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2: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货物贸易顺差基本稳定,经常账户顺差处于合理区间
1.货物贸易顺差基本稳定。受外需疲弱、高基数等因素影响,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顺差3669亿美元,同比下降10%。2017年中国出口或将小幅增长,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增长加快可能带动中国出口增长,但特朗普上任后可能带来贸易战,给中国出口增长带来较大不确定性。欧洲经济复苏基础依然脆弱,而且面临主要大国政权交替等不确定性。亚太新兴经济体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中国稳外贸相关政策措施将继续发挥作用,政策仍将大力支持出口增长以及出口结构升级。人民币贬值对出口也会有一定促进作用。中国经济运行平稳,工业生产回稳,进口需求有望保持稳定。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一定程度上也将带动进口金额增长。综合考虑,预计201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口径货物贸易顺差5000亿美元左右。
2.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出国旅游仍是最大逆差来源。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服务贸易逆差1830亿美元,逆差规模同比增长28%,主要是旅游逆差增长较快。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对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出境旅游,加之人民币贬值预期下,个人购汇需求强烈,也可能对旅游逆差产生影响。预计201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口径服务贸易逆差将增至2600亿美元左右。
3.经常账户顺差有望保持在合理区间。预计2017年经常账户顺差2400亿美元左右,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左右,基本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
资本外流压力趋缓,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小幅收窄
1.直接投资逆差扩大。2016年前三季度直接投资逆差757亿美元,预计2016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口径直接投资将首现逆差。商务部口径的直接投资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中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55.3%,实际利用外资1137.9亿美元,同比增长3.9%,直接投资净输出479亿美元。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的推进及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继续快速增长。人民币贬值预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海外资产配置需求。而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有减少态势。综合考虑,预计201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口径直接投资逆差将进一步扩大至1400亿美元左右。
2.非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及其他投资)逆差收窄。2016年以来,尽管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项仍为逆差,并继续主导资本外流,但逆差规模总体有所收窄。2016年前三季度证券投资逆差437亿美元,同比增长5.8%;其他投资逆差1807亿美元,同比下降45.3%。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负债方连续两个季度为正值,表明外资外撤压力趋缓。2017年,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及人民币贬值预期等影响,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项仍可能出现一定规模的逆差。但经过两年多的调整,人民币升值时期涌入中国的短期套利资金已难再起波澜,未来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逆差将逐步由内资外流主导。而且美联储加息频率可能低于预期,美元指数进一步大幅上涨空间有限,人民币贬值幅度可控,加之监管部门对资本流动的审慎管理将持续发挥作用,内资外流规模基本可控。预计非直接投资逆差有望逐步收窄。
3.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不含储备资产)小幅收窄,国际收支略有改善。2017年直接投资逆差可能进一步扩大,但非直接投资逆差规模有望缩小,并将带动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收窄。预计2017年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3800亿美元左右,国际收支逆差1400亿美元左右,略有改善。
4.资本流动各项数据趋稳。受人民币贬值预期等影响, 2016年以来,市场主体结汇意愿持续低迷,购汇需求增强。2016年1-11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2764亿美元。2017年人民币仍面临贬值压力,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局面难以根本扭转,但外汇供求趋于改善。2016年前11个月银行代客结汇月均规模已萎缩至1000亿美元左右,企业正常运营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结汇进一步萎缩空间不大;监管部门仍将持续加强对投机性购汇需求的抑制。同期,银行远期净售汇721亿美元,同比收窄近六成,远期结售汇改善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未来外汇供求趋向平衡。预计2017年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收窄至2300亿美元左右。考虑到央行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可能对外汇占款产生一定影响,预计2017年央行口径外汇占款降幅2.5万亿元左右。结售汇逆差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多边金融机构投资及央行外汇市场操作等都将对外汇储备构成影响,未来外汇储备或将继续减少。
人民币汇率贬中趋稳,波动幅度扩大
1.2017年人民币仍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从国际因素看,美国经济有望温和增长,市场对美联储2017年加息预期增强,这仍将是未来人民币贬值最主要的外部压力。从国内因素看,尽管近期经济运行多项指标企稳回升,但经济运行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经济增长可能继续放缓。2017年中国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中美利差总体仍处在低位,从而给人民币带来进一步贬值压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输入步伐加快。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相互促进、相互加强,容易形成“资本外流-人民币贬值-贬值预期增强-资本外流压力加大-贬值预期再增强”的循环。
2.人民币贬值幅度基本可控。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元指数的走势表明,美元指数顶部呈下降趋势。最近一次美元指数接近120出F在2001年,彼时美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超过30%,但目前美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已今非昔比。加息预期可能提前透支,美联储加息对美元指数的推动作用趋于减弱。因此,尽管美元仍可能走强,但难以恒强。中国经济缓中趋稳,监管部门针对外汇和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仍将继续发挥作用,资本流动趋于平衡。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风险已受到监管部门高度重视,针对外汇和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或将持续加强,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可控。
3.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汇率指数保持基本稳定。未来,在人民币汇率“参考收盘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的双参考定价模式下,双向浮动特征将更加明显,汇率弹性将进一步增强。波动幅度加大也是分化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重要手段。随着美国经济稳步复苏,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必将推动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包括中国在内的非美货币仍将普遍面临贬值压力。但从各国经济基本面来看,相较于其他货币对美元的跌幅,人民币的下跌或将相对温和,这将有助于稳定人民币对一篮子汇率的贬值幅度,从而保持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基本稳定。
外汇储备应发挥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护汇率稳定的功能
截至2016年11月末,中国外汇储备3.05万亿美元,较2015年初下降7914亿美元。外汇储备持续缩减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有观点认为,消耗大量外汇储备来维护汇率稳定会造成财富损失,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我们不认同这一观点。外汇储备是由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可随时运用的对外资产。外汇储备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潜在的国际收支需要、维持汇率稳定和缓冲外部流动性。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新兴经济体抵御外部冲击、防范危机和减少危机冲击最重要的安全垫。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主要是被动积累起来的。前几年,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资本大量流入,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不得不大举买入美元,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既然前几年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时,央行在外汇市场上投放人民币以避免人民币过度升值,从而形成巨额外汇储备“蓄水池”,那么当前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时的应对思路也是类似的,即在外汇市场上投放外汇以防止人民币过度贬值,因而消耗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也是正常的。而从减轻贬值预期及打击投机活动来看,外汇储备的消耗也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是市场扭转了前三季度对人民币走势的判断,还是出于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民币走势是否具有一定持久性?
从季节性因素考虑,随着年末临近外贸企业出于会计核算或支付工资等各种费用的需要,开始将前期尚未结汇的美元转换成人民币。由于前三个季度积累了大量的尚未结汇的美元,因此临近年末,企业结汇意愿出现了季节性回升。
近期多国推出的QE政策也在短期内产生推高人民币汇率的作用。美国在9月推出第三次量化宽松,日本央行随后宣布增加10万亿日元宽松规模。世界各主要国家开动印钞机,美元在短期内也很难恢复到一个强势地位。在美元走弱的大概率情形下,企业更倾向于将持有的美元头寸转换为人民币。
因此此番人民币走强,更多的是由一些暂时性因素引致人民币汇率产生了阶段性上升,市场对于人民币整体走势判断并未发生改变。事实上,今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基本反映与经济回软局面,随着汇率双向波幅拓宽、市场波动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目前已基本接近均衡水平。
从长期来看,经济内在成长性(即劳动生产率增速)和内外错综复杂的国际资本流动将是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目前国际宏观经济环境与过去十年已截然不同,人民币汇率将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流动性环境,对其长期汇率水平已经形成一定压力。
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中国经济减速,中国出口部门超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计划生育体制下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逝,劳动力、土地等一系列要素成本上升,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成本优势正在快速消失。
由于资金市场的扭曲,大量产业资本被投向房地产、大宗商品市场或直接逐利型高息放贷,而不是投入到高端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劳动生产率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提高,低端、粗放的产业模式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改善。
劳动生产率增速的放缓使得流向中国的海外资本出现转向。目前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开始放缓,一些成本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利用相对于中国的成本优势开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分流了原本流向中国的国际资本。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也在加速推进,信息网络、云计算、新能源、生物制造等领域已经积极布局,通过新的科技革命来提高增长潜力。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新科技环境的持续稳定、资本配置体系的更为完善,全球资本可能将再次回流美国,追求更长期稳定的资本预期回报率。
新的技术进步在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逐步酝酿,而中国还需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要素价值重估的调整时期。因此,在未来一阶段内,延续多年的全球资本走向,特别是流向中国的趋势将可能发生改变,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此消彼长,这种变化更可能成为一种趋势性转折,进而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贬值压力。
由于国际资本环境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复杂性,人民币汇率不可能再复制原有的升值或者贬值模式。中期来看,上下波幅进一步扩大将成为下一阶段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特征。今年不断释放的政策信号表明,监管机构愿意放手尝试更为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通过不断扩大市场波动使人民币汇率达致更为均衡的汇率水平。对人民币汇率走势问题的探讨实质上需要更加关注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步骤。
相对刚性的汇率水平已经对资金配置出现传导扭曲,并通过外汇占款、货币投放的传导机制对国内货币环境产生影响。在目前的金融市场结构下,效益低的项目投资过度,社会资本已经漏出到逐利性房地产投资等虚拟金融投资部门。资金体系的扭曲使资金投入无法真正用在经济发展的轨道上,从而资金泛滥造成通胀、资产泡沫问题的加剧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汇率浮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实际上就是逐步放松行政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通过相对自由的市场机制调整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中数量和价格关系,以配合中国深层次的金融改革和资产要素价格重置。
最后,金融机构需要以更有效的盈利模式和管制结构应对汇率波幅的扩大。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0-03
一、2014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2005年7月21日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当时的8.2765到2014年10月27日的6.1446,单边升值25.76%。其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曾经出现过两次短暂的贬值,一次出现在2012年4月-8月;另一次出现在2014年1月-5月。
(一)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
2014年一开始,人民币汇率从年初的6.0990下跌到6月3日的6.1710。这个3.31%的单边贬值不仅改变了2005年7月汇改以来,市场对于人民币稳固的升值预期,同时走出了一波持续偏弱的行情。随后,从6月4日的6.1693到10月27日的6.1446,属于双向波动走势。截止2014年10月28日,2014年人民币贬值0.95%。
在人民币对美元一年期报价(NDF)市场上(参见图1),2月14日以后的人民币远期汇率一改单边上涨走势,持续大幅贬值两个月。随后,人民币升值动能趋弱,凸显远期市场强烈的贬值预期。10月27日的人民币对美元一年期报价约为6.2385,反映市场预期一年后人民币中间价贬值超过1.5%。
图1 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NDF)
(二)2014年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走势
2014年,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先从1月2日的8.3937贬值到5月7日的8.5756,随后再升值到10月28日的7.7796。2014年全年(截至2014年10月27日)升值6.71%,振幅为11.62%。就日元汇率而言,2012年年底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推出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日元汇率持续贬值。2014年10月31日日本央行宣布,通过每年购买债券目标上调至80万亿日元(约7200亿美元)。随后,日元对美元下跌3%,创出2007年12月以来的低位。2014年,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从1月2日的5.7478升值到10月27日的5.6560,升值1.91%。
图2 2014年欧元、日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由于美元、欧元、日元等在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汇率形成机制中作用重大,因此,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汇率的变化,势必与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规模密切相关。从图3可以看出,2014年9月末的外汇储备余额3.89万亿美元,比6月末的3.99万亿美元减少1055亿美元。而最新的央行数据显示,9月份的外汇占款比5月份减少805亿元。这是6月份小幅恢复增长后的再次下滑,7月下滑11.亿元。
外汇占款的下滑与外汇储备的减少相对应,反映出近几个月以来,在定向宽松政策之下,已经出现大批资金从金融和资本项目下外流,尤其是境内金融机构把资金以外币的形式在境外运作。另外, 2014年年初至今,美元指数上涨7.22%,欧元对美元下降8.08%、日元对美元下降3.40%,汇率折算变化引起外汇储备等的变化。
图3 2014年我国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的变化
二、2015年人民币汇率的基本走势
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的因素繁多,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国际收支、货币供给、财政收支、通胀率、利率、心理预期等市场因素、政策与政治因素等。其中,决定性因素包括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通胀率与利率水平,美元与欧元汇率走势等。
(一)国际收支+外汇储备
从图4可以看出,2014年一季度我国的经常贸易顺差仅430亿元,较2013年四季度的1.13万亿元顺差规模出现大幅度下降(同时,较2013年同期下降2555亿元)。虽然2014年二季度的顺差规模回升到4953亿元,但与2013年同期的6143亿元相比,仍然减少了1190亿元。贸易顺差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外汇占款的规模。
从经常贸易余额占GDP的比重看(这一指标最能够直接体现汇率变化对于经济的影响),2014年一季度的占比为0.34%,属于近三年来的最低点。其他两个历史最低点是1999年二季度的0.35%、2011年一季度的0. 1日,日本QQE深化),我国的外需回暖难以延续。另一方面是我国在政府政策托底的背景下,经济将出现的弱复苏(政府将主动下调经济目标至7%),因此,2015年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将振荡减少,从而增加人民币继续贬值的压力(由于存款准备金仍在历史高位,所以,外汇占款减少首先是引发降准)。10%。
预计2015年,一方面是美国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欧元区、日本经济面临再衰退+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面临危机(10月3
图4 我国的经常贸易顺差及占GDP的比重(单位:亿元,%)
(二)通胀率+利率
表1是国内27家券商对于2014年四季度的最新预测值。CPI由三季度的2.0%下降到四季度的1.8%,GDP由三季度的7.3%上调到四季度的7.4%,维持2014年GDP为7.4%,CPI为2.2%的判断。预计2015年的CPI同比增长2.4%,整体物价涨幅温和。
2015年的PPI仍然呈现负增长的走势。因为2015年经济目标向下调整7%,工业品产能过剩的局面难以改观,稳增长对于PPI的改善较弱。因此, PPI同比的转正仍然需要一定时间。整体而言,2015年的通胀率高于2014年,但上涨压力非常有限。
表1 2014年四季度经济指标预测
预测指标 GDP CPI 工业 投资 零售 出口 进口 利率 汇率
三季度 7.3 2.0 8.0 14.4 11.8 13.0 0.9 3.00 6.15
四季度 7.4 1.8 8.2 15.2 11.8 9.8 4.5 3.00 6.13
这也就是说,影响2015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国内具体的三重因素包括:我国经济增速的下滑压力、外汇储备的趋势性减少以及市场技术的调整。市场技术的调整又包括了对于2015年我国货币政策,尤其是人民币加息、加准的预期。鉴于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本报告认为,只要2015年我国经济不出现重大风险性事件,即使经济继续下滑, 那么,2015年人民币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我国央行降息,势必进一步压缩中美利差空间,引发大规模资金外流。鉴于2015年美联储加息及美元强势属于大概率事件,预计2015年我国货币政策以定向宽松为主,仍然致力于总量稳定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如果美元回流的压力大,外汇储备减少太多,则存在降准的可能,但是全面降息的可能性不大。2015年的货币政策可以继续通过其他更多的方式、手段来确保经济增长(如PSL、SLF等货币投放等)。
这也就是说,影响2015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国内具体的三重因素包括:我国经济增速的下滑压力、外汇储备的趋势性减少以及市场技术的调整。市场技术的调整又包括了对于2015年我国货币政策,尤其是人民币加息、加准的预期。鉴于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本报告认为,只要2015年我国经济不出现重大风险性事件,即使经济继续下滑, 那么,2015年人民币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我国央行降息,势必进一步压缩中美利差空间,引发大规模资金外流。鉴于2015年美联储加息及美元强势属于大概率事件,预计2015年我国货币政策以定向宽松为主,仍然致力于总量稳定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如果美元回流的压力大,外汇储备减少太多,则存在降准的可能,但是全面降息的可能性不大。2015年的货币政策可以继续通过其他更多的方式、手段来确保经济增长(如PSL、SLF等货币投放等)。
图5 我国物价指数的走势
图6中美经济周期不同导致利差扩大(SHIBOR-LIBOR)
(三)美元汇率+欧元汇率走势
仔细分析10月30日美联储的声明不难发现:美联储以前QE3的两大退出门槛已经有所改变,即美联储将6.5%的失业率目标改变为最大就业。鉴于9月份的失业率已经下降到5.9%,2015年美国就业市场的全面复苏趋势确立,中期通胀预期温和,因此, 2015年的美联储将笃定加息。这势必将加剧我国外汇占款趋势性的下行以及出口复苏的压力,同时对于人民币汇率产生重大压力,对于2015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形成牵钳制。当然,有些问题还需要跟踪观察。如:2015年的美国是不是进入加息周期?2015年美国经济是不是将被日欧和新兴国家经济的疲软所拖累?
2015年,预计美国经济增长2.7%,欧元区GDP增长1.0%,即美强欧弱的格局。与强势复苏的美国相比,欧元区经济将具有三大明显特征:一是当期通缩、中期通胀预期压力大。二是失业率居高不下(7月份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欧元区的平均失业率为24.5%、14%、12.6%和11.5%)。三是因经济衰退所衍生出的结构性矛盾。因此,2015年欧元区经济衰退不仅将拖累世界经济,预计中的2015年年初欧央行即将出台的宽松政策也将改变世界的资金格局,同时也直接影响到美元的涨跌。因为目前来看,即使2015年年初的欧央行不会推出如市场所预期的QE措施,但也会通过降息等手段释放流动性。欧央行的释放流动性或者出台QE在总量上压低欧元汇率,这无疑意味着趋势上的美元升值、欧元贬值。
图7 欧元区及德国的GDP增长
(四)政策引导+政府干预
仔细观察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图1),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我国外汇市场最大的买方和卖方,央行分别在6月10日、7月8日、8月7日和9月5日大幅下调人民币中间价172点、183点、108点和187点。并且,2014年3月,国家外管局宣布汇率浮动空间由1%扩大至2%。如此操作的目的在于,主动引导市场对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从而成功改变2014年以来人民币持续贬值的预期,以努力创造一个稳定的双向波动市场。
所以,综上所述,2005年至今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已经进入资本项目管制有序放开的过渡期。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是政府干预和市场预期互动的结果(政府干预指国家干预,也就是政府宏观调控)。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虽然我国经济出现衰退,但由于及时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而维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另外,根据最近几年央行的表态,央行一直表态强调人民币汇率已经基本处于平衡水平。就意味着2015年人民币缺乏大幅贬值的愿意,当然,也没有大幅升值的动力。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是:双向波动、高位振荡。2015年的人民币贬值并非趋势性贬值,人民币仍有适度升值空间。
最后,有关2014年、2015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几点判断:
第一:2014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12(摩根士丹利预测值为6.14,摩根大通6.15,花旗6.12)。与2014年1月2日的6.0990相比,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贬值。
第二:2015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10。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2-0059-03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就一直保持着稳步单边上扬的态势,而其升值速度也在2008年上半年达到3年多以来的顶点。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累计升值达6.1%,接近2007年全年6.9%的升值幅度,升值步伐明显加快。进入8月以后,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节奏打乱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速度开始放缓,其中第三季度仅升值0.6%。在此期间,人民币汇率在多数时间内均围绕6.82至6.85的汇率区间窄幅波动,升值趋缓的态势已较为明显。进入第四季度后,受到了美元持续强势、中美利差下降、出口数据疲弱以及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则进一步走出了显著回调、小幅走贬的行情。
同时,由于政府及央行态度纷纷从上半年防止经济过热向下半年促进经济稳健较快增长转变,人民币对美元在这种大环境中突然停止稳步升值的走势,使得市场猜测央行可能让人民币贬值来支撑经济增长,人民币有了贬值压力吗?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发生改变的国内背景下,分析人民币汇率短、中、长期的走势,对国内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以及外汇投资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国际因素分析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过去四个多月里一直在6.83左右徘徊,这是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最长时间的稳定期,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和国际市场上美元的反弹有关。
1、在当前的金融形势下,美元强势显然符合美国利益。强势美元有利于改善美国金融体系流动性匮乏的局面。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与次贷相关的亏损和资产减值对美国银行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尽管美联储采取各种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市场对流动性依然如饥似渴,美元汇率变化作为全球资本流动的风向标,美元的升值必将吸引大量资金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回流。从而极大缓解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和信贷紧缩的局面,为危机的解决和经济的企稳创造有利条件;各国央行持有大量美元资产,为避免他们抛售这些资产,美国货币当局必须保证美元稳定,以吸引海外机构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为美国的救市方案提供资金,并尽可能地降低美国政府的筹资成本。此外,美元升值有利于抑制通胀,为美国货币政策提供更大空间。作为全球商品主要计价方式和支付手段的美元,币值上升将有效压低原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其功效从美元指数和CRB指数走势的对应关系清晰可见,也为经济超预期疲弱时进一步降息打开了空间,这样能为美国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创造更大的空间。
2、除了日元近期大幅走高外,非美货币普遍下跌,特别是欧元对美元大幅下跌。据美国商务部10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由于消费开支紧缩等原因,美国2008年第三季度GDP按年率计算下降0.3%,为2001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但好于预测的降0.5%:第三季度个人消费降3.1%,个人消费数据是自1991年来首次下滑,为1980年来最大跌幅。最近公布的数据,均显示出美国经济仍面临衰退阴影。但与美国相比,欧洲和日本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前景更为黯淡。早在2007年9月,美国开始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缓解危机,包括大幅减息和财政退税:而欧洲央行和政府无所作为,目前经济下滑风险更大,降息的预期加大;对其金融机构的援助将使欧洲政府债台高筑,许多国家的债务水平可能会超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GDP的60%的上限。欧洲的经济规模与美国旗鼓相当,但是欧洲国家宣布的金融援助计划规模远大于美国的7000亿美元。欧元区各成员国的财政状况参差不齐,而且由于欧洲央行仅可以为欧元区15国制定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掌握在各国政府手中,这一非对称性不仅使得欧洲救市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政策行动难以协调一致,还使得欧洲经济衰退的持续时间和程度都可能超过美国。从金融系统的传导来看,欧洲受到的冲击并不比美国弱。欧洲公布的数据加剧了汇市的紧张气氛,10月30日的欧元区数据显示,10月份商业信心指数由9月的87.5降至80.4,为199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10月商业景气指数由0.83降至-1.34,为2001年以来的最低:服务业信心指数由0降至-6,为12年来最低水平,工业信心指数由12降至-18;消费者信息指数由-19降至-24,为15年来最低。这些数据显示,欧元区消费者信心、工业信心、商业信心等几乎所有部门信心都各自创下近年来低点。英镑和欧元的下跌,原因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因为美元反弹加上金融危机。英镑的下跌幅度更大是因为金融业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较大,而会融业的悲惨现状导致了英镑的更大幅度下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仍继续保持稳定,但在美元上扬、非美货币普遍下跌的形势下,人民币汇率继续持稳的难度不断增加,对其他非美货币也被动地升值。
3、美元的走势受石油走势的影响也较大,石油价格直接影响了美元的走势。2008年,石油价格在7月16日的147美元之上见顶,然后连续100多天持续下跌,最低跌到61美元附近,跌幅高达59%,这是历史上非常罕见的走势。而黄金价格也同时从1043美元,一度下跌到700美元以下。受此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也不能幸免,连续下挫,屡创新低。
4、美国利率已经处于历史低位,从而使得非美货币高利率更显突出。2008年12月16日,因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联储将利率水平从1%下调到了0至0.25%的范围,这已降到历史最低点,美元的利率可能已经触底,而欧元、英镑等货币才刚刚开始其减息周期,欧元、英镑基准利率目前为止为2.5%、2%、2.75%,欧盟统计局2009年1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12月通胀率降幅超出预期,降至1.6%,低于11月的2.1%,亦远低于欧洲央行略低于2%的目标位,为欧洲央行更大幅降息应对恶化的经济敞开大门。非美货币未来利率下调的空间很大,导致市场不愿过多地持有非美货币。
(五)国际金融危机并未真正撼动美元体系的基础。尽管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信用体系备受诟病,但美元地位尚未出现根本性动摇。现在,美国仍控制着全球24%的战略储备,拥有11%的世界贸易份额,在短期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人们还无法找到美元的替代品。同时,目前全球风险交易资金的出逃对美元起到了支撑作用,由于金融
危机引发的大规模提前还贷必须用美元进行偿付,对美元的需求随之增加,从而带动美元升值。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国内因素分析
1、国家宏观调控重点的转移。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30日公布了一系列最近重要的经济数据。中国2008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9%,比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自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GDP增速已连续五个季度呈回落走势,9月CPI同比上升46%,中国2008年前三季度的GDP和CPI增速双双走低。通胀水平下降得较快,第四季度可能会到3.5%的水平。中国9月份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为105.3,比上月的108.0明显下降,达到自2007年7月以来的最低点。此外,财政收入指标在最近12个月首次出现偏冷的浅蓝色状态。由于宏观调控重点从防止通货膨胀转变为防止经济下滑,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操作手法。可能让位于通过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来保障经济增长。
2、出口和贸易顺差实际增速下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外需求的萎缩,中国贸易顺差增速回落明显。2009年1月4日海关总署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08年前11个月的对外贸易数据。数据显示,我国进出口形势在11月时急转直下,月度进出口总值自2001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月度进、出口增速则为1998年10月来首次同时呈现下降走势。2009年中国进出口可能出现持续下滑,增速可能在5%以下,国际收支失衡的改善减缓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3、资本管制力度的加强和国内楼市、股市进入下行周期遏制了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7月14日起,外管局、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开始对出口收汇结汇实施联网核查管理。同日起,外管局也加强了对出口预收货款与进口延期付款的管理与监测。7月18日起,发改委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严防外汇资金通过FDI渠道的异常流入。6月18日起,外管局出台了“报送非居民人民币账户数据”的有关规定,加强了对非居民八类人民币账户的统计与监测。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减少。2008年上半年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入同比下降51%。其中,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股票募集资金38亿美元,下降49%;QFII净汇出03亿美元,2007年同期为净流入15,2亿美元。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2008年企业境外上市规模明显下降;二是国内资本市场价格和交易规模大幅回落,对境外投资者吸引力减弱;三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境外投资者资金紧张,对我国证券投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