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4: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产业发展理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我国的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煤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发展低碳经济,即是发展以低污染、低能耗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随着煤化工产业的迅猛发展,以低碳理念来指导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转变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不仅会促进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1、我国煤化工产业的概况
我国的煤炭种类齐全,在能源结构中占有70%以上的比例,我国煤炭储存量在世界中占到11%左右,生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40%,作为工业燃料在煤化工产业中广泛运用。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煤具有十分复杂的化学结构,煤中的有机质一多环化合物为主。煤化工产业发展中,煤在高温和气化剂的作用下,其可燃部分将转化为小分子化合物,例如氢气、一氧化碳等,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可以被用作化工原料气。煤发生焦化裂解时,其产物包括焦炭、煤焦油、焦炉气和粗苯等。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我国每年将排放掉大约二百亿立方米的焦炉气,焦炉气中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比例为1比10,能够用于调配煤气化产品,应用于化工产品的生产。近几年来,我国的煤化工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在化石能源中,煤炭的含碳量最高,作为煤化工的原料,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温室气体在逐渐增多,相关企业有必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煤炭经济、合理、高效率的利用。
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贯彻低碳理念,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利用新能源开发、制度和技术创新以及产业转型等手段,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能源消耗,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工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对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在新形势面前,我国煤化工产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相关产业有必要引进低碳理念,改进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模式,贯彻以高效率、低污染为原则的生产模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式
2.1调整产业内部架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除了有传统的化肥、焦炭和甲醇项目等,还有正在发展的现代煤化工项目,例如煤制甲烷气、煤制二甲醚、煤制油灯。由相关数据可知,目前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的产能已经超过标准要求,传统产业消耗掉大量的能量,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非常大,由于传统产能的规模比较小,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相差较大。因此,煤化工产业低碳经济中发展应当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力度,逐步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改变传统的高排放、高能耗的发展方式,运用先进的气化技术和二氧化碳脱除技术,降低二氧化碳的捕获成本,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纯度和集中程度,为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发展提供保障。
2.2加大循环经济贯彻实施力度
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煤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已经引起了相关管理者的重视,企业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循环经济贯彻实施力度。从产业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再次利用率,实现整个产业的低碳经济战略。此外,还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通过节能减排,有效控制和治理生产过程中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大限度的提高产业的能源利用率,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全面分析产业发展的技术现状,从产业战略目标出发,制定出节能减排效果最大化、较低运营成本的节能减排技术,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多产业结合发展
非焦炭法熔池炼铁技术是目前工业界广泛关注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使得铁矿粉和煤粉在熔池内发生反应,作为高效率的还原剂,煤炭可以讲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生铁。这种工艺生产一吨生铁,可以得到大约500千克的一氧化碳,可以将获得的一氧化碳输送给发电企业和煤化工产业,将其用于生产电力、氢气、甲醇等产品。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气化装置的投资占到投资成本的50%,因此,将煤化工、冶金、建材、能源产业相结合的路线,能够很好地提高节能减排的效果,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建材厂可以利用炼铁后剩余的炉渣进行生产工作。实现煤化工产业与其它产业的结合发展,能够实现煤的分级和高效利用,充分体现煤化工产业高质量、高利用率的原则,实现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相关企业还应当通过技术创新来发展减排市场,不得提高煤化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研发可再生能源、节能降耗技术和核动力技术等,加速能源的循环利用,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创造企业低碳生产氛围,为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贯彻低碳理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煤化工产业的相关管理者应当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发展,为产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文戟,朱兵,费维扬.不确定条件下煤化工技术经济评价方法[J].化工进展,2009(12):117-119.
前言:现代社会已经从快速发展经济的误区中走出来,逐渐开始转变观念,力求能够以低能耗、低污染的原材料作为工业生产的基础,全面倡导生态经济的发展。作为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所提出来的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全国以及全世界的广泛认同,环境保护在人类生存发展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像我国这样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大国来说,必须要降低煤炭在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用低碳理念来指导煤化工产业在未来的发展。
一、浅析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和能源的占有量少,但煤炭的种类非常齐全,煤炭的产量能够占到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储量也能够达到百分之十一左右。因此,以煤炭为主要原材料的煤炭化工产业一直都是我国工业重点发展对象,得到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煤化工产业只有不断地扩大规模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目前来说,我国利用煤炭燃烧所发电量在全国能源消耗发电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七左右,成为我国发电能源重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种原材料。煤具有非常复杂的化学结构,特别是其中的键链只有用热裂解的方法才能够对其进行彻底的拆分。作为我国极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它的产物可以为化工原料气和工业燃气所使用,碳的轻组分甚至还可以直接被当做化工原料所使用,像针状焦和炭黑这样的重组分则可以被当做重液体燃料来使用。作为我国国民赖以生存的能源,以煤炭为主的煤化工产业无论是发展的速度还是规模都在不断地加快和扩大,甚至有不少煤化工项目的规模都达到百万吨。不仅如此,全国各地每年所上报的正在建设中的和拟建的项目也正在不断地增加,没有减少的趋势。伴随煤炭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而来的就是空气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和雾霾天气的密集出现,如何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浅析如何用低碳理念指导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煤炭使用大国,在工业中对于煤炭的使用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并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国工业生产对于煤炭的需求不减反增,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虽然全社会都在倡导节能减排,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生产结构,依然将煤炭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料,那么无论是对煤炭直接燃烧还是将其用作化工生产的原材料,都势必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空气污染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煤电行业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产业界在对其进行探讨和改良之后,提出了在发电过程中提高二氧化碳捕集能力和能量的转化效率来实现减少对煤炭的利用。
1走多种产业共生的发展路线
首先,我们必须要正确面对我国石油短缺的现状,随着对原油的大量开采和利用,其质量在不断地恶化、产量也在不断地减少,但不能放弃对这部分原油的使用,可以采取加氢改质的方法对其进行利用。将其中存在的硫、氮以及氧气等杂质进行脱除,与此同时将烯烃进行全部饱和处理、芳烃进行部分饱和处理,这样就能够保证轻质油品在工业生产中的供应。我国的石油化工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采取加氢技术对原油进行提炼,虽然天然气在我国的储量也并不丰沛,但完全可以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来达到制氢技术的实现,将煤化工与石油化工通过氢气的利用和供应来达到完美的产业结合。在煤制氢的技术中主要是以煤气化制氢为主的,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气化及制氢技术,可以独立完成对其的利用和发展。通过对煤基氢气和石油的改质进行共生耦合在低碳排放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有很多化石企业也采用了工艺简单、投资少的延迟焦化技术来进行重质油炼,在大量建成焦化装置之后,我国每天的石油焦可以达到2000万吨以上的产量。但这种方法会造成能源的大量消耗、向空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对环境会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因此,我国必须要采取措施用加氢改制对延迟焦化工艺进行取代,将这种不符合低碳理念的生产工艺方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淘汰。第二种路线就是将煤化工、建材、冶金和能源产业相结合,利用非焦炭法熔池炼铁,用煤炭做还原剂将存在于矿石中的氧化铁迅速还原为生铁,使铁矿粉和煤粉在熔池里进行充分的反应,最终能够副产出大量的一氧化碳。在煤化工业和发电企业中,一氧化碳可以作为生产二甲醚、电力和氢气的重要材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煤炭。气化装置的成本并不高,仅仅占总成本的一半,如果采用这种路线,不仅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且也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在炼铁之后所剩余的炉渣还可以被建材厂拿来利用,节能而且环保。这种工业试验装置在我国宝钢已经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通过对产业链的延伸来降低二氧化碳在单位GDP中的排放
在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选择碳排放量较低的产品,煤碳制油的方式并不能够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并且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也不具备竞争力。另外,可以采取甲烷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在我国,内蒙古、陕西、新疆和山西一带是煤炭储量最高的地区,我国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煤炭都分布在这些地区,而沿海一带对煤炭的需求量较高,我国的铁路系统在分担这一部分的运输任务时负担极为繁重,并且要承担高昂的费用。所以,在煤炭总量并不充足的煤炭地区并不适合发展煤炭化工,而甲烷技术则成为这些地区发展工业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有力措施。在煤气化生产天然气的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相对较低,不同于必须经过陆路运输的煤炭,这些由煤气所制得的天然气完全可以通过管道进行长距离的输送,沿海地区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获得能源,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我国的交通运输压力,此举可谓是一举两得。而乙炔技术也符合低碳理念,虽然其工艺流程较长,但用煤炭来生产烯烃却具有极大的附加值空间。
三、结束语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减少碳排放量,就必须要坚持用低碳理念来指导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运用高效能的生产技术来完成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借鉴外国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对我国的煤化工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加强对先进工艺的开发,实现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金涌,周禹成,胡山鹰.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J].化工学报,2012,01:3-8.
[2]阮立军.2013'中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论坛在泰安举办[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3,03:52.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内涵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在严峻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一种概念,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联合发表的《世界自然环境保护大纲》中被首次提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这份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首脑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提出。《世界自然环境保护大纲》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自然保护与持续发展互相依存,两者应当综合起来予以思考。保护意味着对人类利用的生物圈加以管理,以使生物圈能给当代人带来最大的和持续的效益,同时维护生物圈满足后代人需求和期望的潜力。发展是指利用生物圈的变化及人力、财力、生命和非生命资源去满足人类需求并改进人类生活质量”。这是国际组织对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定义。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要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第二,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基础,强调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要求在保护资源与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杜会的发展。第三,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这表明,可持续发展包括相互关联的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生态、经济、社会统一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革,而且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是全球利益的共同体现。
二、中国能源产业的现状
1、能源状况
中国有丰富而多样的能源资源,能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埋藏在地下1000 米以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2.6万亿吨。原油储藏量930亿吨,天然气资源储量38亿立方米,已经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约占预测总储量的20%和3%。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储量丰富,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为379千兆瓦,风能可开发量2.53亿千瓦,太阳能年总辐射量大约在930―2330千瓦小时/平方米之间,已探明的可靠铀储量占世界第9位。此外,生物质资源、地热能资源、海洋能资源等等,都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的能源资源占有量而言却是地大物瘠。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其中煤炭资源仅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5.5%,石油、天然气分别约为11%、4.3%(见表1)。
2、能源消费结构状况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2010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2.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9%。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5.3%,原油消费量增长12.9%,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8.2%,电力消费量增长13.1%。
相对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国能源消费的特点是以煤炭为主要的一次能源(见表2)。由于中国长期坚持能源自给的发展方针和我国丰富的煤炭储量,形成了以原煤为主的能源消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煤炭一直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75%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采取政策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使原煤消费所占比重到2005年下降至69.1%。
三、中国能源面临的严重问题
1、能源资源短缺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对资源可持续供应造成较大压力。未来15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消费总量将会持续增长,如果采取正确的能源战略,我国的能源需求将有可能保持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在25―33亿吨标准煤之间,这意味着我国有可能利用较少的能源投入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从国内能源资源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贫乏。煤炭探明程度仍然较低,目前可供建设新矿、尚未利用的仅为200多亿吨,远远满足不了近期煤矿建设的需要。另外尚未利用的储藏量中,有86%的煤炭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开发、运输和利用的难度很大。
从长期看,国内能源供应将面临潜在的总量短缺,尤其是石油、天然气供应将面临结构性短缺,能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
2、能源利用效率低
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在所有工业技术设备中,技术性能比较先进的只有1/3左右,大部分性能落后,导致我国能源开发利用上的严重浪费。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1.2%,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考虑开采、输送后,我国能源系统总效率不到10%,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这意味着90%左右的能源资源在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掉了。
同时,在我国的能源构成中,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利用程度同发达国家比有明显的差距。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生活用能比重小,且优质能源比重小。在生活用能中80.2%是煤炭,电力只占11.9%。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村,生活用能仍以薪柴、秸秆和粪便为主,不仅热能利用率低,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
3、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重要的是未来潜在的能源需求增长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压力。由于煤炭被广泛地开发利用,煤中又含矿物杂质和有害、有毒元素,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煤炭在开采过程中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煤炭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气体和灰尘更是污染大气的元凶。
除了煤炭污染以外,石油也是环境污染源之一。石油及其制品在燃烧时造成的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污染、硫污染、碳氧化物污染以及酸雨等导致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从长远来看,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受到环境容量方面的制约,今后如果不采取包括节能减排、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等在内的各种有效措施来控制各种伴随能源消费和使用而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将愈演愈烈。尤其令人忧虑的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影响将是长期性的,一旦污染和破坏后果发生,其巨大的环境治理成本将成为国家的经济重负,这将反过来严重制约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
1、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在可持续发展的我国能源战略中应突出能源结构的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与世界能源结构相比,最明显的差异是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比重严重偏低,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改进煤炭的利用方式,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石油、天然气和水电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关键。
(1)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当今,世界已处于油气能源时代,我国却仍处于煤炭能源时代。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看,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消除使用煤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洁净煤技术是指煤炭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利用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换及污染控制的技术。中国洁净煤技术的基本框架包括煤炭加工、煤炭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将显著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确保能源的可靠供应,提高煤炭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2)不断提高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与煤炭相比,石油、天然气是优质矿物能源。在当前和今后几十年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应尽快制定增加油气比重的多元化能源消费和生产战略。天然气的利用不仅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建立在天然气基础上的能源技术,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能源效率最高的技术。我国的天然气基础比较薄弱,在形成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的时期,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十五期间正在实施西气东送工程意义重大,天然气基础管网一旦建成,将带动天然气开发的进程,可望使天然气的实际成本明显降低。在天然气的发展问题上,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协调。
2、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实际上,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就等于开发无污染能源,而且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的费用显著低于能源开发。对于能源占有量不高、生态环境又比较脆弱的中国来说,实施全方位节能战略就更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大力推进技术节能。节能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进步。要鼓励、支持节能科学研究,大力开发和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制定、节能技术政策和导向目录。培育和规范节能技术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商业化,逐步形成节能产业。适时开展节能产品质量认证和用能产品能耗标识制度,继续公布节能机电产品和淘汰机电产品的目录,引导企业采用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加速老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促使其改造落后的工艺、强制淘汰高耗低效产品。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增列“节能篇(章)”并进行评估,其设计和建设应当遵守节能的标准和设计规范。
(2)加强节能的立法和执法监督。政府层面要抓紧制定、修订和完善节能法律、法规及标准,做到节约能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特别是在激励节能企业和个人、处罚浪费能量的企业和个人上要有力度,造就良好的节能法制环境。
(3)加强节能教育和宣传。节能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新兴科学,要增加节能教育,培育节能专门人才,有计划地开展分层次、分专题的节能培训,将节能知识纳入企业培训和中小学教材中。继续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和经常性的宣传,树立能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全民节能意识和“节约能源,人人有责”的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节约能源的良好风气。宣传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发挥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各类节能信息,搞好咨询服务,促进节能的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
3、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在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是21世纪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替代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的必然要求。从目前看,我国要解决四方面问题。
(1)加强宏观管理和统一规划的力度。当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正处于向产业化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此,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把握好时机和力度,保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稳步发展。现阶段特别需要国家确定新能源在未来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地位,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在解决农村能源供给的基础上,拓展新能源应用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新能源在环境保护和改善能源结构中的作用。
(2)引进国外技术,加强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进程。促进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仍要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有目的、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艺和主要设备,以提高我国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开发的起点和水平。同时,组织风能、太阳能等重点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以解决一些应用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尤其是解决产业化和国产化中的一些技术问题、降低成本问题,加快主要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建设。
(3)加大投资力度。国家要将新能源建设纳入规划,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建设资金;部门、地方和企业也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新能源发展;要争取和引进国际资金,争取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合作项目,并为外商来华在新能源领域投资创造条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私人和集体投资兴办新能源产业,逐步建立国家、地方(企业)、个人投资新能源产业的新机制。
(4)制定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必要的鼓励政策,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加大信贷规模,提供低息贷款;对新能源高新技术产品给予低税率优惠政策;支持新能源国产新产品研制与开发;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工作。各种媒体都要大力宣传新能源,促进其应用推广。
4、加强国际合作,开拓能源资源国际市场
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能源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开拓能源资源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是保证我国能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按照多元化的原则,继续发展国际石油贸易。通过世界石油贸易,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及石油产品,同时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在进口来源上应采取多源化,从全球资源和双边关系等方面选择进口来源国,分散进口的风险。在进口品种上要多元化,原油、凝析油、成品油等都可以考虑进口,以满足国内不同领域和不同使用目的的需求,达到节约国内石油资源的目的。
(2)抓住机遇,加快进入世界石油资源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控制了世界石油资源,谁就能够控制国际石油市场,进而取得石油稳定供应的主动权。我国以往单纯依靠进口获取国外石油资源,这对保障长期的石油稳定供应不利。因此,要不断加大国外石油资源开发的力度,逐步建立起国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提高抵御国际油价风险的能力。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举办研讨会、展览会、考察团等形式,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沟通国内外节能信息,学习发达国家的节能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赠款和低息贷款,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外节能高新技术和产品,提高引资技术含量。
中国能源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证社会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发展能源产业,使经济和社会得以发展,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能源相互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课题:中国能源战略研究[M].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2] 曲格平: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 陈和平:我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政策的探讨[J].能源工程,1999(2).
[4] 张雷: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开发战略[J].中国软科学,1998(3).
总理最近在全国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走循环经济之路。
目前,理论界关于循环经济的论述颇多,就其定义来说,虽表述形式各异,但内容并无本质区别。一般来讲,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重构经济系统,将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及资源综合利用贯穿于物质产品的生产、消费及其废弃过程中,把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线性经济转变为资源闭环流动型经济。循环经济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行为原则(简称3R原则),其中又以“减量化”为首要原则。美国1990年《污染预防法》规定,在废物管理上所采取的优先等级顺序(The Pollution Prevention Hierarchy)为:源头削减(source reduction) 循环再生利用(recycle reclaim)无害化处理(treat)最终处置(dispose)。因此,循环经济是实现环保理念由“末端治理(end-of-pipe treatment)”向“污染预防(pollution prevention)”转变的必由之路。
一、循环经济视野下我国住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住宅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十分显著,特别对资源的占用、能源的消耗、环境的负荷相当大。我国现有建筑几百亿平方米,几乎都是耗能、耗水、耗材、占地广的不可持续建筑。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先进国家高出2~3倍。家用节水器具的使用还不够普及,中水利用率低。部分地区仍然大量使用粘土砖,建筑物建造中普遍使用低性能钢材和混凝土,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率低,造成地、能、水、沙等资源的过度消耗。我国建筑能耗为全国9大能耗行业的第一位,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用水占城市总用水量的47%,使用的钢材和水泥分别占全国总使用量的30%和25%。因此,住宅业及其相关产业能不能切实贯彻“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简称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
二、循环经济理念下住宅业发展的新模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物尽其用”的先进形态,是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基本准则。循环经济并不是简单的废物资源化,而是以避免废物产生为优先目标,故减量化为其首要原则;然后,对源头不能削减的废物和其他生产、生活废物要加以回收利用,以实现废物资源化。只有在源头削减和再生利用都难以实现时,才允许对这些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进行最后处置。循环经济的3R原则在住宅产业领域中主要体现在“省地、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只有大力发展可持续住宅、推广建筑节能、完善可持续住宅关键技术的支撑体系,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才能实现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住宅产业而言,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就可以从源头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以及建筑使用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例如,推广应用高强度钢筋和混凝土,可以节约土地、煤、水、矿石、沙等能源和资源,进而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废渣的排放。据估计,到2010年,通过推广应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可节省电能58.56亿千瓦时,标准煤1120.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8.2万立方米。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可持续建筑,对于减少资源耗费,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建设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住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立法障碍
我国以明确的立法方式推行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时间不长,但亦取得了可喜成绩。《建筑法》第4条规定:国家扶持建筑业的发展,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城市规划法》第16条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出了专门规定。《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第4条规定: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第9条规定:城市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项目,应当配套建设节约用水设施。《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规定自2006年6月1日起,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有利于控制住宅面积,节约土地资源。此外,还颁布了《住宅建筑规范》《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相关国家标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可持续建筑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总的看来,我国住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还处于初步阶段,在立法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亟待完善。
(一)浪费资源的法律责任不明确
《建筑法》作为住宅建筑业的基本法,对住宅“四节”规定甚少,仅在第4条对节能作了一些原则性规定,未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虽然对节能、节水有所规定,然而对于浪费用水用能的行为却未规定任何法律责任,致使一些应建节水节能设施的住宅建设项目在未建节水、节能设施时也能通过建设部门的审批。在节材方面,虽然早在1996年,国家规范就推行采用新Ⅲ级钢筋(HRB400);2000年,国家规范推行采用C70、C80混凝土,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硬性规定,真正使用该标准规范进行设计、施工的单位并不多,致使我国在应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方面进展缓慢。
(二)相关标准体系不健全
尽管目前国家已制定《住宅建筑规范》《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现了“四节一环保”的技术要求。但是,三者之中只有前者是强制性的,后两者只是推荐标准,而且这些标准针对的是住宅的综合性能。因此,我国还缺乏专门针对住宅节能、节水、节材的强制标准。节能方面,根据《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制定住宅节能相关标准,建立和完善住宅节能标准体系。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制定节能住宅效能评估的技术测评及基本法律制度。虽然节能住宅越来越多,但究竟可以节能多少仍是个估算数据。节水方面,目前我国现行节水标准主要涉电力、钢铁、石油石化、纺织等大行业,而住宅和建筑业领域还没有制定节水标准。节材方面,目前我国对相关标准如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标准制定滞后,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三)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到位
目前,有关立法大都规定人民政府健全相关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节水、节能、节材、节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税收和信贷方面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住宅节能节水节材产业发展缓慢,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因缺乏资金而无法得到推广使用。
(四)资源再生利用制度的弊端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水利用率低,根本原因是相关法律对此没有硬性规定。例如,目前生效的一些节水法律文件大都规定新建工程中应当建设配套中水设施,然而对于不执行这一规定的行为,却并未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致使许多住宅小区建设项目没有按照有关法律规定铺设中水管网设施,也可以通过建设监管部门审批。第二,建筑垃圾再利用率底。将建筑垃圾回收作为建筑材料,是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有效手段。《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虽然作出了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规定,但并未规定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具体措施。对建筑垃圾还是将其视为废物,而不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四、完善立法,推动住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一)明确浪费资源的法律责任
修改《建筑法》,切实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对建筑住宅“四节”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在《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制定《节约用水条例》,硬性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对于浪费水的行为要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定《建筑节材管理条例》,严格限制毁田烧砖,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强化住宅建筑施工中的节材和材料的重复利用。修改《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制定《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明确政府、企业及公众在住宅建筑节能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二)健全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需要加快基础性工作的进度。如住宅相关标准规范的编制与修订,以形成比较完善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标准体系的工作。要尽快制定《住宅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技术导则》及《住宅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能耗标识体系。逐步建立节水标准体系,加强对节水设施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的管理和认证。目前,急需制定的节水标准主要包括:节水方面的基础标准,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标准,节水型产品标准,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标准,中水水质标准。完善建材标准,全面推广应用安全、耐久、轻质、高强的建材,包括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提供技术标准。
(三)完善监督管理体制
在《建筑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建筑节材管理条例》及《节约用水条例》等相关立法中,明确规定节水、节能、节材、节地方面的监督管理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的具体职责及履行程序。各监管部门应依法定期组织住宅“四节”标准的实施情况检查,从设计、图审、施工监理、检测、质量监督、竣工验收、房屋销售许可、物业管理等环节加强监管。对不执行住宅“四节”强制性标准的单位,通过当地主要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予以披露,并依法处罚。
(四)完善配套的优惠政策措施
将住宅节能率列入考核地方政府的绿色GDP指标体系中,并且鼓励地方政府制定利于节能住宅发展的税收等财政政策。对从事住宅“四节”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单位、对“四节”示范工程的建设单位及购买绿色住宅应用比例达5%以上住宅建筑的消费者给以财政补贴;对开展住宅“四节”服务机构给予营业税或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对节能省地型、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住房,在规划审批、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对超过标准,过多占用、浪费资源的,应实行累进税(费)制加收;对有保留价值的旧住宅的房屋质量检测及对存在安全隐患但未到全生命周期的住宅建筑应进行结构加固给予财政支持。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推进住宅“四节”的产业化进程。
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住宅决不意味着人们在缺能、少水、低标准的狭窄空间里生活,恰恰相反,它预示着人类将更加理性地认识自身行为,不断以新的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各种能源及水、土地等自然资源,以为自己、子孙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与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勇.循环经济立法中的问题与对策[J].环境经济,2005,(1): 46-50.
[2]Paul L. Bishop. Pollution Prevention: Fundamentals and Practice.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0.pp13.
[3] 牛建宏.三大标准力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EB].中国建造师在线省略/jzjn_view.asp?id=384.2006-05-18.
[4]林驹.循环经济与住宅产业―――以3R原则促进住宅产业发展[J].住宅科技,2005(9): 27-32.
[5]加强推广应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是我国建设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EB].建设部网 cin.省略/tech/other/2005071505.htm.2005-07-15.
中图分类号:TB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400(2020)09-0051-02
引言
自电子商务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以来,带动了数以万计行业的连带发展,尤其是快递行业在这个过程中也呈现势不可挡的发展情况。根据商务部消息,2019年我国网上零售业带动了全国快递业务量635亿件。如此庞大的快递数量带来的快递业务中所产生的包装废弃物是触目惊心的。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快递业务中塑料包装、透明胶带以及填充料等回收困难的耗材占快递物料耗材的91%。生产如此数量巨大的包装耗材不仅会给环境带来巨大污染,其不可回收的属性也使得其大量流入生活垃圾,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而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制定了相关绿色发展计划,从而为包装产业指明了科学发展道路[1]。
1何为绿色经济理念
绿色经济理念是绿色发展新理念的一部分,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经济发展理念,目的是将经济发展与绿色环保结合,要求任何经济发展活动都需要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为基本前提,同时经济发展也要从环境保护活动中寻找出路,实现“从绿掘金”。因此,绿色经济理念代入到包装产业的设计与生产活动中就分为两步,即简化包装生产步骤以及提高包装回收率,同时建立完整的包装回收机制。
2在包装产业中实施绿色经济理念
2.1标准化包装生产步骤
包装产业作为上游包装材料、设计等供应商与下游日化、家电、食品等用户群体的组合体,其研发、设计、生产、分发步骤是丰富的,并且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根据R.A.Frosch和N.E.Gallopoulost提出的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而延伸出的包装产业生态系统,可以明显减少包装产业的资源投入以及废料的排放,从而达到绿色、环保、节能的生产目的。具体做法是将包装产业生产出的废料作为系统之内的另外一种资源,从而能够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平衡起来[2]。同时简历包装生产标准规范,更加规范的生产包装有助于简化包装生产工序,达到减少耗材的目的。
2.2提高包装回收率
提高包装回收率首先需要注重包装选材以及包装设计。目前我国开始倡导绿色包装,因而优化包装选材是提高包装回收率的重要举措,优先选择可循环利用材料、可降解材料、天然材料,避免使用高污染材料、不可降解材料、补课循环利用材料是提高包装回收率的首要选择,只有在源头上把控好包装生产中的选材,才能够提高包装回收率[3]。在包装设计方面,要适度包装,提倡包装的简约美,在提高包装利用率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包装的美观程度。
2.3建立完整的包装回收机制
随着垃圾分类政策在部分城市试点运行,我国的垃圾回收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并且完善中。然而,单独的物流包装回收系统尚未建立,并且仅仅简单地让物流包装进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中回收并不能提高回收效率。因而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包装回收机制[4],通过有偿、公益、积分等方式回收包装,不仅能够提高包装回收效率,减轻消费者日常分类负担,还能够培养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3绿色包装产业对消费者的影响
3.1培养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绿色包装产业的发展使得包装更加规范简约,能够帮助消费者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我国国民普遍素质程度以及环保意识距离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在简化包装、提高包装回收率方面下功夫有助于消费者直观地理解并且接受环保理念,树立环保意识。
3.2提高消费者的审美水平
以往包装产业充斥过度包装、包装繁琐的设计理念,使得消费者潜移默化地将铺张、华美的包装当作具有美感的包装。绿色包装的普及有助有消费者在更深的层面上了解并且接受包装审美的多样性,有助于消费者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3.3树立消费者的消费理念
做好文化产业的关键是人才
我们都知道:“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第一宝贵的。”当今,品牌之争、市场之争,说到底是人才之争。我台每天都组织评审委员会对台自办节目进行评审,对节目进行评档定级,对节目的策划创意、文字、摄像、编辑、主持等评出单项奖,我们根据评奖情况每季度评出十名季度业务能手,每半年评出十名半年度业务能手,每年评出十名年度业务能手,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营造出创新氛围,使每一项创新都能得到尊重和彰显,不管是台正式职工,还是临时工,只要他是人才,我们就要爱惜他们、珍惜他们。人才资源盘活了,其他资源也就能活起来。
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生命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生命,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从业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创造,就等于没有灵魂。
2003年,我们采用股份制的形式购买了电视实况转播车,由我台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和安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2005年11月29日,《中国广播影视报》整版刊登了南阳电视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安装电视实况转播车的文章,头版配有导读并在编者按中着重指出,“这成功的经验可为地市级电视台购置数字转播车提供借鉴和参考”。后来,我们又投资70万元自主设计组装了一台小型演播车,我们依托这两辆技术先进的演播车,逐步拓展媒体发展的空间,增加直播活动的场次,扩大直播活动的范围,依托技术创新,更充分地发挥好电视宣传创新,来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今年是我台确定的“活动年”,我们以活动为载体,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树立增收意识,营销策划意识,打造精品意识,协调服务意识,筛选策划出有影响力的重大活动,探索出我们自己的路子,形成我们自己的模式,把它推向市场,围绕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把我台的活动年与文化产业联动起来,形成活动围着市场转的态势,全面提升我们的市场竞争力。
用产业化理念进行内部改革
一是对台内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制播分离。按节目播出量核定工资,播一分钟,拿一分钟的钱,目的就是在于和文化产业接轨,把电视文化当做产业来搞,这样做的结果是,干得多,干得好,就拿钱多。二是台内对南阳的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的原始资料,制作重大活动要实行财务成本核算,对综艺晚会、新梨园,对四频道进行承包性质的改造,走市场化的路子,为文化产业铺平道路。三是采用股份制等形式,保证创优创收双丰收。我们认为,创优是“本”,是参天大树下的枝和叶;而创收则是根,纲举才能目张,设备是主力,是立台的基础。但创优(优质栏目和优秀节目)是“本”,又只能在根系中汲取水肥,叶子吸纳阳光才能枝叶繁茂,才能成长、壮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股份制形式购买前端采访设备和电视直播转播车,对二频道实行股份制经营,对单位车辆实行购买制,由台统一补贴,用于工作需要。这种股份制形式既保障了节目创优的需要,又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电视事业的发展,使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实现三赢。
低成本运作电视剧发展文化产业
南阳文化底蕴积淀丰厚,有取之不竭的创作材料,本土又有优秀的作家群。南阳电视台计划围绕南阳丰厚的文化资源,研究受众的需要,了解观众的审美要求,利用南阳本地优秀人才,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南阳的特色,适合大众需要,特别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低成本、商业化包装,市场化、公司化运作。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发展电视剧产业,加快我台影视产业的发展,繁荣我市文化事业。
节目资源的开发和再利用要契入市场
作为地市级电视台,从未来的市场前景看,城市联合体是节目运营的发展方向。它可以做到“资源互动”、“联手播出”、“优势互补”、“膨胀市场”,集结有限资源,拓展市场空间,在互惠互利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由我们自制的具有本土特色、充满鲜明个性的精品节目,如《张衡》、《张仲景》、《再造黄帝指南车》、《麦收时节》、《五月端阳》等不但本台可以重复播出,反复利用,更应该抓住各种机遇,利用不同的渠道走向交易市场,这既是对媒体的一种更广泛有效的自我宣传,也同样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另外,合理整合节目库资源或者资料片资源,推出全新的编辑类节目,也是有效利用节目资源的又一途径,这种资源开发形式,更有利于节假日时段节目的“主题策划”。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try to use the ecological concept put forward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qingpu industrial zon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industry garden area ecology Suggestions.
Keywords: ecological idea; Industrial park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上世纪以来,产业园区在推动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一方面,政府部门规划工业企业发展的选址用地,使城市功能平衡布局,并控制工业企业产生的污染,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得以类聚,节约产业链上下游的成本,产生集聚效应。但近些年来,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品市场不断放开,中国各地经济增长迅速,原先的产业园区已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此情况下,用生态理念来指导产业园区的发展有助于产业结构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青浦工业园区的现状
青浦工业园区位于上海市西郊,青浦区北部片区,南侧紧邻青浦新城。距离上海市中心约33公里,虹桥机场约20公里。总规划面积56.2平方公里。1995年,青浦西部工业园区列为市级工业园区,定名“上海青浦工业园区”,以纺织、材料为主要产业发展;2000年至2005年间,工业产业沿公路线状迅速拓展,以纺织和新材料、机械加工和制造、电子信息为主要产业发展;2010年后随着上海产业发展逐步向高新技术转移又加入印刷传媒及文体休闲用品制造等产业。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六年的建设和发展,青浦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上海发展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成为了青浦第二产业发展的主平台,但在现实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1中小企业居多,产能落后
目前,青浦工业园区范围内的中小型企业数量居多,行业较为分散,主导产业的优势不明显。约三分之一的企业设有研发中心,但整体的研发功能较弱,创新以产品市场导向为主,一次创新较为缺乏。
2.2工业用地布局混乱,配置设施缺乏
据2011年青浦年鉴统计,在青浦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工业用地占总用地的69.2%,居住用地占3.87%,各类服务设施用地不超过10%。现状用地构成较单一,空间发展模式呈现出“工业先行,配套居后”的初期特征。用地布局较为混乱,农民动拆迁安置工作落后,导致厂中村问题较为突出。
2.3自然环境较好,维护投入较低
东大盈港、西大盈港、上达河等主要河道贯穿整个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基底较好,但缺乏主要的公共环境绿地及标志性节点,水系与路网关系尚未理清,部分河道沦为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沟。
3、生态理念的核心思想
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包括城市在内的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涉及到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理念的核心思想包括效率性、环境保护、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等原则。
3.1效率性
一方面,生态的产业园区发展要求工业企业的发展具有效率性,在发展的同时节约资源、集合发展。另一方面,在市场的正向引导下,产业园区应该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充满活力的企业,在此情况下,才能满足在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对于环境与资源的投入。
3.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一方面即是要正确处理人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杜绝厂中村、城中村的现象;另一方面,即加大人材引进力度、提供政策支持,为园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技术条件。
3.3环境保护
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指出:清洁的空气和水已越来越成为稀缺的物品。环境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产业园区发展追求的目标。在制定产业园区规划过程中,对产业园区的大气环境治理、水环境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噪声环境保护都要有明确的规划与措施。
3.4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处理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将社会经济发展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统一起来,并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4、以生态理念指导产业园区发展
4.1现代产业园区发展要重视效率性
产业园区发展的效率性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政府,一是企业。政府层面主要体现在选择落户企业时,应依据原有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选择与产业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相适应的生产企业。集合资源打造产业链,并发展、拉长产业链。如青浦工业园区可考虑以原有基础产业—纺织和新材料、机械加工和制造、电子信息为主要产业,整合资源,吸收具有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功能的企业。另外,在企业落户过程中,政府要加快行政项目审批,并联办理相关手续以确保企业及时、迅速落地。企业层面主要体现在:企业选址时除考虑地块面积、交通外,重点考虑与原材料及成品市场的距离,力求降低运输成本、人力资源成本。
4.2现代产业园区发展要以人为本
人才是现代产业园区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产业园区发展要以人为本,以产业为重。青浦工业园区应通过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基础设施、景观环境的优化,形成与城镇空间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格局,完善居住、就业功能,共同承载中心城区的产业外溢与人口疏解。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与上海各大专院校合作,引进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为园区发展提供创新之本。政府层面亦可考虑引入大专院校,沟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提高就业率。
4.3现代产业园区发展要注重环境保护
产业园区的发展已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节约型转变,应继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同时提高企业入驻的环保与科技门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业,严格控制企业的能耗与污染物排放,节约资源,实现循环经济。规划在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求对环境污染同步治理、控制排放。
4.4现代产业园区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坚持水、土地、人口等各项资源的可持续增长。
青浦工业园区早期的发展呈现出以规模扩张支撑快速增长的特点,通过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大量投入,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对青浦区GDP的贡献率的不断增长,成为青浦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并之后,青浦工业园区增量建设用地缩减了15平方公里,初期的发展思路在资源紧约束条件下,显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青浦工业园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调整,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调整,突出集约用地的理念,积极探索存量土地集约利用的方法,加快推进已供未建用地的建设,合理置换、改造低效利用的工业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逐步储备并有序推进工业园区结构调整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
[参考文献]
[1] 姚凯、骆惊、方澜,上海城市工业产业空问布局和发展趋势研究—对上海城市工业产业发展及其实施评估[M],城市规划学刊,2008
(一)内源式发展理念
内源式发展理念,就是把区域的经济结构建立在当地人的技术、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之上,充分利用外部的经济环境,以促进区域内部经济链条上的收入增长。内源式发展理念是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强调当地人的参与和满足基本需求,在具体战略上关注基础设施、实用技术、体制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的培训等。内源式发展首先关注区域当地民众的发展,以区域民众的意愿和利益为目标,建立更有活力的经济区域。内源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应通过在其内部寻求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机遇。寻求区域内部资源持续利用发展源泉;寻求区域环境有效保护发展动力;寻求区域经济效益稳增发展机遇。
(二)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基础
1吕梁山区资源禀赋。吕梁山区分别与太原、晋中、临汾、忻州相邻,吕梁市属半干旱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春季干燥,雨少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吕梁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根据农业气候资源和气候条件,吕梁山区形成了四个特殊农业产业优势区(见表1)。
2吕梁山区农业产业收入发展。抽取吕梁山区1051户,收入主要来源于经营性收入,占样本户收入构成的3162%,工资性收入占4096%,财产性收入占比为122%,转移补贴性收入占2620%,见图1所示。从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图可知,工资性收入结构大于经营性收入结构,表明农业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较差,短期性收入成为目前收入的主要来源(见图1)。
(三)内源式发展理念是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基础
吕梁山区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在吕梁山区技术、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之上,充分利用外部的经济环境,以促进吕梁山区内部经济链条上的收入增长。内源式发展理念是与吕梁山区的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强调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参与和满足基本需求,在农业产业发展具体战略上关注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基础设施、实用技术、体制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的培训等。内源式发展首先以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意愿和利益为目标,建立更有活力的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经济区域。内源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通过在其内部寻求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机遇。寻求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内部资源持续利用源泉;寻求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环境有效保护发展动力;寻求区域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经济效益稳增发展机遇。
二、优化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内容和模式
内源式发展理念是构建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的理论基础,决定着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路径和策略;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是以吕梁山区的晋西丘陵、兴县丘陵、吕梁山区所属的山区和盆地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内容,充分考虑吕梁山区内部的自然环境条件,建设适合吕梁山区发展的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山区农业产业延伸,最终提升吕梁山区农业产业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内容
1山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1)孝义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盆地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曹溪河流域两山夹一沟的沟谷状地貌,构建27平方公里的孝义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丽锦山庄、曹溪河欢乐城为主,围绕“一寺一基地、两坝三山庄、一场七个园”等项目,通过对山区资源整合提升、生态绿化工程,打造孝义城市的后花园与生态客厅。孝义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带动两山夹一沟的山区农户,积极参与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生态旅游登山观光区、奇石盆景展览馆、文化艺术碑林、王母娘娘纪念馆、群山飞瀑与山水湖光游览区、玉皇殿观赏区、玉泉山索道、动植物园等游客接待服务、维护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2)离石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晋西丘陵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离石东北部边沿,吕梁山纵贯南北,离石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由单一自然、观光景点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转变,其建设内容突出以信义乡村旅游为主,围绕信义蔬菜园区等项目,通过对山区资源整合,打造吕梁市民当之无愧的“后花园”。离石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带动纵贯南北的信义山区农户,积极参与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美丽乡村游”游客接待服务、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蔬菜水果采摘、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3)柳林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晋西丘陵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柳林一道山脊连着三个小山头,两面山坡有大小七条沟,利用四荒地,搬山填沟,打坝淤地,引水、修路、植树建设柳林县以昌盛农场为主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昌盛生态旅游为主,围绕昌盛生态园区等项目,柳林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带动昌盛农场附近山区农户,积极参与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林果业、养殖业、加工业、种植业、餐饮住宿业、旅游业六大绿色产业和四荒治理水土保持示范基地、农业生态建设示范基地、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公司加农户模式的示范基地、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基地、青少年革命传统艰苦奋斗教育基地游客接待服务、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采摘休闲观光山区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带动3000户农民实现人均收入2000元、年利润20余万元。
2山区种植农业产业延伸。(1)兴县山区小杂粮种植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兴县丘陵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资源等,重点依托兴县大渡山天然林保护区两侧的山区地带,以蔡家会镇为主的山区发展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其中建设有2000亩有机谷子山区种植产业区。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为主,带动以蔡家会镇为主山区农户,积极参与兴县山区种植产业区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山区种植业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兴县小杂粮山区种植产业区相融合。(2)方山山区中药材种植农业产业延伸。方山县依托吕梁山中段西侧山区地带,以积翠、武当、大武、马坊等乡镇为主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绿色方山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主,带动以积翠、武当、大武、马坊等乡镇为主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方山中药材山区种植产业区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山区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方山中药材山区种植产业区相融合。
3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1)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文水县马西村、苍儿会等村依托两沟发展育繁肉牛养殖,建设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绿色育繁肉牛养殖基地为主,带动马西村、苍儿会等村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繁肉牛养殖、餐饮住宿业、旅游业绿色产业和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游客接待服务、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绿色育繁肉牛养殖基地、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文水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2)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石楼依托吕梁山西麓的山区地带,发展特色养殖,建设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貉、狐狸养殖基地为主,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以貉、狐狸养殖产业和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特色养殖基地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石楼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3)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临县依托吕梁山西侧的山区地带,发展肉羊养殖,建设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肉羊养殖基地为主,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以肉羊养殖产业和山区养殖业示范基地产业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肉羊养殖基地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临县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
4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1)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柳林依托一道山脊连着三个小山头,两面山坡有大小七条沟,利用四荒地,搬山填沟,建设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为主,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柳林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2)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依托吕梁山区所属的盆地,文水、交口利用吕梁山区沙棘资源,建设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其建设内容突出以沙棘生产加工为主,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带动山区农户,积极参与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山区农户参与构建具有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建设等经济活动,农户收入与一个集沙棘生产加工、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文水、交口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相融合。
(二)吕梁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
1山区采摘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企业+金融+农户”、“政府+金融+农户”。(1)孝义突出以丽锦山庄、曹溪河欢乐城为主,围绕“一寺一基地、两坝三山庄、一场七个园”等项目,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和政府,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金融+农户”和“政府+金融+农户”模式,企业和政府分别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2)离石山区围绕信义蔬菜园区等项目,涉及带动主体为政府,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政府+金融+农户”模式,政府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蔬菜水果采摘、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3)柳林山区突出以昌盛生态旅游项目,涉及带动主体为建设主体为企业和政府,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金融+农户”和“政府+金融+农户”模式,企业和政府分别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
2山区种植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企业+合作社+农户”、“政府+合作社+农户”。(1)兴县突出以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合作社,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合作社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绿色、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乡村旅游方面。(2)方山县突出以绿色方山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政府、合作社,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政府、合作社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乡村旅游方面。
3山区养殖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政府+金融+贫困户”、“企业+帮扶单位+贫困村”。(1)文水县突出以绿色育繁肉牛养殖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政府、企业,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带动“政府+金融+贫困户”模式,政府、企业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繁肉牛养殖、餐饮住宿业、旅游业绿色产业方面。(2)石楼县突出以貉、狐狸养殖基地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帮扶单位,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帮扶单位+贫困村”,企业、帮扶单位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貉、狐?养殖产业方面。
4山区加工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模式为“企业+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1)柳林县突出以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贫困户”,企业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碗团、特色芝麻饼生产加工方面。(2)文水、交口县口山区加工产业区突出以沙棘生产加工为主,涉及带动主体为企业、合作社,通过融通资金建设发展,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带动山区农户,农户收入来源为沙棘生产加工、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
三、建议
(一)统筹使用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资金
为切实做好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需要积极整合部门资源,捆绑实惠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带动农户脱贫项目,统筹使用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资金,确保上级和县内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上脱贫工作倾斜。
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资金和所有上级扶持项目资金全部用于带动脱贫攻坚,针对性地用于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帮扶贫困群众。各县财政拿出资金用于贷款贴息,推动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带动农户脱贫发展模式的正常运行,形成带动主体和贫困户受益的联动机制。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资金项目亟待加强。在争取上级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项目与资金时,一定程度上不占优势。同时,受全社会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县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用于扶贫专项资金有限。
(二)加大金融部门投入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力度
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应积极参与政银企对接会、扶贫办与县信用联社签署脱贫贷款意向书。县扶贫办、农委、信用联社及相关企业就贷款使用和贴息政策进行座谈,对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带动农户脱贫攻坚贷款使用进行研究,拟定企业担保贷款、企业使用、企业根据贫困户的脱贫意愿及生产物资的形式资助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脱贫模式。
(三)鼓励企业参与吕梁山区山区农业产业延伸
面对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新要求、新机遇,我们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对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了“四个共识”。一是抓旅游就是“扩投资促消费”。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消费,重复性强、频率高,具有很强的消费关联性,对最终消费的刺激作用最直接,对繁荣市场的效果最明显,抓好旅游业就等于抓住了促进最终消费的关键环节。二是抓旅游就是“促发展调结构”。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是“低碳产业”。发展壮大旅游业,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绿色产业”比重,有利于增强产业的联合互动,提升工业、农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层次。三是抓旅游就是“树形象促开放”。旅游产业作为典型的“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是开放性特征十分突出的服务性行业,既是展示城市形象和魅力的重要名片,也是促进扩大开放的桥梁纽带和重要载体。抓旅游不仅仅是抓产业培育,实质上也是抓发展环境、抓招商引资、抓开放发展、抓城市品质。四是抓旅游就是“惠民生促和谐”。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就业容量,对就业拉动为1:9,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我们从保就业、保民生的高度,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旅游业,使之真正成为百姓产业、惠民产业、富民产业。
二、以战略谋划构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我们围绕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对我市的旅游产业进行重新审视、重新规划、重新定位、重新布局,着力打造具有海林特点和人文特色的旅游品牌。确定今后旅游发展总体思路是:以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为契机,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旅游品牌为牵动,大力实施“2456工程”,即建设两个精品旅游名镇(横道镇和海林农场),提升四大精品旅游景区,开发五大精品旅游产品,开辟六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打造中国北方影视基地、中国北方水上运动基地、中国北方最具魅力的森林生态养生基地,进一步放大“林海雪原”、“中国雪乡”、“中国虎乡”、“威虎山”品牌效应,叫响“放眼北国风光,尽在林海雪原”的形象概念,使海林成为全国著名的北国风光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2010年,旅游人数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到2012年,旅游人数突破3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突破6亿元。一是建设精品旅游景区。坚持“城即景、景即城”的理念,依托牡丹江城市副中心的区位优势,以海林主城区为中心(周围30~50公里),市民出行30~50分钟为半径的区域,依托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把市区建设成为以休闲娱乐度假为主的旅游区;以林海雪原红色旅游、百年历史文化名镇、影视拍摄基地等为主题,加快形成以横道镇核心旅游区、威虎山主峰景区为重点的自然山水与影视基地相融合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突出“冰雪休闲游、森林生态游、水域漂流”三大生态旅游特色,加快开发冬季赏雪、戏雪、滑雪,夏季漂流、登山、避暑和四季会议、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把中国雪乡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原生态休闲度假核心区;围绕东北三省最大的人工水体―莲花湖,以群力湾、月亮湾、锅盔湾、国家水上运动基地等景区为重点,突出滨水休闲、森林生态特色,做优做美莲花湖风景区。二是开辟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开展跨国、跨区域旅游合作和营销联动,依托绥芬河和东宁口岸,以俄罗斯为旅游目的地,推出中俄东北亚旅游线路;依托海南乡、新安镇两个朝鲜民族乡镇,以韩国为旅游目的地,推出中韩旅游线路;依托亿龙风情园、莲花湖、威虎山三大景区,推出山水游线路;依托“中国雪乡”品牌优势和亚布力滑雪场、中国雪乡滑雪场、横道滑雪场、牡丹江雪堡“三场一堡”,推出冰雪游线路;依托处于全国“红色经典旅游线”之一的区位优势,以杨子荣烈土陵园为重点,推出红色游线路;依托一本书――《林海雪原》、一部戏――《智取威虎山》,推出名著游线路。三是开发精品旅游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依托我市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重点做好以宁古塔文化为特色的“金色旅游产品”,以生态为特色的“绿色旅游产品”,以冰雪为特色的“白色旅游产品”,以剿匪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旅游产品”,以莲花湖滨水开发、海浪河“龙江第一漂”为重点的“蓝色旅游产品”,加快形成让红色鼓舞人,让绿色留住人,让金色陶冶人,让白色吸引人,让蓝色怡情人的“五色旅游”新格局。
三、以战略突破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名镇
中图分类号:F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2-0023-07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发展学中国化的卓越理论成果,具有高度的实践性、理论的首创性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性。它必将对国家发展全局包括各系统、各领域、各产业都产生日益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贯穿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引领粮食产业经济沿着“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向前迈进。
一、新理念是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
思想灵魂和卓越指南1.“创新理念”是牵动粮食产业经济前行的“牛鼻子”
创新就是通过不断的“破旧立新”牵动变革。一部经济乃至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破旧立新”的历史。社会不断变迁,技术不断飞跃,产业不断升级,文化不断演进,导致所谓的“创造性破坏”,被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本质。其言下之意是指,所谓创新就是“破旧”,包括打破过时理论的框框,破除过时制度的桎梏,消除陈旧技术的障碍,冲破陈旧文化的束缚。与此相对应,必须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促使创新成为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的价值灵魂,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成为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有力“双翼”。在目前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更是农业粮食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力,是加强粮食产业经济的根本支撑。可以说,抓创新就是抓粮业发展,谋创新就是谋粮业未来,不创新粮业就会落后。在当今粮食领域,创新已成为一个高频词,其内涵愈益深厚,外延愈益宽广,地位愈益提高,被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成为引领我国粮食产业经济稳定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持续前行的“牛鼻子”,有力牵动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2.“协调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交响乐的“主旋律”
如果把“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视为一部交响乐,那么,每一种新理念都是这部交响乐有机构成的一个乐章。整部交响乐的鲜明主题就是促进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贯彻始终的主旋律就是协调。从内在联系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各有侧重,但相互呼应、协调一致,既服务和服
收稿日期:2017-01-18
作者简介:丁声俊,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北京100037)。
从于“粮安天下”的总目标,又彼此配合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协调发展观,简单说就是解决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失调”和“失衡”问题,也可以说是解决“木桶效应”的“短板”问题,即通过协调发展补上粮食产业经济的“短板”。由于协调发展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强化粮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改变单一化发展偏好,打破路径依赖,实现整体发展。当然,协调发展必须具有协调主体、手段、机制与模式。协调始终与发展相联系,是一个动态的和相对的过程,无限延续,永无终极。
3.“绿色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生命力”
绿色象征着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使人联想到和谐与希望、生命和生机。绿色已经不单纯是一种色彩的表现,而是被赋予了深度生态的蕴涵,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融合发展的“生命力”。“绿色理念”将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生富有生命力的重大战略转变。其一,绿色发展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与绿色发展相适应,必须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粮食产业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模式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悖论。其二,绿色发展是一场空前的生态革命。粮食产业经济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是生产经营领域的一场变革,而且是行政职能部门进行现代化治理的必要手段,还成为粮食产业经济迈向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其三,绿色发展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鉴于长期以来实施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的严重负面后果,彻底转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采用“3R”(Reduce,Reuse,Recycle)循环低碳发展原则,变以要素投入橹魑以科技增强新动力为主,促使资源利用合理化、减量化和再利用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开放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开路机”
以扩大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粮食产业经济不断扩大市场、粮食事业不断进取的重要法宝,也必将使粮食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越来越紧密结合。依照“共赢”的逻辑,“开放理念”就像开路机一样,有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开拓发展,拓展粮食及其制品、服务的更广阔市场,即为粮食产业经济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包括国内市场空间和国际市场空间。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粮食产业经济既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又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融入“一带一路”的宏大战略,打造“陆海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5.“共享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大情怀”
所谓“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就是“民本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共享理念”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就是要大力弘扬“黎元为本”的价值观,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忠实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即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宗旨在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实现人民的期盼。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绝不可遗忘或忽视贫困地区还有5500多万处在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要通过多种形式特别是产业精准扶贫,促进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同时,共享发展还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粮食产业经济改革发展能否取得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民众能否共享到改革发展成果。当然,这需要更具延续性、科学性、有效性的制度安排,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化为不断为人民造福的丰硕果实,使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二、新理念引领下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
新路径和新模式1.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谋划,绘制其未来发展新愿景
以新理念为引领,就必须从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和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出发,以卓尔不群的智慧和境界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包括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
第一,谋划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蓝图。即以新理念为引领,浓墨重彩绘制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景。其一,建立健全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以市场为主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实现市场制度化、规范化。其二,建立健全农粮“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的合理关系,动态地保持平衡化、协调化。其三,建立健全市场营销和市场信用体系,包括普及连锁制、制,以及超市、配送等现代业态形式,并探索推广“互联网+粮食”电商平台,建立商品回溯、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全面实现诚信化、放心化。其四,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实现从田头谷物收购,到仓储、加工、物流、供应,直到餐桌终端消费的全过程,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起来,实现科技化、现代化。其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条例体系和全方位覆盖的粮食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强化粮食市场监管法制化、严格化。其六,建立健全现代谷物储备体系,使得储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储得进、调得动、用得上,实现仓储绿色化、智能化。其七,建立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农牧、农渔、农林,以及农林牧结合的生产模式,探索以混合所有制为主体的粮食产业经济形式,实现农业粮食组织经营生态化、融合化。其八,建立健全粮食产业“双创”体系,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蔚然风气,以产业链条上各企业为创新主体,广泛开展自主创新,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创新能力集成化、前沿化。其九,建立健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信息、科技、环保,以及节粮等产后服务,向农民提供代储存、代加工、代烘干、代质检、代销售等“五代”服务,实现服务综合化、专业化。其十,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把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相结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监控市场,实现宏观化、间接化、高效化。
第二,强化农粮“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协调。要从根本上克服农粮“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结构不相协调、不相适应的弊端,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最佳选择。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以生产为基础,以流通为关键,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融合发展为新模式,必然会有力改革和转变传统的粗放型、掠夺式生产方式与浪费型消费方式,建立现代的集约型、精准型生产方式和节约型消费方式,引导和强制所有个体(包括个人、家庭、企业、事业、合作社、社团等,下同)对资源配置进行权衡取舍,做出最佳选择,最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生产丰富多彩、品质优良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补上农粮“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短板,促使“两端”结构相协调、相平衡。
第三,优化农业粮食资源配置方式。这是粮食产业经济面临的必须解决的基本课题。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个体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前者如耕地资源、淡水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劳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后者如无止境地贪图物质享受,追求豪宅、豪车与豪华生活,过度地追求“食不厌精”――精米、精面、精油,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粮食产业经济是优化农业粮食资源配置的最佳形式,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把粮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置于产业的层面和地位,从合理、有效、综合利用资源出发对粮食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进行顶层设计。同时,深入探索粮食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在不断深化探索中,以农业粮食资源的稀缺性和个体的自利性为出发点,以“理性个体”假设为逻辑起点,在此假设基础上采用个体成本收益分析法,研究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与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体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合理、最有效、最可持续利用的配置。如是,就从粮食产业经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开辟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形式。
2.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谋篇,开拓发展新路径
新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思想灵魂。新理念是“导航仪”和“指路灯”,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指向引路、谋篇定策。在新的坐标系下审视,新理念有力引领粮食产业经济真抓实干、科学发展,即遵循规律科学实干,开拓进取创造性实干,瞄准“短板”有针对性实干,以人民为中心奋发实干,让新理念转化为改革发展的新动力、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第一,不断增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即必须注重启动粮食产业的全链条和各种要素,特别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与此相应,凡是与新发展理念背道而驰的畸形发展、竭泽而渔、自我封闭、与民争利、忽视民生等做法和行为,必须坚决纠正,彻底摒弃。从而,形成粮食产业经济新体系、新体制、新机制,开拓新空间,增强新动力。
第二,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为克服目前粮食行业各要素间孤立、分散,犹如一包山药蛋的状况,必须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注重粮食产业经济系统发展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即把诸多要素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且与其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这种交换中,要注重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融合等方面,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三,不断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们越来越把生态视为资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粮业兴;生态衰,则粮业衰。通过绿色发展方式,可有效加快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开拓可持续发展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前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能防止和减弱面源污染,改善土地、水源等要素禀赋,治理粮食等农产品“病态产能”,扩大“健康产能”。总之,绿色发展理念是粮食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不断扩大粮食产业经济的市场话语权。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发展方式,可促其扩大开放、日益深入地融入国际粮食市场。在开放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原则,实施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的措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国内外更广阔的市场上进行资源配置,提高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制度性话语权。
第五,不断增强民众对共享成果的获得感。一个大国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包容的制度设计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全体人民对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就无法实现其长期持久健康发展。以“共享理念”为引领,发展粮食产业经济需要着力为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领域引入市场力量创造条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显。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民生底线,确保全体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得到足以维持健康需要的食物等生活资料”。尤其是要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精准扶贫脱贫,注重机遇公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综上所述,以“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粮食产业经济谋篇布局,必将产生多面性、综合性、突破性效应。其中,最具实质性突破的是创新开拓发展新路径,即以创新发展克服低端重复的“乏力之路”,激发新动能,创造新的有效供给和新的有效需求;以协调发展克服畸轻畸重的“失衡之路”,开拓新领域,提高粮食产业平衡性和整体性效能;以绿色发展克服污染、恶化环境的“粗放之路”,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开辟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以开放发展克服画地为牢的“封闭之路”,积极妥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以共享发展克服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两极分化的“不公之路”,弘扬“民本”宗旨,增强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3.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谋略,探索发展新模式
在推进以供给侧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期,粮食产业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创新性、方向性、共享性、绿色性、整体性等特点,整体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的“两侧”结构将趋向协调。适应这些特点,必须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勇于探索和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特别是要锐意开创其融合化发展的新模式。
第一,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经济学视角冷静反观和反思,我国粮食产业在取得辉煌“奇迹”之后,隐藏着一个基本理论和实践缺失的问题,即更多地把它当作单一化的“产品”,抑或是“商品”,而未把粮食当作一种产业经济去谋划策略、绘制蓝图、创新驱动、开拓未来。当前,我国粮食产业经济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表现为“五大短板”:一是虽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市场需求相比,仍存在体制性和机制性“短板”;二是虽然粮食生产量、收购量、库存量多年连续增长,但与消费结构演变与升级比较,结构性“短板”很突出;三是虽然粮食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经营也取得长足进展,但与发展资源节约型和效益型经济的要求相比,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低效益的“短板”仍普遍存在;四是虽然国有粮食企业在改革中已增强了生机与活力,但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相比,现代服务的“短板”仍很常见;五是虽然“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日益相互依存、相互结合,但与粮食大国地位相比,拥有的话语权和竞争力的“短板”不容忽视。上述表明,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存在严重的不相适应性,是导致粮食产业陷入困境和困难的根本原因。当前补上这些“短板”的根本举措,就在于以振兴粮食产业经济为抓手,开创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振兴粮食产业经济要坚持承继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和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继往开来的重大措施,既有承继性,更有创新性。所谓承继性,就是继续坚持和扩大粮食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粮食市场体制机制以及市场制度。例如,粮食省长负责制、覆盖全国的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多种形式的粮食产业化经营和粮食“现代业态”的普及等,都需要承继和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创新,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视为金色的双翼,振翅起飞,勇于探索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新模式。
第三,开创粮食产业经济融合化发展的新模式。所谓融合化发展,是指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进行产业化组织经营的升级版。综合国韧庋芯亢褪导经验,产业融合是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条件下,在产业边界和交叉环节重组而形成新产业模式。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言,产业经济融合的内涵包括:以农业粮食种植业为基础,以粮油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形式的适度扩大规模经营,以综合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为宗旨,以利益共享(利益合理分配机制)为联结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机制转换等方式,把劳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粮食生产、产品加工,以及销售、餐饮、休闲等第三产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所谓“六次产业”在更高生产力水平上紧密融合,最终实现农业粮食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在农业粮食产业融合发展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都是产业融合发展所依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带动要素优化组合、融合化发展为途径,开拓粮食产业经济走上更有效、更协调、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新理念引领下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
“四链”系统构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并把“四链”相互协调地“链结”甚至有机地融合起来。不同产业的融合方式各不相同:有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融合;有完全融合和部分融合;有横向融合和纵向融合,以及混合性融合;有高新技术产业渗透融合、产业间延伸融合和产业内部重组融合等。可见,“四链”之间的“链结”或融合,是一个攸关多部门、多产业、多产品、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和重大的深化改革过程。对于如此复杂艰巨的产业经济的创新事业,必须以新理念为引领,探索开拓粮食产业经济新局面。
1.构建粮食产品链和产业链
第一,构建粮食产品链。所谓粮食产品链,是指由粮食产品的上下游关系构成的链条,这也是粮食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在对初级原材料和产品进行加工、深加工,乃至精加工过程中形成粮食产品链,不仅能够提升粮食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有利于减少物流消耗和减轻污染,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经济、技术、环境可行性分析,确定适合区域发展的粮食产品链结构,包括现有的产品链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链。对于现有产品链,应分析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主流产品链进行延伸和加强。对于潜在产品链,重点关注短期内较易实现的产品链,同时考虑能否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协同和协力发展。当前在构建稳定的粮食产品链时,要注重做到三点:一是每个产业环节都必须选择最佳的资源利用形式,促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二是不可一味追求产品链的最完整和追求形成最终产品,而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的发展形式;三是始终注重不断提高产品的“三品”特性,即优化品质、提高品位、创造品牌。这是构建粮食产品链的核心,也是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基础。
第二,构建粮食产业链。当前,我国粮食企业“小而散”“多而乱”,像一袋山药蛋互不粘连,这种状况导致消耗高、效益低、污染重。对于这些弊端必须标本兼治,尤其要采取治本之法,即建立健全粮食产业链。所谓粮食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时空布局关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的产业形态,分为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建立完整的粮食产业链的实质在于,实现不同产业链条、不同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例如建立粮食供给与需求有机结合的关系。每一种粮食产业链都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四维度”的概念,它们相互对接、相互依存、优化组合,形成对接机制,如无形之手调控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为按照实际情况构建粮食产业链,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粮食产业链的集聚,即相关粮食产业活动的集合集聚。对粮食产业链进行优化整合,可以产生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促进小型企业成长壮大,促进企业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促进打造“区位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降低成本等。二是形成粮食产业集群。探索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之路,需要形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企业群。一般说,粮食产业链划分为狭义产业链和广义产业链。前者是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环节的完整链条,主要面向各种具体生产制造;后者是指在狭义产业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尽可能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促使延伸到第一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等),即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则拓展到第三产业,即扩展到市场服务环节。目前,我国的粮食产业链基本上属狭义产业链,今后应向广义产业链发展,即探索和开拓农业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
2.构建粮食价值链和供应链
第一,构建粮食价值链。鉴于目前大多数粮食企业对成本管理认识薄弱,实践存在缺陷,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必须引用价值链管理和分析法。所谓粮食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给顾客生产更有价值的产品或提供更优质的劳务所开展的一系列创造价值活动的集成。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中,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增值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由此进而派生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两大部分。概括而言,价值链管理分析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价值的基础性,即价值是价值链的基石,由各种价值活动才构成价值链;二是价值链的整体性,企业的价值链都体现在更广泛的价值系统中;三是价值链的异质性,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不同的产业企业和产业环节具有不同的价值链。价值的关联性导致产生一种效应,即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这条规律具有丰富的内涵,即在采用价值链管理分析中,把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视为重要内容。所谓无形资产就是,凡一切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没有任何物质实体的资产,都属于无形资产。它具有非独立性、转化性、交易性、潜在性,以及增值性,在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起关键作用。
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必须采用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价值链管理分析方法。实践证明,粮食企业把价值链理念和分析法应用于成本管理,就会把相互分离但又彼此相关的各个产业链置于整个系统价值链中进行分析,即从战略高度分析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的价值链的关系,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程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与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产品销售过程与顾客的关系;市场(包括市场调查、研究)开发及产品促销与分销的关系。通过从整体视角处理这些关系,就会收到“四减”的效用,即简化业务环节,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损耗,减少人力使用和减轻环境污染。这意味着,粮食产业的资源消耗减少,成本降低,综合效益提升,把粮食产业经济引向高端价值链。
第二,构建粮食供应链。随着我国农业粮食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粮食集中度明显提高。全国粮食产销格局从“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粮食跨区域流通量超过2亿吨。然而,粮食物流却成为粮食供应链的“短板”和“瓶颈”。目前,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配送系统和保鲜条件等都相当落后。全国粮食传统物流“大而全”“小而全”“多而散”“多而低”等问题还普遍存在,致使物流设施孤立分散,未形成现代物流的完整系统,粮食运输方式落后,成本居高不下。基于此,必须积极建立健全粮食供应链。
所谓粮食供应链,简单说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业务活动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作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从而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完整的网链结构。粮食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环环相连、相依为命。粮食企业要在市场上生存、成长和做大、做强、做优,除了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外,还必须采取更有竞争力、更有效率的管理运作方式。粮食产业经济采用供应链管理,就是把“6R”管理方式深入到各个环节,即将顾客所需的正确产品(Right Product),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把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这“6R”保障粮食供应链能完全满足客户的意愿,即时间短、数量准、质量优、运距近、成本低、性价比高。
针对目前我国各种物流设施互不关联的状况,必须构建以“五主”为特征的粮食物流系统。“五主”即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混合所有制为主形式,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手段,以“四散”为主要运输形式,以“双创”尤其是科技创新为主动力。同时必须抓紧“两个关键”:一是狠抓健全新体制新机制的根本。要全面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彻底打破地区封锁、画地为牢、部门分割的孤立封闭状况,树立全国“一盘棋”,整合和建立统一化、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粮食现代“大物流”系统。二是狠抓粮食“四散化”的关键。即发展被称为“粮食运输方式革命”的粮食散储、散装、散卸、散运。实现粮食“四散化”,大大提升粮食供应链的水平,具有提高供应效率、节约运输成本、减少资源损耗,加强粮食供应调控能力等重要效用。
上述“四链”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建立健全相互结合的、全方位覆盖粮食产业经济的“四链”网络,就会使产品链的基础更牢,产业链的纽带更韧,价值链的核心更强,供应链的条件更优,“四链”扭成合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迈向“强、大、优”和价值链的高端。
参考文献
[1]王梦奎.关于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研究[A].王梦奎文集[C].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2]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A].王梦奎文集[C].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3]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改革开放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丁声俊.以“供给侧”为重点推进粮食“两侧”结构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3).
[5]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上)[J].学术月刊,2016,(7).
[6]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下)[J].学术月刊,2016,(8).
[7]丁声俊.对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探讨[J].中国粮食经济,2016,(11).
[8]丁俊.试论粮食流通现代化[J].农业展望,2007,(5).
Crea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Mode of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Leading by the New Ideas
Ding Shengjun
Abstract:Fiv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are excellent theory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ssessing good originality in its concept, full system in its theory, and accurate guidance in its practice. The new concepts are prominent soul and effective practical guidanc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which will lead its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development, opening up and sharing. It′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y the market forces, explore the new path and mode of the industrialized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completely build up the network of four-chains of production, industry, value and supply, promote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to transform to a strong, large and excellent one and to the high top of value chain, and open up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grain industry.
因此如何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这就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企业化管理理念来把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农业,组织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专业化、商品化水平。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发展,从市场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完善、金融支持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营造良好的产业化发展环境和氛围。
一、壮龙头
围绕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重点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上下功夫。一是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择优选择现有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分级管理,重点培育,着力打造龙头企业的甲级队和乙级队。按照工业企业管理的办法,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领导联系、部门帮扶,做好定期调度,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政策扶持。对重点龙头企业在项目安排、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二、建基地
充分发挥名优农产品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夯实基础,增强后劲,按照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的要求,筛选确定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实施重点建设,打造一大批现代农业综合小区,通过优化县域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增加效益,从而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造集群
一是抓产业集群。重点在企业产品上下游之间开展分工协作,培育建立产业配套、分工明晰、功能齐全的产业体系;二是延伸产业链。围绕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全力组织突破,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嫁接、整合的办法,促其做大做强,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四、组协会
按照一个支柱产业一个部门牵头、一个规划引领、一笔经费启动、一个法人承办、一个专业协会链接、一批大户支撑,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办法,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协会的建设,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与发展,真正把农业特色产业协会建设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抓手、信息交流的平台、创新合作的平台、科技培训的平台、产业链培育的平台。
五、抓招商
树立以农业招商引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利用产业园区、基地、专业市场等平台的资本承载作用,积极编制投资回报率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业招商项目,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外地有雄厚资本的集团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划转、合资等方式,投资开发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和设施农业。积极引导本地龙头企业主动与国内外同类大中型龙头企业攀亲结友,加强沟通和联系,用好的项目、优势的资源、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低廉的成本吸引他们投资合作,共同开发,进行技术改造、嫁接,借助外来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支持,实现六安市农业产业化的超常规发展。
六、增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在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从税收、土地、科技、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和扶持,切块扶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以加快其发展。二是抓项目争取。积极做好项目储备,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源,充分利用国家继续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编报大项目,谋划后备项目,积极跑部跑省争取项目的投入。
七、畅物流
1、玉米新组合示范种植工作:结合我州生产实际与州种子站合作,对选育出的玉米新组合组织安排在*县*村示范种植100亩。
2、州级农作物高产创建工作: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我单位共派出技术骨干四名,组织泸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老窝乡和鲁掌镇农技站十六名技术人员在泸水县老窝乡荣华村委会的下白嘎自然村和箐地自然村建设了100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和在荣华村委会建设1000亩玉米高产连片展示区,带动全乡8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在泸水县鲁掌镇的鲁掌村委会建立了一个100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和1000亩的玉米高产连片示范区,建设5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以带动全镇12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示范区11800亩玉米全地膜覆盖栽培;5000亩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000亩实行统一病虫害防治。指导全县12万亩玉米生产。以两个乡镇的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和万亩示范区带动全州35万亩玉米生产。示范区参与农户5905户,涉及人口23000人,实现增产50万公斤玉米,示范区人平均增产玉米13公斤以上。
在*县组织了1000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在贡山县组织了1000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目前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面积共计种植完成22000亩,完成计划的110%。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已进入苗期中耕除草管理阶段。四个示范区共组织现场培训221场次,参加培训人数4753人次。其中鲁掌150场次,培训2123人次;老窝51场次,培训193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531份;*贡山组织20场次,培训700人次。
3、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工作
结合高产创建、农作物间套种、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2009年上半年我单位组织和参与以现场为主的培训201场次,参训群众4053人次,发放技术培训材料5400多份。同时根据工作情况我们和兰坪县农业局于2009年3月30日联合组织请*农大教师对79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以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为主的技术培训;于2009年4月2日与泸水县农业局联合组织请*农大教师对75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以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为主的技术培训。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