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综述范文

时间:2023-06-08 09:09: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儿科护理综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儿科护理综述

篇1

2、护患沟通的内容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着重留意那些可能出现问题苗头的家属,对其进行沟通要及时、全面。护理人员要及时发放患儿的每日费用清单,如果家属对医疗费用存有疑问,护理人员要向其详细解释具体费用。如果患儿需要进行高额检查或医疗手段,护理人员要及时与家属沟通并征求其意见,在沟通过程中,要详细讲解其治疗目的和实施方式,患儿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告知家属,特别是用药后不可预知的风险。部分患者会恐惧治疗,护理人员也要耐心进行心理诱导和沟通,争取使患儿配合治疗。

3、护患沟通的方式

在医疗过程中,书面沟通是护患沟通的必要形式,也能够增进护患沟通。首先是整体护理的实施,根据患儿的相关疾病护理人员要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计划,包括有儿童生长发育和婴幼儿家庭护理等问题和知识。为了起到宣传和疾病预防作用,可以制作漫画版的宣传小册子和壁画,以孩子容易看懂的角度表现和宣传枯燥难懂的疾病防护知识。书面沟通可以比较集中地对家长共同关心的护理问题进行解答,也避免了重复回答,节约了护理人员的医疗实践,对宣传效果也是一种提升。为了保证护患沟通的效果,必须进行良好的语言交流。语言交流也是护患之间进行沟通的主要形式。考虑到儿科患者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在与患儿交流的同时,要注意与心情焦灼的患儿家属沟通。但是护理人员在和患儿家属进行沟通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

(1)预防性沟通:护理人员在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前,要能够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家属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等,向患儿及家属做自我介绍,使其感觉亲切。然后再向家属说明患儿的初步诊断结果、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需要进行的相关检查和目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预防性沟通的目的是要使患儿及家属信任护理人员,也能够让家属详细了解患儿的治疗措施、护理过程和用药反应。

(2)护理性沟通:因为家属对患儿的疼爱,所以会对护理人员进行比较苛刻的要求。例如,很多家长都要求护理人员进行静脉注射时,进针必须一次成功,一旦出现护理操作不成功,就会出现吵闹。虽然护理人员的基本工作包括有输液、穿刺、打针等操作,但是因护理人员所面临的病患个体有所差异,并不能够完全保证所有操作均能够准确无误。为了有效避免护理措施不当引起的护患关系紧张,护理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前要与患儿及家属做好沟通工作。护理人员要向家长表明心愿,作为护士是十分希望能够一次成功的,但在某些原因影响下是会存在操作失败情况的,以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也有利于促进护理操作的成功。

(3)个性化沟通:因为患儿及家属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特征不同,在与其进行沟通时要留意观察他们的表现以揣摩其性格,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一般来讲,与信赖医务工作者的患儿家属沟通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与自尊心和自我评价较高的患儿家属沟通就比较困难。如果患儿家属性格比较急躁,那护理人员与其进行沟通时就必须要冷静沉着,向患儿家属说明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可以有效避免因为不理解医疗行为而采取过激行为。对那些性格温柔又比较理智的患儿家属,护理人员要保持自身的热情态度,回答家长提问一定要耐心,然后向患儿家属讲解在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让家长安抚好患儿。

4、儿科护理中护患沟通的意义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与患儿及家属接触最多的就是护理人员,不仅进行主治医师、病房、疾病情况的介绍,还为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帮助患儿消除紧张和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使家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息。这可有效弥补医患沟通的不足,同时儿科护理中进行护患沟通也是提升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为了保证护理质量和患儿安全,护理人员必须要取得患儿及家长的理解支持;良好的护患沟通,也让患儿和家属更加全面了解患儿的治疗和护理过程,对护理人员的信任逐渐增加。

篇2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R473.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15-01

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临床治疗的基本手段,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技术操作。但是,儿科对于输液治疗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常采用哭闹等方式拒绝治疗,同时患者家长关心患儿,多希望穿刺一次成功,这给护理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影响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我院近年来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儿科静脉输液的顺从性、穿刺成功率、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7月于我院儿科病房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10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35例,女265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4.2±1.6)岁;对照组中男227例,女273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4.2±2.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对患儿正常接待,与患儿家属交流沟通。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①患儿入院时护理人员接待热情,仔细询问病史,详细了解病情,将患者及家属安排妥当。同时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并征求意见,充分了解患儿及家属的需求并尽量满足。通过语言、心理等各方面交流,促使患儿最快时间内适应医院环境。

②减轻患儿的不良情绪非常重要。在输液室内,布置符合儿童心理的装饰,比如墙面均使用带卡通图案且色彩较温馨;在输液室的墙壁上贴挂各种贴画;建立玩具箱,并对玩具进行严格的消毒,保证玩具类型适合各年龄段的患儿;输液室内配备有电视、录音机等,可供患儿看电视、听音乐等。

③对患儿表扬与奖励:护理人员准确掌握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稳定其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患儿家长信任及理解。多给予患儿鼓励表扬,可采用暗示性语言,比如勇敢、坚强这些带有鼓励性的词。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想办法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可在操作时询问患儿的生活学习等情况,缓解穿刺时患儿的疼痛感。穿刺成功后给予患儿一定的表扬及奖励,比如小红花、小饰品等,满足患儿自尊心,并增加荣誉感。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的顺从性、穿刺成功率及满意度。顺从性采用文字描述法进行评定:

有效率=(积极配合例数+配合总例数)/总例数。①积极配合:患儿可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穿刺。②配合:患儿可出现哭闹,但不妨碍静脉穿刺的进行。③不配合:患儿出现哭闹、挣扎等行为,无法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率:记录并统计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治疗时首次穿刺成功次数,计算穿刺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顺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儿中顺从性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4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比较

3 讨论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而逐渐增强的,自我评价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生活中,儿童的行为、情绪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诱导,所以,采用积极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儿童进行针对性诱导,可使患儿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本次研究中,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有利于取得家属的信任,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及抵触情绪,使患儿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医院环境,可以使患儿的注意力有所转移,尽快融入到医院环境之中,减轻恐惧、紧张感。护理人员加强护理基础上,应提高自身技能,穿刺时一针见血,尽量避免多次穿刺。同时在工作中,增强责任心,端正态度,尊重患儿及其家属,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可协调护患关系。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中顺从性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46.00%(P

综上所述,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患儿静脉输液的顺从性、穿刺成功率,值得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 费信果.自着性弹力包带在急诊休克病人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45.

[2] 田浩,杨新凤,余健,等.白萝卜局部外敷治疗儿科输液渗漏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101.

篇3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wards Deming)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质量管理工作循环(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1]。由于其运转程序严谨,管理层次多样,适用于各类管理,被国内外各行业应用。这一规范化的科学管理在我国广大护理工作者应用于护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和健康护理等诸多方面。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将PDCA理论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PDCA循环的概念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最先提出的。PDCA循环包括4个阶段和8个步骤[2]。4个阶段包括策划(plan,P)、实施(do,D)、检查(check,C)和处理(action,A)。8个步骤是①分析和评价现状;②确定目标;③寻找改进办法;④评价改进办法;⑤实施改进办法;⑥测量、分析和评价结果;⑦实施改进;⑧对结果进行审阅[2]。

2PDCA理论的特点

2.1PDCA循环过程是周而复始的过程,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一部分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个时候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

2.2大环带小环类似行星轮系,一个组织的整体运行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有机逻辑组合体。

2.3PDCA循环是阶梯式上升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3PDCA在护理教学的应用

3.1PDCA理论在社区护理学的应用李峰[4]等通过对《社区护理学》目标教学的应用中分析得出,PDCA理论在五个方面有较好的特点:①突出教学目标,运用PDCA循环于课程教学,从计划、实施、检查到处理每一阶段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2]。②优化课堂教学;③强化参与意识;④规范教学管理;⑤提高教学质量[3]。教师运用PDCA理论对教学方法、内容及学生情况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等方面及时总结、调整和修改每一个教学循环多有好处,并能提高教学质量。

3.2PDCA理论在内科护理学的应用戴红双[5]等通过比较PDCA循环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差别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及总成绩明显升高,对教学情况满意度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PDCA理论在外科护理学的应用肖新丽[6]将PDCA理论应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当中,研究结果表明,班级平均成绩提高8分,护生满意度由82%提高到93%。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6]。护生实习阶段的临床适应期由原来的8周缩短为4周[6]。

3.4PDCA理论在儿科护理学的应用曾华[7]在儿科护理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中应用PDCA循环对教学进行管理,研究结果显示采用PDCA循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以及有利于儿科护理专业能力的形成。本研究发现通过PDCA循环来进行儿科护理实践教学管理可以提高学生儿科护理技能操作水平和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5-187.

[2]宿春礼,Fred H.全球顶级企业运用的9种生产与运作管理方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231-232.

[3]田武,李亨.实战2000版ISO 9001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1.

[4]李峰,李明,王承芳,等.PDCA循环在《社区护理学》目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233-235.

篇4

儿科患者多为6岁以下的儿童,年龄小,意外事件多,责任风险大,在服务范畴属于弱势群体,且病情变化快,护理项目多,在入院评估后有病情变化时需要随时记录。另外,由于语言不能很好沟通,代之的只是家属或陪护人员与医护人员的交流,有些工作是用特别的方式才能影响到家属的信任。为保证病人的安全,减少护患纠纷,在不增加护士工作负担的基础上,护士长根据病区的特殊需要,自行设计了温馨提示卡,减少了安全隐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方法

1.1温馨提示卡的制作

护士长与院宣传科协调,由护士长设计好内容、注意事项,选择防水塑胶粘纸,做成彩色卡通图案,图案不拘一格,有动物、人物、儿童图案,上面内容针对护士办公室、抢救监护室、输液处置室、热食间、走廊、电视室、治疗室、配药室、儿童游乐场所等;内容包括:1)这是我的卧室,请你不要大声说话;2)为了我的健康,请你不要吸烟哦;3)为了你的安全,请你不要坐在走廊上;4)到时间休息了,请把电视机关好;5)加药前后,你做到三查七对了吗?6)为了你的安全,请你务必用平底锅热食;7)小心滑倒;8)你做好办公室的清洁了吗;9)打针前后,你洗手了没有?10)外出病人回病房后请及时告诉护士;11)请你不要自行调滴速等。

1.2温馨提示卡的应用

应用范围为监护室、普通病房、走廊、特殊用药的病人,做好温馨提示卡后,由护士长张贴到特定的明显的地方,让家属看到,图画颜色鲜艳、美观,让家属在病房里一目了然,引起各班护士及家属的注意。

2体会

2.1温馨提示卡突出了人性化

儿科温馨提示卡的应用突出了人性化管理的特点,即各科需求不同,让护士在进入病房时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责任心,更加主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杜绝医疗差错,提高护理质量。

2.2有利于医护沟通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