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4: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风险评估风险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做好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对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风险评估能够使被保险人充分认识存在的风险,对项目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能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至于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和减低风险。同样对于保险人而言,通过风险评估可以确定是否能够接受被保险人的投保要求,厘定合理的承保方案与费率,并对工程项目进行合理的风险管理工作,可以说风险评估对于保险人来而言是所有承保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其意义可见一斑。
在工程风险评估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客观的、专业的分析工程项目的风险情况,明确工程存在哪些方面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程度,并结合工程的风险状况拟定合理完善的风险管理建议。
二、风险评估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风险评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工程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在风险识别过程中,保险人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对工程项目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1、查阅工程项目相关资料。一个工程项目涉及的信息和资料非常庞大,风险评估时,应利用建设单位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的大量有效数据和资料对工程项目的初步情况做一个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主要应查阅的资料包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承包合同、承包金额明细表、工程设计书、工程进度表、地质水文报告和工地略图等。
2、现场查勘。工程建设是一个十分专业的过程,对于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往往需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协助对工地进行现场查勘。在这个过程中,风险评估人员需要提前与聘请的工程师做好准备工作,拟定详细的现场勘查计划,根据工程保险方案的具体需要,带着问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勘查。
在勘查过程中应当以聘请的工程师为主,提出需要重点了解的专业技术问题,评估人员协助做好摄像、拍照、绘图、记录等工作。
3、与工程有关人员进行会谈。在情况允许和条件成熟的基础上,评估人员应当尽可能的与工程相关人员进行会谈。其中重点包括:业主、设计方、承包人、监理人、贷款银行等的主要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通过与这些有关人员的会谈,不仅可以更详细的了解工程本身的情况,还可以捕捉一些其他的相关信息。
通过上述步骤掌握到了工程的基本资料和情况之后,接下来就应该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专业和系统的筛选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步骤包括:整理相关资料、对风险进行分类并做定量分析、对照风险调查表逐一分析风险以及确定最大可能损失。
在这些步骤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对风险进行分类并做定量分析。在一个工程项目中不同的风险具有不同的特征,对工程所能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所以风险分析的第一步是风险分类。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风险:1、直接物质损失风险,指对工程项目本身,包括已建、在建、设备材料、施工机具、工地已有财产造成直接损失的风险。2、间接损失风险。3、预期收入损失风险,是指不能按期完工导致预期收入损失的风险。4、责任损失风险,包括由于过失和疏忽导致第三者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法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在风险识别与分类的基础上,需要对工程风险进行量化分析,量化分析就是确定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从而可以判断出哪些属于工程的主要风险,哪些属于次要风险。
量化分析的核心是确定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损失概率通俗的来讲就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损失概率主要包含了二层内容,第一就是在某一个时间段里面项目遭受损失的次数。例如,一个大坝施工,大坝设计的抗洪能力是50年一遇,但是施工中的围堰设计是5年一遇,分析就可以看出在施工中的损失概率大大高于完工时的损失概率,同样对于这个大坝在雨季施工的损失概率大大高于旱季施工时的损失概率。另外一个与损失概率相关的内容就是在风险事故中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单位的比例。例如,在一个大坝的工程中,洪水可能导致损失的工程占总工程的80%,而在一栋办公楼建设中,洪水可能导致损失的工程量比例只占40%,就可以分析洪水这一风险对于大坝工程比对于房建工程的损失概率要大得多。损失概率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统计理论与大数法则,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应当以大范围内,周期性的同质风险作为依据。
量化分析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损失幅度。损失幅度指发生事故可能导致的最大损失。损失幅度的估测指标也包括两方面,第一是估测一个风险单位在每次事故中最大的潜在损失,第二是在一定时间内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额。
明确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对于清醒的认识工程风险,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在工程项目中有关风险防范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因素而展开的,例如,在一个项目中,一定要考核合格的施工人员才能进场施工,就是降低损失概率发生的措施,而在施工中必须要戴安全帽、施工时要拉安全网等措施,就是减少损失幅度的方法。
三、工程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工程风险评估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工程项目本身。主要是指在建工程、机器设备、建筑材料等。在建工程主要从工程施工过程去评估,重点关注在建项目属于何类项目、采用何种施工工艺,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是否成熟等方面。例如,目前国内许多大跨度结构以及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这些工程的施工工艺大部分都是没有先例和经验的新工艺,设计也是采用的概念设计,这些施工和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存在一定的风险,此时就需要去评估这些新的工艺和技术是否存在一定的理论根据,是否经过研究和论证。
在工程项目中机器设备包括两部分,一是工程项目自身的设备包括电梯、空调、配电供水设施等。二是工程中使用的施工机具和设备。评估第一类机器设备风险特别要注意采购合同,不同的采购合同对设备安装工作风险承担的规定不同,有的合同只提供设备不负责安装,也不承担安装风险,有的是提供指导安装,只承担部分安装风险,有的就全部负责安装,风险也由供应商承担。所以在评估是需要对供应商提供的技术参数、安装指南、质量保证、索赔合同等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对于施工机具和设备的评估关键是评估作业环境和条件,还有施工操作人员的技术和经验。
2、与工程项目相关的组织和个人,重点是业主、承包商和监理单位。业主是工程项目的的主要关系人,也是风险损失的最终承担者,所以在风险评估时应当考虑业主对工程风险及风险管理的认识和态度、对承包商和监理单位的管理能力和经验、对施工现场的监督能力、对建设资金的筹备满足能力。
承包商是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在风险评估中重点是评估承包商的资质,目前建设部根据建设业绩、人员素质、资本金和固定资产、设备能力、年完成产值等方面的因素划分了不同级别的资质等级,不同的资质允许承接的工程级别也不同。但是,也不能过于盲目的依赖资质的考察,应当还注意结合了解承包商实际的人员、技术、设备、经验和管理等情况,通过现场调查和与相关人员洽谈,判断是否与其资质相符合。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善,监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对于监理单位的风险评估主要是考察技术、管理和信用。考察监理单位是否有足够的合格监理技术人员,因为在施工现场监理的职责就是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所以要求监理人员要有良好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管理方面考察的重点是监理单位的内部制度和内控能力;信用方面则是考察监理单位的诚实信用程度。
3、工程项目所处的环境。因为工程项目通常处于一个开放的场所,涉及周围环境较广,所以在风险评估中应当注意的环境因素包括:工程所处地的气候、地质、社会和法律环境。
气候环境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影响最为突出。因为工程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整个工程裸露于周围环境之中,建设期间抵御外界气候影响的能力较弱。在对气候环境的评估中,应根据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地理位置特点进行不同的分析。譬如,在沿海地区应重点注意台风和暴雨,在北方应注意冻害和龙卷风;而水库、大坝应重点评估雨季、洪水期到来的时间。
地质环境因素是一个最隐秘、最复杂的因素,也是值得重点评估的一个因素。因为大部分的项目都会设计基础工程,在基础工程中,无论是基坑开挖还是打桩埋桩都与地质环境息息相关。譬如,隧道、地铁都是大面积、大工程量的开挖项目,高层建筑、大型桥梁都是需要进行深基础施工的项目。在地质环境因素里面特别值得注意的地质条件有:地下水位情况、地下土层土质情况、持力层深度、溶岩地质情况、地基冻融条件情况等。
社会环境因素是一个综合因素,包括人文因素、治安因素等。建设项目在所处当地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不同的社会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当地的治安状况不良,就可能增加设备和物资的盗窃风险,如果工地周围人员较多、建筑物管线密布,将会对第三者责任风险产生较大影响。
法律环境是指项目所处地的法制水平,这方面的因素包括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否、司法制度和监督机制的健全程度,还包括在当地法律环境下周围居民或企业的法制观念与意识。法律环境的评估主要考虑是否可能会产生针对第三者责任的侵权责任人,如环境责任等。
在中国,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食品安全是全过程的安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涉及到食物链的各个环节中的各种危害因素,因此风险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复杂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来支持。
一、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现状
尽管不少发达国家不断的修改并提高本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但严格来说,因开展风险评估存在很多困难,一些看似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常常缺少严密的风险性考量。目前,不少国家对此已有所认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刚刚起步,在中国虽然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在风险评估方面的起步比国外晚了20多年,因而我们更要有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紧迫感,相信无论是政府还是业内的专业人士已经感觉到了这种紧迫感,《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及第一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成立都是对此的很好解释。但就目前而言,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象仅限于已确知有毒有害的食品以及食品原料,食品召回也针对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危险的食品。而对不断涌现的新食品、食品原料的安全性,以及新涌现的生物、物理、化学因素、食品加工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没有开展科学风险评估,因此应大力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迎来我国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新时期,真实、客观科学的引导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
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几点建议
1、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
我国应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这是保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以此为基础,应增强食品风险评估工作的透明度,一是公开评估机构内部管理及运行程序,确保程序的透明性。公布出版各类风险评估结果以及其他的一些科学建议等,公开各类会议的日程和记录以及科学专家的利益声明等等。二是举行各类活动邀请消费者代表或其他感兴趣的组织来参与,或者利用网络和咨询论坛等最大限度的与社会大众进行交流,使工作深入大众生活,实施以最大限度保护消费者权益为目标的措施,切实关注百姓的健康。第三,应加大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人员、经费及技术、设备的投入,加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力度,严格执行食品检测标准,增加食品安全保障硬件投入和软件培训,推进监管新技术装备如快速检测、溯源系统、实时监控系统,电子化监管系统、温度监控系统等的全面应用,提高食品安全危害的识别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2、评估指标的设定与结果的应用
一方面,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原则的科学核心,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制定和食品安全重点工作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也是风险交流信息的来源和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应将贯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食源性危害均列入风险评估的范围,定性或定量描述风险特征,同时考虑评估过程的不确定性,应根据风险评估的基本要求,应用头脑风暴法、经验分析列出指标,再进行指标分类,反复经过讨论和筛选,收集专家意见,修改后最终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和指标评判内容。另一方面,应加强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对于风险评估的结果,主要用于风险应对。就是在确定了食品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出风险概率及其风险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相应防范计划。
3、开展风险评估需要引入公众参与
现实中,由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意见存在不一致性,因此专家与民意之间的价值共识也就成了风险沟通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动员、引导、支持公众参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活动、参与食品风险的监督管理,并保证公众对影响自己健康利益的食品风险事项,应当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另一方面,立法机构也应当保证公众参与。比如,政府制定食品法规的相关信息、文件和发表的评论,需以各种方式公布,并考虑公众的评议;再如,食品安全委员会召开正式或非正式的专家咨询、论证会议时,公民可以通过宣传单、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免费获得其内容。而且一旦发生紧急食品风险事件时,应及时进行风险沟通,使所有公民都意识到风险,以最终消除公众对食品风险事件的恐惧和不安,建立起专家与民众之间的信任机制。
4、开展风险评估需要司法机关的支持
公众参与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但并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因此,引入司法审查机制,由法院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是否遵循法定的程序,以及是否尽到说理的责任进行审查,能够降低风险评估的依附性,同时,也会促使行政机关更加尊重专家的意见。可以说,作为一种有效的机制担保,司法审查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过,在这样一个高科技和不确定性共存的领域中,无论从法官的能力还是法律的规定看,司法审查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法官能力方面,由于法官既不具备专业技术知识,也不掌握充分的数据信息,让法官对科学上的争议作决断,这将授予法官过度的权力,最终会削弱公众对法院的尊重。因此,法院绝不能用自己的判断代替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决定,只能对该机构的决定是否有不合理之处进行审查。
5、开展风险评估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获取了流通环节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应及时对收集、汇总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信息处置不当或处置不及时,极有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件。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研究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电子预警数据库,将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的流通环节食品监测数据和分析评估数据(包括结论)按统一的格式进行整理、汇总并上报,经专业人员审核后,导入这个数据库系统。通过对数据库的科学设计,实现数据的各种分析功能,并根据分析结果发出风险和预警信息。这些检验数据经过各种统计分析,可以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从而确定监管重点领域和食品,据此提出风险评估建议或检验结论。还可实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享,避免重复监测,利于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一些难以判断风险高低的有害因素,应交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进行风险评估,以便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对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使食品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同时也带动了其他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和相关领域的共同发展,必将为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Harbin city is the national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urban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family engaged in the production of dangerous chemicals unit, the enterprise distribution in the boroughs, once produce pollution accident, if the consequences are serious,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The enterprise according to the 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 after identification, choose the two representative and risk bigger enterpri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model prediction, calculates the pollutants once it has broken the pipeline leak or two cases of leakage rate, and the resulting poisonous and harmful gas in the air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law and migration, corresponding emergency measures.
Keywords: high-risk pollution accident harm industry risk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B845.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哈尔滨市(包括区县)现有从事危险化学品(石油、化工、医药)生产单位89家,其中石油炼制企业2家,主要生产苯酐、油脂、汽油,柴油,航煤,聚丙烯,精丙烯等;化工企业72家,主要生产盐酸、液氯、烧碱、PVC树脂、次氯酸钠、苯酚和丙酮等化工产品;医药行业15家,主要生产各种化学药品及中成药。这些企业分布在我市各行政区,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人民生命和财产将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对高危行业进行污染事故环境风险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主要针对哈市5家重点石油、化工、医药企业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原料(指气体或极易挥发为气体的液体)、产品的储罐,一旦发生泄漏或爆炸,所产生的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的影响。
由于篇幅限制的原因,不能在此论文中将5家企业的全部有毒有害物质进行论述,只对其中2种重大危险化学物质进行阐述。
物质危险性识别
经调查,2家重点企业存在液氨、液氯重大危险源。
表1高危污染源调查统计表
(一)分析内容
根据上述企业生产规模、性质和特征,确定危险化学品在事故发生情况下的泄漏量(根据生产过程或储罐容量来进行计算)。
(二)危险化学品的泄漏量
泄漏量计算应根据事故发生的类型来分别计算:包括液体泄漏速率、气体泄漏速率、泄漏液体蒸发量计算。
1.液体泄漏速率
液体泄漏速度QL用柏努利方程计算:
本法的限制条件:液体在喷口内不应有急剧蒸发。
2.气体泄漏速率
当气体流速在音速范围(临界流):
后果计算
(一)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
本研究将根据我市气象条件,采用改进烟团模式,模拟事故状态下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
根据泄漏方式为有限时间内连续排放,我们在烟团模式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即把T时段内的连续排放源看作多个瞬间烟团在下风方某点(x,y,z)造成的浓度迭加。由此得出下面的扩散模式:
(x,y,0,t-ti)
四、风险计算和评估
(一)风险评估原则
大气环境风险评估,首先计算浓度分布,然后按GBZ2《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规定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给出该浓度分布范围及到达时间。
(二)风险计算与评估
后果综述用图或表综合列出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后所造成的多种危害后果,包括:各关心浓度污染物到达时间、影响范围等。
将预测结果填入下表(本表所列结果,为不采取任何应急措施,在自然条件下的单纯大气扩散结果)。
管道泄漏情况下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后毒气团分布预测计算表
五、应急措施
当泄漏事故发生后,应立即疏散现场工作人员,由应急处理人员关闭罐区围堰闸门,防止危险化学物质外泄。若发生火灾,应将消防水以及携带的危险化学物质导流至事故应急防渗储池,并关闭储池排污口,待灭火后进行回收或处理,以确保危险化学物质不外流,以免污染地表水体及地下水。
(一)华尔化工厂主要化学物质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1.液氯
泄漏处理措施: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厂商特别推荐的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切断泄漏源,高浓度泄漏区,喷雾状碱液水吸收。严禁在泄漏的液氯钢瓶上喷水。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所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钢管将泄漏的氯气导至碱液池,彻底消除氯气造成的危害。泄漏现场应去除或消除可燃或易燃物质,所使用的工具严禁沾有油污,防止发生爆炸事故。
防护措施:
①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②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③身体防护:穿带面罩式胶布防毒衣。④手防护:戴橡胶手套。⑤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如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清水冲洗。就医。如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果吸入该物质,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
(二)中煤龙化主要化学物质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1.液氨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150米,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储罐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施,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废料液用水稀释,加盐酸中和后,排入下水道。造纸、纺织、肥料工业中的含氨废料回收使用。
防护措施:
①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②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③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④手防护:戴橡胶手套。⑤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急救措施:如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如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如果吸入该物质,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参考文献
张志泉.事故性泄漏的有毒气体的风险性评价.北方环境,2004(4)
韩忠峰,宋学英,时爱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准备与响应.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60-62
黄学军,张仁.苏州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实施.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2(4):5-9
李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应急监测.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82-84
作者简介
李双江 出生于1978年7月,现工作于哈尔滨市环保产业办公室,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科研、环境评价、环境规划,
一、引言
以往在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一般通过概率统计并利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评估企业财务风险,或者聘请专家、审计机构对企业结构、人事制度等打分评价。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方法都会存在以下几点缺陷:一是采样数据大,利用概率统计得到的指标往往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做到量化规律;二是数据只能单一反映某一情况,不能分析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三是对于一些定性评估人为主观因素较大,往往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真实状况。
端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主要将同类因素归并,并检查众多因素中是否有若干个因素大体上属于同一类,同时利用这些因素的综合平均指标或其中一个因素来代表相类似的若干个因素,使复杂的评估系统简单化;另外灰色聚类评估主要是通过典型抽样数据得到灰色关联聚类,因而不会因信息缺少导致对企业风险评估误判。因此通过灰色聚类评估得到的评估值比其他方法获得的评估值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对于信息较少、数据不透明的企业更加适用。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风险的存在主要是由内因与外因相互关联、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而只有一个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实际状况。通常指标的选取主要采取定性与定量两种方式,定性指标主要通过多名专家、评委以及审计机构判断打分得到,例如:董事、监事及经理等高层结构是否合理、监督机制是否完善等综合评价得到;定量指标则主要是通过企业财务指标、年度报表等得到,例如: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以及成本费用利用率等。根据企业运行机制以及专家意见,我们选取了8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具体如图1所示。
(一)样本公司指标选取
为了便于对评价模型的直观认识,本文选取了国内两家上市医药制药公司作为比较对象。医药制药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着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严格控制要求,而且,在经营中存在风险程度高、研发成本大、要求产品质量更稳定等特点。鉴于上述情况,本文选取医药制药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来具体说明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与评价,希望能够完善医药制药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实现整个行业的正规、健康稳定的发展。
本文筛选了国内上市140多家医药制药行业,选取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来说明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其中A企业是我国著名医药制药公司,其主营业务为: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成药、中药材、生物制品等,由于经营得当、产品质量过硬,是我国医药制药业行业的佼佼者;B企业也是一家以中药原料药、西药原料药生产、销售及研究的公司,由于近年来公司经营不善、财务费用负担沉重、加之结构制度不合理等因素,导致企业年年亏损,处于破产边缘。
(二)指标权重的确立
利用多层次权重解析法AHP确定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层次权重,并计算出组合权重,得到如上页表1所示各指标权重。
(三)评价指标灰类
根据专家评估意见,将指标取值规范在[0,100]之间,并根据评估要求将风险等级分为“差、较差、一般、良好、优良”5个灰类,相应的区间为:[30,45),[45,60),[60,75),[75,85),[85,95),即:α1=30,α2=45,α3=60,α4=75,α5=85,α6=95,延拓值为:α0=10,α7=100。通过全面分析、深入研究、专家意见分别得到了A、B两个企业的实际评估值,如上页表2所示。
三、端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模型算法
定义1:设有n个聚类对象,m个聚类指标,s个不同灰类,根据第i(i=1,2,…,n)个对象关于j(j=1,2,…,m)指标观测值xij(i=1,2,…,n;j=1,2,…,m)将第i个对象归入第k(k∈{1,2,…,s})个灰类,称为灰色聚类。
定义2:设j指标k子类的为白化权函数f■■(・),称x■■(1),x■■(2),x■■(3),x■■(4)为x■■(・)的转折点。其中对于指标j的一个观测值x,可由
计算出其灰类k(k=1,2,…,n)的隶属度f■■(x),其中λk =(αk+αk+1)/2 。
定义3:设x■■(i=1,2,…,n;j=1,2,…,m)为对象i关于指标j的观测值,fkj(・)(i=1,2,…,m;j=1,2,…,s)为j指标k子类白化权函数。若j指标k子类的权η■■(i=1,2,…,m;j=1,2,…,s)与k无关,则称:
σkj= ■f■■(x■)η■
为对象i属于k灰类的灰色定权聚类系数,其中ηj为指标j在综合聚类中的权重。
四、实例研究
根据表1指标权重值与表2评价指标端点灰类和实际值,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出A、B两个企业的指标白化权聚类系数(X1,X2,……,X8)与综合评价系数(X),具体值如表3、4所示。
从表3得到A企业的白化权聚类系数最大值为σ4=0.6237,说明A企业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处于“良好”等级,各方面指标系数也大都处于“良好”状态;而从表4可以看出B企业的白化权聚类系数最大值为σ2=0.4482,说明B企业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处于“较差”等级,进一步分析八个因素的聚类系数,较差等级的最大值
{σ2j}=σ22=0.0458,说明“管理因素”是影响B企业最大问题所在。通过实际调查发现B企业之所以造成业绩下滑、公司亏损,还是与其管理不当、经营混乱相关,例如该公司2002年至2008年期间,未按规定披露将资金提供给控股股东与其他关联方使用以及对外担保与银行借款等事项;同时该企业还存在费用率较高、财务费用负担较重等情况,2009年1-9月期间费用率就高达84.21%,过高的期间费用也是导致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
五、结论
通过实际证明基于端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聚类评估模型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等级评估得到的结果真实可靠、方法简单实用,可以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评估系统之中。但是本文存在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分析数据全部采用专家评估打分得到,一些定量指标(如:每股指标、财务指标、盈利能力、运营能力等)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没有设计到模型中,下一部应注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相结合,使模型更具有代表性、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思峰,党耀国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魏巍,朱卫东,王锦.基于证据理论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评价[J].财会通讯,2011,(2).
4.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