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07 09:04: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信息化发展现状

篇1

提要结合当前国家对《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分析当前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资源共享;网络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科教兴国”是保证我国能够长期、稳高速发展的战略国策,教育信息化是定、

达成该战略国策的重要手段。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率、

务水平。随着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颁布和实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施,国家对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2010年5月21日,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北京华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0高校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其目的是探讨中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我们要制定高的理念与前沿技术。为此,

校有关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利用信息化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对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对当前高校信息化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物流成本的可比性,需要确定一个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

(三)多方位联动,全面降低物流成本1、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物流合理化是指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高质量的物流活动。物流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要从企业经营的整体考虑。

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

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深入研究。

一、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一)全校信息化建设不统一。当前高校内,许多二级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多,各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接口和标准。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由于原系统所采用的开发软件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因此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带来了极大的麻由于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规划烦。同时,

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对于不同的应用系可能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是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直接访问海尔公司提出“零运营资本”就是靠成本。

加快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从而达到零运营成本。

3、通过优化流通全过程降低物流成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本企业的事,或仅仅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应考虑从产品制成到送达最终用户的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即物流设施的投资或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和要求而定。

4、通过合并策略降低物流成本。合并二是共同配送。方法上的合并是指企业在安排车辆运输时,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例如,体积大重量载重量,做到满装满载。载,就可以既满足载重方面的要求,又充分利用了车辆的容积。共同配送是一种产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开伦.物流成本管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

[2]常东亮.物流成本核算实证研究.经济[3]钱芝网,蒋朝晖.物流成本管理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2.

[4]余艳琴,冯华.物流成本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

[5]方红.物流企业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相互间的数据和功能,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如数据交换。面对繁多的应用系统,用户难以寻觅所需,人性化程度低。

(二)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应用软件投入。各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目光短浅,功利氛围较厚,对不能在短时间见成效的就比较缓慢,如软件。而对短时间内有成效就快,这种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的软件业信息化建设表现非常明显。其实,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未来,软件产业将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权衡利弊。不少高校开始搞信息化时都是铺路、硬件环境建好后,发现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环境很难发挥作用,然后才开始着手软权层次上的共享,也称之为集中配送。这是几个企业联合小量为大量,共同利用一切物流设施的配送方式,在较大的区域内协调动作,共同对某一个或几个客户提供系列化配送服务。

(作者单位:1.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2.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

文/王海翔

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逐个进入访问,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

策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方法上的合并;科学出版社,2008.7.

2、通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小的货物和体积小重量大的货物搭配装

32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2月号上(总第410期)

管理/制度

CO-OPERATIVEECONOMY&SCIENCE

件的建设。而软件的建设与应用是需要时间的,等软件真正应用起来后,发现硬件环境又落伍了。非协调的发展制约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并且带来了很大的浪费。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局统一的系统规划,因原系统采用的软件系统不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使信息之一致、

间难以交换,更难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由于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经常会出现学生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和教务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人事部门统计的教职工人数和财务部门统计的人数等有较大的出入,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准确性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严产生了重大影响。

重滞后和互操作性、共享性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提高高校的发展步伐,实现学校管理职能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的转变,形成高效的、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有重要意义。高校信息化建设大多需要经历需求计划、分析设计、计划实施、系统应该说这四个过程缺一个应用四个过程。

都不能说已经成功实现了信息化建设。在不断摸索信息化建设道路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自己的应用需求及分期目标,确定和实施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包括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规划要全校各部门与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具体实施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相关部门的沟通,形成统一方案。

(二)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机构的功能网络中心等,这些部门一般的理解是一个技术部门,主要是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在高校,这些部门不仅仅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且要作为综合管理部门,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高校成功实施信息化,信息中心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中心人员不仅要组织模式,还要了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

解IT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并承担对外技术联络的任务,知道如何让实施人员理解用户的意思。信息中心人员可以尽快使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进入角色,也能将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想表达的意思转换成容易被用户理解的语言与他们沟通。

(三)要注重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确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校保系统稳定运行。

过分强调现状,会走向保守,故步自封,不资源;过分强调先进技术又会脱离实际,在现实中难以驾驭。由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单靠学校自己的技术力量很难成功地实现信息化建设,并很可能半途而废,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物力和资金。目前,较为可行的一种建力、

设模式是与有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实现一种互利互惠的、共赢的开发建设方式。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必须立足于本校实际,认真分析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因素,转变思想观念,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制定好本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科的信息技术去整合高校间现有的教学、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有关资源,以实现资源管理,实现资源的统一的用户管理、

化、协调,从而创造新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划,采取合理的手段,坚决突破制约高校

和作用。现在高校一般设有如信息中心、能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带来的可利用

全体人员,上到学校领导,下到每个教师、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校务管理的优全体人员与。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

潜力,对学校实现教育发展的深化改革,学生,而且特别强调学校各级领导的参

的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程度。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因此,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严重滞后的瓶颈,为高校信息化的健康发提高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一是要提升教职人员信息化素养。学校应根据岗位和职能的不同,安排教职人员通过相关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和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二是加紧对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学生信息技能的训练。

(四)要走最适合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和建设模式。高校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和兄弟院校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学校自己原有的模式。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探索方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增国,李春兰,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建设原则.办公自动化[2]徐笑宇,黄磊.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3]蒋兴东.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与(高教职教),建设建议.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8.

[4]金明,康慧华,胡国兵.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式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甘肃科技纵横,2010.2.

[5].浅析高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商学院)

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形成一批素质过硬(综合月刊),2008.4.

篇2

目前,许昌市按照“政府引导,需求拉动,突出重点,统筹协同”的原则,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在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农业数据库和许昌农业信息网建设以及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数据库

许昌市以许昌农业信息网为平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数据库。截至目前,许昌农业信息网开通20个主栏目,99个二级子栏目,数据库5万条,浏览量60万人次。实现了国家、省、市及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以及30个其他相关网站的链接。2016年全市共各类农业信息(包括自采自编信息)1904条。

(二)积极拓展传播农业技术和涉农政策信息的渠道

一是开通了12316“三农”公益热线。据统计,该热线每月的电话咨询量达1000个,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回答有关涉农政策1500个。2016年,该热线共接到咨询电话13500个,解决技术等问题27000个。二是整合了“农信通”短信系统。该系统每月发送农业类短信20条,2016年共发送信息256条,有近5万人得到了农业技术、农产品价格、农资价格及实时信息服务。三是和许昌广播电台合办《金色田园》栏目,专家通过广播直接回答农民提问的有关问题。2016年,专家通过该栏目共回答技术类问题600个,解决了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四是积极组织许昌市农业专家与河南省农业厅及河南省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搞好互动合作,解答各类技术咨询,不断提升专家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农民群众的满意率达100%。五是组织人员收集编报《农业信息简报》,介绍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以及专家解读、农业动态等,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六是农业专家在许昌市农业信息中心随时接受农民、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上门咨询。

(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中的示范作用

一是长葛众品被认定为农业部首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在我们的积极争取和河南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众品食业有限公司于2013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首批40家“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之一。二是支持河南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蔬菜安全生产与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为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升许昌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许昌市农业信息中心帮助天和公司建成了“蔬菜安全生产与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该系统在蔬菜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市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2017年该系统正在进行“追溯系统”的升级,线路和软件以及总控室和电视墙信息显示屏正在规划准备建设中。建成后,通过安装的“温室娃娃”信息化系统,可以随时测出大棚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露点以及二氧化碳浓度,便于温室作物管理,及时掌握蔬菜管理和生长情况;同时,实现了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通过质量追溯系统生成的二维码,销售者、消费者、质量监管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终端,方便快捷地查阅该批蔬菜生产的地块、品种、种植日期、生产管理人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质量检测结果等相关信息,让广大消费者吃到管理标准、营养丰富、质量安全的蔬菜。三是在部分农技推广区域站建成了作物长势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许昌市农业信息中心在长葛市石象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了作物长势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在该区域河南豫粮集团流转土地的万亩方内设5个监控基站点,在有网络的情况下,能实时监测基站点所覆盖的区域内的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各个类型的传感器可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降雨量等农业参数信息,获取农作物实时的生长环境信息,所有基站测试点信息的获取、管理、动态显示和分析处理以直观的图表和曲线的方式通过网络终端机显示给用户,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作物远程诊断和农业调度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在河南省处于前列,但由于受农村基层设施、农民综合素质及农业产业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农业信息化工作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出现了农业信息网络设施不健全,缺少专业化的高素质信息服务人才,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等问题。017年第4期(上)

三、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全市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农村地区每百户的电脑拥有量仅为2.7台。这说明许昌市广大农村地区信息通信设施严重匮乏,互联网通信条件较差。同时,农村地区线路设施的缺乏以及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给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带来了困难。在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不懂计算机,更不会操作计算机,信息化意识相当淡薄。此外,由于农村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较差,农村地区通信线路、设施质量存在问题,信息传输稳定性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发改、工信等部门的支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争取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同时,要鼓励引导电信运营商、IT企业、工商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人才培训

许昌市农业系统中人员总量少,能够专门从事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高素质人才更少。同时,全市农业人才的分布呈现出“头重脚轻”的情况,基层农业信息化人才更为匮乏。要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分级分批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素质,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一是加大对农村基层信息员的培养力度,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对全市12316农业专家队伍,要登记造册,加强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农业专家的技术带动作用,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三)加强财政补贴,加大宣传力度,激发正常的信息需求

目前,许昌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信息化的应用积极性还不是很高。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者来说,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因此,政府要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以激发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宣传平台,宣传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信息意识,大力宣传展示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助农惠农的新成果,推广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在全市形成学习信息技术、重视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手段引导并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浓厚氛围。

(四)成立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

成立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部门联席协商制度,健全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规划。建立“资源整合,协作共享”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公益+市场”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四、展望

在未来的几年里,许昌市将建立起以物联网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为基础,以信息传输服务网络为载体,以精准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应急指挥为重点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探索上下畅通、反应敏捷、服务全面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加速传统农业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一)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完善农业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12316“三农”热线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农信通短信平台建设,为全市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便捷、高效率、高质量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完善许昌农业信息网建设,不断调整网站结构及栏目以适应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其发展成集农业新闻、农技推广、市场行情、政策法规、农业数据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力争将许昌农业信息网打造成为全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平台。

(二)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引导一批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生产操作进行智能监控,提高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利用信息技术在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重点支持河南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健全升级“天和蔬菜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鼓励、扶持长葛瑞之源农业有限公司、襄城县众生源农业有限公司、河南金卡特有限公司等开展农业物联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逐步在全市建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应用基地。

篇3

自人类从事生产活动起,就有了储存和搬运活动,可以说物流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然而,直至上世纪60年代,尽管生产工具的进步彻底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但物流仍局限于表面的“储平余缺、运通有无”的低水平状态,显然,不会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自工业革命以来,延续了数百年的疏忽。那么是什么一直在阻碍着现代物流理论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呢?鲍尔索克斯在其著作《物流管理》中清晰地指出,在计算机技术可以广泛使用之前,没有理由认为物流的各种功能能够被综合,或者这种交叉功能的综合会提高整体性能。可见,物流的发展与信息及其技术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

现代物流的根本宗旨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并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现代物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分业界限,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起对企业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整体上完成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和运营,将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某种角度上讲,现代物流就是传统物流的信息化,即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务进行优化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之目的。

一、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距离物流信息化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从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结果看,我国只有39%的物流供给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说明我国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这种现状无法满足物流市场的竞争,但是追赶的脚步却从未停歇过。进入21世纪后,我国物流市场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发展,物流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呈现出以下特点:

1.需求仍以作业控制为主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物流信息化的需求仍以作业控制为主,即在规范流程中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建立决策、控制依赖于信息的机制。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较低的需求层面,即要用较少量的投资,解决业务各流程的信息化问题,建立决策要依赖信息的机制,其别是将财务核算深入到各业务环节中去。此类需求是市场的主体,占80%以上。少部分基础较好的企业已经进入了较高层面的需求,即优化流程设计和运行操作。这样的企业应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机制,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可以为流程再造提供制度保证和数据基础。此类需求占有的市场份额虽然还不大,但增长比较快。而真正进入供应链管理这种最高需求层面的企业目前还是凤毛麟角。

2.信息化意识提高,整体规划能力较低

近年来,我国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对物流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信息是物流的灵魂”已得到我国各行各业的广泛认同,各类企业呈现出开发物流信息平台、应用综合性或专业化物流信息系统的态势。2004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等九部委联合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将发展物流信息化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也已经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之中,并进一步加大了对物流信息化的投资力度。但是,物流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能力较低,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深。我国在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上尚未形成体系,标准化工作发展缓慢;同时,物流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未来发展也缺乏规划,缺乏覆盖整个企业的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统,目前真正去搞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寥寥无几。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达94.3%的物流企业内部使用了管理软件,81.4%的物流企业拥有自己的外部网站,企业大部分已应用相关的“物流管理软件”,但这些软件相对简单,大部分只是整个物流环节的一小部分,如车辆管理软件、库存管理软件、票据管理软件等,很少有企业实现了整个物流过程的信息管理,仅有14.3%的用户对自己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规划。这说明物流企业由于本身不成熟等原因,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用户对自己的信息化需求并不了解,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结果导致“信息孤岛”现象非常严重。

3.建设步伐加快,整体应用水平较低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物流行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而物流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也相应提高,建设步伐持续加快。但是不得不承认,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物流信息化整体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很低。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应用范围有限,如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实用的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PS/GIS和EDI技术在我国物流企业的应用不够理想。同时,立体仓库、自动导向车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不多。另一方面,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生产环节的渗入层次较低,如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其网站的功能仍以企业形象宣传等基础应用为主,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事实上,目前较低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物流业迫切需要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4.缺乏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人才

现代物流作业过程环节多而复杂,物流信息量大,还具有不确定性、难以捕捉的特点,因而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因此现代物流企业应属于人才密集型企业。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物流企业缺乏这种既熟悉现代物流信息化运作规律,又懂得生产管理的专业人才。

二、物流信息化的意义

1.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物流信息化首先要对物流活动中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信息共享将超越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部门的边界、企业的边界,使得供应链上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根据充分的信息来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市场定位,进行规范化的运作。

2.流资源的整合

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物流的很多技术手段是停留在设施能力和设施水平的提高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特别是供应链形成以后,更重要的不是单一的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资源整合到一起,来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也就是说,信息处理的能力和信息管理的能力决定了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决定了对顾客提供高效率高水平服务的能力。

3.多重价值的实现

(1)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与普通的制造类企业不同,物流企业的业务承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体现出很强的非计划性。在项目接单后,又体现出极强的计划性,即整个项目必须遵循作业规范,一丝不苟地按规范执行,信息管理能力最直接地体现着一个现代物流企业的项目实施水平。任何一个物流企业随着业务的发展,一方面信息流涉及的领域和地域不断扩大,而另一方面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对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企业落后的信息管理手段与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

(2)体现在物流企业的经营需要。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逐渐开始注重服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要素就是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客户需求信息获取、支持、反馈和交易的电子化;实现售后服务的自动化和长期化,从而保证长期而稳定的客户资源和利润空间。现代物流企业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向客户提供及时快速的仓储、配送等专业服务和实时的货物跟踪服务等个性化信息咨询服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3)体现在物流企业物流合理化、物流效率的提高。物流信息化使物流企业接受订货和发出订货更为省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并防止发货、配送出现差错;使库存适量化,提高了资金利用率;缩短了从接受订货到发货的时间,提高订单处理的精度,提高搬运作业效率和运输效率;使物流合理化——物流一体化系统成为可能,而物流一体化系统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

三、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快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首先,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应该相互衔接;其次,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及行业法规,协助行业制定物流的标准化工作,如物品编码的标准化,物流作业中使用的设备、包装、运输、装卸工具、托盘等的标准化,特别是物流信息标准化,都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督促;再次,需要政府多渠道地调动各方面的资金,提供资金、税收方面的扶持,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尽快实现高速信息网与企业的互联互通。

2.构建多功能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具有跨行业、跨地域、开发性好等诸多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力支撑。我国要发展现代物流,抓住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必须加强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物流配送管理系统,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企业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利用其庞大的资料库以及开放性的商务功能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交流、、业务交易等信息化管理。可以说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企业信息化的捷径。

3.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的精髓是以信息代替库存,以供应链作为库房,实现物流的敏捷配送。信息化库存是依靠供应链一体化优势使产品开发、材料采购、生产计划、寻找供应商和生产商、融资、制造控制、包装、运输等在同一时间并行运作,从而使原材料能够准时送到加工厂,产品能够准时送到销售点,顾客能够便捷地购买到所需要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虽没有建立庞大的库存体系,但是信息化库存却使物流更具敏捷性,从而节约物流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

4.实施ERP项目

ERP是英文Enterp 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其功能核心是将企业人力、资金、信息、物料、设备、时间、方法等各方面资源充分调动和平衡。ERP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一种供应链的管理思想。通过项目的实施,可将企业的管理与信息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为指导、以信息化网络为支撑、以实施ERP为基础的管理体系。ERP是实现企业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必经之路,只有实施信息化管理,才可以杜绝企业管理中的随意性和过多的长官意识。

5.打破传统运行模式,开发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它利用各种信息进行实时、集中、统一的管理,实现信息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与协调。其总体目标就在于从企业的商流和由商流引发的物流中提取与物流相关的信息,进行存储、处理、汇总、分析和流程控制,从而得到提炼的、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信息,一方面服务于物流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需要;另一方面服务于客户的需要。因此,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能够打破传统的运行模式,实现对企业资源的管理,实现对企业内外业务的支持,并能提供部分决策支持。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有多种方式,如购买成熟的操作软件、委托开发、与开发单位合作或独立开发,企业可根据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开发方式。

6.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普及信息化知识

篇4

1.以会计学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

2.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全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重组会计流程,实现人、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等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3.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能更好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4.会计信息收集、提供、处理、比较多元化。通过信息接口,可以收集来自单位内外的各类相关信息;可以根据需要提供任一会计期间多种形式的会计信息,运用复杂的数字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比较和决策。

5.实时采集和处理会计信息。不论内部数据,还是外部数据,可以实时采集并进行相应的分类、汇总、计算、分析,实时主动的反映单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二)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关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很多学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基于其以上特征,可以将其概括为:依据会计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对高校的会计业务流程与会计处理流程进行整合,形成高度契合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时反映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时准确地向校内外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一系列过程的总称。

二、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初步实现了制单、记账及报表生成的“会计电算化”,将广大会计人员从烦琐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但不能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它距离会计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不能全面地涵盖会计信息化实质和内容,最多只能说是处于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一旦单位建立了计算机处理账务的系统,开始利用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出具报表,我们即可认为该单位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即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将会计与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组成的新型系统,它较会计电算化为更高层次的系统,是一个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运用综合知识与技术处理信息的系统,更多强调的是会计输出结果的增值性,侧重的是单位内外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二)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财务部门已经建成了自己的财务局域网络,包括预算管理系统、账务处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系统等,有的学校还开通了网上查询、网上预约报账、网上缴费等功能,使校园网内的用户可以通过身份验证后查询自己的相关信息和办理业务,方便教职员工的工资查询,学生的学费缴纳和奖助学金发放等,可以说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距离真正的实现高校会计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依靠行业协商一致的标准才能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并提高效率。只有在统一标准下产生的会计信息,才有可能被更快捷地采集、汇总和运用,才具有更高的可比性,提高信息的共享性和利用率,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准确的判断。我国的会计软件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软件数量众多,但标准不统一、平台各异、软件之间没有统一接口,进行数据通讯和转换等缺乏统一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和应用的发展,软件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迫在眉睫。其次,校内各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各自为政,缺乏通用接口。信息不能共享利用,需要数据利用只能通过纸质文件或电子文档进行传递,相同的信息需要不同部门的重复输入,造成资源的利用率极低,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信息出错的概率,限制了会计信息化系统功能的发挥。

(三)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对外不能和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税务、银行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对内不能与校内其他部门和师生进行及时沟通,不能与非财务信息及时交流共享。高校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的管理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一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无法满足管理部门和校内各部门对相关财务信息的需求。这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实现与校内外其他管理系统的整合,建立财务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彼此共享信息资源。

(四)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存在着极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形成了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在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短期内不可能全面实现。要实现会计全面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宏大工程,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导致和加剧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技术应用的不平衡。从区域来讲,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会计信息化水平普遍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行政隶属关系来讲,部委高校会计信息化水平高于一般地方院校,公办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一般高于民办高校。

三、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化理念

理念决定发展,会计信息化理念对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引作用。会计信息化理念是:以会计目标为基础,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将服务、管理、决策融为一体,向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而有用的会计信息。可靠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内容真实、资料可靠、数字准确,能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无误的决策。有用必须满足三个方面:一是能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各项经济政策提供有用信息;二是能为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供有用信息;三是为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信息。

(二)着力构建高校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标准是指,为在会计信息化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关于会计信息化活动或活动结果的规则、导则和特征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它是对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是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活动的结果。会计信息化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构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2011年,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会信标委”)成立,其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制定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化标准。要求会信标委应于2012年拿出中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然后制定各项具体标准,稳步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全面而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由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当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造成目前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要么照搬国外模式,要么依据需求自行建设,难免会多走弯路和造成巨大浪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前提,高校人才云集,所执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较企业会计制度而言相对简单,且具有良好的会计信息化基础,可以率先开展高校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标准化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管理系统的无缝衔接

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大多局限于财务部门,与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实现共享或共享不充分,难以发挥协同管理作用。首先,完成财务系统与自身各业务子系统的缝衔衔接。比如:账务系统与预算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财务信息查询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公积金管理系统等的有效衔接,这样不仅会减少数据输入的出错率,同时也会大幅度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信息的加工和分析上来。其次,部门协作,共同建设,实现与人事、教务、学生、资产、后勤等管理部门系统之间直接的数据传递。建立通用接口,实现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资源的价值和效率。再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网上预约报账,即采用网上提交报销单据、自助生成打印报销单、自动生成报销凭证、现场提交报销内容、完成报销业务的工作流程,实现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积极拓展“银校互联”平台的建设,实现无现金报账、电子转账等基于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的开展,使资金结算更加便捷、安全,资金的监控更加有效。

(四)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培养和选拔一支既精通会计,又熟悉技术,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1.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在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同时,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财务数字信息较传统手工会计资料更容易被篡改或泄密,其舞弊的隐蔽性也更大,因此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较高的道德水平。

2.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会计业务素质、计算机操作能力、数据库及编程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多数会计人员往往除了熟悉财务软件、计算机操作外,对其他的业务技能掌握甚少;大多数计算机专业人员又对会计知识比较缺乏,不能很好的解决和处理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和满足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

3.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利用网络收集、处理、存储到传输使用数据的整体。需要熟练地掌握信息处理技术分析会计信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欠缺,就可能造成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影响整个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篇5

从社会环境来说,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以金融为中心,金融市场是否安稳的发展对于经济和国民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而金融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最具高风险的投资,同时又兼具高收益的特征,因此吸引许多人对证券市场的投资,这对于证券公司如何做好内部审计是一个难题。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来说,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享受着各种各样便利的资源,证券公司的内部审计能否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对于促进审计的信息化发展也是一大挑战。所以,我们就从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和信息化等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一、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国内的证券行业无疑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充分的行业之一,证券公司的信息化程度特别高,其中内部审计信息化对防范和化解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方面,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内部审计就是其中一道重要的防线。证券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自营业务亏损的市场风险、操作失误带来的操作风险、交易对方不履行与公司的合约而带来的信用风险、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而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是对公司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可以防范和化解风险,加强内部控制,保障证券公司长期稳定发展。在证券公司整体信息化的新时期,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必要性。

二、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高,管理观念上出现偏差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许多传统的行业改变思维,在狭路逢生中获得新生。因此,越来越多的经理人重视IT产业的发展,推出许多战略性的计划。对于证券行业也不例外。企业负责人把大多的精力投身于各项业务的发展与创新,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出现了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审计业务的内容、数据繁杂,缺乏整体的统筹等问题。在审计系统软件的建设中,由于受到物质方面的局限,只能通过现有的软件,甚至是手工进行工作,跟不上IT技术的迅速发展的步伐,在原地停滞不前。

(二)在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立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当今信息化发展如此之快,内部审计协会对于证券行业的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发展还没有出台一份正式的审计规范。就目前而言,内部审计信息化还没有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从公司的组织管理层方面来说,虽然企业管理人员拥有发展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想法,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难题,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他们对此的做法更多的是建设口号,虽然喊得热血沸腾,但是,一旦落实在具体的事件上,就不见有任何有效的举措。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个尴尬的局面,就是目前人才市场上缺乏综合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兼具审计知识同时还要对计算机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人才难题始终是制约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公司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可能还会出现新的审计风险。数据对于证券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数据的保密性是证券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一个发展的弊端就是会面临信息安全性的问题。如何在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维护证券业务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是阻碍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一道把门关。

三、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现状

(一)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

证券公司十分的重视信息化的发展,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证券行业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实践中,利用计算机领域云计算、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新的计算机技术的革新,与证券公司的业务情况相结合,由传统的“电子化”模式转化为“信息化”的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证券公司的业务数据难题。证券公司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建立了证券的客户交易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实用的软件系统,实现了证券企业运转各个环节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风险的发生。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在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普及率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宽。在医疗、娱乐、体育等事业的建设上应用十分的广泛。在财经应用方面,会计逐渐改变传统的记账方式,开始了信息化的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发展、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也渐渐由单一的单机记账方式转向网络系统的管理,各项业务的开展也通过网络展开,逐渐朝无纸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国家也在不断的推广和支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一些如电力、保险等行业开始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试点,以宁夏电力公司的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来说,内部审计发展依托于中电普华信息公司开发的一体化审计的综合管理系统和审计作业两个大的平台,通过审计软件的应用,更加科学的进行内部审计的编制,提高现代审计的工作效率。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电力公司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网络系统建设出现了雏形,一体化审计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组建和完善了财务的收支网络,还加强了金融机构、税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是重视内部审计的办公环境,提升了硬件设备的配置。为了推动信息化的发展,配备了配置较高的电脑设备,提高办公的效率。还有一方面是在对审计软件系统的开发上有了进展,审计的作业辅助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和企业EPR相配合,推动了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李金华作为一个审计长,他曾经在不同场合的重要演讲上,多次强调了“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审计系统一场深刻的革命,是未来审计的主要手段,是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不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我们将失去审计资格”。我们可以深刻的认识的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首先需要与企业资源计划(EPR,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协调一致。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证券公司的发展走向了智能化,包括了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elec⁃tronicdataprocessingsystem),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supportsys⁃tem)信息资源管理(IRM,informationresourcemanagement)等多个系统的应用。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与企业的应用系统高度协同,实现数据采集、交换的无阻碍性,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证券业务发生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更好的实现数据的分类和筛选,形成一个有用的信息,这就急需借助于新兴的IT技术的发展。将利用IT技术实现审计数据的采集、记录和审核的一体化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证券公司审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将先进技术真正的运用到审计工作中,会大大的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唯有观念的不断更新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个真正的前行者。转变审计办公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审计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在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改造传统的审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内部审计的转型,推动内部审计的现代化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显然已经不是对传统的审计业务的简单扩展,信息技术如今已经成为企业最具有价值的一项资产。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更要落实基础实施到位。

参考文献:

[1]焦学文.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J].审计&理财,2014,05:44-46

[2]汪军.国内外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与趋势比较[J].职业圈,2007,06:12-13

篇6

收稿日期:20130521

作者简介:王 轲(1989—),男,山东聊城人,硕士,主要从事林业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03702

1 引言

目前,我国林业已经进入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新时期,为了完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促进林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我国的现代林业建设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的主题、旗帜和方向[1],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林业信息化是推进林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引领林业现代化方向的导航仪,在现代林业发展中起着明显的支撑作用,是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绿色增长的战略选择。

塘沽位于天津市东部,东临渤海,地跨海河两岸,地势低洼平坦,地下水位高,土壤为灰褐色淤泥质粘土,含盐量高,属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塘沽辖区现有林地面积8万余亩,主要分布在塘沽城区的特用林及郊区的防护林和经济林。目前塘沽林业部门正按照天津滨海新区政府的要求,以全面实现林业信息化为目标,结合塘沽林业的具体现状,逐渐扩大和推广信息技术在林业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为构建滨海新区信息林业、“3S”系统监测技术等现代林业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塘沽林业信息化应用技术发展现况

为提高塘沽林业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林业现代化发展,近年来,滨海新区农业局高度重视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增加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基础设施方面,塘沽林业部门还未设立远程监控系统,缺乏与之配套的设备设施,只简单的配置了8台计算机设备,并连接了互联网,设立了专门的电子邮箱,向上级单位的工作信息和文件图表的报送传输。在业务系统应用方面,使用了全国木材运输证和木材运输管理系统、植物检疫证系统、国家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疫情监测系统、天津公共机构能耗统计系统等。

3 塘沽林业化信息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塘沽林业部门没有专门和完善的信息化机构,信息化人才队伍不健全,缺少具有现代林业信息技术的人才,远程监控体系和数字林业刚刚起步,相关的技术开发和系统维护技术不够硬;此外,资金投入的短缺成为塘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限制因素之一,从而导致了网络基础设备老化,网络体系不完整,运行维护跟不上,信息安全防范不够等问题。

4 塘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未来几年,塘沽林业工作站将以“3S”信息技术为依托,逐步建立起森林植物检疫体系远程监控系统、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系统、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等,从而建立起功能齐备、高效便捷、互通共享从宏观采集到微观处理的现代林业信息化系统,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为塘沽林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4.1 森林植物检疫体系

植物检疫是一项为了控制病、虫、草害的行政性措施,有利于保障农业、林业的生产安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农林产品的贸易利益等[2]。为了有效防范和抵御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更好的做好植物检疫工作,塘沽林业工作站将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准备利用3年的时间,建立起植物检疫中心综合管理区和植物检疫除害处理基地,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中心区与除害基地的远程监控和信息传输,从而提高本站的调运木材内检率、苗木调运检疫率以及出省木材除害处理率等。

4.2 数字化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系统

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是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利用“3S”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使林业主管部门在宏观上掌握林业分布情况的同时,还能在微观上及时的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3],高效的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目前关于“3S”技术在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应用已有一些研究,戴前石等[4]首次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到林地变化监测中来;牟怀义[10]应用资源数据的图形与数据库结合查询,分析了森林资源变化,并分析研究了这种变化对林业生成未来发展的影响;龙新毛等[5]利用MAP-GIS建立了湖南省森林分布的图形及属性数据库;王永国等[6]利用GIS和RS技术进行了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的设计,并完成了吉林省和龙市二类清查小班信息的更新。

在森林资源调查方面,“3S”技术很好的克服了传统调查方法的周期长、实时性差等缺陷,并且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精准度。侯晓巍等利用“3S”技术在2010年辅助完成了宁夏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遥感判读任务,在更新了数据库的同时也完成了各类林业专题图的绘制[7];甘桂春[8]综合利用3S技术建立了能与图形数据库互查的属性数据库,实现了贵州省遥感样地的计算机管理,提高了贵州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监测精度。

塘沽林业将在几年内建立起以“3S”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林业信息系统,形成现代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森林资源调查的精度,降低调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实现信息内容、信息存储以及信息传递的数字化、规划化和系统化,从而提高塘沽林业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

4.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塘沽林业工作站的重要工作之一,传统的病虫害监测方法实时性较差,且不易进行大范围的宏观动态监测,因此该站将建立基于“3S”技术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

该体系可实现该站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有效的预测预报、灾情监测以及损失估算等,通过“3S”技术提供的预测预报信息,及时制定合理的有害生物治理方案,从而将由有害生物造成的林业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可以通过“3S”技术,在林业监测管理中建立长期的防灾减灾机制,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4 建设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

为了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塘沽林业工作站将加强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同时适当引进人才,壮大专业队伍,改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9],造就各层次林业信息化人才。

5 结语

塘沽的林业信息化建设只是刚刚起步,发展道路还很艰难,林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会很多。因此要把握好我国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布局,结合塘沽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培养高质量林业信息技术人才,提高林业生产力,加快林业信息化的建设,确保林业生态安全和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治邦.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现代林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9-09-03].http:///Zhuanei Action do?dispatch=contene/id=266221/nane=ly60.

[2] 王学江,田锡珍,李文晋.植物检疫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942,1026.

[3] 廖永华.基于“3S”技术的森林资源监测[J].科技与生活,2011(14):91~92.

[4] 戴前石,谭宽祥,郑 红.卫星遥感技术在林地变化监测中的应用[J].林业资源管理,2000(2):57~59.

[5] 龙新毛,刘放光.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森林分布图制作的初步分析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6(6):57~63.

[6] 王永国,冯仲科,苗 婕,等.基于小班信息GIS更新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2,37(1):1~6.

[7] 侯晓巍.3S技术在宁夏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的应用[J].山西林业科技,2011(6):57~59.

篇7

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对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学校教育的发展,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并需要我们探索科学的解决措施。研究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小学教学信息化管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积极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确保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要管理数量庞大的学生和教师,教学管理工作十分复杂。而传统的教学管理只重视学生对学校命令的服从,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实现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质量,而且能够创新管理方法,加强对学生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效管理。因此,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各中小学积极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管理。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及信息化教学管理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加强重视,并积极探索科学的解决措施。11.学校缺乏重视部分中小学领导缺乏对信息化教学管理的重视,不能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管理对学校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由于部分中小学领导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教育,导致他们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不高,无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管理,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另外,有些中小学领导虽然能够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重重困难,缺乏对教学管理的投入和研究,导致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22.教学管理软件不合理目前,中小学教学管理软件复杂多样,缺乏统一的标准,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并且,大多数中小学教学管理软件是商业软件,虽然具有很多功能,适应性较强,但是,这些软件的开发周期长,价格高,很多学校没有购买能力,导致教学管理软件使用率不高。同时,多功能、适应性强的教学管理软件的使用标准与学校实际情况不符,导致教学管理软件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33.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由于受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仍固守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无法接受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有些教学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信息知识,缺乏信息技能,不能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另外,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缺乏信息素养,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缺乏信息筛选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及信息分析能力,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

三、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11.更更新管理思想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不仅需要教学管理人员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应积极更新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为此,学校应积极宣传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全校师生对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认识,获得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支持。同时,教学管理人员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集中教师和学生智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22.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首先,应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使教学管理人员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管理。为此,学校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指导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信息技能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其次,学校应不断更新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积极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最后,应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按照职业道德标准开展教学管理活动。33.完善教学管理软件首先,中小学应积极选择适合本校使用的教学管理软件,提高教学管理软件的使用效率,促进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为此,学校在使用教学管理软件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本校的消费能力和本校的实际管理状况选择教学管理软件的功能,寻找一款最适合自己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软件;其次,学校应积极重视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工作,积极引进并组织技术人才开发教学管理工作软件,以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及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现状为技术开发依据,提高教学管理软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4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共享成为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步骤。而实现资源共享需要中小学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互联网设备,办理互联网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同时,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购买信息化教学管理配套设施,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载体。另外,学校应做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提高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延长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促进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

四、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方式,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学校缺乏重视、教学管理软件不合理、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为解决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中小学应积极更新管理思想,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完善教学管理软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而且对中小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智虎,王杭州.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报,2008,(03):68-71.

篇8

2取得的成效

2.1管理机构的建立

健全领导机构。1998年建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民宗局、科技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南涧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领导小组;2007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下设独立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和实施;2011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局信息中心,核事业编制3人;同时,对相关信息化工作机构和人员进行了整合。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订了《南涧县农业宣传信息考评奖励办法》、《机房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信息安全责任制度》、《移动存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人、工作细化到人、量化考核落实到人。通过具体措施将农业信息的采编发、后台维护、网络安全、信息设备管理等纳入年度考核,保证了信息化工作正常运转。

2.3办公条件改善

一是实现了互联网办公,县农业局与中国电信租用10M光纤,下属11家单位全部开通上网业务,通过互联网开展信息工作;组建本单位局域网,实现打印和文件共享。二是加强基础建设,硬件不断充实和更新,建成简易机房1间,服务器3台、路由交接设备8套、电脑104台套等,推荐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及软件。三是实现信息专职人员可以异地无线办公,县农业局机关实现人均配置1套台式电脑、每个股室1台打印机、1台照相机等,极大地方便了信息工作的开展。

2.4工作经费落实

至2012年底,各级财政和项目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83.14万元,其中,电脑农业专项经费271万元,“数字乡村”工程投入86.14万元,农业信息网等综合投入26万元。

3主要做法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争取经费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工作。通过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南涧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我县每年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容,纳入年度农业工作任务进行考核,与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设备维护更新、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统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完善机构,强化培训,整合资源

完善和稳定工作机构,抓好人员培训,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由县农业局长挂帅,县级信息中心有专职3人、兼职2人,局属各单位兼职1~3人,每乡镇有专兼职1人以上,县级每年以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为主,乡镇以培养和稳定工作人员为主。近年来,先后选派44名骨干人员参加省州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学习,县级组织13期培训班,学员400多人次,现有专兼职信息员20多人。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熟悉,勤奋敬业的信息骨干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县的农业信息工作队伍。工作中,结合电脑农业、数字乡村、三电合一、金农工程、三农通涉农短信服务、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建设等,整合了农业信息化的办公硬件、人员配置,有效减少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入,节约资源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3.3突出重点,为民着想,创新服务

网站建设管理和配套服务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方式之一,我县本着明确网站平台上移,服务点下延,建设内容不拘形式,力求实效的整体思路,先后建设了南涧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电脑农业网等。围绕农民如何增收这条主线,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展网站的服务面。一是加强在百度、新浪、谷歌等知名网站的宣传,提高网站影响力和点击率;2012年共网站农业信息732条、图片590张、附件18个,农网累计访问量142万多次,独立IP访问量78万多次,获年度全省县级综合排名第22位。在专家系统、电脑农业、科技信息、自然资源、农副产品、民族事务、招商引资、数据查询、工作快讯等栏目上进行了对内对外宣传,大大促成了农产品外销,特别是茶叶产品的网络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服务效果。二是设立乡镇信息服务场所,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无偿接待群众上网查询农业资料、产品信息,不仅满足群众需求,还提高了农民素质、更新了观念,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把信息入户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任务,以激励机制推进信息化工作。三是与茶厂、协会、经纪人等合作,辅助农业发展,开展资源交流和宣传等,农副产品信息每周更新1期,利用网络宣传农业工作每年80条以上,向农民提供咨询120次以上。通过网站建设,从中也找到了一条符合南涧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广模式,农业网络工作在逐渐形成,农业技术人员在电脑上进行信息获取,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网上推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用水平整体上还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也不适应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节奏;部分领导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技术人员不足不够稳定,广大农民上网有困难,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和范围有限。

篇9

近年来,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业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湖北农业信息网牵头,串联起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专家队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及村组信息服务站点组成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技术不断深化。以物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

2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政策引导与统一规划

作为一个交叉行业,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还处在不成熟阶段,缺乏对农业信息化整体、系统的政策引导、支撑,缺少对农业信息产品、技术、服务等的标准规范,导致整个行业发展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各地农业信息化大都由当地农业部门牵头推进实施,但信息基础设施掌握在经信部门、网络运营商手中,大量涉农信息资源又分散在土地、规划、水利、科技、商务、民政等众多部门,这样一来,不仅限制了基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导致了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2 人才培养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湖北省农民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联系实际不紧密的问题,原有从业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从事农业信息化管理和开发、运维、农产品电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看,在农村地区,还有近5%的行政村没有通网络宽带,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互联网终端服务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业信息传播在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法实现,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和提升。

2.3 缺乏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

虽然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步获得社会共识,但是无论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是相关科学研究多偏重概念,导致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度低。农业信息化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受到当前行业各部门之间的话语权争夺和利益分配机制制约,信息传输的“三网融合”推进缓慢;信息服务站点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持续化的服务更多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自我独立发展能力不强;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3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3.1 农技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

通过采集和整理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运作,进一步提升农技信息服务水平。围绕湖北省的农业生产特色,建立农业信息资源采集标准、网络交换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在农业信息标准支持下,建设省市各级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并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向社会,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部门服务职能在区域中的本地化、实用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技服务信息化,实现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

3.2 农业电子商务广泛推进

通过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提升农业经营效率。选择支持一批农业生产稳定、有特色的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与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对接或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营销,减少流通环节损耗、实现生产与消费透明、双向互惠共赢。通过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的信息化改造,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鼓励农产品经营主体走进城市社区、建立微商网络,通过建立社区微商规范,保证各类农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平交易,促进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篇10

信息对农产品物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影响越来越直接。随着新疆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新疆经济的增长势头迅猛。传统观念下的农产品供应概念已经不再适应农产品供应的紧张局面,而农产品流通不畅日益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大力发展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势在必行。

一、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模式是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供应链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经销商通过信息平台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各个环节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农产品物流不仅包括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链,而且包括信息链、资金链,农产品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然而,现阶段,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成为制约新疆农产品经济的瓶颈,农产品不能做到货畅其流,及时高效地进入市场,农民收入难以提高,消费者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农产品市场主体多元化、程度低。在整个农产品销售系统中,农民应该是农产品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然而,目前农民却很难真正承担起农产品市场经济发展主体的角色。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的农产品交易方式和经营规模。新疆大部分农产品中介组织依赖性比较强,流通和信息功能比较弱。同时,在获取及时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信息,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标准并获得相应的指导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

(二)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新疆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首先,新疆的许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与内地和国外相比还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的农产品向外运输。其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设施很落后。最后,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新疆农产品中有许多是鲜活产品,对于时间的要求很高,因此要保持高质量的农产品就必须保证运输快捷,而目前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没有满足农产品物流的运输要求,致使农产品运输成本偏高。

(三)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与其他行业相比,物流起步较晚,农产品物流的总体信息化程度滞后,农业信息化网络不健全,农村的信息队伍并未真正建立起来,无法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资源供销、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不能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的产品市场信息时效性差,信息质量不高。无法真正起到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功能,使农民获取信息难度加大,成本过高,收益过低。

(四)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是最富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拥有一批数量充裕、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信息人才队伍,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重要前提。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产品流通费用,提高农产品流动效率,降低损耗,规避一些市场风险。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不仅要对农产品物流进行合理规划、设计、管理,有效控制,以及成本核算,专业的物流人员还要运用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物流实践经验来完成。而新疆目前农产品物流发展较为落后,专业人员还未成长起来,严重阻碍了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二、加快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当前,从世界各国物流水平来看,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下面结合新疆具体情况,对加快发展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相对较大的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物流业的基本要求。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交通、通讯、道路、储运、仓储设施等。在加强农产品开发生产的同时,要重视规划和发展农业物流基地、园区、中心、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的建设。

(二)增强现代农业物流意识。在现代农业物流方面,应通过教育、培训,来增强农民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市场经济观念,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提高农民素质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切实转变单一运输经营的观念,彻底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运用系统优化原理、最小总成本方法、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方法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大对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当前要着力抓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两个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信息服务和管理人员的信息质量意识、信息商品意识、信息产业意识,加快建立一支能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信息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农村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高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广大农民及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信息意识和文化素质,把当地农村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与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农村科技工作相结合,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通过宣传、授课等多种手段、多种形式,进行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和相关的培训。

(四)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的灵魂是信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把农产品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并及时传递给农民,引导他们按照市场的需求从事生产经营,避免因信息不灵而导致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五)强化政府在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中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政府要在这方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提供服务职能。重点扶持本地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把农业信息工作当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来对待。

新疆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地位尤其重要。要建设新农村,新疆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制约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人才、信息化程度、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化程度、物流技术等都是影响新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从宏观政策、流通体制等方面入手,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11

物流信息化是指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分析、控制物流信息和信息流来管理和控制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提高物流运作的自动化程度,达到合理配置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有较快发,90年代进入普及及应用阶段,到目前为止发展迅速,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很远。因此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美国、日本和欧盟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1)美国。美国的物流企业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发达的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做法有:第一,条形码技术和无线射频技术被广泛应用,提高了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第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实现订单录入、跟踪和结算等业务的无纸化处理;第三,广泛采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以提高运输和仓储效率,降低了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其竞争力。(2)日本。第一,物流领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日本的物流领域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第二,日本政府着手物流信息系统的技术升级。日本政府为了确保综合物流信息化政策得到实施,建立了一套政策推进体制,确保地方政府、物流企业、货主都能合作实施信息化政策。日本政府推出的政策有:一是物流系统信息化:进出港口都采用EDI实现手续的无纸化;二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化:集装箱和托盘的信息化整合;三是改善其他信息技术开发惯例。第三,注重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日本实施物流标准化实现了企业间的无纸化沟通,避免了操作失误,有助于构建畅通高效的供应链。(3)欧盟。欧洲各国在物流信息技术方面不仅实现了企业内部标准化,还实现了欧洲市场的标准化。欧盟各国采用了一些协调政策来推进共享化和通用化。具体做法有:第一,对物流设施和装备制定通用性标准,如车辆承载标准、安全标准、统一托盘标准等;第二,对环境和安全制定强制性标准,如综合环境责任法等;第三,承认行业协会制定的物流服务行业标准,如物流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物流用语标准等。

二、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运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大。美国和日本的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都投入巨资,打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将EDI、条形码、GPS、GIS、无线射频技术等全面应用到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去。这样做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使物流企业运作效率大大提高,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于有利位置。物流企业大都采用了面向客户的自主开发模式,不但降低成本还满足了客户需求。(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我国企业大都没有把物流信息化放在战略高度,往往以满足企业内部需要为出发点,忽视了客户服务的建设。我们必须围绕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服务为核心不断完善物流信息化建设。(3)要将物流信息化应用到物流业务中去。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有效地将信息化应用到实际业务中去。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提高企业间信息沟通,降低信息化成本。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对物流信息化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由于企业缺少可靠的标准化物流软件,不敢大力投入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就存在自主开发起点低和周期长的问题。创造物流信息化环境,推进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将物流信息化应用到物流业务中去。(4)标准化建设是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物流活动涉及了铁路、航空、公路等多种运输模式,服务于电子、汽车、消费品等众多行业,因此在文件格式、编码、资料接口等方面实现标准化才能消除不同企业间的沟通信息障碍。美国行业歇会在条形码、信息交换接口等方面建立比较实用的标准,物流软件也融入了格式、流程等行业标准,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信息基础标准,不同信息系统的对接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加快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步伐必须首先推进统一的物流标准建设。

参考文献

篇12

1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概况

经过多年的累积效应,任丘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信息化体系已经基本的完善。全市19个乡镇(办事处)全部按“六个一”标准,成立了信息服务站。信息员已达到524人,农业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以及种养大户达到1800户。建立了一支从上到下完整农业信息队伍,形成了以农村信息员、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为一体的农业信息体系。

1.2 信息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一是涉农互联网网站较多。以市委的农业信息网为主导,各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农产品交易网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网站等。二是基本形成了电视有专栏、电话有专线.手机有短信、报纸有专版、电台有热线。

1.3 信息系统应用逐步加快。近几年,我市逐步应用了政府公文交换系统、信息公开、农情调度等信息系统。开展了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系统的应用和推广。

2 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任丘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目前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还是初级的、低水平的。

2.1 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各级领导对具体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不够了解。有的领导认为,虽然互联网、信息化很重要,但现在实施起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思想。

2.2 农业信息采集渠道不规范,采集方法欠科学。目前采集的农业信息准确性差,权威性不强,主要是因为信息采集渠道不合理、不规范。信息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3 农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主要服务于农业第一线的植保站、农技站等部门,资金的实力比较弱,内部人员的素质比较悬殊,管理服务部门不够健全,其中一些植保站、农技站根本没有给农民提供到有效的咨询与服务关于农业技术方面的,只是充当了买卖农药的“小卖部”。

2.4 农民的经济能力与信息意识影响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由于农民的收入比较低,通讯网络设备缺乏,而且农民在信息意识与信息的运用上的自觉能力差,导致农业的信息化水平的落后。如农村的电话装机率、微机装备率、计算机基本知识普及率、联网率、受大学教育人数等都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待于政府的资金投入和信息消费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

3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可使政府在宏观调控中,通过信息流动,使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在时间、空间及流量上取得同步协调,农业资源被合理地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上,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

3.1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三农”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具有双重性,如果运用得好就有可能为落后地区、落后产业超越先进提供很好的支撑,反之,差距将越来越大。虽然今年来看,我们的农业在信息体系建设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相比于发达的国家,在市场实际需求方面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应该加快建设农业信息体系的步伐。

3.2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现代农业实质上是市场化农业,也是信息农业。因为,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如何管理、如何买卖都离不开信息。而信息服务又不到位,所以农业生产经营者完全是靠自己的直觉与以往的经验来进行决策,以至于生产时造成了盲目性,最终导致农产品在市场价格上的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社会资源浪费巨大。

3.3 加快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

当前,任丘市广大农村正进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指导农民搞好结构调整,抓好市场问题是关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什么样的调整都必须有市场,才会产生效益。所以,只有完善农业信息的服务体系,尽量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通过信息来引导农民的自觉性了,从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4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主要通过制定相关的信息产业政策,对发展农业信息产业的意义、目标、发展重点等做出明确规定来实现。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解决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第二,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合理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方向,完善配套体系。

4.2 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只能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其次,政府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再次,信息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