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6-08 09:09: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交流心理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交流心理学

篇1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方法的正确运用,是确保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主要环节,也是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体现。目前高校辅导员已经具备一些的交流方式和技巧,例如定期与学生谈话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耐心倾听学生的诉求,以及帮助心理不健康学生治愈创伤等。但是,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掌握一些基本谈话技巧,更要学习一些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运用积极心理学去构建与学生合理和有效的交流模式。

一、传统心理学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方式特点

1、以发现问题为主

传统心理学大多把注意力放在神经衰弱、抑郁、焦虑这些症状上,只研究人类的弱点和问题。因此,经调查,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放在经常违纪、成绩不佳、有感情问题、出现思想困惑和不良情绪等情况的学生身上。因此,更多的辅导员会比较关注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即消极面,而忽略了学生的优点。因此,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让学生的关注点也一直停留在自身的问题上,甚至会让某些学生渐渐失去信心和勇气。

2、以灌输说理为主

传统心理学注重发现一个人的问题,从而治愈他的创伤。经调查,辅导员一般会更关注“问题”学生。因此,交流的对象也大多是“问题”学生。而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辅导员常常会不经意的向学生“灌输”他的思想。例如,对于逃课的学生,辅导员会告诉他逃课有哪些后果,从而告诉他不应该逃课。又如,在面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辅导员会告诉他其实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斗志和勇气等。而这种“大道理式”的交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采纳。但是,往往学生反馈表明,这样的交流方式或许可以在当时让他有深刻认识,但过了几天也只是过眼云烟,没有长久持续的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幸福的学问

积极心理学是20 世纪末新兴的一股心理学流派,发起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它主张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它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

第一,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快乐等。

第二,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创造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审美体验、宽容、创造性等。

第三,将个人体验、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2]

三、积极心理学下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模式初探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上,更应该转向对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方面,通过辅导员的信任和鼓励让学生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进取的动力。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帮助辅导员实现这个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会赏识

教育学生不仅只是修正他的缺点,更要发掘其优势和美德。从他表现出来的优势中去引导启发她,使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得以发展。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学会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即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他特有的优点,而这种优点如果得到充分的发挥将成为他成长道路的催化剂。因此,辅导员平日里应该做足功课,认真记录下每个学生的优点,并在与学生交流之前充分“备课”。

2、表达重视和信任

其实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敏感的,他们会在细节中感受着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信任。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要与学生保持合理的距离和适当的眼神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给予学生继续交流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即时是面对烦了错误的学生,也要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对他还是充满信任的。因为辅导员应该相信任何学生身上都有可以挖掘的优点和潜质,只要让他们感觉到真诚的信任,就可以更好的激励他们去规避之前所犯的错误,让学生感到自己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人,感到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因为,在信任的背景下,一切美德都会被激发出来。

3、进行积极解释

辅导员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扮演了老师、朋友、长辈等多重角色,日常工作涉及广泛,时常会面临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对于学生出现的困扰和疑惑,辅导员要帮助其作出积极的解释。积极心理专家塞里格曼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可以将人的解释风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3]一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悲观型解释风格”认为挫折和困难是因为自身存在问题才会出现,而这些挫折和困难也很难被自己打败,是长久的和持续的。而“乐观型解释风格”则认为,这些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而且是由于某种外部因素导致的,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克服和化解的。

因此,对于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辅导员在交流的时候要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要让学生认识到,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阻碍只是此时此地的。例如,当面对一个受了挫折的学生,交流时辅导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话:

学生:老师,我又失败了,太没用了!

老师:这次失败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我最不喜欢看到一个男孩子哭,我觉得这样很没用!

老师: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哭”,而在于我们对“哭”的反应。

学生: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我真笨!

老师:为了解决问题,你觉得你现在可以做什么?

作为辅导员,要学会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学生对话,要寻找问题背后的“积极解释”,变危机为契机,让学生重新认识和理解问题,让他意识到,即时在人生的困难中,他仍然是有力量的,可以自由选择的,具有更大前景的。很多时候,进退取舍,一念之间。当辅导员赋予学生更多力量时,学生自发的动力就会萌发。

4、善于赞赏与激励

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论提出,当个体想要拥有积极人格的需要产生后,他就会了解并学习积极人格者应有的行为认知,并将其展现在日常生活中。基于这种理论,辅导员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要学会适当的赞美他的优点,要努力挖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动机,通过赞赏学生的个性和专长、在成长中取得的点滴成绩和曾经付出的努力,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让学生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动决策者,而非被动的执行者。学生自我投入得越多,其行为的自主性就越高,其人格成长的动力也就越充足。

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有效交流模式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高校辅导员构建与学生交流的有效模式,使老师与学生“幸福对话”,不仅可以让辅导员享受幸福工作,更能使辅导员帮助大学生们正确认识自身的潜能,充分挖掘自我优势,不断积蓄积极的能量,不断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从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突破,自我成功。这无疑成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加速器。

参考文献:

篇2

一、来华留学生存在主要心理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和深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加。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1]。来华留学生的主体是处于人生发展阶段中最活跃阶段即青年时期,以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青年人呈现多变、创新和叛逆的特点。青年人的心理发展是在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对自我的探索、认同、人际关系、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变化,其智力发展、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性格、性意识、成长需求都呈现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动荡与稳定、突变与渐变相统一。来华留学生群体心理发展复杂性在于,多元文化背景下,不但要面临着青年人共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同时还要面临环境适应、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等多方面的任务。因此,留学群体的心理压力较国内本土学生压力明显增大。(一)负面情绪问题。留学生在国外经常会出现思乡感、孤独感、抑郁症和挫折感。这种消极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在缺少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倾向消极模式情况下,孤独感、挫败感体验会相对强烈。较长时间的负面情绪体验会影响留学生的自我认同,生活满意度。(二)人际关系敏感。留学生身处异国生活和学习,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语言交流的障碍,导致留学生在社会交往上会呈现出更多的焦虑状态。与中国大学生相比,在华留学生存在更多的强迫、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问题。留学生较多采用幻想和退避等消极的应付方式来处理上学生活中的应激事件[2]。(三)文化、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留学生的负面情绪问题、社会交往中的人际问题往往都是内在的文化、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外在体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个性差异等因素在同一个场域,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对留学生群体发挥着影响。场域中的每个个体既要保持个性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又要接纳和尊重交往对象的正当诉求和尊严。这需要个体具有一定强度的心理韧性和灵活的应对方式。当然,从生态系统角度讲,每个个体都是具体的,需要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来理解适应问题。适应能力的提升不单单是个体的问题,环境需要具有相应的包容性、丰富性,具有为个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四)学习与就业压力。来华留学生都是怀揣着个人梦醒、职业理想、甚至肩负使命来到中国的。在华学习和未来就业是留学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些包括学业成绩、作业难度、专业选择和就业前景等问题[3]。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针对留学生学习学业培养标准趋于严格,很多留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方面的压力。

二、留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在管理模式上采取独立的培养方案,单独的班级编制,完全有别于中国学生管理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我国高校基本上已经建立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然而由于管理模式、服务提供能力、留学生教育工作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原因,面向服务于本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全面覆盖留学生,造成工作中的死角。(一)服务提供能力不足。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进一步指出“每所高等院校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专职教师配备尚不能达到指标要求。一是数量不足,在未能满足本土学生服务需求同时,很难能全面覆盖留学生,开展工作很难常态化。二是专业咨询教师双语交流能力限制,制约了针对留学生个体咨询服务工作。(二)工作机制和举措问题。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抗挫折能力,高校为本土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为新生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导致的突发事件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应当说,在专职教师队伍配备不足的情况下,这些举措是有效的。然而针对留学生,这些举措存在着制约因素。以课程教学为例,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方案有别于本土学生,培养方案中未列入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识课程,来华攻读本科学生未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在心理咨询服务方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实际上是社会工作模式,专职教师、辅导员是主动发现、主动介入和服务,而在西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是被动服务,需要学生主动咨询。特别是在心理普查环节,我国高校采取的是利用标准化量表,针对全体新生开展网络或纸质测量,同时建档。在现实操作层面,需要做好保护隐私和知情同意。(三)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问题。有效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面对困境、挫折的积极影响因素。来华留学生面对学习、交往、就业等方面问题时,由于身处异国常常等不到家庭和社会及时心理支持,更加容易产生情绪问题甚至危机事件。专业辅导教师和留管人员面对资源匮乏的辅导对象,常常显得无力,进而影响主动介入的积极性。

三、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议和对策

篇3

一、小学管理中非制度管理概述

在二十一世纪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现今的小学管理中非制度管理正在逐渐引起重视,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一个集体中,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情感交流这些非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在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制度管理不但能增加集体荣誉感,同时具有亲和力的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更能够增加这个集体中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

在当前小学管理中,一些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很多学校也基本按原来的管理模式去管理课程改革。要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除了要转变观念以外,校长、教师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尤其是校长。“要想造就他人,先得造就自己”。校长、教师的质量是保持学校声望和地位的重要因素。小学校长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思想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校长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决策者.是教师的领头人.但学校工作的实施者主要是全体教职员工。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会大大地影响学校目标的实施和完成质量。学校校长必须能使教职员工与自己达成共识,使自己得到教职员工的接受,并赢得支持与合作,尽量减少工作障碍,化解矛盾。提高工作效率,给教职员工创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和心理,以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校校长除了要有较强的计划决策能力,还要有有效的组织指挥能力。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和根本,是要求校长人性化管理、坚持原则,兼顾灵活。

二、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的作用

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来自于学校、学生、学生家长三方面,同时也面临着本岗位的竞争。国家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尤其是大力倡导科教兴国,使得教师的压力源呈现多角度多方面的态势。

校长通过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能够及时掌握教师的心理状况和情感状态,以便于及时开导,对症下药。通过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校长运用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分析倾听取各种意见的反映,及时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情况,这样才能有预见性,防止重大责任事件的发生,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防患于未然。

例如,山东省某小学,教师绝大多数属于企业剥离教师,30名在岗教职工中45岁以上的占50%,教师年龄结构老化问题在逐年递增。由于该小学所在地区的居民大量拆迁,辖区内生源趋于萎缩,流动人口子女逐年增加,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从教职工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表中反映:有一半老师感到压力较大,呈现出身体疲惫的状况;教职工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比较高,绝大多数教师有职业使命感,有部分老年老师有职业倦怠感;人际交往是除工作以外的第二大压力;教职工的整体心态是积极的,大部分老师对自己要求很高,容易造成焦虑情绪。

由于生源萎缩和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加上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但学校领导班子并没有被困难所压倒,而是面对现实,冷静思考,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引导。学校领导班子的总体思路是采取心里疏导与情感交流的方法来管理在校教职工,做好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解决教职工的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学校通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了教职工的思想境界、生活情趣和个人品位,培育了教职工乐观、豁达、宽容的职业精神,调节了教职工的情感和心理。让他们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学会沟通,学会聆听,学会宽容,学会赞美,懂得感激,从而促进了自身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使得校长善于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进行逻辑推理,抓住事物的本质,做出准确判断。这样才能客观辩证地认识人、教育人,认识事、处理事。校长在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知己知彼的的基础上周密思考,善于多方比较,提出有创见的计划、方案、方法。

三、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的运用

校长通过谈话、日常接触、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断提高沟通技巧。了解教职员工的心理特点,增进校长与教职工的理解与信任,促使教职员工能积极主动地做好课改工作。

学校组织系统的各项工作是交错复杂的。学校中每一位教职工的价值观、成就动机和工作目标也是不相同的。在学校的多层次、多个子系统的管理组织中。难免由于群体间相对封闭而引起矛盾。因此学校校长运用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促进学校内部的意见沟通,使各层管理者能理解校长的意图,使每一位教职工能了解学校的工作目标。齐心协力、行动一致地去实现共同的目标。在实践中,学校管理者常采用以下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方式:建立教代会例会制度。加强领导与教职工的意见沟通;坚持年级主任与教研组长同时参加的教学管理工作例会制度,实现在教学管理思路上的管理者群体的正式组织沟通;允许和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沟通;坚持每周一次的校务会议制度,实现领导者之间的对于组织目标、工

作计划进行的平行沟通。校长要能根据学校情况,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沟通渠道,促使学校领导之间、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相互协作,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减少隔阂,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激励士气,通力合作。

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中,校长与教师沟通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是有感情、有自己观念的复杂的人,要求校长要有能从心理上与教职员工沟通的技巧,这就要求校长要有如下的沟通能力:

第一,有能够把握教师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的技巧。校长要能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娱乐活动等形式,深入到教师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使教职员工把自己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对他们的思想倾向无论是肯定或否定,都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习惯、特长、愿望、兴趣、爱好等表示心中有数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展的机会。在与教职工谈话时,表现出一种友好的态度,使教职工感到自己受到真正的重视。校长如能很好地跟教职员工沟通,按照教职员工的心理特点来进行管理,是能提高学校的效率,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的。

第二,有迂回心理接触的技巧,赢得教师的理解与信任。

谈心是思想工作的传统模式,原本没有较多思想沟通的双方可能对正式的谈心有心理障碍。很难潜心入境,缺乏真诚,双方感情投入慢、少,甚至有人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校长学会利用迂回方法与教师进行心理接触来达到目的。

迂回接触方法的最好形式是暗示。在工作中,校长要在教职工心目中形成非权力影响力,即让他们了解你的学识,在工作上肯定你,在情感上接受你,感觉到你对角色有适应,感觉到你对工作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尊重。当他们自觉创造舆论时,就说明你在他面前的客观行为已经引起心理共鸣,谈心的条件便成熟了,这才可能进一步有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

校长运用迂回心理接触教职员工。要能灵活地利用交叉的多向的信息传递渠道,间接表达对教师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切不可在他们面前任意诋毁别人,同时还要相信同事不会做出任何可能损害自己威信和利益的事情。这是一种工作策略,也是一种素质。

四、在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中的角色互换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学校的管理应加强心理疏导、情感交流与其他方法并用,讲究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的管理方法。保证学校团体的心理相容,要正确用权,使群众与领导者心理相容。

校长要树立自身的权威,首先要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的思想。服务的思想是领导者获得被领导者信任与支持的主要源泉之一,是领导者增强影响力的催化剂。在服务过程中,校长要用自己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感化教职工,以获得实现领导的可能。要能通过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与教职工心理相容,顺利合作

其次,校长通过给教职工做心理辅导报告和对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培训,引导教职工学会换位思考,自我调节,自我减压。使教职员工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以积极的状态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再次,校长要能通过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成为学校管理创新的主体。学校管理创新的关键是学校的校长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办好学校的使命感和奋发进取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全新的课程改革管理。如果校长没有改变现有学校面貌的迫切愿望,促使学校以及自己在管理领域取得更大业绩的使命感,他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

最后,校长要能通过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积极发现和支持中层干部和教职员工。根据学校情况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有效地发挥他们的管理才能,使学校有一个生动活泼的管理机制,达到绩效最大化。

结语: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是跟动机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而教师更需要的是成就感,更需要沟通,更需要自由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受人尊重。因此,关注教师的需求既是为了维护教师利益,调动教师积极性,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为此,学校的管理者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在管理教职员工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心里疏导与情感交流的手段,与教职员工情感上产生互动,学校才能真正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岩,领导心理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篇4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86

1 尊重和关爱留守儿童,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的孩子

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普遍性格内向,甚至孤僻自闭。表现在课堂上,则是不敢主动回答问题,胆小怯弱,害怕出错。作为英语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任由这种情况发生。应耐心地鼓励、激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张口说英语,展示自己,不怕出错。比如,我班有一个性格特别内向的留守女生,朗读英语时,声音较小,当笔者发现后,告诉她,英语是一种音乐感很强的语言,大声地朗读,可以获得学习的乐趣。还多次在课堂上给她展示机会,并对她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给予及时表扬,这位同学的读书的声音越来越洪亮,对朗读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儿童,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将更多的机会留给自信不够、很少主动展示自己的儿童。这样营造了和谐的英语教学氛围,为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优化了心理环境。

2 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构建健康的心理环境

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少快乐和温馨,对他们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在课堂教学中,需采用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实物、图片、背投电视机、视频,音频,课件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了留守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能借用实物和图片(儿童制作)展示,游戏等方式,创造合作展示机会,让留守儿童在用英语做事情中尝试、体验、合作、交流,锻炼了交际能力,提高语言技能,增强留守儿童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比如,让儿童自制闹钟,拨弄指针,互相询问时间、了解对方作息规律。留守儿童在愉悦中掌握了英语时间表达法。为了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让留守儿童提前预习词汇和句型,笔者还教会留守儿童音标操。每天上课之前可以先齐做操,再上课。让留守儿童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3 重视英语学习过程,探索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指导和监管,易造成厌学、焦虑等障碍心理,逐渐成为学困生。以考试分数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更会给留守儿童造成心理负担。为了缓解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强调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儿留守童的考试分数,应重视他们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关注留守儿童的细微进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健康心理的发展。通过以上因素,给不同层次的留守儿童分别布置学习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克服留守儿童的畏难心理,让他们树立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4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树立榜样

教师的言行、仪表会对留守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缺乏亲情的呵护,很难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遇到老师,有困难,也不愿诉说。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会酿成自卑、抑郁、悲观等心理疾病。作为英语教师,要树立自己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关怀的眼神、富有表现力的动作,影响和感染每一位留守儿童。另外,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乐观积极的情感,鼓励留守儿童,让他们更有信心。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愿意向老师请教,主动学习。

英语教师要做到吐字清晰,发音流畅。教师良好的口语,开朗的性格,可以调动留守儿童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英语教师的板书也会对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影响。教师的板书认真、工整,会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而留守儿童的模仿意识较强,也会主动追求漂亮的书写。尤其是对书写不认真的留守儿童,可以为他们树立榜样。不仅如此,教师在批改留守儿童作业时,也应认真、工整,运用恰当的点拨性的语言,给留守儿童肯定和激励,使留守儿童感到老师的关爱。

5 利用英语教学,培养儿童英语交际意识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门单纯的语言教学,英语教学还具有人文教育功能。学习英语,可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近年来,英语学习促进了中国与国际接轨速度加快,促进了了解西方先进文化的开放化程度。掌握英语,是儿童一生的财富。但是,电视新闻、网络上,有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对英语“过热”现象颇有微词,认为英语教学开始过早、耗时过多、权重过大,不仅加重了儿童的负担,而且过早地导致了两极分化。这些是没有理论依据的。英语学习对儿童思维发展,交际能力,性格完善,素质提高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化关怀和文化熏陶。

总之,在英语教学活动之中,我们不仅发挥英语的知识教育功能,而且要运用英语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为留守儿童构建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同时发挥英语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的优化,展现英语教学的多元化艺术。只要我们英语教师不断钻研创新,有效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留守儿童英语教学中,就会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一片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李继秀,王昌华.教育理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一方面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智力、外貌等方面的评价偏低,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在情绪问题方面,留守儿童情绪较不稳定,容易出现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状态焦虑和抑郁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性比男性更突出。在亲子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在学业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较多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厌学、逃学和辍学现象比较严重。本人认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应对。

一、平等对待

根据调查结果,总的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一些人甚至专门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极端表现,并倾向于将留守儿童的各种不良表现简单的归于因为留守状态。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偏见而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只看得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会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处”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的“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的“标签”做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家校互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生自小就会受到父母的人格魅力以及身体力行吃苦耐劳的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家庭气氛的和谐与否都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要积极联合家长互动,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毛病和缺点都感到头疼,但他们又缺少了了解孩子的耐心。比如学生在考试后,成绩好,便得到奖励,成绩差,便是训斥和打骂,长此以往学生便不愿意与家长交流,甚至对家长敬而远之,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让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量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农民工返流的机会,组织建立“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薄”,教师通过打电话或写信给外出父母反馈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学生的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要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与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计划方案,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科学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就都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加入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授课时注意在课本内容以外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语文课本身就含有情感教育的内容、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同时,教师的积极关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加鼓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在校内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并开展定期的心理咨询以及心理辅导课程,这对学生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除了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讲授心理课程,也可以单独谈话、单独诊治,帮助心理情绪起伏不定的学生调整心态,形成健康心理。在农村小学,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做到大规模普及,但学校可以以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此外,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也是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多媒体,加强对学生科普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从中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课余生活,引领“留守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掘他们的个人爱好和特长,使“留守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斌贤审校《.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篇6

一、农村留守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自卑心理。从目前山区农村家庭来看,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人还不在少数,这些家庭的孩子多数是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更有甚者寄人篱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往往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蔓延。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从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二)对立心理。留守儿童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地工作,另一方或爷爷奶奶等其他监护人出于补偿心理而放纵,再加上他们本身文化程度不够高,管教严厉的就实行棍棒教育,管教不严的,有的听之任之,有的无可奈何,无所适从,从而造成孩子心理的缺失,从而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行为:有的不服管教,离家出走,沦为流浪儿童。2012年11月19日,贵州毕节五名留守儿童因不服管教,流落街头,在寒冷的冬夜,惨死在垃圾箱内,让人触目惊心;有的冷漠无情,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如作为留守学生的衡阳某中学一名十二岁的初一学生残忍地杀害姑妈一家,不得不让人深深反思。

(三)孤独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和性络特征。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情感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一条便是情感教育的缺失。因此,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意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悉心关爱,以诚相待。教育的关键是“爱”,没有教师的爱,就没有教育。爱是疏导留守学生心理的催化剂。留守学生的心常常是敏感而脆弱的。他们对于外界往往采取封闭和抗拒的态度,只有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真心对他们的好,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了一颗仁爱之心,用心对待学生,还必须有细心和耐心,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才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应与他们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

(二)学会感恩,陶冶情操。对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发现:一些留守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无动于衷;面对教师的教育,无动于衷;面对亲友的关爱,无动于衷。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子曰:“人性本善,其恶者为也。”要重塑他们的人格,“感恩教育”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它,可以理顺他们漂移的思想,校正他们心海的罗盘。为此,我常常在作文中渗透感恩教育;利用主题班会开展感恩教育,正面引导,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监护人的精心呵护,让他们感受思念亲人之情,呼唤爱,从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是重要的,

(三)自评反思,养成习惯。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真正优良品质的产生来自人们意志的自觉,能够自主规范,约束自我,行为自控”。我校开展《农村初中学生自评与自我反思》的课题研究已有多年,以“学生自评与自我反思”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问题学生,我们采取的不是暴风骤雨式的批评,而是自评反思式的疏导教育。给学生一个《自评与自我反思表》,让学生对照《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的规章制度条款和有关法律法规(“评价依据”)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先自评,再写反思,让学生自己寻找一条最佳的解决途径。然后,教师再给学生综合分析教育。这样做,一方面学生对照“评价依据”自我评价和反思自己当时的言行,找到错因和改正途径,消除了对教师或家长的教育逆反心理,同时,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则会结合自己的情况,深入地进行思考,冷静地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达成了自我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利用学生填表、写反思的过程,很好地调解了当时的心态,不易延续暴躁情绪,也不会采取任何过激行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常听教师这样说,“以前,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学生对我根本就不在乎,我还没说完,他就跟我顶了起来,而现在,一张表格让我化解了难题”……可见,教师的说教极易引发学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一味地说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对学生来说,教师“说”出来的道理是外在于、强加于他们的,教师不恰当的说教极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导致学生形成阳奉阴违的双重人格;而引导学生反思,则能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使学生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言行,从灵魂深处去审视自己,激发学生自主设定改进意向、自主制定奋斗目标和措施。

结束语

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更应深入研究留守学生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多层面、多途径探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篇7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关注“留守学生”,探索教育“留守学生”的方法,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新的课题。而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几个方面。除了进行心理辅导之外,体育锻炼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体育教学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旨在提高他们在心理健康各方面的水平,如何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方面的探讨尚少。本文通过对“留守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和学校体育的调查,探索一条利用体育教育促进留守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目的认知比较单一,以及上体育课对焦虑、自卑、意志品质的认识不容乐观。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预防“留守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让学生更多地在活动中尝试成功与失败,可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向更大的困难挑战。教师应充分运用通过身体锻炼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直接,更具体.比如说耐久跑,我通过对他们的教育,我班有一位“留守学生”这样总结说:“耐力跑对自我是一个挑战,每次我都要在意志努力下完成。每次完成后都有收获,都有喜悦,由此明白自己可以完成过去一直不能想象的事,我现在不仅对长跑有了信心,而且做其他的事情也有了信心。”

三、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的策略的方法

(一)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利的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在体育课中有针对性的对这些留守学生进行教育以及在课后让这些学生主动地参与练习。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适当的心理训练能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学校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促使他们同其他学生一样,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主人,只要我们以“关爱、尊重、科学”为前提,工作中做到“爱心、细心、耐心、匠心”,采取疏导、启发等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就一定能让他们摆脱心理的困扰。让留守学生和其它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预防“留守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多给“留守学生”关爱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摸清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上体育课中通过体育活动来缓减他们的心理压力,以及采取各种方法来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工作中做到“爱心、细心、耐心、匠心”,采取疏导、启发等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就一定能让他们摆脱心理的困扰。

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学校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留守学生”参与,增强他们与其它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在心理障碍的击破过程中,要真诚地站在这些特殊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着想,理解和爱护他们,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留守学生”,在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便能激励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五、结论

总之,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和爱护他们。让留守学生和其它学生一样,生活在同一片蓝色的天空,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8-02

生一种奇妙之感,如此便达到了目的。

二、韵律之美

韵律之美不仅体现在舞蹈、音乐等艺术表现之中,在生命的过程中也无处不在,生物界那生生不息的力量、生命过程不断变化发展的态势,无不是韵律美的具体表现。比如候鸟年复一年春去秋来、南来北往的迁徙,非洲大草原上雨季和旱季的交替以及羚羊、野牛等动物随之发生的大迁移;比如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部的周期性变化;比如植物体的一生:从传粉受精产生种子—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发育为成熟植株—开花传粉受精产生下一代,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美妙的变化,充满了韵律之美。尤其值得提到的是DNA分子的奇妙双螺旋结构:四种基本单位,固定的碱基配对方式,不断重复的螺旋充满节律,每个螺旋包含10对碱基,相邻两对碱基之间的维持着0.34nm的距离,看似简单的造型,由于碱基排列顺序的无穷可能性而蕴含了几乎无穷的遗传信息,可以说那就是生命最本质的奥秘。DNA模型创立者之一沃森曾说道:“我的手指冻得没法写字,只能蜷缩在炉火边,胡思乱想,想到一些DNA链怎样美妙地卷缩起来,而且可能以很科学的方式排列起来。” 他与克里克等人共同创立的这个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充分体现了科学意义上的美和真的统一。

三、和谐之美

在生物世界里,从微观到宏观,和谐无处不在。在《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课的教学内容中,就可以让学生领悟到个体生命过程中的和谐之美,生物群体的和谐之美,生物与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比如:小小的细胞,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一个小小的细胞自成一个小世界,有着边界——细胞膜,有着控制中心——细胞核,有着各种功能不同的细胞器,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各有分工,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完成着物质的交换、物质的合成、分解、转化等等复杂的生命活动,体现着一种细微到极致的和谐。又如,人体的生命活动纷繁复杂,但是由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等各大系统各司其职,协调运作,各种生命活动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也使复杂的人体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再如,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无一不是因生物圈内各种生物的巧妙配搭、合作而得以进行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既满足自身生命活动需要,也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的生物(动物、微生物)提供了可利用的物质与能量;而动物则为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散布等出力,它们的尸体遗骸、排泄物等又可重新成为微生物、植物生长的原料;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更是为物质从生态系统回归到无机环境而大显身手……通过许多这样的例子,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和谐就是一种美,和谐是生物生长的内部需要,万物和谐更是人和其他生物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利用生物中的美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以此提高学生的感觉力、感悟力和想象力,利用这种情与景的互动关系,可使学生获得美学教育,培养他们审美的创造力。所以,高中生物教学并非单纯的教学,同时它也是传播美的工具。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通过物理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实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风、习惯等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那么物理学科教学中如何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基础地位呢?

一、加强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生动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眼过千遍不如手做一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例如:利用图钉做实验。图钉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图钉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做压强的实验时,用手在墙上按图钉,图钉帽没有进入手中,而图钉尖进入墙内。说明:手按图钉帽时,受力必修Ⅰ“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也是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培养不仅适应了新课程的要求,同时能使我们课堂教学富有活力。通过学生间的充分而有效的交流,转变了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去学习,在交流讨论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的情感沟通,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心理能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2.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03

篇9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37-0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务工人员流入城市,“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词汇也随之产生。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者的关注。

一、调研数据分析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斑竹中小学是一所农村中小学。全校近600名中小学生。父母双方外出学生有120人左右,占全校学生的 20%,父母一方在外务工的学生有110人左右,占全校学生的18.3%,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学生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人数的90%以上。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与孩子长期分离一年及以上的占76.4%,更有甚者达五年以上。为清楚分析学校留守儿童的共性心理问题。笔者对学校三至九年级420名学生中9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以下几组数据:留守儿童平均10.16个月才能见父母一次;63.2%的留守儿童要隔一年才能见父母一次,而且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不足一个月;86.7%的留守儿童表示平时十分想念父母,73.2%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不要外出务工;85.6%的学生承认非常厌烦老人的唠叨和愚昧,心烦时选择将不满藏在心里;93.3%的学生感觉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很孤独,缺乏安全感。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

(一)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亲情缺失,缺乏父爱母爱,留守儿童情感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时常感觉到孤独、寂寞。同时,由于监护人大多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之间年龄相差甚大,文化层次又非常低,除了满足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需求外,几乎不能给他们任何其他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根本找不到能够寻求帮助的人。这种情况,时常会让留守儿童感觉到落寞无助,缺乏安全感,进而逐渐走向自闭,不愿与人交流。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情绪上极易变得焦躁、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孤僻。

(二)情感淡漠,缺乏爱心

由于长期与父母聚少离多,使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关心和呵护,长期缺乏情感的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致使留守儿童感觉自己被忽视、甚至是被遗弃,很容易产生怨恨情绪,在情感上表现淡漠,缺少同情心、爱心,甚至有严重的攻击行为和行为。

(三)价值观扭曲,自私自利

由于祖辈的过度溺爱,对孙辈的行为听之任之,只注重物质上的全方位满足,缺乏道德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加之,父母思维方式不当,认为情感的缺失代之以金钱来补偿,缺少对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使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花钱找人作业、花钱聚众拉帮结派等现象,在农村中学中屡见不鲜。

(四)逆反心理强,理性意识薄弱

儿童正处于成长转折阶段,身体和心理都不成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正处于成长的叛逆期。由于和祖辈们缺乏共同的语言,长期缺少交流,在面对祖辈的唠叨时,极易让留守儿童产生反感甚至是敌对情绪,遇事盲目抵触,好冲动,对老师、亲友及祖辈的管教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不能与人和谐相处,心理承受能力差,理性意识薄弱。

三、学校教育视角下的防治策略

学校肩负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是留守儿童的集中区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创新性、多角度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从而有效弥补因亲子关系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学校教育“补位”。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高防治的针对性

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从教育、生活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首先,建议教师多注意观察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关爱,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其次,全方位留意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动态,及时了解和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尽可能地减少留守儿童因离开父母而产生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再次,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矫治方法,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危机,增强适应能力。此外,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咨询电话,让留守儿童能够倾诉心中的烦恼、痛苦与忧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二)积极寻求校校合作,发掘丰富教育资源

南充市共有4所高等院校,其中川北医学院属于医学专业院校,西华师范大学属于师范院校。其中,不乏心理学、教育学、心理问题预防矫治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斑竹中小学距离两所学校并不远,可以积极寻求校校合作,开展青年学生志愿者服务。定期组织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大学生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进行活动交流和心理沟通与疏导,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和帮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因心理教师资源缺乏而面临的教育困境,而且也为高校大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绝佳场所,从而有效解决因监护人文化层次低而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心理上帮助的瓶颈。

(三)积极搭建网络服务平台,为亲子沟通提供纽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更加方便快捷,QQ、微信、视频聊天、语音通话等网络交流软件已经非常成熟。学校可专门设立视频聊天室,开展“每周亲子”活动,为务工家长和留守儿童亲子交流沟通提供平台。一方面,学校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交流与沟通,让留守儿童父母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使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能够有话可说,不仅是谈学习,也要关心他们的道德和精神需求,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经历,使孩子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孩子与家长沟通情况反馈,与家长共同制订留守儿童培养计划,形成家长和学校联手教育留守儿童的合力。

(四)创新课程设置,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

学校仅仅依靠讲授法单一形式,是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必须创新性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课程当中去,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一,如语文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出发,渗透生命观教育、亲情观教育,培养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二,如采用体验式教学组织形式,让留守儿童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顺其自然地形成某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第三,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从留守儿童生活中选取较为典型的生活场景,让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从而引发留守儿童的某种情绪和态度,进而进行正面引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第四,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影像等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动画,从感官上刺激、调动留守儿童的积极性,通过图画所蕴含的丰富意义来启发留守儿童,让他们充分去思考动画所蕴藏的丰富含义,去主动感知生命的意义、情感的真谛等等,从而达到防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如今农村中小学必须面对的新难题、新责任。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不仅是“传道授业”,更应担负起“解惑”的责任。这种“解惑”不仅仅是学习上的,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学校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以学校为依托,去弥补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而给其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

篇10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42-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高中留守学生。而父母不在身边,造成家庭教育、父母教育的严重缺失,又催生了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都是初中、甚至小学阶段的学困生,由于智商差异,学习态度、教育环境的不良等缘故,导致成绩低下。而作为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一个子课题,本文试图针对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这一不良心态,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探究其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一、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心理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班主任、学科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从“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家庭背景”等方面收集数据。并选取代表性较大的“学困生”班主任采取家访、电访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家庭教育情况。此外,对“学困生”的作业、试卷等书面形式的文字材料进行调查分析。并与个别“学困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

1.“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普遍具有如下特点:大多“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不能独立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对主要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改变命运缺乏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学科缺乏自信心。

2.学科教师对“学困生”基本情况的分析:“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留守“学困生”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学困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转化提高的办法大多集中在交流、谈话、辅导及与家长的沟通配合上。

二、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方面。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学校和教师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手段陈旧,学校、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期望值高,导致其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

2.教师的原因。教师职业的辛苦及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教师教法单调、乏味,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而部分教师对“学困生”失去耐心,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3.家庭的原因。农村学校,不少学生家长常年在外面打工,形成农村学校特有的“留守一族”。这些学生由爷爷奶奶抚养或亲戚朋友照顾,缺乏家庭教育,在不当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不服管教、不守规矩、遇事冲动、打架闹事。这些学生在校难以处理好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并产生厌学情绪。

三、探讨帮助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树立健康心理的教育方案

1.加强学生、家长和教师间的沟通。农村高中学生家长外出打工较为普遍。学生和家长之间缺乏沟通。针对这些情况,采用写“四封信”的方式。即老师给学生和学生家长写一封信:指导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高中学习的特点,矫正学生错误的认知;学生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自己对学习、课堂、教师上课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和建议,目的是让老师们听取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欲;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态度,知道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家长给学生写一封信,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父母宽厚细腻、无私绵远的爱。

2.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习兴趣。很多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都认为知识无用,学好学坏无所谓,为此,我们可以带他们走出教室,深入社会,体验知识的作用和力量。并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升学,更在于掌握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排除“学困生”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刺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其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4.教师要加强“学困生”学法指导,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困生”如何学习。其次在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重点难点内容尽量讲得慢些或浅些,让学生认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请优秀生介绍学习方法,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学科学习方法,促使“学困生”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的缺陷,并相应提出改正的措施。

5.教师要调整和优化教学管理策略,树立全面成才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作为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每时每刻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努力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形象,进而培养其健康的成功心理。学校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允许和鼓励学生在个性特长方面有所发展。

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存在的厌学和其他问题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不可操之过急,要改变“学困生”不可教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研究他们,查找原因,寻找对策,“学困生”的成绩、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素质教育也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军森.农村初中生厌学英语的现状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0,7(B).

[2]张万兴.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篇11

当前,留守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信心教育”为突破口,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积极创设民主氛围,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贵在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培养留守学生自心信,首先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校内环境。在与他们的密切交往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去创造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我的具体做法主要有:

1、帮助留守学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是培养他们自信心的有效手段。我一方面通过课堂提问,让留守学生在同伴面前有更多表达机会,同时也尽量让他们多得到同伴和老师的及时评价,让留守学生体验学习成功来建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对不同留守学生设立不同的标高,对学习上有困难,暂时不能达到教学统一标高的留守学生,只要他付出了努力,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及时给予表扬,使之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成才自信心。

2、我对待不同的同学会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会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对待七年级留守学生时既要像家长,又要像朋友:到了八、九年级,我对待留守学生的态度是严而不厉,良师益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鼓励,少批评,当众不批评”和“批评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坚持正面引导。课外,经常和学生交心,了解其父母情况和其在家生活情况,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使留守学生和正常学生_样快乐生活。创造了良好的自信教育氛围。须知激励比指责重要,它能改变头脑,改变人生。

二、尽量提供“表现”机会,增强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生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留守学生,仅靠老师的表扬,鼓励还不足以牢固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不是凭空建立,它的建立有赖于留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到自身的力量。可能有些留守学生学习成绩暂时上不去,而他在某项活动中的成绩很突出,正是这种突出表现,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从精神上站起来,从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多种渠道,尺量给留守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强留守学生的自信。须知经历比成绩名次重要,它可以改变自我,战胜自我。

三、努力改变评价方式,保护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篇12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对话的过程。而以文本阅读为核心内容的对话,其实质则是基于文本的心理信息的流动。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更多地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体察学生基于文本阅读的心理信息的流动趋向。

一.语文文本阅读中的心理信息流向与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不是知识的授受,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在实现知识转化,迁移的过程中,实现智能活化、情操陶冶、意志培养、人格完善的复合过程。文本教学心理流向便是这一过程中的思维流动。文本阅读教学心理流向的质和量,不仅影响语文教学知识目标的实现,还会影响智能目标,情意目标的实现,影响到学生言语素质的提高。然而,心理流向是很不稳定的,它的可变性,要求文本阅读教学进行之前要周到全面地预想其可能的变化,又要求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随机调整预想的安排,随时调控学生的心理流向。

语文教学设计是对语文教学实施的预想,其因心理流向的可变性而产生设计的预制性与机变性。文本阅读教学应当是语文教学设计预制性与机变性的有效统一。既要精心设计,预制教学过程,又要随机调整,使之既适应学生现场的心理变化,又及时给这种心理流向以正确的导引,即以动态的标准去要求教学设计。

二.基于心理信息流向的教学策略

传统“直线型”的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方法,使得语文教学凝固化,程式化,造成了学生文本阅读心理流向的凝固和逆反。新课程呼唤语文教师要基于心理信息流向,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心理流通,并不断调动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和顺向协调的参与,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合理生成。

第一,标新立意,创设文本阅读情绪氛围。这即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有奇、有趣、有疑、有情”的心绪感受,诱导学生的心理流动指向所奇、所趣、所疑、所情的目标,在好奇的内驱力作用下,不断思索得方法。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笔者在探究小说的主题时,用加句号的“祝福”引导学生从句号想完整的情节,思考结局;又板书加问号的“祝福”,激发学生的疑问,对“祝福”的含义的思考;最后板书加叹号的“祝福”,启发学生理解主题。学生的心理流动由表层的奇,进入深层的疑和思,产生了一种寻求答案的内驱力。而这三个“祝福”的适时出现是应当在教学中作机变调节的,必须在学生心绪达到既定的活跃效果时,才能出现下一“祝福”,让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求知的动机时,才能转入下一个环节的阅读环节,并保证每一阅读环节充分的思维流动。

第二,滋情激思,创设文本阅读深度展开。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智力活动品质亟待培养,教学不能单凭学生一时的兴趣、情绪体验,而要不断滋情激思,不断实现情感转移。这是深入协调智力与非智力活动的过程。

实现情感转移的实质,是实现师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钟启泉指出,“脱离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甚至说,它“往往使人沦为非人的状态”。可见,教学心理流向,应当是师生协调一致的渗透着教材情意因素的心理共鸣的流动。这里,关键是教师对文本蕴含的情意因素的发掘、体验、感受。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当它植根于主体情意之基础上,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

第三,激励竞争,强化文本阅读主体意识。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顺向参与,深入协调与智力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践行的策略。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决定了激励竞争的可能,文本阅读中预设的教学设计应当有计划地并适时地安排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这是激励竞争的重要形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