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06 09:01: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德育存在的问题

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思想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较大困扰,中学德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工作重点。研究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且对我国道德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1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工作过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了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大多数教师所讲的德育内容仅局限于政治教育,强调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一味给学生讲社会主义理论,忽视了中学生的实际需求,中学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另外,大多数中学德育工作缺乏对学生情感、生活问题的重视,德育内容过于空洞。中学德育内容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学德育的质量。

1.2德育方式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中学德育工作普遍采用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德育知识,缺乏学生的实践锻炼,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德育工作无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而且学生只了解德育理论知识,无法运用德育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另外,理论灌输式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学德育效果不明显。

1.3德育评价方式滞后

现阶段,我国中学德育方式普遍落后。大多数中学德育工作依然采用试卷评价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德育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实际道德素养的评价。另外,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大多数学校的“三好学生”按照学生的成绩排名进行评选,缺乏客观性与科学性,无法发挥德育评价对德育教育的引导作用。中学德育评价方式滞后严重阻碍了中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2.中学德育的对策

2.1学生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比教师引导教育的效果更好。因此,中学德育教育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为此,学校应积极宣传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其次,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习惯。知行统一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仅要重视德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实现德育理论知识与社会实现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2教师方面

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德育教育的质量。因此,中学德育教育应积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德育教育质量。首先,学校应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组织教师参加德育讲座和德育培训,加强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其次,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德育教育有着直接影响,学生会以教师的道德修养为参照,制定道德目标。因此,中学德育教育应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最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应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根据时代要求改进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进而实现德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2.3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学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首先,重视道德习惯的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道德习惯很大程度上是从家人身上模仿来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提高家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孩子的道德习惯;其次,重视亲情教育。亲情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提高孩子的道德素养。因此,家庭教育应重视亲情教育。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强化亲情教育,使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去爱别人,尊重别人。

2.4学校方面

首先,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学校应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积极开设德育教育课程,重视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其次,丰富德育内容。学校应根据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在德育教育中加入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提高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建立德育评价体系。学校应积极改进传统的德育评价方法,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素质的重视,采用客观公平的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提高德育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小结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学德育工作张存在着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德育方式单一、德育评价方式滞后等问题。开展中学生德育工作需要学生、教师、家庭和学校的积极配合。因此,文章从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对中学德育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索。开展中学德育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高环伟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永湖中学

篇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2—0024—01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通过笔者广泛深入的调查发现,很多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较差,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必须花大力气重视和解决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落后局面。本文就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做以简单分析。

一、跟不上社会转型的需要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农村中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农村中学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规律,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

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因此,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

二、跟不上学生自我实践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是由认识支配的,并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是德育的重要功能和职责。德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成长发展得更好。

我们从事德育工作,既不能把它看成是一项任务,更不能把它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三、跟不上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需要

篇3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94-01

一、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教育方针中,素质教育的推行,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在内的共识,素质教育是为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做出优化的基础教育。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点,是高中教育中的关键学科,对于各高中学校来说,德育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德育教育是满足现代化发展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要保障。在新课标中指出,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及质量,不仅要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做出有效的教育,还要对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纪律教育,强调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兴衰的关键,且高度评价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落实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主要方针,积极研究及分析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师和学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二、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匮乏。在对本班进行德育教育的实际中笔者发现,德育的教材脱离实际,其教学内容多是一些人生的大道理,缺乏趣味性,也没有对生活的融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无法精神集中,也没能对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做出积极地反应、回答。在实际的问题中,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关注和行为做出改变的内容少之又少,贴近高中生活实际的案例更是成了稀有物品,很难找出可以涉及社会热门话题、热点新闻的案例内容。对于这种匮乏内容的德育教材,学生无法对其产生兴趣,就更别说达到教育目标,起到“育人”的效果了。

2.德育方式单一。在对德育教育的实践中笔者还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利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善恶分析、价值观、道德观的直接授教。讨论课,也变成了学生之间的“课间休息”,只有少数学生进行发言,难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在德育课上的主要工具是德育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其主要的教育地点是课堂。德育课的教学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教师用严肃的态度步上讲台,在学生正襟危坐、沉默寡言的教学气氛下进行,就算展开德育实践课,教师也只是出于形式,没有得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3.德育考核流于形式。在当前,各个高中学校依旧以应试教育的观念进行教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方针,受高考和招生制度的影响,学校对德育课的授教完全以考试为中心,学生为考试而学,大部分的学校及教师都把德育教育进行系统化、应试化、按每个考核所需内容让学生进行吸收,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于学生,把德育变成单纯的考试知识点来迎接考核的需要。学校在对学生的德育的评估在措施、制度、条件等方面都没有一套可行的规范制度,使得德育工作的评估流于形式变得无章可循。

三、高中德育教育采取的措施

1.改良德育的教育模式及方法,提高德育教学成效有效途径。在高中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制造、利用环境、情景的氛围来融入教学,可用情境教学法有针对性地设计模拟富有一定感情情绪的场景。如在本班中,教师把学生带到英雄纪念馆中参观历史英雄的雄姿,在过程中以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现身述说,让学生从中体会其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让学生的道德思想升华。

篇4

德育教育对于中学生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对中学生的思想发挥着指导作用。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校也开始对德育教育进行学习和实践 ,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由于我国传统德育教育中容易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因此,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开展素质教学,就需要改进德育教育的方式,让德育真正在中学生成长阶段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阶段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德育指导青少年思想的作用,只有认清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德育教育更好的发展。

(一)德育内容过于抽象

在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学校领导片面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全部内容。于是很容易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等宏观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以指导。在教学内容过多的强调理论,导致中学生没有珍重的领悟,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实践。在教学上德育教师也没有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教学,以至于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德育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中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一贯采用的方式就是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方式单一,课程枯燥,这样的课程妨碍了学生自主性的思考,也不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简单的灌输不能让学生真正的受到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无法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条式的教育无法指导学生的言行,也就不能提升他们的品德。

(三)德育定位缺乏实效

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还不能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导致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仅仅是凭借思想品德课的成绩来界定开展德育教育的成果,也根据此来评价学校的好坏,似乎考分越高的学校学生的品德就好,这实际是个非常错误的定论。现在教师只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课,学生也只是记忆书上的知识点,追求较高的分数。

二、加强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明确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就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每个人都能持续全面的发展。德育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第一,要通过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要遵纪守法,这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二,要让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这对学生又提高了要求,除了让学生遵纪守法外还要遵守社会道德规则,这是培养学生要有公德心。第三,有利他主义精神,德育讲究要付出,为他人付出,这是道德教育的高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第四,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做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优化德育教育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是对思想的引导,除了让学生接受教育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言行,要积极引导他们,注重心灵上的感触和真实体验。可用情感陶冶法,要创造文明的校园环境,这样学生在无形中会受到感染。可以运用榜样模仿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将身边的模范树立起来,这种方式就将抽象的道德价值观变为形象的、具体的,对学生的言行发挥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还可以运用行为训练法,一方面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加强主体的作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形成对道德的深刻认知,从而转化成行为习惯。

(三)强化教育队伍,建立德育基地

德育教育如想很好的开展,也需要一直思想业务和专业素质均高的教师队伍,德育教师要以身作则,针对性的对中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指导。德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关注他们的个性需求,树立与现代化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了更好促进德育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需要集合三方的力量,营造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德育环境。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品德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德育指导,运用各种活动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挖掘青少年真正的需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另外,社会的环境也不可忽视,尤其是面对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大量的信息轰炸,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结论

总之,面对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我们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切实的给予他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导,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优势,促进青少年德育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发挥效果,为构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2]冯菊香.德育问题在非编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与对策[J].大众科技,2013(11).

篇5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德育的管理。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是农村中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到了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1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学校领导不重视,机构不健全

首先,部分校长没有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所谓的“校长只操两份心,检测成绩和资金。其次学校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各项德育计划难以得到落实。农村中学都设有主抓德育的副校长,政教主任,下面是各班的班主任,学校的主要德育管理系统就是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这样单一的管理模式,一般的任课教师虽然名义上有德育的责任,但实际上任课教师的任务就是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班级德育活动、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主要靠班主任一个人来完成。学校虽然设有学生会、团委等,但是这些组织往往是有名无实,很少组织活动。学校虽然都有年度德育工作计划,但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这些计划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1.2德育责任模糊,德育工作者积极性不高

倡导落实全员育人、大德育观的背景下,教师的德育观念日益淡化。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害怕承担学生问题带来的责任,工作中只管教学,不管教育,课堂上没有体现德育渗透,对待问题学生不敢管不愿管、放任纵容、很少主动配合管理班级、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推则推。

另一方面,班主任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严重挫折。教师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往往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较少,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在应试教育和重压之下,个别老师也出现了一些相互拆台的现象,给学生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1.3德育观念陈旧,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不高

面对教育形势的变化,农村中学的部分教师的德育观念陈旧、素质不高,影响了德育的实效。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然习惯以权威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采用强令式、指令式的教育方式,借奖惩权威,专制压服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则,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忽视对学生人格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尊重,不善于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德育的实施。还有不少教师缺乏终身学习观念和自我提升意识,不能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动态和道德信息,不注重自身道德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不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研究,德育能力落后,德育技巧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新要求。

1.4教育网络脱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不到位

表现表现在学校方面,学校的教育活动仅仅局限在校园范围内,与社会、家庭联系较少,不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由于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多为“封闭式”,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的“大课堂”未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

2对农村中学学校德育管理问题的思考

2.1加强领导。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

加强学校中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组建一支负责任、能力强、办法多的德育工作队伍至关重要。理所当然,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机构是党、团组织和政教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班主任。因此农村中学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形成(1)在党支部、校长室领导下,由学校中层行政以及班主任为骨干,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2)在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等部门组织下,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工作网络。(3)由班主任全面协调、具体操作,任课教师参与的班级工作网络。在组建德育网络的同时,务必使各科室要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并制订相应的考核要求和奖惩条例,形成较为完备和规范的德育管理制度。校长要做好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促,及时提出改进建议;组织教师认真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以中学督导评估细则中的德育内容为依据,对相关德育工作者进行考核和奖惩。要强化制度导向,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德育成为教育中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的形式,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

2.2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位教师的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在农村中学,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所以明确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的责任,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就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学校要翩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剐,明确班主任的责任,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

同时学校要同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对班主任实行目标考核激励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学校要建立合理公平的班主任目标考核机制,在班主任完成目标的情况下,提高班主任的津贴待遇。班主任津贴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劳动所得,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可以更好的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让班主任参与班级学校管理,提高班主任的地位。班主任在班级教学管理上要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也要有自己的发言权。班主任只有参与管理工作,才容易产生认同心理,增强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才能强化动机,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要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

如果不达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这句人们做熟悉的话就会成为伪善的托辞。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都要以以知识为载体,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要制定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优秀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

2.3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观念的更新,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要做好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要针对新形势下农村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德育研究,对德育研究作出成绩的要给予鼓励和表彰,以此调动广大教师进行德育研究的积极性。

2.4加强联系,积极拓宽农村中学德育途径

篇6

德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态度、高尚的道德和理想情操、坚强的意志等,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必须明确德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首要地位。中职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生理特点能够决定其可塑性。正确认识德育的作用,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塑造美好心灵,终身受用。但实际中,德育大都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教育效果,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反感。德育地位不明确,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2.不良风气的冲击

由于此年龄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进取心,思想活跃,但意志力不坚定,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缺乏辩证思想,主观思维较强、比较偏激,容易被各种错误思潮所冲击。中等职校学生有较多机会接触社会,因其心理及生理尚未真正成熟,容易被社会上不良风气冲击。因此,必须加强德育,提高学生判断、选择以及自控等能力。

3.严重的厌学情绪

中等职校的学生,大都是中考失利者,因此,他们容易对应试教育产生恐惧及抵触,导致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目前,很多中等职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缺乏探索与创造性,还是以常规书面考试为主,不够重视学生在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方面的培养。德育方法比较单一化,主要采用说教和灌输方式,忽视学生主体性,缺乏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正确培养,不能把知识传授和行为养成有效结合,导致学生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4.缺乏针对性和多样性

中等职校的德育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现阶段,中等职校大多是采取灌输式的说教方法,缺少实践体验及磨炼,适合学生的德育类更加缺乏,严重影响德育实效性。中等职校应该培养思想政治觉悟高、专业理论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德育必须立足学生的真正思想,面向社会与未来进行。德育要加强对学生的竞争、诚信、法制、就业、危机、效率等意识的教育,真正根据学生立场进行教育。

二、加强中等职校德育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中等职校德育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明确德育的首要地位。中等职校招到的是被初中和高中定义为没希望、使人头痛的问题学生,当然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德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克服消极、自卑心理与懒散等不良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等。所以,中等职校各领导及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明确其首要地位。

2.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

中等职校德育主要应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梦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应该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对不同的学生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形式与途径。在德育中,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思索学习。

3.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

加大中等职校文化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环境,是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主要要求。中等职校应该通过校园走廊、教室后墙、专栏和花园等空间扩大德育的覆盖面,在醒目处写上校训、学风、语录等,配置各类宣传橱窗的专栏,建立文化长廊,教室后墙设有学习园地,四周挂有名人名言,让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改变学生,使学生真正受到德育熏陶,提高其思想和道德素质。

4.改进管理方法

中等职校领导对学生过度担心,因此,要求班主任看紧学生,导致班主任没有时间与精力发挥出主动性、创造性。学校应该改进管理方法,把过程管理转变成目标管理,让班主任有时间和精力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篇7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1培养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小学是孩子形成德育观念最初始、最正规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学培养奠定了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基础,而当前小学教育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各种新思潮的涌入给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难度,使得德育教育成为一个针对性的课题。远离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小学生在养成自身良好的德育品质问题上,尚且不能有自主的看法和想法,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2我国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很多小学的德育教育只是口号

很多小学都存在一定的口号式教学缺点,学校在培养人才上,过于注重口头教学,而缺少实质性教育,一直把学生成绩放在首位,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小学学校出现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对学生的实质教学,这也导致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学校对外的表面发展严重不符。家长对学生过高的学习期许也是口号化教学的体现,这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大漏洞。

2.2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不合理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德育教育也在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而现有的小学德育教育大都还停留在老旧的思维管理,教育内容没有根据时展的步伐进一步推陈出新,缺乏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现有的教育内容大都是在沿用传统的模式,不能和主观的教育精神相吻合,导致教育内容严重脱节。

2.3小学德育教育没有合适的方法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当今时代,小孩子有着越来越强的自我个性,家长和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小学生的内心需求导致对孩子的教育有所偏差。不同的小学生兴趣、个性和接受能力都不同,所以无法根据每一位小学生来制定统一的教育方式,但可以根据小学生在某些相似性的性质上尽量采取合适的方法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小学生的教学。

2.4父母没有尽到教育小学生德育的责任

在现展的过程中,小学生家长大都专心于工作或娱乐,家长们普遍认为教师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因此把小学生全权交给老师负责。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还是不可忽视的,许多孩子会把父母当做自己成长的典范,而家长们在小学生成长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主观地认为德育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因而忽视孩子的德育成长。

3针对小学德育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3.1丰富小学德育教育内容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过于单一,学校和教师注重的一直都是小学生的学习发展进程,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教师的教学一直都浮于表面,没有让小学生的学习得到实质性提升。教师应该丰富小学德育教育内容,将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小学生在德育小活动中得到乐趣,感受德育教育带来的快乐,这样不仅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也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学生学习上的作用。

3.2小学德育教育要跟上时展的步伐

许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对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影响认识尚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旧时代的教育体系还根深蒂固,不能在现有的时代背景下做出一定的变动。时代一直在发展,同时小学生对教育的认知也在不断地深入,但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义和对自身的作用。目前的教育还是以比较笼统的方式在进行,小学生的大脑发展是一直跟着教育工作者在转动的,而教育体系的落后对小学生的健全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应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将小学生培养成多方面的适应性人才。

3.3改变德育教育方式,让小学生在行动中体会

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值得一提的是,当今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过于骄纵,教师对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的不重视,都是小学生没有实践机会、缺少行动能力的原因。许多学校将小学生的课程安排和活动区域限定为教室内,让小学生只进行大脑思维的活动和思考。孩子的天性是在外界活动中发掘自身的潜能和乐趣,而学校忽视小学生的行动力将其限制在指定小范围区域,不能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德育教育的全面教学思想。学校应该在现有的德育教育方式下,让小学生进行部分活动,活跃学习氛围,体会学习乐趣。

3.4家长要重视小学生德育教育,做好分内工作

部分家长将小学生的德育教学过分寄托于学校和教师,而没有对孩子的教育方面表现出重视。教育问题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事业,家长应该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中成为助力者,多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情况。家长与学校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得到全身心的健康向上的发展。

4结语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只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而是要家长和社会也对其关注全心对待。对学校来说,教育是个庞大复杂的体系,需要教师的合作和不断努力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加以引导和完善。对于小学的德育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小学德育教育提出的问题和可以加以考虑实施的措施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篇8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这个阶段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特征,藐视权威,想要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约束,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但是在面对真正的问题时,却表现得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因此,这个阶段德育工作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和开展,但是学校往往从利于自己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了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如果长期以往,学校将不在是乐园,而是军营;学生也不在是青少年,而是军人,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

(二)德育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很多学校和教师对“5<2”式的德育效能模式是很肯定的,即五天的学校德育效果小于双休两天的社会的负面诱惑。学校和教师长期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学校为了维护生存,减少风险,大量减少学生集体活动的开展,导致学校的德育方式很单一,对于学生的德育仅仅是生硬的“禁止”“不许”的规章,而学校推崇的德育经验其实是全面监督学生。学校德育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成为听话的孩子,但是很少考虑学生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培养,也没有关注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开发,“无知则无行”,学生自然会缺乏这方面的有效行动。因而,这种管制与反管制的德育模式效果显而易见。

(三)德育队伍建设的落后性

大多数学校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着手建设了一支德育队伍,形成了“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的德育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看似合理,但是力量不强,往往造成班主任夹在学生和学校之间,成了“替罪羊”和“敢死队”。无论学生造成的问题大与小,轻与重,在校内或校外,第一个面对的就是班主任,家长找班主任,学校也找班主任,使得班主任处在一个矛盾的焦点。很多能够化解的小事都有可能被放大,降低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而其他科任教师似乎是“无官一身轻”,下课和学生缺乏交流,不关心学生的成长。更有甚者,在自己课堂出现的小问题,也要找班主任解决,似乎德育只是班主任的事情。

(四)德育途径认识不清

大多数学校认为德育范围仅限于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的重点在每周一下午的班会。其实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在班会上来完成德育工作要切实开展,不能仅将其作为课时计划,不能仅仅通过德育课讲授、德育考试或者简单的德育评价来实现,这些都背离了德育的本质,而且与现实相去甚远。

二、初中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对策

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密切合作,涉及很多层面和很多环节,注意很多细节问题要始终做到实事求是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针对上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些许对策,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指正,以期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服务于学生。

(一)继续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涉及到学生做人的准则。初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个过程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以身垂范”,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方法,能真正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

(二)通过QQ或微信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在提倡教育现代化的时候,我们也要实现交流的现代化,倡导老师加学生的QQ或者微信,与学生畅所欲言,真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动态,通过这种交流可以比较准确和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并使以后的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9

2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创新

2.1以人为本,回归社会实践

德育教育必须立足于育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求,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如果说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使智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对于德育来说,非但不能促进学生道德进步,反而会演变成令学生反感的道德说教。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活。”德育只有回归到现实世界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德行及德性在人生和工作中的重大作用,他们才会从根本上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将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内心需求。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常处在被遗忘的角落里,缺乏自信,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及学习态度都存在很大问题,于是有了逃课、上网、课堂睡觉等诸多不良习惯。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生活抗挫能力强,社会实践经验相对丰富,如果教师从正面加以利用,就会发现这是丰富的道德资源。所以,高校教师应树立新型的德育观,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优势,鼓励他们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完善人生观,从点滴生活中积累善的行为,在社会实践中意识到自身道德行为的缺陷,并积极在正确的方向上践行。如每年寒暑假,潞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走向社会,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他们主动积极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学会关心帮助别人,举止文明,不少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大大加强。这样的经验表明,道德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加以提高,与单纯的榜样教育和道德说教相比,其实效性大大增强。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创造考察、服务、社会实践等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收获成就感,体味自身价值,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实践中认清社会的光明和不足,并明辨分析和认真思考;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道德的意义和价值,养成道德思维习惯,提高道德意识,增强道德情感和信念,锤炼道德品性。因此,让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回归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魅力,可以使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学生道德风尚的成功塑造。

2.2以学生道德需要为切入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生理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第三是社交的需要,第四是尊重需要,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而道德需要正是蕴含在其中的需要。所以让学生明白道德需要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是学生规范自己行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学会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前提。学生的道德需要被激发起来,才能使德育教育由他律变为自律,学生才不会把道德规则视为强加在身上的外在力量,而是当作完善自身及促进个人成才的加速器,这样就能促使他们履行道德义务,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2.3以德育教育者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要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性,作为德育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独特的人格魅力。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成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整体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师德师风是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只有表现出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执著和探索,以及对自己的自知和自律等,才能从根本上感染学生。因此,要达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目的,必须注重师德师风的建设。师生关系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切入点。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两个观念:一是传统的师道尊严,二是传统的学生观。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坚持人本思想,要把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德育教师工作的最高目标追求;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充分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欣赏学生。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总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使教育功能发挥更大作用。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身心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逐渐形成体现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理念,对于学生身心的归属感、集体感以及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是德育教育的常用手段,但我们要从全新的角度审视,给它注入新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为本,不能仅流于形式,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如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感恩教育、爱心社团、金帆文学社、心理健康教育、校史馆的参观等活动,使学生亲身实践,发展了兴趣爱好,发挥了特长,并在各种创造性的校园活动中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了自信心。校园文化还应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将传统德育资源现代化,使之成为学生喜爱、易于接受的现代德育资源。

篇10

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借以完善小学德育教育体系,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理论轻活动的思想犹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把德育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一样,作为知识来讲述,并要求学生对其知识理论进行记忆和掌握,以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考察、衡量学生的标准,使得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和学习只处于理论层面,呈现出空谈,没有实际行动的现象发生,其德育教育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长期以来,德育课堂成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一味搬用书本的硬性理论来让学生记忆,忽略了实践活动,即使举办了活动,也将中心放在了活动的意义以及读后感的内容上,使得学生对德育学习失去兴趣。

2、德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真实性

德育教学内容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范围,缺乏实际性的、稳定性的知识价值的德育内容。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念、并将其付之于社会、学习的社会生活中去。然而目前德育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欠缺,没有真正的实践性可言,使得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人格、心理呈现分离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的讲述过去的集体主义、舍己利人、牺牲精神等,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利益,人格尊严、理解与宽容等内容, 使得学生对道德形成一种片面的认识,即:遇到事情,不想着自己,让着别人,这就是道德。同时当面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事情时,感觉德育教育的失效性,从而对德育失去学习的信心。

3、在活动教学中,忽略了教育的内化过程以及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开展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觉得小学生年龄较小,不能够实施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操作,出现一种代替学生实施活动的现象,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只处于表面层次,不能通过自身体验来了解和认知德育。 再者还出现对于结论,由教师总结得出的现象,省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探究的环节。忽视了德育教学的内化过程,这样以来就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和随意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小学德育有效实施的对策分析

1、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德育工作建设

环境因素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那么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优化校园、教师环境,加强德育工作建设,实现育人环境建设,以真实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认知的培养,真正的凸显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调解学生学习、生活态度,引导学生自主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们在德育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优越性。如:在校园的橱窗开展固定的德育栏目,定期更新内容;在教室内的墙壁和教室外的走廊上粘贴相关的道德内容;食堂内张贴珍惜粮食、文明就餐等标语,草坪上树立友善的提醒标志等等,实现校园环境的优化,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进而促使学生品行的提高。

2、德育内容的社会性

德育内容以现实社会背景为前提,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习惯,追求实事求是。就目前而言,德育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反道德影响,教给学生如何去分析、辨别、 克服负面因素。在此,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社会中的负面想象,并承认社会中确实存在的反道德,反对虚假教育、理想教育,以此同时,教师要深入引导学生,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明确指出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毕竟那只是少数,激励学生在现实面前要拥有正义感、责任感,运用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加强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如: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对地球污染、破坏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善待地球”的教育活动,以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为背景设置手抄报、宣传画等,以社会生活的真实性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恐惧性,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和社会责任感。

3、优化德育宣传手段,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凸显

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

拓展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手段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动向为着眼点,构建适合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的教学活动,教师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的内化,实现活动目标。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档案馆,让学生自主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亲身感受文化的历史悠久,韵味深远,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结语

总之,小学德育工作是任重而远道,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究、摸索,与时俱进,实施创新教育,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篇11

1.2德育观念理论缺乏创新:小学德育教学进程中,教师普遍仍运用较早以前的惯用老思维进行教育学生,将德育教学与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一样对待,要求学生只是记忆这个理论,将记忆的程度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这远与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德育教学应使道德真正转化为生活中学生的行动。需改变传统的灌输形式转为启发性,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德育教学有积极性,愿意去思考、行动与感受。减少课堂的严肃气氛,增加幽默轻松,让学生愿意去表达思想情感和愿意表现自己的善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受到道德的影响、熏陶与感染,从而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形态。总之,不可忽略观念创新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3缺乏客观性评价方式:在德育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学生应是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也缺乏客观性的评价,相反,教师需在学生每天记录上道德学习成果,培养其长期坚持、将所学的思品德知识付诸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的习惯。最终促进其形成其良好思想品质。尊重学生、懂得表扬、以身作则教授其知识与做人的道理,懂得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人身观价值观。而现实德育教学中,却由教师总结课程结论等,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

2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建议分析

2.1明确德育进程程序性:教师在小学德育教学进程中需规划好教育的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进行。此外,加大其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力度,如培养学生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要让学生理解德育学习并不是完全纸上谈兵,而是如何实现在生活中有实际可行性,表现自己的良好的素质,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教学中不断熏陶学生的素养,提高小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平,奠定其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基础。由于小学生年龄性格等方面的特殊性,需引导学生自主规范其行为,这才能够逐渐真正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例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观念,爱护生命、保护环境需要长期的实践下去,不只是只需做一次就足够。再如养成学生随手捡拾垃圾、珍爱保护动物的观念与行动、珍惜水资源等,生活中不浪费粮食、节约水的使用等,进而加大德育进程的实际可行性程度。

篇1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19―01

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因此,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然而,学校与教师往往忽略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他们片面地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很少关心,从而导致德育工作开展不充分,学生出现自私、自利、思想价值观不正确等现象。因此,小学德育工作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明灯,需引起高度的重视并要科学、长久地坚持实施,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陈旧。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新的道德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出现和提高,因此,德育的内容亦需要不断更新。小学德育教材内容,相对于当今道德生活而言是陈旧的、匮乏的,小学德育内容已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2. 教学方式机械。由于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视度不足,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教学中“我教你学”甚至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无法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只能傀儡般地背下教师教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毫无益处。

3. 教学手段单一。由于对德育没有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德育实践、实验活动难以开展。教师往往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本书、一支粉笔”就上完了一节课,使道德教育缺乏教学特色,导致学生对于德育工作兴趣缺失,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否定德育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挤占德育课讲数学、语文等,以提高自己所带学科的成绩。

二、解决策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