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6-06 09:02: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匠精神的培养

篇1

技工教育是以技工岗位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准备教育,其旨是培养制造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技工人才。职业素质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是职业精神,而对于技工学校学生来说,其需要具备的职业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期,并且制造产业结构也正在进行调整,因此企业更加看重人才的工匠精神。然而,在我国的技工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刚刚起步,因此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入研究。笔者在此结合技工教育的实际,谈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工匠精神简介

1.工匠精神的概念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于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与精益求精,它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精神理念。优秀的工匠都专心于不断雕琢和改善自己的产品及工艺,他们对细节有着极高的要求、对精品有着执著的坚持。工匠享受于产品在自己手中不断升华的过程,即使利微,却可以长久造福于世。

2.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精益求精。对产品追求极致的完美,注重细节,为了一点小的提升不惜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反复进行改进。二是严谨。对待产品的要求极高,态度一丝不苟,绝不投机取巧,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切实保障质量,不达要求不交货。三是耐心、专注和坚持: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永不停止追求更加完善和完美的脚步,无论对于材料、设计抑或生产流程,均不断进行改进。四是专业和敬业:以打造行业内最佳优质的产品为目标并不断努力,将自己的职业和工作看得无比重要。

3.工匠精神的意义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制造产业出现一种不良风气:心浮气躁,很多制造企业为了赚快钱而一味追求投资少、周期短及见效快。而这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即时利益,却使得产品失去了品质灵魂,长此以往,必定使企业和产品的口碑下降,继而逐渐为市场所抛弃,难以长远发展。因此,当前的制造企业急需工匠精神,只有拥有了工匠精神,才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稳定立足和长远发展。当一个企业拥有了工匠精神,对待产品精益求精之后,自然会得到广大用户的信任和喜爱,成为广大用户的优先选择。

二、技工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当前,随着科技水平和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一线技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加快推进制造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产业,从而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而若想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技工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推进现代技工职业教育的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面向制造企业技工岗位的专业教育,因此它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工人才、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以及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历史使命和职责。可以说,现代职业教育与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若想有效推进现代技工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工匠精神培养来提升技工职业教育的档次。

3.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技工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技工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技之长,为国家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我国未来在高技能人才发展方面,应当将重点放在技师及高级技师的培养上,着力打造素质和技艺高超、专业门类齐全的技能人才队伍。而对于技能人才,不但要培养其专业技术,还应培养其职业精神。现代制造企业在招聘人才之时,也越来越注重人才的职业精神。可见,技工学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促进其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

三、技工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意识

当前技工学校教师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培养工匠精神的意识,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其次,社会和家庭也应当从原本的“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中走出,肯定技能人才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摆脱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影响。只有将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养融为一体,在教给学生一技之长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的含义,才能使学生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牢固的职业信念。

2.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古有孟母三迁,现代教育亦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才够使教育收到预期效果。因此,技工学校应当积极建设以“发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充分利用各种隐性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学校可以将一些有关工匠精神的励志标语、名人名言等悬挂在实训楼走廊的墙上,或是利用校园网络、微博主页、微信公众号等向学生宣传工匠精神,以及时常表彰具有先进工匠精神的优秀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真谛。

3.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训的结合,持续渗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在理论教育中融入,更需要在实训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和领悟。因此,当前技工学校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训相结合,持续渗透工匠精神。目前,大部分技工学校常用的教育方式是建设“校中厂”和“厂中校”,前者指企业将部分生产任务交给学校来完成,由学校师生按照事前协议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任务;后者则指企业为学校教育提供实训场地,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以实现互利双赢。通过这种模式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作为一名技工工人应有的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

四、小结

无论在我国还是发达国家,工匠精神都由来已久,它所体现的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促进制造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因此,我国的技工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主要教育目标之一,以满足国家对于高素质技工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2]康樱子.践行工匠精神 树立职业英雄――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举办“践行工匠精神”座谈会[J].职业,2016(19).

[3]郑立巍.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

篇2

《职工文化学》是一部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手册,不仅有理论上的支撑,而且最大的优点是来自基层职工的实践经验及其职工文化理念作为案例来诠释职工文化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培育工匠精神作为灵魂,激发职工群众的内在潜力、主体意识和创业创新精神,实现企业文化“要我做”向职工文化“我要做”的根本性转向。企业文化可以造就成功的企业,但要成为基业长青的持续成功企业,就必须重视职工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让企业走得快,职工文化让企业走的远。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法宝,职工文化是职工成功的秘诀。二者的共同成功以及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的均衡发展才是基业长青之道。

篇3

工匠,指有手艺专长的人。“巧夺天工”“匠心独运”“能工巧匠”都是对工匠及其技艺的赞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鲁班、蔡伦、毕N、李春等工匠因为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被时代传颂。那么,工匠精神有什么共同点呢?

1.执著专注

工匠要坚守自己的理想,要有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的信念,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锻炼自己,施展个人的抱负,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2.精益求精

在已经把事情做得非常出色的时候还要追求完美,把“要做就做最好”作为思想特质和从业准则。

3.创新进取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创新,这种创新的源泉是人类所特有的进取心。进取心就是要有坚持不懈追求新目标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数控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1.确定全新的培养方向

《中国制造2025》指出,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第一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必须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依靠科技创新和优良品质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中国制造2025”对数控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专业界限将模糊化,需要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

(2)只会简单应用的操作工难以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

(3)需要更多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潜在型发展人才。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将来走出校园,只会简单的操作将被淘汰,要多学几门专业。如数控车工班的学生,也要学习数控铣工操作,成为车铣复合型人才。教师还要告诉学生更深层次的要求:在自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对原来的技术或事物进行改进或创新。

2.在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

传统的职业教育更重视工作过程,认识到这个问题后,要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以职业素养为导向转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中融入优秀的职业素养;把讨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列入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的个人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的整体意识。

以数控专业为例,最基本的要求如下: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早退,实训课前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实训结束认真清理机床,不留下一个加工金属屑。也就是说,只要进入实训车间这个环境就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习,三年如一日,从不懈怠,这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基础。数控车工的学生要完完整整加工好一个任务需要几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厌烦,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耐心、有毅力、专心致志的工匠精神,学生加工的产品要严格按照工厂企业一线检测标准,从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

当然,对学生的要求教师要首先做到,做匠心文化的引导者。教师作风严谨、积极向上,让学校充满正能量,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一定能形成良好的工匠素养。

3.在实践中领悟工匠精神

(1)校企合作。仅在校园里渗透工匠精神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为此,笔者学校充分利用了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一是能够使工匠精神和岗位有机融合,内化在学生心中。二是通过这个平台把企业技师请进校园,走进课堂和实训车间,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名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感受到执著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篇4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秉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理念,依托自身的技术、技能和技艺,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这种精神融合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因素,具体表现为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当前,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如何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匠精神教育模式?如何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始终不渝的思想境界?下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中职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意识取向,又是一种行为取向。工匠们所奉献出来的产品质量高了,有市场竞争力了,这就是工匠精神确实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明。中职学校肩负着为企业第一线岗位培养更多的合格员工的责任,更应该义不容辞地对准员工培育工匠精神。并且,中职学校只有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在“立德树人”的工作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基础上,树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形成专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把学生从本质上全面改造成为德艺双馨的工匠,才能实现“技能立教、就业兴校”的目标。因此,工匠精神是中职教育的灵魂,中职学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因此,中职学校必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办教于企”和“引企入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鼓励三年级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中职教师必须坚持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把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实践性教学与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工匠。

但是,从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存在实习生管理难度大、擅离岗位等问题,在“高实习率”的表象下,却普遍隐藏着“低稳定率”的事实。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还导致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出了质疑;也使不少家长及其邻里亲朋对学校产生偏见,形成“中职教育无用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职教育的形象,给中职学校招生带来不利影响;还影响到一些在校生的学习信心,动摇了他们的职业理想。如不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势必严重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对策,切实加强校企双方对实习生的管教,为学生毕业后成长为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工匠奠定坚实基础,为校企双方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一)坚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改全过程

在指导思想上,学校要从中职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出发,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中职教育的价值,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改全过程,在德育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等环节中加强工匠精神教育,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都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尤其要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职生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技术、技能、技艺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

(二)引导学生立志成长为工匠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基于利益与需求的驱动,对未来职业的追求、向往、规划和构想。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2015年,该校与广州某汽车企业合作,厂方提供了薪酬待遇、工作条件都较为理想的第一线操作实习岗位,校方共输送了专业对口的实习生186人,毕业前在岗35人,稳定率只有18.6%。顶岗实习稳定率低,固然与实习生的职业理想密切相关。面对很多中职生缺乏工匠志向的现实,教师应该时时谨记关于培养工匠精神的号召,以培养学生工匠志向为目标,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在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努力练就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技艺和熟练的择业、求职技巧,努力提升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为实现工匠志向而准备更为完善的物质载体,使自己在创业、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63%的顶岗实习学生存在角色转换慢的问题。有的学生要求实习条件好,待遇高,干活轻松。如果厂方未能满足这些要求,他们或者在工作中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或者不打招呼,擅自离岗。这种责任心不强、纪律观念淡薄的表现,是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格格不入的。究其原因,就是相当部分实习生不是把作优质的操作性人才作为人生的职业目标,而是怀着失落无奈的消极心态来接受中职教育,对操作性职业提不起兴趣,更难以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尽职尽责的意识,所以,即便零碎地掌握了一些技g、技能和技艺,但也因为缺乏上述这些意识,在工作中常常未能把技术、技能和技艺发挥到极致,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往往造成产品质量问题。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努力加以解决,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关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方面职业道德的教育。这样,工匠精神的培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注重提高全面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许多企业立足于专业技能及知识结构、个人全面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等方面来选择求职者。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价值理念与踏实做事的习惯,尤其是创造精神和全面持续发展能力。为此,教师在指导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主动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以适应职业要求;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顶岗实习要求,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创造精神,提高全面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顶岗实习前职业指导,使中职生做好充分思想准备

学校根据内容安排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及实习指导教师,对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学习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制定个人如何成长为一名称职工匠的职业生涯规划;观看实习企业的录像,简要介绍其特点、位置、环境;学习实习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安全操作的技术规程;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岗位职业道德规范。在顶岗实习前职业指导活动中,还应邀请合作企业的优秀工匠进校,请他们现身说法地宣讲在工作中依托技术、技能和技艺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典型事迹,帮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使其立志成为优秀工匠。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受经验、阅历、环境、知识、技能的限制,部分中职生的团队合作以及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较为薄弱。很多中职生在顶岗实习前担心与企业领导、带教师傅、同事难以沟通,难以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因此,学校应及时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技巧和艺术,学会与领导、同事、同学相处,共事,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和善待人,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发展和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对接,营造零距离顶岗实习氛围

中职生顶岗实习后要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员。在校期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由学生身份转换为工匠角色的关键时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衔接,让学生在校内能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营造零距离顶岗实习氛围,为学生顶岗实习打好基础。企业文化进入校园,要体现出融合性和时代性。国旗要端正居中地悬挂在教室前方,用大字书写的与合作企业工作精神、经营理念相统一的班风张贴在国旗两边,在教室墙壁上个性化地布置宣传栏、公告栏、学习园地、德育园地。在德育园地,要张贴企业的规章制度、学生的“3Q”“5S”宣传和考核材料;在学习园地,要张贴学生工整清晰地书写的学习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心得体会;在宣传栏,要张贴公司简介、总裁寄语及企业文化宣传标语,如“今日学校技术标兵,明日企业岗位明星”“今天不努力学技术,明天将努力找工作”等等。另外,还要整齐划一地排列课桌椅,规范得体地摆放卫生洁具。整个教室的布置显得朴素淡雅,既体现出校企文化的融合性,又营造出一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文化氛围,时时强化着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

篇5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工匠精神 专业课程

总理在2016年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工匠精神在经济向创新型转变、“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表明了国家层面上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的决心。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的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爱岗敬业,热爱所从事的职业;二是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三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完美;四是甘于奉献,具有崇高的职业使命感。”[2]有的学者认为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追求完美、追求更好的一种精神”[3]。根据学者们的阐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与未来职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热爱和认可自己的专业、对从事的职业忠诚,永不放弃,不改变初心、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人生追求极致、止于至善的精神。

高职学生是推动经济向创新型转变,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一支重要后备军,是未来的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发展要求高职生具有工匠精神。专业课教学是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要让其发挥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们行为的内动力”[4]。学习兴趣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认识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5],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最重要动力元素之一,是学生学习的宝贵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愿意学习的第一前提,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能力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当代高职学生对学习的专业不甚了解。再加之受各种社会不利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如何激发他们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就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种目的或一种意向,可以形成一种准需求,产生具有动力意义的紧张系统。”[6]人的心理紧张系统代表的就是一种心理需要,假如我们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方面有这种心理需要,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是学习的需要和心理紧张系统不健全,也就是学生尚未树立科学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专业的价值观?结合当前高职教育专业课教学实践情况,笔者认为,首先,在高职生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学习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尽早明白学习价值与意义所在;其次,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结合对专业的深刻认识与感悟、专业的发展与美好前景,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让学生学着并快乐着,真正对自己的专业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所在。

二、精心打造教材

现在的企业要求纺织人才具有工匠精神,具备较强的技术技能,一方面负责对面料生产安排、生产工艺的监控、产品质量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和专业设计人员从事产品或项目的开发及工艺的设计,他们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按生产单位的需求进行切合实际的工作。现有的教材陈旧,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遵循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以“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紧密围绕创新型人才质量观,以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向为主要内容,打造校本教材并出版。

专业课教材是专I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效载体,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专业课教学改革,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我院对教材质量的不断推进,体现学院“工学结合、培养现代班组长”教育特色,行业、企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学院对校本教材提出更高要求。化纺系染色工艺课程教学团队在借鉴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关注行业、企业发展的新动向,将企业的新流程、新工艺、新产品及时体现到教材中。综合江阴周边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以最终产品为任务导向,汲取大量有关各种面料染色的项目,然后精挑细选,精心打造成若干个教材的项目,再结合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同时创新教材结构,用纤维分类代替传统的染料为主线的教材结构。根据纺织纤维种类教材分为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再从经典产品到最新产品,每个产品分别介绍纤维特点、染色理论、染色工艺、设备选择及常见质量问题。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每节配有技能训练、思考与练习;为了延展相关理论知识,每节还配有知识拓展部分;形成校本教材,严格按照计划实际使用教材,根据企业对学生的反馈,结合两年的教学实践效果,依托当地行业优势,再次整合校内外资源,并正式出版教材。

新教材从纺织行业、企业的新流程、新工艺、新产品提取精华,更新旧的无用的知识,提供给学生更感兴趣、紧跟时代的新知识,让学生爱并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深度融合,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注专业知识,“做中学,学中做”,对自己做的产品尽力做到最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在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目前,专业课基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平时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包括在课程资源平台上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吸收,仔细观看相关视频,认真揣摩具体操作,鼓励在线讨论,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在精益求精方面有所作为;到了实验室,教师严格检查实验前的准备情况,对一丝不苟执行的学生大力表扬,做实验开始,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步骤,不容许任何马虎,实验数据有问题的要重新做,实验来不及做完,课后一定要补上,对于实验认真仔细,实验结果还可以的情况下,对仍然坚持再做一遍的学生一定要给予肯定与赞扬,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对提出改进试验措施的,不论效果如何,只要没有安全隐患,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一律要给予肯定。

对于实训,实训前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实训指导任务书,观看课程资源中有关企业加工同类产品的流程和工序视频,要求他们熟悉每一道加工工序,每一步操作及注意事项;进入实训室,先设立一个个逐渐升级的目标,让学生在实训学习开始能够较轻易实现一个目标,让学生能体现自我价值、展现职业风采、感受实训快乐,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做出产品;然后,要求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产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每一步具体操作、每一道加工工序、每一个中间产品、每一个织物成品,对加工面料成品的检验、验收严格按照国标或者美标执行。如对学生所做的面料染色小样与所给标准样的色差,以美标的最严要求色差为标准,凡是大于该标准的一律打回重新调整工艺条件打样。当然,对于胜利完成打样任务的学生,我们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扬,并鼓励这些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经验,用事实证明谁能一丝不苟地准备、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专注执着、勇于创新,谁就可以赢得快乐与尊重,让他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工匠精神对于自己职业技能和职业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性。

四、改变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

几年前,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评价以考试为主,专业课程考核内容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重知识轻能力,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过程考核,考核信度较低,没有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必要进行改革。

为此,染色工艺教学团队凭借众多校企合作企业,搜集素材、拍摄视频、录制实际生产、制作微课,将结果用来制作学院精品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校企协同共创国家资源库,资源库中的教学视频、企业实际生产录像、作业、自测、考试、学习统计、学习评价、教学答疑和教学笔记等可以对学生学习进行多方位评价。

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前在平台上对布置的资源的预习情况、课堂学习参与的在线讨论、在线练习、课后的在线复习、作业及对专业知识的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和能力与素养方面等情况在平台上显示得十分清楚,学生的平时成绩就依据他们在平台上不同阶段的“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定,为学生学业的过程评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评价,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行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自觉主动地提高专业技能与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管住自己的同时对专业慢慢热爱起来,不由自主地专注自己的纺织专业,格拉德维尔说过,任何一个人经过一万小时的努力,可以由平凡变为超凡;马克・吐温也说过,只要专注于一项事业,就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7]。因此,平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做事的习惯,这样学生工匠精神自然而然逐渐形成。

专业课学习是高职生获取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主要手段,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核心素养。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仅仅做好上述四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专业课教学者坚定地、专注执着地探索与实践,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匠心筑梦,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作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6-3-6(02).

[2]聂伟.经济社会转型期应彰显尊重“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4-19(05).

[3]郑荣胜.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N].杭州日报,2016-4-18(11).

[4]余国政,陈咏梅.大学生学习兴趣探析[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3):22-25.

篇6

一、工匠精神的涵义

提到“工匠”二字,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铁匠、木匠、鞋匠、陶匠等古老的职业,他们大多拥有一门安身立命手艺,且一辈子从事这项职业。而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果做到,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支撑呢?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去完美和极致。“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特别的敬业精神在今天重申,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实则是时代的呼唤、民之所需。

二、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时展的迫切需求

缘何说工匠精神是当今时代和人民的迫切呼唤呢?实事求是的讲,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尴尬,我们遇到了牢固基业无法长青的窘境。相比之下,“德日制造”却都在传承者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如何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需要社会、企业以及个人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需要大国工匠们一颗颗热忱的、独特的“匠心”。

(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新动力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未能获得应有的地位,这与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有极大关系,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外,工匠精神所带来的工作成就感、优势感,也是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拥有精湛的职业技艺,能够做到把工匠精神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去,那么职业教育的育人成果自然会被广泛认可。

(三)树立正确工作观的有效途径

今年,国家人社部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技工院校学生必修课,以适应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为培养新时期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通过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通过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热爱岗位、坚定执着、精益求精,有了这样的职业品质,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他们势必会深入钻研、勤于思考、积极创新。

三、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

时代需要工匠精神,传承工匠之道是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把梦想当做信仰,树立“要做就做最好”的职业志向,保持学习的激情;第二,要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的品质,对自己选择的事业有着专心致志的投入,对每一项技艺用心学习,心存敬畏,享受学习的过程;第三,要倡导学生淡泊宁静,建立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不受世俗干扰,不为名利所惑,体会学习的乐趣。

四、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路径

(一)强化工匠精神教育的顶层设计

技工院校的办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技能人才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的。因此,要加强学生工匠精神教育,就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顶层设计。要从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师资力量、课堂组织等方方面面突出工匠精神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密切关系,要在教学内容、培养过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引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自上而下形成传承工匠精神的统一目标,自下而上形成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行为。

(二)丰富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载体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让工匠精神教育回归日常。要充分利于课堂主阵地,将工匠精神教育课作为新生入学的必修课,那个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师作为课程目、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利用好开学典礼、新生军训、主题班会、志愿者服务、就业指导课、创业大讲堂、节日庆典等各类校内外活动,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构建多样化、多种类、强实践的教育体系。

(三)完善技工院校的环境构建

篇7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182

在《中国制造2025》纲要中,“五大工程”和“十大领域”中的关键词就是“智能制造”“创新工程”“强基工程”“信息技术”“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这些发展方向与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要依靠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改革。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是中国发展制造强国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显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新的时代任务。工匠精神的回归成为时代的召唤,《液压传动》课程作为高职机电类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一门必修课,必然承载着“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是必然趋势。

1 工匠精神的解读

工匠,是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掌握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人才,要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称之为工匠,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等。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有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一种匠人精神,它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对品牌的专注坚守。 “工匠精神”是制造工业的灵魂,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2016 年,“工匠精神”首次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已形成“大国尚技”的浓烈社会氛围。然而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种隐形知识的培养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植根于实际的工作之中,必须依赖于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师傅的“口传身授”。

2 液压传动教学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需植根于实际的工作中,课程的教学即是工匠精神培养的载体。作为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融入工匠精神责无旁贷。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工匠精神进行内化,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2.1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液压传动》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传动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具备初步设计和搭建简单液压系统的能力,初步具备机床等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职业能力。

《液压传动》课程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学目标要重新定位,除上述知识和技能目标之外,还应有以下有关职业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耐心、专业、敬业的职业态度;

(2)培养学生碰到问题迎难而上,专心致志解决问题的态度;

(3)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引导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6)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与创新设计意识;

(7)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8)使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及在专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的整合

为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技术进步是必然的,必须适时、适当加入学科前沿知识,注意知识的更新以适应企业对知识和技术的高要求。最近几十年,由于液压技术应用了微电子技术,推动了电液协同传动控制。液压技术正朝着机电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拘泥于书本,结合本校实验实训设备现状,将继电器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等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要求删除关于流体力学的一些理论推导,液压系统中压力损失的计算以及液体流经小孔和缝隙时的流量计算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对液压传动知识和技能掌握之外,还巩固和强化了电气控制的知识,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3 学做统一,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

《液压传动》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保证学生的学做统一。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精心安排训练项目,进行能力递进式训练。教学实施中没有明显的理论与实践之分,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教师布置液压系统装调任务,学生动手连接油路,完成指定功能,教师讲解所用元件结构,学生依据所学解释液压回路工作原理。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做统一,实现 了“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并重。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并将企业“6S”管理规范贯彻执行,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不符合“6S”管理规范的操作习惯和技术性错误,以达到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耐心、专业、敬业的职业态度的目的。建立 “6S”管理考核制度,让学生们互相监督、考评,考核结果直接计入操作成绩,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鼓励学生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能力递进的训练过程中,教师直接给出绦性件的动作要求,由学生来自由发挥,自行设计液压回路和电气控制回路,或者采用PLC控制技术进行控制,并自行检验设计的可行性与正确性,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师则口传身授,给学生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旨在培养着学生耐心、专注和坚持的精神,而这正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所必须具有的特质。“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必须一丝不苟的在技能训练中去培养和形成。

3 总结

(下转第231页)

(上接第205页)

通过对学院2014、2015 级机电专业的《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实践,“工匠精神”内化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能够让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值得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玲玲.突出“工匠精神”培养的《特色食品检测》课程建设[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6(02):8-10.

[2]薛德祥.立足“鲁班文化”的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5):93-95.

篇8

而工匠精神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就是恒心。笔者一名朋友参观过德国知名钢笔生产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有经验的师傅不断拿钢笔笔尖在纸上来回划来划去,耳朵仔细听笔尖和纸摩擦的声音,以此来判断笔尖是否是合格产品。朋友笑称,难以想象一个人成年累月就负责做这么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

在德国,百年老店并不鲜见。博飞介绍说,许多德国企业往往是认准了一个行业的缝隙市场,不断积累技术,成为行业领先者,再不断投入扩大领先优势。专注确保专业,使得德国家族企业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不会因为一段时期内的不景气而放弃或者改变方向。

德国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尊重也是工匠精神得以流传的一个原因。如今,拥有一技之长的工科生在就业市场上依然是最抢手的人才。笔者在参观斯图加特附近的戴姆勒工厂时,厂方自豪地向参观者介绍正在生产线上工作的一名老工人,说他已经为公司工作了40年,甚至有不少祖孙三代都在同一个厂里工作的情况。企业看中员工的技术,员工以为企业效力为荣。企业同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珍惜在不少德国企业都能感受到。比如,德国博世集团将在公司工作的人都称为“伙伴”(associate),而不是员工、雇员或者工人。

社会的认同也使得工匠精神在德国绝不仅仅局限于“工匠”之中,而是早就融入了普通德国人的血液之中。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德国人在一个活动现场要临时为摄像机牵一根缆线,线上一定会用胶布贴得平平整整,完事马上麻利地处理好,恢复原样。

一般理解,所谓的“工匠精神”包含严谨、专注、专业、长期坚持和精益求精等关键词。在不少人眼中,德国企业是这种精神的完美演绎者。

也正是因为德国企业这种执着于工匠精神的做法,让他们太注重于产品质量,而忽略了性价比和用户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导致不少企业走向穷途末路。不过,德国企业追求工匠精神之极致和纯粹也由此可见一斑。

意大利:追求完美成为企业文化

把产品和顾客视为生命,摒弃工业化的简单复制,尊崇个体的审美情趣,通过工匠的手与心体现对人和物的高度尊重――这正是意大利匠心精神的精髓,是意大利许多高品质产品得以传承百年、闻名全球的原因。

作为世界上工匠最多的国家,意大利的诸多行业誉满世界,如“奢侈品”“高端餐具”“豪华游艇”“超级跑车”……这些离不开意大利人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及对精益求精理念的追求。换言之,这是对极致的工匠精神的追求。在单一产品上,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高昂的成本,以求创造出接近艺术品的工业产品。

但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是小批量制作,十分强调“纯手工打造”,对工人的技能要求非常高。

而这些介于普通工人和艺术家之间的劳动者被称为“工匠”,他们对自身的工作极为认同,甚至一个家族好几代人都是工匠,同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正是如此,工匠非常重视技能的传承和产品细节的琢磨,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工业强国地位。

即便在如今的工业时代,意大利大品牌产品的制作上也都渗透着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因为自始至终的高品质产品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这一点在记者参观有90年历史的意大利“国宝级”面料品牌诺悠翩雅的纺织车间时深有体会。

诺悠翩雅的主打面料是高端羊毛羊绒,这部分生产车间位于这家企业的发源地:阿尔卑斯山脚下小镇瓦尔塞西亚。在工厂附近,可以看到早年使用、现已废弃的数间老厂房,新的厂房就在附近。

企业继承人之一、副总裁皮埃尔・路易吉・洛罗・皮亚纳告诉记者,瓦尔塞西亚是个古老的小镇,厂址就在居住区附近,如果直接建立现代化厂房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会破坏居住区原有的自然环境,因此厂房都选在山谷低洼处,周围种植高大树木遮挡。

在存放羊毛羊绒原材料的仓库和梳毛车间,记者最大的印象就是干净,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年产量为500万米的毛纺车间:仓库里的原料按照不同品种分别包成1立方米大小的包裹,整齐地放在储藏架上,梳毛机器用玻璃门包围,地面没有一点毛絮,空气中也没有令人不舒服的杂质或气味。

皮埃尔介绍说,车间干净一方面是为保障工人身体健康,一方面也为保证产品的纯净。由于小山羊绒、骆马毛、超细羊毛等原料产量稀少且较为珍贵,加工过程中如果空气质量差,会直接影响产品的纯净度,无法使珍贵原料发挥出最佳效果。

从工厂的污水处理车间也可以看出这家企业追求完美的态度。皮埃尔・路易吉说,这里之所以诞生众多毛纺厂,原因之一是附近的赛西亚河河水清透,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原料的纯净,因此诺悠翩雅为保护这条“母亲河”,主动升级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的污水水质远高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排放标准。

高品质毛料主要好在纤维细、面料有光泽和面料支数高等方面,诺悠翩雅无论是从原材料还是工艺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皮埃尔说,中国人学习别人工艺的时候往往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而在生产方面,需要用心做好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如果只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就无法真正提高质量。按照皮埃尔的经验,要真正提高质量,除了采取最先进、最适合自身产品特点的技术设备外,对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尤为关键。

日本:无孔不入培育匠人意识

日本产品最足以为外人称赞的还是其独具“匠心”。记者曾参观过多家日本的制造工厂,对日本工人认真、细致的“匠人精神”深有感触。

日本人将技术、手艺出众的人称为“匠人”,并加以尊重。在日本,《文化财产保护法》将工艺技术作为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传人受到社会各界尊重,尤其是其中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俗称“人间国宝”)更是颇受尊崇。

日本政府为了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产,对“人间国宝”每年提供20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人民币5.76元)的特别扶助金。

不过,“匠人”能传承下去,只有这些还不够。日本的学前和学校教育体系,会无孔不入地植入这种“匠人意识”,从小培养孩子钻研技术的兴趣。

民间手工艺必须经过长期培训才能出师,而且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异常繁琐。由于原料并不便宜,所以利润也并不丰厚。如漆器表面镶嵌的贝壳和象牙雕刻,所用原料都非常昂贵,算上原料和成本,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完全是出于工匠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希望将技术传下去的愿望。

记者此前曾参观致力于传承传统工艺的京都传统工艺大学校,众多喜爱传统工艺的年轻人在这里刻苦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能制造出精良的陶器、木雕、铜雕等工艺品。年轻人能耐得住性子在这里学习,完全是出于对传统工艺的喜爱,也可以看出匠人精神不乏传人。

一些日本企业界人士指出,日本产品精益求精很大程度是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在竞争的环境下,只能以质取胜,强迫自己不得不生产更精良的产品。自然,这也就需要培育出手艺精湛的蓝领工人。

篇9

[2] 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D].复旦大学,2005.

篇10

一、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

近年来研究表明,用人单位选拔录用高职毕业生时首先看重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其次通用能力,再次专业岗位技能。许多企业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就业上岗后离职率高、后劲不足和隐性职业素养欠缺,而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属于隐性职业素养的范畴。因此,隐性职业素养的有无对高职生终身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人才培养“零公里就业”目标的关键要素。目前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职业认知缺失和职业规划模糊。自我认知不合理,对未来职业缺乏足够了解与关心,导致大学三年和未来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二是职业态度不端正。当初所选专业多受父母、老师、亲朋好友等的影响,对所学专业缺乏自豪感及荣誉感,对未来职业找不到乐趣、尊严和成就感。众人意见的主导、高薪诚聘高级技工的现象或多或少地误导了高职生以为“一技在手就能走天下”,影响了职业态度的端正。三是职业操守素养欠缺。高职生中独生子女多,自我意识强,个性鲜明。在职业活动中缺乏服务和服从就业单位意识的教育,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育,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素质的拓展,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与能力等。四是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工作中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劳动观念淡薄,不敬业耐劳;好高骛远,盲目自大;适应环境慢,团队意识差等现象。

二、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合理性

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隐性职业素养要求,但是,?S多隐性职业素养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具有普适性,必须遵循。例如:爱国守法、恪尽职守、砥志研思、一丝不苟、办事公道、知行合一、自律自省、和谐友善、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齐心协力、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和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等。这些都与工匠精神内涵相吻合。

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合理内核,对提升高职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表现出一种对品质的追求。在工作岗位中孜孜不倦的态度、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优良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工匠精神培养具有紧迫性和合理性。

三、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层面

在多数企业中,工匠从事较为简单的手工工作,并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或者特长要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工匠多由老员工指导,短时间培训后便能上岗工作;同时工匠岗位工资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在现有环境下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些误导了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培养必须重视的认识。

(二)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岗位适应能力,其以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为导向,能够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但是,不稳定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和行业追求短平快的财富逐利模式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当今企业对工匠的重视度不够,进而导致高职院校在工匠培养方面的立足点和课程设置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学生层面

工匠精神中刻苦钻研心态的培养与高职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息息相关。成绩较差的学生在高职院校占据比例大,他们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片面追求如何取得优异的成绩或者学习新的技能,以此获得短期的效益,忽略了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的潜移默化地培育,因此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塑造。

四、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措施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与塑造工匠精神职前阶段的教书育人任务,应平衡“传技”与“育人”关系,让工匠精神渗透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个性化和创新性的教育,培养高职生具备中国现代工匠的基本素质。

(一)强化日常专业课程教学

1.增加实习实训的内容

实习实训活动是提高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将工匠精神培养与每个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教学老师秉着“教生如子”的教育心态,制定出适合高职生发展的教育模式,以身示范,在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与工作任务和环境相结合,使高职生身临其境地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明确其价值所在,进而转变思维模式,认同并践行工匠精神,有效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适当增加实习实训活动的内容和课时,多开展专业课程小班化一对一辅导教学,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感悟工匠精神的博大精深。例如以模具制造专业为例,高职院校应每个月设置实训周教学方案,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训活动。在实训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仿真工作环境,并将模具的设计、制造及拆装糅合到一起,给学生以综合的实训机会。同时,在实训周内学生到学校专门创设的场地内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并仿照企业运行模式,设计生产加工产品,并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直至客户满意。上班期间设置绩效考核标准,让学生有准职业人的感受,对匠心和品质高度重视,朝着具备工匠精神职业人的方向发展。

2.采取校企结合的培训方式

仿真的实训环境为高职生提供了领会工匠精神的真实环境,但是与现实的企业仍有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找校企结合的培训方式,为学生提供真正的企业氛围,以企业文化熏陶学生。例如联系对口企业,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以准职业人身份遵循企业的奖惩制度,尤其企业的晋升机制应完全向学生开放。实习学生可通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在实习结束后如果有晋升机会,则按照正常程序参与竞争,无须论资排辈,企业晋升通道的打开可以激励学生完善自己,成为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职业人。

3.设置名师指导课程

名师是各个行业范围内的楷模,其不仅具备优秀的职业技能与工匠手艺,更难能可贵的是具备优质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养中设置名师指导课程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民间、企业或者退休高职教师中具有影响力的名师作为特聘教师,以其为主讲教师开设学校企业衔接课程,为学生讲解由学校到企业这个过渡过程中,在基础知识运用、基本技能掌握和工匠精神塑造方面发生的转变,使学生对身份转变具有清晰的认识。名师可以以自身经验为基础,言传身教,为学生讲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二)抓好日常思政教育工作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最终执行者,在一线从事培养和发展人的工作,是工匠精神的先行者。面对不爱读书、不听老师话、文化基础差的高职生应秉持一颗“匠心”,坚持教育的初心,用耐心、爱心、细心、责任心融入他们的世界,了解其所想所思所需,尊重、教育、感染他们,精雕细刻地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例如辅导员对电气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J同企业文化、遵章守纪、胆大心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具有诚信与服务意识。另外本校“立德、敬业、精技、创新”的校训正是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让“工匠精神”根深蒂固地植入辅导员队伍中,最终实现工匠精神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树立高职生执着的信念

篇11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021-02

近几年,工匠精神成为热词。工匠精神本指工匠对自己加工的产品质量要求很高,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这种精神运用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就是编辑在日常加工稿件的工作中要有严谨、一丝不苟和精雕细琢的态度。在目前的数字与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呈现更多的变化,对编辑的技术依赖性增强,青年编辑的诸多问题日益显露,工匠精神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应大力提倡青年编辑在自律中进步,在学习中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效提升青年编辑综合素质。

1.1 理想崇高,信念坚定

编辑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出版行业优质的作品,其编辑出版的作品经得起推敲。理想与信念是编辑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决定着编辑的价值追求,支配着编辑的思想和行动。工匠精神本质是对精神的倡导,在当下人心浮躁、功利盛行的时代,工匠精神的重提更像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转折。工匠精神背后呼唤的是精致产品的回归、匠人平和安详的心态以及追求极致的时代特质。工匠精神要求的是工作的返璞归真,在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中,体悟工作的乐趣,享受工作的。编辑理想的最高体现是其编辑的卓越作品,编辑的信念激励,编辑坚守自己的职业岗位,甘于寂寞,甘做幕后英雄。

1.2 工作专注,执着坚持

编辑工作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常年伏案埋首文字工作,只有热爱文字工作,专注作品,才能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执着的编辑在编辑出版领域会坚持追求进步,体现在策划、组稿、编辑、校对和出版的方方面面,不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一份坚守的心,做到顺境淡然、逆境泰然,在任何环境下对所有稿件都保持一份坚守,对任何发表的稿件在发表前都追求极致,不断完善。

1.3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编辑必须注重细节,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反复“雕琢”自己的“作品”,孜孜不倦润色出最好的“作品”。对稿件的错漏之处不能有麻木不仁、粗心将就的投机态度。坚持做到在日常的编辑加工稿件中严把质量关,严格遵守编辑“三审三校”制度,确保责任编辑出版物文字质量校对差错率低于0.1‰,使得自己的“作品”远离“无错不成书”的悖论。

1.4 积极沟通,交流提高

编辑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与作者沟通、交流、斧正,各取所长。编辑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首选,要端正态度。一些编辑,认为自己知道的多,面对作者时言谈举止无不透着优越感。一个高高在上的编辑,很难想象作者能与他开诚布公、毫无保留地交流观点。其次,要换位思考。有些作者不愿按照编辑意见修改稿件,编辑要主动换位思考,是自己所提修改意见过于笼统作者无法理解,还是所提修改意见作者无法完成,或者作者认为没有必要修改,或者作者认为所提意见是错误的。最后,作者要注意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提升专业水平,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专业知识的编辑能给作者提出专业而深刻的修改意见,令作者心悦诚服,积极修改作品。

2.1 职业认同感低,工作进取心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的编辑在社会生活中缺乏应有的社会认同,在普通人群和专家的心目中,编辑的角色非常简单,似乎可有可无,“编辑无学”“剪刀加糨糊”“为人作嫁”等是对这一职业最常见的看法[1]。调研发现青年编辑对单位的归属感差,很容易跳槽[2]。编辑在职称评审中有很多限制因素,尤其评审副编审的条件相对较高,青年编辑往往缺乏课题项目,一些高校期刊编辑属于高校的教辅部门,在职称评审上限制更多。编辑所属部门一般人员较少,作为干部提拔的空间更加有限。青年编辑随着从事编辑职业时间的推移,发现其职称和薪资上升空间有限,导致其工作进取心降低,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

2.2 自主学习能力弱,创新意识不足

编辑部一般从资金、人员等综合情况考虑,更愿意把资金和时间投入到中年骨干编辑人员,对青年编辑人员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青年编辑因为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普遍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求稳思想,编辑工作习惯于生硬照搬老编辑工作方法,缺乏主动思考,编辑工作缺乏创新。部分青年编辑遇到困难绕道走,“丢铁棒担灯草”,揭示的是青年编辑专拣轻事做,不愿、不敢承担重要书稿的工作状态。编辑工作的性质,要求编辑必须自主学习、勇于挑战、不断创新才能胜任编辑工作。

科技期刊编辑因所属期刊的不同,专业五花八门,这种情况导致主管部门重视学历水平,忽视编辑业务水平,尤其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硕士以上学历占76.06%,专科学历罕见[3]。毋庸置疑,一些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高学历编辑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容易驾驭和把握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期刊稿件,能轻松对稿件提出质性的建议或意见。但不能片面强调高学历,高学历只是代表了专业学术水平高,不能代表编辑素养和业务能力[4]。一些高学历的青年编辑编辑素养不高,体现在编辑主体意识不强、缺乏编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编辑规范掌握欠佳等方面[5]。毕竟稿件的内容、学术水平,以至语言文字质量,除受作者水平的限制外,主要取决于编辑的工匠精神。

3.1 树立正确的态度,加强责任心培养

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体力、精力最充沛的时期。青年编辑一般都是期刊编辑的新生力量,发挥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工匠精神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青年编辑成为真正的期刊人必须具有的品质。当代,社会各界人士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期刊对文章语言文字水平要求一降再降,对中文语法要求,一般编辑只要求 “说得通”。面对一些连“说得通”都达不到的作者,相当部分的青年编辑因为责任心不强,面对稿件的的错别字与语言逻辑差错,无动于衷,甚至视而不见已不罕见。加强青年编辑责任心培养,树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刻不容缓。

3.2 提升知识和能力水平,加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

编辑工作的性质要求编辑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编辑理念,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阅读能力。学习是编辑工作的第一需要。一方面,青年编辑要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自觉向字、词典学习,自觉向权威编辑类书籍、期刊学习,自觉向优秀编辑学习;另一方面,编辑要主动参加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编辑每年参加编辑出版类继续教育培训也是国家新闻广电总局的要求。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一般包含编辑学理论、编排规范实践以及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新出版模式等新知识和新热点等,不仅可以加强青年编辑与其他期刊编辑互相交流,而且可以扩大青年编辑的视野,拓展青年编辑知识储备,有效提升青年编辑业务水平。

3.3 拓宽人际交往范围,加强办刊专业领域交流

青年编辑参加办刊专业领域的交流,可以见到期刊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并帮助青年编辑迅速了解期刊专业领域的热点。此外,青年编辑可以主动向会务组推荐自己成为讲者,讲授期刊专业领域稿件编辑加工中发现的常见错误或者作者容易混淆的专业知识以及一些写作规范和技巧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专业人员规范撰写论文并在心仪期刊成功发表稿件服务,而且还展示了青年编辑的学术素养,宣传了编辑所在期刊,为青年编辑今后对参会名家成功约稿做了铺垫。

3.4 完善编辑工作管理机制,加强考核和激励措施

编辑工作管理机制是一种特殊人力资源的评价,必须结合编辑的实际工作,体现编辑的全面能力,包括德、能、勤、绩。完善的编辑工作管理机制可以客观、公平地评估青年编辑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对青年编辑人员工作过程、工作实效的一种约束和限制,使青年编辑始终处于高效率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编辑管理工作机制并实施切实可行的考核和激励措施,才能切实保障青年编辑应有的利益,促使青年编辑自我价值的实现,保证编辑部人才的合理储备和发展。

4 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4.1 职业倦怠

是个体在职业环境中,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表现为一系列情绪、情感与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青年人在机械重复的高负荷编辑工作中,很容易丧失工作热情;社会对编辑的期望值很高,作者发表的文章优秀一概归为作者而导致的低成就感;出版行业僵化的体制导致的分配不公与人际冲突。超过三分之一的编辑从业人员存在职业倦怠现象[7],青年编辑更为明显[8]。职业倦怠的最大危害则是降低了编辑工作效率、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职业倦怠要做好以下3点:首先,上级主管部门应该理解编辑工作的复杂繁琐,营造有利的编辑工作环境,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减轻职业压力,提高职业认同感;其次,青年编辑要调整工作预期,客观认识编辑工作的服务性,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职称、待遇和名利,同事间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最后,青年编辑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4.2 职业疾病

科技期刊编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科技期刊编辑亚健康发生率为81.5%,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差、疲劳、肩或腿麻木僵硬、活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9]。由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质,容易造成很多方面的身体问题。比如,编辑长时间伏案工作,很容易导致颈肩腰背部病变,调研发现科技期刊编辑颈椎病的发生率达到了12.6%[10]。此外,长期的静坐工作方式,身体锻炼往往被编辑忽视,等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时为时已晚,2016年6月,34岁的青年编辑在地铁站的猝死事件,就是血的教训。编辑工作压力很大,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加班加点赶稿件是工作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青年编辑要做好时间的管理,对自己的工作,要有具体计划,尽量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另一方面,青年编辑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营养、规律和锻炼身体。

参考文献

[1]游苏宁.编辑职业生涯中必读的经典之作――《编辑人的世界》读后感[J].编辑学报,2007,19(5):386-388.

[2]湖北省编辑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本课题组.我国青年编辑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研究总报告[J].出版科学,2016,24(4):10-12.

[3]陈汉轮.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4):385-391.

[4]许尔兵.编辑队伍学历,价值,地位的认识误区[J].编辑之友,2000(1):38-40.

[5]n芳.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信息素养提升的SWOT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4,29(6):102-108.

[6]王斐然,高艳华.高校期刊编辑SCL-90各因子的影响因素[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6,33(3):22-28.

[7]郑持军.出版社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干预措施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0(1):34-37.

篇12

有部分研究认为,虽然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模式,但是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关键在于让学生不断进行技能实践操作,通过不断的操作才能生产出高端的产品,才能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而当前高职院校基于资金实训基地等因素限制,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非常少另外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落后也是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因素。这些难题主要从技术条件角度考量工匠精神难以培养的原因,却忽略了工匠精神在人文道德层次培养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追求完美和极致;二是严谨,一丝不苟;三是耐心、专注、坚持;四是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传统的工匠精神教育往往以教师讲为主,而教师讲授的往往是规范,“应该怎么做”或“不应该怎么做”,这就使学生无形中感受到工匠精神与自己本身的脱离感。但凡是通过灌输得来的道德教育都是外在的塑造,表面的影响,治标不治本。因此就导致了学生往往会因为并未真正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和意义而看似接受,其实并没有得到内化。这样的工匠精神教育过程无法使学生完成自我内化和自主建,因此阻碍或是延缓了工匠精神在学生身上由他律水平上升到道德自律水平。而学生要实现自主选择,实现工匠精神的内化,一定离不开亲身的体验。

体验式教育是一个从具体体验到反思观察到抽象概括最后到主动运用的过程。它注重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运用辩证方法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一个适应世界的完整过程;是一个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而工匠精神追求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体验、观察、思考再继续体验,这就是人文教育中关于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在人文课施行体验式教育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这一职业道德要求做更加细化、明确的思考和实践显得尤为有意义。

二、体验式教育培养“工匠精神”在人文课中的具体实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