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2: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迅速普及。在这种强势的信息交流技术的冲击中,网络宣传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人的生产状态、交往空间以及发展条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时代网络环境。人们在经过对网络的新奇、狂热以及迷茫之后,开始重新思考网络宣传和网络舆论本身引起的混乱,本文以此为根据,展开讨论。
1 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爆发的特点
1.1 可控性和自由性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传输信息的方式日渐多样化。网络渠道的畅通,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日渐顺畅。网络给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是,网络也身处在社会中,网络也有自身的游戏规则,并非不受制度、纪律和条例的制约。可见,网络的控制性和自由性是相伴而生的。
1.2 及时性和互动性
网络宣传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宣传。在这种多渠道的途径表达中,人们是大众信息的传播者,信息得以交互式的传播。网络宣传在实现信息海量传播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交流,实现了网民和网络之间的互动[1]。
1.3 多元性和丰富性
网络宣传的多元性指的是网络的舆情信息包含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再加上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实现了社会意识的自由流转。这种多元分散的状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得到碰撞。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抵制不良网络宣传带来的问题,是新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重大挑战。
1.4 外显性和隐匿性
外显性指的是网络宣传的过程中,使用的不是人的真实信息,在情绪和信息的表达过程中。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能够将心中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与外显性相对的是,是网络宣传的隐匿性,人们通过隐匿自己的性别、年龄以及职业,能够起到一定隐匿作用。有人就曾经说过:“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网络舆情的爆发式形成是社会公共事务在一定刺激下形成的。在网络舆情形成后,人们的情绪不断高涨,形成一定量度和强度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爆发式大范围内的人们群众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碰撞。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网络宣传的上述特点预示着在新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具有必要性。
2.1 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
世界上没有绝对自由的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多样化的渠道进行自我意识的表达,是处于信息社会下人们进行信息表达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建立了健全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但就目前而言,对于网络等媒体的政府管理机制还是存在着不足。首先,网络媒体的政府管理机制众多,在权限的交叉中,出现了权责不明的情况。同时,地方政府设置的政府网站没有很好地实现舆论引导工作,网站的设置形同虚设。
2.2 网络舆论管理手段落后
就网络宣传的管理手段而言,网络技术的控制指的是利用网络技术保护进行网络信息系统和网站信息资源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网络舆情的引导要利用防火墙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利用这些正当的技术合理全面而长远地保障网络安全。因为信息技术本身是两面性的东西。新阶段,就网络舆情的监管而言,存在着众多的管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存在,是实现网络舆情合理引导的重大障碍[2]。
2.3 网络用户自律性不强
网络宣传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自律监管不周的情况。网络用户的自律是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措施,在缺乏执行手段和保障手段的工作中,难以实现有效的自律监管。
比如,网络环境中,敌人自律组织代表着强大的利益集团意志,网络宣传中出现了大量的灌水帖和删帖。为了争取一定的人气和知名度,非法经营网络宣传。个人在进行言论的传播中,没有良好的道德意识规范,使得网络舆论的整体水平不高。
2.4 网络立法不足
信息立法工作在我国一直得到重视,从我国的立法质量和立法内容上可见一斑。但是,现有的网络法律存在着立法层级低和主体缺陷的问题,没有一部基本的网络立法保障网络工程的实施。另外,网络立法还存在和兼容性不强,网络空间是日益开放化的信息化工程,兼容性的缺乏严重阻碍我国网络工程和世界网络的接轨。最后,网络立法在内容上存在着缺陷,如网络知识产权和网络广告行为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加强网络宣传工作和舆情监管工作的对策
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随着网络媒体的高度发展,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能够保证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渠道的顺畅。网络舆情引导的客体是社会公众,主要是指新闻受众。牢牢把握舆情工作的主动权,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3.1 建立完善的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体系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首先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分析。对网络舆情动态的掌控中,实现舆情信息管理。海量的舆情信息中,通过分析热点和敏感话题,能够有效提升网络舆情的管理与领导能力。“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利用先进的搜索引擎与信息挖掘技术,通过网页的自动采集与管理、敏感词的过滤,实现相关单位的舆情监督管理。在一系列的分析管理中,确保大众互联网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3.2 推进网络建设的法制化管理进程
依靠技术手段解决网络技术问题,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的安全。防范技术的加强甚至会引起某些人的猎奇心态,进行网络犯罪。通过借鉴国外的网络建设管理法律,能实现我国网络发展建设的有效推进。首先,加强非法舆论的监控,设置网络警察进行相关内容的监管。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同时,明确我国立法的目的,完善相关网络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在制定基本法律的过程中,注意法律的兼容性问题。另外,通过建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基本法律的可操作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3]。
3.3 用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网络舆情建设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重视网络信息的宣传工作,是实现现代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网络宣传和舆论工作在不断加强的同时,要和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提升网络宣传教育的战斗力和感召力。首先。构建网络思想的道德教育工作,首先网上和网下的结合,加快政府“声音”的传播,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网络舆论工作建设。其次,提升网络的思想工作水平,强化网络建设的思想工作队伍,提升网络宣传和舆论工作者的形象。
4 结语
网络宣传的力量巨大,重视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够全面掌握社情民意。通过对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够有效实现思想工作的宣传。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是顺应时展的大趋势。通过严格的网络舆情监管,实现政府和民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人们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发挥网络舆论对人们的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济源市总人口68万,60岁以上人口占11.82%。近年来,济源市在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中,坚持政府主导、向计生家庭倾斜的原则,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济源发展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新路子。
一是机构养老,政府扶持。对辖区各类养老机构实施“以奖代补”,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500元进行奖励;“五保”、“空巢”老人,以及特困无人照料、无生活来源、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进驻济源市老年人福利院,一切费用由财政支出。二是居家养老,政府购买。建立“家庭养老院”,以家庭为依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辖区内60岁以上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分别提供无偿、低偿或有偿的生活照料、康复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一般群众年满90周岁才能享受免费居家养老服务,而独生子女父母和计生双女父母免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年龄则降低到了70岁。三是义工服务,政府埋单。“家庭养老院”有效地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下岗职工的就业需求结合在了一起。经过培训的“家庭养老院”的养护员每月可领500~800元补贴。养护员一般住在被养护人附近,知根知底,随叫随到。四是志愿者服务,政府资助。广大志愿者与辖区计生家庭养老对象结成“一助一”、“多助一”服务对子,并为“空巢”老人建立了档案。医疗志愿服务队每月深入居民小区、楼院为老年人免费诊疗;志愿服务小分队每周深入楼院为老年人提供电器维修、陪老人谈心、打扫卫生等服务。如今,一个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已在济源市建立起来了。其组织体系包括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个保障委员会、一个监督委员会。 (李建中)
新野县四项措施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水平
为切实做好人口计生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化解工作,新野县人口计生委强化四项措施,着力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水平,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一是高度重视,加强舆情监测收集。对涉及全县人口计生工作的舆情,及时收集、整理、筛选、登记,确保舆情报送畅通无阻、迅速准确。二是认真分析,切实加强正面引导。真正发挥网络舆情在优化人口计生工作运行方式和工作程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三是坚持原则,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对发现的网络舆情,在认真分析、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处置答复工作。四是政务公开,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主动接受网民监督,并随时与网民互动,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 (胡丰旺)
校园是学校网络文化聚集地,使用学校存在的新闻网站、论坛以及微信群等作为传播介质,出现一定的文化活动或者是文化产品等,师生是其参与的主要群体。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学校文化管理之中的地位提升的非常快。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如今校园网络文化存在的必然要求。
1 发展现状介绍
1.1 网络平台建设现状
校园网络的文化可以看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其主要依赖于如今的网络科技,积极的融合网络传播途径以及互联网等技术出现很多的表达方式。目前各大院校网络平台建设的形式非常多样,基本都是由网络管理中心开发各种系统给各个部门使用,部分的高校还吸收的社会的力量来补足自己的开发实力,形成了白花齐放的网络平台建立局面。不过如今的网络平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很多高校之间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是非常滞后于社会发展现状的。
1.2 网络监管工作模式现状
目前高校依据自己含有的不同网络文化工作方式,利用不同的技术开展网络安全与监管管理办法。在进行校园网络工作管理的重点为对于校园里面含有的有害信息进行专门治理,对于网络链接服务进行仔细排查,尤其是含有的托管服务、虚拟个人空间以及各种的公告栏与留言板等进行专项整治与管理。
1.3 网络宣传推动了变革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高校的网络宣传发展势头迅猛,因为其非常的方便快速、信息量巨大覆盖面积大等特征,是传统的媒体不可以比拟的,同时也是促进了高校网络宣传模式的改变。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国外的高校就开始进行网络宣传与管理,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对于网络管理的工作模式也是不断的成熟,管理方法与手段不断创新。如今很多的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宣传队伍,组建了新闻网站,设置了专门的信息员与网络编辑宣传队伍,在网络舆情收集、平台建设以及报道等很多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4 舆论引导的变化
现在的网络互动平台含有微博、BBS以及微信等很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工具,很多的高校都是建立了专门的网络评论与辅导管理员,经常进行培训与交流,切实的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社区逐渐的成为网络舆情管理发展的主要阵地,很多的网络管理与在校师生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服务社区等自己的个人网页,同时监控信息,这些都是给舆论的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5 网络文化建设品牌的出现
培养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使得校园网络成为德育教育的新阵地,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目的。各地的高校在不断的积累与探索之后培养出很多的网络文化品牌,通过大学生的在线推动,通过百佳网站的评选等,各大高校纷纷的推出网络文化建设的品牌。
2 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建设统筹机制
需要建立高校网络文化领导小组带头,宣传部门引导的网络问题具体负责的建设机制,工作的中心放在网络文化建设规划上面,培养师生的网络道德等内容。其一为根据互联网发展的具体形式,建立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具体制度,发展规划应该涉及学校网络建设发展的目标,队伍建设等。其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充分的注重高校师生网络发展的现状,建设网络道德的实施方案,同时相关的工作部门开展网络道德的建设工作。其三网络管理中心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估与激励制度,同时将结果与传统的考核标准统一。
2.2 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的监督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学生、院系以及学校的三级舆情监督体系,建设专门的舆情监督队伍。依据发现、判断、选择以及报送等工作方式开展自己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必要的时候建立网上舆情的收集管理方式,尤其是重视各种微博群与微信群等作为传播手段的重大。其次要重视技术的发展,建立网络管理监督的具体制度,利用技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办法,规范网络监督的具体工作内容。
2.3 完善工作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审批与管理办法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建立层层的考核制度、分类与量化考核等办法。在进行审批与考核的时候,需要将工作的内容细化,将网络文化工作管理的好坏作为领导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其次针对于针对于不同的工作内容确定考核标准,重点分析这项工作是否做到位,相关的资源投入是否满足现实共走的需求,在队伍建设方面能否做到科学合理等。最后为对于网络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具有严格的要求,评价的重点内容为其能否坚持舆情日报机制,能否与有关的部门协作进行安全的监督与评价机制进行重点的考核,对于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考量标准。
2.4 强调协调保障的机制
建立多渠道的共同投入机制,保证监督工作的必要开支,同时积极地投入专门资金来建设有关的管理机构。对于一些管理较好监督到位的网站引入商业服务机制,可以对外承接广告、专题宣传等模式。同时利用校园学生优秀资源建立网络监督管理等宣传队伍,补充专业监督队伍建设的不足,加强对于专业队伍的培训等。同时还需要组件高等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定期的召开学术会议,研究工作对策,进行工作评估等活动。
3 结语
本文依据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于学校的影响十分巨大,理论与实际分析了网络文化给师生与高校管理带来影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办法。再结合网路信息与传播的特点,分析了高校网络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对策,对于以后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周高琴,魏金辉.高校网络文化的管理机制研究.青年记者,2012(2):76
分析报告以某某大学2011-2012年度的网络舆情信息统计为参考,从有关该校的网络论坛发帖及留言中摘录并汇总相关网络信息129条,涉及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工作、校园治安、设施建设、后勤服务、校园治安、时事热点评论等多个方面(见表1):
上述分类根据校园网络信息所涉具体内容的不同,将校园网络信息细化为十类,以此统计为基础,按照校园网络信息所涉利益不同的标准,校园网络舆情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即时政热点类、学校建设类、突发事件类。
1时政热点类
时政热点类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是指与国家发展、民族利益密切相关的,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重要政策、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等引发的重大网络舆情。此类校园网络舆情在网络中的持续发酵,充分体现青年学生关心政治、热爱国家和民族的强烈情感。该类校园网络舆情的发生与时政发展联系紧密,存在一定的偶发性,在校园网络舆情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往往具有很强的召唤力与凝聚力,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此类校园网络舆情应对不当,极易演变为校园乃至社会的焦点事件,影响范围扩大。
由表1可见,2011-2012年某校校园网络舆情中时事热点类舆情信息占9.3%,占整体比重不大,内容主要涉及有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国家发展大事。
2学校建设类
学校建设类校园网络舆情,其参与主体主要为学生和教师,反映的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建设和学生生活,表现出很强的主体特定性、内容局限性和利益相关性。师生往往通过网络就学校建设的得失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这些言论与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在校园师生这一特定群体内产生共鸣或分歧,进而引发网络讨论和思考,给校方政策的实施产生一定的压力。此类校园网络舆情应对如果得当,随着师生反映问题的及时解决,舆情影响往往不会突破校园范围;反之,如果学校不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拖沓、推诿的应对态度,往往会导致矛盾激化,负面影响突破校园范围。
此次统计结果显示,师生反映的问题涉及学校建设的多个方面,其中尤以后勤服务、教学建设、学生工作三个方面最为突出,呈现出越是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网络信息数量越多的规律。
2.1后勤服务:后勤服务事关学生的衣食住行,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意见相对集中,又可以细化为食堂问题、校医院、浴池及校内交通四个方面,其中以食堂问题最为突出,占后勤服务类校园网络舆情信息总数的80%(见表2):
为了深入查找问题根源,将涉及学校食堂问题的校园网络舆情信息作进一步统计,共统计信息40条,经分类和细化,大致归纳为餐饮价格、食用油问题、餐饮卫生、餐饮质量、食堂设施五个方面,其中学生反映最多的是餐饮价格问题,舆情信息总计16条,占食堂问题的40%;其次是食用油质量安全问题,相关舆情信息12条,占食堂问题的30%(见表3):
除了食堂问题,排在后勤服务类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第二位的是校内就医问题,此类网络舆情信息反映的问题相对集中,从学生的网上言论看,主要表现为对校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的质疑和不满,以及对校内低廉就医价格的好评(见表4):
2.2教学建设:教学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学建设工作不断进取的,然而从统计数据看,网络舆情信息也反映出一些教学建设中存在的有关教学质量、考场纪律等问题,可以大致归纳为教风和学风的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考试抱有侥幸心理,作弊现象时有发生,网络散布负面言论扰乱了校园学习风气(见表5):
2.3学生工作:学生工作主要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行为教育,对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统计显示,学生反映的关于学校宿舍管理问题超过三分之一,占学生工作之首,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部分学生自律意识较差不注意宿舍环境卫生的保持,对学校宿舍卫生监管工作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见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