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消息范文

时间:2023-06-06 09:01: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际金融消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际金融消息

篇1

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活动带来了重大影响,中国也受其负面影响,出现了经济回落的迹象。这是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期的信号,市场结构,竞争结构都会发生较大变化,这将为支撑国民经济的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小企业带来不小的改变。

一、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打击,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其中融资问题更是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融资的可行性是建立在企业的基本面和竞争力上的,金融危机在这一方面给我国的中小企业很大的打击,由于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且价格飙升,下游行业需求持续疲软且产品价格滞涨,直接导致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尤其打击了我国以劳动密集型著称的广东,浙江的中小企业,但是,金融危机也是一个促使产业升级的好机会,各中小企业可以利用此次机会进行产业升级,投入研发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使我国的中小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这样也有利于获得银行和投资机构的融资。最关键的是,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的影响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介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特别是融资方面的扶持。

金融危机导致小企业本来就很困难的融资更加是难上加难,有的小企业因自身条件限制,情况更是严峻。危机当前,经济增速放慢情况下,银行的不良资产会上升,放款行为更加谨慎。在多家企业倒闭的情况下,银行保持高度的警惕,从目前银行乐意支持国有控股企业的动向来看,短期中小企业融资面临更大困难。我国政府制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积极宏观调控目标,为扩大内需,国家将投入4万亿的资金,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由银行直接贷给企业,这一消息看似给中小企业带来了生机,其实则不然,大部分的流动性流向了国有大企业,银行在危机背景下,寻求更稳定更安全的投资,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所累,生存情况告急,越来越得不到银行的信任。

此外,近些年来由于中国的开放程度增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许多国外投资机构或私募基金向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投资。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大机构都加大了对风险的控制,对于做出投资决定更加谨慎,原本有望投资与国内中小企业的机构纷纷撤回,或是压低融资条件,使得中小企业苦不堪言。

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中小企业具有重要地位,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我国金融自由化市场并未开放以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的信用构建缺失和企业发展的外部竞争环境恶化,使得初步建立起来的信用担保、创业投资体系和中小企业板在近几年的运行效果与当初的设计初衷存在相当背离,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远未解决。由于本次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压力更不容忽视。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多元化的趋势主要包括,信用担保贷款,风险投资,金融租赁,典当融资,票据融资,合伙投资、互助基金、民间信用等各种非正规金融。但总体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仍很狭窄,其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外部融资比重过低,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由05年中央财经大学的关于地下金融的调研结果显示,全国中小企业约有1/3的融资来自非正常金融渠道。(陈星、赵尚梅,2007)然而,在我国,地下金融仍不属于合法行为,对其严厉管制,这大大减低了中小企业对民间资本的有效利用,人为的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融资地区差异性明显。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中小企业也成为经济的骨干和经济增长的引擎,产品升级和技术更新快,这些地区的银行都积极对中小企业融资。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及民间信用体系的建立,这些地区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数量及质量均与沿海有较大差异,当地银行由于资产质量和收益方面的考虑,制定对中小企业慎贷的策略,同时非正规金融业远不如江浙地区发育程度高。(方志勇,2006)

其次,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过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1.3%。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影响创业投资的退出,中小企业也难以通过股权融资。

第三,获得信贷支持少。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同时,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据统计,我国300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有限,中小企业有时会选择互相担保的形式来增强贷款条件,以达到申请贷款的目的。

第四,自有资金缺乏。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互相担保,申请贷款。一旦一家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则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若短期内急需资金,中小企业之间会互相拆借,或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解决。(代碧波,2009)

三、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解决之道

篇2

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企业直接吸收融资,这决定了中小企业内部融资比重非常高,而且企业通过其他方式筹资少之又少。依靠直接吸收融资,虽然有利于增强企业信誉,能够尽快形成生产力能力,但这种方式资金成本过高,容易分散了企业的控制权。如果外部投资者的投资较多,则投资者会有相当大的管理权,甚至会对企业完全控制。

②融资成本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包括用资费用和与筹资费用。理论上负债性融资的融资成本要比权益性筹资成本低很多,负债性融资能使企业保证控股权、发挥杠杆作用。但在实际中,中小企业在借款时(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很难享受享受优惠利率,并且还要支付更多的浮动利息。而且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制定一系列的比较苛刻的条件,使得中小企业通过银行借款非常非常的麻烦,获得的资金也是很有限。目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同时不少银行还要求企业存单质押,使国有银行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1.65%,股份制银行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5.40%,一些地方民间融资月利率已高达4分到6分。过高的资金使用成本对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较大影响。单一的融资渠道无形中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③政府优惠政策少。面对金融危机,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2008年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央行新增2000亿元面向中小企业的专项贷款,以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银监会也了《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确保全年的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本机构全年贷款的平均增幅等等。去年一年,我国在中小企业发展上作了很多措施,但这些措施对于弥补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空缺还是很难。

④自有资金逐渐减少,企业资金缺口日益加大。中小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大多是对原材料加工。自2007年以来,原材料、劳动力、煤电油运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企业的销售压力不断加大,大量流动资金滞留在生产环节,应收账款增多,存货占用资金上升,企业资金需求量快速增加。但由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和能源等价格全面上涨导致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缩小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了其在同行业里的竞争力,减少了企业的留存收益,使得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减少,企业资金缺口日益加大。

1.1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分析

企业融资按照资金来源渠道(筹集资金来源的方向和通道)不同主要分为权益性融资和负债性融资。权益性融资又称为自有资金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内部积累等方式筹集资金。负债性融资又称借入资金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资金。

表1 企业融资方式关系表

实际上内部融资金额占中小企业全部融资额的比例并不高。内部利润留存所筹资金仅占中小企业所筹全部资金的16.67%。在相对发达的国家,内部融资比重一般都超过50%。我国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例过低其主要原因是受经营规模的影响,在同等规模的情况下很难再扩大留存收益。由于进入股票市场门槛很高,中小企业很难取得发行股票的资格。对于债券融资,严紧的债券政策,中小企业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利用商业信用融资也是不错的方式,但数量有限,时间有限,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有限的经营规模使得中小企业只能从外部融资,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成本过高,从而加大债务负担,使得中小企业抵御融资风险的能力变弱,更不利于其扩大再生产,限制企业的长远发展。

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用于经营资金周转,这决定了其融资以短期借款为主。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信息对于银行和企业都是不透明的,而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博弈过程,中小企业存在明显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而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所采取的信贷措施进一步削减了中小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对于中小企业说,更是雪上加霜。

1.2从中小企业自身环境分析

自2007年年底以来开始的从紧货币政策,使得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更加恶劣。而2009年初,中国进出口形势进一步恶化,1-2月进出口同比萎缩21%,特别是出口下滑加剧。同时,由于外资企业资金困难和投资意愿降温,FDI大幅缩水,2009年前两个月FDI同比下降26%,这一趋势可能持续至2010年。本来对中小企业贷款条件比较严格的商业银行为防范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对这些外向型中小企业的贷款行为更为谨慎贷款,条件更为严格。

(1)中小企业信用度低,担保体系不健全。银行信贷门槛过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各大银行虽然都有贸易融资业务,但真正贴近市场、省钱好用的产品却很少。而作为借款者的私营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通常倾向于提供对获得贷款有利的信息,而隐瞒不利信息。对银行而言,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加大信贷风险,增加信贷成本。由于中小企业经营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进而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加大中小企业融资难度。

(2)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低。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其经营范围主要以加工为主,没有技术含量,处于市场经济的最底层,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以降低人工成本与材料成本来获取利润。而新的劳动法实施使人工成本大幅度提高,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大幅度飙升,使材料成本上升,这直接缩减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得中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利润锐减导致企业自有资产减少,从而影响企业内部融资。

(3)中小企业不具规模优势,贷款难。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贷款频率是大中型企业的5倍左右;贷款数量少,中小企业的户均贷款量只相当于大中型企业的5%左右。贷款风险大且管理成本高,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大约为大中型企业的6倍。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4)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较低。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信誉不高,信用等级普遍较低。某些中小企业出现资历不抵债后,一些企业业主一走了之,或者借改制改革之机,不规范运作,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以致出现银行“惜贷”、“慎贷”、甚至“恐贷”的现象。信用基础有赖自身构建,中小企业本来的信用等级就差,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还为避税而做假账和以现金方式交易,明明经营状况还不错,但账面上反映的要么是略有盈利,要么是亏损,银行很难获得真实会计信息和经营状况,导致了融资的困难。

(5)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以家族式的管理为主,法制观念淡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够规范、不健全、信息不透明、缺乏有关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数据,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财务真实数据的审查难度,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较大,增加了融资难度。

1.3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1)银行普遍有惜贷行为。中小企业贷款难,难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惜贷”。“惜贷”现象的产生有银行加强防范金融风险积极方面,是国有银行“软预算约束”硬化的一种表现,但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些国有商业银行认为,中小企业的几十万无贷款既有风险又无利可图,而国有大型企业贷款表面上无风险又“一劳永逸”,因此,银行宁愿资金积压也不愿贷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从目前看,银行仍然是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商业道德、信用能力等因素带来的传统负面影响,使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对资金需求量大的高新技术型、出口创汇型中小企业出现“告贷无门”。

(2)金融机构运用机制存在缺陷。我国金融组织体系是以少数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辅以若干中小金融机构而形成,其运用机制存在缺陷。国内银行缺乏针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标准使得按现行贷款标准,中小企业大多不符合条件,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虚设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由此导致银行法人治理机构严重扭曲,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普遍,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贷款风险增加,经营效益严重恶化,导致放贷能力和积极性均受影响,即使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存在着产权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其背后的“老板”仍是国有企业,所以同样存在所有者缺位及由此导致的内部控制和道德风险。

(3)利用博弈论分析。在银行与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银行会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收益最大化的决策,银行会经过一系列的评估并决定是否放贷,而企业会在获知银行是否放贷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决策。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很难获得这些企业的充足的信息,这决定了银行企业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不完全的。因此,银企间的借贷博弈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动态博弈。

前提:

①银行与企业间是信息不对称的、信息不完全的。

②银行与企业间的博弈是动态的,一方先行动,另一方再行动。

③根据“理性人假设”,博弈局中人均在客观约束下做出能最优实现其目标的决策,都是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模型假设:

①企业的贷款总额为P,其银行利息为I;

②银行不放贷而将这笔钱做其他投资可以获得的收益率为E;

③企业利用贷款投资后获得的收益是R,申请贷款费用为C;

④企业违约后,银行的追究成本为Cd,而银行会对进行罚款为F;

根据上述假设条件,构建模型,如图1所示。

表3 银企收益博弈树

博弈树的分析:

①企业需要资金时,因其主要筹资来源是银行,如果不选择向银行申请贷款,很难通过其它方式进行融资,则此时银行将把资金存入中央银行获得利息为E,而企业因没有资金收益为0。

②企业选择向银行申请贷款,如果银行采取不贷给企业,那么银行的获益仍然为E,而此时,企业为了申贷所花的成本为C就成了沉没成本,则企业的收益为-C。

③银行同意贷款给企业后,若企业遵守合约按时归还贷款时,银行获得贷款利息I,企业利用贷款投资获益为R,支付利息为I,则企业通过向银行融资获得的收益为R-C-I。

④银行同意贷款给企业后,企业不遵守银企间的合约,违约不归还贷款。此时,银行如果追究企业责任并且成功,银行取得贷款总额A,利息I,追究成本Cd和罚款补偿F,则银行收益为I+F-Cd;此时,企业需缴纳违约罚款,则企业的收益为R-C-I-F。

⑤银行同意贷款给企业后,企业不遵守银企间的合约,违约不归还贷款,银行放弃追究其责任时,银行损失本金A,则银行的收益为-A,企业则不用偿还贷款和利息,则企业的收益为A+R-C。

2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2.1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1)政府加快角色转型,由投资者向服务型引导型政府转变。建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进行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各方面服务,健全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业、资金融通、信用担保、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的配套政策措施和社会服务体系,这样方便中小企业与政府部门沟通。

(2)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通过降低税率、税收减免、税收返还和加大税收宽限期等方式,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更优惠的税率政策使得中小企业有更宽松的资金进行企业投资和扩张,减轻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3)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信用担保机构。加快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建立担保行业自律性组织。

(4)发展中小银行,扶持民间金融机构。许多学者认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最可行的方法是国家放松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激励民间金融机构,并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中小银行有着经营成本低贷款效率高的特点,其对象主要定位于本地的中小企业,对客户的背景信息较为了解,不需要更多调研,交易成本相对较低,更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5)加快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平台的建设。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在全国选择一批风险控制好、经营管理规范、担保实力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入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平台,进一步扩大平台规模,增强平台成员担保机构的担保实力,提升平台的信用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扩大平台业务的覆盖面,实现平台业务的稳步扩张。

(6)努力推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工作。政府应加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管理工作。创建区域范围内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信息库,通过资金、信息、培训等措施,加大直接融资后备资源培植力度。并加大与国内外证券机构、投资银行和创业投资基金的合作。通过投资洽谈会、项目对接会、融资推介会等形式,积极搭建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各类资本的对接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融资合作与交流,努力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7)引导、规范发展民间资本。充分运用好民间资本,引导规范民间资本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民间金融是发展健全的金融市场所不可或缺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有利于金融市场上的竞争、监控体系、法治结构等几种基础性体制的建立。而且民间金融具有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四个优势,正是这些独特优势,成为其能够和正规金融、形成互补效应的重要原因。

2.2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1)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小企业作为整个经济增长中不断成长的主体,将随着其发展壮大而增加对金融机构信贷的需求,为此,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一是完善小额信贷营销机制,健全贷款营销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信贷人员发放、回收贷款的综合考核办法,鼓励信贷人员在提高信贷质量的前提下,增加新贷款;二是继续加强抵押业务创新,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对经贷款审查、评估确认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中小企业,增加发放信用贷款。

(2)发展中小企业银行,调整原有商业银行的职能。商业银行要真正摆脱行政束缚,按照市场化要求,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把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对银行来说,向大量中小企业贷款,可以分散金融经营风险降低成本,防止贷款过度向大企业集中而潜伏信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支持中小企业与自身发展的一致性,牢固树立“搞活企业就是搞活银行”的战略思想,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帮助其脱离融资困境。中小企业在浙江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超过率为95%,对于当地商业银行来说,谁能在中小企业这个极具潜力和利润空间的市场抢占先机,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3 给中小企业的建议

中小企业先天不足是导致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中小企业只有自己作强作大,才能够在与银行的贷款博弈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收益,才能够提高自己的信誉度,使自己的融资渠道多样化。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中小企业应该借此机会改变经营策略,在新的环境下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提高企业知名度,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等级。

(1)不断提高经营者素质,降低经营风险。中小企业成立初期,其规模小、生产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开发能力弱、竞争力弱等特点,经营者能很快地找出缺点,及时作决策并快速实施。但由于企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有限,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破产。这也是中小企业寿命短的因素之一,中小企业的短期不稳定性使得银行发放贷款带来较大的风险。所以不断提高经营者素质,降低经营风险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健全中小企业财务制度。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财务制度,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规范,设置几套账,视不同需要对外报送不同的报表,信息披露不真实,导致银行无法对企业传递给银行的信息进行甄别,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建立完整的财务制度对于中小企业经营走上正规化制度化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篇3

反思始于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各国监管当局普遍意识到,只关注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而忽视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切实保护,会破坏金融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加强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成为各国和各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反思和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众多的改革举措中,虽然美国的力度最大,但是英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构建已有百年历史,其较为完善的法规和保护措施值得借鉴。

一、英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介绍

英国民众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素质相对较高,英国政府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形成了强制性和自律性相结合的保护体系,英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在层次多元化和集中统一性方面,最具代表性:一是将消费者保护明确列为监管目标,成为金融机构监管的基本职责;二是规范并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消费者保护的义务及内部解决机制;三是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加强行业内部在解决消费者纠纷及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沟通及自我沟通。这三方面在英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发展历程中都得到了重要体现。

(一)依法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和机构

作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最具代表性的国家,英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以组织规则见长。英国于2000年颁布了《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认同消费者保障与维持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地位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法例给予消费者全面的保障。该法例明确规定金融服务管理署(以下简称FSA)负责监管各项金融服务,同时设立单一申诉专员和赔偿计划架构,为金融服务消费者提供进一步保障。该法例还要求FSA负责推行消费者教育,加深公众对金融体系的认识,以及确保消费者获得适当保障。

(二)出台详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操作细则

2001年6月,FSA启动公平对待消费者项目,要求英国最大的35家金融集团每年报告实施项目情况,同时FSA要求各金融机构在推销自己的金融产品时都要保证高度透明,使每个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风险。2005年5月,FSA《关于金融服务投诉指引》,详细列举说明消费者可对金融机构的服务或产品投诉的情形。2006年l0月,FSA出台了新的金融机构《业务原则》,确定了衡量金融机构是否符合监管标准的原则依据,其中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5条。FSA把消费者权益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目的是让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公平、清晰、无误导的信息,增强消费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

(三)成立金融巡视员服务公司

为实现保护消费者的监管目标,FSA按照《金融服务及市场法令》,整合原有的金融业巡视员组织,成立统一的金融巡视员服务公司(FOS),对金融机构进行管辖以及处理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投诉纠纷。FOS基于中立立场来解决争端纠纷,进行调解,做出裁定,其争议处理程序科学、透明、缜密、务实。投诉人在向其投诉之前,首先得向金融机构投诉.适用金融机构内部争议处理程序。只有对金融机构的处理不满意或在规定时间内未接到投诉处理,才可向FOS投诉。若消费者对FOS的最终裁定持有异议,还可诉诸法律,进入诉讼程序。FOS的设立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替代性的争议解决途径。

(四)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英国的行业自律机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英国主要银行及房屋贷款协会公会都同意遵守的《银行业守则》,属于行业自律性规则。它包含了银行业须做出承诺的主要事项,确保提供的一切产品与服务符合该守则。银行业守则标准委员会负责为采纳该守则的银行和房屋贷款协会公会进行登记,向采纳机构提供守则解释等方面的指导,并负责监察它们遵守守则情况。在金融机构违规时,委员会通常先将违规指控转交给有关金融机构,并要求它们作出解释。为确保守则的贯彻执行,委员会有权采取警告、谴责等方式,警戒没有遵守该守则的机构。英国金融行业自律机制着眼于降低监管者和金融机构的成本,为金融机构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

(五)重视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教育

在消费者教育方面,一是FSA为消者提供信息和指导意见,提供“一站式”公众咨询服务、消费者刊物和编制金融产品比较表等。二是扩大和深化校园金融教育。英国的义务教学大纲中含有深入的金融教育内容。三是强化政府主导推动。在财政部设立金融教育组织协调部门,负责协调教育部、产业部等相关部门参与金融教育。四是进行金融消费者调查,找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事宜,以及最为渴求的金融知识和信用知识,以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二、金融危机后英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改革

尽管英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金融危机仍然暴露出一些缺陷。为此,英国通过了《2009年银行法案》(Banking Act 2009),了《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对现行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进行改革。

(一)通过《2009年银行法案》并了《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

英国对现行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进行了微调,主要表现在:一对FSCS进行更充分的事前融资。白皮书提出以后应考虑金融行业对FSCS更充分的事前融资,以避免本次危机中金融机构犯错却要纳税人买单的情况,维护“谁出错谁买单”的过错方赔偿责任原则。二是进一步加强消费者利益保护。白皮书提出,在提供服务时,金融机构应该为消费者提供易于理解的高透明度金融产品,必须要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在产生纠纷时,要更快捷地解决消费者投诉,简化争端解决程序,对于给大量消费者造成损害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消费者有权提起代表诉讼;在权益补偿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存款者的利益,应该对存款保护安排做进一步的改进。三要通过加强市场纪律、加强监管、金融机构提前制定应对倒闭风险预案、改善证券化产品和金融衍生品市场架构等措施,防控大型金融机构的全新风险。四是规定英国政府有权在存款机构出现严重危害金融稳定的风险时对其进行国有化,以防止系统风险的扩散对更多的金融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害。

(二)提出金融产品“合适并且合理”原则

一是加强对贷款人的保护。2009年11月1日起,FSA加强了对银行以及房屋互助协会与客户日常接触的监管,从直接信贷、支付、存款账户到交易和利率的变更。二是加强事后投诉处理的信息披露以及消费者赔偿。FSA要求金融机构公布如何处理消费者投诉,在半年内收到500起及以上的金融机构,需要再进行两年一次的披露。还提出加快银行破产后金融服务赔偿计划(FSCS)对客户的赔付期限,简化赔偿程序,确保客户在七天内得到赔偿。三把是否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四是加强事后追偿和惩罚。此外,2010年3月11日,FSA、OFT(公平交易署)、FOS(金融申诉专员署)联合了《消费者投诉处理办法》,明确了金融机构、FSA、OFT和FOS在公平处理消费者投诉方面的责任,强调建立各方合作机制,首次提出应对新兴风险和大规模投诉的程序和措施,重塑消费者信心。

(三)更加重视金融教育

通过深化校园教育、加大财政支持、鼓励社会参与等方式继续大力推进金融知识普及。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支持。英国财政部2007年金融教育预算就达1150万英镑,危机后更是逐年递增,FSA每年用于金融教育的支出约为2000万英镑,占其年度预算的7%左右。二是扩大教育覆盖范围。危机后日益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教育,加强政府推动和财政支持,扩大金融教育惠及面。

三、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虽然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但有许多问题仍然需要正视,比如:相关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法制不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够;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路径-适当的投诉与受理机制欠缺等。目前各国和各地区监管当局对金融消费者保护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表明,金融消费者保护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强有力的保护措施能有效增强消费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金融体系。英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则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一)加强金融立法,明确监管目标,将保护金融消费者列入监管目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条,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维护金融稳定”。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该金融监管目标应适时地进行调整。为使金融监管机构能严格地履行该项职责,我国金融立法机构应明确地将该项职责作为金融监管的目标之一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目前,我国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已将“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写入了银行业监管的目标中,但还没有使用更直接更明确的表述。相对而言,英国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就十分明确规定了英国金融服务监管署的监管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适当保护,促进公众对金融制度的了解,维护公众对金融制度信心,减少各类金融犯罪”。

(二)增强金融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还未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调整金融产品的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英国的金融立法值得我国很好地学习。英国的金融监管以“自律”著称,已实施的法律法规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很好地实现立法意图。在处理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争议方面,英国金融监管机构有着一套“事前控制―― 事中解决――事后弥补”的操作性极强的法律法规。我国需要制定具有良好操作性的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调整消费者与金融机构间的关系;同时,立法机构应对现有金融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增强其可操作性。

(三)加强金融业自律组织建设

英国银行业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有着完善的自律机制,而我国银行业协会虽然成立多年,但由于制度、机制、监管方面的诸多原因,目前还没有在同业合作与协调的层面上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发挥实质作用。因此,这就需要金融监管机构强制性要求金融业的自律组织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制定一系列的自律守则并严格执行。自律组织在涉及消费者权益的事项上应对金融监管机构负责。

篇4

一、浸出温度与浸出效果的关系

油脂浸出,主要是利用油料的油脂能够溶解在选定溶剂中的特性,并借他们之间相互进行分子扩散和对流扩散两种传质方式来完成。因此,浸出温度决定了油脂和溶剂分子,作相对扩散运动的速度,影响油脂浸出效果。据有关资料介绍:400T/d浸油厂,其浸出温度与浸出效果关系如下:

由上述关系不难看出,在保证豆粕残油率前提下,提高浸出温度,可节省浸出时间,提高浸出效率。因为,提高浸出温度,能增加分子运动功能,加速分子运动,促进扩散作用,降低油脂和溶剂的黏度,减少扩散阻力,有利于油脂浸出。所以在容许的范围内,要求浸出温度高一些为好,但不能过高,如果温度过高易使溶剂汽化,造成溶剂渗透不均匀,不利于浸出:若是浸出器内溶剂蒸汽压过高,造成溶剂耗损,减低溶剂比例,增加残油:能使一些非油脂物质被大量浸出,降低毛油质量,不利于油脂精炼。

总之,溶剂沸点决定了浸出温度,直接影响浸出效果。一般来说,浸出温度应低于溶剂沸点8℃~10℃为宜。

二、溶剂沸点范围

从理论上讲,溶剂沸点范围窄、且高一些为好,将有利于提高浸出效率,降低消耗,但过高时,一是促使料胚蛋白变性,不利于综合利用;二是不利于溶剂蒸发冷凝回收,浪费能耗;三是因蒸发、汽提温度提高而降低油品质量。

从实际生产情况看,日本、美国一般采取用正乙烷,馏程为65℃~69℃,质量优良,有利于生产操作和保证产品质量。而国内生产厂家普遍采用由支链碳烃组成的混合物做溶剂,其沸点范围宽,很难掌握浸出温度,影响浸出效果,增大溶耗。我国溶剂油沸点范围通常在60℃~90℃。由于溶剂油是由不同碳数的烷烃组成的混合物,有一定的沸点范围。在生产过程中,一些低沸点的馏分将残留在毛油中,这样溶剂沸点范围将逐渐变窄,此时,如提高浸出温度,将有利于提高浸出效果。所以,在生产过程中,随时测定溶剂沸点范围,可有效地控制浸出温度,提高浸出效果。

三、溶剂沸点测定方法

溶剂沸点目前还没有固定的测试方法,我们采用索氏脂肪抽提器,利用蒸馏法原理。从1992年开始,对入厂溶剂油沸点范围进行测定,还不定期的测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溶剂沸点范围,收到良好效果。

具体测定方法如下:用量筒量取100ml溶剂,置入索氏脂肪抽提器底部的球状的抽提瓶中,然后将抽提瓶、抽提管、冷凝管联接,放在水浴锅中奖热。一般从30℃开始升温,观察溶剂蒸发冷却出第一滴时的温度,此温度近似溶剂低沸点。再继续升温至溶剂停止蒸发(一般将热到100℃),此时温度近似最高沸点,同时,记录每个温度区间蒸发出溶剂的毫升数,算出百分率,以找出最佳浸出温度。

例如:我们最近使用的溶剂试验结果是:当温度达到70℃时,蒸发冷凝出第一滴溶剂;温度升高至90℃,蒸发回收溶剂32.5ml,100℃时蒸发回收56ml,剩余未挥发溶剂10ml,操作过程中损耗溶剂0.5ml。这种溶剂,按国家规定标准流程内60℃~90℃,此温度范围实际上没有达到80%以上的馏份,而且低沸点高达70℃,按原浸出温度55℃进行生产,结果浸出效果不佳,粕中残油增高。通过溶剂分析测定,我们将浸出温度提高到63℃,同时相应提高了浸出效果,粕中残油降低了0.4%。

四、结论

通过测定溶剂沸点范围,可有效调整浸出温度,提高浸出效果,减少溶剂损耗。此方法简单、易操作,便于推广应用。

篇5

【关键词】

金融结构;金融效率

1 金融结构的定义

金融结构的概念首先是由戈德史密斯(1969)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他指出一个社会的金融体系是由许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组成,而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结合就形成了不同的金融结构。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列文指出,从宏观上讲,金融结构是指社会金融体系及金融政策的结构性方面;从微观上探讨金融结构则主要涉及金融契约、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总体关系。王广谦(2002)认为:“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或总量)各个组成部分的规模、运作、组成与配合的状态,是金融发展过程中由内在机制决定的、自然的、客观的结果或金融发展状况的现实体现,在金融总量或总体发展的同时,金融结构也随之变动。”

本文将沿袭以上分析,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资产三个角度入手对中国金融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分别对上述三个分支的效率进行探讨,进而总结出中国金融结构的运行效率。最后,本文将对未来中国金融结构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和展望。

2 中国金融结构特征

2.1 金融机构特征

金融机构主要是指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内部市场份额架构。分析金融机构的特征,主要是研究其存在形式及各类金融机构所占的比重。从改革以来,我国由银行业主导型变成了多行业共同主导,由单一银行制逐渐发展成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公司等多元化金融组织并存的发展格局。下图显示了近五年主要金融机构资产总量变化以及各自在主要金融机构中的占比。

通过图1可以看到,银行业在我国金融结构中仍然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资产占比总量达到90%以上。而作为资本市场最为重要的证券行业,其发展并没有真正跟上中国金融市场飞速发展的步伐,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地位相差甚远。保险业机构在金融机构中的份额仅次于银行业。2011年保险业从业人数达到390万,甚至超过了银行业的308万人次,保险业在我国的发展迅猛,前途不可估量。最近几年才逐渐热火起来的信托业发展良好,这与我国相关政策放松和金融从业人员思维理念的成熟有很大关系。

2.2 金融市场特征

我国金融市场可以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其中货币市场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等短期市场。资本市场主要包括交易期在一年以上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中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规模、结构的变迁带有显著的发展中国家特色。发展中国家在建国初期都会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吸引外资以启动经济,充分培育本国资本市场,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开始全力培育货币市场的发展,1999年后,我国货币市场呈现出一种爆发式的迅猛增长态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0%。货币市场的这种跳跃式发展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货币市场发展滞后的局面。

2001-2011年以来,货币市场交易额飞速增长,在2007年到达极大值,然而金融危机挫败了它的强劲发展势头;资本市场发展则缓慢,2005年末,货币市场规模是资本市场规模的8.01倍。庞大完整的货币市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资金供给的必要条件,美国、日本等资本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货币市场规模都远远大于资本市场。因此我国货币市场规模超过资本市场表明了一定程度的结构优化。

2.3 金融资产特征

金融资产是金融业务中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和债务凭证,也是金融市场中进行流通、交易和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约。全社会的金融总资产大致可分为三类:货币类金融资产、证券类金融资产和保险类金融资产。货币类金融资产主要指现金、本外币银行存款;证券类金融资产主要由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构成;而保险类金融资产则包括商业性保险资产和政策性保险资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资产总量大幅增长,由1978年的1512.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16万亿元。改革开放前,我国金融资产只有现金和银行存款等几种,金融资产结构简单。随着金融改革的演进,资产多样化趋势明显。银行体系开发的信用卡、国债回购、短期融资券、外汇理财、利率互换等多元化金融资产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收益权证、资产证券化、QDII等资产的避险增值功能更加突出。并且,金融资产的构成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总体趋势是:货币类金融资产比重在下降,证券类和保险类金融资产比重稳步上升。目前货币类金融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重占全部金融资产的46.6%,构成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主体。非货币类金融资产增长迅速,特别是证券类金融资产,占比50.19%。从1980年中国恢复商业保险以来,虽然保险业规模不断增长,但保险类金融资产仅占4%左右。

3 金融效率分析

金融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乎金融效率的发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分析金融结构的运行效率:

3.1 对融资需求的满足能力和便利性

资金短缺和盈余双方的融资需求和投资需求能否被有效满足,并且渠道是否便利,将直接说明金融体系的效率高低。目前来看,我国依然存在着大量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中小企业得到的新增贷款只占年新增贷款总额的8.5% 左右,而中小企业所创造的GDP占全部GDP的一半以上,70%以上的新增就业机会由中小企业创造。温州私人借贷和鄂尔多斯地下钱庄的出现表明我国金融体系的低效率性。

3.2 金融资产价格对信息的反映灵敏程度

在高效的、健全的金融系统中,任何一个经济或者政治信号的都会在金融资产的价格上得到迅速的反映,这种灵敏的反映是金融体系高效率的表现。我国资产价格长期偏离经济基本面定价,内部人操纵资产价格现象时有发生。金融资产之间的联动机制不完善,导致资产价格在我国金融市场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市场波动和信息传导情况。

3.3 金融体系中金融资产效率及创新能力

我国金融资产中的避险型工具几乎没有,根据西方金融学理论而得出的多样化投资组合在我国也不能有效实现。我国金融创新仍显不足,诸如卖空、期权等对冲型金融产品都未能实现,证券公司、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业务管制过多,无法为投资者提供适宜的金融服务,导致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基础银行业业务进行过度竞争,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

3.4 金融系统传递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

一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汇率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一般都通过金融机构信贷反应、金融市场利率波动、金融资产价格调整等渠道来发挥作用。按照相关学者的实证分析可知,货币政策的发挥一般在滞后第二期发挥,财政政策则滞后五期才起明显作用。这也说明了金融结构所运行的效率不高。

3.5 金融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金融交易活动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价值量。1991年我国印花税曾高达6‰,而2008年降至1‰的水平。众多券商实行的低费揽客规则也导致金融业的交易成本越来越低,报表中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也呈直线下降趋势。2010年沪深市场股票交易1200余亿元的经纪业务收入相比较,2011年全行业经纪业务收入仅为798亿元。然而银行业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等相关费用却持续上涨,相比2010年同期,2011年多数银行佣金净收入的上升幅度超过30%。

4 金融结构发展趋势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参考发达国家金融结构演变的过程,我国金融结构的长期走势如下:

(1)金融机构发展趋势:各分支金融机构的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高;个性化、专业化的中小金融机构地位日益突出,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租赁业的发展步伐将加速,我国特有的市场结构和政治导向使得银行在长期内仍将占据金融机构主导地位,非国有银行市场份额提升,金融机构各行业均衡发展,提升金融功能。

(2)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心仍在货币市场以及货币市场中银行间同业市场,这由我国正在转型阶段的特殊国情以及银行业的特殊地位决定。债券市场将得到规范和发展,国债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发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得到加强。短期内,货币市场制度基础得到进一步完善;长期中,健全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规范股票市场的运行发挥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作用,顺应经济发展证券化的趋势。

(3)货币类金融资产和证券类金融资产为主体的金融资产结构是中国金融业渐进式改革的结果,这一结构将长期维持。我国将坚持金融资产结构的动态调整,以总量增长带动结构优化,积极开发创新能满足包括流动性、安全性、增值性等需要在内的多元化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王广谦.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分析[J],金融研究,2002(5)

[2]易纲,宋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J], 经济研究,2008(8)

[3]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6(12)

[4]王计乐,基于金融效率的中国金融结构分析,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谢清河,金融结构:路径、效率与改革,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中国金融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张杨,我国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总量层面和产业层面的实证分析,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6

(一)营销理念落后

营销理念作为整个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金融行业发展的方向标。营销理念绝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一时之举,而是统筹全局,以市场为结果导向,以客户需要为主的管理理念。但目前国内市场,许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对营销理念认识不够全面,存在着理解的误区:①营销只是简单的向用户销售产品;②营销只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与我无关;③营销只

是进行宣传;落后的营销理念,使得他们没有意识到全员营销的重要所在。

(二)营销管理体系不健全

现今,许多金融企业的营销管理体系尚未完善,负责营销管理相应的部门并未单独构建,只是简单的从属于企业的其他部门。这样做的结果是,营销管理部门不能完全发挥职能优势,市场调研、产品完善、活动法案策划等工作都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也无法有效进行。另外,有一部分金融企业还未构建系统地营销管理体系,相对应的员工考核、晋升、培训等工作也未开展。

(三)市场定位不准确,发展目标不清晰

清晰的企业发展目标,准确的市场定位,可以让金融企业充分调动自身的优势,开展营销推广工作,这将极大地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但是,当前很多金融企业为了快速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未衡量评定企业的自身优势所在,便开始大规模的盲目投资,这样取得的结果反而适得其反,这是因为企业的市场定位不准确,缺少客户需求的产品以及服务。没有清晰地市场定位和目标作为支撑点,企业想要发展无异于空中楼阁。

(四)缺少营销和金融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国内金融行业发展时间较短,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只具备金融专业的知识技能,缺乏营销相关的知识与能力,企业选拔人才时的选择局限性,也使得同时具备营销与金融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稀少。但反观先进国家的金融领域,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二、国内金融营销的战略规划

(一)树立正确的金融营销观念,让营销更加全面化

①金融营销理念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金融企业需要及时转变观念,以市场为结果导向,分析客户的心理,依此来对市场进行重新定义与规划,集中优势力量,投入到银行指定的金融市场。我们可以看出,用户的需求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对金融市场开展全面调研工作,分析得出用户的需求所在。客户在有时候对自身需求也很模糊,所以要对客户进行适当的指导建议。

②让营销更加全面化:所有的金融职能机构需要尊重用户的需求,并以市场为结果导向,准确了解了用户的需求后,通过相关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为其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及完善的服务。

(二)建全金融营销的管理机制

构建以金融市场、用户为导向的管理机制,将进一步健全金融营销规章制度。有效的营销应对内、外部的营销进行资源组合。相关金融企业应该针对以下几点进行工作的开展。

①创建相应的金融营销管理部门,以用户的需求、新产品研发、产品策划方案为重心开展工作,专项负责,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更会让企业的金融营销工作更全面的开展。

②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系统化的构建员工的管理制度与奖惩办法,加深员工对金融营销观念的理解,树立全面化营销的意识,从而打造规范、正规化的团队,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营销人员的能力。

③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并明确员工培训、监察、晋升等执行细则,以此来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与业绩,有效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与凝聚力。

(三)发挥企业优势,进行有特点的营销与服务

金融企业要及时开展市场考察工作,在明确了解用户需求后,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并根据规划方案进行相应的市场的调整工作,在合适时候,明确企业发展目标,研发创新产品,让金融产品多样化,满足用户的多方位需求,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样,对于企业的品牌建设工作也尤为重要,打造企业品牌识别系统,丰富企业文化内容、完善发展战略,通过独到的见解对品牌故事进行诠释,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凸出企业特点,是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吸引用户的选择,占据市场份额。

(四)金融营销人才的引入与培养

篇7

市场营销最早是工商企业尤其是生产消费品的制造商在经营实践中逐步摸索创造和运用的,金融企业对市场营销的认识及实施与其一般工商企业相比相对较晚。金融营销是指“金融企业以金融市场为导向.运用整体营销手段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客户需要和欲望的过程中实现金融企业利益目标的社会行为过程”。

一 、我国金融营销的现状

(一)观念落后。在金融业务活动中,大多数银行的经营观念还是停留在金融产品的推销阶段。而不是完全按照市场上顾客的实际需求提供优质服务。而一些主管贷款的银行高级职员,依然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有求于他的客户。这种以银行为中心的经营导向,是思维和观念上的落后。近年来,在我国的金融企业中已经开始广泛开展金融营销,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有较大的差距。

(二)专业营销人员匮乏。银行员工知识结构基本是金融专业,很少有营销专业人员进入企业,企业的招聘和培训也大多注重金融专业。专门负责金融产品市场推广的职员也多是从其他部门调来做简单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目前在商业银行人员的专业构成中,精通市场营销理论,谙熟市场营销策略、策划和实施的专业人员凤毛麟角。

(三)产品开发不规范,营销方式不合理。新的金融产品虽然不断涌现,但业务创新的思路狭窄,模仿的多、趋同的多、形式单一。有特色的少、科技含量高的少、形成品牌的少,发展缓慢,仅仅停留在存款、储蓄的品种增加上。如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当前的主要产品是存贷款,以存贷利差作为主要收益,而能否与外资银行抗衡所需的知识含量高、收益好的国债、贴现、抵押、担保、结算、咨询、、银行卡等产品所占比重仍不够大,创新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

(四)金融营销缺乏战略目标。营销战略出现盲目性和随机性主要表现为:(1)普遍缺乏从长远角度来把握对市场的分析、定位与控制,而是简单地跟随金融市场竞争的潮流被动零散地运用促销、创新等营销手段。(2)在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尚未与营销的战略目标和营销策略联系起来而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营销策略业务的拓展以公关、促销为基本方式,没有形成多样化的营销策略的科学组合。

(五)个人金融交易方式不完善, 营销宣传不得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开展主要依靠不断增加营业网点, 相当比重的业务都是通过下属分支结构的银行柜台交易完成的。国 内银行业务的扩张是伴随着网点繁殖扩大市场份额, 这样的分销体系既受地域条件的限又受时间的限制, 无法达到银行与客户的无逢对接, 让客户无法得到完全服务或只能得到部分服务。营业网点设立过于集中增加银行成本, 过于分散增加了客户的交易成本; 国内银行一般是早上九点营业,下午一般四点办左右停止营业, 五点关门, 节假日有些银行将大部分营业网点关门休息, 银行便捷、安全、增值服务难以体现出来。根据美国1998 年商务部统计资料表明, 增设营业网点的交易成本最高, 依据简单的商品定价公式是“价格=成本+利润”的法则, 成本增加利润不变, 只能提高银行对客户的收费标准, 使潜在的客户无法进入银行交易系统, 也制约了个人金融业务规模的扩张。

二、解决金融营销问题的策略

( 一) 转变营销理念, 开拓个人金融市场建立网上银行服务系统、电话银行服务系统、自助银行服务系统、ATM利POS系统, 各系统相互补充, 组成“交互式”的营销渠道延伸到最终客户, 实现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与银行互动式无缝对接。国内商业银行的营销理念严重滞后, 是导致了个人金融业务难以繁荣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的营销理念已由传统的“4P”、“4C” 转向“4R”。“4R”营销理论, 即建立客户联系(Relation)、提高市场响应速度(Response)、转向关系营销(Relationship)和营销回报(Return 或Reward)。“4R”营销理论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 着眼于银行与顾客互动和双赢, 把银行和客户联系在一起, 形成竞争优势。

( 二) 加强员工素质建设, 提高银行服务水平一线员工是银行的形象窗口, 如果一线员工素质较差, 直接影响到客户对银行经营能力的判断, 降低了客户对银行的信任程度, 相应也就减少了银行的客户群体。因此, 银行必须在人员招聘上, 挑选综合素质较好的员工。银行是重要的服务部门, 与其说在出售金融产品, 倒不如说在销售服务, 低劣的服务质量使客户退避三舍, 服务质量对客户很重要, 这就要求银行注重银行企业文化建设, 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银行在降低其他方面成本的同时,根据市场人力资源薪资状况, 合理调整一线员工的待遇标准。同时, 优化员工的知识结构, 更新观念, 做到与时俱进, 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使银行真正成为公众可以信赖的银行。做好金融营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艰巨的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金融营销人员的素质。如他们的营销理念、学识、创新能力等都将直接影响到金融企业营销创新能否实施和成功。

(三)采用适当的定价策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营销中的定价策略将日益重要。产品价格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金融营销的成败。金融部既要考虑产品的性质、产品生命周期,也要考虑到其他产品策略以及分销渠道等。通过成本或竞争导向的科学定价来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而且在各种利率和收费的运行过程中。金融部门要密切关注成本、竞争、需求等因素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价格的决策,以使价格在动态中保持旺盛的竞争力。

(四)通过高科技创新金融产品。金融业的传统业务获利空间越来越小,资产收益率也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营销必须更加注重金融创新,通过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银行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动地位。当前。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在于中间业务。因此.金融企业可以按照功能差异、对象特殊、技术领先、利益兼顾等原则,全方位地开展高起点、高技、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中间业务要向深层次发展,重点是向客户理财、资产(信贷)评估、投资咨询、财务顾问等方向发展。

(五)正确认识银行与客户的关系,谋求合作和均衡发展的营销策略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培养优质客户和忠诚客户,发展终身客户。客户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商业银行要以客户的需求为营销中心,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制定符合客户习惯,满足客户需求的营销方案,围绕本行发展规划制定短、中、长期营销计划。立足“银企”间法人关系,逐步完善客户资料数据库的原始积累,在数据库的支持下,运用电子商务等手段,开展便捷的结算、融资、、查询、投诉等业务支持,实现优质高效的服务。

金融危机以后,我国金融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格局。我国金融业营销起步比较晚,与美国金融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营销相比,我国金融业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业对营销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各金融机构本身的不断努力。我国的金融营销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8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4―0069―02

一、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向和特征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的货币政策方向发生了调整。为了缓解国内次贷危机的影响,美联储大幅度地降低利率,同时继续美元贬值的汇率政策。美联储2007年9月将联邦基准利率进行了三次下调,至2008年1月22日联邦基准利率降到3.6%,中美利差首次出现倒挂,2008年10月2日联邦基准利率首次降到1%以下。至2008年12月26日时联邦基准利率接近零利率水平(0.1%),之后一直在此附近调整。

同时,在2008年2月美国通过经济刺激法案,对美国个人和家庭注资超过1000亿美元。增加货币供给和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费减缓经济衰退。2008年3月美联储向一级交易商出借2000亿美元国债,2008年9月1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布什政府的住房抵押债券收购计划7000亿美元的一揽子收购方案。美国政府出资救助金额累计已逾万亿美元。2008年10月13日美国公布了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第一步,即向备受打击的美国各银行注资2,500亿美元的计划,用于购买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无表决权的股票,通过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使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以充实资本。其后又向保险业和汽车行业进行注资和提供政府担保。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又抛出一项高达800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在这项规模空前的刺激计划中,有6000亿美元用来收购相关抵押债券。

美国政府的救市行为表现为关注危机爆发后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此相对应,美联储希望通过降低利率和注资解决流动性问题。本文试图应用货币金融学经典理论来分析危机后美国利率政策调节和注资救市的效果。

二、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治理效果

(一)利率传导途径

根据传统的利率传导途径,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的扩张是通过如下途径来对总产出水平发生作用的,即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实际利率水平下降,从而降低筹资成本,进而引起投资支出的增加,最终导致总需求和总产出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住宅支出以及耐用消费品支出也属于投资决策。

由于利率传导机制中。对支出产生重要影响的是长期实际利率,而不是短期利率,所以消费者在目前市场不确定性条件下,即使短期利率降低幅度很大,也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并且对房地产住宅等投资的大幅减少会抵消利率下降对消费者投资支出的积极作用。因此除非这种接近于零的低利率能够长期维持下去,否则美联储短期内对利率大幅度的降低政策在短期内效果并不明显。

(二)财富效应

如果人们手中持有的资产的实际价值减少,将导致财富减少,人们会相应减少消费支出。美国次贷危机首先表现为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人们的固定资产净值减少,财富缩水。降低利息的政策调整虽然能降低还款成本,却不会为次级贷款人带来还贷收入,借款人收入能力不足丧失偿付能力。降息固然可以降低购房者的还贷成本,有利于房市的重新活跃,但由于决定房价更根本的是收人、供房贷款来源与供求格局以及信心预期等因素制约,美联储的降息举措对此次危机的治理效果不是很明显。

之后在2008年2月美国通过经济刺激法案对美国个人和家庭注资超过1000亿美元。以增加可支配收入。但是这点增加的收入和房地产资产价值的减少相比非常有限,除非注资的金额超过财富的缩水,否则很难刺激消费减缓经济衰退。

(三)托宾Q理论

托宾将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如果q值高,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资本重置成本,因而新的厂房和设备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说更为便宜。这样企业就会发行股票,企业发行少量的股票就可以购买到大量的资本品,因此企业的投资支出将会增加。相反,如果q值低的话,投资支出低迷。

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时,公众发现自己手中持有的货币量超过了意愿持有量。他们希望将多出的一部分支出投入股票市场,这会增加对股票的需求并提高股票的价格水平,而高股价会导致q值升高,并进而导致投资支出的增加。但是这种传导途径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下也出现了问题,次贷危机产生的信用危机和人们心理预期的作用。股票市场受到极大影响,股票的价格水平低迷,q值没有提高,导致注资政策的无效。

(四)消费生命周期假说

消费生命周期假说对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影响消费支出决策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在消费者可利用的资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消费者的金融财富(金融资产),主要由普通股票构成。当股票的价格下跌时,消费者的金融财富减少,因此消费者一生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减少,消费随之减少。

美国7000亿美元住房抵押债券收购计划的出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市场的信心,但是这笔注资主要就是用来救助银行,收购抵押相关债券,并没有明确详实的救助计划和监督体系。其它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盈利状况下降,股票市场的恢复和繁荣看不到明显效果。根据消费生命周期假说可知,消费减少导致经济衰退,即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是必然的也是短期内不能解决的。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篇9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的金融活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香港作为全球最发达的金融中心之一,其商业银行首当其冲,也受到较大的金融冲击。香港商业银行由大量的外商银行组成,在香港金融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香港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金融危机期间,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香港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监管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香港商业银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前,香港商业银行曾经历过四次银行金融危机。1840―1950年,香港绝大多数银行规模小、管理不完善。1961―1965年的银行倒闭风潮使香港银行业更重视风险控制。1978以后,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政策,1982―1986年华资银行危机后,香港对金融业的监管提高到国际水平。1991―1992年的外资银行危机进一步加强了香港银行风险控制的意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香港商业银行以较为完善的信贷政策和监管体系,安全地度过了,且表现远强于东南亚的其他各国。之前的四次银行危机逐步强化香港银行业的风险控制。从香港战后四次银行危机看,房地产市场衰退只是银行危机的导火索,银行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银行激进的信贷和投资方式,以及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不足。

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香港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制度已经在历次危机中较为完善地建立起来,但是巨大的金融冲击,使香港商业银行面临着一些新老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香港整个银行金融体系受到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炒家的炒作影响了港币的稳定。香港实行的是联系汇率,港元与美元挂钩。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炒家是赌港元贬值,采用的手法是同时沽空港元和港股。这次国际炒家采取的炒作手法则正好相反,是同时买入港元和港股,赌的是港元升值。2007年港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为7.80,下降为2008年的7.786,到了2009年更是降为7.75。二是银行的非传统金融服务需求急降,非利息收入大减,金融创新受到很大限制。与内地银行不同的是,香港银行的盈利当中,非息差收入占比颇高,有50%~65%之强。受累于金融危机,各大银行纷纷调整金融理财业务,拖累盈利大幅倒退。最具代表性的是雷曼迷你债券事件,涉及金额高达156.43亿港元,波及中银香港、东亚银行、花旗银行等20家银行和金融机构,购买人数超过4.3万人。三是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大幅提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股票市值由2008年的16261.4亿美元降为2009年的14896.4亿美元,降幅为8.4%。股票价格的下跌给香港整个银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受财务出现危机等传言影响,香港东亚银行连续两天出现挤兑事件。受此事件影响,东亚银行股价在当天午后开市即急挫11%,收市亦跌近7%。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仍然暴露了香港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组合营销能力不强,业务流程冗长低效,信贷资产定价能力弱,市场信息不灵敏、应变能力差,内控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

二、香港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期间所采取的监管措施

香港商业银行针对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从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设计和各项管理措施的创新上实施了一些政策措施。一是银行财务管理体系创新。香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和先发优势,系统的推广应用填补了财务信息化的空白,标志财务管理电子化迈出了第一步,对推动农行财务改革,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上线后,财务管理工作正式步入信息化管理时代,借助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实施了一系统财务管理创新,包括财务预算管理创新、财务决策管理创新和财务成本管理创新。二是强化银行业务执行和监管。对于银行客户来说,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往往是决定银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当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时,银行的业务管理体系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的业务执行的好坏除了需要强化核心业务之外,需要充分发挥银行资源在业务领域的有效配置。这些举措包括:围绕核心客户和核心业务强化竞争实力;围绕核心业务把握发展之源;发挥资源在业务经营中的促进作用;培训和提高各级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银行除了在业务管理方面的举措之外,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是必要的。在这方面,香港商业银行本着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的理念,在产品设计、柜面流程、结构转型、员工队伍建设以及执行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以达到转型和优化的目标,进一步应对各种市场风险和金融危机。具体包括:紧贴客户需求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落实精细管理全面提升银行转型质量;营造合规氛围全面提升执行力;抓好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软实力;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监管准确度。

三、香港商业银行监管举措的效果分析

香港商业银行的一系列金融举措,对改进银行经营、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1、经济资本回报率

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是指银行经营所取得的经济利益与各项资产(业务)面临的各项风险总额的比值,反映的是经济资本的使用效率。计算公式为:经济资本回报率=账面利润÷经济资本占用额×100%。经济资本回报率是银行经营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

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影响最大、应用最广泛的衡量股东价值创造水平的指针,是企业价值竞争能力最直接体现。受长期以来规模情结和速度偏好的影响,以往北京银行经济资本回报水平并不理想。2009年,香港商业银行(A行)经济资本回报率25.20%,系统内排名第6,进步较大。下面通过与系统中占平均水平的B行比较进行说明,如表1所示。

通过对杜邦模型分解,B行资产利润率与A银行绝对差距较大,不仅抵消了权益乘数优势,还直接导致了经济资本回报水平低。进一步分解可知,资产利润率水平低主要受资产收入率和收入利润率的双重影响,其中资产收入率为2.64%,比北京银行低0.99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为46.60%,比香港商业银行低5.77个百分点。

2、总资产回报率

总资产回报率(ROA)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它表示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总资产汇报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其中,利润总额指企业实现的全部利润,包括企业当年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支出净额等项内容,如为亏损,则用“-”号表示。利息支出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支出的借款利息、债权利息等。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之和为息税前利润,是指企业当年实现的全部利润与利息支出的合计数。平均资产总额是指企业资产总额年初数与年末数的平均值。总资产回报率作为资产营运效率指标,能够反映出资产创利的竞争能力水平。总体来看,得益于生息资产收益水平提高和中间业务超常规发展,北京银行总资产回报率稳步回升,与同业差距逐步减少。2009年,香港商业银行总资产回报率为1.80%。

3、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又称边际利润,是运用盈亏分析原理反映经营杠杆水平的指标。边际贡献一般可分为单位产品的边际贡献和全部产品的边际贡献,其计算方法为:单位产品边际贡献=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全部产品边际贡献=全部产品的销售收入-全部产品的变动成本。

很显然,边际贡献越大越好,在订价决策中,必首先保证边际贡献不为负数,其次应考虑,全部产品的边际贡献应足以弥补固定成本,并仍有一定的积余。而在特殊订价中,边际贡献保持正数是接受与否的底线。

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香港商业银行进行了一系列监管举措的创新,在银行经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2为香港商业银行与银行系统平均水平的边际贡献及边际贡献率的比较情况表。由表2可以看出,香港市行业银行(A行)总体的经营业绩比同行的平均水平(B行)较高。具体来看,2008年,B行边际贡献为94.77亿元,比香港商业银行低22.4亿元;2009年,B行边际贡献为80.29亿元,比香港商业银行低28.9亿元;2010年上半年B行边际贡献为62.63亿元,比香港商业银行低5.7亿元。

4、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情况不仅关系到业务结构转型和资本消耗的降低,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市净率(P/B)估值和市场价值水平。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情况也是反映银行创新能力的体现,是对银行多元化战略的度量。对于国际化的香港商业银行来说,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情况也是分散银行市场风险、提高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的结构性举措。当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性质的银行之间,差别较大。

目前,国际先进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均在40%~50%,甚至是70%~80%,金融危机期间,这一比例有很大程度的下跌。虽然,2009年来香港商业银行通过加大市场营销、紧抓收费定价管理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办法,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同比提升较快。2009年,香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37.56亿元,占营业净收入的17.84%,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2010年上半年,香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29.57亿元,占营业净收入的22.87%,比去年提高5.1个百分点。但是,总体来看,香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是较低,因此,这将是香港商业银行未来战略的调整方向之一。

5、其他效益指标

篇10

Abstract:Although the currency appearance of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seems to be illiquidity and financial market chaos,the real root of its lies in the transaction counterparty risk. Thus,while the Fed has taken an expansive monetary policy and inno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to increase the liquidity of financial markets,these policies can only inhibit economic recession in a short term,but can not really eliminate the financial crisis,it may be delayed or even deterioration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monetary policy,liquidity risks,counterparty risk

中图分类号: F830.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2-0009-04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在74亿美元的债务压力下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正式揭开美国次贷危机的序幕。此后,大量金融机构或因投资于次级债券出现重大损失而陷于破产,或因无法筹集资金而导致股价大跌。一时之间,众多金融机构纷纷大量囤积现金,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那么,这次金融危机的真实根源究竟是什么呢?美联储当局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否对症下药并且取得相应效应呢?本文将从金融危机的货币表象入手,对以上问题展开研究。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表象

众多金融机构突然大量囤积现金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流动性短缺、金融市场陷入混乱。

(一)同业拆借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的危机症状最早表现在伦敦同业拆借率上。图1记录了3个月的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和美国3个月隔夜指数掉期合约(OLS)的利差走势。两者的利差一般少于10个基点。这样小的利差主要是基于套利的原理:一家银行以LIBOR借出3个月期限的资金并进行放贷获利,同时通过联邦基金期货市场对冲隔夜利率变动的风险。但是在2007年9月9日,这一利差跳到了40个基点;而在整个2007年秋季, 这一利差都在25个基点和106个基点区间大范围波动。

(二)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上的危机主要表现在由Fannie Mae和Freddie Mac等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和同期限的美国国债的利差上。通常认为政府机构债券只比国债的风险稍高而流动性稍低,因此,两者的利差也一直维持在15到25个基点左右。但从2007年9月开始,两者的利差就翻了一倍,超过40个基点以上;到了2007年秋季和冬季,因为危机进一步严重,这种所谓的“机构利差”在2008年3月突破了90个基点。这种变化表明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因不愿再接受除美国国债以外该国任何其他债券,从而出现“资本逃离”。

(三)商业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市场上非金融商业票据与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的利差也不断扩大。前者是由大型公司如通用电气等发行的票据;后者则是以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的票据。因此两者的利差可以被看作是房地产市场损失的变量。Cecchetti(2009)的研究显示,2007年6月和7月间,ABCP较非金融商业票据溢价5个基点;2007年9月中旬,这一数据扩大到86个基点;而到了2007年12月初,则超过了100个基点。

另外就商业票据数量而言,危机前后的变化也很大。在危机开始时商业票据总量达到2.2万亿美元。其中,ABCP占总量的一半以上,达到1.2万亿美元。但是从2007年9月中旬开始,票据发行人开始无法像以往一样滚动票据有效期限,未偿清商业票据数量由此也陡然下降了近3000亿美元,到2007年底这一数字达到4000亿美元。并且,Cecchetti(2009)的研究表明,未偿清商业票据数量的下降完全可由ABCP的下降解释。

(四)回购协议市场

持有各种资产的金融机构主要依靠回购协议满足其短期流动性需求――这种需求在过去十多年里变得惊人的大。但就在金融危机前夕,这一状况发生根本逆转。因为回购协议需要抵押而联邦基金贷款不需要,所以回购协议利率通常比联邦基金利率低5到10个基点。但在2008年2月底,当联邦基金利率为3%时,国债的回购协议利率降到1.95%。最后,因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都迫切地想持有美国国债,甚至愿意接受零利率的回报,这使得回购协议利率进一步跌到0.20%。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真实根源

以上分析表明, 2007年8月初的金融恐慌引发了对现金的囤积以及风险溢价的大幅提高,从而导致金融市场上出现惜贷并最终发生流动性枯竭。那么,金融市场上何以会出现惜贷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放款人预期会有更多的客户出现违约,因而信贷风险会持续增加;另一个可能的解释则是,在放款时银行面临不确定性以及资产负债规模的约束,而银行一旦发放贷款后,就有可能或者因为受制于备用信用贷款条款而被迫进行放贷,或者因为持有的抵押资产贬值而蒙受损失,因此银行不愿意继续贷款。

可见,导致金融市场惜贷并最终发生流动性枯竭的逻辑根源在于:尽管市场上的金融机构都希图通过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在获取丰厚的佣金和手续费的同时把风险转移到下一个买家。然而,每个参与者是买方的同时也是卖方,因而风险并不能真正被转移出去。次贷危机爆发,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受到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是如此复杂和不透明,几乎没有一个机构完全清楚自己的资产多大程度上与次贷相关,更不清楚风险有多大;但每一个机构都清楚其他机构与自己的情况相同,从而无法信任其他机构并为其拆借资金。

因此,可以得到的一个结论是:尽管金融危机的最直接表象是货币市场的混乱,但危机的真正根源并不是导致这种混乱的流动性枯竭,而是隐藏于混乱内部的对手风险。事实上,Taylor(2009)通过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Taylor以LIBOR和OLS的利差作为对手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之和的指标,而以回购协议和LIBOR的利差作为对手风险的指标。回归分析表明,这两个指标高度相关。这一结果恰好证实,导致市场出现混乱的不是流动性不足,而是对手风险。

三、美联储采取的货币政策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当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干涸时,中央银行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一)传统的货币政策

1. 公开市场操作。从2007年8月9日开始的整个8月份,美联储频繁使用了公开市场操作。除通常采用的隔夜回购交易外,根据需要,还多次使用14日回购交易等满足市场持续流动性需求。2007年8月10日当日注入流动性更高达350亿美元,远远超过十亿美元日均交易规模。

2. 降低联邦基金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美联储通过降低基准利率来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整体利率水平,并影响市场流动性。因此,尽管面临通胀的压力,2007年9月18日至2008年4月30日,美联储共7次下调联邦基金基准利率;而2008年9月中旬金融危机恶化升级之后,美联储又分别于10月8日、10月29日和12月16日3次调降基准利率累计175个基点,目前,美国基准利率在0%―0.25%之间,已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3. 降低贴现率。贴现利率政策是美联储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通过规定贴现票据的资格来控制资金投向的一种金融政策。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将贴现率从6.25%下调至5.75%。2008年9月中旬危机恶化之后,美联储又3次下调贴现利率累计175个基点。至2008年12月,美联储累计下调贴现利率575个基点,并将基准利率与贴现利率的差距由100个基点降至25个基点。同时,美联储还多次放宽可接受贴现票据的范围,并将贴现期限由通常的隔夜暂时延长到最长可到90天。

(二)创新的货币政策

尽管美联储将常规货币政策手段几乎用到极致,但仍然不能阻止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国经济持续放缓的趋势。为此,美联储在2007年12月之后进行了货币政策创新,相继推出了多种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供给,放松银根,恢复市场信心。

1. 定期拍卖融资便利(Term Auction Facility ,TAF)。TAF是通过拍卖机制定期主动向存款性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创新,旨在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美联储每月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借款,提前确定数量,采取竞价拍卖的方式确定利率,同时收取金融资产作为抵押。所有被美联储银行认为财务状况良好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以及在一级信贷贴现窗口有贷款资质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均有资格参与TAF竞拍。从2007年12月12日TAF被创造出来至2008年11月10日,美联储通过23次TAF拍卖累计注入流动性资金达到14803亿美元。

相对于窗口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TAF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方面,TAF更有针对性,可以将资金注入问题更为严重的特定机构;另一方面,TAF使联储可为更多的交易商以更为宽泛的抵押物形式来注入长期资金。并且,操作过程中TAF确保银行可以匿名参与竞拍。这样,竞标者就不用担心竞标会被解读为资金处境极为艰难或急需资金融通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2. 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PDCF)。PDCF是一种针对投资银行等市场交易商的隔夜融资机制,旨在紧急状况下为市场交易商提供援助来拯救濒临倒闭的公司。PDCF允许一级交易商可以像存款类金融机构一样从贴现窗口借款,借款利率与贴现窗口的一类贴现利率相同,抵押品包括适用于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所有合格抵押品,加上投资级别的公司债券、市政债券、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由于一级交易商得以使用更为宽泛的债券抵押,这些债券在私人借贷过程中也被接受为抵押品。此外,PDCF还有助于降低用于抵押贷款的资产支持债券和美国国债之间的利差,从而提高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买卖资产支持债券的能力。PDCF于2008年3月16日被推出,2008年9月14日美联储宣布扩大PDCF适用的抵押品范围。在2008年9月15日之后,每周更新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PDCF项下数值由之前接近于零的低水平上升至800亿美元左右,表明PDCF力度有所加大。

3. 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TSLF)。TSLF是一种通过招标方式向市场交易商卖出高流动性国债而买入其他抵押资产的融资方式。TSLF由美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室承办,其交易对手仅限于以投资银行为主的一级交易商,交易商可以提供联邦机构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以及其他一些非联邦机构债券资产。它的期限一般为28天,可用于改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迄今仍被广泛使用。TSLF首次交易时间为2008年3月27日,2008年9月中旬次贷危机恶化之后,美联储于9月15日宣布扩大TSLF适用的抵押品范围为所有投资级债券。在2008年9月15日―11月10日,美联储通过15次TSLF操作向市场注入了共4300亿美元流动性资金。次贷危机以来的39次TSLF操作累计注入的流动性资金达到12832亿美元。

此外,美联储还通过AMLF(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Liquidity Facility,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融资工具)、CPFF(Commercial Paper Funding Facility,商业票据融资工具)及MMIFF(Money Market Investor Funding Facility,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等金融创新工具,以及与多国央行达成互换协议的形式,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四、 美国货币政策效应评析

显见的是,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的救市力度之大,政策变化之频繁,都是史无前例的。但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许多政策效应也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在实践中这些政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则尚待时间的检验。不过理论分析表明,这些货币政策可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应。

一方面,这些政策无助于消除金融危机。根据汤凌霄(2008)的归纳,对于中央银行的注资政策,英国央行行长Mervyn King,美国经济学家Gary Becker、Roubini,以及摩根斯坦利亚太区前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和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等都认为,该项政策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通货膨胀隐患。他们指出,仅通过注入流动性,只能推迟危机的到来并最终使危机更为深重;并且,央行注资是通过让信贷变得更为容易获取的方式解救被困的金融机构,使它们能继续不负责任地发放高风险贷款,从而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因而,美国等国家央行的集体紧急注资行为,只能令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流动性泛滥的形势加剧,从而催生下一个资产泡沫。

Taylor(2009)也指出,正是政府的货币干预政策导致、延长并恶化了此次金融危机。对政府政策反应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后,Taylor(2009)指出,2000-2006年间美国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实际利率低于常规下应有的利率水平从而带来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是引爆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而错误诊断银行信贷市场上的问题并以此进行的政策反应,进一步延长了金融危机的时间。Taylor(2009)认为,如果导致危机的原因是流动性不足,则通过窗口贴现或新增窗口或者提供其他的便利措施以增强流动性的政策反应就是恰当的。但是,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此次金融危机的真正症结在于对手风险,因此正确的政策措施应该是强调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和透明度,并直接应对因房屋价格下跌所导致的违约率的上升,或者寻求更多的途径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注入更多的资本。最后,缺乏清晰的、可预期的干预政策,恶化了金融危机。为什么对一些金融机构及其债权人提供援助但对另外一些金融机构则不提供,其干预程序和标准是怎样的?在什么情况下,政府会对金融机构进行救助?政府又会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救助?等等。这些不确定性和担忧导致银行同业借贷的风险溢价加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恶化。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抑制经济进一步衰退,长期效应则有赖于其他政策的配合。金融市场动荡会蔓延至实体经济,进而可能影响就业、投资和美国社会福利。因此,美联储进行注资干预,通过对市场流动性的直接投放,传递了着力缓解危机的信息,适度平缓了危机造成的恐慌心理,从而能有效增强市场信任度。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的邹新和程实(2009)分别从市场信心、信贷紧缩、商业票据和股票市场等四个方面,研究了货币政策的效应。他们发现,货币救助政策的出台,确实有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避免市场情绪的崩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信贷紧缩和商业票据市场的压力。不过,货币救助政策并未能起到全面挽救市场信心的作用,市场紧缩局面和票据市场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而且股票市场也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Mishkin(2009)从反向角度证实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短期内有助于抑制经济进一步衰退。Mishkin(2009)指出,如果联储不采取零利率政策,不给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结果会是怎样?显然,紧缩的货币政策无疑会降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结果是经济下滑更加严重,资产价值的波动更大,由此信用溢价上升并带来经济的进一步收缩。而经济的收缩又会导致更大的不确定性,并导致更为严重的风险后果和更为严重的经济收缩。如此循环。而且,如果美联储不采取扩张政策,国库券的利率会居高不下,房贷利率以及企业借款的成本都会比我们现在看到的要高。由此,消费支出会进一步降低,从而带来更为严重的萧条。因此,短期内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确实能减缓经济的进一步衰退。但Mishkin(2009)同时也指出,尽管低利率和增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的政策有助于缓解危机加深的步伐,但仍然需要扩张的财政政策来拉动美国经济,而财政政策需要在刺激当前经济和减少税收负担之间做出平衡。另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带来通货膨胀预期,导致在将来某一时期通胀水平显著增加。

参考文献:

篇11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的世界性金融海啸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可避免地,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同样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愈加突出。

一、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在动荡的国际金融形势下,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及信用风险水平都将上升。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会更加惜贷,贷款将会被限定贷给中小企业中的极少数技术进步型企业,并且要求接受贷款的企业信用度高,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比较好,财务情况比较透明。因此,贷款还是被限定给了极少数的大企业,中小型的企业仍然被排除在外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就是从企业融资资金来源划分,有政府支持的财

政渠道、银行信贷渠道、资本市场渠道、民间资本渠道等。其中以政府支持的财政渠道为主。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存在以下问题:

(一)融资渠道狭窄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单一,直接融资比例比较低。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的考虑,很少向中小企业提供长期性融资,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非常高。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内部融资和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融资渠道的狭窄和单一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融资结构不合理

在中小企业主要依赖内部融资和借款融资的情况下,各种融资方式没结构性失衡。在各种融资方式中资金的利用也不合理。中小企业发展急需的中长期资金,而其他融资渠道也难以提供其发展需要的资金,银行又难以提供长期信贷。

(三)融资成本过高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单一和融资结构不合理,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只能借助银行和内源融资,在融资时无法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和融资渠道选择适合自己资金需求的融资方式,并且存在在借款过程中的诸多手续问题。在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间的融资结构性失衡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复杂性大,融资成本高。

三、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应对策略

(一)积极拆借,内部集资

中小企业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项目、资源、劳动力、环境等优势,多方寻找,积极拆借,合理引资合资;另一方面,企业在内部可以通过向员工宣传企业经营理念,使员工切实明确企业发展、改善员工福利的双赢原则,内部筹集资金。

(二)合理配置,盘活资金

企业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必须做到合理配置,优化资金使用。具体的做法是:采取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压缩项目投资、实施最低成本战略、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争取最大限度增产增效;对于职工工资的发放,在不违法《劳动法》的基础上,以企业利益为核心,合理发放。注意货款的回笼。对于经营好、信用好、货款及时兑现的客户,在营销上应该适当倾斜,加快资金周转。

(三)选择最佳偿债方式,发挥资金效能

企业向银行或其它机构和民间借钱,偿还的方式有许多。决定企业偿还债务的方式不应只看到利息的多少,而应由企业的投资付税后的利润来决定。这个利润率若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企业应尽量把资金留在手中,进行利润更大的投资活动;当企业自身的投资活动的利润率低于银行利率时,企业应尽快偿还债务,采取灵活还债方式。

(四)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和银行资源,顺利实现间接融资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摆脱困境,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各商业银行也纷纷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举措。

(五)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在目前企业融资难上加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如通过私募股权融资和吸收风险资本,将企业部分股权出卖,获取现金。以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的需要,促进企业业务发展。

(六)政府完善有关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解困

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都有相对完善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世界各国都建立了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扶持不足。政府必须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总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难题,我国的情况更加严重,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和利益。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经济、金融在内的各项综合改革的进程,需要借鉴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及实践经验,并通过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中小企业最终走出融资困境。

参考文献:

[1]Berger A.N., Udell G.F. Universal banking and the futur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InSaunders,A.Walter,I.(Eds.)Universal Banking:Financial System Design Reconsidered. Irwin,Chicago,1996

篇12

逆周期宏观经济政策(counter cyclical policy)的概念已经被正统经济学边缘化很多年。金融审慎监管和流动资本的无息存款准备金是目前最新的逆周期工具。使用这些政策工具的目的是平滑国内经济繁荣萧条的周期和新兴市场强烈的顺周期资本流动模式。

诚然,许多研究表明新型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比较容易实施顺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但也有研究表明美国在2003年至2007年问大规模实施顺周期政策,导致金融系统所积聚的风险成为08年金融海啸的背后主要力量。

因此,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在大萧条时期,逆周期政策已经强势归来。本文主要回顾逆周期政策在印度和巴西这两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实施的经验。Reddy and Villar(2010)关于印度的研究表明,逆周期政策在缓和信贷泡沫和避免国内证券组合资金错配上表现出色。Barbosa(2010)则向我们展示了巴西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所实施的一揽子逆周期政策。

一、印度经验

实施逆周期政策前印度经济状况如下:第一,宏观经济在较长时问内保持稳定增长;第二,投资需求及消费需求保持强劲增长,资本回报率高于业洲其他国家;第三,信息技术的出口保持强劲有力的增长;第四,财政赤字持续高企。

印度的逆周期政策包括以下:

第一,印度央行于2000年整体利率呈下降趋势时,为印度所有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做了利率上升期背景下的压力测试,并要求银行建立投资波动准备金。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将投资分为以下三类:长期持有(Held to Maturity)、可供出售(Available for Sale)、可供交易(Held for Trading)。

第二,当消费者拥有较多信贷和股票时,消费者信贷和资本市场的风险暴露权重比由100个百分点提高到125个百分点;当注意到房价急剧上升时,银行对消费性住房的风险暴露权重由100个百分点调整到125个百分点。

二、巴西经验

全球背景下的信贷困难导致国内信贷供给的急剧下降,同时也给巴西国内经济造成沉重的负面打击。商品价格的下降和世界贸易流通的减缓也对巴西的出口造成伤害,同时造成大量资本外逃,致使雷业尔兑美元汇率在2008年底一路走高。货币的贬值,流动性限制和下降的国际需求导致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一路下挫,导致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的急剧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巴西的GDP下降了4.3%。

巴西政府应对信贷损失的直接措施是为国际和国内市场提供流动性。为了对抗贬值以及外汇市场的流动性限制,巴西央行使用国际储备在现货交易市场出售美元并且为巴西出口提供临时信贷便利。国内方面,巴西央行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并于2008年底为货币市场提供了相当于GDP3.3%的流动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下调避免了金融危机的深化,但仍不够增加巴西企业和家庭的信贷供给。为解决这个问题,巴西财政部为巴西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了相当于GDP3.3%的特别贷款便利,后者为流动资本,中小型出口企业提供了一些特别贷款便利。

货币政策的实质必须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弥补,以避免存货的过度堆积。为了避免区域层面的顺周期财政政策,逆周期财政政策也包括财政收入从联邦政府到州或者自治区政府的转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