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基地建设规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逐渐成为阻碍城市发展建设的一大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城市轨道交通地铁中,大客流问题一直不能得到完善的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交通地铁车站建筑的不合理布置造成的。地铁车站建设投资规模大、建造周期长,地下土地建设结构一旦定型就很难再做出改造,所以,地铁车站建设尤其要强调大客流交通建筑的理念,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但是,当前国内一些建筑设计人员往往由于不熟悉地铁车站交通特征、实际运营等情况,在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对大客流的行为特征不能进行深入分析和考虑,致使车站设计无法应对未来不可预测的客流变化及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一、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存在的问题
从建筑专业角度来看,当前国内地铁车站建筑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车站建筑形式统一。国内地铁车站在乘客进出站流线设计、平面形式、空间效果等方面雷同,差异性不大。常见的皆是长道、低矮的矩形站厅和站台,毫无个性化特征,不能体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味。其次,没有考虑到平面功能和车站细部设计。车站要想体现以人为本的功能性,需要将平面功能和细部设计融为一体,否则就会为乘客带来不便。比如,很多地铁车站没有设立公共卫生间,在很大程度上给乘客造成不便。再次,功能性综合开发较少。国内很多城市的地铁车站仅将功能性定义为交通功能,而没有认识到引入更多的商业元素,这就使得其功能性开发不足。最后,不重视可持续发展。在对地铁进行设计建设时,没有考虑地铁之间或者地铁同其他性质的交通设施之间的彼此换乘问题,尤其是对于大型的地铁来说,更需要较强换乘车站的建筑设计。
二、大客流运用视角下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优化设计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形式,地铁车站顺畅的乘客流线是其发挥功能的重要表现,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应充分基于大客流运用视角进行专业性优化设计。
第一、车站出入口及站内通道优化设计
必须要保证车站出入口、通道与站厅的顺直、通畅,同时,车站立柱设计要注意避让出入口通道的客流方向,合理设置车站出入口附近自动售票机、充值机的位置,以便于大客流集散。针对通道设计,可以一方面调整出入口通道转折布置,畅通客流流线;另一方面调整柱网平面设置,避免客流拥挤。比如某车站站厅立柱等跨设置(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出入口正对面有一立柱,左侧为自动售票机,右侧净距小,尤其是当排除建筑装修之后,净距更是大幅度降低。这种设置极易在客流高峰期造成通道内购票拥挤,且客流不易疏散。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可以适当调整柱网,或者右移出入口,尽量使立柱避开乘客通道。
第二、车站楼扶梯优化设计
当前《地铁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地铁车站楼扶梯最大通过能力为:自动扶梯9600人/h・m,双向混行3200人/h・m。然而实际运营中会因为客流行为复杂性、车站运用状态等问题,使通过能力小于这一规范标准。要想缓解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合理布置建筑平面,尽量在规范允许的情况下新增楼扶梯数量。为了充分适应大客流运营需要,并切实落实人性化的公众服务理念,增加地铁车站的垂直提升能力,新增适当的楼扶梯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应该根据客流预测的实际情况对楼扶梯的总宽度进行计算和评估,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乘客安全疏散。这就要求楼扶梯的疏散能力应充分立足对未来大客流等情况的充分考虑的基础上,且疏散能力必须适应远期客流变化。为了进一步加强乘客疏散的效率,楼扶梯设置必须注意深埋车站的纵向疏散,以充分保证乘客安全。
其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楼梯形式,并对楼扶梯进行组合。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尽可能将直跑楼扶梯设置在站台至站厅层之间,若实在局限于用地紧张而无法设置时,也能替换成双跑楼扶梯。这主要是因为直跑楼扶梯更加顺直、通常,能直接安全的将乘客输送到站厅层,而多跑楼扶梯难免在休息平台处造成乘客停滞、拥堵,高峰期无法保证安全性。二是独立设置侧式站台楼扶梯,在保证站台总宽度不变的基础上新增楼扶梯处的站台宽度,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站台上可能会出现的大客流拥挤现象。最后,适当调整楼扶梯位置,防止立柱及其他建筑构建对楼扶梯梯口的通过能力造成影响,避免其与人流形成冲撞。
第三、车站换乘设施优化设计
通常情况下,换乘车站的客流集聚效应使其拥有大量客流群,且来自各线车站的瞬时换乘客流集中度较大,同时,由于路网的有序性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造成换乘车站站台至站厅垂直提升压力。所以,在进行车站换乘设施优化时,要充分考虑通过站台换乘和直接在站台间换乘的方式,以避免高峰期换乘能力不足。其中,站台间换乘方式方面,分别于两个站台的中部设置对称“十”字型换乘楼梯,均匀分布换乘客流。另外,在充分考虑换乘客流通过能力的基础上,于站台一端设置“T”型换乘点。站厅直达站台层楼的扶梯不应设置在上下二层重叠布置的站台上,以避免乘客大幅度拥挤到站厅去辨别方向。在车站换乘通道方面,尽可能将通道连接在2个车站站厅之间的中部位置,缩短乘客步行距离。同时,基于很多地铁车站与周边地下综合开发相结合,这就要求必须充分保证地铁内部的使用和管理功能。另外,上部开发建筑的地下结构不能影响地铁换乘通道的正常使用。
三、结语
当前,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积极应对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大客流,地铁车站必须对站内建筑进行合理布局,保证站内建筑设置能充分体现以乘客需求为本的理念,树立轨道交通大客流交通建筑的基本准则。力求使地铁车站的建筑布置真正体现交通建筑的特征。切实营造地铁车站建筑布置紧凑、管理方便、乘降安全、换乘方便、客源疏散流畅、迅速等布局环境,以真正助力城市化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姬利伟 地铁车站出入口设计方法[J];铁道标准设计;2011年
(Xi'an Aeronaut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 710089,China)
摘要: 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础,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科学研究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将使学院实训体系更加优化,实训资源更加丰富,实训管理更加科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Abstract: Th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ining high quality personnel. Studying and developing plans of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will make training system more optimized, training resources more richer, training management more scientific,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关键词: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Key words: training base;building;planning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87-01
1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实施意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是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学院现状,经多方筹集资金同步投入,将逐步建成与12000名在校生教学、实训规模相匹配,以航空、机械、自动化、汽车类专业为重点,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为一体,具备社会技术培训及服务的区域共享实训资源。
2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围绕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专业实训基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在规划实训基地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建设发展及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挖掘原有实训室潜能的基础上,实现相近实训室功能上的重组。从提升实训基地整体功能,满足人才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培养上规划新建实训基地,完善“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能力训练体系。
2.2 内筹外引,多途径建设实训基地,拓宽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渠道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拓宽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建设实训基地,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争取企业与各界的捐赠、支持,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依托专业人才建立产学紧密结合的实体,依托实体办专业,形成多模式、多特色的建设思路。
2.3 师资配备相当结合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组建与实验实训教学相应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满足教学和培训需要。各系部成立实训教研室,成员应是“双师型”教师。基地教师总量按规划配置,教学选聘等有关制度办理。组建实训教师梯队,形成骨干名师群体和后备队伍。
2.4 规划变更有序规划审批后,专家组在新提出的改进建设初步审议中,对确有重要价值的改进意见向教务处提出变更立项报告;教务处负责人及相应系部负责人就实训基地变更方案向院长办公会上的各位委员汇报,在取得各位委员一致认同的情况下,方可审批通过,并将审批结果通报国资、财务、审计、系部等相关单位。对已采纳的变更方案在原规划中相关内容的修订和实施,由系部实训基地建设领导组按规定办理。任何人不允许擅自对规划进行变动。
3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
3.1 建设健全全国高职示范型实训基地在2011-2015年期间,学院将与新开专业同步实施学院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将其建设成为与学院“国家级重点示范高等职业院校”规模相当、水平相乘、配置一流、高效运作的基地。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抢抓机遇,用雄厚的办学实力适应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质量的要求;用充足优质的实训条件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和快速增长的培养规模。
3.2 建立实训(室)基地网络信息教学平台高校实验教学网络信息平台是高校实验教学实现实践资源和教学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平台。平台应由实验室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实验精品课程网、实验教学课件、实验课程中心、实验室运行查询系统、实验数据管理系统、学习系统、实验考核系统、设备和器件耗材管理系统等组成。高校实验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其主要功能是:安排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课表;实验报告提交、评阅;实验数据存储;实验成绩考核评定、管理;实验现场指导和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等功能。学院青果教务管理软件已经实现全院实验课表的网络系统安排,极大地规范了实验教学秩序,有利于学院监督、督促各教学单位实验、实习的执行情况。
3.3 基地为校企合作、校际联合、资源共享搭建优质平台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以双方互利双赢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院“合作基地”是以高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对象培养任务。如学院“中锐汽车实训基地”即是以这种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学院为“中锐”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企业提供教学仪器设备,配合学院建成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合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队伍,共同研究制定适合该专业人才发展的培养计划。
3.4 西航工业生产训练中心为生产性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西航工业生产训练中心是学院投资创办的校办企业, “训练中心”完全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战性,这是其它校内实训基地所无法替代的。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训练中心”自身的实际确定如下的建设方案。①学院兴办企业,企业回馈学院。“训练中心”作为学院重要的实训中心,提供着真实的工作环境,每个学年度承担学院各专业学生实训近200班/周。②发挥“训练中心”与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将毕业生就业与校办企业紧密联系,通过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工厂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
4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注意的问题
①根据全院专业建设的规划,对实训基地坚持统筹规划,分五年实施的原则。②实训基地的各实训环节,应考虑各自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训功能模块。③立足于本地区,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④为避免实训基地重复建设,实训设备较低使用,且考虑为学院减少投资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要做到一机多用,一室多用,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实训基地建设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作者简介:杨小琨(1973-),男,河南林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副教授;李献忠(1971-),男,河南荥阳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4)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31-03
培养具备熟练动手能力、解决工程典型问题综合职业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术应用性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训练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真实模拟职业环境的实习实训,才会使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要求的职业技能,提高技术水平,快速地走向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适应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需求。完善的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前期条件,是高技术应用性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如何建设好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愈加重视,以中央及省级示范校、骨干校以及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各电力类高职专院校的实训基地硬件条件得到极大的提升,大量新建及扩建的实训基地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方面,许多高校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1,2]为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在实训基地使用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中,仍存在诸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
当前高职专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普遍存在院校、专业条块分割,加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时间紧、任务重,各院系或专业仅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完整性需求提出建设规划,缺什么补什么,导致相当一部分实训基地重复建设。或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后,却因为课程体系设置、课时安排、实训师资、运行费用等问题出现严重闲置,没有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应有作用。
2.实训项目设置耦合性差,教学组织严重滞后
首先,由于受到已有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影响,实训项目的设置往往为满足某个单项职业技能的训练或某门课程的需要,而没有从职业典型工作完整流程的层面进行总体设计。这就导致实训项目凌乱、散落,不同实训项目之间缺乏有机的耦合联系,在核心职业技能及能力培养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在项目具体实施中,受到师资、工位不足及传统教学组织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院校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简化为在实验室、实训室中进行的理论教学,并没有脱离传统现场教学、参观的禁锢。这种方式没有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精髓——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忽视软件环境的支撑作用
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硬件设施是基础,教学资料、质量监控、师资等软件环境是主干,两者缺一不可。但在目前的实训基地建设中,硬件建设容易实施,而软件环境的建设成为目前制约实训教学质量提高的短板。
第一,教材作为实训教学资料的重要一环,严重滞后于技术发展和设备应用。目前,各出版社、学校很重视理论课程教材的建设工作,近年来出版大批基于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教材,为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施提供坚实保障。但实践教学具体实施中所必备的实训教材、指导书等,则由于各学校实训设备、专业人数的差异,导致其针对性强、用量小,很难通过常规途径正式出版。而教学组织时直接使用工程标准、规程、手册,则由于面向对象的不同,学生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抵触,因此高职专院校实训教材多采用自编校内教材或讲义的方式。但由于缺少资金、人力的支持,加之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对此类教材均不认可,导致教师对实训教材编写兴趣不高,不能根据行业技术发展状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多数实训教材内容陈旧、脱离现实。
第二,实训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完善或缺少落实。目前各高职专院校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基本健全,教学督导、说课等各类活动开展频繁,对教学效果提升明显。但在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由于其个体差异大、实效性强,并没有形成一套通用的、广为认可的指标体系。虽有一些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相关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还不够成熟,局限性明显,不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3,4]这导致实训教学组织实施中,授课质量要考较教师的责任心,教学效果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
第三,发挥实训基地功能,保证实训教学质量,还需要一支数量充足、操作技能高超的“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但目前各高职专院校的实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数量少、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共性问题;实训教师待遇低,人员不稳定,重理论轻实训的用人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这些问题究其根本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上层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完成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这需要实训基地应具备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流程匹配的实训项目和满足真实职业环境要求的条件,因此,各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形式并不是单一的平面扩展型,而是应包含校内、外不同层次和环节的立体式构建。因此,学校的整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注重对专业培养对象职业技能特征的深入研究,明确把握目标定位。在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注重实训基地的整体规划、上层设计、分层推进
在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中要依据专业岗位群及职业技能特性的深入分析,定期由学院(系)提出实训基地的中长期建设规矩。学校层面则应组织校内、外专家,从技术性、生产性、教学性和服务性四个方面综合评价方案的优劣,并根据专业需要和学校统筹要求对建设项目进行汇总和归并,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实训基地总体建设方案。此外,应适时结合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状况对规划方案进行修订,分层推进,保证实训基地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
2.科学论证实训项目设置,注重项目立体化和实景化的构建
以职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典型工作流程为主线,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立体化地构建发电技术类各专业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应尽可能与实际生产过程相一致,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里完成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感受职业氛围,养成优良的劳动纪律、职业习惯。
3.注重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的同步规划和实施
实训基地的使用效果要靠软件来保障,因此在实训基地的规划中,要注重软件建设的同步设计,即在规划实训室时即应制订出项目设置、教学资料准备、师资配置及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等相关内容的建设计划,在实训室建设的同时按计划完成上述软件环境的建设,保证在实训室正式投入使用时软件环境的完善。
三、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的具体措施
1.准确定位专业培养对象的职业技能特性,科学规划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可分为三类,即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发电技术类专业所面向工作对象均为高度复杂化的,涉及机、炉、电、控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其工作流程常常涉及若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并行推进,而并非某一项或多项典型工作任务的串行简单重复。发电企业更加重视毕业生是否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能解决并行工作任务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能力,因此发电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定位到知识技能型人才。[5,6]对于知识技能型人才采用简单地分散训练模式会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实现多学科复合型技能的培养。因此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以综合型实训基地建设为主干,辅之生产主要环节重点技能实训场所。
2.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要科学论证,综合评价
首先实训基地建设要尽能体现发电技术最新的设备与生产技术、工艺,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能学到并掌握发电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及新工艺的应用,有效地推动课程建设,同时有力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
其次,由于发电厂生产设备体积庞大,系统复杂,完全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突出其仿真性特点,即以各类型仿真机、缩小或简化的生产系统为平台,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尽量贴近现场实际生产过程的实训环境。
再次,要体现教学性的特点。实训基地的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组织实施等方面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前提下,也要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最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不仅要为校内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也必须考虑对外承担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或培训的功能,能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并通过这种开放性与企业保持良好的联系。
3.精心设置实训课程和实践项目,构建出立体化的核心职业技能培养框架,并保证能力培养的层次递进性和连续性
如何基于行动体系,在教学做一体的框架下完成职业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对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树立正确的认识,即将所有实践环节都分散在理实一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中进行并非对所有职业领域都是适用的。对诸如发电技术类专业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而言,这种职业技能训练模式人为割裂实际若干并行工作任务间的有机联系,并不利于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训课程的设置中,单项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环节可以归并到相应的理实一体学习领域课程中。但对于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复合性操作技能训练,如火电机组运行等,则更宜以独立实训课程方式开设。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中还应注重不同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主线,立体化构建实训项目,按工程通用技能专业单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层次递进、连续训练,切实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复合职业能力。
4.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实训基地的软件建设水平
采取必要的鼓励措施,在实训基地规划的同步制订出教学资料完善、师资培训等软件建设方案,并与实训基地建设同步实施,同步投入使用。
(1)完善实训教学的资料建设。考虑到发电类专业实训设备的针对性和专业面向范围,应重点依托各类校企合作的平台,与设备供应商、发电企业共同开发编写实训教材、讲义,使教材符合行业企业标准、工作流程,符合高职学生教学需要。此外,针对实训基地设备状况和课程实践教学开展需要,完善课程标准、学习指南、工作页、操作票等教学资料,为实施“教、学、做”—体化教学奠定必要基础。
(2)以企业的工作标准为考核基础,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从职业技能熟练程度、专业知识应用水平、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考核的过程化、标准化,督促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全方位推进实训师资建设。发电类技术实训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综合性,这就要求实训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丰富的工程现场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要通过引进和现场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实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工程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由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用人机制短期内难以扭转,因此在实践教学中组建教师团队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即一门实训课程由2名或以上教师承担。
四、结论
高职专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改变以往条块分割、缺乏总体设计和忽视软件建设的做法,从学校甚至区域层面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结合专业特点基于行动体系和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实训项目的设置,落实硬件和软件建设的两同步,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童卫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2):86-87.
[2]王晓江,罗怀晓, 梁熠保,等.高职工科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180-186.
[3]周文锦.试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运行绩效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9,(11):10-12.
中图分类号:F56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民航基地的建设和规划,拥有良好的民航基地建设环境、政策投资上合理优惠、便捷方便的交通优势、丰富充足的民航相关教育素材资源以及完善服务体系的高效合理,以上所说的这些都是在生态环保的基础上去建设实施。我们将民航技术装备中的前期加工制造、稳定开发、后续保养以及各项技术服务和系统培训为一体建设规划现代化民航基地,将科学技术和产学研究互相融会贯通,相互配合、稳步推进属于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地域,对航空基地产业的自身聚集效益加以充分利用,推进民航基地的产业化发展,将航空产业基地建成能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航空全过程服务的载体、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航空基地的建设将秉承“科学前进、市场运转、创新进步、政府主导、管理有效、”等一些列想法,将航空产业基地建设成具有先进国际水平的通用航空全程服务,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内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国内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最终建设成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通用航空基地。我们在全面实施建设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计划的同时也要提出生态环保。有效的累积自然物质财富,选择一种既满足人类经济科学发展进步的自身需求,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合理发展,使国民经济与自然生态保持可持续增长。
一、建设民航基地的发展思路:
将航空产业经济和临空经济作为发展主体,重点提高通用飞机及公务机的制造、航空文化与教育培训的提升与航空服务产业等。引进国内外先进民航技术并加以创新,积极发挥区域经济政策和优势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航空基地建设环境和规划氛围,使得民航基地能偶聚集发展和经营更加规范化,逐步将民航基地建设成为民航科技产业链中完整先进的科技产业基地。
二、民航基地的建设定位:
民航基地的建设,促进我国的经济繁荣,也是当代社会航空产业的一个巨大突破。在引进国内外航空系统中先进的设备和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合理规范的进行民航科技研发和阶段性的培训,提升员工自我素质和基地的整体内涵 。
三、建设民航基地的目标:
1、 近期目标:
促进各国外企业的本土化生产,同时聚集各国内企业进入民航基地创业,民航技术培训和服务群体初具规模,民航基地产业化发展和技术研发平台基本成型。努力建造成为国家级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
2、 中期目标:
我们要严格遵循民航基地建设规划中的空间规划布局并显著的树立民航基地品牌,将航空产业打造成集聚工程;对民航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培育和扶持的政策,后续着里发展相关航空产业领域;建立多元化投融资融资模式,加大基础投资力度;打造人力资源培训和科技发展平台,设立产学研发展基金;全面打造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申报国家级航空产业园:在民航关键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民航界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产业基地,实现民航基地的经营规模化。
3、 远期目标:
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中国民航产业中的“硅谷” 世界民航高科技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基地, 使之成为21 世纪全球最重要的航空产业领域。建成适应民航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体系。秉承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原理,在当今人类现代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做到降低自然生态的破坏率,为实现民航基地建设与环境生态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寻找一个的平衡点,未来民航建设的发展方向是计划以“生态名航”为主。
四、民航基地的重点发展方向:
1 、产业方面:
民航基地各类通信导航设备改进制造;
机场的各种特种设备制造;
完善提升民航系统的信息产业;
有效合理的安排飞机设备维修及空管;
2 、科研方面:
建立虚拟网络化的民航科学技术平台等;
设立民航基地的下的各个分支平台;
设立国家级的民航科研重点实验室;
设立若干个企业研发中心。
3、其他方面:
设立民航技术产品认证中心;
提供民航技术服务;
建立民航技术培训;
建立科技人才创业园。
五、民航基地的建设规划:
建立民航基地还要注意选址区位、占地规模、交通条件、功能分区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因素。像民航技术中心、民航产品设计中心、民航工程中心、民航试航审定中心、民航培训中心和航空技术展示中心等等。并结合现场生态环境,在基地建设和自然生态相融的基础上进行划分制造、加工、研发、培训功能区飞机维修和技术服务功能区,并齐全的提供民航基地那个的水、电、暖、气、通讯、道路等的基础配套设施。
结语:国家民航基地的规划建设,搭建了推进、吸收和提高国际化一流的民航技术平台产业,使其成为民航基地科技化研发和企业服务的重要媒介,也使的民航基地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阶段。层层落实,按照项目实施进度高质量的完成每项工作,来确保每项建设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民航基地产业的聚集效益和推进民航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18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泰州地区电子信息企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对技术支撑、人才资源支撑和高新技术的培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职业院校的培养环境、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等也同样有转型升级的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和本校主干专业,依托该专业的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在服务地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巨大,这就为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提出更高要求,要从教学、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1]。
1 基地建设目标与思路
1.1 建设目标
建设紧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体现前沿技术应用、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将基地打造成教学理念先进、实践体系科学、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团队优秀的教学中心,科研实力厚实、合作方式灵活、服务企业产品升级与技术创新的研发中心,服务对象广泛、项目种类丰富、以培训认证和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中心。
1.2 建设思路
以硬件建设为基础,完善教学中心,做强研发中心,做优技术服务中心。
第一,完善教学中心。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建设为内容,完善教学中心。
第二,做强研发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制度为保障,以工程中心、研发团队建设为内容,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做强研发中心。
第三,做优技术服务中心。以服务学生、企业和社会为出发点,以成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认证考试、网络系统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咨询、创新训练、便民服务为内容,以打造培训认证区域品牌为任务,做优服务中心。
2 主要建设举措
2.1 做好基地建设规划
基地建设以地方产业规划为引领,利用校企共建阶段性成果,以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以教学、研发、技术服务三大“功能中心”建设为核心,做好建设规划。硬件建设包括由校园网管理中心、计算机系统集成服务中心和多个实训室组成的网络与通信工程中心、软件工程中心、嵌入式技术中心、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校中厂、技术应用研究所、驻园驻地工作站的建设。
2.2 完善教学中心
第一,校企合力,充分调研,反复论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地方、服务产业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把准专业设置、调整与改革的方向,校企联动绘好“人才培养方案”这一蓝图,形成共建共育的“项目课程+模块实训+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
第二,校企紧密合作,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大力引进企业实践前沿、体现新技术应用、符合岗位技能训练要求的项目,及时更新项目资源,校企共同开发优质实训课程和校本教材,建成包括实训项目、校本教材、课程标准、考核题库等在内的实践教学资源库。通过建设实现基地的实训项目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氛围与企业文化对接[3]。
第三,打造专兼结合、双向流动的实践教学团队。通过激励机制为队伍建设增强动力,校企人员互兼互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专项或专门培训,以及通过访问工程师、兄弟院校挂职锻炼、学历学位提升、国内外访问学者等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研发、服务能力。同时,通过引进人才、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措施打造专兼结合、能教会做的优秀实践教学团队。
第四,成立包括企业人员参与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组,负责中心的教学、课程建设、管理等工作。
2.3 做强研发中心
以网络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三大工程中心的建设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以积极申报纵向项目、争取横向项目为任务,以不断提升研发能力为重点,以服务企业为目标,做强研发中心。
第一,将教学、研发和技术服务三大功能融入基地建设之中,对照市级工程中心认定标准,做好软硬件条件建设,为研发中心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
第二,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列入长远发展规划,根据项目需要成立灵活机动的研发团队,通过以老带新、项目实战等措施锻炼队伍。
第三,以配套政策的制订与执行,推动研发中心功能的有效实现。一是将研发任务与职称挂钩,将研发任务完成情况与岗位工资的发放系数挂钩,催生全体专任教师积极主动申报或参加项目研发;二是实行项目分级制并出台分级办法;三是实行项目验收评级制并出台验收办法。
2.4 做优技术服务中心
第一,成人教育共享平台建设。基地现为专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共享实训平台,其需求同时融入建设方案之中,通过建设使基地更好地满足区域成人教育与发展要求。
第二,打造技能培训认证服务区域品牌。针对即将退役的武警现役军人的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管理等技能培训深得武警泰州支队官兵好评,先后四次在《报》、《人民武警》上报道,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针对退役士兵的“技能+学历+就业”也已形成区域品牌,央视、人民日报等数家媒体先后多次报道。在此基础上,将培训项目拓展与进一步优化项目内涵相结合,努力打造本地区现、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的更优品牌。
基地已建成国际普尔文授权考试中心泰州地区唯一考点,依托考点,将继续打造H3C、CISCO、MCTS、SCJP等IT培训认证项目品牌,不断扩大在泰州地区的影响。
继续开展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合作,充分发挥本校“锦泰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作用,在做好针对学生“课证融通”课改的同时,扩大在职、待岗、再就业人员、农民工培训规模[4],并配套做好各种技能鉴定工作。
第三,与系办实体――隆泰公司深度合作,以学生为主体,为市场提供网络系统建设、升级、代维,提供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与代维,提供办公设备选型、配置和代维。共建隆泰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以该中心为平台,以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兴趣小组、技能竞赛、创业策划等活动为载体,培育学生创新素质,训练创新能力,并提供就业、创业服务。
第四,利用实训基地公共信息平台开设科技信息交流与咨询服务,并以此平台为媒介提供计算机系统免费维护和成本价维修服务(实现《计算机系统维护》课程校内生产性实训),为社会提供便民服务活动信息平台。
3 保障措施
3.1 组织保障
邀请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企业、行业代表参与,组建基地共建共管委员会,并成立基地建设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监督与评价、科研服务、培训认证服务等6个工作组,共同做好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责任到人,保证建设项目的有序、高效进行,确保实现建设目标。
3.2 建设开放共享式运行机制
发挥基地共建共管委员会的作用,创新基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与合作企业实现共建共享,以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实行开放式管理,为教学、科研、创新和培训等提供服务。基地实行定岗定编,对教学、科研、培训等工作量独立核算,自主考核分配,激发基地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基地运行活力。
通过机制运作使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提升实施效率、实现过程可控。制订过程管理相关条例,按季度进行阶段性数据采集、统计、总结、检查,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及时反馈数据及时整改。学院组织相关部门每半年进行一次中期检查,确保建设任务按期、保质完成,全面实现项目目标。
3.3 资金保障
按项目进度和资金预算实施,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规范使用、严格管理,依照财务管理制度和项目预算,做到规范操作、专款专用,对建设方案进行充分的完善与论证,合理使用各项经费。
4 结语
按照文中介绍的思路和举措将可建成紧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充分体现先进技术应用、开放共享的高水平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成为教学、研发、技术服务三大“功能中心”。这些思路和建设举措也可应用到其他高职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徐军.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0):143-144.
[2]刘振河.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施方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205-208.
[3]吴学敏.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92-95.
[4]李凤水.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1,(5):37-37.
作者简介:蔡伯峰(1967-),男,江苏泰州人,硕士,副教授兼工程师,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研究及Web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73-02
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平台,是提高教学质量、彰显职教特色的硬件依托,承载着实践教学、职业训导、技能鉴定等功能。实训基地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实训基地运行情况的好坏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但迄今为止,国内对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专题调研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方面尚处于空白地带,鲜有可供借鉴的依据和标准。
1 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及其基本功能
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主要是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一个学生零距离的就业环境。职业教育的改革最主要是课程改革,尤其是要推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而实训基地为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同时它也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实训基地建设应真正营造一个学习和工作一体化的情境场所,实现真正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而这一切必须以具备一个完善的、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训基地为前提。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刚刚起步,能够真正做到生产性实训还有一段距离,在此笔者就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做一些探索,以期使我们建设的实训基地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能力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满足专业教学计划所设定的专业实验、实训项目的教学要求。因此,时间、空间、设施以及规则等要素必须以实现教学功能为前提进行合理配置。
1.2 实训基地应具备某些专业科技项目的研发功能,尤其是某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及技术服务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这对于实训基地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实训基地要具备生产经营功能。只有具备生产经营功能,学生的实训项目才可能达到实战性的要求,而且生产可以为教学解决材料、工具不足的问题。
这三大功能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这就要求决策者正确处理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为实现三者的相互促进打好基础。
2 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2.1 实训基地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各种操作技术规程的掌握。书本上介绍的各种操作技术规程大多枯燥乏味,课堂上老师讲解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操作要领。据调查,许多毕业生反映,很多理论知识在学校的时候就已背得滚瓜烂熟,可到了现场却难指导实践,归根到底还是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真正的掌握。“只有吃过苹果的人才知道苹果的味道。”如果学生能在实训基地实训老师的指导下经历实践,那么毕业后就轻车熟路了。
2.2 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反面的教训往往比较深刻,比较持久,学生实训时应该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笔者主张实训老师要引导学生犯错误。对学生来说,实训一般是以小规模进行的生产和加工,返工所造成的损失相对很小,如果通过实训能够避免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在大规模生产情况下因操作错误而造成的返工或者生产劣质产品,从长远观点来看,实训基地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实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效率与劳动技能,在这一点上,实训基地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积极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3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室主要是对理论做一些传统的验证实验,而少有现代高技术的设计性实验;校内的实习车间大多是一些单一性的最基本的操作加工训练,很少有紧跟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强的生产训练;校外的一些实习实训虽然能弥补校内实验室和实习车间对学生训练的不足,但难于接纳批量的学生实习并给予辅导,同时生产企业以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能力训练。而且,有些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比如汽车维修,学生不可能对维修的每道工序都去参观实习,去亲身体验。因此,建设汽车维修操作教学实训基地,以学生训练为主是十分必要的。
2.4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职业技能的训练,需要与真实生产环境相一致的实训教学条件,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真实的企业生产氛围以及不同企业文化的熏陶。中等职业教育要按照职业要求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的实用型人才,使学生在学校能基本完成上岗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训练,做到“零距离”上岗。因此,中职教育中必须紧密依托行业,建立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学院内部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按照“双赢”的机制,与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向政府申报;院外的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结成校企战略联盟,为企业技术服务,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同时拓宽学生的实习实训空间,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3 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3.1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应“走出去”并“请进来”。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项目、规模、模式、格局、功能和技术含量等,应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来确定。学校应走进各企业多听取对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看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了解各行业的发展方向,并请行业及企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来,结合学校和专业的特点,共同规划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提出实训室建设的相关要求及相关技术指标参数,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要求实训设备提供商参照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制定的相关要求及技术指标共同设计实训设备,使实训设备充分符合各学校、各专业的实际情况。
3.2 校企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组建何种形式、功能和技术装备的实训室,关键是能否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真正获得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让社会、行业和企业参与其中,让他们充分了解职业学校,也使学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调动他们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各种资源。只有请行业、企业参与,才能知道他们到底想什么、要什么和怎样得到,以便更加明确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和方向,更加明白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另外,将企业的先进应用技术、设备、新产品、新工艺等以典型的方式引入实训基地里,将工厂化、车间化的模式搬入实训室、实训车间使之具备工学结合功能,这样培养的学生才会受社会欢迎,从而实现双赢。
3.3 实训基地建设应走向“综合型”。所谓综合型是指其具备实践教学、教师科研、学生创新制作等校内功能,以及外部培训、技能等级考核与鉴定等外部功能。同时,尽量具备各专业之间的一些共性,这样可以使实训资源最大化,以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3.4 坚持“六合一”建设实训基地。一是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专业课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生产车间。二是学生与学徒合一,学生在实训基地里,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过程中的学徒者。三是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训车间里的师傅。四是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在实训中,教学的内容往往就是让学生完成企业的一项工作任务,即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任务式课程,以任务形式驱动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五是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实训基地的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六是作业与产品合一,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仅仅是写在作业本上的,而且是生产出的合格产品或是学生的创意作品。
4 结语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根本途径。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发展中职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教育部和财政部2004年联合出台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教财[2004]9号),针对职业教育实训条件这一薄弱环节,决定采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加快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湖南省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自2005年启动建设以来,现已建成各类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共计约89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对职业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及促进该省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 长沙地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长沙地区自2005年来建成各类中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约29个,中央财政投入建设资金不少于6千万元,占全省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总数约1/3。从专业分布情况来看,分别集中于如下16个专业:计算机类专业9个,电工电子类专业4个,数控技术类专业3个,建筑技术类专业2个,其余专业均为1个。从院校类别来看,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主要建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共建有24个实训基地,其中有两所高职院校建有两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中职院校建有5个实训基地。
2 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地建设缺乏统筹,个别专业类别建设过多
长沙地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中,计算机类别的实训基地建设最多,共有9个。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从区域位置分析,分别为:4所、3所、2所院校基本位于同一区域。从专业细分的角度看,4所院校申报为计算机应用类别,3所院校申报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类别,另2所院校分别申报为动漫设计方向与网络技术方向,从资金投入情况看,9个实训基地中央财政的投入应接近2千万元,但平分到每所学校仅约200万元,加上地方配套或学校自筹共约400万元,设备采购相对有限,且均需要采购大量基础性设备,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2.2 资金投入采用设备投入方式,院校参与度不够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采用的是学校申报,教育、财政部门审批方式运行。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出资一部分,地方配套一部分形成设备采购资金,由国家教育部集中进行年度的实训基地设备采购,然后由各中标厂家将设备发到承担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学校。在此过程中,学校一般只提供所需设备清单、参数及接收设备,其它与学校无关。从而造成学校对具体设备采购的型号、中标厂家、价格及设备到货时间等无法控制,部分设备采购价等于或略高于市场价;学校因专业方向调整及其它情况需要调整部分设备时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造成部分设备最后与学校需求不符。
2.3 部分基地建设周期过长,设备闲置率高
中央财政和地方配套资金主要是一次性支持专业实训基地的设备购置,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各校争着申报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但部分学校在申报之前没有对专业进行仔细定位与调研,只是组织几个人闭门造出申办报告与设备采购清单,申报成功且设备通过政府采购到位后,才发现部分设备与学校现有专业不能很好的切合,为设备开设新专业方向又缺乏其它辅助设备或生源不足,造成设备到校即闲置。另有部分学校在申报时没有整体规划实训基地的场地,待申报成功后才考虑建设新的实训大楼来安放实训基地的设备,延长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周期,实际也造成了资金的闲置与浪费。也有学校根据现有场地条件,将实训基地设备分散不系统地放置于不同的地方,造成实际使用效果不理想。
3 对策与建议
3.1 统筹规划,以中心校为主建立公共实训基地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应事先做好统筹规划,按区域、分专业以某一学校为主,参照上海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以公共实训基地的方式进行建设,供周围院校学生集中实习,周边院校也可以使用该实训基地的设备、图片进行相关招生宣传。在同样的资金投入情况下,与各校均分的情况相比,可采购更多的实训设备,可提供更好的实训条件,建设更多的专业实训场地,更接近真实工作条件的模拟环境,使学生的技能训练更加贴切工作实际的需要,从而避免资金的浪费,提高设备使用率。
3.2 改设备投入为资金投入,提高院校参与度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采用的是学校申报,教育、财政部门审批,然后下发设备的运行方式。可考虑将最后的设备投入模式改为资金投入模式,由学校根据申报清单,结合学校当时的实际需要,允许合理变更,自行组织设备招标与采购过程,采购的设备更加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更能满足学校专业建设的需要。同时,为防止专项资金挪做它用,可参照国家助学金的管理方式,由审计部门介入资金审查,不定期对基地建设学校组织专项资金审计,确保资金安全。
3.3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与共享机制,确保基地建设正常开展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一次性初始建设投资往往由几方进行配套构成,要努力争取政策中提到的配套资金充足到位。在后续发展资金筹集过程中,可通过向政府的不同部门不同渠道主动申请、承担财政支持项目,取得资金分阶段投入实训基地。还应积极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争取多方面的教育捐款,或引进企业到学校投资共同建设冠名实验实训室。
实训基地的功能主要包含着实践教学、技能鉴定、社会培训、应用研发、生产经营等功能。基地应充分发挥功能利用价值,开放实训基地,提供优质实训共享资源,对外承接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实训教学,对内扩大学生课外自主实践的机会;积极寻求政府部门或行业主管支持,争取其下的相关专业就业与创业培训中心设在基地;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紧密联系行业,成为行业企业科技应用的中试生产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有先天资金优势,只要做好建设规划,加强运行管理,就能很好地履行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日恒.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探索[J].文教资料,2006(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实训基地;保障措施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nstruction engineering;training base;securit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00-02
0 引言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南通市唯一的一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承担了南通高职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建设重任。在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起步比较晚,但是起点比较高,在参观国内众多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和加强了实训条件建设,建成了一批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训基地,现拥有实训室31个。能满足专业教学实践、技术研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等工作的需要。保证了“做中教、做中学”高职教学模式[1]的顺利实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实践、技术研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等工作的需要。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顺利进行,我们在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激励保障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按照“集约建设、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工业园、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职教园等为载体,按照“学校主体、政府扶持、行业指导、企业融入”的多元合作模式[2],创新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建成集教学、生产、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区域内高、中职院校、行业企业共享的开放型实训基地。成立学院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审计监察小组,建设办公室下设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组。我们在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现总结如下:
1 建设领导小组
建设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重点专业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研究决定项目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聘任实训基地建设负责人,落实建设的配套经费与自筹经费,协调相关部门、院(系),在人、财、物等方面保证重点专业的建设与管理需要。按照省教育厅要求,指导基地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考核和验收等工作。
2 建设办公室
建设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与上级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工作;负责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工作;统筹、协调、指导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起草相关项目管理办法、绩效考评办法等;开展调研、业务咨询和专题研究工作;开展年度绩效考评工作;组织完成基地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考核和验收等工作;负责基地建设有关精神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等。
基地建设所在的相关系(院)是基地建设项目组,是建设与管理的直接责任单位,主要职责是:编制并执行建设方案,完成建设计划规定的任务;确定年度资金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保证项目进度和建设质量;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按学院要求编报基地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验收总结报告;接受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的监察和审计;及时报告、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基地综合优势对其它专业和兄弟院校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提高建设效益;开发和维护实训基地建设专题网站,及时展示建设成效并不断更新建设情况。
3 审计监察小组
项目审计监察小组由学院监察审计、国资管理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基地建设的审计监察;审计项目资金论证报告、年度财务预决算及执行情况;按学院要求编报项目建设审计报告;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的审计监察;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购置工作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报告、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实行二级项目管理
遵循“项目管理”的思想,按照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确定立项基地建设为一级项目,明确负责人,并将一级项目细分为若干二级子项目,实行子项目负责人制度。学院将所有子项目列为院级教学改革建设项目,项目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学院奖励相应的教科研积分。在提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增强建设项目管理的目标性、可实施性和可监控性。
5 加强过程监控
建立“双月汇报、定期研讨、阶段检查”的项目过程质量监控机制,采取自我检查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学院考核与督查相结合、中期检查与终结考核相结合、定期调研和定期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项目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建设简报,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监测和跟进式指导,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开展针对性分析和研究,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绩效。
6 资金保障
建设经费由学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分项目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建设经费按照要求70%用于“硬件”建设、30%用于软件建设,使用专项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均属国有资产,及时计入国有资产账,加强管理,合理使用,提高设备使用率。同时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供社会服务、与社会广泛合作、接受捐赠等多种途径,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发展,并加强对建设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
7 结果质量评价
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对立项基地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以帮助发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薄弱环节,进而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并制定科学的规划,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达到基地建设质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和学生满意。
总体来说,我们在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保障措施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工作,初步实现了实训基地的预定的目标,保证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为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实训基地在实践运作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将继续努力,将基地办成高水平的综合性建筑工程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生产实践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渠道,一直是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培养中的关键性教学环节。实践基地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其建设程度的优质与否直接关系着本科实践教学质量。因此,笔者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展开一些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建议。
1实践教学环节及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实习(为期1个月)和毕业设计(为期3个月),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的时间很有限。同时,工程建设和设计实际通常存在时间长、时间紧的特点,因此,企业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总体规划,现有什么内容就指导什么,哪里缺乏人手就往哪里安排,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另外,学生实践的时间短,加上需要熟悉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在施工工地上实习存在大量不安定的因素,企业综合考虑后通常让学生待在办公室进行理论学习,进一步压缩了生产实践的时间。
1.2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实现双赢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往往要求专业学院需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校外实践基地,导致校方在选择合作对象建立实践基地时过于追求形式,而对后续建设规划则处于次要的地位,在此情况下,企业通常也将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作为一项短线投资,并未把人才培养作为最终的目标。因此,通常会造成学校单方面推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而企业处于半推半就的局面,学校没有利用好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为合作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企业则在没有收到持续的收益下缺乏继续推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动力。
1.3实践基地有待进一步稳定
从目前土木工程教学实践基地的实际运作来看,真正有效运行的不多,主要在于校企双方的目标不一致、权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沟通不及时等。一旦双方合作中出现一系列的困难,在不及时或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导致双方的合作热情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合作名存实亡。另外,现有生产实习环节原则上要求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并不一定会选择签署协议的实践基地实习,进一步影响了教学实践基地的稳定性。
2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的途径探讨
2.1完善课程体系,融入企业需求
(1)实践课时设置。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虽已形成大学四年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但在课时安排上较理论课尚有一定的差距。可在充分调研学生意愿和具体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利用寒暑假等适当延长相应实践课程的实习时间。提前规划和启动毕业设计,让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前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前期资料准备,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实践基地实习。
(2)企业参与教学。
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写和选用等方面多考虑企业的需求和建议,甚至在理论课堂教学中也可适当地加大企业的参与度。另外,开设由企业专家讲授的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土木工程实践方面的讲座,让企业真正全过程地参与本科教学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更好地反哺实践教学。
2.2深化校企合作,共创双赢局面
(1)建立实践基地建设的新机制。
实践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学效果。学校要勇于打破实践基地建设片面追求数量和质量的机制,将人才培养摆在更加根本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效果,发挥学校智力和技术优势,并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有较高社会责任感、有意愿也有能力培养人才的企业共同建设实践基地。
(2)增强企业建设实践基地的双赢意识。
企业要合理、清晰地规划未来发展目标,破除过度聚焦于在实践基地建设人、财、物等方面的付出。扩大视野,科学配置,将接受学生实习作为缓解用人紧张的重要措施,将实践基地建设作为宣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将学校的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作为解决企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3)加大校企双方师资交流力度。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尤其一些青年教师通常是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科研经验丰富,但缺乏一定的实际工程经验,而企业技术人员常年在工程一线,科研工作则相对滞后。校企双方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借助实践基地安排青年教师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学校则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科研项目等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再培训。通过校企双方的人才交流,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坚实的师资保障。
2.3强化校企交流,稳定实践基地
(1)加强校企双方交流,完善实践基地管理。
学校要设立专门分管实践基地建设的人员,定期联系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双方关于实习计划、要求、岗位等信息的互动沟通,企业也要进行积极、合理地反馈。健全规范高效的运行管理体制,尤其是发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在实践基地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严格保证实践基地建设资金,定期表彰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2)创新实践内容和文化,稳定实践基地建设。
企业要充分考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新概念、新想法的尝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积极推动形成浓厚的创新实践文化氛围,举办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实践活动,宣传创新实践成果,扩大实践基地的影响力,用实践项目和企业文化吸引更多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实习,从而稳步推进实践基地建设。
3总结与展望
土木工程作为传统的工学类专业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尤其是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更是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实践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要从实践教学课程、校企合作交流、师资队伍等方面全方位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随着土木工程行业内部竞争越来越全球化的趋势,如何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化的实践基地,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将是今后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土木工程人才的关键和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侯霞,郝保水,刘建宾,等.浅析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89-190.
[2]马鹏.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中的问题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3,30(3):95-1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25-02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不仅是学校师生自己的事情,还与接收实习方即实践基地的自身条件和双方配合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根据不同的实习阶段,选择适宜的实习单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多,办学规模的扩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依然存在着建设速度慢、管理不规范、与学校结合不稳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从1995年招生以来,毕业生已有近七百人之多。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和历届毕业设计中反映的问题来看,部分毕业生的处理现场工程的能力欠缺,这说明我们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除了实验室教学和工科学生共有的金工实习之外,还有结合材料专业特点安排的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共十周。从目前的教学计划来看,实践教学时数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单纯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必须从构建优秀的创新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加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入手。
一、校外实习基地类型
根据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和材料专业的具体实习要求,将校外实习基地分为两种类型:即短期的校外实习基地和综合型校外实习基地。短期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安排学生教学参观实习和专业认识实习,这类基地一般技术含量较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企业效益、企业文化和环境都很好。大学生参观学习这类企业能提高专业印象,稳定专业思想,加强专业学习。综合型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安排学生较长期的毕业实习,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课题研究方向或就业进行选择。
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立
结合材料专业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提高专业素质为主线,以经济建设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为依托,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实现真实或仿真的环境,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以及技能培训和鉴定等多功能并用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多渠道、多模式的格局。
1.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基本原则和条件。(1)选择实习基地首先应该能满足我们的实习要求。企业应该具备比较完整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流程,一定数量的生产技术人员。即应具备足够的实力和规模。(2)在生产经营类型和资源、生态等方面有区域或行业代表性,有一定的生产、开发规模和较先进的技术、管理水平,基地建设和发展基础较好。(3)基地能够选派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并熟悉所实习专业培养计划和实纲。(4)基地建设坚持“就近”的原则,立足本区、本市,既便于开展工作,又有利于节约经费开支。(5)部门领导有远见,重视企业技术革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基地的领导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具备实习条件和管理环境;学生能有效地参与实践活动,顺利完成教学实习计划;能帮助解决实习学生所需的食宿、劳动保护和卫生等条件。(6)通过在实习基地的实习,获得运用专业文化知识与管理知识的实践技能;满足学生获取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建立起一个宽阔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考的能力,并能在教学实习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7)形成自己的实习基地特色,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增强职业适用性。(8)基地的建立应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学校与基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既能满足我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又具备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条件,有同我校合作的积极性。
2.实习基地性质多样化、规模多样化、行业多样化。省内外有众多的同类工厂和相关单位,包括各种性质企业、生产品种、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和经营方式等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比较,选择性质多样化、规模多样化、行业多样化的各种实习基地。我们材料专业实习基地有生产电视电脑显像管显示屏的大型高科技上市企业——中国500强的安彩集团,有全国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海螺集团、山水集团,有国家大型二级企业转型的股份制企业——焦作花台陶瓷有限公司,还有近期迅速兴起的不定型耐火材料的个体企业——焦作振德窑业。实习基地性质多样化。从企业性质上有国企、外企、个企;从生产规模上有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从生产品种和产品类型上有传统材料、特种材料或新型材料。学生在不同性质的企业实习,从中可以感受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个体企业规模虽然较小,但管理模式简单高效,学生能感受个体企业的创建及发展,能激发可贵的创业精神。实习基地规模多样化,了解行业的存在状况,不能一味地追求国有大中型企业,不能只看到企业的亮点和兴奋点,不能只参观示范性的企业、高科技或上市企业,还应该看到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企业,通过分析探讨企业发展和振兴之策,试着自己去栽树,获取培育发育缺陷的树,这比一味在别人的树下乘凉要好得多,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实习基地行业多样化。传统材料包括水泥、陶瓷、玻璃、耐火材料、人工晶体等,为了增加就业面,拓宽知识面,利于专业课的学习,材料专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都要到这几个行业的工厂进行实习,实习的工厂种类多。
3.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的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共建双方有合作意向,在符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条件的基础上,经协商后可由学院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协议书应包括以下内容:(1)双方合作目的;(2)基地建设目标与受益范围;(3)双方权利和义务;(4)实习师生的住宿、学习、交通等安排;(5)协议合作年限;(6)其他。校外实习基地一定要签订协议书。因为协议书的正式签订对校企协作双方共尽责任和义务起到了共同约束的作用,实习的联系和实习安排都会比较顺利,有章可循,同时基地会安排专人负责实习事宜,不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为提高实习质量提供保障。
4.校外实习基地挂牌。校外实习基地按照要求,由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后,统一挂牌子,而且一定要把牌挂在厂门口最醒目的地方。因为实习基地协议书的签订是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签订的协议,影响面比较小,各车间领导和工人不一定了解。正式挂牌之后,企业从领导阶层到每位职工都认可,从内心愿意配合学生的实习,会认真地讲解和手把手的教授。同时,企业也提升了自身形象,是校企双赢。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1.完善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建设规划。为适应实习基地建设需要,学校将建立和健全各项实习基地建设的管理规定,使之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实习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各学院要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特点及本单位的优势,制定本单位实习基地建设规划,明确实习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进程,同时明确实习基地建设负责人,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2.巩固和加强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于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突出专业性,与学校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建设保持一致。各学院要与实习基地学校一起研究建立和健全教育实习保障体系,使接受教育实习工作成为实习基地学校的日常工作之一。
3.聘请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进入实习车间前熟悉了解各种实习指导书,兼职指导教师具体介绍车间的生产工艺流程、工艺控制、设备的维护和操作等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装置有基本的了解,以利于学生的实习。
4.以焦作市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缘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和社会各行业的优质校友资源,我院已建实习基地有焦作坚固水泥有限公司,焦作市华泰陶瓷,焦作咏春塑胶有限公司,焦作市振德窑业有限公司等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的实习基地主要在河南省,以焦作、济源、新乡为主,实习单位的种类主要有陶瓷、水泥、玻璃等传统材料生产单位,而且每个城市都是多种行业企业共存,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在路程上。
5.政府对实习基地实行扶植,政策优惠。政府对承担实习任务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如贷款优先,新上项目优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承担实习任务。
6.设立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经费,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学校设立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经费,各学院应从本单位的资金中拨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实习基地建设。学校专项经费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各学院采用项目申报的形式,申请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资助双方共建项目,双方研究成果的奖励,实习基地建设工作表彰,联系、调研工作的旅差费和工作量补助,共建研讨、检查、总结等会议支出。
7.坚持“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学校利用基地条件安排学生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地则可借助学校的科研、师资力量加强生产、教学及人员培训等工作。学校优先向基地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及先进的计算、实验、测试手段,帮助基地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积极承担实习基地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并优先转让实习基地所需要的技术成果。
(一)实训基地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3年1―10月,69户省级企业实训基地完成销售收入2629.2亿元,同比增长12.6%,销售收入总量占全市地方工业的32.3%。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有38户,占市重点企业户数的76%,占市属省重点企业户数的70.5%。
(二)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断加大
2013年1―10月,企业用于实训基地建设投入5.5亿元,同比增长8.2%;场地投入3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9%,拉动企业经济效益1.3个百分点。
(三)企业实训条件不断完善
每户企业都基本具备良好的实训基础设施、实训管理机构和完善的实训管理制度。截至目前,全市省级实训基地企业配备专兼职管理型实训指导师726人,配备专兼职专业型实训指导师1421人。实训指导师的完善是加强企业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做好实训管理,确保实训质量的基本保障。
(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保障实训质量
山东大海集团、山东胜通集团、蓝海集团等先后与东营职业学院、东营技术学院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进行定单式培养,实现了互利双赢。垦利石化、万达集团、石大科技将石油大学等高校作为教学试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依托这些高端的培训资源,实训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当前东营市省级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省级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企业实训基地发展不均衡
从数量上看,仅占全市地方企业户数的8.03%,占全省实训基地总数的5.7%,数量相对偏少;从区域上看,广饶县占总数的30.4%,而有的县区只有2户,分布区域相对集中;从行业上看,以化工、橡胶行业居多,占总数的42%,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企业实训基地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要求,严重制约了我市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每个行业几乎都有相应的协会,但还不能从实际出发,制定本行业企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健全、统筹行业资源,也不能很好地维护行业内企业实训基地的利益,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健康发展。
(三)信息平台建设不够通畅
有的企业还不能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进企业实训基地信息平台建设,做好实训信息服务工作,尤其是企校双方实习、实训供求信息达不到无缝隙对接。
(四)企业实训基地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省财政每年都列支专项经费用于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财政经费占实训基地建设投资的比例少之又少。2013年,省里有关部门下达给我市的企业实训基地专项资金为15万元,仅占全市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0.003%,占资金补贴企业投入的0.88%,绝大部分经费仍需企业自己承担,企业负担过重。
三、进一步加快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及措施
(一)创新企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一是利用企业生产现场,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提供一定的岗位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将实训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二是利用企业现有职工培训基地,在搞好职工培训的同时,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建成集职工培训与学生实习、实训为一体的新型企业实训基地。三是企业与院校优势互补、实行双向嵌入式实习、实训。四是通过合资、参股、托管、租赁等多种形式,争取多方合作共建,积极探索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
(二)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强化实训基础建设
企业是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接收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建立实训基地,主动接纳学生实习、实训。
一是完善实训条件。要提供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设备、实训指导师,保证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完成。
二是加强制度化、标准化建设。省市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实训标准制定,分行业、分期、分批适时推出行业实习、实训标准,同时督促、鼓励企业加快企业实训标准的制定。
三是切实保障学生权益。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向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实训报酬。招聘新员工时,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录用在本单位进行实习、实训的学生。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实训保障机制
一是加快教育教学改革。院校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深化改革,加大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建设力度,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适应企业的需要,制定实训规划,确定实训内容,按照企业岗位标准编写实训教材和实习指导书。
二是加强实训指导师队伍建设。根据实习、实训的工作需要,企业实训基地要配备相当数量的管理型、专业型实训指导师,加大实训指导师培养力度。院校要选派优秀教师为指导教师,并聘请实习单位业务骨干为兼职指导教师。建立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和引导专业课教师参加生产实践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三是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活动。
四是开展知识产权、职业道德等专项教育,确保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企业的权益不受侵害。
(四)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实训优惠政策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建议市县两级财政也设立专项资金,对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实训给予相应补贴。
二是落实优惠政策。企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执行。企业应当支付学生的实习、实训报酬及意外伤害保险费等费用,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按有关税收规定处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84-02
一、当前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种主要方式
自建方式:多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院校自筹资金,自力更生,自主经营管理。这种方式也是当前各个艺术设计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类型,有利于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实习实训,易于依托专业形成校办产业,是实施产学研结合较好的建设方式。
校企共建方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利用环境艺术设计企业的厂房等设施设备,在企业建成顶岗实习实训基地。这种方式贴近生产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引资援建方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利用引入国内外资金建成实习实训基地,基地建成后多以资助企业命名,为该企业委托培养学生或由该企业优先挑选毕业生到该企业服务。这样首先提高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其次解决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订单培养方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用人单位签订培养协议。以合同确定用人单位为学校相关专业顶岗实习基地,这种形式多属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范畴。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不到位,制约实训基地建设
近年来,国家和省级财政高职教育经费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在一些地(市),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专项经费设立仍存在困难。调查表明,在实训基地建设总经费中,院校自筹经费占80%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配套投入仅占20%。投资不到位,影响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投资不到位还表现在实训室建设前期硬件投资过猛,后续软件及管理资金不足,这种虎头蛇尾的投资方式大多表现在专业实训室初建或者上级单位考评检查的时候最为明显。
(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办学自进一步扩大,使得各级各类院校争建同一类实训基地的现象比较突出,其原因之一是基地建设规划统筹不力,浪费了有限的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为加强高职教育发展,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省级高职教育专项经费逐步增长,但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没有统一的规划审批机构,分头申报,分头审批,分散重复建设实训基地的情况非常普遍。此外,在教育部门或院校自身内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分属不同部门管理,难于统一规划,存在同一区域相同专业、不同专业相同实训项目的实习实训基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实训基地结构不合理,管理体系不健全
环境艺术设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没有按照市场要求和行业接轨,存在实训基地结构不合理,程序和流程混乱,造成学生在实训上某些环节缺失,不能起到真正与市场对接的目的。管理体系不健全,造成管理上的漏洞。如实训设备的使用;实训项目的引入、实施以及后续的跟踪服务及反馈;教职人员的酬金分配课时计算等。
(四)“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考核学生手段过于老套
没有一套系统的实训手册或符合本专业的实训教材,一些教师和教材还停留在原有基础上,知识更新慢、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同样影响了实训基地的发展。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是建设实训基地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导力量,但一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大多是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改行教师,虽有部分教师是专业院校毕业的,但大多都忙于教学而缺少生产实践、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因此很难适应学生技能训练工作。考核学生的手段还停留在学生完成作业,教师给个分数的老套办法上。没用以行业要求为标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的基础上,从整个的实训过程和环节多导师综合评定,这样的考核办法最终将流于形式。
(五)真实实训项目匮乏,模拟训练不切实际
真实项目的引进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其中包括政府、院校、系部和全体教师。如果将引进项目完全推到指导教师身上显然不切实际。只有真实的项目才能真正的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才能使实训基地真正的有意义,是基地的灵魂所在。模拟项目源于真实项目,模拟项目是按真实项目严格操作的“准”真实项目,这样的模拟才能起到对真实项目的辅助演练作用。任何一个项目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所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就成为实训基地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完成项目缺乏团队合作,进入企业这种不足就会显现出来并且直接影响到本职工作。
(六)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对学生操控乏力
此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稳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单一,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订单式”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各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是“合同式”,仅能依据合同安排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年度间基地单位变化较大。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后院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习表现、实习效果以及该生的生活和安全情况都难以掌握和了解,这也是校外实习基地的问题之一。
三、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解决办法
首先,应统筹规划,增加投入,加快公用实训基地建设。明确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职责,强化市(地)级政府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的统筹功能,统筹规划区域内政府、行业举办的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工作。
公用基地建设的运作方式:一是共同投入,合作建设。利用企业现有设备资源,通过国家高职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更新和改善企业设备设施,满足企业设备更新换代需求,教育部门与企业签订基地使用合同,保障共建后的基地长期接纳学生实训使用。二是成本分担,优先供给。对于急需环境艺术专门人才的企业,争取他们提供实习指导教师和设备设施接纳学生实训,把对学生的实习培养成本分担给相关企业,实习学生毕业时,该企业优先选用。三是产教结合,资源统筹。选择一些办学条件好,或拥有相当规模校办企业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给予适当扶持建设本专业的学生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