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4: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设计的基本原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引言
当前,我国一直倡导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机械制造业中因机械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造成了大量的能源资源被浪费,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因而研究分析机械设计中节能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机械设计中节能设计的基本原理
机械设计中的节能设计主要以平衡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平衡节能原理即是机械设计中节能设计的基本原理。功率匹配节能、减小摩擦、动力源改进是机械节能设计的三个主要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在设计前,对机械在操作运行过程之中可能产生的能源消耗与浪费的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从设计中每一环节的细节着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节能的目的。
1.1动力源的节能设计原理
通常情况下一台机械设备的发动机就是其最主要的动力源。节能设计的动力源原理即是,在最大限度增加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发动机的输入功率。简单来说就是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尽可能地提升电能与热能、动能、势能等的转化率。在实际节能设计过程中,通常是从设备的启动与减速停止这两方面体现动力源的节能设计原理。例如,在设备的启停过程中,惯性会让准备停止的设备继续运行,而通过合理的设计将这部分动能存储起来,用于设备启动时的动力能源。
1.2减小摩擦的节能设计原理
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各设备之间会互相发生摩擦,造成动力源输出动力的损耗。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动力传送带、动力传送柱、齿轮等部件之间的摩擦,是节能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在节能设计中,通常利用表面光滑的构件组成设备的各连接部分,或是使用油、剂减少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摩擦带来的能源消耗问题。
1.3功率匹配的节能设计原理
机械设备的节能设计需遵循功率匹配的原理,即根据设备具体使用环境与情况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运行功率。例如,设计装卸工厂传送带的运行功率必然会远大于设计食品加工传送带的运行功率,同时在节能设计中,对设备进行功率档位的设计,也体现了功率匹配的节能原理。
2当前机械设计中造成能源浪费的原因
2.1节能设计理念缺乏
当前我国机械设计理念依然停留在如何最大限度提升和保证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益和生产能力上,机械设备的运转速度、负载能力、运行强度等是设计人员在机械设计过程优先考虑的因素,其次才是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而节能设计被完全忽略。甚至为满足设备性能的最大化,将设备能耗设计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2.2设计人员专业素质低
设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机械设备质量的优劣。当前,部分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滞后,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又对新的设计理念与设计知识抱有抵触心理,这使得机械设备的节能设计难以深入开展。同时,设计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这是由于大多数设计人员在设计前没有充分地考虑及考察设备在具体环境下的使用情况。
2.3技术水平偏低
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水平偏低的现实,制约了节能设计理念与思想的实现。即便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机械生产加工技术勉强实现设计中的节能构想或是直接引进国外节能机械设备,但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投入成本。因而许多企业宁愿继续使用高耗能的机械设备,也不愿花费额外成本引进节能技术或节能设备。
3实现我国机械设计中节能设计的方法
3.1选择绿色材料和环保型动力源
在设计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选材应优先考虑无污染、可回收、易处理的绿色环保材料。在动力源的选择尤其是发动机选择上,尽量选择污染排放小或无污染的环保型动力源。如今各种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洁净能源被不断地开发利用,设计过程中,在不影响机械设备运行效率的情况下,设计工作者应尽量选择环保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煤层气)作为设备的动力源。选用发动机可考虑环保型水冷增压发动机或是电控节能型发动机。
3.2电子控制系统
利用无线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组成的电子控制系统,对机械运行进行精确控制,实现节能的目的。在设计过程中,加入电子控制系统,对机械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智能终端根据设备运行的数据信息,控制设备在每个节点和时间段的功率输出,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3.3新技术的开发与引进
节能设计方案的实施离不开节能技术的支撑,我国应加大对节能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并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不能让技术发展水平限制了节能设计的发展。同时,设计工作者也应在设计方案中尝试引入更多的新型节能技术,激励和引导我国节能技术进步与发展。
4结语
除了学习和掌握现有的机械节能设计方法,还需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机械节能技术。同时我国机械节能设计技术与方法需与时俱进,顺应时展的潮流,以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短缺情况的出现。这些问题将会反作用到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如何妥善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重点。节能是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形式。加强对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的研究,才能够发挥出机械设计节能效果。机械设计节能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1 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
机械设计节能在动能方面的影响最为明显。传统机械设计主要考虑的是输出功率变化,特别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波动。机械设计节能对于设备加工精度与周期影响更为突出,在设备加工的时候,需要根据动能状况及时地进行能源回收或者转化。并且根据节能特点,做好设备调节系统动能变化,能够在最小范围之内完成能源的回收。输出力会根据节能状况进行调整。在不同运行环境中,机械设备输出力会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相同机械设备运行过程都会涉及到节能改善。在较短的时间内机械设备运行会产生较大的波动,这些波动出现的阻力都会影响到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并且会随着变化减小,节能的效果也会更加的明显。机械设备在运行的时候都会涉及到摩擦等阻力,调整零件精度或者的方式都能够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因此,在机械设计节能效果上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无用功的产生,对于节能原理要进行充分的总结,处理好动能、输出力以及无用功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设备情况进行机械设计节能的改进。通过对参数变化的研究,实现能源的有效节约。
2 机械设计节能的应用效果
2.1 人才培养与新技术的应用
机械设计节能涉及到很多多方面的知识,需要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人员才能够完成。专业人才是开展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研究的核心基础。针对这种情况要持续进行工作人员专业培训,这是实现机械设计节能必要条件。在实际技术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突破,并且要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机械设计节能水平的提升。
2.2 强化电子控制系统
电子控制系统对于提升机械设计节能效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电子控制系统能够对机械设计节能进行实时监控,做好机械设计节能控制工作,通过智能化系统对机械设计节能状况进行判断。有效地控制功率输出,并且避免消耗的进一步扩大。使机械设计节能效果达到最大优势。电子控制系统同时还能够对自身进行检测,发现其中存在的限制因素,有效地延长机械使用的寿命。
2.3 加工设备设计
工业生产机器主轴在运行中产生的波动很容易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个问题。需要利用机械设计节能技术在机器运转过程中加入转动惯量较大的飞轮,这样能够更好地起到调节波动的作用。能够将不均匀系数都调控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且保证机器能够正常的运转。在不均匀状态下的输入功率都会产生较大的能源消耗,并且输出与动能变化产生的数据会持续的叠加。机器运转中的转动惯量飞轮会根据初相位不同进行功率比较。在平衡理论下的机械运转数据差距也会变得更小。
2.4 升降机械设计
升降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升降机节能环保,就要在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下对升降机进行能源消耗控制。升降机械主要是大压力容器下驱动的设备移动,这样就能够实现机械在空中进行作业或者维修。升降机产生的消耗主要是来自于货物运输上升或者下降。高空机械作业都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动力与能量进行高度调整。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地开展高空作业。但是在实际工程作业中,机械设计节能原理会对升降机的结构与设计进行优化。最终将会实现能源的节约。比如,当曳引驱动机构和传统的升降机械以相同的速度提升质量相等的货物或者重物时,前者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升降机的平衡,减少升降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使得系统势能在最小范围内变化甚至维持常量。机械设计节能工作的开展需要处理好材料与动力源之间的关系选择。要将设计理念融入到升降机结构中,特别是要注重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电子控制系统能够更加突出升降机的自动性,并且会实时进行监控,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3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载体。可持续发展道路能够实现自然、资源、人类等方面的和谐统一。特别是工业生产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会实现节能减排。针对这种情况要强化机械设计节能效果,明确掌握全面的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通过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工业实践生产,这样能够实现成本投入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资源出现严重浪费,在根本上保o环境。对于构建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机械设计节能在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巨大作用。保证机电产品消耗得到控制,实现降低输入功率。
参考文献
[1]宫浩.浅谈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和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
2015,08.
[2]石建.关于机械设计加工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5,09.
[3]万仑仑.浅谈机械设计的发展方向[J].科学中国人,2015,18.
[4]石磊.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安全控制分析[J].科学家,2016,09.
[5]谈亮鸿.浅析食品机械设计与普通机械设计的对比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14.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并对世界园林产生过巨大影响。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园林学科新的历史使命。广泛地借鉴、利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将园林学科与其它新兴边缘学科接轨已势在必行。
1.基本要求
1.1自然化
休闲生活是逃避城市的紧张和喧嚣,是对大自然的回归,故而园林景观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一般来说,休闲地景观和园林安排一定要自然,要么体现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体现出田园风光,避免过分人工雕琢的痕迹。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态系统已严重破坏的废弃地上,也应尽量恢复当地原生态系统的面貌或向与当地大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田园风光的方向营造。植物是景观园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选择上,应多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生长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成本又低。
1.2人心趋静
休闲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引导人们心情趋于舒缓平静,一入区就有一种绝尘脱俗的感觉,觉得和外面紧张的世界就是不一样,整个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植物色彩搭配不要反差太大,慎用大面积的简单而又紧张的几何构成,要有线条引导,当然也要避免又碎又乱。
水景的安排也应该安静多于喧闹。小品和雕塑要宁静温馨,不要张狂。引入动物要温和美丽的而不要丑陋吓人的。当然,不要理解为把休闲住区里搞得到处都静悄悄。局部热闹的地方也还是需要的,比如俱乐部、沙滩、码头、零售商业区等。
2.美学的要求
2.1主题原则
任何园林规划都应有其主题,包括总主题和各分片、分项主题,它是景观园林规划的控制和导引,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在浮燥的城市住区规划中,主题往往被取消,而满足于一张毫无思想性、科学性和功能安排的信口标注、指鹿为马的所谓“漂亮”的画。和城市住区比起来,休闲住区档次更高,规划水准也理应更高,更体现功力,只有选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主题,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景观园林规划。
2.2点-线-面的原则
所谓面,是指整个小区或小区的某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是从事景观园林建设的空间。但整个小区平面的均质化不能造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就要有一些界限为其纲,分割空间、强调差别、引导或阻隔视线。
线和线会有交叉,太长的线因易引起视觉模糊也需要间断,就会有点的存在。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景观园林就走不了大样。如果把握不住,细部做得再多,图纸画得再"好看",也做不出好景观来。
2.3收放的原则
一个好的休闲住区景观园林规划,应把放开视线和隐蔽景物尽量结合起来。开放式大空间给人的震撼是其它手法无法替代的,只要有足够的空间,都应该给出适当的大空间来,如成片的绿地、水面、酒店、公建等。隐蔽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把有碍观瞻的东起来,如垃圾站、园艺堆肥场、管线井、过滤池、挡土墙等,是一种被动的应付。
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把景观有层次地布局,在最佳时机展现(就像说相声的“解包袱”),是一种主动的造景。当然还有半隐半现的,如山地的休闲别墅,在景观上处理成若隐若现于树林中是很好的选择。
2.4均衡原则
和城市住区建设中常见的大面积推平场地的做法不同,休闲住区在总体布局中贯彻"尽量尊重自然地形"的原则,这是一种维护和强调差别的作法。但这不等于说不要均衡,即使是在自然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的地段,也要尽量使各部分、各主题、各细部有所响应,避免偏沉和杂乱感。
当然,也不是追求绝对化的几何或力学对称,从而给人一种活泼而不是死板的感觉。实现这条原则难度很大,对规划师素质的要求极高。
2.5节点的原则
节点是由线的交叉而产生的,是网络中聚合视线和辐散视线的地方,最先引起人的注意,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因此应竭力处理好节点。节点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如有的节点是整个小区这个层次上的,有的节点则是住宅组团这个层次上的。但在相应的层次上,都应着意强调它们,使之在整个面上凸显出来。
3.园林景观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3.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相互关系
例如一条城市滨江景观带,可能会遭受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遭受空气污染、交通、人流等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需要处理好目标景观与其外部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尽可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我认为,任一场地都必需被视为包含了该场地的较大一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必需根据该生态系统整体面临的问题来处理该场地。
3.2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是一种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水流、物种流(包括动物和植物)、营养流、人流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景观生态学用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作为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不同尺度的景观,如森林景观、农业景观、城市建成区景观、郊区景观、校园景观等。景观中的任意一点,如一片树林,一个亭子,一座小桥,一排行道树,一个池塘等,都将落在这个基本模式之内,或落在斑块内,或落在廊道内,或落在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的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继而改变和调整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3.3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它们的内部均具有自身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在这个层面上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例如,在做一个居住区或一个公园的景观设计时,把这个居住区或公园视为一个景观生态系统,其内部设计有一个小湖泊,在其相邻区营造一座栽植各种植物的森林小山体。那么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是,既要使小湖泊和小森林符合各自的生态系统原则,又要使两者达到有机的联系。具体到设计的手法上,如在城市中,一个水体的四周用宽阔的硬质铺装围合封闭,称为湖边休闲游步道。这种全封闭的硬质道路布局就会切断湖泊生态系统与其相邻的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两者的能流就会中断,这样的设计就不符合生态原则。
3.4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这个层面的生态关系包含植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动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人也是景观生命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考虑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5人类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
实质上,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大到整个地球、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小到一个公园、一座校园、一幢房子的花园,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精神空间上,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质上,上面所述的4个层面上的生态关系中,均包含着这一生态关系。
4.结束语
目前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内,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没有完全适用于它的生态学原理作为其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把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融汇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2机械设计节能浪费因素
2.1缺少节能技术理念
首先是设计人员的节能思想比较落实,在设计期间以提升设备使用效率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设备的节能性并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虽然在设计期间已经能够针对设备的承载能力、运动速度进行提升,但从整体设计形式上来看,受设计技术落后的影响,节能性并没有达到足够的优化标准,设备使用后的能源损耗量也比较大。
2.2设计人员没有节能意识
设计人并没有针对自身能力进行提升,仍然按照传统的设计理念来进行机械设备模块设计。虽然在长期设计中,设计人员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却很难通过技术方法来解决常见的能耗过大问题。设计理念更新进步需要工作人员之间的共同努力,突破现状将先进的节能设计技术应用在其中。
2.3设计水平不满足工程需求
机械设计的技能水平整体比较低,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多先进的节能措施并没有真正应用在设备的使用环节中,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造成理论性强但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的现象。很多节能设计理念虽然先进,但设计中并没有结合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来进行设计优化,导致机械设备制造任务难以实现。需要在实践方面强化。
3机械设计节能的应用
3.1使用环保发动机和环保材料
环保材料的使用,使机械设备的整体重量有明显减轻,设计后的方法也能更合理高效的投入到使用环节中。在前期设计期间,要充分的应用节能环保材料,材料要具有绿色无污染、可回收等性能,这样能够提升发动机的运转效率,将燃料更充分的转换成机械设备运动的能量,发动机内部摩擦被减小后,还能够提升设备的安全使用年限。发动机属于机械设备的心脏部分,选择材料时要从节能与高效两方面考虑。
3.2精确化控制电子系统
在机械设备中植入电子控制芯片,通过对控制程序的编写达到更理想的控制效果,电子系统能够将控制参数精切到人力控制所不能达到的标准,并且使用期间如果出现其他的控制功能改变需求,也能通过这种方法来优化解决。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完成后,能够将机械设备运行时的输出功率检测并反馈,对比参数是否达到最优化的标准,如果存在误差控制系统也能自动发出调节指令,达到理想的节能设计标准。
3.3液压系统的防渗漏和清洁
液压系统在运行使用期间,能够为设备提供运行需要的压力,传统设计理念中,结构之间的优化性不足,导致使用中的液压系统发生泄漏问题,设备所得到的压力不足,使用效率自然也会下降。设计时要针对液压系统进行加密处理,重点对防渗漏部分进行加强,并制定合理的情结周期,液压系统内存在杂质也很容易导致损坏问题出现。
3.4新技术的应用
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创新技术方法的应用,观察在现场是否存在需要完善的内容,为新技术应用创造空间。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也能够达到节能效果,比较典型的是太阳能技术应用,这样能够节省一部分油品的损耗。在对设备进行设计时,由于制造工艺已经足够先进,在设备的体积与重量上也有明显减小,投入使用后效果才更加理想。
3.5应用在加工设备中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从不设定一个未来社会的模式,也没有过早的描述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更不愿意凭空猜测无法预知的未来。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只是一个轮廓和方向,它没有为后人设计社会主义的“模式”。
马克思恩格斯以他们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命运是他们著作的核心内容。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一个继承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又高于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这种社会的基本特征,大体可以概括为四种情况: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论断,任何国家从事社会主义普遍遵循的普遍原理。二是运用比较对照的方法以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状况作为参照而提出来的观点和看法,这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发展而变化的。三是对未来社会的最初的、不一定成熟的理论和设想,也就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四是随着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与现实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得以实现,并显示其生命力特征。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为各国如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提供一个具体的答案,更不可能设计一个现成的模式。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把他们的理论机械的加以重复教条化,而是说他们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行动的向导。他们反复强调,未来社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将来会采取哪些措施,这完全应该由当事人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决定,任何人都没有义务也不可能为后人制定一整套具体的行动计划。可见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那里,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不仅一开始就是十分明确的,而且是必须坚持的首要的根本原则。因此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和设想,就成为者冷静思考和妥善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相统一
一般规律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中本质关系的理论抽象,指明了每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同要求。但是这种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转化为每个国家的现实过程中,受到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经济形式、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等,展现了人类发展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同一时期的各个不同国家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不仅表现在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类型上,还表现在每个民族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诸多特殊方面。二是同一类型的国家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三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地区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甚至并存着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社会形态。等等,正因为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才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要使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正确地适用于不同的民族国家,就意味着各民族都要走社会主义这一必由之路,但其具体的走法只能根据各国家和民族自己的特征去选择。
而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只有通过各国各民族的特殊发展形式才能表现出来。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一是社会历史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趋势前进。二是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不同的经济形态。三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每一个相同的社会制度都有其共同的本质特征。
所以我们要善于把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结合起来,既不能以一般规律否定民族特点,也不能以民族特点否定一般规律,不承认一般规律,民族特点的区分就会失去准绳,不懂得各国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就无法理解纷繁复杂和迅速多变的社会现象。当然也要防止和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只看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种只看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特点,离开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就本国特色谈本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独立性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作为个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共性统摄着个性。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过度。作为方法论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论是开创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还是开创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都必须实现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要实现这种结合,就必须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所谓的普遍原理,也就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性时所遵循的普遍规律,因而这些普遍原理是矛盾普遍性的体现。我们只有把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摸索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规律,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列宁指出:“的精髓,的活的灵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曾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普遍发展的规律与各国发展的具体道路之间的关系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不存在一个先验的模式,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公式,而是要善于把的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要善于把的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在解决本国具体问题的实践中开创一条适合自己情况的发展道路。
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实践中,始终注意防止和反对把共性与个性割裂开来的倾向,尤其是教条主义倾向。作为普遍真理,它提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研究具体问题的出发点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才有意义。而教条主义的特点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经验主义的特点是从狭隘的实际经验出发,轻视理论,轻视普遍性,常常把局部经验夸大为普遍真理。他们从实质上都是割裂了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文件,课堂教学一直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主要平台,所以在教学课堂上既要形成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又要将实践教学环节明确提出。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实践教学逐渐显现出师资不足及经费不足等问题。所以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能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是每个学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基本原理概论”创建模拟实践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对于大学生来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及选择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基本原理概论”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认识理论的基础上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利用仿真教学及现场再现等方式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这样学生就有一个适当的平台培养自身人文素质及辩证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更能显现“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模式具有的人性化标准。
二、关于“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一)关于“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模式的原理引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实践情感,这样的目标体系不仅能够将新课程中的指导精神及专业特点同高校特点相结合,还能够保证模拟实践教学创设情境带来的有效性。所以,我们应该将合目的性原则、与专业结合原则、典型性原则及实践性原则坚持到底,使模拟式实践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的益处。
1.合目的性原则。
我们将中国化的研究出来的最新理论成果称之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其作为发展的核心,这样的核心思想更强调基本原理的合目的性原则。教育工作者不但要考虑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心理欲望,而且要以此为出发点,创设教学情境,展示基本原理的精神内涵,令基本理论成为发展中的客体,与学生紧密相连,为学生展现理论知识的魅力,创造让学生自由发展的条件。
2.实践性原则。
在“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强调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学以致用。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情况不但能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得越深,越能树立正确的观点。因此,对学生的教学一定要联系社会生活实践,在学生熟悉的生产环境及生活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及探究热情,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3.典型性原则。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学会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进行设置,这样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某一事物的真正情景,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共鸣,这样学生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才能提出相关问题,找出问题的形成原因,最终准确地得出问题的正确结论。
4.与专业相结合原则。
教材是整个教学课程中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创设情境时要紧扣教材内容,将教材的观点与原理及时体现出来,将每个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及教学风格体现出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是否具有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
(二)“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如何创设。
1.设计问题,教授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以口述的方式教授学生基本原理,改变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混乱认知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的基本原理,还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及专业性的问题,如对医学生提出如何处理医患纠纷的问题。在医疗工作中如何做出伦理选择的问题等,这些都能够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模拟情景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于问题,创设情境。
将提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及当地条件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情景教学活动,根据活动内容创造特定的模拟环境。这时虚实的结合就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利用虚拟的模拟现场还原真实的事例,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参与体验。创造模拟环境时要学会利用冲突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价值选择,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在“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目的性、典型性、实践性及与专业结合性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原则。经过设计问题及创建模拟情景等步骤完成模拟实践教学内容,力求探索出人性化实践教学的最有效模式,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政司组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日益高涨,在生活物质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健康的观念也是越来越强的。现在不以营利为目的医院的补贴主要靠的是预算和复合的形式。预算主要靠医院自己的收入,复合则是靠国家的补贴拨款。而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对医院补助的减少,我国的医疗保险又不健全,而且普及工作道路又远又长,而非营利性的医院如何才能降低价格,为人民群众提高优质的医疗服务,这已经是摆在医院面前最主要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责任,建立体系管理
1.在医院的经济管理当中,成本的审核和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牵扯到每个部门和员工的切身利益,为了能顺利的完成对成本核算的工作,医院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成本核算部门和成本会计。医院各个职能部门对医院的成本支出都有相应的责任。但是如今医院的大多数部门都重视自己的业务质量,很少考虑成本。对于此问题,各部门应该被划定属于自己的成本控制工作,比如药品成本的管理职能归属于药品管理部门,人员培训成本归属于人事管理部门,设备成本归属于设备管理部门等。值得注意的事,在划分这些职能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要单部门的管理。在明确了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责任后,就因为多部门共同管理就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在国家对医疗的投入不大的时候,医疗的成本控制和经济的利益是一个无法互相满足的矛盾。在这样矛盾的环境下,我们不能够只满足于医疗的需求,还一定要降低成本和加大效率。医院成本的核算工作应该以财务部门为核心,成本会计负责的成本核算系统。
2.建立相应的考核系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考核制度作为保障,那么一切都只是空谈。而这其中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对职能管理部门的考核。在定性和定量这两大面上可以体现出成本管理的绩效。在定量上,对各个部门要制定量化的标准,评价各部门成本管理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在定性上,可以召开专门会议来评价职能管理部门的成本管理方案、检查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问卷形式,使全体职工都参与对职能管理部门管理业绩的评价。而对于消耗成本部门的考核。按照其特性,划分为收益性成本消耗与非收益性成本消耗。对收益性成本消耗,实施绩效追踪考核制度。
二、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对于检查及后勤部门,作为医院的检查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它们的工作量是随着医疗部门的工作量的变动而变动的额,所以成本会跟着工作量增加而增加。它的成本标准是经过科学仔细的技术性测定而制定的。它在医院原本具备的医疗技术水平上,在有效经营的情况下产生的成本。
2.要健全核算体系,加强各方面的核算。虽然说可计量的成本核算很容易就能够核算出来并且也不应该有很大的出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控制的成本,比如医疗赔偿这些就无法核算,在不完善的医疗条件下,是值得参考的。
3.对于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它的工作量是很难统计出来的,领导的决定决策很大一部分会影响费用的产生,这是产生费用最大的一个中心部门,应该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办公室日常的消耗上,比如说水、电、交通、出差、通讯、招待等等。其实在这一方面还是主要看个别领导的觉悟和以身作则的能力了。因为这些费用中有很多都是可多可少甚至口有可无的,很多都是领导的一念之间。
4.对于医疗科室来说,它既要顾及成本又要顾及收入的,相当于是一个经济效益的中心,对它的考核就是经济效益。这样的一个部门成本控制是要和利润相挂钩的,最主要强调的事节约成本。
5.各个方面的利益都要顾及到,千万不能厚此薄彼,才能很好的控制好医疗成本。要知道最终的目的既能让医务人员有足够的积极性为患者服务,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还能控制好医疗成本使患者能够享受到低价格的医疗成本。但是如果是通过降低对患者医疗服务水平质量来降低成本的坏,只会为医院带来短期的利益,长期下去医院会为自己这样没有长远眼光的行为付出代价的。因此,医院成本控制要在正确的轨道上平稳的运行,要兼顾医院和患者两方的利益,做到公平,减量不减质才行。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会计 基本原则 基本假设
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会计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无形化特征,便传统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与环境相适应,会计是千秋大业,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使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只是改变了核算的手段和形式,但不可能改变核算的内容和要求。相反,核算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要求提高了,信息需要加强了。
一、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原则
1、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的情况下,单一的历史成本计价暴露出很多缺陷:
1)忽视了”软资产”的价值。”软资产”是指没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特征在于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若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甚至被排除于企业资产负债表之外。
2)不能提供投资者决策所需的相关会计信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和收益都呈极大化趋势,投资者迫切希望会计信息能直接用于决策,以求得盈利多、损失少。而将历史性会计信息用于决策时,往往有”时过境迁”之感。
3)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相对优势在降低。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和信息共享,企业获取资产现时成本、重置成本资料的来源增多,成本下降,可信度和及时性也大为增强,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相对优势在降低。
2、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原则,是有关收人人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
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人的确认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另外,产品的个性化和网络商务的兴起,使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信息沟通更为畅通,产品的销售风险大为降低,资产置存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因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3、费用配比原则
在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下,首先应确定成本是否已经消耗。末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应作为资产处理,而已耗成本则应予转销。已耗成本与营业收入配合的方法通常有三种:①根据因果关系直接配比;②系统和合理地分摊;③立即确认为费用。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费用与收入的配比是否合理,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权贵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传统会计的支柱原则之一,它是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较大的挑战,其原因主要表现夺: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有效评价。而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创新、扩散的速度很快,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其次,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净收益有其自身的缺陷,会计收益中包括许多非现金的应计和递延因素,其数额的分配是依据假定关系而进行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容易导致收益结果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5、充分披露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风险的加剧,充分披露原则成为未来会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范围不断扩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低廉的成本,会计既可作货币性计量,又可作非货币性计量;既可定期报告,又可实时报告,通过多元化信息的提供,使充分披露原则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对任何学科都很重要,因为它为该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研究出发点,但假说不是一成不变的。众所周知,现行的会计基本假设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环境基本适应的,而知识经济的来临,使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当前财务会计只有及时完善、创新某些理论方法体系,才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决策参考作用。
1、会计主体假设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交易、决策瞬间完成,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一旦业务完成时,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
2、持续经营假设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并购潮流将进一步加剧,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竞争激烈可想而知,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网上实体”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的特点。“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决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已不能适应,而必须代之以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
3、会计分期假设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均规定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即以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内部管理会计以至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在时间上而言,不同管理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因此,会计分期应以它们的需要为基础,决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以教材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单一结构,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态势,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隐忧--即对思想政治课文本资源重视不够,对于文本资源的研究相当匮乏,即使有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建议的,在实际操作与实践中总不能有实质上的切入。
事实上,以文字符号为形式的文本是人类经验最基本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活动最重要的凭借和依据。杜威指出:"随着文明的进步,年轻人的能力和成年人所关心的事情之间距离扩大。......因此,有效的参与成人活动的能力,依据事先给予以此为目标的训练。有意识的机构--学校--和明确的材料--课程一一设计出来了。......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因为书籍和知识的符号已被掌握,正规教育为年轻人获得一种经验开辟道路,如果让年轻人在和别人的非正规的联系中获得训练,他们是得不到这种经验的。"在课程资源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传统文本资源虽然不再是唯一合法的课程资源,却依然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文本资源指以书本和汉语言文字为主要形式,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有助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实现的一切课程资源的总和。
一、文本资源的开发
1.根据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进行开发
学校的教育教学主要是按学科的方式呈现。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这就决定了不同课程的目标要靠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来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文本资源开发,首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文本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评估各类文本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同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如年龄、个性、知识、经验、家庭背景等因素选择和利用适合的文本资源,力求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2.根据教师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开发
高中思想政治涉及社会人文学科诸多领域。而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认知策略、思维习惯、兴趣、爱好、专长和个性特征。在文本资源开发中,一个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遍地开花。这里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开发。教师应该结合课本知识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特点开发出具有不同特色和风格的文本资源。
3.建立思想政治文本资源信息交流库
高中思想政治课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收集、处理、展示各类不同类型的文本资源,建立各类文本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各类文本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制《思想政治文本资源登记表》,把文本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开发动态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存档,归口管理,一方面便于查找、调用、更新和补充,另一方面据此可以不断提高课程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更好地创造和积累课程资源建设的经验,实现课程资源更大范围的交流和分享。
4.建立与其他课程资源协调转换机制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课程资源分为文字与影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并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文本资源尽管是思想政治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开发和利用中也要注意与其他课程资源进行协调转换、有机糅合,防止文本主义的倾向。"如果把知识仅仅限定在课程文本之内确定性语言之中,这就容易导致知识拘泥于符号指称的对象范围,蜕变成"死"的知识;而主体则依附于课程文本,缺乏知识的创造性和生命力。"因此,文本资源只有与其他类型课程资源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教学效益。
二、文本资源利用的方式
(一)课堂呈现
1、问题一探究式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教学发生的根源。没有问题或者没有问题解决的需要,就没有教学。高中思想政治文本资源最基本、最常见的利用方式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尤其针对教学重难点,在呈现文本之后设计一定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惊讶和探究。
2、情境一陶冶式
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情境一陶冶式主要着眼于落实思想政治课情感目标。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正处于形象性道德感向伦理性道德感发展的过渡阶段,其道德情感的的产生和发展还不能完全摆脱具体情境的作用。鉴于文字符号刺激的单一性,创设情境的通常做法是将一定的课程文本转化声音文件或者音像文件。
3、诵读一体验式
"诵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高声朗读。清代古文家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4、对话一质疑式
新课程主张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指出: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要向学生进行必要的灌输,以充实、佐证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也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文本、自由对话。
(二)课外阅读
文本资源利用另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就是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辟思想政治课的"第二课堂"。课外阅读是激发学习兴趣,拓宽、深化所学课本知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文本资源中,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以基本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是培养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最重要的文本资源。在思想政治教材与其它拓展文本的关系上,教材始终是第一位的,是教学的最重要凭借和依据,而拓展文本资源则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它是为理解教材服务的,不可以本末倒置。
三、结语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框架,但作为重要的文本资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开发和利用引起广大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激发政治课教学蓬勃生机的动力源泉,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本文只是浅显地介绍在思想政治课中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间所讨论的问题还有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063-01
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逐渐提升。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规模、技术复杂度也都相应的提高,为此如何在保证建筑使用安全成为重要问题。对于建筑质量问题,首选的解决方案是规范结构设计。好的结构设计方案不仅是施工质量的保证,更是影响建筑最终安全性的根本。通过在探讨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设计注意事项可以促使更为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的出现,从而达到经济、高效、安全的目的。
1 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进行结构设计的最重要目的是保证建筑多的安全使用,为此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1 抓大放小
由于建筑整体是由各种不同的构件组成的,但是不同构件在工程中所担负的作用并不均等,为此按照其重要性就有了轻重之分。为此在工程建设中有“强柱弱梁”与“强剪弱弯”的重要概念。在建筑物遇到突然地破坏力量时,不同构件进行协同抵抗破坏力的目的就是保护最重要的结构,从而使建筑物免遭毁坏。如果在建筑中没有“轻重”之分,那么就会带来更大的破坏。总之在建筑设计中要分清主次,通过设计中的抓大放小来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
1.2 多道防线
通过设置多道防线的思想就是避免“将鸡蛋放于同一个篮子”。安全结构体系要通过层层设防的方式,在灾难来临时前赴后继的抵抗外力。实际设计中框架剪力墙较之纯框架更有优势,多肢墙较之单片墙有优势,这就是多道防线的主要实施方法。
1.3 打通关节
关节在建筑中无处不在,并且从历次的灾害中发现关节的破坏所引发的建筑损坏占据较大比例。理想中的建筑结构应该是浑然一体的,没有任何关节,从而使得所受到的外力迅速地传播及消减。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设计中要尽量的将建筑的各个关节联系起来,也就是打通关节,从而不阻碍力的传播。在设计概念中要保证关节打通的关键是保证力量在构件中的分配是按照构件刚度的大小进行的,不能出现受力的不合理集中,从而达到静态平衡。一旦关节打通就可以保证关节的平衡,从而使得关节永远处于原始状态。而设计者所要做作的工作就是将静态的构建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同时依然保持整体的静态或者相对静态。
1.4 刚柔相济
建筑设计中结构体系刚度如果过强就降低了变形能力,当遇到强大外力时就很容易造成局部的受损,从而致使建筑全面损坏;而建筑结构体系太柔虽然可以有效的消减外力,但是容易发生形变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整体损坏。
2 合理设计方案
2.1 从结构计算和构造上进行合理设计
在计算结构角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底框砌体结构验算注意问题。明确底部剪力法一般适用于刚度均匀的多层结构,如果使用在薄弱的底层框架混合结构要考虑到塑性变形集中带来的影响;底框砌体结构验算中要考虑到底层框架柱中地震作用所产生的倾覆力矩所引发的附加轴力;由于底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为此底层框架混合结构的剪力不能简单的按照框架抗震墙方法。刚度计算中,框架不折减,抗震墙折减到弹性刚度的20%-30%。(2)避免荷载计算错误。经常出现的荷载计算错误如活荷载折减不当、漏算或者少算荷载、建筑用料与实际不符等。(3)避免楼板计算错误。双向板查表时不能忽略材料泊松比带来的影响,否则结果偏小;连续板计算中不能简单的用单向板计算方法代替。(4)电算结果正确性的合理评价。得到的计算结果要根据施工设计经验进行判断、分析,最终决定是否可以最为施工设计的依据。
在构造角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严格的按照规范要求施工,确保钢筋在每一个位置所需要的延伸及搭按长度、锚固以及选材等符合要求;(2)注重构件规定的最大及最小配筋率。尤其是针对于具有抗震要求的建筑,既要保证建筑的延伸性,同时又要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3)通过采取相应的通风融热措施来有效避免屋面温度应力引发的墙体开裂现象。(4)为满足抗震性能设置的构造柱要保证在建筑内部上下对准贯通。
2.2 从抗震要求出发,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
基于最新的抗震规定及要求,在抗震等级要求较高的地区,无论住宅使用的框架剪力墙结构还是多层砖混结构都要服从抗震的性能,即采用二阶段设计来实现三个水准的设防要求。对于一般的多层砌体住宅建筑要首选横墙承重或者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纵横墙均匀布置,在平面内对其并且在竖向上下连续;楼梯间尽量避免设置在房屋的转角或者尽端,并且避免使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对于多层或者高层的钢筋混凝土住宅要做到:首先抗震墙与框架等抗侧力结构要双向布置,从而有效地承担平行于该抗侧力结构平面的地震力;结构布置要力求规则,对于复杂结构要设置防震缝;为了促使框架体系的抗侧力结构构成协同工作状态要控制抗震墙之间楼及屋盖的长宽比及整体性,同时要抗震墙的刚度及与框架的连接性。
2.3 根据地基进行建筑结构设计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 基本假设 内涵 外延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崭新分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大批的国外学者开始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研究,我国从80年代起向国内介绍研究成果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但目前人力资源会计仍没有被纳入现有的会计体系中,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在实践中的应用也非常有限。这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为企业内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作用,也影响了外部投资者的相关投资决策。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研究人力资源会计,尤其是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基础的会计假设问题。会计假设是组织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些前提条件,就不能有效地开展会计工作。传统会计的假设是从会计实践中来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有用性、合理性和可靠性。由于缺乏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活动,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缺乏有组织地协调开展,因此,现在还谈不上能有效地从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活动中抽象出组织人力资源会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即会计假设。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工作是一项带有超前性的工作,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也带有一定的超前性。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假设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是否与传统会计基本假设一致的问题上。完全脱离传统会计假设而提出的主要有“一假设论”、“三假设论”、“四假设论”和“六假设论”等多种观点。至于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与传统会计假设的关系问题,阎达五、徐国君(1996年)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假设是建立在传统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源会计除了遵循一般的假设外,还应有的三个假设: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是人力资源决策不可缺少的。
本文认为,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就隐含着与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有其特殊性,因此,人力资源会计不能简单地完全继承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而应结合人力资源会计的特点对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加以重新认识或适当扩充后将其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假设。相对而言,在缺乏人力资源会计实践的现阶段,结合人力资源会计的特点,在对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加以必要的补充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假设是易于理解和可以接受的。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规定了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会计工作总是在某一特定单位里进行的,这个单位单独进行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在经济上独立或相对独立。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都严格地限制在这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同时,围绕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开展会计工作,不仅要求将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严格区分开来,而且要把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和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力资源产权的最终拥有者,但一旦与企业签订合同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员工后,通过人力资源产权的交易,企业就拥有或控制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处分权,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规定的工作时间表内企业能够运用使用权和处分权,为企业创造出新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控制的人力资源己经成为企业的一种资产。如果企业内外界有关人士需要企业所控制的人力资产变化的信息,那么企业应当对人力资产进行核算和监督,提供有关人力资产的取得、开发、使用的信息,提供这一资产的所有者参与收益分配的信息。也就是说,企业应当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从而也成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主体。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是该会计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向企业内外界有关人士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的主体假设同样也为会计核算工作规定了空间范围,这一工作也是围绕着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开展的,同样也应将这一特定主体的人力资源的信息与其他特定主体的人力资源信息区分开来。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它所拥有的资产将按既定目的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被消耗、出售或转让,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按期偿还。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才可以建立起会计计量和确认的原则,使企业在会计信息收集和处理中所应用的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保持稳定,才能正确地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持续经营这一前提,要求组织以会计主体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对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及其未来的价值进行核算,并在这一过程中,为保持人力资源有用性和高增值性,还要长期不断开发、丰富和发展。它也使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和确认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如人力资产的计量和人力资本权益的确立、有关支出的摊销期限的确定等,都是以持续经营的假设为前提的。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大都是连续进行的,但为了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可能等到企业所有经济活动都结束,各项资产都转化为货币资金、各项债务都清偿完毕后才进行结算工作和编制会计报表。因此,在会计核算中人为地将企业的持续经营期间划分为一个个首尾相接、间距相等的会计期间,确定每一个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确定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量,进行会计结算和编制会计报表。
对于人力资源会计来说,为了分阶段考核和报告企业人力资源的经营状况,同样也要进行会计分期,也要对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期末的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权益的数量进行核算,确定在该会计期间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源权益的变化等。会计分期还为编制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提供了较为恰当的时期范围,也使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在较为合适的时期范围内合理地评价组织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人力资源会计分期既可按传统的日历年度,也可按劳动者与组织的契约期或合同期来划分会计时期,在预期的未来期间内存在主体之中并为之服务。
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勿庸置疑。但是也必须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干扰【1】。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 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包括河道横断面几何 规则化,即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还包括河床和边坡材料的硬质化,即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二 是指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筑坝是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流动的河流生态系统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流速、水深、水温及水流边界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 化。库区内原来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统统淹没水底。陆生动物被迫迁徙。水库形成后也改变了原来河流营养盐输移转化的规律。由于水库截留河流的营养物质,气温 较高时,促使藻类在水体表层大量繁殖,产生水华现象。藻类蔓延遮盖住大植物的生长使之萎缩,而死亡的藻类沉入水底,在那里腐烂的同时还消耗氧气。溶解氧含 量低的水体会使水生生物“窒息而死”。由于水库的水深高于河流,在深水处阳光微弱,光合作用也弱,导致水库的生态系统比河流的生物生产量低,相对要脆弱, 自我恢复能力弱。河流泥沙在水库淤积,而坝下清水下泄又加剧了对河道的冲蚀,这些变化都大幅度改变了生境。由于靠水库进行人工径流调节,改变了自然河流年 内丰枯的水文周期规律,即改变了原来随水文周期变化形成脉冲式河流走廊生态系统的基本状况。最后,众所周知,不设鱼道的大坝对于洄游鱼类是致命的屏障。另 一类非连续化是由于河流两岸建设的防洪堤造成的侧向水流的非连续性。堤防妨碍了汛期主流与岔流之间的沟通,阻止了水流的横向扩展。堤防把干流与滩地和洪泛 区隔离,使岸边地带和洪泛区的栖息地发生改变。原来可能扩散到滩地和洪泛区的水、泥沙和营养物质,被限制在堤防以内的河道内,植被面积明显减少。鱼类无法 进入滩地产卵和觅食,也失去了避难所。鱼类、无脊椎动物等会减少,导致滩区和洪泛区的生态功能退化。
概况地讲,被改造过的河流生 态系统是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命系统,这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广义的水文系统,包括地表和地下水体、土地、气候系统等。再有 就是工程设施系统,这是人类改造河流的结果。后面两个子系统组成生境,是生命支持系统。由于水利工程系统改变了河流形态,水库调度运行又改变了原有的水文 规律,造成河流生态系统的生境变化,其结果可能造成河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下降,使生态系统退化。
对于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应该采取正视而不是回避的态度。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以建设水工建筑物为手段,目的是改造和控制河流,以满足人们 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等多种需求。现代科学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学在力图满足人的需求时,却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求。而 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也会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 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 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的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 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的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Eco-Hydraulic Engineering)。生态 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2】 【3】。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 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以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 设的主要手段之一。图1表示了生态水利工程在河流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图中右侧表示人类活动对自然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过程,左侧表示人类活动对扰的河流 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
这里讨论的生态水利工程学的基本原则也是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笔者试归纳为以下五项内容。
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以及旅游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需求。 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 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 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 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需要进 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有关生物群落研究的大量资料表明,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spacial heterogeneity)存在正相关 关系。这里所说的“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由一定生物种类组成,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 体。一般所说的“生物群落多样性”指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实际上,生物群落多样性问题是在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
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反映了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之间的依存和耦合关系。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 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的某种 程度的退化。
河流生态系统生境的主要特点是:水-陆两相和水-气两相的联系紧密性;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河流纵向的蜿蜒性;河 流横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水-陆两相和水-气两相的紧密关系,形成了较为开放的生境条件;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 多样化条件;河流纵向的蜿蜒性形成了急流与缓流相间;河流的横断面形状多样性,表现为深潭与浅滩交错;河床材料的透水性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由于河流形 态异质性形成了在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水文脉冲变化、河床材料构成等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造就了丰富的生境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河流生物群落 多样性。所以说,提高河流形态异质性是提高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前提之一【4】。
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 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 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它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 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 包括河流与相关湿地、湖泊的形状与构成、水下地形勘测、水位变化幅度、河流平面弯曲度、河流横断面形状及河床材料、急流与深潭比例、河床的稳定性及淤积及 侵蚀状况等,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河流生物调查,包括植物、鱼类、鸟类、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的物种分布地图以及规模和存量,建立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 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
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 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 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 类和评估。需要强调的是,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设计。
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有关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的讨论始于上世纪60年代,以后有不同学科的众多学者涉足这个领域。以各种不同形式构成的自组织功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
生态学用自组织功能来解释物种分布的丰富性现象,也用来说明食物网随时间的发展过程。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 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个能具有足 够数量并能进行繁殖的种群。自组织功能原理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相似之处,只是研究的尺度不同而已。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是在地球生物圈所有种群的尺度上进行 的,而自组织功能是在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发生的。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对于生态工程学的意义是什么呢?& nbspH.T.Odum认为:“生态工程的本质是对自组织功能实施管理。”(1989)【5】。Mitsch认为:“所谓自组织也就是自设计” (2004)【6】。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 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 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 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7】。
我国古代传统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反映了一种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哲学观。在建筑理念方面,提倡“工不曰人而曰天,务全其自然之势”(《管氏地理指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冶》),都提倡一种效法自然,依靠自然的思想。国际生态学界一些学者认为,系统生态学的哲学理念应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周代。其中“阴阳五 行”、万物竞争共存和相生相克等哲学思想,体现了促进与抑制,成长与腐朽,合成与异化之间的平衡与转化,这些正是现代生态学的哲学基础。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 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这种一厢情愿的企图最终往往归于失败。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 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 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要区分两类扰的河流生态系统。一类是未超过本身生态承载力的生态系统,是可逆的。当去除外界干扰即卸荷以后,有可能靠自然演替实现自我恢复的目标。另 一类是被严重干扰的生态系统,它是不可逆的。在去除干扰即卸荷后,还需要辅助以人工措施创造生境条件,再靠发挥自然修复功能,有可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某种程 度的修复。这就意味着,运用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并不排除工程师和科学家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的主观能动性。转贴于 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
所谓“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这里说的“景观”(landscape)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关于生态学的尺度问题,O’Neill,认为:“生态学不可能建立在单一的时空尺度 上,它应该适应所有尺度的调查研究。”(1986)【8】。按照这种观点,尺度和层次成为生态学发展的关键。目前生态学理论把生物圈划分为11个层次, 依次是生物圈、生物群系、景观、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组织、细胞、基因和分子。景观的尺度如何掌握?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一条河流的广义水文 系统包括从发源地直到河口的上中下游地带的地下水与地表水系统,流域中由河流串联起来的湖泊、湿地、水塘、沼泽和洪泛区。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 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如果仅仅考虑河道本身的生态修复问题,显然是把复杂系统简单割裂开了。
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 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表现为流量、水位和水量的水文周期变化和随机变化,也表现为河流淤积与侵蚀的交替变化造成河势的摆动。这些变化决定了 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变化范围从生境受到限制时期的高 度临界状态到生境扩张时期的冗余状态。
再者,要考虑生境边界的动态扩展问题。由于动物迁徙和植物的随机扩散,生境边界也随之发生 动态变动。Gosselink(1990)在研究水域生态系统物种管理的尺度问题时认为,对于给定需要修复的物种,考虑的范围应是这个物种的分布区 【9】。举例来说,为便于理解,可以借用“流域”这个概念,比如一个地区野鸭的种群也有一个“鸭域”。所谓“鸭域”的范围应该包括物种个体在恶劣的条件下 迁徙到的任何地方以及支持此物种的生态系统。这个范围的边界,应划定在某特定物种经常利用的一个很大的空间内。如果进一步扩展,还应该包括所谓“临时生 境”,指在自然界对于物种产生胁迫的时期,成为该物种的避难所的地区。如果这个地区有若干种标志性动物,那么物种管理的范围边界将是这些物种“域”的包络 图。另外,还要考虑流域之间的协调问题。考虑到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 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
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 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掌握长时间尺度的河流变化过程与生态现状的关系。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作工作 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到20年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规划、评估、监测这些不同的任务,工作对象的空间尺度可能是不同的。监测工作应该在尽可能大的尺度内进行。比如修复一块湿地以吸引鸟 类,经过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均告失败。这就需要考虑是否有质量更好的生境吸引了候鸟而改变了它们的迁徙路线,监测工作可能在大陆的范围内开展。而评估工作 可能在跨流域的尺度上进行。规划工作的尺度可能是流域或河流廊道。所谓“河流廊道”(River corridor)泛指河流及其两岸与 生物栖息地相关的土地,也有定义其范围为河流与对应某一洪水频率的洪泛区。至于河流修复工程项目的实施,一般在关键的重点河段内进行。
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 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 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 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10】【11】。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 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最顶层的理想状态应是没有外界胁迫的自然生态演进状态。在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中,恢复到未受人类干扰的河流原始状态往往是 不可能的,可以理解这种原始状态是自然生态演进的极限状态上限。如果没有生态修复工程,在人类活动的胁迫下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这种状态则是极限状态的 下限。在这两种极限状态之间,生态修复存在着多种可能性。针对具体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后,一种理想的可能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现有科学水平可能达 到的最优值,表示生态演进的趋势是理想的。另一种差的情况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人们可接受的最低值。在这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形成了一个包络图。一项生 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的实际状态都落在这个包络图中间。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 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 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 监测和水文观测。这就需要在项目初期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进行长期观测。依靠完整的历史资料和监测数据,进行阶段性的评估。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 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 较。评估的结果不外乎有几种可能:1)生态系统大体按照预定目标演进,不需要设计变更;2)需要局部调整设计,适应新的状况;3)原来制定的目标需要重大调整,相应进行设计。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Design Principles of Eco-hydraulics Engineering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eco-hydraulic engineering is proposed.
It integrates the technology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with ecolog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ress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on river
ecosystem the requirements for ensuring healthy ecosyste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river are suggested.These requirements
include the principles in five scopes: engineering safety and
economy,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river morphology, self-design
and self-restoration of ecosystem, landscape scale and integrated
river ecosystems restoration and design methodology process based
on feedback and adjustment.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年7期,
P1-5
【2】 ASCE River Restoration Subcommittee& nbspon Urban Stream Restoration,
Urban stream Restoration[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SCE,
July 2003, pp 491-493
【3】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 2003年第1期P1-6
【4】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年第11期,
P1-7
【5】Odum, H. T. 1989.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self-organization[D].
Pages 79-101. In: W. J. Mitsch and S. E. Jorgensen, ed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to Ecotechnology. Wiley, New York.
【6】 Mitsch W. J.& Jorgensen S 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M]. PP 134-137,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Sons, Inc.,
Hoboken, New Jersey, 2004
【7】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年11A期,P45-47
【8】O’Neill, R.V., D.L.DeAngelis, J.B. Waide, and T.F.H.Allen. 1986.
A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Ecosystem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153pp
【9】Gosselink,J.G., 1990, Landscape Conservation in a forested Wetland
Watershed[J]. Bioscience 40:588-600
【10】 Mitsch, W.J. and J.G.Gosselink. 2000. Wetland[M], 3rd ed. Wiley,
New York.920pp.
【11】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中国水利,2004年第10期,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