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2: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合同规范化管理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须依照本法办理会计事务。”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真实、完整地办理了会计事务,也就是说,会计人员生产出合格“产品”了。那么,如何把这一合格“产品”—即会计档案保管好、使用好,是各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就拟把会计档案管理规范化和管理专业化结合统一方面进行探讨。
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对会计档案管理有了明确规定。但是目前的状况是:有的单位会计档案管理比较规范,有的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随意性比较大,有的单位在会计核算年度终了,把会计档案往库里一堆了事。没有专职档案人员进行管理,也没有配备兼职人员进行管理,谁需要资料谁都可以查找,严重违反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越来越重要。会计记录的经济活动信息都归集在会计档案中。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是各级政府经济信息统计基础性资料,是微观和宏观经济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单位负责人是否廉洁施政的重要证据,会计档案是经济活动综合的反映。
1.会计档案管理的专业化
会计档案管理的专业化,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包括了会计档案管理需要有专业化的队伍承担管理工作,有包括了管理会计档案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工作水平。
县团级以上企事业单位,会计业务量大的,应配备专职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应给出编制。国有大型企业配备专职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应从会计人员选拔产生。县团级以上企事业单位,会计业务量比较小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只有专业化,才能规范化。专业化是会计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专业化和规范化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会计档案管理规范的有序统一。
一个单位内部,有不同的会计主体:即一级法人单位,还有二级会计核算单位(即非法人分支机构或二级报账制单位)。不论什么样的会计主体,都有大量的会计档案需归档。单位内部还有不同的行业,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对象也不同,客观上也要求会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不能简单地把会计档案一归档就了事。造成经济信息资源永久沉淀,得不到及时开发和利用。
无论是上述何种会计档案的管理方式,都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水平。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领导层面上要增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意识会计档案对于本单位开展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潜在的经济利益;第二,给予一定的物质、经济支持,会计档案的收藏与保管需要一定的物理场地,保证会计档案的安全完整也是提高会计档案馆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第三,对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培训的支持,目前很多从事会计档案管理的人员对档案管理知识较为缺乏,或者是对专业性质较强的会计档案的管理缺乏一定的认识,所以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既有利于提高会计档案的信息质量和保存价值,又有利于提高对会计档案中蕴藏的信息的开发与使用。
2.会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禁毁损,散失和泄密。”明确了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和目的,就是要及时对会计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一定时期经济信息资源及时采集利用,可能会对经济社会有极大地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过了保管期限,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原经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价值也就随之终结。及时开发利用会计档案信息资源是关键,把握时代脉搏,需要不断学习型人才,才能有效开发利用会计档案经济信息资源。从开发利用角度看,也需要会计档案管理规范化和专业化。
会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建设。《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是各个单位对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对会计档案的立案归档、管理利用、编纂开发和鉴定销毁形成规章制度。实施的细则需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要建立制度保证会计档案的安全完整,这是会计档案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第二,要建立档案制度的保管制度,会计档案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日后的对于账目的清查鉴定的作用,因此需要建立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期限、范围、种类和使用人员的范围有明确的制度规定;第三,要建立会计档案的鉴定与销毁制度,虽然建立会计档案是为了防止财会人员,但是会计档案还是存在着一定保管规律,要对会计档案的要建立完整的鉴定制度,及时对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销毁,同时也要对销毁档案的流程和方法进行制度建设,即建立起销毁制度。
近些年来传媒集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集团内部管理的内容比较多,影响因素也随之增加,因此做好经济合同的规范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本次研究中以传媒集团经济合同管理现状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对如何强化合同的规范化管理进行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各行各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革,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对内容管理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传媒集团的业务范围比较广,包括:传告传媒、互联网科技、影视投资、金融管理和休闲体育等方面,业务范围逐渐扩展,针对管理内容的多样性,在实践阶段必须落实有效的规范处理形式,满足合同管理的各项要求。
一、传媒集团经济合同管理现状
(一)所属机构管理混乱
集团发展中对不同的所属部门有不同的要求,由于下属的项目部比较多,包括:广告传媒部、策划部、人力资源管理部以及财务部等,因此需要对各个所属结构进行精细化管理,满足管理机制的整体要求。但是在实践阶段存在所属结构管理不合理的现象,部分项目缺乏有效的规划设计形式,增加整体管理难度。如果出现所属结构管理混乱的现象,必然导致合同项目流于形式。
(二)前期项目审核不合理
在签订合同前,需要了解对方是否具备主体资格,合同必须保证公平性和合理性。但是在传媒集团的经济合同审核阶段,存在前期项目评估不合理的现象,部分不具备资质的集团参与到活动中,最终导致签订的合同无效。前期项目的审核显得至关重要,缺乏完善的审核机制,必然会增加合同管理风险,甚至对集团的经济效益造成损失。
(三)法律机制约束不到位
传媒集团的经济合同起到明显的职业性作用,在合同签订之前需要考虑到法律形式的具体要求,确定有效的约束管理形式。但是实践阶段存在法律及时不健全的现象,项目负责人自身业务能力不足,习惯于使用对方主体提供的格式签订合同,部分工作人员则没有及时对项目进行检查就在合同上签字,导致合同评审流于形式。如果在履行合同的阶段,双方存在争议,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合同,则无法根据合同要求,获得充分的索赔,增加了经济损失。
(四)合同资料管理失效
传媒集团的合同管理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能及时对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约束。因此在实践阶段需要做好跟踪处理工作,及时对建设项目进行诊断。此外随着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工作人员的法律防范意识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具体管理中如果存在合同资料失效的现象,物资采购以及设备的租赁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最终导致合同失去原有的意义。
(五)项目法律风险大
传媒集团项目部承担合同的签订工作,在签订前需要做好风险调查工作,考虑到所属项目的具体要求,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但是在履行阶段,需要对合同项目进行变更的时候,由于部分条例是口头约定的,没有按照项目条例履行,事后对方不承认,如果没有其他有力的证据,则会导致没有理论依据,项目部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项目部在合同管理和履行的阶段,如果忽视了对项目部门所属职责的有效划分,必然对后续管理造成影响。
二、集团经济合同的规范化管理措施
考虑到集团经济合同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以现有的职责体系为例,做好不同阶段项目管理工作。以下将对集团经济合同的规范化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一)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传媒集团的各项管理职责比较特殊,针对不同项目的特殊性,工作人员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当前在合同处理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纠纷的情况,企业外部形象受到影响,因此可以从实际情况入手,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时对各项条例进行对比分析。
集团可以借助自身改革发展时机,结合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合同管理的评审、签约和履行等程序的管理。分公司要对自身业务项目进行分析,按照合同机制的后续执行要求,进行动态管理,最终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二)提升工作人员管理意识
传媒集团在经济合同管理中可以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同时提倡全员管理形式。总公司和分公司需要了解规范化系统的要求,以责任考核形式为基础,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分公司在所属指标划分阶段,要采用层层管理和层层加压的形式,项目负责人、经营人员和合同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分工,对法律变革形式进行分析。此外开展合同法律法规教育,通过企业内部媒体造势,宣传合同法和建筑法,通过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强化全员
诚信意识。
(三)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传媒集团要建立有效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对各项活动进行分析。考虑到规范经营活动的要求,要提升经济效益,防范各种风险,起到维护自身权益的目的。针对职责划分不明确以及岗位要求不明的现象,可以开展组织管理形式,对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进行细化处理,按照具体要求落实管理制度。在内部管理中涉及到科技形式的应用、品牌策划、影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因素,要对各类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数据为支撑,最终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落实合同考察工作
传媒集团作为我国新型产业集团,其发展前景比较乐观,整体管理阶段,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但是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在管理阶段会存在不同程度问题,增加后续管理难度,在前期必须做好基础考察工作。包括对方的经济能力,集团内部管理形式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只有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践中,才能保证项目的有效性,避免出现严重的风险。如果合同包括附属条件,双方应在主合同中明确本合同的所有有效附件,经加盖双方印章后方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五)完善最后审核程序
律师和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涉及到的法律条款进行有效的处理,传媒集团在后续发展中会遇到很多风险,因此为了保证条例符合法律框架的基础要求,需要做好最后的审核工作。该环节也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扩展执行力度,以绩效考核体系为基础,做好后续的跟踪管理,直到完整归档。同时传媒集团要根据不同项目的属性要求,制定出符合本集团发展的不要版本的合同,将关键注意事项纳入到合同中,最终保证集团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1.人员管理
1.1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窗口每天必须准时开诊,佩证上岗,仪表端庄,衣帽整齐,环境整洁,接处方时应以“您好,我尽快为您配药,请稍等”的方式进行,发药时以“您的药请拿好,有关服药方法已经写在药袋上,请按要求服药,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的方式进行,让病感到十分亲切。
1.2.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培训和成人教育,积极参加职称考试,增加业务知识。每季进行业务知识考试,并和奖金挂勾,有效督促职工学习业务知识。
1.3.教育职工以集体利益为重,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做好药房工作。
2.工作管理
2.1.制订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责任,科室内进行考核。
2.2.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由药事管理小组定期对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并建立检查考核和评审计录。
2.3.规定了各种合格率,如处方合格率应达95%以上,药品报损率应小于1‰,药销的符合率达98%。并进行考核。
3.药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重大工程一般指涉及到社会主义长期发展计划,以及广大建设地区或工程辐射区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程,重大工程的类型包括重型水利工程、能源开发与利用工程、重点城市区域建设工程、国家交通工程等。每一项都足以改变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经济的建设形势。
一、重大工程的特点与意义
重大工程一般由国家或当地政府进行投资建设,投资的数额巨大,而且往往都是由政府向央行贷款来进行工程的建设工作。除了投资大外,还有建设周期长、建设情况不稳定、建设威胁因素多、技术难度高、对周边生态造成一定影响、投资风险大等隐患特点。
与隐患特点相对的是它的正面特点:可以带来重大经济利益、可以促进当地的地区发展、接受广泛的社会关注、具有很大的社会公益性。同时,重大工程可以带动当地的产业集中化,还可以形成一种产业辐射,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式有转变和调整的积极作用,所以说,进行地区的重大工程建设,既可以对当地的经济起到促进影响,又可以转换经济模式。
二、工程的规范化管理
(一)管理技术的必要性
重大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虽然工程建设方面的技术正在不断加强和改进,对工程的计划也逐渐成熟,但我们还是要意识到现存于重大工程中的不足之处,工程的管理者对“工程计划”重视的程度已经超过了“工程管理”,也就是说,重大工程对于施工的方法和技术已经掌握到位了,但是忽视了对工程的控制,控制力的缺失将导致执行力的下降,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重大工程的技术非常复杂,施工难度大,在参与建设的各个单位有可能是从全国各地选调来的建设人才和团队。虽然都是优秀的工程类人才,但是人数多、差异大、难统一。这些都需要一个具体的管理方案来进行规划,虽然重大工程进行的同时也会出台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但一般都是为了支持施工的顺利进行而设立的,对管理来说作用不大,且而缺乏系统性。在工程建设的许多环节中需要有效的指挥,对工程的整体性需要时刻强调,以上种种都是重大工程规范化管理技术出现的原因。
(二)规范化管理技术的定义
重大工程的规范化管理技术是指在对于工程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出的一套更科学的、更有效的、更便于操作的、更直观的工程管理模式。它的管理目标是从管理的各个方面提高施工项目的执行能力,并能最终保障重大工程的顺利完工。在它的作用下,会让管理工程的流程更加标准化,关于管理标准的制定主要由重大工程的监管单位,执行者为工程建设的所有参与者和施工单位。
三、重大工程管理规范化的技术分类
对工程的规范化管理技术的核心包括管理的程序化、格式化、合同化、信息化。其中,程序化指管理的执行、格式化指内容的形式、合同化指任务的目标、信息化指管理的手段。
(一)管理技术中的程序化
程序化意味着管理技术的一体化,从管理事务的各个流程开始明确具体内容。例如完成某一项施工任务的单位,以及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负责的区域建设完成度是否符合要求,管理模式以整体性为前提,按照相关的施工规定固定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制度。在细节上,要严格要求各个工作流程的指标,一般会生成管理文件发放到各个单位负责人手中。程序化的另一体现形式是它的流畅性,一切都在程序化的计划中进行,不过当创新型的工程技巧使用时可以在不违反整个程序化稳定的前提下去自由运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可以让程序变得更人性化。
(二)管理技术中的格式化
格式化的管理是为了让工程中不同的建设部门统一为一个目标而进行分工合作,以精细化的表格为载体,将工程任务数量化,直观地表达某一时间段的工程目标,既便于管理者监督工程进度,也方便各个施工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让工程的标准达到直观可视的效果,以表格数据的表现形式让工程指标尽量精细化、明朗化,在每一期工程的开始和完工后都要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汇总成表格或工作手册,以便于日后再进行工程的检查和研究。实行了格式化的管理办法后,就会对工程的完成度有实际的掌握。
(三)管理技术中的合同化
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合同化不只是纸质文件或者硬性规定,而是两者的结合和完善。单纯靠纪律性和单一的规定已经不能满足对重大工程建设的管理需求。在工程招标之前,工程的监管者就应该将具体的施工要求和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写进劳动合同里,在施工方接受了工程项目的相关合同后,工程方可正式开始。合同化的管理有利于监管者以强制力推动施工单位加强对项目的认真建设,而且把建设的标准都明确地记载进了合同要求中,一旦出现不符合合同要求的工程问题,可以依照合同条款进行相关的责任追究。合同化的管理模式是为了对项目和业务进行细致的管理和严格的执行,对违反合同条款的惩罚只是一种手段,保障重点工程项目的安全才是目的。
(四)管理技术中的信息化
“信息化”这一科学方法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可以运用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施工技术中加入科技信息控制技术,用来对数据的处理和智能的建设进行提升。另一方面,在管理途径上,信息化的管理通过网络传输数据作为主要检测手段,对工程的现场状况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各个施工场地的情况都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了如指掌。同时,将上述的程序化、格式化、合同化输入计算机内进行统一的模拟管理。在工程的相关标准、项目类型、建设成本、所需时间、人员工种等所有的必备信息存储进计算机系统后,可以将重点工程项目的数据库作为一个巨大的系统,由管理员分配各个项目给相应的管理部门,让他们对己方施工团队实施信息化的管理,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内的施工指标和目前进展得出自己的建设进度。
四、重大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实例
这里我们以国内著名的三峡水利工程为管理技术的示范,三峡工程的顺利完工与规范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有关。
(一)三峡重点工程简介
三峡水利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工程意义包括防洪抗灾、储蓄电能、帮助航运、调节支流等等重要作用。总投资额超过1800亿元人民币,建设时间长达17年,还要进行定期维护修理工作,建设的难度极大、技术要求极高、涉及科学领域极广,所以,对于工程建设人才和各个学科的知识需求量非常大,难以管理,这时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二)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三峡工程的负责总公司制定了“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该信息化系统中,控制了三峡工程中几乎所有的细节。它牢掌控着三峡工程建设资金的全部,同时内部包含所有已经签署的合同条约,在施工项目上,它拥有所有的设计图纸、每一张设计表格、每一个设计数据档案、每一份施工单位及项目负责记录。以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极大地提高了三峡工程的管理效率,也通过对数据档案的管理督促建设者更加认真负责,从而让三峡重点工程的技术安全得到了全面保障。
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重大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也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建设成果。对于工程的管理问题,一定要追求细致、高效、直观的技术模式。在规范化的管理下,工程的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各种高难度高风险的建设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零缺陷管理的基本要素有5个:公开,目标,界定缺陷,测量缺陷,奖励。所谓公开,即每个职工都要用书面或口头形式公开做出自己对致力于无缺陷工作的承诺。所谓目标,即公司为每项工作和个人确定现实的可操作的工作目标。在界定缺陷时,考虑到每个公司情况以及每项定货要求不同,对缺陷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西屋公司界定的缺陷有12个:
(1)没有按照计划工作;(2)在送货之前重复性工作;(3)从事了本来完全可以减少费用的工作;(4)低于用户或公司质量标准的工作;(5)高于用户已经确定为合理实用的质量标准的工作;(6)没有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7)没有事先具体计划、指导工人实行这些具体计划,并且没有事先采取必要的纠错行动;(8)没有有效管理成本;(9)从事了虽然能被接受但以某种方式导致其他高成本或延误送货结果的工作;(10)设立比实际报价要高的预计成本项目;(11)对预计成本项目的忽略;(12)没有满足预算要求。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 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着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 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 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公务员之家
(1)没有按照计划工作;(2)在送货之前重复性工作;(3)从事了本来完全可以减少费用的工作;(4)低于用户或公司质量标准的工作;(5)高于用户已经确定为合理实用的质量标准的工作;(6)没有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7)没有事先具体计划、指导工人实行这些具体计划,并且没有事先采取必要的纠错行动;(8)没有有效管理成本;(9)从事了虽然能被接受但以某种方式导致其他高成本或延误送货结果的工作;(10)设立比实际报价要高的预计成本项目;(11)对预计成本项目的忽略;(12)没有满足预算要求。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1)没有按照计划工作;(2)在送货之前重复性工作;(3)从事了本来完全可以减少费用的工作;(4)低于用户或公司质量标准的工作;(5)高于用户已经确定为合理实用的质量标准的工作;(6)没有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7)没有事先具体计划、指导工人实行这些具体计划,并且没有事先采取必要的纠错行动;(8)没有有效管理成本;(9)从事了虽然能被接受但以某种方式导致其他高成本或延误送货结果的工作;(10)设立比实际报价要高的预计成本项目;(11)对预计成本项目的忽略;(12)没有满足预算要求。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Abstract: the supervision work is any a construction must exist in one of the work, and the supervision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supervision work whether to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role.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supervision site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content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Establish the sit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Content researc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局面。而对于任何一项建筑工程来说,现场监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现场监理是否规范化直接影响到监理工作的效果。以下笔者针对建设工程现场监理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建设工程监理现场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一项建筑工程项目来说,除了建设企业、设计单位、施工企业以外,监理企业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现场监理工作是否规范化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投资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监理工作规范化可以有效的保证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投资,由此保证建筑工程可以顺利、高质量的完成,这对于建筑企业以及整个建筑项目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建设工程监理现场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1.监理公司的选择应通过招标进行
通过招标来选择监理公司是建设工程监理现场规范化管理的前提。建设企业只有首先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工期、资金投入等特点的要求来选择监理公司才能保证监理现场的管理可以达到规范化的水平。例如总监理工程师的选择、监理团队基本组成等。并且这么做还可以保证监理目标可以有效的实现。
除此之外公平的招标可以有效的加快监理行业的公平竞争风气的建立,为监理行业的规范化起到了良好的影响。
2.具体的监理工作细则应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
我国最近颁布的《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以及相关的规范表格,规范性格式针对监理企业产生了种种的影响:(1)大量节省了规范和细则的编写时间;(2)规范式格式更利于同行之间的交流;(3)规范式格式符合哲学观念中的“形式上相对,内容上多变的“的原则,并且也满足规范管理的种种要求。
但是客观的来说,规范式的格式也会带来一些弊端,例如很多总监为了一味的节省时间而不去考察工程的具体情况而是进行抄袭,近几年我国监理行业中的抄袭问题十分严重,例如很多企业都只将房屋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更快就进行编写细则,例如楼层、面积等信息的更换。
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规范式格式,所谓的规范式格式细则编写是指针对可以通用的部分采取填空的方式进行填写,而不符合的应根据实际施工中的方式和措施进行编写,编写必须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进行和变更进行编写,坚决抵制完全抄袭的情况出现。
3.施工阶段的监理
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是整个监理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一般来说,准备阶段的监理、工地例会、建筑施工过程控制以及验收是较重要的四个环节,以下笔者一一的进行分析。
(1)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主要是监理企业对自身以及施工单位事前规范管理的特征进行掌握,由此能够体现出监理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控制能力:a.监理企业的总监以及所有的监理人员都必须要参加技术交底等相关会议,监理人员必须根据分工来掌握整个工程项目的相关技术要求,并做到对所有的相关制度都有所了解。b.监理企业应根据合同的要求针对施工单位以及分包单位进行资质检查。c.监理企业必须针对施工条件进行核实,例如施工许可证等。
(2)工地例会
工地例会可以很好的起到信息交流以及协调的重要作用,通过工地例会可以以协商的方式解决很多矛盾问题,是规范化、透明化操作的重要体现。所以目前工地例会已经成为很多建筑施工相应的制度规范之一。而工地例会应注意以下几项:a.在会议开始之前必须要针对会议做好准备,将一些合同在执行时容易出现问题的事项都一一列出;b.在工地例会中要将双方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而监理人员应在其中要起到引导和提出解决、协调意见的角色c.在会议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相关的记录,这些记录资料在未来都是重要的信息,所以必须要妥善保存。
(3)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工作
对于监理人员来说,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工作是监理人员最关键也是最实际的工作。一般的建筑工程都具有工期长、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所以建筑企业才需要聘请监理公司针对建筑的施工进行监督控制。一般来说监理人员针对建筑施工的主要控制有三个方面: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以及工程的投资,也就是说监理人员必须要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时不会出现质量问题,建筑工程的进度不超出规定范围以及建筑工程的成本不会逐渐增大。但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监理人员在整个施工中只起到了监督检查的作用,而实际的工程设计以及施工都是由设计人员和施工队伍进行的,所以控制工作是监理人员的主要工作,这里必须要针对监理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也就是说监理人员只是协助建筑企业将建筑工程按照设计的要求做好,监理人员只是协助的角色。
(4)验收工作
验收工作是最后一环节的工作,验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针对质量进行检查。首先监理人员应根据相关法律以及合同、设计的标准来进行检查,一旦出现不合格的现象,必须要及时进行整改;其次监理人员应针对工程中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和整理;最后在检查完毕之后,在竣工报告中签字。
4.合同管理中的索赔问题
由于甲、乙双方都出现没有良好执行合同的现象,所以此时监理人员就应该进行相应的处理:(1)监理人员必须搞清楚责任的归属;(2)根据合同针对索赔进行公平的评价;(3)以书面形式提出自己的建议。
5.监理相关资料的管理
监理资料的完整与否对于建筑工程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资料的分类和整体工作;(2)做好资料的保存工作;(3)做好资料的交接工作。
加强建设工程建立现场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1.加强监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在整个过程中监理人员不仅仅要针对工程问题进行监督,也要针对甲、乙双方起到协调作用,所以监理人员的素质以及相关能力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否则监理人员根本无法胜任监理工作。
2.严格要求监理人员按照有关规范进行工作
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监理人员必须要认识到这点,并且在监理工作中切勿出现按照个人想法进行工作的情况,必须要严格按照有关规范的规定来进行监理工作。由此才最大化的做好相应的监理工作。
3.监理公司应加强内部管理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内部管理的优劣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对于监理企业来说,尽管监理企业在整个工程中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但是监理的作用却不容小觑。所以监理企业应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要针对所有的监理人员都进行规范的管理,最终才能保证监理人员的实际工作可以满足监理工作的要求。
四、结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投资直接影响到使用者以及建筑企业,而监理人员可以有效的控制建筑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投资。所以我们必要重视监理工作,认识到监理工作的重要性。而现场监理工作是否规范化对于整个监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逐渐的加强监理工作规范化的进程,让我国的监理工作真正的起到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兴来.我国建筑工程监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企业文化,2011(15)
[2]赵亚楠.建筑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企业技术开发,2011(06)
一、当前我市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目前,在我们四平市虽然有了一支稳定而发展的企业人事档案干部队伍,但这个队伍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还不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特别是进入21世纪,熟悉人事档案内容,能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二)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目前,在四平市部分企业单位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档号不规范;第二,案卷标题不规范;第三是大部分案卷缺少卷内目录;第四是组卷混乱现象比较严重。
(三)现行档案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我们四平市企业职工档案由多个部门管理,部门分工交叉重迭。如当地人才交流中心档案室管理当地、外地大中专毕业生职工档案,企业人事部门管理着固定工身份、合同制身份和临时身份的职工档案。这种管理方式,有悖于企业实行的全员劳动合同制,给企业的职工管理带来诸多麻烦,不利于维护职工个人利益和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企业改制后,没有了上级主管部门,企业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渐减弱,职工档案或有或无的责任问题无部门追究。对已建好的职工档案,因人员变动等原因得不到妥善保管而丢失,职工在调动工作时找不着档案或把档案长期存放在个人手里的现象也很多。部分企业为达到控制职工的目的,扣押职工档案,使调离的职工办不成调动手续,造成人走多年,档案还在原单位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职工档案管理的规范和安全,同时也侵害了职工的个人利益。
(四)档案保管条件太差,影响了档案的安全。档案管理的软硬件建设配备较差,档案室达不到安全保管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也是得过且过,责任意识不强,档案业务不熟悉,年复一年,档案管理形成了恶性循环,出现了档案越管越差,越管越少的现象。
三、职工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工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应适应企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发展需要,企业职工档案由现在的多级分散管理要逐步过渡为集中统一管理,有条件的企业独立管理职工档案,条件不具备的企业可以让地方劳动人事服务中心代为管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等档案也可以由地方劳动人事服务中心代为管理,这样既能有效地保障了职工的个人利益,方便了企业对职工或职工档案的管理,避免不利于职工档案保管和利用等现象的发生,积极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加强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确保企业职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为了地方经济发展,为了企业职工档案规范化的管理,笔者建议地方档案行政部门、劳动人事保障部门应从实际出发,是否联合制定一个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规定或实施意见,不论企业规模的大小,都必须建立统一、标准和规范的职工档案管理体系,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进行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每年要定期对辖属企业进行一次严格的职工档案执法抽查,对职工档案达不到要求的,要根据《档案法》的要求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必须做到不手软,不走过场,以法办事。
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毕业后,其档案资
转贴于
料应统一移交所在地劳动人事档案服务中心档案室实行综合管理。当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后,劳动人事服务中心档案室可根据企业自身管理情况,逐步地将职工档案移交企业管理或继续由劳动人事服务中心档案室负责保管。
一、引言
中药是由三部分组成,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是我国一大瑰宝。在中国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其中中药饮片是在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根据药物自身性质制作出来的,对中药饮片进行特殊加工炮制以后制作而成的中成药,都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中药企业是集管理,技术,经营三位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一方面为患者提供疗效可靠,质量很好,使用方便的药物,还需要执行国家相关药品的法律法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药企业必须加强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争取为广大患者朋友提供安全与有效的药物,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行,实现信誉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下面我们对其中药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进行了论述。
二、中药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方法
中药企业管理首先要系统化,要针对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出规范化的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采购与验收制度。从中药材到饮片的过程是实践中药炮制理论与技术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包括了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又遵循中医药理论,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饮片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中药行业企业大多是小规模,设备不齐全,生产技术落后,环境恶劣,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对中药企业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首先要对中药饮片实施GMP管理,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制止出现企业经营混乱的现象。国家药监局也发出通知说,饮片必须有批准文号等,没有批准文号以及不合格的药材不能再继续生产和销售。中药市场药材质量鱼目混珠,参差不齐。中药企业的采购部要在采购的每一个环节上做好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完善规范采购,验收的工作流程。并且从源头上牢牢控制药材的质量。在采购药材的过程中要实施规范化的招标标准,严格检查进货商的药品许可证,生产经营许可证以及相关证件。并且要货比三家,关注进货公司的实力背景,信誉和别人对它的评价。必须是获得GSP认证过的企业。此外必须要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书,定期对进货商的药材质量进行严格检查,避免药物从一开始就出现质量问题。如今中药市场,药材的供应渠道管理仍然处于混乱的状态。质量问题也层出不穷。主要问题在于药农,市场这一环节。所以中药企业的采购员从市场采购药材要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增强监督制度,制止随意采购药品的行为。加大市场的监察力度,杜绝出现采购到以次充好的药材。在验收从进货商那里得到的中药材的时候,必须做好这项工作。这一点对于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中药材从进货商那里采购回来以后,应该有采购部以及质量检查部门一起验收。入库前要对中药材的质量,产地,数量,规格,等级,要进行严格的观察,发现质量存在问题的药材应该立即要厂家提出疑问,进行交换。除此之外,还要对采购验收环节上,必须要由经验丰富的采购员进行。验收上不能少于两个人的存在。验收人员要按照法定标准以及合同规定对购进的中药材进行验收,验收的时候应该对中药材的包装,标签,以及相关的要求开出的证明和文件进行详细检查,验收的药品批次要进行验收记录,验收记录应该包括供货单位,数量,到货日期,以及产品规格,生产厂商,生产日期,以及质量情况。验收情况和验收人员必须签字。中药饮片需要有批准文号和生产批号,特殊药品要进行更加严格的验收制度。2.中药材保存的规范化管理。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中药材很容易发生潮解,酶变。所有中药材的保存环境也是一个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环节。这直接影响到中药材产品的质量问题和企业的收益问题。通常情况下,是将中药材做好防潮,防虫害的标准。首先,对中药材进行科学地分类,对仓库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然后按照药品的不同习性以及制作工艺,制定不同的储藏方法。比如冷藏,干燥储藏,密封等。仓库温度常年控制在10℃到20℃的样子,湿度控制在30%到70%的样子。中药材在保存与放置时候。需要根据不同性质,而制作特别的处理。仓库的药材不要放置太密,要注意保持通风。其次,定期检查药品储藏是否合格,发现有质量存在问题的药品要及时地处理掉。定期对实验室的药品进行抽检,淘汰质量不合格的药品。特殊药品的检查需要更加地严格,容易虫蛀,发霉的药材需要增加检查次数。实现药材的监督检查工作的合理化和有序化。确保中药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3.做好调配,核对以及用药咨询工作。中药企业应该有专门的部门人员向外界客户详细介绍公司产品的消息。中药企业的产品的调配必须是有药师参与,亲自调配,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对相似药名和相似药效的药物进行周密性调配,然后对一药多名,一药多地的药物要注意区分。特殊药材的调配要特别注意,有毒药物的剂量问题按照中国药典的记载,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以内。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公司员工定期进行合理培训。
三、中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对于中药企业来说,规范化管理是从中药管理的相关环节和相关主体进行简单的论述,它的意义在于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临床用药的安全,切实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其次,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控制住药品的质量问题,谨防假冒伪劣产品对中药市场的影响。对于市场竞争上来说,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信誉和知名度。实施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杜绝药品质量问题,从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将药品的消耗量降到最低。所以说中药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对中药企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结语
中药材的质量对于临床效果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临床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药材的品质,对药材的加工,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完善监督工作,以满足公司产品对于临床上的用药需求,真真正正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着想,确保人民的用药安全有效。对于中药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做出了简单的描述,来展开。具体内容还需要根据中药企业的综合评估和相关因素来展开探讨。这篇文章主旨在于与同行人士进行交流与学习,希望让更多地中医药爱好者参与到医药管理工作当中,为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作者:张茜 单位:宁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翠静,崔红霞,鞠文建.中药材管理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08(11).
[2]许琼,赖红.中药材保管技术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08(14).
[3]王海燕.略论中药仓库的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03).
[4]朱式夷.中医临床治疗及方剂运用的规律探讨(续)[J].中医杂志.1958(09).
[5]李兴培.乳糜尿的中医临床治疗研究鸟瞰[J].新中医.1988(08).
[6]沈敏南.升降药并用法举隅[J].湖南中医杂志.1991(03).
[7]张磊.漫谈药量大小变化对治疗的意义[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6(04).
中图分类号: F71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47-1
最近几年来,农机专业合作社有了良好的发展,为农村建设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然而,其中还存有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缺乏相应的机制与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常的发展。如何做好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在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全面了解自身状况的基础之上,构建一套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模式对其各个方面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 做好计划方案,有效运用资源
1.1设定方案的注意要点
做好相关的设计方案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要想保证计划方案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首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目的有方向地开展设计;其次是为完成农作物在播种前、生长阶段以及成熟收成时期的作业任务,就需要农机专业合作社把相关机械操作应用到农田中,可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继而提高了的农民的收入;再次是农机专业合作社要具备保质保量、一定的经济负担,根据农机的性能,妥善安排作业强度;最后要按照农民的相关标准,采取设立作业合同的方法。
1.2设定方案的措施
根据计划方案应用时间,可有长期方案与短期方案。让二者有效整合,紧密联系,就形成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计划方案机制。在设定方案的时候,在综合其影响因素如作物种类、耕地范围、播种方法、经营模式、机械化程度等方面的基础上,按照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数量、机械型号、经济剩余等情况,制定长期方案,如年度方案、五年作业方案。
2 加强机务方面规范化管理
2.1农机使用
2.1.1农机进行农田作业的时候,其运作要与相关技术相符,禁止不按操作规章进行机械运作,设置作业质量检测机制,确保农机能够按时完成其规定的工作量。
2.2.2对最近采购和维修过的农机,要根据操作规章开展试运转的测试,并记录技术档案信息,在检测技术状态良好之后,才能用于生产。
2.2.3根据农机作业方案,在农机作业之前划分作业区域,设置好作业路线,并对作业人员开展有关的培训。
2.2.4按照实际情况,有效编制农机,合理分组,体现较高的作业效率。要保证农机没有质量方面的问题,其各项指标都能满足农业技术的要求。
2.2农机维修
2.2.1农机合作社要设立农机技术维修保养管理制度,根据农机各项参数确定其保养周期,达到技术保养的要求,让待用的农机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2.2.2维修农机时,尽量做到不泄油、不滴水、不跑气、不漏电,对一些残渣进行清理,密封好柴油箱口、汽油箱口等,确保其性能完好。
2.2.3要做到农机的定期修理工作,要保持其能够灵活地进行操作、运转、升降,防止其松动、变形、生锈、钝刀等。
2.2.4设置油料仓库、配件仓库和农机存放仓库,配有保养室,并保持干燥整洁,设有相应的防火、防潮设施。
3加强财务方面规范化管理
3.1财务预算管理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财务预算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按照生产目标,确保在达到农业生产对资源的要求量的同时,考察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财务预算的设计方案,要根据设计预算的规定,把去年的工作量作为前提,设置今年的定额标准,再设置作业成本预算。
3.2成本管理
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成本管理是为了激发合作社成员的热情,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基础上,对正常生产各流程进行有效管理,达到用较低的耗费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先是完成成本管理的安排工作,例如设定开支范围、树立成本核算的目标等;二是设立成本核算任务,如油料支出、维修支出、工作人员出勤率等,最终降低了作业的成本费用。
4 加强劳动方面管理规范化管理
农机专用合作社作为用农机进行生产的单位组织,应该设定劳动部门,调解好劳动分工和协作,有助于建设正常的生产秩序,使其有预算地进行生产、不断增加劳动效率和管理水准。
5 结论
基于以上论述,要想构建一套有效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模式,就必须先做好设计规划方案,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加强农机专用合作社机务、财务、劳动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证其规范化,科学合理地对现代农机合作社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刘青云,陈晓青.浅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南方农机,2012(5).
一、深入调查研究可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工程项目及活动
规范化的本质即标准化和程序低级,工程项目不应以一项建筑工程来理解,它应包括工程前期研究,设计、勘测、招投标、承包施工、投入使用、维修服务等各个阶段;各阶段有些活动有重复性、有标准、可以用技术指标量化的应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应在充分调查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具体工程项目哪些活动可以实行规范化管理,哪些不能实行规范化管理。防止一切,不符合条件的就暂不实行规范性管理。例如工程项目设计规范化;在某些城市的项目中已引入工程单价衡量标准的指标,可以防止设计片面追求外观独特、豪华和结构过分保守,使得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承担责任,努力降低不合理造价,提高了投资效益。同时这也要求设计单位应充分了解基本的施工技术、施工手段,熟悉各种建筑材料的性能与使用,不能闭门造车,设计出影响工程项目使用功能和质量的方案,杜绝了铺张浪费。但同时建筑风格的设计没有一致的共性和重复性,就不能简单以某种规范来限制要求,应允许设计人员进行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二、逐步建立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性制度
建立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性制度对进一步规范工程项目管理的行为和基本做法,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符合条件的工程项目管理活动,尽快颁布、实施项目管理规范性文件(包括指令性和指导性规范文件),形成同一种工程项目管理活动规范性的程序。不能忽视程序或任意减免规范性程序,任何一点细节的疏漏都可能对管理的规范性造成破坏,进而降低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并减少效果。
三、积极落实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性制度,并不断补充完善
任何一项制度或者理论,首先从实践中来,对实际经验进行概括总结,最后它仍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对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性制度,首先要积极落实,认真推行,它执行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它的生命力例如造价管理新的国家标准“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已在很多地方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真正落实下去了。在实行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性制度的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建设行业协会、建设单位等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者、专家和施工参与人、项目管理人员对管理规范性制度的实践进行认真总结,分析优点,找出缺陷或不足之处,及时修正、补充,使之逐步完善和发展。
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性不仅是世界潮流、对外开放的需要,更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进行现代化大生产前提条件。工业革命取代农业革命,使人类劳动生产效率飞跃增长,其基础就在于工业生产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即规范性。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也必然能极大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效益,使中国的建筑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施工阶段是把设计图纸和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是实现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主要阶段。一般在施工阶段承包合同价已确定下来,造价控制的目标已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人的作用,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工程成本管理以及工程造价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积极推行项目经济责任制,不断完善项目内容的岗位责任
目前,大多数施工单位对项目经理部的监督机制还不完善,对项目经理的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从项目内部管理看,项目经理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平和能力相差较大,或者是责任心不强或是财务上控制不严,容易造成资金流失,这些都会加大工程成本,降低施工企业的利润。同时,项目管理人员经济观念不强,在项目内容,搞技术的只负责分工技术和质量,搞施工的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款,搞材料的只负责材料的进场点验工作,表面上职责分工明确,各尽其职,但实际上当合同价款确定后,唯有成本管理才是增效的有效途径,而这些分工却不约而同地回避了成本管理这一核心。因此积极推行项目经济责任制,不断完善项目内部的岗位责任制,树立全员经济意识,建立起一套责权利相结合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对于加强成本、降低造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项目经理,把工程成本控制与项目经理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充分调动项目经理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在抓好工程质量的同时控制好工程成本,并协调好项目内部管理人员;对施工人员,则应搞好生产进度,严格按图及规范施工,严格质量关,尽量减少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的返工或返修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五、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组织实施
施工组织设计是以指导施工准备乃至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其内容视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施工复杂成都、工期要求和建设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指导项目部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的施工方案不同,所需的费用也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因此,在施工前应组织包括技术、质量、施工、机械、材料、劳力等相关人员,共同研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反复斟酌,优化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所选择的施工设计或施工方案组织实施。
六、抓好机械与材料管理
安装工程所用的材料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60%-70%,因此在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中,材料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作为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工程所需材料不仅要进行货源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供货信息,尽量寻找货币和价的最佳结合点,而且学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计算实际需要的材料、设备总量,编制好需求计划。在施工中做好旬、月计划,要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运转和现场场地实际情况以及工程进度需要,合理安排施工所需机械的进退场,特别要注意材料的保管,以免出现如水泥在保管中因违规堆放出现受潮及底层结块、钢筋未垫好而出现锈蚀导致不能使用等现象,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保管制度,建立材料价格信息中心和材料价格监督机制,提高采购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货比三家,质优价廉的购买材料,减少工程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七、加强过程控制,抓好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