根据某触发因素的是或否,判断风险预警状态)

6、监督改进

风险管理监督改进是指针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转过程存在的各种缺陷和不足,开展自查、监督、检查和审计,并实施体系改进与完善的过程。

财务部、监察审计部、各业务部门利用压力测试、返回测试、穿行测试,风险控制自评等一些方法工具,发现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为“控制缺陷”与“管理提升”,形成优化建议报告,实施改进,更新相关的风险应对措施。

控制缺陷:识别现有控制不足与未能防范财务风险的控制缺陷,并提出整改建议,明确完成时间、责任部门。

管理优化:分析现阶段管理水平,从提升运营效率、加深业财融合等角度提出管理提升优化建议,明确完成时间、责任部门。

(三)保障机制

通过建设财务风险信息系统和构建财务风险文化作为风险体系的基础工作,支撑风险体系落地、实施,并贯穿于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监督改进各个环节。

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供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为供电企业提供一个财务风险信息采集、分析、共享的平台。其主要功能包括:提供财务风险信息采集模板,积累大量标准化的财务风险信息;集中财务管理风险信息,固化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实时监控财务风险,提供高效的财务信息化预警手段。借助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这些功能会对企业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产生显著效用。

财务风险文化:新型供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财务风险文化建设,总结为以下四个方向:“道德诚信、安全第一、持续发展、风险可控”。各供电企业需结合自身文化形成独树一帜的特色企业财务风险文化。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究了供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探讨构建了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全过程和实际操作方法。今后,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供电企业应动态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进一步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推进实施成本精益化管理,为企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1 引言

财务分析,以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指标为依据,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剖析,反映企业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改善企业管理和优化经济决策。财务分析是以单位的财务指标和管理现状为依据,宗旨是为企业集团的经济利益考虑,实现投资合理化,效益最大化。建筑企业,是竞争激烈的行业,大部分技术较为成熟,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空间还很大,因此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至关重要。因此,建筑行业的财务分析既要符合财务分析的一般特点,又要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和研究方法。所以,在进行建筑财务管理时,要借鉴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发展适合本企业的方法。

2 建筑行业财务管理特点和问题

2.1 注重企业的独特性

建筑企业的综合能力,是由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能力、企业偿债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共同决定的,常用的指标是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运营能力,是对任何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盈利能力,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要求,衡量指标有销售净利率和毛利率、资产利润率和权益利润率;企业偿债能力,是一个企业在遇到意外困境时,走出困境的能力;发展能力,是反映企业利润的可持续增长能力。每个建筑企业都具有自己的能力状态,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加入适应每个企业的独特财务分析。

2.2 注重材料的利用率

建筑企业,不同于一般的服务性行业,是资料消耗型的服务行业,在资产运营能力的分析基础上,要注重材料利用率的提高。在进行建筑行业的财务分析时,针对企业竞争激烈的现状,价格竞争成为主要的竞争方式。注重材料的利用率分析,从而加强对材料的节约意识,带动企业的节约风气,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力,并将这种发展引入良性循环。在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后,才可能实现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说来,在进行建筑行业的财务分析时,一定要注重材料进购价格的变化,不仅从单位价格的最低化方面,也从进购数量的合理性方面综合评析,将材料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2.3 注重企业风险分析

众所周知,投资与风险同在,而建筑企业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进行建筑企业的财务分析时,注重企业的风险分析,进行全面财务分析,注重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明确财务风险的状况,尽量降低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保证企业顺利和可持续的发展。要及时发现企业的风险,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对经济发展变化的敏锐性,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规律,发现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来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制止企业向不良方向发展。

2.4 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存在着一些方面的问题。一是,态度不够端正,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因而对其重视不够;二是,企业单位会计的综合素质不够,对经济发展变化的敏锐度不高,不提供有效的财务管理意见,也不能及时发现对企业不利的经济困境或有利的经济发展时机;三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不够,检查机关有时形同虚设,不能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四是,企业经营格局局限于生产经营,导致先进管理不严、账款周转缓慢、存货控制薄弱等问题;五是,现代化管理意识和先进的科学发放不能及时被吸收,墨守成规的管理心态依然存在。

3 建筑行业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措施

3.1 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建筑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越来越大。为了确保利润最大化,要确立财务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发挥财务预测、决策、控制等方面的作用,合理有效利用资金,严格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实际工作中,建筑企业具有项目投资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且这些因素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建设方案难于执行,甚至是人身伤害、企业倒闭等严重后果。因此,树立现代财务管理意识,提高风险意识,掌握风险识别技术,及时方法和化解风险,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2 建立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要确保建筑企业的正常良性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引进现代化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内部财务制度,是指在执行国家财务方针和相关政策时,企业制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建筑业发展现状,并借鉴财务理论的发展,及时修改完善,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另外,现代化财务管理体制还表现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技术的普及,给完善现代化管理体制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并将财务状态实时汇报总部,便于综合比较,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后,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出资让他们接受先进财务管理发展的教育,使他们具

有掌握建立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的能力,及时完成管理制度的转变。

3.3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准确地预算来年财务支出情况,这也是保证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控制也是主要集中在财务预算和内部审核工作上,这就要求财务负责人及时、准确地对第二年财务支出进行估计,进而合理安排财务分配。做好预算工作要严格按照下面的要求去做,一是,以收定支,把优质资源分配给优势部门,让亏损部门和项目暂时恢复士气,调整状态。对于生产性单位,

以控制成本为主,对经营性单位,以提高经营效益为主。二是,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量入为出,统筹安排。根据确定的利润总目标,制定年度的分目标,对各项费用的支出严格审核和控制,谨防浪费。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建筑行业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能够让企业从最开始,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能根据预算及时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引起的财务变动,并通过适当调整预算资金分配,有效解决这种意外情况引发的困难。

4 结束语

本文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财务分析的概念,以及建筑行业财务分析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再详细分析建筑行业财务分析的特点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建筑行业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并综合论证建筑行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肖芳林,仇俊林.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

[2]白彦军.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J].现代营销,2010.

[3]李红霞.浅析建筑企业财务管理[J].财务研究,2009.

篇8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作为一种新的担保融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由于应收账款积压而造成的流动资金沉淀与流失问题。对应收账款余额日趋增加的中小企业而言,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已成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基于应收账款资产的特殊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控制难度大、管理成本高,加之融资机构与融资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等,众因素导致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进展缓慢。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征信体系,构建中小企业征信平台,增强中小企业信用透明度,提升企业信用价值,完善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机制,降低融资机构信贷风险及信贷成本,改善融资机构信贷结构,提高融资机构信贷效益,是促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风险分析

我国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了企业基本征信体系。作为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评价标准,现行的征信体系有利于大企业的信用评级与融资。对实物性资产匮乏、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信用管理滞后的中小企业而言,其征信环境现状难以满足应收账款质押风险控制要求。

(一)信用意识薄弱,缺乏信用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实质是信用经济,信用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信用意识不仅体现在交易付款方面,还体现在诚信经营、产品质量、生产技术、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从目前的市场表现看,许多企业的信用意识依然非常淡薄,“以诚实守信为荣”的意识尚未深入人心。合同违约、偷税漏税、债务拖欠、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失信的经济成本及社会成本依然偏低,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信用价值观念,信用意识滞后,信用管理粗放。作为企业融资重要依据的信用信息,在披露方式上,缺乏必要的业务流程及制度规范;在披露内容上,缺乏专门的信用分析评价报告及信用评价标准;在信息披露质量方面,未能满足信息全面性、及时性及可靠性要求。

(二)缺乏专业而全面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征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落后于西方等发达国家,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欧美日等征信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与征信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已成为征信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包括征信数据的采集、存储、核实、处理、加工、传播及使用,征信的全流程均做到有法可依。以美国为例,涉及征信管理的相关法律有16项,包括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发行及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电子资金转账法等,各项征信法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用法律体系。我国尽管也出台了一些与征信关联的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企业破产法》、《票据法》、《合同法》、《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但在法规体系及法规条文方面,缺乏与征信行为直接关联的内容条款,致使在征信数据采集、信息披露、开放与使用等方面无法可依,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对各种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与制衡。征信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风险呈倍增效应,成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发展的法律瓶颈。

(三)企业征信平台建设的一体化程度低

我国已于2006年建成了由政府主导,全国联网,统一管理的企业基础信用信息中央数据库,即企业征信系统。覆盖各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逐步解决了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信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防范及控制融资风险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如何处理好中央数据库与地方、行业关系,区别大中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征信管理等方面仍困难重重。地方政府及各级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建设独立的、非共享的地方性征信平台,形成了许多的“信息孤岛”。各行业内部组建的征信数据库,缺乏不同行业信用信息的联动和共享。征信平台的多头建设,导致多个征信机构对同一主体进行重复的信息采集及信用评级,使信用评级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尤其在中小企业征信管理方面,缺乏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经营特点的征信标准与评价办法,导致中小企业征信信息不完整、透明度不高,难以对中小企业信用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征信体系发展滞后使应收账款质押管理决策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风险控制的难度增大。

(四)企业征信平台建设水平低、管理滞后

通过征信平台对企业守信经营及个人诚信行为进行全面、连续、及时、真实的记录,并进行信用考核和信用评级,是征信平台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征信平台基础数据库涵盖能力及辐射能力不足,系统缺乏兼容性,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处理水平低,平台运行效率差。尤其在企业征信系统与个人征信系统协调方面,未能实现资源叠加效应。在征信信息管理方面,企业虚报财务数据、征信信息更新不及时、信用记录不够全面、信息智能化水平低、查询功能服务不健全、信息录入及归类统计不完整等多方因素,直接影响到征信数据的质量,增加了应收账款质押风险评估难度。

(五)企业征信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低

根据西方等发达国家信用管理经验,由于征信中介机构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属性,可实现对企业信用进行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评级,具备较强的公允性及权威性。因此,征信管理服务的社会化已成为各国征信体系建设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征信机构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和行业设立两种方式。前者包括了由政府主导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信贷征信系统,负责信贷记录及根据信贷记录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此外,政府主导的征信机构还包括以工商税务、海关检验检疫、质量监督及主管机关等行政部门为主体的征信系统。后者主要是指以行业为主导的社会化的信用中介组织。由于我国信用中介机构规模小、征信业务流程不规范、信用评价标准不统一、监管力度不足、竞争力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行业自律机制等因素,导致征信中介企业发展滞后,征信产品及服务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培育专业化的权威信用评级机构,提升征信管理水平,加快征信行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成为我国征信体系的重要内容。

(六)政府在征信建设中的错位与缺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主要承担市场调控与市场监管的职责,并通过健全的征信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全社会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严格监督信用履行情况,确保征信的可靠性和开放性。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政府在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错位与缺位现象。如政府直接从事征信活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加之在中小企业征信管理方面,由于政出多门,政策多变,部分地区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为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甚至纵容地方企业的失信行为,通过破产、重组或转制逃避债务。征信监管不力,助长了失信的泛滥,增加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风险。

二、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风险防范

优化信用环境,加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构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已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迫切要求。

(一)树立信用效益意识

增强信用经济意识,加快征信法制建设是构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的基础前提。提高信用意识,应提升对信用经济的认识,加强自身信用体系建设,将信用价值纳入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通过信用建设提升企业形象和自身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自身的经济效益。加快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出台适合中国国情的《征信管理条例》、《政府信用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等征信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征信管理权属;确定征信企业的准入标准、运作方式及法律责任;确认征信数据的收集范围、征信对象,征信产品的传播路径、传播范围;规范信用信息采集、分析、整理、披露及使用等征信工作流程;明确融资各方在征信管理体系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征信机构及其业务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等。通过立法,保障征信企业公平、合理地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为征信管理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标准体系

信用标准是征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进行企业信用考评的依据,也是衡量企业及社会成员守信经营及诚信行为的标准。统一的标准体系,有利于统一信用评价和对比基准,使不同信用主体具有可比性,促进各级、各类征信数据的交流与共享,发挥数据整合的规模效应与质量优势。尤其是建立适应中小企业征信建设的信用标准体系,发挥信用标准的制约和规范作用,对及时准确、全面系统了解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标准体系,应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信用基础标准,包括规范信用、信用信息、征信等与信用有关的信用数据元,形成对信用界定和信用规范的统一认识。二是信用技术标准,主要规范征信数据采集、加工、使用、披露过程中的技术以及安全环境,保障信用信息系统的联通与共享。三是信用产品标准,主要规范征信服务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信用调查报告、信用评级报告等信用产品的格式、内容和质量等,提高信用服务水平。四是信用服务标准,主要规范开展信用服务活动时必须遵循的执业规范、技术标准、行为准则等,促进信用服务行业合法经营、健康发展。五是信用管理标准,主要规范信用监管部门在资质审批、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方面的履职行为,加强对信用服务市场的监管。

(三)搭建中小企业征信信息平台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征信数据库模式主要有两种,即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信用中介机构根据征信法律法规要求,接受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通过政府免费提供的工商信息、纳税登记、信用记录、法院诉讼等信息,结合新闻媒体、公司财务资讯披露等方式,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测试模型,全面客观地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及评价企业信用状况,对融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中小企业可通过即时查询,随时了解自身信用状况。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模式是典型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征信体系主要以具有良好法人治理结构的第三方征信公司为主体,通过少数几家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联合征信公司完成企业征信的评级工作,政府的职责是提供立法支持及对征信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管。欧洲模式突出政府和中央银行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建立公共的征信机构,强制性要求企业和个人向这些机构提供信用数据,并通过立法保证这些数据的真实性。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要建成一个标准统一、覆盖全国,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服务的涵盖企业和个人征信的中央征信数据库。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式的数据共享平台,为企业信用评级提供及时全面、客观可靠、功能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征信服务。

(四)优化征信系统功能与结构

从理论上讲,征信体系可以被视为实物抵押或担保之外的一种“信誉担保”。因此,征信体系可适当降低金融机构对融资企业的风险控制条件,帮助应收账款质押人通过信誉担保实现融资。就银行征信系统而言,银行间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可以消除征信独占而存在的“信息租金”现象,促进借款人为维护自身信用等级而守信履约,最终达到降低违约率的目的。

为完善银行及质押人的借贷契约机制,须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征信系统结构,完善其功能,提高系统运作的效率。对现行的征信系统优化与完善包括:一是要保证征信系统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加快信息的更新速度。二是加大非银行信贷信息采集,满足金融机构和其他查询者的需求。三是优化系统功能,采用网络智能技术,增加明细清单、模糊查询功能及贷款卡年审功能,放宽征信查询权限,提高数据导入频率,简化信用评估异议处理程序。四是改进录入模板,增加自验和试算平衡功能,提高系统工作效率。

(五)完善企业失信惩罚机制

国际上对失信的惩罚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通过法律手段,失信企业须承担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二是实施道德制衡,通过将企业的失信行为公之于众,设立不良信用行为企业“黑名单”,增加失信企业信用成本。西方发达国家的征信体系采取立法和监管相结合,实行全国联网的失信惩戒制度,一旦企业或个人有不良信用行为发生,将招致严厉的惩处。失信行为结果不仅会使失信者短期利益受损,对其长期利益的伤害更是难以估量。失信的高成本,震慑了企业及个人的违约及失信行为,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

我国失信惩罚机制尚不健全,企业及个人的失信成本总体偏低,在“失信收益”大于失信成本曲扭效应下,诚信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失信却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必须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完善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守信经营。在立法环节,要提高惩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在执法环节,要切实解决行政执法软弱无力及以罚代管的问题。在信用道德建设方面,要增加失信者的经济成本和道德成本,对失信者实行“四不”政策,即不开立新账户、不发放贷款、不提供结算和现金服务,运用征信网络平台建立企业及个人失信档案,完善失信者违约信息披露机制。对严重的失信犯罪行为,如破坏征信建设,篡改、窃取信用信息,贩卖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应通过刑事立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六)提高征信管理社会化水平

解决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难题,关键是要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和信用不足两方面的难题。扶持专业化征信机构发展,提高征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应成为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和信用不足的重要手段。

在扶持征信机构的发展措施方面,一是可以借鉴吸收国外经验,通过特许经营模式,引进外资征信机构,学习消化国外征信企业的先进经验,形成市场良性竞争机制,实行征信服务的规模化经营。二是加强征信市场监管,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征信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征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三是确保征信机构以合法方式及时取得全面、系统、连续、客观的企业基础征信数据,保障征信企业的有效有序运行。四是征信机构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征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五是加强征信服务特色建设。尤其在信用评级、人才培养、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指导等方面,各征信机构应结合自身特点,为融资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个。

(七)健全多元化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均有较完整的企业信用登记制度,并实现了不同金融机构间的数据联网与共享。金融机构信用系统对融资企业按时还贷,防范信贷风险起到较好的监控作用。但仅仅依靠银行单方面的监管,还不足以防范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系统性风险。应建立由征信专业机构主导,工商、质检、税务等部门参与,多方协同的企业信用监管及评级组织,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实行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融资企业的信用评级确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授信额度及信用政策。

【参考文献】

篇9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由发展项目导致的非自愿移民的数量每年大约有10000000左右,20年中全球总共有大约200000000移民。由于大规模频繁移民引起不良后果,使得移民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一、社会公平和强制性移民

因发展而需要进行强制性移民的说法体现了发展本身固有的有悖常理的矛盾。由于这种移民表现出发展的收益和损失的不公平分配现象,从而导致了较多的道德问题。

强制性移民是由于修建新的企业、灌溉工程、高速公路、电站等基础设施或者如医院、学校、飞机场等城市公用设施而引起的,这些项目毫无疑问是必需的,它们改善了许多人的生活水平,提供就业机会并且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但是由这些项目引起的非自愿移民同时也会给有些群体带来不公平的负担。因为国家政府的介人,移民的权力往往会受到限制,而这种介入的方式往往会使移民的情况变得更糟,这就引起了许多有关社会公正和平等的争议。“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原则被一贯用来说明非自愿移民的合理性,实际上,这个原则经常被滥用并且被演变成一种为了忍受可以避免的伤害的不正当的理由。结果是发展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公平分配,一些人享受着发展的成果,而其他人则承受着发展带来的痛苦。

非自愿移民的最广泛的影响就是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贫穷。在印度,研究人员发现,近40年来大致有20000000人由于国家发展计划所需而被强制移民,但其中75%的移民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水平没有恢复到先前水平。实际上,在印度大多数移民已陷入贫困之中。

但是这并不仅仅发生在印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这种非自愿移民带来的贫困以及社会不公平现象也很明显。在每个案例中物质和文化上的损失是巨大的。比较严重的结果是当强制性移民面临政治压力的时候。强制性迁移使某些群体受到社会排斥,包括被原有地域的自然排斥和被一套正在运行的社会网络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排斥。这种排斥的概念更有助于对非自愿移民产生贫困的理解。Sen进一步地评论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排斥有悖于发展的本质,因为发展是为了不断取得更大的自由。

然而发展将继续要求改变对土地和水的使用,这样有时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程度的人口迁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发展的收益和代价的不平等分配本身是必然的或道德上是正当的。实际上,这种不平等完全有悖于发展的目标,没有理由接受这种生存空间的再安排和由此带来的损害,而认为是不可避免的悲剧。无论何时只要发展导致了风险和确实可以预测的损失,我们都应该不容置疑地坚持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尊重公民的权利。

如果贫困是移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移民工作的挑战便是如何避免风险以及提供安全保障,这样通过减少一些可避免的弊端来提高发展的效益。我们不可能阻止每一种负面影响,但是可以在有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措施以使发展带来的损失和效益的分配更趋平等。在开明的政策引导下,一定可以比现状更有效地保护公民的权利、人的尊严以及作为非自愿移民而享有的经济权利。

那种使许多人迁移但只安置了一部分人的传统计划方法没有很好地避免风险和保障移民权利。没有社会的安全措施,失败就会重现。在许多案例中,移民工作者都没能够降低移民的伤亡和贫困,但是这种仅有迁移而不安置的做法归咎于许多国家内现行政策的固有缺陷,并不仅仅是计划程序的原因。我们认为这种所谓的“发展”政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计划方法必须纠正过来或改变。

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可以完全避免非自愿移民或者至少减少移民规模,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移民作为发展的一种形式不可避免,但并非规划者所提议的每一个工程的移民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即使移民不可避免,移民的结果也并非都造成大量的贫困,因而对贫困不应该一味忍受。有很多方法可以减少移民的困境和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从经济和道德的角度看,纠正移民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让他们共同分享发展的利益,不仅仅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以平等为指导原则的移民工作,能够避免长期贫困,并且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都有益处,这种移民可称之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移民。然而,那些批准和设计有移民的项目的人经常地丧失了“公平原则”,这些原则本可以指导他们如何分配项目资源以及防止或减少贫困化风险。为了帮助发展这种平等原则,本文提出一种移民工作中的风险和重建模型,它指出了移民规划和财政支持政策和方法中的许多缺陷,并且提出一些改良移民政策和实践的建议。  二、风险和风险避免模型

以下我们给出一种非自愿移民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能说明移民中引起贫困的内在风险,并提供了一些方法来抵消或减少这些风险,这个理论模型被定义为移民中的贫困风险和重建模型,简称IRR模型。这个模型的主要目的是:①说明在大规模的非自愿移民这样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中会发生的情况。②创建一种理论的。可靠的手段,在政策、规划和项目实践活动等方面给予指导以消除负面影响。我们相信这个模型能发挥解释、诊断、预测以及规划功能,这样可以为复杂的移民情况作一个知识性的指导。

在提出这个IRR模型过程中,我们首先强调关于移民研究的理论模型的必要性,并且对以前的类似模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我们还讨论了难民和移民之间的共同点,以及这个移民模型适用于难民研究的可能性。其次,我们明确这个模式的4种功能,并且进一步明确和记录每一个贫困的主要风险。在下一部分中,我们逆向使用这个模型,讨论模型如何提出消除风险的方法以及如何基于“恢复经济”的原则,指导重建移民生活的策略。最后是移民操作和分析方法方面,对当前主流做法与新模型提出的做法进行比较,并且提出改进移民实践和研究的建议。

在这些年中,在新的土地上规划居民定居点的研究者们已经提出几个理论上的模型来描述规划定居点的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末,Chambers定义了一种描述在非洲土地定居生活的演变过程的三阶段通用模型。不久,拉丁美洲的Nelson在综合了新土地安置的许多经验的基础上验证了这种模型。Chambers和Nelson的模型中都概括了自愿移民的经验以及土地安置项目管理的机构或组织的重要性。

在这些早期思想基础上,Scudder和Colson在1982年提出将安置模式分为四阶段:招募、过渡、发展和合作/移交。这个模型主要是按照阶段进行建模的,它关心移民的压力以及每一阶段他们具体的行为反应。起初,这个模型被应用于自愿移民过程中。后来,Scudder也把它用到一些非自愿移民项目中,但仅局限于那些经历了所有4个阶段的成功的非自愿移民案例,因为这一模型不适用于失败的和没有完成最后两个阶段的移民案例。

回顾先前主要的难民研究,我们注意到由Em-mannuel Marx提出的用以解释难民状况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以社会学的网络理论为基础,围绕作者所说的“难民的社会世界”展开。

从一个理论模型到另一个,这些把大量的知识经验浓缩到模型和理论框架中的努力,已经创造了智能的工具,可用来帮助研究人员解释他们独特领域的成果。它们已经帮助说明了规律,并且建立了关于移民过程的理论。然而除了这些优点外,在一些重要的方面这些模式并不是很有效。没有一个模式曾经注重过贫困的开始、产生以及脱贫的过程。以上提到的理论模型中,只有一个,即Scudder-Colson模型,可以应用于非自愿移民,但它也仅仅适用于成功的移民。然而历史地讲,大部分非自愿移民是不成功的,失败的移民所累积的影响并没有在Scudder-Colson的阶段模型中被模拟。

正如Scudder陈述的那样,在文献(de Wet 1988,Partridge 1989)中曾经有过围绕这些理论模式的深层次讨论,然而很不充分。但是大家都普遍认为,有必要努力寻求一套理论来解释和说明移民的复杂性。

在要求开发一种更综合的理论模型方面,Brenchin,West和他们的同伴在有关从自然保护区内移民的大量著作中强烈提出过。他们主张的许多涉及非自愿移民的发展决策并没有充分预料到对移民的全面影响。因而非常需要一种可以解释和预言移民的累积影响并且可以提供一种实践中的引导的模型。他们写到:

被专家和学者很少理解的似乎是移民安置的社会影响。当居民被迫迁移时,一些通常的影响可以被预料,但是对社区或其他社会组织所产生的集体的社会影响却因案例不同而差异很大,直到今天仍没有一种模型能预测累积的影响。

文章所提出的贫困风险和重建模型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累积影响”能被理解,从不同的方面和他们的内部联系。通过对组成整体的各部分过程建立模型,并且通过深思熟虑建立阻止和减少风险的机制。这个模型的建立及其取得的进步是以先前提到的模型经验总结为基础的。

相对来说,IRR模型是近年来才建立和开发起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的研究为模型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模型的最初的版本在1993~1994年,首次被大范围应用于近200个世行项目的移民检查。模型主要是基于经验和理论而开发的。经验上,主要来自于20世纪最后25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关于移民方面的经验的积累,参考了许多国家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报告。理论上,主要得益于同一时期的移民理论方面的最新发展水平。①

①关于移民理论研究的各主要领域的最新发展水平在Cernea,1999年中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也可参考Cuggenheim,1994年出版的非自愿移民的参考文献,但由于该出版物是1994年出版的,而之后的大量的移民文献继续以爆炸性的速度在增长。

三、难民和移民状况中的类似之处

如在本文的最后部分所展示的那样,IRR模型在一些移民研究和实际实施中已经被应用过。然而,最近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最初为解释开发项目引起的移民问题建立的这个模型,是否也有助于研究难民安置。这个问题出现于难民研究和移民研究之间建立沟通的尝试与趋势中,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和普及。实际上,因发展而导致的非自愿移民与为逃离暴力(战争或武力冲突)的难民之间有许多很相似的社会经济问题。这两部分人口占全世界范围内迁移人口总数的很大比例。最近分别对移民和冲突后重建家园的难民的研究表明,他们之间有很大的联系。

为了拉近这两个领域的距离,很有必要首先在内部建立各自的理论。从两者的特殊性和个性中概括出一般性的常识,以说明这两类人口状况的共同之处。每一个领域必须努力提出新的观点。成果目录、结构性的对比以及理论模型,为建立两者知识的最终结合作智力上的储备。如Harrell-Bond和Voutira在关于主要国际机构的实践上正确指出的一样,要克服这种知识间的相互交流会有体制上的困难。但这并不会降低那些为知识整合而努力的学者的作用,实际上这反而加强了这种作用。考虑到可比的前景,Harrell-Bond和Voutira也强调“提出一种能够适用于非自愿移民中各种不同情况(贫困、内战或发展项目)的关于移民的理论模型”的挑战性和难度。Voutira和Harrell-Bond强调说:“实际上对于各类移民……从方法论上说(贫困)可以用来作为难民和被驱逐经历的共同特性”。然而因为贫困的原因和“成功”的定义不相同,因而很有必要保留这种差异的情况。

实际上,问题不是取一个理论模型并且应用或改变它的位置到在另一种过程中。挑战主要是检验它作为一个研究工具所提供的增量价值以及创造性地使用它来说明其它过程。在这方面,Kibreab认为这个IRR模型是作为适用的工具可以应用于相关难民的研究和实际救济工作中。“不管移民和难民状况表面上的不同”,Kibreab写到,“最近一项考查表明所谓的区别并不限制这个模型的适用范围,而是使它更相关”。

四、IRR模型的四个基本功能

IRR模型关注于非自愿移民和重建这两个过程中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问题,这个模型在记录当时的活动方面非常同步,但是它也能及时地反映移民没有得到恢复的状况。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三个主要概念:风险、贫困和重建,其中每一部分又包含更具体的内容,如后面将会提到的,每一因素又反映出另一因素,贫困或重建的变化(如:失去土地、边缘化、发病率以及社会解体)。这些变量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的起着最初的作用,其他起着派生的作用(主要是作为给定环境下的一种功能),引进这些相互联系的概念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关于移民过程的理论讨论,也有助于说明它的本性、内部联系、病态机理以及社会经济补救方法。

这个理论模型指出了潜在风险和已发生风险的差别。所有的非自愿移民极易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风险,但不能消极地放任这些风险的发生。

我们利用风险的社会学概念来说明项目中的某些行为可能引发有害的影响——损失和破坏,这个风险概念是和安全相对的:移民的风险越高,移民的安全就越低。作为一个客观事物,风险常常可以直接感知,也可通过科学手段来测量。风险的文化诠释——社会风险或自然风险——能加强或减弱风险的严重性,甚至也可以忽略它,但这仍不能改变风险的客观存在。

安置风险模型源于把综合的、多方面的移民过程分解成可鉴别的、原则性的和通用的部分,包括:①丧失土地;②失业;③无家可归;④边缘化;⑤食品不安全;⑥发病率增加;⑦失去享有公共财产和服务的权利;⑧社会解体。本文将依次作进一步说明。

最重要的是模型的内部逻辑,它建议阻止或克服贫困以消除风险。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确定目标战略,以及足够的财务支持来实现,这个模型将显示必须采取的策略和方法:①从丧失土地到以土地为基础的安置;②从失业到再就业;③从无家可归到家园重建;④从边缘化到融入社会;⑤从疾病增加到医疗保健改善;⑥从食品不安全到充足的营养的提供;⑦从财产损失到社区财产和服务的恢复;⑧从社会分化到社会网络重建。

这个模型不仅强调可避免的风险,而且强调了重建策略——构造其用途作为重建行动的指南。像其他模型一样,在要求或允许的既定条件下,为了减少某一个或某些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重新设计,对模型的组成部分进行调整或“处理”。这就要求将这些变量通过它们之间的共同关系作为一个系统考虑,而不是将它们看成是一系列单个独立的因素。

理解模型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能使决策者更有效地采取措施减轻风险或挽回损失。作为一个概化的模板,模型也具有兼容性,可以整合其他相关的元素以及适应模型应用环境的变化。

除了实用于单个的项目外,这个模型还可以用于整体政策制订中。它可以引导移民过程的社会参与者,包括政府和决策者,社会研究人员,项目设计者,移民,执行机构和其他相关团体。该模型还可以与其他模型进行连接,以补充其他观点和知识。

模型的4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功能为:预测(警示和计划)功能;诊断(解释和评价)功能;解决问题的功能(在引导和调节移民重建方面)和研究功能(在提出假设并展开理论领域调查方面)。

每一种功能的简要特性描述如下:

1.预测功能

这个模型的预测功能产生于模型对以前项目实施经验的总结,这些经验总结可以帮助工作人员预测隐藏在新环境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被概括为8个主要贫困风险,预测实际上就是可能要出现的重大社会问题的早期警示,这个警示可以在搬迁决定之前较长一段时间内进行讨论。这样,这个模型就使管理者和规划者有能力预先了解到某种规划可能带来的风险。

这个功能的实际用途就是它能使计划者和移民清楚地提前认识风险,寻求其它选择以避免移民或提出减少移民的措施、降低成本的策略以及处理的方法与步骤。不能提前认识到显著风险,政府、机构和计划者只能给他们自己以及受影响群众带来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2.诊断功能

这个功能,首先把对项目的一般诊断转变为对手边的具体项目情况的现场诊断,来进行解释和评估。模型的这个功能可以看作一个用来引导评估工作和衡量在给定条件下某个贫困风险强度的认识工具。

诊断功能的实际用途是向决定移民的政府官员和深受其害的移民们,揭示移民的风险和可能后果。这个具体的风险评价(诊断)为规划项目和预防风险提供早期信息和重要建议。

3.解决问题功能

解决问题功能源于模型分析的透彻和它具体的行动导向,IRR模型重视移民中的社会成员,他们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模型中鉴别贫困化风险的部分必须被完全倒转,“坚持它的方向”,本文将进一步说明。通过从预测和诊断功能转向提供行动指南,模型的实际功能大大提高。这个模型成为重建移民生活状况,推进直接救济机制和再发展的策略指南。

4.研究功能

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IRR模型为他们进一步创建和组织的理论工作指明方向。模型激励了关于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的主要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的产生。同时探查关联风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互补性或相互抵消性。

它的实际价值在于有利于以统一的方式搜集整理不同的数据,以及对文化背景相异,不同国家,时间相异条件下的相同参数进行比较。  五、移民的主要贫困风险

尽管对于不同项目,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但许多移民研究人员的经验成果表明其中有基本规律存在。这种基本规律形成了清楚的模型。对比这些经验成果,我们识别出8种常见过程并建立了一个综合的风险模型。这些过程影响的转化和累积导致贫困的快速显现。在移民发生之前,这些过程仅仅是面临社会和经济风险的威胁。一旦没有进行合适的反作用,这些潜在的危险会转变成严峻的贫困化灾难的现实。

这些风险不仅威胁着移民,同时也会影响当地(区域)经济,造成重要损失和破坏。个别风险强度会随当地条件而变化。但是模型的功能使其有可能预测这种典型的风险,以及它们是否会在将来同样可比的移民过程中会发生。下面是每一种重要风险的简明阐述,并用一些经验证据来说明。

1.丧失土地

土地被征用使人们失去了创建生产系统、商业活动以及生活条件的主要基础,这就是移民失去资产和贫穷化的主要形式,因为他们失去了自然和资源。

除非是在另外为移民们重建生产系统,或者给予他们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否则,一旦失去土地,受影响家庭就会变得贫困。Nayak指出在印度奥里萨邦的Kisan部落土地被征收,而补偿并没有恢复他们的土地基础,丧失土地的贫困没有减轻,反而迅速演变成对部落的其他风险和损失。在印度的Rengal项目中,Ota报告到搬迁后没有土地的家庭的比例超过以前的2倍——从4.6%到10.9%;同时,Reddy指出在Singrauli附近煤炭开采项目的移民中,没有土地的人所占比例从搬迁前的20%飞跃到72%;对肯尼亚的kiambere水电站项目的社会学研究发现,移民后农民家庭的平均土地占有量从13公顷降到6公顷;牲畜减少超过1/3;每公顷玉米产量减少了68%,豆的产量减少75%,家庭收入从10908肯尼亚先令减少到1976先令——82%的损失。在印度尼西亚,Padjadjaran大学生态研究所对Saguling水库的移民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移民家庭的土地拥有量减少了47%,而且他们的收入也被减半。在巴西也有类似情况。人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对于从事农业的家庭来说失去土地所产生的后果通常要比失去房屋要严重得多。

2.失业

不论是城区还是农村移民,对于那些工作在工厂、服务业或农场的人来说,失业的风险很高,然而创造新的就业很困难并且需要较多的投入,在实际的搬迁之后,移民们中的失业者和待业者还要忍受很长时间才可获得一份工作。

失业大体上有三种来源:在城区,工人失去在企事业或服务业的工作;在农村,劳动力没有土地并且没有机会在别人的土地上劳动,也无法获得公共财产制度下的财产使用权;自己经营的小生产者——手工艺人,小店主及其他也丧失了生意的人。在1993年的马达加斯加的塔纳湖平原项目调查中,一些小私营企业——工厂、食品店、手工作坊,由于移民后没有权利获得相应的补偿,而且失去了原有的商业圈和顾客。在印度奥里萨邦的Talcher地区的五个村的部落户主的调查中,发现失业率从9%增加到43.6%,其他就业人口的从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大幅度转移到第三产业,受影响的部落及世袭阶层的收入水平减少了50%~80%。对一些移民提供短期的培训能够掌握一些技能,但并不是需要的工作。发达国家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加拿大马尼托巴湖的Churchill-Nelson水电站项目中,土著的居民生产安置计划如:养鱼、水禽捕捉、皮草加工等没有被实施,研究者发现这个社区非生产性时间显著的增长。

移民失业在搬迁后的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而不是立即。因为在短时间内移民可以从项目开发相关工作中获得就业。然而这样的就业是很短而不持久的,几个大坝项目证据表明可以通过临时的新的建设来吸引一些移民以形成所谓“就业繁荣”,但随着项目结束而结束。这就形成了移民中长期或临时的失业问题。

3.失去房屋

也许对许多移民来说,失去家园是个暂时性的问题,但对有些失去家园者而言,却是个长期担忧的问题。从广义的文化角度上说,失去自己的家园以及失去归宿群体的文化空间会导致一种疏离隔绝之感。对于难民,无家可归和“失去归宿”是其定义所固有的。

有关喀麦隆Douala城市项目,2000多户移民在建房时遇到困难,仅有5%的移民得到了贷款去支付被指定的宅基地的费用。据来自于中国丹江口水库项目报告,大约20%的移民没有房屋并且穷困。在一些地方,强行拆迁居民的房屋是为了快速逐出在无主土地上的合法居民(在乌干达的kibale公园)。当政府发动强制性的土地村有化政策并且强迫人们移民,家庭就会失去天然的资源和人工的财产并且要在长时期内忍受没有居住地。如果拆迁房屋的补偿是按市场价格进行估算而不是重置价格,那么移民房屋条件恶化的风险就会增加。

移民通常不能得到人力和财务支持以迅速重建房屋而被迫迁到“临时”住所,这些住所类似于难民营,一夜之间就可建成。项目把“紧急住房中心”和“临时安置帐篷”作为一种“临时”后备措施(如印度卡纳塔克邦的克利须那河上游大坝和灌区项目),然而却经常演变成一种长期而不是短暂的情况。在北非毛里塔尼亚的Foum-Glebia灌溉项目中,881户移民中只有200户成功地重建了他们的房屋,其他人则住在帐篷或防水布下,并持续了2年或更长时间。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的Kukadi-Krishna灌溉子项目中发现,有59%的移民家庭在被搬迁后,仍住在临时或半永久房屋中长达10到15年。然而可以通过充分的项目财务支持和及时的准备来避免移民无家可归以及相关的失业、边缘化和疾病的风险。

4.边缘化

边缘化是因为许多家庭失去了经济能力和向地位低的社会阶层变动过程中产生的。中等收入的农场主不会变得没有土地,他们会变成小的土地所有者;小的店主和手工艺人会缩小规模且会跌到贫困线下。许多人在新的安置区无法使用他们以前所掌握的技能,人类资本丧失或者变得消极和无用。经济的边缘化常常伴随有社会和心理的边缘化,表现为社会地位的下降,对社会和自身没有信心,不公平感以及极端的脆弱。这种强迫性的搬迁和移民们的牺牲会导致移民自我形象的贬低,并且由于移民的社会地位降低导致他们经常被安置区居民所歧视。

边缘化是多重的,当移民们到了新的安置区时,他们的文化地位被削弱,在那里他们成为“陌生人”且没有机会和权利。在移民计划中往往忽略移民的心理边缘化及其所产生的后果。但是文化和行为上的不适应、焦虑以及信心下降在许多地方都曾被广泛报导过。早在搬迁开始之前,相应的经济上的剥夺和边缘化就初显端倪,因为远在项目建设之前,搬迁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就已经被停止了。部分但是显著的耕地的丧失(如,因修建道路或渠道占用土地)导致了一些小型农场经济上无法维持,虽然实际上他们似乎可以生存下去。当移民后靠安置时,他们在土地上被边缘化,因为他们将失去河谷地带的肥沃和高产的土地,而得到的却是高程较高的而且贫瘠的土地。此外,边缘化也出现在非农业收入来源的损失过程中,如在尼泊尔的Kule-hani水电项目和斯里兰卡的Kotrnale项目中就曾经出现过。

对于城市移民,边缘化在搬迁后的一段时期有一定程度地发生。例如,当移民得到一份临时工作而不是得到一块土地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其收入来源不是很稳定的。政府机构也默认这种移民边缘化的持续,且他们认为移民无法恢复以前的生活水平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5.食物没有保障

强制性搬迁会导致移民临时或长期的营养不良的风险增加。因为其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低于人们正常的成长和工作的最低需要。

食品不安全和营养不良是未妥善安置移民的结果和症状。在实际迁移中,食物供应量和经济收入都会突然猛跌。因为迁移后的新地方正常的食物生产能力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可得到恢复,因而有可能造成长期的饥饿和营养不良。Green就关于难民和移民的与粮食有关的风险问题给出了一个综合的观点,虽然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接着,Hakim在对印度古吉拉特邦的Vasava部落移民中的粮食风险和结果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在那里移民被强迫种植经济作物来代替粮食作物。实际上这一点在所有的安置点都有报道。塞内加尔的Manantali大坝与水情管理项目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用“发展导致的粮食不安全”这一概念对其进行了形象的描述。在斯里兰卡的维多利亚大坝工程中,大约有55%的重新安置家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在使用食物救济卡。在中国的Bailiambe水库工程中,移民人均耕地面积从搬迁前的0.087hm2降到安置后的0.027hm2,当地的食物生产因此供应不足。所以,几年中必须有每年75000吨的粮食救济。营养不良风险会增加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的丧失土地和失业风险是否被有效降低。

6.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

大量的人口迁移会导致健康水平的严重下降。发展带来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创伤有时会伴随着与搬迁有关的疾病的爆发,特别是疟疾和血吸虫病等。不卫生的用水和不健全的排污系统更增加了慢性腹泻和痢疾等疾病的感染。免疫力最弱的一些人群——如婴儿、儿童、老人所受到的影响最大。

经验表明移民在搬迁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要比搬迁前低得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带来的一个间接影响是,在项目区内那些没有搬迁的群体的发病率也上升。总之,在缺乏安全的健康措施情况下,直接和间接的疾病影响包括:心理疾病、卫生疾病(如腹泻与痢疾)、水介疾病(寄生虫病)等。在斯里兰卡,伤寒在维多利亚大坝附近传播甚广。在Mahawelis项目的第C号移民安置区,患疟疾的人由8.9%升到15.6%。在加纳的Akosombo地区,20世纪60年代的短短几年中,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从移民前的1.8%迅速攀升,成年人中发病率高达75%,而在他们的孩子们中则高达100%。在毛里塔尼亚的Foum-Gleita灌溉项目中,学生中患有血吸虫病的人增长到75%,农民的健康也因为引用脏水而恶化。在泰国的Nam Pong水库中,检查证实当地的发病率——肝蛭和钩虫感染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是由于恶劣的生活环境和不健全的水处理系统导致的。

这个风险模型中所包括的健康恶化和丧失住所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前就被讨论过。研究表明脆弱群体,如老人,失去原有房屋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因为“社会压力”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疾病因年龄、性别、婚姻及职业状况不同而有差别。

发病率的增加也会产生于新建水库或新的水域周围的意外事件中。由于缺乏正确的信息和预防措施,在印度尼西亚的Saguling水库旁,在项目动工的最初14个月中,由于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造成了一百多人溺死湖中。同样,在印度尼西亚的Girata水库,在蓄水后的头10个月中,有10人溺死水中。

7.失去享有公共财产和服务的权利

对穷人而言,特别是没有土地和资产的人们,无法使用安置区当地的公共财产(如牧场、森林、水域、墓地以及采石场等),从而造成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恶化。比较典型的是当地政府对移民原有的公共财产不给予补偿。这些损失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以及这一类风险中的群体损失。

kibreab提供了一种在公共财产资源、贫困以及贫困风险之间建立联系的理论分析。针对典型的权力结构和移民的弱点,Kibreab指出公共财产资源的损失会对移民的生活和社会地位产生长远的影响。经验表明在所有地方,很大一部分家庭收入是来自于可食用的森林产品,薪炭林、公共牧区以及公共采石场。丧失了这些资源留下了一个大缺口。例如,在印度的半干旱地区,91%~100%的烧柴,66%~89%的家用燃料,69%~80%贫困家庭的牧草都是由公共土地供应的。据一份有关印度的奥里萨邦1950~1994年中造成移民的7个项目的研究显示,没有一项工程给予公共财产以补偿。在印度的Rengali大坝项目中,移民前所有家庭都可以使用牧场和墓地,但搬迁后,只有23.7%的人可以使用牧场,17.5%的人可以使用墓地。当移民享受公共财产区资源的权力不被保护,他们就会侵犯受保护的森林或增加安置区公共资源的压力,这本身就成为一个社会冲突和环境恶化的新的原因。

8.社会解体

强制性的移民扰乱了现存社会结构。导致社区分解和裂化、社会组织与人际关系的平台被破坏,同时也使亲属关系变得淡化。互帮互助的关系网,当地脆弱群体组织以及自发组织的服务团体都被拆散了。这些非常有价值的所谓“社会成本”的直接损失包括自然的、物理的以及人文的资源损失(如前所述)。由于社会解体而导致的社会成本的损失,常常在项目中没有得到考虑,也没有进行赔偿,而这种实际的损失会产生长期的影响。

曾经促使人们为公共利益或为个人需要而忙碌的社会关系网络一旦被解体就很难重建。尤其是用分散的方式安置移民,隔开他们以前的邻居关系,而不是以群体和社会单元的方式来安置。这些情况下的损失比起将移民整体安置在一起更大。由Behura和Nayak进行的关于印度一个大坝项目的社会学研究中发现,在亲属关系的社会解体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例如亲情关系松散、疏远甚至出现混乱,亲人之间行为的约束力减少,家庭凝聚力降低。由于缺少购置嫁妆的钱,无力置办婚宴和购买礼物,婚礼常被延期。移民与没有搬迁的亲戚之间的关系渐远,家庭之间的来往也大为减少了。因此而带来社区活动减少,丰收后的欢宴、朝圣不复存在,公共墓区一片混乱不堪。印度的一份关于Hirakud大坝研究的论文指出,“其经济地位受到严重损毁的移民们”在重新安置许多年后都未能与安置区居民“融为一体”。“人们看上去继续存在着,但是以往的社区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它的空间、时间和文化基础已经不存在了。移民历史学家指出移民的代价已经远远超过了“纯粹的金钱成本”:“所有代价中最大的是人们熟悉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疏远,而要到一个陌生环境去面对新的社会经济的不确定性”。贫穷不仅是因为没有收入和财产——土地、住所和食物,相互帮助网络的丧失直接导致并加剧了贫困——没有权利,无依无靠以及变得脆弱。转贴于  六、风险强度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主要贫困风险的内部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经常影响着人们,被描述成令人延误的风险。然而这种严重的风险群是强加在移民的身上,使他们的意志无法转移。移民必须同时面对和处理这些风险,而不是单独地去考虑。结果是一场危机。

随着移民发生的环境、区域(城市或农村)以及时间的不同,各种风险的强度是不同的;有时,对于一个特殊的受影响群体甚至可能不会遭遇其中的某个风险。相反地,其他的风险可能会出现。个体的情况总是比一般情况来得复杂,而且有所不同。但是综合性模型面对的是所有的情况,尽管个体有所差异。在理论和政策方面问题假设的基础是,强制性移民本身就具有一个基本的风险属性。

为了举例说明这种变化,我们注意到近期研究表明,妇女所受影响更为严重地显示出妇女在补偿费标准上受到了明显的歧视。例如,在印度奥里萨邦,规定未婚个人可获得土地补偿费的资格是男性大于18岁,但女性要大于30岁。从世界范围来看,上述强制性移民的贫困风险带给土著和部落群体的危害比对一般群体的影响更大。而且深入的研究,通过解释这些人口的特殊的脆弱原因来说明为什么这一切会正在发生。

对处于一个特殊年龄段的儿童,受到了特别严重的影响,鉴于从印度取得的一些经验,Mahapatra建议“上述贫困风险中应加入一条——失学对儿童的影响”。移民安置使许多孩子中断学业,其中有些孩子再没有回到学校。移民后,由于家庭收入下降,许多孩子过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因此,不同的脆弱群体应以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

七、安置区居民的风险

在顺利的移民安置中,安置区居民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尤其在由发展或冲突造成的大规模迁移中。在使用IRR模型时认识到安置区居民的具体风险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模型的完整性。

很显然,安置区居民的风险在本质上或强度上都不同于移民的风险,但和他们有联系并且也可能受到牵连而导致贫困。移民的大量涌入增加了对资源和社会服务的压力,也增加了就业竞争。安置区物价会上涨,健康风险也会增加。文化冲突频繁(在不同种族之间),社会紧张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另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会同时威胁安置区居民和移民的生活。

对安置区居民利益最有效的保护就是制定具有详细设计和资金充足的移民安置计划。当安置点和安置区影响人口确定后,项目的计划阶段就是一个很恰当的时机来考虑移民和安置区居民的风险。经验表明当移民有一些特有的机会时,如果有可能,明智的做法是让安置区居民也享有这些机会。这样可以减少两者之间的紧张和竞争。

总之,IRR模型概括了很大范围的危险——不仅是经济风险,也包括社会和文化风险。它提出了关于移民的一种观点,这个观点揭示了贫困的发生机制,它的主要过程和范围。这些包括收入性贫困和非收入性贫困,例如财产、房屋、健康、营养和教育方面的贫困,失去组织,丧失权利。在迁移过程中,人们丧失掉了所有形式的资产——自然资本、人工资本以及人文和社会资本。保护这些资本不至于损失是很必要的,但不仅仅是保护。因此我们认为重建策略必须是多方面的,要编制一个综合的和系统的移民安置计划。这将在IRR模型的第二部分“关于将风险分析转变为重建战略”中谈到。

八、生活重建的基本过程

现在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果移民模型能够帮助预测和诊断迁移的风险,那么它也能指导问题的解决吗?

回答是肯定的。风险和重建模型用移民的社会经济重建的具体框架来补充它的风险诊断。模型不仅仅是不可避免的贫困化的预言者;而且也引导抵消移民风险和解决问题,这个风险模型必须转过头来,“逆向”去读,这样它会指出为移民的生活重建的道路,下面将进一步阐述。

九、反风险:模型的自毁预测

正如RObert K.Merton所指出,一个不良后果的预测可以当作一个“自毁预测”。也就是说,一个风险预测模型的最大用途不是体现在它所预测的灾难果真降临了,而是体现在由于人们采取了某些预防措施,使得风险不发生或造成最低程度的危害,使得预测的灾难没有出现。IRR模型的预测-规划功能产生于它“集成”了智能的预警能力。这就是IRR模型可以摧毁它自己的预言的原因。

风险识别对好的计划很重要。不仅仅是提供普通的警告,这个模型对不同情况下风险变化机理进行现场评价。它可以帮助识别每一特定人群迁移风险的具体组成,这样现场风险评估能够而且实际上一定直接导致和制定规避风险的计划。作为一种工具,这个模型曾被用来为项目准备移民计划。

正如前面所讲一样,IRR模型的内部逻辑建议要阻止和克服贫困,很有必要及时行动以攻克风险并阻止它们成为现实。识别风险并不是为研究的目的而进行,而是为了更好地计划以避免风险。

从逆向思维的角度使用IRR模型,可以知道保护、重建以及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方法。例如,为了避免移民导致的丧失土地,在迁移前甚至刚刚开始必须构思以土地为基础的移民(当然要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为了防止无家可归,房屋重建计划也必须提前设计。这包括不仅只有单一的方法,还有对移民可行的许多不同手段等。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我们说IRR模型包括了两个基本信息:政策信息和策略信息。在这个模型中体现的主要政策信息是,移民所固有的风险可以通过政策性的指令和财政支持的互相配合使用进行控制。但这种内部相互关联的风险群不能通过零散的措施来控制。

这个模型中体现的策略信息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具体的移民计划,主要是为了在一般的风险模型和实际的移民环境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并促使利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组织采取一致行动。单一的手段,例如,仅仅现金补偿并不能抵消所有风险。简单的补偿并不能弥补策略的不足以及代替一个完整的计划。

虽然政府有义务制定一种政策以恢复和分配所需的资源——资金的、机构的、技术的等等,但如果没有移民的亲自参与和创造,政府可能会构思出一个至上而下的不切实际的重建计划,这样的努力是无效的。所需的策略不仅仅是政府的单独策略,而是所有人共同的策略。尽管可能会出现意见多极化的情况,但是重建中让所有相关人员的参与(移民、当地领导、非政府组织以及安置区群众)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发展导致的移民和冲突引起的难民在安置重建过程中的资金和技术措施会不同。对于前者,政府有义务为重建提供资源;然而对于后者情况并非如此。当然,两者也有相似之处;模型中定义的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同的,这些相似之处为处理难民与移民的经验交流提供了一条联系纽带。  十、重建的组成部分

任何非自愿移民的基本目的应该是防止贫困,恢复和提高移民生活水平。在以下进一步讨论重建的组成部分时,我们将稍微调整一下,与阐述风险的次序略有不同。首先,讨论两个最基本经济变量——土地和就业;然后再讨论社区重建、房屋以及社会服务设施。

1.从失去土地到以土地为基础的安置,从失业到就业

移民重建的核心任务是使移民再次有土地耕作,有工作获得收入而赖以生存。成功的移民重建一般都会与一些对策有关:确定同等数量的土地,开发和改良荒芜土地,实行农业集约化或种植经济作物,开展农业和非农业的多种经营,利用工程带来的一些资源如水库、灌区等。在安置区投资创造一些新的稳定就业机会也是很重要的。

在非洲,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安置方案常常被用来解决移民和难民的问题,为他们创造新的生产基地。Lassially-Tacob说明和对比了本文中这些经验。在人口稠密地区,土地稀缺需要新的对策。在中国的水口大坝项目中,为了克服土地稀少这一难题,(中国)项目官员尽了很大努力把水库周围的山或陡坡修成梯田来植树造林。由项目资助机械设备进行大面积土地开垦。在迁移开始前几年便种植许多果园,这样在迁移后果树便快要结果。其中包括3533hm2的果树,667hm2的茶树,1733hm2的竹子,13333hm2的林木。集约化农业和种植模式的改变为大约20000名移民提供了新的土地、工作以及生计来源。他们的平均收入远远高于原移民规划预期值。尽管移民的人均土地从0.065hm2降到0.021hm2,他们的经济条件仍有很大提高。综合开发策略和多种经营使水库后靠移民受益,6%的移民从事养殖业(包括养鸭和养鱼业),13.4%的移民从事交通、服务行业,19.3%的移民进入新建企业工作等。在印度尼西亚的Saguling程中,当地移民主动地将即将被淹没的库区的肥沃的土壤搬运到山上,改良那里的土壤。

综合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用土地代替土地——或者用模式的术语——“以土地为基础的移民安置”是迄今比现金补偿更为成功的措施,更优良的措施,因为现金补偿常常并没有实现恢复收入,而仍需改良。另外,系统的研究表明仅仅提供新的土地并不能取得成功,即使对自愿移民也如此。技术援助和可行的社会政策性措施必须和以土地安置的移民而结合使用。

移民工程资助加上当地移民的主观能动性和资源,可以将失去土地转化为“耕作水面”的机会,也就是说,在新的水库中进行水产养殖。通过发展水产业,许多新的水库已经成功地变成移民收入的一个来源。在墨西哥的Aquamilpa库区,1989年只有4.1%的移民从事渔业,然而到1995年底,已经有60.8%的移民从事该产业。印度尼西亚的Cirate库区,从事网箱养鱼的工人每月比同一地区从事农业种植的工人多挣56000卢比。

国家公园和生态保护区的建立总是重复地给当地居民带来迁移的威胁。几乎每一个案例都表明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解决土地和就业问题。然而对受影响人来说从世代居住的土地上迁走简直是灾难。实际上很少的迁移——能像瑞典Mololtoja国家公园那样能取得成功,其成功的原因是因为选择很好的土地,以很谨慎的方式来安置移民。这些例子再一次证明土地对生产重建的重要性。一种可以避免迁移的办法是结合土地权利和在保护区工作中创造就业机会,帮助当地居民在保护区获得既得利益以作为他们的收入来源。

培训移民以掌握新的技能只有和市场或新的投资项目对实际的就业新技能的要求相结合才是有效的。在印度Dudichua煤矿项目中,378位移民中有225位经过培训得到工作(每个家庭安排一个工作岗位),他们的平均收入是当地农村平均收入的8倍。在阿根廷的Yacyreta项目中,一部分制砖工人在有限的项目资金的帮助下,成功地重新开始他们的工作并且提高了收入。然而,一些重要的困难局面无法解决,在其他的一些具体政策上,土地安置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在无主土地上合法定居的人或滥用征用权的陋习。通过界定,城市里“在无主土地上合法定居的人”主要居住在公用地,如“公用道路”用地和其他公用地,而且往往得到了市政部门的默许。同时这些人往往属于最贫困一族。当新建项目需要占用他们居住的土地时,他们得不到安置只是被赶到其他的地方,而变得更加贫困。要解决这一问题,但处理结果又必须防止其他人效仿,确实是很困难,需要制定非常详细的政策和法规。

另一个争议的问题是征用权原则的无限制使用。一个很有价值的论点是,当为了新的发展项目要求土地的原所有者必须交出大量的土地时,这些土地的所有者应该成为新的发展项目的直接共同业主,在整个新项目的运行期一直是共同受益人。或者,采用其他措施而不是将土地全部征用,政府可以让他们成立一个公司继续拥有这些土地,然后将土地出租给新的项目使用,租用期限可以是1999年,或新项目的整个运行期。这样就不需要强行使用征用权,使得土地被突然剥夺而可能长期陷入贫困。在选择这些解决方案时需要仔细地权衡利弊,因地制宜灵活使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另一种理想的恢复和发展的选择是在下游新的灌区安置水库移民,然而这种方法很少使用。印度的一些邦(Madhya,Pradesh,Gujarat邦等)努力通过颁布限制新灌区土地最多拥有量的法律,在规定的区域内安置移民,这种措施应该加强以获得安置地农民的合作。总之,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的结合应用是很好的恢复策略,尤其对于那些既没有土地也没有工作的群体,这可以保证移民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2.从无家可归到重建家园

在改善移民生活方面,改善居住条件是相对容易实现的。但对于住所和财产没有任何补偿的难民们,这会变得很困难。

从对世界范围内的经验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至少两种相同的发现。首先,事实反复证明,因住所丧失而导致的贫困可以通过在移民项目预算中正确评估房屋重建成本而得到有效制止。其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移民们都显示出对他们的生活水平能比过去有所改善的强烈愿望。他们通过增加实物(劳动力)和资金投入来实现这一愿望。即使身处背井离乡的黯然和对低的补偿标准的愤怒之中,然而对住宅的迫切需求以及渴望更好的生活的根深蒂固的愿望使得移民们作出最大努力去建更大、更耐用的房屋。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移民们采取不同的策略:动员家庭劳动力,请求亲朋好友的帮忙,贷款以补充补偿资金的不足,挪用部分土地补偿用来建房,并分阶段重建——首先修建一个可以建大房子的地基,然后根据家庭财力和需求,分阶段修建房屋。

关于移民投资操作的大量经验证据表明许多人使用一部分生产性财产补偿来建房,他们使用超过房屋补偿的钱来重建比以前更好的住所。

家庭住所条件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多的人均房屋面积,质量好的建筑材料(尤其对屋顶),服务设施便利(水电),安全的卫生设施,有家庭花园等。在房屋重建过程中典型的问题主要包括:来回往返平均距离变长以及在城区的运输成本增加,支付能力和长期贷款(抵押)的负担以及没有合法土地身份的房屋的补偿权利问题。从新房屋状况来看,其生活水平不仅仅是“恢复”了,这已经在大量的项目中有说明:阿根廷yaeyreta大坝的首批移民;尼泊尔的hali Gandaki大坝以及进场道路的大部分移民;中国的水口大坝项目中,每户的居住面积增加了25㎡;肯内亚的出口发展项目的移民。另外,在上海,因为排水项目导致的移民可以选择租借国家的公寓或者购买私人公寓,而移民只须花费相当于1/3的建筑成本费用。另有报导在房屋重建中的方法创新,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使用的代金券。在西非多哥的Nangbeto项目,项目提供交通工具每天把移民送到新址,这样使他们通过增加额外的房间以扩大项目原来所能提供的房屋面积。总之,广泛的证据表明无家可归并非不可避免,实际上,房屋重建并不意味着仅仅恢复到先前通常很低的水平,而是建得比以前更好。

3.从社会解体到社区重建,从边缘化到融于社会,社区财产/服务从丧失到恢复

社区、网络以及社会凝聚力的重建是很重要的,然而在现在的政府政策中它很少被认真考虑过。规划人员往往忽视了这些社会文化和心理(不仅仅是经济)因素,也很少关心安置区居民与移民共享服务设施以及移民的集体公共财产的补偿等方面的问题。

上述三个方面是部分区别和部分重叠的。区分他们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在重建项目中使用这种潜在的协同关系巧妙地处理模型的不同变量可取得更好的效果。社区重建是群体组织行为,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而克服在单个家庭层次上的边缘化行为。当村子或邻区作为一个需要社区财产和公共服务的社区单位被建立,或者临时将移民分散安置在安置区已有的社区中而增加了安置区现有服务设施及当地居民所有的公共资源的压力时,现场方法要有所不同。

重建社区结构和社区所拥有的资源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关于斯里兰卡的Mahaweli移民项目的研究表明,对移民最初的资源分配,包括有权享受公有财产资源,对于移民成功地在新地区安家落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享有公有资源的权利低于某一标准时(户均或人均标准),就会非常危险,但是如果搬迁刚开始给予移民最基本的条件,然后进行后期发展扶持也能达到成功安置的目的。因此,不管采取什么形式,能使移民家庭拥有资源及其共享社区的资源得到增加,是成功移民安置的关键。这一结论在很多地方都已得到证明。

有一些来自中国、埃塞俄比亚、希腊以及墨西哥关于保护社区结构或者帮助形成新社区网络的引人关注的经验的报导。在中国,项目负责人必须通过法律与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移民同时谈判。政府提供的移民资金按一定比例在家庭(补偿家庭损失)和代表社区的乡镇委员会(补偿公共损失)之间分配。在迁移中社区所丧失的所有财产被估价并且由政府补偿按照原样或可比的标准重建社区财产,这些财产使移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恢复。移民村庄的一些社会组织可以在移民中发挥作用,并且继续他们的存在和履行他们的职责。而且,在共同承担损失(尤其是土地)方面,社区的团结性被充分体现,他们要求把本村内非移民拥有的未受影响的土地通过重新分配,使失去土地的移民也得到了土地,在这点上,中国的方法很独特。

重建社区机构对成功的移民和生活的恢复是极为重要的。在埃塞俄比亚,Woldeselassie报告了在迁移后恢复村庄的宗教组织及其风俗起到了很好的正面效果。它可以集体组织去帮助最脆弱的群体以及被边缘化的社区成员加快融入集体中。在希腊,Hirschon分析了希腊移民的经验,表明在重新凝聚和整合过程中,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可以克服物质贫乏,经济缺陷以及不利的自然条件。因此,社区的重新凝聚不需要由经济重建来实现,它本身可以超前进行。墨西哥的Aquamila移民项目不仅恢复了以前的社区服务,而且建了几个新的社会服务设施。这些经验是很重要的,因为对社区资源的恢复经验似乎少于对私有财产的恢复,而为移民和安置区居民之间发生冲突留下了后患,总之重建过程的三个方面都需要建立机构以及安置区居民的合作。

4.从食品不安全到营养充分,从增高的发病率到更好的健康治疗

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最终还是取决于移民经济水平的恢复进度(如食品,土地和就业)。但是在短期内,我们的重建模型要求,即使经济水平未能恢复,也必须采取紧急的措施来抑制食品供应不足以及对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借鉴一些成功的难民援助(紧急救济)工作的经验对解决移民的营养和健康风险问题以及重点关注最脆弱群体(儿童、老人以及孕妇等)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然而,可持续的重建工程也需要长期规划,除了紧急救济措施之外,需要掌握大量信息与知识,并注重培养移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现有证据表明,相对于健康风险,移民的食物短缺风险更容易被移民机构注意到。对于这方面的风险防范很少有长期的规划。移民本身也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食品需求。国际卫生组织(WHO)对湄公河流域下游的四个国家(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研究表明,减少大坝水库移民健康的负面影响最有效的长期策略是建立健全卫生机构。研究建议四个国家把“人类健康因素都考虑进入所有的一体化流域开发项目中”,以预防高疾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多哥的Nangbeto大坝项目提供了这方面参照的成功实践的例子:它引进了一个贯穿整个建设期间内的连续的健康监测研究计划,这有助于保护移民和安置区居民的健康状况。

移民生活重建的形成部分已在上面分组说明,但很有必要再一次说明模型强调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优化重建策略要求在考虑由地方项目环境所决定的内部优先权的同时要注意跟踪这些关系的趋势。

总之,IRR模型的重建部分为沿着几个清晰的方向跟踪移民重建提供了广阔的蓝图。提供的证据表明:①贫困风险可以被成功抵制和消除;②生活重建尽管很难,但只要明确了具体的方向也是可行的;③可参考的积极的经验在不断增加。

十一、现行移民实践的必要发展

IRR模型如何与现在发展项目非自愿移民的一般实践操作相对照?

证据表明IRR模型的框架在某些方面超前于现在一般的移民实践活动,它的广泛应用将明显提高移民实践的标准和操作水平。它带来了一系列有别于传统方法和手段的新的要素。它建立在目前最新的移民科学研究基础之上,为发展项目的移民问题提供了一种诊断、费用估算、规划、资金管理以及实施的更好方法。这能切实纠正目前某些被广泛批评的移民分析中的缺陷以及执行中的不足。

IRR模型完全适合于目前最新的移民政策,并且给出了一个有效的方法,以广泛提高这些政策实施的延续性和效力。1980年最早采用的世行移民政策导则(后来1986年,1990年以及1994年又正式地被强化和修改),已经逐渐被其他援助组织采用。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亚洲开发银行(ADB)等。然而更多机构的重点和严厉的监测要求它们的一致性应用。如在这些导则下项目准备阶段所应用的经济分析方法经常与导则本身不一致,它们为费用的具体化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以及非常不完善的风险分析。贫困风险分析方法仍然需要在世行、亚行或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资助项目中得到普及。对于没有明确的非自愿移民政策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来说,IRR模型可以为这些国家在制定移民政策导则时提供帮助。

作为计划和监测的工具,在过去的四五年的时间里,IRR模型已经在不同国家的一些项目中得到应用。在印度和菲律宾,有报道说在移民准备和计划阶段应用了IRR模型。其他主要的应用在于移民操作的现场监督和项目实施的监测工作。在非洲南部的莱索托王国,Scudder提出了一系列指标来评估国家大型水利工程项目造成的贫困风险以及实际发生的影响。在Mathur和Marsden的书中写道,来自于印度各邦的移民规划人员和业内人士在一个研讨会上对IRR模型在移民规划上的潜在用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然而,对于大部分有移民的建设项目来说,在其规划期间并没有系统地解决贫困风险问题。这主要发生在对于项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没有太多要求的一些国家内部项目。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由双边、多边捐赠机构或放贷实体资助的项目中。

IRR模型可以与其他项目风险工具相互衔接,并且可以改进和提高其中的一些方法。我们主要强调了纠正常规的规划方法中三个暗藏的缺陷的必要性。这些将会导致忽视贫困风险的缺陷包括:①传统的项目风险分析方法中的缺陷与不完善;②过分信赖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尽管它存在着明显的不足;③缺乏真正的协商和受影响人的参与。

下面将逐一论述。

1.传统风险研究方法中的缺陷

目前常规的“风险分析”是项目经济和财政准备方法中的一部分。然而迁移导致移民的风险并不属于常规风险,也不属于由规划者在项目经济分析和财务分析中所进行的敏感性分析。

传统的项目风险分析主要评估影响项目投资收益率的风险的起源和规模。评估关键变化(如项目执行期限,成本超支,地方配套资金的能力等)所引起的变化量以及项目净现值对这些变化的敏感性。对每一个这些变量的敏感性都要进行分析,因为每一个变化都会影响项目的产出以及对投资者的回报。必要时,对所有备选方案及其不可预见性进行敏感性检验,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减少财务风险以使投资收益最大化。

但是传统的经济风险分析(简称CBA)并不包括对受项目影响人群的风险。传统的项目经济分析以及敏感性分析通常用来识别、估计以及帮助阻止对项目和投资者的收益率所面临的风险,它们并不被用以识别和衡量包括受项目影响的移民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风险。这仅仅是现行项目风险分析中的基本缺陷。这种分析方法的偏见是很明显的:对项目投资者以及投资基金的风险被仔细分析和衡量,而对受项目影响的人群的移民的风险却往往没有得到同样严谨、具体和系统的分析。迁移所引起的风险仅仅是影响投资的间接风险,它们被排除在投资风险分析中所谓的“典型”风险类型之外。这和保护人们的利益和幸福的最终目的有冲突,它也有悖于减少贫困的总体政策目标。

因而,结论是传统的项目风险分析方法必须从根本上进行修订和拓宽,使其包括项目对作为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被影响人所产生的风险。也就是说项目风险分析必须明确包括在IRR模型中重点提到的贫困风险,并且提出保障措施,以及在可能的范围内设计出风险保护和社会安全网。

对可预见的贫困风险的最佳防范措施是寻求能够避免移民或者至少可以减少迁移人数的替代方案。这样的替代方案有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例如,可以通过修正高速公路路线以避开现存住宅区;改变大坝的位置,或减少大坝高度。然而,当不可能完全避免产生移民时,政策制订者和规划者可以在模型的指导下,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来防止每一个可预见的风险。这些措施可以是经济、财务、技术、法律或文化方面的。他们应该和风险程度相对应,一个有经验的规划者会识别出每一个具体案例中哪些风险会较多出现,它们怎样相互作用的,以及那些风险需要首先得到遏制,以发挥积极的连锁效应使其他风险的发生得到避免或减少。

2.成本效益分析(CBA)完整的原因

更远地说,过分依赖CBA来评价有移民存在的项目,是粗暴地对待这些项目所固有的贫困风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CBA分析是完全不充分的,因为它仅仅是宏观经济的工具,并不能说明成本或收益在项目利益相关者中的分配。

当项目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超过了可接受的幅度时,CBA分析法便认为项目是可行的。但这种判断很不充分。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项目影响人口的损失和伤害没有在项目收益中得到补偿,因为这些收益的分配没有被相应划分。移民很少被列入这些项目的直接受益者之中。因为CBA分析方法不能预见和引导项目将来收益的合理分配。这种成本和效益的整体计算掩盖了项目效益在分配上的不合理和随意性。第二,移民真正的损失和全部成本也没有得到正确评价和衡量。因而,他们也没有在项目的CBA中被包括和充分考虑。

因为从经济方面判断项目可行是以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的,因而补偿水平总是尽可能被降低以遵循CBA的成本最小化原则。因而,移民中最常用的措施便是给予移民尽可能少的补偿,以把很大一部分真实成本外部化,而且放任移民在搬迁后自己去谋生。尽管这种方法在许多项目中已经导致贫困的大量肆虐,但它却仍被广泛使用着。

在本章第一部分中对资本损失(物理的、自然的、人文的和社会资本)的分析,说明在现行程序中许多社会经济成本往往被忽略。在现行实践中这些真实成本很大一部分被“外部化”。这些被从项目预算中剔除出来的成本被加到了移民身上。这就是为什么通过总成本-收益计算来判断对个人的成本在逻辑上是粗糙的,而且掩盖了真实的贫困影响。它低估了个人的损失并且给社会经济留下了许多没有解决的负面影响。

发展项目为受益者们带来的长期收益的事实并没有为移民减轻一丝被逐出家园的痛苦。在现阶段,个人损失既没有从总收益中扣除,也没有被项目受益人支付。这些成本中被补偿的仅仅只被征用财产中的一小部分,而且以“为了更多数人获得更大利益”的名义,使其他大部分成本由占很少比例的受影响群体作出牺牲来承担。这种不合理性有悖于社会公平,同时也损害了发展的目标和计划的实施。而且在项目经济分析中使用这种不完整的分析方法不利于促进规划人员寻求真正可行的解决方案。总之,这个CBA方法以及它的片面应用,是造成忍受不必要风险的原因,而且,由于忽视,也是造成本来可以消除的负面影响扩大的原因。

为了克服CBA方法中的缺陷,应该在发展项目分析方法中引进具体的分类分析方法。涉及移民的项目是项目殊的一个子类,它要比其他项目在项目影响上更具复杂性,因而它们应该包括一个不同于CBA的特殊的经济和财政分析方法。这种分析必须强调分类进行。“平等原则”要求根据不同类的受影响群体(受正面或负面影响)来分别计算成本和收益,而不是不加选择地以整个社会或整个项目进行计算。这个要求来自于不同的影响必须被识别的原则。事实上,也是这个原则要求采取如移民政策这样的保护政策。因此,这个原则应该被贯彻到经济分析方法当中以区分这种不同。

在许多国家中仍然存在不合适的移民成本分析方法,因为在这些国家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体系,而这些是为了保护那些由政府或私有部门投资项目所引起的移民的权利。在这样的政策真空状态下极易出现专横武断。需要通过对发展目标和策略进行公开辩论的方式,建立平等的政策和修改过时的与移民有关的政策条款(如土地征用、征用权法或其他法律)。因而不仅仅是一些过程而且对在决策者、政治家以及工程人员大脑中的固有观念也有所影响和改变。要在许多国家和发展机构内进行政策辩论和政策决策以要求改变项目经济分析、风险分析的方法以及CBA方法以应用到非自愿移民项目中。

也许单独而又片面地应用CBA方法最为严重的后果是项目移民的资金不足。如果移民的损失没有在补偿中被公平计算,而且经济和财务分析中没有把恢复生产和发展所需的投资列入预算,那么对移民的最终财务支持必然是不充分的。结果使得贫困变得便不可避免。

对照一下,我们认为这种贫困的解决办法是不仅仅只考虑“经济补偿”而且也要考虑“经济恢复”和发展。这种区别是基础性的。它要求除了补偿外,要充分计算移民成本和投资分配。这意味着需要一种比CBA方法更为优越的移民经济分析方法,并产生不同的移民财务支持模式。

必须明确说明,一个移民家庭和社区的生产性恢复的成本一定会高于这个家庭和社区财产损失的市场价值。因此,单纯的补偿对于恢复移民以前的社会经济基础是永远不够的,如果移民计划仅仅围绕财产补偿,将无法达到恢复和提高移民生活水平的政策目标。因而很有必要创建一门新的移民经济学,把重点从现在通用的以补偿为基础的经济学转变成恢复经济学。新的恢复经济学将除了提供补偿以支持移民发展外,还包括确定移民活动需要增加的投资。提出这样一种具有一整套独立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恢复经济学,对于经济学家们是一个职业性的挑战。但是最终批准和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学是一个政治行为,它是用以解决发展中难题的公共政策的一部分。

结论是无可回避的:因为政府机构利用政权和法律的力量进行征地和移民,所以政府有责任使移民恢复他们以前的生活状况,并且分享他们由于迁移所可能带来的收益。

只有通过制定政策使移民能够分享他们曾有过贡献的项目的收益,移民生活重建所需资金才能够真正得到满足。Van Wicklin已经提出了提供这种分享收益的许多选择方法。在其他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这种分享不仅是一种平等而且是必需的方法,使重建的真实费用得到财务支持。

3.移民参与风险分析

最后,在项目准备期间和最终决策之前缺乏和即将搬迁的移民进行商议,客观上配合了由不完整经济分析方法提出的谬论。潜在的受影响群众的参与对于“开发性移民”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移民规划和实施机构的能力较差,使得受影响群众的参与变得更加需要。

在早期警告和实施可行的预防性行动方面,规划人员和移民之间的信息和交流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然而,信息交流仍然很少发生。在决策者和受影响人群之间缺乏交流是导致移民失败的一个原因。正如Mairal和Bergua曾明确指出,在认识移民所导致的风险这一点上,将要迁移的人和技术专家及机构的想法会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研究已经证实机构没有掌握对风险的预警“导致了在西班牙Zaragoza坝区冲突扩大化”。

对移民自身而言,IRR模型的预警功能使他们以及他们的组织认识到风险,并且及早参与、协商并提前采取策略。移民必须即时准确得收到信息,充分理解近在眼前的迁移,克服怀疑和不满情绪。当移民不可避免时,IRR模型通过预测搬迁可能会带来的一些列连锁反应,通知移民及时参与并选择应对方案,在搬迁前尽量让移民做好充分准备,以保护他们的权利。

相反,在信息和交流方面的不畅通会导致“负面参与”,即竭力反对搬迁、抵制开发项目。一些机构采用了不明智的方式,对移民和移民权利封闭信息,实际上导致了这种反面效果。用封闭信息来代替参与和公开,往往被某些官员用来防止恐慌和压力。然而这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它取代了早期对移民们重建生活的动员。他们的作用是移民中很重要的因素,尽管这一点在移民文献中很少提到。

4.移民研究和IRR模型

为了总结说明IRR模型,很有必要简述一下自从这个模型问世以来,它在现在及以前研究中的应用。

在最近几年中,IRR模型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讨论,而且服务于现在许多发展和研究项目。在印度奥里萨邦,由社会经济发展所(ISED)进行的大型研究中,把IRR模型作为他们研究7个大项目(大坝、热电厂、矿场以及企业)引起的移民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样本包括31个村庄、441户、涉及2274人,样本来源于95个受影响村庄,1977户。这个研究是印度有史以来进行的关于移民影响的最综合和最完整的调查之一,在大规模的现场调查的要求下确定了这个模型。它的主要成果是围绕着IRR模型中贫困的风险展开的。另一个研究围绕“消除贫困风险”出现在印度的Rengali大坝研究报告中。这个研究衡量了每种不同风险的实际影响,分析了抵制风险的办法,并且建议在现场中需要的措施。在水利工程项目国际监督小组的要求下,关于贫困风险及其影响的研究在非洲南部莱索托王国展开;在尼泊尔的Kali Candaki项目,模型在几个正在进行的移民影响评估研究中的得到了应用,总结了很有用的移民经验,并且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在最近四五年内,在哥伦比亚、南非、印度、美国及其他地方举行的国际科学会议上都广泛讨论过IRR模型的理论含义及潜力。一些书籍和大量的论文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讨论,检验其应用性,或者对其中的模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1999年,印度移民专家L.K Mahapatra出版了一本书,书中写到了他所进行的对模型的最初检验。作者对印度近20年到30年移民文献中几乎所有的经验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回顾分析,通过研究文献中记载的发现来说明这个模型是否有效。他的分析证实并肯定了这个模型。Parasuraman在他关于印度移民的著作中讨论了由IRR模型所确认的贫困风险,并且指出“在印度,丧失土地是引起迁移后贫困的一个最主要原因”。M.Basu研究了IRR模型和“基本需求”模型之间的联系。Juliette Hayes从IRR模型的风险部分发展出一种关于移民过程的“资本损失模型”。

一些学者建议通过包括其它不同风险和损失来拓展IRR模型,如丧失享用公共服务设施,丧失公民权,或由于搬迁移民中的学生暂时不能上学。是否将这些风险加到通常的风险模型中仍需考虑,但是这些建议都增加了模型的灵活性和可用性,使它更趋完全。文章即将付梓之时,Robert Hackenberg在《人类组织》杂志上的论文已开创在这个杂志上由人类学家们进行关于贫困风险和非自愿移民经济和重建的“公开讨论”。

篇10

1、加工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且以进料加工为主

2001―2004年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均大于一般贸易出口,并且差额趋于扩大;而进口金额却低于一般贸易进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早期是以来料加工为主,直到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贸易额,达53.1%。此后进料加工一直是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从表1中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到2004年,已是来料加工贸易总额的3.5倍。

2、加工贸易企业主体性质为外商投资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进入,2003年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实际使用外资535.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设厂,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节节攀升。2003年我国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已达3220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79.6%。另外,我国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等内资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也主要是由外资经营管理的。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约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90%左右。

3、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不均衡

我国加工贸易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浙江沿海开放城市。2002年仅广东省就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52.5%;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达371.5亿美元,增速高达48.3%。上海、山东、福建3个省市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也都在100亿美元以上;而西部10省、市加工贸易合计仅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左右。在2004年我国地方累积进出口贸易方式进出口额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六省、市加工贸易总额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近86.4%;而加工贸易总额位于后10位的省市自治区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比重不到6%。加工贸易的这种地区分布特征,是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结构的反映。同时也使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东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4、加工贸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转变

我国早期加工贸易从服装、鞋帽、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目前,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机电产品1170亿美元,增长32.5%,占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65%。200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4.6亿美元,增长44.8%,占全国总出口的51.9%,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21.6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45.4%,对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贡献率75.4%,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4.8%,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70.3%o。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加大,体现了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档次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态势。

5、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一般贸易,并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

1996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一枝独秀,成为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绝对主力(参见图1)。这一现象与我国高技术企业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技术企业中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最主要发展动力,并且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参见图2)。2002年和2003年,我国部分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677.07亿美元和1103.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89.5%和89.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556.58亿美元和942.7%,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中分别为82.2%和85.5%。加工贸易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增长源泉。

2004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各类企业中,三资企业依然占据主导位置(参见图3)。进口、出口分别突破千亿美元,在全部高技术产品进口与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77.6%和87.3%。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占全部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均在50%以上,合资企业所占比重均在20%左右。与上年相比,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和我国私营企业的进出口额增长速度都很快,超过40%。尤其是私营企业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比上年增长67.6%,分别高于外商独资、合资企业10个和23个百分点,在各类企业中出口增长速度最快。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阶段特征

1、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比重趋于稳定,逐渐达到增长的拐点

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与转移的起点,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沿海地区地理条件优越等,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产业,扩大出口。经过20多年的加工贸易发展,国内本土企业竞争力日益提高,并逐渐取代了这些加工贸易企业,贸易方式逐步向一般贸易转变。因此,这一类加工贸易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并最终为我国本土企业一般贸易所取代。

2、在区域分布格局上,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阶段与程度明显失衡,将遏制我国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东部沿海城市和地区,其在总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并且,当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到第四个阶段的时候,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似乎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仍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耗能的中间原料的生产领域,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有些学者把原因归结为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加工贸易在沿海和内地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我国劳动力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平衡地区发展,形成合理产业阶梯在未来均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3、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使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比重持续增长,是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机遇

加工贸易发展与吸引外商投资有较强的相关性,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据贾曼丽(2003)对我国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般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以及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三者之间进行的相关性检验,表明外资企业的投资方向向着加工贸易方向转变,加工贸易比重大幅度上升与一般贸易比重的下

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资企业的投资转向加工贸易造成的。外资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并且外商投资企业的国别来源和性质进一步高级化。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仍处于产业塑造阶段,外资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处于主导地位,其作用不可低估。但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现阶段外资高技术企业在我国从事高技术产品加工组装业务为主,离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还有差距。如何利用外资高技术企业加工贸易升级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塑造,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加工贸易的增加值理论上说应该不断的增大。但事实上,我国加工贸易整体附加值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某些部门出现了增加值率下降的趋势。如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5.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而且低于我国制造业1.2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其一,加工贸易结构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我国加工贸易主体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多为低技术生产环节,这些环节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较低,而且世界上存在较多同类型加工经济国家,使国际市场上该类产品处于供给过量状态,价格不断下跌,产品附加值也不断下降。其二,外资支配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加工贸易增值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外资控制加工贸易的“两头”,因此,其通过限制性商业惯例、转移定价等方式,控制了生产过程,人为降低增值率。根据近些年的加工贸易统计数据,我国无论是加工贸易比重,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依然表现出强化的趋势,因此,对我国加工贸易如不加引导,整个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仍可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如果加工贸易中间投资品由东道国提供,且其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那么它对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要求也必然相应提高,这就会带动东道国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生所谓的技术“溢出效应”。这些技术改造在大范围内进行时,产业结构随之改善。然而,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不仅技术含量低,中间投入品主要依靠进口,没有实现国内替代,而且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大,因而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另外,由于加工贸易实施“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战略,大量进口相关的原料,影响了我国国产的相关原材料生产的发展。

(三)加工贸易的“出口导向”性使国内产业易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并且不利于国内产业向非价格竞争战略转变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起步,虽然目前产品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产品结构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过大,服装、纺织、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加工贸易的主导产品。这类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普及标准化,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小,出口增长乏力。同时,来自东盟、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使我国这类加工贸易发展空间狭小。虽然当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但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中间投入产品等均未能实现国内生产替代。因此,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加工贸易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出口导向性,造成我国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对世界经济变化的高度敏感和对外部需求的高度依赖,加深了这些产业的不稳定性。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接近75%①,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与我国传统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磨擦的重要原因。按照原产地规则,加工贸易中大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的产品再出口,加工贸易中大量的进口部件被计人到我国出口额,扩大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贸易磨擦。近来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限制和反倾销案件越来越多,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基于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区域上分布的不均衡,沿海地区开展加工贸易的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

廉价劳动力优势是支撑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费用的不断提高,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优势开始削弱。另一方面,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缓慢,也制约传统产业发展。随着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发达国家积极将新技术广泛用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劳动生产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产业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如果不尽快解决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分布区域上的巨大差异,发掘我国劳动力潜力,并实现科技管理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在加工贸易中的劳动力优势将很快丧失。

(五)加工贸易发展导致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某种背离,影响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而出口却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原因之一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以及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我国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为我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这种贡献主要依靠的是以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形式。从制造业各个部门的产值规模来看,外商投资企业更多地集中在服装、电子通讯设备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比重。原因之二是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我国的产业政策鼓励“进口替代”,促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而贸易政策则提倡“出口导向”,刺激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的增长。我国制造业中资本、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主要是低效的国有企业,属于一般贸易。一方面享受着贸易保护和产业倾斜政策;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较慢,出口能力不高,“进口替代”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由此可见,两种政策的偏差导致出口部门与国内部门的关联脱节,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大大降低了我国产业升级潜力。

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长期战略与对策

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以及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涵义:首先,应把引进来(完善投资环境和提升配套能力,引进大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与业务)、扎下根(允许加工贸易企业有一定的内销比率,使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市场形成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本地化(鼓励本地企业主导的进料加工贸易)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创造产业、产品、工序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良性机制(如开放竞争、加快模仿、主动配套、联合开发、尊重产权)。其次,加工贸易应由加工贸易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

信息咨询等方向转型升级。这实质上是沿着价值链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最后,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抵制对经济、社会和自然有长期负面影响的投资、生产、和服务性活动。促进加工贸易“落地生根”以及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利用发展加工贸易所积累的人才、技术、市场、管理以及资金等“溢出效应”,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培植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和配套合作,加强产业集聚,提高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增强对跨国投资综合吸引力;随之,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以下方面任务:(1)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基础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2)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延伸,重点培育研发、设计产业和仓储、物流业;(3)加工贸易的适度重型化,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精细石化产业;(4)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优化,重点平衡沿海和内陆间的加工贸易转移,为沿海地区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业聚集平台;(5)加工贸易的组织方式优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进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从贴牌生产(OEM)向原创设计制造商(ODM)、原创品牌制造商(OBM)方式升级;(6)加工贸易服务支持体系优化,探索促进加工贸易优化升级支持性政策体系和生产服务体系,发展包括技术研发在内的服务能力。当然,我们要承认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地区上不平衡的事实。在区域布局上,把握梯度推进,循序渐进原则,解决就业与加工贸易升级的矛盾。鼓励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传统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或是向境外开展加工贸易,保持沿海地区在信息、服务的经验和优势,实现“沿海接单、内陆生产、沿海直接出口”的加工贸易模式。

(一)实施加工贸易“落地生根”的具体措施

1、关于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中间品采购率低是加工贸易本地化率低的表现,其最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税收政策的问题。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包括免征加工贸易进口品关税政策和免征出口产品增值税的政策,这是我国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地化率低的根本原因。

(1)改变我国投资、税收等政策几乎都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将出口退税政策扩大到中间投入品,对来料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同样实行退税。提高来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的积极性,引导加工贸易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促进我国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出口,推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发展。制定和完善“以出顶进”的政策,对来料加工使用国产料件的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进料深加工结转所用的国产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现阶段,这一措施不可能全面实施,但可以选择出口加工区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加工贸易企业分类中资信较高的企业试行。如有关部门可对资信好的A类加工贸易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定货合同采取免审,而对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的定货合同及国内企业供货采取严格地审查、登记和监管,也可配合现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对加工贸易进口国产料件进行监管。这样可以鼓励国内产业为这些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做配套生产,这种溢出效应影响更深远、范围更广。

(2)对我国中间品产业企业的自身改造,提高国产中间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国内中间品与进口品在质量上、技术含量以及价格上仍存在差异,不能完全替代。如果使用国内中间品,可能会造成整个产品出现不配套,或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大型跨国公司开展加工贸易时,选择进口中间产品,而不愿从我国采购中间产品。一方面,国家应发挥在标准方面信息优势,收集国外跨国公司生产过程中产品工序、规格等方面的标准,引导国内企业技术改造向着国际标准的角度转变,建立加工贸易需求料件信息库,给予本国料件生产企业以信贷支持。利用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促进中间产品生产者对现有生产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如对技改所需要的设备、资本品可以允许加速折旧、以及允许预提R&D准备金等鼓励措施。另一方面,鼓励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我国中间品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我国现行外资政策更多鼓励外资进入下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外资政策应适当调整。制定更为优惠和灵活的政策,引导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将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生产环节设在我国,由核心企业的进入带动我国配套企业的进入,通过学习模仿逐步提高我国中间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

2、延长产品生产加工链条,促进深加工结转

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的提高,依赖于加工链在我国境内的延伸,而深加工结转是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主要方式。目前,深加工结转主要是手册对手册的结转,即办理转关深加工的转出企业,凭借外经贸部门的批准文件、《申请表》、《登记手册》、购销协议等,向所在地海关部门提出申请;转入企业凭借《申请表》、《登记手册》、购销协议等向转入地海关办理审批手续。这种手册对手册的结转方式比较适合产品单一、购销渠道简单的加工贸易情况。但不适用于所需零部件结转种类繁多,购销渠道复杂的加工贸易情况。也就是说,如果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同时与多家企业保持料件结转关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关区,那么这些转出企业手册上的产品价格、数量、供货期限等都必须协调一致,其中一本转出企业手册上的产品内容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手册的执行,造成转入企业的一本手册难以对接转出企业多本手册的矛盾。并且,转关查询核实需耗时1至2个星期,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一些外资企业对转关产品,不得不采取先出口香港后进口的做法,徒增经营成本。此外,国家对加工贸易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对某些敏感商品实行“不允许转厂”政策,并且对企业“转厂”所需购汇、付汇、退税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客观上为顺利“转厂”设置了障碍,降低了结转效率,不利于产品增值率的提高。因此,我国应加紧制定并实施简便易行的结转深加工管理操作办法,从企业实际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注意提高加工贸易的便利化程度,通过电脑联网查询等方式及时调配加工贸易中的半成品,以提高加工深度,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链。适当放松对加工贸易中深加工结转的政策,调整前提是规范良好的深加工结转秩序,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信用水平,并以此作为约束违规行为的重要依据,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厂率”的提高,从而增加加工深度和延长在我国的增值环节。

(二)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包含以下两层涵义:一是对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不均衡现状加以调整,以适应国际

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二是对现存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功能深化,包括向上游产业链推进,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产业;在中游产业链精选,从事高价值低物耗产品制造;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促进国际物流配送的服务企业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结合。三是积极配合国家吸引外商投资政策,引导发达国家将高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引入我国。

1、实现加工贸易的地区间转移和协调发展

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理解,应当建立在我国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差距的事实基础上,应当在加工贸易政策促进上体现出对中西部、沿海地区的差别对待。

(1)利用加工贸易,加强地区经济间的协调发展。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转型升级,但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现实情况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加大政策的引导,实行政策倾斜,不失时机地实现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借鉴沿海地区的经验,进行优势互补,改善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和条件,以后发优势积极吸引投资,拓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空间,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缩短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并为西部地区的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开辟新的途径。

(2)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发展趋缓,技术含量高的加工贸易具备了发展的条件。经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阶段,沿海加工贸易企业拥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劳动力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对最终产品已经具有进口替代能力,应引导其加工贸易方式的转变。

2、灵活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及创新海关监管模式

(1)对应上述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均衡发展的要求,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的选择应采取灵活性原则,以最大限度实现我国加工贸易在不同区域上的功能转型。在中西部地区,实行以出口加工区为主导的加工贸易增量“封闭式”管理为主,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外商加工贸易企业投资;而在沿海地区,我们以“封闭式”和“开放式”管理并重,并逐步向“开放式”管理模式转变。发挥一批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保税工厂、保税集团的“点到面”的辐射作用,带动国内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

(2)灵活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要求海关监管模式的创新

第一,借助中西部地区兴建出口加工区的锲机,使加工贸易企业进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通过逐步取消区外加工的优惠政策,吸引区外企业自动移入区内。在出口加工区内,把以合同为监管单元改为以生产企业为监管单元,实现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封闭管理区域的监管。第二,在沿海地区,根据当地企业经济实力与基础,大力推动海关与加工贸易企业和仓储企业联网管理,实行“备料管理,分段备案,自动结转,滚动核销,联网核查”,从整体上对企业的进出动进行一体化监管,简化备案、报关、核销手续,加快通关速度,从根本上解决以虚拟合同为主的监管模式下,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运营要求的矛盾。第三,推广对企业生产周期量和进出口总量施行总体控制的“大手册”监管模式。为解决企业手册办理周期长影响出货、单耗难以事先确定,造成合同变更频繁以及手册之间串料和串手册进出口货物的弊病,“大手册”管理在企业提供经海关认可的担保或双方签订责任协议书的基础上,改革以合同为单元进行审批、备案和核销的管理,实行以企业为单元、按时间段对进出口总量进行备案和核销的管理。第四,健全税收保障机制。保证金台账制度是目前最重要的加工贸易税收保障措施。目前,对A类企业和非限制类商品而言,空转的台账形同虚设;对B类企业只收取相当于税款50%的保证金;对C类企业虽然征收相当于全额税款的保证金,但这类企业为数极少。因此,从实际运作上看,银行的介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加工贸易税收风险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对流于形式且增加加工贸易企业手续负担的“空转”做法取消,对实行“实转”的企业和限制类行业制定细化标准,科学分类;二是健全动态管理的加工贸易企业档案数据库、单耗库、风险分析监控系统等,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和分析平台,完善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海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信誉等级高的加工贸易企业收取较低的税款保证金,对信誉等级低的企业征收较高直至全额税款保证金,增加守法收益,加大违法成本,真正体现出守法便利的原则。

3、搭建加工贸易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增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由OEM向ODM和OBM的转变。深圳加工贸易就是通过这样的路径实现了转型升级,以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外方以技术和国际市场包销人股,占34%的股权,从事硬盘磁头高技术产品开发生产,企业采用加工贸易方式,外方负责提供和开发磁头的国际先进技术,并承担全部外销的事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开发科技公司的中方人员逐步渗透到技术开发与市场营销领域,在国际技术市场和销售市场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络,进而着手成立自己的产品研发部门。目前,在磁头技术开发领域已完全不受外方控制,雇用一批国外高技术人才从事研发工作,并且产品开通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已经占据了2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这一案例说明,利用加工贸易作为进入高技术行业生产起点,使用外方提供的技术、国际销售渠道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加快自身技术和研究开发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占领国际市场,最终完成向一般贸易过渡①。

4、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有效结合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

对于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服务行业延伸给予大力支持。我国国内仓储费用相对较低,许多国外采购商要求加工贸易企业将产品运到保税仓库即可,然后按需要进行运输。但我国政策规定,只有离境出口的产品才能申请出口退税,这造成以保税区仓库交货的加工贸易企业无法享受到出口退税,从而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价值链向仓储、运输等国内相关产业环节的延伸。因此,应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提供海外销售网络和渠道的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应将国内企业运送到保税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具备申请出口退税的资格,予以办理出口退税。在保税区实行鼓励发展国际转口贸易的政策,按与保税区外其他企业同等条件,授予保税区内企业外贸经营权。

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向区域总部转变的服务支持系统。考虑允许加工贸易企业为其境内外公司提供采购、销售、物流、信息、决策咨询、研究开发等经营,其赢利给予减免税政策,在人员出入境及资金流通自由化方面给予支持;制定扶持性政策,使地区总部可以按照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经主管部门认定的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机构,享受高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可全部进入成本,抵扣当年度应纳税的所得税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