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堂游戏范文

时间:2023-06-07 09:04: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生课堂游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生课堂游戏

篇1

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生源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小学没有开设外语课,有开了一年的,有开了两年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就学生对于学习英语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基础好学习积极性高,能够朗朗上口读英语;有的基础差具有自卑心理不敢张口说英语,导致上课步调不能统一,达不到预期理想的结果。然而,初中学生的优点是上课积极活跃,动手动脑能力强,同学之间有相互竞争的意识。如何把这种优点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呢!在实践中我深切感到在课堂上设置游戏,能够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现在谈一下我对课堂游戏教学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运用课堂游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从获得知识的角度讲,素质教育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永远起自于主体的积极过程”,如果离开主体去不断地积极活动,那就没有什么智力的动力可言。这就充分说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挖掘学生最大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唤醒教育的主体自觉,启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没有教育的主体自觉,学生只能是一群被人驱赶的羔羊。课堂游戏正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学生能普遍动脑、动手、动口广泛地进行交流信息,处于自觉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深度。

二、运用课堂游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让学生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的课题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并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对学习充满信心,积极与他人合作,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初中生求知欲和好胜心强,记忆力好,反应敏捷,正是学习外语的黄金时期,该时期学生情感变化大,如果能运用课堂游戏很好地引导,使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态度,促进其学习快速进步。

三、运用课堂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素质提出的另一个要求是培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现代人。如何把创新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关键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课堂游戏恰巧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教学的沉闷局面,让学生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来。游戏走进课堂,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把重视传授知识变成了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过程;把教师从真理的代言人、至高无上的权威,改变成学生民主、平等、自由地进行自我展现的过程。一个宽松、广阔的创新环境悄然形成,它不断地启发、诱导学生在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学生的个性在游戏中得到尊重,尊重个性就是尊重创造。面对学生,我们应永远充满信任和期待,以爱的春风绽放每一朵春蕾,用信任的目光开启每一个心灵的宝库,使创新教育在英语课堂上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运用课堂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素质教育的第三个要求是,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还要学会合作。社会发展越来越倾向于强调集体精神,善于合作被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提了出来。一个人若想生存,就必须审时度势,学会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合作。因此,大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他们消除自我封闭的心理,妥善处理好人缘、地缘,乃至血缘的各种人际关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课堂游戏能够改变老师的“一言堂”,开辟了师生间、学生间平等交流的好场所。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各有差异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来启迪自己的思维。在游戏中,知识、能力、性格得到了相互碰撞和升华。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批评,学会了接受,而且还展现自我、认识了自我、完善了自我,使个性得到了和谐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养成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五、运用课堂游戏使学生走进生活,拓宽英语学习的新天地

课堂游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而且还为学生准确地运用英语提供最好的机会。在游戏过程中也正体现了“语言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课堂游戏帮助学生冲破课堂范例的同时,还使他们的英语学习走进了生活。把窗户打开,让清风进来,使英语教学在不断改革中进行创新。因此,让游戏走进课堂,不但可以使我们的英语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而且还能够拓宽学生学习英语的新天地。

六、课文游戏教学应注意的方法

首先,在课堂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相适应的游戏,把基本语言知识编排在生动活泼又能达到技能要求的游戏中。这一环节的游戏应把握时机而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游戏的最佳效果。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选择的游戏最好用图片或投影展示给学生。学生借助图片或投影听提供的情景,听懂绝大部分内容,然后教师示范对话或播放对话录音。示范对话或播放录音要注意声形相伴,使学生能借助教师的表情动作或录音中不同人物的声音和语气,更好地理解对话的内容。在学生听懂对话内容后,在游戏中让学生复述对话内容。

第三,游戏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的游戏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一是要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二是要指导掌控整个过程。游戏中无论是语言技能还是语言知识,教师都要一丝不苟地要求学生准确地发音,并且教师只能指导而不能包办代替。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既是“演员”,也可以是“导演”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快,用得活,才能迅速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游戏是教学的一种辅手段,运用游戏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恰当地确定课堂游戏内容的原则就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决不能为游戏而游戏。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地发展,才会使他们具备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品质。我们在课堂上设立游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快乐,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让游戏走进课堂,让我们的英语课流光溢彩,活力四射。

【参考文献】

篇2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受诸多观念、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莫大的困难,使教与学脱节,既不能理解和掌握 信息技术的奥秘,又不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让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的能力,避免学生陷于繁杂的操作步骤中,提高学习的效率,真正实现有效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误区及问题

1、学生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对于高中学生,电脑操作并不陌生,他们乐于网络游戏,经常在线聊天,发微博,转帖子,进行网上评论,甚至还网上购物,他们只关心自己常见的、感兴趣的操作。这也导致学生们对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误以为上信息技术课只是文化课余的一种调剂,一门放松且具有娱乐性质的课程,完全背离了提高信息素养,为国家培养出新一代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的最初目标。

2、教材内容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

教材是为教师备课、上课、指导学生练习、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挖掘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首要条件。但目前信息技术课教材的内容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能紧紧跟随信息时代及时调整相关内容。

3、信息技术课课堂实效性不够。

日常教学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课后却不能进行独立操作;在“照猫画虎”的模拟操作后,学生却对接下来进一步操作内容不能活学活用,运用自如;学生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可以进行充分的浏览,却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被它淹没了,最终忘记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说明信息技术的课堂实效性不足,导致直接后果是学生们的脑海中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大多数学生在老师讲过之后再问起时,会以否认的态度说,这些知识老师并没有讲过。

针对以上分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的能力,避免学生陷于繁杂的操作步骤为目标,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对策。

一、对有效学习的含义的理解

有效学习是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更加注意学习的迁移,帮助学习者达到不仅尝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能对自己的思维加以思考的境界。“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是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我们的教学怎样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结果才能变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二、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1、学习动机的激发: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奥苏贝尔在研究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时指出,动机可以影响有效学习的发生。信息技术课既有实际操作性强的章节,也有枯燥无味的内容,在课堂中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为有效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进行“信息的表达”一节课的教学中,在讲课之前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做“有口难言做动作,心有灵犀猜词语”这个小游戏,瞬间将课堂气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到了最佳状态,在同学们的笑声与掌声中结束游戏,得到日常生活中形体动作是信息表达的方式之一,从而引出在信息技术课中是如何表达信息的呢这一问题,自然引出课题。这样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有劲,教师教得顺心,课堂开展合情合理,自然有效,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增强,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

2、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教师要尽量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之间良好互动的环境,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过程;经常给学生提供反馈的机会,指导学生如何提问及怎样思考;指导学生概括材料;指导学生评估自己的思考力。

①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采用问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是一种以学生共同的知探索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提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主动进行假设、探索、验证、归纳、解释及讨论活动,教师站在引导的立场上,指引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我在进行“信息的表达”一节教学过程中,两个模块都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参与教学,“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都有哪些,是如何表达的?”“常用的信息表达技术有哪些?”“以前学习过的信息表达规范化的例子有哪些?”等等,逐步深入,有目的有阶段的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更好的锻炼了学生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的精神,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多元化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合理的问题、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恰当的模拟场景等。课件内容的深浅将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而定,课件的教学内容,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定,课件媒体表现形式,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选择的学习策略而定。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0-01

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看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层次上深浅不同,在当今的教育中学生厌学的很多,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孩子们就会被投入到垃圾箱里,所以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在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课堂上经常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到学习有快乐感,在乐中求学,减少烦躁的学习压力

课堂中你如果发现他们有一点优点那你就马上去表扬,孩子们就有了自信心,就会马上调动起积极性,这是经过教育教学中总结出的经验。比如我们教师在受到学校领导表彰的时候一定感到很自豪和荣幸这是十分自然和正常的,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如果,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之后,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会看到自己的努力没白付出从而就激励自己努力再努力、进步再进步使自己攀登到最高顶峰才达到目的,才能结出累累硕果。表扬、鼓励是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思想的树立才能使学生有学习兴趣,才能蹦出学生内心深处渴望进步的火花,表扬和鼓励要及时、适度才能使学生及时吸收和消化。

二、通过生动的情趣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第一步,如果导言新颖会使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学习中,会每一分一秒的完成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求知欲。比如,谜语导入、一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一句动听的话语或模具导入。都能唤起一个美的遐想。这些导入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启发学生提问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想学生提问,并且要对每个学生提问,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集中注意力,激起其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提问要有目的,注重重点和思维能力发展,了解他们内心中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所以课堂中提问也要根据备课的教学环节去启发式质疑,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才有成果。

四、搞好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对学习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在校园里我常常偷听孩子们说我喜欢英语老师不喜欢那个或这个老师,所以也不爱学不喜欢的老师那科。很多学生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就开始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在校园里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进而开始厌烦这个老师所教科目的现象随处可见,师生之间就应该有父母与儿女那种情感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所爱戴的对象,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和他所教的科目密不可分,教师就是母亲或父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是用心换新、用情换情才能有真挚的师生情,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才有师生情。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抓住学生的情感动机,和学生建立好母爱情感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且讲究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切忌老教书匠,死板、蛮横。对于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使他们从盲目的学习进入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引导中要夹杂着风趣和亲情感。教师的每一堂课都缺不了引导,但是引导也要和学生的思维采取不同的引导。比如有的同学学习热情不持之以恒,有的学生有点成绩就骄傲,学习积极性忽高忽低,成绩不够稳定。这时教师就该找他谈话纠正不良的学习态度正确指导他,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千方百计改变学习态度,保留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师语言有趣、以游戏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组织本节课时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生动美妙的语言和快乐的游戏能使他们有战胜困难比争第一的信心和勇气。比如,在语文课上学一节古诗文,教师可以采取比赛形式,看哪一个同学背的快就奖给一块巧克力,或者分组背诵。比如成语接力赛,进行分组接力哪一组赢了就奖给他一个奖杯这样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游戏是一个喜闻乐见的趣味性游戏,它是课堂服务的小助手,如果我们充分的利用起来课堂效果会很好的。

七、课堂上关爱学生、切忌鄙视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篇4

关键词 师生互动;初中英语;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58-01

师生互动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师生互动合作思想,有利于培养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初中英语教师需要根据现阶段初中英语教育教学的要求,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建设互动课堂,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掌握课文知识,自愿投身到学习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让初中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兴趣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学习效率。

一、营造互动课堂氛围

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学习时,他们是灵感的创造者,是活动的参与者;在台上表演时,他们是演员、是“艺术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他们又是指导者和发言者的身份。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角色的互动,也正是这种角色互动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枯燥无味,正是这种角色互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互动课堂氛围的营造,实现学生和自身的角色互动,在互动中增加彼此的了解,从而推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进程。

教师在讲解Seeing The Doctor之前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改编成短剧,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医生,自己扮演生病的胖女士。并需要用较为夸张的表情和语气引发学生观看兴趣,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通过与教师共同参演短剧的方式可以消除自己对教师的抵触感,同时也会促使自身积极地投身到表演过程中。例如,教师和学生在参演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以下对话形式:

T:I feel as if I’m going to be sick.

S: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T:I ate too much meat and chocolate.Just a bit a stomachache.

S:Let me see.

S:Ok, you can go home,it’s nothing serious,only indigestion due to too much greasy food.

T:…

教师在扮演胖女士陈述自己病情时需要选择较为生动的表情和幽默的语言,把胖女士因吃多而导致胃痛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则需要扮演较为无奈的医生的形象。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达到互动英语教学的目标,同时又能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身份,让两者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为营造互动教学氛围共同努力。当然,对话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文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改编,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品格,牢固掌握外语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之前需要与初中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真正的所思所想,并根据初中英语教育教学的要求制定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互动方式辅助内容进行教学。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角度出发,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讨论的互动方式:教师布置思考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例如,在讲解完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一文时,教师可以布置思考问题“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exercise?”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合作共赢的喜悦。从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角度出发,可以采取做游戏、猜谜语等互动方式。好胜、好动、好玩是初中生的天性,教师以做游戏和猜谜语的互动形式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可以发挥学生潜意识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玩的同时学习知识,促使学生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设计科学的互动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卓越课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可以在讲解完课文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之后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温故知新:

1.How do you learn English?

2.What are the different in learning English?

3.Do you like learning?

当然,教师可以把整节课的重点作为提问的内容,让学生抓住整篇文章的发展脉络。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该过程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学习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和技能上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从而达到互动实效的效果。

三、留足时间注重评价

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仔细观察学困生和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给予关心和照顾,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些学生的进步之处,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互动课堂活动中来。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构建评价体系,在学生互动后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初中生的心性还不够成熟,相对高中生而言还是比较幼稚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脆弱,很容易被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所影响。因此,英语教师需要注重自己的讲课方式和表达方式,及时开导一些心理较为敏感的学生,并与这些学生进行课下沟通,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教师要时刻注意到自身的言行会深刻地影响到学生,自己的鼓励性语言会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努力超越自己。而教师批评的语言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需要认真聆听学生的话语和意见,并对学生的提问做出第一时间的回应。当然,英语教师还需要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情况,善于发现教学中的细节,采取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学习,以此提高初中英语互动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互动思想,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同时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共赢的喜悦。教师在互动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还需要巧妙设计互动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当然,教师还需要重视互动教学的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5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课程,十分强调具体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教材中充分重视为学生创造观察自然、互相讨论的机会,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实施环境,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实验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是客观存在不可缺少的,因此,合作学习是适合于本课程教学的一种较好的策略。是生物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学习方法。只有展开有效地合作学习,才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那么,如何在中学生物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现这方面的目标呢?

一、建立“互助合作小组”

采用合作学习模式,首先要将班内所有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合作小组,以最佳的组合方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由两名以上学生根据性别、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特长爱好、能力等诸方面合理差异而建立相当稳定的学习小组,但各个合作小组的力量应保持均衡。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在合作小组编制过程中,要体现民主精神,应尽量尊重学生个人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情况下再做适当的调整,以保证整体的均衡。一个合作小组确立之后,并不意味着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一成不变了,应当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做适当的调整,及时从人员结构上为解决实际中产生的矛盾提供条件,适应己经变化的情况,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分组完成之后,学生对合作技能的掌握也要有老师传授。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在合作学习中,仅把一些对社交技能一无所知的学生安置在一个小组中,并告诉他们如何进行合作,不能确保其有效性。对于如何与人进行有效交流的技能,我们并非生而知之,也自然不会在我们需要时随即产生,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交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要使所有学生都进行有效的沟通,学会共同活动的有效方式,建立并维持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必须以良好的社交技能作为中介。

二、处理好合作学习中的人际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因素。合作学习中生生互动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开展的教学活动需要小组成员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另外,合作学习中师生互动也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师生间要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应具有亲和力,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可能,合作成为一种需要。如本案例中让学生上台模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对每一种模拟情况都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成熟的带有创造性的见解,教师应细心呵护,加以珍视,切勿求全责备,多提建设性的建议,多用真切期待的语言鼓励学生,使学生发挥出潜在的智慧。

三、及时分享合作学习成果

合作成果分享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要在组间或全班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争论,以进一步扩大课堂上的信息交流量,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尤其是那些发散性较强比较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更需要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小组发言人的确定,要发扬民主,给每个人以机会;小组发言要具有概括性,能代表小组成员集体的意见;各小组强调发表不同意见。当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必须及时给予评价,以便各组获得信息反馈,从而促使其强化动机、调整学习进程。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实行积极性评价,授课老师应掌握一些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常识,尤其对于合作学习起某种程度上就是管理学界提出的团队合作的一个反映,在生物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不仅要从教育学的角度把握,如果能从管理学角度理解,实施起来会更顺畅、学生也会受益更多。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活动

1.游戏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组织一些小组合作的游戏,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不仅可促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也可以发展学生的灵敏性,积极思维的心态。”

2.探究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内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时,一般都离不开组内合作,探

究学习有赖于合作形式;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也不在于合作形式的追求,而在于探索、研究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所以,二者完全能够并且整合起来。小组合作研究能使学生“好学”、“乐学”,激发积极进取精神,从情感上保证探究学习的质量,反过来探究学习又能加深合作情感,是人与人的交流、交往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从而提高合作广泛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将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同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以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形势与效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学活动;师生情感;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的数学科目教学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大多数学生基础差,认识理解能力低,对数学缺乏热情,没有兴趣,因此都畏惧数学,失去学习信心,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下面,结合笔者几年来中职数学教学实践,就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开展数学教学简单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端正自己的数学教学观,要相信大部分学生是能理解数学并能积极的运用好它的。首先,要让学生有创新意识。只有想,才会有新,才会有结果,正如牛顿从苹果树上掉下苹果这一现象想起,才发明了万有引力。其次,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天体的运动轨迹是椭圆,买彩票的问题和概率有关,住房贷款问题与数列有关等等,可见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然而,世界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上又往往是风格迥异。因此,我们因为某些学生暂时在数学学习上没兴趣,而对他们失去热情和信心。

二、更新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一般是由教师讲授,学生练习为主,数学学习与做练习等同,这对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机械性的、重复性的比较多,长期以往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现实的、有趣的、摸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积极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而不是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此外数学作业也应从单纯的解题中走出来,让学生多做一些调查、实践、课题研究等大作业,以配合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让学生会学数学、乐学数学

数学教师在数学教育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构建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学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数学的态度。学生怎样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甚至比学习何种数学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习结果更重要,学生合理的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传统的数学教学都是为了应试而学习数学,往往脱离了数学本身所隐含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而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的无用性,长此下去原本生动活泼的数学就会让学生失去了兴趣,也就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而现在我们要提倡在做中学数学,学数学是为了解决我们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的问题,让学生领略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用性,多开展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户外活动、制作活动、综合知识的应用活动、调查活动、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活动,强调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维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作为中职数学教师,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要在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之间选择关注点,会有更多的理由选择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我们常常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重视或倾向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生怕某一章节或某一知识点的缺失影响系统的完整性,而常常弱化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其实,对中职数学教育而言,我们更需要关注应用性,由于中职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起特点是直接面向社会,因此要淡化数学教材的逻辑组织,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围绕专业的相关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情感的情境创设,说明数学在各科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各行各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数学,明确指出数学与其所学专业的关系,更深的数学知识与专业对口应用的甚少,学生感到学而无用,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特别补充了数学“美学概念”,讲了杨辉三角的形象和结构的美,渗透黄金分割的美,特别把数学的排列组合的美结合到漫画人物的摆设、角色的排列等中去,把动漫行业中常见的美的概念渗透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数学情感,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从而启动内在的学习动机。

三、掌握师生沟通的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沟通是教师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师生在交往沟通时,如果教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怎样良苦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并从内心深处抵触教师的所有言行,包括知识的传授。可以说,学生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掌握并积极运用好师生沟通的艺术。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这样才能确保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全方面的人才。(作者单位:连云港大港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7

1、要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得,而且来之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学习方案,才能更好的推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进程。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在导入新课部分时,媒体出现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实物让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是真实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这样了解儿童现有的经验老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2、要重视数学活动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一课时,我先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判 断他们两个谁高、高矮。学生们一下子就判断 出来了。紧接着,我又请了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接着判断谁高、谁矮。 这一下学生们可判断不出来了,该怎么办呢? “比个儿,”一个学生大声说。这时老师接着说:“大家会比个儿吗? 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可以互相比一比”。听到指令,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了。学生们的想法还真多,有的背靠背站着比,有的共同靠着墙站,然后标个记号比;有的面对面站着比;还有的并排站着比;有的垫高以后再比…… 。然后,我让学生介绍并演示自己的方法。比得不好的学生我却让他们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比的,总结一下自己比得不好的原因。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3、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新课标也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创新。

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又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多边形的模型让学生操作实验,看看哪些多边形最不容易变形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实践,亲身经历体验,就不难发现三角形最不容易变形,也就是最稳定的。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就明白房子的屋架、电线杆的固定、一些家具的固定为什么都用三角形的道理。

二、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它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是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两种意识:1、“探究”是每个学生的能及之事。多元的智慧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慧特性是多元的。为此,认知的方式也各显其特点。基于上述两种基本观点和意识,我认为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怪?兜慕萄С晌???灾鹘ü沟慕邮芙萄В挥氪送?币?×康匚???瓷杼骄康钠教ā;欢?灾??褪且?嘈琶扛鲅??拇丛烨绷Γ????峁┖痛瓷璺岣坏奈侍馇榫埃?佣?蛊淅痔健⑸铺健H纾喝?切蚊婊??降耐频家豢危?ü??礁竦姆椒ㄇ蟪鋈?切蚊婊??偃醚??昧礁鋈?切纹窗凇R环矫嫫舴⒀??璺ò蜒芯康耐夹巫???丫?峒扑忝婊?耐夹危?硪环矫嬷鞫?骄克?芯康耐夹斡胍蜒У耐夹沃?溆惺裁囱?牧?担?佣?页雒婊?募扑惴椒ā?SPAN style="mso-bidi-font-weight: bold">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生的能及之事,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探究,老师只要在关键的时刻加以点拨、指导,充当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协作者、促进者,这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为什么底乘以高还要除以2,这道理学生也就明白了。学生也从数学活动的事实中,学到了数学方法。一次我拿一块不规则的小石块,提出谁能算出它的体积,结果有不少的学生都把这个小石块浸没在圆柱体或长方体的容器里。然后取出,水减少的体积就是这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把不规则的小石块转化成圆柱体或长方体。

2、“探究”是学生内心潜在的一种要求。布鲁纳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学生都有着一种以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欲望,这种欲望和需要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在引导学生探究、归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三角形的面积是 s = a h÷2,能否用s =( a÷2)×h   或 s = a ×( h÷2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老师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1、沿三角形底的中点和其中一条腰的中点连线剪开,然后以被剪开一条腰的剪切点为轴向上边方向旋转180°,与被剪开腰的另一半重合,就成为一个与这个三角形等高,底是这个三角形一半的平行四边形;同样沿三角形两腰的中点剪开,然后以其中的一条腰的剪切点为轴向底边方向旋转180°,也成为一个底边与这个三角形底相等,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上述两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也成立。提高了学生掌握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发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发现是教学的核心。新课程的教学应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发现,不断尝试和创新发现的过程。从发展论的角度思考,“发现“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核心,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本领。鼓励学生去勇敢的面对认知矛盾,积极地去尝试数学问题,自主地发现知识的本质规律,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每个学生都有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每次拿出一对进行实验。把圆锥体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观察要装几次;然后又把装满水的圆柱体倒入圆锥体,圆锥体可以装满几次。学生进行几次的实验发现:每对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关系都一样。这样学生经历、体验、探究,自主建构。学生发现事物的联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如:圆柱侧面积的推导,学生沿圆柱侧面展开,学生就发现圆柱侧面可以看成是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可以看成圆柱底面周长,宽(或高)是圆柱的高,求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篇8

1.学生课前练习

课前布置学生做20道的选择题,内容涉及的都是一个章节里的知识点,而且一道选择题往往只涉及一个知识点,不会很难但都是基础的知识点,这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主要内容,因为回忆是复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在回忆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梳理的过程也是把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泛化的过程,在梳理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判断错误,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成就感,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记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课前批阅

教师通过认真细致的改卷,发现并统计好学生易错的知识点、不会的知识点,以及大多数学生不会的问题和个别问题,这样为复习备课奠定基础。

备课时,教师有重点地对学生中的疑难和章节中的重点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疑点和重点,从而使学生更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复习内容。

3.学生展示整理的知识点,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课堂上首先让各学习小组进行组内交流,交流的内容就是课前各同学梳理的知识点,交流的目的是使分散的知识点尽量系统化、脉络化,形成一个复习提纲。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的知识点提纲。如此可有效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在补充时,进一步对教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构建知识网络,使之转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同时还要注意大部分学生的薄弱环节,关注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注意提醒学生本章的重点,对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疑难问题要进一步地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在课前批阅的基础上,讲评课前作业。把20道选择题的答案公布后,先让学生自己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正、讨论。如果经过讨论等后还不能很好解决,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就要进行质疑解难,要讲清楚将透彻。

4.10分钟的课堂背诵

自古以来,背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手段,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背诵也是一剂良好的激活催化剂,它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点。学生通过背诵,积累的知识多了,这时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当堂反馈

复习完成时,选取4~5道识图作答题或一些综合题进行当堂反馈。

可以设计一些紧扣学生易混、易错知识点的综合题,或者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让学生通过做题不断受到启发,并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就十分重视教学反馈,他们认为通过教学反馈,会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由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展示、交流

篇9

一、教学评定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中的评定主要是课堂评定,是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如纸笔测验、开放性问题以及对真实性问题的操作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社会化程度和道德方面的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态度、学业成就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

学生通过教学评定能够明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评定同时也为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提供信息。因为家长们倾向于鼓励孩子取得好成绩、在学校做品学兼优的学生,所以评定结果作为一个有效和重要的刺激物,可以促进学生的行为和学业的进步。

现代心理学认为,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始性机制。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享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前提是必须调动其学而不厌的主观能动性,并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去参与教学活动。评定便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因此教师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机制,通过教学评定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同时,评定结果也可以作为诱因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励学生付出最大的努力。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定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

二、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课堂教学的评定活动总体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量少,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评定的作用;二是质不高,许多课堂教学评定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课堂里只有教师在认真地演“独角戏”,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对学生的评定主要是通过常规死板的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力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以致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评定方式在我国是根深蒂固的,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

虽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在教学改革上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还有一些方面未能得到改善。例如教学评定的方式。传统单一的评定方式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晓”什么,而不是学生“能做”什么,难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传统单一的评定方式与多元化的评定方式

传统教学评定的弊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定的作用,把教学评定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因此,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定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定观,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传统的评定方式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标准化的测验和考试。动态评定方式则是教师提供教学情境、内容等,再观察学生在教学中的反映和表现,从而进行评价。这样的评定可以不是标准化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评定的标准由教师自定或与学生协商确定,这样的方式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了一定的空间,给了学生更自如的环境和更大的发挥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7种认识世界的智力方式。多元智力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让我们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所以,教师评定学生再也不能以传统单一的方式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

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要受人的意识支配,所以教学评定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再者,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其次,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特定的智力方式学习,因而人类的知识表征与学习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个别差异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如果认为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智力方式来学习、记忆、表征和应用知识,那么用单一的教学评定方式来评价学生必定就是有局限性的,取而代之的方法应该是多元评定,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来衡量不同的学生。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培养出具有分析、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让学生发挥其所长。因此,教师评定学生应强调评定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实质是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学业成就,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进行评定时,可选择纸笔评定方式之外的方式,如观察、访谈、行为检核表、表演、自我报告、轶事记录、作品集项评量、系统性的操作、真实性情景的问题解决、电脑模拟、实验、录影、同学互评、自评等方式。实践已表明多元化教学评定将有可能成为未来教学评定的主要方式。

传统的标准化测验的情景与真实生活不符,而多元评定方式所评价的是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的真实表现,评价常常在学生解决课业问题、从事专题研究、参与感兴趣的作品等情景下进行的,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而且可增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创造和自我评价的动机。由于一些评价的任务必须依靠小组合作实践才能完成,因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和概念,而且为学生发展合作沟通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多元评定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构建知识的弹性空间,学生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批判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能力。

四、结论

应强调多元教学评定,致力于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多元评定重评价过程,重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重评定与真实生活的联系,重问题解决与创造能力培养等理念,对于转变改革过程中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这种重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的评定观念,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10

1、个别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本身就很紧,每天的作业又较多,再增添预习这一环节,不就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了。

2、教师要求学生预习,学生迫于无奈,走马观花,完成任务式的把课文通读了一遍,这样的预习,是走形式主义的道路,不仅达不到预习效果,反而会浪费原本就相对稀少的时间。

为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避免潜在的弊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计划、有方向的指导。下面就三种不同课型即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作简单阐述。

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方法

1、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新授课的有效预习

首先,阅读:化学课本是学习化学知识的依据,阅读时要逐字逐句,不能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可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边读边写,写出自己体会,重在理解。如分子、原子、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阅读时要认真,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作为听课的学习重点,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多思:预习要讲究方法,有的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死记硬背,这种习惯很不好。预习时就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如在预习有关相对原子质量概念时,要思考为什么要建立有关“相对原子质量”这个量?怎样建立的?它的正确含义是什么?同时,在预习相对原子质量概念时,还要与原子结构相联系,弄清来龙去脉,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化学注重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再如预习化学计算例题时,要留意解题思路,分析每一步的依据及格式,也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再想想是否还有其它解法。

再次,补旧:在预习时还要根据化学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在运用知识解题时,对于每一个题,尤其是一些综合题,实际包含许多知识点,做题时,就相当于对每个知识点加以再现,这就巩固了记忆。假如做题时发现某个知识点回忆不起来了,要及时查阅这个知识点,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由于化学知识系统性强,前面的要领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下去,预习时发现学过的某个知识点有不明白,不清楚,一定要在课前搞清楚。

最后,试做:课本上的练习题,都是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做那些习题,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然后想一想这样行不行?还有什么不足?应怎样调整和改进?这样可以使预习做得更好。

只有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才能在化学学习水平上有一个飞跃,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更好地适应化学学习的需要。

2、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复习课的有效预习

预习不仅在新课讲授中有很好效果,在复习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复习阶段做好预习工作呢,首先要认识到复习阶段的预习和新授阶段的不同:复习阶段学生知识已有所掌握,需要做的是知识的回顾,整理和系统化。其次要给学生具体的任务,不要笼统的布置整理知识点。教师可将预习工作主要分三部分,一是让学生重新整理一章知识点,二是完成试题,每一知识点布置相应的题目,三是在课堂上有预习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使复习效果达到最佳。例如:对《物质的分类》这一课时的复习,教师可根据复习要求学生完成以下预习内容:

(1)整理以下概念: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

(2)写出由标出化合价的下列元素:、、、、组成的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单质 酸 碱 盐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3)试着设计物质简单分类的网络图并举例。

上课时,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可设置相应的题目作为预习检测。小明同学在家中

建立了小小化学实验室,他收集了许多物质,其中有:①氧化铜 ②一氧化碳 ③甲烷 ④氦气 ⑤石墨 ⑥硝酸 ⑦烧碱 ⑧纯碱 ⑨水银 ⑩食盐水。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有机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酸、碱、盐的依次是 、 、 。教师可根据学生预习检测情况对课堂复习的内容和时间分配进行调整,有的放矢得进行复习,既可以提高分析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复习进度,更重要的是,从中培养了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

3、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讲评课的有效预习

在每个单元结束后,都会有一个小的测验,这是对该单元知识点的考查。那么在考试之后,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对该单元的掌握情况,以及在知识点的运用上所出现的问题。在组织讲评课之前,教师要求学生一定要自己首先对试卷当中的每一道题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对错题进行先订正,同时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为什么做错?对于自己实在不能先订正的题目做上标记,上课时重点听同学或老师讲解。教师在组织讲评课时,在学生自己预习订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订正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全部反映出来,采用学生间“你提问,他对答”的方式进行分析讨论,这种研讨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自学的积极性。再次,就是老师根据学生错误率较高,课堂上学生较难解决的疑难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同时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弄清理解,融会贯通。

三、组织学生有效预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篇11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就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而言,每一位语文教师所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参与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重要途径。

一、树立有效参与的教学理念――民主、开放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做到有效的参与,需要调动起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语文教学氛围, 这样学生参与起来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怎样创设这种教学氛围呢?关键在于树立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理念,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坚持民主性原则,努力创设和谐、安全、自由的氛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讨论、质疑甚至辩论,决不能在课堂上进行“垄断式”授课。但要把握民主的“度”,否则就是流于形式。安全和自由的学习气氛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先决条件, 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参与、乐于表现的前提。老师要信任学生, 坚信他们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有着自己的思想情感;要真诚地对待他们, 充分尊重其表露的情感和想法, 理解他们间存在的差异, 对其发言给予积极的评价、正确引导。同时,课堂上,教师调适自己的语言行为, 如说话的语气、态度、表情、动作, 用自己的热情、激情去感染学生, 以避免造成学生心理紧张, 在和谐、安全、自由的氛围下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

其次, 坚持引导性原则,善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表现的氛围.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设疑,循循善诱,创设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和情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及老师提出的问题,设疑――引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过程。同时,语文课堂是学生表现的物理空间, 课堂氛围是学生能直接感知的, 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同伴学习, 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 几个好朋友自由选择地商量,让学生自由选择座位等形式, 或欣赏同伴的表现, 或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利于学生表现自己,从而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第三,坚持趣味性原则,适当地开放、延伸课堂。生活中充满语文,语文源于生活。如何紧扣语文教材,读懂身边的“大语文”,要给学生一双慧眼细心的去观察,尤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因而,教师在对学生的日常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学习语文的价值,从而真正地感觉到学习语文的实际意义,引起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中注重趣味性原则的贯彻,从生活中的语文开始,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之源。另外,在新课程中, 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地, 这就要开放课堂, 语文教材和学生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 在教学中, 都可以把学生带到教室外, 边看边讲, 边观察边体会。如作文教学也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自然情境中进行技法指导。如有必要还应课堂延伸, 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活动中。如学习古诗词, 就让学生搜集有关古代诗(词)人的治学、生活资料。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把语文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 打破课堂和校园的空间与时间的束缚, 有效地拓宽了语文课堂,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二、构建有效参与的途径

1.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一般而言,课堂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整节课集中精力听课。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就做好针对性的准备工作,就是针对课文、针对学生创设好相应的教学情景, 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在教学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首先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导入,引起学生的联想,创设本课教学情境。音乐响起,课堂一下子肃静了,同学们都沉浸在那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电影故事中。完后紧接着提问:听了音乐你能回想起什么?又有何感受?学生从音乐中回到现实,纷纷谈论自己的能回忆起的故事及感受,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水到渠成的过渡到《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的教学。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紧接着提两问:一:假设你是这场海难的幸存者,请简洁概述这场海难的经过。这一问题主要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二,假设你就是船长哈威尔,在这紧急情况下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这一问题为分析哈威尔的形象埋下伏笔。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把其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这样尽可能保证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但创设课堂情景, 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使课堂张弛有度,否则流于形式,甚者不能保证教学效果。

2.巧妙灵活的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点拨教学法,是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灵活综合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教学法, 是学生有效参与的途径之一。具体做法有:点拨学生的思路;点拨学习疑难;点拨知识重点和学习方法等,这些具体的做法都能使学生有效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 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的态度前后迥然不同, 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众人对咬伤赫留金的小狗的主人是谁, 前后的说法不同。这种前后的不同不仅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还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沙俄统治的黑暗。这样的提问, 既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又多层次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景色, 但两课有没有相同之处呢? 为什么会有相同之处呢? 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拨,了解到两文的作者所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相同情感,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语文教学中的点拨, 内容丰富, 方式灵活,它随着教学实践的扩展而拓展,恰到好处的运用,使学生的参与效果显著,提高学习效率。

3.捕捉生活素材,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我们的生活就是“语文”。要使学生有效的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就得让他们多留心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素材,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语文教材,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 一文时,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父亲对孩子的浓浓的父爱之情。 紧接着引导学生联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父亲对自己有哪些点滴的关爱?学生纷纷发言,畅谈自己父亲的爱!这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好的帮助。同时给学生布置课外: 请每一个学生回家为自己的父亲做一件事, 如给父亲端一盆洗脚水, 尽自己所能为父母做顿饭, 或者帮父母亲洗洗衣服等等,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切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更加珍惜亲情。

4.师生互换角色,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达

课堂不仅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应该有学生的声音,课堂应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教师可以主动从将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以平等的角色信息互动,在平等的交流中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师生换位,在备课、上课中,让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师生一起商讨课堂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部分同学大胆走上讲台,扮演教师的角色,而教师则坐在座位上充当一名学生,仔细聆听他们的讲解。学生在这一实践中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激发自己的参与欲和求知欲。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参与, 符合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死水一潭”,而表达多样化,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更深透。

学生有效参与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教无定法,中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有效参与的具体途径会根据具体教学实践而多种多样,这就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

参考文献

[1]潘富,创设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效应――关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07(4)

篇12

一、预设精致细节,确保课堂教学环节畅通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突破重点难点,我们一定得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往往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却忽略了对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部分的预设,这就会导致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呈现出教师对教学思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

1.操作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注重实效

课堂教学中操作活动的组织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操作材料的选择是否具有典型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有效性。选取简便易行的材料,用好现有的材料,就会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学“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我挑选了有明显差异“两个品种的花生”――大花生和小花生,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即测量、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的方法,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将“抽象的知识在测得的数据中具体化”,凸显的差异一目了然,于是,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既缩短了学生发现知识的时间,培养了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容易记住知识。

2.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指向明确,体现实效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使教学的程序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

如,在教学《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时,课的引入部分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人们常用哪些体征指标判断一个人是否活着?(2)体验生命的存在,将你的右手放在胸部左侧,感受心脏的跳动。由此说明心脏的位置在哪儿?(3)关于心脏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甲:我还想知道心脏的结构?学生乙:我想知道心脏的功能。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目标(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通过提问的指向而达成。

二、捕捉精彩细节,促进学生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敏锐“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具体地说,教师应着重发现以下两方面的细节。

1.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就会更精彩。

如,在教学《眼球的结构》时,我利用“眼球的模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自己的眼睛,对照教材中的插图,相互观察同学的眼睛来认识眼球的构成。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拆开模型后,一个学生由于“淘气”把角膜罩在自己的眼睛上,引起同组同学大笑,于是我迅速问这个学生:“你为什么要用角膜罩住眼睛?”他说:“眼角膜在眼球的最外层。”他的回答让我很惊喜,出乎意料的一个小细节,让课堂富有灵动而生机。眼球的构成也在层层拆开中揭开了迷雾。

2.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朝着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恰恰是一种很难求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把它变成课堂中最好的教学资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