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

时间:2023-06-06 09:01: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

篇1

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TE)。骨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高,是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患者和医院的非预期死亡。为了防止在骨科手术的有效方法,不仅可以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减少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还可以降低医疗费用[1]。因此,对中药的基础上,将颗粒骨科学的一个分支在2009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指南推出(以下简称《指南》), 2011专家论坛”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整形”的科学院和审查”的宣传引导,减少DVT后关节更换,护理程序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的应用,与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外科手术预防(以下简称“过程”)。 2013 年1 月~2015 年1月,我们应用过程中120例择期手术在骨科预防VTE,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在的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男79例,女41例;平均年龄45岁。共施行4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全膝关节置换术,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9例脊柱外科,16例多发骨折。根据“指南”的VTE风险评分:2例患者低风险,25例中度风险的患者,93例高和非常高风险的患者。出院后,46例患者随访高风险患者。120例患者出院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造影DVT和肺不适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

1.2护理流程 评估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指引》制定的VTE风险评估表,第一次评估:骨科患者在风险评估表对医院2h返回完成后。动态评价:每3d 1次,在任何时间来评估疾病的变化。一项计划是对中度风险患者的基本预防措施进行评估[2]。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常规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评价为高风险的患者,床边挂警示标志;在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做好,通知签名;报告医生和护士;填单VTE患者的观察与护理类,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避免N窝压缩禁止静脉穿刺;加强基本的预防措施,遵医嘱给予物理防治措施,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压力梯度弹力袜等。药物预防措施: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

出院3 个月后进行随访,追踪患者有无发生VTE。实施计划遵循“指南”对严格的预防和预防药品预防和预防的证据,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给医生。加强风险管理在实施中的物理和防范措施。在风险管理中加强对前端、中、后方的气压的使用[3]。观察后抗凝药物的使用,主要是由于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血栓形成综合征及静脉血栓形成等,观察切口出血、异常及时报告;观察切口及引流管引流液颜色、性状及数量等,如引入流量大于或等于100ml/h,闭合引流管,并及时向医生报告;观察大便的颜色和特征,鉴别胃肠出血;医生定期重新发现,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发现异常及时报告。该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据报道,随时猝死的危险宠物的患者中,约11%的患者死于1h内发病,得到92%的正确的治疗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开发了一个有限的应急计划[4]。一旦怀疑发生PTE,安慰患者保持镇静,不要深呼吸、强烈咳嗽或用力活动,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搬动患者,防止栓子再次脱落栓塞其他部位;高流量吸氧(4~6 L/min),同时立即报告医生,测血压、脉搏、呼吸,急请麻醉科医生到科行气管插管;准备好抢救药械:吸引器、吸痰包、氧气、急救车、气管切开包、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同时急请呼吸科医生会诊;心电监测、指脉氧监测、急查血气分析,并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应选择前臂较好的血管,遵医嘱及时补液、及时用药,保持输液通畅,以防药物外渗延误抢救;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观察神志、瞳孔变化,持续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指脉氧等动态监测,每10min记录1次;执行口头医嘱,在转入重症监护室后,采取床上直接推法,直至病情稳定,由医生和护士为转移到重症监护室的简单呼吸袋护送,并简要说明交接条件。评价是非常危险的,并完成出院前VTE。评估患者的VTE患者,和患者出院。3个月后出院,随访患者VTE。

2结果

住院时,共发现1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肺栓塞1例。7例有很高风险6例DVT风险评估患者(5例骨科大手术),1例是非常危险的,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例发生在健康的肢体,7例DVT患者及时处理;PTE患者和1例76岁髋关节翻修术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为190 min,糖尿病,外伤的存在,等等一系列的风险因素,积极救援的角落,痊愈出院。没有VTE患者中有46例出院后。

3讨论

从专业和管理的角度出发,以防止骨科手术操作中的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详细的护理措施,指导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护理程序”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的应用,根据“指南”,制定预防VTE的治疗过程中,与患者根据具体的风险评估和对“流”的实施护理措施,观察与“流”的实施的“指南”,这护士操作简单明了,使预防工作。”过程“开发和应用,加强医疗团队的合作,使患者更安全。在建立报告制度,该应急预案中,VTE的症状和体征,高风险患者的风险评估(如肢体肿胀,疼痛,小腿和大腿围,积极的人,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呼吸快速,脉搏血氧下降,等)应在物理防治措施实施报告,如空气压力治疗仪,在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处理。通过实行报告制度,加强该应急预案,加强医疗团队的合作,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使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有保证的。“过程”的制定和应用,提高了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了护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通过对“过程”中,护士已经摆脱VTE的危险因素,掌握职业观察,熟悉预防VTE的预防措施,并加强预防措施的实施风险防范[2],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专业内涵,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护理质量。“过程”将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从单纯的治疗服务促进医院的预防治疗、护理、医疗服务的转变,符合医疗改革的要求,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动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3):380-383.

[2]Gebhardt M,Mentlein R,Schaudig U,et a1.Diffetential expression the limbal originof pterygia[J].Ophthalmology,2005,112(6):1023-1030.

篇2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09-02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下肢创伤,外伤性截瘫痪患者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技术的普遍应用,骨科手术后发病率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逐渐受到了大家的重视。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轻者早期造成肢体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晚期遗留下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严重者可引发静脉血栓流入肺循环导致肺动脉栓塞(PTE),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我国对静脉血栓性疾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由于缺少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范措施,我国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63%。因此,增加对DTV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DTV预防和护理的方法,已成为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总数230例,年龄16~78岁,其中髋臼骨折10例,髋关节置换126例,粗隆间骨折94例,其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0例。

1.2DVT预防方法

1.2.1 基本措施

①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②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③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④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1.2.2 机械预防措施

按摩下肢并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GCS)。

1.2.3 药物方法

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2.5,勿超过3.0,直至术后4周,对术前准备时间较长者先用低分子肝素,但手术时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则采用机械性措施预防血栓。

1.3DVT患者护理方法

明确DVT诊断后,我们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

1.3.1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效果,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3.2 DVT患肢护理

血栓形成后1~2周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淤血,缓解肿胀和疼痛,同时应注意患肢的保暖,室温最好保持在25℃左右,患肢制动,不得按摩或作剧烈运行,以免造成栓子脱落。严密观察患肢皮温及足背动脉博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疗效。为防止肿胀患肢破损,应保持皮肤清洁,可使用中性肥皂,适当水温。被褥保持平整干燥,避免局部皮肤受压过久,可防止褥疮发生。

1.3.3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护理

溶栓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牙龈、皮肤黏膜有无自发性出血,定时监测大小便出血及隐血,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青紫及血肿。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四项,同时注意病人有无意识模糊、瞳孔变化、头痛、呕吐、肢体活动受限、血压升高等颅内出血现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3.4预防肺栓塞的护理

为避免血栓脱落,禁止对患肢施加压力,如按摩、静脉推注药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突然站立,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患者出现烦躁、呼吸频率加快、发绀、胸痛等症状,应考虑为肺栓塞,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急性呼吸窘迫患者可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遵医嘱静脉输液以维持和升高血压。

2 结果

本组41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5例治疗4 d~7 d,16例治疗8 d~15 d症状好转,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血栓消失,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DVT病因分析

DVT形成的机制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前后需长期卧床、如肢体处置不当使血管扭曲、受压、以及肢体制动、骨碎片压迫血管、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特点,造成血液回流缓慢、停滞,产生涡流而诱发血栓形成;其次,术中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是引发血栓的另一机制;第三,创伤、手术等引起机体应急反应,凝血因子合成增加,炎症因子释放损伤血管内皮,引发血栓;第四,骨折患者年龄偏高或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原发性高凝状态、妊娠、口服避孕药以及中心静脉插管、并发炎症等,患DVT的危险性增加。

3.2 DVT的预防原则

术前预防术前要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凝血情况。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糖尿病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术中预防摆正手术作位。术中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操作轻柔细致。防止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特别注意保持暴露手术野的血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而诱发血栓形成,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预防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 h指导病人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趾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同时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静脉回流受阻。

3.3 DVT护理

3.3.1 基本护理措施

医生在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时特别轻巧、精细,能避免静脉内膜的损伤。责任护士利用查房或治疗之便为病人做详细指导。若病人伤口疼痛,且担心活动会加重,多不合作,则耐心向病人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锻炼指导,讲述深静脉栓塞形成的危害性,经解释病人都能配合。术前鼓励病人进行患肢远端关节的主动活动,功能锻炼原则上每天坚持1次或2次,每次5 min~10 min,逐日延长活动时间及增加活动幅度。术后要求病人按术前要求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并协助不能主动运动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护士做好健康指导并加强巡视,手术后抬高患肢时,保证不在病人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3.3.2 机械护理措施

下肢可穿弹力袜,弹力袜借助于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即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进静脉血流回心脏,防止下肢静脉淤血。

3.3.3 药物护理措施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控制解聚而得的,其半衰期长,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出血的危险性小,剂量单一,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阻止和破坏血小板的凝集。严格按医嘱于术前12h或术后12h~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 h~4 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5000U;或术后4 h~6 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用药期间护士要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观察牙龈、鼻衄、伤口渗血或血肿,泌尿道或消化道出血,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如肝素用药过量,引起出血,应以等量鱼精蛋白对抗。

4 总结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并危及生命,深静脉血栓近年来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了解DVT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骨科手术后患者严密观察,并严格、有效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地降低DVT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Arcaso SM, Vachani A. Local and systemic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acut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J]. Clin Chest Med, 2003, 24(1): 73.

[2] 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2005, 25(10): 636-640.

[3] 唐汉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8): 631.

[4] 魏鹤新.骨科大手术前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28): 54-55.

[5] 殷 婷,王凌云,陈明莹,等.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 5(11): 1103.

[6] 吕厚山,徐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18(2): 55.

[7] 张爱萍,吴民慧,朱小平,等.不同剂量的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全麻醉术前用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 2004, 11: 440-442.

[8] 李 婧,邱贵兴.静脉血栓栓塞在骨科的预防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12): 741-742.

[9] 程凌燕,耿莉华.骨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12): 2086-2088.

[10] 李光辉,李锋,陈 超,等.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21) :122.

[11] 耿树军,裴玉昆.术后小腿按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临床医生, 2002, 30(9): 49.

[12] 金婉芬.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16): 3199.

篇3

1 临床资料

2009年07月-2010年12月,我科收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9例及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病人137例,共216例,男93例,女123例,平均年龄57岁,术前伴发糖尿病、哮喘、心脏病、骨质疏松症及神经内科疾病的老年病人98例。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认真术前宣教和安全告知,教会患者如何正确早期功能锻炼及康复训练程序,同时把过去典型的不良事件案例进行告知,使患者认识到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该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并且可以治愈的。

2.1.2 饮食指导:鼓励患者进低脂、优质蛋白、含维生素、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含钙物质,多饮水,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引起腹内压增加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1.3 积极控制原发疾病,需要在内科医生的协助下,将患者身体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和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2.1.4 功能锻炼:术前应进行简单的肌力训练,以增加静脉回流及静脉弹性。同时也应注意加强健侧下肢力量及双上肢力量,以便在术后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不负重行走。

2.2 有创性操作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2. 2.1 减少血管内膜损伤: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穿刺部位如出现炎症反应需立即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如必须反复穿刺抽血,可选择一处血管采用留置套管针或作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穿刺后用肝素钠盐水封管,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防止各种微粒进入静脉通道。避免作下肢静脉穿刺。

2. 2.2 防止血液的高凝状态:手术、烧伤、严重脱水可导致血液浓缩使血液凝固性增高,要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脱水、改善血液的粘滞性。另外还要密切观察有无高凝状态的发生,如抽血时注意有无血液过快凝集现象等。嘱患者多饮水,绝对戒烟、酒,注意患肢保暖,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血液瘀积。

2.3 术后护理

2.3.1 药物预防措施:利伐沙班10mg,口服,术后6~10小时(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6~10小时)开始使用,推荐药物预防时间最短10天,可延长至11~35天,是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首选物药[4]。我科常规低分子肝素钠(法安明)2500IU皮下注射,术后24 h开始, 10天抗凝;0.9%NS(或10%GS)加血栓通注射液450mg静脉滴注,1-2周。对血栓通过敏者滴注川芎嗪抗凝。

2.3.2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抬高患肢时,不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麻醉消失后,即应做踝、膝关节的早期主、被动屈伸活动,以促进小腿静脉回流。术后早期活动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血流瘀滞,是预防DVT的发生。有研究证明,约有50%DVT发生于术后第1天,30%发生于术后第2天[5]。故术后即可给予人力挤压腓肠肌:护士左手握术腿的足跟部,右手掌附贴于其小腿体表,用手指和鱼际肌的力量从术肢足踝开始向窝方向均速的挤压腓肠肌,同时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如感觉疼痛,即停止挤压并报告医生处理;麻醉消失后即鼓励患者主动用力做踝关节的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2.3.3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第3天根据病情在医生护士协助下可扶拐或助行器下地行走,时间可逐渐延长,行走时避免屈髋大于90℃,以防髋关节脱位。下肢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可保持下肢静脉张力,防止静脉淤滞。

2.3.4 患肢观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我科要求床位护士8小时上班7小时责任包干制巡视分管病房,严密观察患肢皮温、肿胀、颜色、疼痛、麻木、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班护士认真交接并检查患者的功能锻炼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协助锻炼。尤其要交接患者下肢是否有水肿、疼痛,肢端皮肤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若发现患者有下肢疼痛、小腿水肿、低热等循环障碍现象,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

2.3.5 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发生引流管的扭曲、堵塞而形成局部血肿,血肿的局部机械压迫可加大静脉回流阻力,诱发下肢DVT的发生[6]。

2.4 出院指导和跟踪随访:做好出院指导及跟踪随访预防迟发性血栓形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迟发性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至少持续至出院后3周。告知出院后继续功能锻炼的方法及重要性,出院后进行跟踪电话回访和家庭访视,了解功能锻炼的程度和纠正、指导循序渐进地功能锻炼,嘱患者定期门诊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防止迟发性血栓形成。

3 预防效果

2009年06月~2010年12月期间, 我们科共做髋部骨折手术、THR、TKR等大手术216例,护士长将以上各种预防措施纳入重中之重的现场管理,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落实床位护士整体护理责任包干制模式,切实落实好每一个病人护理服务,使得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大大下降。此期间仅1例并发,一例青年女性左股骨颈骨折在入院第二天出现轻度肺动脉栓塞(PTE)症状,经积极地吸氧、法安明和血栓通临时用药一次,次日症状消退。

综上所述,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大量的医药经济学研究证实还可降低医疗费用[7]。积极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相结合是降低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率的有效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

[2] Mosby’s Dictionary of Medicine,Nursing& Health Professions.7th ed.St Louis,MO:Mosby,2006:115-116,335,520,1454,1849,1949

[3] 邱贵兴,杨庆铭,余楠生,等.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中心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2):819-822

篇4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96-02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为多见,为深静脉内血液发生异常凝结引起的常见血管疾病,好发于下肢,属静脉回流障碍所致,进而诱导肺栓塞,患者病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防治,观察组2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防治,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9-78岁,平均(56.5±4.5)岁。左下肢31例,右下肢9例。其中行股骨干骨折术15例,股骨颈骨折术14例,胫腓骨骨折术5例,髋关节置换术6例。术前合并糖尿病5例,心脑血管疾病13例,即往有脑血栓病史3例。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时间为1-13d,均行下肢静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对血栓类型和栓塞部位进行确诊[2]。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20例嘱患者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对病程未超过3d的患者行溶栓治疗,给予5%葡萄糖250ml加尿激酶8万U静脉滴注,2次/d,一个疗程为7-10d。采用低分子钠0.4ml,2次/d行脐周皮下注射,并持续5-10d。第1d给予10-15mg,第2d为5mg,达维持量2.5mg止。定期对凝血酶时间进行检察,对有无用药过量导致的自发性出血进行严密观察。

观察组20例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湿热下注型:患者股三角区明显压痛,患肢红肿灼热,活动时小腿部位有疼痛,脉滑数、舌戏。治法: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中药。血瘀湿阻型:下肢疼痛、肿胀、活动时加重,肤色紫暗,舌有瘀斑。治疗:以祛湿消肿,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脾肾阳虚型:患肢肿胀不消,皮肤苍白或发紫,身倦无力,脉沉细无力。治疗:以活血利水、温肾健脾药物治疗[3]。

1.3 效果评定 显效:深静脉管腔超声提示无明显扩张,肿胀完全消退,疼痛消失,管腔血流速度正常,无明显低弱回声区;好转:深静脉管腔超声检查无明显扩张,单纯疼痛消失,或减轻,肿胀消退50%,管腔血流速度略低于正常,无明显低弱回声物[4];无效:深静脉管腔超声检查扩张,疼痛不能缓解,无继发肺栓塞,肿胀消退不足50%,血流通过缓慢,管腔内有低弱回声物。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20例中,显效14例,占70%;好转5例,占25%;无效1例,占5%,临床有效率为95%。对照组20例中,显效10例,占50%;好转6例,占30%;无效4例,占20%,临床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为常见,主要因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和血流速度缓慢,三者具有一定相关性,相互促进,共同参于血栓形成的全过程[5]。因骨科手术治疗时下肢长时间为极端的被动,加上术后麻醉作用的影响,局部呈肿胀、疼痛表现,肢体活动度降低,静脉血流较为缓慢,同时血管内皮在手术中受到一定创伤,凝血和组织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被激活,诱导血液呈高凝状态,成为病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可导致肢体出现病残后果,诱发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6]。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即需采取有效措施针对患者病情行有效的积极治疗,密切观察肢体的变化,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

本病发生时多呈隐匿性表现,采用彩色超声对高危患者进行检查,可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患者病程在72h以内者可行溶栓治疗,溶栓可快速对静脉血栓进行溶解使血流恢复,尿激酶为常用药物,对血栓有溶解作用,将纤溶酶直接激活并生成纤维蛋白酶达到治疗目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对血栓形成通过抗凝血因子Xa的功能起到防止作用[7]。同时可在严密保护下给予华法林口服,对出血并发症进行观察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多主张采用非手术的方法治疗,但部分患者在病发深静脉血栓后,会形成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单纯行抗凝、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不佳,药物只可在血栓两端作用,在短时间内(1w)较难对血栓溶解,促使深静脉再通,进而导致深静脉瓣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故采用手术的方法治疗可使血管内凝血的启动因素尽量减少,降低血栓继续形成发生率。并对深静脉的再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述方法对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静脉栓子分解的效果是肯定的,但对于手术患者或年龄较大者,多合并多器官多系统退行性变,若长期、大剂量溶栓、抗凝,可导致全身性纤溶激活,导致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发生,故选择一种方法,尽可能减少出血危险,对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学认为,外伤、手术后长期卧床易对营气造成损伤,使气机运行不畅,则血行滞缓,加之损伤的影响,使瘀血阻于络道,或受机体损伤体虚的影响,血运不畅,脉络滞塞,不通则痛,聚生湿热。故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为虚、瘀、热、湿,主要致病因素为瘀血和湿热,应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早期应用利湿解毒清热、活血化瘀药物,中期湿阻血瘀较为严重,需加入逐瘀破血之品,如三棱、蜈蚣、水蛭、虻虫等[3]。后期气血两亏、肠肾阳虚,需应用湿补脾肾、活血化瘀的黄芪、桂支、附子、泽泻、长白参等药,以利水健脾温肾[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西医抗凝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辩证预防和治疗,其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行预防和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如见,陈经勇,张鹏,等. 老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Z]. 中国重庆: 2009321.

[2]. 创伤骨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临床探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17).

[3]张田,江中潮,樊效鸿,等. 中医综合疗法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9): 787-788.

[4]黄海舟.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进展[J]. 中国医学工程. 2011(7): 143-14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