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体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2-09-02 18:46: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课程体育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课程体育教学

篇1

1.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丰富的内容、复杂的对象、多变的环境、多样化的场地器材、固定的时间以及其他多种影响因素,要想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优质高效地达到预定目标,就要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安排和巧妙的设计。因此,体育教学设计无论是在体育教学理论,还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历来得到高度重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把体育教学设计与备课甚至编写教案划上等号,片面追求规范化和格式化,从而使体育教学过程变得有“章”有“序”、有“条”有“理”,教学活动四平八稳,追求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完全吻合。于是许多“目标明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优秀体育课就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下产生出来。

2.传统体育教学设计使教与学程式化、机械化、呆板化。

3.传统体育教学设计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旧的体育教学设计关注的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学科中心论的产物,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学背离了教育培养人的神圣使命,把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体育教学活动固定在狭窄的认知注意框框中,只关心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程序性和逻辑性,从而也失去了从整体上培养人和教育人的价值。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思想分析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的目的已不是以增强体质,掌握“三基”,接受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而是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都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应用教学媒体和策划教学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4.教师角色的转变。旧的课程理念下,填鸭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看成了主体,按照固定模式进行教学,缺乏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题地位,真正成为“授之以渔”的角色,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建议

篇2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课时工作计划(教案)四种。现依据课程标准各领域“水平一”的目标及其规定的活动和内容,对上述四种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方法及低年级教学计划试举例如下,仅供参考。

一、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对全年教学内容和考核项目的规划,是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其他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制订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思路

小学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水平一”各领域规定的活动和内容,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年中去。然后,再根据学年授课周数、每周授课时数,以及每年级的各项教材及其设定的课时比例,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确定测试体能和动作技能的项目。

(二)方法和步骤

1.分析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计划的针对性

在制订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情况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一般说来,一年级小学生多数来自幼儿园,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如站队、立正、稍息、看齐、报数、原地转等动作方法,以及踏步、走、跑、跳、投、攀爬等自然动作和活动性游戏等,但对体育的知识概念还不理解。因此在安排一年级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作基础即接受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访问幼儿园教师和检测学生的体能情况以及与学生聊天、询问等了解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情况。到了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体验,对课的活动过程、学习与练习方式等逐步了解和熟悉,初步建立起课堂常规意识和习惯,体能、心理适应能力及同伴关系、群体观念等都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某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等。这些情况都是制订学年教学计划的有效资源和依据。因此,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入手,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和难易程度,将本学段教材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年级中去,对于提高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实际意义。

一学期除节假日外,一般按18周计算;国家教学计划规定每周上4节体育课,全年实际上课总时数为:

18(周)×2(学期)×4(每周课时)=144(课时)

144×2(每课时按上两项教材计算)=288(课次)

2.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教学需要,确定各项教材的授课时数。

(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1.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各级目标的涵义和要求,选定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的各级目标,是统领和选编各学段教学活动或内容的依据,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悉心研究领会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指导思想、理念涵义及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据本学段各级目标要求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2.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分配好两个学年的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学段各领域中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师主观随意安排的,而是依据本学段各领域和水平目标的规定选定的。因此,教师在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时,应先对所确定的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如: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目标的特定要求,考虑哪些内容适于安排在一年级,哪些内容安排在二年级;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分清哪些教材分别属于哪个目标统领下的内容,等等。掌握好教材的性质、特点及目标属性,有助于合理地把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在分配到两个年级中时,做到目标明确,分量适宜,难易度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

3.根据学年、每周授课时数和季节规律,分配好两个学期的内容。

根据以上思路,现列举学年、学期、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部分教案,供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计划时参考。

表1一年级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示例略)

表2二年级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示例略)

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的制订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也称教学进度。它是依据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安排的教学内容和规定的教学周数、每周教学时数,以及各项教材的时数比例,结合季节、气候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的。它是制订单元和课时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几点说明

1.下面试举的一年级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示例)所选编的教学内容,是依据表“一年级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中的教材编制的。

2.每周授课时数是按4课时安排的;每课时安排两项教材或活动(一课时为两课次),但体育基础常识课、身体测量课和地域性活动课等,每课时可以安排一项教材或一项教材1~2课时完成。应注意学与练结合、室内与室外有机结合。

3.在所试举的学期教学计划中,没有确定体能和动作技能的测度项目。在实际制订计划时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加以规定。

4.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时,还可安排“机动课”时间(一般安排2~4课时),以便对各种原因的停课或薄弱环节等进行适当弥补和调整。

(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表3一年级第一学期体育课教学进度(示例略)

三、单元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单元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单项教材(包括课题单元)教学计划。它是依据学期教学计划中某项教学内容或活动(一般为测试项目或发展体能效果好、动作技术较复杂等重点教材或连续进行的课题活动)及其目标制订的课时教学规划。通过对某项教材或课题活动的统筹设计、逐课实施,能够确保教学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方法和步骤

1.依据该学段领域和水平目标的要求,按照学年、学期教学计划中该项教材的课时规定,提出每次课的目标要求和教学重点。

2.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教学设备条件,安排教法步骤和组织措施。

3.最后一次课进行终结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态度、学习进步程度和简单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

(二)单元教学计划示例(仅供参考)

一年级持轻物掷远单元教学计划(示例略)

四、课时教学工作计划(教案)的制订

课时教学工作计划也称教案,它是依据学段水平目标的规定和学期教学进度(包括单元教学计划)中课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制订的教学实施方案;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质量的课时计划,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本保证。为此,教师要悉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确保教学有效地实施和目标的达成。

(一)制订课时教学计划的基本思路

(二)课时教学计划示例

课时计划的形式多种多样,这里提供的是依据水平一的目标及本学年、学期计划中选编的部分内容或活动,仅供参考。

体育课的设计(教案示例)

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小学阶段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将其归纳为:“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这里的“练”是发展能力的手段,而“乐、动、玩”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生动体验。

篇3

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行为的改变首先要求我们摒弃落伍的思想认识。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居民的家庭收入的提升使生活水平较之前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广大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改变,以前很多人的体质差可能大多数是因为营养缺乏造成的,而现在很多人却是大多数由于“营养过剩”而导致的“富贵病”的频发,很多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质较之前大幅下滑,其原因并不是主要因为学生“懒了”,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学校教育和社会升学压力的影响剥夺了学生对于体育产生兴趣的权利,再有就是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形式呆板,往往不能够适合学生的实际,导致学生很早就产生了对于体育课学习兴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要想使我们的学校体育课堂教学重现生机和活力,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的要求和召唤,使我们的教学能够与时俱进。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一内容对于师生角色的阐释是意义深远的。我们以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之所以学生们的兴趣不高,很多时候就是我们教师没有科学的摆正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时候,我们教师的备课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单纯的依据大纲内容,采取旧有的模式去上课,教师没有认真地去分析学生的实际,教学脱离了学生,自然教学效果会下降,也就是我们做了大量的无用功,而学生却离我们的课堂越来越远。因此,在新时期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学习及时的更新观念,保证自己能够跟上时代的要求。

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我们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学生,是一个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群体,不同的阶段的学生和同一名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都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总是以一种“静态”的目光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很快我们的教育就会落伍,而落伍就往往会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

新时期的我国体育教学,要求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勇于创新。我们的的创新,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思想观念的及时的及时更新,更要关注我们的教学内容和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敢于结合学生实际、突破常规。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国情来说,城市体育教学和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环境、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交通相对闭塞的地区的体育教育教学环境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教师一定要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科学合理的展开我们的体育教学活动。

在我们的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体育课堂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我们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结合起来,既关注体育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体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在体育教学中逐渐使学生树立终身的体育观,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其次,要始终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更要承认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坚持“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的原则,从而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同时,鼓励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特别关注那些在体育课堂上的“学困生”和“特长生”,对于学困生要多鼓励、勤交流,不能使他们掉队、落伍。对于“特长生”要敢于“加量”,教师要做好平台的作用,为学生再上一层楼做好“阶梯”。

三、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时期的教育强调师生间的和谐关系。

首先,从师生关系上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在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中去。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教,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其次,从组织教学方法上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辅导及总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其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采取按水平、按兴趣和爱好、按性别、按合作、友伴等分组。不要求规范统一,只要求学生练习积极主动,体现健康体育,快乐体育,通过创新求趣,张扬学生个性,进而缩短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五、调整评价体制

篇4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传统的体育课教学,过分偏重于知识技能等认知内容的传授,忽视学生不同的需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缺乏关注,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体育新课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易模仿等心理特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生活化、有趣味,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克服困难坚持下来。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地改编,把一些内容改编成学生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这样,学生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在此前提下,教师应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体育教学的校本课程,整理出一套适合于体育学科在新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正确的激励方式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乐于接受新知识,在遇到困难时信心倍增,提高学生新的学习动力。教师在上课时体现的仪表美、体态美所产生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是一种无言语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很出色时,教师对他们微笑、点头等非言语性动作奖励将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教师经常注意用视线接触学生,告诉他们老师在注意他们的方法,对学生有激励作用。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展对学生的期盼。而体育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篇5

一、新课程改革与中学体育教学

1 新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人才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现代社会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个人能力以及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只重成绩轻视能力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党和国家审时度势,针对传统教育观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模式存在的不合理方面,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改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对传统教学模式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了改革要求,因此需要各级学校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响应,并且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落实。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同时强调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要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能够应用这些技能。新课改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

2 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手段。体育教学长期以来服务于各级学校的教学实践,成为我国教育的一大基本科目,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放松身心,舒缓脑力劳动,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体育教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对体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体育活动会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台后,社会和家长重新认识了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的意义与新课程改革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不谋而合,具有很强的教学意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为:不仅要有较强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和体育意识,因此,体育教学的意义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体育教学创新

1 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定义的改变,以及对传统教学模式僵化提出的改革要求。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剔除以往只重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兴趣培养的教学观念,剔除以往“教师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观念,真正意识到自身教学思想的局限性。具体到中学体育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观念中布置任务的思想。过去,体育教师每堂课都有教学任务,比如,具体开展跑步、球类、游泳等任务,认为学生完成了这些教学计划,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样的观念缺乏对学生本身的关心。缺少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关心,难以达到加强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兴趣的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加强对学生本身的关心,将教学任务作为开展教学的辅助,而非目的。

2 探索积极的教学模式

积极的教学模式是指既能符合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同时又能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方法,没有总结出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理论。因此,在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具体实践中,需要教师加强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需要对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批判地继承,比如,传统的体育教学项目,田径、足球、排球、游泳等,这些教学项目都要继续开展,但是开展的模式可以进行改变。比如说,体育教师可以改变原先的讲解授课,改为让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然后教师订正学生观点不正确的地方,最后进行点评。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规则的了解和记忆,在具体实践中应用这些规则。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中学体育实践中体会更多的乐趣。

3 加强师生互动,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方法都要进行改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在细节上进行把握。细节的改变可以使得量变引起质变。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学习体育规则、提高运动素养。体育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与教师交流和互动,增强自身对体育运动和体育课的兴趣,从而加强自己的实践意识,以另一种姿态投入到体育教育实践中。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学科的兴趣,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学课要承担起新课改所赋予的教学任务。中学体育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积极地探索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实践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和现代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琨,新课改中体育教学方式探析[J],河南农业,2010(22).

篇6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和策略方案,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界面。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设计的主体也是人,而人的活动是复杂和难以把握的。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创新教学设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笔者试从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创新主要内容涉及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创新教学思想和模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是以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并将这些思想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把增进学生健康、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由此,教学设计不能仅停留在封闭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上,而是强调在知识技能基础上开发学生智能,把整个世界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学到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认知过程。应特别注意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评性思考、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变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与学的辨证统一,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辨证统一性。现代教育既重视教师在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也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活动,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运动兴趣,结果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也没有激发他们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程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并取得进步和发展。

三、创新合作型师生关系

创新教学设计改变教师的绝对权威的角色,强调师生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重视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立定跳远课时,我改变了以往惯用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格式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了模仿各种动物的双脚起跳,双脚落地(立定跳)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教师的鼓励和师生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了动作技能。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四、创新型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设计将转变为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型的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体能、运动知识的整体发展。

笔者认为除了使用这些原本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手段外,还要学会改造和建设这些运动项目,使它们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技能学习上,先从比赛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赛理解技术的意义,并自然地掌握技能;当学生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时,就通过改变规则的方法对学生技能进行诱导。通过这样的创新教学使不擅长运动的学生也能愉快的运动起来,并且体会到人与人、队与队在运动中的关系及规则的意义等。

篇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07-01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思路

(一)小学体育教学新理念。从中美两国的“乒乓外交”上我们看到,体育可以是一种外交手段;从中国体育健儿夺得奥运金牌上我们看到,体育可以显示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从NBA赛事与运动员身上我们看到,体育可以作为一种产业,影响着国民经济。可见,体育并不仅仅是体育,而是多元的。小学体育作为学生接触体育的开端,我们有必要做好小学体育教学。那么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也许是学生的荣誉与奖杯,也许是规定的教学任务,也许是学生今后的体能发展,其实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这些意义都仅仅是一方面。教师通过小学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树立学生的体育意识,帮助学生的素质与体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时,必须要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思路,树立起体育教学的新理念。

(二)小学体育教学新思路

新课程规定:“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按照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必须要重新整理教学思路。

1.以健康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如今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以个体生命与生命质量作为根本,小学体育教学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将健康作为教学的知道思想,通过体育教学,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精神与习惯。小学体育教学必须要将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目标,不要将过多的功利性的目的残杂其中,全力保持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纯洁性。

2.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中心。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技能,来帮助并保护学生的体育发展,将学生发展作为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中心。通过一些简单的问答、活动、项目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运动精神。并要根据渐进性原则,逐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方式。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运动的兴趣与习惯对学生今后的体育发展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坚持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亦或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方面,都要将小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上。例如在滚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式引导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生滚翻方法之前,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向前滚翻坐撑,然后在让双手手掌支撑着坐垫,一步步的完成滚翻动作。通过动作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趣味性和玩耍性,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简单的滚蛋动作。

(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中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等各个环节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进行自我创造与自我思考,发挥出自己的学习潜能与积极性。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正在处于身体生长发育时期,如果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将会对学生的身体与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例如不正确的坐姿,会令学生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视力等造成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让学生知道体育与美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包括行为美、运动美、精神美等,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对美产生一种向往,并将这种向往付诸在行为中,例如主动做眼保健操与体操等。另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坐姿、走姿以及动作要领,在学生在强化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姿态,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敢挑战的心理与精神。

(四)兼顾道德品质教育。体育属于行动教育,学生在体育中的行为表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同时,兼顾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例如通过举行班级之间的比赛,拔河、赛跑等,让学生能够在享受比赛带来的趣味同时,了解到比赛的道德、精神、规则等,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便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与优秀的意志品质,让学生能够逐步形成服从规则、遵守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等优良作风,这些都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不断积极的探索并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用实际行动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新课程下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1.体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一般的课程设置需要注重“知、信、行”三者的统一,为了实现行为目标,必须是受传者做到“知”和“信”。而我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忽视了“知”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体育教学中,理论课程设置较少,占据的只是一小部分,个别学校甚至存在不开设基础理论课教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改变教育观念,积极采用现行教材中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体育教学,促使学生培养一种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行为习惯。

2.不同学校之间的体育教学失衡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都比较重视体育教学工作,只是在实际体育教学工作中,体育课被随意占用的现象比较普遍。实际工作中,虽然体育老师对现代教育理念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非常支持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认识偏差不同学校执行的实际情况不同。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长期不接收新的信息和观念,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思想以及体育教学观念,因此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速度比较缓慢,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难度较大。

其次,部分学校在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内容方面,一些课程的安排突破不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束缚,部分学校无法正确的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实际操作;不能完全接受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对于有效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一定困难。比如,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体育改革专家已将地方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到了课程资源体系中。但是,根据实际调查,多数中学认识不到体育课程对地方文化传播和延续的作用,从而忽视了地方传统体育项目的应用。这不利于发挥地方传统体育对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3.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一个地区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能够反映这一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甚至可以反映整体教学水平。而我们的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教师学历较低,以大专学历为主;职称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学技能欠缺,不能满足现代体育教学发展要求。这种情况无法满足新课标的教学需求,严重阻碍了教师“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影响了中学体育教学的效果,说明了中学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必须要不遗余力的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结构比例。

二、新课程下中学体育教学的反思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才观认为将成绩作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但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导致“猝死”事件时有发生。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将学校体育教育也推向了风口浪尖。为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们要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必须坚决执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将“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首先,要根据中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和心理发展情况,研究适合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的规律,要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过程。其次,教学方法上要进行突破和创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应由过去的“重视讲授”向“重视学习”转变,通过联系学校自身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培养学生树立终身锻炼为目的,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再次,教师需要进行角色转变,体育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2.推进区域间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升级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支撑。目前对于贫困地区而言,缺少经费是制约其体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因素。就我校而言,一方面,要增加偏远地区学校的体育经费的投入,政府要在财政预算和教育资金中划拨一定数目的资金作为中学体育教学的专项资金,并且实行专款专用,重点在于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保证。在财政预算和教育附加费中应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中学体育工作的专项资金,以保证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另外,学校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学校自身优势,采取多种渠道筹集体育经费,改善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

另一方面,自主开发体育器材,加强学校体育硬件建设。由于地区实际情况不同,个别地区财政资金确实比较紧张,没有充分的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这就需要学校教师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的要求,进行自主制作,并开展特色体育项目。另外,需要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建设的监督和评比,达不到标准的学校需要进行整改,以此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发展。

3.构建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培育长效机制

目前,中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完善发展自己,提升自身各项技能,以满足课程改革的需求。一方面,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学,要加强体育学科的实验和研究,克服传统教学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充分领会新课改的精神,紧紧把握改革方向,勇于用实际行动践行课程标准。面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时,要认清体育课程的性质、把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和理念以及体育课程的实用与娱乐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体育课程改革不偏不倚,正确发展。

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教师入职以前和入职以后的职业技能训练,不断提升业务能力,适应新课改,推动新课改的发展。一是体育师范生在学校就读期间,要系统学习并了解课改的内容和精神,并且要持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为将来的教师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对于在职教师而言,每个地区和学校都要长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可以通过研讨会、座谈会、讲座等形式帮助体育教师理解改革的内容,并且通过交流学习分享各类成功经验,不仅可以增强体育教师课改的信心,也可以为课改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叶涛,谭月华,张艳云.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9,(2)

[2]孙亮.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的转变[J].学周刊,2014,(5)

篇9

“形”指的是外在形式,是表面现象,“神”指的是精神所在,是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外在形态结构和内在的精神髓质,毫无疑问,对象的精神必然通过具体形象来展露,离开了形的基础,神也就无从依附。然而体现具有神质的形,决不是原物照搬的形。在体育课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所说的“形”,而其遵循的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则谓之“神”。我们对体育新课程的理解需要通过课堂中的具体形式来表达出来,同样,体育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形式也就能代表授课者对新课程的理解。新课程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好几年,对新课程的理念大家也了解了不少,但从真正意义上的领会和实施却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这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而慢慢实现,这也同样对我们基层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要停留在表面上的对新课程的理解,而是要转入对新课程改革中实质性的研究,这样才能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把新课程改革这一具有历史使命的重任挑起来,从而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的从中受益。

本人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多年,参加过很多各级各类的体育教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观摩了很多精品课、展示课,也有很多评优课、汇报课、交流课以及自己学校的互评课,许多课都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学到了很多东西,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这些课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疑惑,有的课看上去和精品课很相似,但专家对其的评价却不高,而有的课则相反,看上去并不华丽的课但专家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带着诸多的疑问,本人对体育的新课程重新进行了针对性的学习和研究,发现许多老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仅停留在很浅显的层次。只注重了一些表面现象,未能深入新课程体会出实质的东西。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形似而神不似的结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以下是本人对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几种现象进行的研究和分析:

现象一:形似“合作学习”实则“凑热闹”

在很多体育公开课中,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内容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还有的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学生还没讨论出什么头绪,教师就要求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合作学习在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合作学习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讨论的目标不明确,有的问题太大,没有给学生搭设讨论的阶梯,学生不知如何讨论,思维没有方向,必然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讨论的时间不充分,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后,没几分钟就匆匆收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深入,难以得到深刻的体验,讨论的组织没条理,发言时教师随便叫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说说,实际上是以优生的“一家之言”掩盖了大部分学生的思考,很难形成争辩,提升思维水平。

本人认为不是任何课任何时机都适合合作学习,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在体育教学中,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或者出现有争议等这样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还要注意这些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凑热闹”。

现象之二:形似“自主学习”实则“放羊”

在体育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把学习运动技能中的一些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事全都交给学生,整节课在杂乱无章中进行,连做运动练习也是“喜欢怎么练就怎么练”。有人把这种课叫做“放羊课”,其实这些就是“伪化”和“泛化”的自主学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不能把课改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专家认为,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体验与研究。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的内容来设计好问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运动体验,体验结束后再展开讨论、辩论,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及时给以矫正,等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了正确的观念并领会了要领要点后再及时地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地学到东西并得到了锻炼。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对于这些放与收教师还是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恰当地进行指导,否则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现象三:形似“教学创新”实则“基础不牢”

在很多公开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这是非常喜人的变化。但是,抓好基本功的目标落实不如以前扎实。有的教师不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对一些学生只注重表面上教学创新,而忽视了体育运动中最基本的规律,任何技能、技巧能力的掌握必须是建立在坚实的基本功之上的。比如在学习篮球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学某个动作还未学扎实就开始让学生在这个不扎实的基础上开始创新,如篮球中的行进间低手上篮还没有学扎实,就开始让学生创新各种运球上篮的动作,如果作为尝试的话未尝不可,但有的教师为了使公开课看上去好看,就去要求学生都要去学会一到两种创新的动作,那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很多球类学习首先应该建立在脚步的移动上,如其他运动项目上,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力量、灵敏、速度、柔韧等的练习,只有基本的运动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才能更好的掌握将来所学需要学习的运动技能。如果脚步移动的学习不扎实、基本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达不够,那我们拿什么来学习有一定难度的技能技术呢?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在有些体育教学中,还有好多学生在基础性的学习都未掌握好的情况下,教师为追求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创新,其教学效果也就明显的到不了预期的效果了 。

现象四:形似“手段多样化”实则“未抓住重、难点”

通过看课发现,好多教师在教学手段上花了很多心思,也动了很多脑筋,确实通过这些好点子、好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但也有不少的老师在追求教学手段多样化得同时,并没有抓住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时候是根据体育的教学大纲,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来制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切合实际的计划和目标,而在制定课时计划的时候,很多老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都把握的不合理或不准确,这也给课时计划中怎么样来围绕重点、难点来采用教学手段带来了困难。有的老师看上去在一节体育课中采用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我们要细细研究,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不是围绕这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不是能切实解决这节课中可能要碰到的困难。对此,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应该对体育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这样才能避免为了追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而陷入抓不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一个误区。

正如一位教育局长所感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虽然课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很多基层的体育教师也对新课程的改革目标及其教育理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会发现还有很多困难在阻扰着我们前进的步伐,对于这些困难需要我们再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这样我们就不会仅停留在课改的表面,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不会出现形似而神不似的现象,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否用心是否努力,让我们一起来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之中吧。

参考文献:

篇10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现在基础教育中的一次深刻变革,新理念、新教材和新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严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溶入新课程。做为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如何去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能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做为一名高中学体育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的要求谈谈我个人一些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健康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日益渐长,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跑步、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二、关心学生,关注学生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的无兴趣,学生学的无乐趣。新课程以“以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调整状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在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和身体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传统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控制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者,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广播体操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师生共同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的方式,学生先跟着多媒体演示观察、模仿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学生的共同探究下逐步掌握基本要领。整个过程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学生帮助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如此合作起着事半功倍效果。

 四、创造新教学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五、改变传统模式,构建新开型结构

篇11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96

一、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以兴趣前提才能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也只有对于学习有兴趣,学生才能够便显得更加有热情,所以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适用于任何学科,初中体育学习也不例外。在初中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对体育学科的兴趣浓厚,才会不觉得体育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也才不至于觉得体育运动和训练是辛苦和繁复的,也才能对于体育训练更加执着,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体育理论和技能的要领,从而更好地掌握体育技巧,进而将体育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和享受。而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体育活动完全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收体育知识、模仿体育动作,这使得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久而久之,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热情,逐渐与教师变得疏远,对体育学习没了兴趣。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要首先着眼于师生关系的转变,要力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第一,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学生是与教师一样平等的学习体,初中体育教师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意识到自己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其以饱满的热情与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第二,加强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互动,更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初中体育教师要注重情感的融入,要以积极的情感来带动、感染学生,以换来学生的正面情感,这样,学生才能处于和谐融洽之中进行学习,才不会感受到体育活动的苦与累,才会真正享受体育活动的过程,从而对体育课形成长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能力

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有利的基础。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我们要在了解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传授技巧的基础上,做到对学生实施适当的引导和指导,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率。同时,初中体育教师还要能够认识到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力求做到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动机为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在积极学习和参与体育运动和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初中体育教师首先要明白,初中体育教学面对的全体学生,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我们一定要对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知识了如指掌,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得所有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体育得到提高,能够准确掌握所学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其次,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对各种体育活动技能要领做到准确了解。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仅要准确掌握体育理论知识,而且要在正确理解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好的方式方法将其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也做到准确掌握。最后,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初中体育教学中包含的运动项目很多,而教师毕竟不是专业运动员,对于各种体育项目的标准动作可能很难做到位,这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动作联系起来,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看到更多标准优美的动作,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发展学生的个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更加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为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对于初中生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有积极意义。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将新的教学理念理解透彻,而且要做到切实落实和贯彻,我们的体育教学要走出课堂,要通过丰富多彩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来实现拓展和延伸,要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将课上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加以实践。当然,对于课外活动的开展,初中体育教师也要做到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制定训练内容,再对学生加以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力求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课外活动的训练形式方面,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采用有选择性的自由组合形式,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形式等,在训练内容反面,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还可以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革下,初中体育教师一定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培养好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要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我们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定要将新课程理念学习和掌握好,贯彻和落实好新课程标准要求,开拓创新,为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淑真.新课标下教师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36).

[2]惠伟.初中体育教学中差异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11).

[3]杨平峰.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点滴体会[J].甘肃教育,2009(1).

篇12

【中图分类号】G420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材内容和新的评价方式,对教育工作者无疑是新的挑战。做为一线的体育教师如何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我常常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因此,“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一种时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促进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三、正确认识师生地位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上一年级立定跳远课时,我改变了以往惯用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格式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虚拟的动物王国运动会中,学习模仿各种动物的双脚起跳,双脚落地(立定跳)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师生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了动作技能。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起着鼓励、促进作用,如此合作教学较以往事半功倍。四、创新教学方法

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有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跳短绳》一课,过去教师一般采用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课间十分钟也在跳,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等,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五、重构课堂结构新课程的课堂结构要有利于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例如:我在七年级《投掷》一课教学中,改变以往: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四阶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理活动规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模式:引导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等六个阶段。课的开始,我将课堂喻作大森林,带着学生模仿动物作各种动作、学习飞行(引导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在预先设计好的飞机场内练习掷纸飞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飞机怎样才能飞得高飞得远(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学生基本掌握飞行方法后,要求学生将飞机搂成纸球,比一比谁掷得远(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最后,学生在乐曲声中欢快地结束活动(放松与恢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单调的投掷练习中掌握动作的办法,使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飞行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投掷动作,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一句话,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下中学体育教学的必然归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