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析流程范文

时间:2023-06-07 09:04: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风险分析流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风险分析流程

篇1

建筑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质量,就必须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从目前的现状看,建筑企业施工合同在管理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管理流程不规范。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提高对合同管理的重视度,进一步优化合同管理流程,并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规避和控制风险。

一、合同管理流程分析

(一)合同起草及审批合同的起草主要是由经营管理部根据合约规划,负责编制各类合同标准模板,并与物资供应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各经办部门核实完成。之后再交上级审批,待合同盖章批准后方可执行,该环节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管理人员应对中标结果和商务谈判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并严格要求合同起草人员按照中标结果和谈判结果进行合同的编写。第二,合同的相关资料必须交由物资供应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工程技术部门以及监督审计部门等审批签字,在合同上交审批的时候,必须注意审批程序,不能越级审批。(二)合同洽谈合同洽谈是施工合同管理的重要流程之一,合同洽谈前要明确谈判的目标、必要时可以做出让步的限度等,并且在合同谈判中争取主动性。对标准合同中的专项条款都必须具体、明确、完整,用词准确、责任清晰、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与合作方洽谈一致后,合同经办部门根据洽谈结果双方取得一致后,对合同文本进行修改。修订后的合同交副总经理审核,待审核通过之后,再交给单位董事长审批,只有经过董事长审批签字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益。(三)合同签订合同签订是合同管理的关键环节,合同审批完成后,一般要双方同时签字盖章,不能同时签字盖章的,应尽量避免我方先行签字盖章。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应详细查看合同内容是否与修订后的内容相同,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四)合同存档备案建筑施工合同必须进行存档备案,所有相关部门应将合同交到档案室存档,有关负责人在进行备案的时候必须分门别类,便于有需要的时候调档查询。(五)合同资料的分发合同资料应由经营管理部分发到各有关部门,分发资料之时必须严格按照资料清单执行。(六)组织合同交底工作合同交底工作,主要是为了让相关人员了解合同内容、明确自身工作而组织的,参与部门主要包括物资供应部、项目部、工程技术部和财务部等。(七)组织合同履行工作组织合同的履行,对合同管理工作的质量来说具有重大影响,要提升合同履行的效果,管理人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应交代清楚合同履行的注意事项,以免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出现疏漏。第二,应正确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以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解决纠纷的基础。

二、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

(一)主观性风险1.投标风险。施工企业承包工程大多是通过投标的方式进行的,而该方式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这种风险可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中标风险,若企业没有中标,那么购买标书及组织投标的所有费用就白白浪费了同时还有可能出现工人没活干而出现窝工。第二类是中标风险,指的是企业一旦中标,就必须承担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当前,我国建筑市场秩序不太完善,存在许多资质不合格的业主,如果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没有对业主的信誉、资金状况等进行考察,而盲目签订合同的话,就很可能出现工程款不能及时支付的问题,对企业的施工进度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2.合同条款风险。合同条款对施工企业来说,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如果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没有详细查阅合同内容,尤其是一些内容不完整、语意不明确的地方,就很容易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与业主发生纠纷,此时再进行辩解往往于事无补。若矛盾和纠纷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则工程的施工进度会大大耽搁,给施工企业造成的损失更大。3.合同变更风险。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的施工合同中都对工程变更作出了说明,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工程变更,必须按照合同中变更条款规定的要求执行。但是,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本身就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因素所导致的工程变更结果也是无法预料的。因此,常常会出现一些合同变更条款范围之外的变更项目,这些变更很可能给承包商造成施工成本的上升、工程量的大幅增加,以及工期延长等问题。4.合同管理风险。合同管理风险是一个泛指概念,它包含建筑施工合同管理的全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造成合同管理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管理人员自身的问题,例如,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偏低、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等;第二,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合同管理缺乏有力的监督。5.索赔风险。施工合同在履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索赔问题,一般来说,合同中对索赔问题都作出了一定的说明,一旦其中一方的违约,另一方就可以按照合同要求向对方提出索赔。站在施工承包单位的角度来看,延误工期、工程竣工质量验收不过关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反索赔。(二)客观性风险1.自然环境风险。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地点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自然环境风险主要可分为暴雨风险、滑坡风险、泥石流风险、地震风险等。例如,若工程项目的开工时间定在夏季,且施工地点在南方,则很可能出现持续的降雨或高温天气,导致施工不能正常进行,进而影响到合同的履行。2.社会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是合同管理中面临的客观性风险之一,它主要是指施工地点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建设项目合同目标的实现所产生的影响。社会环境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包括当地的人口分布、风俗习惯及治安状况等。例如,若施工当地的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则很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因占用土地或拆迁所导致的纠纷,进而对合同的正常实施造成威胁。3.经济风险。宏观经济环境对项目施工造成的影响,称为经济风险。一旦出现经济风险,施工单位的经济收益就很可能遭到严重损失。例如,若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而国家又未及时调控,则会导致建筑施工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雇佣工人成本的提升。为了保证施工的正常开展,施工单位就不得不注入资金来弥补工程款的不足。若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会造成项目施工进度的延误,最终不能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交付工程。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外,利率、税率等的变化,也会导致施工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三、合同管理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风险的降低降低风险是风险发生之后的一种事后控制,要将风险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完善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制度,企业的内控制度对合同管理风险的降低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它能将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第二,应制定科学的风险防控策略,在制定策略之前,可进行风险咨询,根据专业的风险分析专家的意见,来制定切实可行的降险方案。第三,应对风险可能造成后果进行评估,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轻企业的损失。(二)风险的规避风险的规避,一般是针对没有能力承受风险的企业所采取的控制策略,它是一种事前控制的方法,规避风险的措施有很多,总的来说可分为以下两种:1.逐步试探承担风险策略。逐步试探承担风险的策略,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合同风险管理中比较常见,它是指根据对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分布实施合同的方法,进而有效降低风险。一般来说,该策略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是经过评估之后,发现尽管合同另一方的综合情况不太乐观,但是签订合同也并不会给企业造成危害,只是获得的利润会少一些而已,此时采取逐步试探承担风险的策略,对企业来说有利无害。第二是通过评估风险后,发现签订合同的风险巨大,但是对方企业能够满足本企业在产品、材料、设备等方面的一些需求,此时也可采取逐步试探的风险规避策略。2.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策略。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策略,是在经过对风险评估之后,发现存在无法降低的巨大风险,而采取的完全拒绝签订合同的策略。通常情况下,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策略必须在科学、详细地分析和确认风险之后才能采用,否则便会造成企业错失本应获得利润的机会。若施工企业在全面分析和评估风险之后,发现对方企业信誉差、资金状况不佳、而且存在着内部管理体制的严重问题,则应当严格取缔合同,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三)风险的分担风险分担主要是指企业借助外力,将风险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的策略。根据分担形式的不同,主要可将风险分担策略分为请担保公司担保、合同风险分散两种策略。请担保公司担保,是针对一些企业无法控制且预期会带来巨大损失的风险而采取的策略,若采取该策略,一旦企业遇到合同风险,就可以得到担保公司承诺的补偿。风险分散,则是采取拆分合同的方式,来减少企业损失。

四、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对管理流程的规范,并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等策略,将企业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索赔风险等控制在承受能力以内,这样才能实现合同管理的目标,保证企业的获利。

参考文献

篇2

建筑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质量,就必须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从目前的现状看,建筑企业施工合同在管理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管理流程不规范。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提高对合同管理的重视度,进一步优化合同管理流程,并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规避和控制风险。

一、合同管理流程分析

(一)合同起草及审批

合同的起草主要是由经营管理部根据合约规划,负责编制各类合同标准模板,并与物资供应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各经办部门核实完成。之后再交上级审批,待合同盖章批准后方可执行,该环节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管理人员应对中标结果和商务谈判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并严格要求合同起草人员按照中标结果和谈判结果进行合同的编写。第二,合同的相关资料必须交由物资供应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工程技术部门以及监督审计部门等审批签字,在合同上交审批的时候,必须注意审批程序,不能越级审批。

(二)合同洽谈

合同洽谈是施工合同管理的重要流程之一,合同洽谈前要明确谈判的目标、必要时可以做出让步的限度等,并且在合同谈判中争取主动性。对标准合同中的专项条款都必须具体、明确、完整,用词准确、责任清晰、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与合作方洽谈一致后,合同经办部门根据洽谈结果双方取得一致后,对合同文本进行修改。修订后的合同交副总经理审核,待审核通过之后,再交给单位董事长审批,只有经过董事长审批签字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益。

(三)合同签订

合同签订是合同管理的关键环节,合同审批完成后,一般要双方同时签字盖章,不能同时签字盖章的,应尽量避免我方先行签字盖章。

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应详细查看合同内容是否与修订后的内容相同,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四)合同存档备案

建筑施工合同必须进行存档备案,所有相关部门应将合同交到档案室存档,有关负责人在进行备案的时候必须分门别类,便于有需要的时候调档查询。

(五)合同资料的分发

合同资料应由经营管理部分发到各有关部门,分发资料之时必须严格按照资料清单执行。

(六)组织合同交底工作

合同交底工作,主要是为了让相关人员了解合同内容、明确自身工作而组织的,参与部门主要包括物资供应部、项目部、工程技术部和财务部等。

(七)组织合同履行工作

组织合同的履行,对合同管理工作的质量来说具有重大影响,要提升合同履行的效果,管理人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应交代清楚合同履行的注意事项,以免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出现疏漏。第二,应正确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以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解决纠纷的基础。

二、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

(一)主观性风险

1.投标风险。施工企业承包工程大多是通过投标的方式进行的,而该方式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这种风险可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中标风险,若企业没有中标,那么购买标书及组织投标的所有费用就白白浪费了同时还有可能出现工人没活干而出现窝工。第二类是中标风险,指的是企业一旦中标,就必须承担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当前,我国建筑市场秩序不太完善,存在许多资质不合格的业主,如果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没有对业主的信誉、资金状况等进行考察,而盲目签订合同的话,就很可能出现工程款不能及时支付的问题,对企业的施工进度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2.合同条款风险。合同条款对施工企业来说,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如果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没有详细查阅合同内容,尤其是一些内容不完整、语意不明确的地方,就很容易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与业主发生纠纷,此时再进行辩解往往于事无补。若矛盾和纠纷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则工程的施工进度会大大耽搁,给施工企业造成的损失更大。

3.合同变更风险。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的施工合同中都对工程变更作出了说明,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工程变更,必须按照合同中变更条款规定的要求执行。但是,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本身就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因素所导致的工程变更结果也是无法预料的。因此,常常会出现一些合同变更条款范围之外的变更项目,这些变更很可能给承包商造成施工成本的上升、工程量的大幅增加,以及工期延长等问题。

4.合同管理风险。合同管理风险是一个泛指概念,它包含建筑施工合同管理的全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造成合同管理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管理人员自身的问题,例如,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偏低、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等;第二,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合同管理缺乏有力的监督。

5.索赔风险。施工合同在履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索赔问题,一般来说,合同中对索赔问题都作出了一定的说明,一旦其中一方的违约,另一方就可以按照合同要求向对方提出索赔。站在施工承包单位的角度来看,延误工期、工程竣工质量验收不过关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反索赔。

(二)客观性风险

1.自然环境风险。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地点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自然环境风险主要可分为暴雨风险、滑坡风险、泥石流风险、地震风险等。例如,若工程项目的开工时间定在夏季,且施工地点在南方,则很可能出现持续的降雨或高温天气,导致施工不能正常进行,进而影响到合同的履行。

2.社会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是合同管理中面临的客观性风险之一,它主要是指施工地点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建设项目合同目标的实现所产生的影响。社会环境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包括当地的人口分布、风俗习惯及治安状况等。例如,若施工当地的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则很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因占用土地或拆迁所导致的纠纷,进而对合同的正常实施造成威胁。

3.经济风险。宏观经济环境对项目施工造成的影响,称为经济风险。一旦出现经济风险,施工单位的经济收益就很可能遭到严重损失。例如,若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而国家又未及时调控,则会导致建筑施工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雇佣工人成本的提升。为了保证施工的正常开展,施工单位就不得不注入资金来弥补工程款的不足。若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会造成项目施工进度的延误,最终不能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交付工程。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外,利率、税率等的变化,也会导致施工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三、合同管理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风险的降低

降低风险是风险发生之后的一种事后控制,要将风险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完善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制度,企业的内控制度对合同管理风险的降低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它能将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第二,应制定科学的风险防控策略,在制定策略之前,可进行风险咨询,根据专业的风险分析专家的意见,来制定切实可行的降险方案。第三,应对风险可能造成后果进行评估,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轻企业的损失。

(二)风险的规避

风险的规避,一般是针对没有能力承受风险的企业所采取的控制策略,它是一种事前控制的方法,规避风险的措施有很多,总的来说可分为以下两种:

1.逐步试探承担风险策略。逐步试探承担风险的策略,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合同风险管理中比较常见,它是指根据对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分布实施合同的方法,进而有效降低风险。一般来说,该策略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是经过评估之后,发现尽管合同另一方的综合情况不太乐观,但是签订合同也并不会给企业造成危害,只是获得的利润会少一些而已,此时采取逐步试探承担风险的策略,对企业来说有利无害。第二是通过评估风险后,发现签订合同的风险巨大,但是对方企业能够满足本企业在产品、材料、设备等方面的一些需求,此时也可采取逐步试探的风险规避策略。

2.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策略。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策略,是在经过对风险评估之后,发现存在无法降低的巨大风险,而采取的完全拒绝签订合同的策略。通常情况下,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策略必须在科学、详细地分析和确认风险之后才能采用,否则便会造成企业错失本应获得利润的机会。若施工企业在全面分析和评估风险之后,发现对方企业信誉差、资金状况不佳、而且存在着内部管理体制的严重问题,则应当严格取缔合同,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三)风险的分担

风险分担主要是指企业借助外力,将风险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的策略。根据分担形式的不同,主要可将风险分担策略分为请担保公司担保、合同风险分散两种策略。请担保公司担保,是针对一些企业无法控制且预期会带来巨大损失的风险而采取的策略,若采取该策略,一旦企业遇到合同风险,就可以得到担保公司承诺的补偿。风险分散,则是采取拆分合同的方式,来减少企业损失。

四、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对管理流程的规范,并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等策略,将企业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索赔风险等控制在承受能力以内,这样才能实现合同管理的目标,保证企业的获利。

篇3

一、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

1.主观性风险

主观性风险主要包含有四个方面,一是投标风险,二是合同条款风险,三是合同变更风险,四是合同管理风险。首先是投标风险,在我国目前的施工企业施工现状来看,承包工程大多是通过投标的方式而进行的,这种方式被广大施工企业所应用,然而,其风险是比较大的,这种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类是不中标风险,如果企业没有中标的话,那么很多工人就没有工程可以进行施工,因而出现窝工现象,浪费了人力资源,同时让工人的工资变低。第二类就是中标风险,当企业中标之后,就必须承担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风险,里面包含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市场秩序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有很多资质不合格的业主,如果这些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没有对业主进行详细的了解,进而盲目签订合同,那么就可能会出现工程款不能够及时到位的情况,从而影响施工企业的正常施工,也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是合同条款风险,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条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如果不能仔细检查条款的话,就会为后续的各项工作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派遣出工作者详细阅读合同的内容,针对那些不完整和语义不明确的地方进行商榷,提前与业主做好沟通,防止后期的争论以及矛盾。第三是合同变更风险,大体上而言,建筑工程的施工合同之中都有关于合同变更这说明,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合同变更现象,那么一切过程和工作都应当按照合同中的说明来严格执行,如果有一些合同变更条款之外的变更项目,那么施工企业就可能会面临成本上升工程量增加工期延长的问题,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第四就是合同管理风险,合同管理风险因素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是指建筑施工合同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类型的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是比较多的,例如管理人员自身的问题、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不达标的问题等等。最后就是索赔风险,在实际的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索赔问题是经常出现的,大体上而言,在前期的施工合同中,里面有相关的内容对所提问题进行了说明,当某一方违规的时候,另一方就可以按照合同的要求向对方提出索赔要求,因此施工单位应当做好工程竣工的质量工作,同时要保障按时完成,否则会出现被索赔的现象。

2.客观性风险

首先是自然环境风险,由于建筑施工的地点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所面临的自然环境也是不同的,有的时候,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地震、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就会导致施工不能够按合同要求进行,因此影响到合同的履行。其次是经济风险,经济风险对于施工单位的经济收益会有比较严重的影响,例如通货膨胀导致施工材料价格的上涨,又比如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会造成施工进度的延误,另外利率税率的变化也会造成经济风险。

二、合同管理的风险控制策略

1.风险的降低

当风险发生之后,降低风险是最为主要的一种事后控制方法,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必须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制度,从而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企业的内控制度对于合同管理风险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项工作,我们能够把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第二,我们必须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防控策略,工作人员必须要提前预测到各种类型的风险,并根据风险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当风险来临的时候,就应当按照策略来开展工作。第三,必须要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评估,从而提前做好准备,最大化的减轻损失。

2.风险的规避

所谓企业风险的规避,主要是针对没有能力承受风险的企业所采取的一种控制策略,这种策略是一种事前控制的方法,大体上而言,风险规避的措施是比较多的,如果我们对其进行大致划分的话,可以有以下两种。第一是逐步试探承担风险策略。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风险控制策略,在建筑工程企业合同风险管理中,得到了广大工作人员的青睐。这种策略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开展工作,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各种风险,大体上而言,这种策略适合两种情况,首先是经过评估之后,尽管发现合同的一方的情况不太好,不能够完全符合要求,但是签订合同的话也不会给本企业造成过大的危害,只是工作的量稍微大了一些,而且利润稍微少了一点点而已,因此,如果承担此风险的话,对于企业是有利无害的。其次,当通过评估风险之后,发现合同签订风险巨大,但是,对方企业能够满足本企业在产品设备等方面的一些特殊需求,能够为企业带来一些其他方面的利益,此时我们也可以采用逐步试探的风险规避策略。第二是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策略。这种风险大的也是比较常见的,但我们对风险进行评估之后,如果发现巨大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无法被规避,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那么我们就应当完全拒绝签订合同。通常情况下,如果要采用完全拒绝承担风险考量,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详尽的分析,并且科学合理的考虑各项因素,当十分确认风险之后才能够采用,否则会让企业错失应有的利润。除此之外,如果施工企业在全面分析之后,发现对方企业的信誉比较差,而且资金状况不佳,甚至存在着内部资金链断裂等现象,那么就应当严格取缔合同,避免后续各项工作的麻烦。总而言之,合同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充分考虑合同管理流程中的风险,并对这些风险加以分析,找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让企业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锦余.合同管理流程及其主要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5:4-7.

篇4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72-02

人力资源外包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对于大多数国内企业而言,外包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利于获得人力资源专业化服务、削减业务成本、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事务性向战略性转变。但是,人力资源外包引发的风险不可忽视。企业如何规避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保证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的成功实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一、基于流程的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分析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可以定义为:企业在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外包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对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能力有限,对外包预测估计不足,造成实际外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背离,甚至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人力资源外包运作流程一般分为六个阶段:分析外包的可行性、确定外包的项目内容、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确定外包的合作模式、实施外包工作、评估外包工作业绩及改进。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贯穿于人力资源外包活动的全过程,从核心过程来看,可行性分析、供应商选择以及关系维持是核心阶段,抓住了核心阶段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因此,我们探究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问题也主要研究核心流程的风险问题。

1.业务决策阶段――收益风险。在人力资源外包的决策阶段,风险来自于业务的划分,将不适于外包的人力资源职能外包出去会对企业的运营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企业任何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人力资源外包也不例外。人力资源外包带来的收益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需要长期才能有回报的。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了企业价值产生的源泉,而人力资源管理在整条价值链中都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如果一旦因外包而使得价值链被分割和碎化,并因此引起价值链之间的不协调甚至是矛盾,原来预期的收益得不到实现,那么外包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甚至带来毁灭性的风险。

2.选择供应商阶段――信息不对称、冲突风险及失控风险。(1)信息不对称风险。企业和外包供应商之间是一种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但由于企业目标不同,工作方法可能因组织管理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信息的不对称情况。(2)冲突风险。外包形成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特定的合作关系,必然产生双方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风格的冲突与碰撞。若外包商提供的服务内容不能适应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的要求,冲突风险必然会在绩效和成本上体现出来,造成管理不到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低下、企业员工满意度下降等,甚至造成外包项目的失败。(3)失控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服务商受到企业现有条件的制约,有可能出现外包后未尽力执行受托工作,或者采取不利于外包企业行为,甚至出现企业机密泄漏等问题,导致外包失控。企业将部分业务外包,绝不意味着置之度外,而应该不断监控和评价外包服务商的工作进度和质量。事实上由于外包供应商是一个外部独立运作的法人实体,和企业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因此,对外包供应商的控制还是有限的。

3.外包关系维持阶段――灵活性缺失、稳定性不足及激励不当风险。(1)灵活性缺乏风险。它是指外包供应商按外包合同向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无法满足外包企业弹性需求而带来的风险。外包企业与外包供应商签订外包合同时根据的是当时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需求。外包合同开始履行后,时过境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需求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时,刚性合同规定的外包额度就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就为外包企业带来风险。(2)激励不当风险。它是指外包企业对外包供应商的激励不足或激励失当而导致其行为背离外包企业期望的风险。外包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之所以能够按质按量按时按预算的完成,得力于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旦外包企业对外包供应商的激励机制失灵,则外包供应商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就有可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3)稳定性不足风险。它是指外包带来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及利益的再分配导致内部的抵触情绪甚至抵抗行为而造成的风险。外包任何一项业务都会造成企业流程的重新构建,必然会带来组织结构的变化。有些人员可能需要变更工作内容,有些人员可能需要变更职位,有些职位甚至可能被取消,这种利益的再分配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企业内部的抵触力量,从而消耗了外包带来的利益,甚至阻碍外包的顺利实施。

4.外包关系结束阶段――存在退出壁垒。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像过去那样专注于人力资源的部分或者全部职能,业务的游离使得企业在放弃外包、回归业务时失去原有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程度,从而降低了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5.人力资源外包整体风险分析。(1)外部环境风险。目前,中国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外包行业的运作。在行业规则缺失的环境下,各种中介机构纷纷加入到外包领域中来,难以实现对外包主体和外包合作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使得外包服务的风险增大。企业对外包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出现问题和纠纷时如何解决也没有先例可以参照,使得人力资源外包缺乏安全保障。(2)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人力资源外包所引发的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风险、企业经营管理安全的风险、员工的风险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风险。外包实现了人力资源职能的分离并减轻了业务工作的数量和压力,但有可能导致管理能力减弱,形成对外包的依赖,从而难以应对企业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需求。此外,由外包引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相对削弱,人员需求下降,可能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流失,将给企业带来管理风险。经营管理的安全风险。人力资源外包必然实现企业与外包商对企业信息的共享。由于外包服务商的人员素质、职业道德以及管理水平等原因,外包服务商有可能与将来客户分享合作中的知识产权,泄露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机密。中国目前无完善的法律和法规去规范这些外包商的行为。一旦企业机密泄露则对企业经营管理将产生非常大的危害。内部员工的风险。外包会引起工作的变动,工作流程、职责分配、汇报关系及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员工对变革的抵制。在企业决定将某些人力资源职能外包时,有些人员可能会面临失去工作的威胁,同时引起员工的顾虑、猜疑和不满,导致工作热情下降。

二、外包实施阶段的风险防范

1.参与外包商的服务提供过程。在外包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当明确指定具体人员参与外包合同和方案的实际执行,共同实施外包项目,达到强化学习和实施监控的目的。通过对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的参与,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获得与外包服务商的专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业务和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同时,参与作为重要的学习机会也可以提升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满意度,减少人员流失。在参与外包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随时了解项目的进展,对各种问题和潜在的风险有所察觉并及时做出反应。

2.对外包商的财务状况和安全状况进行监控。为了解外包商在服务期间财务方面的状况和确保企业商业秘密的安全,企业应定期评估外包商的财务状况,评估外包商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审查外包商的业务能力以及应急计划措施,密切注视外包商内部与企业HRM外包项目合作的关键人员的变化。

3.定期评估,实现外包的风险预警。企业应当建立起外包服务商的评估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地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和沟通,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定期审查外包商履行合同情况的报告,对报告的准确性和协议执行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定期调查员工对外包商提供服务的满意度,及时反馈给外包商。在信息安全的保障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建立起文件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避免机密信息的外泄,以保证外包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4.监督并配合外包商对工作流程和方法进行持续创新。企业将一些HRM职能外包后,因依赖外包商提供服务而面临失去自主创新机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及时向外包商反映,共同探讨新的工作方法,协助外包商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水平。此外,双方在进行合作的过程当中,应实施反馈修正机制和动态目标管理,根据企业外包目标的变动,不断的整合、重构内外部的优势资源与能力,调整HRM外包方案。

5.完善退出机制。当客观环境发生改变或企业自身管理进行调整,企业要解除与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时,要处理好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包括如何处理与原外包商的关系、外包合同的终止、责任的清偿、避免公司信息泄漏或缺损等等。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可以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害。

参考文献:

[1]陈益云.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及其规避初探[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8).

[2]高红岩.外包的潜在风险和战略决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0).

篇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经济的增长受到影响,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外贸出口型的企业,资金链断裂比较严重,加强银行、物流企业等合作,进行物流金融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要使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做好物流金融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处理,更好地促进我国物流企业、金融业等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物流金融的风险识别

物流金融领域中,有很多风险因素,有些因素是相对独立的,有一些因素间是相互作用的,要科学的对物流金融风险进行评价,进而明确科学的风险评价标准。

1.融资企业的风险

当前,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他们更喜欢与自己了解的,并且彼此间存在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合作,将物流资金等服务提供给中小企业,之所以物流企业会这样做,主要是这种做法能够很好的避免物流风险的出现。评价物流企业信用等级时,主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的运营能力,以此作为定性标准,评价标准主要分为三种,即优、中、差。若融资企业连续运营三年,其信誉等级被评为“优”,如果经营没有满一年,则被评为“差”,若融资企业处于“优”与“差”之间即为“中”。融资企业提供资产回报率,[1]物流企业结合融资企业的物流信息,明确出存货周转率。其次是融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将连续盈利能力作为定性标准,若企业连续三年持续盈利,则评为“优”,若企业连续经营三年中,少于两年盈利,则评为“差”,若连续三年经营中两年盈利,则评为“中”。第三是融资企业的偿还能力。将企业的稳定存货作为定性目标,若最近一年中,第三方物流存货的规模中,融资企业是稳定或者升高时即为“优”,或存货的规模浮动大,即为“差”,二者之间则是“中”。[2]最后是企业的信用。当前我国企业的资信评级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第三方物流企业无法通过比较少的成本获得融资企业的信用评定等级,只能将以前的合作记录作为参考,进而统计企业的履约率,将这一标准作为企业执行合同的重要标准。

2.建立物流金融风险指标系统

当前我国的银行政策比较稳定,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者承担着物流金融风险,影响金融风险的因素主要有融资企业以及抵押物自身两种,因此需要有完善的物流金融风险指标系统作为保障。

3.检查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

尽管人们依据践过程中的相关经验和教训,对模型进行优化,进而形成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要使这一指标体系能够更具专业性,并且可靠,就需要做好对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检查检验工作。

二、物流金融的风险评估

物流风险的评估工作,其实就是在物流金融分先识别时,对风险因子完成量子化分析,物流金融风险评估的结果将会直接影响到今后风险的处理。在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风险评估的模型

对风险评估模型建设时,网络层数、网络拟合度与节点数之间呈现出的是正比关系,要提高拟合度,虽然可以对网络层数进行增加,但是这会使得网络更加复杂,也使训练的时间增加。因此可以使用能够通过拥有一个隐含层的具有三层BP的神经网络,其主要的特点是BP算法,也就是梯度优化方法。[3]一般情况下在修正网络权值和阀值时,需要使用表现函数下降最快的方法进行。

2.获取风险样本数据信息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采集样本数据,建立物流金融风险样本数据收集表,使得物流金融风险评价模型能够顺利实现,并提高模型的可靠性。采集表中的数据徐亚尽可能详细具体,并且需要细致的划分风险样本的高、中、低风险。对于采集到的样本数据需要进行科学的整理,并录入,对风险样本数据进行汇总,从而构成完整的物流金融风险样本数据表。

其次需要对样本进行处理。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中涉及到很多定性以及定量标准,但是这两种标准中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与神经网络的数据输入需要不相适应,所以需要加强训练网络的收敛性。要预处理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样本数据,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归一化和模糊化处理的方法。

三、物流金融的风险处理

1.回避风险

在物流方案执行过程中,会存在潜在的风险,进而产生不利的后果,因此为了减少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可以选择风险比较小的方案,进而能够有效的回避风险,结合物流企业的自身实力采取有效的风险回避的方法,尽量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

2.预防风险

在防范风险时,需要找到潜在的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风险因素以及出现的几率得以减少,防止出现严重的损失。具体操作时,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其更具责任感,进一步优化物流企业的工作制度,避免出现财务风险,使得物流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3.承担风险

承担风险也是风险自留,在物流金融实践中,第三方物流一般都是被动的承担风险,业务开展前,物流方能够认识到融资方抵押物的风险,但是不能准确地预估风险,致使预防措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业务往来中,不管是何种业务都会存在风险,有了风险才会有收益,因此需要有效的承担风险,增加企业收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物流金融风险不断发展壮大,很多相关部门的研究以及投入水平也逐渐增多,能够更好地对金融危机进行应对处理,使得物流企业能够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和水平。相信未来,物流金融将会呈现出新的形态,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和危机,为避免矛盾的激化,规避风险,把风险变成机会,是当前高校急需研究的一个课题。高等教育能否引入风险管理理论体系,构建适合自身办学特性的风险管理模型,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通常可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效果评估四个阶段。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者对项目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风险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判,是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风险主要发生高校内部,主要有:专业设置风险、教学管理风险、就业需求风险等。根据高等教育管理内容,以WBS(工作分解结构)为基础,对风险进行定性识别。具体见图1。

图1 高等教育风险管理结构分解及识别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估计与风险评价两个部分,是对已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主要工作任务是对风险发生概率及潜在影响进行估计和评价,并根据风险事故后果的影响程度对风险因素进行排序,为风险应对和处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根据以上识别出的风险因素,采用专家打分得出了表1教育风险管理评估表,对风险进行定性与归类。

表1 教育风险管理评估表

常见风险内容 发生可能性 影响程度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7 高

市场人才需求变化过快 7 高

师资力量不足 5 中

学生整体素质较低 7 高

教学、实训场地受限,实训设备不足 2 低

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 2 低

学生欠费严重 4 中

缺乏教学改革主动性,教学计划调整不及时 2 低

学籍管理混乱 1 低

教学点收费不规范,不及时上交管理费 3 低

顶岗实习管理不到位 4 中

(注:1为低――不太可能发生,9为高――非常可能发生,依此类推。高――对效果及成本有重大影响;中――对效果有比较大的影响,对成本有一定的影响;低――对效果有一定影响,对成本没有什么影响。)

三、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执行的过程,即风险管理者对风险事故潜在因素进行有效干预的活动,通过风险应对以达到消除风险或者降低风险事故损失的目的。

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应重视减少风险的不确定性,降低风险的危害性工作。结合高校教育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风险,对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四、风险效果评估

风险效果评估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已经实施的环节进行不断的检查,主要包括:对每个环节的决策进行评价,分析决策的合理性;风险发生时,是否提出不同的风险处理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未被发现的风险等等。风险效果评估要求对已经实施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为今后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高等教育风险管理过程不仅局限于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等措施,“事后”评价即效果评估也要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通过效果评估可以降低风险管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高等教育风险管理效果评估主要包括:

(1)对高等教育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计划、目标、程序进行评估。

(2)对高等教育风险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制度、规范程序等进行评估。

(3)对高等教育风险管理体系中在数据采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各个环节中所用的工具、技术手段是否实用、先进、可靠等状况进行评估。

(4)对高等教育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资金预算、运行成本、降低损失或带来的收益进行评估。

因缺乏对风险事故处理解决效果评估,许多高校经常陷入同类风险多次发生的恶性循环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因此,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对风险效果评估给予高度的重视。

对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全面风险管理是形势逼迫,我们可以通过实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评估的全过程,使风险发生时有预案准备,能够及时、全面地应对风险,达到遏制风险、降低损失的目的。排除风险隐患,促进高等教育风险管理的良性循环,为各高校构建可实际操作的风险管理模型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为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参考文献

[1] 程雅斌.项目风险管理与应对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

篇7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039-03

引 言

蔬菜物流是以农业产出物作为流通对象,通过农产品的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相关环节,要求在物流过程保持低温或恒温,并做到农产品保值或增值,使其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该物流过程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及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系统,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各个环节所支出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物流成本是完成诸种物流活动所需的全部费用。

蔬菜通过物流体系参与市场流通实现其市场价值,蔬菜物流对于当今农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蔬菜物流数量大、品种多及作业要求保持产品鲜活等特点,蔬菜物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蔬菜物流有着不同于其他物流的高要求,因为蔬菜跟工业品不同,蔬菜是具有生命的植物性产品,其自身的易腐、易损性决定了蔬菜冷链物流的低温、低耗和高效等特点。因此,蔬菜冷链物流过程中,存在各种物流成本风险。

在考虑物流成本的情况下,本文以中长途蔬菜物流为研究对象,并以蔬菜物流及其各环节作为风险评估的要素,对物流系统及物流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了解物流系统及各物流过程中各环节的风险,并进行相应的防范,以降低蔬菜链物流及其各环节安全风险。

一、蔬菜冷链物流风险因素的识别和确定

(一)蔬菜冷链物流环节划分和安全风险因素的确定

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蔬菜物流的实际情况,借鉴冷链物流环节过程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关于冷链物流环节划分的方式,经过理论分析、访谈、风险测量指标编写与优化等过程,将蔬菜物流环节划分为产后加工、产品包装、储存、装卸与搬运、运输、信息6个物流环节,然后在进行实际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蔬菜冷链物流系统6个环节及其所属的16项风险因素测量项(表1),并由此确定蔬菜企业的成本费用科目包括产后加工、产品包装、储存、装卸与搬运、运输、信息6个方面。

(二)问卷的评分尺度

根据表1蔬菜物流环节风险测量指标的界定及分析,本文设计了蔬菜物流环节过程安全风险的调查问卷,各研究变量的测量问题统一采用Likert 5点量表形式进行设计,请物流相关的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或亲身感受对问卷各项测量问题的风险程度进行选择,不同的风险程度对应不同的分值,具体评分尺度为:“低风险为1分,一般为2分,比较高风险为3分,很高风险为4分,特别严重高风险5分。”

(三)分析方法

主要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数学方法对经过验证的数据进行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

结 语

在考虑物流成本的前提下,针对蔬菜中长途物流风险问题,进行调查问卷,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方法。在确保所得数据信度和效度都可接受的前提下,然后采用模糊数学算法对蔬菜物流环节风险问题进行评估,得出如下结论:

1.将蔬菜物流过程分成6个环节,针对各环节所属的16项安全风险因素,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证调查。

2.运用SPSS17.0对229份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信度检验,得出量表调查数据Cronbacha在0.7以上,通过信度检验;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769,Bartlett X2的球形度检验显著,其概率值为P=0.000

3.考虑物流成本对蔬菜物流进行风险评估。以模糊数学法对蔬菜物流各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并使用调查问卷数据应用于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以大样本数据作为评判权重,使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通过对229份有效问卷数据的分析、运算及评判,得出各物流环节及物流过程的风险,该结果有利于对蔬菜物流过程中物流成本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朱伟生.物流成本管理 [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

[2] 李建华,顾穗珊.物流成本及其管理模式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88-94.

[3] 唐立新.农产品物流风险分析[J].江苏商论,2011(4):84-86.

[4] 何开伦.重庆市农产品物流运输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与建议[J].包装工程,2006(6):130-132.

[5] 叶晓晖,吴超,栗红玉,等.物流安全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2):115-122.

[6] 杨改,许茂增.物流安全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07,29(2):33-35.

篇8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282-03

逆向物流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和企业的广泛关注,而逆向物流运输成本的控制更是逆向物流管理的重点,逆向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逆向物流运输成本的风险管理。

一、逆向物流运输成本的一般风险分析

逆向物流运输成本的风险一般有以下几种:

1.运输工具风险。具体包括:车辆本身状况、罐体状况、安全附件等三个影响因素。其中,影响车辆本身状况的主要因素有发动机、车闸、方向盘、轮胎、拖挂连接等;影响罐体状况的主要有安全阀、绝缘/热保护装置、焊接情况和腐蚀等;影响安全附件的因素主要有紧急切断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安全阀、液位计、压力表、温度计、罐体结合处状况等。

2.人为风险。人为风险是指:(1)危险货物的装卸;(2)运输人员精神状态;(3)驾驶人员的驾驶技能;(4)运输人员的专业素养等。其中,危险货物的装卸情况存在过量充装,货物固定不牢,配载不当,包装不严或包装方法不当,容器阀门没有拧紧等不安全行为;运输人员焦虑、紧张、疲劳驾驶会增加运输事故发生的频率,影响货物运输事故后果的大小;驾驶人员的驾驶水平直接影响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运输人员的安全素质包括遵章情况、安全意识、对危险货物的认知情况等。

3.具体环境风险。具体环境风险是指逆向物流运输过程中沿途周边人员密度及财产密度,道路及交通状况,沿途周边生态环境,沿途周边的社会重要性,路段发生事故的状况,天气状况等。

4.企业内部风险。企业内部风险包括管理风险和逆向物流系统设置风险。管理风险又包括管理人员风险和管理制度风险。管理人员风险是指高层管理者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准,社会责任感对逆向物流运输的影响。管理制度风险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和企业文化风险等。逆向物流系统设置风险是指应急救援器材配备,运输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避难及救援预案和演习,抢险救援的线路及能力和物流企业的应急反应措施等。

5.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1)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2)经济体制与其运行状况;(3)国家的经济政策及措施等因素。具体来说,市场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经济政策等因素。市场坏境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宏观环境。企业在进行经营战略选择时,应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发展,要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自然资源的丰歉、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改变和经济增长速度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抓住机遇,避免危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1]。

二、逆向物流运输成本的特定风险分析

逆向物流中产品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边角料、废品、缺陷或损坏产品、退回产品(终端退回或商业退回)、经完全使用后需处理的产品。而在这些产品中,很多都含有有害物质。所以在对这些产品运输和处理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风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目前,除一些大型的再生有色金属企业外,多数企业没有环保设施,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从现在建设环保设施的企业看,环保设施主要是处理烟尘,即收尘系统,而且是比较简单的收尘系统,收尘的效果较差,先进的收尘设备很少,仅有少数的企业建设了布袋收尘系统。再生有色金属企业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不仅仅是烟尘,还有含污染物的废气,此类污染物造成的危害更甚。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再生有色金属工业对含污染物废气的处理几乎是空白。再生有色金属工业尽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污染物废气的成份不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治理的难度也较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以再生铝企业为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含有氯、氟化物、氮的氧化物的废气等。除了废气污染,一些废旧产品含有的废橡胶、废油都有可能在堆放、拆解等过程中对周边土壤等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特别是一些废油,因为拆解者对其成份和毒性缺乏认识,在拆解过程中又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和环保措施,因此,各种污染事故甚至爆炸等时有发生。

因此,这些有害产品对环境产生的风险必须考虑在逆向物流的运输成本中。逆向物流运输成本的特定风险是指:由于逆向物流中的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种类繁多,产品结构和使用材料复杂,材料中含有多种有害化学物质,加上产生量大、产生面广,涉及每个家庭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收集、运输,还是回收利用和处理处置,都牵涉多个部门和单位,加之回收利用和处理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废旧家电的收集方式还比较原始落后,主要是小商贩上门收购,也有旧货市场收购,还有部分商店以旧换新收购。

其中,还能用的被转手卖给低收入用户或农村继续使用;无法使用的经拆解后,废旧金属部分被送到冶炼厂熔炼,无利用价值的部分运往垃圾填埋厂填埋。总体上说我国大多数地区废旧电器、电子产品仍处于低层次无序收集、简单拆解、简单回收有用部分,而剩余部分被作为垃圾丢弃、堆放、填埋(甚至有少量的露天焚烧),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三、逆向物流运输成本的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因素,积极采取控制措施,争取损失发生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性因素,力争在损失发生时,积极实施补救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并以最小的成本达到安全保障的管理办法。企业的逆向物流业务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逆向物流运输成本的风险进行防范也越来越重要。

为防范风险的发生,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以便对逆向物流运输成本的各类风险进行辨析和评估,准确估量逆向物流过程中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为后续风险防范处置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风险控制的方法和技术有很多,主要有两种:一是风险避免;二是风险损失控制。当然,这两种方法主要都是针对风险发生之前的,如果风险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则要采取其他的方法来处理。但是不管企业采取哪一种方法和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和调整。因为客观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着的,风险的性质也会随之变化。在特定条件下选定的最佳管理技术和方法,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发生改变,如不及时加以修订和调整,则得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1]。

逆向物流运输成本的风险防范预警系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风险管理方法。

该预警系统包括:

(1)预警信息系统。在前面已经提到了逆向物流运输成本一般风险和特定风险;

(2)信息推断系统。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辨伪、量化、预测和推断,为提出预警信息做准备;

(3)预警指标体系。上文提到的15个风险指标体系;

(4)预警判断系统。根据指标体系计算的结果,决定是否向企业发出风险警报,以及以什么方式发出何种程度的风险警报;

(5)预警对策系统。建立防范对策库,一旦出现风险警报,可提出有效对策;

(6)自动更新系统。设计自学机制,自动更新并丰富对策系统。

四、逆向物流运输成本的控制措施

除了对运输成本进行风险管理,也可以从逆向物流运输成本包含的三个方面:人工费用、运营费用和其他费用,去控制逆向物流的运输成本。具体措施如下:

1.利用物流系统,强化信息交流

(1)加强逆向物流管理中退货信息分析

首先,要对商品进行单品管理,建立各项商品的数量、进货日期、保质期、门店销售状况、门店和配送中心库存状况、顾客退货情况、来源供应商等,有用的基本资料数据库(包括商品、供应厂商、进货日期、保质期等)以及灵活的查询系统,准确掌握与控制商品购销存退的数量;并设定保质期提前预替系统,即在单品保质期前两个月或三个月发出替报,有利于配送中心管理人员迅速处理退货商品,可以发往门店进行促销或者退返供应商,使门店不必要退货最小化[2]。

其次,根据商品的退货原因进行数据挖掘,根据商品销售状况为供货商总结出商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质量问题以及商品性能的改进方案等资料,对商品运输仓储状况、对商品的包装和流通加工环节给予指导;还可以根据退货原因分析察觉绩效不佳的供货商,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更快更好地解决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充分利用正向物流的信息网络

很多企业目前建立的正向物流信息网络是以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为中心,以各个门店作为网络据点,进行信息的传递与收集,有效管理着配送中心的物流作业、客户关系、财务会计、绩效评估等。信息网络中心根据网络据点的销售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订单审核,将信息输入系统,通过系统安排相应的入库、搬运、储存、分拣、发货、配送、打印和传送付款发票等;同时对各子系统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促进各子系统的整合,包括货物分类管理、货物结构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订货管理以及对客户权限的控制和对信息传递方向的控制等。企业在设计自己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时,其核心内容是利用企业正向物流网络,在完善正向物流信息网络的同时逐步构建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网络中心与企业其它部门系统合作,对退货信息进行归类和分别处理,对每次退货原因及最后处置情况编订代码,有利于直接追踪退货成本和退货过程,以便管理者实时跟踪和评估。还需要考虑信息系统有足够的灵活柔性,能够应付逆向物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例外情况。

同时,应当充分利用以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设计的下向信息网络,实现供应商与企业配送中心之间、门店与配送中心之间、门店与门店之间共享退货信息,为供应厂商和企业总部提供包括质量评价、产品生命周期、销售评价在内的各类营销信息,使退货在最短时间内分流,为企业节约大量的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

2.采取最优库存策略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库存管理的重要性和协调库存决策和运输决策的必要性。与库存成本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运输成本。当采取最优库存策略时,运输成本是可以受到控制的。

不幸的是,对复杂的供应链进行库存管理是相当困难的,并且可能会对顾客服务水平和供应链系统成本带来重大的影响。库存在供应链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返回品库存等。每一种库存都需要有自身的控制机制。确定这些库存控制机制的困难在于建立能够有效降低系统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的生产、配送和库存控制策略时,必须考虑供应链各层次的相互作用。虽然确定库存控制机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为企业所带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

3.基于逆向物流网络搭建最优“运输网”

构建最优“运输网”的基础是企业必须有最优化逆向物流网络。逆向物流网络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和运送废旧物品。物流网络的功能是将产品从顾客端回收、预处理然后送达再制造(或其他再利用方式)地点。该系统包括回收中心、处理场所、再利用场所和销毁场所。废物在到达回收中心以后,进行分类,一部分可以使用的废旧产品进入再利用处理场所;一部分不能够被利用但可以进行处理的废旧产品进入合适的处理场所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的剩余废物进入销毁场所进行销毁;另一部分既不能被利用也不能被处理的废物直接进入销毁场所进行销毁。在逆向物流的每一个环节上,废物的产生会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考虑这些变化,就需要建立一个多时间阶段的模型。同时,在已有的模型中,只考虑到危险废物在运输中的风险,实际上,风险应该存在于逆向物流的每一个环节中,在逆向物流的储存、分离、处理和销毁环节都同样存在风险。整合上述两种因素,建立多时间阶段的逆向物流的成本与风险模型,最终基于这个模型构建最优“运输网”。

4.加强员工素质培育

由于我国逆向物流的观念尚未成熟,企业的重心往往放在正向物流上,因此,在相关逆向物流活动实施之前,首先要增强企业逆向物流观念,特别是对逆向物流运输成本的控制,要让员工认识到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的重要意义。不仅生产企业本身,整个供应链上所有企业都要控制回收物流运输成本的意识,而生产企业应该在这条链上起到带头作用,向其员工灌输这种意识。然后,再把这种意识传输给分销商,以取得他们对于控制逆向物流运输成本的支持。此外,还要让最终消费者了解将废旧产品交回给生产企业的必要性。通过分销商和最终消费者的配合,将更有利于对逆向物流运输成本的控制。

5.引进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概念。它一出现,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企业的青睐,并得到迅速发展,被誉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和21世纪的“黄金产业”。同样,在逆向物流领域,不少商业企业也开始将不涉及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外包,从而解放自己,使自己能够专心于主业。企业采用第三方逆向物流可以获得专业的物流服务,可以提高配送效率和积载率从而减少企业的物流成本。

企业采用第三方逆向物流可以获得专业的物流服务,可以提高配送效率和积载率从而减少企业的物流成本。并且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投资逆向物流系统的建设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运作逆向物流业务对企业的生产能力、物流技术、信息技术、人员素质、组织结构等方面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逆向物流回收处理中心的建设、处理设施的配置以及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资本回收周期很长、逆向物流系统建设和实施还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这种高投资带来的高风险必将会影响其逆向物流的有效实施,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供应商无疑是分担风险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篇9

0 引言

物流园区风险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规划的低效甚至失败。将风险管理的科学分析和管理方法应用于物流园区的规划过程,可以让物流园区的规划工作者对物流园区的规划风险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对于各种可能风险因素的影响有理性的分析,得出科学结论,辅助物流园区的规划组织者和管理者进行正确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控制风险的发生,摆脱以往的事后控制,节约支出,保证物流园区的规划质量,使建成的物流园区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1 物流园区规划风险的形成机理

导致物流园区规划风险的机制性原因主要是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1 体制性原因

体制性原因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现代物流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实践表明,物流的发展和管理主要通过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相关各部门的管理活动的协调来实现。在我国物流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管理的缺位和越位现象比较严重。

1.2 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

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影响规划后果的自然状态和规划后果未来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

1.3 主观认知的局限性

主观认知的局限性指规划人员对物流园区规划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知识和技术的认识和掌握存在局限性,不能完全准确的预测到市场、技术等各方面的变化趋势,这必然造成物流园区规划过程中存在风险。

1.4 控制能力的有限性

控制能力的有限性是指规划人员对自身和市场的变化缺乏足够的控制能力,这也必然造成物流园区规划过程中存在风险。

1.5 市场的不确定性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的不确定性不要表现为:供求关系不确定;市场价格不确定;市场创新能力不确定。这其中供求关系的不确定最为关键。

2 物流园区规划风险的诱因分析

2.1 市场分析风险

l)市场调查数据不全面:原因可能是调查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科学合理的计划,或是调查人员不负责任。

2)市场调查数据分析错误:可能是由于分析方法不正确,或是分析人员的失误,也可能是分析人员能力问题。

2.2 战略风险

l)各级规划衔接不合理:对国家和地方的规划没有深入的研究,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律缺乏认识,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划不完善或是规划多变等等原因都可能造成战略的衔接不够。

2)战略目标选取不当:对物流园区的内外影响因素认识不足或错误会造成目标不合理,目标分解时涉及的部门和人员众多可能造成目标不宜分解落实。

3)多目标处理不当:如何处理多目标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权重如何分配,首位目标如何确定等都关系到物流园区规划的质量。

4)战略缺乏可持续性:对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不够,对相关的地区产业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不够了解,都会影响到战略的可持续性。物流园区的规划应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

5)规模不合理:缺乏科学合理的分析,没有市场调查,规划者好大喜功,没有宏观规划的指导是造成规模过大的主要原因。

2.3 功能风险

l)功能定位不合理:对实现战略所需要的核心功能因素分析不正确,没有充分的市场调查,或是功能的设计未能考虑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

2)对实现功能的核心流程定义不合理:规划人员对相关服务的实际操作流程不了解,对规划园区的整体功能规划没有深刻理解是造成这一风险的主要原因。

3)信息平台不合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是主要原因,对未来信息处理能力需求的预测不准确也是可能的原因。

2.4 选址风险

1)交通不够便利:远离产业集群区、不在交通枢纽处和交通方式单一都会造成交通不便利。

2)不能有效整合资源:造成这一风险的原因可能是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过于分散,也可能是选址方法和模型错误。

3)不能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对城市物流源的走向分析不正确,或是物流园区离城市中心区太近,也可能是基础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或未能考虑地区中长期的交通规划。

2.5 布局风险

l)没有环保预留地或不够:对环保没有足够的重视,对相关国家规定不了解。

2)各功能地块缺乏柔性,缺乏扩展空间:各具体设施选址定位的定量分析不正确,对今后物流功能需求分析不准确。

3)空间组合不合理:对物流和服务流程的定义不合理或不明确,未能严格依据战略的需要在设置功能和对功能设施进行合理布局。

2.6 商业计划风险

1)组织架构不合理:对物流园区的运营方式缺乏比较研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运营方式,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

2)对各种业务没有明确合理的策略:对可能的客户,包括需要物流服务的企业和物流企业的需求分析不准确,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相应的服务。

3)投资收益分析不合理甚至没有:投资收益分析不合理可能是规划人员能力的原因,也可能是规划规划的程序不合理,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是由某个当权者主观决定的。

2.7 方案评估风险

l)评估标准和方法错误: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理解不正确,评估标准制定不当。

2)评估计算错误:人员责任心不强,计算过程过于复杂,或者所需要的计算技术是规划人员所不能胜任的。

3)排序错误:物流园区规划方案选优的标准不同,或者相关计算人员的失误造成。规划人员对影响规划结果的关注点不同,管理者的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排序结果, 乐观者和悲观者对规划的排序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4)规划信息可靠程度低:规划人员没有对规划信息的可靠性进行甄别。

5)以往被忽略因素的影响:在拟定方案过程中某个信息因素对规划目标的结果影响不大,往往被忽略不计,随着环境变化,该因素的重要性可能会变得举足轻重,直接影响方案的选择。

6)优选方案中应变措施不可行:应变措施只是针对环境可能发生变化才发挥作用。在实际中,规划人员只是提出一个应变措施的框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一旦环境真的发生了改变,这种粗框架的应变措施可能会因为缺乏具体步骤和方法而导致规划失败。

7)权重选择不当:目标的权重分配不当,方案的评价方法上不当;采取专家意见法来评估方案时,对每个专家意见给予的权重不同。

2.8 管理和法律风险

l)领导班子的经验不足:领导班子成员缺乏领导物流园区规划工作的经验。

2)规划机构混乱、权责划分不明确:规划机构设置混乱,职责重复或是存在无人负责的工作。

3)规划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规划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能形成互补,缺乏所需的人力资源。

4)违反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规划人员不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或是知法犯法。

3 结束语

总之,物流园区规划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对这些风险进行系统全面的识别是物流园区规划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在进行物流园区规划风险识别时,应从规划主体,规划目标,规划的对象,以及规划所处的环境等几个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冯耕中.现代物流规划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0 引言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相比,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由“看得见、量得着”电缆接线转变为网络信息流,由此为给继电保护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1-2]。随着新疆750kV超高压智能变电站的快速建设,继电保护专业人员经常直面智能化改、扩建工程二次系统安全风险问题,如何管控作业风险,制定相应措施正在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对于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改、扩建工程中安全风险尚缺乏有效的识别、评估和评价,对作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尚没有典型的工程实践予以验证[3-4]。

本文基于专家系统对智能变电站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创新性的提出了继电保护作业现场安全风险管控流程,解决当前检修企业风险管理问题,并通过750kV烟墩变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更换工作验证了该风险管控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 改、扩建工程继电保护检修作业安全风险辨识

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系统在更换、升级、扩建等工作中,如在部分老间隔或新增间隔上的改动,需要生成新的全站系统配置文件(SCD), 然后相关配置的IED 都要重新下装已配置的IED 描述文件(CID),此时如何确保SCD版本的一致性,与其他正常运行设备通信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进行试验保证保护动作的正确性等都必须有明确的规范。

智能变电站设备之间通信方式采用点对点或者组网方式,需要使用大量的交换机。一旦检修作业中误断交换机电源、误碰交换机端口,有可能对整个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极大的影响。这样,检修作业时自动化系统的网络通信风险管控就变得尤为重要。

对运行环节来说,合并单元、保护装置、智能终端、交换机等IED 设备不再通过点对点的硬接线来进行跳、合操作[5]及上送重要信息,检修作业时明显的安全隔离点将不复存在,装置的二次安全隔离措施很大程度上将通过装置内的各种软压板实现,一旦这些功能压板、SV、GOOSE压板设置不当,将会造成极大的运行风险。因此必须对各类压板的操作有明确的操作规范标准来确保二次安全措施既全面又细致。

智能变电站保护装置、智能终端和合并单元以检修压板的组合表示不同设备的检修状态,在改、扩建作业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检修压板的投退。

表 1 合并单元、保护装置和智能终端之间的检修压板配合

注:检修态表示设备投入检修压板,非检修态表示设备退出检修压板.

本文采用专家系统进行风险辨识,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在改、扩建工程检修现场容易实现。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6-7]。因此需要大量继电保护专家对改、扩建工程检修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的动态、静态风险进行辨识,将隐患、风险点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辨识出的隐患点、风险因素,为下一步评估作业安全风险等级、制定预控措施提供基础支持。

图1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变电站检修作业安全风险辨识流程

总结专家系统对于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的安全风险辨识结果,结论显示影响变电检修作业的风险因素主要有前中期SCD文件管理,作业中的二次安全措施票管理,智能软压板、检修压板投退原则管理,网络通信设备管理4个方面。

2 改、扩建工程继电保护检修作业安全风险权重评估

针对上述4个方面的风险源开展评估,以每一种作业风险源可能造成的危险后果进行权重划分:A为发生人身、电网事故;B为发生通讯中断、遥控失败等一般事故;C为发生异常信号上送等轻微事故。以概率统计来表示,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故概率为1。然而,从系统安全角度考察,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发生的事故分数定为1,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定位0.5,因此结合概率统计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表如表2所示。

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SCD文件,二次安全措施票,智能软压板、检修压板投退,网络通信设备管理4个方面中,SCD文件管理、二次安全措施票管理占据较大权重,而智能软压板、检修压板投退及网络通信设备管理占据次要位置。

3 改、扩建工程继电保护检修作业风险管控措施

为确保智能变电站改、扩建工程继电保护作业安全、高质,根据风险情况提出风险控制的技术措施。

1)SCD管理环节

SCD文件作为智能站二次系统设计的核心,应严格明确设计、验收、运行管理的工作职责和界面分工,做到工程建设与生产运行的全面衔接。相关专业需变动SCD 文件必须事先告知继电保护专业, 征得许可后方能更改。

2)典型二次安全措施票,智能压板投退原则

编制智能变电站典型二次安全措施票及智能压板投退原则,修改二次运行规程,对作业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写入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风险管控卡中,满足现场检修作业要求。

3)自动化通信设备管理

全站GOOSE 交换机、装置、录波器、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IP 地址、子网掩码、MAC地址等设备参数交换机等设备参数应全部纳入继电保护专业管理,交换机屏柜上粘贴端口图实对应表, 并注明调试端口[8]。检修工作前后投入核对使用版本后,并要有简要的修试记录。

认真落实完各项保证安全的风险管控措施后,可以保证改、扩建工程检修工作安全、优质完成。

4 改、扩建工程继电保护检修作业风险管控实例

以 750 kV 烟墩变电220系统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更换工作为例,继电保护检修工作人员对作业现场风险点进行辨识,得出以下措施:

1)保护回路上实施多重安措,有明显电气断电的电气回路执行单重安措。

2)做好智能组件柜内的安措,防止运行设备误动。

3)检修过程中检修压板、智能软压板等严格按照典型投退原则执行。

4)如需要拔插交换机、光纤端口,需认真记录原始状态。

5)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风险控制措施卡中的控制措施。

风险辨识评估后采取切实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保证了此次更换工作顺利完成。

5 结语

随着新疆智能变电站的快速发展,改、扩建工程现场继电保护作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本文研究了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控制的技术,提出了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风险辨识、风险评估、落实相应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本文通过750kV烟墩变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改造工作验证了安全风险管控流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谭忠富,李晓军,王成文,等.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易永辉,曹一家,张金江,等.基于IEC 61850 标准的新型集中式IED 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12):36-40.

[4]孙一民,李延新,黎强,等.分阶段实现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工程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5):90-93.

[5]高翔,张沛超.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06,30(23):67-71,87.

篇11

一、第一区段:装运前保险“空白期”风险

(一)保险空白期风险表现

第一区段,货物装船前:卖方面临货损的风险——FOB术语下由于存在保险利益和保险责任期间等纠纷,使得在装船前卖方的货物可能处于无保护的“裸奔”状态。是否拥有保险利益、是否是保单受益人和是否在保险责任期间内是这一区段货物保险的三大核心问题。关于FOB术语下买卖双方风险责任划分点由《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规定的“越过船舷”,后经《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修改为“货物装上买方指定船只”。在FOB术语下,一般是由买方承担安排、购买保险的责任,卖方只负责协助买方并及时通知买方办理相应保险。一方面,若卖方已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后,在买方出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对合同项下的货物投保的情况下发生了货损,则应根据货损发生的区段确定相应责任人——即若货损发生在货物越过船舷之前或货物装上买方指定船只之前,则应由卖方承担货损责任;若货损发生在货物越过船舷后或装到船上后,及在海洋运输的过程中都应由买方或承运人负责货物灭损的风险。另一方面,在买方办理了保险的情况下:第一,虽然海洋货物运输起讫责任为“仓至仓”,但买方仅在货物装运上船后,才拥有保险利益。故货物在装船前所遭受的损失,买方不会承担责任,也没有权利向保险公司要求索赔;第二,由于卖方不负责投保,从手续上讲保单无法经由买方背书先行转让给卖方,这样一旦货物在装船前发生了灭损,卖方也由于没有保险利益无法向保险公司主张索赔;第三,对于起讫责任为“仓至仓”条款的保险责任期间在贸易实践中潜在的认识、规定不统一,从而导致从卖方货仓到装运港码头仓库这一段货物面临的风险没有保障;第四,买方办理保险不及时,在货物装上运输船只货损发生之后保险单才生效,则卖方可能面临因货物受损买方索赔无门而打折扣或完全拒绝继续履行合同的风险。

(二)卖方风险规避相应措施

1.及时发出装船通知与提醒买方办理保险。在卖方安排货物装运之后,及时通知买方合同项下货物的装运详尽情况,并提醒买方及时办理保险,以使保险按时生效且货物得保。

2.卖方另投“装船前险”即陆运险。卖方为使自己利益得到可靠保障,应自行投保“装船前险”即陆运险,承保卖方在货物运出自己货仓至装船前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遭受的灭损风险。尤其是卖方发货仓库距离装运港较远的情况下,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使获赔区间与买方获赔区间有效衔接,从而避免自己货物处于无保护的“裸奔”状态。

3.合同约定成为保险共同受益人。根据保险合同的相关法律规定,买卖双方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在买方为货物投保时,将卖方作为共同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这样在风险发生时可以使卖方具有保险合同主体的法律地位,享受相应保险权益。

4.明确细化“仓至仓”条款。对于“仓至仓”条款的具体起讫仓库在保险合同中明确注明,防止因保险责任区间距离缩小导致货物前期处于无保护的“裸奔”状态。

二、第二区段:货物交付后提单签发请求权风险

(一)FOB术语下卖方提单签发请求权困境

第二区段,货交承运人后:FOB术语下卖方面临能否顺利取得承运人签发的提单风险。

一方面,FOB术语下,买方负责租船订舱,卖方负责将货物交给承运人。从运输合同角度来讲提单上托运人应是与承运人签订货物海洋运输合同的买方,通知方及收货人也应是买方或买方指定收货人。因此在承运人签发具有物权凭证性质的提单之后,理应交于提单托运人即买方。这样一来,卖方便可能遭受货款两空的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买卖双方通常都会选择货运人来完成买卖双方的货物运输交接责任。因此货运人既接受买方委托办理租船订舱又接受卖方委托将货物交予承运人,并从承运人处取得提单。而货运人应当向谁交付提单一直是实践中存在争议的问题。实践中,FOB术语下卖方经常因得不到提单或者是货运提交的类型不当、不实,从而影响卖方接下来在贸易中的相应法律地位,使卖方可能承受潜藏的巨大经济损失。

(二) FOB术语下卖方理应取得提单的法律依据

1.实际托运人享有提单签发请求权。如我国《海商法》规定,如托运人请求,承运人应当向其签发提单。《海商法》对托运人也进行了细分,买方作为契约托运人与承运人订立海运合同;卖方作为实际托运人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因此在法律层面上,FOB卖方同样有权作为海运合同关系中的实际托运人要求承运人签发并交于提单,在实践中也应该这么做。

2.《货代司法解释》对卖方权益的保护。201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货运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货代司法解释》)正式开始实施。其中第八条对实际托运人的单证签发请求权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即货运人在同时被契约托运人和实际托运人委托办理租船订舱和货交承运人时,在实际托运人的请求下,货运人应将提单交付实际托运人,从法律上赋予实际托运人享有优先取得运输单证的权利。在实践中卖方应当坚持这一点。

三、第三区段:货物控制权使用困境

(一)FOB卖方对货物控制权的使用困境

货物控制权是《鹿特丹规则》创设的另一个新概念,是为适应海上货物运输发展由贸易法中的中途停运权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在第三区段,货物装船后运输途中,尚未获取货款的卖方在货物运至目的港交付买方之前,面临由买方指示承运人停止货运并恢复对货物占有权利的风险。

承运人是否有配合卖方的义务,目前普遍适用的《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或《汉堡规则》均未对其作出相应的描述。我国除《合同法》外,并没有相关法律对货物控制权进行说明。依照我国《合同法》货物控制权掌握在与承运人签订运输合同的买方托运人手中,因此,在买方信誉出现问题或者买方破产等情势变更的客观情况下,或买方已经不具备继续履行贸易合同项下义务能力的情况下,特别是在FOB术语下,卖方较难取得承运人的协助行使控制货物、停止交货的权利,从而导致卖方面临财货两空的危险境地。

在这种情况中,即使买卖双方采用被大家认为最可靠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卖方可能遭受的风险一般来自于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其实质便是买方随时可以依据卖方所提供的单据不符合信用证项下条款为由推脱付款责任,此时的卖方是无法有效行驶货物控制权的。

(二)卖方风险规避相应措施

1.合同中合理增加买方义务。建议在FOB术语下合理增加买方以下义务:在卖方要求下,买方必须指示承运人在提单中将卖方记载为托运人,并将提单交付卖方。这样做既符合当前国际货运实践,同时有利于维护卖方对货物的控制权,保护卖方合法权益,减少贸易纠纷产生。

2.使用安全结算方式。即使是信用证结算,在FOB卖方收到信用证后,必须对其中条款严格审查,理解每个条款表面及深层次的含义,杜绝软条款,使买方无可乘之机。

四、第四区段:无单放货风险

(一)致卖方面临风险的无单放货情况

1.买方与货代/承运人恶意串通。主要是指在FOB术语下,契约承运人(境外货代)接受进口商的订舱指示,签发货代提单(House B\L)给托运人(出口商),进口商则依据实际承运人(船运公司)签发的托运人为契约承运人,收货人为进口商的海运提单(Master B\L)在目的港凭借收货人身份从实际承运人手中提货,而无需付款买单。同时,进口商故意在信用证中设置圈套,使出口商无法结汇,遭银行退单。案发后,国内出口商往往找不到契约承运人或该承运人根本没有在交通部登记过,而实际承运人由于已经收回海运提单,故不会承担责任。

2.“电放”。电放是由托运人向承运人提交保函,并指示承运人或其以电讯方式通知其卸货港,货物无需凭正本提单即可放货,收货人只凭盖有收货人公司章的电放通知书,换取小提单(提货单)即可提货。 以“电放”方式交货,出口商可能丧失货权和货款控制权;出口商也可能会失去信用证付款的保障,结汇银行难以接受电放形式。在FOB术语项下,作为契约托运人的买方更有条件实现“电放”。

3.单证延迟。无单放货是指承运人在未取得正本提单的情况下,将货物交给提货人。随着运输速度的加快,在世界范围航行的距离相对缩短,另外由于议付行对信用证规定的单证审核时间过长导致单据流转的延迟,因而出现货物可能早于提单到达目的港的现象,从而可能导致承运人出于种种原因无单放货的现象。无单放货案件中,不仅贸易受害人即提单的合法持有人会遭受损失,实施无单放货行为的承运人及相关方也会被严格追究责任。在FOB术语项下,作为契约托运人的买方更有条件实现因为单证延迟导致的“电放”。

4. FCR。FCR一般出现在FOB或EXW术语项下,全称为“货运收讫货物证明”,简称货物收据。根据我国《海商法》及司法实践法院对FCR做出的界定:FCR是作为货运的运输行在收到卖方(出口商)交付的贸易合同项下货物后所签发的用以证明已接受货物的不可转让的记名单证;是承运人签发的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初步证明。FCR一般都在正面显著位置明确记载“货物将直接发送收货人”,只要托运人接受了该单据,即应受该项约定的约束,因此承运人不凭FCR将货物交付给收货人也不违反运输合同的约定。可见在用FCR代替提单的运输方式下,承运人直接向收货人交付货物既不违法也不违约,无须对托运人因此受到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从而可能导致作为托运人的卖方面临收汇和诉讼的风险。

(二)卖方风险规避相应措施

1.签订买卖合同时,应争取由卖方安排船舶或无船承运人。尽可能避免使用FOB术语,或出口尽可能使用CIF;小心谨慎使用“电放”方式、FCR方式放货;同时要及时并多渠道了解外商的资金、信用等方面的情况。

2.在外商坚持FOB条款并指定船公司或指定境外货代或无船承运人安排运输的情况下,应注意指定船公司应具备足够良好的信用,最好是知名船公司;仔细审查境外货代或无船承运人的资本和信誉,同时向交通部了解是否拥有在我国办理业务的手续和资质;要求指定境外货代或无船承运人严格按照合同执行,不得无单放货。

在国际贸易流程当中,货物运输是其中一个相对较为复杂、买卖双方均可能面临较多风险的环节,与此同时在最为常用的三种贸易术语FOB、CFR和CIF之中,由于出口商品大多处于买方市场之中,卖方有时不得不接受FOB术语成交,而这个术语在当今普遍适用的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范围内将会给卖方带来较多的风险与利益不确定性,认真梳理这些风险并尽可能地加以规避防范,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卖方的潜在利益损失。

参考文献:

[1]胡勇,钱静媛.国际贸易中出口方采用FOB贸易术语的风险探究[J].对外经贸实务,2012(11).

[2] 高杰. 警惕仓至仓条款下的隐性陷阱[J]. 进出口经理人,2014(3).

[3] 钱华生.FOB贸易术语下卖方装运通知对买方保险的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13(4).

[4] 何俊. 论FOB条件下货物控制权研究—以《鹿特丹规则》为视角[D].大连海事大学,2012.

[5] 高琳. FOB条件下提单的风险研究[D]. 天津财经大学,2010(5).

[6] 高运胜. 采用FOB贸易术语出口的风险及其防范[J]. 经贸实务,2006(3).

篇12

1 概述

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制造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创新升级和市场竞争压力。基于产品研发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突破重围,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然而,新产品项目的开发是一项长期导向且具有高技术风险的活动,常常面临失败的“窘境”,这迫使了制造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不得不谨慎地管理项目技术风险,通过对各类复杂动态技术风险的预测、识别、分析、评价等流程,最大程度上完成对项目研发过程中的风险管控[1]。本文以A公司洗碗机新产品项目为例,通过建立有效的技术风险管理分析与评价方法,形成对制造企业新产品项目研发的技术风险管控模式,帮助制造企业建立标准化流程化风险管理的思维,对新常态经济下的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新产品开发的技术风险管理过程

技术风险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类别,其主要目的是在研发类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技术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分析,从而确定合适的处理方法并进行实施跟踪,最终实现项目目标[2][3]。研发类项目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事件的发生,为项目的成功带来了很多技术风险。新项目研发过程是否能够按照预期计划执行,不仅与项目进度计划是否合理,同时也与技术风险管理是否有成效有很大的关系[4]。从A公司大量的新产品开发实践来看,项目研发的技术风险管理模型大致如图1所示:

技术风险管理整个过程是一个循环整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必须带领团队首先识别项目中潜在的技术风险,并对其评估,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最终实现项目目标。好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增加项目的成功率,同时也间接地降低了项目成本[5][6]。换句话说,新产品开发的技术风险的关键是如何做好量化分析,并形成控制策略。因而,风险管控模式的建立重心在于“风险量化”,并进一步进行“风险评估”,从而根据评估结果实施一对一的改进策略和监控反馈策略。因而,本文的重点是以A公司洗碗机新产品项目研发为例,建立对该项目“风险量化”和“风险评估”的管控模式内容,形成关键管控体系环节。

3 A公司新产品项目的技术风险管控模式设计

3.1 新产品开发的技术流程与风险分析方式

A公司的洗碗机项目作为满足潜在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自主研发设计及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都涉及了复杂的技术风险问题。从该产品项目开发过程来看,主要包括三阶段、七环节,即:

①产品定义:涉及了项目团队建立、可行性确认;

②产品设计:涉及了设计细节及模型、长周期要件释放;

③产品制造:涉及了首次小批量试验、二次小批量试产、大批量产。对三阶段七环节的技术风险分析可以分为前置风险分析和失效模式分析两部分内容,如图2所示:

3.2 新产品开发的前置风险分析

在复杂产品开发流程步骤基础上,由相关专业人员参与组成的风险管控小组对各个环节的技术研发活动进行定性的归纳演绎法,细化风险条目,进行风险定量计数,形成系统的技术产品项目的前置风险分析评价体系,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团队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分析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以洗碗机产品关键环节的可行性确认环节为例,进行前置风险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中不难看出,洗碗机产品的风险管理在项目开发的“定义”阶段中的环节1-2是持续进行的,是个动态的过程。在环节2的可行性确认过程中,会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项目技术风险进行再次可行性识别与分析,形成持续前置风险分析反馈,从而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及措施。在项目“定义”阶段的环节2中,通过风控专家组对风险指标分析评价看出有3项风险级别分数是在15-25分,属于高风险事项,应在后面项目阶段及环境中进一步具体化进行风险分析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等级。

3.3 新产品开发的失效模式分析

前置风险分析只是项目产品开发启动阶段的一项重要模糊风险分析,它集中判断了风险的主要表现和特征,具体风险存在之处需要在设计与生产环境进一步进行失效模式分析判断。FEMA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是一种用来确定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原因的分析方法[7]。通过实行FMEA,可在产品设计或生产工艺真正实现之前及其过程中发现产品的具体技术及硬件弱点,可在原形样机阶段或在大批量生产之前确定产品缺陷,从而及时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提升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