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2: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35-01
[摘要]目的:了解儿科疾病谱及死亡疾病的年代变化趋势,为今后儿童疾病的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院2005-2008年住院儿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资料表明从2005~2008年新生儿肺炎居疾病谱中第1位,占儿科住院总人数的15.3%,占全院死亡疾病的26.43%。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肠炎为近4年来儿科疾病谱中主要疾病。
[关键词]住院病人;死亡原因;疾病谱
我院处于滇东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人口40万,设有250张病床,其中儿科病床35张。近年来由于我县新生儿病死率较高,有必要对我院儿科住院病人疾病谱及死亡原因的变化情况做分析讨论,有助于加强医疗护理工作,为医疗及孕产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及方法,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新生儿的疾病构成与病死率高低可反映一个地区的母婴健康水平和诊治水平。本文对2005-2008年的住院新生儿资料作回顾分析,旨在了解新生儿疾病构成和病死率的变化,改进医疗工作,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
1资料与方法
我院是一所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资料来源于我院统计室2005-2008住院病人分类报表,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资料完整、准确可靠。2005~2008年4年间共收住院人数31895人次,其中死亡140人。按照《医院住院病人疾病分类年报表》,对2005年~2008年在我院儿科病房住院治疗的儿科死亡病例的病系分布和前五位病系构成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4年间儿科共收治住院病人5215例,占全院同期住院病人的16.35%;其中死亡77人,占全院同期住院病人的55%。
2.2病种及构成:77例儿科住院死亡病例中,新生儿肺炎37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48.05%,新生儿吸入性肺炎11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14.29%,支气管肺炎9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11.69%,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6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779%,肠炎5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6.49%,其他疾病死亡9例,占儿科死亡病例的11.69%,见表1。
对一个健康的母亲分娩的健康足月新生儿,出生后早期得到充足的母乳喂养应该是最理想的营养与喂养方式。
1营养丰富。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与饮料,它含有最适合婴儿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素。
2易于吸收。母乳的质和量会随着婴儿生长发育而不断变化以适应婴儿的需要,这些营养成分的比例适当,易于婴儿的吸收与利用。
3增强抵抗力。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活性细胞和其他免疫活性物质,可增强婴儿的抗感染能力,从而减少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以及预防某些过敏性疾病。
4简单方便。与人工喂养相比,母乳喂养简便、经济、温度合适、且促进母婴感情及婴儿身心健康发展。
母乳喂养新链接
近期公布的由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分会儿科学协作组、外科分会新生儿组、儿科分会新生儿专业学组共同创立的“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对母乳喂养的适应症与感染症均有明确规定。
对怀疑或明确诊断为半乳糖血症婴儿、母亲患有活动性结核病、HIV病毒、CMV病毒感染或正在接受同位素放疗(乳汁含放射性物质)、抗代谢药物治疗,以及母亲正在吸毒、酗酒等,应严格限制母乳喂养。对于肝炎病毒携带者也建议避免母乳喂养。
在上述情况下,专家们建议采用与母乳成分接近的配方乳喂养新生儿。并希望这些婴儿定期做医学检查,以早期发现婴儿的围产感染。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20xx年是困难与机遇共存的一年,新的院领导班子重新考虑科学的分配方案,结合儿科目前实际情况,对今年全科工作做以下安排:
一、杜绝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提升医院、科室形象。
1、加强医护质量管理,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继续熟悉掌握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各级医护人员岗位职责,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3、提高服务意识,树立全科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树立儿科服务新形象。
二、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基本技能及操作的练习,特别是心肺复苏操作的复习及巩固,提高危重病儿的抢救能力;
2、学习儿科新知识新进展。充分利用医院华西远程教育平台,争取各种培训及讲座学习的机会,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让科室诊疗技术尽快更新;
3、结合本科实际,着手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规范的制定,推广临床路径工作;
4、组织全科室医生认真学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逐渐拒绝滥用抗菌药;
5、加强新生儿相关知识学习及技能培训,争取新生儿病房能投入使用。
三、开拓市场,加强宣传,扩大儿科影响力。
1、加强雾化治疗宣传,扩建门诊留诊病房,方便患儿及家长就诊方式选择;
2、利用医院宣传平台,多种方式下乡及社区宣教,提高科室及医院知名度。
四、学生带教工作。
1、加强实习生管理,严格考勤;
2、强调带教老师责任,相关知识认真讲解,操作要放手不放眼;
3、带教老师加强学习,以适应重医教学基地角色。
总之,全科每位医护人员都应端正态度,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加强学习,努力完成医院及医务科下达的各项任务。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第一、认真学习党的十三五规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杜绝科室医护人员收受红包及药品回扣,发现以上情况及时上报,并根据医院规定从严处理。进一步推进业务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儿科改革,严格按照二甲标准建设,规范管理科室,做到科室持续改进。
第二、儿科今年仍存在合法执业医师严重不足的情况,儿科医师队伍的建设仍是20xx年的重中之重,科室拟通过多渠道引进儿科人才,如:科室进一步加强培养科内儿科医师队伍,对需考证医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与支持;向医院争取儿科专业医生,在本县或县外医院引进有证儿科专业医生等;并向医院争取相关的优惠政策;条件成熟时向社会呼吁儿科医师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第三、加强业务学习,对疑难病例及多发病例,典型病例及时科内学习讨论,坚持科内讲课制度,一如既往的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种学术活动,申请外派进修人员,引进新技术新疗法。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大家自觉自愿的在工作之余学习熟悉业务知识,开阔视野,涉猎儿科领域新近展。在新的一年里,积极拓展儿童保健门诊,开展儿童CPAP辅助通气,进一步加强新生儿病房的建设,探索开展新生儿相关业务,努力与产科沟通合作,在拓展儿科业务的同时为医院产科保驾护航,也为我县新生儿提供就医方便。
进一步开展新生儿黄疸的光疗,申请增加新生儿蓝光治疗仪,提高疗效,进一步提高静脉穿刺水平,继续推广静脉留置针,减少患儿痛苦;条件许可,尝试外周静脉置管技术的开展,继续不断探索新技术、新疗法。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进一步巩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成效,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深入开展,提高护理管理品质,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规划和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的要求,按照医院优护方案,拟定新生儿科优质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患者满意为总体目标,夯实基础,巩固成果,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使患儿家属满意度≥95%;健康教育知晓率≥85%。
二、实施措施
(一)继续完善修订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继续完善修订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督查整改制度,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
(二)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专科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强化基础护理及分级护理的落实并保证质量。
2、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按照新生儿科培训计划分层对全科护士进行技能操作培训,牢固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夯实基本功底.
3、采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护士观察病情、落实护理措施、记录护理文书的能力。
(三)严格遵守《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并按其要求规范管理。
1、新生儿科护士必须持证上岗,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2、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患儿住院期间必须配戴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应及时补戴,确保患儿身份正确。
3、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4、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5、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6、制定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和出院安全流程并有效落实。制订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四)夯实基础护理,切实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保持病床整洁、无异味、无污迹,物品摆设整齐规范,输液滴数与医嘱相符,勤巡视输液患儿,防止或减少输液外渗,善于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1、改变排班方法,实施责任制排班模式,弹性排班。
2、全面履行护士职责,责任护士从入院到出院的各种治疗给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为患儿提供连续、全程的工作,切实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3、深化护士分层使用,依据患儿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分配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六)定期满意度调查
1、患儿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听取家属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010年6月1日实施的行业标准《无创自动测量血压计》是为数不多的明确了适用人群(含小儿)的标准。在该标准中,考虑到新生儿的特点,有较多专门针对新生儿的条款。如为了安全起见,新生儿进行血压测量时,需要较低的最高压力和较短的测量时间,因此,在条款中要求应提供一种限制压力的措施以保证袖带压不会超过20kPa(150mmHg);另外,设备应保证袖带压处在0.67kPa(5mmHg)以上的时间不超过90秒;在充气系统阀门全开快速放气的情况下,压力从20kPa(150mmHg)降到0.67kPa(5mmHg)的时间不应超过5秒。同时,该标准规定产品说明书中应提供以下信息:①当用于新生儿时监护仪和袖带可以施加的最大压力值;②当用于新生儿时设备能适用的血压范围值;③正常的操作情况下可以用于新生儿血压测量的最大压力值;④在测量新生儿血压时,设备的最初充气压力值。同时,在对系统整体有效性评价时,由于考虑到对健康出生的新生儿血压测量是很少的,新生儿特护病房主要是接治早产儿,所以对早产儿(小于1000g)血压测量精确度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个统计学取样建议,要求根据婴儿的早产比例进行取样。医疗器械标准《医用电气设备—医用脉搏血氧仪设备基本安全和主要性能专用要求》(YY0784-2010)中,考虑到婴儿的皮肤对温度的耐受性问题,规定对于小儿(一岁以下)的限制温度是不超过41℃;而对于一岁以上的小儿,限制在42℃条件下使用不超过8小时,43℃条件下使用不超过4小时。
除了产品名称明确规定用于小儿的医疗器械,更多的医疗器械尽管在产品名称中没有体现,但适应证中都声明可以用于小儿。这些医疗器械给出的参数范围较广,且极少给出用于小儿时的参数精度,或者在上市提交的临床资料中并未对小儿群体进行验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将有很大的隐患。如输液泵、注射泵类产品为临床常用的输液辅助装置,主要用于精密输注某些特殊药物、高危药物,为急救患者、危重患者、特殊病人、小儿给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但该类产品在临床使用中由于产品质量不合格或临床操作、护理不当等原因,可能会导致输注流速控制异常,这将直接影响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对小儿,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类似这样的在适应证中声明,但未必经过合理验证的产品不在少数。这类产品可以用于小儿,但目前尚未有国家行业标准,且属于监管薄弱的产品,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类似上面所述的小儿用呼吸机、输液泵的产品,应该结合小儿的特点优先制定单独的产品性能和安全标准,其特点是:在产品适应证中明确适用人群为小儿;属于高风险治疗类产品;有某些临床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这类产品中风险较高的还包括小儿用植入类医疗器械,如小儿用人工耳蜗。该产品已经成为双侧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小儿病人的重要治疗器械,但这类产品仍然存在着康复效果不显著的临床不良事件,急需要制定相关标准。由于幼儿颅骨与成人不一样,因此在该标准中应该要求小儿耳蜗植入体应具有不同的尺寸和形状,其中要求植入体越小越好,电极系列越接近耳蜗螺旋弯曲的结构、越接近蜗轴越好。另外由于小儿植入体使用的时间更长,所以植入体的期望寿命是一生受用,而且要考虑植入体的可靠性,即植入体的耐冲撞能力、安全性以及核磁共振的相容性。当然,除了上述的高风险治疗类产品外,也应在其他诊断和监护类产品的标准中增加用于小儿时的性能要求。例如,在X射线和CT对小儿进行诊断的时候辐射剂量的问题;在MRI对小儿进行诊断时特定吸收率的问题;在对小儿进行监护测温时,测温设备临床有效性的问题等。总之,对小儿用医疗器械制定标准是一个按照风险高低、分门别类、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过程。
FDA较早开始关注小儿用医疗器械这类产品,在2004年了小儿用医疗器械上市前评估的指导原则[3],并于同年了一份关于小儿用医疗器械的可用性壁垒的报告[4]。在2007年FDA将儿科相关的规定载入2007年的FDA修改法案[5]中,即其第三款:儿科医学器械安全、改善法案。下面将通过对前两项文件的概述来了解该类器械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小儿用医疗器械上市前评估的指导原则的目标主要有三个:①定义儿科群体和小儿用医疗器械;②确定保证小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息类型;③确定在临床研究中,发起方对儿科对象的保护措施和指导性原则。美国法定的成人年龄是18岁,然而FDA将这一上限扩大至21岁,并同时划分了如下儿科亚群范围:新生儿(从出生到1月龄)、婴幼儿(1月龄至2岁)、儿童(2岁至12岁)、青少年(12岁至21岁)。FDA也指出这种划分仅作为参考,实际上,个体体重、体型、生理发育、神经发育等因素通常是更加适合的指标。另外,其他儿科亚群包括:低体重亚群即少于2.5Kg的新生儿;过低体重亚群即少于1.5Kg的新生儿;青春期前期亚群即年龄群一般从11岁到13岁的儿童。这些亚群应在器械标签和临床实验中均应给于适当考虑,比如低体重新生儿。通常,为评测儿科群体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FDA使用与评测其他医疗器械相同的法规基础、科学方法和程序。儿科医疗器械需要考虑的事项包括(不限于)以下临床前和临床的测试以及其他规程管理:生物相容性(包括毒性和致癌性);无菌以及感染的控制;使用场所的环境因素(如电磁场和辐射);设计控制以及《良好生产规范》(GMP)。#p#分页标题#e#
儿科群体是弱势群体,应当采取特别的措施保护儿科研究对象的安全。由于种种原因,成人医疗器械可能不适用于儿科对象,或者需要对成人器械进行特别的设计改进和/或增加特殊的标签才能用于儿科对象。当开发儿科医疗器械或策划儿科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时,推荐考虑以下因素:身高;体重;生长发育情况;疾病或健康状况;激素的影响;同成人群体的解剖与生理差异;活力与成熟程度;免疫状态。由于器械种类繁多,必要的临床前测试也各不相同。FDA可能需要基于器械种类,目标人群和对器械的现有知识水平的台架或动物数据。很多情况下,FDA制定了特定器械的指南文件。文件中介绍了不同的临床前测试类型,在上市前或临床实验前,这些测试必须完成。另外,与普通医疗器械一样,FDA认为,儿科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明不是一定需要临床数据的。所需证据的数量和类型基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器械的性质,产品在成人群体的已知信息(如果有相关性),器械在儿科群体中已知或可预测的信息,以及病因或治疗现况。在某些情况下,设计完善的台架和动物测试足以用来评测器械。另一些情况下,必须需要临床数据来评测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FDA认为以下情况会需要提供小儿用器械的临床数据:①当临床前实验或动物实验、文献或成人临床试验等来源的信息不足以证明儿科特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时候;②当成人的数据不足以预测儿科群体的风险和不良事件的时候;③当对成人设备进行改良设计验证的时候;④当建立一个与年龄适应的治疗方案的时候。以上情况下,厂家可以通过儿科对象的临床数据来为目标人群设计合适的器械;实行准确的风险评估;提供明确的使用指导。另外,该指导原则建议用于儿科亚群的医疗器械标签应包含标签的基本元素、儿科信息及特殊考虑。基本元素包括:①医疗器械描述,标签应描述推荐用于儿科亚群的各种事项,并在可行的情况下,按年龄、体重或其他适当的标准以表格的形式体现这些事项。②预期用途,用于儿科群体医疗器械,应当在标签中明确定义适应证以及目标群体。③禁忌、警示和预防措施,应当指明年龄、体型和儿科对象成熟度相关的风险,并提醒用户在目标群体中使用医疗器械有关的具体危害。④不良事件,应当根据使用医疗器械的各儿科亚群,尽可能获取并报告有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频率。⑤临床研究,标签应当以清晰、客观的方式体现研究结果,方便用户认清性能在儿童和成人之间以及各儿科亚群之间的实质差异。⑥使用说明,包括表明解剖、发育和其他年龄相关因素以便有助于确保医疗器械的合理使用。专门为儿科患者提供的说明在书写语言方面以及其他视力和听力方面应当与年龄相适应。另外,指导原则还提及了临床试验中儿科群体的保护。
新生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病, 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影响孩子发育,容易造成新生儿死亡,随着围产期因素及早产儿的增多,新生儿肺炎近年来发病率增高,新生儿肺炎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sup】[1]【/sup】。新生儿肺炎发展变化快,并发症多, 辅助检查主要依靠胸部放射检查,早期诊断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本文对我院新生儿科2009~2010年收治的181例新生儿肺炎患儿的临床及 CR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新生儿肺炎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正确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81例,男101例,女80例。年龄1~28天。胎龄足月者96例,早产儿85例。出生时体重<1500g 21例,1500~2500g 49例,>2500g 111例。其中顺产103例,剖腹产53例,难产25例。围生期窒息史69例。
临床表现:新生儿肺炎与大孩子肺炎在表现上不完全一样,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无明显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口吐白沫、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反应较差、不吃不哭,一般不发热,咳嗽轻。有时就是“感冒”症状,如鼻塞、呛奶。双肺呼吸音粗,部分患儿可闻及湿音。
检查方法:采用南京医疗器械厂PLX 102移动X光机或岛津BSX-50AC X光机摄仰卧前后位胸部正位片,用德国AGFA CR系统进行图像处理。尽量于新生儿平静呼吸的吸气终末曝光摄片。常规对新生儿进行防护,特别是对性腺等腺体器官加强防护。诊断由3名主治医师以上进行集体阅片。
结 果
181例新生儿肺炎中支气管肺炎95例(52.5%);间质性肺炎40例(22.1%);大病灶肺炎28例(15.5%);大叶和(或)节段性肺炎18例(9.9%)。新生儿肺炎的CR表现具有多样性,发展变化快。主要表现如下。
肺纹理改变:肺纹理增多及肺门影模糊,是常见的重要的征象,虽不具特征性,但几乎所有的支气管肺炎都有此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深,边缘模糊,肺门阴影浓密模糊。本文146例有此征象(80.7%)。
病灶影:①小病灶:多见于支气管肺炎,双肺野见多发点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可互相融合,多见于两肺中下野中内带,本文99例(54.7%);②大病灶:可见斑片状边缘模糊的高密度影,单发多见,本文28例(15.5%);③大叶或节段性病灶:肺实质浸润影呈全叶性或节段性,可同时伴有小病灶存在,本文见18例(9.9%)。④间质条纹状阴影:双肺野见不规则条纹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楚,部分交织成网状。本文40例(22.1%)。
局限性肺气肿:肺野内局限性透亮区,并可有同侧横隔平坦现象。本文见38例(21.0%)。
急性肺膨胀征:不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但是一个重要的早期征象, 可见于各型肺炎,本文见39例(21.5%)。
支气管充气征: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本文见59例(32.6%),表现为支气管及其分支充气显影,呈管状透亮影。
心后影征:下叶肺炎由于肺泡实变,整个心影后的密度增高。使肺血管纹理失去对比而不能显影,本文见27例,占15.0%,多见于左侧心后影。
上纵隔、心缘和(或)横膈模糊征:表现为上纵隔、心缘和(或)横隔的全部或部分轮廓模糊不清,这是与之相邻近的肺实质病变的反应。本文见32例(17.7%)。
并发症:叶间胸膜反应,本文见9例(5.0%);肺不张,本文见16例(8.8%);气胸,本文见8例(4.4%);少量胸腔积液,本文见3例(1.7%)。
讨 论
新生儿机体反应能力较差,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在较早发生时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口吐白沫、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反应较差、不吃不哭,随病情的发展,出现鼻翼煸动、、凹陷征,心率增快。起病较晚的症状相对比较典型,足月儿常发热,但也可体温正常。肺部可听到粗细不等的湿音。本文中109例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新生儿肺炎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CR片所见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的依据。
新生儿肺炎按病因分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吸入性肺炎主要原因多在围产期时宫内缺氧,胎儿呼吸中枢受到刺激,引起胎儿深度吸气,羊水和胎粪被吸入胎儿肺中,吸入物导致肺泡实变;其次由于吸入物刺激,导致毛细血管充血水肿和渗出,使肺实变加重,并发细菌感染。感染性肺炎多见于晚期新生儿,是由于感染各种病原体所致。早期新生儿肺炎以吸入性肺炎多见,晚期新生儿肺炎以感染性肺炎为主,两者CR表现不易区分。
新生儿肺炎CR表现:早期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随病情的发展沿肺纹理出现模糊点片状高密度影,以后沿肺纹理扩散,可融合成大片,小段肺不张或肺气肿常同存,还可表现支气管充气征,心缘或膈面模糊征等。各种变化可单独或合并存在。
新生儿肺炎的CR表现多样化,新生儿的胸部CR片,具有以下特点:因为新生儿的肺脏不是完全张开,因此肺野的范围较小,胸腺较大,纵隔脂肪组织多,而且卧位摄片时心影也放大,肺门影较小,肺纹理较细。正常新生儿的肺野看不到肺纹理。根据新生儿解剖特点,在观察新生儿CR片时要着重观察两肺中内带,特别是右肺中内带中下肺野,因肺炎病灶多出现在这些部位;早产儿因肺发育不成熟,其CR片表现为肺部透明度低,肺纹理增多,有散在细小颗粒状阴影等特征【sup】[2]【/sup】,在诊断时需注意加以鉴别。
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由于新生儿呼吸器官和功能不成熟,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乃至死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提高新生儿肺炎的治愈率。胸片应作为新生儿肺炎常规检查【sup】[3]【/sup】,对临床可疑病例,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及时进行X线检查,可做为临床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新生儿脏器娇嫩,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尽量减少X线辐射对新生儿的影响,原则上应尽量避免接触X线。如果病情确实需要,根据防护优化原则,建议新生儿的非摄片部位进行防护,摄片要一次完成,尽量减少摄片条件;摄片时要选择新生儿平静安睡、呼吸平稳时或吸气末尾时曝光【sup】[4]【/sup】,实际工作中可能较难掌握。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 X光机曝光时间短,CR系统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比传统X线有辐射剂量低、照片质量高等优点,只要新生儿安静、仰卧前后位,一次曝光就可摄出高质量的胸片。
总之,新生儿肺炎临床症状不典型,CR片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提高新生儿肺炎的治愈率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改善预后,降低新生儿病死率。CR检查可为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是临床工作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由于新生儿肺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与CR表现常常不吻合,影像医师在诊断时应密切结合临床,全面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对临床怀疑新生儿肺炎的患者,建议尽早进行胸部CR检查,及时做出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8.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50-02
新生儿听力障碍是新生儿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有资料报道,正常活产儿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为1%-3%,高危新生儿听力障碍患病率高达2%-4%[1]。新生儿听力障碍可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和智力发育。早期发现患有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婴儿,给予及早的干预和治疗近对降低患儿语言发育和听力发育有重要意义。我妇幼保健所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对本溪市6家妇产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采用德国MAICOERO-SCAN耳声发射分析仪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共筛查正常新生儿2518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出生的足月新生儿251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03例,女1115例,包括正常足月儿2017例,高危儿501例。高危儿主要包括:足月窒息儿239例、早产儿108例、高胆红素血症93例、其他61例。对新生儿进行初筛的日龄为3-14d,支初筛未通过者进行复筛的日龄为42-90d。
1.2 方法 采用本所自有德国MAICOERO-SCAN耳声发射分析仪。其方法为:测试环境相对安静,通风良好,清洁受检儿的外耳道,保持安静,分别测试两耳,仪器自动分析并报告结果。大部分新生儿的初筛在日龄3-7d进行,高危新生儿的初筛一般在病情稳定后或出院前进行,对初筛没有通过的新生儿于42-60d适时复筛,对仍未通过的婴儿建议家长尽早到上级医院诊治。
1.3 统计方法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初筛结果 初筛检查的新生儿为2518例,初筛的通过率88.20%;正常足月儿初筛的通过率(90.48%)明显高于高危儿组(79.04%),两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复筛结果 对297例初筛未通过新生儿在出生后42-60d内进行复筛,其中正常足月儿192例,高危儿105例,复筛共通过184例,复筛通过率为61.95%;113例复筛仍未通过,未通过率38.05%。正常足月儿组的复筛未通过率(16.15%)明显低于高危儿组(78.10%),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3 随访结果 对未通过复筛检查的新生儿进行电话跟踪随访,至目前已有3例在上级医院诊治,并在听力中心佩戴助听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3 讨 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近十年对婴幼儿听力障碍的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日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卫生部规定,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新生儿出生后的必做的筛查。我所MAICOERO-SCAN耳声发射分析仪应用TEOAE仪器对足月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90.48%;复筛通过率21.90%,与相关报道相符[2]。本研究结果发现高危儿初筛通过率低(79.04%),复筛通过率低(21.90%),与正常足月儿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我院科教科下设新生儿科教研室,教研室负责临床带教老师的培养,教研室要求临床带教在临床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符合医院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资质及工作年限的要求;②具备良好的师德形象,不给医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③对患儿充满爱心和耐心,对家长充分理解和包容;④善于与医学生沟通,要与医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实践中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其从业的自信心。此外,教研室还负责对带教老师进行定期考核,加强带教老师的基本功训练,对考核不合格的带教老师会暂停其带教资格,进行临床带教培训,重新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获得带教资格。此外,每位学生在新生儿科实习结束后都会由科教科组织学生对带教老师进行评价和建议,并反馈到教研室,教研室根据反馈情况,安排带教医师和带教能力强的医师多带教,并给予奖励;有待提高的医师少带教,年终总结时与绩效挂钩并进行批评教育,另外,我院医护人员的带教水平还与职称聘任挂钩。所以,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和举措,新生儿科每个带教老师均存在一定的教学压力,通过不断地改进,教研室的教学能力得到总体提高。
2做好入科教育
由于新生儿科实行封闭式管理,要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仪器设备也较多,实习生对新生儿科的实习普遍存在陌生、畏惧的心理,入科后很多实习生较难适应新生儿科的学习,实习结束后觉得收获不大,另外,现行的医学生教学形式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新生儿专业理论授课少,部分学生到临床后实习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积极性不高[2]。做好入科教育可以提高实习生的学习兴趣,入科教育内容包括环境和仪器设备的介绍、病历书写与成人内科的异同、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内容、院感的防治、医疗纠纷的防范、医师工作站的操作演示、出科考核的方式、如何与患儿家属沟通等等。另外还要向实习生告知学习新生儿知识的重要性:首先,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多毕业生人都没有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所以将来从事儿科或新生儿科的几率不小;其次即使毕业后从事新生儿外科、眼科、产科等其他专业,也需要有新生儿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入科教育让学生了解新生儿科与其他专科的不同,尽快熟悉和适应环境,明确实习的目的和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3丰富临床教学形式及方法
我们十分重视以丰富的临床教学形式提高医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注重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目前新生儿科教研室所组织的临床教学形式主要有病区小讲课、教学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以及操作带教等,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将临床实践工作中学到的点滴临床知识贯穿起来,加深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解及掌握。病区小讲课要求教师避免同基础教学时那样照本宣科,教学内容要求务必与大学授课由区别,要充分搜集大量的临床病例作为理论教学的旁证,再配以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使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形象化[3]。如讲授新生儿呕吐的鉴别诊断时我们收集了宫内感染、咽下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幽门痉挛、食管闭锁等病例给实习生讲解。通过小讲课,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临床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学习兴趣也大大地提高。教学病例讨论的病例都会提前下发给实习生,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实习生思考并查阅文献。在病例讨论时实习生是主角,带教老师为主导,让实习生积极发言,在讨论中加深对疾病的了解,并让实习生养成遇到问题查阅文献的好习惯。教学查房是以教学为目的,通过教学查房使实习学生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际得到有机的结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4]。教学查房时病例的选择很重要,既不能过于简单使得老师无法传授更多的知识,实习生不能汲取到足够的知识养分,又不要选择过于复杂的病例,让老师在有限的带教时间内难以将教学目标或难点问题讲清楚,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如遗传代谢性疾病由于主要靠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诊断,且病理生理复杂,不作为教学查房的选择,而一般选择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比较典型的临床病例作为教学查房病例以符合院校教学大纲要求。
4"参与式"临床带教
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为了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新生儿科病房一般实行封闭式管理,新生儿住院期间无家属陪同,且新生儿无法自行叙述病情,病情又瞬息万变,这就对实习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患儿细心观察、详细查体,详细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必要时还需要借阅产科病历,以明确患儿存在的高危因素。相对于普通儿科,医学生在新生儿科实习,面对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较小,有利于"参与式"临床带教的开展,鼓励实习生多参与如桡动脉穿刺、鼻胃管留置法、微量血糖的监测、头皮静脉穿刺等临床操作,在操作中要强调无菌观念以及医院感染的防治,避免只动眼不动手的学习方法。但在R床活动中要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实习医学生的所有临床实践活动均须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5改革出科考试模式
出科考试目的是督促学习,发现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5]。在入科教育时,就告知实习生出科考试的时间及方式,让其有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对待,全力完成新生儿科的实习任务。出科考试以多站考核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培养临床技能[6]。多站式考核项目包括:理论考试、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病历书写、开具医嘱、操作考核。考核结束后,进行集中分析与讲解,发现问题,不断完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临床知识。
6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
尽管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做好临床医生的基本功,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是作为一名合格医护人员的前提。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所面对的患儿由于没有陪护,所有的医疗活动都脱离了家长的监管。因此, 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需要具备更高职业道德和素质。在临床实习带教中,注意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对那些违背职业道德的言行、举止,不仅要及时纠正, 而且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教育。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科的临床实习教学中,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带教老师队伍,以丰富的临床教学形式提高医学生的积极性,以"参与式"临床带教方法让学生参与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还应注意医德医风的培养,才能不断提高新生儿科的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袁显文.浅谈儿科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2):74-75.
[2]郑增鑫,吴时光,王运武,等.新生儿科实习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8,5(9):112-113.
[3]国秀丽."案例型"课型在临床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4):14.
为了解《临翔区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5岁以下儿童率指标的完成情况、儿童死亡率的动态变化及原因,找出围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从而提高儿童保健质量,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现将临翔区2001~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依据卫生部妇幼卫生司1991年下发的《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及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由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收集、整理及审核上报的辖区范围内2001年~2010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年报资料,包括本地户口及居住1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同时,还收集《云南省2010年妇幼卫生工作主要指标汇编》中临沧市及云南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相关信息。
方法:采用生态学分析方法对辖区范围内2001~2010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指标包括年龄别死亡率、死因顺位、死亡前就医情况。
统计学处理:对历年来的年报资料死亡率与构成比的描述、X2检验、X2趋势性检验。
结 果
临翔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2001~2010年临翔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18.57‰,其中婴儿死亡率下降了14.84‰,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了9.39‰,经趋势性X2检验,5岁以下儿童的年龄别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经X2检验,2010年临翔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分别低于临沧市(19.31‰)及云南省(15.31‰)水平。见表1。
死因顺位分析:在431例死亡婴儿中,共调查到339例婴儿的死因,主要死因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等,其他原因死亡27例(6.26%);而1~4岁儿童死亡110例,调查了99例的死因,主要死因为意外及肺炎。见表2。
死前就医情况及死亡地点分布:有40.5%的儿童死前未就医,死亡地点主要是在家中;死前就医主要在村卫生室及县级医院。在就医途中死亡的比例仅7.02%。见表3和表4。
讨 论
10年来,临翔区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不仅实现了《临翔区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终期目标,而且低于全市及全省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实施了“降消”项目、新农合政策、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项目,政府加大了对妇幼保健的投入,改善了产、儿科的急救条件,规范了产、儿科的各种医疗抢救常规。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婴儿死亡,工作重点是降低新生儿死亡。但调查表明婴儿的死因顺位依次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腹泻、先天异常和营养性疾病等,提示围产期保健仍是我区的薄弱环节,今后工作的重点应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培训,提高产儿科的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早产的发生。
5岁以下儿童死前的医疗卫生利用调查显示:多数家庭在儿童死前发生了就医行为,就医地点主要在村卫生室及县级医院;死亡地点主要是在家中,在就医途中死亡的比例较低,提示我区的儿童保健网络相对健全,但村医的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建议:①重点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和新生儿疾病诊治的培训:对各级医疗单位产科、儿科医师加强有效培训,重点是围产期与新生儿期保健。产时必须详细观察产程,提高产科质量,加强产儿科合作,改善产科抢救措施,加强新生儿插管技术、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喂养护理保健常规等。②多部门协作加强儿童先天性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的先天性疾病占有较高的比重[1],不仅需要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重视母孕期营养,加大孕妇保健知识宣传培训,普及遗传优生知识等一系列医疗,而且需要得到政府、妇联、民政、财政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③加强基层儿童系统管理:调查发现5岁以下儿童死因漏报率较高,应加强基层儿童系统管理,尤其是切实加强新生儿访视,并进行ARI和腹泻的预防及监测[2],降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把高危儿、体弱儿在最基层的专案管理起来,提高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儿管理率,识别处理好围产儿异常的诊治、筛查和及时转诊工作。④预防意外事故发生:溺水、交通意外等是1~4岁儿童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加强家庭健康教育及安全教育,使家长识别生活中的有害习惯及行为对儿童产生的危害,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建立农村托儿机构或组织农忙临时托儿站,预防意外发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15
为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母婴安全,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自2018年起,在全国组织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预防和减少孕产妇和婴儿死亡为核心,以落实母婴安全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抓手,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为保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温馨的妇幼健康服务,全力维护妇女儿童健康。
二、行动目标
自2018至2020年,通过开展母婴安全行动,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到202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10万,全国婴儿死亡率下降到7.5‰。在此基础上,树立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
三、行动范围
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助产机构),重点是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妇产医院。
四、行动内容
(一)妊娠风险防范行动。
1.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以科学备孕、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为重点,制订孕产妇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材料。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微信、微博等大众媒体,制作参与科普节目,积极撰写科普文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孕育健康知识,提升群众健康素养,使每个孕产妇成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积极参与配合医疗保健活动,提升自我保健和风险防范意识。
2.做好备孕咨询指导。将妊娠风险教育作为孕妇学校开班第一课。设立生育服务咨询室,汇集妇科、产科、生殖、遗传、心理、中医等专业力量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规范提供生育力评估和备孕指导。综合评估妇女基础健康状况、生育能力和年龄等因素,客观告知妊娠几率和风险,引导群众正确认识高龄高危妊娠风险。
3.开展妊娠风险评估。按照《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要求,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在《母子健康手册》及相应信息系统作出明显标注。对于妊娠风险分级为“黄色(一般风险)”、“橙色(较高风险)”、“红色(高风险)”和“紫色(传染病)”的孕产妇,应当建议其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和住院分娩。对患有疾病可能危及生命不宜继续妊娠的孕产妇,由副主任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进行评估和确诊,告知继续妊娠风险,提出科学严谨的医学建议。
4.提供生育全程服务。使用全国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避孕、儿童保健等内容,提供系统、规范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打造无缝连接“一条龙”服务链。规范有序开展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服务,严格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综合防控措施。指导产妇分娩后及时采取避孕措施,减少非意愿妊娠,合理控制生育间隔。
(二)危急重症救治行动。
5.加强高危人群管理。筛查妊娠危险因素,识别高危孕产妇,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和“紫色”的孕产妇严格实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保证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确保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密切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转诊。
6.查找救治薄弱环节。每半年组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等业务科室和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召开至少1次联席会议,梳理在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存在的管理、技术问题,完善诊疗预案和管理制度,建立孕产妇用血、转运等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
7.针对死因完善预案。结合区域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以及本机构实际,针对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主要死因建立抢救流程与规范,明确相关科室和人员职责任务,确保急救设备和药品随时处于功能状态。建立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医患沟通和媒体沟通机制。
8.建立救治协调机制。设立产科安全管理办公室,由分管院长具体负责,协调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会诊、转诊等机制。建立院内多学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小组。完善产科、儿科协作机制,鼓励产科与儿科共同确定分娩时机,儿科医师按照院内会诊时限要求准时到达。
(三)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9.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产科、儿科应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医疗质量安全案例警示教育。
10.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强化产科探视管理,新生儿在院期间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完善新生儿出入管理制度和交接流程,做到身份有识别、交接有登记。规范处理医疗废物,依法依规妥善处理胎盘和死胎(死婴)。加强新生儿病房、临床检验实验室、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等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有效防范医院感染。
11.促进质量持续改进。针对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等重点部门,围绕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考核指标。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应当每月开展自我评估与分析,制订并落实质量持续改进措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医疗质量安全信息。
12.定期报送母婴安全信息。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定期报送住院分娩、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出生缺陷等个案数据以及服务资源数据,发生孕产妇死亡后第一时间通报辖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
(四)专科能力建设行动。
13.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各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提升产科、儿科专科诊疗水平。综合性医院着力加强妊娠合并症处置、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救治,重点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分娩量较大的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着力加强产科亚专科和新生儿科建设,逐步建立产科重点专病医疗组。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方法,开展中成药合理使用培训,促进孕产妇和婴幼儿安全应用中药。加强危急重症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诊疗救治能力。
14.促进保健专科发展。开展妇幼保健专科示范单位建设,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内容,加强人才建设,促进预防保健与临床医疗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后保健、儿童眼保健、儿童听力保健等保健专科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推广应用中医防病保健方法,扩大中医药在孕育调养、产后保健等方面的作用。
15.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辖区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确定技能培训主题。每季度开展不少于1次专项技能培训和快速反应团队急救演练,提升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紧急剖宫产自决定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DDI)应当努力控制在30分钟以内并逐步缩短。保障产科医师、助产士、新生儿科医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
16.推进科研攻关和临床转化。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在产后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处理及出生缺陷防治、早产风险提示、早产儿救治等方面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推进产后出血防治、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便民优质服务行动。
17.优化诊疗资源配置。按照开放床位和配置标准,足额配备医护人员和设施设备,确保服务资源与服务量相匹配。在门诊合理安排B超等设备,增加胎心监护等可穿戴设备,逐步缩短检查等候时间。优化产科诊室布局和服务流程,集中产科门诊、超声检查、胎心监护、采血、尿检、缴费等环节,努力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自助服务设备,提供便民服务设施,在儿科和儿童保健门诊设立母乳喂养室。
18.推进全面预约诊疗。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院的产科预约诊疗率≥70%,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90%。在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的前提下,推广预约住院分娩,对预约孕产妇优先安排住院床位。
19.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通过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方式,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挂号、缴费、取药排队等候时间。提供自助打印、网络查询、手机信息等多种形式的检查检验结果查询服务。规范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惠民利民政策和措施。
20.倡导温馨舒适分娩。营造温馨、舒适的产房环境,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积极开展专业陪伴分娩等非药物镇痛服务,鼓励开展药物分娩镇痛服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家属陪伴分娩。
五、行动步骤
(一)2018年工作安排。
1.2018年1-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母婴安全行动计划》部署相关工作。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行动计划和当地实际,制订本省(区、市)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做好动员部署、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各省(区、市)的实施方案要对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较高的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重点区域制订针对性的策略措施。
2.2018年6-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二)2019年工作安排。
1.2019年1月,总结2018年度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2.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2018年度情况,部署2019年工作。对2018年度母婴安全示范单位进行表扬,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3.2019年3-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三)2020年工作安排。
1.2020年1月,总结2019年度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2.2020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2019年度情况,部署2020年工作。对2019年度示范母婴安全示范单位进行表扬,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3.2020年3-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4.2020年10-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母婴安全行动计划3年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推进母婴安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六、行动要求
(一)细化落实行动措施。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夯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确定部分重点联系医院,强化督促指导,定期了解工作进展。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也要建立重点联系单位制度,督促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切实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
(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委管医院要发挥“国家队”表率作用,省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要发挥区域“龙头”作用。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深入挖掘、树立先进典型,通过示范引领,带动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根据各地推荐的示范单位,遴选出一批全国示范单位组织系列报道,供各地交流学习。
中医保健理念在儿童的专科管理中具有其独有的途径和优势,可通过辨证论治、体质分析、饮食调养、起居调摄、中医适宜技术等方法改善小儿机体状况[1]。为进一步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高儿科专科管理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9月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2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组男65例,女60例。对照组男63例,女62例。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专科管理:①评估新生儿综合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新生儿基本情况、体格检查结果、喂养状况、睡眠状况、家属心理状态等,新生儿基本情况有胎龄、体重、简要病史等。②对新生儿出现的常见生理现象进行指导或干预管理,如生理性黄疸、体重下降、乳腺肿大等。③实施喂养指导、皮肤黏膜管理、疾病指导等管理项目。观察组在常规专科管理内容实施的同时,辅以中医特色管理理念。①构建中医基础管理理念,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②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包括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项目,各项目管理质量分为优、良、差等。统计两组新生儿家属对管理方案的控制与责任、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自评,各项目满分均为10分。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选择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方面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专科管理方案在控制与责任、自身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中医学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体质辨证分型等进行了概况总结。其生理特点主要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能发展健全[2-3],但在另一方面,小儿的机体无论生理功能还是形态结构,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发育成长阶段[4]。在病理生理方面,小儿机体尚未完全成熟,生理结构和功能还不够完善,因此御邪能力较弱,容易被外邪所伤[5]。与成年人群相比,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对于医学治疗及管理的反应都更为灵敏[6]。小儿的体质形成情况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7]。先天禀赋是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依据。后天的生活环境因素、日常调护因素、疾病因素、医药因素等都对小儿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8]。因此,在新生儿群体中,也存在形态各异、饮食偏好差异、体质差异明显的情况。在同样的生长环境和致病条件下,新生儿也会存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机体抵抗力等方面的差异。中医学辨证管理理念认为,小儿的体质特点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疾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辨证理念和整体论提倡要针对不同个体,因人制宜,以人文本,防病治病。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宗旨,是根据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主要健康问题开展中医饮食起居指导,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合理运用,改善儿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为从管理角度探讨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科室在实施常规专科管理方案的同时,构建了中医特色管理理念。为提升医务人员的中医药专科管理素养,对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随后,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两组的专科管理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无论在风险控制管理还是在小儿的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中,中医特色管理方案的应用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且相关检测指标的综合结果也显示,中医特色管理方法能够提升被管理对象的机体抵抗能力,从病理生理学上提升其抵御疾病的能力。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接触到了相关的中医药管理学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的知识,将其运用于医学管理实践中后,更加有助于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并实现了多学科协作,家属对于优化后的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也较高。
参考文献
[1]杨金昭,李双彤.刘彦岭教授基于调神理论推拿治疗小儿湿疹经验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1,36(1):50-54.
[2]王洋,郑夏楠,李灿东.浅谈儿科“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通报,2017,16(5):44-46.
[3]闫永彬,马淑霞,任献青,等.基于“热饮”理论之清肺蠲饮汤治疗小儿肺炎热饮阻肺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4):510-511.
[4]张显,刘芳.六经体质理论在儿科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3):11-13.
[5]闻亮,汪灏.个体化营养教育在0~6岁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419-421.
[6]刘娜娜,孙源,陈佳,等.消瘦儿童104例中医体质特征参数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2):859-861.
“第一口奶”不会上瘾
连日来,变了味的“第一口奶”备受社会关注。
央视报道指出,“第一口奶”喝奶粉对新生儿影响极大,很可能让孩子拒绝母乳,依赖奶粉,从而影响孩子的免疫系统发育。因为7天之内的母乳,能够帮助婴儿身体建立起天然的抗菌屏障,如果在期间使用奶粉,就会错过母乳最营养的时机,一旦错过,就没法补救。更糟糕的是,孩子还可能会因此而养成习惯,从此抗拒远比奶粉更有营养的母乳。
不过,多位医学专家指出,从医学角度说,报道中“上瘾”的说法欠妥。对于婴儿来说,第一口奶选择配方奶粉,会比母乳更有味道,婴儿可能会更喜欢吸食奶粉。但这种味觉上的喜好与成瘾性是不同概念,也与人们常说的烟草、酒精、等成瘾形成机制不同。因为奶粉不含精神活性物质,也不会产生依赖潜质,自然谈不上“成瘾”。
“医学上并没有"第一口奶"的说法,目前也没有相关的证据能够证明宝宝第一口喝了某品牌奶粉会上瘾。”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主任张喆表示,新生儿的味蕾发育并不完全,他们对味道的识别度并不高,不会有口味上的偏好。
据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介绍,在临床上,成瘾或依赖有着明确的定义,如酒精成瘾、药物成瘾(依赖)等。很显然,不论儿童还是成人,奶粉都不会引起类似的成瘾或依赖。“宝宝可能喜欢上了奶粉的味道,或者觉得吸母乳不如吃奶瓶(配方奶)省力,但没有证据说,宝宝已经对配方奶上瘾或依赖。”
“一些媒体在报道中使用了"成瘾"作为标题,在我看来有博眼球之嫌。”食品安全博士钟凯撰文指出,成瘾这个词有其特定的含义,包含生理性成瘾和心理性成瘾,但主要是指病态的依赖和戒断症状,比如烟草、酒精、、网络都能成瘾。如果把正常的口味偏好也说成是“成瘾”,那可不可以说四川人对辣椒成瘾,山西人对醋成瘾,山东人对盐成瘾?婴儿对的依赖是有的,所以才有了安抚奶嘴,但是对奶粉的依赖是真没有,它拒绝吃那是没饿,饿了啥奶都吃了。
专家指出,有些婴儿吃了母乳不爱吃奶粉,有的吃了奶粉不爱吃母乳,其实都可以矫正过来的。新生儿对奶只是有一个习惯性问题,不存在上瘾。不得已喝奶粉的新生儿也是可以更换奶粉品牌的,只是需要一个过渡来改变新生儿的口味习惯。
妖魔化“奶粉”不可取
虽然“第一口奶”就上瘾这种说法经不起考证,但专家指出,对于刚出生的小孩来说,最好的食物是母乳。
“配方奶粉无论如何改进,都不等同于母乳。”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华表示,对于新生儿来说,肠道内是无菌环境。吃第一口奶是母乳的话,容易建立益生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促进消化吸收的菌群。而如果吃奶粉的话,就不如母乳形成的菌群好。
而据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务部部长孙新介绍,香港90%的产妇实行母乳喂养,目前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母乳喂养的推广率也达到了86%。“除非有一些宝宝患遗传性代谢疾病,需要喝特殊的奶粉,或者母亲患病,"第一口奶"才会用奶粉。”
“美国的婴儿一岁之前都不吃奶粉,我建议新生婴儿半年内都不要吃奶粉。”乳业专家王丁棉指出,不管“第一口奶”是哪款奶粉,对婴儿来说都不是最好的。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才是最有利的。
不过,王兴国表示,虽然不如母乳好,但“第一口奶”吃奶粉也并不可怕,不会导致奶粉成瘾或依赖,也不会损害宝宝发育,绝大多数宝宝仍可以转为母乳喂养。
“说奶粉破坏婴儿免疫力,这简直是无稽之谈!”钟凯表示,孩子从母体获得的抗体主要不是来自母乳,而是胎儿期从母亲的血液中得到。这部分抗体大约能维持6个月,因此半岁内的婴儿很少生病。“不可否认母乳尤其是初乳含有免疫活性物质,但其免疫效力毕竟还是很有限,真正关键的免疫力一靠婴儿自己发育,二靠计划免疫。说母乳好,不能把母乳神化,也不能把奶粉妖魔化。”
钟凯认为,世界卫生组织“母乳喂养的十个事实”是现成的权威科普资料,营养专家也一直在强调,没有任何一种奶粉能代替或超越母乳。此次新闻事件的核心是要重新树立“母乳喂养好”的科学育儿方式,而不是盲目地打击和排斥婴幼儿奶粉。
而对于网友提出的“第一口喝奶粉会提高新生儿的致敏性”的说法,专家也给予了否定。专家指出,母乳喂养,宝宝的抵抗力相对会更好,但第一口奶用奶粉喂是否会致敏,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这个说法未必成立。
全母乳喂养与纯母乳喂养
专家指出,绝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头三天内都吃过配方奶,原因很简单,是因为母亲还没有乳汁。而头几天吃过配方奶后,再怎么喂母乳,都不叫纯母乳喂养,而叫全母乳喂养。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纯母乳喂养的定义为:出生后1小时内按需哺乳,除母乳外不添加任何食物、饮料和水。而且,不使用奶瓶、奶嘴和安慰奶嘴。
据了解,目前我国母乳喂养率总体水平较低。卫计委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0-6月龄儿童纯母乳喂养率为27.8%,其中城市15.8%,农村30.3%,远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确定的50%喂养率目标。
一项在中国近90个城市进行的大型社会调查显示,过早添加辅食是纯母乳喂养率低的重要原因。根据中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的建议,为使婴儿获得最佳的营养供给,6个月内应当纯母乳喂养,即除母乳外不摄入任何其他食物。而调查显示,65.5%以上的婴儿已经在满6个月前添加了辅食,甚至有54.6%的婴儿在未满3个月时就已经开始添加,反映出科学喂养知识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