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2: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根据主客观的条件,结合现实情况,利用社会提供的各项资源,做出新的就业选择。这种选择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需求,也为他人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缓解了社会上的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原因
大学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不断地增加,2011年的大学毕业人数高达640万。阜阳师范学院是一所普通的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是教育类学子,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日益重视,积极鼓励和引导师范类院校,使得师范类院校的发展日益蓬勃,招生人数也随着扩招不断增加,师范类院校的毕业人数也不断地激增。
大学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足:阜阳师范学院是以培养师范类人才为主,因而学生们的教学素质与能力如何在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阜阳师范学院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素质能力锻炼情况的调查,见表1。
大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所设置的科目与课程是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缺少什么样的人才,当4年后大学生毕业之时,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已经难以迎合社会的需要,当年的热门专业在今天人才需求也已经饱和。难以满足招聘单位的要求,所学专业难以对口,从而导致了“人才过剩”和“供不应求”的状况,阻碍大学生就业。阜阳师范学院以提供师范类人才为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其他各类人才,如高级技师等的需求加大,而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日益提高。阜阳师范学2008届师范类毕业生所学习的是旧版高中课程知识,然而安徽省自2008年起实现高中课程的改革,新课改后高中知识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梳理,对于师范类毕业生在就业中遭遇瓶颈。
用人单位多重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注重应聘人员是否具有工作经验,他们往往把工作经验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对于安徽省部分学校对教师的招聘要求统计,见表2。
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盲目的要求高学历、不注重挖掘大学生的思想与能力,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挡在了学历的门槛之前。更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设置户籍壁垒,实行地方保护。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法律法规的的实施是规范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在大学生就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法律中,对于大学生就业中权利的维护未有明确的法律维护,并且,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难以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这使得大学生在找工作及就业的过程中常常无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严重打击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的创业的优胜点:政策优势,见表3。
除了国家出台的鼓励政策外,很多省市也在当地开办各种创业培训活动,例如:上海市成立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宁夏省提供的各类创业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知识保障:大学毕业生拥有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学习和掌握进行自主创业的知识,保证创业的实现。技术是进行自主创业的关键,大学生通过十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又通过大学的专业学习,丰富了知识的储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知识保证。
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学生充满着激情,能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全身心投入;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对未来充满憧憬,敢闯敢干,这些都有利于进行自主创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只有有勇气去挑战才能真正的成功。
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自主创业
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曾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1]。进行自主创业是就业压力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安定和谐,是利国利民的。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不足之处:据2011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联合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中国青年网、中国共青团网等在北京共同《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八成被调查者对创业感兴趣,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自由[2]。
大学生的创业培养措施
为使大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能够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中,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良好渠道,进行自主创业不仅能够满足就业需要,更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激发起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意识。其次,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的各项能力。进行自主创业,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奋斗。不仅要有着眼于社会的眼界,更要有进行创业的能力,保证创业能够顺利的进行[3—7]。
从国家方面来说,优化和维护好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然而,在法律制度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这使得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国家应积极了解现今的创业形式,深入了解大学生在创业中会遇到的问题,以此制定合适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另外,国家也应积极树立创业榜样,将成功创业者作为教育实例,让大学生受到鼓舞,有信心及勇气开启自己的创业道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从社会方面来说,要摒弃落后的思想,鼓励大学生创业:社会应转变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不能将对大学生的观念停止在之前的“天之骄子”之上,而要看到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有利方面。让社会上的人们看到大学生创业的成就,转变对其看法。只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主创业这一问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榜样动力和知识支持,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及能力[8—10]。
从学校方面来说,实行创业教育:在学生踏向社会之前学校的教育是不可缺失的,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是不断教育培养的结果,创业对于在校大学生们对于创业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如何实现有效的创业教育需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模拟创业实战,体会创业环境。①提高创业教育的教师素质及能力: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说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主创业的重要向导,因而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个人的思想意识。这需要学校不断地对师资队伍进行培养和更新。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知识学以致用。阜阳师范学院的就业创业协会就曾举行办过关于创业培训的实践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包括征集具有创业意义的新观念、制作自己的创业计划书等等。这是面向阜阳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征集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的创业方案,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创业,拓展职场道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不但认识到创业的现状,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也为大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规避了风险[11—12]。
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说,进行自主的创业学习。除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努力外,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主动地接受创业理念,积极的学习创业知识,不断地转变就业意识,将自主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首先要确定什么是自主创业。大学生应浏览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站上的各种信息,了解到当今就业的严峻趋势,认识到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的重要渠道。其次,应积极地接受学校的创业教育。再次,参加到创业实践中去,不断地提高进行自主创业的能力。当大学生认识到创业,了解到一定的创业知识之后,需要通过实践的试炼才能最终成功。最后,大学生应积极地适应社会,不断地挖掘社会中所隐藏的创业机会,把握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遏待解决,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然而任何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共同来完成。阜阳师范学院只是一所普通院校,各种师资、设备还不齐全,在创业教育及实践的过程中遭遇不少的阻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的培养,提供优良的创业条件和创业环境来保证自主创业的顺利科学合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10,25.
[2]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大学生创业比例达76.7%.
[3]吴丹,李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
[4]郑春燕,胡继东.就业压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1(28).
[5]赵燕.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9).
[6]张静.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1(13).
[7]张亚芳,董青,杨杰.大学生创业素质与高校创业教育策略探讨[J].社科纵衡,2011(9).
[8]罗燕.大学生自主创业特质分析[J].成才与就业,2011(7).
[9]梁艳,冷霓.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3,17.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01-02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创业能力”等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解决高校扩招后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种方式。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需要。就业问题事关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多年来,高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目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国家极力号召青年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潮流趋势。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创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的就业率,实现大学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拥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愿望,才可以化内在动力为行动。
二、目前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有利环境
1.国家重视创业,在创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当前,国家已经通过创业的各项服务和政策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不少地方创建了创业园区以及创业孵化基地,在这里,大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创业资讯。例如:免费创业培训、创业孵化以及项目推介等。
2.学校重视创业教育,创设相关的创业平台。随着国家对创业工作的越来越重视,高校也开始重视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少高校开了“创新创业课”,时不时请一些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来做宣传,做讲座。重视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创业实践相关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兴趣,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等系列活动。
3.大学生重视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激发创业意识。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创业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多向老师、学校方面了解相关创业信息;向学校的有关部门了解相关的创业的国家政策、银行的支持力度及创业资金的供应情况等。合理利用学校内的独有资源,积极主动参加创业活动,提高风险承担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存在的问题
1.国家政策的落地效果有待提高。虽然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相关的贷款优惠政策,但许多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仍然无法达到贷款的条件。很多政策还要做细做深,同时能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差别,设置出体现个体、区域差距的政策。
2.大学生对待创业的观念有待改变。中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以“高等教育”为目标的中国,“升学”的教育体制导致学生只限于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而不会对新事物进探索和思考,学生比较喜欢听命令做事,而比较少有主动去思考、突破的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次,当前社会对“创业”的认识态度还是不够端正,有人把创业看得高高在上,同时也有人把创业看得一文不值。
3.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首先,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许多高校在实际落实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其进行个体优化,也没有从大学生方面入手制定教育计划。其次,师资力量不足。部分高校对于学校建设操之过急,以至于大多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授课老师创业经验不多,甚至有些创业课程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有“滥竽充数”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再次,创业实践的机会不多。在校方管理制度的限制下,大学生创业的想法与行动处处受限,使许多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时处处碰壁,创业意识被扼杀在萌芽之中,从而对创业心灰意冷。
四、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有效途径
1.国家政府重视,创业鼓励政策到位。国家处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地位,如果家在一些通知、工作要求上,强调重视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容易行成大众创业的氛围。政府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社会环境,颁布一些有利的政策,还要把这些政策落实落地。政府设立相应的管理大学生创业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些信息咨询服务。同时,政府走进高校,开展一些关于创业的宣讲会,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广播等宣传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给予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一些奖励,激发他们创业的积极性。
2.高校重视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供保障。高校要重视创业教育教师的选拔,严把入口关,设置有别于理论教师的选拔标准。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创业方面有比较丰富经验的老师。可以多使用兼职的老师,聘请企业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创业家。充分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邀请企业家或学校毕业的创业成功人士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相关讲座指导,或聘其为实践指导教师。高校要系统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同时要制定编写有针对性的、体现专业特色和行业领域的创业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将创新创业课纳入到学生的必修课当中,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教学计划,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兴趣。继续推进当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加强宣传,选取比较优秀的项目进行立项,重视对项目的追踪,将做得比较好的项目在全校进行宣传。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产业园或者科技园,将在学校里面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引进园区,进行孵化,最后变成真正可以投入市场的项目。学校还可以搭建一些创业平台,增加大学生创业的便利性,去除一些没有必要的条条框框。
3.提高自身素|,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自身要不断学习。社会的复杂性要求大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商业、法律和税务知识等,而最重要的还是专业知识,因此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好相应理论知识。除此之外,树立创新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创新和独立性思维。要超越旧事物,开发新事物,对新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寻找方法和答案,并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荣誉感,要学会将获取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树立自我创业意识。大学生还应当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力、足够的自制力和判断能力,在创业前就能够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始终保持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另外还要勇于投身到创业的实践中去,要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积累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和自身的能力有效结合起来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使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学会合理利用身边有效资源,例如网络资源,从网络上了解创业知识和创业相关政策,为自己答疑解惑,还可以从网络上开辟创业新路,提高自身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缺少任何一方的力量,效果都会受影响。国家和政府方面,需要在方针政策方面进行引导和鼓励;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需要在学生的各个培养环节加入必要的教育因素;而作为大学生本人,也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在思想上接纳创业,在行动上践行创业,最终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凤清,乔芬.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J].2010,(02).
[2]胡莉.大学生创业意思培养研究.[N].西南大学,2009.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reating" Era
WEI Jin-ling,WEI Xin-yu,LIU Si-qi,HUANG Shan-shan,LU Lin-lin,XIE You-xiang
1、 引言
发展才是硬道理,人生无一不是漫步在发展之路上,许多成功人士也就成为了发展的象征,他们的经历、经验,他们的辉煌,包括辉煌时的感受,几乎都成为了时尚,成为人们的向往。于是,创业也就成为了最有前途的成功路径,自然也就最有前途的自我发展途径。
创业,时下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姿态,尤其是大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周围世界,各种因素、各种动力都在吸引和推动着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可以说,大学生是敢于憧憬、敢于向往、又敢于幻想的新时代的生力军,是富有激情,同时又敢于超越的一代。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已成一国经济持续繁荣、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知识经济的资源特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资源优势,因特网的普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信息优势。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经济的产物,是知识经济造就了这批“创业英雄”。大学生虽然渴望成为成功的创业者,但是创业并不等于成功,甚至常常失败,甚至惨败,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开创性的个性和开创性的群体,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创业意识的培养
现代创业意识包括创业主体意识、迎战风险意识、知识更新意识、资源整合意识、进行创业战略策划意识、开发信息资源意识、寻找和抓住创收点的意识、挑选优化环境意识。
2.1创业主体意识
创业是艰难的事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迅速,国家政策的深入,我们大学生一样能成为创业大潮的主力军,能够在风险浪尖上拼搏出巨大力量,所以,我们要在心目中树立创业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观念,这种力量能够鼓励我们大学生抓住机遇,迎接风险,拼命地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创造出灿烂的明天、美好的未来。
2.2迎战风险意识
风险经营意识是我们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急需培养和增强的一种重要的创业意识。所以,作为有志的大学生,要具有风险经营意识,从害怕风险、不敢迈步之中解放出来,敢于去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劈风斩浪,又要在敢于经受商海的历练和锻打之中,善于规避风险、化解风险,使自己在迎接风险的过程中站立起来、成熟起来,成为商海的精英和栋梁。
2.3知识更新意识
知识恐慌是创业者面对的最普遍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作为具有较强领悟力、自主学习能力强、接收新鲜事物快、思维活跃、年富力强的大学生,我们要不断的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为企业补充新鲜学业,才能适应和满足繁重的创业需求。
2.4资源整合意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创业者都不可能把创业中所涉及的问题都解决好,把一切创业资源都备足。所以,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资源整合,它不仅是创业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在创业中借势发挥、巧用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的重要方法。
2.5进行创业战略策划意识
策划是一种智力引进,是一种思维的科学。它是辩证的、动态的、发散的思维来整合行为主体的各种资源和行动,使其达到效益或效果最佳化的一个智力集聚的过程。因此,从本质上讲,策划就是对其进行战略设计的过程,也是对每一个具体事件和行动进行战略思索的过程。所以,我们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不仅要在时间上用心,更要善于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善于进行市场策划。
2.6开发信息资源意识
信息是资源,是财富。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途径也是繁多丛杂,并呈现出高速化。因此,作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要具有开发信息资源的意识,及时了解国内外技术、企业的发展模式,管理模式,并加以借鉴吸纳,从而保持企业的创新性和时代性。
2.7寻找和抓住创新点的意识
创收点是企业的获利点。现代商业中知识的含量、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获利点。作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一定要认识到,商机是商业模式设计的着眼点,创收是经营运作的落脚点,好的创业模式都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创造商业价值才行。因此,我们在创业模式设计中不仅要找准创收点,而且要紧紧围绕实现创收点进行商业运作和拼搏。
2.8挑选优化环境意识
创业环境是重要的创业要素,也是创业企业快速崛起的重要支撑要素。一个十分优越的创业环境,对于创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大学生要不断培养细心观察的特点,培养挑选优化环境意识。
3、 创业行为的培养
创业行为就是指某种构筑好的目标、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了解,认定后自己所付之的行动,用行动来完成这个目标的完美化。
3.1正确认识市场机会
创业的市场机会是指市场变化产生的创业机会,市场机会具有客观性和一定的时效性。因而,要仔细分析市场信息,从中捕捉市场机会。
捕捉市场机会,就要善于从常人忽略的小事中细心观察,善于运用市场细分的武器,善于运用市场信息资源,更要善于创造利基机会。
3.2明确创业目标
要进行创业,就要明确自己的个人创业目标和企业目标,弄清追求创业目标所要冒得风险。个人目标的实现与企业目标的实现是相辅相成的。首先,创业者的目标要尽量清晰明确、易操作和可实现;其次,创业者的目标要合理;再次,创业的目标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最后,创业的目标应该是符合自己条件和个性化的。对于企业目标而言,创业者要明确要建立追求生活方式的创业还是寻求资本收益的创业。
3.3选好创业项目
创业项目的选择是创业策划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创业企业的成功与发展。因此,对于创业项目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并进行全面考虑。
首先,要进行市场分析,包括行业环境分析,目标市场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特定项目对于企业技术价值成长性的贡献;第二,要进行财务评价;第三,要警醒产品与技术评价,包括产品的创新程度及独特性评价,技术先进性评价,技术可靠性评价,技术的成熟程度评价,拟用技术的规模经济性评价,特定项目的投入要求和生产许可评价;第四,要选择合适的营销方式、经营地点和网络联系;第五,要明确风险及退出方式;最后,要了解致命的缺点。(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代的中国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中南大学作为一所全国性的综合性大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已成为一项不可推卸的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缓减就业压力
图1 高校毕业人数增长趋势图
如图1,近些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呈现大规模攀升的发展趋势。然而工作岗位却不会因为毕业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现在毕业时的大学生就业率只有55.8%,而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7.5%。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的配置转为市场来调节,就业问题主要通过竞争来解决。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颇受企业的青睐,这也就决定大学生在校期间需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自然也会创办自己的企业,这不仅解决了他们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为社会提供新的工作岗位。
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社会转型的需要
当代社会正在向创新型社会转变,而在该转变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近几年,高校在不断地扩招,每年进入社会的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扩大。然而,现有的社会模式下企业容纳不了如此多的工作岗位。这就需要更多人具备更加大胆的思维方式,找出现有社会中潜在的商机或出路。高校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高端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点、优势和规律,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创业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是我国社会实现快速转型的先决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因此,大力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是社会转型的基本工作和重要环节,它的成败决定着我国能否快速实现向创新型社会的转变。
3.创新创业意识是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话。没有创新,一个国家就不可能进步,在各个方面也不会有重大的突破。而如今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没有进步就意味这落后。因此,创新是一个国家兴盛发展的标志。创新对个人来讲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拥有创新的想法就能在求职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创业能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途径
1.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融于竞赛之中。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以挑战杯、升华杯、数学建模竞赛、创业设计大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力学竞赛等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在这些竞赛之中,学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也资助了一部分学生自主创业。
2.以项目为载体,参与创新创业项目
实践出真知,要使一代大学生在观念上变革,就必须以实践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孕育的载体,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而萌发创新创业的意识。
近些年来,国家与学校鼓励许多同学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先后成立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米塔尔创新创业项目”等。凡是申请了项目的团队,学校都为其配备了一名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积极参与到项目中去,完成申请的创新课题或创业计划,在杂志上、申请专利或创立自己的企业。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该活动是以课题的形式,资助在校本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分四个年度(2006~2010)在全国总共资助15000个项目。2007年,教育部的“质量工程”启动以后,学校成为首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60所高校之一,进入第一方阵系列;从2005年至今,教务处投入707万元,资助了846项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参与学生4250人。2009年,学校共有274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资助,其中,65项获得了教育部的资助。米塔尔创新创业项目则是由米塔尔(Mittal)钢铁公司每年出资30万元在我校成立的,每年资助60余个项目。
3.推广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有时思维方式决定解决问题的成败。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转变思维角度,大胆创新和突破,从而在人格上形成个性化人格、独立意识。创新思维训练较容易寓教于乐,往往许多新奇的案例使学生乐不思蜀,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开动脑筋。
三、结语
在高校中大力推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也是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关于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讨论,必然能积极促进高等院校改革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环境,更新教学模式,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迫切需要把各个高校的有效举措加以总结完善,并进一步推广,以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一、胜任力特征
张炜、范巍等学者对我国创业者的研究发现,我国创业者应该具备8个方面的创业胜任特征,它们分别是:关系要素、组织要素、机会要素、战略要需、概念要素、情绪要素、承诺要素和行为要素。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胜任特征是不同的。
二、基于胜任特征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方案设计
1.艺术设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以增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实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让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创业技能的“双能型”人才。
2.艺术设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内容
(1)培养创业意识
意识支配着行动,只有先有了意识,个人行动才有被支配的可能。
(2)培养创业技能
创业技能除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某项专业技能、某个理论知识或操作设计软件,还包括必需的专业技能或理论在内的以智力为核心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经营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3)培养创业精神
支撑完成创业行为的精神支柱即创业精神,特指在从事创业行为过程中面对挫折、困境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稳定性的个性特征,其中包括坚韧、果断、独立、面对挑战和把握机会的能力等,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业是否成功。
3.艺术设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高校应该从大学生步入校园开始直至毕业创业之前就应该建立完整的创业能力培养方案,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一是要注重专业能力的训练,二是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三是形成创业能力的训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从管理体制改革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并在教学质量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必然创新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能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一报告精神于高校而言。就是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创新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而由教育部指导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则是在高校中推行创新教育的有益尝试。大赛成功地把行业企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真实面试、就业实习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参赛选手通过使用大赛职业规划支持系统生成对个人生涯发展十分有参考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思考,形成集独创性、个性化、可行性于一体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学生参赛的过程,其实就是接受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
一、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双重意义
1.大赛的举办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
“传播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大学生学习掌握职业规划的一般方法,认识自我、了解就业环境,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是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初衷。为了提高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而采取的竞赛形式,为了便于学生主动学习生涯规划知识而设立的职业规划支持系统、与之配套的网络技术等,都使大赛相对于高校以往的以第一课堂为主体就业指导形式有了很大的创新。依托互联网为平台,使用先进的测评工具,通过体验式的实践方式,引导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作了~次深刻的思考。大赛的举办在全国高校学生中反响热烈,大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方式,作为推动高校就业工作发展的方式之一,大赛无疑是成功的。
2.大赛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大赛的又一成功之处,在于促进了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参赛选手通过职业规划支持系统自动生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只是一个基于个人职业测评的基本框架。要成为一份可参赛的职业生涯规划书面作品,选手必须对《职业生涯规划书》进行润色加工,通过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再测评、寻求指导老师意见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更多相关材料来不断对作品进行充实,最终完成人职匹配度较高的、可行性较强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因此,职业规划大赛作品的润色加工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基于原始材料创新的过程。大赛的举办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了可供创造的原材料,推动了国内发展相对滞后的创新教育,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
1.创新是大赛的需要,也是适应就业环境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不是以个人魅力、口才和文件编辑技术定胜负的比赛,规划大赛看重的是选手的规划能力或是对职业生涯的驾驭能力。参赛选手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展示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其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具有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职业规划意识体现在作品之中,就是基于个人情况进行分析、职业世界探索而得出的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个人兴趣、性格相近的A与B由于自身所学专业不同,职业目标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工作的目标地区不同,会有差异很大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就是比赛的迷人之处,每位参赛者的职业规划都是独一无二的,无可复制的。
2.以职业规划大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1)通过培训加强职业规划指导老师的创新精神
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想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须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通过培训加强指导老师的创新精神可分两步走:首先,是熟悉大赛的基本情况。如流程、测评工具的使用和作品设计的基本常识及当下国内外就业环境、各类职业的前沿信息;其次,培训要引导教师要在职业规划作品的指导过程中贯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观,帮助指导教师树立起利用职业规划大赛提供的原始材料(即对个人和对职业的认知)帮助学生将参赛过程转变为参与创新活动的学习过程,善于在比赛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2)学生参赛要敢于张扬个性,开拓创新
【基金项目】1.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研究,编号2012029。2.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批准号:2012A115。3.201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时光漫步邮局创业项目,编号20121050006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37-02
中国近年来,文化创意艺术市场蓬勃兴起、公共展演场地加大建设,如国家大剧院、798艺术馆等,除了在既有创造业的优势下寻求新的出路外,也开始重视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更需要为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培养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具备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创业是一个集聚斗志、想法、魄力以及风险与一身的一个事业。针对自身以及团队的优势,我们只有通过创业时的“创新”来打破旧的秩序。一个笼统的范畴就是创业不是照搬照套,纯粹的模仿他人的创业思路,如此只会断送自己的创业前景。
在地方高校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湖北工业大学申报的79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部通过评审,获批项目位居湖北省属高校前列。此次湖北省共有16所省属高校共计74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湖北工业大学项目数占10.60%。其中,创新训练项目50项,创业实践项目13项,创业训练项目16项。2012年7月湖北工业大学成功入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后,立即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实施方案,此次的成功获批,为湖北工业大学的实践教学工作又提供一个新的支点。
二、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优势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是一个发展文化创意事业的核心力量。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创新思维。这便是创业所具备最重要的特质。文化创意产业凭借创意为资本进行创业,艺术类大学生有想法、有创意、有专业、有知识,容易打破传统思维,接受新鲜事物,是文化创意市场产业的主力军。学生创意的作品与生活关系密切,只要实用美观,用户喜欢就可以转变为产品,如:装饰性墙绘画、数字油画、展示设计、以及湖北工业大学创业产业园的设计、以及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而优则创,学而专则强,学而新则用,但更新快,创业周期短,可突破持续性发展的空间受限。一个好的创业者需要开阔视野、见多识广,知道市场什么状况、行业缺什么;懂得边界,聚焦一点,定位精确;务实,眼前事立断立行,长远计日拱一卒。
三、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1.树立好的创业动机、品质
创业需要强烈的欲望和顺势而为的形式把握。其中,欲是一种生活目标,一种人生理想。创业者的欲望与普通人欲望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欲望往往超出他们的现实,往往需要他们打破现在的立足点,打破眼前的樊笼,才能够实现。所有,创业者的欲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和牺牲精神。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现在就应锻炼自身的创业品质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
2.在文化创意视角下,培养创业思维
麻省理工查尔斯・维斯特教授在《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报告中指出,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创办的企业事业单位已有约2500家,年销售额高达40兆日元。报告主要的目的是追踪调查这些企业究竟在美国或全球的哪些地方发展。结果显示数万名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现在正在全世界的技术工学领域发挥着中坚作用,他们开创事业以及事业成功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创新”。
创新不仅仅只是技术性的范畴,实际上在经营领域的各个层面,如经营模式、人才引用、交流方法等,只要是前所未有的想法、做法,都可划作创新的范畴。
创新是指用新的方法行动。创新是想法和做法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清楚什么样的想法是顺应市场发展的,仅有想法也是不够的,做法要如何准确贯彻才是发挥能动性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文化创意视角下,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作为艺术专业大学生而言,更要不断挑战自己,扩展自身的创新思想,也有义务带领创新创业向前发展。
3.善于将创业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现如今,媒体的多元化成了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发展的领地,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的传播媒介,无论是电子网络还是数字媒体都是他们利用的手段。
四、打破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传统思维束缚
1.善于寻求创业商机
而寻求创业商机就是开阔自主创业传统思维束缚的有力手段。商机即是一种尚未满足的需求。社会上有需求,这个创业的发展前景才更能立足于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我们,需要培养市场调研的习惯,了解市场供求与变化,考察顾客需求是否满足,以及竞争对手的长处与不足等等。再次,要多看,多听,多想。要克服从众心理和上面所提及的传统习惯思维。
要创业必须进行创业构思。一项成功的事业必与1000多个创意相联系。不擅长构思创意的人往往抱着只有一个创意的想法就朝着一个方向猛跑去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使他清醒,发现自己竟然企图所有问题都塞到一个创意里去,结果证明那样的创意无论让谁看,都不可能成为一项有魅力的事业。
2.自主创业能力的自我完善
当面对创业,需要十足的信心。在创业中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各方面品行和能力。学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随时都在学习,只有善于学习,我们大脑才不至于禁锢在一个小框架内。合理的人生观,正确的认识自己,积极接纳自己,及时调整自己,追求实现自己这是自我完善的五项内容。所以,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把握自我完善的度,不停地勉励自己,来完善自身的自主创业能力。
3.执行能力是关键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是他们普遍的优势,但是执行能力以及团队管理就成为创业过程中的薄软环节。如何提高自主创业的执行能力和团队管理等重要环节,就成了厄待解决关键。
好的想法,是创业的前提,但是没有好的执行力,创业也犹如一潭死水。执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执行力是落实工作和实现目标的能力,一是如何能制定合理的可量化的目标;二是执行人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三是如何检查和评价目标完成情况,四是奖惩是否合理且可操作。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执行能力是自主创业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将创业的内容切实的执行出来,这才算作是真正的创业了。这样一来,执行能力就成为了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环节。
五、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长足发展
现如今,在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中,政府、高校和企业各有侧重和分工,又相互影响和制衡。高校更需要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术应该自由化,进行数据共享的机制,合作研究。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就业指导模式的意义
在当今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时代,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而创新型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部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提出强化“双创”精神,激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要求把创业作为2014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重点是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与时代接轨、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需要。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但是,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材料显示,在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长的同时,毕业生待业的人数也在同步增加,以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例,其初次就业率为77.4%,意味着有将近160万毕业生未在毕业离校时找到工作,就业形势不可谓不严峻。
就业指导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有效地帮助学生就业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高校目前的就业指导内容主要包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组织校园招聘会等,指导模式比较陈旧和雷同,没有将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放到就业指导的核心地位。结果导致就业指导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要给大学生提供与实际联系更紧密和更具实用价值的就业指导,就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更要寻求对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深层剖析,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就业指导模式的核心内容,这样才符合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以及人的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为了能深入了解和真实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笔者选取了武汉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经过筛选,有效问卷一共476份,有效率为95.2%。在有效样本中,男生为259人,所占比例为54.4%,女生为217人,所占比例为45.6%;在年级构成方面,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3.7%、26.3%、24.4%和25.6%。
1.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程度分析
从整体情况来看,总体来看,大学生群体对于创新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参与到有关的创新创业活动之中。四个年级的学生中,选择感兴趣和非常感感兴趣的比例总和分别为71.3%、73.8%、57.7%和41.2%,参与意愿在二年级以后逐步下降,这也与大学生的大学发展周期有关。大二的学生是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主体,在经过大一的探索后,逐步认定和认可了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参与相关活动的意愿较之大一会更加强烈。而对于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估,只有不到37.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或者满意,更多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某种程度上而言,大学生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满意也导致了其创新创业的高意愿。
2.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就动机分析
31.3%的大学生觉得创新创业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20.2%的学生是为了积累相关的经历,以期对未来发展有帮助,18.5%的学生选择为了赚钱,16.4%的学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激发自己的潜能,剩下的13.6%的学生则是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3.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情况分析
在476份有效样本中,113名大一学生中只有不到15%的学生有参与过创新创业类的活动,说明一年级学生虽然想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很高,但实际参与的人数比例还是比较低的。而这个比例在125名大二学生中上升为33.6%,在116名大三学生中为43.1%,在122大四学生中则攀升到了47.5%,可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比例随着年级的成长而快速上升。至于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类型,最主要的活动为选修创新创业类的公选课程以及聆听过有关创新创业内容的讲座,其次为有过一些校外的兼职经历,再次为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或者类似的活动,最后只有不到3.1%的学生参与过创业大赛或类似的比赛。由此分析,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形式还比较单一,真正参与实践的人数还是相对不足。
4.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撑途径分析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95.3%的人认为高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培养,而对于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近7成的学生首选参与创新创业类的实践活动。问及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首选哪个主体给予支持时,66.8%的学生选择了学校,23.2%的学生选择了政府部门,剩下的10%的学生选择了家人和朋友。对于目前高校中实施创新创业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78.6%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太少,47.6%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37.7%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31.4%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引导,还有23.8%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资金投入不足。可见,大学生还是希望通过学校来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并对此充满期待。
从这次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偏弱,参与过相关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比例偏低,但想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意愿比较高,希望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来提升和挑战自我,他们认为学校有责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的开展。
三、就业指导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三个考量维度
1.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精神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前提,是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品质的集合,具有新颖性、开拓性、持久性、执着性、主动性、自主性的特点。特别是自主性,这是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中最为缺乏的品质,它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既能勇于进取,迎接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各种挑战,又能拥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独立地解决问题,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地去应对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2.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思想基础,是推动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根本原因,它指人对创新创业活动自觉的反映,也就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起到促进和动力作用的个人心理倾向。这种意识究其根本,其实是一种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以及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遵循这样的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训练,就会逐渐形成创新创业意识。
3.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创新创业精神的体现,是创新创业活动实现的有力保障。它是指在为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综合使用的各种策略和手段,是与创新创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依靠教育和实践来获得。结合本次调查的结果,并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和社会机构相关调查所反映的结果,笔者认为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三个部分:一为认知能力,包括认知环境、认知自我、洞察市场机会的能力;二为职业能力,包括组织策划、分析和解决问题、决策、团队合作、经营管理、应对变革能力;三为社会能力,包括有效沟通、人际交往、心理承受能力。
四、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
1.构建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中的课程体系多由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类的课程构成,而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则是立体化的,在这个体系中,除了原有的课程,还需开设创新指导、创业指导等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最好是将这些课程开设为必修课程形式。在此基础上,做到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并将第一课堂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类讲座等结合起来,以形成这样一个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养成。采取多种形式,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更是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其中,在学习和实践中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2.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能力,在实践中多看、多听、多问、多思,不断调查和实验,不断总结,方能在实践中出真知。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恰恰注重实践性,这意味着必须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才能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平台和校外平台两个部分。校内平台的搭建要将重点放在丰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活动上,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和专业竞赛。同时,扶植和培育一批创新创业类的社团组织,如创业俱乐部、创新发明协会等,通过协会的号召来吸引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校外平台的搭建主要是通过创业基地、实习实训基地、企业见习等形式来完成,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通过这些基地,学校可以与企业以及社会相关机构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以此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整合,从而确保了大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培养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不论是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还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专业指导教师这支队伍。因此,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中,更需要组建这样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基本由专业教师、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一线辅导员组成,这些教师的理论功底较好,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在实际指导中容易犯“纸上谈兵”的错误。因此,一方面,高校应扩宽指导教师队伍的来源,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一定讲授能力的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等担任就业创业导师,特别是符合上述条件的校友尤其适合担任这样的角色。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尝试提供一些机会,鼓励和选派一些指导教师到企业去实习,从而丰富他们的实践经历。
总而言之,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就业指导发展的趋势,这种模式的实现需要构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培养专业化的指导教师。唯有此,才能体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才能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育人助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十报告中提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目前当代大学生有创业想法的人比较多,而有创业行为的人则比较少,创业意识有待提升,创业能力急需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
近年来许多大学生都已经意识到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是当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各类高校也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加强创业知识的传授,推动创业实践训练的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所增强,集中体现为:大多数同学不在将就业作为毕业后的唯一选择,许多同学都有了创业的意愿和想法,都梦想着自己在毕业后能有一个自己的公司。同时许多同学在大学期间已经利用现代技术平台,成为了电商、微商的一员,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开始了创业探索,积极积累创业经验,拓展创业资源,获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创业观不科学、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意志不坚定。
1.创业观不科学。对于选择创业的原因,大家众说纷纭,有的同学之所以选择创业是因为羡慕创业成功人士的社会地位,尤其认为大学刚毕业就可以当老板,有人来给自己打工,是件特别有面子的事情。有的同学则是看到创业成功可以带来丰厚的物质报酬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选择创业。有的同学选择创业则是迫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实属无奈之举。这些人创业动机都不科学,真正出于展示自我、挑战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造福社会而选择主动创业的人为数不多。
2.创业能力不足。许多同学都有创业的打算和意愿,但是自己适不适合创业,自己创业的核心优势在哪里,具体如何创业,怎么结合实际找到创业的立足点,创业的风险有哪些,大家都不太清楚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可以说空有想要创业的热情和冲动。
3.创业政策了解不多。许多同学对于国家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而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都只是有所耳闻,具体来说国家的创业政策在哪些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什么风险,几乎不太清楚,更不要说各地结合实际出台的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的具体政策。4.创业意志不坚定。大学数同学都认为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创业持肯定态度,但是大多数人持观望态度,不断徘徊、犹豫,毕业后真正卖出创业这一步从事创业活动的比较少,能在创业道路上坚持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
5.创业风险估计不足。选多同学羡慕创业成功人士取得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报酬,而对于创业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遇到困难估计不足,风险意识太差,对于创业中如何规避风险也不甚了解。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改革和贯彻落实国家“双创”战略的需要。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的不断扩招,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不仅可以解决创业者本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其他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主动创业是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提升自我的不二选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点燃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让大学生在了解各项创业政策的基础上,认识到创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坚定创业意志,关注并搜集各类创业信息,明确自身专长,摸索创业方向,化创业想法为创业行为,从而在创业路上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3.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等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调整教育发展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适应时展的新型人才,无疑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进行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建设,结合学生需求开展创业知识教育,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开展创业实践教育,拓展创业教育的空间,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4.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高校贯彻落实国家“双创”战略的需求。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全国掀起了“双创”的热潮,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青年人才聚集地,创新人才培养地,创新氛围营造地,创新精神的集散地,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贯彻落实国家“双创”战略的需求,积极承担起“双创”中高校的应担之责。
三、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对策
当今时代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增多,大学生创业兴趣渐增,创业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但是还存在创业观不科学、创业风险估计不足、创业经验不丰富、创业意志不坚定等情况。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坚定大学生的创业意志,增强大学生对创业风险的判断和评估能力,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1.政府要营造氛围,积极引导。为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国家要加强引导,积极制定各类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宏观优惠政策,并结合实际不断调整完善,同时倡导地方政府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创业优惠政策。并且加大各级各类创业政策的优惠力度,建立跟踪维护机制,从政策制定到政策实施环节跟踪调查,评估政策实施效果,找到影响政策落实的问题所在,并积极解决问题,促进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各级各类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同时政府要号召各类银行、风险投资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帮扶力度,从简化程序、提供资金、减免利息、优先风险投资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另外各级各类媒体尤其是深受大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新型媒体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对国家各类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大学生创业优秀事迹的报道力度。总之,国家要从企业注册登记方面、金融贷款方面、税收缴纳方面、企业运营方面、法律制度等方面为大学生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引导大学生提升创业意识。
2.高校要加强教育,搭建平台。高校要重新审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组件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小组,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队伍,筹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项经费,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切实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人力、财力、物力、制度等各方面支持。要加强创业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通过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创业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提升创业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要加大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力度,摸索并总结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规律,编排创业教育专项教材,并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给予相应的课时,来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提供创业信息。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创业专题讲座、创业知识竞赛、创业方案设计大赛、创业情景剧、与创业成功人事零距离接触、参观创业实践基地等各种活动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观。高校还应积极与社会、企业联系,加强校内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辟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多渠道搭建创业实践平台。3.家长要转变观念,主动支持。家庭在一个人的性格和观念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有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深受父母创业观的影响,同时家庭背景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父母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认识到创业是一种历练,是一个机遇,是一个过程,终会有所收获和成长,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觉得创业风险较大,不稳定性因素较多,而一味的教导孩子选择稳定的工作,不能因为创业成功者不多,而劝导孩子放弃创业的想法甚至成为孩子创业成功路上的障碍,相反应该加强对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着重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锻炼,提升孩子的风险预测和评判能力,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鼓励孩子创业的想法,培养孩子创业的意识,提升孩子创业的能力,并积极为孩子真正走上创业之路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与指导。
4.大学生要提升意识,加强锻炼。大学生要认识到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认识到创业不仅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选择,更是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挑战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为此在科学认识自我,客观评估环境的基础上,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努力提升创业的勇气。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夯实创业根基,提升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国家以及各地的创业优惠政策,搜集各类创业信息,筹集创业资金,结交有创业意向的伙伴,组建创业团队,明确自身的创业优势,找到自己的创业方向,摸索自己的创业路径,不断积累创业经验,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同时,大学生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各类兼职活动,到各类企业参观实习,尤其是紧紧抓住与自己的创业意向相投的一些机会,锻炼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捕捉机会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此外,大学生还应多多关注创业人士的创业历程,积极借鉴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创业失败者的教训,为自己的创业之路提供指导。要主动抓住与创业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聆听他们的创业心得,将自己的创业想法和遇到的困难告知对方,请求对方给予合理建议。对于创业成功的朋辈群体,更应积极加强交流,主动建立友谊,努力加入创业团队,在将来的创业路上风雨并肩一路前行。总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意义重大,政府、高校、家长和大学自身要一起努力方能取得实效。
作者:肖育苗 单位:三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凤清,乔芬.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2]程宇昌,温乐平.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创业目前呈现冷热并存的局面。“热”是指大学生创业的热情高涨。诸多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的愿望强烈,愿意创业或者支持创业、对创业感兴趣的占到被调查对象的80%左右。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创业是实现自己理想和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冷”一方面是指多数自主创业还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阶段,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想创业却不知道如何创业的茫然无措状态。
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可以从学生本人、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政府政策等几个方面考量。学生本人情况,包括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如实践能力弱,掌握的创业知识偏少,缺乏经验和资金是主要障碍,缺乏经验和能力;家庭环境情况包括,家庭有无创业背景,是否缺乏社会管理和管理知识等;学校教育方面包括,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如严禁大学生在校园内从事商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教育更多停留在理论阶段,缺少实践课程;政府政策方面,大学生创业的相关配套措施、规章制度还没有健全或落实。
笔者通过对本校已创业同学的访谈分析得知,目前,已创业的学生中,有的是继承家族产业,跟着父母或者长辈做生意;有的是通过在校期间的兼职,比如快递、各种培训机构在校内、旅游中介等积累经验,毕业后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还有的则是在校期间创办社团,毕业后由社团延伸成为自主创业的企业。从目前收集到的情况看,这些学生自主创业并没有什么普遍意义和规律可以寻找。除能提供有学生实施创业这一信息外,对于在校学生的创业培养和教育借鉴意义有限。纵览现有研究中,从学校、社会及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改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不理想的状况已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从学校方面,主要是加强创业教育,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教育水平;加强创业教材建设,将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强化创业实践环节,有研究还提出请创业者进课堂讲创业,同时加强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强创业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评估体系。
第二,从社会方面,主要是政府应大力扶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另外,应积极争取社会其他力量支持,如金融系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贷款和保险等。
第三,从学生自身方面看,大学生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同时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不怕挫折,迎难而上。对创业的困难有预见、有准备、能应对。
这些建议虽然对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中所存在的冷热并存现象有一定作用,但并没有深入问题的实质。为促成这一问题的解决,应从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入手。
二、创业意识教育及其面临的困难
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日益紧张的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指导大学生主动创业。但当前对如何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做好创业的前期准备等方面的研究相对缺失。因此,培养和强化创业意识,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创业意识趋势、存在的问题与需求,是实施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的重要条件。
(一)创业意识地影响因素
创业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但从现实看,当前大学生创业意识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或家族的影响
家庭和家族对创业意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如果家庭或家族中有长于经商的人物或有创业的历史,则对形成孩子的商业头脑、价值取向和商业技巧等都有极大的榜样、示范和传承作用。
2.生活的压力和变故带来的影响
生活的压力和变故是培养孩子创业意识的顺境。一般而言,没有经历人生的磨难、挫折的人是难以树立起强烈的创业意识的。国外企业家在对子女进行创业教育时,就有意识让其接受磨炼,有意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些逆境。
3.教育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家庭或家族的影响及生活的压力和变故对创业意识形成的作用,远没有教育的作用强大。高校创业意识教育,主要是创业价值观的教育,价值观对学生的职业取向、学习旨趣有重要影响。
大学一年级是学生的转型期,从学生创业意识的来源,不难看出如果在一年级时就实施一定的创业意识教育,对其后学习课程的选择、社会活动的参与、发展方面的确定会起到基础性作用。大学二年级学生自主选择意识更加明确,经过苦闷、茫然、困惑、犹豫最终选定自己的大学学习方式,这时是创业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三年级是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趋于成熟,是获得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主要时期。四年级是大学生获得创业经验,使创业意识得以体现和深化的时期。认真研究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发展特点,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
(二)创业意识教育存在的困难
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的最初诱因和最初动力,集中支配着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规定着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方向、力度。而我国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一些学生仅有热情,却由于缺乏创业意识、能力不足等原因,最终创业不成功。因此,只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尽管大学生创业教育极其重要,但在现实中,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注重知识结构的培养,而轻视创业意识的养成现象尤为突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创业的技术困难,而轻视对创业意识的培育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不自觉地忽略那些较为困难的事情。创业困难,难在我们对创业认识不足,知之甚少,缺乏相关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及心理需求。正因为这样一些困难,导致了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高校培养的积极性也不高。另外,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主动学习能力、创造力、开拓力的不足必然导致创业能力的缺失,束缚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2.混淆就业意识与创业意识
没有认清创业意识高于就业意识。创业意识较之就业意识是更全面、更综合的意识。二者的地位不同、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同、要求也不同。而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则经常以就业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代替创业意识的教育,没有能够真正触到创业意识教育的实质。
3.一般认为创业精神所包含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和不可预知的。因此,在创业精神上的这种宿命论、基因决定论思想会让很多人对于后天的培养教育有所懈怠。首先,应该承认创业精神有先天性。但也应该认识到“创造性”和“创造力”的天性是需要唤起的,这个唤起的过程以内在为基础,但同时需有外因做引导才能成功。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是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唤起,要对大学生创业动机、创业精神给予足够关注和刺激,从心底里唤起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这可能也是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所在。
那么,该如何进行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教育应如何开展才能更富实效性?
三、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主要路径
目前,关于大学生创业存在几个误区:一是期望值过高,期望一毕业就创业,与社会人员创业的比较,大学生创业缺乏经验和资金支持,特别缺乏成熟的企业管理和营销经验;二是没有看到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媒体对创业传奇人物和创业神话的过分渲染与炒作,使得整个舆论及学生自己对创业都寄予了很大希望,但创业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逐步取得成功;三是创业项目选择长期被忽视,学生创业时往往空有一腔热情,却忽略市场调查和项目的选择,这样的创业往往都很难成功。
创业实践如何成功?创业意识如何有效转化为创业实践?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实现途径是多方面的,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那么如何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意识呢?结合我们的分析,以下途径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1.培育主体:师资队伍
在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教育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谁来教育的问题,即师资力量问题。
首先,可以依靠高校内部培育。在高校内部精选出一批有创意有冲劲的青年教师,加强对他们的创业教育培训,引领他们钻研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倡导高校的创业教师广泛深入接触企业与社会,掌握最新信息和动向。同时,应聘请校外精英,例如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等给大学生讲创业课程。他们所授的创业课程更贴近实际,更具有实战指导意义。第三,可以鼓励现任在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
只有在这些有实战经验的创业教师的指导下,创业教育才能避免纸上谈兵。
2.培育主渠道:理论教育、素质教育及实践教育
要使创业思想成功地转化为创业实践,必须有相应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所以,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是成功创业的关键。同时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又必然会强化大学生的创业需要和创业动机。创业智能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及综合性知识和能力。其中,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要靠专业学习完成。
(1)理论教育――创业的知识储备。
在学习创业知识的过程中,重点要引导学生建立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大量的、系统的、全面的知识,因为创业者需要的是精当的知识,而不是大而全的理论体系。同时,应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扩大知识视野。在培养创业能力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灵活运用各类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素质教育――创业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良好的创业教育前提是创业者有较好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目前,很多大学生缺乏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只有在充分了解就业形势的前提下,大学生才能丢掉不切实际的空想,做好自我创业的思想准备。创业的心理准备,他们虽然具有强烈的成就感,但创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创业理想,坚定的创业信心和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以及进行切实可行的自我规划。因此,通过素质教育,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结合开展创业教育。第一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加大选修课程比例,提供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指导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并对职业发展阶段进行设计能够调动学生创业的内在需求,使原来懵懂的学生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3)实践教育――参与创业实践。
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创业教育。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业意识,是一种鲜明生动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径。在各种活动中,可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进行创业的专题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广泛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包括经营管理及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为创业做好知识与能力准备。
3.培育载体:课堂、创业园与实践活动
(1)课堂
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分为创业意识、创业品质、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四个部分。其中创业知识的部分是创业教育的主题,它包括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无疑是最便捷、最高效的一种传播方式。
(2)建立大学生创业园
高校可以成立创业园,把兴趣爱好相同的大学生组织起来,组成创业团队共同创业。创业园专门负责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事务,教授大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及咨询服务。
(3)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成立模拟“大学生创业中心”,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学生书亭等,让学生体验创业实践的全过程,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鼓励和倡导成立有利于进行创业教育的大学生社团,如“创业俱乐部”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创业研讨”等活动,让学生根据爱好选择社团作为依托,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是强化创业品质较为直接的方法,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社会调查及优秀大学生到社会和企业挂职锻炼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提高创业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叶远帆.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2]陈文婕.大学生创业意识趋向与实现途径研究[J].2012(7).
[3]宫树梅.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2010(5).
[4]段美,欢佩君,赵亮亮.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9).
[5]李运华.大学生创业意识实证研究――以广东11所高校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6]王涛.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文献综述[J].科教导刊,2013(11).
创业教育由“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广义上的创业教育指的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的创业者的过程,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理解为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同时,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具备把握时机、自主创业的思维与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念最早在美国被提出,并且形成了创业专业课程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初次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是在20世纪末,国务院批准《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开启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门,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尝试大学生创业教育,并且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活动计划。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方面看,因为起步较晚,而且创业教育集中在高校阶段,所以在创业教育的成效方面并不理想。大学生创业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创业思想的启蒙老师
创业思想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动机等,大学生是否具有系统的创业思想,是影响其创业行为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启蒙老师的作用,辅导员的启蒙和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系统的创业思想。大学生创业思想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辅导员利用公开或者非公开场合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思想的引导和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创业有正确认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带领大学生参与社会创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2.创业教育的指导者
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辅导员的正确指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我国很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时,都集中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而没有将创业教育始终渗透到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所以效果并不理想。辅导员应当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充当创业教育的指导者,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渗透创业教育,并且制订系统的创业教育活动计划,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辅导员工作计划,实施持续性的创业教育指导。
3.创业能力的锻造者
创业能力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人脉等要素体现出来,辅导员在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创业课程学习,学生形成扎实的创业知识基本功,并且可以将其应用于创业实践活动中;通过校内的创业主题活动,组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获得不同角色体验,积累创业实践经验;通过进入实习单位和参与市场调研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创业技能,如企业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等策略,有利于积累人脉网络,从各个不同领域获得创业指导和帮助。
4.创业活动的组织者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创业活动的组织者,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辅导员可以组织开展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创业活动,对学生的创业思维和行为进行必要引导和指导,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创业实践活动,并且养成善于总结和分析的习惯,勇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在创业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素质教育,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所以没有在高校形成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所以,辅导员要从新生阶段开始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意识,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帮助,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创业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
2.强化学生创业技能
大学生创业的过程,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创业的过程涉及很多相关领域的内容,如法律、经济及保险等,所以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创业知识的学习与其他相关体系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形成系统的创业理论基础,才能为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3.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培养
创业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大学生创业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因此辅导员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化,积极对待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与问题。同时,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也是他们个人品质彰显的过程,所以辅导员要在创业教育中渗透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四、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在实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性,需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通过聘请企业家开展讲座的方式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
辅导员通过开展讲座、会议等方式聘请成功人士进行创业主题讲座,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最直接的形式。成功人士的创业经验,可以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激发起到榜样作用,而且他们艰辛的创业历程和成功的创业经验对大学生来说,具有更直接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是看到成功的创业案例,激发自己的创业意识,从而不断克服困难,赢得胜利。除了成功人士,也需要聘请校内的院士、专家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介绍他们关于创业教育的学术观点,可以为辅导员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科学指导,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2.积极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
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可以让学生体会从创业思想的养成,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整个创业过程,使大学生对创业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赛事的过程中,需要大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产品生产与销售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工作,而这与真实的创业过程完全吻合,所以参加创业设计大赛的大学生,往往拥有更系统的创业思想,在创业实践的道路上有更坚定的信念和稳定的心理素质。
3.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的创业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高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所以开展大学生创业社团活动,将创业教育渗透其中,可以获得良好效果。大学生社团通常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和管理,而辅导员可以充当指导者的角色,为大学生社团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如组织大学生社团与企业工会之间的联谊活动,互相之间进行工作和学习的交流,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创业的综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应当进行合理安排,初入大学的学生,通常着重强化其创业意识和创业思想的培养,而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则要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层次。
4.丰富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36-02
一、“互联网+”时代特征
“互联网+”时代是随着互联网经济崛起而渐具规模的一种新型互联网经济模式。它的主要表现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模式的结合,并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业务体系的更新、商业模式重构等方式实现经济的升级和转型。“互联网+”时代与传统互联网经济时代存在一定差别,传统的互联网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单一媒体信息整合的方式实现效益,它的门槛高、时效差、规模小、接纳低,与新媒体平台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实现互联网经济的普及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互联网+”时代形成了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极大融合,“+”的符号含义正是“整合以形成整体”,“互联网+”时代正是大学生创业的最佳时代。
二、“互联网+”时代下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是时代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繁荣,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当今时代背景下的职业理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铁饭碗”、“国有企业”、“国家机构”的选择渠道渐渐地使大学生们感受到了极大的社会就业压力,每年都有无数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有限的岗位需求量很难满足所有大学生的求职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生成了待业在家的天之骄子,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这部分大学生还没有随着时展转变就业观念,没有培养出时代呼吁下的创业精神。大学生创业已经是一种势在必行的时代选择,大学生应该积极培养创业精神,尽快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
(二)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业意识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每年的大四毕业班都会开设相关“培养创业精神,发展创业能力”的讲座课程,是大四的必修课程,占据3至4学分,是大学生毕业之前最重要的教育内容。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对大学生创业的极大重视、极大支持、极大鼓励。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人才为宗旨,其最终目的是高等院校毕生可以立足实际,奉献社会。我国当前的人才形势即是创业优先、择业为辅,大学生创业是最能实现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实现大学生的人生理想的有效途径,是与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宗旨完全吻合的职业模式。
(三)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有利于其能力的全面提升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离开学校甚至在校期间就积极创业的大学生比缺乏创业环节或选择其他就业形式的大学生在领导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多项能力上都更为优异,尤其是在面对人生压力、人生困境时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百折不挠的人格魅力,经历过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没有创业过的大学生要表现得更好。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主要是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则要通过社会环节的培养,自主创业就是最好的社会实践形式。
(四)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这是因为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待业群体,每年的人才市场上大学生的规模总是最大的,他们是造成中国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可以缓解社会就业紧张的局面,促进就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另外,我国人才模式始终比较单一,十分缺乏创新、创业型人才,这种不合理的人才结构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促进大学生就业行为来转变。大学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主力军,鼓励大学生创业可以优化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经济模式向着高技术性、高素质性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个体创业意识不足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并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上的高素质人才,是最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载体,在技术才能、人文素养等多方面都要领先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但是大学生的创业情况却没有和他们的个人能力一样呈现出乐观局势,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足。很多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是因为对创业的风险性估计过高,对自身的效能感太低,致使部分大学生不敢创业,是“创业失败型”心理群体。还有另外一部分大学生想要创业,却对于创业将要面临的辛苦感到畏惧,不愿付出努力,甘愿碌碌无为,这些大学生是典型的“创业怠惰型”心理群体。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创业基本没有概念,认为创业与自己无关,是特殊人才的事业,这部分大学生可谓“创业漠视型”心理群体。
(二)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
以上三种心理是大学生群体中最常见的三种情况,他们之所以缺乏创业意识,对创业产生各种排斥印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我国高校中普遍只在毕业班中开设创业辅导课程,而其他年级都接触不到这个概念,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使大学生产生创业无关理性,只为实际需要存在的错误观念。另外,我国高校中关于创业教育的内容也不尽如人意,很多都是激情和热情高涨,方法与策略不足,没有从实际应用层面有秩序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在创业中只会空谈而没有行动的不良影响,许多大学生的创业过程犹如昙花一现,也正与此相关。
(三)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创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是从社会层面考虑到我国的社会环境没有为大学生创设一个放飞梦想,大胆创业的理想平台。大学生毕业以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生存困境,缺乏资金、缺乏经验、缺乏指导,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有理想的大学生不得不放弃创业之路,选择其他的就业方式。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我国现有政策没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我国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建设还相当不完善。
四、“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构建系统创业教育体系,对创业教育抱以充分重视
我国高校应该从入学起就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创业教育规划,每个学期都固定安排一定的课时,并安排专职教师辅导,对于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进度都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在此基础上,应该建立一支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指导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尽量聘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指导,这里所说的成功人士不是指非马云这样有影响力的人物不可,完全可以是本校的往届毕业生,他们的各方面条件和基础都与在校大学生相近,对大学生的启发意义更大。再者,学校应该建立创业辅导中心,针对大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困惑给予及时帮助,学校应该在辅导培训过后安排一些适当的实践课业作为每学期的最后考核。学校在具体的教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将“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模式作为一个专项对学生进行辅导培训,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创业形式,学会利用互联网创业资源,通过一个时期的专业指导使学生能够尝试互联网自主创业实践。
(二)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新时代下的人才价值观
大学生本人应该积极投身到创业实践中来,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很多大学生提起创业便觉得遥不可及,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迈不出第一步就不会走得长远,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要将创业中的自己与金领白领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相比较,要坚信只要不懈奋斗就会走出辉煌。第二,不要害怕挫折和打击,不要因为碰壁而放弃创业道路,不要在平庸中虚度青春。第三,不要因为传统就业方式的保险性而放弃自主创业,敢于挑战才有成功。第四,要坚持不懈,不怕吃苦,不要只停留在创业的理性阶段,理想的意义固然十分重大,然真正可贵的永远是实践中的每一小步。
(三)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其创业意识的萌发起到助推作用
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为创业意识的培养提供丰厚的土壤。缺乏社会实践环节,大学生就难以了解到当前的职业形式、人才理念以及市场信息,更不会锻炼大学生的交流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创业必须的综合技能。因此学校应该适当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便捷平台。
(四)社会各方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条件,提高其创业积极性。
除了学校的教育之外,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动力应该来自于社会。首先,政府应该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方法指导以及其他方面的帮助,降低创业的门槛,使大学生自主创业没有后顾之忧。另外,社会各界应该关注大学生创业群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积极关注的热点,对我国和谐社会发展体系的构建存在极大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到创业行动中来,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