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预防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8 09:09: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血压预防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血压预防方法

篇1

根据当前高血压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高血压病防治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以往对高血压病的防治主要在高血压的检出、评价与治疗上,这样做有一定的片面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血压病的进一步研究,国内外专家相继开展了对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并认为一级预防是可行的。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体会提出以下教育方法

1.1承担教育的人员可以是医院、疗养院各临床科医生、药剂科药师以及各科护士。他们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高血压的检测和治疗,有关问题的咨询、宣传教育,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指导病人自我保健和用药注意事项等。

1.2教育方法在疗养员疗养期间可以采用集中讲座形式,如知识宣讲、看录像。个体化教育针对个别疗养员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门诊咨询和组织随访,药房开设药学服务窗口提供药学信息服务,以保证药物治疗取得预期效果,减少因不合理用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1.3教育对象包括高血压患者及其随员家属(含子女),因为有些老年患者及其老伴年老体弱,记忆力、智力、反应能力均减弱,所以子女参加受教育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能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观察血压、病情变化及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和处置。与此同时,还应视情况选择一些单位,对全体人员进行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高血压病防治教育的内容

2.1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随着国内外专家对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1999年WHO/ISH再次统一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新的诊断标准是考虑血压升高的水平,合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预后为着眼点。这些新观点尚未被高血压病人所掌握。所以应该用新观点、新标准强化人们的认识和掌握高血压病的诊治知识。

2.2高血压病的易患因素病人了解高血压病的易患因素(高钠饮食、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过量饮酒和吸烟等),可以避免和积极去除易患因素,达到防治和减少高血压病发病率的目的。

2.3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因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加重了病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治疗的复杂化,同时降低生活质量和增加病死率。所以应使病人了解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发生后带来的严重后果,以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4定期查体高血压病患者应定期查体以便指导用药,发现并发症和新疾病时及早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恶化。

2.5改善生活方式了解有利于改善高血压病的生活方式,如戒烟、少量饮酒、控制高热量饮食、低钠饮食等,以便减慢疾病的发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6合理用药了解高血压病的常用治疗药物的类型、药理作用和副作用,以便正确联合用药,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以及高血压病要终身降压治疗,规律服药,用药种类不宜频繁更换等,使病人的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2.7治疗目标控制血压的理想水平目前也已更新。因此让病人掌握何谓血压理想水平,高血压伴有糖尿病患者和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降至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篇2

1.1一般资料465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均入院治疗,其中初产妇213例,经产妇253例,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者42例,双胎妊娠8例,肥胖279例。根据第七版《妇产科学》[1]对其轻重程度进行分类:妊娠期高血压74例,子痫前期轻度178例,子痫前期重度208例,子痫5例。

1.2治疗方法将465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季节和月份统计发病人数,观察四季气候与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病关系。

2结果

篇3

高血压病的发生率高,特别是中老年人,现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高血压及其伴发的并发症已经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性,更有甚者导致患者残废或死亡[1]。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常伴发心脑血管病及肾脏并发症,如脑出血、心梗、肾损伤等[2],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而对患者进行一些正确的有效的健康指导和心理指导,是预防高血压并发症中很重要的一项临床工作。现将相应的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健康指导的具体措施总结并报道如下。

1高血压疾病的知识普及

高血压病在临床上很常见,是以体循环的动脉压持续升高导致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此病不仅发病率高,且还能引发严重的脑、心、肾等器官的并发症,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故需引起患者的注意,提高患者其严重性的认识。其中向患者普及其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以为患者提供其观察的指标,为:在不使用抗高血压的药物及安静状态下,其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或舒张压大于90mmHg。且长期不控制的高血压病可能会并发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脑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及高血压危象等。

2各并发症的健康指导

2.1冠心病由于长期的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阻塞或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冠心病。故对这类患者需在注重控制高血压的同时也需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少吃或者不吃动物的脂肪和高胆同醇类的食物,如动物的内脏、油炸的食品等[4]。因高脂饮食可出现肥胖,诱发动脉硬化,故高血压的患者应以多素食、清淡为主[3],适宜进食低脂及低胆同醇类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或选食用具有降脂作用的食物,比如海带、芹菜、海参等[5]。同时建议患者定期随访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了解有无该并发症发生。

2.2脑血管病包含脑溢血、脑血栓、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意外又称中风,其病势凶猛,且致死率极高,即使不致死,大多数也会致残。高血压患者血压越高,中风的发生率也就越高。高血压患者的脑动脉如果硬化到一定程度时,再加上一时的激动或过度的兴奋,如愤怒、突然事故的发生、剧烈运动等,会使血压急骤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便溢入血管周围的脑组织。故对于此类高血压的患者,需进行心理指导。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生活和工作情况等,进行对应开展心理疏导治疗,鼓励患者常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并遇事需冷静,耐心,不急、不躁等,以避免其不良情绪的刺激,导致血压升高。同时建议患者若有头痛、呕吐或肢体活动障碍或感觉障碍时做脑CT检查,以及早发现脑血管病。

2.3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改变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高血压导致心脏肥厚和扩大,称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是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的一个必然趋势,最后或者可能会因心脏肥大、心率失常、心力衰竭而影响生命安全。对于此类的患者,需嘱其长期地坚持按时合理地服用降压药,以控制血压。对于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可导致患者体内电解质发生紊乱,故需定期复查其电解质,并注意补钾治疗。高血压的患者必须长期坚持地服药,不能因为一时的血压正常而自行停止服药。同时建议患者定期随访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了解有无该并发症发生。

2.4高血压脑病主要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中。由于过高的血压超过了脑血流的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因血流灌注过多而引起脑水肿。临床上以脑病的症状和体征为特点,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严重的甚至会昏迷和抽搐。对于此类患者,需密切监测其血压的变化,要定时间、定、定血压计及定测量的部位地对血压进行监测,一旦发生严重变化时,排除脑血管意外,应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并及早地预防血压的过高,防止发生高血压脑病。

2.5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其中高血压合并肾功能衰竭约占10%。高血压与肾脏损害可以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高血压引起肾脏损伤;另一方面,肾脏损伤会加重高血压病。一般到高血压的中、后期,肾小动脉发生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肾浓缩小便的能力降低,此时会出现多尿和夜尿增多现象。急骤发展的高血压可引起广泛的肾小动脉弥慢性病变,导致恶性肾小动脉硬化,从而迅速发展成为尿毒症。故对此类的病人除了要定期检测其血压及长期定时服用降压药之外,并要密切关注其肾功能的变化,以防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

2.6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早期和晚期均可发生,紧张、疲劳、寒冷、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会导致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导致血压急剧上升。高血压危象发生时,会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的症状。对于此类的患者,需嘱其在日常生活中,应合理安排好休息及活动时间,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及不能突然停服降压药,需要时应慢慢减药。当出现此危象时,首先需用解痉扩血管的药物以缓解其症状,再长时间坚持使用降压药以控制血压。

3出院指导及随访

告诉患者出院后应严格遵医嘱服药,每天测压,做好记录,并定期复查,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对出院病人由专人负责,通过家访、、电话随访等方法进行指导。每月随访一次,并采用自制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的信息反馈调查表在出院后每个月对病人的治疗情况、遵医行为等内容进行调查。

综上所述,对患有高血压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健康指导,通过在饮食、活动、休息、用药等方面的正确指导,使患者的观念得到改变,能让患者更加正确地认知高血压及高血压并发症带来的严重危害性。从而从生活饮食上,均有个科学的指导,使得患者的血压得到了很好地控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陈小凤.高血压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调查分析与健康指导[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6,5(5):69.

[2]刘爱菊.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指导[J].中国医药卫生,2005,6(12):74.

篇4

目前人们生活方式逐渐改变,饮食结构也逐渐调整,使得糖尿病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在其影响下脂肪、糖、水电解质以及蛋白质等会出现代谢紊乱现象[1],进而诱发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据调查[2],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其并发高血压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群高出2倍,高血压会加快糖尿病病情发展。本文为详细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预防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模式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其中对照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系统性护理。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16,年龄为39~78岁,平均(58.2±13.6)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2:15,年龄为38~76岁,平均(57.6±13.1)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指导等,观察组为系统性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制定科学饮食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疗法十分重要:主要为清淡饮食,食物需为豆制品、鱼类、牛肉以及瘦肉等低胆固醇或低脂肪食品;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物或动物脂肪,比如螃蟹、肥肉、动物肝肺肾以及蛋黄等;为不饱和脂肪酸,尽量不用或少用动物油脂,限制胆固醇摄取量为200mg/d以下。与此同时还需结合患者水肿严重程度、血压以及血糖高低等给予低钠、低盐或者无盐饮食,限制食盐摄取量为2g/d以下。推荐食用杂粮、粗粮、海藻食物、新鲜蔬菜鱼水果,注重少量多餐。

1.2.2鼓励坚持运动 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而言运动可对饮食疗法效果予以巩固,可以促使肌肉更加敏感于胰岛素,进而有效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运动还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对血液循环予以改善,强化血管功能。运动需注重有氧运动,比如跳舞、慢跑、游泳、等,坚持锻炼30mn/次以上,但是亦应该控制好强度与时间。依据患者心率状况明确运动强度,220与年龄之差即为患者最大心率。

1.2.3指导合理用药 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而言疾病病程长,药物为主要疗法,最简单可行却可最难坚持。因此叮嘱患者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可依据自身感觉随意停药或增减药物剂量,若患者长时间接受治疗会由于骤然停药而诱发停药综合征,即短期内血压与血糖升高迅速,交感神经兴奋性也不断上升。因此若患者服用胰岛素一定要注重胰岛素注射剂量、时间、位置以及方法等,对胰岛素不良反应予以细致观察并做好预防措施。指导患者有效处理低血糖并发症,并细致记录。

1.2.4形成优良生活习惯 确保每日营养充足,增强抵抗力。清淡饮食,禁食辛辣食物与烟酒,高度关注饮食卫生;科学作息,确保睡眠充足;避免长时间看电视或看书,充分休息,尽量避免观看刺激类电视节目,以免加快心率、升高血压以及诱发心悸等。

1.2.5心理指导 高血压与糖尿病作为慢性疾病均具有终生性,患者由于长时间遭受病痛折磨与用药会出现悲观绝望心理。因此护士一定要告知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密切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与调整,使其保持心态积极乐观。心理状态优良可对患者主观能动性予以调整,进而将血糖与血压控制在稳定状态,使患者以最佳身心状态接受治疗与康复,改善其生存质量。

1.2.6出院指导 由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程长,因此出院时护士一定要告知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的重要性,同时还需定时复查血常规、血糖、血脂以及血压等。开展健康宣教,使患者学会自我保健并掌握复诊指标,若出现不适感或特殊状况及时复诊。可让患者随身携带卡片,将用药、诊断以及地址等写在上面,若出现意外可及时抢救。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血压、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用药依从性。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0.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为χ2检验,对比以P

2 结果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对照组血压控制率为70.3%(26/37),血糖控制率为73.0%(27/37),依从性为81.1%(30/37),观察组分别为91.9%、94.6%、97.3%,对比差异明显(P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对全身各个系统均有所涉及的疾病,且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多类型专科与专业,即开展团队管理。因此护士一定要对心血管、社会学、糖尿病、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予以积极认真学习[3],将自身知识领域扩展,由此才能与患者医疗所需相适应,使患者享受到更优质服务。本文主要应用系统性护理,结果观察组血压控制率为91.9%,血糖控制率为94.6%,依从性97.3%,明显高于对照(P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做好系统性护理工作,以延缓疾病发展,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孙惠杰,赵勇,赵英凯,等.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z1):16.

[2]谢芳,陈洁,俞玲玲,等.难治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3,12(9):911-912.

篇5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一定居高不下,很多人都饱受高血压的困扰。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头痛、眩晕等。通过实践发现,针对很多高血压症状,使用中医的手段和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降压方面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对于中医来讲,提高治疗高血压的疗效,也一直是其追求和目标。现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中医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将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与思路分享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本次调查中,共收集了500例高血压患者的资料,以这500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6人,女性224人。年龄最小的患者28岁,最年长的患者86岁。这些患者身上都出现了高血压患者常会有症状:头痛头晕,心情烦躁,容易发怒,脾气急躁,苔黄舌红等。一些患病时间比较长的患者,他们的病情一般较为严重,肝肾受损比较严重,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有头痛、眩晕、心悸、腰酸乏力等。

1.2 方法

患者在入院时,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对其病情进行诊断。关于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的相关资料,都是采用统一的处理方法,使用多层次调研法对这500例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跟踪调查和严密观察。

2 结果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主要的症状有肝风上扰、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等。在使用中医的方法为高血压患者时治疗时,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的、综合的进行把握。一般使用较多的方法是清热泻火和平肝熄风等。为患者开具的药方中包含的药品有:钩藤、地骨皮、天麻、黄连、虎杖、石决明等。在治疗高血压时,使用这些药品能够起到熄风清热、补益肝肾、活血化痰的效果。

3 讨论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认为高血压的病理因素主要是火、风、瘀、痰、虚五个方面。在中医上,高血压被归为头痛眩晕类。从笔者这么多年临床的经验来看,当高血压患者的年龄较小或者还处于高血压早期时,病理因素主要是风、火等。

关于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和思路,既要理论依据,又要有临床经验的总结。从临床实验数据来看,中医对治疗高血压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并且目前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和体系正在完善。从医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治疗高血压实质上就是降低血压。当使用中医的方法能够将患者的血压降低到标准的范围内时,这种治疗就成功了。实践表明,在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联合使用两种甚至是两种以上的降压药。要提高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提高中药降压效果是关键。通过“降血压和降血脂预防心肌梗塞临床试验”的结果来看,要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病情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目前,中医治疗高血压,往往会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然后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高血压虽然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高血压的中医临床治疗仍然处在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根据高血压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危险情况看,对高血压进行了分层。处于不同层次的高血压患者,一般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在中医治疗中,可以借鉴该指南的分类,来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于是,在中医治疗高血压中,形成了这样的治疗策略:对于低危和中危病人,采用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法;对于高危和极高危病人,则采用中药和西药联合起来使用的治疗方法。具体使用哪些中药和西药,要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因为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只有选择合适的药物,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才能发挥药品防治高血压的作用,帮助病人将血压降下去。

在为高血压患者选择中药时,首先要了解清楚患者的发病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来选择合适的药品。近几年,专家和学者对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日益深入,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和突出紧张。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心血管中药药理研究。治疗高血压的开端,应该是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点,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然后结合辩证论治,从而找到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点。使得选择的中药既能起到降压的作用,又能符合辩证的需要。

高血压病在中老年患者身上比较常见,他们发病的类型主要是收缩压增高。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当情绪受到影响或出现波动时,失眠烦闷时,气候突然变化时,都会导致他们发病,收缩压会突然升高。根据临床治疗资料的统计,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讲,他们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肾功能减退;第二,是动脉硬化改变。在为老年患者治疗高血压时,应该以利尿为主。

而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提高,高血压在青年身上也并不少见。当青年人患上高血压之后,他们的主要临床症状是高动力循环状态。当病情发作的时候,表现为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根据青年患者的发病机制,一般会采取具有清肝泻火作用的中药对其进行治疗。

总而言之,在使用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时,应该在辩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选择中药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让患者的血压降下来。根据患者发病点及年龄的不同,应该使用不同的中药来治疗。

参考文献

篇6

妊高征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了,但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妊高征发病可能与以下影响因素有关。

1.1 遗传因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较高的遗传倾向,有该病家族史的孕妇发病率几乎是普通孕妇发病率的3倍[2],故应对其有妊高征家族史的孕产妇进行重点监护。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遗传性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3],抑制患者体内的ACE活性为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

1.2 心理因素 妊娠孕妇情绪不稳定是诱导妊高征发生的重要因素,Berne认为孕期严重的焦虑会导致先兆子痫的发生[4]。国内学者也认为,妊高征患者存在的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心悸、生活空虚感等负性精神因素,致使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妊高征的发生[5]。

1.3 体质量因素 肥胖是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Vambergue等[6]的单变量分析中提示孕前BMI增加的妇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进一步的多变量分析均表明BMI>27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黄涛等[7]研究结果也显示,孕妇的体质量指数越大,患妊高征的可能性越高,孕期体质量的增加程度与妊高征的患病呈正相关,并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时均体质量进入回归方程。

1.4 年龄因素 妊高征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期,即

2 生化指标预测

血小板4项参数、血液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是实验室较常采用的预测方法。最近随着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研究和认识的深入,在生化预测方面有了更新的进展。

2.1 血钙 目前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钙代谢失常有关,其原理可能为血清钙水平降低,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促进肾小管对钙离子的重吸收,减少钙离子丢失,但PTH能使钙离子跨膜内流,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兴奋性增强, 导致血压上升[10]。 吴曼祯等[11]研究结果表明, 妊娠中期妊高征患者血清钙含量低于正常妊娠者,且随着妊高征病情加重而更为显著,以妊娠16~20周血β-HCG≥50 632 IU/L,血钙≤2.18 mmol/L,血细胞比容≥35%,平均动脉压≥85 mm Hg为联合预测指标,对218例孕妇检测此4项指标预测妊高征的发生,其阳性预测值为81.82%,阴性预测值为97.30%,敏感度为84.38%,特异度为96.77%,而且血钙的异常往往早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率。

2.2 血尿酸 妊高征时全身小动脉痉挛,血管壁渗透性增强,血液浓缩,肾血流量及肾小球的滤过量下降,导致血尿酸含量升高;另外全身血管痉挛累及子宫胎盘血管,使子宫胎盘缺血、缺氧,糖酵解增强,血中乳酸增多,抑制近端肾小管中尿酸的排泄,使血尿酸含量增高;妊高征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核酸分解代谢增强;妊娠期胎儿产生的尿酸需要经过母体排出体外,因此血清尿酸升高[12]。郭丽、刘玲等研究认为随着妊娠的进展,血清尿酸含量呈直线升高,妊高征组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

2.3 尿微量白蛋白 蛋白尿的发生与肾小球解剖结构的变化、肾小球滤膜静电屏障的丢失、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障碍以及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均有密切关系[15]。郑剑兰报告妊娠32~34周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尿蛋白阴性的患者44例中,尿微量白蛋白的值为(38.43±30.60)mg/L,其中20例超过参考值上限,阳性率44.45%,随后妊娠出现蛋白尿者8例,出现子痫前期的3例,其余24例,随后妊娠无一例出现蛋白尿;而正常妊娠32~34周孕妇64例,尿蛋白阴性,尿微量白蛋白的值为(21.55±17.64)mg/L,其中8例超过参考值上限,阳性率12.5%。提示尿微量白蛋白可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可作为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检测指标。

2.4 β-HCG β-HCG是绒毛膜合体滋养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激素,PIH患者由于胎盘血管受累,胎盘绒毛血供减少,绒毛变性、坏死,促使新的滋养细胞不断形成,血β-HCG水平升高。研究资料显示,血β-HCG≥2.0、≥2.5、≥3.0倍时,预测重度妊高征的敏感性均为50.00%,特异性分别为88.70%、93.00%、97.00%。认为妊娠中期血β-HCG水平可作为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指标之一。

2.5 胱抑素C(CysC) CysC是近年出现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新指标,属机体基本微量蛋白,肾脏是清除循环中CysC的唯一器官,CysC经肾小球滤过后,即不再进入血循环,血清CysC个体间变异仅25%,故在反映肾小球对滤过功能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研究资料显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CysC值较轻、中度子痫前期及正常晚孕者明显增高(P0.05),血清CysC浓度与病情程度是正相关(r=0.49)。

2.6 血浆胎盘异铁蛋白(PIF) 王泽华发现妊高征组血浆PIF水平(285.31±53.73)mg/L与正常组(699.05±203.03)mg/L比较,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生物物理预测方法

3.1 传统的预测方法 主要有平均动脉压的测定(MAP)、翻身试验、等量握拳运动试验和M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监测仪的应用。但DTranquilli等认为妊娠中期的24 h动态血压检测对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更有价值。张广兰应用动态血压仪监测6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24 h的血压变化,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血压变化呈日节律性,中午和夜间血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6:00~20:00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上升,重度子痫前期组尤为明显,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彩色多普勒超声的预测价值 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胎儿、孕妇血流相关指标,可直接、客观和定量地反映血流阻力,给预测或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方面提供了更敏感、更先进的无创检测方法。

3.2.1 胎儿血流动力的超声检测 在诸多血流动力学参数中,脐动脉S/D比值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指标,反映胎盘末梢循环阻力及胎盘血流灌注情况,反映胎儿宫内安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均以S/D≥3.0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警戒值。黄玉明对63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观察,发现不同程度的妊高征患者胎儿脐血流S/D、RI随着妊高征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升高;相反VS、PI则随着妊高征程度的加重而明显下降,认为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不同类型妊高征胎儿脐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是预测胎盘贮备功能的一项较为敏感、有效的指标。此外胎儿大脑中动脉、肾动脉、及腹主动脉血流阻力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联合监测在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方面有一定价值,但大样本的阳性预测数据有待进一步研究积累。

3.2.2 孕妇血流动力的超声检测 刘伟于孕24~25周时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孕妇左右两侧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S/D)和血流频谱中的舒张早期切迹等4项指标,并据此建立子宫动脉阻力评分法(UARS),结果PI、RI和S/D的预测界值分别为1.458、0.728和3.550,舒张早期切迹的预测界值是单侧或双侧出现舒张早期切迹,分别根据PI值、RI值、S/D值和舒张早期切迹的4项单项指标预测妊高征方法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在不同的妊娠时期,会出现不同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其中究竟哪些可作为可靠的预测指标,仍众说纷纭。因此,有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病因和特异性预测指标的研究仍是妇产科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 Lain KY,Roberts JM.Contemporary concepts of the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pre-eclampsia.JAMA,2002,287(24):3183-3186.

2 Duckitt K,Harrington D.Risk factors for preeelampsia at antenatal booking:systematic review of controlled studies.BMJ,2004,330(7491):549-550.

3 王海燕,李才明,王筑,等.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基因和N5、N102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的关系.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6):369-372.

4 Berne FK.Anxiety as possible etiology to pretelampsia.Clin Exer Hyper,1989,138(1):115.

5 赵伟,王建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筛检及相关危险因索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0):845-847.

6 Vambergue A,Nuttens MC.Goeusse P.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in women with gestational carbohydrate intolerance :the diagest study.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2,102(1):31-35.

7 黄涛,温永顺,张名福,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349.

8 张志诚.临床产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60-264.

9 丁新,黄醒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营养的关系.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3,6 (1):51-53.

10 周卫卫,沈雁萍,孙敏.妊高征早期防治成功病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志,2004,17(3):256.

11 吴曼祯,陈文,陈秀华,等.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血钙、血细胞比容、平均动脉压在预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的价值.中国全科医学,2006,9(4):295-296.

12 刘超,马晓艳,王虹,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尿酸测定及临床意义.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1):3159-3160.

篇7

作者单位:453200 河南省延津县城关镇卫生院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的不规律等因素,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我国高血压存在着“三高”、“三低”现象,“三高”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服药率低和控制率低。因此,必要的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及并发症的预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河南省延津县城关镇卫生院对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86例,其中,男99例,女87例,年龄32~75岁,平均58岁,按WHO/ISH新的高血压分类标准[2],轻度27例,中度131例,重度2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护理干预。

2 护理干预方法

2.1 心理护理 由于高血压目前无法治愈,需要患者长期治疗,所以患者易出现负面心理症状,多表现为焦虑、悲观、恐惧等使其对生活与治疗失去信心,而影响疗效,因此,护士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努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引导患者乐观积极的进行治疗,稳定患者情绪,避免长期或反复的精神刺激及过度紧张,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告知患者高血压虽然不能做到彻底根治,但可通过保持乐观的心理,良好的心态,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及配合药物治疗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2 饮食护理 对高血压患者应给予合理的膳食,限制纳盐的摄入。

2.3 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避免因用药时间、剂量、用法不当导致不良反应危险因素的出现,用药过程中要常测血压,降压的速度和目标值应根据患者年龄,服药前血压水平,靶器官的受累情况和危险度分层个体化,对于无并发症的年轻患者,可较迅速较大幅度地降血压至120/80 mm Hg,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则应较缓慢、温和地降血压,以降至130/80 mm Hg左右为佳,降压不宜过低,以防器官供血不足,嘱患者必须按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强调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用降压药物使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后,应继续服用维持量,某些药物有直立性低血压反应,应指导患者在改变时,动作宜慢,利尿剂可致水、电解质紊乱,要定期检测尿常规、血清电解质、血尿酸、血糖,β受体阻滞剂可致心动过缓,心肌收缩力减弱,诱发支气管哮喘,钙拮抗剂可引起面红、头痛、头晕、皮肤瘙痒,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引起干咳、皮疹、白细胞减少等,护理时应予注意。

2.4 运动护理 高血压患者根据年龄和体质,建议患者适当进行合理运动,运动应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车、练太极等,运动强度、时间和频度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同时还要随身携带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家人联系方式,以防意外出现时能使救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并能及时有效的联系到患者家属。

2.5 高血压病并发症的预防 高血压患者往往会出现并发症,血压长期升高,可使心、脑、肾、视网膜、主动脉等靶器官损害,最终出现心肌梗死、脑卒中、失明、尿毒症,严重者会危及生命,所以,对高血压患者要普及并发症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其有明确的认知,让其能更好的配合治疗,使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6 血压的监测 教会患者和家属自我监测血压的方法,指导正确的测量方法,尽量做到定时间、定、定部位、定血压计进行血压检测,告知患者和家属按时测量并记录,以便作为医生调整药量或选择用药的依据。

3 结果

本组186例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后,174例血压控制良好,无并发症出现,有效率达94%。

4 讨论

现在的医疗技术,尚不能根治高血压病,一旦患病则需长期治疗,并且高血压的并发症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所以,高血压患者从心理到生理均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导致其不能客观的对疾病有一定的认知,不能积极配合长期治疗,这两种原因有直接导致预后效果差。护理干预的介入,不但能从患者心理上进行疏导,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祛除恐慌、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压力,使患者情绪趋于稳定,还能从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方面使患者生理舒适,有效提高患者血压的控制效果,对于降低血压及预防并发症都有着较好的疗效。

篇8

目前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对疾病的影响,而对于心理和生活方式对高血压患者疾病的影响作用重视不够。本文旨在探讨社区医疗在治疗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干预。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院近5年诊治的160例1~2级高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0~65岁;其中男102例,女58例;配合治疗的126例,不配合治疗的34例(指不改变生活方式,不按时服药,不按时测血压、体质、重量)。

结 果

配合治疗的126例中,有6例出现并发症,占4.76%;不配合治疗的17例中,有7例出现并发症,占41.2%。

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医疗的措施

建立高血压病管理卡,提高认识:①建立高血压病管理卡:高血压病管理卡一式两份,分别由责任医生和患者保管,责任医生进行规律性随访,并监测登记血压,随时了解各种生活事件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由于患者每次都要在自己的高血压管理卡上记录测量血压的结果,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血压变化,从而提高了患者的参与性,能积极配合责任医生,甚至主动到医院找责任医生测血压。②提高患者的认识:在13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对高血压认识不足的有10例,控制血压单靠药物的治疗,对该病的认识未能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近代身心医学的研究已证明了心理因素在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程和治疗中的作用,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向现代的生物心理模式,社会向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推广有关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但由于患者文化程度不同,对该病认识的程度不同,接受能力存在差别,有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患高血压病多年,平时不注意观察血压也无任何自觉症状,只是在劳累、心情紧张时偶感头晕不适,休息时好转,因此未引起他们的注意,即使已确诊为高血压病,平时也不服药控制,以至引起靶器官的损害。还有的患者尤其是较年轻者,他们的血压已达诊断标准,但平时不注意观察,也不进行体检,对血压的高低也不在意,有时即使出现了明显的自觉症状也不在意,仍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出现了其他器官的损害才引起重视,耽误了治疗时机。因此作为医务人员必须加强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医疗的重点。通过定期的高血压病健康教育讲座,普及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使社区居民能了解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概念,从而自觉地限制烟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防止高血压病的易发因素 。定期检查血压,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并使高血压患者能合理用药。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帮助其心理适应及加强康复训练。本组资料显示,接受健康教育并能按照执行的高血压患者,他们的血压一般能控制得很好,包括2、3级的高血压患者也能控制到满意的效果。相反,有一部分患者对健康教育置若罔闻,是高血压控制良好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本次研究中有21例缺乏高血压方面的知识,因此,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当今社会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医务人员应该强化患者的保健知识,预防疾病和对健康有害的因素,教育患者应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项为首位,同时,加以药物治疗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育患者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大量研究资料的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特别是有高血压家族史,如能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认真做好自我保健,不仅能延缓高血压病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对肥胖患者注意控制体质、重量,平时适当增加活动量,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治疗方法: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对1级高血压的患者,尤其是那些病程短,通过合理的日常生活,大部分患者能较好地控制血压,如血压控制不理想,再加以小计量药物治疗均能控制在理想水平。对2~3级高血压患者,如果改变易患因素仍不能控制血压,就应该加服降压药物,防止靶器官的损害。但是由于患者对降压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因此选择药物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病情合理用药。高血压的治疗采用阶梯疗法,宜选用单一的、不良反应少、价廉、长效的药物,从小剂量的抗高血压药物开始,逐渐加大剂量,若一种药物效果不明显可与另一种药物或更多药物联合使用。通过合理用药后,多数患者血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血压在正常范围后不能立即停药,应继续巩固一段时间,然后再逐渐减量或减药,直到用小剂量的药物即能控制血压为止,坚持长期用药,加用降压药物时,应告知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快,否则会降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液供应,产生不良反应。

篇9

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心身相关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对病情变化,疾病转归有一定影响[1]。由于无法一次性治愈,必须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以达到有效控制血压,因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医生的定期随访对病情的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原发性高血压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也是乡镇卫生院服务内容之一。通过对我院辖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管理的干预,随访前后效果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辖区管理的60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211例,女性390例;老年人高血压345例,原发性高血压伴Ⅱ型糖尿病143例;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入选患者神志清楚,并排除脑、肝、肾、神经、精神及内分泌等方面的疾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其中Ⅰ级高血压50例,Ⅱ级高血压426例,Ⅲ级高血压125例。

1.2 随访方法与内容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将患者分类为低中高三组人群,并针对不用人群进行不同方式随访管理。对低危组每2个月随访一次,中危组每1个月随访一次,高危组每2周随访一次。通过门诊首诊测血压,新农合体检,健康档案体检等途径,筛查登记建立专档。采取非药物手段积极干预,定期测血压。个别通过非药物手段难以控制者,采取药物手段干预。以期达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终身治疗,定期随访,心理平衡,预防为主。随访时与患者(家属)沟通,适时调整治疗方案。询问是否执行治疗方案,有无不良习惯(吸烟、酗酒、高盐高脂肪食物摄入、有无适量运动等)定期为患者进行体检,并记录个人信息(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对管理前后数据利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前后两组数据用t检验以P

2 结 果

经过前后3年随访管理干预治疗后,患者在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达标率、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上有明显的改善,前后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 论

高血压引起心脏、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病程长,预后差,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临床上很多研究认为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同源性疾病,高血压住院患者半数以上并发糖代谢异常[2]。高血压与糖尿病都为慢性疾病,只能进行治疗控制。研究表明,以乡镇卫生院为基础开展高血压随访管理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3]。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会加重并发症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长期以来,原发性高血压在我国的发病率和疾病总人数都呈现快速增长,目前的高血压治疗强调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的基础上,坚持长期规律的药物治疗,把血压降低到合理的范围之内,并尽量减少血压的波动。进行随访管理干预治疗,与患者保持联系,使医患间的增加信任度,使医生进行不良习惯劝解时达到更好效果;随访管理干预治疗使患者对各种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充分认识和心理准备,同时长期的随访和健康教育也能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医生对高血压患者的定期随访可以使乡镇卫生院医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所管理的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变化,根据病情的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患者在病情变化时可以在乡镇卫生院责任医生处获得及时和必要的支持,在遇到并发症时及早发现和转诊,增加战胜高血压的信心。目前随着居民档案的建立,慢性病患者都建立专档管理,定期随访管理是乡镇卫生院的一项长期服务内容。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12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070

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患者达200万人,每10万人中就有120人发病。我国现存脑卒中患者700余万,其中450万丧失劳动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其致残率达75%[1-2],可见脑卒中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而高血压是我国脑卒中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且高血压还是其他慢性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高血压患者更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已逐渐成为防治的主要手段[3]。本研究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76例高血压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华法林进行对脑卒中的预防研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科室诊治的7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高血压分级等因素进行分层抽样,随机将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龄34~68岁,平均(47.2±4.8)岁;观察组患者:男21例,女17例,年龄32~67岁,平均(45.4±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由同一主治医师收治,且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高血压;(2)入选患者无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肝肾功能均正常;(3)近期未发生过重大不良事件刺激;(4)患者对此研究知情同意。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一般降压治疗,并定期复诊。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华法林进行治疗:复方丹参滴丸(国药准字:Z10950111 ),口服,10粒/次,3次/d;华法林钠片(奥利安,H20110108),用药首次剂量为2~3 mg/d,1周后开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INR指标调整华法林剂量。所有患者治疗1年内跟踪随访。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内降压疗效和脑卒中发生情况。降压效果评定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g且降低至正常或下降≥20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降压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9.47%(34/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脑卒中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例发生脑卒中,发生率为7.89%(3/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4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主要由高血压和血管性疾病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5]。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发达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了42%,但发展中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却在迅速增长。据统计,我国目前脑卒中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9%,已经超过缺血心脏病(8%)的2倍,且易致残和致死,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6-7]。因此,要从思想上认识脑卒中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以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提高脑卒中的治疗和预防水平,降低其发生率。据有关统计资料,脑卒中后的预后各不相同,30%患者治疗后不能完全康复,20%患者日常生活需要帮助,60%患者需要接受临床干预治疗[8]。所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十分必要和重要。研究显示,高血压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居于首位,因此更应该注重对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预防。

中医认为丹参可以活血化瘀,有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之功效。细胞实验研究已经证实,丹参不仅可以稳定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维持细胞膜完整性,促进新毛细血管形成,还能抑制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9]。复方丹参滴丸主要成分为丹参、三七、冰片,具体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增加心脏供血,改善微循环血供等作用。华法林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药,其主要优点是用药途径方便快捷、半衰期长,是一种理想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

本研究旨在探析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华法林在治疗高血压及对脑卒中预防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9.47%(34/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复方丹参滴丸和华法林的联合使用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但本研究中样本量较少,对于本文的结论仍需进一步在更大样本量上验证。

参考文献

[1]武海滨,龚巍巍,潘劲,等.首次脑卒中患者生存率和死亡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7):812-816.

[2]万莉,谢莉玲.脑卒中患者康复现状及三位一体的康复护理模式建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2):6533-6535.

[3]刘敬霞,李建生,牛阳,等.不同中医治疗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1):5959-5961.

[4]傅燕,张喜军,陈燕,等.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2):1521-1522.

[5]谢B,汪学红,章娟,等.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知及其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2):136-139.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health risks: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elected major risks[J].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9.

[7]武海滨,龚巍巍,潘劲,等.首次脑卒中患者生存率和死亡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7):812-816.

篇11

高血压是中老年的多发病,近年来日益年轻化。许多高血压患者都知道单纯高血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血压所引起的并发症,如脑出血、心肌梗塞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猝死。

1 高血压并发症的直接诱因

回顾和分析高血压并发症的直接诱因,不难发现相当多的人在发病前或多或少有些特殊情况。比如情绪激动、包括暴怒、悲伤或极度兴奋,暴饮暴食,包括酗酒过食、饮浓茶、咖啡;工作过劳;包括长期连续加班或难以控制的长时间的持续思考;不适当的体力负荷,包括剧烈运动、搬动重物或大便时过于用力憋气,以及性生活过劳、无节制等等。

2 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生理特点不同

篇12

莫昌玉赵凤琴吴跃刚

PREVENTIVE EFFECTS OF AGE STRATIFICATION AND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ON REOCCURRENCE OF STROKE

MO Changyu, ZHAO Fengqin, WU Yuegang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组的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中不同血压控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中探讨降压治疗的个体化目标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心内科、神经科门诊或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19例(青中年患者和老年患者各51例和68例),随机分为常规降压组(>130/80 mmHg且≤140/90 mmHg)和积极降压组(≤130/80 mmHg),定期随访、检查并记录患者有关情况,及时收集脑卒中事件。结果

本实验统计到的非致死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终点事件中,青中年患者组与老年患者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常规治疗组和积极治疗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按照年龄分层或积极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的预后效果与常规治疗的结果相似。

【关键词】高血压年龄分层脑卒中再发事件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07.0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目前全国有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至少700万,今后10年这类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1]。据统计结果显示:大约25%脑卒中幸存者在2 年内复发,大约40%患者5 年内可有再次复发;在发生卒中后的人群中,再次卒中的危险性比正常人群发生卒中的比例高9 倍,其预后更差,70%~80%常导致严重致残或死亡,所以卒中首次发病后必须尽早进行规范的、持续的二级预防工作[2]。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国内外众多指南均将其视为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众多研究已经证实降压治疗能够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关于脑卒中二级预防中血压的达标值,目前指南或共识仍没有比较一致的推荐,只是强调个体化治疗。国内外也均缺乏按照年龄分层进行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个体化降压治疗的研究。本组按年龄分层,观察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中不同血压控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及各年龄段降压治疗对脑卒中再发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的预防效果,为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中的降压治疗个体化目标值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实验采用的是前瞻性、对照、开放的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于本院心内科、神经科门诊或住院患者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以下入选标准:①既往确诊原发性高血压; ②近期(2 周~1个月)出现脑卒中的患者,脑卒中诊断标准为:参照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十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经临床和头颅CT/头颅MR/头颅血管造影证实脑卒中;或卒中病史>1个月的患者,需要满足包括稳定型冠心病、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吸烟(入选时仍持续者),其他心血管事件(除心肌梗死和心房纤颤外)在内的至少一项危险因素; ③患者有知情能力,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所有患者都不符合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作 2 周内; ②怀疑低血流动力学梗死者;③双侧颈动脉狭窄≥70%; ④心源性脑卒中患者;⑤继发性高血压;⑥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目前心功能不稳定者;⑦急性冠脉综合征;⑧严重心律失常;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血清谷丙转氨酶超过正常值 5 倍以上或肌酐≥3mg/dl);⑩孕妇、哺乳妇女及今后半年内可能妊娠的患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瓣膜性疾病,心肌病,肺心病;其他研究者认为不适宜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和筛选后,符合实验的患者等级详细的基本情况,建立数据库。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青中年患者组 (18岁≤年龄<65岁);老年患者组 (年龄≥65岁);每个组又随机分为常规降压组(130/80 mmHg<降压治疗目标≤140/90 mmHg,治疗药物种类选择按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和积极降压组(降压治疗目标≤130/80 mmHg, 治疗药物种类选择按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进入试验后,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随访,每3 月门诊随访1 次,持续2年,定期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电解质、血糖、血脂指标,记录患者有关情况,测量诊室血压,及时收集脑卒中事件(包括再发致死或非致死脑卒中事件,心血管死亡等主要终点和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确诊为冠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的)、新发心力衰竭、全因死亡等次要终点)及其证据材料。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多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3],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 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共有119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分布于43~89岁间,平均(69.5±14.3)岁。其中男63例(52.9%),女56例(47.1%)。每个实验组的入组患者及基本的临床指标见表1。

借助药物治疗及其他因素的控制,入组患者的血压控制良好,常规降压组的血压值都控制在130/80~140/90 mmHg之间,积极降压组的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各组随访记录的平均血压见表2。

在随访的2年统计到的终点事件中,入组患者发生非致死性脑卒中事件13例,发生率为10.9%;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事件各2例,发生率都为1.7%,未观察到致死性卒中和全因死亡事件。青中年患者组出现非致死性卒中事件6例,发生率为11.8%,常规治疗组和积极治疗组各出现3人;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出现1例,发生率2.0%。老年患者出现非致死性卒中事件7例,发生率为10.3%,常规治疗组和积极治疗组分别出现4例和3例;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事件各出现1例,发生率1.5%(数据见表3)。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在统计到的终点事件(非致死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中,不同组别之间(青中年患者组内的常规降压和积极降压、老年患者组内的常规降压和积极降压,甚至合并数据后的常规降压和积极降压组)均无统计学差异。

3讨论

据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数据显示:脑卒中在2010年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人数由1990年的134?06万人上升至2010年的172.67万人,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1]。高血压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4],常作为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参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毋庸置疑的,2010年发表于Lancet杂志的国际脑卒中研究在22个国家入选约6 000人,对多种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显示90%的脑卒中危险源自10种可控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诸多证据已证实,降压治疗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复发率。中国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随机化的临床对照试验(Syst-China) 随访60 岁以上收缩期高血压患者4年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组脑卒中死亡率降低58 %,表明有效地降低血压确能降低致死性脑卒中的发生[2]。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脑卒中后抗高血压研究(PATS),入选5665 例有脑血管病病史(脑卒中或TIA)的患者,平均血压154/95 mmHg,平均年龄60岁,随机用药物或安慰剂,治疗随访3年。结果治疗组脑卒中再发事件较对照组的危险减少29%;总死亡危险也略减少[6]。随后进行的培哚普利预防卒中再发(PROGRESS) 研究,入选有6105 例既往有卒中ITA 患者随机分组接受活性药物或安慰剂,研究终点为总卒中发生率。经过四年随访,药物治疗能使血压下降12/5 mmHg,卒中复发危险性下降43 % [7]。此次随访观察到2年内卒中复发率为10.9%,低于多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道的16%或45.3%等[8-11],推测是因为严格控制了入组患者的血压值,从而减少了卒中复发率。

本次研究入组的119例患者中,无论青中年患者,还是老年患者,常规治疗组与积极治疗组间,统计的终点事件都无显著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此次实验的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造成的,今后可扩大入选病例,延长随访时间做进一步的研究。对于临床中的患者而言,基于经济承受能力,用药剂量及安全方面的考虑,血压值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容易许多,可建议将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即可。本实验研究结果提示按照年龄分层或积极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的预后与常规治疗相似,可为卒中二级预防血压目标值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代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R]. 中国循环杂志, 2014,29(7):487-491.

[2]王少石. 高血压与卒中二级预防[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5,2(3):188-190.

[3]卢卫国, 伍伟洪, 陈兴亮. 佛山市顺德区中学生血压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医院,2014,14(4):154-156.

[4]柯水旺, 曾海生, 邓朝晖, 等. 不同年龄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症状及血流变学分析[J]. 现代医院, 2013,13(1):41-43.

[5]ODONNELL MJ, XAVIER D, LIU L, et al. Risk factors for ischaemic an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ic stroke in 22 countries (the INTERSTROKE study): a case-control study[J]. Lancet, 2010, 376(9375):112-123

[6]FANG XH, ZHANG XH, YANG QD, et al. Subtype 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strok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 l0-year follow-up study[J]. Stroke, 2006, 37:38-43

[7]BUGNICOURT JM, CHILLON JM, CANAPLE S, et al. Stroke secondary prevention and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use of PROGRESS therapy[J]. Fundam Clin Pharmacol, 2008,22(2): 217-22.

[8]王司清,李秀岚,赵成波. 复发性脑卒中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J].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494-49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