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09:09: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R5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a)-0140-02
心脏压塞是心脏介入术后少见而又危急的并发症,介入术后发生急性心脏压塞的初始症状不典型,胸闷、胸痛等症状易与原发病症状相混淆,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与血管迷走反射症状类似,易被误诊[1]。本研究主要探讨心脏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术前护理抢救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实施心脏介入手术后发生急性心脏压塞的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1~78岁,平均(66.8±2.5)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0~78岁,平均(65.9±2.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如一般护理、饮食指导、心电监护等,观察组采用以下护理方法。
1.2.1 病情观察护理 护理人员应了解急性心脏压塞的临床表现,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虽然在心脏介入治疗后较少出现心脏压塞,但是其一旦发生,往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一般在术后几小时内发生,此时多数患者已返回病房,不能及时进行X线检查,发病后心脏功能较快出现失代偿甚至急性心力衰竭等症状[2]。护理上要争分夺秒地解除患者的原发疾病症状,尽量减少心脏压塞的持续时间以减轻对患者心脏功能的伤害,因此,作为心脏病病房护理人员,对于行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应实施24 h床旁心电监护,在患者返回病房后的6 h内做到每30分钟监测并记录1次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给予常规吸氧、适当镇静等处理,针对突发性的血压下降、脉压变小以及出现颈静脉怒张者应注意通过听诊器听诊患者的心音变化,一旦出现心音低钝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针对突发胸痛并存在极度烦躁不安、血压波动明显、尤其是脉压变小显著的患者在护理上要提高重视。
1.2.2 药物治疗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患者需全身肝素化[3],一旦出现心脏压塞,应该立即停止使用抗凝药物,同时根据患者ACT结果和使用肝素的总量计算其拮抗药鱼精蛋白的量,以尽量减少出血量及减缓病情进展,同时,对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可以适当通过输注血小板进行对抗,并做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及积极抢救的准备。
1.2.3 心理护理 心脏压塞患者由于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在进行护理抢救时应忙而不乱,井井有条[4]。护理上通过关心体贴的语言和肢体沟通,并做好患者家属的安抚工作,尽量减少医患纠纷,并提高医学干预的顺利性。一旦出现心脏压塞,应告知患者,此病虽然来势凶猛,但只要发现及时,进行心包穿刺引流后其治疗效果还是较为理想的,并告知患者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激动焦虑情绪,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信心。
1.3 临床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压塞及时发现率与救治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及医患纠纷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脏压塞及时发现率与救治成功率的比较
观察组心脏压塞及时发现率与救治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医患纠纷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P
3 讨论
急性心脏压塞是指心包内液体增加速度快或心包积液量大引起心包腔内压快速增加,导致心脏舒张充盈受限及两侧心室每搏输出量降低的临床综合征[5-6]。虽然此病不是心脏介入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但是其发病急、危险性高,如果不及时发现,患者预后极差,但是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此病,并积极进行处理,其预后较好[7-8]。对于此并发症的防治,护理人员应该把好第一关。本研究主要探讨对于心脏介入治疗后出现急性心脏压塞的护理救治方法,首先,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急性心脏压塞后的临床表现,以免延误诊断或错误诊断;另外,加强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重要性的认识,学会通过心电监护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时发现病情,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本研究提示,有效的护理干预后能更准确地发现急性心脏压塞,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医学干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洪蕾,张传莲.PCI术后急性心包填塞早期识别抢救与护理[J].哈尔滨医药,2012,32(4):272-273.
[2] 杨柳.1例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病人并发心包填塞的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14):1342-1343.
[3] 纪宏斌,韩玉萍.心肌梗死溶栓或介入治疗后慢性心包填塞引流术的护理体会[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1):1444,1447.
[4] 潘立群,王蓉.5例心脏介入术后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的急救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2(3):68.
[5] 张玉玲.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致急性心包填塞2例的抢救与护理[J].实用全科医学,2006,4(2):245-246.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又常称为心功能不全[1]。一旦患有心力衰竭,将对患者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该病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绊脚石"。对风湿性心脏病引发心力衰竭的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与心肌受损和心室负荷过重有关。近年来,我院通过接诊大量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在该病诊治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68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为47~86岁,平均年龄为(63.28±0.45)岁,病程为4~18年,平均病程为(14.11±2.3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诊断标准的心功能分级Ⅱ-Ⅳ 级,将这68例患者平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等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1.2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制定的NYHA分级标准,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及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胆囊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此外,还口服厄贝沙坦片0.15g,初始应用1次d。治疗组患者常规基础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并采取厄贝沙坦片与比索洛尔联合给药方案,厄贝沙坦片的用法与对照组相同,初始口服比索洛尔1.25mg,1次d,连续服用10d后,如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则将日剂量增至2.5mg。
治疗1年后,对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相关检查结果,如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短轴缩短率(FS)及心功能分级(NYHA)等,与治疗前进行比较。
1.4疗效评定方法 根据心功能分级检查结果,如改善Ⅱ级则视为显效,如仅改善Ⅰ级则为有效,如未改善或病情继续恶化则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加以分析处理,并采取t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对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2.35%。经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分级为2.25±0.3,对照组为2.63±0.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动图指标状况如表1所示。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心功能改善状况及心动图指标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2.2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治疗组仅有2例患者出现心率过缓,但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后,患者症状便随即消失,且未出现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异常现象,总体安全性较好。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发现,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便是瓣膜关闭不全,而因风湿性心脏病发生瓣膜关闭不全又十分常见,尤其在我国,风湿性瓣膜病变患者比例非常高,因此心力衰竭与风湿性心脏病联系紧密。对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进行观察发现,代偿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后,促使甲状腺激素作用于β1受体,并出现相应的心肌病表现,进而导致心衰出现恶化,甚者会引发猝死。通过对上述机制进行分析后,发现可通过使β受体被阻断,以防止心肌重塑,实现控制心肌病进展地目的。
临床治疗发现,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发生协同作用,疗效显著[2]。厄贝沙坦片作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通过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缓激肽降解的双重抑制,实现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比索洛尔是β-和α1-受体阻滞剂,可阻断α1,β1和β1受体,因此在阻滞β受体的同时,还具有扩张血管作用,所以对心力衰竭患者有效。本研究发现,厄贝沙坦片与比索洛尔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在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方面安全有效。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并发症 分析 预防性护理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2002~2007年实施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64例,其中男98例,女66例,年龄36~85岁。患者均有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其中病窦综合征53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2 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7例,心房纤颤伴房室传导阻滞16例,窦性停搏16例。其中50例伴有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作史。
起搏器类型:VVI起搏器 55例,AAI起搏器2例,VVIR 6例,DDD型起搏器75例,DDDR型起搏器26例。
结果
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36例,包括囊袋感染2例,囊袋出血2例,电极移位1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肺部感染7例,便秘8例,排尿困难13例,睡眠障碍15例。
讨论
(1)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电极脱位:多发生在术后48小时内,与过早下床、上肢活动等有关,应让患者左侧或仰卧位休息。并嘱患者术后1 个月内上肢不要过度外展或上举,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引起电极脱位。此外,放便器和更换床单时均应注意患者,动作轻柔,以防发生电极脱位。术后加强对心律及心率的观察。
局部切口感染:多发生在术后2~4天。应采取的措施是:① 术前认真备皮,严格消毒; ②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③术后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注意观察切口及时换药; ④术后3 天内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常规使用抗生素7 天。一旦发现体温升高、切口红肿、发热、疼痛,应及时处理,定时换药,密切观察。本组出现2例感染,1例表现为术后2天切口红肿,经加强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红肿消失;另1例患者患有糖尿病,起搏器植入1个月后,切口皮肤出现感染,起搏器外露,经取出起搏器消毒后重新做囊袋重植于胸大肌下,无再次感染。
囊袋出血:护理措施: ①配合医生完善各项辅助检查,特别是术前出、凝血时的检查。②提醒医生术前停用抗凝剂。③术后皮囊部位予0. 5kg 砂袋压迫4~6 小时,用砂袋压迫时要注意确保砂袋准确置于切口下方囊袋上,而不是在皮肤切口缝合处,以便于囊袋内有积血时及时从切口处渗出。注意压力应均匀,放置要稳固,防止滑脱。④适当延长砂袋压迫时间。⑤严格交接班。本组患者有2 例轻度皮下瘀血瘀斑,均未作特殊处理。
肺部感染:不宜长期卧床,我们给予绝对平卧或稍向左侧卧位48 小时,第3天可以取半坐卧位,避免了长时间卧床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
便秘:护理上多让患者进食蔬菜、水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餐前提供热饮料,促进肠蠕动,刺激粪便反射;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必要时遵医嘱予口服缓泻剂。术前有计划地训练其在床上使用便器是必要的。
皮肤压伤:由于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要求绝对卧床休息24~72小时 ,加之患者对起搏器电极移位的担心,老年人皮肤血运差等原因,患者背部、臀部易出现皮肤压伤。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定期翻身、按摩。
排尿困难:本组13 例患者发生术后排尿困难,8 例经诱导排尿后解除尿潴留,5 例患者经诱导排尿无效,插尿管解除尿潴留。
睡眠质量下降:护理干预措施: ①术前介绍CCU 环境,让患者参观。②保持病区安静整洁,减少陪护,减少噪声。③干预患者日间的休息,让患者日间保持觉醒状态。④术后送患者入住CCU 后,告知患者手术非常成功,减轻患者担忧,必要时予松弛训练。⑤医护人员不在患者面前谈及手术费用,每日清单发放到家属手中,以避免患者对高额费用的心理负担,让患者安心养病。⑥对非手术肢体予被动或主动运动,增加患者舒适感及分散患者注意力。⑦术后宣教时,强调患者也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解除患者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养病。
起搏器综合征:见于心室起搏的患者,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心排出量减少,脉搏减弱,患者可出现心悸、乏力、胸闷、胸痛。本组1例术后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经密切观察病情,通过调整起搏器工作状态、药物对症治疗,症状消失。
埋植起搏器患者还可以发生其他症状,如早期感知起搏失灵、后期起搏失灵、起搏介导的快速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血栓形成和栓塞等。护士在观察患者病情时,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出院前康复指导:告之患者安植了起搏器不等于终止了治疗,应按要求定期随诊。随诊时间半年内每3个月1次,以后1年1次,期间如有自觉头晕或晕厥、自测脉搏低或其他不适应随时就诊。随诊时行起搏器程控测试,调整参数以获得最长的起搏器寿命和最佳的起搏效果。对预计或程控检测起搏器电池寿命快要耗竭时,应加强随访(3个月1次)。指导患者随身携带起搏器卡片,避免接触高压电、内燃机、微波炉等强磁性物体。不宜接触带电物体,不做各种电疗,以免电磁场的影响使起搏器失灵。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原有其他心脏疾病患者,须强调其病情仍需通过药物来治疗和控制,避免病人误会安装起搏器就能解决所有心脏病“问题”,而停止原心脏疾病的治疗用药。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ngiotensin co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on P dispersion(Pd), maximal time of P waves(Pmax) and recurrence rate of atrial fibrillation(AF).Method:59 patients, who had organic heart diseases combined with AF,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at random: the experiment group included 30 patients; the contrast group included 29 patients. patients from experiment group toke catopril, and observed the influence of catopril on Pd,Pmax and recurrence of AF. Result: After 3 months The Pd and Pmax decreased,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of AF obvious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ast group too. Conclusion: ACEI can dicrease Pd and Pmax, and at the same time can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AF.
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 Angiotensin co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Electrocardiogram; P dispersion
随着心房颤动(AF)成为心脏电生理领域的一个热点,近期对其发生的预测指标亦进行了较多探讨。有报道AF患者的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较窦性心律增大[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能够减轻心房电重构,减少复律后AF的发生,但ACEI对Pd和Pmax是否有影响呢?尚缺乏研究,本文主要做一点这方面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来自我院住院和/或门诊病人59例,男35例,女24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62.3±19.7岁),均为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AF患者,其中高血压心脏病19例,冠心病心绞痛17例,心肌梗死1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30人,除给予常规药物外加服卡托普利,每次25mg,一日两次;对照组:为29例病人,仅给予相应的常规治疗药物。两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组别
实验组(例)
对照组(例)
高血压心脏病
10
9
心绞痛
8
9
心肌梗死
7
6
心脏瓣膜病
5
5
1.2 方法
记录12导联常规心电图(ECG),走纸速度50mm/s,增益为20mm/mV,每个导联记录不少于5个窦性P波。采用手工目测法测量各导联P波的时间值,测量导联在6个以上,均包括II及V1导联,每个导联测量3个基线稳定的窦性P波,取其时限的平均值,所测的P波最大时限为Pmax,最小时限为Pmin,Pd=Pmax-Pmin。P波测量的起点为其与等电位线交界处的外侧,其终点为P波与P-R段交界处的内侧。
上述入选的研究对象服用卡托普利前、三个月后分别描记ECG进行Pd测定;对三个月内实验组和对照组发生的AF次数进行记录。
1.3 统计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记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三个月前、后Pmax及Pd的变化
三个月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Pmax及Pd的变化的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Pmax及Pd的变化
组别
Pmax(ms)
Pd(ma)
三个月前
三个月后
三个月前
三个月后
实验组
96.67±15.71
87.89±9.31
45.21±10.13
37.34±6.25
对照组
94.41±13.79
93.78±14.16
43.75±9.37
42.93±9.41
注:实验组三个月前、后Pmax及Pd比较,p<0.05
2.1 三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AF发生率比较
三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AF发生率比较见表3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AF发生率
组别
AF的发生次数
每例平均发生AF的概率
实验组
35
1.67
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