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2: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科学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河北金融学院;
3、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一、引言
金融学的研究起源于货币,金融学一开始就是对货币与金融及其漫长演进史的研究。金融学作为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存在则是从1939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件:一是美国金融学会(The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于1939年成立;二是《金融学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于1946年出版。从学科领域拓展来看,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四个方面基本命题:有效市场理论、收益与风险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从发展的模式看,西方国家金融学演进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第一,经济学院模式。货币金融学成为经济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为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依托经济学院培养具有宏观金融经济分析与研究能力的金融人才。第二,商学院模式。公司金融学成为管理学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主干课程为公司金融学、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依托商学院培养具有微观金融分析与实践能力的金融人才。对于我国,则经历了30年的“大财政、小金融”格局,只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金融学才真正获得新生,但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般的做法是:在开设主要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公司金融学》等微观金融课程,这实际上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发展模式。
二、工科院校金融学定位与重点建设公司金融学的意义
偏理工科类的多科性院校,尽管开设金融学专业较综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要晚一些,经验和积累要少一些,但是这类院校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具有现代金融学数理基础――理工学科方面的优势。长期以来,这类院校在数学、物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稳定的教师队伍,集聚了相对良好的教学资源,非常有利于培养对数理技术要求较高的微观金融人才。二是具有历史积淀少、转型便捷多的优势。相对于以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为主要课程教研见长的综合财经院校、工科院校历史积淀不多、教师等教学资源较易重新组合、重新优化,能够很快转型而定位到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三是金融产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公司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提出了对理工与金融等复合性人才的巨大需求,从而为理工科背景的院校拓展金融学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定位于商学院模式更适合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有效沟通能力,做到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因此,具体到课程开设和学科发展上,应该给予公司金融学等课程以核心课程的地位。就目前而言,工科院校将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微观金融领域和公司金融学,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第一,就改革可行性而言,西方的两种模式中,相比较而言,经济学院模式对宏观经济金融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的依赖性要强一些,理工院校一般不具备这些先天优势资源。而对于商学院模式,无疑更适合理工院校,办学成本较低,资源整合和优化更为便利,创设或转型更加可行。
第二,就服务国家建设而言,在世界和中国的经济、金融实践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和趋势下,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建设显得严重滞后。21世纪的金融、经济实践,已不再局限于以银行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形成的围绕货币银行学进行课程教学、以银行为中心来展开研究的格局,也已不能适应这一变革和发展了。“宏观金融”和“间接金融”正在与“微观金融”和“直接金融”相融合并向以后者为重点的方向演进。
第三,就金融学课程创新而言,有利于纠正两种不良创新行为或避免两种“误解”。其一是认为改革传统金融学课程,就是将宏观金融微观化,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等加入微观金融的内容,在教学上增加个案研究或案例分析。实际上,以货币银行学为核心的金融学研究领域、方法和人才培养,与以公司金融学为核心的金融学差异很大,不可以简单处理为“微观化”,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创新。其二是将公司金融与会计学、财务学混同起来,认为加大会计学、财务学等课程的份量就是微观金融课程改革。尽管公司金融学与会计学、财务学都需要使用会计工具、分析财务报表等来从事教学与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出发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将公司金融学纳入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可以少走弯路,有助于金融学进行“实质性”创新与发展。
三、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课程教学界定与内容拓展
公司金融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融资理财为主的传统理财阶段;第二阶段,以融资、投资和并购为主的综合理财阶段;第三阶段,以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金融理论与方法进行风险管理为主的理财阶段。一般认为,公司金融学讲授的是微观金融的基础性课程,其基础概念和原理是围绕“3C”展开:Capital Budgeting(资本预算),是企业为了增加企业价值,进行比较和选择长期资本投资项目的过程;Capital Structure(资本结构),是企业除短期负债以外的全部永久性和长期性资本占用项目的构成以及构成项目的比例关系,目的是企业通过安排企业资本中的负债和权益的比重,从而使股东权益价值最大化;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公司兼并收购行为产生的公司控制权转移问题和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这三个部分构成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教学内容。
在完成上述阶段教学的基础上,相应地拓展以下教学内容。
1、公司金融学研究领域的拓展。首先,需要进一步讲授公司融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延伸到企业重组与并购领域,如结合当前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分析其对公司并购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延伸开设新的相关课程,如企业并购理论与实务、公司并购案例分析等。其次,根据工科院校的具体学时设计情况,进入到第三阶段,讲授风险管理理财的相关内容,如结合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讲授投资、融资、重组、并购中的各种风险,进而结合当前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讲授其对金融业、经济实体的影响等,也可以另外开设风险管理或金融风险管理与实务课程,完善公司金融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公司金融学研究方法的拓展。为了在公司金融学的教学中反映该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需要突出两个方面的研究方法:(1)行为公司金融学主要从两个视角来展开研究:一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理性的条件下研究其对非理性市场的反应;二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非理性、存在心理偏差时研究非标准偏好与判断误差对公司投资、融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2)法和公司金融学是法和经济学的延伸与发展,其所侧重的是公司的金融行为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企业金融,而是经济活动中的合法主体法人“公司”的金融行为,认为公司理论是公司金融学的基础。
四、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材教法改革与创新
现阶段可以归为公司金融学的教材繁多,教材名称也各不相同。1998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陈琦伟主编的《公司金融》,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公司金融学教科书,是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需要并按国家“九五”教材规划要求组织编写的。随后陆续出版的教材多达上百种,如《公司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应用》、《公司理财原理与实务》等。但是,由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师主编的公司金融教材非常的少,因此,组织编写适合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需要的公司金融学教材十分必要,围绕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目前主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增减三性”上。(1)减少宏观性,增强微观性,加强微观经济金融行为的课程内容,加强适应各种经济金融主体人才需要的培养力度。(2)减少理论性,增强应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材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需要信息的归集。(3)减少封闭性,增强开放性,注重公司金融学科前言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吸纳和掌握,教材要动态反映理论与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2、引导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积极引导。一方面,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与实力雄厚的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拓一种“开放式”培养公司金融学科师资人才。另一方面,立足自身,积极转型,整合内部教师资源,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一批具有从事财会业务和金融业务资格、高级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职称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技师。
3、创新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具有绿色环保、直观形象、信息集聚特点的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一是加大案例教学份量,精选案例和典型时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采用联合授课方法,聘请业界专业人士,分担部分教学与实践任务,将学校教学平台延伸到社会。三是增加模拟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中嫁接“中转站”,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可以考虑课程考试、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和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4、改革实践环节。现阶段,尽管各高校增加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但份量偏低。财经院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级金融本科的培养方案显示,包括军训、实习、学年论文、课外活动在内的实践环节学分为26学分,占全部总学分162学分的16%。工科院校如吉林大学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重仅为12.6%。因此,需要花大力气来改革实践环节。一是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要兼顾金融与非金融领域――应放在资本运作频繁且投资、融资业务较多的经济实体企业方面。二是积极鼓励课外上机实验,学生应充分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实验室从事收集信息、研判市场、模拟投资、熟悉操作,乃至拓展视野、教学互动、发现问题和研究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科研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注: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教研课题“凸现工科院校优势的应用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亦春、林海:金融学范畴界定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二)我校金融数学方向课程设置内容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信息化教学
教学管理是高校建设中的主要管理任务,它以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行政型的管理模式为主,但是在“双一流”环境下,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阻碍了高校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对于金融学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前沿学科,必须改变这种管理模式,寻找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促进金融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专业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专业,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主要研究现代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整个金融经济的运动规律。该专业课程内容包括:关于银行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理论与实务,关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理论与实务,关于金融宏观调控及整个金融经济的理论与实务,以及关于金融管理特别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金融学作为近30年来快速发展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前沿交叉学科,其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学内容陈旧已经无法适应其本身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加强其对于实践的指导性,则成为现阶段金融学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高校传统金融学教学管理模式现状
我国高校现行金融学教学模式在当前阶段不利于高校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金融学教学模式缺失人性化。教学过程模式比较呆板,灵活性不强,只能按部就班地把课程大纲规定的课程全部学完。否则就无法取得理想的学分,影响毕业。而且所有的教学活动从该专业设置时就已经设计好了,不会作丝毫变化。但是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往往需要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人才。这使得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从不切合学生的个性,也不切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其次,传统金融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两大关系,从而导致学生主动性不强、学习过程中缺少积极性。一是忽视课程内容同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割裂了经济社会运行实际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往往使学生越读书越偏离社会需求,在出社会时,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个关系是教师忽视学生自身发展同课程内容设计的关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所在,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金融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内容。这种忽视学生的教学方式同当下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也无法科学反映出教学的质量。总体来说,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再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缺失自主化。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机构由校、院和系三个不同层次组成。这三者属于层进式的附属关系。高校的整个发展计划、教学计划、教学政策等全部由高校制定。学院得到了这些“指示”之后,再下达给各个院系,系里的领导再把教学计划等交给教务处,由教务处来具体落实这些事情。院和系这两级机构只能传达学校所制定的文化或精神,没有任何决策权,只有充当配角的份。所以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院和系的自主全部被扼杀了。最后,教师绩效评价模式缺失实用性。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已经形成,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只是依据教学管理目标,对教师所取得量化结果进行评价,但是无法量化的教学责任心、教学创新性以及教学质量却不能得到肯定的、良好的评价,所以很多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并不重视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是追求教学的量化结果,导致教师的绩效评价不能围绕着教学效果来进行,绩效评价的实用性无法体现。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管理新模式探究
如何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取得较大的管理成效呢?一是要重视师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保障等都离不开教师。教师授课之前必须熟悉教材,如果教师不能主动地、能动地熟悉教材,则无法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内容;当教学内容确定之后,要想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群体的学习和探究中;当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要检验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反思,当发现问题时,又要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措施,从而保障教学目标的效果。二是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正确认知。观念能够影响主观行动,因而在金融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首先树立起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当下形成正确的、科学的认知。同时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了解掌握市场对于业内关于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定位各个学生的培养方案。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教学工具等等。此外还要求学校能够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提升教师的职业化能力和专业素养来保证教学活动、教学计划更具针对性。三是加大课程教学创新力度。大数据时代和“微时代”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是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翻转课堂正是传统教学结合计算机网络而出现的新的教学模式。它是由教师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供学生课前自学,再在课堂上通过参与、合作、讨论、提问等方式辅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从而能熟练掌握新知识。它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集自主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翻转课堂的本质不是如何使用微课,而是如何更好的使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四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队伍是一门课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而高质量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由于金融学是一个具有交叉性、前沿性特点的学科,因而要求教师对于国际上的相关前沿具有一定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养,对金融学整体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了解。这一方面需要相关高校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教学调研、培训等活动,让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要求教师展开自我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增加对相关课程理解,使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将职业、行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五是健全评价机制。加强教师绩效评价工作的实用性是发挥大学教师在高校教学管理重要作用的最佳途径,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既要遵循原则性,但是又不能缺失实用性。必须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价值,从而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首先可从多方开展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考察,并打破传统的单一化评价模式,保证评价的综合性与合理性。其次应保证评价范围的全面化,不能简单地使用定量评价的方法,不能把管理的重点仅仅放在教学和科研的“量”的评价上,而应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互相结合,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定性的评价。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结果中,对教师的教学责任心、教学创新性以及教学质量等就有了明确的了解,提高了教师绩效评价的实用性,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金融学专业作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人文学科,一方面涉及到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其内容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课程完全可以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而且有吸引力。课堂作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根据地,用来分享观点,解决学习问题。总之,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可以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更充分的准备和把握,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期待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学技术,2014,24(2):5-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与巨额国际资金流动使国际金融从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逐渐成为既有成熟理论体系又有独特实际技能,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操作的独立学科。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国际金融活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国际金融理论的研究以及国际金融技术使用与创新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国际金融方面的人才需求强烈。鉴于此,我院于1996年开始开设国际金融课程,尽管目前没有金融本科专业,但7个本科专业中,除会计专业外,其他专业均开设了国际金融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在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将10多年建设,国际金融教学各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中,国际金融的内容涉及也非常广泛。对于我院7个本科专业而言,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都必须掌握,但由于学时有限和专业不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其他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取舍和改革,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合适内容充实到教学当中。对于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重点突出国际金融宏观部分的内容,主要围绕经济开放下的外部均衡问题展开,研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理论、汇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储备理论等,从而揭示一国经济开放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的规律。对于其他5个专业,由于属于管理学科,应侧重讲授国际金融微观内容,如外汇管制、外汇风险管理、外汇市场交易、国际结算业务、衍生工具交易等相关内容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必要调整和删减,可以突出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另外,应鼓励任课教师重视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最新的国际金融前沿理论和当前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心环节。应彻底改革传统上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填鸭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将基础理论寓于讨论之中,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选择适当的讨论选题成为课堂讨论的关键。首先,讨论的选题需要充分运用国际金融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因为讨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理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并运用基本理论观察和分析现实金融问题。其次,讨论的选题要紧扣现实,因为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日新月异,将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趋势有机引入课堂,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很方便,并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把书本学活。最后,选题要能分割为多个部分,以便于学生划分相应的专门学习小组,集中针对所分配的选题进行准备。这样既可以避免面面俱到、使讨论难以深入,又能最终达到全面参与讨论的良好效果。
案例教学是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一方面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不少案例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唯一确定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所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案例千千万万,并非都有价值,所以精心筛选很有必要。另外,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生动活泼的事例启发和教育学生,变教条为鲜活,因此,案例教学应保持其生动性。
模拟教学可以通过参加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来实现。学生参加金融业务的实践,可以有效地解决书本上的疑惑,激发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可组织学生到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了解金融机构的组织构成、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建立直观的印象,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也可以通过建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金融教学软件,在专业实验人员和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金融业务的模拟。或利用某些证券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炒股、炒汇交易等免费资源,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要掌握国际金融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变化状况,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有必要实行双语教学。从我院的实际出发,也应逐步开展国际金融的双语教学实验。从国内双语教学来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采用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第二是中英文双语混合授课,平时作业和考试使用中文;第三是全外语授课,平时作业和考试全部或至少部分使用外文;第四是全外语教学,授课、做作业、考试全部使用外语。由于我院没有金融专业,金融相关课程比较少,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我院的师资条件、听课对象的外语程度、课程要求等实际情况,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双语教学可以选用较简单的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等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到全外语教学。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推动教学方法改进的有效途径,应用先进的国际金融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国际金融教学的市场适应性。当前,我院基本上实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只是还未有效发挥其作用。应鼓励教师更好地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充分发挥其教学容量大、方式灵活、信息快捷、模拟生动的优点。另外,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陆学习,并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等,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真正实现教学互动。
参考文献:
1.2选修课不能有效满足金融运作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的设置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强调对学生基础能力、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虽然也设置了选修课,但选修课的门数较少,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只有六组共十二门选修课,学分也仅有17学分,必要的人文、管理、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很少。反映出选修课的建设滞后,覆盖面不广,内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金融人才市场的要求。
1.3课程体系建设与金融发展实践有所脱节随着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和金融活动的复杂化,金融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不断深化,金融业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化,这意味着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发展。目前来看,青海大学金融学教育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体系框架中,虽然有一些改进,设置了一些新课程,但与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没有根据金融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由于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这决定了金融学必定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如果我们没有根据客观变化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1.4课程设置与相关学科的融合程度不够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金融教育的多元化,这就需要通过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学科的综合化来实现,如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以体现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但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反映出金融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金融法、数学化的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以及网络金融等课程尚未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
2.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包括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等。其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能覆盖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内容。其中,通识教育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等,这类课程不强调只为专业服务,而是着重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专业教育主要包括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等,这类课程主要为金融人才培养奠定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较为鲜明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形成良好的竞争能力;综合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
2.2兼顾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发展的要求传统金融学教育偏重于宏观金融,对微观金融涉及不足,这不适应金融微观化发展的趋势。金融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应体现“宏观微观兼顾,增加微观金融中实用性课程”的思路。一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离不开宏观金融,在课程体系中必须有一定比例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的内容。同时,也应重视微观金融课程的开设,特别是增加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如:增加资本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金融、网络金融等。
2.3积极创造条件提高选修课的比重和质量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开出紧扣金融学前沿、富有特色的选修课。一是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开设选修课,如网络金融、行为金融学等课程;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开设选修课,增加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融资支持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可开出“民族地区融资支持研究专题”、“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融资方式专题”、“大学生个人理财专题”、“地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等,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青海省社会经济现状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4强化金融实验教学活动的内容根据金融学发展的趋势,借鉴国内外该校的成功经验,金融教学必须要加强两类实验课程:第一是验证性质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仿真金融市场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能接触银行业务、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并通过模拟交易,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及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第二是综合性的实验内容,这一类课程主要以数据的处理软件为例,向学生传授软件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近5年来,在张强教授、杨胜刚教授等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湖南大学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国28个具有金融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中,湖南大学金融学是国内唯一拥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和3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的金融学专业。
(1)课程建设卓有成效。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立体化”为导向,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目前,金融学专业拥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2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4年,杨胜刚教授主持的“国际金融学”率先进入国家精品课程系列;张强教授(2006年)主持的“货币金融学”和彭建刚教授(2007年)主持的“商业银行管理学”也相继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金融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已形成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完整发展体系。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国际化”为导向,加强双语课程建设。2008年,“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系列课程群(包括“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函电”)被列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高端化”为导向,加强规划课程建设。2005年杨胜刚教授主编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国际金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于2006年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前该教材已经被国内80余所高校使用,这标志着我院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迈入国内先进水平。2008年,彭建刚教授主编的《商业银行管理学》也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师资建设整体提升。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2008年,以张强教授领衔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以其突出的教学业绩、良好的职称结构、优化的学历结构、合理的年龄结构,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在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方面,杨胜刚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教学与科研相济,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理论讲授透彻,联系实际得法,运用案例恰当,尤其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观察现实问题并进行科技创新。真正做到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方法、本土化人才培养与国际化教学视野的有机结合。2009年,杨胜刚教授被评为全国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3)专业建设凸显特色。多年来,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人才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坚持“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专业发展思路,以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为主线,通过组建教师团队、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设教材体系、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教学管理等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金融学专业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及长江以南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示范基地。2008年,金融学专业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
二、突出课程建设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积极推进以“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和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的现代教学观,通过“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建设,加强通才培养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改变过去以科目为本位和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建立侧重于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结构化以及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探究性的课程新模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宽口径、厚基础。在课程体系设置的变化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国际性。作为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注重与国际接轨,使学生所学能更接近现实和服务于社会,注重提高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国际化程度。这一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国际化、以国际问题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部分课程采用外文经典教材和双语教学、聘请国外知名学者讲授部分专业课程等。
(2)综合性。新世纪的金融业既是知识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又是应用性、涉及面很宽的专业,既要研究宏观经济,又要研究微观经济,还包含着管理学的内容。因此,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既让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会计、法律、统计等各类专业基础知识,也让学生学习人文、社会和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此外还扩充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鼓励教师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因此,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我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特色。
(3)动态性。现代社会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客观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能是封闭的和僵化的,而应是开放的和有弹性的。我院金融学专业积极推进“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其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素质和社会需要差异的矛盾,以弹性的教学内容增进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4)实践性。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模拟训练、创新训练、课程大作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湖南大学金融学院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抓好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突破口,全面推动教学建设,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课程建设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以之作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1)课程建设能适时体现学科及专业的内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学科及专业从名称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其在特定的时期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即它是有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体现。
(2)课程建设能造就优秀教学团队。由于科学发展和学科交叉,个人行为与教学能力作用有限,必须发挥团队与群体优势。在宏观微观结合的理念下,宽口径、厚基础地培养有良好金融背景的专业人才,金融学专业在“两阶段”教学模式下优化金融学课程体系结构,构建出货币金融、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工程等四大课程群组,形成了四个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任负责人,由合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为主讲教师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经常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为课程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课程建设可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它首先要求教师对该课程设置的本质目的和教学目标有清晰认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教学时数的限制,及时革新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科学性与先进性。
(4)课程建设强化了教材建设。金融学院一方面鼓励教师编撰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辅导书,提高国内优秀教材选用比例;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引进国外原版优秀教材并借此推行双语课程教学,实现与国际通行的教学模式接轨。同时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满足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需求。
(5)课程建设启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金融学作为与现实金融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一的传统面授和黑板笔记式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人才培养要求。金融学院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课程大作业、创新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行了考试方法改革,实现了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即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研习相结合。
(6)课程建设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金融学院已基本建立了相应的较为全面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三、以本科“质量工程”为契机促进课程、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以往我们的考试过分重视对“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使得教师教学形成了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局面,考试设计忠实于课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本本主义、教科书主义的倾向.对教学的评价更多侧重对传授和接受知识的效果评价.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应该把期末考试的功能定为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把改革的指导方针定为“能力考核为主,理论够用为度”,考试目的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实践与思维意识的培育,使考试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本,以学会、学懂、会用、巩固为目的,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
1.2考试内容的变革
(1)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课程考试改革经常都是弱化笔试部分考核.通过何种方式来核定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的掌握情况,把考试科目的改革细分成几类,从试题的难易程度、知识的覆盖面、重难点是否突出等角度制定相应的考试试题质量评价标准.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多层次的评定方式.课程考核可以由多种考试形式按比例构成,包括理论考试、实践考试、实习考核、口试等.
(2)强调考试试题的情境性和应用性.现在的考试方式忽视考察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所以应加强考试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专业知识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调考试不仅要重视学生最终的成绩,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同时,注重考试结果的运用,建立考试结果分析体系,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让考试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4)强调加强考务管理工作.健全课程大纲建设,加强各类考试试题库的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科目的题库建设,逐步实行教考分离,突出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实施方案探讨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省内其他几所有财经类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黑龙江财经学院的办学特色,将考试改革方式优化为以下五大类型:
2.1平时全程考核加期末随堂答题或随堂测验
这类科目强调平时全程考核的成绩认定,不以一次考试判断学生的所有学习情况,要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课堂表现差异.以“金融英语”这门课为例,将课程考核方案改革如下:
(1)课堂纪律考勤(10%).
(2)课堂参与程度(30%).考核办法为:一是组织几次两人组的小组情景对话,要求达脱稿并能流畅表达,此口语训练占10%;二是根据其上课学习状态给予其平时表现分,此分数也占10%;三是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准备一次课前的五分钟的英语报告,此报告也可以采取编排英语情景剧(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工商企业的业务开展为内容)的多人员的形式进行.
(3)平时测验考核(30%).考核主要方法为:对商务专有名词进行听写,一共进行四次听写,每次听写占10分,最后取其中较高的三次分数加到一起即为平时测验分数.
(4)口语考试(10%).考核主要方法为: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口语测试.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流畅性来进行打分.
(5)平时作业(20%).这种考核方式突出“内容综合化,结果全程化”,把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为考核内容.像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金融职业礼仪这类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的课程可以尝试使用此类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课程设置不同的参与模块,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给出平时成绩.这种方式难点在于对每个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的掌控,这样才能对所有的学生有一个区分度.
2.2平时成绩加期末写相关专业论文或报告
这种考试方式核心在于论文分值的给定,这里以“投资银行学”、“金融监管学”两门专业选修课为例,把论文进行分解,每部分给出相应的分数,在论文分数给定方面细化为:①题目自拟(5分)②报告概述(10分)③正文内容及结构(60分):a内容包括:问题提出(5分)、分析过程(20分)、建议或办法(15分);b结构包括:标题设计(5分)段落设计(10分);字号与标点使用(5分).④参考资料(3~5个,近两年的资料)(10分)⑤字数:2000~2300字左右(10分)⑥结论(5分).还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演化成相关的形式,比如农村金融学、房地产金融学、商业银行企业文化、金融理财等课程,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五一、十一假期作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期末结合本门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撰写调查报告、理财规划书,锻炼学生数据的分析、整理、提炼能力,也为将来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这种考核方式的重点就在于一定要明确给分的细则,否则会给学生留下老师完全凭借个人喜好评判的印象.
2.3平时成绩加期末试卷考核
这种方式和传统考试形式上没有变化,但是内容上有很大不同.这类课程改革侧重出题方式变化,减少名词、简答这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案例分析、论述这些考核学生分析能力的内容.以“财政学”为例,试卷70%的分值侧重于考核所得税的计算、关于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欧债问题的分析等内容.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了解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状况.这种考核方式适合理论性强的课程,如果在这类课程上还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变化不一定适合.但是在具体内容上还是可以根据课程本身性质多增加一些和现实联系的问题,加大理论的应用性,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平时成绩加小组讨论
这种方式适合内容本身和现实联系紧密,操作性强而授课学生人数少、学生比较活跃的课程.以“期货学”这门课为例,考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小组讨论发言,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然后选择一种期货品种(黄金、豆粕、铜、铝、股指等).对该期货品种进行讨论,分析其近期的基本面情况,结合基本面的情况,预测未来走势.整个内容形成文字材料并做成PPT,选出一名同学进行演示.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情况和最后的文字材料及PPT制作情况综合给出成绩.另一部分是在期末的时候进行答辩,准备30个左右的问题.将问题分为基础内容(课程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现实分析部分(根据基础知识联系现实问题分析),让学生在两类问题中各抽出一个进行回答,教师也会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深入发问,最后根据整个答辩状况给出分数.结合两部分的表现和平时成绩给出最后的总分数.
纵观传统的金融学课堂教学方式,不难发现教师一般采用以“讲授知识点为主,同时辅以相关练习题目”的传统单向教学法,结果往往是取得的课堂教学效果一般。金融学是开放教育中经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生通常以在职的银行职员、保险公司职员或者公司从业者居多。传统的金融学教学只是讲解书本概念,以应付考试为主,学生也只对划重点感兴趣。课堂改革方向重点是让在职学生在了解和学习到基本金融学概念的同时,接触到可实际运用的热点知识或者金融实时热点案例,避免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的脱节。能否通过这一改革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课堂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今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
一直以来,众多教师和教育学者对金融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调研,并针对其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建设和实践纠正。金融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尝试阶段,不仅要从课堂教学,电大金融教师等方面找原因,同时也需要强调多方的配合。综合国内外最先进的研究和实践结果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阐述:
2.1 课堂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金融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习人员夯实金融学的知识基础,从而构建起初步的金融学知识框架。金融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习者对紧急学、数学。统计学等学科有一定的理解和涉猎,在此基础上深入到货币、证券、外汇。金融市场等知识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可以看到的是,金融学在交叉学科的基础上将金融从业知识进行了细化,因此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合并删减”金融学与其余学科的重合内容,突出金融学的学科特点和重点;另一方面,则需要紧密联系生活中实际的金融案例。例如,教师在讲授“国际汇率”这方面的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现在的汇率变动前框,利用图标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汇率的变动机制,原因及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内容。
将课本知识与实际金融案例相联系,也是金融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金融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金融市场的现行以及参与金融活动的各方,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适当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及时弥补课堂教学内容所欠缺的部分,做到“与时俱进”。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体验,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金融活动和热点的敏锐感。
2.2 课堂授课形式要灵活多变
金融学这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不仅要注重课堂的讲授内容,更需要注意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金融学热点话题进行论述,引导学生在小组间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用现实案例对其进行解读,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减少与课本理论的“生疏感”,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近年来微课和翻转课堂在各阶段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比较热门,广大开放教育教师可以吸取这些方法中有用的模式,并结合开放式教育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模式。电大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其他的教学方式来丰富《金融学》的课堂内容,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金融学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开辟出新的道路。
2.3 课堂教学改革要对开放教育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毋庸置疑,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是金融学课堂改革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组织者,其授课质量和方式将会对课堂效果产生最直接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一轮的金融学教学改革中,对于电大金融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开放教育教师应当将平时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活动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就学活动当中的积极引导者——不仅引导其余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改革,更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实践与环境。另一方面,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仅需要其对个人综合素质持之以恒的培养,也需要来自校方乃至教育学界的积极支持。具体而言,学校应当创造条件来满足开放教育教师的教学改革需求,让教师及时参加教学培训和专家讲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双管齐下”,帮助教师提升个人能力。
加强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优良,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教师队伍——不仅注重金融学理论知识的穿是偶,而且积极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将学生的想去点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对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及展望
1.数学分析在金融数学专业中的作用
金融数学专业是基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金融数学是数学与金融共同衍生的一门新学科,一般隶属于数学学院,但是所学内容并不是纯数学,入学第一年课程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体相同,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等,大二以后的课程就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其他科目有所不同,会更多地涉及经济类科目。总的来说,金融数学不是纯数学,没有研究像《近世代数》、《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比较高深的纯数学,而数学分析中体现的分析思想、逻辑推理方法、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数学思维,在后续经济金融课程(如西方经济学、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等)中起着奠基性作用。
金融数学专业中,数学分析课程具有核心基础和工具性作用。鉴于金融数学专业不同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需要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有所改革,以便更好地培养金融数学专业人才。
2.数学分析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高中数学脱节。
由于大学数学课程改革没有与高中数学同步,使数学分析与高中数学内容之间出现交叉与裂痕,比如:导数内容在高中数学中涉及,但数学分析中仍有详细介绍;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及反三角函数的定义等,高中数学中没有涉及,但数学分析中常常用到这些内容,严重影响数学分析教学效果。因此,做好数学分析与高中数学内容衔接,是数学分析教学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数学到数学分析知识的过渡。
(2)学生对数学分析没有兴趣。
高等院校,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分析有着畏难情绪,尤其对于财经类院校同学来说,对数学分析课程的兴趣不高。大多数学生更愿意依赖老师讲解,而不愿自己动手。学生的基础较弱,接受能力有限,听不懂慢慢就演变为失去兴趣。
(3)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数学分析讲授内容较多,课时往往较紧张,课堂教学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讲解概念定理,然后讲解例题,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课堂参与和主动探究,更缺少师生相互交流,教师很难通过课堂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金融数学专业数学分析教学方式的改进探讨
数学分析课程作为后续学习金融数学专业的基础和工具,将数学分析与金融数学专业课程高度融合,提高数学分析能力对金融数学专业本科生起到理论基础作用,真正实现数学与金融的结合。
(1)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分析课程教授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重要的是传授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数学分析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讲解,除了把概念和定理讲清楚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数学观念,学会独立思考,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学习数学分析不仅要关注细节,更要纵观全局,梳理前后脉络,更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讲解概念定理的过程中,通过旁敲侧击和适当点拨,让学生独立思考,不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学生数学分析兴趣。
(2)针对教材,举一反三。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为教学提供基本框架和素材,但是不能局限于教材。学生既讨厌照本宣科,又害怕远离课本,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再创作,精选和加工出便于课堂讲授和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及思路。对于金融数学专业学生来说,教师应该结合金融数学,针对教学内容结合金融案例,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分析在金融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分析的兴趣。
(3)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将多媒体教学融于板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现场演示,通过计算机软件编程制作较为复杂的函数图形,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感受,这是板书无法达到的境界。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不利于自主思考问题,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同学们一起谈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课堂参与度。
4.结语
金融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改革是金融数学专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必须做的工作。金融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改革创新,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但炜.财经类院校数学分析教学的思考.高教学刊,2016:116-117.
[2]梁勇.经济类专业数学分析的教学现状与改革.科技创新导报,(14)2014,107.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的同时,金融界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竞争压力。从实质上看,金融业的竞争是金融人才的竞争,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须加强重视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传统的金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积极探讨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构建创新培养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金融人才综合素质能力,以满足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求以及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金融学专业教育一直在改革与调整,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学专业教学培养环节还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
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但国内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合理性还存在一定欠缺,具体体现在:一是课程设置偏重理论,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二是课程设置的重复性,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三是重微观轻宏观,不利于理解金融业的运作机制;四是重理论轻实践,金融实验硬软件和实践平台缺乏。[1]在教学方法上,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不能采用灵活多样、风趣生动的教学方法,则必然会使学生对枯燥的学习产生厌倦,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生动化,提高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目前,各大高校金融学专业在教学环节上主要还是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一定程度的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仍然重视不够:金融学教学专业实践教师人数有限,一般都是从事课堂理论教学的教师同时进行实践教学,缺乏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的实际操作经验;实验室及电脑等硬件配套不齐全,质量不高,无法满足正常实验教学的需求;校外实践平台和基地建设薄弱,无法营造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安排课时少,实际操作不多,不能使学生得到有效地学习和锻炼;案例教学已经进入课堂教学中但是仍不能深入凸显其重要地位。
3、科研投入不足
金融学专业论文和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研究性学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而目前在我国各大院校中普遍存在着科研投入力度不足、科研项目少等问题。一方面,在鼓励开展各类金融竞赛方面缺少有效的保障,如"挑战杯"竞赛、创新基金比赛、战略模拟大赛等活动,都遭遇着经费支持力度不足,实验设备的短缺,学术指导力量薄弱等瓶颈,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另一方面,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着假、大、空的问题,追其根源还是指导力度不够,投入不足。
4、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随着教学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教学评价机制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从对学生的评价角度看,目前许多高校都是采用学分制,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出现学生知识结构的断裂。一部分学生为更容易获得学分选课不合理,导致所学知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对教师的评价角度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老师的评价标准从总体来说未能完全脱离"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模式范畴。[2]
三、金融学专业"科研+教学+实践"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
针对当前金融学专业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将金融科研、实践引进教学中来,实现金融"科研+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培养体系。
1、合理规划理论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首先,全面梳理金融学专业教学开设的课程,理顺课程关系。第一,丰富金融学专业选修课的内容,扩大选修范围,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选择相应的课程,进一步地深入学习。第二,增大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弹性,开设一些新的微观金融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其次,加强微观金融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金融学教学应该顺应当今金融研究的微观化趋势,增加微观金融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补充实践需要、具有实际操作意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公司理财、家庭理财网络金融、电子银行等课程知识。
2、大力发展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首先,积极进行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一方面,完善金融学案例库建设,编制更多符合金融学教学要求的高水平案例。所举案例必须能反映金融学原理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需适应时展的趋势,适应金融学的教学改革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其次,合理设计实验教学,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学校在进行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因开设相应课时的实验教学,如开设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验室、金融衍生品业务模拟实验室、期货与证券模拟实验室等实验课程,要求学生能借助金融模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创新基地教学,让教学"走出去"。在稳步推进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与各种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与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相关企业签署正式协议并挂牌,定期定量安排学生和教师开展实践学习或交流活动,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网络。[3]与此同时,国家要加大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
3、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学术水平
首先,积极开展各类金融竞赛,如"挑战杯"大赛、创新基金项目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相关比赛中积累经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学校还可开设金融讲坛,可设法邀请校外知名金融学业界人士到学校做报告,加强学术交流,开阔学生的思路。其次,构建产学研平台。在创新教学实践基地的过程中,与各大合作企业密切合作,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联合承担金融企业提供的各类科研课题。最后,改进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注重教师科研课题的参与度,指导老师要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进行针对性地精心辅导,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同时也可以促使教师更多地关注金融界的热点及前沿问题。同时规范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选工作,建立高效、高水平的科研激励机制。
4.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建立客观、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金融学专业创新培养体系构建当中,不能忽视对金融教学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的改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客观、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成绩评价来说,在创新考核方面,应首先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可通过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情况来评定平时成绩,使成绩评定具有合理性。其次,在金融实践教学方面,应加强对金融实践教学过程的考核评价。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金融校内实习、校外实践的真实情况评价,保证评定标准的全面性。最后,制定严格评分标准,量化考核内容。
对教师教学评价工作来说,应具有规范、导向、促进、反馈等多种作用,这方面的考核内容则主要包括教师教案、课件制作、课堂授课效果以及老师的科研成果,结合同行与学生的意见进行客观的评定。把教学与育人、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35-03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培养目标为办学定位的高校,目前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近30%。与传统研究型本科院校不同,应用型院校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等教育界早已展开应用型本科建设方面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争论与实践,目前对培养目标已经达成共识,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所开展的研究以应用为主,以服务地方为主。但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需要国家政策和外部环境的支持,更需要在理论方面提供更多支撑。
一、应用型金融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金融学作为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其产生之初就具备了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金融理论的研究在产生之初着重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20世纪50年代之后逐渐注重金融理论与市场需求的结合。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金融学越来越实证化、工程化和微观化,金融学研究对于研究方法的注重促进了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创立了很多新的理论,包括资产定价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学研究视角日益微观化,使其成为金融市场管理和指导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金融学科的发展对于金融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同时具备熟悉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能够运用金融学一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金融学科更多地需要培养同时具备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应用数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财务管理、数据处理、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实际金融问题的人才。当今社会,除了需要从事基础研究的精英型金融人才以外,还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奉献精神、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这种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金融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重要任务。
二、金融学教育现状反思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书本式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出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正逐步被应用型教学模式所取代。坚持文化引领,由书本走向应用,由课堂走向实践,这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本科院校创建特色大学的时代要求。然而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金融学教学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偏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许多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是在课程设置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偏离,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学时安排上,理论课程学时较多,实务课程学时偏少,理论课程中所学知识无法通过实践课程加以巩固。单纯的理论学习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其次,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过多强调本学科内容的重复性记忆和复习,把教学过程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灌输过程,并形成了学生听、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以练习、模仿和背诵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三,在课程设置上仍然遵循传统的主体脉络,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结果导致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不紧密,学生们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际运用,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缺乏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金融学教材
因材施教是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对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而言,这一规律具有更为突出的指导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偏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由于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大多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岗位又多是一线工作岗位,这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熟练度、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关键要看他们所在的学校是否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制定了适合学生个人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金融学教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教材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流行较广、口碑较好的精品教材大多出于研究型大学之手,理论性较强,实务知识涉及较少;有些偏重于实务讲解的教材则受编者自身研究能力所限,出现内容简单雷同、语言晦涩、讲解不细致等问题。教材选择余地不大及选择不当进一步导致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不合理,使人才培养偏离了预定目标。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现代金融学的特点要求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具备专业的技术性和实用的技能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课堂讲解为主,照本宣科,知识重点和难点不突出,忽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连贯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讲解中,既缺乏生动的案例教学,又缺少实践性的操作培训,教学过程只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无法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制度不完善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以应用性标准来组织教学活动和对学生进行考核,但目前高校在课程考核制度上还有欠科学,主要表现为以期末考卷作为惟一或主要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考核目标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试卷题型主要以识记型知识为主,忽视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考试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地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三、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体系
学生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就必须具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外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将这种要求体现在教学计划中。首先,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使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未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精简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中,不去过分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内容重复较多、理论难度较大的课程进行精简,用更多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注重实用型课程,如开设商业银行实务、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在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专业教材建设
各高校应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出使理论教学服从并服务于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会贯通的特色教材。在教材知识点的确定上,要求精求实,突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系统学习和训练,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各类教材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首先,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模式,注重采用启发式与互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在学生之间结成学习小组,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训练。重视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和电子化教学手段,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并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
首先,通过将平时考察与期终考试相结合,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可适当丰富平时考察的方式、次数及其在整体成绩中的权重,避免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努力,临近期末时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减少学生的投机心理;其次,丰富期末考试内容。期末试卷中不能只对名词解释、简答等识记型知识点进行考核,还应适当增加能够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改变学生对知识点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第三,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社交能力、经营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各种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积极探索将计算机引入期末考试,通过电子化的考试手段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借此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辉,周海燕.“习明纳尔”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