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综述范文

时间:2023-06-05 08:45: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综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综述

篇1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88-1

1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现状

在一定的面积范围内根据区域地质条件背景、地质灾害的触发因素以及人类的活动状况,对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损伤进行各种评估和分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区域地质灾害评价"。这些分析评估主要是指对区域灾害易发性(主要以基本地质条件分析为主)、区域危险性(在易发性基础上分析人类活动等诱因)和区域风险性(在危险性基础上考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的评估调查。我们回忆分析贵州的地质灾害区域评价,尤其是滑坡灾害的区域评估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许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中心都全面的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用在滑坡的区域评价上,地质灾害区域的研究又再度掀起波澜,受到国内众多地质学科研究者关注和探讨。

(2)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由于国外滑坡风险评价思想体系的引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滑坡灾害的危险性,因此实施了对于滑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和管理。

(3)2006年1月省政府以黔府办发〔2006〕11号文下发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工作责任制的通知》,明确教育、建设、交通、水利等14个省直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职责。

(4)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资源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开展地更有计划,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财产和生命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产、生活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年-2015年)、《贵州省国土总体规划》(2000-2020年)、《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全省县(市)地质灾害区划与调查及近年以来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本规划基准年为2006年,规划期共10年,划分为近期与中期,近期分两个阶段规划到2010年(第一阶段为2006-2008,二阶段为2009-2010年),中期规划到2015年。

上面都是简单的回忆贵州地质灾害区域评价的发展过程,紧接这我们将回顾近年贵州在地质灾害防治上的一个典型代表事件。贵州筛选了700个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县市分阶段分步骤的开展调查科规划工作。到2012年为止,一共完成了168个县的调查和区域划分工作,并且还建立了与之相关的信息系统和群测群防网络。目前已查明地质灾害点8203处,其中,对人和财产构成威胁的隐患点7049处,81.36万人及152所学校6.17万师生受到威胁。人数大于500人的隐患点307处,38.1万人受到威胁。地质灾害隐患涉及学校、企事业单位及公路、桥梁、河道等。目前贵州正在逐步完善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群测群防网络。但是在参与这个项目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个较为突出的很难解决的问题:调查容易区划难。以前的常用的专用性调查方法和区划方法在应用到县市中时明显有问题,它在实施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在项目中积累的许许多多的数据是以前地址工作者怎么都得不到的,现在要将这些数据准确有效的应用到实际上网防灾减灾决策中,当务之急是要摸索出一条适合贵州的县市一级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这也是贵州防灾减灾部门实施灾害风险监控的有效管理道路。

2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中的若干问题

经过仔细的总结,目前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过度片面的追求数学模型的复杂性。通过评估我们可以得知危险性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评价两类。可是不管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不管形式的严格与否,他们都会存在很大人为的因素,致使评价结果有较大的随意性。

(2)评价或者区划结果的标准不够明确。这里强调评判标准问题,主要是因为涉及到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原始出发点和目的。现在人们对于区划结果是否Fuehrer实际状况总是有这样的标准,例如"已经存在的滑坡点所在评价单元得出的评估价别是不是高危险性的"。这里不仅在逻辑上存在不严谨的地方,而且在危险性的评价单元得出的目的上。仅仅依赖这一项指标就下结论也是存在很大问题。我们对区域滑坡危险性进行评估是为了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所以是否能在管理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是判断评价结果是否正确的最后标准。如果在实际评价中不能够为滑坡危害的管理带来很好的依据。那么评价结果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3)地址学家太过于强调GIS的应用 。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联合国提出十年减灾的计划,所以在自然灾害的评价和管理方面达到一个空前的。另外在同一时期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等理论、遥感以及GIS技术的引入,使得研究者碎玉地质灾害区域评价好预测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不过客观公正的评判10年以来在地质灾害评价领域的发展。GIS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贵州的地质灾害管理和评价要想真正走上风险评估与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而实施滑坡灾害管理的基础是滑坡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在未来教程的一段时间里,地质灾害评价领域都会围绕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区划。所以我们要重视地质灾害的管理和评价分析,要搜集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发生机理,进一步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借助先进技术,不断完善地质灾害的评价和管理,为防灾减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当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有效的联系到一起,因此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减灾防灾的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我国地质灾害频发,这对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我国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土地规划入手,将二者有效的联系到一起,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够建立起完善的体系。

1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建设的现状

1.1工作成就

从整体上来看,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逐步形成了体系,第一,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法律层面上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保障;第二,我国关于地质灾害问题展开的调查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这能够为防治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被应用到了地质灾害的预防与监测工作中,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支持;第四,我国针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应急预案,预案日臻完善;第五,随着研究的加深,我国灾后重建与灾后保障工作的规范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2工作问题

虽然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不能忽视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使灾害防治措施脱离现实需求,防治过程中并没有提到具有实质性预防的措施。首先,我国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划既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没有良好的技术支撑,整个规划仅从防灾、治灾的角度出发,考虑范围具有局限性,不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建立具有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科学规划;其次,我国防灾规划的落实不到位,很多规划仅停留在表面上,地方政府不能够带头落实这些规划,因此其指导价值并不强;再次,我国虽然在法律层面上对防灾规划予以了方向指导,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防灾工作并没有与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联系起来,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考虑,各部门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所有的规划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因此在各部门的工作可能存在相悖之处;最后,我国的防灾规划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但是该体系并不成熟,关于地区地质环境、减灾防灾等资料的数据库并没有被有效的建立起来,有些数据库虽然存在,但是其数据老旧,更新并不及时,因此数据的借鉴意义与价值并不强。另外,在规划中并未明确的提出如何对减灾土地进行有效的开发,相关政策与制度缺失。

2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治地质灾害的途径

2.1从法律层面上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到土地规划中

灾害防治法案是相关工作展开的必要保障与指导,我国第一部相关法规于2003年出台,《条例》的提出促使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向着法制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该《条例》的理论性、纲领性与原则性较强,缺乏对细节的规划,其实用性较差。为了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水平与质量能够得到提升,应当对相关内容进行细化,针对防灾减灾中可能涉及到的财政金融措施、灾后应急与重建对策、灾害预防、防灾预案制定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制定合理的标准。

我国应当在借鉴国外经验以及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细则进行完善,首先应当将灾害评估制度应用到土地规划中,并将这一制度纳入到各项规划中,加强对灾害的评估力度;其次,要对灾害风险区进行合理的划分,划分的结果应当应用到灾害防治规划与应急预案中,从而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与财产损失;再次,在完善与细化条例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国家内部的其它法律法规,分析各法律间是否有不相符或者相悖的地方,如有不合理之处应当及时予以修正,保证防灾条例能够与相关法律相融合,保证能够衔接得当;最后,为了使条例能够真正落实,地方政府应当以当地建设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总条例的指导下制定与当地实情相符合的实施细则以及应急预案,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保证工作的有序性与合法性。

2.2将地质灾害区划工作纳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中

近年来地质局加强了对地质灾害危险点与隐患点的调查,并基本掌握了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的规律,这为相关防治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是其细节信息却并不全面,信息的更新也不够及时。地质灾害发生区,尤其是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发生的区域,其地质、地貌相对复杂,绘测环境艰难,由于缺少资金与技术的支持,仅有少部分地区制作了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分布图,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国对地质灾害的研究深度还不够,对地质灾害并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估,在防治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

我国应当将地质灾害区划工作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一部分,根据灾害区的区划成果,城市与城镇规划人员能够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对地域、地域用途等进行合理的规划,提高城市建设与城镇建设的规范性与安全性,避免因地质灾害而发生较为严重的人员、财产损伤。在规划设计中,我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与瑞士的建设经验,根据这些国家制定的指南与实践规则,制定出符合我国发展情况的技术指南,使地质灾害频发区能够合理的对区域进行规划建设。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部门应当严肃对待用地审批工作,在批复前需对建设用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评价,如其利用价值与危险性等,从而对灾害进行及时的预防。

2.3建立全面的框架支持系统

为了保证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当建立全面的框架支持系统,第一是强大的理论基础;第二是要必要的技术支持;第三是合理的政策支持,三者者协调配合,共同形成立体的框架支持系统。

从理论上来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系统性,防治工作涉及到地质学、规划学、生态学、土壤学、社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众多方面的知识。在实际的防治工作中,相关人员应当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制定防治工作中所需的制度、原则以及规划,保证防治工作的科学性。

从技术上来说,第一,需建立综合性的规划系统,及时更细数据库;第二,应当建立风险评估系统,保证规划建设的协调与合理;第三,应当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对灾害进行实时监测;第四,需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重灾区进行重点防护;第五,需提高防治工程的建设技术水平,提高防护力度,降低灾害损失,例如在泥石流重灾区应当建设明硐、隧道以及导流堤等。

从政策的角度来说,即是上文提到的减灾法案、应急法规、土地利用政策与规划等,健全的法律体系能够极大的提高灾害的防治水平。

3结语

随着经济建设的广泛开展,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也有所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国也应当融入这一趋势,从政策、理论、技术等众多方面进行建设与完善,提高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秦送玲.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D].海南大学,2015.

篇3

    2.边坡工程风险分析理论与应用研究      

    3.边坡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研究      

    4.基于岩体质量指标BQ的岩质边坡工程岩体分级方法     

    5.边坡工程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6.复杂岩质高边坡工程安全监测三维可视化分析      

    7.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高边坡工程整体稳定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8.边坡工程中监测数据场三维云图实时动态可视化方法       

    9.突变理论在边坡工程应用的研究进展      

    10.边坡工程监测技术分析     

    11.地震作用下边坡工程动力响应与永久位移分析      

    12.基于强度折减法和容重增加法的边坡稳定分析及工程研究     

    13.深埋混凝土抗剪结构加固设计方法及其在大型边坡工程治理中的应用    

    14.光纤光栅测试技术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15.三维不连续变形分析理论及其在岩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16.工程边坡绿色防护机制研究      

    17.边坡工程可靠性的支持向量机估计      

    18.对边坡工程安全系数的思考     

    19.边坡工程风险评估与风险因子比率分析    

    20.边坡工程可靠性分析的最大熵方法     

    21.西南水电高陡岩石边坡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22.边坡工程失稳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       

    23.边坡工程建设安全评估方法研究     

    24.边坡工程耐久性研究分析    

    25.边坡工程辅助决策系统及其在万梁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     

    26.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    

    27.边坡工程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技术研究      

    28.中国典型重大边坡工程稳定性与安全评价现状研究    

    29.边坡工程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30.边坡工程研究中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评述       

    31.边坡工程地质信息的三维可视化及其在三峡船闸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32.GIS和数值模拟技术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评述    

    33.岩体边坡工程中的位移监测及分析    

    34.公路边坡工程监测技术评价与分析     

    35.可用于边坡工程的三种反演方法     

    36.泥化夹层对边坡工程稳定性影响及控制方法研究      

    37.风险评估方法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38.预应力锚索格构在边坡工程中的设计研究     

    39.锚杆加固机理研究及其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40.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边坡工程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41.高等级公路中的边坡工程问题     

    42.复杂边坡工程稳定性监测及信息施工    

    43.区间分析理论及其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44.边坡工程中的PSA-ANFIS反演设计方法      

    45.边坡工程监测资料的稳定性判断和利用     

    46.岩石边坡工程块体系统稳定性预测、监测与控制     

    47.植被混凝土在水利边坡工程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48.强降雨下元磨公路典型工程边坡稳定性研究     

    49.既有软质岩边坡工程检测鉴定技术研究     

    50.边坡工程变形监测系统的研究      

    51.边坡工程常用稳定性分析方法    

    52.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特邀报告——基坑与边坡工程综述     

    53.人工智能在矿山岩体边坡工程中应用      

    54.边坡工程稳定性耦合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     

    55.边坡工程的爆破效应分析      

    56.福州武警学院新校区边坡工程设计研究    

    57.边坡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    

    58.露天矿边坡工程系统演化过程    

    59.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在复杂地质边坡工程勘察中的应用研究     

    60.水电建设中的高边坡工程    

    61.高速公路边坡工程工后稳定性评估    

    62.抗滑桩在边坡工程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63.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在边坡工程力学参数反演中的应用     

    64.基于光纤传感的边坡工程监测技术    

    65.三维环境下边坡工程地质编录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       

    66.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的效果评价与优化设计      

    67.边坡柔性防护技术在岩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68.露采边坡工程特点与有关问题的探讨      

    69.边坡工程监测信息可视化分析系统研发及应用    

    70.港渝两地边坡工程中土钉技术的对比研究     

    71.边坡工程集成式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72.竖向加筋技术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73.边坡工程模糊随机可靠度分析       

    74.基于逆可靠度的边坡工程反演分析       

    75.基于异步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边坡工程岩体力学参数反演       

    76.论环境边坡工程的设计与防治措施      

    77.福建山区高速公路边坡工程与锚固技术     

    78.大连某档案中心基坑边坡工程支护型式研究     

    79.极端冰雪灾害对边坡工程稳定性影响分析研究    

    80.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元磨高速公路高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81.边坡工程模糊可靠度研究    

    82.边坡工程中的岩石力学参数研究方法探讨      

    83.云南红层分布及其边坡工程病害分析      

    84.广义塑性理论上限法及其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85.锚杆抗滑桩加固边坡工程动力稳定性分析      

    86.边坡工程中破裂角和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值及应用若干问题探讨    

    87.边坡工程评价与设计计算机辅助系统     

    88.边坡工程反馈设计研究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89.露天煤矿边坡工程的发展趋势      

    90.露天矿边坡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91.区间分析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92.边坡工程处治技术分析研究及工程应用    

    93.绿春县登天门景区边坡工程治理方案研究 优先出版    

    94.花岗岩类土质边坡工程特性及加固方法研究      

    95.边坡工程失稳灾害预警的研究     

    96.基于能量方法的岩体破坏机理及其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97.边坡工程加固需求度评价及其应用      

篇4

关键词 城乡规划;活动断裂;规划选址;规划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027-02

地震是对城市破坏性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突发型地质灾害之一[1]。大量震例表明,活动断裂不仅是产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发生时沿断裂带的破坏也最为严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明显大于断裂两侧其他区域[2]。因此,在城乡规划编制阶段合理考虑活动断裂的影响,通过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等措施积极应对,是从源头上将灾害发生时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根本途径之一,对于提高城乡规划的宏观性、前瞻性和可实施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规划编制应对活动断裂影响的措施建议。

1 活动断裂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影响

活动断裂与地震具有一定程度的成因联系,7级以上地震往往将造成地表数米的错动,直接影响跨越在断裂上的建(构)筑物,而目前的工程抗震设防措施还难以阻止其对地面建(构)筑物的直接破坏。例如,1995年日本阪神7.2级地震、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7.8级地震及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的重灾带均集中在地震断裂沿线(图1)。此外,在活动断裂两侧即近场地区地震动最为强烈,从而对较大范围内建(构)筑物造成影响。由活动断裂活动引发的地震还可能导致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包括在山区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在砂土分布区易导致砂土地震液化等。

图1 断裂切错大坝、桥梁

2 城乡规划应对活动断裂影响措施建议

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应将防灾的原则贯彻始终,在规划的布局以及各项专业规划中加以贯彻和体现。以下重点对新建区规划编制从规划区选址、规划布局、强度指标要求、重大项目选址等方面提出措施建议。

2.1 规划区选址

城乡规划的首要原则是趋利避害,确保城市安全,尽量避免在存在地质灾害威胁的地方进行规划建设。活动断裂一旦引发地震,其附近一定范围内往往震害最为严重,因此,新建区应尽量避免布置在活动断裂带上[3]。如北川在汶川地震中受灾非常严重,灾后重建工作的第一步是确定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北川异地重建的核心就是安全问题,在新县城选址过程中,专家提出了五个条件,其中之一便是场地地质条件良好,远离地震断裂带,并最终确定了在远离地震断裂带6km的安昌镇东南2km处重建县城。

2.2 规划布局

新建区规划选址要整体考虑社会经济等若干因素,若选址阶段不能完全避让活动断裂,规划编制可从规划布局(结构布局、功能布局)方面加以控制,从而减小地震发生时可能带来的损失。

一般来说,与地震所处的断裂带 “同向”,损毁最大;如果与断裂带走向交叉而过,相对损失较小。如映秀沿着西南东北走向规划建设,断裂带造成的地表晃动也是西南东北方向,因此,映秀基本没有建筑物幸免。而汶川县城沿着西北东南的方向规划建设,这里损毁的建筑基本处于两者的交叉地带,其他区域的建筑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却并未倒塌。因此,城市发展方向应与活动断裂大角度交叉。此外,组团结构可以使各组团有独立的生命线系统,起到了分散城市中心机能的作用。各城区之间由通畅的交通互相联系,当某一个或两个城区发生震害时,能尽快地疏散人口和实施救援。因此,新建区规划布局中宜采用分散组团式为主的布局模式,组团之间规划大片的开敞空间相隔。

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降低地震发生时带来的影响,通过调整地震影响最严重地区的用地性质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从城乡规划防灾角度分析,针对建设用地的用途进行重要性分类以便更好的进行功能布局是非常必要的。本着“以人为本,利于灾后疏散与救援,避免产生次生灾害”的原则,活动断裂两侧一定范围内适宜规划绿地;尽量避免规划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及容易引发次生灾害的工程,如危险品仓库等,如项目实施应开展相关评估工作;尽量避免规划主要道路等生命线工程,如项目需规划建设则线性工程选址应与断裂呈大角度交叉。

2.3 指标控制

降低地震发生时受灾最严重地区的开发建设强度有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建议在活动断裂两侧一定范围内不宜规划高层、超高层建筑,宜适当降低建筑密度,增大建筑间距,降低容积率。在总体规划编制中提出控制开发建设强度的原则性要求,待详细规划阶段通过开展相关工作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容积率及建筑限高等。

2.4 重大项目选址

在地震活动断裂两侧一定范围内和断裂交叉地段,避免建设抗震设防分类中的甲类建筑。将地震局提供的主要构造断裂分布图经坐标转换叠加于地形图上,并在断裂两侧扩展一定范围即可获得抗震设防分类甲类建筑禁建区范围。

此外,对于建成区应按照相关规范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对于重大项目,规划过程中宜开展相关风险评估工作;对重要工程,如医院、消防、供水、供电、物资供应等系统的关键建筑、高层建筑、穿越不利地段的基础设施管线、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等宜提出提高抗震设防水平原则性要求。

综合分析,城市的抗震防灾能力不仅取决于单体工程的抗震能力,更重要的是城市各个系统应通过合理地功能布局、抗震设防等级和设防要求的确定、关键环节的抗震增强、薄弱环节的梳理和改造、抗震保障与应急救灾的有效应对而使得综合抗震能力得到保障,从而达到安全与经济的和谐统一,保障城市系统在灾后发挥应有效能。

篇5

中图分类号:X820.4 文献标识码: A

对于岩土工程风险的分析可以用经济损失来表述,也可以用失效概率来表示,国外有一些先进的岩土工程风险评定方法,认为岩土风险与时间和空间都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岩土工程系统的设计对于风险分析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并且要根据工程师的设计得出风险评定结果,进行风险分析是岩土工程的基础,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级别、评价度量、决策等。

1.岩土工程风险分析的理论研究

1.1不确定性理论探究

目前,我国对于岩土工程的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进行风险分析的时候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使得岩土工程的研究存在很多风险,因此,我们要对岩土工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探究。不确定性包括客观和主观不确定性,前者主要有荷载环境的初始应力场、介质地质环境的岩性参数、不同施工环境与条件等;后者主要由于对岩体变形破坏机理认识不清,导致对岩土力学分析和模拟不足,这些因素的分析涉及模糊性、信息不完全性和信息处理的不确切性,这些不仅体现在时间上,还体现在空间中,而空间上的不确定因素就会给岩土工程的风险分析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工程师对岩石力学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风险的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

1.2不确定性因素的产生原因

岩土体的不确定性源于其可利用信息以及量测误差,其中地质因素是产生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岩土力学行为及其空间分布太复杂,只能采取简化的方式。首先,由于地质结构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地表渗透压的改变或者地形的变化等,这些因素会使得地质结构模型出现误差,给风险分析带来影响,因此,地质工程师在设计和计算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地形和地质。其次,岩土工程的设计逐渐的引入量化的形式,换句话说,就是对不能够确定的工程因素予以量化,其中岩土工程的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地下特征复杂难以辨认;地下特征不符合量化的结果;地表的某些部分出现了相关联的破坏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地质结构模型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包括物理和数学两方面,这就要求工程师能够合理的用统计准则来判断和证实。

1.3如何控制不确定性因素

岩土工程师们应该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风险分析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尤其是环境因素所导致的不确定性。首先,可以通过修正功能模型及其变量,获得更新的功能概率,也可以通过修正相应的后果和功能形式以降低路破坏的概率。其次,就是充分利用附加信息修正,通过直接修正参数或使用似然函数而作预后验分析进行,其中包括修改有关参数的不确定性,在有附加信息时,似然函数表达勘探或试验程序的内在不确定性。最后,就是在进行岩土工程的施工之前计算好,尤其是对于施工期间获得的计划之外的新信息,一定要及时的进行风险评估,避免发生危险。

2.岩土工程风险分析的特点和方法

2.1边坡工程可靠度风险的分析

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边坡以及地基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平衡的原理对边坡可靠性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其中的统计规律,事实上,边坡工程的破坏不是一次性的,其可以根据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和分析,在理论上,破坏强度视为残余的强度值,应该由剪切力引起,如果边坡工程的破坏程度非常严重,就会导致边坡和地基工程的瓦解,后果非常严重。近年来,有岩土工程师提出了边坡风险的整体演算法,尽管统计的条件非常复杂和苛刻,但是对于岩土工程风险的分析还是具有很大的帮助的,尤其是在阈值的选择上,应根据实际的工程施工情况予以确定。另一方面,就是对于边坡极限的描述,尽管其原理与边坡工程的破坏相似,但是,其破坏量值还是需要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不断地探索,事实上,由于外界环境造成地表的细微变化都会给边坡工程的施工带来影响,如果超过了地质的承受范围,就会发生危险,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2.2对裂隙岩体的风险分析

美国工程师曾经提出要通过地质随机性和各向异性的特点对裂缝的岩体进行分析,关于这种研究方法还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对于出现裂缝的岩体难免发生漏水,甚至出现滑坡等地质灾害,如果按照正态系数进行随机分布的话就会使得边坡指数的可靠性下降,对剪切力和饱和度的测定都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多种因素,目前,我国对于裂缝岩体的风险分析还是有待研究。

2.3对地下工程的风险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以及人口数量增多导致占地面积的增加,有很多的地下工程如雨后春笋般的生长出来,很多建筑企业抓住这样的商机加强地下工程的投资与修建,但是,地下工程是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的,建筑企业或是施工人员很容易忽视岩土工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会给地下工程的安全性造成很大的威胁,工程师们正在努力的提高地下工程的数值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确保有效的规避地下工程带来的风险,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2.4岩土工程风险的设计

岩土工程的风险设计包括对于施的工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认可,一些潜在的风险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显现出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就会给工程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应用可靠的岩土工程风险分析方法可以把危险系数降至最小,从而进行风险决策。近些年来,我国对于岩土工程的风险设计了一些规范原则,施工人员应该严格的按照要求施工,并且,能够根据岩石实际的特点和有效参数较为准确的进行风险评定,不能够按部就班的把成熟结构的分析方法运用到现在的施工设计当中,岩土工程设计师可以先收集有效的准确信息,再做出模拟的图形,确定风险参数,最后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和减少施工的成本与工期。

3.岩土工程风险分析的应用

虽然岩土工程的风险分析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工程师们对岩土数据的勘测以及模型的建立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确定因素给岩土工程风险分析带来的影响,大量的事实证明,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风险决策人员带来帮助,不会出现以往由于环境或其他因素导致异常的事情发生。对于岩土工程风险分析的应用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一个完整的岩土工程风险分析能够把和自然相关的岩土工程进行全面的评定,并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带来帮助。另一方面,岩土工程的风险分析能够实现经济与安全的统一,以及岩土工程的投资效益的发展,如果,一旦风险分析的结果出现误差,就会破坏整体的概率结果,不仅给工程的造价带来影响,还对岩土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造成威胁。总之,岩土工程风险分析的应用应该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弥补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危险。

4.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岩土工程中风险的分析与应用做了探讨,主要分析了岩土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并且对其产生的原因和规避的方法做了简要论述,与此同时,对一些典型的岩土工程风险分析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介绍,希望我国的岩土工程能够更安全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钧, 蒋树屏,袁勇. 岩土力学反演问题的随机理论与

方法[M]. 汕头: 汕头出版社, 1996. 1-5.

[2] 加维奇[苏]. 水文地质学中应用模拟的理论与实践[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