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04: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网络舆情处置存在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纵观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它已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社会舆论格局,促发了网民的权力意识觉醒,但网络舆情的负面因素依旧存在,对社会发展造成威胁。政府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网络舆情工作高度重视,但仍存在着应对不及时、应对不主动、监管无序化、问责不到位等问题,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维护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思想认识来看,政府官员对网络舆情认识欠全面。
一是对网络舆情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正面回应不够。有的片面认为网络是年轻人的娱乐工具,有荒诞低俗甚至“很负面”的东西,所以在工作中仍按传统工作方法和模式行事; 有的对网络民意的关注往往停留在“高点击率”、“高关注度”、“大量跟帖”、“群体性”之类的问题上,而除此之外大量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处理;有的是对网民反映的问题,特别是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等问题,不择手段地进行“删帖”,甚至一味排斥、打压,不少网络举报人因此获罪,使一些网民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了网上举报的积极性。二是视网络舆情为民意的全部,对网络舆情过度依赖。盲目迷信网络舆情功能的强大,要求对网络舆论全面放开,不加干涉,听任网民发表观点,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网络舆论失控,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舆论混乱。
(二)从管理体制来看,“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实行中存在不足。
我国现行的网络管理体制是“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即党委部门和政府部门同时参与,中央、省属、外宣媒体都参与地方网络市场的竞争,使得整个网络媒体结构多元化,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化,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齐抓共管的现象,造成了网络舆情信息重复搜集、分散管理、政出多门等问题。而且在机构设置方面,某些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不够健全。首先,虽然某些地方政府部门都设有网络舆情监测中心、站点,但很少设立应急机构,所以发生突发事件时常常由于准备不足而应对迟缓。其次,设立的机构间还未形成完整对接的严密规范的系统,内外协同联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区县以下的网络舆情监管站点有虚设形象,从监测人员的配备到其文化素质及政治敏感度等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都还达不到现实要求。
(三)从机制运行来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不系统。
网络舆情信息的庞大、变化的突发及影响力的强大加大了政府应对工作的难度,要保证政府工作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就目前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来看,虽然在实践的基础上已逐渐对工作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整个工作机制还未达到系统化的要求,如存在工作流于形式,人为因素作用较大;缺乏主动引导,依旧采取封堵舆论的方法;缺乏应对预案,透明性不高、应对失当等问题,使党和政府经常处于被动和被质疑的局面。
(四)从法律制度来看,网络监管的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相比,我国对互联网的立法还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等,它们的颁布对我国网络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法规较零散,不够系统,有些法律较为陈旧,已无法应对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缺少外在的法律约束不仅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身处网络群体中,“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助长了网络暴行的蔓延。
三、实现网络舆情科学应对的对策
(一)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理念。
首先,增强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产生媒介信息的能力。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政府官员需要学会运用官方网站、媒体网站、网民留言板、官方机构或官员个人微博等互联网新媒体手段,进行信息和意见沟通。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成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职责要求,使网络成为了解世界、掌握资讯,科学决策、推动工作,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平台。
其次,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一要强化占领舆论阵地的责任意识。各级政府官员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发挥政府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的政治优势和思想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做正面宣传,扩大主阵地的影响力。二要强化把握舆论导向的责任意识。政府要努力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用主流媒体的声音占领网上新阵地,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多样化的思想热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意识形态。三要强化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意识。政府官员要利用好手中的权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解决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
(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体制。
1、实现网络舆情管理机构科学化。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常态,各级政府应该设立网络舆情常设机构来保证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常规性与延续性。从长远发展和管理需要来看,需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常设性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进行垂直管理。而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需设立网络舆情应急机构。它是在其常设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临时机构,由宣传部门、职能部门、公安部门、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办公厅等成立领导小组。另外,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和问题,还应组织成立“顾问团”。为避免出现应对失误,可聘请权威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公共危机处理专家等组成“顾问团”。
2、促成内外协同联动管理。
跨时空性是网络舆情与一般社会舆情的重要区别。网络舆情可以瞬时由一点辐射到地域上处于极度分散的广大受众,从而引发舆论狂潮。因此,政府要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就要努力促成内外协同联动管理。体制内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应在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共同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信息共享及部门间协同工作体系,以便统一调度应急所需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权力资源和经费资源等,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政府需做好更多行业和网民自律的宣传,通过政策和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为其提供保障,最终形成“网络主导、官民联动、上下互通、快捷通畅、条块结合、密切协作”的立体式、全方位网络舆情快速反应体系。
(三)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1、建立完善的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研判是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关键环节,需要确定一套科学的研判流程。这包括:初步筛选--深入分析--综合判断--报告写作。初步筛选,即要将预设的目标舆情或热点舆情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来。主要通过建立归类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和图表呈现的方式来筛选。深入分析,即探究这些有价值的舆情的生成发展规律,找出其信息来源、传播路径、利益诉求和网民参与动因等,分析舆情走势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综合判断,即结合初步筛选与深入分析的结果划分舆情危机等级,提出方案。报告写作,即通过对网络舆情定性与定量的判断,最终要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报告,做出规律总结和研判结论。只有确立严谨的研判工作流程,才能为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建议。
2、建立系统的预警机制。
首先,根据研判结果确定预警等级。将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划分为:非常态的轻警告(IV级,蓝色)、警示级的中度警情(III级,黄色)、危险级的重警情(II级,橙色)、极度危险级的特重警情(I级,红色)。其次,建立预警组织体系。一是建立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横向与纵向体系。相关的中央到基层的各工作网点,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使预警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建立政府到公众的立体体系。政府是预警的主体,社会中介组织是沟通与反应民意的重要组织也可承担预警的责任,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或理论支持,而社会公众是网络舆情最初感知的社会主体。三是建立网上到网下的双层体系。在预警工作中,既要密切关注网上舆情的发展变化,也要通过了解网下社会的动态,适时调整方案,提高预警能力。
3、建立完备的引导机制。
政府需实现引导途径多元化。通过借助网络发言人、网络留言板、官方机构与官方微博、网络评论员等进行舆情引导。具体注意事项:一是完善网络发言人机制。借鉴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团队和制度,坚持“说明大事,说细实事,说透难事,说清坏事”的引导原则。二是制度化回复与办理网民留言。成立固定的工作机制,明确办理机构和流程;组建网络留言督办处,真正做到“件件有回复,件件能落实”。三是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业务过硬的网评队伍,是将网络舆情引导好的重要组织措施。
4、建立高效的处置机制。
首先,实现案情处置程序化。通过科学的计划制定,完善的部门协调,充分的人财物保障,可将网络舆情案件的处理从非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变成程序化的决策过程。这有利于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其次,加强对相关官员的问责力度。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要求,对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中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政府官员进行问责。最后,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后,要对危机情进行系统反馈和评估,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以不断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
(四)加快推进网络监管法制化。
1、尽快制定一部系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监管法》。对网民正常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界定,以规范其信息识别、、传播等行为,切实保障其正当的权利;对网络平台、网站、网络中介的职责进行合理的规范,加强对微博、社区网站等的有效管理;对政府监管的职责、监管的标准和方法作明确的界定,使政府互联网监管规范化。
2、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和补充。凡现行法律体系中与互联网相关且仍然适用的,应当保留;对已经不再适用的,应及时予以废除、修改和完善;凡现行立法不能涵盖的事项,要进行补充立法。从而形成一个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行业自律规范共同构筑的我国信息网络安全规范体系。
注释:
邹庆国.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7-148.
新华网.中国互联网期待在法制监管“度”上展现智慧. http:///2010-12/16/c_12888614.htm.
第一,话语表达,平实 平实再平实。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只有把握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事半功倍,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推动工作的目的。开展网上思想引导本质上是一种“攻心”活动,是一种社会化的说服行为,话语表达一定要讲求策略,如果仍然采取过去的那种生硬说教、单一灌输肯定收不到好效果。
一要换位思考,放下架子说“实话”。思政政治工作者要善于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放下架子、淡化强势色彩,切忌用盛气凌人的话语方式,忌用“狂言悍语”,莫要“以势压人”,否则容易引起网友本能的厌恶、反感,刺激他们“遇强则强”的挑衅情绪,甚至激怒公众。如果降低身段、贴近网友、话语低调、态度谦谨,往往有助于赢得网友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二要敢于担当,坦率真诚摆“实事”。在处置应对重大舆情事件时,网民极为关注事件的所有细节,这时就不要刻意地回避问题、掩盖矛盾、粉饰缺点。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避免高腔高调地自吹自擂,更不可为了遮丑、自保而撒谎、狡辩,这样容易事得其反。这时候应当主动地说明情况或真诚地检讨道歉,以之安抚民意、平息怨愤,争取公众的谅解和宽容。比如,在今年某重大交通事故中,当地有关部门迅速对媒体坦承“网友的质疑是对的,我们的工作存在问题”,同时及时向网友事故信息,向家属致歉,说明原委。
三要理解尊重,心平气顺讲“实情”。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要抱持尊重网友、平等相待的心态,切实在思想、道德、人格等方面将自己与网友摆在同等位置,把引导对象当朋友,积极营造友好、融洽的话语气氛,善于进行轻松的沟通交流。实践表明,“我说你听”、“我传你受”式的单向传播容易使网友产生被控制感、被支配感,易于招致网友的反感和抵触,而平等协商式、双向互动式的舆论引导具有一种内在的亲和力,容易获得网友的心理认同。
第二,主题引导,贴近 贴近再贴近。
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有核心主题意识,又要有策划主题的办法,这样才能使工作更加贴近职工、才能更加有实效。
一是内容为王,创新为要。互联网上的内容庞杂繁复,增加了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基于这种海量信息、无序传播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坚持教育内容创新,把正确的政治立场灌注于不断产生的网络信息之中,引导职工接受有价值的思想、有立场的观点。善于综合运用多媒体元素,集图、文、声、像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丰富教育内容,开发网络教育课题、多媒体教育课件、数据库软件系统、模拟教育平台等,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化不解为理解,变灌输为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使广大职工在放松的心情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抓住重点,拓展渠道。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作为重点,加强网上宣传和引导力度,多手段开展宣传引导。要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APP等新技术、新平台,积极宣传引导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在微博、微信中开展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提升职工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是 坚持联动,关爱帮扶。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思维,采取网上网下互动,为职工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才能真正受到员工的欢迎,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在职工心坎上。
第三,舆情应对,主动 主动再主动。
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要树立强烈的舆情应对意识,尤其对于网上负面舆情要十分敏感、高度警惕、积极主动、抱团应对,将苗头倾向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引导效果。
一是全天候监测不留空白。要建立网上舆情实时监测制度,制定专门值班表,实行每天24小时全天候监测,定岗定人定责搜集敏感舆情,重点对各大新闻网站以及微博、微信、QQ群、论坛、贴吧、博客等互动平台进行定时巡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换届舆情信息,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工作的预见性,确保全网监测不留盲区,不留空白。
二是分类分级科学研判。按照敏感舆情的紧急程度、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把舆情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大四个级别进行分类处置。重大、特大舆情,要组织网络信息员队伍共同参加引导和处置。在互联网时代,做好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仅靠一人单枪匹马是行不通的,必须抱团参与,组成强大网军,共同参与引导,形成舆情强势,才能更加好做好引导工作。
高职院校危机既有一般危机所具有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必须加强危机管理与校园网络突发事件预防及处置。我们下边要谈的问题就是如何预防与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方法和技巧。应对方法技巧,首先没有放之四海皆成立的真理,网络舆情瞬息万变,每个校园网络校园网络突发事件背后都有不同的利益关系、不同的事发原由、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可能有放之四海都成立的真理,更多的问题还是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多的还要靠大家在实践中去进行总结和摸索。我们所谈的方法和技巧,首要集中在以下二个大的方面。
一、建立多部门联动的舆情应对机制,早发现早处理问题
现阶段,网络舆情发展往往过于迅猛,速度过于快,如果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应对机制,我们往往就不能够非常有效的预防与处置网络突发事件。危机应对更多的要上升到制度层面、规则层面去解决,而不能依靠某些负责人个人的这种意愿,比如说我们今天这个负责人可能他的意识比较开明,他的方法比较得当,他可以有效的化解这个危机,如果明天我们换另外一个负责人,他的观点比较保守,应对方法比较陈旧,也有可能把问题搞坏,所以我们更多还是要建设一个制度,建设一个规范,以此建立一种长效的应对机制。我们现在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职院校等企事业单位都已经制定了很多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预案,但是客观地谈,这些预案在互联网校园网络突发事件的爆发之后所起到的作用还并不是很令人满意,因为互联网危机的发展速度、传播规律都与传统危机有一定的区别。它对政府反应速度、反应条件这种要求无疑更高。所以我们提倡的是在充分研究、科学认识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制定一个科学、完善、可操作的网上危机的引导和应对预案,平时加强演练,多多配合,密切磨合,争取在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能够第一时间启动预案,开展有序的工作。这是应对一切危机能否成功的一个基本前提。当然,我们认为我们的应对要建立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去解决,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出现危机之后,不可能只有我们所在单位的某一个部门去出面解决,而是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全面看待危机。危机往往是我们现实工作中某些环节不尽如人意所带来的,如果我们工作中确实存在问题,我们应该把解决问题作为这个危机应对的一个前提。有的时候问题本身没有解决,我们单单靠宣传和引导,所起到的作用将是非常有限的。这也就是说我们最近提出的一个概念叫做解决问题第一位,舆论引导第二位。问题不能解决,一切引导归根到底都是在做无用功。不能把一切问题的解决完全归结于宣传部门或者分管宣传的机构去解决。形象地比喻,我们叫宣传部门宣传工作是化妆师,不是整形师,更不是魔术师。如果事件应对过程中稍稍有一点缺陷和不足,我们通过宣传进行放大、引导,有可能可以使得问题的负面效应减少,从而起到作用。这是宣传可以做的,但是如果问题本身很严重,没有解决,而单单靠宣传去引导、去管理,相对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在管理之后,问题还存在,相关的网上言论,相关的负面声音还会出现,还会继续发挥作用。所以说我们要站在宏观角度,建立多部门的这样一个应对机制,多部门联动,去解决问题。而且把解决问题放到第一位,舆论引导放到第二位。
二、注重互动,开辟多种和高职院校大学生网民互动的渠道
一、基本情况
(一)加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成立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能职责,落实人员责任,加强学习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开展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的重要意义,建立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即查即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领导小组严格履职尽责,对排查发现的问题,狠抓整改。对工作不落实,排查整治不力,敷衍作假的,进行通报批评;对发生责任事故的,严格追责问责。
(二)隐患排查情况。
一是严格党员干部纪律约束。
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管理和教育,教育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抵制生活中、朋友圈的各类谣言,严禁在手机朋友圈造谣传谣,对在公共场合中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非议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散布传播政治谣言的党员干部依法严肃查处。
二是加强舆情监控。
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涉及卫生计生领域的重大舆情监控,对可能涉嫌发生重大舆情的,相关科室要第一时间介入,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迅速展开舆情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会商和研判预警,控制舆情态势,严格把握信息工作。
三是管控好信息传播途径。
加强本系统内外网管理,严禁利用内外网、传播各类损害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通过增加监控软件、硬件防火墙等设备,截断传播途径,发现相关隐患及时处理。
四是管控好信息审核关。
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类信息的审核和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切实把控好“出口关”。
(三)总体评价
总体判断,XX能够深入学习贯彻XXX精神,坚决贯彻落实XX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署,强化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通过对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分析认为,目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总体向上向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比较到位。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坚强有力,中心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普及、网上舆论阵地管控、对外宣传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个别部门、人员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离我们距离尚远,无需操心;有些领导干部忽视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协调发展,在理论武装、干部教育等方面投入不足,把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业务工作中,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投入较少;管理不到位,不善于研究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三、改进措施
(一)勇于担责,补齐责任短板
要“高处”发力。全面贯彻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建立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二)夯实基础,补齐保障短板
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已有规章制度落细落小落实,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高效落实。要配齐配强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全员轮训、专项进修等方式,提高基层宣传干部业务素养。
(三)精准施策,补齐工作短板
要注重长效。坚持制定年度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张弛有度、有的方矢。进一步细化工作责任,将思想阵地的管理,文化阵地的拓展、网络阵地的维护等工作,以具体项目形式加以细化落实。要注重创新。要创新理念,确立宣传是生产力、文化是软实力、舆论是推动力的思想,努力以宣传工作新成效助推社会经济新发展。要注重考核。在加强年度考核的同时,要把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纳入到日常监督中,跟其他重点工作一起通报点评。
机关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市红十字会多重举措积极开展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措施。成立xx生活垃圾分类及减量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我会分管同志为副组长,明确了由项目工作人员作为垃圾分类工作具体经办人员;方案同时明确实施范围、目标任务、分类要求和具体措施等,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我会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2、发放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倡议书。以“举手之劳小动作,破解环境大难题”为主题,倡导广大干部职工学习掌握垃圾分类政策知识当好宣传员、养成保持低碳环保生活习惯当好引导员、积极维护垃圾分类成果当好督导员。
3、开设宣传专栏。在办公楼主要出入口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营造“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
4、投放生活垃圾分类垃圾桶。专门订制分类垃圾桶,投放在办公大楼出入口、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等场所。
二、存在不足
截至目前,实现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定时定点、直收直运、日产日清,全体人员能够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氛围基本形成,应当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群众期望达到的效果还有不小差距,一定程度上存在群众中消极抵触不愿分、感到麻烦懒得分、被动应付随性分、了解不够不会分等情况,特别是前来办事人员随手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说明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