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的思考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8 09:09: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聪明人的思考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

篇1

③结论是,他还是比我急、比我快,我的小心仍然赶不上他的急切欲望。最后我不得不承认,他实在太聪明了,聪明到在组织中很难有一个职位适用于他,我不得不放弃这位让我爱不释手的年轻人。

④他走上创业之路,以他的聪明,很快拥有一个小格局的成果,每年有金额不大的获利,足以让他逍遥自在。可是从此他面临瓶颈,而且很难突破。

⑤如果要做更大的事,光靠聪明是不够的,还要决心、毅力、格局、气度、勇气,而其中有许多特质都是他所不具备的。

⑥我只能替他可惜,好好一块材料,只因为太聪明了,聪明得仔细计算所有的事情,都要用最快、最容易的方法做事,期望速成、期待短利,欠缺了“痴劲”与“傻劲”,而使他陷在“舒适”的泥淖中,拥有小成就,难成大格局。

⑦这让我想起台湾财经前辈汪彝定先生的一句话:他常念着“慧女不如痴男”。如果剔除性别眼光,这句话正是这个案例最好的批注。任何人“慧”不如“痴”,慧易成事,但难成大局;痴似呆拙,但一点一滴,最后终能成就不凡的格局。

⑧如果你是“痴”人、笨人没路走,只能努力,无需多言。问题是社会上“痴”人少有,大多是聪明人(或者其实是自以为聪明),聪明人就是精于算计,心思复杂,以至于小算盘每天打、时时打,稍有困难就不做,稍遇挫折就放弃,察觉无利就回头;长远大计无心想,结果是小成可也,大事难成。

⑨最好的思考是,不论你是聪明人还是痴人,常常替自己留一点“痴心”,刻意去做一些看起来笨的事,凡事想长一些、想远一些。利益不要计算那么精准,刻意找一些辛苦、困难的事来做,刻意找一些需要冒险进取的事来做。然后发挥你的决心,考验你的能力,激发你的坚持,磨炼你的执著,成就你的耐性。让成果滴满你的汗水、泪水,这是另一种试炼。

⑩太多的聪明,是上天的恩宠,当然要感谢,但也是上天的陷阱,让你少了执著、坚忍的力量。最好的搭配是“一点聪明一点痴”,有足够的聪明分析难易、好坏,但有时也要有耐性,做一些短期看起来并不聪明,但长远有利、有益的事。每个人最终的格局,决定的关键是“痴”,而不是聪明。

(选自《经典阅读》2012年第1期)

1. 文章先从一个聪明的年轻人的故事说起,有什么作用?

2. 文中所说的“慧”与“痴”各指什么?

篇2

·要想让一切都服从你,你就必须首先服从理智。 4夫妻笑话 4儿童笑话 4爱情笑话 ·要真正做到多思,我们必须甘心忍受并延续那种疑惑的状态,这是对彻底探究的动力,这样就不致于在示获充足理由之前接受某一设想或肯定某一信念

·人的理智就好像一面不平的镜子,由于不规则地接受光线,因而把事物的性质和自己的性质搅混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质受到了歪曲,改变了颜色。

·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

·聪慧的人常说的四个字是:“我不知道”

·思想像胡须,不成熟就不可能长出来。

·与其不透彻地理解许多事,不如理解的事不多,但都能彻底。

·我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作,全由思维而来。

·善于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变,不会思考的人晕头转向。

·要记着,幸福并不是依存于你是什么人或拥有什么,它只取决于你想的是什么。

·任何东西都没有像大胆的幻想那能促进未来的创立。今天的空想,就是明天的现实。

·思想的动摇并非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除蠢人外,谁也不想坚持错误。谚语说,重新考虑最好。

·只想到开始,也要想到发展,而尤其是不能不想到结局。

·你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思想,你的思想方法,即熔铸思想的模子却必须是你自己的。

·一分钟的思考抵过一小时的唠叨。

·人类最大的不幸是他没有像眼睑制动器那样的器官,使他能在需要时遮住或阻碍一种思想或所有的思想。

·聪明与智慧的区别:前者只能看到事物的表意,而后者却可以洞察事物的内涵。

·健康是智慧的条件,是愉快的标志。

·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孩子。

·在还没死亡以前,就不能算作做完全诞生。

·极拗的人是一个极聋的演说家。

·没有一个没有理智的人,能够接受理智。

·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

·星星早就消失了,但是庸碌的人们仍然看见它们闪着亮光。

·我的座右铭:我什么也不要。

·当你背向太阳的时候,你只看到自己的影子。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洁净的。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聪明人永远不拒绝需要的东西

·傻瓜和聪明人都是同样无害的。最危险的是半傻不傻和半聪明不聪明的人。

·崇高的人和愚蠢的人之间,不过是一步之差。

·人生如梦,我们醒而睡着,睡而醒着。

·在人生中最难的是选择。

·不要在怀疑与恐惧中浪费生命。

·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

·“思考”应当走到众人前面去,“愿望”不妨留在后面。

·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

·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是考虑出的新思想、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

·科学地探求真理,要求我们的理智永远不要狂热地坚持某种假设。

·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用一个词来称呼,就是“愚蠢”。

·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能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

·理智是一颗冷酷的太阳,它放射光明,可是教人眼花,看不见东西。在这种没有水分与阴影的光明底下,心灵会褪色,血会干枯的。

·理智可以说是生命的光和灯。

·理智是人的最高天赋,是人本质上区别于低级动物的特征。

·理智的人使自己适应这个世界;不理智的人却硬要世界适应自己。

·忧患始于思考。

·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智力取消了命运,只要一个人在思考,他就是自主的。

·人凭借思考而能变成神。

·不善思索的有才能的人,必定以悲剧收场。

·让我们首先遵循理智吧,它是可靠的向导。

·理智不能用大小或高低来衡量,而应该用原则来衡量。

·没有理智决不会有理性的生活

·一个思想的人,才是真正一个无量无边的人。

·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

·没有理智的支配,任何事物都不会持久。

·理智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惟一自觉活动着的力量。

·聪明人不注意自己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也不会为它们烦恼。

·愚蠢的行动,能使人陷于贫困;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令人致富。

·成功的脑子象钻子一样动作------集中到一点。

·愚人常因把困难看得太容易而失败,智者常因把容易看得太因难而一事无成。

·人在异常兴奋之时,往往会唠唠叨叨,而且还会慧语连篇,甚至妙趣横生。

·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来还只能算是谦虚。

·聪明的蠢才就是这样的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名满天下,恍然大悟时方才知道自己的

·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

·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老实实态度

·我们可以在幽默的背后找到真理。

·每个人都以为自已很聪明,于是就做出了傻事。

·愚昧是傲慢掀起的浪花。

·索取,只有在一个场合才能越多越好,那就是读书.

·知识是勤奋的影子,汗珠是勤奋的镜子.

·海绵就是拥有足够的水分,也决不能挺起肚子,显示自己的富有

·只有时刻把记忆的网张开,才能捕到知识的猎物.

·浅薄的人容易骄傲,无知的人容易狂妄.

·智者支配环境,无能者受制于环境.

·经历是至理名言的母亲,而思索则是它的产婆.

·无知的芳龄,不是真正的青春

·山鹰绝不会把巢穴构筑在屋檐下

·粉笔--生命的每一人细胞,都是一颗狙击愚昧的子弹.

·智慧的花朵,常常开放在痛苦思索的枝头上.

·无瑕的美玉,世所罕风险量如果因企求"白璧无瑕"即一棒打碎,那他就是十足的傻瓜.

·智者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愚者永远把自己的判断看成万无一失

·失去理智时的冲动,常常造成长久的悔恨;而长久的憎恨,又常常会使人失去诮有的激

·如果心术不正,足智多谋就成了可怕的东西.

篇3

对待学生的质疑,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自己释疑。根据学生问题的不同类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

一、在反复朗读中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和自行求解。比如:教学《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聪明人和傻子谁是真聪明?”的疑问,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则可以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后,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让学生读出语气、从中体会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句分析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我释疑。

二、在启发引导中释疑

有些问题,涉及到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我们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教学《胡同文化》这一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胡同的方正能够影响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经验来释疑。联系课文,“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这样,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释疑,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路。

篇4

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许多发达国家物理教学重视演示实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德国,除了极少数纯理论课没有演示实验外,一般每堂课要做两三个实验。日本的物理教学也非常活跃,学生课堂上动手活动量很大,有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大量的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理念:一堂物理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因此,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引入课题,可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无疑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课题引入方法的首选,下面通过一些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1.1“大气压强”新课的引入

“瓶子吞气球”:在烧瓶内灌满热水,使烧瓶温度升高,然后倒去热水,立即用气球套在瓶口。随着瓶内气体温度的下降,气球会被瓶口慢慢地吞入瓶内(说明气体温度下降时,在维持瓶内气体压强不变的情况下。体积收缩。若再将瓶浸入热水,瓶内气体受热膨胀,球又会被吐出来)。

1.2“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新课的引入

“纸筒吹蜡烛”:取两只长短相同的蜡烛放在桌上(相距约3cm),点燃蜡烛,准备一个直径约为2cm的圆纸筒,提出问题:现在把纸筒对准两根蜡烛火焰中间,通过纸筒轻轻吹气,想一想,结果会怎样?学生猜想后,教师演示,实验结果是两支蜡烛火蜡不但不灭,反而相互靠拢,从而在学生的惊奇和疑问中顺利引入新课。

2.通过故事引入新课

听故事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都是一大乐趣。对于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有的学生背诵十遍还不一定能记牢,而一个有趣的故事,只要听一遍,学生就能较完整地复述给别人听。所以通过讲故事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问题。

2.1关于“凹面镜”的新课引入

传说,在公元221年,罗马帝国还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它依仗着自己的强大,想称霸世界,一心要吞并希腊。当罗马即将进犯的消息传到希腊时,聪明的阿基米德早已准备好秘密武器。果然,不久之后,敌人的帆船队驶来了,浩浩荡荡的船队运载着大批武装齐备的士兵,在靠近西拉古兹城的海上一字排开,马上就要登陆了。正当敌人的船队驶近的时候,早有准备的阿基米德亮出了一面大镜子,这些镜子的反光面擦得亮亮的,而且向里凹进。它们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凹面镜,从镜面上反射的太阳光直接向船队投射过去,在敌船上汇聚成一个又大又热的点,照得敌人睁不开眼睛,照得他们浑身发烫无处藏身。没有多久,帆蓬起了大火,这一把从天而降的大火很快蔓延开来,敌军吓得心惊胆战,只好落荒而逃。你知道希腊战士取得胜利的原因吗?

2.2关于“光与影”的新课引入

皇帝常常有各种各样的怪脾气,传说有这么一个皇帝偏偏特别讨厌自己的影子。他不喜欢影子尾随自己,一心要把它消灭,于是到处贴出告示,重金招募消灭影子的人。有一天,一个聪明人说他可以办到,皇帝非常高兴,就把他招进宫来。这个人在皇帝的大厅的四周摆满了810支蜡烛,每支蜡烛足有茶碗口粗细,点燃的蜡烛把大厅照的通亮,光线从四面方均匀地照向大厅的中心。人们把蒙上了眼睛的皇帝抬到了大厅的中央,聪明人装神弄鬼地念了一段“光明经”,等皇帝睁开眼睛的,影子果然不翼而飞。这是聪明人的法术吗?

中学生虽说已由儿童步入青少年,但故事对他们依然有一定魅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讲解课题相关的小故事,能够迅速地将学生带入要学习的新知识当中,事半功倍。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

大自然充满了奥秘,也包含丰富的物理学原理,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课题引入环节应广泛联系生活、联系自然,通过图片或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展示生活和自然界的无穷魅力,以达到激思、求取、求奇的目的。下面提供两个教学案例的设计。

3.1折射的新课引入

峨眉“佛光”:在四川峨眉山,站在海拔3000多米的金顶峰上,可以看到巨大的彩色光环。这种光环好像画中佛头上的光圈,因此有的人以为是菩萨“显圣”,把它叫做“佛光”和“宝光”,成了峨眉山的一大胜景。你想知道这种胜景产生的真实原因吗?

3.2“焦点”的引入

森林大火的原因:枝叶繁茂、盘根错杂的热带丛林里,不仅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还生活着形形珍禽异兽。虽然它们之间有生存竞争,但总的来说,生活还是宁静的。对于它们威胁最大的,不是干旱和雨涝,而是凶猛的林火。因为地处热带,气温很高,一场大火若是燃烧起来就很难扑火,往往蔓延数里、数十里,残酷的火舌吞噬着一切,许多鸟兽葬身火海。浩劫之后,幸存者极少,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火是哪里来的?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为什么林火却常常发生?是谁带来的火种?原来这个这神秘的纵火者竟是高高悬挂在天空的太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篇5

3、如果一个人不晓得把船开往哪一个港口,那吹什么风都冰顶事。——意大利

4、如果你想要快乐,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要能指挥你的思想,释放你的能量,激发你的希望。——安德鲁·卡耐基

5、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6、人意义不在于他所达到的,勿宁在于他所希望达到的。——纪伯伦

7、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8、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保罗

篇6

愚公想要进出方便,有很多办法可行,为什么非要移山呢?当然,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天帝的故事着实令人感动,但移山的行为又耗时又耗力,不太划算。姑且不论这山是否真的能用人力移开,就算真移开了,那也是辛苦劳动很多个春夏秋冬之后的事。若是没有移开又破坏了环境,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吗?

依我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纵使惊天地。泣鬼神,但方法仍是笨拙了些,不如搬家来得爽快。搬家又省时又省力,还可以节省出很多时间和精力用来发家致富,应该算聪明了许多。

由此可见,面对困难最好不要一条道走到黑,换个角度多想想,也许会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据说,美苏争霸时期,两个大国在政治、军事上斗得不可开交。美国人登上月球后,发现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钢笔根本不能使用,于是“拼”了o数个日日夜夜,终于发明了一种能在失重状态下写的“神笔”。正当美国人洋洋得意时,只听见苏联人说了一句:“用铅笔就行了。”我估计,那位决定把巨资投在这种笔上的美国人,可能在一个人的时候要口吐鲜血。

是啊,明明一支铅笔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却偏要如此兴师动众,这和愚公一定要移山不是一样吗?困难是要解决的。方法是有多种的。方法有难有易,与其自找麻烦,不如努力寻找捷径,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问题解决得漂漂亮亮。人的思维不能局限于一处。人们只有开阔视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才有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篇7

问题的提出:

古阿拉伯民间流传着如下一则非常有趣的传说:一个老牧民有十一匹马,临终前对三个儿子说,我死后,你们按老大得一半,老二得,老三得的比例把马分掉。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马一事绞尽脑汁,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出一个恰当的方法。因为根据当时的教规,不准把马杀了,只能整头分,而老人的遗嘱又必须无条件服从。

后来三兄弟只好找娘舅帮忙了,他们的娘舅不愧是位聪明人,思索之后对他们说,这好办,把我家的一匹马添加进去一起分配,于是老大得6匹,老二得3匹,老三得2匹,还剩一匹物归原主,由我带回去好了。

马是分完了,人们在钦佩娘舅聪明之余有些疑惑:

娘舅的分配方案是否带有某种巧合呢?

另外老大分得6匹马,11匹马的一半又怎会是6呢?同样老二分得的3匹马,也不是11匹马的四分之一?老三分得的2匹马,也不是11匹马的六分之一啊?

更加奇怪的是三人分得的马匹数都比自己预期的要多啊!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帮助他们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同时青少年学生对事物也充满着兴趣和好奇心,这也是开创思维的有利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来激发求知欲望,吸引学生寻根究底;同时不断提出新问题, 并逐步深入到学科知识的内核中去,通过这样不断的智能的刺激与催发,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与灵感,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下面,我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与策略给出问题的一个答案。

学生的解答:

方法策略一:小学生的解答――分数与整数观点

根据遗嘱,三兄弟分马时所获马匹数之比为,化成整数比即为6:3:2,而6+3+2=11。

所以老大分得6匹,老二分得3匹,老三分得2匹。

方法策略二:初中生的解答――代数与方程观点

思路1:设老大、老二、老三所得分别为x、y、z匹,则依题意: 解得x=6, y=3 , z=2

所以老大、老二、老三所获马匹数分别为6、3、2。

思路2:设老大所得为x匹,则老二、老三所得分别为,则依题意: 解得x=6

所以老大、老二、老三所获马匹数分别为6、3、2。

显然思路1与思路2并没有本质区别。

方法策略三:高中生的解答――极限观点

从极限的角度来看,分马的过程是这样的:

按照遗嘱:

就是说老大分得匹,老二分得匹,老三分得匹,通过第一次分配,这11匹马并没有一下子分完,还得进行再分配,此时剩下的马匹为匹。

第二次分配时,老大分得匹,老二分得匹,老三分得匹,此时剩下的马匹为匹,剩下的马匹还得进行第三次分配,如此等等,这个过程可以一直延续到无穷,只是每次所剩越来越少罢了。

一般地第n次分配后,还剩匹马。这样每人在每次分配后所得马匹数构成三个不同的无穷递缩等比数列。

根据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可得:

这一结果与娘舅分配的结果是一致的,看来娘舅的确是个聪明人。

我们的质疑:

马是分完了,但问题还没有解决,娘舅的分配方案是不是有点巧合?假如有23匹马呢?按照娘舅的分法,他带一匹马来,老大分得12匹,老二分得6匹,老三分得4匹,三兄弟共分得22匹马,还剩一匹马怎样处理?

利用上述等比数列求和方法结果又如何呢?

易求老大所得马匹数:

显然,这是不能把马分完的。同样利用上述策略一、策略二也不能把马分好!这就是说,本题是无解的。

看来,问题不是出在分法上,也就是说,不在于娘舅是否带马来,或先带几匹马来最后又牵几匹马回去。而在于分配数值上,按遗嘱三兄弟所获马匹数之比为6:3:2,而6+3+2=11,这个和值能够被11整除,那么结果必然皆大欢喜,又何须再带一匹马来,之后又牵一匹马回去?如果遗嘱中分马数值之整数比的和不能被11整除,那么娘舅再聪明,结果也只能是一阵空忙。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感悟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这些都折射出每位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和思维能力。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就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识别他们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促进学生主动感悟调整自己的理解,使各自的想法,思路明晰化和外显化。在这一环节中不仅仅是要提出问题,还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论。

相应的结论:

设n为老牧民的马匹数, 分别为三兄弟每人所分得的分数,则上述问题即为求不定方程:

的正整数解的问题。

一般地,对于正整数,若,且的最小公倍数为,即(互质且为正整数),又,则不定方程 存在正整数解。

显然此时整数解即为。

篇8

在你看报纸的时候,拿一支红蓝铅笔,把每天最有兴趣的新闻,或是所见的好文章勾起来。要是能剪下来就更好。每天只要两条,两个星期之后,你便记得不少有趣的新闻了。在你看杂志或书籍的时候,每天只要能够记住其中一两句你认为很有意义的话,用红蓝铅笔,在那句话旁边画上线,若能抄在你的日记本上或是笔记本上那就更好。开始时不要贪多,否则不几天,你就会放弃了。如果你每天不停地记一两句下去,两三个月后,你就会发觉你的思想比以前丰富得多了。谈话的时候,很容易地就想起它们,或者用自己的话把它们加以发挥。这些有意义的话,随时随地都会跳出来,帮助你或排除你的困难。在听演讲时,在听别人谈话时,随时都可以遇见表现人类智慧的警句或是谚语。把这些记在心中,抄在纸上,久而久之,你谈话的题材和资料就越来越丰富了,你的口才就越来越纯熟了,甚至可以出口成章,随便说什么都可以有条有理。

为提高我们的口才能力,在此举几个常常利用的话:①无论何时都不要拒绝工作中间的细小事情,因为伟大的事情是由细小的事情构成的。②爱一个人,最要紧的是爱他的将来。③个人一定要顾及团体,因为团体可以保护个人。④如果别人给你束缚手脚的爱和友情,就宁可两样都不要。⑤永恒的东西只有事业!生命是要在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⑥对于学习,永远没有太老的时候;对于改过,永远没有太迟的时候。⑦聪明人从傻瓜所学到的,比傻瓜从聪明人所学到的多。⑧你真爱她吗?那么为什么不为她的前途打算一下呢?⑨你如果爱她,为什么要她牺牲努力多年才得来的学业或是社会地位呢?10无论你的男朋友说他怎样爱你,都是假的。除非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你的前途着想。单是为你着想,还是不够的,一定要为你的前途着想才是真正的爱。11请你放心,我是很看重我自己的前途。

为了远大的前途,就不能过得太偷懒、太马虎、太随便,多少要强迫自己努力去做现在所希望做的事情。“他出去找一匹驴子,结果却发现一个王国。”这是说人常常有这种的奇遇,本来自己所要求的很小,结果却得到无限的收获。学习口才,你将来得到的却不只是口才,是比口才不知大多少倍的王国。这王国是什么呢?是你的伟大而丰富的生活!你整个的品质,和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大大地提高。

对于谈话的题材和资料,一方面要懂得去吸收,一方面懂得去应用。只要懂得去应用,即使是一句普通的话,也往往会得到惊人的效果。

篇9

  一、除却巫山不是云,感悟“数独”之魅力

   数学游戏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的智力娱乐游戏活动。”数学游戏的这一界定明确了它必须同时具备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数独”作为数学游戏的一种,具有以下优点。

    1.规则简单,形式多样

   作为一种益智类游戏,它不受年龄、地域、文化和国别语言限制,操作性强,交流方便。由于具有上述特点,“数独”也被称为“聪明人的游戏”。它像是一套大脑保健操,让人保持敏捷的思路,果敢的判断力和超强的记忆力,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2. 门槛低,范围广   

   作为一种益智类游戏,它不受年龄、地域、文化和国别语言限制,操作性强,交流方便。由于具有上述特点,“数独”也被称为“聪明人的游戏”。它像是一套大脑保健操,让人保持敏捷的思路,果敢的判断力和超强的记忆力,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二、尝试列举计数,培养推理能力

   在数独游戏中,探究某一单元格填数有几种填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素材,像“逐一列举”“分类计数”“综合讨论”等都是重要的数学方法。由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有限,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难度的调节,素材不宜过多也不宜太抽象。

【例1】在图1所给定的四宫数独中:

  (图1)

   1.第一行已填入1和2,那么单元格a有几种填法?

   2.如果第一行已按要求填满数字,那么第一列的单元格b有几种填法?

   3.如果第一行和第一列均已按要求填满数字,那么第二列第2行的单元格c有几种填法?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四宫数独中数字排列的构成情况,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我们特意设计了这样一组关于四宫数独填数的排列问题。

   教学时,可以先呈现图1(为了降低思考难度,数独中已填入两个数,提出问题:“第一行的单元格a有多少种填法?”学生不难发现此处有两种填法,可填3或4,因此这个单元格一共有两种填数方法;继而稍作提升:“如果这行只填了数字1,那么单元格a有多少种填法?”

   引导学生想到有3种方法;接着继续提问:“如果第一行已按要求填满了数字,那么第一列的单元格h有几种填法?”有了前面的思维训练经验,学生不仅会考虑“行”“列”的因素,还会结合“宫”的要求进行思考,很快就能发现这个单元格是第一宫唯一剩下的单元格,所以它的填法是唯一的。

   数独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推理的方式进行游戏和学习。其实,在思考某一个问题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且有序等要求,是需要经过严格训练的,而这个训练素材就要靠教师精心设计、改编和开发。

   三、鼓励“尝试探究”,培养探索能力

   很多时候游戏不仅仅是娱乐,因为无论是数字的推理还是大光明论的获得,都需要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探究而得,这正是培育学生探索意识、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极好过程与机会。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正是我们提出的教育主张“玩游戏、学数学、育素养”的具体体现。

   【例2】图2是一个四宫数独已知中间4个单元格(内四角的数分别是1、2、2、4,求外四角4个单元格(四个灰色格)中的数字积是多少。

                                           (图2)

   引导学生从某个特殊情景想起:在这个四宫数独中,先考虑内四角中已有的数字“4”,去掉其所在的行、列和所在宫的格子,要在其他3个宫中按要求填上另外的3个“4”。经过尝试不难发现至少有一个“4”一定会填在某一个外四角的位置上;因为内四角上有四个数字,这四个数依刚才的结论都必须在外四角上各出现一次。因此,可以得出“内四角4个单元格的数字会与外四角4个单元格的数字相同”的结论(注意区分内四角上有相同的数字。再看本题已给出内四角上的数,要求外四角上四个数的积,就可以直接得出乘积是16,而不需要具体去考虑各个位置的数是几。解这道题是通过先探索命题已具备的一些性质和特征,再利用这些特征去解决问题,从而求得答案的,这是数学中经常见到的解决问题模型之一。在游戏活动中,安排学生经历类似的探究过程,能让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思考和推理进行探究,从中学习数学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篇10

2008年10月22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我是发明家”栏目摄制组,在福建省福清市的美佛儿学校,要对已经晋级24强的发明人进行考评优选。摄制组请笔者(栏目特邀评委)设计一个题目,要求是有较大的场面便于观赏;有一定的难度让发明人尽情地展现其聪明智慧和创造性;有多种答案使节目具有趣味性;既能检验选手的思考能力,又能考核动手能力,整个活动要富有悬念和吸引力,使观众在收视时有参与感。

显然,设计这样的题目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又因为否定了原先的试验题目,第二天就要开赛,题目还是一纸空白,要一个晚上设计出这样的题目,时间紧,难度大是可想而知的。

21日晚上10时,总策划邀笔者和2位工作人员一起讨论,以便突击完成考题设计。受大家提到的“火烧鸡蛋”的启发,作者突发灵感,产生了一个怪想法――“鸡蛋碰石头”――看谁能用鸡蛋把一块竖着的砖头碰倒;晚上11:00,我把如下的“题面”用手机发给了栏目刘剑松总策划。

1 题目鸡蛋碰石头(砖头)。

2 设计与完成目标请用所提供的材料,设计某种结构和方法,用一个鸡蛋“碰倒”1块竖立的砖头。

3 场地安排在一块1平方米的平整的木板上,有3个鸡蛋、2块砖头等共20种物料。

4 规则和要求:

①不准将鸡蛋和砖头包起来,

②每次一个鸡蛋,成功的那一次不准将鸡蛋碰烂,最多3个鸡蛋,

③选手自己摆放2块砖头在木板上的位置。

④评判内容设计是否充满聪明和智慧,完成作业的时间长短,用鸡蛋的数量,砖头是否被碰倒(大面朝下)。

⑤发放题目以后不准提问。

几分钟后,刘总策划发来了短信

“收到!感谢王老师!您太厉害了,一定会很精彩!”

可见,栏目总策划对我设计的方案十分满意。我们如释重负。

物料清单

我马上在手机上打好了第二天做实验所需的“物料清单”。夜12:00,我又将清单发了过去

1米见方的五合板或三合板三块作为工作平台,平整的砖头2块,小榔头1只,剪刀1把,大美工刀1把,0.5m长的直尺1把,配套螺丝刀1把,中号钢丝钳1只,鸡蛋3个,0.5mm粗的线绳1m,3mm的铁钉10个,胶带1卷,2mm厚的A4大小的硬纸板1块,0.5m长、2~3mm直径的小圆棍3根,铅笔2只,A4白纸10张,中号(3cm长0.3cm粗)螺丝钉10个,3cm长的小木螺丝钉10个,4厘米见方0.5cm厚的小方木块4个,50cm长、宽厚1cm的小方木条3根。

开题与思考

拍摄现场设在学校礼堂中央。“品”字型摆开的三块1米见方的三合板上,各摆着2块砖头、3个鸡蛋等物料,每组3人,同时上场,要求45分钟内完成“鸡蛋碰石头”的作业。

七八台摄像机对着现场,专家评委和几十名大众评委近距离地密切观察着选手的每一个动作。发题前,大家可看到3位发明人都站在自己的木板前,面对这20多种乱七八糟、互不相干的物料,一个个紧锁眉头困惑莫解。当看到了“鸡蛋碰石头”这个题目后,又一个个瞪大了眼睛茫然无措,觉得“头大”!这场面的确是很有意思。

发明人,而且是半年来从近1000来位民间发明人中“过五关”闯过来的“24强”,毕竟比较聪明并勇于创造。大约困惑了5分钟,便开始蹲下来摆弄小圆棍、砖头、绳子……比划来比划去,他们似乎在反复问自己在什么情况下,鸡蛋才有可能把竖着的砖头碰倒,并且鸡蛋不会烂呢?

第一个突破口

12位发明人分为4个小组,各自独立地做自己的实验。各组3人的工作面距离拉开,以防互相参考。虽然1 2位发明人中,没有任何两个人的思路和方法相同,但是,大多数选手都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在15分钟之内找到了第一个“突破口”。

首先,题目中说有一块砖头是竖着的,但并没有说要竖在什么地方。其次,对于砖头竖得稳与不稳,没有任何限制。这就为发明人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事后采访发明人得知,他们差不多都是循着这样的一条思路――“鸡蛋碰砖头”而不烂,这砖头一定要非常容易地被碰倒才行。要想很容易被碰倒,这砖头一定要摆放得非常地“悬”!

于是,只见他们有用小木块把砖头垫“悬”的,有将砖头放在圆棍上使之很“悬”的,有将一块压在另一块边上很“悬”的……办法不同,却都使砖头摆放得“悬之又悬”,只需轻轻一碰便会倒下。

尽管砖头很硬,当它的状态和形势发生变化时,也可能不堪一击。

当然,也有选手过了20分钟,还找不到“把砖头摆悬”这个关键点。

找到第二个突破口

坚硬的砖头,由于出了“状况”,竖得很“悬”,便丧失了优势,很容易被鸡蛋轻轻一碰就倒下去。

但是,碰哪里?怎么碰?如何保证碰了以后鸡蛋完好无损,便成了下一个有待突破的难关。

在这个点上,12名选手设计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用两根细圆管在砖头中部架了一个“轨道”让鸡蛋滚下去碰,结果砖头倒了,鸡蛋也烂了,有的让鸡蛋沿着接近地面的“导轨”,冲击砖头的下沿,结果砖头没倒,鸡蛋先烂掉了,有一位在“悬乎”的砖头上方架了一个三角架,架子上吊下一个圆筒,再吊一个鸡蛋,拉开鸡蛋冲击圆筒,圆筒确实碰倒了砖头(这个方法离标准答案仅仅一步之遥)。

其中,有一位学机械的发明人,更是大费周章。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他用那些个材料,做了一个“机械放大器”,让滚下的鸡蛋轻轻碰着一个销钉,销钉释放出一个“悬挂的重物”,然后由重物将并不“悬”的砖头碰倒(所有的办法中,这个办法的原理是最“科学”的,但是太复杂了)。

另有一位最先“举手”报告即将“完成任务”的发明人,使用了最为省事的方法他手里拿着鸡蛋,用鸡蛋直接推倒砖头,这当然不算成功。

还有一位发明人用胶布把鸡蛋吊起来,用手捏着线,在“悬乎平”竖着的砖头的内侧面上“蹭”了几下,砖头便倒下了(因为“蹭”不是“碰”,理应不算成功)。

评判结果

节目非常好看,令观众心情紧张。“鸡蛋碰砖头”的方法,12个人各不相同,所以,很有看头。其中,

真正符合题意和未能完成的各有1/4,而砖头虽然倒下,不严格符合题意的约有1/2。评判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 间接碰撞勉强算数。题目是“用鸡蛋碰倒砖头”,并没有刻意强调是用鸡蛋直接碰在砖头上呢?还是碰着别的物体后,间接地倒下呢?题目没有强调鸡蛋与砖头必须“肌肤相亲”,所以,间接碰倒也勉强判为“完成”。

2 题目要求的是“碰”。恐怕中国人对“碰”字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差异,“碰”和推、挤、蹭,是有明显区别的。“碰”必须有一定的速度和“行程”。也就是说,鸡蛋必须离开被碰物一定的距离,鸡蛋必须处于自由状态并以一定的速度“碰”向砖头,使砖头倒下。

3砖头倒下的定义是大面朝下,倒下后不能压在别的物料上,砖头倒下后鸡蛋不能有任何破损。

4 物料总数有20种之多,这就给选手们提供了相当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完成作业的路径并不唯一。实际上正是这样,有的用了5―6种,有的用了15种以上。

最好的发明最简单

面前摆着20种物料,物料多的确是误导了一些发明人,以为都得用上,使不少发明人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

其实,在笔者设计这个比赛的时候,是预想了2个标准答案的。

第一方案将一个砖头立着放在另一块砖头的边缘上,尽可能地少压一点,摆得非常地“悬”(风一吹就会倒!),然后,将鸡蛋用细绳栓起来,线头留开10厘米左右的长度,用两条圆棍斜方向架着或用手拿着两根棍,让带绳的鸡蛋从圆棍形成的“导轨”上斜冲下去,将砖头碰倒。只要绳子的长度让鸡蛋刚刚好能触到砖头,就能保证既能碰倒,鸡蛋又不会破,受绳子长度的限制,当然也不会掉下去。

第二方案砖头竖立放置的情况与第一方案相同。在其背面,用圆棍支起一个“下框”形的架子,架子中间系上细线,细线一头绕在鸡蛋上并用胶布固定。只要距离适当,让鸡蛋成为一个“单摆”,摆幅只要能达到竖起的砖头的上端,轻轻一推,鸡蛋就会“碰”到砖头上,砖头倒下了,鸡蛋仍然用线系着,这就是典型的“鸡蛋碰石头”。

可惜全场的12位发明人,都没有使用两套标准答案的方法,只有两位仅仅相距半步之遥!虽然发明人一般都是些聪明人,但在某些场合他们也有些“笨”。这是因为他们前面没有路,他们只能探索,科技创新的路是许多人一步步走出来的。

真可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比赛现场,一个戏剧性的结果出现了 我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王老师,还要什么导轨呀,架子呀?太复杂了嘛!只要把鸡蛋栓在线的一端,一只手提着线,另一只手推动鸡蛋向砖头上轻轻一碰,不就结了吗?”

天啊!她太有才了!居然超出了作者的预想,居然高出了标准答案的水平。由此可见“最好的发明最简单”。

篇11

吃姜黄 姜黄是一种调料,内含姜黄素,有助减少痴呆症。

运动 据介绍,跆拳道、跳舞等运动,可以提高大脑协调能力。哪怕待在家里,你也可以拿着Wii遥控器,在屏幕前手舞足蹈锻炼大脑了。

读各类新闻 别把自己排除在新想法之外。不要只局限在CNN或BBC新闻,浏览其他媒体让你见识更广。

让手机休息一会儿 不断查看邮件会分散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如果可以的话,时不时关闭手机,你就可以专注于工作了。

多睡觉 睡觉可以让你更聪明。人在入睡后,大脑依然在继续处理各类记忆,当你醒来后,你会发现记忆力更好了。

观看新知视频 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头脑,观看前沿科技和艺术理念的演讲视频。你会发现自己突然变得更善于思考了。

文学节 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有文学节。省下饕餮钱,参加大牌作家读者见面会,从书中获取知识,打开眼界。

打造“记忆宫殿” 快速记忆的秘诀:把你想要记住的东西和一幅生动的画面相结合。

学一门外语 大脑里有块领域叫“前额皮质”,直接影响决策能力,学习外语可提高这块区域能力。

吃黑巧克力喝红酒 黑巧克力和红酒里的黄酮类化合物有助提高记忆,现在你有借口喝酒了。

编织 拿出针线织一件超棒的毛衣,送给所爱的人,会提高你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岂非一箭三雕?

别笑了皱眉吧 皱眉这简单的动作会让你的思维变得更具有批判性和分析性。

动作枪战游戏 动作、枪战类游戏可加快人的反应速度,改善协调能力。

阅读聪明人的微博 有一些人的微博会让你大开眼界,比如预测了次贷危机的经济学家、获得文学大奖的小说家等。

喝酸奶 益生菌对肠胃好,有助控制焦虑情绪,使大脑在情感和记忆处理上都表现出更强的能力。

“超级内存” 如果你想要记住什么事情,找一款记忆软件帮你理通数据,在你刚要忘记之前提醒你。

看莎士比亚戏剧 相比大部分当代文学,阅读古典戏剧文本会让你的大脑更为活跃,看一出古典戏剧同样如此。

优化大脑大师 《快思考和慢思考》一书中指出大脑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一种快速而自动,另一种则缓慢、耗力。优化思考方式,有效使用大脑。

水,水,水 脱水状态下,人的大脑运作缓慢,计划能力也会受损。医生总是说人要多喝水,这是没错的。

世界名校公开课 你没在耶鲁大学上学,不等于你没法听到耶鲁的课。风行全球的“世界名校公开课”可以让你足不出户就欣赏到常春藤名校课程。

去美术馆 这不仅让你看上去更聪明,观赏艺术的确可以让你减压,集中注意力。

玩乐器 捧起你的吉他,打起乐鼓,玩得不好没关系,关键是玩乐器可以提高你的智商,让大脑中控制记忆和协调能力的部分更为活跃。

手写文字 相比打字,手写需要大脑更专注参与。手写的东西,你更容易记住。

管理你的时间 用简单的厨房定时器给工作设定25分钟时限,定时休息几分钟,可以让你的心智更为敏捷。

开小差 让你的思维尽情地走神吧,研究表明,无意识的走神或者开小差,可以让你的大脑集中精力关注在更重要、更宏观的思维上。

喝咖啡 每天喝四杯咖啡的女性比每天喝一杯咖啡的女性更不容易抑郁,另有研究显示,咖啡可以提高短期记忆力。

今天克制,明天享受 研究发现,一些能够抵御眼前诱惑的儿童,多年后,比其他孩子成就更大。这些更成功的孩子更懂得将注意力放在其他一些事情上。

学有专长 如果你对一件感兴趣的事情特别在行,做事时你的大脑也会变得更有效率。专长并非天生,在喜爱之外,你还需要大量练习。

篇12

放缓节奏并记住:我们所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不会有什么明显结果,忙忙碌碌是思想惰性的表现形式――懒得思考、盲目行动。人们应该更加聪明而不是更加辛苦地工作,这才是现代个人的成长方式,然而却只有很少人能够做到。忙碌的人远远超过有所成就的,四处奔波经常到深夜,却没有时间与家人团聚,甚至连睡个好觉都成了奢望,业务邮件像机枪子弹一样从智能手机里射出,每天的个人日程像装满水的盆一样,外溢出来。这样的忙碌给了他们一种提升的重要性意识,但其实是一种幻觉,与推转轮子的仓鼠无异。

解决办法:慢下来,喘口气,好好想想要达到的目标,安排好轻重缓急,一次只做一件事。从现在开始,两小时之间稍事休息,坚持反复这样做。

2.把时间用在取得虚假成就上

宣传虚假成就正以惊人速度在网上疯传,很多都嵌在诸如脸谱、推特、领英知名网站所提供的服务中,以心理暗示的方式满足使用者的虚假成就感。对于脸谱,是朋友;对于推特,是粉丝;对于领英,是联系。是的,如果适度有目的地加以利用,每个都能服务于一个合理的目的,但大多数人变得如此入戏甚至痴迷,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使用这样产品的初衷。如果玩这个游戏仅仅是为了娱乐并有清醒的认识,无疑会有所收获。但如果一心要得到的就是更多的朋友、粉丝和联系,所得到的一切肯定就完全是虚假的。

解决办法:自问正在做的事情能够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活产生积极正面、看得见摸得着的影响吗?它是达到真正目标的先决条件吗?

3.学会了做某事却从来不做

悲哀的是,很少有人能在有生之年成就自己的梦想,一个简单的原因是:从不采取行动。学习知识绝不意味着你就在成长,只有当知识改变了生活的时候成长才会发生。但多数人生活在迷茫当中,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活着而是打发日子,因为他们没有采取必需的行动让事情发生――追求自己的梦想。是否有很高的智商或量子力学的博士学位并不重要,只要不行动起来,你就改变不了任何事情或取得真实世界里的任何进步。知道如何做和实际去做完全是两回事,没有行动,知识和智慧都毫无用处,就这么简单。

解决办法:成功取决于下定决心这个简单行动,把自己沉浸在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所以该下决心时不要犹豫,有了决心就要有所行动,我高度推荐“现在就做”的习惯。

4.用错误标准评价自己的进步

不能正确评价的东西就无法控制,正确评价才能有效预示未来。同样,如果跟踪的是错误对象,对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潜在机会就会视而不见。想象:经营某个生意,注重的却是需要多少支铅笔、多少个别针什么的,这有什么意义?毫无意义。我用创办网站作为真实世界的例子,很多想靠网站为生的人实际上把订户多少看作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订户多少并非评价网站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因为大多数订户与主持网站和其各种收入来源之间的关系水平很低,而创造收入是网主必须要考虑的。

解决办法:正确办法是弄清楚什么是首要目标,然后跟踪与达到这种目标直接相关的东西。要把时间用在寻找首要目标上、跟踪最重要事情然后马上开始行动。

5.总想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

很多人都是完美主义者,把标准定得过高,对完美的追求驱动自己走出那多余的一公里,永远不肯停下来。这样,只要没达到痴迷的程度,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取得成功。但若是痴迷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没能达到过高的标准就会感到灰心丧气,不愿接受新的挑战甚至把已经开始的事情半途而废。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举步维艰,即使起步也难以坚持到底。朋友老想涉猎平面设计的生意,但几年下来还是没有开张,为什么?因为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不相信,永远也不能相信自己擅长平面设计,能够把这个生意经营好。

解决办法:这个世界永远不奖励完美主义者而是奖励那些能把事情办成的人,只有历经多年实践和不完美才能做到完美。下决心,行动起来,这就是克服完美主义的最佳方法。

6.等待感觉100%准备好以后才采取行动

这一点和上面的完美主义有关联。据我的观察,妨碍聪明人行动起来抓住机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换句话说,认为自己还需要更多的知识、技能、经验。可悲的是,这样的想法扼杀了个人成长,真正机会出现时,没有任何人会感觉有100%的把握,因为机会往往是对情感和智力成长的挑战,迫使我们扩展自己走出安乐窝,万事开头难,这样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得心应手。

解决办法:机会只青睐有所准备的人,但不一定是有100%把握的人,如果寻找的是生活中的积极改变,那就要拥抱机会,即使从未感觉有100%的把握。

7.把自己淹没在太多的选择里

今天,信息以光速涌现,可以选择设计人生、事业的机会不可胜数。然而遗憾的是,无数机会也使我们感到无所适从、犹豫不决、迷茫无助。营销研究表明,消费者面对的选择越多,购买的越少,也就是说从3个比从300个商品当中选出最爱要容易得多,很难做出是否购买的时候,大多数人干脆选择放弃。同样,如果把自己淹没在太多的选择当中,潜意识就会决定放弃。

解决办法:你如果在销售系列产品,一定要使其尽量简单,如果做生活中的选择,就不要浪费时间评价所有可能选择的每个最后细节。选择自己认为可行的然后就要下决心。

8.不能保持生活的平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