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2: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研项目如何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94-03
科研经费是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是保证课题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合理有效的使用课题经费能保证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科技的投入,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项目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还十分低下。本文力求较为深入地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指出国家宏观政策的不足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为国家和高校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阶段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科研项目的特点
(一)风险性
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研究表明,科研项目当前所面临的一大不利因素为技术的非成熟性。一方面,该风险的形成无形中增加了科研管理的难度与负复杂程度,科研项目成功率被严重削弱。相对于不成熟的技术而言,由简单技术所构成的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更高,不符合科研项目实际标准。另一方面,科研项目所制定发展方向及目标,与科研市场实际发展轨道相向而驰,科研项目自身针对性极强,目标模糊面临多种研发方向的选择。若在方向抉择时出现错误,可能将项目引向错误发展方向,最终走向不归路,而如果无法建立明确的目标,企业将与发展机遇失之交臂,徒劳无功。
(二)创新性
从科研项目的成果来看,专业性及多样性等特点显著,如,软件产品、新型工艺步骤、机电一体化产品、新配方、软件科学、新材料以及新药品试剂等项目的研究,研发领域的广泛性,使得科研项目管理在目标及方式方法设定上同样具有创新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三)不确定性
由于科研项目创新性的不断增强,整个研发的难度、时间及成本随之增加,高风险性成为科研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对目标及方向进行调整的主要因素。在固定时期内,各种不确定影响性因素累积增加,例如,产品类型交替更迭、技术发展变化快速、市场需求变幻莫测以及企业发展战略频繁调整等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在科研项目正式进入稳定期前,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保证科研项目和初期预算投入、预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二、现阶段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立项前期可行性论证不足
现阶段,国内绝大部分企业对科研项目可行性论证的了解与认识,主要集中在论证的固有优势,如,适应性、可靠性、先进性、社会性以及经济性等等。但仍有部分企业在科研项目立项前期存在价可行性论证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贪大求全,企图在短时间之内在大课题或者较大课题内获得相应研究成果,整个研发过程中项目的适应性及可行性较差,实际实施过程中缺乏明确目标,对科研项目的研发丧失激情和自信,以至于草草收场;第二,在科研项目实际实施过程中,出于缺乏对项目系统性、整体性等的综合分析与考虑,使得研发课题规模较小,过于分散且个体单独性强,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多专业融合发展的目的,产品系统性要求难以达成;第三,未能充分调查竞争对手的竞争产品,缺乏对对方产品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尚未建立起明确研发目标的情况下,怀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盲目性地开展研发工作,不仅造成了对企业资源的过度浪费,且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企业深陷于跟随潮流,将企业置身于劣势竞争地位。
(二)评审机制不健全
在评审人员的责、权、利的设置方面缺乏完整性及延续性,若发生人员责任心不足,容易被“人情面子”所左右,将使得一些已经通过科研审查的项目,仍存在功利性强于适用性的项目,并且容易使得部分科研项目符合相关质量审查及验收标准,以至于评审工作在各科研项目开展中的作用流于表面,科研项目中所存在问题被潜藏覆盖,走弯路,在徒增项目研发成本的同时,增加了研发风险。
(三)研发团队协作能力不强
纵观国内企业,具体的产品是科研项目开展实施的主要对象,整个研究活动的开展与完成得益于各专业领域相互协助的作用,但从传统科研项目管理角度来看,研发部门的研发人员隶属于各自专业技术部门,研发人员的考核评价、职务晋升以及酬薪分配等均由专业技术部门全权负责,在这种研发团队结构下,不利于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在目标和利益方面难以达成一致,难以在真正意义上构成有效协作。
(四)项目监督力度不足
现阶段,企业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尚未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机制,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督和动态管理。如,对具体研究内容进行随意性的更改、擅自拉进研发进度、恶意篡改项目研究结果、研究成果及材料归档时严重违背相关要求、未能从根本上履行合同要求,在记录整个科研过程时缺乏连续性、对研究报告的总结敷衍了事、不愿与他人共享研究成果、未在规定期限内便开展相关结题验收活动。
三、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及应对问题的措施
(一)加快健全评审机制
若要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科研项目活动的全面贯彻落实,可尝试从相关评审机制角度出发,对相关评审人员的责、权、利进行系统优化及完善,从另一角度来看,即对评审人员权利、收益、职责和考核的有效明确,从根本上促进评审人员在科研项目中实际作用的有效发挥,现阶段,普遍采取方式主要内包括两种:一方面,在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团队中保留评审人员岗位,独立于研发团队的方式,使评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避免人情方面的影响与限制,在组织方面脱离团队管理者的约束,勇于发表自身观点,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及看法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二)完善科研项目质量控制流程
基于企业科研项目整个研发过程,从实际角度出发,加快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整个管理工作中,质量管理体系自始至终处于核心地位,其建立与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企业世界一流目标和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所有科研项目活动的开展与完成均涉及之路昂管理,它通常通过以过程管理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质量体系,整个后期的维护工作充分利用和借助了内审、外审、专项审核以及管理审核等力量。
(三)加强项目系统化管理,打造精品项目管理工程
一方面,在科研项目进入组织阶段后昂对各环节任务进行系统划分,保证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在科研团队内的贯彻落实,确保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全面提升。目前,企业主要遵从以下环节开展相应的科学研发活动,如,方案论证阶段、方案研制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方案定型阶段、实际生产阶段。一项成功的科研项目离不开“人”的支持,加强科研团队人才素质要求,使其具备专业研发技能,与现代科研项目实际需求融合发展,增强科研团队内部成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企业科研项目成功几率。另一方面,全面深化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严格审核前期设计环节的准确性及有效性,最大限度的抵御各类风险的形成与演变。通常情况下,产品的技术方案决定了整个科研项目中的费用风险、计划风险和技术风险,而产品所应用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方法以及试验规格量等均取决于价产品所采用技术、产品自身复杂性以及总体向分系统指标分解难易程度的均衡性等,若具体技术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阻碍性和非确定性因素时,无形中将增加费用风险和计划风险,因而,应进一步增强对设计评审的严格把关,从根本上降低科研项目实际研制过程中所面临风险。
(四)创新研发团队组建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企业科技研发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应勇于打破传统人员隶属于各自专业技术部门的常规,将长期致力于同一科研项目的相关人员进行凝聚,使其共同组建为一个团队,设立共同的利益目标,既能够在科研团队之间建立起相互团结、相互协作的关系,又能够对企业传统激励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进行有效保留。
(五)加强科研项目的立项可行性论证
若企业要达到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可行性论证,应从广泛调研、精确策划、知己知彼以及科学组织等多个方面入手,做好科研项目中的调研基础和双方了解工作,并对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性把握,总结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的整体规律,通过更加精准的判断和预测,指引企业科研项目中立项选题、科研方向选择、成果指标制定、时间进度安排、合作单位选择以及人力经费投入等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工作策划与组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的成功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充分体现,研发质量决定最终整体项目的绩效,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企业科研项目活动开展过程中质量与效益的双重获得。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基层科研创新活力,营造创新氛围,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对企业科研项目经费配套设施,大幅减轻企业财务负担,同时企业还应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促使科研项目管理努力朝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方向发展,调动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玉.企业科研项目研发激励机制研究[A].决策论坛———系统科学在工程决策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78-79
0 引言
科研项目管理的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促进科研项目计划的圆满完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出人才、出成果、创造较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就项目管理负责人实施竞聘制、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项目管理信息化等,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 项目管理负责人实施竞聘制
项目管理负责人实施竞聘上岗,可面向本企业在职在岗职工公开竞聘,择优聘用。
1.1 职责:项目管理负责人负责分管研制项目的管理工作,并分管研制项目的生产管理工作。
1.2 资格条件:政治素质好,敬业爱岗,忠实于本企业,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能够承担岗位工作。
1.3 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策划能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1.4 年龄在40周岁以下,理工科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本(相关)专业技术或相关管理工作3年以上者。
1.5 报名者须经资格审查通过后,才能进入竞聘答辩。
1.6 向考评组陈述:本人综合情况,与竞聘岗位相关工作经历,与竞聘岗位相关的工作业绩,竞聘岗位具备的条件及工作目标等。
1.7 由考评组对参加竞聘者相应工作经历、工作业绩、任职条件和工作目标等进行提问。
1.8 经竞聘考评组考评,将考评成绩公布。取前两名由本单位审计纪检监察部门进行组织考核,经考核通过,确认符合条件者,在本单位公示三天。无异议者,由本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正式下文化聘任。
2 抓好科研项目管理
项目科研管理的工作复杂多变,具体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组织管理;项目全过程管理;进度、成本、技术管理;进度控制;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科学化、定量化。
2.1 组织管理
项目管理者是整个项目的主要领导者和管理者,承担着管理任务,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全局意识,既要做好前期预算又要考虑后期的成效,谨小慎微。项目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整个项目的经费预算,经费的使用情况以及归谁支配,必须做到权责明晰,责任到人。另外还要做好人事奖励工作,激发相关负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一个组织的管理工作的核心要务就是赏罚分明,分清责任,保证各项措施有效落实。
2.2 协调管理
项目管理负责人在研制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与用户的沟通、联系、协调,并及时掌握各种相关情况的变化,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2.3 计划管理
对项目成本计划、进度计划的制定、控制,都要以项目分解后为基础,并以研制阶段目标为控制结点,以进度基线和技术基线作为依据,达到规定的技术性能和指标、满足用户的要求为目的。
2.4 进度管理
项目的进度管理主要包括:一是确定项目构成的所有部分(软硬件、试验等);二是完成各项工作要留有适当的余量;三是科研生产计划的编制;四是关键路径的确定;五是进展情况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2.5 风险管理
科研新产品的研制工作常常会遇到技术风险、计划风险、费用风险。高新产品的复杂性、难易程度确定了采用关键技术的多少,决定了新产品应采用何种材料、用什么工艺技术装备、工艺技术方法的水平及大型试验需要多少次。如果技术方案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那么计划和费用的风险就会大些,因此,把好设计评审关,就能降低研制风险。
2.6 成本管理
科研成本必须严格控制,预先控制。做好科研项目的成本预算工作,是保证科研项目按期完成的有效(资金)保障,也有利于参与项目有关单位之间的合作。
2.7 保密管理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保密工作,是企业科研生产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项目管理负责人必须要严格落实上级机关有关项目管理的保密要求,关注细节,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2.7.1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保密意识。组织承担任务的有关人员再一次学习与科研项目生产有关的保密管理规定,深化对管理要求和程序的理解,避免出现泄密事件。
2.7.2 强调科研项目代号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在科研生产过程中,能够使用代号的地方,不能出现项目名称,能够进行简化的,不能填写项目全名称。
2.7.3 加强知悉范围控制。特别是项目的核心指标、关键技术、解决方案、进展情况等,要严格控制在工作需要的范围内。
2.7.4 载体流转过程中有关审核的把关。审批人要认真审查、审批;非必须输出、提供、传递的文件、资料,不预审批;对于代他人审批的,一定要情况了解清楚后再审批。
2.7.5 文件的打印,必须先行审批,杜绝先打印后补审批的现象。
2.7.6 与载体相关的各种审批、登记表单要填写完整、清楚。能明确到具体人的要明确到个人,签收手续齐全,避免代签现象。
2.7.7 科研项目召开会议,进行外场试验时,组织部门要进行参加人员的控制。非必须参加人员不预参会,严格会议地点的选择,会场服务人员需由本企业人员担任。
2.7.8 组织部门做好会议审批和保密预案。在会议、试验涉及的各环节要落实保密责任人,并严格执行保密预案。要特别注意会后会标、遗留纸张、试验物品的清理和检查工作。
2.7.9 在与项目外协单位进行沟通时,要求只能交流与其相关的内容,严禁提及项目总体功能、指标以及进展情况。接待外方来企业人员,只能带入工作相关场所,并要全程陪同。项目管理的负责人要加强对外协方保密要求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2.7.10 科研人员在撰写论文、上报非密材料时,不能出现任何信息,相关负责人要严格审查,确保符合要求。
2.7.11 按照“业务谁主管,保密就谁负责”的原则,项目管理的负责人要在日常科研生产工作中加强对保密措施的落实情况的监督,有关人员要自觉执行相关的保密要求,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在科研项目专项保密检查中检查出来的问题,要分清责任、严肃处理;检查结果要与本单位的考核、本人的绩效工资挂钩。
3 项目管理信息化
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通过对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加速了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从而实现了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
3.1 信息化建设的模式
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模式:自主开发、联合研发、引进与吸收相结合。
3.1.1 自主开发。企业根据自身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需要,可自行研发本企业的科研项目成果量化统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3.1.2 联合研发。企业与软件公司合作研发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3.1.3 引进与吸收相结合。企业在经过充分考察的基础上,引进适合本企业管理情况的软件公司的成熟系统,经过消化改进,进行二次开发,研制出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3.2 信息化的意义
3.2.1 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信息化网络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可进行项目申报、网络查询、科研信息和科研成果下载各种资料,加速了项目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过程,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2.2 信息化管理缩短了决策周期。科研项目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及时获取各种所需的信息,随时掌握到最新的数据,了解到最新的科研动态。从而提高了对决策、评估的准确性,缩短了决策的周期。
3.2.3 信息化管理促进了成果转化。通过网络媒体及时科研成果信息,科技成果等到共享,并与各企业各高校架起了合作创新的桥梁,促进了科技成果。
3.3 信息化管理关键在于开发核心技术
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核心关键技术提供强而有力的智力支持。关键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应用系统的模式构架、软件工程开发、数据分析汇总、模块的系统设计、系统的维护及运行。
3.3.1 应用系统的模式构架。应用系统的模式构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环节,必须做到灵活运用、扩展性良好、和高重复利用性等技术性指标,这些都是日常使用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个企业要想做好信息化管理,必须考虑本身管理系统的分布环境,不能忽视其异构的可变性,系统必须足够容纳企业办公、行政、财务、设备运行等一系列流程操作,不能影响业务的独立进行和集成。
3.3.2 软件工程开发。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系统的开发具有相当难度。在开发平台的选择上,要考察多个软件公司的产品,并结合自身现有应用系统特点与人力资源的能力,以及系统将来的需求等,作出适合自己的开发策略。
3.3.3 数据分析汇总。科研项目管理分为项目申报管理、在研项目管理、项目终结管理、完成项目跟踪管理四个阶段,涉及科研项目基本情况、历史、数据、与科研项目有关的申报材料、评估结果、项目成果等大量数据信息。
3.3.4 模块的系统设计。系统可划分为4大模块:过程管理模块、研发管理模块、查询统计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其中每个模块都包含一系列子模块。
3.3.5 系统的维护及运行。例如,SQLServer2000大型数据库具有大容量、高效率等特点,为用户提供强大的功能支持。
4 结束语
总之,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必须要以人为本,不断开创项目管理的新思维。一是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管理,为科研项目管理献计献策,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二要加强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保密教育,既能技能共享,又不泄密,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三是要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体现多劳多得,使科研人员更好地为科研生产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莉,张明娟,西方R&D管理模式的演变及我国企业之借鉴――以深圳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7).
[2]张国良,陈宏民.国家高技术研发计划评估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90-01
一、重大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风险一般指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它具有几个方面的含义: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风险是损失或损害;风险是预期和后果之间的差异。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辩识、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防患于未然,或是在无可避免时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使意外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重大科研项目具有创新性强、投资量大、综合系统优化需求高等特点,因此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审批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招标后及在项目的实施期间,均应进行风险管理。重大科研项目的风险来源、风险的过程、风险潜在的破坏机制、风险的影响范围以及风险的破坏力错综复杂,单一的管理技术或单一的工程、技术、财务、组织、教育和程序措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和措施,才能以最少的成本将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重大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
二、重大科研项目风险的识别、分析与处理方法
1.风险的预测与识别。对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要回答以下问题:项目中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会引起什么风险?这些风险的严重程度如何?简而言之,项目风险预测和识别就是要找出风险之所在和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重大科研项目容易存在以下风险:(1)重大科研项目周期长,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不可确定的因素多。项目的涉及面广,不仅同步进行类似的课题的进展会影响课题的时效性,而且在科研期间的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的变化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课题的进展,有时甚至关系到课题的成败。(2)重大科研项目所涉及到的人员数量众多,而且由于项目周期长,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可能会因项目组成员离职、调职甚至伤亡等原因而影响项目的正常进行。(3)重大科研项目范围大,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调,容易引起协调上的问题。所以,重大科研项目管理者必须密切关注环境因素的变化,包括类似课题的进展情况,以及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政策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同时,重大科研项目管理者也必须协调好项目组成员以及项目内各学科之间的关系,避免由于人事纠纷、人员变动以及各部门、各交叉学科间不能协调一致工作而给项目带来的损失。
2.项目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风险分析即对项目风险进行前期预测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问题的系统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估算出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设置这些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风险评价就是对各种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按其严重程度排序。首先需确定风险评价基准,进而确定项目的整体风险水平。在实践过程中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绝非互不相关,常常相互重叠,需要反复交替进行。
3.项目风险处理。可供选择的风险处理方法通常有:风险避免、风险转移和风险承担。风险避免是指当项目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没有其他策略可用时,通过更改方案、要求、规范等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消除高风险源,代之以较低等级风险。风险避免有时需要做出一些必要的牺牲,但较之承担风险,这些牺牲与风险真正发生时造成的损失相比,要小得多。风险控制不是试图消除风险源,而是努力降低或缓解风险,就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是尽量减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风险转移是在方案研制和设计过程中重新分配风险,从而降低整个系统的风险。所谓重新分配是指系统某个部分风险重新分配到该系统的另一部分,或者使风险在研制管理部门、研制方或使用方之间进行重新分配。保险是转移风险的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风险承担是指对存在的特定风险状况的认知从而主动做出决策接受相应等级的风险,无须专门进行风险控制。但是,应当预留出费用信息余量和进度余量,以应对各种风险阶段决策可能产生的问题。风险处理活动需要一定量的费用投入,因此,在建立项目的费用和性能目标时,必须为此留出一定经费额度。因此,重大科研项目管理者应该在风险预测、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重大科研项目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按照风险的类别及对项目产生的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理方法。
三、结论
重大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层次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多个方面,也涉及到不同类型的管理人员。重大科研项目管理者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和措施,坚持不懈地跟踪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进展情况,逐步形成项目风险管理的闭环系统,对重大科研项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进行风险预测、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及风险处理,确保重大科研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因此,项目风险管理是重大科研项目管理中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为重大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劲.研发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特点
农业科研基本立足于农作物的现代育种、定向栽培等研究和推广应用,而农作物的生长则易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且农作物研究的周期长、季节性强、地域适应性要求高,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科研越来越受重视,各种渠道的项目资金逐渐进入农业科研系统,纵向的有国家科委、农委、自然基金委以及省科技厅、农业厅等的各级财政经费拨款,横向的有企业及个人的项目投资,课题经费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项目预算管理要求也大不相同;农业科研单位事业费得不到增加,又不允许多提取人员费用,事业费与科研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加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着头绪多,力度轻,可控性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二)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全面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申报的一般做法是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本单位计财部门审查后再上报至上级预算管理部门,而农业科研人员大都不熟悉财务规范,对形势变化预见不足,缺乏详细的预算规划,不能很好处理预算分配以及控制比例,未能将项目预算与研究目标、相关的专项管理办法和财经政策进行有效结合;预算编制过程缺乏一个规范的科学的流程,科管部门以及计财部门的指导性极为有限,预算编制的不科学,给预算的审批、执行、监督、绩效考核等过程增加了工作难度,致使预算原有约束力失去意义;项目子项测算依据支撑力度明显不够,而且预算编制周期普遍较短,预算编制质量普遍不高。
预算一般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项目预算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因各种变化因素影响,预算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重项目执行而轻预算管理的现象,在申报立项、项目执行、完成情况以及成果申报等方面工作力度很大,与预算管理及财务验收的相关基础工作却做的不够充分,尤其是在预算编制初期得不到有效纠偏,支出管理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及激励机制,经费使用缺乏系统考核机制,无形中增加了其随意性。
(四)资金结余现象较为突出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以往是以实拨资金为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项目结余在年终转化为结转指标或者结余,无形中形成了“省下的是国家的,花了的是自己的”现象,导致项目申报时科研人员对项目预算随意夸大、虚报;有的项目业已结题,但经费还有没有用完;有的项目因方法、规模等变化导致预算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项目预算有可能比原来批准的还低;有的科研项目在合同期内,因大部分经费指标未使用,根本无法通过验收,从而产生资金结余。
(五)项目管理与预算费用管理脱节,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农业科研项目一直以来实行课题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对预算费用支配有主导权,项目预算费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结题结账后虽然账面上总体上体现的是收支平衡,各项预算支出误差时常偏离,各项成本要素缺乏核算标准,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无法保证;劳务费、材料费等支出误差标准偏小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科研成本列支不合理,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六)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
现有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机构编制弱化,人员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预算机构,由计财部门或个别财务人员兼职预算员来履行预算管理职能,可想而知,预算管理工作无法由始至终完整地进行,预算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二、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
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和经费支出预算方案在编审时要充分考虑其符合性、可预见性、可操作性;规范项目预算调整程序,纳入本单位绩效考评指标;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预算项目进行对应,提高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合理分摊项目成本费用,制定与项目属性相适应的预算科目支出浮动比例标准,提高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形成结存经费的项目,严格按照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清理;将预算管理工作向前延伸至项目申报初期,向后延伸至项目结题,贯穿于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须做好调研、分析、目标预测、协调、论证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并且要有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做为保障;在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原则下,准确细化预算项目,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性,采纳科管及财务部门的合理化建议,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同时,应全力开展零基预算,弃去基数法,从而提高编制方法的科学性,使项目预算更具前瞻性。
(二)提高预算管理的自我规范意识,强化执行力度
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普遍采用严格的预算管理,项目所涉人员须自身增强预算法制观念,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依法依规执行国家及省主管部门(科技/农业)与财政部门共同制定的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使批准的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方案真正成为预算的执行依据,按照均衡性原则,重视预算执行实情,跟踪预算是否按规定得以执行。
各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更要预先做好项目实施及预算使用计划准备,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及时组织阶段性验收,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预算调整须遵守“项目总预算不变,直接费用预算微调,间接费用预算不调”原则,力求避免结题不结账的情况发生。
(三)加强预算管理过程管控,建立支出约束机制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须遵循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定,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仅是计财部门或预算员的单一工作,更是审计、财务、科管等各部门共同协作的立体联动工作,要摈弃以前那种为项目而预算的认识,强化项目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各相关部门及人员须强化预算约束观念,严格经费支出管理,设置额度限制,超额度的情况要科管与计财联合审批,从而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及报销程序;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
(四)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将定时检查与随机抽查有效结合,使审计、监察等部门一同参与到监督活动中来,以减缓预算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监督资金使用各环节,确保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在制度上有约束,在人力上有保障;做到计划在事前、监督在事中、评价在事后,全方位构建预算追责平台,事前计划是预算工作的基础,事中监督是预算执行的关键,事后评价是预算管理的延伸;项目资金到位后,按规定跟踪管理,对照预算支出方案核查项目执行情况,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建立项目审计制度,将科研项目经费全部纳入单位财务会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每个项目验收结题进行独立审计,单独设帐,专款专用。
(五)加强项目结余资金制度建设以及激励机制,促进结余资金高效使用
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首先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完整化、结构化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建设,将项目结余资金纳入整体规划;其次,建立并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风险控制,从预算编制、项目申请、项目考评、项目调整、项目决算、项目验收等全方位开展,促使项目预算风险与预算绩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建立结余资金激励机制,对于纵向的各级财政拨款,因励行节约而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进行适当奖励,从而鼓励节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尽可能提高经费的使用价值;对于横向的自筹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以及个人资助项目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合作方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予以一定额度的奖励。
(六)用成本核算理念去规范项目预算结构
引言
科研项目是科研院所业务的主要支撑,如何提高科研项目管控水平,确保科研项目稳步推进实施是科研部门日常工作的重点。而合同管理是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因为科研项目都是以任务合同书的形式订立的,可以当做是一个合同来管理;而每一项科研项目的实施又是由无数个分包合同组成的,因此有效的合同管理可以为科研管理提供有效参考,以提高科研项目管控水平。这对科研单位的科研计划管理和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有着指导性意义。
1科研项目实施中合同管理面临的问题
1.1合同信息缺乏准确性、实时性
合同管理贯穿于内部业务展开的整个过程,完善的合同管理是科研院所健康运作的重要标志。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由于涉及的部门众多,需要管理的合同要素也各不相同,低下的数据利用率和不断膨胀的数据量,造成信息不集中、实时性不强,导致工作效率不高、费时费力等问题[1]。
1.2合同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
科研项目实施中的合同经费支出采用的是项目负责人审批、合同管理部门审批、财务管理部门审批、领导审批共同负责管理监督的机制。由于管理制度不顺畅,合同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必要的共享平台,数据缺乏有效的组织,造成合同管理和财务经费管理脱节。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合同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是值得考虑的问题[2]。1.3科研计划统计无数据支持以往的科研计划统计依靠于手工汇总的纸质化阶段,统计工作往往是由合同管理部门通过对一线部门的合同整理汇总而成,这种传统的手工统计方式准确率及效率都很低下,影响科研计划上报的真实性。而且由于统计的方式单一,造成信息汇总困难,难以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无法满足合同分类型统计及查找,因此无法为一些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另外从科研课题立项到完成、成果的社会影响及其转化效益等情况,都离不开科研统计提供的数据,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分析都需要可靠的数据[3]。
2基于用友系统的合同管理模式
由于科研项目是科研院所业务的主要支撑,以往科研项目实施中的合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科研管理发展的需要,而且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利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是必要趋势,因此我们将用友软件与科研项目管理相结合,探索出一种新的有效的合同管理模式,提升了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管理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合同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管理对象:一是,科研单位所签订的科研计划任务书;二是,在每一项科研项目具体实施中所签订的各项分包合同。其中科研计划任务书是在科研项目确定后,由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对科研项目的目的、意义进行介绍,对完成该科研项目的具体措施、方法和研究进度作出计划安排的技术文书,是一种报告体科技应用文,它是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立项的重要文件,而科研计划任务书的统计数据是科研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只有对这些科研项目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才能使得统计数据准确,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才能对科研项目做到有效管理。更为重要的是,每项科研项目都有着相应的预算管理,如何对项目支出做到全局把控,必须依靠于有效的合同管理工作。因为每一份分包合同体现的是都是相应预算的支出,因此对合同管理到位,就可以对项目的整体支出有了全面把控。
2.1合同管理的准备阶段
合同管理部门在合同管理实施前,将历年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及总结,在合同管理软件实施前对合同类型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合同下进行相应设置。科研合同作为收款合同分为国家级项目、省市级项目及其他;分包合同作为出款合同分为采购合同、外协加工合同、测试化验合同等,使得合同分类清晰,便于管理。同时根据合同金额对合同进行分组管理(根据合同金额分为A、B、C三类),根据合同金额制定相应的审批制度,审批流程见图1,并有效分配管理时间及精力,使得合同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2.2合同管理的执行阶段
2.2.1新建合同当合同签订生效时,在合同管理软件中新建一个合同,录入合同相关内容,包括名称、性质、所属合同组、合同类型、对方单位、负责人等基本信息。因此合同信息以标准化的形式存在于系统中,为后期合同信息的数据共享及有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2.2合同的履约管理科研项目中的合同管理要求组织专业化管理,在科研项目具体实施中,由于实际情况或计划失误发生变化,可能使项目考核指标与合同实施偏离,如果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会影响科研项目进展。通过对合同监督与履约跟踪,对合同履行情况分析,找出偏差的地方,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补救,最终顺利的完成合同需求[4],从而完成科研项目考核指标。2.2.3合同的变更管理由于科研项目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客观因素和项目实施的影响,合同双方会根据需要在协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动和调整,因此合同变更管理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合同变更是指修改和变化原合同内容,经过双方盖章方能有效变更。
2.3合同数据的统计分析
通过把用友系统和项目管理想结合,可以直接看到项目中各项经费的支出情况,便于一线部门查看该项目预算额度的开销及剩余情况。其次可以以各种口径统计合同数据,并及时反馈给一线部门,以便他们工作的开展。
3结语
3.1加强过程监督,实现科研项目全程管理
通过对合同的统一要求,使得合同信息以标准化形式存储,实现了合同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数据共享,使管理呈现动态化。这样使得合同编码唯一,统一了合同编码与财务项目编号的一一对应,解决了长期以来合同信息与经费信息无法实时对应的问题,方便了管理部门与一线部门可以实时掌握项目的到款及支出情况,促进了经费的合理使用,为经费管理提供有效支持,实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3.2加强数据利用,实现数据有效统计
通过将用友系统应用到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可以提供出动态的、准确的合同信息,使得合同数据及时准确,合同管理部门能够随时获取最新数据,一线部门可以了解项目进展,大大提高了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共享性,缩短了科研项目计划统计上报工作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龙.中国某公司合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
[2]刘沐,谢素萍,皮新玲,刘硕.从科研项目管理现状浅谈项目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2):47-50.
中图分类号:F28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14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科研事业单位作为承担科研项目的中坚力量,承担的科研课题项目越来越多,课题经费金额越来越大,然而模式简单、方法单一等原因,造成科研项目管理整体效率不高。如何管好这些科研项目,如何让这些科研项目完工后都能顺利验收、结题和获得预期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产业或推广应用,调动研发人员积极性,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的一项新任务。因此探讨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对于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保障科研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研事业单位科技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项目预算编制不详实,预算与执行相互脱节。科研项目在申报前期,一般是由科研项目承担者和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立项、申报。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书一般是由项目负责人编制,由于项目负责人缺乏相关的财务专业知识,致使预算书编制得不规范、不科学、不全面,最终实际支出远远大于预算,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调整项目经费类别。科研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些项目经费支出没有按计划,或者无法按预算开支,有的项目经费支出未按执行标准和审批程序,随意增加或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财务部门在经费核算过程中,不能按经费合同书进行归集,致使科研项目无法结题,有时需要财务人员重新调整账务,有时需要整改后才能通过上级的验收。
2、无法掌握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一般课题申报成功,配套资金会按照1∶1的比例拨付,若是完全依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则资金管理上不存在漏洞。但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上却有一定的难度。关于课题的合理性上,许多课题负责人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这样会浪费大量的项目资金。
3、财务人员和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缺少协调和沟通。项目承担者通常只注重申请项目,申请经费,申报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开题后,科研管理部门不负责和不审核项目经费使用,对课题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不清楚或者监管不到位。项目承担者和财务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缺少沟通和协作,而财务人员不熟悉科研工作,也不了解科研进展情况,只是对经费收支进行简单的核算,这就形成了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脱节,造成项目经费不能按预算书实施,以致科研项目无法通过检查和审计,甚至无法验收、结题。
4、财务人员无法控制资金管理中的关系。在课题研究领域的各个环节,包括结题、中间验收和开题方面,都有一定的人情因素存在,财务人员不能真正的控制财务管理,所以为了使项目课题研究得到资金保障,有时会受到附加成本的侵蚀,浪费现象在所难免。目前针对这一类问题,报刊和网络上都有各种评论,但只是舆论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矛盾,主要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使用监管力度,所以使监管更多的流于形式。
5、科研经费未能正确核算。科研事业单位由于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或缺少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办法,以致科研经费在核算过程中未能正确核算。财务人员有时没弄清项目结题时间,在项目审计或接近完工时,财务人员慌了手脚,才认真对照预算书调账或重新归集费用。这样的结果是科研经费管理不清晰、不规范,尤其是承担科研项目多的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就发挥不了管理作用。
二、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科学合理的编报项目预算。项目申报部门经调研、分析、论证后,将本行业最有研究价值的项目,上报科研管理部门。经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合格的项目,报财务部门负责审核其预算。将审核合格的项目上报主管领导。经单位统筹安排,将审核合格的项目上报上级审批部门。整个项目预算过程真正做到从严、从优上报科技项目,使科技资金切实花到地方。
2、设立科研项目专账管理、专人核算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先按经费来源专账管理、专人核算制度,设立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的专账管理制度,准确归集与核算项目费用。如财务部门可以指定会计人员专门负责经费入账管理,然后按照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项目开题情况将拨款转给承担各项目的研究部门,平时要将经费到款情况进行整理,这样实现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保障了科研项目的正常运行,给单位的管理决策者也能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当项目完成或可以结题时,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要通知项目负责人及时办理项目结算手续,并按规定编写项目结算情况表,如有结余经费,须按规定处理,避免长期挂账,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财务部门须按照单位财务管理办法予以结账。
3、监管部门增强责任意识,加大对项目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行政管理部门要严必行,行必果,严格审批每个项目,杜绝鱼目混珠现象,重视科技资金的下拨。同时,加大对立项、执行、验收过程的监督。监督检查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视其轻重程度,提出整改意见,加大对违规单位的震慑力度。
4、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完善财务制度。单位应定期对相关财务人员进行相关专业培训,科研事业单位按照会计制度要求,制定、完善本单位的会计制度和科技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独立核算每一个科技专项,严格审核原始票据。对于原始票据中单位名称、日期、金额、品目填写不清的,不能给予报销。对于购置专项设备的,要提供其具体型号,并与预算上报的采购计划相一致,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小英.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研究[J].财政监督,2013.29.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将自身的发展方向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科学技术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日益加强,科研支出在学校财务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1]。在国家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任务主要由高校承担,在高科技研究领域以及国家的科技攻关项目中,高校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同时,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日益增加与高校科研合作的资金投入。此外,高等学校进行科学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师资队伍的提升以及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因此科研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评价高等学校整体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科研的作用,高校必须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
一、高校科研项目包含的成本项目
就科研活动而言,《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中将所有与研究相关的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可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包括人员费、设备费及其他研究经费等;间接费用是指为实施课题而发生的难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包括支付依托单位课题服务的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支出、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等[2]。
按照成本的归属性,可以将科研项目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可以明确的归属到具体科研项目的成本,包括全时投入项目研究人员的工资、差旅费、项目专用消耗品等;间接成本是指维持大学科研活动正常进行必不可少却不能明确归属到具体科研项目的成本,包括教学部门支持人员的工资、行政和教学的服务部门、所用资本成本等。
二、高校科研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核算难点
我国的科研管理体制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其科研管理政策的制定也与国家的政治经济背景相适应。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预算编制体制不合理,缺乏约束力。(2)科研项目经费监管不严。(3)科研经费支出比较混乱。大多数高校对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只局限于部分费用要素的简单归集以及经费核算管理上。到位后的经费大部分由项目负责人自行支配,实报实销,财务人员不了解各类支出的比例是否按预算支出执行,无法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进行有效控制。财务管理部门只将科研课题组发生的直接费用追溯到具体项目,而共享的学校成本没有以科学的方式分摊到相应的项目,全部从高校事业费中支出,致使高校事业经费超支或无结余,这样并未真正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5]。
高校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的难点在于高校现行会计核算系统中无法直接取得综合管理费、燃料动力费等间接成本的数据,也无法明确哪些是科研活动消耗的资源,哪些是教学活动的支出,而且间接成本占的比重大。高校科研与教学工作的交融增加了科研成本计量的难度。此外高校科研项目种类多样,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主要有财务人员进行,而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的了解不深,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如何加强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
首先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应该坚持遵纪守法、与科研目标相关以及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科研项目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与在有限条件下达到目标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具体的经费预算应该以科研项目申报书或者计划书中所确定的研究任务为依据,一旦通过就不能随意的进行修改、调整和删除。此外,上报的经费预算应该根据成本核算的内容编制,且要在学校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进行备案。高校应对各类科研经费的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明确成本的归属,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更可以促进科研活动整体朝着良性的路线发展[8]。
在间接成本核算上,首先应从现行的高校财务核算体系中取得高校的总支出数据;由于我国高校实行收付实现制,因此应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成本调整,将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和高校利息费用加入到成本中,同时剔除不符合科研成本核算范畴的支出,如经营支出,从而得到修正的总成本支出;最后根据费用的内容和性质确认修正的总成本支出,然后再按课题金额占学校全部课题金额的比例为分摊系数计算得出。
四、结语
对高校科研项目进行全面有效的成本核算有利于科研项目持续健康发展。此外科研项目成果的归属,直接决定项目成果所产生的收益分配。高校进行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有利于根据项目经费投入、成本核算以及项目相关各方的责、权、利,从而确定科研项目的成果归属,进而有利于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以及科学的分配科研项目的成果收益。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成本的统计金额、分摊标准的取得难度较大,如何更科学有效的选择合适的成本动因将有待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许菁,王绍磊,张海兰等.高校科研支出计入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再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8,(3):23-26.
[2]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J].科技成果纵横,2002,(2):7-9.
[3]康小明.政府对大学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国际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5(4):156-166.
[4]张捷,龙素英.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探讨[J].消费导刊,2009,(16):110-111.
[5]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2009(1):67-68.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仍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农业科研需求,不能摆脱我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低下的现状。如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如何对有效的农业科研经费进行监管,使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财务人员如何提前介入项目申报立项前期,参与经费预算编制?如何加强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督,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加强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督?本文试图从制度建设、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等多个层面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进行探索与尝试。
1. 存在的问题
1.1项目经费预算存在的问题
1.1.1对科研经费申报预算的编制认识不足
科研经费申报预算的编制应遵循“目标相关性原则”、“政策相符性原则”和“经济合理性原则”。但科研单位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科研单位的负责人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行经费预算编制时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1.1.2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存在差异
部分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导致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存在较大差异。差异形成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项目指南的制定者并非真正的项目实施者,他们很多人可能从未经历过真正的科研工作,而且农业科研过程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项目实施中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往往在项目指南中并不能完全体现,导致项目预算的不科学。
第二,项目实施者并非财务专家,对项目指南中可列支费用的科目内容的不熟悉和不理解出现超比例开支,进而违反预算的情况。
第三,预算编制依据与预算执行依据的差异。科研事业单位执行的是《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经费预算往往是依据项目指南或者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编制的,项目预算的具体内容与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容易导致预算的编制偏离预算的执行。
1.1.3未建立科研经费预算监督考核制度
在科研项目结题验收环节未进行经费预算监督考核、实施奖惩。目前各农业科研单位只是针对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经费总量等情况进行奖励,并未对项目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与预算执行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考核,更未对预算执行较差的项目进行惩罚。没有建立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制度,使预算流于形式,缺乏控制力,也因此导致现实中存在大量科研项目大多结题未结账,结余项目资金仍然由项目主持人自由支配,用于非原项目预算列支的开支范畴。
1.2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1重科研项目经费的申报,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对于目前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来说,科研项目资金是稀缺资源,争取科研经费也成为科研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广大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都特别重视,但一旦争取到经费后,又疏于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管理。尽管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财政经费的绩效评价,但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毕竟还未有成文规定,国家对项目经费管理缺乏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更注重项目立项评审,其次是项目结题验收,而没有阶段性的定期检查和绩效评价。一旦项目未通过项目审计和验收,科研经费被浪费已成事实,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进行弥补。
1.2.2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
从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各企事业单位基本上都实现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特别是企业财务管理与ERP(企业资源计划)已实现了无缝集成。我单位于1997年即进入到会计电算化阶段,所用财务管理软件为用友系列。但财务管理系统相对封闭,其账套数据不能被其他系统共享利用,而财务管理软件供应商又不可能为账套数据的特定应用进行定制开发,这就限制了财务信息的流通、挖掘、综合利用,甚至形成了财务信息的“信息孤岛”。对于项目核算数据来说,其结果是无法有效完成对项目经费预算的全程监管。
2. 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与手段
2.1创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
因为农业科学研究具有创新性和研究过程的不可预见性,从而决定其工作量和所消耗的费用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对科研项目工作的各项经费开支进行准确地估算和测算。对一个不确定具体项目而言,所需费用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显然,当前普遍采用的固定预算编制方法不符合科研经费运动的规律。应采用在一定区间值范围内的弹性预算编制法,对研究活动中发生的不可预见因素造成的预算调整事项,按照有关规定报有关部门核批。需要追加预算时,可按照规定程序报相关部门审核、批复。另一方面,在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必须遵循目标相关性原则,项目经费的预算一定要与项目研究的任务目标相关;遵循政策相符性原则,符合有关的政策法规;遵循经济合理性原则,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2.2创新管理机制,财务人员全程参与科研项目管理
预算具有严格的指令性和约束力,是财务决策的实施过程。它从本质上体现了财务管理的宏观特征,体现了预测未来、规划现在、约束过程、实现目标的财务管理过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指导性,因此确保懂财务管理的人员参与预算编制是使预算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由于各科研项目所研究的领域不同,每个项目都有其研究的特殊性,其经费使用的侧重点亦不相同,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整体发展战略以及阶段性目标,提出总预算方案,然后财务人员再根据具体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总体预算方案进行全方位分析、分解、论证以及反馈、沟通和协调,并在调整中达到一致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的预算方案一经确定通过,便具有了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所承担责任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甚至个人就会充分发挥一切潜能,严格执行实施,顺利完成。
在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对项目经费的各项开支,参照经费预算进行管理、监督并提出合理建议。定期将项目经费的各项开支情况进行分类、归并。具体核算出每个预算科目的实际开支金额,并与预算数进行对比,以便及时发现每项开支的结余和超支情况,进而进行调整,保持与经费预算的高度一致。如有不可预见事项发生导致项目经费实际支出与项目经费预算出现较大差异时,可以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预算调整。财务人员应参与项目经费的验收、审计工作,建立内部审核制度。只有在项目经费管理中做到了科研人员、财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三方共同参与、密切配合、责权明确、各负其责,科研事业才到蓬勃发展,才能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2.3加强科研项目经费全过程管理,完善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机制
预算行为本身是一种控制行为,预算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控制制度,任何一项控制制度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监督机制来保证。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预算评审机制,对科研项目预算的遵循性进行有效监督,才能保证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创新的实施和开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应采用全过程管理,从项目立项申请、资金预算、阶段性的中期考核到结题验收建立起一整套的管理、监督评价机制,从项目质量、进度、财务支出预算多个方面进行跟踪控制,减少资金浪费,降低项目风险,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主要措施为:
第一,加强项目的中期评价,不但要重视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更要重视中期检查。对中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弥补,并以中期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经费预算划拨的依据,避免结题验收不过关时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第二,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做好日常成本费用的登记,尤其是间接成本费用的分类和登记,确保间接费用合理分摊到项目成本中;
第三,监督项目经费及时按进度形成支出,这不但需要经费划拨部门的配合,也需要科研项目执行部门的努力。
2.4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督,建立考评激励机制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实时跟踪预算执行、及时发现、分析预算差异并调整预算,加强预算的事中控制。农业科研项目要进行项目研发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在科研项目结题验收环节进行经费预算监督考核、实施奖惩。对项目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与预算执行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考核,对预算执行较差的项目进行惩罚,对预算执行较好的项目进行奖励。建立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制度,加强预算控制力。
2.5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实现项目经费管理信息化
当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地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提升其竞争力。
项目经费管理的信息化正是要打破财务管理“信息孤岛”,使财务管理软件中针对各项目的经费收支数据能够被提取、二次加工,形成项目经费支出的监控数据源,对项目经费收支进行实时监控,加强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督。
3.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
3.1系统目标
完成财务管理软件项目核算数据的采集,预算数据的采集,生成项目经费收支动态数据,完成项目经费支出与预算数据一致性的比对及监控,成为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项目预算执行监督的有效工具。
3.2采集接口
3.2.1用友账套数据采集接口
针对用友的账套数据库建立专门的数据侦测机制,当有相关项目核算凭证数据变化时,其对数据采集模块发消息,由数据采集模块主动向用友数据库建立连接,提取相应的凭证数据通过网络传送给项目经费数据库,通过特定的业务逻辑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最终形成项目经费的收支、预算汇总结果。
警示功能:若项目出现支出金额超过预算金额时,提醒财务管理人员加以注意,及时检查财务凭证数据的准确性或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调整预算(超支金额及超支比例用红底白字标出,参见图3)。
查询功能:根据给定的项目编号或项目名称,系统自动检索符合条件的项目经费预算金额、实际发生金额,按成本费用的代码降序排列。系统用绿色3D方块表示预算金额,用红色3D方块表示实际支出金额。
警示功能:若项目出现支出金额超过预算金额时,提醒财务管理人员加以注意,及时检查财务凭证数据的准确性或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调整预算。此时代表实际支出金额的红色3D方块会闪烁(图4中“5.差旅费”的红色方块高度超过绿色方块,其会闪烁)。
3.3.3项目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的构成图
如何有效控制项目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使之与预算相一致,有必要在各个成本费用的支出比例上进行平衡,防止出现一些成本费用支出超出预算比例,而一些成本费用无法按预算完成支出的情况发生。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项目经费预算的构成比例饼图和实际支出的构成比例饼图,两者布置在一起进行比对。
同样的成本费用其预算占预算总额的比例及实际支出占支出总额的比例一目了然,以预算构成图为参照,提醒项目人员均衡使用经费。如图5所示,淡蓝色代表的“5.差旅费”占实际支出总额的比例为11.41%,而其在预算中所占比例为8.08%,已超过了预算比例(超出并不一定代表相应的成本费用已超支,只是提醒其比例结构有问题)。在项目结题审计前期,两个饼图比对的结果趋于一致,则表示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相一致,预算执行很好;反之,则表示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相背离,预算执行很差。
4. 结束语
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既要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更新管理理念,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切实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高校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探讨[EB/01].豆丁网
.
[2]隋玉银,王蔚.预算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勇、王茜.关于建立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08(5):305-308.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50-01
Abstract Risk management research,as a special subject,has been applied to various industries and departments,but little was carried out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project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risk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proje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risks,th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risk management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project;risk management;suggestion
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对影响农业科研项目实施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监控、评估和处理,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危害,减少不确定性,保证项目实施效果。科研项目的风险主要来源于项目的不确定性,即科学研究是对未来事物发展的预测和判断,科研人员也不能精确地控制其中参与因素的变动,这些变动导致了科研项目存在各种风险。
风险管理研究起源于19世纪。20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把风险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开始研究,我国的风险管理研究则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风险管理已应用到各个行业和部门,其中企业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应用风险管理相对较少。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党的十后,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增加,农业科研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农业科研项目潜在风险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加强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进行风险识别和监控,从而尽量规避和减少风险,降低风险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农业科研项目的整个执行过程都涉及风险管理,从项目前期准备、评审、立项、实施到成果及推广管理。为确保农业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开展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须进行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应对,如图1所示。
1.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确定风险因素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影响,分析风险因素对项目的不确定程度以及可能引起的损失。
1.2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农业科研项目实施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评估和监控,制定风险计划。风险控制主要包括:①制定风险计划。根据经验,列出农业科研项目实施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影响程度。②风险评价。评估农业科研项目实施中风险因素可能发生的几率,引起的损失程度和影响。③风险监控。对可能影响农业科研项目的风险因素,项目重点实施阶段,易发风险过程和诱因等进行监测、判断和甄别。风险监控贯穿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
1.3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包括事先制定的风险应对措施和临时应急措施等,处理农业科研项目实施中的风险因素,力求消除特定的风险因素,保证项目顺利开展。风险应对包括:①风险规避。通过各种保障措施,如改变技术路线、减少高风险技术应用、健全人才制度等,预防风险发生。②风险转移。在风险发生前,通过方法和措施,如项目根据不同的目标,成立子课题,每个单位承担一个子课题,通过专项―项目―课题―子课题的方式,将风险逐渐减小转移。③风险承担。承担项目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及其引发的影响和损失,风险承担可能导致农业科研项目的失败。
1.4 风险因素
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个动态管理过程。其各个部分、步骤相互重叠、贯彻始终。因此,有效地分析、甄别农业科研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关键和前提。农业科研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如表1所示。
掌握风险来源,强化风险意识,进行必要的风险管理对于项目成功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我国开展科技改革后,很多科研计划取消或者合并,科研立项逐步向大型科研项目方面发展。大型科研项目参与单位多、投入巨大、执行周期长,风险相对较高[1]。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项目的风险管理,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2 关于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建议
2.1 主动开展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
主动开展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就是要对农业科研项目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主动管理、主动控制,认真分析项目和所处的环境、支撑条件等,理清项目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识别农业科研项目中的潜在风险,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农业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主动管理也是个动态管理过程,不是依靠经验一成不变的研究,而是主动跟踪整个项目周期。随着项目的开展,个别环节可能诱发风险;有些项目的特定阶段可能会出现风险。因此,只有坚持不懈地跟踪进行风险分析,才有可能早期预见风险的存在,从而对潜在风险和可能诱发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预防。对于重大农业科研项目,更需要主动开展风险管理,包括密切关注子课题的研究进展,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协调沟通以及项目组成员的变动等,把项目风险降到最低[2]。
2.2 加强全过程风险管理意识,把风险管理纳入项目管理中
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个系统的综合管理过程,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从项目设计之初研究条件的_定、团队人员的配备、技术路线的设计、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执行进度的控制情况、项目目标的实现、市场需求契合情况以及对风险的整体认识、评估和预防能力等,需要在项目整个实施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处理好项目实施的每个细节。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始终,而不只是在项目某一阶段开展风险管理。否则,任何一环的失误都可能给农业科研项目带来巨大的风险,进而导致项目失败。全过程风险管理还应包括项目结束后对成果的管理。项目成果是否能被推广获得效益,推广程度如何,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市场营销手段如何[3-4]等也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是评价相关应用开发项目的关键,非常有必要进行风险管理,保障农业科研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
3 参考文献
[1] 徐钰华,周力民.大型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初探[J].航空科学技术,2004(4):18-21.
随着国家对科研项目研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科研经费投入到公立医院,既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助力,也整体提高了民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医院作为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做好课题研究是根本,但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重视程度,逐步成为评价一个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对于所拨付科研经费的审计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如何合理、高效地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是公立医院需要面对的新挑战。
一、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公立医院科研项目管理主要涉及立项、预算、经费、结题及科研成果转化五个部分的内容,整体流程如图1所示。科研项目需要科研部门、项目实施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协同管理。其中科研经费管理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从立项申报时的预算规划,到经费下达后的开支使用,再到结题时的财务资料整理,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经费管理的重要性。而对于一些医院科研人员来说,作为课题负责人,投入项目研究的同时,还需要兼顾经费管理,确实也有些勉为其难。所以,我们有时可以发现由于预算规划不合理,项目负责人在为如何开支抓耳挠腮;也有时由于经费使用不合理,审计公司不认可,影响最后的项目结题而捶胸顿足;更有甚者因为没能全面了解财务报销规定,凭证反复审退签改,直接影响到研究人员的科研热情。基于此,科研经费的合理规划、高效使用,对加强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的管理十分重要。
二、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部门沟通不充分
公立医院中科研经费管理通常主要涉及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需要部门之间密切合作,而由于管理目标不完全一致,两个部门有着不同的工作职责分工。公立医院科研部门主要把控课题项目的整体执行情况,注重项目结果;财务部门则是在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下,审核财务支出的标准,关注财务报销资料完整。正是由于这种独立的管理方式,两个部门很难做到信息共享且互通,经常在财务部门收到某个科研项目经费,却不知道是哪位课题负责人的,咨询一圈费时费力不说,课题经费未能及时入账,影响项目研究的经费支付进度。
(二)科研项目预算规划不够专业
科研项目预算规划是研究人员在科研部门指导下,遵照课题项目申报的具体要求来填列,很少能得到专业财务人员的建议。通常情况下,课题负责人都是凭借自己的以往经验来填写,没有经验的就只能先摸石头过河,草率应付了事。因为缺乏对财务预算知识的全面了解,课题负责人就会觉得项目预算相比课题申报、组织研究起来,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也就更不可能分析、考量预算的合理性。课题经费支出过程中,项目预算情况财务不能及时掌握,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资金使用与预算情况差异较大,影响预算执行与审核。
(三)科研经费支出计划性不强
项目研发人员作为课题专业人士,从科研项目申报开始,都是以项目研究为主线,课题项目出成果为导向,对于科研经费支出通常都是不太关注的,更不用说科研经费支出的计划了。有的快到项目结题了也都还没怎么支出经费,形成项目经费的大量结余;有的科研人员觉得项目申请下来,认为就是自己可支配的专用资金了,随意开支超过了原来的预算规划,结题时又开始各种预算调整;还有的研发人员在被告知快到结题期限时,才开始疯狂的突击花钱,给财务人员造成极大的工作压力不说,后期结题审计不合乎要求,还有一批凌乱的财务调账,形成隐形的审计风险。
(四)提供经费结题佐证资料的工作量大
在科研项目中期检查或结题审计期,课题项目负责人申请经费支出情况的查询,由于课题经费支出明细数据只有财务部门能提供,财务人员工作量大。如果赶上检查或结题审计的集中时期,对于没有前期佐证资料的预备,财务人员的工作状态就是忙乱,这不仅降低了数据提供的效率,也影响到佐证报告资料的质量。
(五)内部监管缺乏全面性
目前,公立医院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出于审计人员的专业限制,对于课题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审计的全过程,不可能做到全面了解,无法参与到预算前后的管理。再加上随着医院科研项目的与日俱增,研究周期不统一,审计人员只能采用抽检经费支出情况的工作方式,进而出现课题项目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突击花钱等缺乏监督管理的现象。
三、信息共享在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对策研究
(一)信息共享的内涵
通常来说,就是在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之间,信息或资源通过互联网媒介实现交流与共享的活动。信息共享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社会成本,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二)信息共享在解决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中的积极意义
信息共享是沟通和连接科研相关部门的桥梁,提供了一种解决部门间沟通不充分的途径;财务人员可以通过这个桥梁延伸到科研项目管理的前端,给研究人员更为专业的预算规划建议;财务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共享了解科研项目的具体预算下达情况,配合科研部门,一起把控科研项目的支出进度,更高质量地完成项目经费的使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财务人员能提前了解到项目的中期检查或结题审计时间,做好佐证资料的充分准备,提高数据服务质量;审计部门也能在信息共享平台上,全面了解科研项目的支出情况,从整体掌握进度执行,监督管理做到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三)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
基于目前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搭建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共享平台,旨在深入融合各部门的信息数据,用数据来主动服务医院科研项目的实施与发展。为实现课题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闭环服务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如图2所示,搭建医院信息共享平台的要点有:首先,需要保证医院信息共享平台搭建的软硬件环境的安全性,又由于课题项目的特殊性,还必须关注平台的保密机制建立。其次,科研信息及财务数据的导入需要注意完整性,科研项目中的关键信息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负责人、项目来源、立项日期、开始日期及完成日期,财务数据中的主要内容涵盖科研项目编号、部门代号、摘要名称、科目代号及金额等。再次,在信息数据融合过程中,科研项目编号作为科研项目信息及财务数据的唯一关联标识,制定合理且完善的项目编号规则至关重要。最后,数据输出服务环节,申请人在限定的查询权限内,通过科研部门及财务部门的审批后,获得查询数据的服务。
(四)信息共享平台的预期功能实现
1.融合信息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首要功能就是能够将科研部门的项目信息与财务部门的财务数据通过标准的项目编号融合在一起。在课题立项后,财务部门就能收到平台提醒,关注此笔项目的经费拨款情况,做到及时入账,真正实现心中有数;科研部门通过财务入账数据查询,沟通研究人员,进入正式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2.预算规划标准化利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处理功能,为研究人员的立项预算申报提供数据参考。经费来源不同的项目,依据经费管理办法具体要求,提供此类经费明细预算项目的填写参考标准值及总预算的占比。比如科研项目预算填报中经常涉及的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劳务费等,研究人员就可以凭此规划更加符合实际科研情况。3.控制经费支出进度在平台预算规划的范围内,关注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情况。财务部门首先及时将费用报销或采购支出的数据反馈回信息共享平台,配合科研部门监督管理。如果出现项目支出慢于平台预先设置的预算执行进度,系统自动通过短信或邮件方式提醒课题研究人员,并将异常情况提供给科研部门,减少预算调整的概率,更加合理、高效的使用科研经费。4.提供规范的结题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中存储科研项目的计划结题时间,财务人员可以根据研究人员申报课题结题的情况,提前对平台中的财务数据进行过滤整理,设置项目结题数据提供模板。在进入项目结题时期,财务部门按照模板规范提供财务数据,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结题。5.内部审计监督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融合、加工及提供功能,为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创造一个全过程监管的环境,提前和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研究人员进行沟通,不定期地进行项目专项审计,提高医院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工作质量。
四、结束语
为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科技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大贡献,2021年〔2021〕32号文关于《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需要通过简化预算编制及下放预算调剂权来扩大项目负责人的经费管理自,还通过改进财务报销管理方式、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及简化科研项目验收结题财务管理等举措来减轻科研人员的事务性负担,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国家正在科研提供政策扶持。作为科研人员的依托单位,我们更应该积极思考如何打通信息数据,从科研内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因此,公立医院对于科研经费合理、高效进行管理的这个新挑战,可以从科研经费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出发,基于目前互联网、大数据相对安全、完善的软硬件环境,搭建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将科研相关人员从烦琐的数据提取、整理、提供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加有效的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水平,服务于研究人员,推动公立医院科研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莉.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财务管理研究,2021,18(03):85-87.
[2]于洁.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J].经济师,2021,18(07):232-233.
[3]汪晓丹,江蔚.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助力医院科研发展[J].中国总会计师,2021(05):48-49.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12-03
科研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是为新知识的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工作。因此,科研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方式。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有效途径。而我国现阶段产业变革时期需要培养大量具有创造力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如何将科研工作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
一、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示范性高职院校和职业教育攻坚单位,学院视科研工作为强校之本,在玉米、甜瓜等作物育种方面成果显著,是广西科技厅认定的第二批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广西玉米良种培育中心”,也是自治区主要农作物育种课题承担单位之一,同时学院在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生物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学院80%的教师都主持或参与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但学院教师也面临着教学和科研难以兼顾的困难。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开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高标准、严要求,项目研究时间长,尤其是作物育种等农类科研项目需要进行跨年度的连续实验,研究劳动强度大,耗费精力很多。虽然高水平的科研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能将本学科领域内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能会形成新的、系统的、科学的体系,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宝贵素材,但这些科研项目骨干研究人员既是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学骨干教师,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平均授课课程达到3至4门,年课时达到500多节,甚至600多节,此外还要承担指导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班主任或者行政工作等任务。因此,面临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教师精力有限,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而科研项目研究质量难以保证,出现一再延期难以结题的情况。
此外,学院升格后对高职生科研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缺乏利用科研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意识与途径。一方面学院缺乏学生科研的传统氛围。教师科研项目很少吸收学生参与,只是教师自发组织大二、大三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分担一些重复单一的实验工作。高职生主动参与科研的意识也不强,参与的学生数量也很少。另一方面学院缺乏学生科研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的保障。学院没有引导扶持学生科研活动的专门组织机构和管理措施,很少向大学生提供科研活动必需的经费、场所等条件,没有把大学生科研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和学院科研发展规划,学生的科研活动往往是自发和盲目的,科研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性的训练、培养。实际上涉及学生科研的教学环节也就是大三半个学期内完成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而这些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往往难以做深入研究,只是对一些表面的感性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罗列和文字描述,真正能深入做科研的学生比例很少,取得科研成果和奖励的人数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高职生最多只能接触到科研的初步感性认识,谈不上通过科研培养其创新能力。
美国学者纳尔福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有过精辟论述:在较低科研水平上,科研的增长由于智力的支持和激励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上升,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但是到达一定极限点后,由于过多的科研花费过多的时间和资源,则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这时二者是一种替代关系。因此,探索如何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具有现实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