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育基地建设规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逐渐成为阻碍城市发展建设的一大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城市轨道交通地铁中,大客流问题一直不能得到完善的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交通地铁车站建筑的不合理布置造成的。地铁车站建设投资规模大、建造周期长,地下土地建设结构一旦定型就很难再做出改造,所以,地铁车站建设尤其要强调大客流交通建筑的理念,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但是,当前国内一些建筑设计人员往往由于不熟悉地铁车站交通特征、实际运营等情况,在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对大客流的行为特征不能进行深入分析和考虑,致使车站设计无法应对未来不可预测的客流变化及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一、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存在的问题
从建筑专业角度来看,当前国内地铁车站建筑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车站建筑形式统一。国内地铁车站在乘客进出站流线设计、平面形式、空间效果等方面雷同,差异性不大。常见的皆是长道、低矮的矩形站厅和站台,毫无个性化特征,不能体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味。其次,没有考虑到平面功能和车站细部设计。车站要想体现以人为本的功能性,需要将平面功能和细部设计融为一体,否则就会为乘客带来不便。比如,很多地铁车站没有设立公共卫生间,在很大程度上给乘客造成不便。再次,功能性综合开发较少。国内很多城市的地铁车站仅将功能性定义为交通功能,而没有认识到引入更多的商业元素,这就使得其功能性开发不足。最后,不重视可持续发展。在对地铁进行设计建设时,没有考虑地铁之间或者地铁同其他性质的交通设施之间的彼此换乘问题,尤其是对于大型的地铁来说,更需要较强换乘车站的建筑设计。
二、大客流运用视角下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优化设计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形式,地铁车站顺畅的乘客流线是其发挥功能的重要表现,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应充分基于大客流运用视角进行专业性优化设计。
第一、车站出入口及站内通道优化设计
必须要保证车站出入口、通道与站厅的顺直、通畅,同时,车站立柱设计要注意避让出入口通道的客流方向,合理设置车站出入口附近自动售票机、充值机的位置,以便于大客流集散。针对通道设计,可以一方面调整出入口通道转折布置,畅通客流流线;另一方面调整柱网平面设置,避免客流拥挤。比如某车站站厅立柱等跨设置(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出入口正对面有一立柱,左侧为自动售票机,右侧净距小,尤其是当排除建筑装修之后,净距更是大幅度降低。这种设置极易在客流高峰期造成通道内购票拥挤,且客流不易疏散。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可以适当调整柱网,或者右移出入口,尽量使立柱避开乘客通道。
第二、车站楼扶梯优化设计
当前《地铁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地铁车站楼扶梯最大通过能力为:自动扶梯9600人/h・m,双向混行3200人/h・m。然而实际运营中会因为客流行为复杂性、车站运用状态等问题,使通过能力小于这一规范标准。要想缓解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合理布置建筑平面,尽量在规范允许的情况下新增楼扶梯数量。为了充分适应大客流运营需要,并切实落实人性化的公众服务理念,增加地铁车站的垂直提升能力,新增适当的楼扶梯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应该根据客流预测的实际情况对楼扶梯的总宽度进行计算和评估,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乘客安全疏散。这就要求楼扶梯的疏散能力应充分立足对未来大客流等情况的充分考虑的基础上,且疏散能力必须适应远期客流变化。为了进一步加强乘客疏散的效率,楼扶梯设置必须注意深埋车站的纵向疏散,以充分保证乘客安全。
其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楼梯形式,并对楼扶梯进行组合。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尽可能将直跑楼扶梯设置在站台至站厅层之间,若实在局限于用地紧张而无法设置时,也能替换成双跑楼扶梯。这主要是因为直跑楼扶梯更加顺直、通常,能直接安全的将乘客输送到站厅层,而多跑楼扶梯难免在休息平台处造成乘客停滞、拥堵,高峰期无法保证安全性。二是独立设置侧式站台楼扶梯,在保证站台总宽度不变的基础上新增楼扶梯处的站台宽度,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站台上可能会出现的大客流拥挤现象。最后,适当调整楼扶梯位置,防止立柱及其他建筑构建对楼扶梯梯口的通过能力造成影响,避免其与人流形成冲撞。
第三、车站换乘设施优化设计
通常情况下,换乘车站的客流集聚效应使其拥有大量客流群,且来自各线车站的瞬时换乘客流集中度较大,同时,由于路网的有序性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造成换乘车站站台至站厅垂直提升压力。所以,在进行车站换乘设施优化时,要充分考虑通过站台换乘和直接在站台间换乘的方式,以避免高峰期换乘能力不足。其中,站台间换乘方式方面,分别于两个站台的中部设置对称“十”字型换乘楼梯,均匀分布换乘客流。另外,在充分考虑换乘客流通过能力的基础上,于站台一端设置“T”型换乘点。站厅直达站台层楼的扶梯不应设置在上下二层重叠布置的站台上,以避免乘客大幅度拥挤到站厅去辨别方向。在车站换乘通道方面,尽可能将通道连接在2个车站站厅之间的中部位置,缩短乘客步行距离。同时,基于很多地铁车站与周边地下综合开发相结合,这就要求必须充分保证地铁内部的使用和管理功能。另外,上部开发建筑的地下结构不能影响地铁换乘通道的正常使用。
三、结语
当前,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积极应对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大客流,地铁车站必须对站内建筑进行合理布局,保证站内建筑设置能充分体现以乘客需求为本的理念,树立轨道交通大客流交通建筑的基本准则。力求使地铁车站的建筑布置真正体现交通建筑的特征。切实营造地铁车站建筑布置紧凑、管理方便、乘降安全、换乘方便、客源疏散流畅、迅速等布局环境,以真正助力城市化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姬利伟 地铁车站出入口设计方法[J];铁道标准设计;2011年
(Xi'an Aeronaut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 710089,China)
摘要: 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础,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科学研究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将使学院实训体系更加优化,实训资源更加丰富,实训管理更加科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Abstract: Th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ining high quality personnel. Studying and developing plans of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will make training system more optimized, training resources more richer, training management more scientific,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关键词: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Key words: training base;building;planning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87-01
1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实施意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是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学院现状,经多方筹集资金同步投入,将逐步建成与12000名在校生教学、实训规模相匹配,以航空、机械、自动化、汽车类专业为重点,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为一体,具备社会技术培训及服务的区域共享实训资源。
2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围绕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专业实训基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在规划实训基地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建设发展及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挖掘原有实训室潜能的基础上,实现相近实训室功能上的重组。从提升实训基地整体功能,满足人才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培养上规划新建实训基地,完善“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能力训练体系。
2.2 内筹外引,多途径建设实训基地,拓宽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渠道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拓宽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建设实训基地,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争取企业与各界的捐赠、支持,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依托专业人才建立产学紧密结合的实体,依托实体办专业,形成多模式、多特色的建设思路。
2.3 师资配备相当结合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组建与实验实训教学相应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满足教学和培训需要。各系部成立实训教研室,成员应是“双师型”教师。基地教师总量按规划配置,教学选聘等有关制度办理。组建实训教师梯队,形成骨干名师群体和后备队伍。
2.4 规划变更有序规划审批后,专家组在新提出的改进建设初步审议中,对确有重要价值的改进意见向教务处提出变更立项报告;教务处负责人及相应系部负责人就实训基地变更方案向院长办公会上的各位委员汇报,在取得各位委员一致认同的情况下,方可审批通过,并将审批结果通报国资、财务、审计、系部等相关单位。对已采纳的变更方案在原规划中相关内容的修订和实施,由系部实训基地建设领导组按规定办理。任何人不允许擅自对规划进行变动。
3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
3.1 建设健全全国高职示范型实训基地在2011-2015年期间,学院将与新开专业同步实施学院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将其建设成为与学院“国家级重点示范高等职业院校”规模相当、水平相乘、配置一流、高效运作的基地。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抢抓机遇,用雄厚的办学实力适应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质量的要求;用充足优质的实训条件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和快速增长的培养规模。
3.2 建立实训(室)基地网络信息教学平台高校实验教学网络信息平台是高校实验教学实现实践资源和教学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平台。平台应由实验室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实验精品课程网、实验教学课件、实验课程中心、实验室运行查询系统、实验数据管理系统、学习系统、实验考核系统、设备和器件耗材管理系统等组成。高校实验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其主要功能是:安排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课表;实验报告提交、评阅;实验数据存储;实验成绩考核评定、管理;实验现场指导和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等功能。学院青果教务管理软件已经实现全院实验课表的网络系统安排,极大地规范了实验教学秩序,有利于学院监督、督促各教学单位实验、实习的执行情况。
3.3 基地为校企合作、校际联合、资源共享搭建优质平台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以双方互利双赢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院“合作基地”是以高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对象培养任务。如学院“中锐汽车实训基地”即是以这种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学院为“中锐”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企业提供教学仪器设备,配合学院建成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合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队伍,共同研究制定适合该专业人才发展的培养计划。
3.4 西航工业生产训练中心为生产性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西航工业生产训练中心是学院投资创办的校办企业, “训练中心”完全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战性,这是其它校内实训基地所无法替代的。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训练中心”自身的实际确定如下的建设方案。①学院兴办企业,企业回馈学院。“训练中心”作为学院重要的实训中心,提供着真实的工作环境,每个学年度承担学院各专业学生实训近200班/周。②发挥“训练中心”与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将毕业生就业与校办企业紧密联系,通过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工厂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
4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注意的问题
①根据全院专业建设的规划,对实训基地坚持统筹规划,分五年实施的原则。②实训基地的各实训环节,应考虑各自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训功能模块。③立足于本地区,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④为避免实训基地重复建设,实训设备较低使用,且考虑为学院减少投资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要做到一机多用,一室多用,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实训基地建设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作者简介:杨小琨(1973-),男,河南林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副教授;李献忠(1971-),男,河南荥阳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4)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31-03
培养具备熟练动手能力、解决工程典型问题综合职业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术应用性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训练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真实模拟职业环境的实习实训,才会使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要求的职业技能,提高技术水平,快速地走向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适应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需求。完善的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前期条件,是高技术应用性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如何建设好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愈加重视,以中央及省级示范校、骨干校以及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各电力类高职专院校的实训基地硬件条件得到极大的提升,大量新建及扩建的实训基地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方面,许多高校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1,2]为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在实训基地使用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中,仍存在诸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
当前高职专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普遍存在院校、专业条块分割,加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时间紧、任务重,各院系或专业仅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完整性需求提出建设规划,缺什么补什么,导致相当一部分实训基地重复建设。或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后,却因为课程体系设置、课时安排、实训师资、运行费用等问题出现严重闲置,没有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应有作用。
2.实训项目设置耦合性差,教学组织严重滞后
首先,由于受到已有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影响,实训项目的设置往往为满足某个单项职业技能的训练或某门课程的需要,而没有从职业典型工作完整流程的层面进行总体设计。这就导致实训项目凌乱、散落,不同实训项目之间缺乏有机的耦合联系,在核心职业技能及能力培养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在项目具体实施中,受到师资、工位不足及传统教学组织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院校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简化为在实验室、实训室中进行的理论教学,并没有脱离传统现场教学、参观的禁锢。这种方式没有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精髓——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忽视软件环境的支撑作用
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硬件设施是基础,教学资料、质量监控、师资等软件环境是主干,两者缺一不可。但在目前的实训基地建设中,硬件建设容易实施,而软件环境的建设成为目前制约实训教学质量提高的短板。
第一,教材作为实训教学资料的重要一环,严重滞后于技术发展和设备应用。目前,各出版社、学校很重视理论课程教材的建设工作,近年来出版大批基于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教材,为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施提供坚实保障。但实践教学具体实施中所必备的实训教材、指导书等,则由于各学校实训设备、专业人数的差异,导致其针对性强、用量小,很难通过常规途径正式出版。而教学组织时直接使用工程标准、规程、手册,则由于面向对象的不同,学生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抵触,因此高职专院校实训教材多采用自编校内教材或讲义的方式。但由于缺少资金、人力的支持,加之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对此类教材均不认可,导致教师对实训教材编写兴趣不高,不能根据行业技术发展状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多数实训教材内容陈旧、脱离现实。
第二,实训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完善或缺少落实。目前各高职专院校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基本健全,教学督导、说课等各类活动开展频繁,对教学效果提升明显。但在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由于其个体差异大、实效性强,并没有形成一套通用的、广为认可的指标体系。虽有一些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相关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还不够成熟,局限性明显,不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3,4]这导致实训教学组织实施中,授课质量要考较教师的责任心,教学效果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
第三,发挥实训基地功能,保证实训教学质量,还需要一支数量充足、操作技能高超的“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但目前各高职专院校的实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数量少、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共性问题;实训教师待遇低,人员不稳定,重理论轻实训的用人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这些问题究其根本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上层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完成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这需要实训基地应具备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流程匹配的实训项目和满足真实职业环境要求的条件,因此,各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形式并不是单一的平面扩展型,而是应包含校内、外不同层次和环节的立体式构建。因此,学校的整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注重对专业培养对象职业技能特征的深入研究,明确把握目标定位。在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注重实训基地的整体规划、上层设计、分层推进
在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中要依据专业岗位群及职业技能特性的深入分析,定期由学院(系)提出实训基地的中长期建设规矩。学校层面则应组织校内、外专家,从技术性、生产性、教学性和服务性四个方面综合评价方案的优劣,并根据专业需要和学校统筹要求对建设项目进行汇总和归并,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实训基地总体建设方案。此外,应适时结合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状况对规划方案进行修订,分层推进,保证实训基地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
2.科学论证实训项目设置,注重项目立体化和实景化的构建
以职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典型工作流程为主线,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立体化地构建发电技术类各专业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应尽可能与实际生产过程相一致,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里完成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感受职业氛围,养成优良的劳动纪律、职业习惯。
3.注重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的同步规划和实施
实训基地的使用效果要靠软件来保障,因此在实训基地的规划中,要注重软件建设的同步设计,即在规划实训室时即应制订出项目设置、教学资料准备、师资配置及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等相关内容的建设计划,在实训室建设的同时按计划完成上述软件环境的建设,保证在实训室正式投入使用时软件环境的完善。
三、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的具体措施
1.准确定位专业培养对象的职业技能特性,科学规划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可分为三类,即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发电技术类专业所面向工作对象均为高度复杂化的,涉及机、炉、电、控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其工作流程常常涉及若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并行推进,而并非某一项或多项典型工作任务的串行简单重复。发电企业更加重视毕业生是否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能解决并行工作任务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能力,因此发电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定位到知识技能型人才。[5,6]对于知识技能型人才采用简单地分散训练模式会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实现多学科复合型技能的培养。因此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以综合型实训基地建设为主干,辅之生产主要环节重点技能实训场所。
2.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要科学论证,综合评价
首先实训基地建设要尽能体现发电技术最新的设备与生产技术、工艺,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能学到并掌握发电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及新工艺的应用,有效地推动课程建设,同时有力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
其次,由于发电厂生产设备体积庞大,系统复杂,完全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突出其仿真性特点,即以各类型仿真机、缩小或简化的生产系统为平台,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尽量贴近现场实际生产过程的实训环境。
再次,要体现教学性的特点。实训基地的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组织实施等方面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前提下,也要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最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不仅要为校内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也必须考虑对外承担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或培训的功能,能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并通过这种开放性与企业保持良好的联系。
3.精心设置实训课程和实践项目,构建出立体化的核心职业技能培养框架,并保证能力培养的层次递进性和连续性
如何基于行动体系,在教学做一体的框架下完成职业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对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树立正确的认识,即将所有实践环节都分散在理实一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中进行并非对所有职业领域都是适用的。对诸如发电技术类专业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而言,这种职业技能训练模式人为割裂实际若干并行工作任务间的有机联系,并不利于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训课程的设置中,单项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环节可以归并到相应的理实一体学习领域课程中。但对于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复合性操作技能训练,如火电机组运行等,则更宜以独立实训课程方式开设。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中还应注重不同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主线,立体化构建实训项目,按工程通用技能专业单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层次递进、连续训练,切实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复合职业能力。
4.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实训基地的软件建设水平
采取必要的鼓励措施,在实训基地规划的同步制订出教学资料完善、师资培训等软件建设方案,并与实训基地建设同步实施,同步投入使用。
(1)完善实训教学的资料建设。考虑到发电类专业实训设备的针对性和专业面向范围,应重点依托各类校企合作的平台,与设备供应商、发电企业共同开发编写实训教材、讲义,使教材符合行业企业标准、工作流程,符合高职学生教学需要。此外,针对实训基地设备状况和课程实践教学开展需要,完善课程标准、学习指南、工作页、操作票等教学资料,为实施“教、学、做”—体化教学奠定必要基础。
(2)以企业的工作标准为考核基础,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从职业技能熟练程度、专业知识应用水平、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考核的过程化、标准化,督促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全方位推进实训师资建设。发电类技术实训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综合性,这就要求实训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丰富的工程现场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要通过引进和现场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实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工程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由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用人机制短期内难以扭转,因此在实践教学中组建教师团队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即一门实训课程由2名或以上教师承担。
四、结论
高职专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改变以往条块分割、缺乏总体设计和忽视软件建设的做法,从学校甚至区域层面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结合专业特点基于行动体系和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实训项目的设置,落实硬件和软件建设的两同步,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童卫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2):86-87.
[2]王晓江,罗怀晓, 梁熠保,等.高职工科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180-186.
[3]周文锦.试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运行绩效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9,(11):10-12.
中图分类号:F56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民航基地的建设和规划,拥有良好的民航基地建设环境、政策投资上合理优惠、便捷方便的交通优势、丰富充足的民航相关教育素材资源以及完善服务体系的高效合理,以上所说的这些都是在生态环保的基础上去建设实施。我们将民航技术装备中的前期加工制造、稳定开发、后续保养以及各项技术服务和系统培训为一体建设规划现代化民航基地,将科学技术和产学研究互相融会贯通,相互配合、稳步推进属于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地域,对航空基地产业的自身聚集效益加以充分利用,推进民航基地的产业化发展,将航空产业基地建成能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航空全过程服务的载体、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航空基地的建设将秉承“科学前进、市场运转、创新进步、政府主导、管理有效、”等一些列想法,将航空产业基地建设成具有先进国际水平的通用航空全程服务,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内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国内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最终建设成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通用航空基地。我们在全面实施建设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计划的同时也要提出生态环保。有效的累积自然物质财富,选择一种既满足人类经济科学发展进步的自身需求,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合理发展,使国民经济与自然生态保持可持续增长。
一、建设民航基地的发展思路:
将航空产业经济和临空经济作为发展主体,重点提高通用飞机及公务机的制造、航空文化与教育培训的提升与航空服务产业等。引进国内外先进民航技术并加以创新,积极发挥区域经济政策和优势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航空基地建设环境和规划氛围,使得民航基地能偶聚集发展和经营更加规范化,逐步将民航基地建设成为民航科技产业链中完整先进的科技产业基地。
二、民航基地的建设定位:
民航基地的建设,促进我国的经济繁荣,也是当代社会航空产业的一个巨大突破。在引进国内外航空系统中先进的设备和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合理规范的进行民航科技研发和阶段性的培训,提升员工自我素质和基地的整体内涵 。
三、建设民航基地的目标:
1、 近期目标:
促进各国外企业的本土化生产,同时聚集各国内企业进入民航基地创业,民航技术培训和服务群体初具规模,民航基地产业化发展和技术研发平台基本成型。努力建造成为国家级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
2、 中期目标:
我们要严格遵循民航基地建设规划中的空间规划布局并显著的树立民航基地品牌,将航空产业打造成集聚工程;对民航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培育和扶持的政策,后续着里发展相关航空产业领域;建立多元化投融资融资模式,加大基础投资力度;打造人力资源培训和科技发展平台,设立产学研发展基金;全面打造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申报国家级航空产业园:在民航关键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民航界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产业基地,实现民航基地的经营规模化。
3、 远期目标:
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中国民航产业中的“硅谷” 世界民航高科技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基地, 使之成为21 世纪全球最重要的航空产业领域。建成适应民航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体系。秉承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原理,在当今人类现代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做到降低自然生态的破坏率,为实现民航基地建设与环境生态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寻找一个的平衡点,未来民航建设的发展方向是计划以“生态名航”为主。
四、民航基地的重点发展方向:
1 、产业方面:
民航基地各类通信导航设备改进制造;
机场的各种特种设备制造;
完善提升民航系统的信息产业;
有效合理的安排飞机设备维修及空管;
2 、科研方面:
建立虚拟网络化的民航科学技术平台等;
设立民航基地的下的各个分支平台;
设立国家级的民航科研重点实验室;
设立若干个企业研发中心。
3、其他方面:
设立民航技术产品认证中心;
提供民航技术服务;
建立民航技术培训;
建立科技人才创业园。
五、民航基地的建设规划:
建立民航基地还要注意选址区位、占地规模、交通条件、功能分区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因素。像民航技术中心、民航产品设计中心、民航工程中心、民航试航审定中心、民航培训中心和航空技术展示中心等等。并结合现场生态环境,在基地建设和自然生态相融的基础上进行划分制造、加工、研发、培训功能区飞机维修和技术服务功能区,并齐全的提供民航基地那个的水、电、暖、气、通讯、道路等的基础配套设施。
结语:国家民航基地的规划建设,搭建了推进、吸收和提高国际化一流的民航技术平台产业,使其成为民航基地科技化研发和企业服务的重要媒介,也使的民航基地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阶段。层层落实,按照项目实施进度高质量的完成每项工作,来确保每项建设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民航基地产业的聚集效益和推进民航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