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09:09: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历史教学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历史教学问题》是综合性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教学类专业刊物。
办刊宗旨:伸张学术正气,高扬双百精神,会通中外古今,团结学界挚友,为推进史学革新,繁荣史学事业服务;为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服务;为普及群众性历史教育,增强全民历史意识服务;为继承、光大民族文化遗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力求办出特色,提高品位,更富学术性、知识性、思辩性、先导性、针对性和多样性。服务对象:主要面向广大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工作者、广大历史学爱好者。关注广大中小学历史教师的进修深造,特别是为已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中学历史教师在学术上提升到硕士研究生水平服务。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努力促进中小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主要栏目
史学论坛,史家丰碑、史家访谈、史学专题讲座、名著与经典解读、研究生课程讲坛、研究生教学论坛、治史论语、学者箴言、一得之见、青年史苑、二十世纪回顾与思辨、读书与思考、求索与争鸣、寻觅历史、史海拾贝、切磋栏、疑案探秘、读史札记、国外史学观察、文博赏析、教改漫谈、教学天地、新教科书实验探索、域外专稿、港澳台历史教学、它山之石、教材研究、高考与会考研究、历史随笔、历史透视,考古天地、人物春秋、序与跋、书评纵横、学术广角、新书简介、历史画廊等。
0.引言
从目前高中教学大环境来看理科生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文科生,从高校教学资源配置来看理工科的比例也要高于文史科,这种情况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重理轻文"的现象。在该背景下历史教学也就被置于了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使得历史科目成为了边缘化科目。由于高考压力以及考纲要求的限制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消化并记忆知识要点让学生将精力都放在了背诵上,这使得历史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甚至造成了学生出现厌烦感,这让真整体性的教学效果出现了极大的下降。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给予重视,在历史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提升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
1.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分析
1.1教学目的不明确
历史学科作为高考文综的一部分占有了一定幅度的分数比例也正是由于高考压力的限制让很多学生包括老师都视高中历史教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历史的热情和兴趣就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侵蚀,最终学生对历史只剩下了枯燥和厌烦,不得不说这已经成为了历史教学的悲哀。从客观角度来看历史事实上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它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并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以历史来丰富学生的人生、来丰富学生的生活才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历史。
1.2教学模式有待完善
尽管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普及面正在不断加大,但是大多数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依然抱着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施。教学课堂主体依然是老师,学生仅仅是作为"旁听者"来吸收知识,这就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制约。另外部分老师对于课堂的把握性不高,他们为了营造课堂气氛并想构建出一个开放性的课堂但由于拿捏尺度不够使得课堂看上去十分活跃但最后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这种开放性教学也会占用过多的课时最后导致课时紧张。
1.3老师对于历史教学内容把握度不够
在新课标的推行下历史教材较以往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部分老师并没有适应这部分变化,那么也就造成了自身对教材不能进行充分的理解。另外新版教材较原版教材结构层次更为丰富,知识涵盖面也更广泛,部分老师对教材没有吃透、吃熟,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
1.4师生间未进行充分的沟通
师生互动沟通是教学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师生互动环节显然存在明显的缺陷。若出现这种教学沟通机制缺乏的情况将会使得教学反馈受到限制,老师就不能全面地掌握自己的实质性的教学情况。
2.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
2.1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自学能力并且要善于积累,通过积累来丰富自身的知识面。这样也就可以更好地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驾驭,同时可以将更丰富的知识带给学生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提升。当课程出现变更后作为老师应该主动学习,将教材内容"烂熟于心",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但是不要被教材内容完全束缚,可以适当地跳出课本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让教学变得更具有层次性,教学结构也更为丰富,让学生都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2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此来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体差异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进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前先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到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将学习过程转变为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并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将社会热点时事贯穿于教学当中让历史观点与社会实际现象产生共鸣,让学生可以更加形象地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深度的理解。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及主流思想有哪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我思考并结合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让课堂效率得到了提升。
2.3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师生沟通
教学评价是教学反馈的重要体现,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以及自评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比如在自评过程中实际上给予了学生反思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对自身的学习状态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老师协助学生进行调整让学生可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教学评价则可以促使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再优化",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外老师应该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并协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3.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个体,通过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优化教学模式,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加强师生沟通来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考学无望,可年龄又小,不适宜过早地步入社会。于是家长便把他们送到中职院校学习专业技能,以便掌握今后立足社会、谋求发展的技能。因此,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于普高的学生来说有相当大的差距。甚至应该上高中历史课程的学生居然连初一的知识水平都不具备,连中国古代的朝代的顺序都搞不清楚。这给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
(二)学生学习习惯差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不是学生的智力问题,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在中职院校教授历史二十多年,发现学习成绩差的孩子,都有以下特点:1.课前不做预习工作。2.上课不积极思考,没有课内笔记。3.课后不及时复习﹑练习。4.学习无目标﹑无计划﹑无顺序。没有把学习作为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当成一种负担。
(三)学生的学习心态差
中职院校的学生在人们世俗的观念中就是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一批孩子,他们大多数在初中学校老师眼里是属于问题学生,成绩较差,拖班级后腿,没有培养价值。由于经过了应试教育唯成绩论的种种挫折﹑打击后,这些孩子已然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能力,不是学习的材料,以至于没有进一步考学深造的愿望。来中职院校不过是为了学习一些今后生存的技能和获取一张文凭。历史课的学习与他们没什么关系,我的一个学生就曾直言不讳地说:“来艺校是来学专业来了,如果学文化,谁来这儿学习呢。”这种不正确的心态,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效果。出现了大量的“四主学生”:上课以睡为主,下课以玩儿为主,作业以拖为主,考试以抄为主。
二、教材问题
(一)教材的编写体例不符合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
2009年,呼市地区开始使用新课标教材,历史课本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之处是它打破了以往教材以时间为顺序的章节编写体例,改为专题史,新则新矣,但不符合学生已有的学习历史的习惯。比如历史必修一中,本来是发生在运动之后的,可是课本把放在了中国近代反侵略的内容中去先讲,而把运动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专题后讲。本来学生的知识基础就不扎实,这么一来事件的时间顺序更混乱了,不利于学生记忆。而且从本质上讲也属于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性质与运动是一样的,可被人为地划分成了两个部分。对老师的教学顺序与学生的学习记忆造成不小的困惑。
(二)教材的内容编排不利于构建学生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必然与偶然因素的,如经济的推动、制度的创新、文化的影响等。所以在讲每一个历史事件时都要联系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等背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历史。并把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有效地联系,构建起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可新课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却把本来相关的内容给割裂了,把历史事件分成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部分。造成学生学习的不完整性,学过的知识都是孤立的,不能有效地联系在一起,缺乏系统性,知识的记忆无条理、无层次、无体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材的文字语言不能清楚地说明所学知识的内容
教材的文字语言应该清楚地反映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到底学的是什么,可新课标教材在这一点上做得不是很好,有些课程的标题不能准确地反映内容,比如必修一的第八个专题,它的内容主要是讲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的,可起的标题是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还有必修二的第五个专题第二课内容是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它的标题是蒸汽的力量,这种浪漫的文字语言,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不是考试时该有的历史文字语言。
三、教师问题
(一)责任心不强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个人认为此话有失公允,但从某种角度讲教师的工作态度会对教学造成一定影响是事实。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知识水平低,对学习缺乏主动性,而现有的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在这一低一高之间,教师很难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教学工作较普高来说更为困难,教学成果自然与普高无法相比。由于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再加上社会上对中职院校的一些偏见,使教师工作不被社会广泛认可,教学没有成就感,长此以往,一些老师就丧失了对工作原有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开始对工作敷衍,认为反正我讲什么学生也不想听,甚至听不懂,不用认真备课,上课我只管讲课,学生学不学与我无关,这样的结果就是老师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没尽到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这不但会影响教学质量,还丧失了老师的尊严,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
(二)教育观念陈旧
教育教学工作的对象是人,所以教学工作要以人为本,只有在充分地了解和尊重学生,取得学生信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而有些老师还秉持着过去严师出高徒﹑不打不骂不成材的教育观念,对学生没有理解只有严苛,没有尊重只有要求,把学生看成是没有思想﹑没有独立人格的学习机器,其结果只会引起学生的强烈不满,引发不必要的冲突,不但激化了师生间的矛盾,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回顾过去,我们的历史教学严重地存在着阻碍思维创造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指导思想不明。主要体现是:教师一言堂,实行注入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容器,注重知识传授,轻视了能力的培养。一堂课过后,教师累的是精疲力尽,口干舌燥,而学生会与不会还是一个未知数。这种教学模式又怎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呢?又怎么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呢?它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和创造力,这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
其次,教师水平有限。历史学科是一门生动有趣的学科,如果讲好了,学生是最感兴趣的。可是由于有的教师业务能力不高,知识水平有限,课上总是照本宣科,只是干巴巴地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没有一点有趣知识的插入。因此,学生听起来,也就索然无味,枯燥无穷了。甚至有的教师让学生拿出笔记和书勾勾画画,应付课堂,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厌倦了这种教学法,同时也对教师的能力做了最低的评价。至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第三,教学方法陈旧。过去的注重"填鸭式"教学,只顾自己传授知识,不管其他。当今改革的今天,仍有个别教师还是这样。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这一部分学生产生懒惰的特性和厌倦之感。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也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
第四,考核方法单一。书面考试中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培养训练能力的题比较少,这样,一些好玩而不好记的同学考试的分数肯定不高,长此下去,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荡然无存。即使是学习好的学生,也只不过是死记的东西多一些,而真正的内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
二、培养创造能力的基本要求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不利因素,如何充分利用现行课本,培养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掘学生的潜力,利用历史课堂的宝贵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造就合格的人才。那么,历史课培养创造性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新的特点。例如;在课本中有许多"想一想"、"说一说"、"归纳一下"、"插图"、"注释内容"等一些有趣的栏目,都是与本节内容相关联的,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作为学生,应该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全方位的理解。做到多思、多想、多问、多议。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思维创造力.使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第二,分析和解决问题。课本中的正楷字部分所出现的问题,学生必须弄懂学会。而一些"史料分析"、"五星号格言"、"归纳总结"等栏目中的问题有的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己能解决的那更好,不能解决的就要及时地向同学或老师请教,直至弄会为止。长此坚持下去,就会把自己置身于思考的意境之中。大脑的思考,能力的提高,会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海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思维也就有了创造性的发展。
第三,新旧知识做好衔接,架起网络的桥。例如世界史中讲到"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以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它除了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外,迫切需要打开国际市场范围。这时就需要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史教材中所讲到的""的爆发。正是因为英国的商品想要找到销售的国际市场,它才以鸦片为敲门砖,轰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紧接着一系列的战争爆发,外来的帝国主义开始纷纷践踏中国,外来商品也就源源不断地涌入了中国的市场。这样把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后果"与中国的""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性的网络结构,新旧知识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提高了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第四,正确分析和评价每一历史事件和每一历史人物。历史课中所提到的""、""、"明治维新"等事件我们都应给予正确的剖析,深刻认识他们的影响作用。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和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对于他们的功绩给予正确的肯定,对于他们的过失给予恰当的点拨。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第五,正确处理好正楷字内容与小字史料及注释等之间的关系。现行的新教材具有新的特点,除了正楷字的内容外,还有其他的相关资料,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深挖教材,钻研课标,抓住重点,解答疑难,正确地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以便使相关的资料配合教学的正确进行,收到师生满意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会运用自如,有的放矢。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行教材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历史教学的思维创造改革
传统的教材比较单一化,阻碍着学生能力发挥,那么在时展的今天,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彻底的进行改革,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数学、英语以及语文等主要科目在教学领域都特别受重视。而历史这种副科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不受重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都将时间与精力过多地放在了主要科目上,而对于历史科目却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和学习。甚至于有些老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认为历史这门科目不太重要,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只是按部就班地念教材,没有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情况,没有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也没有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由于这种极度散漫的思想,导致学生对历史课也提不起兴趣,这种现象长期下去就会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
2.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
由于每个教师接受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以及生长环境不同,造成每一位历史教师所掌握的历史专业知识也不一样,教学能力也不同,因而所树立的教学理念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有些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太过深刻,因此很难转变过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落后的教学理念并采取旧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运用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效果也收效甚微。
3.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
一直以来,学生都存在错误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理念,认为数学、英语以及语文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忽视了历史科目的学习,也没有树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与兴趣。很多学生连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以及各阶段的历史人物都不知道,历史基础知识严重匮乏。因此,学生缺乏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教学的发展也会有所影响。
二、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强烈渴望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人物,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强烈渴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理念,正确引导学生,将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学习、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学习探索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浓烈兴趣。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展示图片或者播放带有历史感的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视觉化、生动化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感觉,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知识。
2.对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视野下,学校应该对历史教师进行定期教育培训,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引导教师转变旧的教学思想,形成与高中历史新课标相符合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思路,帮助教师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学校还要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检验教师一定时期内的教学成果,设置奖惩措施,鼓励教师不断进步。
3.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理念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以及学习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相关历史话题辩论的方式等,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推动学生主动地探索相关的历史课题,从过去接受消化知识转变为主动发现探讨知识。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标。教师要抓住新教材贴近学生实际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与新课改不相协调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笔者通过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占主角讲授内容多,学生参与讨论内容不多。由于当前的教师受之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一时间很难改变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整个堂课讲下来,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理解或者不理解,明白或者不明白整个历史背景材料是另外的一回事。学生很少能够与教师互动式的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难看到学生发言或者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方法的教授。教师旧的思想意识没有改变,认为历史课堂就是让学生知道历史知识,能够记忆下来,在考试当中知道有这样的一回事就可以了,并没有把初中历史课程当成是一项严肃的思维活动的训练过程,没有认识到历史课堂的教学是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空定位能力。如果这样的思想意识没有在历史教师的教学思维中建立起来,对于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上课觉得没有意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打断。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是学习方法和处理问题方法的知识的传授。
3.教师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历史知识,都是浅显的、基本的、概括性强的历史事件的重新概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的是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认为让学生在知道历史的情况下,记忆历史事件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当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这样教学的过程导致了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很难提高,难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教学场地、教学视频材料让学生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对策
1.转变以前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新教改的推动作用下,教师应该摒弃旧的教学思想,将历史学科的教学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上来,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学科,不是记忆历史事实更不是为了考试的时候能够记住历史现象。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时空定位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变传授知识为传授方法的教学方式。这样做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意愿下进行历史学习。
2.改变以前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秩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成了主要角色,将自己的定位给倒置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将历史事实呈现给大家,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讲解对于历史事实的了解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辅助和纠正错误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学秩序足矣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下,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历史掌握的牢固程度肯定较高,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时空思维能力。
3.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图片、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小故事等素材,组织学生对上述历史素材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且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历史事实,在实践中了解历史的进程。透过历史事件的视频或者电影资料等对学生进行传授历史知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方式,通过这些实践的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有所收获,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都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时空定位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结合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完善自身的历史修养,改革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让历史课堂能够生动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历史的信心、兴趣和探究历史的欲望和能力,让历史课堂能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气象。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求教师将学生从历史课堂“喂养式”的教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积极转变为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这种提倡多元化、层次化、梯度化的历史教学,不仅能“活化”单调枯燥的历史课堂,同时也为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分析历史问题、探究历史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实现平台。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新课改为导向标,从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新课程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一、新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授课方式枯燥单一
众所周知,高中历史课程具有课时紧张、知识点繁杂、记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在高考的重压下,很多历史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知识的溶解量,通常会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来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课堂形式。由于教师在课堂对知识点的讲解、知识体系的构建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思考的时间可想而知。这种以画重点、押考题的“授之以鱼”的历史课堂形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因课堂气氛过于压抑和沉闷导致学生的课堂效率迟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很多历史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理念比较落后,极易单纯的将历史看成是一门考试科目,而忽视了历史在学生的情操陶冶、人格形成、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种仅仅为了“授课”而“授课”的历史课堂,不仅无法深层次挖掘历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同时,也容易使得历史课堂陷入应试考试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一刀切”现象严重
俗话说:教师是学生灵魂的铸造师。孰不知,学生既是教育的主观承受者,又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构建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关键所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建立以学为主、教为辅的授课模式,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问题、探索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从而在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让学生由“让我学”积极转变为“我要学”,逐步实现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的转变。
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很多教师为了保持课程进度的统一性、一致性,通常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授课速度,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性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了学生一味的为了追赶教师讲课“步伐”而疲于誊写课堂笔记、死记硬背疑难点。这种层次不明、梯度不分的历史课堂,极易使得高中历史课堂陷入“好学生吃不饱,坏学生吃不了”的尴尬境界。
二、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质量的措施
(一)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优质高中历史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选取难度适中、层次鲜明、实用性强的历史素材来丰富课堂内容、充实课堂形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观、可想、可操作的全方位、立体化、全面性的历史学习氛围,从而在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谆谆善诱、步步深入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爱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时,教师可以采用图片、映像、网络、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课堂的历史感、凝重感和现场感。同时,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在配以声情并茂的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消除疑问、深层次理解知识点。这种表现新颖、层次鲜明、师生互动的历史课堂形式,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也为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陶行知曾经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针对性强、代表性高、梯度性明显的教学手法,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真实实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的历史课堂目标的实现。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着重进行基础知识背记、知识疑难点归纳、基础知识练习等学习;而对于学习能力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允许其跳过基础题目,而让其根据自身能力进行自选题目性质的进行拔高题训练、知识体系构建、简单课件制作等活动。这种层次分明的历史课堂,不仅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加强师生间交流、生生间互动创造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结束语
科学、合理、规范的历史课堂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第一步。因此,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层次鲜明、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来增强历史课堂的灵活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转变,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真正发挥其学习主人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丽明.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08).
[2]郭争杰.高中历史“异步”教学法研究[D].河南大学,2006(0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12-01
一、当前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
1、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与当前社会、学校等对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选定一个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提问题,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在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考试,教师也只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没有认识到如何能将方法和知识进行链接的方式。在当前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历史教学的本质、目的、过程等都应当有所改进。
2、中学历史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历史学习主要是以历史素材为基点的,而中学的历史教学材料大多是以课本为主,并且以平面化的文字、图片为主,过分政治化、理论化,缺乏生活化、时尚感,从而弱化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历史教材通常会有固定的观点,缺乏对立、辩证的史学思维,从而使得学生们的创造思维、问题思维被束缚。另外,在当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变得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将多媒体技术等与历史学科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故而也很难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二、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不同。在当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进程中,中学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构建问题平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1、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的观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一切创造始于“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在知识层面上止步,而是应当大胆地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的理念,并让课堂教学成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思维实验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创设自由、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的问题探讨课堂,让学生以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解决者的身份而存在,使师生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互动的交流方式。
当然,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不是马上就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全转变和消失的。即使是对新的教学方法,如果是不顾教学实际情况的刻意模仿,也难免“穿新鞋走老路”。因此,要进一步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效能及其运用的问题。要使广大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认识上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他们的素质和水平能够胜任当今教学改革的需要,这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对现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优秀的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要得到推广,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此外,在当前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和教材等都可能影响和限制着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师难免感到受到诸多挚肘,尤感缺少时间和空间去研究和开展创造性的教学。而且,升学、考试的压力仍是非常大的,“考试第一”、“分数第一”的舆论并没有因为素质教育的提倡而烟消云散,考试方式和考试方法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谈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不能不谈计算机辅助教学问题。现代化的教育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而且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显著,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更为突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中令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在硬件设备方面,中学里的电化教育设备如计算机、投影机、录像机等,其普及率和使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大中城市的学校里,计算机设备不断改进,大多数的学校建有计算机专用教室,有的重点中学还在每个班的教室里配备计算机及投影屏幕。计算机网络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学校和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历史的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在软件制作方面,近几年不断加速对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开发。一些实力雄厚的计算机公司与中学联手,编制和生产高质量的教学软件系统,以满足学校教学实际的需要;很多教师也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软件。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配套,特别是历史教学软件的制作,为中学历史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创造了条件。不少历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所具有的信息存储量大、检索方便、互动性强的特点与历史教学的需要结合起来,探索历史教学的新途径。
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我国的学校教学中还属于是新生事物,兴起的时间毕竟不长,经验也不足,存在很多问题是难免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的问题有以下一些:
(1)在教学观念上,仍是比较注重教师的教,因此历史教学软件在设计上多是围绕和支持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实际中也多是教师在操作和演示计算机教学软件,而对于计算机辅助学习(CAI)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计算机辅助教学如何推动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2)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上,还不是处理得很好。一方面出现了新式的“满堂灌”情况,课堂教学在画面、音乐、动画的装饰下,仍然是以知识教学为主;另一方面存在着新“技术主义”的情况,即以计算机技术代替了传统上成功的教学方式,反而限制了教师的语言和情感的发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98-01
选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历史教学方法的设计,实质上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状况、课堂类型以及教师的素质等,对已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或发展创新,从而使用最适当、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阶段在所有的教学方法中,利用率最高、渗透性最强的当属“问题式”教学方法。下面就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实践略陈管见,欢迎批评。
一、问题教学的概念和地位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图示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等仍在广泛地应用着。此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教学环境的改善,中学历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电脑教学法(又称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历史情境创意教学法、历史探究教学法等。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实际上很少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互为补充。为了更好地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课堂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问题的设计基本上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但有时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也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设计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正如说评书的人讲到关键时候总要卖关子吸引听众一样,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们也不妨在课堂中对学生一试。所谓问题教学方法,并非完全分离于其他教学方法之外,单独操作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统领和转承的作用。这种通过教师设疑,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再质疑,然后通过其他手段或解疑、或归纳概括、或展开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形式,就是问题教学方法。它最大的特征是教师设疑和学生质疑的统一。这种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一直使用的传统方法,特别是在历史课教学中,仍然有着谁也无法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二、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采用问题教学方法,就必须着眼于如何设计问题?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无时不有,无时不在,一个匠心独具的教师设计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中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但又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
首先,教师设疑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有悬念的设疑,可以诱发学生围绕着问题积极地思考,产生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欲望,从而巧妙地向学生引发学习任务,创造出探索知识的最佳情境。
第二,教师设疑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难易适中,不能太偏或太难,使学生回答困难。比如,在讲完“五四”运动的史实后,如果马上提问:“‘五四’运动为什么是中国革命从时期转变为时期的标志?”,这一问题显然超出了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结果就会造成有问无答的局面。不过,教师设计的问题也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即能答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自然也就不具有启发性。
第三,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思考的内容设疑。如: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我针对教材中的两个子目提出以下问题:“欧洲经济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什么说商品经济不等于资夲主义经济?如何理解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巨大影响?货币地租在资本主义萌芽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是什么?这样,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环环相扣的若干问题,经过我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既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问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起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设计问题时还应注意创造性。创造性的问题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辩论,可以激发出独创性的见解,更会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如: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的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的几个问题:(1)既然但丁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为什么他的作品中还充满着宗教的色彩?(2)既然马丁、路德在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还宣扬“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3)既然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为什么不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这些问题,虽然对历史知识比较薄弱、能力偏低的高一学生只有在讨论和积极思考中才能初步解决,但是教师不能避而不问。实践表明,这些问题正是教学中学生的质疑点,在这里采用问题教学方法,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点拔启发下,学生通过积极思辩,既加深了对历史概念(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问题教学方法中的“引导”和“评价”
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会?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问题教学方法中的问题设计很关键,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法,而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则意味着学生能不能学会;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则意味着教学是否成功。因此,问题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
现代教学主张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解决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辩论,因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以在辩论中会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对不同的结论或观点不能妄加评论,而是要积极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我们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应该是:不怕学生观点有误,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哪怕是提出了错误观点也要表扬。这种做法实际上也算是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不会思维到敢于思维和乐于思维的思维习惯,这更符合学生历史思维的形式和发展规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是在他们积极思考与激烈的争论中闪现的。
综上所述,历史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方法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可以说是每位教师都曾经使用也将不断使用的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更好地结合,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改革,加强对问题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设计是我们从教者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教学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现在中学历史教材改革和历史高考改革的要求,更是当今时展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智能呢?我以为,运用课堂提问是开发学生智能的有效手段。
1.利用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今历史教材图文并茂,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了条件。然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多数学生阅读历史教材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效率很差。
阅读是一个思维过程,不可无问。问是第一步,然后才有学,系统的知识总是从问发生的。教师经常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历史教材,求解,学生便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当学生由教师提问读书求解过渡到自己提问读书求解时,便学会了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便交给了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2.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力是人的智能中十分重要的能力。任何思维与想象都必须借助于头脑中保持的事实与材料。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力的方法很多,但课堂提问则是有效方法之一。具体做法是。
2.1 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听课。因为记忆的效率首先决定于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个人同听一堂课,同读一本书,带着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明显优于不带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
2.2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把孤立的、零碎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有联系的系统知识,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例如,评析《》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说日本割占台湾是的领土?”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回忆从三国卫温到台湾,直至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和台湾省有关史实。这样,既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又把那些孤立的零碎的知识整理成系统的历史知识,构成了知识链,环环相扣,只要想起链环中的一项知识,其他知识就可以顺次地浮现于眼前。
3.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现行历史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图以及现代影视、幻灯、文物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切实可行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求观察者明确每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
4.运用提问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人的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以及用各类图表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这里,仅就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提问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作一简要说明。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比较平直、简单,不像成年人那样多方位和复杂化。因此,教师稍作观察就会发现。学生在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要么因怯场不敢回答或语无伦次,要么不分主次照本宣读,所答内容“水分”很多,可取者较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是授课时要不断提出问题,为怯场者答问多创造些机会,培养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二是帮助学生提高取舍材料,有的放矢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5.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是常见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都包含最初综合棗分析棗再次综合这三个环节。历史不是史料的堆砌,也不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的简单拼凑。学习历史,不是良莠不分的全部“继承”历史遗产,而是要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的本质,总结出历史发展规律,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
历史课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人文素养、历史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教育的改革,社会和学校都重视历史教学。随着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学校逐渐认识到加强历史的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素质教育。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应该重视历史教育,作为教师,更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去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改善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历史教学中问题依然不少,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师生互动的积极性
很多时候,教学督导在巡堂的时候,发现历史课堂上仍然会出现一些学生睡觉,讲话,开小差的现象。出现这些教学事故,一方面是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纪律缺乏严格管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历史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环节。一些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从上课到下课,都是自己在讲课,完全忽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从导入环节,到讲新课环节,到总结环节,到布置作业环节,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在自导自演,没有让学生参与进去,这样严重有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教师表示对创新的教法有一定了解,但面对升学压力、课时限制,只能以传统的讲述方式为主。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强
教师对于学校教育发展的纽带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难以保证历史教学质量的。然而,当前历史教师力量匮乏、能力不足,科任教师奇缺,甚至出现“教非所学”的现象,科任教师教学素质可见一斑,教师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使得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素质偏低。第一,教师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二,教师的教学手段陈旧。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历史老教师,对辅助教学的新技术掌握不够好。第三,许多年轻历史教师经验缺乏。由于刚刚从大学校园里出来,年轻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的时候还很难找到感觉,很多理论的教学方法用起来很生硬,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在历史事实分析方面授课方法不够灵活。
(三)受应试教育理念制约
现今的学生都处于应试灌输式教育的模式中被动学习,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许久以来,学校教育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误导,学校及科任教师迫于考核和来自社会与家长的压力,往往把升学率放在教学管理甚至是学校发展的首位。教育部门、学校把学生升学率当作考核科任教师的重要指标,社会和家长也把升学率视为评价一个学校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有的学校甚至为了迎合上级、家长和社会,弃学生德育培养而不顾,实行封闭式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由此,造成了历史教学中和科任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压力,一心只为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在德育培养上则做得少之又少,久而久之,这种“单刀式班级教育”使学生变成了应试教育下的历史知识储存“硬盘”和考试“机器”,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德育培养,造成历史素养培养的缺位,最终造就了德智体美各方面成长极不协调的后果。
(四)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教学课程的改革,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但是在历史教学课堂中,一些教师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讲台强迫性给学生灌输各种知识,忽视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很多时候,历史课堂中有一种坏习惯,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得做什么,这样学生就失去了主体性地位,在教师的安排下去做事情,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也不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初高历史知识之间衔接不当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的历史教学内容是连贯的,并且符合中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由于学生在初中时期的历史知识掌握太少,但高中的历史内容是对初中的历史知识体系的重新整编,因而不适应的综合分析式学习。由于初中知识缺乏过渡衔接,使自主学习成为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新课程标准成了纸上谈兵。
二历史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历史教师素质培训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历史教师是史学教育的开拓者,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提高教学能力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领会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社会学科,这决定了它最基本的人文教育功能。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准确全面的把握唯物主义历史观,更要求教师关注自身的人文修养。其次,为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积极性、创新性方面问题,只领会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还远远不够,历史教师的研修培训势在必行。一是要组建工作小组,加强合作交流。二是要加强高校往来,汲取史学理论与教育理念。三是要鼓励教师进行自身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梳理各个教学环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取人之所长,补己之短。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不足和优秀之处,把自身教学优越之处发挥至极。
(二)鼓励教师探索创新转变理念
转变教育理念,首先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掌控”,而无“灵活”、“机动”的现象。不能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既要把握住课堂“大势”,又要给学生留下空间,活跃课堂。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第三,要创新。出自美国科学家贝尔的一句名言这样说:“创新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问题,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
历史教师在讲解知识点和习题的时候,不能仅仅依赖粉笔和课本,还要借助更多教学工具。例如讲解情景课文的时候,就可以准备教学视频供学生观看课文情景,培养学生的情趣感。另外,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及普及很快,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教师讲解知识点。历史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进行教学。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或难点,通过视频的方式录制,然后上传给学生,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四)强化任务驱动法的运用
要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从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看,就要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现在的教学,也不利于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上布置一个任务,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完成,接着让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过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整个任务驱动教学法过程中,只能在旁边起引导作用,不能去直接干涉学生的任务,以免使其产生依赖性。
总之,教师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因此,与其说教师是一个职业更不如说教师是一项专业,我们应通过自身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建构科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有信心学习、有能力学会、有兴趣学好,适应新课改形势下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新课改理念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历史学科教学氛围,提高历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明华.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135-136.
[2]许明华.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理论观察,2014(2):174-175.
[3]刘品.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群文天地,2012(15):333-333.
[4]贲丹.浅谈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