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07 09:04: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

篇1

基金项目:兵团社科一般项目:“新疆跨域式发展背景下南疆贫困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YB19);兵团社科青年项目:“南疆流动人口对民族关系影响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3QN16)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6日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做出的主观评价,是衡量人们生活的重要参数,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综合判断。现在,随着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较比以前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面对着这样的现状人们感觉到满意了吗?面对着这些疑问针对笔者生活的城市阿拉尔进行了调查,希望从中找到其中的不足并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一、数据来源

此次主要以阿拉尔市的居民为调查对象,对阿拉尔市2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随机调查。此次调查主要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阿拉尔居民的居住条件、业余生活、生活压力、社会交往关系、城市综合条件和工作满意度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了189份,回收率为94.5%,有效率为89%。

调查的样本中,小学文化程度有16人,占总人数的9.04%,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6人,占总人数的9.04%,中专文化程度的有23人,占总人数的12.99%,大学文化程度的90人,占总人数的50.85%,大学以上的32人,占总人数的18.08%;在企业单位工作的有47人,占总人数的14.69%,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有44人,占总人数的24.86%,农业从事者有16人,占总人数的9.04%,个体从业者有27人,占总人数的15.25%,无业、打零工等从事其他职业的有43人,占总人数的24.29%;工资在1,000元以下有26人,占总人数的14.69%,工资在1,000~3,000元的有53人,占总人数的29.94%,工资在3,000~5,000元的有53人,占总人数的29.94%,工资在5,000~7,000元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14.69%,工资在7,000元以上的有19人,占总人数的10.73%。

二、阿拉尔市居民总体生活质量满意度统计分析

(一)调查人口的基本情况满意度分析。不同职业的满意度比较,事业单位的满意度最高为40.73%,企业单位满意度30.15%,个体满意度34.07%位居其次,其他职业的从事者的满意度为18.60%是最低的。可能的原因是,事业单位的薪酬和休假等都和国家规定的相贴近,并且工作环境相对而言也比较舒服,企业从业人员都有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收入和工作环境,自由职业者四处奔波而且工作环境一般较差、工作强度较大,所以相对而言其他职业的从事者满意度较差。

收入差异满意度分析,调查数据显示收入的高低与生活满意度不成比例,收入在3,000~5,000的满意度值要高一些。收入水平低的不能满足正常生活的需求所以满意度偏低,而收入水平高的人虽然物质收入高但是其所面对的工作难度也更大,其虽然客观的满意度达到了,但是主观的满意度却并不高。

(二)不同领域生活质量满意度分析

1、居住条件满意度分析。阿拉尔市的居民对于居住条件有6.21%的人感到非常满意,有15.99%的人感到比较满意,有44.63%的人感觉一般,有20.73%的人感到比较不满意,有12.43%的人感到很不满意。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有33.16%的人感觉不满意。同时对自己居所的交通感觉到不满意的为44.77%占将近半数,此数据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住所的内在环境和周围的交通环境都很不好。

2、业余生活满意度分析。据调查数据显示,阿拉尔市居民有18.72%的人对自己的业余生活感到很满意或者是比较满意,有36.98%的人觉得自己的业余生活过的很一般,剩下的45.48%的人觉得自己的业余生活比较不好或者是对其很不满意,同时也显示阿拉尔市的居民业余生活的项目比较单一,这主要可能是阿拉尔市的娱乐设施不足。

3、对生活压力满意度分析。阿拉尔市有32.76%的人感觉自己的压力很大或者比较大,有54.24%的人感觉压力一般,有12.99%的人感觉有一点压力或者完全没有压力。压力的来源主要表现在工作、家庭、孩子教育、住房问题和经济原因。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阿拉尔市的居民有很大的生活压力,并且从工作、家庭、孩子教育、住房和经济等各个方面均得到困扰。

4、对社会交往关系满意度分析。在社会交往关系的调查主要涉及了五个方面,对家庭关系感到满意的人占62.14%、对邻里关系感到满意的占56.49%、对同事关系感到满意的占54.23%、对城市居民整体素质感到满意的占24.29%。从整体上来看,居民的满意度均超过了半数以上,相比于其他几项城市居民整体素质的满意度就偏低了只有24.29%,表明阿拉尔市居民的整体素、有待遇改进。

5、对城市综合条件满意度分析。城市综合条件满意度主要从治安、交通、卫生、绿化空气、医疗、商业服务等方面调查居民对城市综合条件的满意程度。有18.64%的人对治安不满意,有45.81%的人对交通不满意,有39.33%的人对卫生方面感到不满意,有44.71%的人对绿化和空气方面感到不满意,有44.46%的人对医疗方面感到不满意,有27.29%的人对商业服务方面感觉到不满意。从数据可以看出阿拉尔市的居民对治安、交通、卫生、绿化空气、医疗和商业服务等满意度都很低,表现尤为突出的为医疗、绿化、空气和交通,有将近半数的人感到不满意。

三、阿拉尔市居民生活质量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6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阿拉尔市建设的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阿拉尔在全国属于小城市,其房价在其他城市的房价中算低的,但是近年来随着房价的直线上涨,阿拉尔的房价也在直线攀涨,使得不少工薪阶层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此表示很无奈;阿拉尔娱乐设施严重不足,娱乐设施就只有小型的KTV和饭店,没有什么大型体育馆也没什么大型的娱乐场所,人们想要娱乐就只有去吃吃饭、唱唱歌或者做做运动,娱乐活动比较单调;由于阿拉尔市的风较大比较干燥,而且相对于其他地方的水质等自然条件要差上一些,再加上人们不注意周围的环境,乱扔果皮纸屑让环境更是“雪上加霜”,由此可见,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上有待提高,以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会压力也在增加,只有身体好了才有足够的精力去干其他的事情,好的医疗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阿拉尔的医疗水平,药品价格和医疗人员的服务态度却总不让人满意,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重视住院难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阿拉尔的人普遍感觉收入太低而物价太高,新疆调查总队调查结果显示新疆物价涨幅在全国排名第二位,且在新疆,阿拉尔物价的排名又很靠前。

四、提高阿拉尔市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娱乐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的业余活动。政府应该大量引进投资,建设一些娱乐中心,并且开发周边的沙漠和胡杨林等将其开发为旅游景点。这样不仅能使阿拉尔的娱乐得到发展,还能促进阿拉尔的经济发展。同时阿拉尔还应该经常举办活动调动居民的参加娱乐活动的积极性;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关于文化和娱乐的活动,不但提高人们的积极性还能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同时增进人们在一个群里的认同感,使人们对住宅产生归属感、亲密感和安全感。

(二)重视生态、社会环境,加强管理。阿拉尔由于处在沙漠的边缘,无论是政府还是作为市民的我们都应该为阿拉尔的建设做份贡献,多植树造林多爱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使阿拉尔的生态环境在我们长期的努力中的到改善。同时,阿拉尔市的居民对社会环境也很不满意,在大街的街道或者是沙漠等各个地方均可见到随处乱扔的果皮纸屑,这些不仅影响了阿拉尔市的环境同时还影响了阿拉尔市的整体形象,作为政府就应该多做些社会标示,同时做宣传让人们爱惜自己居住的环境。作为阿拉尔市居民,我们应爱惜自己的家园,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

(三)加强医疗卫生的管理。在客观方面,阿拉尔市的医疗水平有所提高,阿拉尔准备将阿克苏农一师的医院的医师和硬件设备调过来大力发展阿拉尔,可是光听其声并未看到实质的行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医疗管理,在适当控制药品价格的同时,提高居民的医疗保障福利;加强医疗改革力度,确保城市居民医疗支出得到有效控制,使之与居民收入相一致。

(四)提高居民收入,控制物价上涨过快。阿拉尔市的居民收入低,但是消费水平和物价却非常高,在这种状况下给这里的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对工薪阶层工资有所改善,同时对物价严格控制,此外税务部门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税收进行调整。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以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1]通过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2]目前,很多的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探索便民服务的活用和创新,以期更好地展现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3]提高居民的居住满意度。[4]但是,由于社区便民服务存在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5]政府管办不分离或者政府对社区投入缺乏、[6]社区建设不完善[7]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理清社区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探索政府与市场在社区和社区便民服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社区基层服务参考。

便民服务与居家养老息息相关。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承担了很多的工作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1991)》中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居委会还承担了宣传国家政策、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调纠纷、维护治安、了解基层居民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居委会在实际开展工作的时候往往会面临人手紧缺、事务繁琐杂乱、项目实施滞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便民利民社区服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影响了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深入了解居民对便民服务的需求,受北京市西三旗街道的委托,课题组设计了便民服务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内容。在本文中,将会重点分析居委会常见便民服务设置情况、开展情况、居民知晓度、使用频率、使用满意度和便民服务宣传途径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样本分布与研究内容

关于便民服务需求与现状部分的数据收集方法,课题组在进行一系列二手文献研究之后,采用PPS抽样调查抽取了街道200余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在剔除无效和不合格样本之后,共获得196份有效样本。

关于研究主题的“便民服务”,经过与西三旗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的沟通,依据该社区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调查问卷中便民服务的内容主要涉及:

1.便民设施。包括邮局、商店/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学校、公共卫生间、餐馆/饭店/酒店、运动/健身场地、居民活动室、老年大学、社区卫生服务站、银行/储蓄所。

2.便民组织。包括老年人协会、老年人维权小组、志愿服务组织、文化体育娱乐组织、儿童活动组织、义工组织。

3.便民生活。包括服务热线、聊天解闷、法律援助、纠纷调解、便民理发、婚姻介绍、幼儿园和儿童托管、育儿知识培训、公益讲座、治安巡逻、就业帮助、家电修理服务、食品配送服务、上门护理、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老年饭桌或送餐、日托站或托老所。

二、便民服务现状与需求

(一)便民服务供给基础

便民服务包含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服务。综合来讲,居民的便民服务需要集中在对社区便民设施、(居民或居委会提供的)便民组织和便民生活三个方面。由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需求不同,街道和社区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服务内容多、服务事项杂、服务能力弱、服务评价低”的尴尬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众多的便民服务市场化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多样化和差异化服务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出现促进了便民服务的发展,减轻了社区和居委会的工作负担,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居民权益屡受侵害的情况,迫切需要居委会的监督和管理。我们必须看到,社区便民服务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市场差异化服务和便民服务之间并非不能并存,这也是目前西三旗街道努力探索推进建设社会治理创新园的切入点。

(二)便民服务供给现状

便民服务中心和以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热线为代表的线上线下服务方式的开通,体现了西三旗街道在管理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西三旗街道作为拥有8万户籍人口、3.9万暂住人口、管理30个社区的服务机构,在便民利民服务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进行了许多尝试。尤其是提出的“社会创新园”概念,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和竞争将便民服务内容更细致化和高效化。西三旗街道开设了“西三旗街道社区服务信息网(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热线)”,该信息网主要面向居民提供便民生活的服务功能,这些服务可谓涵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需求。本次问卷调查首先了解了西三旗街道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知晓、使用和满意度等需求状况:

1.便民设施的设置情况

便民设施是社区便民服务的硬件设施。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智慧城市、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日渐被社区居民所接受。而以购物、就医、求学、健身、文化和金融服务为主的便民设施,就是保障“15分钟生活圈”概念得以推广和应用的重要举措。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在西三旗街道被抽取调研的四个社区中,便民设施的覆盖率较高,居民对于该社区便民设施的15分钟可达性回答较为一致。西三旗街道的便民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大多数居民享受“15分钟生活圈”的需要(见图1)。除了老年大学之外,认为15分钟到达所需便民设施的居民比率都超过50%,尤其以对商店/超市/便利店、学校、餐馆/饭店/酒店和银行/储蓄所的15分钟可达性认可度最高。

2.便民组织的设置情况

便民组织是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体现,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本次调研重点了解了居民对老年人协会、老年人维权小组、志愿服务组织、文化体育娱乐组织、儿童活动、义工组织等便民组织的认识。在回答“本社区有下列组织吗?”的问题中(见图2),有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该地区没有“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维权组织”,而认为本社区没有“志愿服务组织”的比例最低,也就是说,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同本社区存在志愿服务组织的便民组织形式。志愿服务组织受到居民的认可度最高,但是社区也需要建立起维护老年居民自身权益的“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维权小组”等自我服务类型的组织。

3.便民生活

便民生活服务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除了问卷调查之外,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课题组深入了解了便民生活服务的设置情况。通过访谈,课题组发现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常见的便民服务都可以通过拨打96156或者登陆西三旗街道社区服务信息网进行预约使用。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居民对关乎自己日常生活的便民生活服务的知晓率并不高。在回答“当地有便民服务吗?”这个问题时,认为“当地有”的前三位便民服务是治安巡逻、公益讲座和纠纷调解,分别占94.4%、76.5%和75.5%;除此之外,认为就业帮助、法律援助、便民理发和幼儿园儿童托管等便民生活服务“当地有”的概率均超过50%。而居民认为上门看病、上门护理日托站或托老所的概率最低(见图3)。可见在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社区便民生活服务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三)需求――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需求

为了了解居民对便民服务的需求状况,课题组使用了问卷中的便民服务的使用状况、需要程度和满意度来进行观察,具体情况反映如下:

1.便民设施

课题组首先了解居民对于“15分钟生活圈”等便民设施的可达性,进而进一步了解居民对于便民设施的满意程度。但是,考虑到便民设施存在硬性便民设施,如农贸市场、超市和银行等,也存在一些软性的便民设施,如绿化、公共卫生和文化娱乐,而这些软性便民设施以一种主观感受的形式存在,并不在“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中,因此,在考虑居民对于社区便民设施需求满意度的时候,课题组将便民设施的概念进行了扩展。通过多重响应分析,居民对于社区便民设施的满意程度表现为:居民对社区便民设施满意度排名前三位的有交通状况、治安环境和便民购物,其中交通状况和便民购物属于硬性便民设施;而排在居民满意度较低的后三位的分别是公共卫生、环境绿化和健身活动场所,其中公共卫生和环境绿化属于软性便民设施。也就是说,目前的西三旗街道较好地落实了“15分钟生活圈”概念,在便民设施的配备方面较好地满足了居民对于硬性便民设施的需求,但是也需要在软性便民设施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对于便民设施的需求。

另外,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对于便民设施的满意度评价并无显著性差异,反而性别和健康状况在对于便民设施满意度的评价方面有着差别。女性的满意度高于男性,而健康状况较好的居民的满意度高于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

2.便民组织

被抽取的西三旗街道的四个社区中,志愿服务组织的认可度较高,因此在同意所在社区有相关便民组织的居民中(见图4),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组织、义工组织的比例最高,分别为79.89%和61.77%,但儿童活动组织、老年人维权小组、老年人协会即使有,居民“从不参加”的比率也非常高,超过4成。除众所周知的志愿服务组织之外,西三旗街道便民组织的参与率和认可度都较低。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考虑到“志愿服务组织”的高参与度,可能的原因是居民对于便民组织的知晓率低直接降低其参加便民组织的需求;二是现有的便民组织的相关活动或者设置情况,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对于便民组织的需求。因此,西三旗街道应该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整合便民组织的资源,扩大社区基层便民组织的影响力,以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居民对于社区便民组织的知晓率和参加程度都比较低,这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关系,也与社区便民组织的设置和发展情况息息相关。有样本反映,他们在遇到难题时会通过社区内部自发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提供的非正式支持力量得到解决,而这种来源于非家庭成员式的非正式支持力量其实就是社区便民组织的雏形。虽然现有的数据并没有表现出居民对于便民组织的较高需求,但是社区便民组织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前景,只要社区和街道进行适当的组织、引导和扶持,社区便民组织定会得到发展和壮大。

3.便民生活

从对社区便民生活服务的需求方面来看(见图5),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治安巡逻、家电维修服务和便民理发,有这三项需求的居民也均超过了5成,分别为59.7%、53.6%和53.1%,有婚姻介绍需求的居民比例最低,只有2成的居民选择了此项,这与我们的被访者年龄层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对于婚姻介绍的便民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20~35岁的适婚年龄阶段。居民回答“使用过”的前三位便民生活服务为治安巡逻、公益讲座和便民理发,这与表示“需要该项便民服务”的比例较为一致,可见,对于本次调研的居民群体来说,对治安巡逻、公益讲座、便民理发、家电维修服务和食品配送服务的需求较为强烈。便民理发、家电维修服务和食品配送服务均属于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服务类型,因此,作为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为居民提供此类服务的企业的监督,以切实保证居民享受该项服务时的权利不受侵害。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社区和居委会需要发挥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功能,提前把好“服务质量”这道门槛。

居民对社区便民生活服务的满意度前三位为治安巡逻、公益讲座和纠纷调解,满意度分别为71.4%、49.0%和36.7%。综合图5的数据来看,社区居民使用情况较好、需要程度较高的便民生活服务的满意度也较高,如居民对于社区便民生活服务中的治安巡逻的使用情况、需要程度和满意程度的评价表现出一致性。课题组认为,在加强社区便民生活服务的框架指引下,可以以“治安巡逻”的组织和使用的成功经验作为案例进行推广复制,以加强对其他便民生活服务的运作,也就是说,政府部门需要重视便民生活服务“榜样的力量”。

(四)路径――居民了解便民服务的途径

社区的便民服务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建设“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文明社区、智慧社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居民的参与决定了便民活动开展的效果,也就决定了文明、智慧、和谐社区建设效果。通过本次调研的“您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社区服务的?”发现,传统的“社区宣传栏”、“邻里告知”和“社区宣讲活动”依然是被调研社区的居民了解便民服务的主要宣传渠道,分别占30.7%、23.4%和23.1%,而通过“社区网站”知晓社区便民服务信息的比例最低,只有4.9%。这其中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使用社区便民服务的群体主要是老年人,他们尚未熟练使用网络以获取信息;另一方面,相对于老年人,中青年更加倾向于选择市场化的差异服务,而对便民服务的依赖性较低,因此,已经熟悉使用网络的他们反而会较少关注社区服务的供给。但是,随着未来熟悉计算机和“科技依赖症”一代进入老年,“社区网站”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宣传途径,也将是市场化运作企业的一个必争宣传入口。

可见,为了提高居民的参与度,目前西三旗街道迫切需要扩展便民服务的宣传路径,提高不同年龄、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性别和不同健康状况享受便民服务的效率,扩大居委会和社区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文明、和谐、友善的街道环境。

(五)反馈――居民对于社区便民服务的反馈

为了了解居民对于街道和社区对于便民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在问卷设计中设置了“您认为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和“您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社区的公共服务”这两个问题来获取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反馈。从多重响应的数据结果来看,居民认为“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是目前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个案选择比例接近60%,其次是认为社区便民服务“服务内容不够丰富,缺乏新意,不够多样”,个案选择比例也接近六成。因此,在可以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的措施方面,“丰富服务内容,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创新服务形式”和“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成为了居民认为最主要的措施。

在居民的认识当中,在基础的便民服务中加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继续扩展社区的组织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是发展便民服务的紧要任务。居民希望通过扩展便民服务的服务内容、增加服务形式和引入市场化运作来提高其享受便民服务的积极性和效率。而目前西三旗街道的社会创新园就是试图通过引进市场化运作方式来提升便民服务,这与居民的期望不谋而合。

三、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研,我们了解了西三旗街道便民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现状、居民了解服务的路径和对便民服务的期待,同时也发现了目前已有的便民服务的问题。以西三旗街道作为一个“样板”,研究认为,目前可以从以下途径对社区便民服务进行改进和提升:

首先,街道和社区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社区便民惠民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强化基层组织服务能力。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切实了解居民需求,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整合社区及周边各类资源,促进基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便民服务。

其次,社区便民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大多数居民享受“15分钟生活圈”的便利,但是也需要加强对于“公共卫生”和“环境绿化”等软性便民设施的投入建设;志愿者服务组织等便民组织发展较好,其他便民组织的发展并不成规模,需要加强对便民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在便民生活的众多服务内容方面,社区医疗、居家养老等服务设置方面还比较薄弱,建议街道有针对性地对这一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强化。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宣传,扩展便民服务的宣传路径,提高不同年龄、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性别和不同健康状况享受便民服务的效率,平衡社区便民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再次,街道或者社区居委会作为第三方要引进便民服务提供商的竞争,做好便民服务的价格公示,做好服务监督。考虑到社会创新园的建立(引入市场化运作)会为西三旗街道的便民服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血液,产业和政府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而“社会建设文化先行”,我们建议西三旗街道可以摸索将现有的产业-政府-居民之间的互动发展为产业-学术-研究-政府-居民的互动模式,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社区便民服务的规划、发展、提升和推广的过程中来,争取将产学研民的社区便民服务创新互动模式建设成具有示范性效果的特色便民服务创新火车头。

参考文献: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李迎生.对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9(1):142-144.

马飞炜,卢福营,李莉.便民服务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以浙江省上虞市便民服务中心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4):100-103.

吴燕民.中国城市社区服务运行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5:12-19.

吴秋君.城市老年社区服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23-42.

篇3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起初靠煤炭资源起步,后依托村中的陈廷敬文化转型发展旅游业。为了尽量减少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的矛盾,通过鼓励多数、劝告少数,给予福利待遇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村民从村中搬迁出来并给予了妥善安置,此后又相继开发了九女仙湖、相府庄园等旅游景点,并加大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得皇城相府由一个单一的景点变为集观光、休闲、娱乐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从景区与社区的关系而言,皇城村是典型的景区与社区相分离的古村落旅游地属性;从古村落旅游开发主体而言,始终是以社区为主体进行开发管理,是典型的“内生式”开发管理,古村落景区与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十分明显。

二、皇城村居民对旅游发展感知分析

(一)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针对社区景区化后居民感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展开问卷调查。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结合古村落社区实际情况,最终列出了影响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20项影响因素,并采用李特量表对影响指标进行测量,将对各项因素的评价分为5个等级,其中1代表非常不满意,2代表满意,3代表一般,4代表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

本次调查是以皇城村居民为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全部回收,均为有效问卷。本次调查对象108人,包括居民和景区工作人员,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二)皇城村居民对各要素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如表1所示,通过对影响皇城村居民满意度各要素的分析,在20项影响因素中,皇城村居民对提高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物保护利用、提高居民收入、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评价最高,福利待遇、传统文化保、医疗服务、 学习外来文化、贫富分化、影响生活习惯、文体设施评价较低。

为了解各要素与社区居民满意度之间的关联程度,对调查中“居民对各要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均值,最终得到各要素的评价值与皇城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程度。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居民影响最大的前7项分别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居民收入、福利待遇、 环境质量、医疗服务、文体设施,对比表2 可发现在这7项中评分高的是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环境质量、增加就业就会4项,居民对福利待遇、医疗服务、 文体设施评分较低。

三、皇城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重点和方向

为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皇城村在旅游开发后社区居民的感知状况,从中找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本文以居民对社区生活各组成要素的评价值为纵坐标,各要素与居民总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为横坐标,构建古村落居民社区生活满意度评价矩阵。横轴以0.3为界,纵轴以3.0为界分为4个象限,并以此加以分析。

(一)需要不断维护的方面

位于第二象限的属于与居民感知相关度低,但是评价比较高的因素,包括知名度提高、文物保护与利用、物价水平、社会治安、邻里关系、发扬陈廷敬文化、思想观念进步这7项。

(二)需要逐步解决的方面

位于第三象限的是学习外来文化、影响了居民生活习惯、传统文化保护,这些是与居民感知相关度低,且居民评价也不高的因素。在日后的管理中可以暂时搁置或暂缓处理。

从对居民的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居民认为在开发旅游中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方面还有待改善,对此提出意见的以老年人居多,大部分年轻人对皇城村景区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利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虽然发展旅游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不同文化层次和背景的游客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但由于这两项对村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小,所以这对皇城村居民的旅游感知影响不大。

(三)重点维护的方面

位于第一象限的是那些实际状况良好、居民评价较高、与居民感知相关度高的因素,包括公共休闲空间、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这6项是需要重点维持和保护的方面。

皇城村社区主导模式是依靠其村委会和皇城相府集团集体组织对皇城村景区进行旅游开发与统一管理,是典型的“内生式”开发管理模式,十分注重村民利益的实现。比如每年皇城村都会对村民进行旅游教育培训,积极鼓励村民以多种方式参与旅游,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村民和员工的培训,全部分批分期正规化。目前,全村20岁以上、40岁以下基本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全村80%以上的村民开办了农家乐,100%的劳动力实现就业。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超过了全国人均水平。

(四)优先建设和发展的方面

篇4

引言

生态移民后会出现多方面的变化,如思想观念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社区文化的变化和生活方面的变化等,其中对居民影响最大的变化是生活方面的变化。因此研究生态移民后居民的生活情况的变化是很必要的。许多学者针对生态移民后居民的生活情况变化做过研究。李纯、葛苑菲(2010)介绍了开展新疆生态移民与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研究的关联问题,并论述了与此研究相关的研究述要,指出目前生态移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尕丹才让(2013)在分析三江源生态移民时,通过对比移民前后的收入以及支出情况,论证移民生活质量高低,并指出存在的问题[2];李静(2012)认为生态移民不仅会带来生计方式改变,生活情况的变化,也会产生水源、耕地承载力和族群认同方面的问题[3];李纯(2014)分析了移民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提出了移民后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4];包智明(2005)在研究生态移民给牧民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时,分析了牧民移民后在食物、衣着、居住、交通等多方面的变化,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5];任雪娇(2008)分析了移民后牧民的生活状况变化,对比了生态移民前后不同的生活情况,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6];百乐•司宝才仁(2006)谈到三江源区生态移民时,介绍了移民后生活方式的变化,从饮食、住房、衣着等多方面论述了这一变化[7]。此外,还有许多学者诸如赵剑波、苏志新、张小民、李惠梅等都对生态移民后居民生活情况变化做过研究分析。本研究以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宽口井移民区为实地调查对象,运用了参与式观察、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从居住情况、饮食情况、生活耐用品变化、家庭年收入变化、家庭支出变化、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变化和工作变化七个方面探讨分析了生态移民后居民生活情况的变化,力图展现一个生态移民区生活情况的变迁图像。本研究旨在服务生态移民的区域实践,为政府的生态移民宏观决策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一、研究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

宽口井移民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镇,距中宁县城24公里,距109国道1公里,东靠固海扬水三干渠,西邻天景山永大路,南接宽口井沟,北连长山头大沙沟,中包铁路和福银高速环抱着整个村庄。

(二)移民情况

宽口井生态移民项目,是中宁县委、政府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安排,由自治区发改委批准的“十二五”生态移民项目。宽口井移民区包括宁原村和杞海村,其中宁原村现有778户,总人口3496人,常住人口3146人,耕地面积3230.2亩,该村于2012年9月份从海原县曹洼乡三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搬迁过来;杞海村现有887户人家,人口4498人,距县城23公里,该村于2013年9月份从海原县曹洼乡三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贫困山区搬迁而来。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调研。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民族视角的黄土高原生态移民户生计重建研究”的需要,笔者与其他多位调查者亲身到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宽口井移民区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总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32份,有效率达96%;总共进行了50次访谈,每次访谈大约90分钟。本研究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三种方法。(1)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实地走访当地的生态移民家中,与移民进行交流,观察他们的生活情况,了解和认识生态移民前后的生活变化情况。(2)就移民后的生活变化情况对移民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3)问卷调查法以移民个体为基本单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下文的分析中,问卷调查所得定量数据将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与展示,实质性的参与式观察和访谈内容得到相关资料将起到解释作用。

三、移民后生活情况变化分析

(一)居住变化情况

1.房屋结构变化生态移民使得居民居住情况发生变化,而居住情况关系到移民的生活质量高低[10]。房屋结构是影响居住情况的关键因子,也是移民关心的重要方面[11]。笔者特意对移民后居民的房屋结构变化情况作了调查。结果显示,移民前,10%的居民住的是窑洞,52%的居民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只有38%的居民住的是结构较好的砖木结构房屋。移民后,这种情况发生很大改变,有78%的居民住进了砖木结构的房屋里,这比移民前提高了40%,还有22%的居民住上了更好的混凝土结构房屋,此外,没有居民还住在窑洞和土木结构的房屋里。以上数据表明,移民后,居民房屋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较好的砖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比移民前大大增加,而且已经没有居民还住在结构较差的窑洞及土木结构房屋里。这得益于当地政府对移民房屋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保证了房屋结构的质量。2.房屋舒适性房屋舒适性包括房屋的采光、隔热、布局等方面,是影响居民居住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对移民后房屋舒适性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认为移民后房屋舒适性比移民前有很大提高的居民占到了10%,认为有一些提高的占53%,也就是有63%的居民认为移民后房屋的舒适性比原来提高了,只有11%的居民认为房屋舒适性比移民前有所下降,还有26%的人认为和移民前差不多。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绝大多数居民认为移民后的房屋舒适性比移民前有提高,只有极少部分居民认为不如移民前。这主要得益于移民后房屋建设的区位较合理,采光、隔热和布局都比移民前有明显改善,加上居民自己不断地装饰、布置房屋,使得房屋舒适性比移民前大大提高。3.房屋安全耐久性房屋安全耐久性包括防盗、防水防渗、私密性等方面,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笔者对移民后居民房屋的安全耐久性作了调查。调查显示,22%的居民认为移民后房屋安全耐久性有很大的提高,50%的居民认为有一些提高,即高达72%的居民认为移民后的房屋安全耐久性比移民前有所提高,只有2%的居民认为有所下降,26%的居民认为和移民前差不多。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绝大多数居民认为移民后的房屋安全耐久性比移民前有提高,只有很少部分居民认为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政府当时统一进行房屋建设时,充分考虑了房屋的安全耐久性,保证居民居住的安全、持久。综上所述,移民前后居住情况发生很大变化,移民后不论是房屋结构、舒适性还是安全耐久性都比移民前有提高,移民对居住情况的满意度也很高。归其原因是政府对移民区房屋的统一规划和建设使得房屋结构、舒适性、安全耐久性得以保障,使居民住着舒适、安全。

(二)饮食变化情况

1.饮食结构移民后的饮食结构变化情况是移民着重关注的方面[12],饮食结构的好坏关系到移民生活质量的高低[13]。在对移民前后居民的饮食结构变化情况的调查中,笔者发现,移民前72%的居民的饮食结构以米面菜为主,偶尔吃肉,移民后该比例更大,达到了86%;移民前完全吃米面菜的居民比例占20%,移民后变为12%;移民前完全吃肉的居民占8%,但移民后这一比例变为0。以上数据表明移民前后居民饮食结构变化不大,大部分居民以米面菜为主,偶尔吃肉。这主要是因为居民迁移距离不长,饮食习惯相似造成的。宽口井移民区接收的移民属于市内迁移,同属中卫市,饮食结构相差不大。2.饮食适应情况饮食适应情况关系到移民后居民生活的质量高低,是衡量移民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11]。笔者对移民后居民饮食适应情况专门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对移民后饮食情况比较适应的居民占到了38%,很适应的占32%,即有70%的居民对移民后的饮食情况是适应的。还有25%的居民认为对移民后饮食情况适应的一般,只有5%的居民不太适应移民后的饮食情况。以上数据表明虽然进行了生态移民,但居民的饮食情况基本没受影响,绝大多数移民能够适应这种饮食情况的变化。综上所述,移民后居民的饮食结构变化不大,都是以米面菜为主、肉为辅;饮食适应情况良好,绝大多数居民能很好地适应移民后的饮食。这主要是因为移民迁移距离短,属市内迁移,移民前后饮食风俗习惯相似,差别不大。

(三)生活耐用品拥有量变化情况

生活耐用品拥有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笔者对移民前后居民生活耐用品拥有量的变化情况作了调查。结果显示,移民前后居民生活耐用品拥有量变化明显。冰箱由移民前的28%的拥有量增长到移民后79%的拥有量,说明绝大多数居民家里都有了冰箱;洗衣机的增长量也很大,由移民前45%增长到移民后的79%;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智能手机的拥有量,增幅高达60%;此外,一些“奢侈品”的拥有量增速也很快,如移民前货车拥有量为9%,移民后有20%的人拥有了货车,轿车从移民前没有人拥有,增长到移民后15%,无线Wifi的使用量也从移民前的0猛增到移民后的34%,增速很快。以上数据都表明,移民后居民生活耐用品的拥有量比移民前迅速增加,而且种类也更丰富。这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政策,如一些“家电下乡活动”可以使移民买家电得到优惠,另一方面是居民的辛勤劳作使得生活水平提高,增补了许多生活耐用品[12]。

(四)家庭年收入变化情况

家庭年收入是衡量移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对移民前后居民家庭年收入变化情况作调查时,笔者发现,移民前家庭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比例占12%,5000元-10000元的占65%,即家庭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比例高达77%,10000元-20000元的占23%,而且没有家庭年收入超过20000元的。移民后家庭年收入超过10000元的家庭比例猛增到65%,比移民前增加了42%,5000元-10000元的家庭比例已经减少到33%,而家庭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比例只占2%。以上数据表明,移民后居民的家庭年收入比移民前大大提高。归其原因是移民后居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也更多地发展二、三产业,如开设副食店、饭馆以及出去打工等,这大大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五)家庭支出情况变化

家庭支出多少反映着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笔者对该地移民前后居民家庭支出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移民后91%的居民家庭支出比移民前增加了,7%的居民支出无变化,只有2%的居民家庭支出比移民前减少。这表明移民后大多数居民家庭支出增加,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移民后居民收入增加,支出也相对增加;另一方面是物价的增长导致生活成本上升,支出也相应上升。在笔者对移民后居民家庭支出的主要方面进行调查时,由调查问卷可知,有48%的居民主要支出在教育上,22%的居民的主要支出是在饮食上,15%的居民主要支出是在家用电器上,此外还有一些医疗支出、服装支出、交通支出等,但所占比例很小。通过以上数据可知,移民后居民的主要支出是教育、饮食和家电上。

(六)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变化情况

生态移民后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关系着移民的生活质量好坏,笔者调查了该地移民后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移民后交通条件有很大改善的居民占到了55%,认为有一些改善的居民占34%,即89%的居民认为移民后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只有极少数居民认为没什么变化或者比原来有所下降。还有43%的居民认为移民后的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46%的居民认为有一些改善,即89%的居民认为移民后基础设施比移民前得到了改善。以上数据均说明,移民后不论交通条件还是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居民对此满意度很高。究其原因,通过访谈得知,移民后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积极带头搞建设,修路(现在宽口井移民区的道路都是柏油路,交通很方便)、建基础设施(包括卫生室、配电室、以及体育娱乐活动场所等),这些都使得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情况比移民前大大提高。

篇5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317-02

0 引言

预防医学是一项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宏观、微观技术手段,对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作用规律,来分析外界环境因素和人群健康的关系,进一步延长人群寿命[1],提高生命质量的学科。为探讨预防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运用效果。本文调查2001年-2005年和2006年-2010年两个阶段居民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地区5个大型社区,所有社区在2001年前均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集2001年—2010年间所调查社区内,家庭食物中毒发生案件和居民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2]的掌握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的相关资料。

1.2 方法 将该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分成两个阶段,将尚未引入预防医学人才和概念应用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2001年-2005年设为第一阶段,将引入预防医学人才和概念应用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2006年—2010年设为第二阶段,对两个阶段居民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情况进行比较。

1.2.1 环境卫生 提高社区群众对于环境卫生影响健康的意识,了解吸烟、油烟、装潢材料等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

1.2.2 食品卫生 通过健康教育讲座等宣传教育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对农药残留、有毒物质、食物污染等食品安全问题的意识程度,定期对社区居民通报食品中毒信息。

1.2.3 劳动卫生 针对居民的职业进行劳动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并加强劳动污染对居民生活环境影响的监测。

1.2.4 心理卫生 了解居民的心理、精神状态,对于存在心理不良问题的居民进行积极心理引导,树立居民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心态,有助于帮助居民处理家庭、社会、邻里之间的关系,避免疾病的发生。

1.2.5 流行病学研究 定期观察流行病发生、发展情况,在流行病高发季节提前进行预防,避免出现大流行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首先做正态检验,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均数t检验,以P

1.4 观察项目调研方法 居民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调研,由调研小组设计相关知识问答卷,调查该地区居民对有关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问答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越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的调研,由调研小组设计满意度评价调查表,让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相关工作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越满意。

2 结果

第一阶段,该地区居民相关知识掌握为(67.32±12.23)分,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为(76.43±3.67)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为(78.87±3.54)分;第二阶段,该地区居民相关知识掌握为(89.32±16.21)分,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为(28.78±1.78)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为(92.34±7.76)分,可见第二阶段的居民相关知识掌握、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明显优于第一阶段,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加强预防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提高预防医学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举办讲座,在社区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海报,定期更换板报等形式对居民进行教育,提高居民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大力消除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提高居民的生活、学习质量,加强社区疾病预防工作网络建设,提高社区对流行性疾病及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各种因素对居民身体健康的伤害。本文研究发现:第一阶段,该地区居民相关知识掌握为(67.32±12.23)分,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为(76.43±3.67)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为(78.87±3.54)分;第二阶段,该地区居民相关知识掌握为(89.32±16.21)分,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为(28.78±1.78)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为(92.34±7.76)分,可见第二阶段的居民相关知识掌握、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明显优于第一阶段,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篇6

一、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一)调研展开的背景

黄杨梅村地处义乌市的“工业重区、经济强区、城市新区”――北苑街道的城郊结合部,与幸福社区紧密相连,总户数650户,人口1700左右。随着近几年北苑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黄杨梅村的土地已全部征用,2002年10月市政府批准撤村建居,并于2004年居委会各个配套组织和机构全部完成组建工作。2006年,2008年,黄杨梅村旧村改造一期、二期工程陆续完工;2009年4月,黄杨梅村完成旧村改造后的首次居委会换届选举,随即开始了义乌灯具建材城的招商引资工作。8月,义乌黄杨梅灯具建材专业街盛大开业。

(二)调研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围绕黄杨梅村在旧村改造前后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对生活满意度,以及旧村改造后需要继续完善的工作等方面开展,具体如下。

1.在村民中开展调研。深入黄杨梅村进行走访、参观,发放问卷。问卷涉及村民在旧村改造前后各项生活指标的变化,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等内容。

2.访谈村民。访谈内容涉及旧村改造对村民生活的切身影响,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采访、文献资料查阅,以及参观新农村等方法。

二、调研情况分析

本次问卷的发放地点在黄杨梅村。调查实发问卷100份,回收96份,1份未按要求填写,有效问卷95份。调查样本的抽取具有典型性和广泛性,符合统计学原理。调查结果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一)旧村改造前后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调查结果表明,73%的村民认为在旧村改造后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两极分化也有了一定的缓解,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仅有4%的村民认为其收入有所降低。这表明,旧村改造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经历了旧村改造,村民的收入来源有了较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务农和房屋租赁是主要来源的占了53%,而在旧村改造之后房屋租赁和经商为主要来源的则占了74%。这种改变是极其深刻的,它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在这种收入结构下,村民有更多的时间和资金去从事其他的行业。我们在实地采访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大多数村民从事一些简单的来料加工活,这对增加村民收入起到了补充。

(二)村民对旧村改造的满意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村民(70%)对旧村改造持肯定意见的。旧村改造后,村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地提高。当然,也有一部分村民(24%)对这个过程表示不太满意。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他们表示在旧村改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配套设施建设的缓慢,不能及时跟上村民的要求等问题。

(三)旧村改造后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

毋庸置疑,在整个旧村改造的进程中,村民也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绝大部分村民对文化建设、环境卫生、收入水平等方面都有新的期待。其中尤以文化建设居首,占38%,其次是环境卫生占32%。这表明,村民也已经逐渐开始对自身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黄杨梅村旧村改造的思考

(一)黄杨梅旧村改造的优势与特色

在黄杨梅村的旧村改造过程中,村两委能够找到因地制宜,针对其人口众多、统筹工作难度较大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合理借鉴有利经验。同时,黄杨梅村的旧村改造也展示出了自己的特色。

1.黄杨梅村地处义乌市的城乡结合部,拥有便利的交通和大片土地。义乌城区的扩张和生活用地的紧缺促使其加快旧村改造的步伐。市政府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有关决议和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使其旧村改造有了一个稳定的大背景。

2.义乌旧村改造政策实施过程中,各村积累了大量切实有效的经验,这给黄杨梅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依托义乌优越的国际贸易平台成立了义乌灯具建材城,把义乌的商贸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推进了农村的发展。

(二)黄杨梅旧村改造中存在的不足

1.村民收入来源单一。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村民的收入来源于房屋租赁,而非通过实体行业获得的。这一方面得益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导致的用地紧张,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增加了用房的需求量。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一定风险的,它是以义乌市场长期繁荣稳定为基础的,具有强烈的依赖性。

2.各项配套设施不能及时跟上。在这个旧村改造的过程中,集体资金不能快速到位,使得在环境卫生、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上进展缓慢,对旧村改造的高效、有序进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村民的思想观念没能转变。尽管在经历旧村改造,融入城市的进程大大加快了,但是在转型过程中,“草根农民”的思想并不会在短期内消除。

(三)对旧村改造这一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建议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因此,各地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必须按照资源优化、统筹协调的要求,以建设布局合理、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具有较强集聚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现代化新市镇为目的,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兴业,加快构建农民收入渠道多元化、结构合理化的增收体系,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根据这一要求,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1.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合理选择发展模式,切不可盲目跟风。旧村改造不仅仅是为了改善住房,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因此,在旧村改造中,必须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联系,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2.拓宽增收渠道。针对旧村改造后普遍存在的以“房东”为职业的现象,政府有责任帮助广大村民转变观念,继续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从事各类服务产业为突破口,增大产业效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3.重视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住房相配套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对便利村民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在旧村改造中必须两方面同步建设。

4.把文化建设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当前,村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也必然有所增加。因此,必须加快文化建设的脚步,使广大村民能够真正享受到改革创新的发展成果。

篇7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35-02

一、背景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其中彝族192万,占总人口44.9%。这里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生活方式较落后,集中地体现在一个民族即彝族身上。在今天,健康和文明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程度的基准标尺。由于凉山彝族有他自己的特点――“一步跨千年”(直接由奴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他们身上根深蒂固地存在很多落后的生活习惯,要想改变贫困落后,移风易俗是关键,因此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为此,2010年4月凉山州制定了《关于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工作方案》,在彝区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我们此次调研旨在探讨“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在彝区实施一年以来的效果及彝民对此运动的接受程度,通过调研分析此运动开展以来的成效及不足之处,探索进一步推动彝民文明生活方式改变的契入点,为当地政府深入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提供一份可资借鉴参考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在凉山州西昌市随机选取大箐乡、六所乡、安哈镇、南苑小区、月城广场五个彝民聚居的乡镇及社区。在每个地方对100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每个地方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调查。本次调查的当地居民共2180人,发放问卷2180份,收回有效问卷2098份,有效率96.23%;其中彝族居民1971人占93.92%,汉族居民85人占4.04%,其他民族居民42人占2.02%;男性968人占46.15%,女性1130人占53.85%。

2.调查方法及内容。2011年7月川北医学院护理学院组织社会实践调查小组对凉山彝区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分组方式深入彝区住户进行调查。调查分问卷和访谈两种类型。其中部分问卷由被调查者独立完成,其他问卷由调研组成员通过访谈形式完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个人情况、基本生活状况及目前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等方面;个人情况包括民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职业。居民基本生活状况包括衣、食、住、行四方面;生活满意度包括衣食住行基本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就医条件、人际交往关系、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社会保障及业余娱乐方面的内容。为确保信息准确性和一致性,调查人员调查后及时核对调查表,补充和更正不完整信息。

3.统计学方法。对每一份调查结果进行逐一整理,将数据录入Excel中,运用SPSS17.0软件完成统计分析。以率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三、结果、结论

1.居民生活的基本情况。(1)居民目前衣着现状。在被调查的2098人中,从服饰种类上看,着汉族服装的为752人占35.83%,着传统彝族服饰的为1346人占64.17%;从服饰换洗频率上看,每天更换的人数为55人占2.63%,每周更换的人数为1639人占78.14%,每月更换的人数为319人占15.18%,一个月以上更换的人数为85人占4.05%;从添置新衣的频率上来看,每年添置一套以上的为1253人占59.72%,每年添置一套的为764人占36.44%,两年以上添置一套的为81人占3.85%。从以上结果看出,彝民在衣着方面已打破只着传统服饰的状况,在对衣着的要求上已不仅限于保暖,在服饰的美观、样式方面也有一定的时尚追求。同时彝民在个人服饰整洁、卫生上也逐渐重视,衣着不洗不换的印象已在人们眼中逐渐淡出。(2)居民的饮食现状。从食谱上看,以粗粮如土豆、燕麦、玉米为主食的有820人占39.07%,以大米、蔬菜、肉食为主的有1278人占60.93%;从规律就餐上看,一日三餐的有1270人占60.53%,一日两餐的有773人占36.84%,一日一餐的有55人占2.62%;从就餐的方式上看,使用碗筷、桌凳的有1856人占88.47%。从以上结果看出,彝族居民食谱逐渐多样化,饮食条件有较大程度改善;就餐也日趋规律化;彝族居民以前餐无桌凳、食无碗筷的习惯也在改变。(3)居民目前居住现状。从居住条件上看,该地区居民365户居住在新式砖瓦房,占73.87%;85户居住在老式土墙房,占17.21%;44户居住在简易棚户房,占8.96%。从居住地域上来说,71户居住在城镇占14.26%;427户居住在山区,其中山区集中村落住户304户占71.19%,山区散居住户123户占28.81%;从以上结果看出,彝民在居住条件上,绝大部分已摆脱居住低矮、阴暗、潮湿住房的状况,居住条件明显得到很大改善;在我们调查的498户居民中有床铺的为456户,占92.31%;有桌凳的为398户占78.74%,这表明彝民家具条件也在改善,彝族席地而坐、裹毡而眠的习惯也在逐渐改变。(4)居民的出行现状。从出行方式上看选择坐车的有1622人占77.33%,选择骑马的有395人占18.83%,选择步行的有81人占3.85%;在调查的494户居民中拥有轿车的为2户占0.20%,拥有农用车的为55户占11.13%,拥有三轮车、摩托车的为282户占57.09%,没有任何车辆的为155户占31.38%;从调查访谈可以看出,当地彝民以前主要以骑马及步行为出行方式,而现在居民出行绝大多数选择乘车,这表明彝区交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从居民拥有车辆的情况上看,也说明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得到一定提高,生活状况也在改善。

2.居民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度的基本状况。(1)居民对居住条件的满意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居住条件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新房居住条件76.72%,住房面积62.96,住房的舒适度60.53%,房屋内部装饰57.09%,居住地理位置43.52%。以上结果显示,彝区居民在居住条件上对住新房居住条件满意度最高,这也从侧面说明在改善彝族住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居民对居住的地理位置满意度最低。从调查结果上看,调查的494户居民中有427户居住在山区,占86.44%,这427户彝民中近90%的住户渴望在城镇居住,由此看出政府在优化彝族居民的居住环境及地理位置的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2)居民对基础设施的满意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基础设施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电力供应66.19%,通讯63.56%,用水60.93%,交通53.44%。从居民对基础设施的满意状况看出居民对交通的满意度最低,虽然从上面居民的出行状况看出彝区交通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在我们调查的五个乡镇和社区所辖的52个村中有19个村仍处于交通闭塞状态,该地区交通还需要进一步改善。(3)居民对医疗卫生条件的满意状况。从调查结果上看,居民对医疗卫生条件的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就医方便程度73.89%,医疗设施66.19%,医生业务水平40.53%,医疗费用38.26%。从彝民对医疗卫生条件的满意状况来看,彝民对医疗费用的满意度最低,究其原因,凉山彝民生产落后、收入低,即便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居民的医疗费用,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居民“看病贵”的问题。(4)居民对社会交往的满意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社会交往的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邻里关系91.10%,亲朋关系87.04%,干群关系73.52%。该地区居民对社会交往的满意度较高。(5)居民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满意状况。从调查结果上看,居民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87.37%,子女受教育程度55.30%,学校条件41.86%,教师教学水平34.50%。居民对子女教育问题满意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凉山教育起点低较落后,优秀教学人员外流;二是由于语言差异,造成教学障碍;三是当地居民收入普遍偏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对子女的教育中。(6)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村医疗合作保障制度83.80%,农村社保79.76%,最低生活保障制度75.51%。由此说明彝区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度较高。(7)居民对社会闲暇生活的满意状况。从调查结果上看,居民对社会闲暇生活的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看电视83.40%,政府组织的民俗活动75.51%,村组、社区文化活动33.46%,外出旅游9.30%。结果显示彝民主要的生活闲暇生活以最基本、最普遍的看电视节目为主;外出旅游这种较高层次的娱乐方式在彝民中极为少有,在我们调查中很大一部分居民对外出旅游这种娱乐方式想都不敢想;彝民对村组、社区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也不高,这些都说明当地居民的闲暇生活落后单调,政府还应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丰富彝民闲暇生活。

四、讨论

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让彝族群众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明程度是关键。从我们此次调查中看出无论在衣、食、住、行上,还是在居民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度的基本状况上,说明凉山彝族居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彝族群众陈规陋习已在逐渐改变,注重清洁卫生、健康文明生活、自立自尊自强的新观念在逐渐形成。这与“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在凉山彝区的开展是分不开的。

但是,彝族是一个由奴隶制社会文明直接迈步进入现代社会的民族,其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性、方式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堆积起来的。因此存在于该民族中落后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要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是朝夕的时间就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面对如此厚重时间堆积的彝民传统落后习俗,进行移风易俗的变革必须结合该民族经济和社会实际,找准切入点,从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逐步推进,使彝区民众稳步养成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风尚,让彝族群众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为使“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在彝区进一步推动,实现“彝区群众现代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社会文明和谐程度明显提升,建设新家园、倡导新生活、树立新形象,将凉山建成民族地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示范区”的宏伟目标,结合本次社会实践调查的实际,笔者认为,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第一,着力推进“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转变彝民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彝民经济收入水平,改变彝民生活面貌是坚实基础。广大彝区之所以贫困落后,是因为凉山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域广博,彝民居住多为山区且较为分散,交通闭塞,出行难。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各级政府通过各种努力使彝区的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但与彝区广大彝民及其经济发展要求仍有着极大的差距。不畅的交通状况依然是阻碍彝区经济发展的制约性瓶颈。“要致富、先修路”,加大彝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打造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彻底改变广大彝区交通条件,是促进彝区经济发展的先决基础。安宁河流域土地肥沃,但是彝民生产条件落后、经济种类单一,当地居民收入普遍不高,虽然近几年省、州政府对凉山地区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但是与全国、四川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原因在于政府的扶持项目重点是在给予,使彝民养成“等、靠、要”的不良品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推进“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下一步的首要工作应是不断努力改善彝民就业条件和环境,积极加强彝民的技能的培养,提高彝民就业能力,特别改变对彝民就业歧视,帮助彝民就业。第二,加强和推进“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革除陈规陋习,摒弃低俗休闲娱乐习惯,倡导彝民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增强其健康文明生活意识,加强彝民特别是彝民青少年的教育,阻断不良习俗的代际传递是关键。近年来凉山彝区的现代教育取得巨大成就,这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个严峻的事实:与其他民族相比,彝区现代教育的发展太缓慢了,教育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凉山彝区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求学难、流失率高的现状。流失的学生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将延续其父辈的边沿化社会地位,对现代文明的接受程度也就低,部分还会因为得不到很好的教育而误入歧途,甚至危害社会治安;因此加强彝族特别是彝民青少年的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有提高凉山彝族地区青少年的素质,改变落后观,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与现代化文明接轨,使不健康的、不文明的、落后的生活习惯在他们身上消失殆尽。第三,改变彝民落后的风俗和生活习惯、进行移风易俗的变革,采取强有力的外力推动和严格的制度设计是保障。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要变革的就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落后的风俗习惯。这个变革,是落后风俗习惯的变革,更是人的变革,是推动民族全面进步的变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对那些落后风俗习惯的全面摒弃的过程中,通过对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推广建立起新的,推动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道德价值观。这个重建的过程,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因此,对彝民传统落后习俗的变革,必须以制度建设的形式予以推进,通过制度化的建设,把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推行的现代文明的生活规范、风俗习惯、礼节仪式予以固定,从而使人们按制度化的规范进行各种民俗社会活动。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实施一年多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很大一部分彝区已经摒弃不好的习俗,这与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不仅提升了彝民文明素质,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更能造就“四有”公民、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内源动力。但是要想彻底帮助彝民脱贫致富,还需付出很多的努力,彝区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吴靖平.民族地区资源开发新模式――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科学发展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0)

2.日力小贵.基于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凉山彝区贫困问题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

3.邱宝奎.在新生活运动中走向健康文明[N].凉山日报数字报,2011.5.28

4.彭雪芳.对彝族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7)

篇8

利益主体理论最初源于19世纪,当时盛行一种协作或合作的观念,而后利益主体理论被利用到了企业领域。而在当前旅游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业。各地为了发展旅游业,往往采用出让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做法吸引投资者,导致旅游项目的治理结构复杂化,部分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旅游业发展利益“非本地化”倾向,从而导致当地居民不满意旅游业发展的收益,进而旅游业的支持度不够,最终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内,由于旅游利益分配不均所引起的景区管理方与居民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如在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江西婺源,不少景区出现部分村民为争取门票利益而拦阻游客的现象。

本文试图运用利益主体理论, 在项目调研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数理统计等方式,以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二大古村落为例,研究在民间资本投资旅游的过程中,两地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受益度、满意度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区域旅游业发展中提高“利益本地化”程度的相关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国外研究者对旅游利益本地化问题关注是继20世70年代至80年代几个热门的研究主题―“社区旅游”、“旅游协作(合作)”等出现后产生的。如国外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飞地旅游”(enclave tourism)现象,认为在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之间,存在旅游发展的不公平现象,发达国家主导了发展中国家的旅游投资、消费和收益,旅游发展并没有给当地居民和社区带来应有的收益。国外学者对旅游利益相关者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分类; 旅游规划、管理与营销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 旅游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 社区旅游及其协作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相比较而言,我国对于旅游利益本地化的研究相对落后,直到2000年,张广瑞将世界旅游组织通过的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翻译并引至国内, 国内学者高元衡、朱华、李凡等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乡村旅游地及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分类问题。一部分学者研究了古村落利益分配体系,如基于社区参与的古村落型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但还没有构建出居民参与度、受益度、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而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机制。

三、古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一)古村落旅游地利益主体及其特殊性

要研究区域旅游“利益本地化”问题,必须明确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从利益的受益主体划分,可以分为个体型的主体、集体型的主体。从类别划分,则有更多的类型(图2)。旅游地的利益主体是由旅游地经营企业、当地政府、社区居民以及游客构成。而古村落旅游目的地与一般的旅游目的地有所区别,其旅游资源即为当地居民和村落的整体环境,并且在古村落开发成旅游地之前,村落是居民生活的地方,大多数属于居民的私有财产。如西递,旅游吸引物不仅是古民居,更包含西递村民的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西递特有的珍贵的旅游资源。因此在古村落型旅游地的开发中,居民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其参与度、受益度、满意度将直接影响着旅游地的发展。

(二)西递宏村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从经营管理模式角度,西递、宏村具有不同的模式。西递属于本地资产,本地公司经营(黟县徽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模式;宏村属于本地资产、外来公司经营(北京中坤集团)的模式。基于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程度、收益程度和方式,都会有一定的不同。对于研究旅游发展“利益本地化”问题,可以进行很好的比较,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四、调研分析

(一)研究方法

旅游地居民参与度、受益度采用问卷调查法我们于2014年7月15日、7月21日在宏村、西递发放问卷150份,分别回收有效问卷135份、124份,回收率分别为90.0%、82.6% ,此后,我们再次走访了西递、宏村各10户居民,黟县徽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坤集团,进行了大量详实可靠的调查。

(二)研究结果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参与度、受益度、满意度三个方面的内容,故研究结果也分为这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参与度、受益度、满意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三者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由本地旅游管理公司(黟县徽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的西递,其参与度、受益度、满意度要高于由外来旅游管理公司(北京中坤集团)经营的宏村

1、参与度

从表1中数据可以发现,宏村家庭参与旅游相关活动以及参与方式比较集中,主要为1―2人,通过出售旅游商品参与当地旅游;西递则分布比较分散,在旅游公司工作的居民比例高于宏村。宏村居民家庭参与旅游相关活动集中在1―2人,占总村户的85.3%,西递家庭参与旅游相关活动人数相对分散些,其中4人及以上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宏村,占20%;对于居民的参与方式,出售旅游商品是二地的主要参与方式,有94.4%宏村居民依靠出售旅游商品参与,超出西递20%,西递中有占总村户的20%居民在旅游公司工作,这比例明显高于宏村。

在对二地居民的访谈中发现,宏村景区管理公司(北京中坤集团)每年很少甚至没有征求过居民的意见,文件公告也是管理公司决定后再分发到居民家中,居民参与景区决策的比率低。而在西递,居民表示虽然黟县徽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没有让每个居民参与决策,但居民会选出代表来表达居民的意见,这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居民的话语权。

2、受益度

从表2中可以发现,因旅游景区发展,西递居民受益程度整体高于宏村,宏村居民旅游收益占家庭总收入百分比主要集中在50%以下,占55.6%,而在旅游收益占总收益50%至80%的区间内,西递居民明显高于宏村,占26.7%;关于收益来源方面,虽二地收益来源都大部分来源于自主经营,二者相差不大,但西递在企业分红方面占15.3%,高出宏村近5个百分点;宏村居民获取分红次数总体低于西递,其中占61.1%的宏村居民从未参与利益分红,而西递居民中有占53.3%曾经参与利益分红。

3、满意度

从表3中数据分析,西递居民对于当地旅游发展满意度高于宏村,二地居民大都同意旅游发展给当地居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活水平改善,但值得注意的是宏村有约13%的居民表示不同意增加了就业机会,西递这一比率仅为9.67%;旅游发展吸引大量外来投资,致使商业竞争加剧,宏村商业竞争加剧程度高于西递,82.2%的宏村受访者表示加剧了商业竞争,不同意竞争加剧仅占总村户的14.8%,而西递约占47.1%村户同意商业竞争加剧,32.8%的村民不同意竞争加剧,这一结果也与访谈的结果相吻合,西递居民表示在西递景区经营大都是当地的居民。

4、参与度、受益度与满意度影响机制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参与度、受益度、满意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三者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居民参与度的提高,会相应的提高其受益度,使居民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与社会利益;另一方面;受益度的提升也会激发居民参与旅游的热情与信心,从而居民在区域旅游业中的参与度得到提高,反之亦成立。参与度、受益度高,将会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从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五、对策

(一)鼓励和提高居民参与度,提高利润分成比例

著名旅游社会影响分析专家Murphy指出,公众参与旅游业至少体现在决策过程和旅游开发受益两方面。古村落的发展也是依托当地旅游资源,故旅游经营公司应设立平台,鼓励居民参与。旅游公司在上缴税后,应将一部分利润分给当地的居民。

(二)重用当地旅游人才,给当地的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居民通过出售旅游商品参与旅游,参与方式略显单一,当地旅游经营公司在选拔员工时,应优先考虑当地居民,提高当地居民在旅游公司和景区工作所占比例,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成立一个地方旅游协作机构,起到监督、协调作用

旅游利益主体涉及多个方面,建议在古村落旅游地设立一个地方旅游协作机构,负责组织各利益主体参加会议,就居民关心的重大问题共同进行探讨,保障居民的话语权。

篇9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服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证和改善金融服务质量,提升生活质量,既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是新疆民生建设的重要方面。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省会城市,相对自治区的其他地州,在金融服务方面起着带头示范作用。本文通过实际调研,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对比,了解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银行服务和客户满意度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疆银行服务的基本水平,为提高乌昌地区金融机构服务质量提供基本素材和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

银行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方面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普遍,沿海地区研究比较早,林宏对香港消费者委员会调查的19间香港本地银行的情况作了分析,比较了当年银行的收费状况,并做出调查分析;吴佩勋等通过对北京和深圳两地的调查,分析零售银行客户满意度和影响因素,并建立银行顾客满意度以及推荐意愿与其驱动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等。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部和西部地区也越来越重视金融服务,刘社会从金融消费维权的角度,对株洲银行业服务收费情况开展了深入调查;陈君君以黄石地区商业银行为主要调查对象,发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上存在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根据问题提出相关建议。赵冬阳以拉萨市建设银行为例,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对银行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总之,对银行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金融需求以及银行服务未来方向都有一定参考意义。

三、调研分析

(一)调研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地点是随机抽取的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各银行网点,随机抽取消费者进行调查,预计总共调查500份问卷,实际发放520份,回收442份,其中有效问卷388份,无效问卷54份。在昌吉地区发放180份,回收153份,有效问卷124;在乌鲁木齐市发放320份,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64份。基本数据信息为:男女性别比例为53:47;在民族分布方面:汉族比例为75%,少数民族比例为25%,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名族;在年龄分布方面,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有264人;学历分布高中到大专为222人,本科学历的为77人,两者占比约为样本容量的77%,其他占比较少;在收入分布方面,主要集中在5000元以下,占到调查者总额的82%,其中3000元以下占比42%,3000-5000元占比40%,10000元以上的较少,为总体的4%。

(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主要通过均值分析和方差分析完成,方差分析是利用SPSS19.0软件,通过单因素法,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计算,看其是否受基本因素的显著影响,其结果如下:

在乌鲁木齐市,消费者对银行服务质量最满意的是:服务态度及效率和网上电子银行系统的使用,其中前者受年龄影响显著,后者受收入和性别影响显著;最不满意的是:手续费的合理与否和客户投诉反馈效果,其中前者无显著影响因素,后者受年龄和收入影响显著;消费者填写的平均等候时间约为20分钟,最长等候时间平均为52分钟。

在昌吉市,消费者对银行服务质量最满意的是:自助设备的使用和服务态度和效率,其中前者受年龄和学历影响显著,后者无显著影响因素;最不满意的是:手续费的合理与否和投资理财产品设计丰富与否,其中前者受收入影响显著,后者无显著影响因素;消费者填写平均等候时间约为27.5分钟;最长等候时间平均为64分钟。

(三)调研结果。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乌鲁木齐和昌吉也生活着不同民族的居民,我们在调查基本信息中考虑了民族因素,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也尽量做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样本量接近,虽然最终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比例是3:1,但是在单因素分析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民族因素的重大影响,只有在昌吉市调查中,在客户投诉效果的满意度上,民族因素有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在银行网点现场很少发生冲突抱怨现象,无论是乌鲁木齐市还是昌吉市的居民对当地银行服务质量还是比较满意的。具体结论如下:

1、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消费者银行使用的偏好相似

首先,在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消费者最主要使用的前五家银行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在乌鲁木齐市还占有一席之地,客户的满意度较高;但在昌吉市,该类银行网点少,消费者选择少,对其服务很难有机会体验,消费者主要选择还是传统的国有银行。第二,消费者选择银行时,最为关心的因素偏好几乎一致,无论是乌鲁木齐市还是昌吉市,最看重的前三个方面是:银行的位置是否便利、业务员的素质和客户服务质量、安全可靠。第三,消费者主要使用的银行业务分别是储蓄、信用卡、银行代缴费业务。在后两方面,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排序不同,乌市代缴业务比信用卡使用频繁,而昌吉市信用卡的使用更为频繁。第四,消费者了解银行业务的渠道,排在前三位的是都是银行柜台、网络、亲戚朋友介绍。第五,消费者办理银行业务所使用的途径排序为:ATM等自助设备、银行柜台、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其中电话银行的比重甚少。

2、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当地消费者对银行服务质量总体满意

在调查数据统计中,无论是乌鲁木齐市还是昌吉市,在每一个项目分值表上的平均分都高于三分,说明居民对当地银行服务质量还是比较满意的,在银行网点现场很少发生冲突抱怨现象。对于银行服务质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窗口少,等候时间长。

本次调查还反映出,人们对于信用卡的使用和功能方面还比较满意;对于未来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投资理财方面,消费者了解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普遍反映要加大推广力度和拓宽宣传渠道。消费者对国有银行的业务服务质量满意度一般,但由于对股份制银行的了解不多,地方性银行的客户占有份额很小或是因为单位学校的关联因素,有些消费者无法自由选择银行,因此,许多消费者都表示对国有银行忠诚,甚至对现阶段使用的银行忠诚。同时希望国有银行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竞争力,使消费者获得更多优质服务。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希望地方性银行能发挥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给当地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实惠。

3、乌昌一体化对银行服务同城化提出的需求

乌昌经济一体化的金融统一工作指整个金融体系,包括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的工作要求。对于银行的关注主要是从融资贷款业务、信贷政策方面出发,本次调研则从居民对银行服务质量的角度反映了一些内容。在银行的服务质量上,无论是乌鲁木齐市还是昌吉市,当地的消费者对银行的服务质量满意度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对于乌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两地的银行间并没有建立免费的统一的结算清算系统,同城清算系统不能有效地实现结算快捷化。储蓄卡跨行取款,信用卡在两地存取款还得付出额外费用,这也是部分调查者对手续费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四、相关建议

(一)合理安排银行网点位置。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网点位置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因素。各银行在新增网点时,大型居民区和商业区尽可能设置规模大一些的银行,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可以设置规模较小,自助设备完善的自助银行,这一点在昌吉市尤其需要改进。

(二)合理安排业务窗口数量。窗口少是调查者的普遍共识,但事实上,有的银行窗口并不少,只是显得少。究其原因是业务安排不合理,排班不合理,部分工作人员不尽职等。因此业务分区要明确,普通客户和贵宾客户窗口安排也要合理。

(三)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素质。一方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改革银行职工的业绩考核制度,既重视贵宾客户,又不要忽略小客户;另一方面,改善心态,提高服务质量。银行可以在服务上加强力度,让顾客感受到银行的关怀和体贴。同时,当银行客户太多时,客户经理应做好客户分流工作,努力从细小的地方着手,加强银行在客户潜意识里服务周到的印象,有利于从各方面塑造银行品牌。

(四)及时普及新业务知识。对于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新开发的产品,银行应普及相关知识,提高消费者的尝试和消费意愿,并切实提高业务的快捷性和高效性。目前网点宣传、广告、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仍然是提高其交易量的有效途径。对于银行本身,应为顾客配备最合适的产品,让客户切实受益。

(五)提高人性化水平。提高业务规则的人性化水平,在保证消费者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尽量精简程序,对待客户的投诉予以重视。例如,有的业务必须本人携带身份证办理,完全没有通融性,有的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办理业务,银行还固守规矩;有的银行网银操作程序复杂,Ukey安装系统不稳定,并且升级比较频繁,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改进。

(六)提高银行的社会责任。在服务质量方面,银行在推行细分客户、专业化和差异化管理的同时,应始终尊重客户权益,平等对待客户。不仅考虑管理成本,更要重视考虑客户便利和消费者体验。可以提供一些免费的基本银行服务或是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费用,为特殊群体客户实施服务费用减免。对部分高校学生办理储蓄卡免收年费;对老人、低保户、学生等特殊群体制订免收小额账户管理费的政策等。

参考文献

[1]陈君君,李玲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现状及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3,(1):28-34。

[2]林宏.香港银行服务质量调查及客户投诉程序[J].统计与预测,2003,(4):53-55。

[3]刘社会.对株洲银行业服务收费情况的调查[J].金融经济,2013,(3):168-170。

[4]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调查组.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几大障碍及解决途径[J].新疆金融,2002,(9):40-43。

篇10

关键词: 保障房;商业设施配置;主成分分析法

Key words: affordable housing;commercial facilities configuration;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2-0233-03

0 引言

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问题已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障性住房总量目标为3600万套,其中武汉市保障性住房面积总量目标为35万套,此规划将为中低收入阶层极大地改善住房难问题,基本达成政府“安居保障”中的“保障”目的,而“安居”目的则要在保障性住房的公共设施中体现。商业服务设施在公共设施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城市的更新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推进,商业配套服务设施相关规范却未能及时。要使保障性住房起到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保障性安居工程,发挥其提高社会福利整体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保障房的配套商业设施建设和后期管理建设[1],为此,政府需要了解住房保障对象对配套商业设施的基本要求。本文将立足于有特定居住人群的武汉市保障性住房,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保障性住房商业设施配置对住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要素,为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及步骤

1.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通过将原来的n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在不损失或很少损失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转化为少数几个彼此独立,能反映原有信息的综合指标。取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大的部分作为主因子,以代表绝大多数的变量,这样既减少了变量个数,又有利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2]本文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综合指标的形式反映保障房商业设施配置中的多种业态。

1.2 主成分分析法步骤

首先选取研究变量,并对变量进行赋值,并予以无量纲化处理。其次进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通过KMO检验,判断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若符合要求,则确定主成分个数然后用SPSS软件自动执行主成分分析步骤,得到关于主成分F1,F2,…Fn的表达式。接着,比较被选取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若大于85%,认为主成分分析结果有效。[3]再次,对主成分F进行命名,最后分析各变量成分的荷载。

2 实例分析

2.1 数据来源

为了深入了解武汉市目前的保障性住房商业设施的现状特征,笔者重点考虑保障性住房的区位因素、保障类型和建成时间,选取了江岸区惠民居、洪山区青菱城市花园、武昌区三角路片棚户区改造项目、青山区461厂和汉阳区沟咀村改造项目五处保障性住房作为调研地点,以其商业设施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基础调查工作。本文所需数据来源于2012-2014年期间对武汉五个保障房住区(表1)的商业设施配置满意度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89份,收回有效问卷352份,占全部问卷总数的90%。

依据《社区商业分级表》[4],作为核心调研对象青菱城市花园小区商圈半径大约为0.9km,服务人口为6.5万,应把它的商业设施归入居住区商业类。

2.2 变量定义及赋值设计

根据武汉地区保障性住房的实际建设情况,结合商务部《社区商业设施设置与功能要求》[4]中对应社区商业的业态、功能组合(见表3),本文从商业设施配置的具体业种及业态中选择可能对保障对象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的18种变量进行关于生活满意度问卷调查,并把变量赋值如表3所示。

2.3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

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先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用以消除变量间在量纲上的不同。然后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KMO检验,看该组数据能否进行主成分分析,检验结果见表5所示,KMO值为0.820,大于0.80,认为适合做主成分分析;p值为0.000,小于0.05,检验结果也显著,并且表明数据之间有相关性,不是单位矩阵,可以用来做主成分分析[5]。

接着提取主成分方差,从提取结果来看,除x4和x18外,变量共同度均较高,大部分信息均被主成分所提取,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有效。运用SPSS软件采取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3个,得到的总方差解释率达到87.113%(见表5),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达到降维的目的。

运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得出结果得到三个主分表达式如下:

F1=0.36x1+0.968x2++0.968x3+0.298x4-0.241x5+0.857x6+0.741x7-0.736x8+0.856x9+0.22x10+0.22x11+0.934x12+0.934x13+0.108x14+0.759x15+0.341x16+0.943x17+0.328x18

F2=0.247x1+0.003x2+0.003x3-0.204x4+0.302x5+0.053x6+0.187x7-0.263x8-0.254x9+0.503x10+0.503x11-0.177x12-0.177x13+0.354x14+0.304x15+0.187x16-0.177x17-0.504x18

F3=0.547x1+0.202x2+0.232x3+0.382x4+0.2x5+0.212x6+0.619x7+0.417x8+0.4x9-0.817x10-0.817x11-0.203x12-0.203x13+0.817x14+0.303x15+0.619x16-0.203x17-0.44x18

以上表达式表明:

①在主成分F1中,x2菜市场,x3超市、x5餐饮店、x6维修店,x8家庭服务,x9医疗保健,x12药店,x13洗衣店,x15美容美发,x17洗浴店,x18便利店的十一个评价指标有较高的因子荷载,主要综合反映了保障对象对生活必须型业种的评价信息,具有最高的统计显著性,表明上述业态是影响保障对象对保障性住房商业设施配置需求度的最重要因素,这些业态是保障对象最基本的生活购买需求的体现,保障性住房商业设施能否覆盖这些商业业种和业态,会直接影响保障对象的需求度评价。

②在主成分F2中,x7再生资源回收,x14照相馆,x16房屋租赁,x1文化娱乐四个评价指标有较高的因子荷载,主要综合反映了保障对象进一步的娱乐和生活需求,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对保障对象生活满意度有正向的影响,这说明在保障性住房商业设施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还要考虑到居民的娱乐需求及人口的流动性。

③在主成分F3中,x4宠物店,x10图书音像店,x11报刊亭三个评价指标有较高的因子荷载,主要综合反映了保障对象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保障性住房商业设施配置满意度有一定正向的影响,但影响较小,这也是由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差异导致的,不同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的人对图书音像及宠物等的理解会产生差异,对相关商业设施的评价也就不同。

分别用三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乘上该主成分所对应的贡献率,再除以所提取的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相加即为每个变量成分对应的权重,得到综合得分模型如下:

F=0.347x1+0.645x2+0.645x3+0.172x4-0.0567x5+0.585x6+0.582x7-0.507x8+0.519x9+0.203x10+0.203x11+0.542x12+0.542x13+0.242x14+0.597x15+0.325x16+0.545x17+0.0374x18

2.4 各指标重要性比较

由原始数据可算得每个指标满意度均分(见表6),以每个指标满意度平均分为横轴,以综合得分模型中每个指标的权重为纵轴绘制象限图(见图1)[6]。

象限一属于重要性高满意度也高的象限(高度关注区)。x2菜市场、x9医疗保健、x17洗浴三个指标分布在这个象限中,此象限标志着保障对象对保障房商业设施的满意程度与他们所评价的合理的重要程度相符。保障房商业设施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对该象限上的三个指标应给与继续支持。

象限二属于重要性低但满意度高的象限(维持优势区)。x14照相馆、x16房屋租赁、x18便利店这三个个指标分布在该象限中,此象限标志着过度供给,即保障对象对保障房商业设施所提供的服务满意程度超过了其认为的重要程度。为了完成这些商业设施的建设,保障房开发商可能花费了超出满足保障对象认可的重要性所需要的资源。为了达到经济合理性的目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把资源转移到其他更重要的商业设施建设方面,如象限四中。

象限三属于重要性低且满意度也低的象限(无关紧要区)。x1文化娱乐型业种、x4宠物店、x6餐饮店、x8家庭服务、x10图书音像店、x11报刊亭这六个指标分布在该象限中,与第一象限相同,此象限也同样标志着保障对象对保障房商业设施的满意程度与他们所评价的合理的重要程度相符,只是对重要性和重要度的评价都低于平均水平,保障房管理过程中应关注保障对象在不同时期对第三象限中商业设施期望的变化。

象限四属于重要性高但满意度低的象限(优先改进区)。x5超市、x6维修店、x7再生资源回收、x12药店、x13洗衣店、x15美容美发这六个指标分布在该象限中,此象限标志保障对象对保障房商业设施的满意程度大大低于其所评价的合理的重要程度,意味着改进这些商业设施的规模和商业空间对保障对象的生活满意度有较强的积极影响。

3 对统计分析结果的综合评价与建议

通过对保障房商业设施对保障对象生活的影响要素分析,结合武汉市五处保障房住区的实例研究,在保障房商业设施规划及管理过程中提出如下建议:①保障性住房商业设施配置应以满足生活基本购买需求为主,包括菜市场、超市、维修店、餐饮店、便利店、美容美发店等生活服务类业态,此类业态的合理布置对提高保障房住区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极大帮助,在保障性住房的商业设施规划过程中,要尽可能优先为这些业种提供商业空间。②六类商业设施业种(超市、维修店、再生资源回收、药店、洗衣店、美容美发)的改进对保障对象的生活满意度能有较显著的影响,保障房的商业设施配置管理过程中,这些业种规模的提高能给保障对象的生活带来较强的积极影响。③通常情况下,保障对象对商业设施业种的重要性与规划设计人员看法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在保障房商业设施规划配置时,应先考虑到保障对象对商业设施的重要性评价,再进行规划决策。

4 结语

保障性住房在规划和管理过程中,要及时考虑到保障对象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改变,合理布置商业空间,提供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商业设施业态。不仅要达成政府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保障”目的,还要为“安居”的目标做出努力,从而在保障性住房社区内形成健康和谐的社区氛围。本文通过保障房商业设施的主成分分析与实例研究,总结出对保障对象生活满意度和重要性评价影响较大的业种,这将弱化保障房公共设施配置决策者主观因素对商业设施业种的影响,能使最终决策结果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陈燕萍,张艳,金鑫,胡乃彦.低生活成本住区商业服务设施配置实证分析与探讨――基于对深圳市上下沙村的调研[J].城市规划学刊,2012,06(204):66-72.

[2]林海明,杜子芳.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J]. 统计研究,2013,08(30):25-31.

[3]陈斌,陆从德,刘光鼎.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时间域航空电磁去噪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14,01(57):295-302.

[4]商务部.社区商业设施设置与功能要求[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行业标准,2008,2-3.

篇11

科学发展观在落实过程中,非量化指标和量化指标都无法缺位,两者必须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实现预期目标所必有的共生态。即量化目标可以有非量化的因素,而原本难以量化的非量化目标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数据搜集、电话采访、调查报告等形式有机组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对诸如绿色GDP、幸福感、幸福指数、公平感、生活质量等非量化目标的重视,强调了社会建设和对人的关怀。

一、绿色GDP与GDP

近些年,随着干部腐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发展越来越倾斜以及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不能得到满足,对以GDP为纲的现象的批评也越来越多了,但问题在于,不是GDP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使用它的人出了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塞缪尔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简便易行,大大提高了人们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视野和能力;它是综合反映全部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领域,它都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它能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现状是否健康,也是提供经济健康与否的最重要标准。

但是,GDP不是一个好的衡量发展的指标,它不可能正确反映资源耗减、环境污染、人们的道德、价值、关怀、精神,社会的公正、快乐和幸福等难以通过市场价值来衡量的指标;也不能衡量经济发展的成本、代价及代价和方式。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一说到发展,就是简单的经济增长,就是看GDP的数字大小,GDP等一系列经济量化指标在传统政治文化的糅合下,已经成为决定官员政绩和升迁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杆。所谓“一俊遮百丑”,只要经济增长了,其他一切都好商量,在现实中,GDP获得了政策上、体制上、文化上的全面支持。即使以后有了新的指标体系,GDP从总分成绩变成单科成绩,很明显,它也是最重要的单科。问题的困境在于,虽然GDP这一核算方法目前无法被取代,但是在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GDP却又无法反映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而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1]:技术上,环境要素的价值难以衡量,因为环境要素没有进入市场买卖,没有货币符号,因森林砍伐导致依赖森林生存的许多哺乳动物、鸟类或微生物的灭绝、大面积水土流失等的成本也难以数字化。观念上,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一旦实施绿色GDP,人们心中的发展内涵与衡量标准就变了,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会形成诸多包括来自制度上的障碍。但若没有这样的指标体系,我们就无法衡量我们真实的发展水平,无法用科学的基础数据来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就无法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综合统筹与平衡发展。

二、幸福感与幸福指数

随着经济的强劲发展,对人自身发展的关注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对人们生活的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满意不满意等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幸福感和幸福指数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两者的不同在于,幸福感是模糊的,它和经济水平的高低并不成正比存在。有调查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十年中先升后降,而这段时间是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阶段。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调查显示:2005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快乐水车”①现象越来越普遍。幸福只是个人的主观感觉,会瞬间消失也会长久存留,主要和产生幸福感的时间、地点、事件相关。2004年的“中国六城市幸福感测试”结果就显示,全国六大城市的幸福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武汉,很清晰地表明,生存环境在幸福感中的重要性。套用经济学里的边际效用概念来说,当你饿的时候,有吃的食物就会感觉很幸福,此时,食物对你的边际效用最大;而当你身处沙漠感觉口渴难耐的时候,水对你的边际效用最大,其他所谓金钱等都不重要。在这方面,幸福指数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

但是幸福指数难以把握和计算,传统以GDP为核心的统计,建立在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认为有钱就快乐、增长就幸福。但研究表明,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和货币的增长与幸福和快乐的关系就渐行渐远了,人们的快乐和幸福,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对事物的体验,而不是事物本身。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尼曼与其合作者克鲁格教授则用日重现理论即DRM理论:即根据一定问题的框架,引导被测试者会议、再现一天中有关快乐与幸福的状态,并对这种状态进行评估的测评方法。日重现法结合“时间—预算”法和“体验取样”法(ESM)来评估人们如何花费他们的时间、如何体验他们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活动和安排。参加者利用专门为减少记忆偏差而设计的程序系统地重现他们一天的活动和体验。DRM就是透过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表象,贴在体验上,贴近人本,了解那些对于人心真正起作用的东西。卡尼曼的方法是从个人行为推导社会利益,从微观推导宏观,从快乐原理推导出幸福之道,从快乐测度推导出幸福测度。

实际上,幸福指数对中国而言尚是一个并未被彻底把握的一个东西,对此,经济学家奚恺元认为,在使用幸福指数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即避免形式化,因为我们对幸福测量本身还不完全成熟;避免短期行为,因为对政府而言,让城市未来的幸福度有长期提高,比提高居民目前的幸福度更重要;避免把幸福的概念庸俗化,幸福不等于吃喝玩乐[2]。在这方面,我们就做的十分不够,不仅不够,更确切地说,完全把幸福等同于人性的物质欲望,幸福被异化了。公款吃喝就是一个典型。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年度公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大案的人均损失金额,2002—2003年上升了9%,2003—2004年上升了11.3%,2004—2005年则猛增为34.3%。2005年与2001年相比,上升幅度达72%!权力的经济价值正在大幅度提高,如果政府不加强权力监督与机制制衡,未来因为腐败导致的损失将更加惊人。腐败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距离拉大的最大祸根。由此,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和谐社会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精神生活质量与精神生活指标

德国著名思想家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1846-1926)认为,精神生活是人的精神生活,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精神生活与人的精神本性相关和同构,因此,人若不摆脱其特定生存形式的有限性,承认精神生活是自身的本质,便不可能将自身提高到自然之上。而人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以一种特别有限的存在形式接触到一种普遍的超自然的生活,从而使自身及整个生活在相互冲突的紧张状态中朝向精神存在的目标发展[3]。人的精神质量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因为自己的成功和成就所产生出的愉悦快乐和幸福感,人生价值实现的满意和满足,并因此产生出对更高层次目标追求的理念……这种精神上的愉悦快乐幸福,满意和满足越强烈,精神生活的质量就越高,反之则低;当人们在紧张工作后,在余暇休闲中享受和消费自己或他人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时,感受到愉悦快乐和幸福的程度越高,精神生活的质量越高,反之则低;个人在工作中感受到所处工作环境带来的满足和愉悦快乐幸福,其程度越高,精神生活的质量越高;家庭内外环境中,生活轻松而又愉快、积极而又舒畅,感到满意满足于越快乐和幸福,精神生活的质量比较高,如果上述环境不好或不理想,肯定会影响精神生活的质量。因此,衡量精神生活质量的指标就由个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精神生活质量指标;个人在工作后和余暇休闲中的精神生活质量指标,社交中精神生活质量指标;家庭生活中精神生活质量指标四个方面组成[4]。

也有学者认为,我们可以从收入状况、居民消费、社会安全、教育状况、健康状况、资源与环境、城市环境和社会服务八个方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5]。2002年上海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组则把生活质量涵盖了如下方面的内容: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绝对条件;社会在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结合点,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相对条件;健康、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条件;生活环境的优化,这是体现生活质量高低的外部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和主观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由收入、消费、教育、文娱休闲、健康、居住、生活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九个类别组成。其中教育、文娱休闲、健康属于精神生活指标的内容[6]。

1.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到目前为止已经吸引了9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参展代表表示,之所以来参加世博会,是因为城市生活这个主题非常吸引人。这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已经成为一个世所关注的话题。以上海为例,2006年上海居民精神生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后认为,上海市民关注度最高的是医疗条件,比例为56.4%,次之是社会保障,比例为55.1%;在心理生活方面,认为“家庭生活和谐”令人愉快的最多,占回答人数的64.3%,其次是身体健康,占48.5%,而在什么令人不愉快的回答中,有54.6%的居民选择了“收入太低”,其次是工作压力太大和休息时间少,分别占21.6%和20.9%;文化精神消费总体上以大众型为主;心灵生活状况体现多元化的态势,居民对“机遇”的认同略高于全国,认为“个人努力”(58.8%)最重要,“机遇”(50.2%)次之,“家庭背景”(42.9%)、“个人能力”(41.1%)、“教育程度”(40.2%)、“社会关系”(38.4%)、“性格”(27.0%)[7]更次之。很明显,调查者一般都认为,衡量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内容和标准主要表现在医疗、教育、卫生、健康等社会保障是否完善、娱乐休闲等公共文化服务是否健全等方面。

2.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说,你不能凭部分的富裕和繁华来判断社会的快乐程度,你必须了解草根阶层的生活。在20世纪末就有学者指出,农村精神生活领域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没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较少,村里一年到头死气沉沉,没有生气;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冲击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黄、赌、毒”现象比较严重;基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基础设施严重不足[8]。而所有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甚至更加严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越来越庞大,有的甚至全村人都出去打工,剩下的妇女、儿童、老人就形成了大量的“留守村”,据统计,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全国已达4 000万~5 000万之多。“党政干部眼中的和谐社会”问卷结果也显示,三农问题(60.1%)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国内主要因素。关于农村居民精神生活质量指标具体可选取如下:对政府在农村的政策的满意度;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满意度;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农村居民对个人生活条件的满意度;农村居民对个人婚姻家庭生活的满意度;对业余娱乐生活的满意度[9]。

3.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近些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剧增,他们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况,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言,和其他尤其是城市群体相比,处于相对贫困和无保障的状态,这些亦工亦农、非工非农的庞大社会群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进城农民工1.2亿人,预计2020年可达4亿人。这群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做着最累的活,却过着最差的生活,始终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即“他们种粮盖房却无缘分享盛宴场”,其生活水平、生活环境的不理想状态在社会各界的呼声中营造着越来越广泛的话语环境,其中,对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质量的关注也成为其中关键的一部分。一般来说,他们在城市的边缘都有自己的聚居地,但生活环境以及周边设施比较差,这样,在他们聚居的地方,很容易形成“孤岛效应”。①

四、公平感与公平指数

科学发展观在落实过程中,公平、公正、正义等问题在民主和法制光环的笼罩下,显得尤其夺目。公平既包括机会(起点)公平,也包括结果公平;既有资源配置上的公平,也有劳动成果分配上的公平,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度量和价值选择。但是很多事情是公平不了也无法公平的,因为每个个体自然出生时就是不公平的,有的身体弱,有的身体强壮,有的家庭富裕,有的家庭贫穷,这些都是无法选择的;长大后,因为个人能力、素质的高低不同,机会也并非公平地眷顾每一个人,因此,结果也不会像大家饿了,每人都发一个馒头一杯水那样公平。不公平往往在更多的时候存在于我们身边。实质上,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感觉,即公平感。

那么影响人们心中公平感的因素都有什么呢?据“转型期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选择“官员腐败活动”会增加公众社会不公平感的高达63%,其次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26%),官员的腐败和贫者的悲惨生存状况成为大家的关注点。手里握有权力资源的人或部门在穷奢极欲的挥霍着纳税人的钱,而占据绝大多数人口的底层的纳税人却生活艰难并丧失了话语权。事实是,中国城乡统算的基尼系数早在2000年就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而目前基尼系数已经到了0.45左右。 差距进一步扩大,造成城乡之间明显的社会心理失衡,是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大隐患。

社会公平指数是测量公平感的有力杠杆,与之密切相关的有基尼系数、社会贫困率和社会保障覆盖率或福利水平。因此,即使公平感无法确切测量,但是上述三个指数如果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那么这个社会的公平感是注定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政府的作为在目标量化和非量化之中的作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的每项规划或政策的实施,都将最后成为执行者的考核标杆,对量化目标和非量化目标的科学设计,政府应该重之又重,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潘岳.谈谈绿色GDP[J].航天工业管理,2004,(5).

[2]戴廉.“幸福指数”量化和谐社会[J].瞭望新闻周刊,2006,(3):13.

[3]刘梅.精神生活:奥伊肯对人生哲学的批判与建构[J].哲学研究,2006,(7).

[4]杨绪忠.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研究[J].上海统计,2002,(10).

[5]彭念一,李丽.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与综合评价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

[6]上海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组.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上海统计,2002,(12).

篇12

中图分类号:S210.7;[S210.3]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能源消费将是中国未来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巨大的能源与环境压力下。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制约我国能源问题的瓶颈。无论是应对能源供应安全还是解决环境、气候变化影响,加速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大力推进节能工作都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秸秆、柴薪等生物质能,能源利用率低且污染严重。随着经济、农民生活水平及环保意识的提高,农村能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0年。我国农村地区商品能源使用量较少,石油、煤炭和电力等常规商品能源在农村的能源消费比例中不足20%,而同期非商品化能源(如:薪柴秸秆)消费量巨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商品能源逐渐在农村地区普及。截至2005年止,商品能源在家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达到了46.05%。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将有利于缓解商品能源的消耗,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浙江省宁波市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之一。据宁波市发改委统计,2008年基本实现农业增加值167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左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1250元,增长12%;而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年收入仅为4140元。宁波市新农村建设是较为成功的。能源结构是东部沿海发达农村的典型代表,对其农村新能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为其他地区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2 调研对象及方法

2.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在宁波市周边农村选取了4个考察对象:位于鄞州区下应镇的尚未进行新农村改造的姜村村,与其毗邻但新农村建设较为完善的湾底村,宁波市规模较大的生猪养殖企业一春光牧场,以及位于宁海县的青珠农场。各调研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其中人均年收入的数据为实际调研所得。

2.2 方法

整个调研过程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访谈、现场踏勘、问卷调查。其中,走访了宁波市发改委、宁波市鄞州区农林局、姜村村及湾底村村委;现场踏勘了鄞州区春光牧场及宁海县青珠农场的沼气设施;并对湾底村、姜村村及青珠农场的村民进行了经济水平、年龄、学历、能源使用种类及费用、新能源使用情况及意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相关情况的问卷调查。

对于数据的统计及分析,主要采用的是MicrosoftAccess和Microsoft Excel等软件。

3 农村沼气利用现状与问题

3.1 沼气使用调研结果与分析

3.1.1 沼气使用现状

沼气池在农村建设中是政府力推的,但是调研发现宁波地区普通农村未建设沼气池,部分新农村已建的秸杆沼气池也多因来料不稳定、季节供应不平衡,技术不成熟、维护管理难度大,沼气池异味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等问

题而废弃。虽然秸杆沼气在宁波地区无人问津,但是畜牧业的沼气建设却带给了当地人很好的经济效益。

浙江省对已建畜牧场实行生态化改造时,主要通过推广“猪-沼-果(菜、粮)”等循环模式。所调研的春光牧场及青珠农场也是通过该模式,促进了农业废弃物的多层次利用和多次增值,实现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但是对于所产出的沼气处理方式却有不同,仅青珠农场在示范建设中将沼气供给了周边部分居民使用。其资源化循环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目前,青珠农场的居民并非全部使用沼气。农场仅将沼气提供给与沼气罐位于河同岸的居民试用,后期将由试用效果再定是否扩建。在通有沼气的区域,沼气的使用率达到100%。

3.1.2 沼气使用满意度分析

对沼气用户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可知,沼气用户对目前沼气使用的满意度是100%。主要原因是沼气管道建设、沼气灶及沼气的使用都是免费的。在使用沼气过程中若出现故障,农场会有专人上门免费维修。该沼气项目建成后,附近90%居民普遍反映生活的环境质量改善了。

在用户对管道沼气认可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其中81.8%的沼气户觉得使用管道沼气最大的好处是省去了之前更换液化气瓶的麻烦;9.1%的沼气户认为管道沼气最大的好处是省钱,免费的沼气使他们节省了一笔家用能源费用;剩下9.1%的用户认为使用沼气较液化气干净是对沼气满意的最主要原因。

3.1.3 沼气使用意愿分析

由于青珠农场对附近村民的沼气供应是免费的,但在后期深入推广上,经济性不十分合理。为此展开了用户使用沼气的意愿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结果表明,18.2%的用户认为即使沼气费用略高于液化气费用,他们依然会选择沼气,因为使用沼气方便而且干净,但这部分用户基本属于家庭人均收入较高的用户。81.8%的用户表示会经过价格的比较选择使用的能源类型,而且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液化气和沼气价格相同,还是会选择沼气。以上说明目前农村的沼气收费还存在可操作的空间的。适当的收费可以反哺到沼气的运行维护中。

3.2 沼气推广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可以得出目前制约沼气在农村推广的主要原因有:

3.2.1 重环境治理,轻能源利用

目前,宁波农村地区大部分牧场对于沼气池的利用还仅停留于其污染治理的功能,改善了以往猪圈“脏、乱、差”的现象。但产生的沼气利用率普遍较低。大多仅将沼气用于牧场内部使用,其余沼气直接点燃排放。

3.2.2 沼气配给系统建设不利

由于牧场选址一般往往与村庄有一定的距离,大大增加了管网配送建设成本;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沼气配输系统的扶植力度不够;同时,爆炸、泄漏等安全隐患责任方不明确造成了沼气输配建设的瓶颈。

3.2.3 气味、气量上的缺憾

户用沼气有一定的异味,这主要是由于沼气中掺有 少量的如硫化氢气体等。沼气管道破裂也偶有发生,大量沼气外溢,短时间内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冬季由于温度等气候原因导致沼气的产量较其他时期有所减少。

上述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改善,以加大普及农村沼气使用的可行性。

4 太阳能利用现状与问题

4.1 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现状

太阳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能源,其利用主要是通过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光化学转换。而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光热转换的应用之一。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之一,在宁波地区的农村使用面较为广泛。

4.1.1 太阳能使用现状

调研发现太阳能热水器的平均普及率为38%,各村的普及率如表3所示。

从农户选择的太阳能品牌来看,皇明、四季沐歌、华扬等国内有名的牌子占到近50%,其余多为宁波地区生产的太阳能品牌。太阳能平均价格为2500元左右,国内名牌的价格为4000~5000元不等,各村购买的太阳能平均价格见表3。而在购买太阳能设备时,当地政府并无相应的补助措施,因此对于农民而言,相对的富裕程度与购买的品牌及价格间有较为直接的关系。

从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上来说,近50%的用户遇到过故障,但厂家都能很好地提供售后服务。由于地区的特点,出现的故障主要是冬天水管冻裂、和雷雨天气容易遭电击。但所有的受访农户均表示,即使是冬天,太阳能也可以满足家庭的热水使用。

可见。从商业化角度来说,农村的太阳能热水器已经相对较为成熟了,但其热水器的质量方面还有待全面提高。

4.1.2 太阳能使用意愿分析

对未使用太阳能的原因进行探讨,见表4可知,对于姜村村及青珠农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所居住的人群相对年纪较大,大多数人并不选择太阳能。而在湾底村,新农村改造后,农村经济相对比较好,农民环保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多数人表示住房条件的限制导致无法使用太阳能。

由上分析发现,家庭经济问题是不购买太阳能的一大原因。实质上,在发达地区农村并非家庭负担不起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只是对于在经济条件相对稍差的村庄,以中老年人居多,由于收入有限,对于他们而言使用太阳能的经济性不高。传统农村有锅炉热水供应点,仅需0.1元每瓶,夏天热水的需求量低;在其他季节以平均每人每天使用2瓶热水计,一年8个月则需48元左右,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费用为144元。相较太阳能热水器的价格,锅炉热水在传统农村更为合理。但由于烧锅炉存在一定的污染,而新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及环境的要求比较高,环保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太阳能是更受欢迎的。

综上所述,对于宁波近郊农村,农民选择太阳能的主要因素是由生活环境,环保意识以及对生活品质要求所决定的。

4.2 太阳能利用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调研后发现,相对于宁波周边地区的农户来说,影响太阳能推广的主要原因有:

传统农村里流行的锅炉热水较为廉价,相较之下太阳能价格高,一次性投资大;

中老年农民平时生活节俭,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高,环保意识较弱,因此缺乏购买太阳能的意愿;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会建造别墅和公寓楼提供给农户居住,而目前仅居住在顶层的居民可安装热水器,且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寓楼一般为6层,不具备电梯,因此农户一般不选择顶层,造成顶层闲置。致使太阳能又少了一部分使用者。

5 结论与建议

经过上述农村应用较多的两种新能源-沼气、太阳能的现状分析,可提出以下几方面改进建议。

有大量秸杆产生的村庄可以转建造沼气池为气化室,以达到环保节能的目标;对于未使用的畜牧沼气,牧场及各级单位可以扶植沼气商品化产业,包括对其除臭、提纯等等。已建成和将建的管道沼气应确保管道及链接处的质量。以防泄漏。

当地政府应鼓励扶持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促进技术的改进,确保产品的质量。新农村建设时也应注重商品房建设的结构,预留各层太阳能的搁置空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