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2: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肺结核的防治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文通过研究乡镇医院在肺结核控制方面的相关做法,采用个体访谈法及群体访谈法收集研究资料,其中包括:防治人员专业知识及家属对疾病了解防治情况问卷表、肺结核患者治疗情况、医院管理患者的现状以及乡镇疫情控制情况。
一、乡镇医院在控制肺结核工作方面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信息采集情况
本研究主要针对本辖区的各个乡镇医院的肺结核防治人员和2008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收治肺结核患者包括其家属,资料主要来源于本辖区结核病乡镇医院的结核病流行病学资料、手工季度和年度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部分研究资料来自于当地统计局。活动性肺结核、初治涂阳肺结核、复治涂阳肺结核、涂阴肺结核、登记率、治愈率、因症就诊、转诊、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各指标和定义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进行分析评价。2009年前活动性结核病统计分类中包括了结核性胸膜炎等其他患者,而2010年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不包含结核性胸膜炎患者。
(二)乡镇医院在控制肺结核工作过程中优势和不足
一般情况下控制肺结核病的机构包括综合医院和疾病控制中心以及镇医院等,综合医院相较于乡镇医院的基础设施较齐全且医务人员综合素质高[1]。综合医院主要负责的是收治传染患者,乡镇医院由于医疗诊断水平较低且专业性的控制知识不够,普遍存在延误患者病情和误诊的情况。但是由于乡镇医院就诊人员相对较少,医院护理人员就可以更直接的针对患者的需求给予满足。
乡镇医院护理人员根据化疗方案规律用药,督促患者按时服药。病人许多症状在2个月左右消失,抗结核药物虽然可以将大部分敏感菌杀死,但若不坚持用药则达不到消灭非敏感菌和细胞内的结核菌的疗效。所以乡镇医院在用药监督上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乡镇医院在控制肺结核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对病症的监控力度以及时发现病例
由于结核病病菌是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所以在预防措施上要加大力度。其中痰中排菌又是造成社会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播源,在控制过程中成为首要对象。在排查肺结核病菌携带过程中就要加强力度,由于乡镇医院的规模较小接待病人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可以根据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大于两周、咯血或血痰等主要症状进行重点检查。同时可以对重点人群或高发人群进行定期排查,如结核病高发区的居民或外来人口;托幼机构职工及中小学教职人员;企事业招工对象及卫生服务业职工等,对于本医院的医疗机构职工可以定期进行预防宣传和检查。
(二)加强治疗过程中的监督力度和防控效率以提高患者救治率
综合利用医院的医疗设备,最大限度的利用医护人员对结核病的专业知识进行治疗。由于乡镇医院的医疗水平相对较低,对结核病的诊断力不足等原因易导致误诊或诊断不及时的问题出现[2]。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医院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乡镇医院的基础医疗设施的配备,同时医院自身也要不断加强专业诊断和治疗水平。医护人员应该加强监督作用,建立专门的肺结核控制防护组并不断充实防护队伍,为患者提供专业规则以及系统的治疗。对于门诊患者或院外治疗的患者要加强肺结核病的相关知识的传输,通过交谈让患者自愿配合治疗和用药,同时养成生活好习惯不随地吐痰等。对于情况特殊者应该及时做好登记,与综合医院或防治所积极配合开展控制工作,从而统一合理的安排病人诊治。
(三)定期针对医护人员展开培训工作以提高整体水平
由于肺结核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和传染速度快的特点,所以在控制方面具有比较大的挑战难度,不断完善控制网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仅仅依靠综合医院和防治所的作用是不够的,需不断加强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培训工作,提升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使其有效的配合结核病防治所和综合医院的治疗工作和控制工作的展开[3]。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强化管理以避免患者中断治疗以及间断治疗的问题出现,降低结核菌的耐药性和治疗难度。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能够直接影响肺结核疾病的整体防控工作,在加强乡镇医院与综合医院及肺结核防治所的联系时可以采取网络资源登记患者信息,同时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还可以定期进入综合医院专科进行观摩或进修。
(四)加强疾病宣传工作的展开提高社会力量的配合度
肺结核疾病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良好的控制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不了解,所以在乡镇医院初诊时就应该加强对患者的疾病知识普及力度。在接收到刚确诊或疑似病例患者时,医护人员就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疾病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如可能产生疾病的原因、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家属在预防感染时的注意事项等。病人在充分了解自己的状况下才能更好的配合医务人员的诊治工作,而家属也能做好一定的防护工作以防感染病菌,这样才能进一步的降低肺结核的传染范围和感染系数。
(五)政府工作的配合力度决定控制工作的范围与效力
卫生行政部分必须充分配合乡镇医院的工作,在实施病人转诊和归口管理时配合落实工作,确保各级各类医院不得拒绝或截留病人。同时对于重症或急症肺结核病人应该尽快安排综合医院进行急救治疗和隔离,待病人病情稳定之后再协助转入所属地的乡镇医院进行诊治和管理。政府部分应该定期安排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进入辖区内的中小学及幼儿园进行预防宣传和卡介苗接种工作,加强结核病的儿童感染预防工作。
三、结语
乡镇医院作为医疗机构的基础单位,在防控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过程中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才能使整体防控水平不断上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5-01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统计与相关的调查研究,全世界每年大约有800万新发活动性结核病例,并造成将近300万人口的死亡,75%的病例正处在创造经济价值的旺盛时[1].结核病对于患者的家庭所造成的损失巨大的,不但对患者的经济收入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活动。肺结核病人的治疗都有一个显著特点,那便是治疗的周期很长,对于患者的个人家庭生活以及工作都造成了恶劣影响,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某种程度的间接影响。肺结核病如果不能够得到正常的治疗,后果将会是极其严重的。因为这种病极易出现耐药性,并且这部分病人将会是很活跃的传染源,能够向周围的人群传播。另外,肺结核病人在治疗期间不能够从事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对于个人与社会形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肺结核是长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是单因素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2]。
1 基本的对象与方法
选取肺结核病的发病情况较为严重和防治措施较为不利的农村地区作为调查现场,对其肺结核病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且要针对肺结核病的发病情况等各种因素制定可行的防治策略。
2 调查结果和农村地区肺结核病的现状
农村地区仍然是肺结核病发生与传播的主要地区,预防肺结核与治疗肺结核在农村仍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地区的肺结核防治存在重大问题和很多疏漏,这种现状是由很多的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农村地区很多肺结核病患者缺乏对于肺结核病相关知识和基本常识的了解。调查研究显示,农村地区的肺结核病患者对于肺结核的主要症状缺乏基本的了解。虽然有部分人知道肺结核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传播的具体途径,他们更不知道怎样预防和避免传播以使自己免于感染。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肺结核的发病率和传播率还是很惊人的,这与相关部门的工作不力以及农村人员分布的特点都有很大关系。在农村地区很多人认为肺结核是由于遗传因素或者抽烟等引起的。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农村地区缺少具有便利性与服务性的肺结核检查、治疗与预防机构。
3 农村地区肺结核病的防治对策
3.1 广大的医护人员要加强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塑造
医护人员是预防和控制肺结核的主力军和关键因素,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从各个方面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医护人员要在尽可能大的限度之内参加相关的培训。医务人员负责结核病可疑症状的接诊,同时是疫情报告和转诊的责任人,也是发现患者和实行督导化管理的实施者[3]。医护人员只有在掌握最准确的知识的前提下才可以开展肺结核的检查与救治工作,才能做到对于肺结核的正确诊断以及做好自身的隔离保护工作。同时,向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活动也离不开较强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3.2 广大的群众也要注重自我保护与预防
由于农村地区的条件所限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农村群众基本的医学常识很缺乏。医护人员应该抓住时机对就诊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进行积极宣传。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生活习惯进行调整。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督导医生在患者直接面试下服药时的交流。乡镇医务人员督导就诊时的交流,上级督导访视时的交流。
3.3 加强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
要把肺结核预防与治疗的宣传材料向广大的农民工以及其他的流动人员手中发放,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科学预防肺结核的发生与传播,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4 结语
肺结核主要是由开放性的病人咳嗽、打喷嚏时散播的带结核杆菌的气溶胶进行传播的慢性传染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报道,我国是世界上的肺结核病的高负担国家之一,肺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还任重道远,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肺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还是很严峻的。在我国现有的肺结核病人当中,大约有80%的患者集中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明显的呈现出农村发病率高与传染率高的特点。
作为一种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慢性传染病,肺结核的致死率还是很高的。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肺结核的疫情比较严重,如何有效的防止与控制农村地区的肺结核疫情是一项值得我们探讨的重大课题。我们应该把广大的农村地区作为开展肺结核的预防与控制的重要阵地,积极地开展健康教育,制定有效地措施和科学的机制。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规范性的健康教育在肺结核的防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治愈率,也减少了复发和传染[5]。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宣传与教育,积极地开展科学的防治工作与健康的促进工作,使公众能够加深了解。了解结核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和治愈率,多管齐下做好农村地区的肺结核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 颜丙光,杨百顺. 曲阜市肺结核病人社会经济学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
[2] 刘颖,熊晶等. 重庆市农村肺结核患者结核病知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26-01
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呈逐年增多趋势,其中最常见的种类是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是指真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即真菌对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侵犯,引起气道粘膜炎症和肺部炎症肉芽肿,严重者引起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到其他部位。一般而言,健康人体对真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当患者出现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是可造成真菌的条件致病。而肺结核患者正是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所致。目前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的病例也呈上升趋势。现将我院收治的36例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1 临床资料
36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30-78岁,其中60岁以上28例。
1.1结核病分型:结核病类型如下:III型30例(83.33%),其中干酪样肺炎11例,纤维空洞19例,IV型3例(8.33%)。III型合并IV3例。合并支气管结核10例(27.78%)。结核菌涂片阳性26例,结核分枝杆菌DNA阳性10例。
1.2临床表现:咳嗽36例(100%)发热29例(80.56%),其中39℃以上高热15例,咯白色拉丝样痰30例(83.33%),咯血丝痰23例(63.89%),胸痛6例(16.67%),肺部听诊哮鸣音10例(27.78%),湿罗音12例(33.33%)。血白细胞数
2结果 36例患者痰标本采集前均采取2%碳酸氢钠漱口。痰涂片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镜检发现真菌菌丝,且培养连续≥2次分离到同种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最为常见28例(77.78%),光滑念珠菌8例(22.22%)。治疗均接受抗结核治疗,并予制霉菌素及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治疗后真菌阴转23例(63.89%),症状好转12例(33.33%),死亡1例(2.78%),总有效率(97.22%)。
3 讨论 真菌为条件致病菌,真菌感染多为继发感染,常有引起感染的基础疾病。真菌不但可以侵犯皮肤、黏膜,而且可侵犯内脏,其中呼吸系统真菌病又占所有内脏真菌病的首位[1]。有些慢性病生存时间延长,使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病死率高[2]。如肺结核、恶性肿瘤、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或长期使用大量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情况。
在大多数情况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是无症状和没有传染性的,在免疫反应紊乱时,可出现潜伏感染的再活化,接着就产生了活动性结核病。在肺结核患者细胞免疫低下的情况下,特别是老年患者,合并肺部空洞,院外长期使用抗生素,均有利于条件致病性真菌的生长。
真菌性肺炎演变迅速,病死率高,需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而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易与肺结核基础病变表现混淆,不易鉴别。因此在临床上,特别是老年肺结核患者,肺部空洞形成,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应特别重视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及时发现病原菌,及时给予相关治疗措施,降低病死率。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49-01 结核是常见并可致命的一种传染病,由分枝杆菌又称结核杆菌导致,发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组织,其中肺结核发病率较高且传染性最强。虽然各地区广泛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但受地理环境、文化、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公众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流动人口增加,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由于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等因素导致免疫力下降,成为肺结核的高危人群。因此,积极落实肺结核防治措施,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是提高肺结核防治能力的有效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2013年治疗和管理的肺结核涂阳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动性进行划分,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列为对照组,共计94例,其中男51例,女43例,年龄19~67岁,平均35.8岁。文化程度本科以上4例,高中21例,初中34例,小学及以下35例。在辖区内暂住的非本地户籍人口列为实验组,共计66例,其中男35例,女31例,年龄20~64岁,平均40.2岁,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以上2例,高中12例,初中18例,小学及以下34例。
1.2 防治方法和健康教育: 所有患者确诊后接受免费的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强化期2~3 个月内用抗结核药杀灭敏感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巩固期4~6 个月,坚持服药,减少和避免复发。在治疗的基础上,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主要内容有:肺结核诱发因素、传染因素,药物知识、消毒隔离措施和饮食指导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住院时的健康教育对患者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可进行计划性教育和随机性教育,口头讲解与书面教育相结合。
药物治疗是治愈肺结核的关键,服用剂量不足或间断治疗均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通过讲解药物作用、服用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对策,如利福平应在饭前1小时服用最佳,不能用牛奶、糖水等送服,因为利福平与蛋白质结合会影响疗效,且长期服用会伴随肝损害,因定期复查肝功能,适当服用保肝药物。
药物的副作用会导致患者食欲不振、营养失调继而抵抗力下降影响治疗效果,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摄取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的低脂饮食,忌食辛辣、刺激,吸烟会降低呼吸道抵抗力,喝酒则加重肝损伤,都应戒除。居住环境要经常通风换气,被褥经常晾晒,降低空气中微生物密度。
强调肺结核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尘埃传染,咳嗽、喷嚏会将有结核杆菌的分泌物传播到空气中,尤其在通风不良环境中,体质虚弱、免疫力下降的易感人群吸入肺内而造成感染,因此,教育患者平时应佩戴口罩,不随地吐痰,在咳嗽、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捂住口鼻,用纸包裹分泌物放入指定袋中焚烧,将痰液吐如有消毒剂的专用痰杯中焚烧处理,使用专用餐具,使用后煮沸消毒,尽量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1.3 治疗与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统计患者治疗成功率与完成疗程人数,统计治疗成功率。治愈率指治疗成功患者占全部患者的比例,失访率指治疗期间失去联系的患者占总患者的比例。在患者接受治疗前、进行健康指导后分别对基本概念、药物知识、饮食和消毒措施四个方面进行知识问卷调查,满分10分,根据得分情况,评估健康指导效果。
1.4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13.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 0. 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地人口组治愈率较高,失访率较低,指导后,所有患者对肺结核疾病知识知晓度明显增加,见下表。
表1 两组患者治愈率、失访率比较 [n(%)]
组别 数量 治愈 失访 本地人口组 94 69(73.4%) 4(4.2%) 流动人口组 66 35( 53% ) 14(21.2%) 两组比较:P
表2 两组患者健康指导前后,肺结核知识问卷得分情况(分)
组别 基本概念 药物知识 饮食方面 消毒措施 健康指导前 7.2±2.8 4.7±3.6 6.3±2.1 5.8±3.2 健康指导后 9.2±0.3 8.3± 1.3 8.7±1.9 9.4±0.4 与指导前相比,各项得分有显著差异 P
3 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治愈率不及本地人口,失访率也较高,主要是由于病情发现、接受正规化疗不及时,导致耽误治疗,加重病情。由于流动人口一般居住条件差,收入低,多数无医疗保险,部分因担心歧视而失去工作机会而隐瞒病情,会由于更换工作和住所等因素而失访,无法完成规范化的抗结核治疗,易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因此,对肺结核的防治措施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适当加大财力投入,对可疑患者进行免费诊断检测,确诊后给予免费抗结核治疗,对本地户籍人口通过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加强管理,对完成规定疗程的患者给予交通和营养补助,提高其就诊的主动性和治疗的依从性。
其次,结核患者应接受规范化的管理,在交通不便或缺少医务人员的地区,可有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家庭成员进行化疗督导或进行全程管理模式进行治疗。通过定期取药、家庭探访、复核患者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尿液抽检等方式进行综合性管理,保证患者规律性的用药。针对流动人口患者,医生要在随访中尽可能了解其动态,及时更新联系方式,可与家庭成员建立督导关系,保持沟通,针对部分患者不愿选择定点服药和乡医送药模式,可选择家庭督导联合团队医生模式,它具有易接受、避免歧视等特点。
再次,应加强对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主动就诊率,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
通过对结核患者问卷调查发现,健康指导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通过定期教育,对肺结核的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有了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公众对结核病防治认知水平较低,应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抗结核知识宣传,增强防治意识,提高防治能力,对我国结核病控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雅君. 肺结核患者临床护理研究[J]. 中外医疗, 2013, 31(33):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