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经验范文

时间:2023-06-07 09:04: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堂教学经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堂教学经验

篇1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222-01

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环节,如何把握这一环节的积极运行,完全集中于数学教学的一些基本经验和基本方法。同时也集中反映在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职责的体现。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很多年,可教学的效果却始终是不尽如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之间缺乏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教师自我经验的总结与积累。因此,为了达到数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位数学教师都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并适时相互之间进行思想经验的交流。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教学经验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教学过程,它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从而提高教师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以下就将几点有关数学教学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以便对数学教学起到一定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毋庸置疑,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的配合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一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这就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主旨。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也应体现地淋漓尽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违背了现代教学的原则与主旨,因而已开始渐渐退出教学的历史舞台。陈旧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思考和创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因此,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单一的教授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讨论、参与为主,这才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一些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是相当重要的。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以学生为中心是我们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搞好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与“学”的有机协调配合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构造不断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这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意境,提供给学生各种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于一名数学教师而言,照本宣科是教学的失败。因此,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二、立足课堂交流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任何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这种实践能力是靠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教学活动培养起来的,而这个练,归根结底,就是数学课堂教学交际化的过程。

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了解的某种程度的一种活动。课堂交流就是对已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因此,为了教学知识的有效传授,教师应十分重视教学色课堂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其实践是建立在理论知识牢固扎实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课堂上知识的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为老师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提供了一种媒介,甚至是尺度,这样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以及教学知识的补充,这种教与学的互动交流是现代教学所追求和倡导的,老师应在教学中运用,并不断完善。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21-02

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同理,高效地理课堂就是在常态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因此,实践、探索、构建高效课堂就成为促进地理课改、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地理学科的高效课堂呢?根据笔者多年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经验,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 师生关系融洽化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感情相融,彼此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时,学生就更乐意接受教师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习惯等是各不相同的,这在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就必须重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切实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 目标设置合理化

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根据课标来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课标与教材的最佳对接点;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而具体地设置教学目标,注重目标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最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各层次的学习目标,尤其要关注弱势学生。这样的话,不同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的学生才能获得相应的进步和发展,也才能算得上是高效的课堂。如在高中地理海水运动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分层设置教学目标的:针对后进生,让其掌握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洋流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中等生,在后进生所确定的目标基础上,增加绘制洋流运动模式图、理解寒暖流名称、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目标;对于优等生,在前两个目标基础上,再增加熟练运用本节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要求(如最佳航线的选择,航海时间的选定等)。通过这种从学情出发,选择、重组、优化教学内容,分层次实施教学的办法,使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 课堂教学情境化

要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获得较深的感受,教师就要从教学方法入手,使教学生动多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效课堂教学就是要“在情境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如讲解热力环流一节时,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在无风的室内点燃一酒精灯,取少许鹅毛绒置于火焰的上方,然后松手,鹅毛绒不断地向上浮动,一定高度后,向四周移动,然后缓缓下沉,又回到火焰附近,如此循环反复。这个小小的实验,因为情境具体真实,学生能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热力环流原理。所以,当堂学习的效率也较高。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操作等方法,设计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在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中去感知和探究地理现象及特征,认识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内容问题化

长期以来,“重结论”“轻过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这就更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情和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优化组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在备课时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解成系列探究问题,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发散性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验证,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我国的人口这节内容时,我这样来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根据当地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请结合本节内容,探讨解决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学生对所要探究的内容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学生能很快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思考和探究。整个课堂有序、和谐、重点突出,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当然,这当中需要处理好过度设问、泛泛而问或无疑而问等问题,因为过犹不及、无效提问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

五 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效课堂应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教师主要应在这几个环节上下功夫:(1)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2)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提供多种辅教学材料;(3)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如开展课堂分组讨论;举行辩论会;举办地理专题讲座、环境问题演讲会;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参观地理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自然保护区和旅游风景区等。事实证明,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局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19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一个十分神圣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实现知识的传递,不仅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更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方法的运用实现知识的传递。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将有效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

能否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那么就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教师将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不强,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显得十分平淡。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一定要不断提升自身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提高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教师个人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教师能否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教师个人,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及时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更要能够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尤其现代教学要求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更应该积极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技巧。第二,学校方面也要及时的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提升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二、提高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能力

为了能够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同时还要有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却难以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难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的学习多种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对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提高对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驾驭能力,并通过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切实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进行课堂学习。

三、对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要生动形象

历史是人类的过往,虽然大量的历史知识点通过教材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每一个历史事件却是鲜活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不能采用枯燥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传授,而应该将历史知识点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而在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然而有些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本身的讲解,导致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过强而趣味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对知识点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就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这就提醒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本身的讲解,同时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性,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历史学习方法的传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历史虽然是一门文化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感觉知识点本身也比较容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教师依然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例如: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十分注重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由于历史知识点比较复杂,因此本人经常提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一边学习知识点,一边思考知识线条,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路能够更加清晰,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成功的体验。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善于进行归纳与总结,总结出更多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

篇4

一、要抓好基础知识的引导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开始的一门新学科,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但是,若这种新鲜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新奇上,老师不及时深化,那么这也将是教学的失败。所以,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首先要抓好基础知识的传导。作为老师而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地做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和解决好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将这些引入到教学课件和教学实验器材中。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要求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并且了解新能源的应用,能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老师可以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比如以两个小磁铁之间的磁性推动了小木车的快速运动,两个物体的撞击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现场试验。还可以以现实案例或者以多媒体的形式做成动态的幻灯片来宣传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提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前自己查资料,从而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

在物理教学新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有一点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的。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生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工作者在课堂上,开展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过程,能学会简单的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并在其中发现一些问题,还能及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学会利用不同渠道收集所需要的科学信息,形成自己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并能对信息做出有效的判断意识,还能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与此同时,教学工作者也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在课下设计实验,或者根据课外的资料,来模拟物理实验过程,加强学生物理实验动手能力。并且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实验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和讨论记录,教师则做好实验分析总结。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因此,构建愉悦和谐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和谐课堂,才能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在和谐的课堂上是完全可以形成并达到这一目标的。在和谐的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以学生对老师的喜爱,能把这种喜爱转移到课堂上去,能高效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容易接受知识和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还能使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他的想法、学习中的困难和快乐,能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

四、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趣味引导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如我校的一位优秀物理教师,在他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八年级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初中学生好动心里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为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中一个突出实例就是:有一个学生因物理实验的妙趣而产生了浓厚的物理兴趣,积极大量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增长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基本物理知识。物理考试时总能取得九十多分的优良成绩,而其他学科成绩却在七十分以下。 2.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而言,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讲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每位物理教师应具有的一项基本功。 记得我刚走上教育岗位时,学校里有一位化学教师上课的语言特别有趣,学生上课感到很“有劲”,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据了解,这位化学教师是一位艺术天才,他在吹拉弹唱方面有一套,善于表演,善于模仿各种声音。因此这位教师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有时上课讲解中还不断夹杂些地方话,尽管这不规范,可趣味性强,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教学效果却不错。 3.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课件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迟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寑忘食。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把一些现象展示出来,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求知欲望,维持学习兴趣,也是很重要的。

篇5

二、课堂教学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是产生课堂良好气氛的前提条件。因为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为此,教师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所有注意力都应集中到学生身上,用热情亲切的目光环视学生,向学生问好宣布“上课”,每说一句话都得认真投入情感。课堂上教师的高度投入,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学生的积极参与又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以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情绪状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最佳的教学环境。

三、课堂教学要培养良好的同学关系

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能使学生在良好的交往中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真诚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优良品质。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拓展思维,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学方式应该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我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譬如,在质数教学时,给全班同学进行编号,然后老师说:“请所有质数的同学站起来”,那么编号是质数的学生就需要快速的站起来。目的是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区分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不同数的分类方法,这时进行这样的数学游戏,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就都是好方法。

五、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并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善于发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过:“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从仔细观察入手,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可以有步骤、多侧面、分层次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对观察对象进行联想、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

六、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上,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的灌输与记忆上,而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与探究,未能较好地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暴露出来,即使有应用,也只是在解题过程中,强调对问题的一题一解、一招一式的个别解决。反映到教学思想上,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解题、轻思路,重知识、轻思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具体到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展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有三个因素组成,即学生、教师、教材,与此相适应,在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三种思维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科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钻研教材,将教材中蕴涵的科学家的思维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篇6

1.要理解定理的语言。一般的数学概念或定理至少有两种语言:汉语语言和符号语言,而几何学中的概念或定理还要加上图形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几何定理的“三种语言”,即汉语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例如几何定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三种语言如下:

(1)汉语语言:根据汉语词汇的积累,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就明白了定理的真实意思。即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它的两组对边都分别相等。

(2)图形语言:就是几何图形。从图形中就能看出来定理的结论,可以形象地帮助我们分析几何问题。

(3)符号语言:利用统一规定的几何符号,简捷地条理表达,有效地同他人交流。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已知)

AB=CD,AD=BC(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从三种语言的角度,我们可深刻地理解定理、有效地使用定理。一听到平行四边形,就想到“它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一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就知道哪两条线段相等;如果需要交流,就即刻写出该定理的符号语言。

2.要具备处理习题的技巧。数学的学习,不能将自己置身于题海之中,那样只能更多地感受到一个字――累,让数学“展现出冰冷的美丽”,让自己逐渐降低对数学的温度。对待课堂作业和辅助练习,我们要以“验证的观点”待之,在定理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验证定理,真正把定理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如何对待课外习题呢?我建议用“读题”的方式去解决,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定理去分析,理清思路即可,题题过堂,必将大大地降低学习的效率。

3.要拥有科学评价的理念。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这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艺术。我认为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如:认真对待每次课堂作业和辅助练习,感受定理的用途;抓住课本和教辅练习上的单元测试,安排好课外时间进行自我测试;要教会学生“天天反思、周周总结”,善于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尤其是总结和反思,是学生实施自我评价最有效的方式。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感受。

二、善于借风

放风筝最难的就是如何让风筝在出手以后顺利地飞上天空。初学者常常是风筝一出手就栽到了地上,而有经验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借风。课堂上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直是数学教师苦苦求索的问题。笔者认为,数学教师也要善于“借风”。

1.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对话、交流、碰撞,才有可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充分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实现学生人格的舒展和自由,思维的活跃与激荡,创新潜能的迸发与拓展。在教学时,教师不再把学生一个个“扶过河”,而应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开放思路学会“过河”,让学生思维的“风筝”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2.创设优良的课堂情境。人的思维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得到激发。现代课堂应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格局,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地安排课桌位置,尽量腾出较大的空间便于学生展示自我。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能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到课堂中去,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3.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和教学提问,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4.精心设计数学开放题。好的开放题,对初中学生而言应有较大的教育价值,能促进学生运用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同时,教师要注意题材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并有所获。

三、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

我们的课堂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被称之为“满堂灌”,改革后强调教师的启发。而有的教师把它变成了“满堂问”,即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方式有两种:

篇7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都是“爱屋及乌”,喜欢某位老师,那么对相应的课程就会相当重视,反之,则会不放在心上。作为数学教师,让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教学的需要。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多和学生交流,“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教师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学生对教师的态度自然会不一样。

二、课堂导入要独具匠心,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的开场白,就如同一个节目的报幕词,如果报幕词没有说好,就很难让观众产生继续看下去的欲望,同样,如果课堂导入方法中规中矩,没有新意,学生也会很难打起精神。所以,设计好的课堂导入几乎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比如在学习“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我就拿着一个只有少半边的镜子,告诉大家,昨天我不小心把家里的大圆镜子打破了,其他的都碎了,现在只有这么一小半了,让大家想办法能不能再做一个和原来一样的镜子。话刚说完,大家都热闹起来了:“只有这么一点恐怕不行吧?”“之前你没有记得尺寸啊?”“卖镜子的师傅会知道的吧?”……大家讨论了将近3分钟,大家的热情立刻被调动起来。

三、课堂教学要深入浅出,降低理解难度

初中数学几乎都是全新的知识,加入了很多几何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逆向思维以及发散思维都有很高的要求。但由于年龄的原因,很多知识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理解或是难以理解,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任其随意发展,随便他懂与不懂,我们要设计出深入浅出的课堂结构,尽量让学生能够理解,便于理解。

比如学生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有这样的一个题目:在直线L同侧有M、N两点,在直线L上求做一点Q,使QM+QN最短。

. N

. 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

题目刚出来的时候,学生一定会感觉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这种题目该怎么做,我就引导他们:如果M在L的另一侧,是不是就比较简单啊?如果我们把M垂直L等距移到L的另一侧,记做M’,那么M’与N之间最短的线当然就是它们的连线M’N,它们与L的交点暂时记做P,我们再连接MP,发现它和M’P是相等的,也就是MP+NP=M’P+NP,M’P+NP是最短的,也就是MP+NP是最短的,所以P就是我们所求的Q。

以此作为启发,一点点地引导学生,进而引出对称点的概念,这样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

四、课堂结尾要善始善终,做好归纳总结

课堂结尾不仅仅是复习本节课所讲的知识,还要进一步地深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要让学生反馈课堂接受的信息,有哪些没有理解透彻的要及时反映,教师及时予以指导,正所谓“趁热打铁”,学习知识也是一样的。课堂结尾还是承接下一节课的一个纽带,所以教师也要在课堂结尾的时候适当地引出下节课的知识,以便学生及时预习。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结尾方式。

总结式结尾,就是在课堂结尾的时候,运用简练的语言或是提纲复习的形式,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一次总结,或者运用提问的方式抽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而进行再次引导学习。

对比式结尾,就是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以前的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或是纵向的比较,进而加深与之前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的识记,也便于复习之前的知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悬念式结尾,这个和新异的课堂导入其实是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在只有卷尺的情况下,怎么计算信号塔的高度,或者是在只有20cm尺子的情况下,怎么计算校园旗杆的高度等等。在学生感觉不可思议的时候,就进一步引出下节课的知识,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做好预习。

“教无定法”。任何的经验都是作者自己的见解,不同的教师对同样的课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多多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8

二、引用成语

成语也是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成语,提高生物教学效果。在这里通过案例来说明,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成语,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能反应生物影响环境的成语,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由于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来比喻大的事情要从第一步做起,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人要走路,必须要穿鞋,鞋是人们为了保护脚部免受带棱带刺的硬物伤害、便于行走和御寒防冻而穿用的兼有装饰功能、卫生功能的足装,这是不言而喻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下,学生既可以深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而且可以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能力。

篇9

前言:《电工基础》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电子电工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内容概念多,原理抽象,难懂难学。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该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中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强化教学创新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现将在实践中创新改革的方式和措施,扼要总结如下:

一、尊重学生,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营造浓厚的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帮助别人和得到帮助的机会并存,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气氛、平等的地位,学生才能自由表现、畅所欲言;学生才敢于向老师提问、陈述观点;思维才能活跃,浮想联翩;也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萌芽出创新的理念。

首先,创建和谐、平等教学环境。职业中专的学生虽然自控力较差,但他们思维比较敏捷。树立平等意识,平等相处,做到使学生不仅是“教育的主体”,更是“积极和创造性”的主体。如我在教授《电阻串、并联电路》一节时,对于电路特点,让同学们根据电路自己总结串、并联电路连接时特点,我再根据回答的情况及时鼓励、纠正、表扬,很快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围绕电路开动脑筋,他们在这种课堂氛围中思维活跃,态度积极,不但很好地接受了课本知识,而且在课本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地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其次,教学中允许学生犯错误,充分信任学生。职业中专的学生进校成绩较差,这只能表明他们自身潜力没有被很好的发挥出来。本着这一思想,我在教授《戴维南定理》一节时,尊重学生思路,珍惜他们思维中合理因素,对学生提出的某些“怪”想法延迟评价,让他们在以后的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要求自己做到不压抑、不嘲讽,以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保持学生创造性的幼苗。对于学生失误和过失给予谅解并赞赏其勇敢精神。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运用巧设问题、创设情境、多媒体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以前的“你不想学习,我压你学你;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为“你不想学习,我来引导你学;你不会学习,我来吸引你学”所谓“吸引”,就是使学生愿意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沉浸其中,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问、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才会有新的发现。《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境,无论是概念的引入,还是对一些客观的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计算,都需要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对中职生来讲是枯燥乏味的,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载体,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

在讲解短路时,应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布置简单的用户电路,突然将两根电线短接,这时导线发热、冒烟、建筑物燃烧,出现一个火灾场面,在此画面播出的同时,伴随画外音及电流声,这时图、声、光并同,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感到有趣,产生强烈的欲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三、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通过层层设疑,不断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求知欲在不停顿的探究心理中得到满足,人的体力和精力就比较充沛,思维能力也就比较灵活。为此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实行自定目标、自主学习、质疑,自己解决问题,自我评价等方法。教学目标学生自定,教师出示课题或问题后,由学生自己提出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后确定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学习活动,由学生自学、自悟,同桌互议,小组集体交流,各自提出问题,由小组共同讨论研究,研究的结论学生自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加以描述。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中对学生的一些新发现、新结论,我们就这个学生的名字命名,使学生品尝到发现成功的乐趣。最后,课堂教学效果由学生自评,对本课的学习情况和效果组织学习评述,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甚至可以对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论,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和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始终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能大胆去研究问题,还能自主发现更多更好的新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拓展了空间,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总之,我通过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挖掘自己的潜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061-01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决定一堂课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这不仅需要我们思考,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反思。根据我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现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1.教师要精心地备课,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但是,有些课文,如《背影》,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背影》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理解文中的四次流泪,要让学生通过读,理解每次流泪的意思,让学生明白,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中懂得父爱的道理,培养了孩子尊敬孝顺父母的人格。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还要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教学思路。因为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遵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清晰,语文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不管我们的备课有多充分,不管我们的讲解有多细致,但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听,那这堂课也等于是白上了,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们的学生正处花季年华,充满了对因未知而神秘的世界和未来的好奇与憧憬。天性好说好动,有锐气不服输,愿意表现自己,勇于接受挑战和与人较量。语文教学,如让学生仅凭书面语言理解课文,一则无趣,二则浮浅。现实教学中要改变与消除学生的被动心态,激发出一争高低的青春热情,教师就要设计好课堂环节,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诸如借助作用于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的图画、音乐、动作等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思维活跃。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这样说: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除非有人学习,不然就没有教学。所以,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语文教学,他们才能感情自然,自觉、主动地去理解课文,挖掘深意。

3.教师的讲授需把握分寸,注重引导

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的讲。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锻炼。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得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因此,教师要把握个度。

4.平等待生,鼓励教学

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权利,每一个教师都有帮助学生成才的义务。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教师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并且拥有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信念。教师平等对待学生体现在课堂细节之中。例如,课堂互动要注重全面性;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提难度适中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答对问题的喜悦中肯定自己的价值;和学生谈话,要做到公开公平,不能让学生有种被忽视的感觉。

鼓励教学能使学生自己勇于发现自身优点,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讲授《风筝》这课时,我提问:"第三段,第四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情感?"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很多学生的举手要回答,只有坐在角落的郑帅同学低头若有所思,我就微笑着叫他起来,让他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他极不情愿的站起来不说话,我就引导他先读出有关句子,然后慢慢体味感情,之后我再次引导:"我"看着弟弟心疼的看着风筝,心中最直接的感情是什么?可以联想一下你就这个哥哥,你会怎么想呢?他声音模糊的说了两个字,其他学生都没听清,我说:老师希望你用一个男子汉的声音大声告诉我们,你的答案是什么?老师相信你一定能答对。在我的鼓励之下,他大声的说出:"同情"。全班爆出热烈的掌声。从他的微笑中,我看到的他自信的表情。

篇11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正课上,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 分钟的学习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 向量及其运算》 这一课是整个向量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向量的产生和发展,体会到向量本身存在我们的周围,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就提高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拓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 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五、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君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六、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尽管教师对每一堂课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有时也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如一次我在讲授《 向量及其运算》 第二课时时,有“两向量不能比较大小”这一结论,但没有证明。教学计划中也没有证明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当带到这个问题的时,有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我写出解答。我就因势利导,向学生介绍了数的大小比较的原则,并利用这一原则说明了向量具有的特性,即大小和方向,不能成立的原因就是多了一个方向。然后,话锋一转,对那位同学说,关于详细的证明的过程,我在课后再跟你面谈。这样,虽然增加了课时的内容,但也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篇12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所以,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经常性的总结和归纳,对自己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起到能动的积极作用。

一、实现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尽管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思维性,但是和生活拥有紧密的联系。加之小学中段学生由于年龄因素,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发展。数学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个事实,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情境的变化因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因素直接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机地联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以生活作为出发点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必要的前提。

比如,在引入“年、月、日”的课程时,笔者对年、月、日的问题向学生进行了询问:“同学们考虑一下,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和年月日相关的事物呢?如果知道的,可以说一句和年月日相关的话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时,如果学生对回答无所适从,教师可以举例:“你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呢?”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回答,比如“我的生日是9月29号。”“那么9月29号是不是就包含了年月日的知识了呢?”通过这种点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通过这种联系生活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了数学对自己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和价值,因此对数学拥有了亲切感,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发展抽象思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人都有成为一个新鲜事物的发现者、探究者和研究者的愿望,并且这种愿望在儿童的心理意识中表现得更加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效开发学生的智慧和灵感,从而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和促进。

例如,P者在教学“四边形的内角和”时,向学生提问:“怎么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呢?”这时,有的学生提出用量角器把四个角的度数测量之后相加,有的说把纸质的四边形按对角线剪开正好成为两个三角形,即两个180度就是360度,还有的学生说把纸质的四边形的四个角撕下正好能拼成一个360度的周角。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探究,学生在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了

培养。

三、新旧知识进行有效衔接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很容易遇到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特定题材的灵活安排重新组合成清晰易懂的练习,从而引导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对新知识实现感性认识,顺利实现新知识的学习。比如,在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笔者没有照搬课本内容,而是自己通过全新题目的设计进行了课程的导入:“小明帮妈妈去买菜。他买了3.6元的土豆,1.5元的胡萝卜,5.2元的西红柿。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样的题目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可以让学生激发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并尝试探究出正确答案的计算方法。此时,笔者趁着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引出需要讲解的相关课程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在课程的学习即将结束时,笔者再次给学生创设了另一个和生活相关,但是难度有所提升的生活情境问题:“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之后,大家初步认识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那么在下课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谁知道下面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考虑呢?甲乙两地相距300.5米,小明和小红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分钟之后,小明走了79.2米,小红走了69.8米。这个时候两个人还相距多少米就能见面呢?希望大家在课下能够仔细地研究,明天上课我们来分享答案。”通过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教师可以实现数学新旧知识间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很高的兴趣和热情。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实现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从而对教学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和精准的把握,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教学设计的基础,为找到获得良好教学经验的捷径的同时,为自己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提供积极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