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县域工业经济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业生产效益总体较好。20n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43.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实现销售收入9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利税88.2亿元,增长18.5%;利润抖.1亿元,增长20.0%。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全市共有新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9.7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160家,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93.3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利润47.46亿元,增长31.6%;实现税收11.62亿元,增长23.8%。全市利税过千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88家。有圣泉l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主导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形成了交通装备、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四大主导产业。20n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83.42亿元,同比增长20.0%,占工业总收入的80.3%。实现利润49.23亿元,增长24.0%;实现利税76.13亿元,增长23.2%。其中交通装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邓.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6.5%;机械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75.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8.2%;食品饮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4.8%;精细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2.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0.80/0。四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刃.6亿元,同比增长35.120/0,占全市比重6.10/0。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37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1%;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产值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9%。拥有济南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企业技术中心27家。
(二)章丘工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l)兴办园区助推工业经济腾飞。章丘抢抓机遇,199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山东明水经济开发区,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明水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先进机械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重型汽车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有机高分子材料基地、山东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2012年10月顺利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一是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n年,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410个,合同投资人民币96叮乙元,实际到位资金68叮乙元,世界印明虽企业中有5家在章丘投资兴办企业。开发区现有重点出口企业34家,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开发区现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13家;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2个;先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16项,96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国家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9家。三是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开发区现已形成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四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开发区总销售收入的85%以上。四是园区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开发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17家,47家企业纳税过千万;全区生产各类工业产品400多种,其中有5个为中国名牌产品,济南圣泉集团、银鹰集团、华凌电缆有限公司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拥有省著名商标11个,省名牌产品10个;山东章鼓的罗茨风机、天力干燥公司的干燥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处于全国首位;圣泉集团生产的高效空心防热材料为神州八号飞船成功返回发挥了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五是园区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开发区累计投资近100亿元,实现了路网、电网、水网、汽网、场地等“十通一平”,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区内排水、排污管网完善,已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3个,日处理能力巧万立方。
(2)招商引资支撑工业经济发展。重点抓招商引资,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成立专门的招商队伍,瞄准世界50明虽和国内500强的企业招商,主动叩门招商,强化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不断优化环境。坚持“三个并举”:即数量与质量并举、规模与效益并举、引资与引智并举,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中介招商、对接招商等方式方法广泛得到应用。
(3)规模发展提升工业竟争力。大力实施规模发展战略,全市2011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60家,其中过100亿、5叮乙元各有l家。其中重汽属地收入突破190亿元,圣泉集团收入近6对乙元,过2叮乙元、10亿元企业分别达到7家和l家。注重抓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是制定出台扶持骨干企业的优惠政策;二是重点扶持大企业集团(2011年以来,章丘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三是帮助企业拓展资本市场,成立企业上市领导小组。一大批规模企业成立了股份公司作为上市后备资源,现在深交所已上市企业有l家,上市办理中的后备上市企业已达到了20家,预计到“十二五”末,上市公司将达到5家。
(4)科技创新激活工业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多年来,章丘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牢固确立传统产业高新化、传统产品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1.2%。(匀扶持本土企业避免产业空心化。一是规模档次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成长能力突出的本土企业。圣泉集团的销售收入和利税从2006年的9.5亿和1.7亿增长到去年的64.8亿元和8.5亿元,5年间分别增长了7倍和5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成长为亚洲地区同行业最大生产厂家;伊莱特重工几年间由一个手工作坊成长为年销售收入对乙多、利税近8000万元,在国际风电相关领域有话语权的国际性企业。二是财税贡献越来越大。目前章丘已形成机械加工、铸造锻打、建筑塔机、罗茨风机、汽车装备配件、炊具机械等本土企业集群。2011年,全市机械铸锻企业已达13刃家,产值7叮乙元,利税8亿元;建筑塔机企业46家,产值6叮乙元,利税7亿元;风机企业108家,产值4叮乙元,利税5亿元;炊具机械企业86家,产值8亿元,利税1.6亿元;汽车配件企业42家,产值22亿元,利税4.6亿元。三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目前,全市初步建立起以圣泉、华凌2家国家级技术中心、9家省级技术中心(本土企业6家)、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l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银鹰炊具)为支撑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企业技术中心体系,优秀本土企业已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四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本土企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像圣泉集团的唐一林、伊莱特重工的牛余刚、华民铸锻的侯宇氓等一大批有思想、有魄力,开拓进取、善抓机遇的企业家群体。目前,本土企业拥有的各类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15人、正高职称10人、享受政府津贴l人。
(5)优化环境拓展工业经济发展能力。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搞好服务。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包抓重点工业企业制度。所有服务部门全部进入政务大厅,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是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收费项目,基本扫除了影响投资环境的政策障碍。
二、章丘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质量总体不高。章丘是济南的工业重镇,也是一个人口大市,工业经济总量占到了济南市的近10%,排县域第一位。在济南来看,章丘的工业有一定的特色,有较高的地位,有较强的实力。但放眼全省全国,可看到明显差距。从上表可以看出,章丘市工业发展各项指标都不靠前:GDP排全省第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最少的平度还少8对乙元;固定资产投资仅高于邹平;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还没有过千亿,还不到邹平、龙口的一半;规模企业利润不到龙口的三分之一,新泰的一半。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则更大。昆山市2011年工业总产值700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30.86亿元;利税总额512.16亿元;利润总额412.00亿元;产品销售率99.1%;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1.4%。江阴市2011年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9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2.4亿元;实现利税578.对乙元;利润430.9亿元。绍兴县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59.80元,比上年增长2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939.23亿元,增长28.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通过横向对比,我们发现,章丘工业经济总量还不够大,整体竟争力不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强市。与发达地区相比,工业投入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投入年均增长7.2%,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指标年均增幅仅在20%左右,自2003年工业投入总量首次超过利税总额以来,几年差距逐步拉大,到2011年工业投入总量高出利税总额23.7亿元,这说明章丘仍未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
2.产业集聚水平有限,大项目拉动作用不强。目前章丘仅交通装备产业、机械制造、精细化工产业过百亿,2011年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邓.3亿元、275.3亿元和202.9亿元,全市各门类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函待提高。而昆山市已形成了l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集群IT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实现产值3282.41亿元。章丘工业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大企业不多,尤其是缺少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拉动力不强。章丘全部工业单位总数为9845个,其中规模以上为402个,仅占4.0%,与省内部分工业强县相比,差距十分明显。龙口全部工业单位总数只有2548个,规模以上有310个,虽然比章丘少,但比重为12.0%,远超章丘的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180.1亿元,是章丘的两倍。与荣成、邹城、胶州等市比较,在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方面比较,差距也比较大。章丘传统产业、传统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市场竟争力不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部分企业出现产品滞销、库存增加,导致开工不足、不能满负荷运转。四大主导产业除食品饮料外,产业效益下滑明显,对章丘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3.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结构调整压力巨大。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工业比重大,新兴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9.8%,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从企业技术结构看,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主要依靠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来支撑企业发展。
4.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目前,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仅有11家,数量少,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人才等方面问题,导致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不高,附加值低,产品竟争力不强。(l)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比例偏低。在40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有犯家,其中大型企业只有3家(不包括济钢、重汽),还没有形成理想的“纺锤型”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竟争,前景不容乐观。(2)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仍为粗放式,高技术行业科技产出与先进水平差距较大。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980/0,比重还比较小。(3)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特别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章丘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开展。在全部科技创新活动人员中,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偏小,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4)工业企业重引进、轻消化,自有知识产权不多。在技术引进中,章丘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引进不够,大部分还是引进硬件,对技术及设计图纸工艺专利的引进还很少。
5.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受地域、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对外开放度不高,利用外资偏少,经济外向度较低。除与沿海几个区市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比较处于劣势外,与新泰、邹平、诸城相比,差距也比较大。
6.企业融资困难,导致发展后劲不足。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90.6亿元,而其中个体私营贷款比重非常小。了.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瓶颈急需破解。一方面土地供应指标紧缺,再加上存量土地相对不足,项目用地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土地利用比较粗放。目前工业用地基准价都在10万元/亩左右,远低于土地开发成本,也比沿海等地低很多。跟发达地区比,章丘的土地利用效率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加快章丘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园区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壮大工业经济规模1.打造特色专业园区,夯实产业发展载体。一是加强一区四园建设管理。要乘着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东风,对开发区项目区加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二是持续打造特色园区。加快规划建设济南高端制造服务园区和章丘电子信息产业园,吸引一批域外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园区,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打造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载体。三是着力引导集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较多的镇(街道)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园区,打造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新载体。2.整合优势资源,促进集群发展。以大型优势企业为核心,发展关联及配套企业,坚持打造大型优势企业与发展中小企业并重,推动产业升级与扩张产业规模并举,争取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县域“块状经济”与产业集群。3.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实现产业扩规提效。一是提升传统产业。章丘要抓紧抓实四大主导产业提升行动。发挥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引进龙头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做大做强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确保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稳定在80%左右。二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章丘工业要以实施四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为契机,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产业,力争“十二五”末,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0%以上。三是振兴优势产业。加快技术设备升级,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锻造等为龙头的铸锻铸造产业,以大汉建机等为龙头的起动机械产业,以华明水泥等为龙头的建工建材产业,以泉永印务等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四是“保姆式”服务呵护优质实体项目。坚持和完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三定四包”责任制(即定项目、定责任、定时限,包项目建设进度、包问题协调解决、包政策落实到位、包项目产出效益),对市级领导包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定期调度、超期督办和结果公示,每月一调度、一通报。4.加大上市推进力度,实现借力资本市场发展。一是找准市场定位,科学制定上市规划。加快民企股份制改造,指导重点企业尽快上市,对已进入辅导期的企业,做好指导、协调、沟通工作;二是加大民营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重组发展、做大做强。5.强化以企招商,实现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做大做强现有企业,鼓励企业重组整合。通过合资合作、股权收购等方式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和子公司,开发新产业、培育新品牌、开拓新市场,引导现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来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促进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不断放大现有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二)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推进循环经济发展1.重视本土企业的发展,推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一是像伊莱特重工那样拿出优势资源寻求对外合资合作,在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的同时,拓展市场;二是像章鼓那样对企业进行包装实施境内外上市,吸纳更多资金,增强转型升级能力;三是像圣泉那样发挥自身资金、人才等优势,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实现内生扩张、自我转型提升。2.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实现信息化引领发展。一是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关键业务的综合集成应用,集中打造“两化”融合标杆企业;二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使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加强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3.突出企业管理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发展。一是加强战略管理的创新。调整企业内部价值链,加快品牌升级;二是重视精细化管理。企业要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授权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评估机制、分析模型等方面进行管理研究,要敢于进行业务模式重组(BMR);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知识分享、员工之间和谐相处的气氛,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4.着力抓好市场开拓,实现促销扩销发展。一是多措并举拓市场。突出抓好分公司营销部所在地的客户服务部建设,保持完善现有的客户服务部;二是利用展会放大品牌。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瞄准目标市场,积极搭建企业对外宣传展示的平台。5.抓好节能降耗,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一是以科技进步及创新提高节能效率。重点抓好关键技术开发、陈旧设备及落后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工作,督促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节能措施;二是拉长产业链,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打造强的核心产业和企业,吸引各地更多的中小企业主动与之配套等;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新技术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大力实施四大优势产业振兴行动。加快技术设备升级,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锻造等为龙头的铸锻铸造产业,以大汉建机等为龙头的起动机械产业,以华明水泥等为龙头的建工建材产业,以泉永印务等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叮乙元以上。
(三)提升创新能力,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坚持走产学研相互合作的研发途径。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形成技术创新联盟,双方进行紧密合作,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自身也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以争取在合作中占优势。二是通过海外购并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或科研单位,从而获得这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和能力,将企业外部的技术资源转为企业的内部资源。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打造自己的第一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活动建设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将品牌创建工作纳入企业重要发展目标来重点落实。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吸收凝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工作,重视引进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特需人才,特别要重视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和华人科学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0-0045-06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科技知识的贡献率占到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经济增长的80%[1]。作为“知识生产工厂”的高等教育也更为直接地参与进经济发展中来。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体系。经济发展与教育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经济功能的凸显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2]。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强调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第一线实用性(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我国高职教育从无到发展壮大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时间,特别是近十年,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和本科院校已然相当,见表1和表2。高职教育立足于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因此,研究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
在教育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几种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丹尼森的计量模型等,可以通过对这些模型的修正,科学确定劳动简化系数,对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做出探讨和研究。
(一)模型的构建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Denison, E.F)认为,劳动的构成因素不仅有质量方面,而且也有数量方面。教育对经济的增长贡献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劳动力质量实现的,换言之,教育的作用就是在初始劳动力投入量的基础上成一定比例增加[3]。因此,可以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力L分为不包含教育的初始劳动力L和教育投入E的乘积,于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变形为:
Y=AKα(LE)β (1)
对此式两边去自然对数后,求时间t的全导数,且两边同时除以Y,用差分方程近似代替微分方程,经过推导,得到国民收入产出增长速度模型:
Y=a+αK+βL+βe (2)
其中,Y代表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的年增长率,a代表技术进步的年增长率,K代表资本技术进步的年增长率,L代表不含教育质量的劳动技术年增长率,e代表教育投入量的年增长率。那么,通过这个公式单独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βe占国民经济年增长率Y的比重,则可以变形为:
Re=βe/Y (3)
这个公式是目前教育经济学界普遍采用的计量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也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模型。Re代表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Y代表国民收入总增长率,e代表教育投入量年增长率,但在本文的实际计算中,我们用教育综合指数年增长率来代替教育投入量的年增长率,这是因为教育综合指数是以劳动力受某一级教育为基准,根据一定的劳动折算系数所折算出来的人均受教育程度,它的年增长率与教育投入的年增长率呈正相关,更好地反映了教育投入的实际效果,所以,从理论上看,用教育综合指数年增长率来代替教育投入量年增长率是可行的。
(二)β值的计算
国内许多学者在研究教育对经济贡献时,为了便于与西方学者的研究进行比较,取β值为0.7,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走资本消耗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小,β值应该是低于0.7的。在本文中,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β值的系数值对模型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根据各省市数据重新计算出β值,以便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在科布―道格拉斯函数基础上,
Y=AKαLβ (4)
两边同时除以L,假定α+β=1,得
(5)
取自然对数,构造线性回归模型,
(6)
采用统计软件Eviews进行计算,得出α的值,从而再得出β的值。
高职教育从1999年扩招发展到2012年,只有14年时间,时间序列短,地区差异大,用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都不能满足分析的需要。因此,在计算各个省市的β值时,需要分析和比较横截面观察值和时间序列观测值结合起来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也称为时序与截面合成数据。因为面板数据模型综合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减少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yit=αit+βit'xit'+uit(i=1,…,N; t=1,…,T) (7)
式中,αit为常数项,xit=(x1it,x2it,…xkit)为生变量向量;βit=(β1it,β2it,…,βkit)为参数向量,K是外生变量个数,N为截面单位总数,T是时间总数。随机扰动项uit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同方差。
如时间序列参数齐性,即参数满足时间一致性,也就是参数值不随时间的不同而变化,模型(7)可以写为:
yit=αit+βi'xit+uit (8)
在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截距和斜率参数可以有如下两种假设:
H01:回归斜率系数相同(齐性)但截距不同,模型为:
yit=αi+βi'xit+uit (9)
H02:回归斜率系数相同和截距相同,模型为:
yit=α+β'xit'+uit (10)
判断样本数据究竟符合哪种模型形式,可以利用协方差分析构造式来检验统计量。
(11)
(12)
式中,S1,S2,S3分别代表式(8),式(9),式(10)的残差平方和。
在零假设H02和H01下,统计量F2和F1Z服从特定自由度F分布,如果F2大(等)于某置信度(如95%)下的同分布临界值,则拒绝H02,应继续检验,找出非齐性的来源;反之,利用模型式(10)拟合样本,在已确定参数存在非齐性的基础上,如果F1大(等)于某置信度(如95%)下的同分布临界值,则拒绝H01,应该用模型式(8)拟合样本,反之,用模型式(9)拟合。
通常,我们称形式如式(9)的panel model模型为变截距模型(variable intercept),式(8)为变系数(variable model)模型,式(10)为混合回归模型。在本文中,判断所选取的样本究竟符合哪种模型,利用协方差分析构造式(11)和式(12)来计算F的统计量,根据计算,得到F2=22.037>F0.05(30,300)=1.6998,F1=29.375>F0.05(15,300)=1.479,因此本文采用变系数模型[4]。
不管是变截距模型还是变系数模型,都有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分,并分别对应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横截面大,时间序列小,样本并不是总体的随机抽样,所以本研究不进行Hausman检验而直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由于模型仅对各地区的个体差异情况进行研究,为减少面板数据造成的异方差性,在回归估计时选取“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即GLS方法来对模型进行估计,通过B-G序列相关性检验和white异方差性检验,可以得出结论,在显著性水平0.05下模型没有明显的异方差和自相关,故模型拟合较好。
(三)β值的估算结果
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本文的研究目的出发,总产出指标Y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资本投入量K用固定资产表示,劳动投入L用年末从业人员数表示。研究选取2001~2012年相关数据为样本,所有的数据都以1978年为基期,模型采用固定效应的变系数面板模型。其中,R2=0.997,F=1486.2,DW=1.892,所有的t值都通过检验,因为本文只需要弹性系数,因而没有列出变系数模型的截距项。全国及各省市β值见表3。
表3 全国及各省市的β值
二、各地区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计算起始年到终止年年平均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
本文将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含中职)、高职高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在所收集的数据中,由于统计年鉴中并未单列出高职院校,只是列出了大专院校,根据国家近年来所出台的政策,要求现有的专科院校通过改革、改组和改制,逐步调整成为职业技术学院,因此,本研究采取大专院校的数据来代替高职院校从现实上讲是可行的。根据公式13和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分别推算出2001年和2012年各省市人均受教育年限,2001年的数据根据《2002年人口统计年鉴》和《2002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整理得出,2012年的数据来自于《2013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①。根据我国目前各级教育的现行学制,小学、初中、高中(含中职)、高职、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受教育年限分别为6年、3年、3年、3年、4年、3年。按下式计算出各地的人均受教育年限。
(13)
其中,Hi为从业人员人均受各级教育年限,Ni为受各级教育年数,fi为受本级及其以上级别教育比重之和,计算结果见表4。
(二)确定从业人员的劳动力简化系数
受不同程度教育对劳动力质量影响肯定是不同的,考虑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质量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收入上,因此,本研究采用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受小学教育从业人员年均收入为基准(劳动力系数为1),折算出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劳动力系数。2001年的劳动力系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和城镇贫困研究课题组开展的2000年住户抽样调查数据,由2001年受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大专)、本科以上高等教育从业人员的年平均收入(元)为2683、3443、3692、4043、4866,推断出受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大专)、本科以上高等教育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倍数为1、1.28、1.38、1.81、2.20。这样就得出接受小学、初中、普通高中、高职、普通本科教育的劳动力简化系数为:1,1.28,1.38,1.81,2.20。2012年的劳动力系数根据范静波研究我国教育收益变动趋势时所使用的样本数据得到的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推算,劳动力简化系数为1,1.902,2.652,4.261,6.228。
(三)计算2001~2012年人均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综合指数及年增长率
首先根据式(14)计算教育综合指数,其中,E为教育综合指数,Hi为各级受教育年限,Li为劳动力简化系数。然后利用公式(15)计算出各个省市的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年增长率e。丹尼森等西方学者的通行算法,依据工资差别而计算出的教育综合指数的增长率(即由教育程度提高带来的劳动量增长率)用0.6折算[5]。由此得出各省市的教育投入劳动量年均年增长率e’,结果见表5。
E=∑(Hi×Li) (14)
(15)
表5 2001~2012年教育综合指数年增长率(%)
(四)计算各地区高职教育指数增长率占年均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的比例
在分离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本研究采用的模型是由杨毅、谭届忠提出的“指数增量法”[6]。通过对丹尼森模型综合教育指数及增长率计算方法与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决定各级教育占整个教育指数增长率的比例是各级教育的指数增量,因此,用各级教育指数增量作为确定该类教育占整个教育指数增长率的权数,既考虑了各级教育指数增长率,也考虑到了各级教育指数存量。其数学模型是
(16)
其中,γi为i级教育占总教育指数年均增长率的百分比,Ei为i级教育指数增量,等于i级教育指数增长率和教育基期指数存量的积,即
Ei=Ei×Eio (17)
其中,ei为i级教育指数增长率,Eio为i级教育基期指数。E为综合教育指数增量,等于各级教育指数增量之和。计算结果见表6.
(五)计算各省市2001~2012年GDP年均增长率
以本国货币价格不变计算的增长率称为实际增长率,根据2002~2013《中国统计年鉴》上各地区GDP指数(上一期=100),计算出2001~2012年各地区GDP实际年增长率。
(六)计算2001~2012年各地区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根据前面所推导的模型Re=βe/Y来计算各省市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结果见表7。
三、结论
第一,如表7所示,2001~2012年全国高职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仅为0.36%,这个值是较低的,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β值的估算。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β的取值一般是采用丹尼森所计算出来的取值0.7,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走的基本还是以资源消耗来发展经济的道路,因此,劳动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都低于0.7,况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也有差别,因此,β值决定了本研究的估算结果更切合各省市实际。
中图分类号:F810.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2-0082-07
一、切入角度:区域而非全国
按照经济普查的行业分类,卫生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在任何经济中,影响劳动力质量的因素除了工作经验、正规教育及培训外,卫生保健的作用也相当明显。据世界银行测算,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经济增长的大约8%―10%归功于居民健康;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大约30%―40%的亚洲经济奇迹源于居民健康。
近年来,政府卫生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杜乐勋(2001)使用分布滞后模型实证分析公共卫生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后得出,卫生服务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并不比教育投资差,而比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好。苗俊峰(2006)利用协整模型实证分析了公共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互馈效应,公共卫生支出对实际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明显,但经济增长并没有使公共卫生支出有太多增长。刘勇政、张坤(2008)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对中国1981―199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作为非直接的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影响,而其具有的间接性生产性投资特点又使其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关于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二者是正相关关系,也有人认为二者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1-2-3-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切入角度过于宏观。现有的研究多从全国角度进行分析,但中国地区间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差异较大。以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为例,2004年,全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最高的广东省投入额为43.12亿元,投入最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仅为2.81亿元,投入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15倍还多;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最高的北京市,为2 270.73元,而投入最低的贵州省,仅为144.25元,人均投入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15倍还多。在这种情况下讨论统计总体的统计特征时,往往会因为组间差异的抵消而扭曲统计总体的本来面貌。因此,从统计总体上显示出来的全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有可能被扭曲。这也是为什么本文不是从全国的角度,而是从分区域角度讨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原因所在。其次是数据的利用问题。中国的首次经济普查是在2004年开展的,由于此前的数据是未经经济普查调整的资料,因此,数据不够全面。经济普查后,国家统计局对历史数据进行了调整,使数据更为客观。本文采用经济普查资料,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此外,已有研究成果大都使用常规统计资料而非经济普查资料。经济普查资料与常规性统计资料相比的优势是分组更细、样本更全,这又保证了资料的可信性与全面性。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而非常规性的统计资料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二、解释变量:规模而非人均
在研究卫生行业政府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以总投入规模为切入点,还是以人均投入为切入点。从已有研究成果看,有人选用总投入规模指标,有人选用人均投入指标,从表面看,这两个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既然都是反映区域差异的指标,那么,为什么选择其中的一个指标,而不选另一个指标,大多数研究并未进行详细说明,即使有的研究做了说明,也只是理论上的分析,没有进行统计上的检验,为此,本文首先探讨指标选择的机理。
1.卫生行业政府投入规模差异的检验
卫生行业属于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生产部门,其发展需要政府财政的积极参与,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既有利于提高卫生行业服务效率,又可以实现社会相对公平。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东、中和西部各省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差异较大,表现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投入强度大,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强度小。2004年,政府投入偏多的省份是广东、北京和山东,投入额分别占卫生行业全国政府投入总额的9.89%、7.77%和5.88%。政府投入偏少的省份是和宁夏,投入额分别占卫生行业全国政府投入总额的0.70%和0.65%。
从总体上看,中国东、中和西部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方面似乎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显著,还需要进行统计检验。我们设定假设:
H0:μ东部=μ西部=μ中部;H1: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不全相等。
这里,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分别为东、中和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总体均值。
我们对上述假设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在分析中,取显著性水平α=0.05,利用SPSS软件得到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p值=0.026,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故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规模上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从东、中和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均值大小看,西部地区最小,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最大,那么从统计角度看,三者是否存在递增的趋势呢?
我们设定假设:
H0:M1=M2=M3;H1:M1≤M2≤M3。
这里,M1、M2、M3分别为西、中和东部地区中各省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额的中位数。
检验采用Jonkheere-Terpstra检验。
首先,设Uij=样本i中观察值小于样本j观察值的对数=#(Xik<Xji,k=1,2,…,ni,l=1,2,…,nj),这里,X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观察值,i=1,2,3。然后,对所有的Uij在i<j范围内求和,就得到了Jonkheere-Terpstra统计量J。
通过对东、中和西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数据的比较,得到U12=68,U23=69,U13=92以及J=229。由于样本较大,无法获得精确分布的临界值,故采取正态近似:
Z=J-(N2-∑ki=1n2i)/4[N2(2N+3)-∑ki=1n2i(2n+3)]/72(1)
利用(1)得到Z=5.966,p值=0.00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西、中和东部的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确有递增趋势。
通过统计检验,我们得出结论:中国西、中和东部地区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三者依次递增。中、西部地区政府投入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承担的卫生支出过少,地方政府的卫生支出过大,这样的财政分权显然不利于中国卫生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的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结构失衡。特别在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政的实力大为削弱而且地区差距非常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规模偏低,因此,地方卫生支出的绝对数必然要低于东部地区。而且,由于卫生服务投入大、产出小,地方财政困难的地区,为了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更重视生产性财政支出,轻视非生产性财政支出,这也是造成中、西部地区地方卫生支出规模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差异的检验
进一步,我们检验在剔除人口因素的影响之后,区域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我们设定假设:
H0:μ东部=μ西部=μ中部;H1: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不全相等。
这里,μ东部、μ中部和μ西部分别为东、中和西部地区各省份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的均值。
在检验中,取显著性水平α=0.05,利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p值=0.187,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故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充分理由拒绝原假设,即东、中和西部地区在人均政府投入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东、中和西部地区在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是说明三个区域从整体上看差异不显著,但不代表两两区域之间差异不显著。从人均政府投入的均值看,2004年,东部地区人均支出最高,为631.6元,西部地区次之,为458.4元,中部地区最低,为270.36元。故很可能出现东、中部地区差异明显,而中、西部地区差异不明显的情况。
为此,我们设定假设:
n1和n2分别为两个样本容量,S21和S22分别为样本标准差。
由SPSS软件得到统计量t为1.893,自由度为10.95,p值为0.085,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东、中部地区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差异不显著。
我们再设定假设:
H0:μ西部=μ中部;H1:μ西部与μ中部不全相等。
由SPSS软件得到统计量t为2.077,自由度为15.739,p值为0.055,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西、中部地区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差异不显著。
3.对检验结果的讨论
上述检验与我们一般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我们认为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整体实力强,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会因此而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这一结论并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卫生行业的人均政府投入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区域之间平均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部分省份的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偏高造成的,整体上看不存在显著差异。2004年,中国卫生行业人均政府投入偏高的省份只有北京、上海、和新疆,而其他地区相差并不明显。因此,从统计意义上看,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差异主要表现为规模差异,而不是人均水平的差异。通过统计检验,我们得出结论,在区域卫生行业政府
投入与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中应该以投入规模作为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变量。
三、模型设计:卫生生产函数的建立
在目前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区域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规模差异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区域居民生活质量和劳动力素质间的差异,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为了度量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创造性地应用生产函数,提出了卫生生产函数,并以此函数作为实证分析工具。
设初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这里,Y、K和L分别代表总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α1和α2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产出弹性,A为效率参数,表示除了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之外,其它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它不仅包括地区资源禀赋、制度差异和跨时间的影响,还包括那些不可度量的因素的影响。
考虑到增加投入,可以促进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劳动力质量,也就相当于使初始劳动力的投入量按一定比例增加[5],因此,可以把劳动力L分解为初始劳动力L0与卫生投入E的乘积,并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之后得到:
LnY=LnA+α1LnK+α2LnL0+α3LnE(3)
为了考察卫生行业不同投入主体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还进一步将卫生行业投入分解为政府投入和非政府投入两部分。这样,就得到了卫生生产函数模型:
LnY=LnA+α1LnK+α2LnL0+α3LnE1+α4LnE2+ε(4)
其中,E1表示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E2表示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即社会和个人投入,α3和α4分别为政府投入和非政府投入的产出弹性。由生产函数理论,上式揭示了不同主体的卫生行业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弹性系数来表示。
我们以全国31个省份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的横截面数据为样本数据拟合全国卫生生产函数模型。其中,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用各地区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得到的卫生行业收入中的财政拨款额表示,非政府投入用卫生行业收入中剔除了财政拨款额后的其它部分;经济增长用2004年各省份生产总值表示,劳动力投入用2004年各省份从业人员数表示;物质资本投入量指标用2004年各省份的固定资产净值表示,由于在统计资料中还无法直接获得各省份的固定资产净值,为此我们采用永续盘存法对固定资产净值进行了估算,估算中本文参考了李京文等人的资料[6]。
由于卫生生产函数模型中的自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直接使用OLS估计无法保证参数的有效性,因此,我们采用主成分估计法对模型(4)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包含卫生投入变量的生产函数模型:
R2=0.969,调整R2=0.967,F=444.115,Sig=0.000
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参数均通过了t检验,R2和调整R2都较高。由拟合结果可以看出,从全国范围看,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且影响是正向的,即加大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对促进经济增长是有效的。在计量模型中包含的4个影响因素中,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弹性系数为0.338;其次为物质资本存量,弹性系数为0.313;位于第三位的是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弹性系数为0.2915,政府投入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使国内生产总值提高0.2915个百分点;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弹性系数为0.1727。
四、结果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
虽然我们实证分析了全国范围的卫生行业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但在中国不同区域之间,卫生投入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地区之间居民生活质量和劳动力素质之间的差异,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因此,对于不同区域来讲,卫生行业投入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征可能并不相同。为此,我们还需要针对不同区域进行重新考虑。而且,通过对不同区域医疗卫生发展影响其经济增长特征的考察,可以使各地区政府充分认识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这对于各级政府从实际出发来制定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利用东、中和西部地区的样本数据对(4)进行拟合,得到东、中和西部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共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回归方程的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各模型均拟合较好,R2都超过0.96,且模型的参数均通过检验。
1.政府卫生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
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对3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显著的而且都是正向的。其中,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68、0.561和0.292,即政府卫生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东、中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0.168、0.561和0.292个百分点。政府卫生投入的弹性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增加卫生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是十分有利的,将显著地加快区域经济增长。这也提示我们,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政府对卫生行业的投入,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而且对于加快经济增长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果不适当地削减卫生投入或者不能适应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相应地增加投入,表面上似乎是节省了财政支出,但结果反而是降低了经济增长,最终将导致财政收入的减少。
而现实情况是,近年来,中国卫生行业政府投入比重在逐渐下降,卫生投入增长更多地依靠个人和社会投入。在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增长速度还不很快的情况下,单纯地依靠个人和社会来大幅度地提高医疗卫生投入显然不很现实。特别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其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弹性系数明显超过东部地区,也就是说,同样数量的政府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超过东部地区,因此,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也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尽快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的有效途径。
2.政府卫生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域特征明显
通过对相关变量弹性系数大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高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卫生行业投入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政府卫生投入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最大,为0.561,其次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和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更应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以更好地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从区域自身的比较看,东部地区相同比例的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政府投入,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卫生行业的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此可见,中国卫生行业的投入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我们认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特征的合理解释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医疗卫生设备较差、医疗卫生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当地居民对公共基础医疗和卫生防疫等基本服务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这使得医疗卫生水平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的瓶颈。此时,由政府投入的公共卫生投资边际收益较高,因此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较大。而对于东部地区来讲,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医疗卫生设施较为齐全,卫生服务水平也较高,居民对基础医疗和卫生防疫等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因此由政府投入的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投资的边际收益相对较低,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也就相对较低,公共卫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也就有了下降的趋势。这也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的财政投入,因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可及性,使所有人能够享有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对于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五、政策建议
在变量选择中我们得出结论,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在卫生行业政府投入规模方面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低,东部地区高,投入规模应该作为区域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其经济增长贡献分析的起点。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政府投入对其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东部地区,增加卫生政府投入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有效途径。但目前中、西部地区政府卫生投入仍低于东部地区,这对于中、西部地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以及尽快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十分不利。因此,在政府卫生投入方面我们必须有所改进。
1.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本文的分析表明,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的投入产出比是可观的,不适当地削减政府卫生投入或者不能适应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相应地增加政府投入,从表面看似乎是节省了财政支出,但其结果却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卫生行业的投入,提高卫生支出在财政支出和GDP中的比重。而且,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公共健康、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等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必须依靠政府的投资来支撑,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责[7]。各级政府应把提供普遍和公平的医疗服务作为核心职责之一,明确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增加公共卫生支出规模,确保卫生支出的增长不低于本级财政支出的增长,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加大对预防和卫生防疫等部门的财政投入
由于财政资金困难和补偿机制的不健全,许多公共卫生和防疫机构从计划免疫、疾病监控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转向提供有偿性的医疗服务,甚至对不少计划免疫内的项目也实行收费。这就直接导致享受公共卫生和防疫服务面的缩小,造成对全社会居民健康状况的危害。为此,政府应增大对预防和卫生防疫等部门的财政投入,力争实现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的服务由政府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
3.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财政支持力度
首先,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由于政府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明显大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因此,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卫生行业的财政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率要高于东部地区。其次,加大卫生行业投入也是中、西部地区的迫切需要。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仍然是中、西部地区最为需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持的公共服务项目之一。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饮食习惯不卫生现象比较普遍,卫生结构、床位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都存在明显不足,因而难以满足当地居民对卫生保健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如果没有基本的公共卫生制度保障,相当数量的人会陷入“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困境。因此,现实情况也需要通过中央、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卫生保健能力和水平。
4.加大对东部地区个人与社会卫生投入的财政扶持力度
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明显大于政府投入,也就是说,相同比例的个人与社会的卫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率要高于政府投入,而且东部地区的居民和社会相对而言更具加大卫生投入的经济能力。因此,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政府应当采取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等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居民和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有机结合的筹资机制,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宏观层面上形成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私立医院、股份制医院等多种所有制的医院并存,公平、竞争有序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在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5.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缓解卫生行业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有限,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而且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不平衡性又进一步加深。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巨大。从城乡看,全国最贫困的人口基本上集中在农村,但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重心却在城市。资金、设备、医疗人员大部分投向城市,大量农村人口所占有的卫生资源却十分有限,城乡居民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较大。中国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不平衡发展显然不利于社会成员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通过财政制度上的相应安排,调整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广大农村及落后地区卫生行业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梁中堂.宏观视野下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J].经济问题,2006,(3).
[2] 王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2).
[3] 谭永生.中国卫生总费用存在的结构问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卫生经济研究,2005,(6).
[4] 刘军民.公共财政下政府卫生支出及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94).
[5] 蒋萍,田成诗,尚红云.人口健康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5).
[6] 李京文,乔根森(美),郑友敬,等.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 Mayhew,Leslie.Health and Elderly Care Expenditure in an Aging World[R].IIASAWorking Paper RR-00-21.
(一)领导思想观念滞后,职工教育未被重视。部分站段领导对铁路面临挑战与冲击的严峻形势缺乏应有的认识,忧患意识差,没有危机感,职工竞争意识淡薄,学习观念落后,企业从上到下没有树立终生学习理念。职教工作没有因职工素质是企业的核心而受到应有的重视。职工教育仍然是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就可以不要的“软任务”致使铁路企业职教工作时紧时松,缺乏长期有效的实施策略,特别是在财力物力投资、制度落实、远期规划等方面距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要求和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二)职工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新技术困难。铁路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各部门多为熟练工种,岗位技术性相对偏低。铁路行业主要工种的基本素质仍然是处于较低层次。很多职工从来没有经过规范、严格的专业教育,对规章死记硬背,无法达到活学活用,工作中完全凭经验,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心中没底,不敢处理;无从下手,没有头绪,程序错乱。由于文化基础差导致发展潜力不足,随着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的完善,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越来越迫切,而相当一部分职工不会使用计算机,在新技术、新设备面前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实现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的进程中困难重重。
目前,铁路新增的职工主要来源于政策性的复转军人。全路每年接收复转军人约2万人“十一五”期间接收的复转军人将达到10万人,仅呼和浩特铁路局每年吸收复转军人约500人。复转军人文化基础薄弱,没有接受过铁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这对铁路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对这些复转军人进行入职前的教育和培训就成为了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一大难题。
(三)培训机制不健全。铁路企业曾经有庞大的教育培训体系,现在这些教育培训机构已经从铁路分离出来,目前的培训资源大大不如从前,高素质专业培训人才严重不足,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对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显着。同时,基层站段机制落实不到位是职工教育徘徊不前的重要因素。各种培训、考核机制虽然齐全,但由于逐级负责、考核奖惩等运行机制在车站、班组的落实没有完全到位,致使职教工作缺乏足够的压力和应有的动力,教育室教师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职教工作进展缓慢。
(四)培训质量不高。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主要手段,职工培训缺乏强化培训质量的积能动性实效性措施,在计划安排、师资配备、教材选编、组织实施及质量考核等重量环节疏于管理或流于形式,导致职工培训质量低,效果差。
(五)师资队伍建设欠缺。铁路职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较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待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不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差“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少;教师队伍不稳定。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欠缺,例如准入制度、日常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激励制度等。教师的工作业绩与个人收入、个人发展没有很好的挂钩,无法激励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培训教师消极怠工,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制约了师资队伍的发展,最终阻碍铁路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企业发展关键。企业领导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大局观念,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职工教育才会有持久的驱动力。铁路企业领导要站在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教育的投入与产出问题,并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教育培训信息和技术的交流和共享,铁路局可以开发和建设适合于铁路行车主要工种的微机考试题库,并实现全局共享、全路共享。
(二)提高培训质量。培训是职教部门的重点工作,针对铁路部门点多、线长、岗位分散、集中脱产难度大、企业必须从职工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工作时间和岗位分布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并本着主要工种、关键岗位和素质较差人员优先的原则,制定全年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在广泛进行现场调查,突出岗位需要的基础上,发动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专兼职教师和工人技师共同参与教材的编写与制作,力求培训教材具有企业特色,形式多样,既能突出岗位的基本业务知识和应变技能,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实现培训教材的动态升级与完善,以全面适应企业教育培训提高的需要。培训实施是职工培训的最后一工序,企业必须探索适合职工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变单纯的理论讲授,多采用课堂教学、实操演练、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现场模拟、研讨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以职工易于接受培训内容的教学模式开展培训,全面增强培训效果和提高培训质量。
(三)完善机制运作。企业要形成职工下岗、培训、竞争上岗的机制。对职教岗位实行公开招聘,使“上岗靠竞争,竞争靠技能”的竞争观念贯彻企业用人制度的始终。促使全体职工为自己保岗,竞岗和获得更高的福利待遇而不断提高素质,推进企业职教工作发展。建立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发挥职教人员工作主动性和激发职工学习积极性。加强对专兼职教师工作成果与职工培训效果的考核力度,使教师授课质量与待遇挂钩,职工培训成绩与考核挂钩,并在严格实施考核激励的基础上,推行教师等级评定与职工持证上岗制度,激发教师与职工的学习意识。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培训计划。铁路站段是实施铁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最重要环节,站段教育室应该从本站段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出实用性强、易于操作的培训计划。要在突出理论知识和实贱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要结合岗位,结合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规章的使用,不断的更新、补充和完善培训教计划的内容,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实用性。同时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微机考试题库,建设模拟仿真演练台、实物设备等教学设施,训练职工的实贱技能操作能力,有效解决职工教育培训职工文化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困难和“学用脱节”的问题,铁路局还应该适时的举办各种岗位知识竞赛、岗位技能竞赛,教育培训教师教学课件评比、教学效果评比等等,督促各个站段努力的提高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质量。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铁路企业要建设一支覆盖企业主要生产、技术工种,专兼职职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和技能指导,工作扎实,勇于创新的职教教师队伍。安排专款用于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职教教师的个人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师不脱岗的情况下,定期接受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的教育和培训,参加进修班、培训班,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优秀人脱颖而出。同时设立职业教育奖励基金,定期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评比,对优秀者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并以此作为今后评优评先、培训修、升职加薪的重要依据。
但是发展的同时,必要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土地用途等方面可能会存在违反现行法律和政策规定,这种企业参与农地经营还会使企业和土地所属农户间的矛盾扩大,可能使农民失去原有土地,引发农户与企业间的纠纷,使农业的正常生产受到很大冲击。本文通过现有的资料分析现状,来谈谈这其中的风险和其可行的防范措施。
1 工商企业参与农地经营的现状
从各省份工商企业参与农地经营的数据来看,有相当多的企业参与了农地经营,其中农地流入较多的地区为各省的耕地资源集中分布地区,因其土地资源较为丰富, 大多数曾经进行过土地整理,有利于该地的土地流转。在这些企业参与的农地经营中,主要经营为农副产品进行再次加工,有参与木材加工的,有参与建筑业的,也有参与医药产品制作, 和部分用来从事餐饮业的等。
其中大部分投资参与农业经营的企业大都是有规模的大企业, 他们对土地有很大的利用率;有一些小点的企业把流进来的土地做成农作物存储点等,或者一些个体户也流入农地,在土地上建成温室种植或者同类型的农业设施,并且用这些来作为取得国家补贴的依据。
而不同规模企业的农地相应租金也大相径庭,大中型企业的租金数额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工商企业将资金投入与农地中, 给农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给村民带来很多就业机会,相比之下,很多农户也愿意把土地流转,自己再去城市乡镇等地务工。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参与农地的风险也相应暴露了出来。
2 工商企业参与农地经营的风险分析
2.1 对农民的生产地位构成威胁,使其处于不平等地位
在企业与农户间土地流转的实际过程中,好多信息提供不一致、乡村政府在执行时有漏洞、农户自身的流转意识较弱等问题,种种此类问题使农户成为劣势的一方,使整个收益的双方严重不平等,好多农户资金和其他利益方面损失惨重。另外,不同的企业主间的企业素质也不一样,一些企业主存在违约现象,更恶劣的企业还会拖欠该农户的租金,种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户利益遭到缺失。
2.2 农地的产出率不增反降
现在, 我国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这也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要提高土地的出产率,就必须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从工商企业参与经营土地的实际情况上看,在某一农地上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数量都不增加,而农地的规模又在不断扩大,这样会使得该土地的资金和劳动力平均含量大大降低,如此下来,就会使土地产出率不增反降。再加之目前企业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很多企业一味追求最大利益,把流入的农地全部都用作于其他行业, 来扩大收益,这样就会使该地的单位生产率越来越低。在农地流转的过程中,一般周期都较长,企业主通常会长时间租用农地,而且在租用的过程还会不停的转变该块土地用途,农地的自身修复也需要一定的周期,这样的流转就严重破坏了当地农地,其不良结果就是土地生产率不断降低,此举对我国农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非常不利。
2.3 土地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户法律维权受到风险
我国土地流转的合法性和解决具体发生的土地纠纷的唯一依据是土地流转相应的法律法规。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等都是涉及土地流转问题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现阶段实施的这些法律法规已然不能满足解决全国各地流转农地中的问题,现行很多法律条例与实际问题容易发生多方矛盾,以及存在一些法规条文下模棱两可的问题,这对于农民维权来说,都是大大的不利。
2.4 流转土地后的农民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影响社会发 展与和谐
现阶段,我国还未出台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来保障流转出土地后的农户利益。比如,农民将土地流出后,他们应该获得一个怎样的补偿标准,或者农户家庭离开农村后,去往城市是否能解决医疗和就业、后代教育和居住等方面的社保实际问题,这些目前都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措施,另一方面,农户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给工商企业之后,大多数农户选择进城务工,但是因为他们文化水平偏低,专业技能不够等问题,使进城的农户在城市中生活艰难,又身处异乡毫无归属感,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城市里,这对农民心理、社会和谐发展与稳定产生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
2.5 土地流转使农地大面积缩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农业土地具有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是人类生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地,与自然生态平衡密不可分,农地的抗灾能力非常强、其生产周期也较长,这些都说明农地使需要培育的,具有培育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该地的农业设施需要经历一定周期才能取得收成。但是现在的企业主受利益的驱使,他们把流入的土地主要用来发展农副产品和养殖等短期收益高的行业, 这样做使非常不合理的,因为这样的行业周期短、成效快 , 但是需要在农地中投入了相对大量的农药和化肥,而农药和化肥都是化学物品,这给农地带来的伤害不言而喻。尤其使大多数企业主在租期快要结束前,他们进行掠夺式的经营, 加大化学作用力度,使农地作物在很短的期限里异常的获得更多收益,这些对农地的生产质量都是致命性的破坏,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非常不利, 产出率大大降低,破坏了农地资源,使当地生态环境也随着遭受破坏。由此看来,流入企业的农地不管是用作农业生产还是非农生产,多少都会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制约。
2.6 农地流转使国家资源遭到浪费
据相关调查表明,有些个体户将流入的农地闲置,专门赚取土地升值前后的高额差价,这样投机取巧的行为会使农地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荒地并且不能产出,就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白白浪费。国家给设施农业相应的补贴来鼓励农业生产,这样的惠农政策居然还被一些个体商户加以利用,他们购置所谓的“面子”农业设施工程,来获得国家补贴资金,这样的情形使真正进行农业生产的农地经营者不能够更充分的享受政府支持,还使国家补贴达不到最优效果。
3 工商企业参与农地经营的风险防范策略
基于上述工商企业参与农地经营的潜在风险分析,我们应该积极提出相对应的防范策略,本文认为防范上述潜在的风险首先完善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农地流转系列行为绝对控制在国家规定内,这也是维护好农民利益的根本策略,才能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局面。针对上述提出的风险,具体的防范策略现列出如下。
3.1 针对土地流转的风险来健全完善相关保障
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越快,可想而知,农地的流转速度也会随之加快,但是农户相关专业知识的不足,很难把握农地的长远价值,某种程度上说这会减少农户的土地增值收益;加上现如今这么多工商企业参与农地来经营,会出现严重依附市场价格趋势,使其产物变成市场供过于求,如此一来,对企业自身经营也不好,稍有不慎就会亏损倒闭,这对广大农户的租金收益等方面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风险。鉴于此,政府需设立专项农地流转风险基金,利用专项财政基金来发展保障农业保险已是燃眉之急,只有政府参与调控,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民的基本收益不受恶意损失。
3.2 大力维护农民的利益,农民才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
结合国际上农业发达的国际经验来说,还是得保持农民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元素,通过出台相应政策,使农民成为其最大受惠主体。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方面现象中,有地方政府存在按投入的规模大小和资金比例来进行扶持,使当地农业主体出现错位的现象。政府应该有计划和选择的来引进企业参与经营,使农户在流转农地的过程里能够充足的维护自身利益,进一步正确的处理好工商企业、农户与政府间的利益关系。
3.3 严格规划农地用途的分类流转
必须保证国家拥有足够的耕地来耕种,保证这些耕地能够用于粮食生产,以此作为粮食安全保证。相关部门须禁止企业主把农地性质进行改变。具体可以分别制定不同的土地流转办法来专门针对耕地、园林以及其他农用地等。针对那些把流入的农地闲置来获取土地升值暴利的不良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可以没收其流转的农地。针对构建“面子”农业设施获取政府政策补贴的不良企业进行严处,可以要其退还政府的补贴,并且加以不同情形的罚款。总之要严厉杜绝恶意改变农地性质的现象。
3.4 积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有4个,即资本、劳动力、技术和生产结构。资本和劳动力推动属于生产要素的推动,技术推动属于生产力的推动,生产结构推动是将前3个因素结合起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推动。不同的生产结构,代表了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其结果是带来不同的生产效率和不同的产出水平。生产结构主要指的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变迁,而产业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新增长的必要条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进程中,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是两个辩证的统一体。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重心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重心,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由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由低效率化向高效率化演进,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即产业规模适度、供需平稳、素质提高、联系协调、效应明显,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高级化的基础,高级化是合理化的目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脱离了合理化,就会引起产业结构的“空洞化”.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倒退;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后,如不及时向高级化过渡,就会出现产业结构的“时滞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从而阻碍经济增长。因此,研究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地区属于资源型省份,是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点地区。东北地区重工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被誉为“共和国之子”。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东北地区在建国初期形成的产业结构随之改变,东北地区失去了工业发展优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究竟A不合理,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正还是负,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合理的。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促进东北三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及建议。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从量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反映在人均CDP水平上。1978年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人均CDP分别为680元/人、381元/人、564元/人,依次位列全国第4位、第8位、第5位;2006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人均CDP分别为21 788元/人、15 720元/人、16 195元/人,依次位列全国第8位、第13位、第12位,辽宁省下降了4位,吉林省下降了5位,黑龙江省下降了7位。在此期间,辽吉黑三省平均经济增长率依次为8. 87%、地.23%、7.69%。可见,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属于东北地区最高的,吉林省以较快的增长速度,缩小了与辽宁和黑龙江两省的经济发展差距,黑龙江由千发展速度缓慢,拉大了与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差距。
从质的角度来看,反映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上,辽宁省的三次产业比重,1978年为14. 14:71. 07:14. 79,2006年为5. 28:65.2:29. 51。吉林省的三次产业比重,1978年为29. 25:52. 4:18. 35,2006年为9.71:59. 06:31. 23。黑龙江省三次产业比重,1978年为23. 46:60. 98:15. 56,2006年为9. 31:60. 48:30.2。1978—2006年,辽宁省始终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均是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且分水岭均为1985年。东北三省的一产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三产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二产比重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纠偏,东北三省的二产比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上世纪90年代之后,才回归到稳步上升的轨迹上来(见图1)。
2.从地区来看,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为正数,说明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合理的,促进了经济增长。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及其波动幅度都是东北三省中最小的,1978—2006年,Z值的平均值为0. 0019,Z值的极差为0.0129。1978—2006年28年期间,吉林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19次高于辽黑两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和波动幅度都是东北三省中最大的,1978—2006年,Z值的平均值为0.0049,是辽宁省的2.58倍,黑龙江省的1.2倍,Z值的极差为0.0254,是辽宁省的1.92倍,黑龙江省的1.09倍。在辽宁和黑龙江两省进入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时期后,吉林省相对而言还在积极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表1中可以看出,1978—1992年间,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波动幅度较接近于吉林省的水平,均值和极差较大,1993—2006年间,较接近于辽宁省的水平,均值和极差较小,1978—2006年,Z值的平均值为0.0041,Z值的极差为0.0229。
3.从地区和时间两个维度综合来看,计算改革开放后各地区每个“五年计划”Z的均值,结果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辽宁省改革开放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很快,主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为“六五”时期,此后,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八五”时期后,进入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稳定在同一水平上。吉林省主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为“六五”和“七五”时期,“八五”时期后,进入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时期,“九五”时期是主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幅度大、延续时间长、对经济增长贡献大的特点。黑龙江省主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为“七五”时期,其他时期产业结构变化都较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小,“八五”时期后,进入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在不断下降。
根据Z值和东北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进一步计算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P值,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产业结构调整期远远高于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期。1978—1992年,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辽宁省经济增长的8. 66%、吉林省经济增长的14. 2%和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13. 25%都由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1993—2006年,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时期,辽宁省经济增长的0.496%、吉林省经济增长的1.889%和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0. 5040/0也是由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说明吉林省的经济增长对于产业结构变化的依赖程度较强,同时,也说明吉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合理的,提升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1993—2006年,辽宁和黑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吉林省相差不大,但辽黑两省由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的经济增长的份额较少,也就说明辽黑两省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由式(2)中的At´1}G‘所贡献的,即辽黑两省的经济增长相对吉林省而言,更大程度上是由要素投入和生产力提高所贡献的。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文中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1. 1978~ 1992年,产业结构调整期,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解释力强;1993~ 2006年,结构稳定产业发展期,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解释力弱。
2. 1978年辽吉黑三省的二产比重分别为71. 07%、52.4%、60.980/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 88%,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此时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并不合理,所以,产业结构呈现出“空洞化”的迹
象,产业发展乏力,产业联系不强,产业效益不佳。经过1978—1992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1993~ 2006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产业结构调整期各自有所上升。
3.合理的产业结构变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吉林省的经济增长与辽宁和黑龙江两省相比,较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结构变化。1978—2006年,吉林省的经济增长率为9.23%,高于辽黑两省,作为经济发展主体产业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也上升了6. 66个百分点。1978年,吉林省的二产比重低于黑龙江省8.58个百分点,低于辽宁省18. 67个百分点,2006年,吉林省的二产比重仅低于黑龙江省1. 42个百分点,低于辽宁省6.14个百分点。说明吉林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也说明吉林省如果在产业结构变化、资源重新合理配置的基础上,能够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经济增长速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4.辽宁省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六五”时期,后期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产业内部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的增长。1978~ 2006年,辽宁省的经济增长率为8.87%,慢于吉林省,1978—1992年,产业结构调整期,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仅为8. 66%,而吉林、黑龙江两省分别为14. 2%、13. 25%,说明辽宁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应该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产出。
5.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主要集中在“七五”时期,1978~1992年,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率为6.83%,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为13. 25%,1993—2006年,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率为9.09%,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仅为0.504%,说明黑龙江省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后,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构稳定产业发展期的经济增长率比产业结构调整期提高了2. 26个百分点,主要贡献在于要素投入和生产力提高,说明黑龙江省具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扩大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
6.结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远远低于产业本身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对于任何一个地区,不断提高生产力,加强技术创新,才是促进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通过研究调查相关数据能够明确了解到,我国在2013年的整体国内旅游状况以及国外的整体旅游状况呈现出了持续增长势头,由旅游所拉动的经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形成了1.45亿元的经济增长,相较于往年的平均增长增加了10%。在这种盛况下,旅游行业已经开始受到各个行业的关注,并且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内容,但是受到地域性差异的影响,旅游行业会从整体上呈现出改革措施以及旅游资源方面的不同程度差异,除此之外,总体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机遇也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区域在旅游行业中所产生的整体经济增长就会呈现出很大程度的差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旅游行业所产生的整体经济增长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很多时候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使得旅游行业呈现出很大程度的反差,具体来讲,我国的东部地区在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方面并不十分丰富,可是却呈现出了十分显著的经济增长效果,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旅游资源,但是在整体经济增长方面,却因为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呈现出了疲软乏力的状态。从现有的旅游业发展历程来看,这一行业能够产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市场化改革,这样一来就使得整个旅游行业从整体上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从而增加了经济增长的总体效率。
二、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以及具体处理措施
在继往开来的改革开放措施带动下,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进行市场化变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旅游行业的繁荣和发展,并且逐渐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在这时政府也不失时机的针对旅游行业进行了大力的政策扶植,推动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旅游行业的具体状况出台了很多鼓励性政策,并且强化了针对旅游行业的投资,这一系列的举措在稳定住了旅游业发展趋势的同时,也使得整体的发展速度逐渐提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了解,时至今日,在我国境内进行旅游的游客,已经在数量上累计达到1.56亿人次,由此产生的国际性经济收益已经累计达到529.59亿美元,相较于往年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提升趋势。在我国境内所产生的旅游人数流动量以及远远超出了32亿人次,由此产生的总经济收益累计达到2.63亿元,同比例情况下所产生的增长率已经达到15.7%。我国国内进行国际旅游的总人数已经累计达到9800万人次,同比例的增长概率已经增长了18.9%。与此同时,旅游行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也呈现出了全面增长的趋势,并且在生产要素方面在持续性扩大着总体的规模,在此基础上,旅游行业的整体产业结构也呈现出了全面优化的效果。
2.2测度模型
产业结构的改变能够对区域旅游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方面内容进行测算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以生产函数为基本角度进行测算、以产业结构的相关具体统计数据作为依据进行测算、以投入和产出作为基本角度进行具体测算。生产函数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将经济生活中的现实状况大概反映出来,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具体的测算很难找到拥有较强可比性的样本数据。除此之外,尽管利用收入产出的方式进行具体测算,能够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但是在进行具体的测算之前,需要做好详细的产出分析工作,否则将不能够进行具体测算,这样看来这两种测算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产业结构中的相关统计数据来进行具体的测算,能够将以上两种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有效弥补,不仅能够得到客观准确的计算结果,还能够很容易得到相关统计数据。
三、优化产业结构的具体研究
3.1计算结果
通过具体的测算公式能够针对2005~2013年之间旅游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旅游区域经济的具体增长状况,如图1示。从图中的内容能够明确了解到,旅游业已经对我国的区域旅游经济的具体增长形成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有着明显的贡献。但是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所产生的推动效果以及贡献程度会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以经济周期为基本角度进行问题分析,能够将图中的曲线以2009年为节点,分成两个阶段。
3.2旅游产业地位处于提升阶段的具体贡献
通过上一节内容能够明确了解,在前一个阶段中,旅游产业的整体经济地位正处于逐渐上升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被逐渐认可。特别在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正式举办的期间,外国人口入境旅游的人数总流量出现激增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整个旅游业,使得整个行业得到了阶段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政府对整个旅游行业也进行了一系列政策性鼓励,使得整个行业得到扶植,同时也强化了整个旅游系统的各地管理机构的具体建设,使得整个管理体系能够更加完备和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旅游已经成为各地区进行具体经济建设的支柱性产业,而且还在针对旅游的相关资源进行持续性的深度开发,在旅游产品的类型上推陈出新,具体来讲,如工业园区,还有农家乐,甚至是邮轮游等,这些新型的旅游产业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关键词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中山市
基金项目:2012年度中山市教育科研课题“中山市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计量研究”(项目编号:D12141)
作者简介:万伟平,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22-04
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一般不为政府投资部门所洞悉。在多数情况下,政府对于职业教育投资的依据并不是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具体贡献的大小,而更多的是笼统地看有多少毕业生及其就业率等指标。近年来,由于政府部门对区域职业教育的经济贡献率没有明确的量化认识,似乎看不到职业教育明显的经济贡献,导致其投资意愿在不断下降,大有将职业教育逐步推向社会的趋势。这将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到目前为止,已有研究对职业教育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关注甚少,亦未见相关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此问题的深入量化研究,将可为政府的职业教育投资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一、职业教育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就业、推进技术进步等方式来影响经济增长。[1-2]
(一)职业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来促进经济增长
对经济增长发挥根本作用的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学校教育是获取专业化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而以实践性为主要特点的职业教育是获取专业化人力资本的最直接方式之一。职业教育通过技术知识学习,尤其是传授生产服务管理经验和实践技术能力来提升人力资本。
职业教育在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侧重培养其思想道德、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训练技术应用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类技能人才。国内外实践表明,受过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者,更容易理解生产过程要求,能更好地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并拥有更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另外,职业教育还通过人才选拔和分配的功能将具有不同职业倾向、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引向更加合适的职业岗位,通过劳动力合理配置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使其个性特征、素质技能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才配置效益,为劳动力市场提供相匹配的人力资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3]
(二)职业教育通过促进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
职业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将教育对象培养成拥有具体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的劳动者,具有明显的职业性。职业学校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让学员获得某种职业素质、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并最终让学员能走向职业岗位。因此,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经济功能即是促进就业。
职业教育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不仅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而且可以改变人才类型结构和分布格局,使劳动力结构呈现不同岗位工种、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地域特征等差别,与经济增长速度及经济结构的变化相适应,从而有效缓解结构性失业;通过向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与培训,提高其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升劳动质量和效益,使其成为素质更高、实践能力更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尽早实现再就业;通过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转变受教育者的就业观念,避免或者减弱选择性就业问题的发生。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培训,有效减少结构性失业,促进再就业,避免选择性就业发生,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技能人才支撑,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4]
(三)职业教育通过推进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
职业教育在技术进步各阶段(发明、创新、扩散和应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扩散和应用阶段尤为明显。它主要以三种方式来推进技术进步:(1)促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职业教育通过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把科技知识内化到劳动者身上,培养出掌握专门技术的劳动者,并借由劳动者的工作过程将潜在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技术,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技术再生产。职业教育通过积累和传递科技来发挥技术再生产的功能。它通过教育培训使原来仅由少数人掌握的技术变为更多人所掌握,从而扩大技术传播和使用范围,实现技术再生产。(3)直接生产科技。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利用其自身的人才、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开展技术创造和发明,从而发挥直接生产科技的功能。职业院校基于和企业特有的业务联系,可以将学校的人才智力资源直接输入产业系统,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各自优势,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4]
二、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于教育促使社会人力资本的提升,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基于上述两方面考虑,本文采用王磊[5](2011)所构建的模型,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示为:Y=TPa(LH)b。
其中,Y为产出量,T为综合常数,P为资本投入量,L为劳动力投入,H是社会人力资本投入,a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b为劳动产出弹性系数,a>0,b>0且a+b=1。
假设,H是教育投入E的函数,即H=E,因此,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TPa(LEλ)b。考虑到时间因素,生产函数进一步表示为:Yt=TtPta(LtEtλ)b。
对其两边取自然对数,并对时间t求全导数,然后用差分方程近似地代替微分方程,可得到劳动力、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
Ct=b1/y,Ce=bλE/y
其中,Y为一定时期内的区域经济年均增长率,L为劳动力投入平均增长率,C为劳动力投入对区域经济年均增长贡献率,Gt为职业教育的平均增长率,Ce为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年均增长贡献率。
职业教育是对区域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劳动者所进行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因此,根据职业教育这一内涵,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Yt=TtPta(LtEtλ)b可以分解为两部分:(1)职业教育为经济增长提供熟练的专业技能劳动者,即增加就业;(2)通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可以促使社会人力资本增加。因此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表示为:Cv=Cev+Chv,其中:职业教育通过促进就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表示为Cev=blvl/y;职业教育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表示为Chv=bEvλE/y;lv表示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增长的贡献率,Ev表示职业教育投入在整个教育投入中的占比。
(二)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为了分析中山市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8-2012年中山市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数据作为样本。根据计量分析的需要,分别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增长Y的变量,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资本投入量P的变量,区域社会就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L的变量,教育经费投入作为教育投入的变量,职业院校毕业生数占社会就业人数的比例作为劳动力增长的贡献的变量。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山市统计年鉴(2009-2013)》和《中山市教育统计公报)》。
2.回归过程与结果分析。通过统计检验和比较,为更好地分析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本文采用变系数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为计算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根据Cev=blvl/y;Chv=bEvλE,/y应求出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增长的贡献(lv)和职业教育投入在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例(Ev)。根据职业教育的内涵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可以作为成熟的劳动力直接投入生产,用职业教育对就业的年均增长代表教育对劳动力增长的贡献(lv),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代表职业教育投入在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例(Ev)。依据前述推导和实证检验结果,计算出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C=Cev+ChvG)。将有关数据引入EVIEWS6.0系统,可得如下回归结果和有关数据(见表1)。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本模型的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水平均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中山市2008-2012年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关系,而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lnY=–0.290259+0.711126lnP+0?135879lnL+0.185327lnH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中山市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正的,且显著性水平较高,其产出弹性为18.53%,表明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对GDP增长能够产生较明显效果(见表2)。
从职业教育通过促进就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通过人力资本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前者的贡献要高于后者,分别为2.48%和0?53%。原因在于中山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中,除了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外,由于中山市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初级劳动力对经济增长仍产生重要影响,职业教育通过促进人力资本提升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有限。因此,职业教育通过促进就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高于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Granger检验。上述回归结果虽然表明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中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还需要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本文选取2008-2012年的数据,对lnY与1nH进行了Granger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lnY与1nH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区域GDP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显著变量。[6]基于此,本文建议如下。
(一)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完善职业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1.强化财政支持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中山市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需要继续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目前中山市产业结构现状也决定了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因此,仍需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中的主体地位,确保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经费需求。
2.改善职业教育财政拨款结构。需要妥善财政拨款中的专项经费、项目支出,适当增加一般性支出,减少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不适当的干预,以提供给职业教育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3.加强公共财政经费支出监管。强化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财政监督制度,加强立法机关对政府贯彻职业教育政策情况的监督与审核,构建社会组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监督机制,确保职业教育财政预算得到切实执行。
(二)拓宽办学经费筹集渠道,健全职业教育多元化筹资机制
1.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筹资融资功能,完善社会资金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多方筹资融资有效机制,放宽对有关社会组织的规制,引导鼓励其积极参与发展职业教育。同时,要改革现行的企业与个人捐赠税前扣除制度,拓宽准予税前扣除的范围,规范与放宽对社会性团体资格认证制度,简化资格认证程序,对直接向职业学校捐赠的企业和个人适度予以所得税前扣除。
2.进一步细化专业差异化学费制度。职业技能学习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积累活动,且能够给学生带来预期收入,因此,职业教育收费具有其合理性。同时,不同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与职业不同,收入水平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应完善职业学校分专业的差别化学费制度,合理分摊职业教育成本。[4]
(三)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增强职业教育的经济服务能力
1.着力推进职业院校办学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以参股、租赁、捐赠等多种方式参与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公办职业院校吸收民间资本合作办学。出台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院校同等对待,对实力强、声誉好的民办职业院校予以重点扶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建立职业教育合作办学长效机制,积极吸引重点行业企业参股职业教育集团,引导职业教育集团向紧密型、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职业教育集团成员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2.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立完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职业院校可与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行业高级管理、技术人员等担任成员,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与执行等人才培养过程。紧盯产业发展和行业发展趋势,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不断充实新门类、新工艺、新技术,设置新的专业。从而将产业优势转变为专业优势,使学生及时高效地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3.积极配合中山市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应主动与相关产业关联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深入参与产业发展全过程,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人才需求趋势,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所需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研究课题组.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研究(上)[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0):32-33.
[2]于骁玥.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13-15.
[3]吕汝健.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浅析[J].宁夏教育,2006(11):14-15.
[4]蒋义.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贡献研
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32-37,33-38,129-136.
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加快全县工业发展步伐,县政协紧紧围绕我县“重点工程推进年”中心工作,结合县政协今年“创新履职机制、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实现阳曲新跨越”主题活动,组织60名政协委员,在全县开展了工业经济专题视察。本次视察从9月26日开始至28日,各副主席带队,共分四个调研小组,白海林主席参加了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视察活动。四个小组共深入37家企业,采取听汇报、座谈、讨论和实地走访的调研方式,对我县工业经济有了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和掌握,28日下午各小组进行视察情况汇报,现将视察的总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 “工业强县”战略,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劲支撑。主要特点是:
(一)思想认识不断统一,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好转、氛围浓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立足阳曲实际,确立了实施工业强县、推进工业化进程、打造太原市北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从视察情况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实施“ 工业强县 ”战略,不断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形成了政府强力推动、各级干部合力促动、社会整体联动的新的工作格局。特别是我县连续几年来以项目为重点,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干事的热情空前高涨,创业的激情充分涌动,形成了全社会抓工业、上项目的热潮。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优势明显、贡献较大,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全县工业企业87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今年1-8月份,我县1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41376.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1.87%;工业增加值31332.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2.33%,完成税金11004.4万元,其中三兴煤碳气化上缴税收2303.7万元,龙辉煤碳气化上缴税收4852.1万元,新东方铝业上缴税收3366.4万元,焦化、铝业产业已经成为我县的纳税大户。焦碳产量57639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0.7%,水泥产量147431吨,比上年同期减少9.46%,铝锭产量52917吨,为上年同期的196.16%,金属镁产量4731吨,为上年同期的139.23%,铜材产量3773吨,为上年同期112.76%,铝厂新线全部投入运营,预计产量将持续增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在不断壮大,以铝业、焦化、铜业、金属镁等为龙头的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三)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构想,坚持壮大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并重,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优势产业特色明显。全县已形成了金属冶炼、水泥建材、煤炭化工、食品药品加工、机械加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经济结构比较合理,随着这些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和新企业不断落户,支柱产业呈现出集群式发展的态势,必将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新上项目有所增加,企业技改取得了新进展,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主要抓手,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新上了金威镁业、锦宏钢结构、隆盛福晋管业、炉业公司、金圆特种水泥、水煤浆、威特美肉食品、太阳神乳业、仿瓷涂料等9个项目,另外龙辉煤气化、三兴化工、顺天生物制药、旭美薯业、北白水泥、百城钢铁、汉波食品、永鑫锻造8家企业进行了技改扩建,这些重点项目建设相继立项、技术改造,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增强了阳曲工业发展的后劲,这些项目必将成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
(五)加强节能减排增效,绿色转型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县以强化环境监管为手段,不断加速环境整治,大力减少污染排放,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到现在为止,有11家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它们是旭美薯业、广厦水泥、派达铜业、瑞明乳业、北白水泥、铁猫水泥、三兴煤气化、昌欣镁业、龙辉煤业、易威镁业、汉波食品。视察中,委员们认为一些大型企业,特别是人们原来印象中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现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绿色转型做的非常好,所到之处令委员们耳目一新,感受了现代化企业的风采。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足;二是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缺乏支撑力强的大产业带、大企业集团;三是企业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四是环保方面节能减排还不全面、不彻 底;五是新上项目、改扩建项目涉及的占地、资金成为项目发展的瓶颈;六是交通滞后、原料紧缺、一些水泥企业矿山手续难以办理,已经给部分支柱产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鉴于我县工业发展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视察组认为,必须立足我县县情,扬长避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智决断;必须突出市场导向,开拓进取;必须树立超前意识,跨越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指导思想,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标志,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我县县域经济要实现强盛,潜力在工业,依靠也在工业。如果没有工业经济的支撑,则农业没有出路、农民没有出路,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也难以实现。目前我县还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经济仍将是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只有全面加强工业化,才能使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非农劳动力转变,才能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持;只有树立工业强县的理念,把加快工业经济提速、扩张、上档、增效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优先目标,才能较快地增加地方财税收入,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乃至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大的精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要广泛运用各种舆论媒介宣传“工业强县”战略思想,凝聚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惠和力量,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使我县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实现工业经济“六个转变”
1、在总量扩充上下功夫,实现由量小低效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作支撑,应积极把握好一个量的问题、一个效的问题,把培育产业集群、企业集团纳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战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培植一批大产业、大企业和知名品牌,以达到工业总量高、效益好的目标。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确定优势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可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作为重点,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要立足科学发展,抓住太原老工业基地改造、太原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和太原北部经济隆起带规划发展等良好机遇,以太原工业新区建设为切入点,在园区产业引进上要全面衡量、科学论证,重点发展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在园区建设标准上,大视野规划、高标准起步、规范化建设,提高发展层次和集聚能力;在园区服务功能上,建立以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为主的服务体系,为园区快速发展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在园区建设运作上,举全县之力与依靠外力相结合,走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建设路子。要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全县形成一批缴税过亿元的大型产业带和大企业集团。
2、在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实现由原始粗放型向集约精细型转变。我县的工业近年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五个产业板块,但总体来讲,还没有真正摆脱产业原始、经营粗放的局面,“小、旧、低、粗、散”的情况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还存在,“高、精、特、新、聚”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因此,应进一步建设好载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产业块状集聚,提高工业集中度,实行集约化发展。以完善的产业配套政策和相对较低的投资运营成本,在扶持好、装备好现有工业板块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企业,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高产业辐射、高经济回报的企业来我县扎根、创业、发展,使我县的工业产品、企业、产业能够在集约精细上迈出更大步伐。
3、在环境改善上下功夫,由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视察中发现,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环境意识淡泊,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做的不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引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努力构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围绕在县“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构建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资源开发与保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整治环境污染,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以及“期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90%以上,县城大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要达到300天以上;全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0%,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20xx年的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0.04吨以下);“三同时”审批率、执行率要达到100%”的目标,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清洁生产、“抑黑促绿”结合起来,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对落后生产工艺依法淘汰,土小企业严格关停取缔。对不符合占坚决执行“绿色高压线”,新上项目严格坚持“三个不批”。以“减排放、调燃料、控扬尘”为重点,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绿色转型、维护环保”相关活动,推出重污染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典型,严格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特别是对金属镁、铝冶炼行业中的“工业三废”进行详细化验科学分析,提出合理处理转化办法,坚决防止其对当地空气、水资源造成严重损害,影响长远发展。同时加强小型企业的环境监管,从厂容厂貌的绿化、美化、工业“三废”的处理作出严格要求。
4、在产业升级上下功夫,由单一初级型向链条延伸型转变。我县的企业由于历史沿革和地理特点等原因,目前传统型、资源型居多,产品初级、品种单一,关联度不高,带动性不强,缺乏下游产品、终端产品,不少企业片面追求短线效益、一次效益,在追求长线效益、附加效益上动的脑子少做的文章少,在水泥、金属镁。我们应在三兴、龙辉等企业在综合加工、延线生产方面开好头、起好步的示范带动下,倡导全县企业尽可能地嫁接新的技术,引进、开发下游产品、附加产品,挖掘生产潜力,延伸工艺流程,在生产链条上体现出精深加工,使产业升级、产品上档,特别是水泥、金属镁等行业更应该在这方面加以重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市场需要并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的开发下线产品,以实现产品系列化、效益最大化,积极推动我县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5、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由传统经验型向知识科技型转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劲支撑。主要特点是:
(一)思想认识不断统一,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好转、氛围浓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立足阳曲实际,确立了实施工业强县、推进工业化进程、打造太原市北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从视察情况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断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形成了政府强力推动、各级干部合力促动、社会整体联动的新的工作格局。特别是我县连续几年来以项目为重点,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干事的热情空前高涨,创业的激情充分涌动,形成了全社会抓工业、上项目的热潮。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优势明显、贡献较大,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全县工业企业87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今年1-8月份,我县1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41376.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1.87%;工业增加值31332.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2.33%,完成税金11004.4万元,其中三兴煤碳气化上缴税收2303.7万元,龙辉煤碳气化上缴税收4852.1万元,新东方铝业上缴税收3366.4万元,焦化、铝业产业已经成为我县的纳税大户。焦碳产量5763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0.7%,水泥产量147431吨,比上年同期减少.46%,铝锭产量5217吨,为上年同期的16.16%,金属镁产量4731吨,为上年同期的13.23%,铜材产量3773吨,为上年同期112.76%,铝厂新线全部投入运营,预计产量将持续增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在不断壮大,以铝业、焦化、铜业、金属镁等为龙头的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三)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构想,坚持壮大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并重,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优势产业特色明显。全县已形成了金属冶炼、水泥建材、煤炭化工、食品药品加工、机械加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经济结构比较合理,随着这些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和新企业不断落户,支柱产业呈现出集群式发展的态势,必将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新上项目有所增加,企业技改取得了新进展,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主要抓手,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新上了金威镁业、锦宏钢结构、隆盛福晋管业、炉业公司、金圆特种水泥、水煤浆、威特美肉食品、太阳神乳业、仿瓷涂料等个项目,另外龙辉煤气化、三兴化工、顺天生物制药、旭美薯业、北白水泥、百城钢铁、汉波食品、永鑫锻造8家企业进行了技改扩建,这些重点项目建设相继立项、技术改造,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增强了阳曲工业发展的后劲,这些项目必将成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
(五)加强节能减排增效,绿色转型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县以强化环境监管为手段,不断加速环境整治,大力减少污染排放,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到现在为止,有11家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它们是旭美薯业、广厦水泥、派达铜业、瑞明乳业、北白水泥、铁猫水泥、三兴煤气化、昌欣镁业、龙辉煤业、易威镁业、汉波食品。视察中,委员们认为一些大型企业,特别是人们原来印象中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现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绿色转型做的非常好,所到之处令委员们耳目一新,感受了现代化企业的风采。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足;二是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缺乏支撑力强的大产业带、大企业集团;三是企业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四是环保方面节能减排还不全面、不彻底;五是新上项目、改扩建项目涉及的占地、资金成为项目发展的瓶颈;六是交通滞后、原料紧缺、一些水泥企业矿山手续难以办理,已经给部分支柱产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鉴于我县工业发展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视察组认为,必须立足我县县情,扬长避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智决断;必须突出市场导向,开拓进取;必须树立超前意识,跨越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指导思想,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标志,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我县县域经济要实现强盛,潜力在工业,依靠也在工业。如果没有工业经济的支撑,则农业没有出路、农民没有出路,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也难以实现。目前我县还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经济仍将是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只有全面加强工业化,才能使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非农劳动力转变,才能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持;只有树立工业强县的理念,把加快工业经济提速、扩张、上档、增效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优先目标,才能较快地增加地方财税收入,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乃至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大的精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要广泛运用各种舆论媒介宣传“工业强县”战略思想,凝聚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惠和力量,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使我县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实现工业经济“六个转变”
1、在总量扩充上下功夫,实现由量小低效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作支撑,应积极把握好一个量的问题、一个效的问题,把培育产业集群、企业集团纳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战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培植一批大产业、大企业和知名品牌,以达到工业总量高、效益好的目标。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确定优势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可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作为重点,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要立足科学发展,抓住太原老工业基地改造、太原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和太原北部经济隆起带规划发展等良好机遇,以太原工业新区建设为切入点,在园区产业引进上要全面衡量、科学论证,重点发展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在园区建设标准上,大视野规划、高标准起步、规范化建设,提高发展层次和集聚能力;在园区服务功能上,建立以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为主的服务体系,为园区快速发展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在园区建设运作上,举全县之力与依靠外力相结合,走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建设路子。要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全县形成一批缴税过亿元的大型产业带和大企业集团。
2、在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实现由原始粗放型向集约精细型转变。我县的工业近年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五个产业板块,但总体来讲,还没有真正摆脱产业原始、经营粗放的局面,“小、旧、低、粗、散”的情况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还存在,“高、精、特、新、聚”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因此,应进一步建设好载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产业块状集聚,提高工业集中度,实行集约化发展。以完善的产业配套政策和相对较低的投资运营成本,在扶持好、装备好现有工业板块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企业,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高产业辐射、高经济回报的企业来我县扎根、创业、发展,使我县的工业产品、企业、产业能够在集约精细上迈出更大步伐。
3、在环境改善上下功夫,由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视察中发现,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环境意识淡泊,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做的不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引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努力构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围绕在县“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构建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资源开发与保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整治环境污染,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以及“期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0%以上,县城大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要达到300天以上;全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0%,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年的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0.04吨以下);“三同时”审批率、执行率要达到100%”的目标,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清洁生产、“抑黑促绿”结合起来,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对落后生产工艺依法淘汰,土小企业严格关停取缔。对不符合占坚决执行“绿色高压线”,新上项目严格坚持“三个不批”。以“减排放、调燃料、控扬尘”为重点,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绿色转型、维护环保”相关活动,推出重污染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典型,严格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特别是对金属镁、铝冶炼行业中的“工业三废”进行详细化验科学分析,提出合理处理转化办法,坚决防止其对当地空气、水资源造成严重损害,影响长远发展。同时加强小型企业的环境监管,从厂容厂貌的绿化、美化、工业“三废”的处理作出严格要求。
4、在产业升级上下功夫,由单一初级型向链条延伸型转变。我县的企业由于历史沿革和地理特点等原因,目前传统型、资源型居多,产品初级、品种单一,关联度不高,带动性不强,缺乏下游产品、终端产品,不少企业片面追求短线效益、一次效益,在追求长线效益、附加效益上动的脑子少做的文章少,在水泥、金属镁。我们应在三兴、龙辉等企业在综合加工、延线生产方面开好头、起好步的示范带动下,倡导全县企业尽可能地嫁接新的技术,引进、开发下游产品、附加产品,挖掘生产潜力,延伸工艺流程,在生产链条上体现出精深加工,使产业升级、产品上档,特别是水泥、金属镁等行业更应该在这方面加以重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市场需要并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的开发下线产品,以实现产品系列化、效益最大化,积极推动我县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5、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由传统经验型向知识科技型转变。
(3)风险投资项目的中止决策文献综述 肖海涛 肖磊
(4)论需求弹性与服装企业决策 程俊淇 王黎
(5)要素流动与区域差距 徐赛赛
(7)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谢保峰
(9)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反思 贺杨
(11)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其前景分析 刘祺
(12)中央银行应保持独立性的原因探究 鲁亚运
学术探讨
(13)卤温对盐田生产的影响及相应处理措施 蔡万宁
(14)里昂惕夫之谜陷阱和欧佩克组织 汪宏
(15)基于ces生产函数的四川省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欧阳慧 汪虹
(16)柴油机的换气重叠角浅析 李斌
金融研究
(18)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研究 滕雨欣
(19)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走向探析 刘程
(20)中小企业融资对策研究一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张莲苓 陈琼
(23)探析企业集团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 晁然
(24)论中国近年经济形势 雷娜
(25)论企业负债经营 刘欣芮
(27)试析中小企业对于租赁类型的选择 江荫 刘妮
(28)关于人民币国际化之我见 鲁宏
农业建设
(29)略论京山县域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与思考 陈亚文
(30)关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现状的分析 谢梦秋
企业管理
(32)组织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激励悖论——基于博弈论的分析 王黎 程俊淇
(33)?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劾胪诵葜肮す芾砉ぷ飨执侍庥虢饩鼋ㄒ?吴艳
(35)浅谈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李桂林
(37)我国上市公司管理缺陷及其治理 王福瑞
经济学
(3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谭余夏
(40)农业土地征收的经济学分析 周驰倩
(41)目标管理视角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与优化 吕晓斌
(42)日本汇率史对中国汇率改革启示的文献综述 张林
(44)浅析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发展 杨光祥
建筑施工
(46)浅谈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李锁尚
(47)浅谈钢筋的物理检测方法 李琳松
&
nbsp; (49)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李亚风
教育探索
(50)改革考试评价 推进素质教育 刘超华
(51)抓住教研的灵魂 杨月玲
(53)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策略研究 王爱华
(54)《autocad》教学中培养中职生绘图习惯 孙敏
(55)新型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初探 马立军
(57)中职生理论学习兴趣低下探究 刘迎军
(59)浅析音乐学科中的情感教学 雷娟
(60)改革考试评价推进素质教育 刘超华
(61)初中体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 杜江
(63)浅谈浙江省温州市对口支援新疆拜城县教育发展情况 安倩
党政建设
(64)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几点认识 艾春阳
(65)试论中国古今选官制度——科举考试与公务员考试比较 冯曼丽 冉桥生
(67)岗位廉政教育浅议 迟锋
思想政治
(68)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李昊轩
医疗研究
(70)我国各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程度与死亡率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杨文溥
(71)浅析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李文强
文化艺术
(72)裹阳老字号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刘珍 丁艳艳 赵卫芹
(74)因语文而浪漫,因浪漫而幸福——浅谈语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冯小棉
(75)艺术传播的大众化趋势 张进进
(77)浅谈川端康成与渡边淳一文学的唯美性 李艳
社会视野
(78)浅析如何加快我国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邹保奎 何聪聪
(80)?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酃ど吮o栈?鹞?床伪@投?咧ц侗o沾?龅暮侠硇?刘丽慧
(81)国有企业资本运作的动因和特征 孙汉清
行业分析
(83)浅述企业如何处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杨林
(84)浅谈精益六西格玛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孙杰
(85)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诺基亚移动互联转型战略分析 郭玉洁
(87)高速铁路发展前景分析 郑齐翔
(88)浅谈药价虚高的原因及对策 陆璇
(89)the feasibility of setting up a new starbucks store at wangji- ang
一、直面应战和坚苦,准确认识和掌握当前的经济情势
上一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分散延伸,世界经济阑珊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动,全球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没有处理,实体经济恶化超出预期,全球经济苏醒能够要阅历较长和迂回的进程。为应对危机保增进,党中心、国务院决断调整微观经济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办法,对缓解经济运转中的突出矛盾、加强决心、不变预期,发扬了主要效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形势不变,经济运转中呈现了一系列积极转变,显示在四个方面:一是固定投资增进较快。元—4月份,中国的投资同比增幅达30.5%,创下自年7月份以来近三年的新高,特别是在4万亿方案的影响下,新开工项目一路走高,仅4月一个月,就开工了37155个项目,比上一年快要多了一万个项目。并且新开工项目方案总投资简直比上一年增进一倍,带动了水泥、基建资料和设备收购的直接回暖。二是信贷投放力度较大。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借款余额35.5万亿元,同比增进29.72%。4月份全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借款5918亿元,增进达29.72%。新增信贷再度回到较为正常区间,贷币信贷的继续高增进较好地支持了经济发展。三是国内市场消费平稳较快增进。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3.2亿元,同比增进14.8%,坚持了不变正常的态势。特别是汽车、家具、建筑资料是领跑的主力消费品。四是工业总体走势趋稳,全国规划以上工业企业添加值,4月份同比增进7.3%,增速虽然比3月份回落了一个百分点,但应该看到,4月份的增幅分明高于上一年岁尾的5%,本年年头不到4%的增速程度,回落幅度在收折,出现出企稳的态势。总体来看,情势比意料的好,企稳回暖的态势初步构成。
就我区而言,上一年10月份今后,金融危机对我区经济的滞后影响开端展现并逐渐加深,工业经济遭到的影响和冲击最为分明,房地产、建安业也遭到了较大影响。其首要显示为全区工业企业开工不足,出口企业订单削减,建安企业回款坚苦,中小企业运转困难,农民工局部回流,全区经济增速放缓,财务收入增速回落。本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实党中心应对危机的办法,因为有应对危机的思想预备,各项工作抓得早、抓得紧、抓得实,全区1—4月份经济运转比较平稳,首要经济目标有所好转,全区干部群众的决心大为加强。深入认识当前的情势,精确掌握经济大局,进一步提振发展决心,采取果断决断办法,对全区今后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尤为主要。对我区当前的经济运转状况,我们的基本判别是:总体情势仍然严肃,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特别是一些关键目标,保增进的工作非常艰难。但从总体上看,我区经济构造总体上以内需型为主,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水平小于沿海和发达地域,全区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动。特别是近两年,我们加大投资,加大基本设备建设力度,完善功能、提高形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项目建设力度,一批项目正在逐渐发生效益。加之随着微观经济情况的转变,国家、省市扩展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方案初见成效,全区经济运转开端呈现了一些积极转变,首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运转出现出积极转变,首要目标释放出积极旌旗灯号和回暖迹象。1—4月,全区生产总值、全口径财务收入、当地普通预算收入都坚持两位数增进,增速比一季度辨别提高0.6、2.1、1.4个百分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进24.1%,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截止4月底,金融机构各项借款余额79.6亿元,频年初添加9.45亿元,增进13.47%。
二是工业经济下滑态势获得遏制,增速稳步上升。在中心城区工业产值下降的还,我区工业生产逐月上升,前4个月规划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辨别完成5.15亿元、5.87亿元、9.67亿元和8.59亿元,同比增幅辨别为10%、12.2%、17.1%和26.2%,企业开工率也由2月份的70%上升到95%。1—4月份规划以上工业添加值增进30.1%,分明高于一季度22.4%的增速。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进加速,拉举措用初步展现。年下半年以来,我区争夺到中心新增投资项目21个,总投资2.47亿元。本年随着国家粮食稻米买卖中心、集装箱二期、西门子、阿海珐等一批项目纷繁上马,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坚持较快增进。1—4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4亿元,增进42.7%。随着开发区总投资58.5亿元的道路、市政配套设备及还建点三大类32个项目和农田水利等基本设备项目标施行,以及总投资35.2亿元的江北快速通道的开工建设,全区将构成新一轮的投资,必将进一步拉动全区经济的快速增进。
四是农业生产开局优越,农民收入平稳增进。1—4月全区农业总产值完成11.7亿元,增进9.6%。蔬菜总产量42.3万吨,增进2.6%;生猪出栏12.75万头,增进2.0%;禽蛋产量1.6万吨,增进3.9%;水产物产量3.03万吨,增进4.5%。全区经济作物栽种面积到达37.89万亩,增进1.7%;家禽规划养殖存笼累计874.52万只,增进8.5%;水产物放养面积到达19万亩,增进0.2%。1—4月份,农大家均完成现金收入2637元,增进13.8%;农大家均纯收入2035元,增进10.6%。
五是全区经济继续快速增进的基本较为坚实,发展潜力日益凸现。“江海直达”航路正式运营,1—4月港集装箱中转量到达6.4万标箱,全年可打破20万标箱,比上年增进25%。武船重工生产订单已到达14亿元,全年可完成产值16亿元,比上年净增6亿元;一冶钢构订单需求量15万吨,全年产出可到达10亿元;亚东水泥全年销售可达6亿元,比上年净增2亿元。还我们经过增强项目标滚动筹划施行,保证了一批规划较大、支持度较强的新增进点。本年将有西门子、阿海珐、北新建材、卓宝防水资料、中德化工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和亚东水泥一期、重冶二期等4个项目达产,初步猜测全区新的增进点可净增产值40亿元。
六是民生继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不变。1—4月,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8.7元,增进8.4%;新增就业人数4400人,占全年目的的88%;转移乡村充裕劳动力2.05万人,占全年目的的70.6%。在当前的情势下,特别是在农民工很多返乡的状况下,有这样的显示实属不易。
虽然如此,我们依然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国内经济情势仍然非常严肃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区经济的影响还在不断加深,我们面对的坚苦依然很多,保增进的压力依然很大。
一是我区在全省县域经济竞争中的压力增大。虽然在年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中,我区位居第6,但从本年一季度全省十县市(区)排名表中可以看出,我区的首要经济目标在全省排位不容乐观。财务收入增幅18.7%,排第5位,黄州区、曾都区辨别到达67.1%和64.1%,黄陂区24%;当地普通预算收入增幅18.2%,排第10位,宜都会53.3%,黄州区52.5%,黄陂区21.8%;税收收入增幅8.7%,排第9位,仅高于蔡甸区0.6个百分点;规划以上工业添加值增幅20.7%,排第6位,而黄陂高达98.7%;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3.3%,排第9位,仅高于江夏,黄陂增幅到达8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9.1%,排第10位。
二是局部工业企业生产运营比较坚苦。与上一年同期比较,一季度规划以上工业添加值增速由32.7%回落到20.7%;产物销售率为96.9%,比上年同期回落6.7个百分点。因为外部需求继续萎缩和产物价钱下降,生产订单削减,区内局部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产。从2月份对全区60户重点工业企业开工状况查询来看,60户重点工业企业中,43户生产运营正常,14户因各类要素处于半停产形态,3户处于停产形态。60%以上的企业产物订单分明削减,生产处于减量维持形态,80%以上的企业资金周转坚苦。还企业效益下滑,一季度,全区规划以上工业企业亏本32户,亏本面为22.2%,同比扩展3.5个百分点。
三是外贸出口和应用外资情势不容乐观。1—4月,仅有和出口有所增进,大局部企业出口都呈现分歧水平的下降。特别是纺织服装、医用纱布、塑料成品、小五金等传统出口产物,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大,企业生活发展非常困难。与此还,已注册的外资项目发展迟缓,签约项目迅速落户志愿不强。上一年签约的喷鼻港帝峰电子元器件、日本美达王钢构造、喷鼻港舒嘉美建材物流等3个项目都因资金等缘由而没有本质性的发展。
四是建筑房地产业遭到较大冲击。其一是建筑业活源削减,开工不足。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建筑市场所同数目和合同额分明削减,致使我区新签约建筑业合同大幅削减,原签署的建筑业合同或延期,或撤销。据不完全计算,我区新八、新七等20家建筑企业合同延期金额达18.39亿元,合同撤销金额达7.71亿元。还建筑工程款收受接管坚苦,已竣工及在建工程项目,拖欠工程款景象较为遍及。其二是房地产市场低迷,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呈下降趋向。1—4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1.88亿元,同比下降19.2%;商品房完工面积7.06万平方米,下降14.69%。地域1—4月份销售房屋813套,仅为上一年同期的一半。楼盘的成交价钱也从均价3000元/m2跌至当前的均价2300元/m2。
五是农业乡村经济发展遭到必然影响。首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局部农产物价钱呈下跌趋向,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当前,猪肉价钱为9元/斤,鸡蛋价钱为3.5元/斤,双孢蘑价钱为1.4元/斤,较上一年同期辨别下降14%、12.5%和12.5%。另一方面农民工就业不充分,工资性收入增速回落。因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企业大范围停产、限产,全区返乡农民工约为3200余人。经过发展返乡农民工“四送”雇用会和“春流行动”雇用会,截止4月底全区共转移乡村劳动力20474人,但仍有500余人未找到工作岗位。
六是固定资产投资放缓。重点投资方面,前期增幅首要依托阿海珐、西门子。重点基本设备建设包括开发区的基本设备、还建点、市改配套三大类建设项目,开工没有构成建设飞腾。产业项目华夏精冲、一冶钢构、新港项目和几个船埠项目,至今没有一个产业项目开工,目前开工的都是上一年、前年的项目。
七是财税增收压力加大。一是部分和税种之间收入不平衡。从进度上看,1—4月份,财务完成进度高达49%,基本上提早两个月完成“时间过半、工作过半”,而国税部分因电厂失落收仅完成2个半月的进度;从增幅上看,地税部分到达29.9%,国税部分负增进29.1%;从税种上看,增值税、城建税、房产税、契税、罚充公入辨别仅完成21%、26.4%、19.9%、11.1%、10.9%,均失落收1个月以上的时间进度,特别是耕地占用税当前仍未破步。二是收入质量没有获得基本性改善。1—4月,虽然我区全口径财务收入、当地普通预算收入增幅较高,但这种增进过多地依靠于非税收入。1—4月份,非税收入增收11193万元,而税收收入仅增收166万元。税收收入占全口径收入、当地财务收入、当地普通预算收入的比重,辨别仅为50.6%、28.6%、65.7%,辨别比上一年同期下降10.1、5、1.5个百分点。三是重点企业征税情势较为严肃。1—4月,百强企业征税25391万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失落收520万元。四是政策性减收的影响较大。上一年底至本年初,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出台了一系列的构造性减税办法。增值税扩抵政策,本年从以往的8个重点行业扩展到一切行业,由增量抵扣改为全额抵扣,1—4月份减收2000万元,估计全年减收8000万元。小规划征税率辨别由工业6%、贸易4%统一调整为3%,估计全年减收2000万元。与此还,因为房地产市场疲软,开发商资金链严重,金融机构向开发商借款依然处于收缩形态,全区土地出让收入情势非常严肃。
因而,关于1—4月份全区的经济情势,总的归纳综合是“后果好于预期,压力依然很大,情势相当严肃”。面临当前的情势,我们既要坚决决心,化应战为时机,变压力为动力,扬长避短,乘势而上;又要坚持清醒思想,负重前行,克难攻坚,扎扎实实抓好当前的各项工作。
二、围绕“保增进、保民生、保不变”,突出抓好几项重点工作
二季度是狠抓落实的关键期间,这个季度工作的好坏,事关全年经济工作目的工作的完成和今后一个期间的发展。全区上下要立足当前,着眼久远,把保增进与调构造、上程度结合起来,与保民生、促和谐结合起来,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决决心,增强办法,保证时间过半,工作过半,保证完成全年的目的工作。当前,要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
(一)加速推进严重项目建设,加强投资对经济增进的拉举措用
一是要切实增强项目调度。做好第二季度甚至全年经济工作,关键是要抓投资、抓项目。全区上下要充分应用当前政策宽松、建材低价的可贵时机,采取十分方法、十分办法、十分力度、十分政策,想方设法加大工作力度,加速项目进度。开发区、各街镇和部分要对各自治理和施行的项目进行认真排查和梳理,拿出施行方案和详细办法,对照项目建设时序进度,保证项目建设如期完成。区发改委、经贸委和重点项目办要充分发扬投资项目综合协调本能机能,抓好调度、协调、督办。要进一步增强重点产业项目和严重基本设备项目标调度会准则,实时协调停决项目建设中碰到的各类坚苦和问题。
对列入本年新开工方案,当前尚未开工的严重项目,要倒排开工时间表,做好各项预备工作,保证项目按期开工,并力争提早开工建设。对西门子、阿海珐、亚东水泥一期等已竣工项目,要增强逐项跟踪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办法,保证其尽快达产。对集装箱二期、粮食船埠、中冶连铸等在建项目,要在保证质量、施工安全和合理工期的前提下加速建设,争夺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目的,特别是年内方案完工的项目,要集中力量推进早投产、早发扬效益。关于前期项目,要加速资金项目法人落实及征询评价工作,尽快进入项目审批或核准顺序。特别是要竭尽全力做好争夺中心投资工作,重点是四个“抓紧”:抓紧国家、省市对口部分联接争夺,保证我区应得的资金份额;抓紧推进项当前期工作,保证中心投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抓紧落实配套资金,努力加速中心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抓紧筹划、储藏明后两年的中心投资项目。要切实做好项目标基本性工作,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勇敢设计、超前经营一批严重项目,不断完善和丰厚严重项目库,启动“十二五”区级严重项目库建设工作,加强可继续发展潜力。
二是要进一步加速拆迁措施。当前开发区在拆项目9个,需拆迁户数4124户,拆迁建筑面积约87.1万平方米,需资金7.75亿元;老港区需拆迁面积171亩,需拆迁户数439户,拆迁建筑面积8.62万平方米,需资金1.5亿元,拆迁工作重、压力大。要进一步完善征地拆迁工作机制和赔偿方法,做深做细前期工作,积极化解矛盾,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老港区、中坚、人和物流项目、北部工业园、东部工业园拆迁工作,加速江山、红岭、花圃农民新村建设,启动飞腾村城中村革新。
三是要全力拓宽融资渠道。当前,我区融资情势比较好,开行、中行、农行、农刊行、信誉联社等6家银行供应给我区的借款授信超越200亿元,1—4月份已融资7.42亿元。然则很多项目依然卡在钱的问题上,破解资金瓶颈仍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切实增强与银行的战略协作,积极发明前提与银行对接,将银行借款授信额度落实到一个个详细项目上。要进一步扩大建发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功能,加速建设土地储藏、农业投资等专项投融资平台,稳妥推进BT方法融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保证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二)大力推进构造调整,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是要加速产业构造调整。当前,要结合国家施行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复兴规划,加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现代物流、钢材深加工、电力动力、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配备制造等六大优势产业,加速发展服务外包、金融服务等新型产业,建设一批节能型、洁净型示范企业项目,构成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中心、结构合理、配套完善的产业构造。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和运营方法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加速推进蔬菜、食用菌、畜禽、水产等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加速培植强大长华、升阳、高龙、绿泉、广地、灵星等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全区农民增收。要切实抓好土地流转工作,推进农业规划运营和土地成本的营运,提高农业产业化运营程度。要采取切实有用的办法扶持建筑企业发展强大,指导支持建筑企业加速资源优化组合和市场拓展措施,具体提高建筑业发展条理和综合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全区房地产市场的清算整理力度,积极培养房地产市场,支持有规划、有特征的开发楼盘拓展区外销售市场。要增强旅行基本设备和旅行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厚道观河重点景区内在,提高新洲旅行知名度。
二是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要认真做好本年各项招商活动的准备、经营工作,抓好项目标包装、引荐、签约等工作;要对上一年以来历次招商会上签约的一切项目进行一次梳理、检查和督促;要增强对已签约项目标后续跟进,处理项目落地、施行、推进中的各类突出问题。要依照5月11—12日全市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大会精神和建设“千亿板块、百亿园区”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全区产业规划和产业配套,搞好产业链设计和项目筹划,以引进龙头企业和大项目为重点,执行针对性产业招商,促进一批投资规划大、科技含量高、创税才能强的项目落户。
三是要强力推进各类园区建设。要依照“县政府推进、市场运作、规划先行、错位发展”的要求,加速推进开发区和粤港工业园、古龙工业园、汪集工业园、邾城工业园等街镇园区的开发建设。开发区重点是创新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服务程度,全力施行好开发区道路、市政配套设备及还建点等32个项目,着力提高开发区的功能、情况和形象。各街镇工业园要思索与开发区之间的产业关联性和功能互补性,注重发扬各自的比较优势,做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构成各个园区光鲜的产业特征,当前重点是加大规划编制、基本设备建设力度,力争在项目引进、企业入园和完工投产等方面获得分明发展。
四是要全力推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能否完成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增进,关键在工业。要抓调度、抓分析、抓好“服务企业年”的各项工作。健全工业经济综合调度准则,做到每月进行一次工业生产状况猜测分析,实时协调停决工业经济运转中碰到的坚苦和问题。对亏本的规划以上工业企业,要会同企业一同认真分析亏本缘由,制订有用的扭亏办法。要继续深化银企协作,协调停决企业融资问题,要做好工、煤、油、电等生产要素保证工作,促进企业发掘潜力,开足马力生产。要组织企业参与各类展销会、订货会、推介会、洽商会,努力开辟产物市场,促进产物销售,保证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三)切实保证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不变
改善民生是保增进的起点和落脚点。越是坚苦的时分,越要高度关注民生。要围绕国家、省市出台的保民生政策和办法,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切实维护社会和谐不变。
一是要想方设法扩展就业。当前,返乡就业、下岗就业和新增就业“全军聚集”,就业情势相当严竣。本年,中心财务拟投入420亿元资金,施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我们既要把中心、省市的政策用活用足,又要结合我区实践,想方设法促进就业。要深化推进全民创业,完善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要扩展就业扶持政策掩盖范围,增强公共就业服务,重点做好就业坚苦人员和农民工的就业工作。要努力不变现有岗位,切实做好援企稳岗工作,经过采取“降缓补”社会保险、增强财务补助等办法,减轻企业担负。要规范企业裁人,鼓舞企业经过在岗培训、轮班工作、调整工时等方法不变企业职工队伍。保证本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500人,新增农民转移就业2.5万人。
二是要加速完善社会保证系统。要继续扩展社会保险掩盖面,保证本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赋闲保险参保率,辨别由上一年的98.6%、97.9%和94.9%,提高到98.9%、98.6%和96.8%。要稳固和发展新型乡村协作医疗准则,加大居民医保扩面工作力度,添加居民医保补助、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城市低保保证规范,逐渐完成乡村低保应保尽保,积极发展新型乡村养老保险试点。继续提高全区统筹范围内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待遇程度。要尽快完成新增1万平方米的廉租房建设工作,协助城镇低收入群众和无房户处理住房难问题。
三是要全力做好安全维稳工作。1—4月,全区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85起,灭亡12人,伤46人,与上一年同比事故数上升35%,特别是严重道路交通事故多发。5月2日新施公路七架山路段发生一同较大交通事故,形成4人灭亡;5月6日106国道新洲境内发生一同交通事故,形成3人灭亡,已惹起省、市的高度关注,市安委会已向新洲区宣布督办函。为此,要采取切实有用办法,果断遏制严重交通事故上升势头。公安交警部分要加大对路面的监控,对超速、超载、超限,无证驾驶、酒后驾车、委靡驾车等严厉违法行为要从严处置,要严查严纠与摩托车有关的各类严厉违章行为,并果断按规则从严从重处分,需要时扣车关人。要以此为契机,以“铁的手腕、铁的面目面貌、铁的规范”在全区深化发展安全生产专治。尤其是各街镇、各部分首要负责人要落实“一岗双责”,深化发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大排查,增强安全生产责任监管,果断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果断杜绝各类安全事故发生。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和社会不变预警机制,增强社会治安综合管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情,切实维护社会不变。要具体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进一步增补完善防汛抗灾工作预案,增强猜测预告预警工作,抓紧在建工程刹尾,增强防汛安全检查,保证安全度汛。还,要依照年头的工作部署,加速教育、科技、文明、卫生、体育、人口与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抓好各项社会发展项目标落实,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效果。
三、进一步增强规律责任,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完成年头既定的工作目的和以财税收入为重点的各项绩效目标时间过半、工作过半,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各街镇、各部分要以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政治认识、大局认识和责恣意识,以加速发展为己任,立足于赶,着力于超,自加压力,奋勇当先,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有优越的精神形态。各项工作的落实,关键在于各级指导干部,特别是党员指导干部,在当前的经济情势下,围绕新洲加速发展、应对危机,坚持一种优越的精神形态,就是要有喜欢岗敬业、求真务实、抢先进位的精神。作为公事员,无论职位的高低、官位的巨细,我们都有一个岗位职责,要做到全年工作有目的、阶段工作有时效、时段工作有目标,本人的职责要清晰,不是等着指导派活。要弘扬干事文明,废除少量干部身上存在的“官不在大,能当就行;位不在高,有权则行;事不在贵贱,实惠就行;薪不在几多,能捞就行;业不在成败,能混就行;冒犯不可,我行”的这种错误倾向。工作中,要有认真、较真的精神,不能普通化。一个当地、一个部分、一个单位,谁也不想当后进,所以我们抓每一件事都要出彩,要奋勇当先,这样才干把工作落实。
(二)要有清楚的工作思绪。当前各项工作千丝万缕,但我们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以明晰的工作思绪和卓有成效的办法,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当前特别是要实时掌握金融危机及微观经济的转变趋向,增强对微观经济分析研讨,深化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区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的影响,做到早预警、早防备,提高危机应对才能。要加大经济运转工作调度,重点对工业经济、招商引资、项目投资、财务税收等首要经济目标,执行按月调度,实时发现经济运转中存在的首要矛盾、突出问题,迅速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