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09:09: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R5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a)-0140-02
心脏压塞是心脏介入术后少见而又危急的并发症,介入术后发生急性心脏压塞的初始症状不典型,胸闷、胸痛等症状易与原发病症状相混淆,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与血管迷走反射症状类似,易被误诊[1]。本研究主要探讨心脏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术前护理抢救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实施心脏介入手术后发生急性心脏压塞的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1~78岁,平均(66.8±2.5)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0~78岁,平均(65.9±2.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如一般护理、饮食指导、心电监护等,观察组采用以下护理方法。
1.2.1 病情观察护理 护理人员应了解急性心脏压塞的临床表现,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虽然在心脏介入治疗后较少出现心脏压塞,但是其一旦发生,往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一般在术后几小时内发生,此时多数患者已返回病房,不能及时进行X线检查,发病后心脏功能较快出现失代偿甚至急性心力衰竭等症状[2]。护理上要争分夺秒地解除患者的原发疾病症状,尽量减少心脏压塞的持续时间以减轻对患者心脏功能的伤害,因此,作为心脏病病房护理人员,对于行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应实施24 h床旁心电监护,在患者返回病房后的6 h内做到每30分钟监测并记录1次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给予常规吸氧、适当镇静等处理,针对突发性的血压下降、脉压变小以及出现颈静脉怒张者应注意通过听诊器听诊患者的心音变化,一旦出现心音低钝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针对突发胸痛并存在极度烦躁不安、血压波动明显、尤其是脉压变小显著的患者在护理上要提高重视。
1.2.2 药物治疗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患者需全身肝素化[3],一旦出现心脏压塞,应该立即停止使用抗凝药物,同时根据患者ACT结果和使用肝素的总量计算其拮抗药鱼精蛋白的量,以尽量减少出血量及减缓病情进展,同时,对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可以适当通过输注血小板进行对抗,并做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及积极抢救的准备。
1.2.3 心理护理 心脏压塞患者由于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在进行护理抢救时应忙而不乱,井井有条[4]。护理上通过关心体贴的语言和肢体沟通,并做好患者家属的安抚工作,尽量减少医患纠纷,并提高医学干预的顺利性。一旦出现心脏压塞,应告知患者,此病虽然来势凶猛,但只要发现及时,进行心包穿刺引流后其治疗效果还是较为理想的,并告知患者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激动焦虑情绪,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信心。
1.3 临床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压塞及时发现率与救治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及医患纠纷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脏压塞及时发现率与救治成功率的比较
观察组心脏压塞及时发现率与救治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医患纠纷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P
3 讨论
急性心脏压塞是指心包内液体增加速度快或心包积液量大引起心包腔内压快速增加,导致心脏舒张充盈受限及两侧心室每搏输出量降低的临床综合征[5-6]。虽然此病不是心脏介入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但是其发病急、危险性高,如果不及时发现,患者预后极差,但是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此病,并积极进行处理,其预后较好[7-8]。对于此并发症的防治,护理人员应该把好第一关。本研究主要探讨对于心脏介入治疗后出现急性心脏压塞的护理救治方法,首先,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急性心脏压塞后的临床表现,以免延误诊断或错误诊断;另外,加强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重要性的认识,学会通过心电监护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时发现病情,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本研究提示,有效的护理干预后能更准确地发现急性心脏压塞,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医学干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洪蕾,张传莲.PCI术后急性心包填塞早期识别抢救与护理[J].哈尔滨医药,2012,32(4):272-273.
[2] 杨柳.1例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病人并发心包填塞的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14):1342-1343.
[3] 纪宏斌,韩玉萍.心肌梗死溶栓或介入治疗后慢性心包填塞引流术的护理体会[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1):1444,1447.
[4] 潘立群,王蓉.5例心脏介入术后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的急救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2(3):68.
[5] 张玉玲.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致急性心包填塞2例的抢救与护理[J].实用全科医学,2006,4(2):245-246.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又常称为心功能不全[1]。一旦患有心力衰竭,将对患者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该病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绊脚石"。对风湿性心脏病引发心力衰竭的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与心肌受损和心室负荷过重有关。近年来,我院通过接诊大量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在该病诊治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68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为47~86岁,平均年龄为(63.28±0.45)岁,病程为4~18年,平均病程为(14.11±2.3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诊断标准的心功能分级Ⅱ-Ⅳ 级,将这68例患者平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等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1.2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制定的NYHA分级标准,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及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胆囊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此外,还口服厄贝沙坦片0.15g,初始应用1次d。治疗组患者常规基础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并采取厄贝沙坦片与比索洛尔联合给药方案,厄贝沙坦片的用法与对照组相同,初始口服比索洛尔1.25mg,1次d,连续服用10d后,如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则将日剂量增至2.5mg。
治疗1年后,对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相关检查结果,如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短轴缩短率(FS)及心功能分级(NYHA)等,与治疗前进行比较。
1.4疗效评定方法 根据心功能分级检查结果,如改善Ⅱ级则视为显效,如仅改善Ⅰ级则为有效,如未改善或病情继续恶化则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加以分析处理,并采取t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对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2.35%。经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分级为2.25±0.3,对照组为2.63±0.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动图指标状况如表1所示。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心功能改善状况及心动图指标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2.2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治疗组仅有2例患者出现心率过缓,但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后,患者症状便随即消失,且未出现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异常现象,总体安全性较好。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发现,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便是瓣膜关闭不全,而因风湿性心脏病发生瓣膜关闭不全又十分常见,尤其在我国,风湿性瓣膜病变患者比例非常高,因此心力衰竭与风湿性心脏病联系紧密。对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进行观察发现,代偿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后,促使甲状腺激素作用于β1受体,并出现相应的心肌病表现,进而导致心衰出现恶化,甚者会引发猝死。通过对上述机制进行分析后,发现可通过使β受体被阻断,以防止心肌重塑,实现控制心肌病进展地目的。
临床治疗发现,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发生协同作用,疗效显著[2]。厄贝沙坦片作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通过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缓激肽降解的双重抑制,实现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比索洛尔是β-和α1-受体阻滞剂,可阻断α1,β1和β1受体,因此在阻滞β受体的同时,还具有扩张血管作用,所以对心力衰竭患者有效。本研究发现,厄贝沙坦片与比索洛尔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在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方面安全有效。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并发症 分析 预防性护理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2002~2007年实施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64例,其中男98例,女66例,年龄36~85岁。患者均有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其中病窦综合征53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2 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7例,心房纤颤伴房室传导阻滞16例,窦性停搏16例。其中50例伴有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作史。
起搏器类型:VVI起搏器 55例,AAI起搏器2例,VVIR 6例,DDD型起搏器75例,DDDR型起搏器26例。
结果
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36例,包括囊袋感染2例,囊袋出血2例,电极移位1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肺部感染7例,便秘8例,排尿困难13例,睡眠障碍15例。
讨论
(1)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电极脱位:多发生在术后48小时内,与过早下床、上肢活动等有关,应让患者左侧或仰卧位休息。并嘱患者术后1 个月内上肢不要过度外展或上举,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引起电极脱位。此外,放便器和更换床单时均应注意患者,动作轻柔,以防发生电极脱位。术后加强对心律及心率的观察。
局部切口感染:多发生在术后2~4天。应采取的措施是:① 术前认真备皮,严格消毒; ②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③术后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注意观察切口及时换药; ④术后3 天内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常规使用抗生素7 天。一旦发现体温升高、切口红肿、发热、疼痛,应及时处理,定时换药,密切观察。本组出现2例感染,1例表现为术后2天切口红肿,经加强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红肿消失;另1例患者患有糖尿病,起搏器植入1个月后,切口皮肤出现感染,起搏器外露,经取出起搏器消毒后重新做囊袋重植于胸大肌下,无再次感染。
囊袋出血:护理措施: ①配合医生完善各项辅助检查,特别是术前出、凝血时的检查。②提醒医生术前停用抗凝剂。③术后皮囊部位予0. 5kg 砂袋压迫4~6 小时,用砂袋压迫时要注意确保砂袋准确置于切口下方囊袋上,而不是在皮肤切口缝合处,以便于囊袋内有积血时及时从切口处渗出。注意压力应均匀,放置要稳固,防止滑脱。④适当延长砂袋压迫时间。⑤严格交接班。本组患者有2 例轻度皮下瘀血瘀斑,均未作特殊处理。
肺部感染:不宜长期卧床,我们给予绝对平卧或稍向左侧卧位48 小时,第3天可以取半坐卧位,避免了长时间卧床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
便秘:护理上多让患者进食蔬菜、水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餐前提供热饮料,促进肠蠕动,刺激粪便反射;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必要时遵医嘱予口服缓泻剂。术前有计划地训练其在床上使用便器是必要的。
皮肤压伤:由于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要求绝对卧床休息24~72小时 ,加之患者对起搏器电极移位的担心,老年人皮肤血运差等原因,患者背部、臀部易出现皮肤压伤。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定期翻身、按摩。
排尿困难:本组13 例患者发生术后排尿困难,8 例经诱导排尿后解除尿潴留,5 例患者经诱导排尿无效,插尿管解除尿潴留。
睡眠质量下降:护理干预措施: ①术前介绍CCU 环境,让患者参观。②保持病区安静整洁,减少陪护,减少噪声。③干预患者日间的休息,让患者日间保持觉醒状态。④术后送患者入住CCU 后,告知患者手术非常成功,减轻患者担忧,必要时予松弛训练。⑤医护人员不在患者面前谈及手术费用,每日清单发放到家属手中,以避免患者对高额费用的心理负担,让患者安心养病。⑥对非手术肢体予被动或主动运动,增加患者舒适感及分散患者注意力。⑦术后宣教时,强调患者也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解除患者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养病。
起搏器综合征:见于心室起搏的患者,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心排出量减少,脉搏减弱,患者可出现心悸、乏力、胸闷、胸痛。本组1例术后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经密切观察病情,通过调整起搏器工作状态、药物对症治疗,症状消失。
埋植起搏器患者还可以发生其他症状,如早期感知起搏失灵、后期起搏失灵、起搏介导的快速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血栓形成和栓塞等。护士在观察患者病情时,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出院前康复指导:告之患者安植了起搏器不等于终止了治疗,应按要求定期随诊。随诊时间半年内每3个月1次,以后1年1次,期间如有自觉头晕或晕厥、自测脉搏低或其他不适应随时就诊。随诊时行起搏器程控测试,调整参数以获得最长的起搏器寿命和最佳的起搏效果。对预计或程控检测起搏器电池寿命快要耗竭时,应加强随访(3个月1次)。指导患者随身携带起搏器卡片,避免接触高压电、内燃机、微波炉等强磁性物体。不宜接触带电物体,不做各种电疗,以免电磁场的影响使起搏器失灵。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原有其他心脏疾病患者,须强调其病情仍需通过药物来治疗和控制,避免病人误会安装起搏器就能解决所有心脏病“问题”,而停止原心脏疾病的治疗用药。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ngiotensin co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on P dispersion(Pd), maximal time of P waves(Pmax) and recurrence rate of atrial fibrillation(AF).Method:59 patients, who had organic heart diseases combined with AF,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at random: the experiment group included 30 patients; the contrast group included 29 patients. patients from experiment group toke catopril, and observed the influence of catopril on Pd,Pmax and recurrence of AF. Result: After 3 months The Pd and Pmax decreased,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of AF obvious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ast group too. Conclusion: ACEI can dicrease Pd and Pmax, and at the same time can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AF.
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 Angiotensin co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Electrocardiogram; P dispersion
随着心房颤动(AF)成为心脏电生理领域的一个热点,近期对其发生的预测指标亦进行了较多探讨。有报道AF患者的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较窦性心律增大[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能够减轻心房电重构,减少复律后AF的发生,但ACEI对Pd和Pmax是否有影响呢?尚缺乏研究,本文主要做一点这方面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来自我院住院和/或门诊病人59例,男35例,女24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62.3±19.7岁),均为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AF患者,其中高血压心脏病19例,冠心病心绞痛17例,心肌梗死1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30人,除给予常规药物外加服卡托普利,每次25mg,一日两次;对照组:为29例病人,仅给予相应的常规治疗药物。两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组别
实验组(例)
对照组(例)
高血压心脏病
10
9
心绞痛
8
9
心肌梗死
7
6
心脏瓣膜病
5
5
1.2 方法
记录12导联常规心电图(ECG),走纸速度50mm/s,增益为20mm/mV,每个导联记录不少于5个窦性P波。采用手工目测法测量各导联P波的时间值,测量导联在6个以上,均包括II及V1导联,每个导联测量3个基线稳定的窦性P波,取其时限的平均值,所测的P波最大时限为Pmax,最小时限为Pmin,Pd=Pmax-Pmin。P波测量的起点为其与等电位线交界处的外侧,其终点为P波与P-R段交界处的内侧。
上述入选的研究对象服用卡托普利前、三个月后分别描记ECG进行Pd测定;对三个月内实验组和对照组发生的AF次数进行记录。
1.3 统计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记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三个月前、后Pmax及Pd的变化
三个月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Pmax及Pd的变化的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Pmax及Pd的变化
组别
Pmax(ms)
Pd(ma)
三个月前
三个月后
三个月前
三个月后
实验组
96.67±15.71
87.89±9.31
45.21±10.13
37.34±6.25
对照组
94.41±13.79
93.78±14.16
43.75±9.37
42.93±9.41
注:实验组三个月前、后Pmax及Pd比较,p<0.05
2.1 三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AF发生率比较
三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AF发生率比较见表3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AF发生率
组别
AF的发生次数
每例平均发生AF的概率
实验组
35
1.67
对照组
据心血管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体力劳动者心脏病的发病率较低,坚持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多益处。这些益处主要表现在:
一、运动可以扩张冠状动脉,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心肌供血及心功能
据康复机构的经验表明,锻炼一段时间后,心脏指数、搏出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和压力或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
二、体育锻炼可降低血压
运动锻炼后,心脏病患者的心率、血压比锻炼前降低,加之体育锻炼可改善骨骼肌代谢,减少运动时的热能需求,从而可使心肌耗氧量减少,冠状动脉贮备增加。
三、运动锻炼可控制许多心脏病的患病因素
从控制许多心脏病的患病因素,从而达到防治心脏病的目的。如,运动可以改善病人的脂质代谢,降低血三酰甘油,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从而可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体育锻炼是减肥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治高血压病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之一,而且还可以改善葡萄糖耐量,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则是心脏病的重要患病因素。
四、体育锻炼可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体育锻炼可减少血小板聚集并提高纤维溶解活性,减少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等长期卧床性并发症。
五、体育锻炼可放松情绪
体育锻炼可放松情绪,可增加心脏病患者的生活乐趣,也可增强心脏病患者防治疾病的信心,改善外周循环,提高外周组织对氧的利用率等,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六、体育锻炼可减少心律失常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县因循环系统导致的死亡一直在高位运行,2011年监测表明死亡数为884例,报告死亡率194.19/10万,2012年死亡数为886例,死亡率为193.46/10万,其中脑血管病、心脏病引起的死因分别位于死因顺位第二、第五位。通过对因循环系统导致的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县在心脑等疾病方面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人口数据资料来源于我县2012年公安部门相关报表,死亡资料来源于各级医疗机构上报的2012年死亡医学证明书。
1.2方法 死亡报告卡由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后,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统一编码后录入《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并把录入的数据导入Deathreg2005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 2012年全县报告死亡数为2920例,其中死于循环系统引起的疾病为886例,占总死亡数的30.34%,死亡率为193.46/10万。脑血管病、心脏病引起的死亡分列循环系统疾病的第一和第二位,死亡率分别为127.30/10万、63.76/10万,合计占循环系统疾病98.75%,位于死因顺位第二、第五位,见表1。
2.2循环系统疾病在减寿方面表现 见表2。
2.3年龄段分布情况 按年龄分析死亡率,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例均发生在20岁以上,其中97.96%发生在 45 岁以上人群,在45~64岁年龄段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呈缓慢上升趋势,65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呈快速上升。对循环系统疾病死因前5位疾病及总死亡率分布按年龄段进行分析(见图1)。
2.4按性别分析 2012年共报告循环系统死亡病例 886例,报告死亡率为193.46/10万,其中男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为477例,死亡率为201.69/10万,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为409例,死亡率为184.67/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通过统计学分析,男、女的死亡率没有显著性差异(x2=1.71 P>0.05)。
2.5按死亡时间分布 对死于循环系统疾病886例按月份分布进行分析,结果以1月份为最高达到116例,6月份最低为54例。具体分布见图2。
根据本地气候温度特点,以全年中最寒冷的(12月、1月、2月)3个月合并作为冬季,并依次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各季度的死亡数分别为277例、211例、195例、203例。从死亡结果来看,冬季死亡数最高,占全年因循环系统疾病导致死亡的31.26%。
3讨论
我县居民因循环系统疾病导致死亡886例,占全部死亡病例的30.34%,居全部居民死亡原因第二位,其中脑血管病、心脏病引起的死亡分列循环系统疾病的第一和第二位,死亡率分别为127.30/10万、63.76/10万,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远高于心脏病的死亡率,虽然根据2008年全国卫生服务对主要的心血管疾病抽样调查结果[1],在患病率上心脏病(17.6‰)高于脑血管病(9.7‰),但从本次监测结果来看,脑血管、心脏病的死亡率分别达到127.30/10万和63.76/10万,脑血管病的死亡危险远高于心脏病,与WHO在2002年公布的全球各个国家各类疾病的死亡数据也证实了我国脑血的死亡率(126.9/10万)远高于心脏病(78.3/10万)一致[2]。通过对性别方面进行比较后,发现男、女在死亡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总体上还是男性高于女性,因此也不排除男性在吸烟、饮酒方面高于女性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引起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多因素,我国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就显示[3],造成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几类: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缺少锻炼、膳食与营养、代谢综合征。从年龄段死亡分析97.96%发生在 45 岁以上人群,在45~64岁年龄段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呈缓慢上升趋势,65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呈快速上升,因此在青壮年时就要积极开展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因素,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通过对循环系统疾病在死亡时间分布结果分析后,发现天气因素对心血管病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适当锻炼等来改善血液循环机能。
虽然监测中未把高血压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进行分析,但在循环系统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是最高的[1]。国内外的众多研究都表明,高血压既是心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又是其他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应该首要干预的心血管病[4]。因此,从效率优先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高血压病的防治,从而降低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卫生统计中心.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 [EB]. http:// moh.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200908/42635. htm,2010 -10 -09.
[中图分类号] R714.2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99-01
1 护理学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影响
哈佛大学教授Engene Braunwald的研究表明:预防心脏病学(即心脏病危险因素学说的建立及相应干预对策)的发展使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在近几十年来下降了70%,这其中也与护理学有着重要的关联性。2005年美国心脏病学年会已经将预防心脏病学概括为过去50年来心血管病学领域的重要成就之一[1]。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病人和家属能够接受到的指导大多是以口头理论的形式,然而来自护士、医生的指导较少。除此以外,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模式主要是重治轻防,防治普及程度较低。以上这些状况,会阻碍预防心脏病学的实施及心血管病学的防治工作的发展。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糖尿病和肥胖、吸烟以及运动量少。积极干预这些危险因素能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此外,能为护理工作者参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明确的方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从社区诊疗中心到大型医疗单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所谓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主要包括健康饮食、合理运动、理想标准的体重和健康的心态,尽量在医生的配合下共同干预病人的危险因素,积极合理地控制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
2 护理学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第16届国际心脏病学大会强调心血管病二级预防“ABCDE防线”概括了预防心脏病学的主要相关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调查统计和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二级预防的有效实施能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护理学在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有以下主要作用。
2.1 开展健康教育
根据心血管病的专科特点及病人的需求,应该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宣传指导教育,使用病人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指导,主要内容有入院指导、介入治疗术前和术后注意事项指导、特殊专科治疗检查的指导、各类相关疾病知识讲解、基本卫生医疗常识指导、出院康复指导[2]。不仅如此,更要重视病人心理方面的健康护理,做好思想工作,从而能够达到较好的护理疗效。一直以来健康教育就被认为是护理人员的职责之一。在上个世纪Herderson就已经提出护士应该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正确认识进而促进患者健康恢复。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但是,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认识,主要原因有:(1)护理人员不能积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足。(2)护理人员力量不足,护士工作任务过重,缺乏足够的时间。(3)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护理学在心脏病预防中应该发挥积极有效地作用,以上这些不足阻滞了护理对心血管疾病的有益作用。鉴于以上观点,护理人员应该认清自身的不足,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积极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
2.2采用适当的工作方式
病人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行为是直接影响病人医从性与配合护理的重要因素,患者要求保证基本的需求,他们更加需要人性化的综合服务[3];病人因病住院,心理有不同程度的压抑感,这就更要求我们医护人员给予病人积极地关怀和鼓励,使病人具有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4]。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病人从开始人院、接受专科护理治疗,直至病人出院整个过程的生理及心理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病人的需求,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的给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关怀照顾、更系统的整体护理。方法得当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护理过程中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必须积极发挥护理地团队精神,合理的加强沟通和联系。临床上必须重视心理精神护理治疗,在客观了解患者病态心理活动的前提下,密切关注病人的各种反应,时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护理人员应该以耐心、和蔼可亲的热忱态度对待病人,并取得患者的信赖;更要切身关心体贴病人的痛苦,帮助病人消除各种忧虑,从而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战勇气及信心,积极鼓励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平衡,能早日康复出院。
2.3 确定合适的内容与任务
在宣传上,其内容主要侧重于诊断指标、心血管疾病的有关分类、治疗方法的意义、防治工作的意义、病人服药依从等一些方面。应该积极合理的指导患者对预防及检测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只有反复的强化健康知识教育和指导,才能提高高危人群对心血管疾病的重视程度。护理工作者首要任务就是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本人认识疾病本身的危害性,进而能够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及护士护理,使病人自身服药依从性得到提高,积极帮助病人建立健康向上的信念及信心,进而提高心血管病的治疗率及控制率,使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成功率得到提高。
3 结论
综上所述,护理学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的积极重要的作用。然而,心血管疾病预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相信经过我们的团队的积极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护理学在人类战胜心血管疾病方面会取得卓越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杨晓媛,李洁.心血管病防治新概念与护理学面临的挑战[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11.
高血压心脏病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是由长期高血压加重左心室负担,导致左心室因代偿作用扩张,从而造成器质性心脏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心悸、心力衰竭、肺部水肿等。随着生活水平提升、饮食结构改变,近年来高血压、心脏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实践表明,单一用药治疗效果不理想[1]。本研究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采用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52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字母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观察组男41例,女35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0.85±3.72)岁;收缩压145~190 mmHg,舒张压90~115 mmHg;心功能:Ⅰ级28例,Ⅱ级31例,Ⅲ级17例;对照组男43例,女33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1.25±3.66)岁;收缩压150~190 mmHg,舒张压90~115 mmHg;心功能:Ⅰ级26例,Ⅱ级30例,Ⅲ级2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高血压心脏病临床诊断标准;②知晓本研究详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②合并恶性肿瘤、肝肾疾病;③合并精神性疾病或意识功能障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缬沙坦(生产厂家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治疗,口服,80 mg/d,若无效增至160 mg/d;观察组患者给予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生产厂家: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166)治疗,缬沙坦,口服,80 mg/d;氢氯噻嗪,口服,25 mg/d,若无效增至50 mg/d。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连续治疗16 w。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超声心电图LVH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治疗有效率评定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心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3]进行评定,显效:治疗16 w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等级恢复≥2级;有效:治疗16 w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功能等级恢复≥1级;无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及心脏功能恢复状况无变化或恶化。
1.4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LVMI、LVPWT及EF指标等计量资料均使用(x±s)描述,借助t检验,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计数资料均借助率(%)描述,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对比两组患者超声心电图LVH指标变化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LVMI、LVPWT及EF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MI、LVPWT及EF指标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3讨论
高血压心脏病若不采取及时正确治疗措施,可诱发脑卒中、心力衰竭、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临床通过控制血压可降低其致残、致死率,对预后产生积极影响。降压治疗可减小高血压对靶器官造成损害,有效保护靶器官功能[4]。高血压是多重机制导致的疾病,而降压药物多为单机制降压,很多患者使用单药物治疗难以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因此需联合治疗以取得更好效果。
缬沙坦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有效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结合,减小外周血管阻力,强力抑制反射感激活,增强水钠排泄,减小醛固酮分泌量,且药效持续长,从而起到良好降压效果;氢氯噻嗪为噻嗪类利尿剂,可通过排钠利尿,有效控制血容量,从而保证降压效果[5]。但氢氯噻嗪可激活肾素系统与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使用,缬沙坦能够有效阻滞AT1受体,抑制血管紧张素活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二者联用,可充分发挥各自功效,起到更好降压效果,同时保护脏器功能免受损害,并减少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LVMI、LVPWT及EF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用,可提高高血压心脏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LVH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与凌红日[6]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心脏病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海鑫.应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4(10):135-137.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2005 年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
[3]李江,王建明.心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5-16.
答:动脉硬化可以发生在全身各处的动脉,如心、脑、眼、肾、下肢等等,动脉硬化的进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表现为动脉血管壁变厚、变硬而逐渐失去弹性。患者初期没有症状,随着动脉硬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其供血部位的组织器官氧气和养料的供应不足甚至断绝,生理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尤其以发生在冠状动脉和脑动脉所引起的冠心病、脑卒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致死率、致残率很高。由于动脉硬化在早期是可逆的,进展到一定程度则不可逆,在早期没有症状的时候,如何发现并且给予预防措施非常重要。指导不同年龄病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运动等,能帮助健康人避免动脉硬化和动脉阻塞的发生。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来讲,可能管腔狭窄程度超过60%~70%了,而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如果管腔继续狭窄,并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症状时可能不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如何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就显的相当重要。
您刚谈到我们应当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检查能早期发现动脉硬化?
答:全球每年死亡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泛指所有心脏及血管的病变,包括高血压、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及周围动脉阻塞性疾病等等,这些动脉病变则是心血管疾病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一死因,成为危害国人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然而,绝大多数心血管和脑血管事件发生在“健康”人群,仅大约20%的事件发生在已患临床疾病的个体。患者对于心血管疾病仍然是一知半解,往往都是心脏感觉不适才就医,但疾病早就已经形成了,因此,早期在表现健康的人群高效准确的识别出已患亚临床动脉硬化的个体,是预防决策的重点,也是早期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依据。动脉硬化的检测手段有两种:无创性检测和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有创的检测方法,是直接发现血管狭窄程度的“金指标”。但是一个患者来检查,不能直接就到手术台上做血管造影,因为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伤且麻烦的诊断方式,所以我们需要找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做这个检查,为此,我们发现了无创检查技术。我们可通过检测动脉功能的情况,比如脉搏波速度、血管硬度指数和血管顺应性指数,以及用超声来评估颈动脉早期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通过这样综合的一组参数来评估全身血管病变的危险程度。其次是超声、CT、MRI等影像学手段,可检测颈动脉斑块及有无狭窄、心肌有无肥厚、颅内动脉有无狭窄闭塞等等。就这两种检测手段而言,可首先通过无创性检测筛选患者,筛选后对病变程度较重的患者再考虑进行有创性的血管造影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作为在心血管病领域的专家,在您看来,要想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您是怎样在繁忙的工作中,呵护自己健康心脏的?
答:我不抽烟,不大量酗酒,相对忙的工作实际也是我增加运动的方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不是用公式计算出来的。这主要在于个人的健康意识。我们预防冠心病提高自我防治的意识非常重要,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类疾病,到目前为止人类并不知道其确切发病的原因。我们知道冠心病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病,如抽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我们能控制这些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比如冠心病,老年人多,男性多,有家族背景的多,这些不能控制,但是我们可以控制那些能逆转的因素。这段时间一些演员去世,媒介争相报道,引起一些人对心血管病的重视,医院里体检的人数增加,但是这只是一时现象,我们需要提高整个社会对这类疾病危害的认识,让越来越多的人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则相得益彰。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小抓起提高整体人群的健康素质,控制中年肥胖。
您目前负责的关于冠心病综合防治的国家十一五课题,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患者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具体帮助呢?
答: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冠心病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头号杀手。因此,冠心病的防治是目前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目前在冠心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冠心病的整体防治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作为一种慢性病、常见病,冠心病的防治工作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从冠心病发病过程来看,管腔的狭窄、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进展到斑块的破裂,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连续的过程。要从根本上降低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就要紧紧围绕冠心病发病的各个环节,制定一系列的预防与干预策略,并在人群水平上进行推广应用,并不断地进行评估和完善。该研究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社区、基层及三级甲等医院的优势,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多中心临床试验,构建适合国情的冠心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对于患者来说,具体的帮助,比如我们设想(实际上这项工作不是因为这个课题而开始,此前我们一直在做),有效地汇聚社会各方力量,整合医院、社区、患者,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服务渠道,搭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血管病防治平台。与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和北京三甲医院合作,在医院和社区两个层面上,对患者进行三级预防。我们医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患者注册管理,为科研收集数据,最重要的是对患者自身疾病的防治有很重要的意义。
提示:
哪些人可做动脉硬化无创检测
①有心脑肾疾病及动脉硬化家族史②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度肥胖),特别是高血压伴高血糖、高血脂者是动脉硬化的极高危人群③曾患心脑血管病者。
循环系统通过血液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供给组织,并将组织代谢废物运走,以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进行。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血管病,合称心血管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和社会劳动力较大的疾病。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24个省(市、区)居民死亡率和死因调查显示:人口总死亡率为750.67/1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为129.11/10万,列首位,在死因构成比中占17.21%。在1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50年代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47.2/10万,占6.61%,列第5位;60年代为36.05/10万,占6.72%,仍列第5位;70年代为115.74/10万,占19.49%,升入第2位;80年代为119.34/10万,占21.49%,成为第1位。可见我国城乡居民中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不断上升,已成为首要的死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除了其本身的器质性病变外,各种危险因素在心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正是这些危险因素加快了心血管病的发展速度。
1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1.1高龄
多项研究表明高龄有较高的心脏病发病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脂质代谢异常,这些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且在动脉硬化血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成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近几年来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年快速增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亦随之增加。
1.2性别
心血管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而绝经后的女性发病率则趋向于与男性持平。这就提示雌激素在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方面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
1.3遗传
如果亲属中(如父母、祖父或兄弟姐妹)有60岁前发生心脏病的情况,则患心血管病的几率就要高出非患心血管病的患者群。这可能与家族遗传的特异体质有关[1]。
2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2.1体重
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标准体重30%的人在10年中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较常人高出2.8倍,而腰围的作用似乎更显得重要,男性腰围每增加14 cm,女性腰围每增加14.9 cm,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就增高21个~40个百分点。腰围被认为是比全身肥胖更加准确的可预测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的因子。
2.2吸烟
吸烟者的心脏病的发病率更高。危险度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而增高。吸烟增加粥样斑块组织因子表达,香烟中的尼古丁可损伤冠状内皮细胞,加速冠状动脉硬化过程,同时刺激机体儿茶酚胺释放致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从而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生。
2.3缺乏运动
研究表明缺乏运动的人比有规律运动的人心脏损害程度要大[4]。
2.4胆固醇
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高常伴随动脉粥样硬化。由于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较高,引发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使血液中的脂质增加,易于沉积在内膜,引起巨噬细胞的清除反映和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而形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的形成造成了心脏以及机体其他组织内的血管狭窄,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2]。
2.5高血压
高血压在造成血管损伤的同时会增加心脏的负荷。一方面血管病变致心脏供血减少;另一方面心脏在压力负荷下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满足全身的血供,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心脏病的发生[1]。
2.6糖尿病
与非糖尿病患者群相比较,糖尿病患者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比较快,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呈负相关[3]。
2.7压力
机体对此并无特殊反应。适量的压力对生存是必要的,当压力成为持久的或超出承受的范围,就可能对机体产生影响。压力的副作用可以用放松疗法和体育锻炼使之消失,同时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抵抗一定的压力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高龄、遗传、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肥胖等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并不一定是病因,但它可与多种因素相伴随,逐渐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消除危险因素就降低了疾病的发病率。因此锻炼身体、合理膳食、戒烟、减肥、降脂、控制血糖及血压水平、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循环系统疾病,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9.
研究发现,如果夫妻中有一人吸烟,不吸烟的一方患心脏病的几率就会增加92%。这是因为,吸入二手烟会使人体内坏胆固醇的含量增加,好胆固醇的含量减少,从而增加患心脏病和血管栓塞的几率。
2.每周做4次“30分钟运动”
研究发现,中年男性若每周进行4次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其患心脏病的几率就可比不运动的人降低60%。
3.减轻10~20磅的体重
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试验发现,在众多的心脏病患者中,体重超标的人比体重正常的人发生心脏病的年龄可提前8.2年。
4.每天喝5杯水
研究发现,与每天喝两杯水的人相比,每天喝5杯水(1杯水约合227克)的男性患严重心脏病的几率可降低54%左右。专家解释说,人们若能每天补充足够的水分可稀释其血液的浓度,从而减少发生血栓性疾病和心脏病的几率。
5.常饮茶
研究发现,与不喝茶的人相比,每天喝3杯茶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可减少一半。专家表示,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强效抗氧化剂“类黄酮”,这种物质具有保护心脏的功效。
6.每周吃1次鲑鱼和金枪鱼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表示,人们若每周吃两次以上的鱼,其患心脏病的几率可降低30%左右。这是因为,鱼肉中富含可保护心脏的营养成分--欧米伽-3脂肪酸。
7.服用维生素E和阿司匹林
研究发现,男性若遵照医嘱同时服用维生素E和阿司匹林,其发生动脉栓塞的几率可减少80%以上。
8.在早餐时吃1杯玉米糊
研究发现,人们若每天摄取675微克的叶酸,其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就可降低13%。玉米中的叶酸含量在谷类食物中名列前茅。因此,人们在早晨吃1杯玉米糊等玉米制品,可为机体补充丰富的叶酸,从而取得预防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9.在生气时从10数到1
肾脏功能不好的患者会影响自身心血管系统的健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受损的肾脏可以释放大量促进血压升高的物质,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第二,肾脏功能减退后,排泄毒素和代谢产物的能力下降,废物在体内蓄积,从而造成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第三,肾脏病导致人体排泄功能受损,尿量较少,水分积聚在体内,可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脏扩大。
此外,肾脏损伤所致的脂质代谢异常、炎症、营养不良、贫血、钙磷代谢紊乱等将直接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导致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心脏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同样,心脏问题也会反过来影响肾脏的健康。心脏疾病导致心肌收缩乏力、血流减少、器官的灌注压降低、肾供血不足,造成肾功能下降;心脏患病时需要应用的各种药物也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因此,心和肾好比亲兄弟,你不好,我也不好。
哪些肾脏病患者容易发生心脏疾病
导致肾脏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和死亡率高的原因相当多。除了年龄、性别这些不可改变的因素,慢性肾脏病和蛋白尿本身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此外,吸烟、不良饮食习惯、贫血、营养不良、血糖控制不佳的肾脏病患者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因此,重视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易并发心脏病的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并有效干预意义重大。
早预防、早发现
心脏疾病是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在肾脏病的早期阶段,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已明显增高;而在透析患者中,合并心脏病是导致死亡的首位原因。早预防、早发现是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工作。
反映肾脏病病情的两个主要指标分别是血清肌酐值和蛋白尿。很多患者认为只要血肌酐值正常,肾脏就没事。由于这些认识误区,很多患者失去了早期诊治的机会。一般来讲,血肌酐值水平越高,说明肾功能越差。蛋白尿虽不能代表肾功能,但在肾脏损伤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水平越高,将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是一个很好的“警示灯”。因此,患者可以通过一般的尿常规检查蛋白尿,也可以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早期监测蛋白尿有助于慢性肾脏病及心脏合并症的早期防治。
那么肾脏病患者如何才能知道“心好不好”呢?心电图是检查心脏病最简单的方法。影像学检查是更为重要的检查方法,常用的有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超声。另外,脑钠素、脂联素等用于早期诊断或预测进展的生物学指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部分已应用于临床。
如何控制及治疗
首先,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次,保持血压的健康,控制钠盐的摄入,使血压达到理想的靶目标值130/80毫米汞柱。
第三,维持正常血糖范围,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标准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