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预防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8 09:09: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血压预防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血压预防方法

篇1

根据当前高血压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高血压病防治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以往对高血压病的防治主要在高血压的检出、评价与治疗上,这样做有一定的片面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血压病的进一步研究,国内外专家相继开展了对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并认为一级预防是可行的。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体会提出以下教育方法

1.1承担教育的人员可以是医院、疗养院各临床科医生、药剂科药师以及各科护士。他们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高血压的检测和治疗,有关问题的咨询、宣传教育,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指导病人自我保健和用药注意事项等。

1.2教育方法在疗养员疗养期间可以采用集中讲座形式,如知识宣讲、看录像。个体化教育针对个别疗养员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门诊咨询和组织随访,药房开设药学服务窗口提供药学信息服务,以保证药物治疗取得预期效果,减少因不合理用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1.3教育对象包括高血压患者及其随员家属(含子女),因为有些老年患者及其老伴年老体弱,记忆力、智力、反应能力均减弱,所以子女参加受教育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能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观察血压、病情变化及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和处置。与此同时,还应视情况选择一些单位,对全体人员进行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高血压病防治教育的内容

2.1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随着国内外专家对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1999年WHO/ISH再次统一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新的诊断标准是考虑血压升高的水平,合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预后为着眼点。这些新观点尚未被高血压病人所掌握。所以应该用新观点、新标准强化人们的认识和掌握高血压病的诊治知识。

2.2高血压病的易患因素病人了解高血压病的易患因素(高钠饮食、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过量饮酒和吸烟等),可以避免和积极去除易患因素,达到防治和减少高血压病发病率的目的。

2.3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因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加重了病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治疗的复杂化,同时降低生活质量和增加病死率。所以应使病人了解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发生后带来的严重后果,以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4定期查体高血压病患者应定期查体以便指导用药,发现并发症和新疾病时及早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恶化。

2.5改善生活方式了解有利于改善高血压病的生活方式,如戒烟、少量饮酒、控制高热量饮食、低钠饮食等,以便减慢疾病的发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6合理用药了解高血压病的常用治疗药物的类型、药理作用和副作用,以便正确联合用药,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以及高血压病要终身降压治疗,规律服药,用药种类不宜频繁更换等,使病人的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2.7治疗目标控制血压的理想水平目前也已更新。因此让病人掌握何谓血压理想水平,高血压伴有糖尿病患者和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降至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篇2

1.1一般资料465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均入院治疗,其中初产妇213例,经产妇253例,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者42例,双胎妊娠8例,肥胖279例。根据第七版《妇产科学》[1]对其轻重程度进行分类:妊娠期高血压74例,子痫前期轻度178例,子痫前期重度208例,子痫5例。

1.2治疗方法将465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季节和月份统计发病人数,观察四季气候与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病关系。

2结果

篇3

高血压病的发生率高,特别是中老年人,现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高血压及其伴发的并发症已经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性,更有甚者导致患者残废或死亡[1]。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常伴发心脑血管病及肾脏并发症,如脑出血、心梗、肾损伤等[2],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而对患者进行一些正确的有效的健康指导和心理指导,是预防高血压并发症中很重要的一项临床工作。现将相应的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健康指导的具体措施总结并报道如下。

1高血压疾病的知识普及

高血压病在临床上很常见,是以体循环的动脉压持续升高导致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此病不仅发病率高,且还能引发严重的脑、心、肾等器官的并发症,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故需引起患者的注意,提高患者其严重性的认识。其中向患者普及其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以为患者提供其观察的指标,为:在不使用抗高血压的药物及安静状态下,其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或舒张压大于90mmHg。且长期不控制的高血压病可能会并发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脑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及高血压危象等。

2各并发症的健康指导

2.1冠心病由于长期的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阻塞或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冠心病。故对这类患者需在注重控制高血压的同时也需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少吃或者不吃动物的脂肪和高胆同醇类的食物,如动物的内脏、油炸的食品等[4]。因高脂饮食可出现肥胖,诱发动脉硬化,故高血压的患者应以多素食、清淡为主[3],适宜进食低脂及低胆同醇类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或选食用具有降脂作用的食物,比如海带、芹菜、海参等[5]。同时建议患者定期随访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了解有无该并发症发生。

2.2脑血管病包含脑溢血、脑血栓、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意外又称中风,其病势凶猛,且致死率极高,即使不致死,大多数也会致残。高血压患者血压越高,中风的发生率也就越高。高血压患者的脑动脉如果硬化到一定程度时,再加上一时的激动或过度的兴奋,如愤怒、突然事故的发生、剧烈运动等,会使血压急骤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便溢入血管周围的脑组织。故对于此类高血压的患者,需进行心理指导。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生活和工作情况等,进行对应开展心理疏导治疗,鼓励患者常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并遇事需冷静,耐心,不急、不躁等,以避免其不良情绪的刺激,导致血压升高。同时建议患者若有头痛、呕吐或肢体活动障碍或感觉障碍时做脑CT检查,以及早发现脑血管病。

2.3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改变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高血压导致心脏肥厚和扩大,称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是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的一个必然趋势,最后或者可能会因心脏肥大、心率失常、心力衰竭而影响生命安全。对于此类的患者,需嘱其长期地坚持按时合理地服用降压药,以控制血压。对于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可导致患者体内电解质发生紊乱,故需定期复查其电解质,并注意补钾治疗。高血压的患者必须长期坚持地服药,不能因为一时的血压正常而自行停止服药。同时建议患者定期随访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了解有无该并发症发生。

2.4高血压脑病主要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中。由于过高的血压超过了脑血流的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因血流灌注过多而引起脑水肿。临床上以脑病的症状和体征为特点,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严重的甚至会昏迷和抽搐。对于此类患者,需密切监测其血压的变化,要定时间、定、定血压计及定测量的部位地对血压进行监测,一旦发生严重变化时,排除脑血管意外,应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并及早地预防血压的过高,防止发生高血压脑病。

2.5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其中高血压合并肾功能衰竭约占10%。高血压与肾脏损害可以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高血压引起肾脏损伤;另一方面,肾脏损伤会加重高血压病。一般到高血压的中、后期,肾小动脉发生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肾浓缩小便的能力降低,此时会出现多尿和夜尿增多现象。急骤发展的高血压可引起广泛的肾小动脉弥慢性病变,导致恶性肾小动脉硬化,从而迅速发展成为尿毒症。故对此类的病人除了要定期检测其血压及长期定时服用降压药之外,并要密切关注其肾功能的变化,以防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

2.6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早期和晚期均可发生,紧张、疲劳、寒冷、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会导致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导致血压急剧上升。高血压危象发生时,会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的症状。对于此类的患者,需嘱其在日常生活中,应合理安排好休息及活动时间,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及不能突然停服降压药,需要时应慢慢减药。当出现此危象时,首先需用解痉扩血管的药物以缓解其症状,再长时间坚持使用降压药以控制血压。

3出院指导及随访

告诉患者出院后应严格遵医嘱服药,每天测压,做好记录,并定期复查,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对出院病人由专人负责,通过家访、、电话随访等方法进行指导。每月随访一次,并采用自制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的信息反馈调查表在出院后每个月对病人的治疗情况、遵医行为等内容进行调查。

综上所述,对患有高血压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健康指导,通过在饮食、活动、休息、用药等方面的正确指导,使患者的观念得到改变,能让患者更加正确地认知高血压及高血压并发症带来的严重危害性。从而从生活饮食上,均有个科学的指导,使得患者的血压得到了很好地控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陈小凤.高血压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调查分析与健康指导[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6,5(5):69.

[2]刘爱菊.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指导[J].中国医药卫生,2005,6(12):74.

篇4

目前人们生活方式逐渐改变,饮食结构也逐渐调整,使得糖尿病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在其影响下脂肪、糖、水电解质以及蛋白质等会出现代谢紊乱现象[1],进而诱发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据调查[2],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其并发高血压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群高出2倍,高血压会加快糖尿病病情发展。本文为详细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预防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模式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其中对照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系统性护理。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16,年龄为39~78岁,平均(58.2±13.6)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2:15,年龄为38~76岁,平均(57.6±13.1)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指导等,观察组为系统性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制定科学饮食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疗法十分重要:主要为清淡饮食,食物需为豆制品、鱼类、牛肉以及瘦肉等低胆固醇或低脂肪食品;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物或动物脂肪,比如螃蟹、肥肉、动物肝肺肾以及蛋黄等;为不饱和脂肪酸,尽量不用或少用动物油脂,限制胆固醇摄取量为200mg/d以下。与此同时还需结合患者水肿严重程度、血压以及血糖高低等给予低钠、低盐或者无盐饮食,限制食盐摄取量为2g/d以下。推荐食用杂粮、粗粮、海藻食物、新鲜蔬菜鱼水果,注重少量多餐。

1.2.2鼓励坚持运动 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而言运动可对饮食疗法效果予以巩固,可以促使肌肉更加敏感于胰岛素,进而有效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运动还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对血液循环予以改善,强化血管功能。运动需注重有氧运动,比如跳舞、慢跑、游泳、等,坚持锻炼30mn/次以上,但是亦应该控制好强度与时间。依据患者心率状况明确运动强度,220与年龄之差即为患者最大心率。

1.2.3指导合理用药 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而言疾病病程长,药物为主要疗法,最简单可行却可最难坚持。因此叮嘱患者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可依据自身感觉随意停药或增减药物剂量,若患者长时间接受治疗会由于骤然停药而诱发停药综合征,即短期内血压与血糖升高迅速,交感神经兴奋性也不断上升。因此若患者服用胰岛素一定要注重胰岛素注射剂量、时间、位置以及方法等,对胰岛素不良反应予以细致观察并做好预防措施。指导患者有效处理低血糖并发症,并细致记录。

1.2.4形成优良生活习惯 确保每日营养充足,增强抵抗力。清淡饮食,禁食辛辣食物与烟酒,高度关注饮食卫生;科学作息,确保睡眠充足;避免长时间看电视或看书,充分休息,尽量避免观看刺激类电视节目,以免加快心率、升高血压以及诱发心悸等。

1.2.5心理指导 高血压与糖尿病作为慢性疾病均具有终生性,患者由于长时间遭受病痛折磨与用药会出现悲观绝望心理。因此护士一定要告知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密切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与调整,使其保持心态积极乐观。心理状态优良可对患者主观能动性予以调整,进而将血糖与血压控制在稳定状态,使患者以最佳身心状态接受治疗与康复,改善其生存质量。

1.2.6出院指导 由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程长,因此出院时护士一定要告知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的重要性,同时还需定时复查血常规、血糖、血脂以及血压等。开展健康宣教,使患者学会自我保健并掌握复诊指标,若出现不适感或特殊状况及时复诊。可让患者随身携带卡片,将用药、诊断以及地址等写在上面,若出现意外可及时抢救。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血压、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用药依从性。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0.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为χ2检验,对比以P

2 结果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对照组血压控制率为70.3%(26/37),血糖控制率为73.0%(27/37),依从性为81.1%(30/37),观察组分别为91.9%、94.6%、97.3%,对比差异明显(P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对全身各个系统均有所涉及的疾病,且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多类型专科与专业,即开展团队管理。因此护士一定要对心血管、社会学、糖尿病、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予以积极认真学习[3],将自身知识领域扩展,由此才能与患者医疗所需相适应,使患者享受到更优质服务。本文主要应用系统性护理,结果观察组血压控制率为91.9%,血糖控制率为94.6%,依从性97.3%,明显高于对照(P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做好系统性护理工作,以延缓疾病发展,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孙惠杰,赵勇,赵英凯,等.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z1):16.

[2]谢芳,陈洁,俞玲玲,等.难治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3,12(9):911-91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