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的防治范文

时间:2023-06-06 09:02: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常见传染病的防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篇1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88-1

1 口蹄疫

(1)病性。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本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传播方式分为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以经粘膜和皮肤接触感染。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皮肤发生水泡性疹。

(2)症状。潜伏期2~10d,有的长达21d。初期口腔、鼻、舌、和蹄等无毛部位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后会形成溃疡、结痂,痂块脱落后形成斑痕。体温高达40~41度;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脉搏和呼吸加快,流泡沫状涎水。奶牛泌乳期发病,产奶量下降,浮肿、触摸有疼痛感。怀孕奶牛有流产、死胎等症状。新生犊牛感染发病较急,不形成水疱,表现高热、极度衰弱、心功能紊乱,有时可见腹泻现象,1~2d后多因继发心肌炎而死亡。

(3)治疗。确定发生口蹄疫,要无条件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所进行的疫区封锁、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工作,消灭疫源,以杜绝疫病向外散播。对于假定健康奶牛可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进行被动免度,按0.5~1.0mL/kg皮下注射。对个别牛注射疫苗后出现的急性过敏反应,可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5 mg,20min后可以重复注射1次。

(4)预防。平日要搞好牛场的防疫消毒工作。奶牛场应当无条件接受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牛群的定期免疫水平监测。每年每次注射疫苗前对牛群进行1次检疫,保证牛群健康。定期对所有牛只进行系统的口蹄疫疫苗注射,所用的疫苗必须是农业部批准使用的产品。周边地区发生口蹄疫疫情后,除加强牛群饲养管理外,要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以提高奶牛免疫力。

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

(1)病性。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粘膜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复杂、多发性的传染病。病牛和带毒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直接或间接接触都可以传播本病,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都有易感性。

(2)症状。潜伏期1~2周。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常见于犊牛,死亡率很高,发症初期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体温升高至40~42度,呼吸和心跳加快,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咳嗽,流鼻汁、眼泪和口水。以后口腔粘膜发生靡烂或溃疡。多数病畜有腹泻症状,初期排淡黄色水样粪便,后期粪便恶臭,含有肠粘膜和血液。泌乳期母牛泌乳减少或停止,孕牛可发生流产。有的病牛还会发生蹄部皮肤糜烂、坏死。重症病牛因急性脱水和衰竭死亡。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来。病牛生长发育受阻,消瘦,持续右间歇性腹泻,流鼻汁。鼻镜干燥,后期成片靡烂,眼睛或流粘糊透明分泌物。有的病牛表现为青光眼或角膜混浊。还有的病牛发生慢性蹄叶炎和趾间坏死,跛行。

(3)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对病牛要加强护理,实行对症疗法。脱水严重要补液,可用10%糖盐水1000~2000mL,维生素C 2g,5%酸酸氢钠200~400mL,混合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4d。预防继发感染要用抗生素,可用混感清,肌肉注射,0.1mL/kg,每天一次,连用3~5d,或百病康(复方哈表注射液),肌内或静脉注射,0.2mL/kg,一日2次,危重病例可酌情加量。

(4)预防。定期对饲养工具及其环境消毒,限制外来人员进入牛场。加强检疫,发现病牛及时淘汰。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增强牛群免疫力。

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1)病性。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红鼻病或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病牛和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病牛直接接触感染和空气、飞沫、物体间接感染。各种品种和年龄的牛均易感,其中以20~60日龄的犊牛最易感。

(2)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6d,有时可达20d以上,主要症状有以下5种类型。呼吸道型: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初期高热40~42度,极度沉郁,拒食流泪流涎及粘脓性鼻液。呼吸高度困难,有时拉稀。重症病牛数小时死亡。眼炎型:眼、鼻流浆液性分泌物。不发生角膜溃疡,一般无全身反应,常见呼吸道型合并发生。脑炎型:病初表现为流涕流泪,呼吸困难,随后兴奋,惊厥,磨牙,口吐白沫,角弓反张,共济失调,最终倒地。主要发生于犊牛,死亡率高。生殖道型:母牛尿频,有痛感,产乳量下降,流粘液性分泌物。公畜、包皮、充血、溃疡,弯曲,精囊腺变性、坏死。流产型:多见于初孕母牛,经产母牛少见。

篇2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71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中大部分的病原体是微生物,因此传染病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的体液及排泄物甚至感染者所污染到的其他物体,通过空气、水源、接触等各种途径或方式进行传播。

1 几种牛常见传染病及防治

做好牛病防治工作十分关键,面对多种牛病该如何防治,哪些传染病在牛病当中比较常见,笔者在此加以总结:分别为口蹄疫、牛疽、气肿疽、破伤风、牛巴氏杆菌病、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布鲁氏菌病。希望可以引起广大养殖户的注意。

1.1 口蹄疫

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在世界范围内多次暴发。针对口蹄疫,要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比如每天要用盐水洗涤牛的口腔及蹄部。喂养时也要喂以软草、或麸皮等。当牲畜口腔发生溃疡时,要用大约10%的食盐水进行清理,若蹄部病变,可用消毒液洗净,用甲紫溶液或碘甘油对患处进行涂抹,并用绷带包裹,不可接触湿地。

1.2 牛疽

牛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和烈性传染病,会传染很多动物身上。其中牛多为急性型,症状常表现为发高烧,呼吸困难,可视粘膜蓝紫色、有出血点,腹疼,全身战栗,昏迷,甚至严重的会在1~2d内死去。病程较长时,可见牛的颈部,胸部、腹部等多处皮肤出现浮肿。对于经常发生炭疽病或易受该病侵害地区的牛,可在春季对牛进行注射炭疽疫苗1次,比如采用无毒炭疽芽胞苗进行免疫时,一般1岁以上的牛药量在1mL,而1岁以下的牛在0.5mL。对不能用普通牛疽疫苗免疫的牛种,可以采用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苗疫苗进行免疫,可每1~2a免疫1次。

1.3 气肿疽

气肿疽病是由专性厌氧菌气肿疽梭菌引起的牛、羊传染病。牛的急性传染的特征为跛行,在肌肉丰富的部位发生炎性,中心肌肉出现坏死、变黑,压之有捻发音。对于近几年发生过该病的地区,要在每年春季接种气肿疽明矾菌苗l次,无论牛大小,均皮下注射5mL。

1.4 破伤风

牛破伤风病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毒性传染病,又名"强直症"。在多发生破伤风地区,应每年定期接种精制破伤风类毒素1次。当发生创伤或手术时,可临时进行接种。

1.5 牛巴氏杆菌病

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发生于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包括高热、肺炎和内脏广泛出血等。在发生过该病的地区,要在春季或秋季定期接种疫苗1次,体重在100kg以下者注射4mL,以上者注射6mL。

1.6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牛应每年定期接种牛肺疫兔化弱毒苗,一般情况下免疫期为1a。

1.7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属于不活动、微小、革兰阴性的多形性球杆菌。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牛奶中可存活18个月之久。但在湿热60℃ ,10~20min或日光下暴晒10~20min就可杀死。

2 当牛出现传染病时的紧急防控措施

牛一旦发病一定要及时的进行诊断,马上隔离,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确诊的,要取一定病料,送至专业部门检验鉴定,根据结果采取合理的紧急措施。已经确定的传染病牛只,要及时隔离。并对感病场所进行消毒,工作人员也要注意消毒;要给感病牛只和未感病牛只都及时紧急免疫接种。控制病情蔓延,降低损失;要合理处置携带病菌牛的尸体,死去感病牛的尸体有大量病原体,非常危险,一定要及时处理。一般通过焚烧可以充分杀菌,效果良好。

3 结束语

切实做好牛和其他牲畜的传染病预防和紧急防控工作十分关键,广大养殖户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免疫工作,养殖户自身也要学会科学养殖,降低牛感病几率,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S85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27-1

1 犬流行性感冒

犬流行性感冒是指以上呼吸道粘膜炎症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全身性疾病。多发于气候多变的季节,幼犬发病率高。

本病的病源主要是犬流感病毒,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染性。当犬机体抵抗力降低、上呼吸道粘膜防御机能减退以及对犬饲养管理不当时,呼吸道内的常在菌大量繁殖,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犬发病时,一般突然出现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常羞明流泪,体温升高,皮温不整,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结膜潮红,流水样鼻汁,常发生咳嗽。呼吸加快,胸部听诊呼吸音增强,心跳加快。

治疗可采用康泰克0.5~2粒/次口服。每日1次。复方氨基比林2ml肌肉注射,每天2次。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可应用配合抗生素治疗。

2 犬传染性肝炎

犬传染性肝炎是由传染性肝炎病毒(犬腺病毒1型)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犬蓝眼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黄疸、贫血和角膜混浊为特征。

本病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特急性型多见于初生仔犬至1岁内的幼犬。病犬突然出现严重腹痛和体温明显升高,有时呕血或血性腹泻,发病后12~24小时内死亡。急性型见于各龄犬只,初发病时犬食欲减退,怕冷,体温可达到39.4℃~41.1℃,持续2~6天。随后食欲废绝,渴欲增加,流水样鼻汁,流泪,呕吐、腹泻,粪中带血。大多数病犬扁桃体和全身淋巴结急性发炎并肿大,心搏动增强,呼吸加快。部分病犬血凝时间延长。亚急性型病犬症状较轻微,咽炎和喉炎可致扁桃体肿大;颈淋巴发炎可致头颈部水肿。可见患犬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水样鼻汁及流泪,体温约39.0℃。有的病犬狂躁不安,便叫边跑,可持续2~3天。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性措施。发现病犬立即隔离饲养和护理,消毒污染环境和用具等。在病初发热期,可大量注射抗犬传染性肝炎病毒的高免血清进行治疗以抑制病毒扩散,可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每天用250~500ml含5%水解乳蛋白的5%葡萄糖盐水输液,纠正水合电解质紊乱。但对特急性病例无效。对贫血严重的犬,可输全血,间隔48小时以17ml/kg体重的量,连续输血三次。为防止继发感染,应用抗生素等抗菌药物防治病发或继发感染以及使用大青叶、板蓝根、抗毒灵、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等制剂。

本病的预防主要为加强管理和免疫。日常饲养管理中要加强环境卫生消毒,防止病毒传入。坚持自繁自养,如需从外地购入动物,必须隔离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应特别注意康复病犬仍可向外排毒,不能与健康犬合群。免疫接种的疫苗主要是与犬瘟热、钩端螺旋体病的混合疫苗。一般在7周龄时进行第1次免疫接种,第9周龄时再接种1次。成犬需每隔半年或一年重复进行免疫。

3 犬细小病毒病

犬细小病毒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由细小病毒引起。本病多发于幼犬,死亡率为10%~50%。发病时病犬抑郁、厌食、体温可达到40℃~41℃并伴有呕吐、腹泻。起初粪便呈黄色或灰黄色,覆有多量粘液及伪膜,而后粪便呈番茄汁样,带有血液并有腥臭味。病犬因水、电解质严重失调和酸中毒,常于1~3天内死亡。

治疗本病可采用抗细小病毒高免血清进行肌肉或皮下注射,每2天1次,连续注射2~3次即可。抗继发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配合应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效果更佳。同时用0.1%高锰酸钾溶液灌肠。发生便血时应选用止血敏、维生素K3等止血药。病犬呕吐严重时可选用胃复安、爱茂尔、654-2等止吐。在护理上要注意病初应禁食1~2天;恢复期应控制饮食,给予稀软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次,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污染的病犬舍、窝需在彻底消毒并空关一个月后,方可启用。

预防本病主要采用疫苗免疫接种的方式,使用犬细小病毒灭活苗或弱毒苗。目前多倾向于使用联苗如,二联苗(犬细小病毒病和传染性肝炎)、三联(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和犬传染性肝炎)和五联(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狂犬病和犬副流感)。

4 犬瘟热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病。多发于2岁以下犬,青年犬也有感染。本病在养犬集中的地方发病较多,4~12月龄的幼犬多发,人工感染的发病率为70%以上,死亡率50%以上。2岁以上发病率降低。

发生本病时,病犬表现倦怠、厌食、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升高,成双相热型,即病初体温达40℃左右,持续1~2天后降至常温,2~3天后再次升高,持续数周。多数病例初期表现鼻炎和结膜炎、干咳症状,鼻流水样分泌物,并在1~2天内转变为黏液性、脓性,此后可由2~3天的缓解期,病犬体温趋于正常,精神食欲有所好转。

治疗时,首先应对病犬进行隔离。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等)、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磺胺类药物。病初并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具有抗过敏、抗炎和解热作用。对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脱水的病犬,要注意补液,同时补充ATP、辅酶A等;对发热的病犬,可给予双黄连、清开灵、柴胡等。对肺功能差和呼吸苦难的病犬,应减少输液量以防止医源性水肿,应给予平喘、镇咳药物,如氨茶碱、安定等。同时,可静脉输注犬血白蛋白,以增加营养。

参考文献

[1] 郑家三,刘云.犬瘟热的临床诊断及防治.现代畜牧兽医,

篇4

2.沙门氏杆菌病(副伤寒) 由沙门氏杆菌属中的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多数病例有腹泻症状,粪便稀,有黏性,内含泡沫。体温升高,沉郁,不食,喜饮水,消瘦。母兔从阴道排出黏脓性分泌物,阴道黏膜潮红、水肿,孕兔常发生流产,未死而康复者不易再受孕。流产胎儿体弱,皮下水肿。

防治措施:搞好日常环境卫生。孕前与孕初母兔皮下或肌肉注射鼠伤寒沙门氏杆菌灭活菌苗,每兔1毫升,免疫期6个月。病兔肌肉注射氯霉素,每次每千克体重20~25毫克,每天2次,连用3~4天;氯霉素口服,每千克体重30~50毫克,每天2次,连用3天;内服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0.1~0.3克。

3.大肠杆菌病(黏液性肠炎) 病原主要为O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主要侵害20日龄与断奶前后的仔兔和幼兔,即1~3月龄多发,而成年兔很少发病。第一胎仔兔和笼养兔的发病率较高。病兔下痢和流产,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部膨胀、磨牙、四肢发凉和消瘦。粪粒细小,两头尖,带有胶样黏液,后期常为混有黏液的水泻。

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兔舍卫生。仔兔断奶前后更换饲料不能突然。定期注射大肠杆菌制成氢氧化铝甲醛苗进行预防注射,20~30日龄的仔兔肌肉注射1毫升。治疗用链霉素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20毫克,每日2次,连用4~5天;氯霉素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20~25毫克,每天2次,连用4~5天;痢特灵口服,每千克体重15毫克,每天3次,连用3天。

4.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波氏杆菌病) 成年兔常为慢性,仔兔与青年免多为急性。病兔流黏液性或脓性鼻液,鼻炎长期不愈,呼吸加快,食欲不振,逐渐消瘦,病程数周至数月。多呈地方性流行,哺乳仔兔致死率几乎达100%。

防治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如引进种兔,应隔离观察1个月。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及时检出有鼻炎症状的可疑兔,给予治疗或淘汰。家兔每年注射波氏杆菌来活苗预防,免疫期6个月,每年注射2次。饮水中添加兔鼻炎净(饮水剂)可作为群体预防。治疗可用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10~30毫克,每天2次,连用3~4天,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每次1万~2万单位,每天2次,连用3~4天,肌肉注射。

5.葡萄球菌病 病原金黄色葡萄球菌,仔兔和有些敏感兔可呈败血性经过,但多数病例只引起各器管组织发生化脓性炎症。主要有仔兔脓毒败血症,仔兔急性肠炎(黄尿病),脚皮炎,炎等病症。

防治措施:做好周围环境的日常卫生和消毒工作。笼饲兔不能拥挤。仔兔产出时用3%碘酒或5%龙胆紫酒精涂搽脐带断端,防止脐带感染。母兔分娩前3~5天,饲料中加入土霉素粉(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或磺胺嘧啶(每千克体重0.1~0.15克)预防。局部 (脓肿、溃疡)按外科常规处理,涂搽3%碘酒或5%龙胆紫酒精溶液、青霉素软膏、红霉素软膏等。全身治疗可用新青霉素Ⅱ,内服或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 10~15毫克,每天2次,连用4天;红霉素与氯霉素联合应用,每千克体重红霉素10~20毫克(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静脉注射,每天2次)。

6.魏氏梭菌病 由魏氏梭菌引起,各种年龄和品种的兔均可感染发病,以1~3月龄的幼兔较多发生,纯种毛兔和獭兔较易感受。发病不分季节,但冬、春季一般较多。患兔表现为腹泻,开始为灰褐色软便,很快变为黑绿色水样粪便,附近及后肢被毛被粪便污染。体温不高,但精神沉郁、食欲不良或厌食。腹泻当天或次日即死。最急性时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