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8 09:09: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内外部环境分析

篇1

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是以医疗护理、康复和休养为目的旅游。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医疗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发展迅速的新产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崛起。医疗旅游的发展也随之带来医疗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带动扩大旅游目的地的社会认知。

常州旅游资源丰富,常州的各类医疗机构有1000多家,医护人员充沛。2015年1月23日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常州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批复》而常州西太湖是江苏省政府认定的两个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之一,这一批复对于常州的健康产业和生态服务业,起到了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常州发展医疗旅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希望能为常州发展医疗旅游提供借鉴。

二、常州市发展医疗旅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内部优势

1、医疗医院相对丰富,医护人才资源充沛

目前常州市三甲医院有四家,三级医院10家,其中综合医院3所(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专科医院5所(市三院、市肿瘤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第一二医院(和平医院)),中医医院2所(市中医医院、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各类医院47家,基层医疗机构130家,各类卫生机构1123个;常州市2015年每千人床位数6.1张,江苏省平均为4张。常州市共有卫生人员总数33450人,常州市到2015年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34人以上,而江苏省平均为2人,注册护士2.6人以上。

2、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

常州地处长三角的中心地带,与国际大都市上海和江苏省会南京等距相望,与无锡、苏州形成苏锡常商圈。常州是京沪高铁必经城市,每日沪宁线的城市铁路更是班次紧凑。公路运输也是便捷,常州市内的交通便利,快速公交BRT基本达到市内各个商圈,而目前兴建的城市轨道交通也将为未来常州市内的交通网添翼;随着2015年9月常溧高速的通车,常州已经成为江苏交通的枢纽,这条高速南至安徽,北至苏中、苏北以及山东、京津冀,形成了串起沿线区域经济、旅游、文化、生态等多方面资源的新格局。航空方面,常州机场相继开通了至香港、日本、韩国等航班。常州附近有常州港口、江阴港口、张家港口和上海港口,水陆空交通优势明显。

常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例如千年古刹天宁风景区,中华恐龙园现代旅游休闲区域,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淹城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嬉戏谷主题乐园,天目湖度假区等等

3、医疗费用低廉

价格优势也是常州发展医疗旅游的条件之一,整个江苏省的医疗费用比较低廉,很有价格竞争力,医疗资源优势集中在苏南地区(王星丽,2015)。常州作为苏南地区的重要城市,相对于上海、南京、北京等大城市来说,各类资源成本低,因此,常州发展医疗旅游价格上有很大的优势。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常州的医疗技术水平已经很大的进步,而医疗服务价格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具有极大的潜力成为医疗旅游热门目的地。

(二)内部劣势

1、医疗旅游市场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医疗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及领域,需要多个法律法规以及措施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相关法令和政策不完善,相关部门无法协调发展,医疗旅游者的利益也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虽然我国大力发展医疗旅游,常州又是医疗旅游的先行区,但是整体而言,医疗服务水平及规模等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2、部分医疗设施利用不足

根据《常州市市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3-2015年)》得出,常州市大多的社区卫生院,设施设备闲置较多,人才较少,承担的医护工作也远远不及综合医院。而专科医院薄弱,不能满足医疗患者的需求,例如老年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等专科医院。社会民营医疗机构规模小与综合医院相比竞争力不强,管理及技术水平也较低,多数旅行社以及医疗行业对医疗旅游提供的产品及服务还是比较模糊。

3、医疗种类缺乏,语言受到限制

医疗旅游设计的产品有很多,例如保健、整形美容、健康体检等等,目前常州市场上的医疗旅游更多是传统理疗,健康体检,温泉疗养等,没有高精尖的高级医疗技术。而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又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但是目前外语医护人员也极度匮乏,发展涉外医疗旅游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外部机遇

1、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强调“健康中国”的建设,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卫计委商务部《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七个省(市)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江苏省也是其中之一。

此外常州发展医疗旅游获得了江苏省、常州市以及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201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设立常州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批复》,这为常州市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2、国内国际影响力提升不断提升

2015年常州全年接待外宾197批、1025人次,接待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28批、161人次,外国友好城市团组38批、215人次,外国来访记者4批、8人次,和智利拉塞雷纳市和巴西库里蒂巴市结为友谊城市。

2012年常州市获得联合国环境署与国际公园协会主办“国际花园城市”金奖,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了《2014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常州也名列前茅,2015年常州市入选新加坡国立大学调查的“中国十大宜居城市”。这些荣誉说明常州的人文景观,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等方面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3、人口老龄化促进医疗服务业发展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5-2020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2015年至202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期。2016常州统计局《2015年常州市人口发展状况的简析》也印证了这一点,老龄化程度加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比11.64%,比2014提高0.5个百分点,这也促使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建立完善的医疗制度,促进医疗旅游的发展。

(四)外部挑战

1、国内外竞争环境激励

江苏医疗旅游的发展受到国内外医疗市场的竞争影响,国际医疗旅游市场已经成熟庞大,特别是瑞士、泰国、印尼等国家。相对国际医疗旅游市场,国内市场也是不断壮大,特别是上海、海南等城市在国内是发展医疗旅游的先驱,医疗资源丰富,在长期的实践中有了经验,这也给江苏医疗旅游的发展带来竞争因素。

篇2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力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在教育部26号令规定的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即将结束之际,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考验,也步入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在此阶段,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包括国家宏观政策环境、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机制、内涵建设等问题,均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分析,为独立学院顺利平稳地过渡做好准备。

一、正确把握宏观政策,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1.树立信心、振作精神、谋求发展。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1]独立学院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排头兵,独立学院应认真解读国家宏观政策,坚定办学信心,坚信在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发展阶段,独立学院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应积极谋求长远发展,不应有回避困难、短期观望、可进可退的思想。

另外,《纲要》还多处提到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实现民办教育法治化管理,制定和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保障民办学校、学生及教师的平等地位与权益等。这些政策无疑对解决独立学院目前的办学障碍,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应紧跟政策步伐,积极利用政策扶持,针对自身发展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判断和决策,扫清办学障碍,实现持续、健康、长远发展。

2.正确把握政策方向,积极寻求自身发展。

2008年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颁布对于独立学院规范化办学、权益保障、健康发展等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理清了独立学院办学实践中的各类疑难问题,使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更加清晰。

26号令规定了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整改期,在此期间由独立学院提出申请,重新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考察验收,合格者重新核发办学许可证。目前正是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此重大转折期,独立学院将何去何从,现已成为各独立学院、举办高校、投资方及独立学院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等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26号令规定,独立学院从2012年开始对于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颁发独立学院的学位证书,不再颁发母体高校的学位证书,这也意味着独立学院将逐步摆脱对“母体”的依附,走向独立生存、自主发展的道路。近日,从教育部网站获悉:“国家对于举办独立学院以及其他层次、类型的民办学校都是鼓励和支持的。在贯彻26号令的过程中,现有独立学院及其举办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力,选择不同的未来发展走向。条件好、实力强的,可以继续举办独立学院或转设为出资者独自举办的民办本科学院;条件差、实力弱的,可以转为高等职业学院或其他层次的民办学校,也可以并入其他学校或停办。”[2]从独立学院的成长历史及长远发展来看,对于那些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独立学院,教育部将推动其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这既是国家宏观政策的价值导向,又是多数独立学院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独立学院具有办学起点高的明显优势,它更应该成为我国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孵化器”[3]。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已有19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学校,但是全国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目前由于各种条件不够成熟,达不到转设的条件,仍然选择继续维持现状。这些独立学院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将面临着学龄人口不断降低,校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而且大多数选择维持现状的独立学院,对母体学校依赖程度较高,虽然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但由于师资队伍的瓶颈问题,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困难较大,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面等容易与母体高校产生同质化倾向。此外,教育部正在起草《民办教育专题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据悉已形成初稿。目的是通过这两个文件对于民办教育和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2]。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独立学院应积极顺应改革大潮,以质量求生存,以内涵求发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正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寻求自身发展方向。虽然在资产过户、法人地位、法人财产权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实施,但独立学院不应一味观望等待、故步自封,对国家政策心存侥幸,抱有法不责众的思想,应严格按照26号令要求,认真剖析自身问题,与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保证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积极构建自身办学章程、协调理顺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保障独立学院教职工、学生群体的合法权益,确立独立法人财产权,降低办学风险,为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努力在转折期内实现自身最有效地发展。

篇3

一、引言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服务贸易的发展逐渐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从质的方面,或量的方面,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旅游业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由于其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已越来越被重视。对于内蒙古来说,本身具有的垄断性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其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很好的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旅游营销外部环境的分析,来达到促进旅游发展的目的。

二、宏观环境分析

旅游业要发展,没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是不行的。只有外部环境得到改善,相关政策和法律给予足够的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才有保障。总的来说,内蒙古的旅游业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的80年代才开始有了官方的统计数据,比起沿海旅游发达地区是比较落后的,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2l世纪后,一内蒙古的旅游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这和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的重视是息息相关的。如自治区旅游局于1997年制定了《内蒙古旅游局关于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下发了《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到了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针对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又编制了一个第三产业的发展纲要,其中就有8条涉及到旅游行业。

毫无疑问,入世后,内蒙古发展旅游业所面临的大环境更为国际化和开放化,面临的市场将比以前要大得多,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实现最优的配置,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共同发展。随着相关准入制度的逐渐放宽,一大批具有实力的国际旅游企业会进来,这一方面能使内蒙古的旅游资源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会加强对内蒙古旅游资源的宣传和营销。国家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对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比如政策上的倾斜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使得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得以建成,许多的旅游资源也能得以深度开发。截至2005年底,全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点)80家,星级饭店202家,国际、国内旅行社总数达到了404家,交通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旅游收入也从1998年的20.42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45.01亿元人民币。

三、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手中的储蓄也多了起来。据相关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民币储蓄存款为7119.8亿元,而到了2005年,这个数字已达到了141051.0亿元。根据马斯诺的心理需求理论,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就会有想实现自己的尊严以及价值的想法,而旅游就是其中很好的一条途径。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并且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的带薪假期以及闲暇时间也大量增加。在此情况下,做好市场细分是十分必要的。从内蒙古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把旅游市场分为入境市场和国内市场来分析。

(一)入境市场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入境的总人数都不高,基本都在3万人左右。而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世的影响,到了2005年,内蒙古接待外国游客已达到99.50万人次,港澳台同胞6628人次。

其次,从入境客源的结构上看,由于地缘关系,蒙古和俄罗斯占据着重要地位。仅在2005年,内蒙古接待蒙古国和俄罗斯的游客就已分别达到了44.43万人次和48.40万人次。除了这两个国家,日本、韩国和港澳台地区也是重要的客源市场。日本一直以来就是内蒙古乃至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国,以2005年为例,在内蒙古人境旅游人数中,日本游客的数量仅次于蒙古和俄罗斯,居第三位,达到了19808人次,大大领先于其他欧美国家。’自从我国和韩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来,每年韩国游客的数量就在不断攀升,近期甚至有取代日本成为我国最大旅游客源国的趋势。至于港澳台地区,本身同大陆都是同根同源的关系,地理上很近,经济实力也很强,在稳定已有客源的情况下,应加大营销的力度。就目前来说,欧美发达国家来内蒙古的旅游人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但同时也是潜力最大的。

再者,从旅游特点上来看,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近几年,来内蒙古旅游的境外人数大量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商务旅游的人数在大量增加,而观光旅游的游客数量的增幅却并不是很大。这一方面是由于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丰富,另一方面,从旅游的时间上来看,有很强的限制性(受天气条件的限制,每年只有5月~10月适合旅游)。

(二)国内市场

相对于入境旅游市场来说,国内旅游市场的规模要大些。1995年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为380万人次,到了2005年,内蒙古接待的国内游客数量已达到了2062万人次。针对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根据离旅游目的地的距离,把旅游市场分为三大块,即近距离的区内旅游市场、周边省份的旅游市场,及较远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市场。

先看近距离的区内旅游市场。这部分游客的旅游目的以探亲访友及休闲度假为主。由于本来就身居内蒙古,对周围的景观相对来说较为熟悉,他们的出行较多的是以联络亲情和友情为住,具有重复性和短暂性等特点。但随着私家车越来越普及,这部分旅游市场的潜力应该是很大的。

周边省份的旅游市场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从行政区域上来看,内蒙古跨度很大,和周边9个省份接壤,这为周边游提供了很好的客观基础。其次,内蒙古很多的居民是从周边省份迁移过来,在感情上和周边省份的居民具有紧密联系。另外,内蒙古发展周边游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临近北京。作为首都,北京的本地人口本来就不少,加之其大量的流动人口,无疑具有很大的市场。周边游这部分市场,除了也具有探亲访友的这部分游客外,商务旅游占有很大市场。

最后看看远程旅游市场。这部分市场应当说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同时也是利润最大的一块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来内蒙古的大多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游客为主,因为这两个地方相对来说是中国比较富裕的地方,经济能力较其他地方更强。可喜的是,随着这几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除了这两个地区的客源外,.很多内陆省份也开始把内蒙古当作旅游的目的地,这使得我们的客源市场进一步多元化了。

四、竞争分析

在对外部宏观环境和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之后,我们

再对市场所面临的竞争作一下简单的分析,在此引入波特的五力分析理论。根据波特(M.E.Pprter)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不只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决定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获利能力。下面我们针对内蒙古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一下这五种竞争力量。

(一)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

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新的竞争者加入本行业。以内蒙古的旅行社和酒店业为例。1999年底,全区共有各类旅行社67家,但到了2005年底,已达到了294家;1994年内蒙古共有星级饭店23家,但到了2005年底,已达到202家。新的竞争者的加入,势必会加剧市场的竞争。从内蒙古自身的情况来看,往往到了旺季,就会出现“车紧”、“房紧”的局面。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旅游行业的盲目扩大。

(二)替代品的竞争

内蒙古的草原和沙漠景观,是力推的主要品牌,同时,也是吸引远程游客的重要资源。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在这两方面的优势却并不十分明显。-Ty面,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太完善;另外,在旅游宣传上往往也不如新疆、川西的草原以及甘肃和宁复的沙漠做得到位。

(三)买方以及供货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各种监督机制的健全,市场从最开始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了买方市场。也正因为如此,为了吸引客源,内蒙古的很多旅游行业争相采取“低价”的方法吸引顾客,而这样做的后果,往往使得市场的竞争秩序非常混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低价”必然意味着利润的降低甚至为零,这使得旅游行业在接待质量上也没有了保证,反过来最终损害的是游客自身的利益。

篇4

二、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通过综合考虑对研究对象的内部环境的优势、劣势,外部的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进行系统的评价,得出结论,从而选择最优的发展策略。建立内审外包的SWOT分析模型: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1、消除了内部审计外包工作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信息化环境下可以将内部审计的数据、资源、证据等资料通过网络直接传输到内部审计外包工作者的手里,方便进行及时的数据分析对比。工作环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和限制,为从事内部审计外包的工作人员提供便利。

2、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成本降低。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云审计概念的提出,会计师事务所接到内部审计业务的时候,可以构建一个虚拟的办公环境,从事内部审计外包工作的人员无需腾出大量的空间去存放内部审计的资料和办公设备,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运营成本。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劣势

1、审计软件使用参差不齐。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审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审计软件还不够成熟。各个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运用的审计软件都不相同,虽说审计软件的数据是相通的,但是企业和承接内部审计业务机构的软件不能良好的对接,给审计业务外包带来了不便。

2、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会计师事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只依靠原有传统内部审计方法无法满足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要求。既能熟练掌握传统内部审计业务,又能娴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内部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3、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规范。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信息输出的真实和准确,增加审计风险,影响了内审工作者的判断。内部审计外包工作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根据符合性测试确定审计重点,保证电子数据的真实和完整。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标准不同,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给审计外包工作带来阻力。

(三)内部审计外包的机会

1、硬件设备达到一定的水平。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程度的高度普及,我国的信息化硬件设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水平,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超高速以及运行速度超快的计算机硬件设备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这无疑给信息化背景下的内部审计外包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

2、内部审计的多元化发展外包带来机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改革浪潮为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信息技术在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了审计软件与审计方法的更新与变革,让实时审计成为了可能。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撑推动了内部审计向企业各个管理领域的渗透,从而逐渐告别了传统的单一的财务审计,同时也强化了内部审计的职能。

3、发达国家已经率先颁布了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规范标准。1996年,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公布的COBIT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经过5次更新目前已于2012年更新到COBIT5.0版本。COBIT普遍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业务项目和审计,并且既包容了当前的情况,也提供将来可能会使用到的指导方针。

(四)内部审计外包的威胁

1、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安全性,保密性难以得到保证。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数据的传输和保存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数据文件保存的选择方式上,若保存在云存储等网络存储环境下,这种方式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一直以来都是备受质疑的。若选择保存在电子存储设备上,是否能对电子存储设备进行加密也是关键,如果不进行加密,存储的信息的安全性是得不到保障的。

2、信息化环境下外包使内部审计风险加大。信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活动中,因此会引起内部审计线索及会计处理方式发生变化,无纸化将造成审计线索不清。内部审计线索的消失或减少势必然会增加内部审计检查风险,内部审计外包以后,内部审计数据的转移,无疑进一步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

3、法律风险。目前,我国针对于新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外包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有些甚至还完全是空白。比如,在信息化犯罪适用的有关法律的立法还很欠缺。虽然我国审计署和中注协都已颁布了一些有关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规范和准则,但这些规范和准则还不够完整,缺乏结构性和系统性。

篇5

2007~2011年收治阴道脱落细胞检查结果为ASC-H妇女68例,均接受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获得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这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20~76岁,平均38岁。临床资料,见表1。

研究方法:①宫颈细胞学诊断:采用2001年的TBS系统对宫颈人工涂片进行分析。宫颈细胞学诊断分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LL),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未能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未能除外高度上皮内瘤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正常范围(WNL)。②阴道镜检查:全部病例均在阴道镜下取活检。检查前24小时不行任何阴道操作,阴道镜下在可疑部位即白色上皮、镶嵌、点状血管、异性血管、真性糜烂、葡萄状血管、白斑,腺口周围白环及明显突起的部位取活检。12例阴道镜检查不满意者常规从12点、3点、6点、9点及颈管取活检送病理检查。

讨论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患病率。宫颈癌最早初期没有任何症状,也无特殊体征,往往出现最早的症状是阴道出血,开始常为少量的接触性出血,绝经后间断性出血或白带量的增多,呈血性或脓性气味腥臭,晚期可出现大出血、恶病质、消瘦、发热、贫血,以及癌肿侵犯所造成的周围压迫症状,如下腹痛、腰痛、尿频、尿急、坠胀感、里急后重、下肢肿痛,坐骨神经痛等,严重时可导致尿毒症,出现全身衰竭,危及生命。目前治疗方案以手术和放射治疗为主,亦可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但中晚期患者治愈率很低。作为女性要洁身自爱,加强卫生保健,注意按时妇科普查,发现症状苗头,及时就医。宫颈癌是由人类瘤病毒(HPV)引起的,HPV病毒可直接通过皮肤接触传播,有十几年的潜伏期,故初期没有任何症状,宫颈癌可防可测,按时进行宫颈癌筛查就能有效避免不幸发生。宫颈癌与性生活没有直接联系,女性需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由于对宫颈癌致病概念的错误理解,给女性带来很大危害,以至于不愿意正视这个问题导致不幸的发生。

宫颈刮片是筛查早期宫颈癌的重要方法。故又称“防癌涂片”。报告形式主要为分级诊断及描述性诊断两种。目前中国多数医院仍采用分级诊断,临床常用巴氏分级分类法:①巴氏Ⅰ级:正常。②巴氏Ⅱ级:炎症,指个别细胞核异质明显,但不支持恶性,余均为ⅡA。③巴氏Ⅲ级:可疑癌。④巴氏Ⅳ级:重度可疑癌。⑤巴氏Ⅴ级:癌。由于巴氏5级分类法,主观因素较多,各级之间无严格的客观标准,故目前正逐渐为TBS分类法替代,而后者需专业医师方可读懂。故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常利用电子阴道镜局部放大10~40倍的功能,进行宫颈可疑部位的染色,从而重点取材,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在宫颈癌的防治中,宫颈、阴道细胞病理学检查是常规的检查手段,为了更接近临床和诊断,2001年TBS系统更新,将ASC进一步分为ASCUS和ASC-H两个亚型[1]。ASC-H的细胞学特征,包括非典型未成熟化生细胞、非典型成熟化生细胞、非典型小细胞和非典型修复细胞[2]。根据文献报道ASC-H在细胞学诊断中0.25%~0.6%。研究发现,50%~70% ASC-H在随访中升级为高度病变[3~5]。本组资料中,ASC-H的组织活检病理学阳性率达67.6%。CIN Ⅱ、CIN Ⅲ及宫颈癌36.8%。可见ASC-H宫颈病变检出率高,且往往提示存在CIN Ⅱ及以上病变的风险。对ASC-H患者应立即行阴道镜下活检。利于及早发现宫颈高度病变和早期宫颈癌。

篇6

二、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是企业价值的评估前提,因此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是进行财务战略动态优化的关键。企业要对环境的变化采取因地制宜的调整战略,以保证战略实施的效果。

(一)财务战略环境基本分析 财务战略环境基本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两大部分。

(1)外部环境分析。企业财务战略外部环境分析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具体如下:首先,采用PEST分析法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整体宏观环境,即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和技术环境。企业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必然要求良好的政治法律环境。同时,经济环境是企业面临最直观的环境,只有深入分析,企业才能制定出最佳的财务战略。自然环境相对稳定,也是在企业确定吸引资金流入等时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最后,企业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以应对技术环境的变化。其次,微观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行业、市场和金融环境等。其中,常见的用于分析行业状况的理论有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结构理论、技术状况分析和竞争结构理论;市场规模、增长率及产品生命周期是市场分析的主要内容;而金融环境分析的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2)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是决定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因,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是制定良好财务战略的关键。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是评估企业资源和能力,发现企业优势和劣势。具体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由生产条件和产品生命周期等所构成的企业生产环境;二是由物资采购、物资供应能力和产品销售能力等所共同组成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三是由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传统习惯等所共同组成的企业文化;四是包括制定财务战略人员的专业能力、职业判断等在内的管理者素质;五是作为财务战略分析、制定的制度基础的企业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

(二)动态视角下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分析 虽然也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但与财务战略基本分析不同的是,基于动态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分析强调的是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

(1)结合经济周期理论对企业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完整的经济周期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企业财务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经济特征,这就要求企业针对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比如处在繁荣阶段的企业应采取扩张性财务战略,而处在衰退期时则应采取收缩性财务战略,在萧条阶段应基本维持现有规模,复苏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寻找新的投资对象。

(2)从行业和市场环境变化角度对企业微观环境进行分析。从行业和市场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用于企业投资战略的制定。企业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投资组合,所以投资决策在企业整体财务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这里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五力分析、波士顿矩阵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3)利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SWOT分析法是识别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的综合分析法。该方法的落脚点是通过识别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将外部机会、威胁两要素和内部优势、劣势两要素进行组合,形成四种不同的战略态势。

(4)环境动态变化对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影响。在宏微观环境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中寻找出规律,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支撑,这正是企业财务战略的根本目标。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受经营、投资和筹资三大活动的影响,而在不同环境中的企业里,这三大活动的特征不一样,因此也带来了自由现金流量的不同。

三、动态优化概述——财务战略环境需要引入动态优化概念

财务战略动态优化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这里从动态优化的基本要素入手,着重描述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相对清晰地阐述财务战略优化模式。

(一)动态优化定义、特征 动态优化是一个以企业财务战略目标位基准,对企业已有财务战略进行不断调整的过程。这种调整是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通过对基于自由现金流量法评估出的企业价值进行判断,进而选择调整方向和方法而实现的。它的特征表现为三点:一是动态性,调整是随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二是继承性,优化是在现有财务战略基础上进行的调整;三是对策性,与原有财务战略相比,优化之后的财务战略更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和科学性。动态优化的基本目的是对现有财务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对原先设定的财务目标的偏离进行修正,使得财务战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有效,这是一个战略调整与控制过程。这里假定战略目标不变,然后重点阐述战略控制过程。

(二)动态优化原则 动态优化共有四项原则,即一致性、合适性、有效性和协调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优化的目标要与企业财务目标保持一致。合适性原则是指动态优化要以更适合企业环境特征为原则,如此才更能发挥企业优势。有效性原则是指对环境变化趋势主观判断的有效程度影响动态优化的过程,所以要特别重视这种环境分析。协调性原则是指要兼顾财务战略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果。

(三)动态优化模式 判断、分析和调整是动态优化的具体过程,其一般程序可以概括为图1所示的模式图。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关注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考虑突发事件对原有财务战略的影响,并对之进行分析。突发事件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原有财务战略实施的背景依据受到破坏,这就是为什么动态优化的过程要更注重环境的分析。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继续实施原有财务战略将会对其战略目标有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价值,对此,要通过企业价值评估来判断当前状态对原目标的偏离程度。财务战略的实施将会对企业价值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采用对企业价值进行重新评估来判断战略实施的效果,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里主要使用的是自由现金流量估价模型。在对财务战略内容进行动态调整时,要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即更多的创造自由现金流量,同时也要影响到企业自由现金流的规模和结构,为企业未来价值的增加创造条件。

(四)动态优化选择变量 本文选择自由现金流指标而不是净利润或现金流量指标作为动态优化的分析工具,理由有三:一是从自由现金流量产生的定义来看,它是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目标相一致的,因为自由现金流首先是充分考虑了企业未来增长需要,然后再减掉持续经营下必要的现金而计算出的。二是自由现金流量可以运用于企业价值模型。三是动态优化的结果也体现为自由现金流量指标上,即利用实施后的自由现金流进行衡量。

四、筹资战略概述——企业筹资战略一般性要求

在企业的财务战略中,筹资战略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企业资金的来源,是企业进行投资活动进而产生利润的开始。

(一)筹资战略内容与目标 筹资战略是由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发展,为企业选定不同时间、结构、渠道和方式的一系列融资策略而组成,目的是提供充足可靠的现金流以支持企业战略实施,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整体目标是价值最大化,筹资战略的目标必须要与之保持一致。其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满足投资资金需求、降低筹资成本、保持和扩大资企业资金渠道、提升融资能力等。需要强调的是,融资能力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对于稳定而低成本低风险资金的获取。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拥有并开发融资渠道;创造信誉;筹资技术创新;提高筹资效率;保持财务灵活性;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

(二)不断变化环境影响筹资战略 首先,经济周期影响企业融资战略。在经济衰退、萧条时,市场需求萎缩,企业创收能力减弱,这时企业应该尽量降低成本,所采取的的筹资战略可以是低负债以减少利息支出。在经济复苏、繁荣时,企业面临着不断膨胀的市场,这时候率先筹集资金扩大规模,抢占市场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成效,因此企业可以采取高负债经营以把握市场机遇。其次,企业资金筹集受其竞争地位和行业性质的影响。根据五力模型,竞争中处于垄断的企业,可适当提高负债比例。另外,企业的资本结构会因所处行业的不同而差异很大。第三,金融环境也是影响筹资战略的重大因素。如利率是对企业筹资战略影响有较大影响,企业应针对利率变化,适时作好战略调整。

(三)企业价值与最佳资本结构 资本成本、资本结构、财务风险和企业价值的关系是筹资战略的重点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对象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否存在与之相匹配的最佳资本结构是筹资战略动态优化的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现论界对最佳资本结构有着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是以净经营收益法和MM初期理论为代表的,认为企业没有最优资本结构;二是以净收益法,传统法和修正的MM理论为代表的,认为企业的确存在最佳资本结构。总体而言,后者更贴近现实。因此,本文的立场是企业存在最优资本结构,企业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状况,合理确定资本结构。

(四)资本结构动态优化是筹资战略动态优化的体现 笔者认为,企业的资本来源有两类,即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这是广义的资本结构观点。资本结构是筹资战略的综合体现,它主导了企业资本成本的大小,而不同的资本结构直观地反映出了企业不同的财务风险程度。筹资战略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使得不同来源的资本保持适合的比例。所以,资本结构对于企业的筹资战略来说,相当于是精髓的集中体现,对筹资战略动态优化的分析的焦点在于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

五、资本结构动态优化——基于动态化视角

上文已经分析,资本结构是筹资战略的核心,因此,这里重点阐述资本结构动态优化基本要素,包括定义、目标、内容和策略。

(一)资本结构动态优化定义 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是指企业为了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其资本的来源和内部构成进行适当的调整,目的是更好地为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需要说明的是:一是资本结构优化涉及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以及各自内部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二是资本结构动态优化的出发点是对企业过去资本结构状况的反馈,并对企业当前宏微观环境的状况和发展的分析。三是实践中企业无法将资本结构调整成理论上最好的状态,只能进行不断的优化以靠近理论值。

(二)资本结构动态优化目标与内容 资本结构动态优化的目标有:一是减少资本成本,这是战略调整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增强灵活性,尽量使得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能够较好地匹配。三是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加财务弹性。四是提高收益能力,使得企业可以借助良好的资本结构获得足够的盈利,来还债付息和发放股利等。资本结构动态优化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短期资本结构优化,即侧重对企业流动负债金额和结构的调整;二是长期资本结构优化,即侧重于对企业长期负债与股本的规模与比例的调整。

(三)资本结构优化方法 对资本结构的优化包括长、短期两部分,具体选择短期还是长期资本结构的优化,要视企业的环境变化对筹资的影响程度而定。上文已经介绍了动态优化的基本程序,资本结构动态优化也是遵循这几项程序的。具体而言,要先分析变化了的环境对目前筹资战略的影响,包括对渠道、方式和金额等基本内容的影响,通过这一步分析,进而判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最后根据前面分析的结果,对企业的筹资战略进行调整,目的是减少财务风险,降低资本成本,使资本结构达到最优。

(1)调整短期资本结构。临时性流动负债和自发性流动负债是流动负债的两个部分,其中自发性负债具有刚性,因此在此主要针对临时性流动负债进行调整,包括负债的金额、项目等,以实现对短期资本结构的优化。流动负债在企业经营当中,主要是应对流动资产的需要,所以,企业要以流动资产和现金流量为基础,来确定流动负债水平,尤其是针对受季节性、周期性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临时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有三种策略,即稳健型、保守型和激进型,区别在于对临时性流动资产来源的安排不同。

上述三种策略对于企业资金的安排方式、筹资能力等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对企业短期资本结构做适应性调整,就是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来选择相适应的策略。配合型要求企业对现金流入、流出可以很好地控制,这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筹资能力和良好的筹资环境;激进型要求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而稳健型则是企业面临筹资困难、通货紧缩、经济低迷时多为采用的方式。财务人员应当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筹资渠道和风险,做出合适的策略选择,这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极具挑战性,而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企业能不能准确把握环境的变化趋势。

(2)优化长期资本结构。企业的长期资本结构具有期限长、成本高和风险相对较低的特点。调整企业长期资本结构,关键是合理配置不同期限和种类的长期资本,以增强企业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利用能力以及收益风险平衡能力。对长期资本结构的优化,主要有存量调整、增减量调整以及将二者相结合的调整。所谓的存量调整是在将长期资本内部中的一种类别的资本部分或全部替换成另一种类别的资本,而不改变长期资本总量。增减量调整是通过追加筹资或减资,来协调资本机构中不同资本类别的比例,这种方法改变了企业资本总量。具体又分为单项调整法和双项调整法。单项调整是保持资本结构中某一或某几项资本的金额不变,根据要求的比例调整其他项资本的金额;双项调整法室根据合理的资本结构比例,对资本构成的各方进行调整。总之,增减量调整是通过改变某类或某几类资本的绝对量,进而改变相对比重,实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管理者适时调整资本结构是不现实和不可取的,这是由于存在交易成本以及环境变化过快的缘故。一个相对合理的做法是,企业可以建立一项资本结构预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区间,只有当企业真实资本结构抄过来这一区间,管理者才对其进行调整。

(3)资本结构动态优化效果评价。对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调整后企业状况的好坏,进而来检验调整实现目标的程度。鉴于企业整体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而上文所述资本结构调整的四项具体目标的落脚点应该也是整体目标。所以,在评价资本结构调整的效果时,建议采用下面的指标:一是WACC衡量,即动态优化的目标是使资本成本最小。二是EPS分析,即可以提高企业EPS的资本结构是优化的。通过计算EPS无差别点,可以根据企业的销售水平或EBIT来选择相匹配的资本结构。所谓EPS无差异点是指企业某种状态下的销售水平或EBIT,在这种状态下,企业的EPS与其资本结构无关。不过在这种方法下,需要单独考虑公司风险。三是负债总额B/自由现金流量FCF(负债自由现金流指标)。在评估企业价值时,往往采用的是对企业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计算出来的,所以将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结果同自由现金流量相联系的指标更加合适,负债自由现金流指标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一指标比较合理地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度量,企业的财务风险与该比例数值结构呈正相关关系。

同时,对这项指标进行适当地分解,得出:B/FCF=(B/S)/(FCF/S)。B/S产权比率,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通过该指标有助于对债权人权益的风险变异程度进行监测。一般而言,企业产权比率越低,反映出其对风险的谨慎态度,这时债权人的利益也就越有保障。FCF/S代表企业每股自由现金流,它是对企业获取自有现金能力的直观反映,企业每股自由现金流越大,企业价值也就越大。这样一来,就将企业自由现金流与其资本结构相联系了起来,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企业应当根据环境状况,确定理论上该项指标的合理范围,并据此对资本结构进行动态优化。

六、结论

篇7

二、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是企业价值的评估前提,因此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是进行财务战略动态优化的关键。企业要对环境的变化采取因地制宜的调整战略,以保证战略实施的效果。

(一)财务战略环境基本分析 财务战略环境基本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两大部分。

(1)外部环境分析。企业财务战略外部环境分析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具体如下:首先,采用PEST分析法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整体宏观环境,即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和技术环境。企业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必然要求良好的政治法律环境。同时,经济环境是企业面临最直观的环境,只有深入分析,企业才能制定出最佳的财务战略。自然环境相对稳定,也是在企业确定吸引资金流入等时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最后,企业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以应对技术环境的变化。其次,微观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行业、市场和金融环境等。其中,常见的用于分析行业状况的理论有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结构理论、技术状况分析和竞争结构理论;市场规模、增长率及产品生命周期是市场分析的主要内容;而金融环境分析的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2)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是决定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因,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是制定良好财务战略的关键。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是评估企业资源和能力,发现企业优势和劣势。具体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由生产条件和产品生命周期等所构成的企业生产环境;二是由物资采购、物资供应能力和产品销售能力等所共同组成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三是由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传统习惯等所共同组成的企业文化;四是包括制定财务战略人员的专业能力、职业判断等在内的管理者素质;五是作为财务战略分析、制定的制度基础的企业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

(二)动态视角下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分析 虽然也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但与财务战略基本分析不同的是,基于动态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分析强调的是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

(1)结合经济周期理论对企业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完整的经济周期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企业财务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经济特征,这就要求企业针对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比如处在繁荣阶段的企业应采取扩张性财务战略,而处在衰退期时则应采取收缩性财务战略,在萧条阶段应基本维持现有规模,复苏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寻找新的投资对象。

(2)从行业和市场环境变化角度对企业微观环境进行分析。从行业和市场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用于企业投资战略的制定。企业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投资组合,所以投资决策在企业整体财务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这里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五力分析、波士顿矩阵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3)利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SWOT分析法是识别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的综合分析法。该方法的落脚点是通过识别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将外部机会、威胁两要素和内部优势、劣势两要素进行组合,形成四种不同的战略态势。

(4)环境动态变化对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影响。在宏微观环境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中寻找出规律,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支撑,这正是企业财务战略的根本目标。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受经营、投资和筹资三大活动的影响,而在不同环境中的企业里,这三大活动的特征不一样,因此也带来了自由现金流量的不同。

三、动态优化概述——财务战略环境需要引入动态优化概念

财务战略动态优化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这里从动态优化的基本要素入手,着重描述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相对清晰地阐述财务战略优化模式。

(一)动态优化定义、特征 动态优化是一个以企业财务战略目标位基准,对企业已有财务战略进行不断调整的过程。这种调整是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通过对基于自由现金流量法评估出的企业价值进行判断,进而选择调整方向和方法而实现的。它的特征表现为三点:一是动态性,调整是随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二是继承性,优化是在现有财务战略基础上进行的调整;三是对策性,与原有财务战略相比,优化之后的财务战略更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和科学性。动态优化的基本目的是对现有财务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对原先设定的财务目标的偏离进行修正,使得财务战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有效,这是一个战略调整与控制过程。这里假定战略目标不变,然后重点阐述战略控制过程。

(二)动态优化原则 动态优化共有四项原则,即一致性、合适性、有效性和协调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优化的目标要与企业财务目标保持一致。合适性原则是指动态优化要以更适合企业环境特征为原则,如此才更能发挥企业优势。有效性原则是指对环境变化趋势主观判断的有效程度影响动态优化的过程,所以要特别重视这种环境分析。协调性原则是指要兼顾财务战略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果。

(三)动态优化模式 判 断、分析和调整是动态优化的具体过程,其一般程序可以概括为图1所示的模式图。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关注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考虑突发事件对原有财务战略的影响,并对之进行分析。突发事件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原有财务战略实施的背景依据受到破坏,这就是为什么动态优化的过程要更注重环境的分析。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继续实施原有财务战略将会对其战略目标有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价值,对此,要通过企业价值评估来判断当前状态对原目标的偏离程度。财务战略的实施将会对企业价值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采用对企业价值进行重新评估来判断战略实施的效果,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里主要使用的是自由现金流量估价模型。在对财务战略内容进行动态调整时,要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即更多的创造自由现金流量,同时也要影响到企业自由现金流的规模和结构,为企业未来价值的增加创造条件。

(四)动态优化选择变量 本文选择自由现金流指标而不是净利润或现金流量指标作为动态优化的分析工具,理由有三:一是从自由现金流量产生的定义来看,它是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目标相一致的,因为自由现金流首先是充分考虑了企业未来增长需要,然后再减掉持续经营下必要的现金而计算出的。二是自由现金流量可以运用于企业价值模型。三是动态优化的结果也体现为自由现金流量指标上,即利用实施后的自由现金流进行衡量。

四、筹资战略概述——企业筹资战略一般性要求

在企业的财务战略中,筹资战略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企业资金的来源,是企业进行投资活动进而产生利润的开始。

(一)筹资战略内容与目标 筹资战略是由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发展,为企业选定不同时间、结构、渠道和方式的一系列融资策略而组成,目的是提供充足可靠的现金流以支持企业战略实施,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整体目标是价值最大化,筹资战略的目标必须要与之保持一致。其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满足投资资金需求、降低筹资成本、保持和扩大资企业资金渠道、提升融资能力等。需要强调的是,融资能力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对于稳定而低成本低风险资金的获取。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拥有并开发融资渠道;创造信誉;筹资技术创新;提高筹资效率;保持财务灵活性;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

(二)不断变化环境影响筹资战略 首先,经济周期影响企业融资战略。在经济衰退、萧条时,市场需求萎缩,企业创收能力减弱,这时企业应该尽量降低成本,所采取的的筹资战略可以是低负债以减少利息支出。在经济复苏、繁荣时,企业面临着不断膨胀的市场,这时候率先筹集资金扩大规模,抢占市场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成效,因此企业可以采取高负债经营以把握市场机遇。其次,企业资金筹集受其竞争地位和行业性质的影响。根据五力模型,竞争中处于垄断的企业,可适当提高负债比例。另外,企业的资本结构会因所处行业的不同而差异很大。第三,金融环境也是影响筹资战略的重大因素。如利率是对企业筹资战略影响有较大影响,企业应针对利率变化,适时作好战略调整。

(三)企业价值与最佳资本结构 资本成本、资本结构、财务风险和企业价值的关系是筹资战略的重点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对象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否存在与之相匹配的最佳资本结构是筹资战略动态优化的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现论界对最佳资本结构有着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是以净经营收益法和MM初期理论为代表的,认为企业没有最优资本结构;二是以净收益法,传统法和修正的MM理论为代表的,认为企业的确存在最佳资本结构。总体而言,后者更贴近现实。因此,本文的立场是企业存在最优资本结构,企业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状况,合理确定资本结构。

(四)资本结构动态优化是筹资战略动态优化的体现 笔者认为,企业的资本来源有两类,即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这是广义的资本结构观点。资本结构是筹资战略的综合体现,它主导了企业资本成本的大小,而不同的资本结构直观地反映出了企业不同的财务风险程度。筹资战略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使得不同来源的资本保持适合的比例。所以,资本结构对于企业的筹资战略来说,相当于是精髓的集中体现,对筹资战略动态优化的分析的焦点在于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

五、资本结构动态优化——基于动态化视角

上文已经分析,资本结构是筹资战略的核心,因此,这里重点阐述资本结构动态优化基本要素,包括定义、目标、内容和策略。

(一)资本结构动态优化定义 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是指企业为了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其资本的来源和内部构成进行适当的调整,目的是更好地为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需要说明的是:一是资本结构优化涉及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以及各自内部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二是资本结构动态优化的出发点是对企业过去资本结构状况的反馈,并对企业当前宏微观环境的状况和发展的分析。三是实践中企业无法将资本结构调整成理论上最好的状态,只能进行不断的优化以靠近理论值。

(二)资本结构动态优化目标与内容 资本结构动态优化的目标有:一是减少资本成本,这是战略调整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增强灵活性,尽量使得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能够较好地匹配。三是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加财务弹性。四是提高收益能力,使得企业可以借助良好的资本结构获得足够的盈利,来还债付息和发放股利等。资本结构动态优化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短期资本结构优化,即侧重对企业流动负债金额和结构的调整;二是长期资本结构优化,即侧重于对企业长期负债与股本的规模与比例的调整。

(三)资本结构优化方法 对资本结构的优化包括长、短期两部分,具体选择短期还是长期资本结构的优化,要视企业的环境变化对筹资的影响程度而定。上文已经介绍了动态优化的基本程序,资本结构动态优化也是遵循这几项程序的。具体而言,要先分析变化了的环境对目前筹资战略的影响,包括对渠道、方式和金额等基本内容的影响,通过这一步分析,进而判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最后根据前面分析的结果,对企业的筹资战略进行调整,目的是减少财务风险,降低资本成本,使资 本结构达到最优。

(1)调整短期资本结构。临时性流动负债和自发性流动负债是流动负债的两个部分,其中自发性负债具有刚性,因此在此主要针对临时性流动负债进行调整,包括负债的金额、项目等,以实现对短期资本结构的优化。流动负债在企业经营当中,主要是应对流动资产的需要,所以,企业要以流动资产和现金流量为基础,来确定流动负债水平,尤其是针对受季节性、周期性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临时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有三种策略,即稳健型、保守型和激进型,区别在于对临时性流动资产来源的安排不同。

上述三种策略对于企业资金的安排方式、筹资能力等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对企业短期资本结构做适应性调整,就是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来选择相适应的策略。配合型要求企业对现金流入、流出可以很好地控制,这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筹资能力和良好的筹资环境;激进型要求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而稳健型则是企业面临筹资困难、通货紧缩、经济低迷时多为采用的方式。财务人员应当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筹资渠道和风险,做出合适的策略选择,这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极具挑战性,而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企业能不能准确把握环境的变化趋势。

(2)优化长期资本结构。企业的长期资本结构具有期限长、成本高和风险相对较低的特点。调整企业长期资本结构,关键是合理配置不同期限和种类的长期资本,以增强企业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利用能力以及收益风险平衡能力。对长期资本结构的优化,主要有存量调整、增减量调整以及将二者相结合的调整。所谓的存量调整是在将长期资本内部中的一种类别的资本部分或全部替换成另一种类别的资本,而不改变长期资本总量。增减量调整是通过追加筹资或减资,来协调资本机构中不同资本类别的比例,这种方法改变了企业资本总量。具体又分为单项调整法和双项调整法。单项调整是保持资本结构中某一或某几项资本的金额不变,根据要求的比例调整其他项资本的金额;双项调整法室根据合理的资本结构比例,对资本构成的各方进行调整。总之,增减量调整是通过改变某类或某几类资本的绝对量,进而改变相对比重,实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管理者适时调整资本结构是不现实和不可取的,这是由于存在交易成本以及环境变化过快的缘故。一个相对合理的做法是,企业可以建立一项资本结构预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区间,只有当企业真实资本结构抄过来这一区间,管理者才对其进行调整。

(3)资本结构动态优化效果评价。对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调整后企业状况的好坏,进而来检验调整实现目标的程度。鉴于企业整体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而上文所述资本结构调整的四项具体目标的落脚点应该也是整体目标。所以,在评价资本结构调整的效果时,建议采用下面的指标:一是WACC衡量,即动态优化的目标是使资本成本最小。二是EPS分析,即可以提高企业EPS的资本结构是优化的。通过计算EPS无差别点,可以根据企业的销售水平或EBIT来选择相匹配的资本结构。所谓EPS无差异点是指企业某种状态下的销售水平或EBIT,在这种状态下,企业的EPS与其资本结构无关。不过在这种方法下,需要单独考虑公司风险。三是负债总额B/自由现金流量FCF(负债自由现金流指标)。在评估企业价值时,往往采用的是对企业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计算出来的,所以将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结果同自由现金流量相联系的指标更加合适,负债自由现金流指标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一指标比较合理地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度量,企业的财务风险与该比例数值结构呈正相关关系。

同时,对这项指标进行适当地分解,得出:B/FCF=(B/S)/(FCF/S)。B/S产权比率,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通过该指标有助于对债权人权益的风险变异程度进行监测。一般而言,企业产权比率越低,反映出其对风险的谨慎态度,这时债权人的利益也就越有保障。FCF/S代表企业每股自由现金流,它是对企业获取自有现金能力的直观反映,企业每股自由现金流越大,企业价值也就越大。这样一来,就将企业自由现金流与其资本结构相联系了起来,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企业应当根据环境状况,确定理论上该项指标的合理范围,并据此对资本结构进行动态优化。

六、结论

篇8

一、内外部要素评价矩阵(IFE矩阵、EFE矩阵)

企业在运用PEST-N和五力模型分析法对外部经营环境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外部战略环境要素,收集到有关信息,预测到关键要素的变化,归纳出外部机遇和威胁之后,可以采用外部要素评价矩阵(EFE矩阵)对企业的外部战略环境作一个定量评价,以便于帮助企业战略决策者更为综合全面地认识所掌握的各种环境信息。开发企业外部要素评价矩阵模型需要企业战略决策者(或群体)的主观判断。对于企业来说,其外部要素评价矩阵模型的综合加权评价值为正数,表示企业处于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之中,其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大于威胁,值越大表示外部环境对企业越有利:综合加权评价值为负数,表示企业处于一个前景不妙的行业中;其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大于机会,绝对值越大表示外部环境对企业越不利。

二、SWOT矩阵分析法

所谓SWOT矩阵分析法,即企业环境分析,是综合考虑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各种因素,找部出组织运作外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及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方向的方法。SWOT矩阵分析法中的S是指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W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es),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

SWOT依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列表定出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并且根据所确定的标准,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价,从中判定出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评价最常用的方法是对所列出的因素逐项打分,一般采取4分制,根据企业对外部因素反应能力的大小对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等因素打分,根据企业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对企业内部环境中的优势和劣势等因素打分,其中外部机遇和内部优势打正分,外部威胁和内部劣势打负分,然后按因素的重要程度加权并分别求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代数和。在实际应用中,具体数据可采用IFE矩阵和EFE矩阵的分析结果。最后分别用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作为SWOT矩阵分析图的横、纵坐标轴,根据IFE和EFE矩阵的打分结果画出企业的SWOT分析定位图,企业根据所处的象限位置选择相应的经营战略。

三、价值链分析法

1985年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波特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理论。他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企业在价值链中创造的价值如果超过其成本便有盈利,如果超过竞争对手的话,便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分成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是指生产经营的实质性活动,一般可以分成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五种活动。这些活动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有关,是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支持性活动是指用以支持主体活动、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包括企业投入的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结构。支持性活动既是对基本活动的支持,又互相支持,它们是依靠提供外购投入品、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企业范围内的功能约束进行的。

篇9

企业战略管理会计(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简称ESMA)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开放逐步深化对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它是企业现代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会计在战略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和拓展;是企业战略管理与会计的有机结合体。1981年,英国学者西蒙(Simmonds)首次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一词,他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应重视外部环境及竞争对手的位置和趋势,包括成本、价格、市场份额等,以实现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会计就是未来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学者刘夏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制订、执行和考评企业的战略及战术,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溶为一体的新兴交叉科学。

它的内容主要有企业内外环境分析、企业战略目标的设计与制定、企业战略成本的预算与管理、企业经营投资决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和企业业绩评价等七个方面。开展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对我国企业的日常经营、战略管理、竞争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起着前提性、基础性、先导性和条件性的作用。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企业战略,增强竞争力,在研究、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新性的筹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它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从属于企业战略,是为企业战略服务。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行为和效率。因此,企业须在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下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财务战略,以便规范和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提高财务效率,从而实现企业整体的战略发展目标。

一、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前提性和条件性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将信息的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货币性质的、非货币性质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层面的、非物质层面的,以至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来源除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外,还包括市场、技术、人事等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中介顾问、大众媒体等。企业战略管理会计运用各种经济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是一种前提性信息资源的支持,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起着前提性作用,有利于企业目前及未来的现金流量的最优化配置,有助于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当前大多数企业把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总目标,因为它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稳定增长。战略管理会计的战略目标也应当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至少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二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编制和实施战略规划;三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评价战略管理业绩。就战略目标而言,战略管理会计可将企业管理上升到战略层次的高度,并且能与企业发展中的各个管理层次相结合,通过对市场上竞争对手的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最优的战略管理服务,特别是运用各种经济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以此来综合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达到战略目标。

企业的价值目标应体现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优化,这一目标的直接体现是企业目前及未来的现金流量是否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企业的价值目标同样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目标能否得到实现,关键是企业的财务战略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有助于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财务战略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路径选择,它通过建立财务运营活动内部之间的配称、财务运营活动与企业其他运营活动的配称、财务运营活动与外部环境的配称,寻找最有效地为企业配置内外部财务资源的路径,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配称的结果在于通过选择最优化的资源配置路径,提升企业价值。

进一步来说,财务战略的制定是在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下进行,只有充分满足了这些约束条件,制定的财务战略才是科学有效。明确了这些约束条件是什么,以及这些条件为什么对财务战略的制定产生影响,便明确了财务战略制定的内在逻辑。有学者认为,制定财务战略时必须同时考虑的约束力量分别是: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的战略目标。尤其是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它是制定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约束条件,是指对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恰恰解决了如何适应变化中的内外部条件,企业资源在内部如何分配与利用,如何使企业内部之间协调行动以取得整体上更优的战略效果,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

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任务环境。社会环境包括那些不直接影响企业短期行为,但对其长期决策有影响的一般力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金融、技术、行业、市场和社会文化等。企业的任务环境就是企业的运营环境,内部分析也称为组织分析,与识别和形成组织资源有关。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该方法包括产业价值链分析和企业价值链分析。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战略活动,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主要在于价值链某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优势。除了价值链分析外,内部环境分析还包括组织结构分析以及企业文化分析,“结构跟随战略”原则的遵循以及企业价值文化的形成对于财务战略制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

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既重视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的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各种可能的活动。企业战略管理会计能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迎接遇到的挑战,回避可能的风险,并采用预警分析、平衡计分卡分析、股东价值分析等方法,改变传统的预算编制形式,以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尺度。这为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其首要问题是确定相应的战略目标。谢国珍认为:财务战略目标规定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行动指南和努力方向。现行财务管理理论一般都把是否利润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衡量企业财务决策优劣的惟一目标。由于战略的运行必须考虑企业众多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反映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力量对企业的要求才是可行的,如前文所述。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的战略要求,设立一个合理的财务战略目标,作为财务决策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向。按照战略思维,对企业来说,利润并不是财富的全部,而营业额、市场占有率、技术和顾客满意度等综合因素形成的综合竞争力、影响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目前,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8个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顾客的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可见,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为了整体长期的战略目标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首先表现在塑造人的理性思维观方面,尤其是可以帮助企业高层决策者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与高瞻远瞩的眼光,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在目标上只追求短期利润而忽略长期价值,在发展上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在管理上重物轻人,在业绩评价上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非理。在观念培育方面,可重点强化企业高层决策者的战略观念、整体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相对竞争优势观念、外向型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改进的观念等。因此,可以说思路决定出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黄鹏和胡政明认为: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单靠优良的财务业绩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具体包括五大类信息:一是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二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三是前瞻性信息;四是背景信息;五是竞争对手信息。并且,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的企业财务战略,则从财务的角度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所作的描述,制定财务战略不是为了解决企业的眼前问题,而是为了谋求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

财务战略一经制定就会对企业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其规定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内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但是,由于企业的理财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任何企业的财务战略都伴随着风险。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以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为基础,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因此,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换言之,企业财务战略在制定过程中,以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为基础,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注重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给企业财务管理可能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大大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刘夏清.战略管理技术与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谢国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与实施[J].会计之友.2006(7)

[3]石真强,武永巨.现代商业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探讨[J].商业时代.2006(18)

篇10

作者简介:肖蘅,女,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企业创新管理研究; 高庆昆,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从事创新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2-0060-05

20世纪初,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体系。在此之后,创新理论开始朝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向发展。[1]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承载着重要的创新使命,鼓励与推动企业创新成为各项创新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然而产品种类的极大丰富,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赢利空间的不断缩小以及竞争态势的日益加剧,都对企业创新的效能、效率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仅凭一两次的技术革新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多变的竞争环境的要求,企业只有不断地搜寻和探索创新目标与创新方向,才能巩固其市场竞争地位,获得长久利益,实现永续经营。因此,不断搜寻并挖掘企业创新点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一、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创新主题

(一) 和谐管理的基础理论

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的席酉民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和谐理论。[3]该理论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其基本思想即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2003年,席酉民教授在原有和谐理论研究基础上,将“和谐理论”与“现代管理”理念结合,提出了“和谐管理理论”的理论体系,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和谐管理理论的核心概念、基本原则和框架,奠定了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基础。[4]历经20余年的研究发展与修改完善,迄今为止,和谐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以“和谐主题”、“和则”、“谐则”等为核心概念的现代管理理论知识体系,其核心思想即是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设计”控制机制(谐则)和“能动致变”演化机制(和则)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促使组织系统螺旋推进与和谐运行。[5]

与其他管理理论不同,和谐管理理论提出了一种“问题导向”型的研究思路,“问题导向”即是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研究其特征、规律,进而给出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和谐管理理论中,席酉民教授将这种组织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和情境下,为实现组织长期目标,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或要完成的核心任务定义为“和谐主题”。“和谐主题”概念的提出,为企业探寻各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指明了方向,使企业发展更具针对性。

(二) 企业创新主题相关概念

企业创新贵在持续,也难在持续。根据国内学者向刚对于企业持续创新的定义,企业持续创新是指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和实施新的创新项目(含产品、工艺、原料、市场、组织、管理和制度创新项目),并持续不断地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6]。

企业创新主题是指企业在特定的情境、特定的时期内最核心的创新任务,是企业在开展创新活动时的原始起点,企业在该时期内的所有创新活动都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创新主题,而且所有的资源都要合理调配以适应该创新主题的实施和实现。企业的创新主题就是一个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方向,没有了创新主题的指引,企业也将缺乏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由此看来,企业的创新主题既是一个企业进行创新发展的最初起点,也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 基于和谐管理角度的企业创新主题

和谐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门问题解决学,它不倾向于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而是倾向于通过完善的管理机制来解决一个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有关企业创新主题的研究过程中更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其中,“和谐主题”就是要从众多的管理问题中选出核心、关键的问题,通过对外界环境与自身组织状态进行信息收集、加工、过滤、判断和选择,进而提炼出来的阶段性工作重心,是战略执行过程中的阶段性任务或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7]借鉴“和谐主题”的概念,从和谐管理的角度来理解企业创新主题,即企业创新主题是指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核心性创新任务和创新议题,创新主题反映的是企业在某一时期和阶段的本质的、深层次的或核心性的创新问题。在这种特殊情境下,企业的一切创新活动都必须围绕创新主题来开展和执行。企业在持续创新的实现过程中,每一个创新主题都不尽相同,其形式也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个创新主题都是由所处的创新环境和自身特定的创新条件决定的,因此,企业的创新主题都会伴随特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保障每一项创新主题的最优性和实现创新后的有效性。

然而,面对复杂庞大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资源,企业想要充分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考虑从何入手来选择创新主题,如何准确定位和判断企业的创新主题,并使创新主题发挥其本质作用。企业的创新主题这一“和谐主题”,从主题的搜寻到主题的确定和选择过程,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和谐管理理论来对企业创新主题的搜寻和判定过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为企业有效地辨识创新主题提供指导和依据。

二、基于和谐管理的企业创新主题的辨识

(一)基于和谐管理研究的优势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研究企业的创新主题辨识问题,不仅能够准确地搜寻和判定在特定时期内企业的核心创新主题,同时依照和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企业能够不断地确定和实现主题的创新,能够不断地超越现有状态,实现市场优势,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符合企业和谐发展的长远目标,实现企业永续经营。充分利用和谐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是每一个发展企业都不能忽视的。

首先,和谐管理的管理思想是以问题为导向,能够让企业找出该企业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期的核心创新任务。运用和谐管理理论的管理思想,企业能够有效地搜寻和判定该企业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境下的核心创新问题,确定企业的创新主题,并引导企业开始解决核心创新问题,实现企业的创新主题。

其次,和谐管理理论开展大量的理论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普适性方法,其内容就是将“和则”、“谐则”这两种问题解决机制用来解决组织问题。该普适性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企业创新主题的辨识过程,基于这两种问题解决机制的指导思想,能够有效地搜寻和判定企业的创新主题,保障企业创新主题辨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再次,和谐管理理论通过对和谐管理绩效进行评价,考察组织和谐管理水平的优劣,并通过绩效评估成果反映组织阶段性问题解决效果。企业在进行勤业创新主题的辨识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对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境下的多个创新问题进行选择,即如何在多个创新主题中判定最有效的那一个主题,因此运用和谐管理理论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创新主题辨识过程中的判定问题,提供有效的判定方法来保障企业创新主题辨识的顺利进行。

企业进行创新主题的有效辨识既是为了实现企业创新的有效性,也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运用和谐管理理论来解决企业的创新主题辨识问题具有与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的特性,而且符合企业和谐发展和持续经营的根本宗旨,有助于在有效实现每一个创新主题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能够带来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就选择应用该理论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如何有效辨识企业的创新主题。

(二)基于和谐管理的企业创新主题的辨识过程

创新主题的辨识是指具有不同认知过程、思维特性与主观愿望的领导者基于对企业内外部创新环境特征及状态的扫描、分析,从而明确企业当前创新主题的过程。创新主题辨识的前提是综合全面地考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资源,其辨识的结果是得出企业在特定阶段所面临的核心性创新问题和创新任务,即组织“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因此,针对企业创新主题的辨识研究主要可划分为两大步骤,即企业创新主题的搜寻以及对企业创新主题的判定。

1. 企业创新主题的搜寻

(1)企业创新主题的搜寻范围

企业的创新活动形式多样,类型繁多,广泛存在于组织运行的各个部门及各个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境下的创新活动没有重点,企业仍需在庞杂的创新体系中找寻符合当前环境的核心性、本质性创新任务作为此阶段的创新主题。根据熊彼特、傅家骥、向刚等国内外学者对于创新及持续创新概念体系的界定,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创新的类别大致可分为产品、工艺、原料、市场、组织、管理以及制度的创新,而这些一级创新活动下又涵盖了众多的子创新活动,所有这些创新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构成了企业创新主题搜寻集,因此企业创新主题即可以从创新主题搜寻集里进行筛选和判定。

企业创新主题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涌现型创新主题,即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而涌现出的企业亟待解决的核心性创新问题。这一类创新主题是环境突变下的产物,与企业的经营惯性和历史文化不同,需要企业对当前突变的内外部环境做出快速判断并给出相应的创新选择,即确定企业的创新主题。通常情况下,这类创新问题比较容易显现,创新主题容易判断,但创新主题的选择对企业领导者的判断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个人经验要求较高,需要领导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快速给出正确的企业创新主题,从而应对环境变化。第二类为判断性创新主题,即在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判断、分析得出的企业在当前阶段的创新主题。通常来讲,判断性创新主题得出的内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创新问题表现不明显,潜伏性较强,在组织结构不完善、运行管理出现漏洞、信息不通畅的前提下,企业较难判断当前的核心性创新问题,尤其是在企业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企业创新的历史和文化,领导者自身的前瞻性、判断能力及其创新的主观愿望等,都可能会限制组织创新主题的挖掘和创新活动的开展,从而导致主题未被辨识或者主题判断错误。在企业创新主题搜寻范围的确定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环境适时正确地判断企业的创新主题,既不可盲目选择,也不可消极等待。

(2)企业创新主题的搜寻过程

在了解了企业创新主题的搜寻范围后,便正式进入了主题搜寻的过程。根据创新主题情景依赖性的特点,我们在搜寻主题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与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企业当前发展的形势,从而找到企业创新的主题。也就是说,对企业创新主题的搜寻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对企业创新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辨识过程。根据和谐管理理论,我们将企业创新环境的分析分为三部分,即对企业创新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创新内部环境的分析以及对企业的领导者特征的分析。

一是企业外部创新环境分析。根据艾吉拉(1967)和席酉民(2003)对环境扫描概念的阐述,我们知道环境扫描的结果即是判定环境中对创新主题的辨识产生重要影响的某些趋势、问题、事件和信号。通过对这些趋势、问题、事件和信号等信息的过滤和分析,我们可能会得到类似于企业创新主题的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创新方向点,再对其进行筛选和加工,由此可能得到企业的创新主题。因此,通过环境扫描得到的这些信息为企业创新主题的获得提供了原始萃取信息和基础数据。对于企业外部创新环境的扫描,我们可以针对影响企业创新主题选择的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在战略管理理论中,波特的“五力模型”是对环境分析的较成熟的指导方法,我们可借鉴其对企业的外部创新环境进行扫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要分析的是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而不是泛泛地考察企业的一切外部环境,其范围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二是企业内部创新环境分析。对于企业内部创新环境的考察,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个方面是企业内部创新资源,这里的内部创新资源不同于企业资源的范畴,它强调可用于创新活动开展和运行的企业内部资源,而并不是泛指所有企业资源。内部创新资源是衡量和反映企业为创新活动提供各种支持的能力,了解和掌握企业内部创新资源能够准确、合理制定企业创新主题,做到企业发展量力而行。

第二个方面是企业创新惯性,企业创新惯性是指企业过往的创新历史和累计的企业创新文化。企业创新惯性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倾向。一方面它可以促进企业快速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当企业试图从原有主题转换到新主题时,企业创新惯性会对创新主题的采用造成阻碍。因此,考察企业创新惯性有利于把握企业创新主题的选择方向并进行适当改进,从而为企业正确选择创新主题提供指导。

第三个方面是领导者特质分析。无论企业面临何种环境,企业自身的创新资源以及创新惯性如何,企业创新主题的最终确定都要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选择,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主观判断,因此领导者自身的性格、偏好、价值观、学识、能力、经验及社会关系等因素特质在企业创新主题的辨识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企业创新主题的判定

对企业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及领导者特质进行辨析之后,此时企业可能得出几组创新的设计方案,即存在几个候选创新主题,这时就需要对这几个候选主题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判断,从中筛选出企业在这一阶段的核心创新主题,对几种方案进行优选的方法通常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由于本文构建的候选主题的指标体系中涉及的指标既有定量的指标又有定性的指标,其中定性的指标有一些可以量化而有一些却不方便量化,因此本文在对企业创新主题的判定过程中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个层次指标权重,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对企业的创新主题进行判定。

现以D公司为例,对企业创新主题的具体判定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过程省略,如读者需要可向编辑部索取)。

D公司是一家中等规模的制造类企业,目前发展比较稳定,经过对内外部创新环境的仔细考察和分析后,现得出以下三个企业创新主题的候选方案:

Ⅰ. 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为目标的制度创新

Ⅱ. 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标的产品创新

Ⅲ. 以改进工艺流程为目标的工艺创新

如何在企业创新三个主题中做选择,我们首先以候选主题Ⅰ的评价过程为例进行分析,计算过程分三步。

(1)建立候选主题Ⅰ的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各个层次指标权重

(3)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判定

三、基于和谐管理的企业创新主题辨识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若想实现持续创新的目标,就必须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持续不断地搜寻和辨识其核心发展主题,确定其创新主导方向,并将这一过程延续下去,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这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和企业领导者自身特质不断实践推动的结果,当企业按照已经辨识出来的企业创新主题向前发展时,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也会随时发生变化,企业领导者的思想也在随时发生变化,这样,现有的创新主题就已经不适用变化后的环境,这就需要企业开始调整现有的创新主题或者开始寻找和判定新的创新主题,我们根据和谐理论中和谐主题的含义及解释,将这种不断地搜寻和更迭企业创新主题的过程叫作企业创新主题的漂移,也可以叫作企业创新主题辨识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含义是指由于企业自身所处的环境及企业领导者的特质发生变化而需要辨识新的创新主题,或者是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或者领导者自身变化而需要对原有创新主题进行调整来促进企业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说企业持续创新实现的过程即是企业持续不断地搜寻、判定企业创新主题,并将其逐一实现的过程,而企业创新发展主题的辨识环节是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起点和关键。

企业创新主题是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企业核心性创新任务,其搜寻和辨识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关系着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只有依据环境的变化,不断探寻并准确识别企业的创新主题,才能够实现动态发展与可持续经营。因此,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对企业创新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对企业的持续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张振刚,吕君杰. 创新机制理论的演变与启示[J]. 科学管理研究,2008,(5).

[2] 罗来军,韩冬梅,朱艳,等. 持续创新构筑动态竞争优势——对瑞泰公司的实例考察[J]. 中国软科学,2007,(5).

[3] 席酉民. 和谐理论与战略[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4] 席酉民,韩巍,葛京,等.和谐管理理论研究[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 席酉民,井辉,肖宏文,等.和谐主题与和谐一致性关系的实证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2008,(5):.

篇11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

1.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概述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就是决策者依据制定的整体战略目标,为加强企业竞争优势、谋求企业资本均衡与有效流动,提高资本运营的质量和效益,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对资本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本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与评价的动态管理,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全局性,即财务战略是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依据企业长远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二是动态性,即财务战略可以随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变化而适时调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财务战略管理过程具有连续性;管理具有循环性、适时性;对象具有权变性。三是长期性,即财务战略管理以战略管理为指导,要求财务决策者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四是外向性 ,即财务战略管理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2.加强财务战略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日益成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企业从战略上进行财务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加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意义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财力大小可以为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获胜提供坚实的后盾。加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使企业不断增强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强有力的手段。

(2)财务战略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有利于企业明确自己的经营目标,与生产战略、营销战略等共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财务战略管理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目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战略管理的认识不够,更缺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缺乏一整套科学严谨,适合于本公司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易造成造成企业财务数据失真,财务核算不准确,财务舞弊现象多,资金利用效率低,、财务管理混乱等现象。

2.目前企业财务分析忽视了对外部环境的研究分析

财务环境分析是财务管理战略得以制定的基础条件,也是财务管理战略能够成功实施的保证。企业的财务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目前很多企业都是沿用的传统财务管理思想,分析基本上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很少研究外部环境,因而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外部适应性较差,企业竞争力减弱。

3.企业对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财务战略管理思想缺乏、战略管理部门薄弱、财务战略管理技巧低下等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完全服从于企业管理的决策的,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 使财务战略管理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4.企业的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配合性较差

企业职能战略是由研发、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等职能部门根据公司战略的要求制定出本部门的目标和规划,一些企业的战略体系中存在着企业财务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其他职能战略整合性和协调性差的问题,这使财务战略管理的管理效果减弱。

三、对企业加强财务战略管理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建议

鉴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有着突出的作用,由以上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在实施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管理,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进一步强化竞争观念, 全面推行财务战略管理

企业必须以谋求竞争优势为目的, 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管理思想,在企业总体战略框架之内, 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为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创造支持性的环境,使其能与企业的其他职能战略匹配起来, 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2.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整套科学严谨,适合于本公司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这样才能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全面有效地推行提供根本的制度性的保障。

3.提高企业的群体财务风险意识

企业应提高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使每个人在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能全面认识存在的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这样企业的员工才能更有效地执行财务战略,使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4.全面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情况, 制定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财务战略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其所处的经济周期相适应,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经济复苏阶段应采取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 在经济繁荣阶段应采取繁荣初期的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和繁荣后期的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相结合; 在经济衰退阶段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同时由于每个企业的发展一般都要经过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应该有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

参考文献:

篇12

财务战略或者战略性财务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逐渐为国内学者所关注。甚至有的学者认为,由于业务的泛财务化和财务的泛业务化,企业财务管理已经全面地进入财务战略管理时代。但是,相对于许多财务管理概念是从西方管理理论引入中国不同,财务战略的说法在国际上并不多见。笔者曾经检索相关国际文献,也证实了西方财务管理中使用财务战略或者战略财务管理的概念并不普遍。一般情况下是使用财务决策或者财务规划来代替,只是在论述时强调了财务决策的战略性影响或者在讨论公司战略时要把财务决策作为其中的一项核心组成部分来考虑。

1.财务战略是公司业务战略的货币体现

首先讨论财务战略管理和一般性财务管理活动的区别。财务战按照英国学者凯斯・沃德在《公司财务战略》中给出的定义:为适应公司总体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方略。印度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给出的定义为:战略性财务管理是公司战略计划中组成要素之一,它包括为达到特定的总体目标而要求的最优投资和融资决策。而国内使用比较多的定义为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无论是国内或者是国际上对财务战略的定义,都可以看出财务战略管理的范畴区别于一般性的财务管理活动,因为前者主要研究对企业整体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而后者仅仅是影响企业局部的技术性、操作性问题。阎达五、陆正飞(2012)对财务战略和财务管理活动模糊性划分,如把所有企业财务活动都认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成分,无助于财务战略的研究;而曹玉姗(2013)的讨论则进入另外一个极端,紧紧把财务战略限定在财务规划或预测环节,即资金“量”的决策,或者融资规模决策。这种划分把财务战略中最核心的内容即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资产组合排除在财务战略之外。笔者认为财务战略至少应该包括融资战略、投资战略(含资产组合战略)、股利战略,以及企业风险管理,而企业日常性的操作活动比如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跨部门沟通等活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都具有战略含义,但是从研究角度这些活动被认为是一般性的财务活动而应该排除在财务战略核心内容之外。

2.财务管理战略新思维

2.1创造企业价值

创造企业价值就是财务活动直接增加企业价值。如在回报率高于利息率的情况下利用财务杠杆的负债融资;符合公司战略导向且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活动;通过合法合理的税收筹划,降低企业整体税负;通过开展预算管理整合企业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资金集中管理,降低企业集团的资金沉淀和财务费用;通过开展营运资本管理,提高资产周转率,降低资金占用;通过开展价值工程、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成本管理活动降低和控制企业成本费用等等。

2.2支持企业价值

支持企业价值就是财务活动通过支持管理决策和运营活动,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例如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相关有用的法定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和运营活动提供信息支持等等。保持企业价值是指财务活动在直接和间接创造企业价值的同时,也要保持既有的企业价值不受损害和丧失。如财务人员走出财务部门参与采购、生产、销售和研发等业务循环的关键环节,提供财务支持的同时进行财务监督;通过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财务与管理活动整体受控。

3.可持续财务管理战略对策

3.1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

战略是一定环境下的产物,制定企业战略时必须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财务管理战略也不例外。制定财务管理战略必须评估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对财务管理产生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这样所制定的战略才有生命力,才能为企业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3.2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出发

财务战略一方面要具有前瞻性,超越现状地提出未来财务管理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基于企业现状尤其是财务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关键性的财务矛盾;同时,财务管理现状对财务战略的实施进度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制定财务战略要评估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有着直接影响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寻找其中的关键因素及其对企业财务战略产生的重要影响。企业发展战略作为重要的内部环境因素应重点进行分析。系统诊断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评估其合法合规性、自身提升价值的功能、对当前及未来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对企业战略的匹配性,通过评估对财务管理战略的制定奠定基础。通过环境分析和现状评估,制定企业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财务管理活动总体目标、发展方向以及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总体思路和路径。财务战略的总体定位非常重要,它决定企业如何系统地规划财务管理行为。

4.结束语

战略是一定环境下的产物,制定企业战略时必须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财务管理战略也不例外。制定财务管理战略必须评估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对财务管理产生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这样所制定的战略才有生命力,才能为企业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