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07-20 22:56: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民族体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民族体育论文

篇1

1.1“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为学校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理应是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匀,农村与城市间的巨大差距,学校拼命为升学率的攀升而强化“应试教育”的种种措施,加之体育课被冠以“副科”的称呼等,从根本上削弱了体育课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打击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1.2体育教育基础较差“我国农村中学人均场地面积仅为2.6m2,多数学校器材达标率低于50%,体育教学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调查发现,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农村中学中普遍存在着体育教学设施、设备极为简陋的现象,对于在城市学校中几乎100%的合格、达标、规格完整的塑胶场地,及设施、设备极为完善的多功能体育馆等教学设施、设备,只能说是一种奢望。用砖石砌成的乒乓球台、残破不堪的篮球架、寸草不生的操场、残缺不全的体育器材,勉强支撑着体育课的课堂教学。

1.3体育教师方面“我国农村体育教师的达标率只有74%,且流失严重”。调查表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体育教师的体育课重视程度仅限于不管你上什么、怎么上,只要不出事的境地,加之受教学条件差、工作得不到领导与同事的认可、福利待遇同工不同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对策与建议

2.1观念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农村中学决策者应高度认识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从政策给予引导,制度上给予保障,加强监管力度,促使体育教育上新的台阶。学校要转变观念,加强活动场地与体育器材建设,提高体育课开课率,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教学不仅是学习理念知识,掌握锻炼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把体育锻炼养成为终身生活习惯”。不以应试教育的标尺来衡量师生间教与学的优劣,而要正确认识学校体育教育对促进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作用,摒弃体育课为“应试教育”让路而“可上可不上”的思想,严格禁止其他课占用体育课,切实为开展正常有序的体育教学创造条件。以学校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全面发展为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学为例关雅兰(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1000)摘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高低关乎少数民族聚集区农村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以及继承与发展弘扬本民族传统体育的重任。同时,基于人文、地理、环境等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聚集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农村学校学生身上的那种特别吃苦耐劳的精神与体育运动潜质,使得他们在国家体育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成为国家高水平体育运动人才储备库中的必然选项之一。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学为调查样本,旨在以此探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发展情况,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并认为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区中学农村体育教学必须在传承与保护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前提下,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关键词:新课标农村中学中学体育体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4)10(b)-0045-02出发点,必须在加大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的同时,逐步加大对体育教学设施、设备上投入力度,进而逐步改善学校体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和不达标的现状。同时,逐步修订与完善农村学校教学工作的规章制度,并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格局。

2.2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要改变自身观念,明确责任,要利用体育教学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知识,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机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转变思想,促进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发展。同时,要加大师德教育、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的力度,创造条件让体育教师通过进修、考察等走出去的方式开拓视野,集聚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总结经验,按照教学规律教学,从而提高体育课课堂教学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3教材建设应支持与鼓励体育教师在体育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结合农村学生现有运动技能的水平以兴趣特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创新教学模式,发掘、整理并采用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体育游戏教学为主等多种教学方式,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借以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本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从而真正把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溶入到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技能中,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篇2

2.民族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态势

文化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变迁与发展,加之于世界体育文化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代体育文化给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民族性,而是实现了与其他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这种变化直接造成了民族体育文化本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所受到的影响与未来发展趋势已经得到了体育界的广泛关注,加之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态势的推动,我们所肩负的民族体育文化未来发展与走向责任与使命也更加艰巨,在这种局势下的民族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着与现代化体育接轨的重要任务,并逐渐将其推广为新时代人们健身娱乐中不能忽视的一部分,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此同时,让我们的民族体育项目走向世界范围内更广阔的空间,并成为构建多元一体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来看,西方体育文明的输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但是并未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取代,我国传统体育的诸多项目依旧在传承与发展,如武术不仅实现了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作用,同时还具有深厚的内在文化价值,当前,受到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体育竞技项目仅有几十种,这并不能代表整个体育的发展,我们应当将体育运动变成多数人的活动,让更多掌握着不同体育技能的人展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广泛参与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真正实现传统体育与国际发展趋势相接轨,将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与传承,使其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不失其民族独特性。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现代体育文化发展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主导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国未来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向未来发展,以的现代体育文化在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中并不是惟一模式,所以,面向未来就成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取向。我们应当积极努力的是汲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华,并总结与吸收现代体育文化优秀成果,从时展的宏观角度出发,准确的把握两者各自的不足与优势,从而掌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构建新型体育文化体系,具体来讲,还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2.1深刻认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基础

摆脱体育视角及民族独特性的狭窄视野的束缚,将研究领域扩充到世界范围内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动态发展。

2.2使其适应现代化体育文化变迁要求

在不改变其原有独特性的基础上,对现代体育文化成果吸收与渗透。

2.3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全民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当前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在于开发传统体育项目向群众领域的发展,并结合全球化背景下所提供的广阔空间与机遇,充分利用现代竞技体育的组织制度,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精神价值。

篇3

一、民族节日文化概述

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区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1]。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很多节日已经成为各民族共同交流的平台,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土家族的女儿会等,这些民族节日的主题和内容也是各不相同,有祭祀神灵和祖先的节日、有歌舞戏曲搭台的社交节日、有欢庆丰收的节日等,各民族的节日由于其异质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族人的关注与参与。如今的民族节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基础上,原来宣传迷信封建色彩的一些活动内容已经被淘汰,如今的节日文化不仅在于娱乐大众更重要的是弘扬本民族文化。

二、 民族节日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渊源

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本质的在于它有其独特的文化,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不仅在本民族内部世代相传,更是吸引其它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基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节日文化到底是谁成全了谁,这恐怕很难界定,因为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民族节日一直贯穿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更是本民族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两者的渊源很难述说清楚,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民族节日和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一个相互影响过程中不断向前迈进的,如在白族的三月街中我们可以看到赛马、绕三灵等民族传统体育、在彝族的火把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彝族跳乐、在土家族的舍巴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摆手舞、抢红灯等民族传统体育,所以民族节日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分不开的,两者是一个交融的过程。

而在新的时期民族节日文化成为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窗口,不仅是娱乐人的方式,更发展成为物质交流、文化传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的起源与发展

相传,土家“女儿会”源于明朝末年,清雍正13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女儿会”被禁止。后,“女儿会”又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后,恩施州年年都要举办展示民族风情的盛大女儿会,使其成为了恩施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令山外人心动目眩的艺术奇葩。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全州性的民族节日。土家族的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传统的女儿会这天,姑娘们把用背篓背来的土产山货摆在街道两旁,自己则稳稳当当地坐在倒放的背篓上,等待意中人来买东西。小伙子则在肩上斜挎一只背篓,形如漫不经心的游子,在姑娘面前搭讪,双方话语融洽,机缘相投时,就到街外的丛林中去赶“女儿会”,通过女问男答的对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终身[2]。通过喜庆繁华而又朴素典雅的“女儿会”,能让人感受远古巴人真、善、美的脉搏与灵魂,看到土家人追求幸福、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恩施土家族的女儿会发展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过程中实现了由乡村――城市――风景区――城市这样一个空间转换的过程,使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土家女儿会,从内容来看,女儿会己由单纯的以物资交流为媒寻找意中人发展到文艺表演、体育竞技、旅游观光、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多功能集会。

四、土家女儿会与土家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源

六十年代,土家族的女儿会主要以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为主要项目,到了农历7月12这天,各乡村以及边区乡村组织的唢呐队、花锣鼓队、摆手舞队、板凳龙队依次上场献艺,还有老艺人演出的被窝戏、猴把戏,有几十号人演出的傩戏,真是应有尽有,异彩纷呈[2]。而后的一段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使得土家族的女儿会也慢慢凋零,一直到以后,民族政策的实施以来,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力度加大,鄂西在改名为恩施以后,土家女儿会也慢慢开始了复苏。1979年,红土乡开始恢复“”中断的石灰窑女儿会,四县边区农民组织文娱体育代表队,开展传统比赛活动。主要文艺活动是吹锣鼓、傩戏和自编自演节目,体育比赛加入了扳手劲、抵下巴劲、举杠铃、踢毽子,集体项目有拔河、篮球比赛[2]。从以上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历史中的女儿会中,摆手舞、板凳龙这些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也一直伴随着女儿会的发展来发展。如今为了保护土家女儿会这一文化遗产,在恩施州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女儿会已经正式注册商标,成为继恩施大峡谷、恩施玉露之后的又一恩施土家新名片。

五、新时期下恩施土家女儿会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共同繁荣之路

2010年农历七月十二,又一届的恩施土家女儿会拉开了序幕,吸引了州内外15000人来参与相亲,还有武汉、重庆旅游团组成的相亲团,规模是历届最大。在早上的开幕式表演中,具有浓郁特色的土家文化被拉上舞台,有原生态唱法撒叶尔荷,恩施曲艺竹琴,大型舞蹈欢乐女儿会,还有土家族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摆手舞,让本地人感受着欢快浓烈的节日气氛,让外地人大饱眼福,过足了一把东方情人节的瘾。在这次女儿会上还举办了少数民族工艺展,和土家文化论坛,内容多样,把土家族的优秀文化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一)倾力打造女儿会名片

在2010年恩施女儿会开幕式上,市长秦斌说到:恩施三张名片之一女儿会的打造有效的提高了恩施知名度,促进了恩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只有做好女儿会的宣传工作,把外地游客吸引到女儿会,我们的少数民族体育展演等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才有广泛的受众,才有向外推介的窗口。现在恩施每年农历7月12的女儿会已经初具规模,但在宣传力度上还应该加大,活动内容上应该继续丰富,吸引国内外各界人士借女儿会契机来观光旅游、考察、洽谈贸易,为恩施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商贸发展打开一条新出路。同时体育旅游是一个新的朝阳产业,民族传统体育凭借它的趣味性、参与性、娱乐性强等特点越来越被更多的现代人所接受。民族体育多彩的民族特色,神奇的文化魅力,将会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参观,推进民族文化的向外传播,推动民族体育旅游业的迅速发展[3]。在女儿会的宣传工作中民族体育即是为女儿会提供新的看点,而女儿会即为民族体育提高展示的平台,二者共同发展

(二)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展演

目前恩施土家族地区开展推广较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有摆手舞、高脚马、肉莲响、绵竹球等,而在女儿会上有所展示的就只有摆手舞一项,虽然早在六十年代女儿会就与土家民族传统体育联姻,但是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并不多,主要以舞蹈文化居多,然而土家族的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展示平台。如在2009年的春晚上,来自湖北民族学院的20名男生在土家粗狂、灵动的音乐声中将高脚马进行了完美的演绎,而高脚马也同样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体育会上湖北代表团的囊金项目,而这些选手也多出自恩施。从这些成绩来看恩施值得展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远远不止摆手舞这一项,只是摆手舞是被外界所知最多的土家族体育,但是在全年的女儿会上我们也只是看到了简单的舞台式的表演,在土家人的传统生活中摆手舞不是用来表演的,是要亲身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了更好的传承摆手舞,我们不应该让她停留在远远的舞台上,而应该真切的让人们参与进来。

所以在女儿会上特设一个民族体育展演和参与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吸引让人们的眼球,特别是外地人,增加女儿会的看点和趣味性,更是对民族体育的弘扬和推广途径之一。

(三)与学院联手加大民族体育人才培养

在历届的女儿会上我们看到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表演多是有恩施文工团和恩施民族歌舞团的演员们进行表演的,趋向舞蹈化,而体育方面的人才参与进来的寥寥无几,但是恩施土家族的民族体育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能力承担得起展演和传承民族体育的重担,应该让更多的体育人才参与进来,特别是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历来就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摆手舞这些具有健身休闲的民族体育如果只是一味的舞蹈化未免会失去原来的面貌,摆手舞也多是由古代巴人的巴渝舞所演变而来,是一种战舞,尚武精神的缺失必会带来民族体育文化的缺失。让更多的体育人才参与进来的优势就是相对于舞蹈演员来说可以更好的展现这种尚武的精神。

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发展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率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时机,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体育。”并规定“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承办赛事、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现在湖北民族学院有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但是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还是和其他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一样,一味的从事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而往民族相关单位方向发展的学生少之又少,这就给我们恩施在举行这样的民族节日时,由于民族体育专业相关人员的缺失必定带来在节日活动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不够,就会出现偏舞轻体得现象。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土家学子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向民族工作方向的其它事业单位发展,不仅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更是进一步的为本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服务,真正实现我们作为一个土家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篇4

2高职院校发展民族体育的必要性

2.1课程发展目标的设计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强调的是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系数而设计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贯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教育体系。但是这种体育教学体系有很大的弊端,因为它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体育运动的文化修养,使体育与文化相脱离,未能发挥出高职体育教学的目的。而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也能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繁荣,更能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使高职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修养,再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改,使体育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互相融合,从而培养现代化的体育人才,对于走体育强国之路有重要的作用。

2.2体育教学的综合性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明确指出要强化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并要在体育教学上突出对学生体质的锻炼,对运动技巧和能力的培养等,但这些具体的要求只依靠简单的体育课程和锻炼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是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的生理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知识的教学,而没有人文文化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和感观比较单一,但如果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则可以通过基本的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融合,即体现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又通过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而全面提升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

2.3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观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观对学生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还是以教学为主,而缺乏对学生的锻炼,特别是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的锻炼以及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观即不受学生的欢迎,又没有对学生的特色培养,很难教出复合型的人才。但学校通过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教学中,不仅能更受学生的欢迎,而且在接触、感知和操作这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同时,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并且可以学习更多的民族文化,而且不同的竞技规则,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接触能力、适应能力等,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较强的支持作用。

3高职院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具备的优势

3.1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适应了高职院校低成本教学的教学路线

高职院校的生源有限,因此经费比较紧张,而体育课在高职教学中又不是主科,学校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学校受教学经费的限制,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走低成本路线,主要是以教材为主,以简单的体育锻炼为辅,对于体育教学来讲,并未发挥出体育课程应有的作用。有很多学校也因为经费不足,教学操场有局限性,无法进行正规的体育锻炼,即没有场地,又没有器材,学生根本无法得到锻炼。但高职院校通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有选择的授课和教学,不仅可以解决场地的限制问题,又可以通过课程的推广,并且会迎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多元功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多种,关键在于选择哪些项目进行传承和推广引入教学。不同的院校会针对生源选择不同的民族体育项目,但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考虑体育项目的功能,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都具备以下几种基本功能,使其在院校推广具备较强的优势。如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以及交流功能等等,即能使体育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更能增强体育教学的功能性,有助于学生的体质和心理共同成长,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生动活泼的竞技形式符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娱乐要求

篇5

1.前言

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是指在体育学习方面发生偏差、体育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把这一群体的学生教好、教会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个体因素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通过研究为普通高校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学提供实践依据,并且对于民族地区普通高校体育的全面工作水平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塔里木大学一、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占据比例多的班级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抽出4个班,共计200人进行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情况调查统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研究状况,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调张查分析法;对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主要特征并初步归类。

2.2.3访谈法;访谈有关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实际感受。

2.2.4观察分析法:观察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3.结果与分析

3.1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的主要分类和特征

通过广泛的调查和教学实践,发现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几乎存在于每个教学的自然班中,他们有着不同的体育弱势,表现不同的特征。根据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表现出来的特征,其归纳为;心里与行为弱势型、型态发育弱势型、运动能力与技能弱势型三类,其表现主要特征见表1。

3.2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的分布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体育弱势学生与实际教学人数比例关系,从塔里木大学大一、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占据比例较高的班级中随机抽取4个班,进行体育弱势学生分布情况调查.每个班都有一定比例的体育弱势学生,他们占全班人数的31.47%-40.46%,而且不同的类型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运动能力与技能弱势型所占比例最多为13%,依次为心里与行为弱势型是12%,型态发育弱势型为9.5%。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本身汉语水平比较差,体育课大部分都是教师用汉语讲解锻炼方法和技能,在加上和汉族学生一起学习生活,本身的自我认同和自信不高,缺乏运动锻炼的思想,所以长时间就会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技能较差的现象,也会间接导致其型态发育不良。

4.少数民族学生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学实践

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存在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常常困扰着教师,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体育弱势学生的心理活动,普遍反映:汉语水平差,和教师其他民族学生交往困难。自卑心理严重,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对体育考试非常恐惧甚至排斥体育教学。同时他们也对体育优异的学生非常羡慕和对学好体育课的渴望。学生的反映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而且我们通过研究找到了其主要的表现特征,掌握了其分类,那我们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4.1使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充分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

学校体育拥有其健身、键心、启智、情感发展、美育、娱乐等功能,这正是当代大学生学业之外需要完善的方面。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学校体育的功能,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才能自己的重视体育课、自觉的克服体育锻炼方面的各种困难,坚持锻炼、增强体质。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和学生交流,耐心细致的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讲清楚、讲透彻,使少数民族弱势学生真正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接受体育课。

4.2培养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体育弱势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当他们学习和生活在不同民族集体的环境中,他们缺乏自信,缺乏自我和彼此的认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弱势方面和已有的优势,帮他们量身定做锻炼计划,并给予定期的指导和检查,使他们循序渐进,自信心使他们努力向上的动力,当他们努力有结果时,他们也看到自己的能力,自信心也会增强,也会促使他们和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交流,提高他们的认同感。

4.3体育教育要有充分的责任心和爱心

教师一般都喜欢教基础好、有一定水平的学生。的确,基础弱、水平差的学生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而把基础和水平差的学生教好、教会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弱势学生更多的爱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他们意见、正面引导、善于启发。对每位体育弱势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他们的缺点及时发现,正确的引导、改进。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必定会影响体育弱势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一旦他们接受了自己的体育老师,那么他们会逐渐喜欢上体育课。

4.4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不同的班级学生体育能力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对于体育弱势的学生应让他们先打好基础,逐渐提高其运动技能,并不断的鼓励他们尽快的掌握技术要领,回归正常队伍。

5.结论与建议

5.1通过调查,分析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的主要分类及其主要特征,并统计其主要分布情况,为少数民族体育弱势教学生学实践的开展提高科学依据。

5.2通过对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近2年(2013-2014)的教学实践测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他们中绝大多改变了对体育课的看法和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体育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3高校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存在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呈动态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其类型和特征也随之变化,教学中应及时掌握其主要表现特征及形成原因,及时归纳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措施,帮助体育弱势学生克服困难,真正达到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目的。

5.4应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即:肯定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热情、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把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

作者:杨伟林 单位:塔里木大学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30-158.

[2]武文杰.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教学模式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10).

[3]陈文健.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类型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0).

篇6

民族体育作为特殊的体育形式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展现着地域文化风情。民族体育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然而,要想保护好民族体育文化,推动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加强民族体育教育,将民族体育纳入体育科目教育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学习民族体育,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民族体育的技巧和精髓,从而推动民族体育教育教学的开展。

一、民族体育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民族体育”是少数民族体育的简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分布在祖国辽阔疆域的各个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等,个别地区少数民族甚至形成了属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与社会实践中,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运行形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民族体育。由此可见,民族体育主要来自民间,具有显著的民间文化特征与民俗文化性质,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体育运行形式,可能是民族歌舞,也可能是体育比赛、独特的运动项目等。例如,蒙古族的摔跤、射箭、赛马等,朝鲜族的秋千、踏板等,以及有效融合了中华民族多种体育形式的武术、太极拳等。总的来看,我国的民族体育类型丰富多彩,体育运动形式也独具特色,个别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成为民俗节日中必备的庆祝方式。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也应该为我国国民体育教育提供素材,我国需要重视民族体育,将其纳入现代教育教学体系,当作一门科目融入课堂体系,从而弘扬民族文化,锻炼国民强健的身体素质。

二、广西技工学校民族体育教育现状

为了真实地掌握广西技工学校民族体育教育的开展现状,笔者主要选择了广西地区的8所技工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为广西南宁技师学院、广西交通技师学院、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广西商贸高级技工学校、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桂林技师学院、广西玉林技师学院。问卷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发放教师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第二次发放学生问卷250份,回收有效文件250份。第一次调查问卷主要是关于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调查,第二次问卷则主要是关于学生对民族体育了解情况、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课中开展情况的调查。经过对问卷的总结与梳理,得出广西技工学校民族体育教学现状。(一)民族体育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健全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是支持体育活动开展的最基础条件,本次调查显示,8所技工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依然有待健全与完善,例如,第一次调查中仅有40%的教师认为学校的运动场地能满足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只有50%的教师认为学校所提供的运动器材能够基本满足体育教学。由此可以初步判断,目前广西技工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条件依然有待改进,部分基础设施依然欠缺,无法有效满足多种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开设,不能达到民族体育活动的需要。(二)体育项目无法满足师生需求。广西多数技工学校的体育项目未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体育项目的开设与开发,同师生强烈的体育项目多元化诉求构成反差。例如,第一次问卷调查中有70%的教师对民族体育有所了解,而且有56.7%的教师认为开展民族体育项目能够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质,这显示出教师对开设民族体育项目的需求和愿望。然而,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中民族体育只占53.3%,其中传统竞技项目占据100%比重。第二次调查问卷中有将近52.4%的学生不了解民族体育,但有66%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民族体育项目,有32%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上课内容同初中相似,单调、不新鲜。两次调查问卷表明:民族体育在广西技工学校的普及程度有限,师生有着强烈的民族体育教育诉求。然而,由于有限的基础设施资源以及课程项目结构不合理等,影响了民族体育教育的开设,现有的民族体育教育无法满足师生的需要。(三)设施与资金欠缺成为民族体育发展的瓶颈。民族体育教育之所以无法开展,是因为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最主要的硬件因素是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的匮乏,因为学生问卷中有23.6%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少,体育教学资源质量差,同时,有32.4%的学生认为场地器材匮乏是影响体育课质量的最严重因素。与此同时,缺少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支持也成为影响学校民族体育项目开设的一大因素,因为有80%的学生认为学校和上级部门政策与资金支持的短缺成为影响民族体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篇7

1、实际意义:在全球化日益凸显和强大的西方现代体育发展潮流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导致许多民族传统体育在生存与发展路上步履艰难。本课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有利于整体提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使其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稳步走向世界,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振兴。

2、理论意义:本课题将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借助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担负起解释、指导和预测的理论责任。旨在建立起完善的保护体系与策略,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贡献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重、难点突破

1、拟突破的重点问题:从社会学视角去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课题将运用社会学的理论,通过定量与定性的分析,运用统计学的科学原理,挖掘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现状与面临的主要困境。通过深入探究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现代文化的发展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民族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滞后性以及政府决策与引导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等,以此来分析这些主要社会因素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影响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改革与变通。

2、难点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由来已久,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广,对这些地方的民俗习惯与传统体育开展情况的搜集与调研将面临较大的难题,对搜集的众多资料的归纳与整理也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让这些资料实现科学化、精确化、实用化也是需要进行重点部署与考虑的,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统计与分析的过程。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审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研究资料少,这是一个崭新的突破,在研究过程中将面临不少的难题。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过程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从社会学视角对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审视,提出维护和改善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主要对策。

1.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状况进行实际调研,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2.在结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和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困境,挖掘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困境的主要根源。

3.从社会学的视野去探讨影响我国民体育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学因素,这些因素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困境将带来哪些关键性的影响。

4.结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从社会学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维护和改善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主要对策,从而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可持续与良好发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农村民族体育的研究,找出民族体育的开展目前的困境。

2、通过查找资料以及调查分析了解民族体育出现困境的原因

3、调查影响传统体育的因素又哪些?对民族体育有哪些影响?

4、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找出影响民族体育生存的主要措施

(三)、研究方法与措施

1、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重点放在对民族体育目前的困境、现状、影响民族体育的因素以及解决民族体育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措施上面进行总结分析和阐述,反思与调节,在此基础上辅之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法。

2、研究手段

1.文献资料法。

在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员会,中国期刊网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网站、中国现代化网站等收集相关研究资料。

2.访谈法。

抽样走访调查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状况、通过走访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中山大学、国家、省体育总局等单位有关专家进行访谈。

3.逻辑分析法。

在文献资料及相关材料获得的基础上,对本研究中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将本研究作为一个系统,遵循系统研究的要求,在把握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相关性和有序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

4、统计分析法。

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进行数据资料统计,得出科学的结果,为出台对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步骤与进度

1.准备阶段(2011年*月—*月):建立课题,确立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月——2011年*月)

(1)学习相关理论,制定具体操作计划。

(2)常规性开展研究活动,收集、整理、改编传统民族体育相关资料,组织实施活动,定期开展研讨,整理研究资料。

3.总结阶段(2011年*月—*月)

(1)整理分析资料。

(2)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三、研究的结果

(一)农村民族体育开展的现状

对100名农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运动的时间、地点、从事运动的态度,认为运动的重要性等。

民族体育在农村开展的现状不乐观,在表一里面,调查的内容是农民觉得开展民族体育的重要程度时,农民普遍觉得重要的仅占1.9%,而抱着无所谓态度的就有38.5%,甚至觉得民族体育的开展不重要的比例占到了48.36%,在表二里面调查的内容为民族体育开展得地点、时间等,在这种人数里面,农民普遍在房前屋后活动的人数比例为31.05%,一般都是在家随处适当运动就好,在表三里面,调查的内容为民族体育对日常生活是否有影响,结果显示,不影响的仅为8.31%,这些都显示了人们的民族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对民族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由此可见,农村民族体育开展现状有待提高。

(二)农村民族体育开展的问题

1、体育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农村由于经济不发达,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农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体育的思想意识淡薄,并且他们对于参加体育与运动的主动性不高,没有多大的兴趣,缺乏一定的运动观念。

2、进行体育运动的人数非常少

在农村由于体育人数的稀少,所以体育活动一直不能够被开展起来,这就致使很多人怕别人笑话或者觉得团队的弱小二不愿意在进行体育锻炼,致使很多人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却不明白进行体育锻炼是提高经济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人们体质的重要因素。

3、体育消费水平低下

在农村的体育馆开展的一系列的运动,很多人都没有去里面消费过,调查显示,在农村的100个农民里面,有80%的人都从来没有去体育馆里面进行过消费,就更别说体育运动了,并且在农村的健身会所也是相当稀少的,倘若在农村建立一所体育健身会所,里面的人员将会少的可怜,这些都是由于农村的消费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导致。

4、体育场所匮乏

在农村的一些大型体育运动场地非常匮乏,基本就只有一些道路,房屋前后的一些空旷地区,这些地区根本就不能够锻炼人们的素质和体能,像运动健身会所少的可怜,甚至连麦体育器材的商店都很少。

5、指导员缺乏

民族体育要想在农村得到蓬勃的发展,指导员是关键。指导员只有在掌握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才能对民族体育有深切感受,才能教给其它人们相关的知识并且进行相关资源的开发,但是现在农村的指导员缺乏,没有一定的工资酬劳,没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些职责。

6、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农村,乡镇干部为了搞经济建设,将体育都搁置一边,由于干部的不重视,就只是农村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并且农村的体育器材不健全,没有一定的体育网络体系,虽然总是会涉及一些重点抓农村的民族体育建设,但是真正将其付诸实践的很少,基本都是“纸上谈兵”,使得农村的管理混乱,没有一定的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促进农村民族体育建设的措施

1、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

农村的经济建设是现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目标,只有使农村的经济建设得到提高,才能够保证农村的经济建设项目得到开展和实施,才能够保证农村的体育建设得到开展,只有经济得到提升,农村的体育建设才能得到开展。

2、扩大体育场所

在农村由于体育场所的匮乏,使得农民只能在道路上远东,倘若在一个乡镇能够有大型的运动场地,那么将会使得农民在这里进行活动,并且避免在道路上运动的尴尬场面,只有扩大体育场所才能够保证、农村的民族体育得到开展。

3、加大指导员队伍建设

对于农村的指导员应该给予一定的薪金鼓励,提高指导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并且定期给予指导员进行培训,只有指导员的素质以及技能提了上去,才能够保证农民的体育素质得到提升,指导员能够精通掌握较多的民族体育项目,而不只是传统的几项,不仅仅是几个教师掌握几个项目的教学,而是要求所有的体育指导员都要学会几项民族体育项目。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到体工队、文艺团体、基层拜师学艺;通过教研活动,相互传授;通过现代媒体,自学自练,互学互练,提高自身的水平的同时帮助其他人掌握一定的体育水平。

4、加大宣传力度

农村人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他们对体育没有一定的意识和观念,致使很多人对体育运动项目失去兴趣,这就需要改变传统观念的影响,让他们自觉的培养起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5、建立健全制度

农村人由于很少进行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的锻炼,可以说制度建立起来的速度会很缓慢,并且也有一定的难度,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管理体育等一系列器械,并且针对农村的体育运动管理,就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体育管理进行那个针对性的档案、器材、信息等管理。

四、不足与反思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民族体育开展状况》这个课题我们研究已经快两年了,在研究期间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农村进行的民族体育开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参与课研的教师的民族体育相关的知识也得到了提升,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篇8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篇9

二、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对于乌江流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也正是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突破口,更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实现使信息交流不再受到拘束,必然能够实现民族文化的发扬和区域经济的崛起。通常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多以旅游为核心,旅游也是促进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渠道,而在湘西苗族、瑶族,云南傣族和内蒙古的蒙古族实践中能够发现,体育文化也是游客主要参与的活动之一,因此由体育文化作为宣传的突破口,辅以饮食、景点等方式,将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问题上提出了体育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将乌江流域贫瘠的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再结合市场经济的自主选择性,合理的拓宽渠道,推动经济效益提升,也在体育文化受到认可的过程中,避免因现代化浪潮而导致体育文化无法达成可持续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要求,具体来看体育文化与和谐之间的关系:

(一)增强民众身体素质,提升劳动生产力

体育最基础的作用就是增强民众的身体素质。近年来我国一直倡导全民体育健身,提升民众体育认识,树立健康的终身体育观念,目的在于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准,以此达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现展来看,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量十分重要,在农业领域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并不普及的状况下,农业仍然需要人力和畜力的帮助,特别是在贫瘠的乌江流域,劳动力的素质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因此,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力,缺乏体育增强民众体质,更无法推动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在酉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府的倡导下,民众在广场上一同练习摆手舞,该舞蹈以土家族传统特色结合现代广场舞的易学习特点,使该舞蹈在表演和参与上都能够得到认可,目前仅酉阳县的参与人数已占总人口的68%,每日傍晚时分,数千人集聚广场,统一的舞蹈动作形成了靓丽的风景线,随着摆手舞的红火,周边县镇民众也开始分纷纷效仿,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已然成为了全面健身运动。另外,彭水县的苗族民众,也根据本民族特色,在当地艺术工作者的帮助下,创造了适合苗族文化的广场舞形式,名为“踩花山”,也在周边地区得到了热捧。随着此类舞蹈模式的推广,在农村也开始纷纷学习,平时忙于耕种的农民,终于得到了娱乐而又能够锻炼身体的休闲生活方式。在农民完成一天的耕种工作之后,以舞蹈的形式放松身心,在娱乐的同时有效地增强体质,从根源上提升了区域农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由此也可以发现,体育文化在农业方面对市场经济有着直接的提升作用,而随着民族体育文化的推广,所造成的影响力将不仅是区域范围。

(二)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精神面貌

乌江所处地区多为农村,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经济来源,而农业有季节之分,农忙季节民众终日忙碌在田地之中,而一旦进入农闲时期,农民则无所事事,在外出打工并不流行的时候,一入农闲社会治安便会急剧下降,赌博、斗殴、酗酒等问题的发生对构建文明社会有着强烈的抵触。在苗族“踩花山”舞蹈流行于农村之时,有效地减少了上述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体育能够增进参与者的友谊,提升团队配合能力,社会稳定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另外,部分农村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开展了很多运动比赛,如竹铃球、龙舟比赛等,对于乌江流域的农村居民的精神面貌提升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各类活动的丰富,民众认识到了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意义,农村社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三)促进经济的提升

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命脉,农业户籍人口占总人口69.08%的,其直接决定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提升我国经济实力,首要应是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的提升,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有效促进农村民众体育生活的普及率,增强民众身体素质和团结协作能力,以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促进经济循环,提升农村活动价值,吸引资金融入;三是开展旅游经济,促进生态、民俗旅游发展,增强民众的经济收入。旅游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2013年我国旅游人数高达3.2亿,消费总额多达2万亿元,而近年来人们对名胜古迹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大量的旅游爱好者更加倾向于体验各民族风尚,如湘西的凤凰古城等地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对于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而言,其文化传承更具民族风味,历史传承的保留之完整,是已经有所开发的景区无法比拟的,旅游者也能够更好体会到土家族、苗族、瑶族的特有传统文化。对于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而言,长期的封闭是造成其发展落后的重要因素,也是保留传统文化的客观原因,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众多民族的独特传承优势,终于在信息化的大浪潮中被游客熟知,进而通过旅游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随着民俗旅游的盛行,也促进了周边产业的新生,如餐饮、住宿、娱乐,调节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并帮助农民增添了收入。

三、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关系的启示

在乌江流域以民族体育文化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快了现代化的脚步,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乌江少数民族必须要坚持有效的经济发展,同时降低其他文化对本民族的干扰,唯有如此民族的体育文化才能长久的传承。

(一)正确应对体育全球化冲击

全球化的发展可能造成势单力薄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覆灭,但在人类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抵挡全球化的进程,而体育全球化实质上是现代体育对传统体育的侵袭,现代体育的竞技性和趣味性对传统体育都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每个民族都需要发展,其实发展与传统并不相悖,应在发展中注意两个方面,以能够在吸收其他文化的同时保留自身的精华,[6]分别是:一是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经济相结合,合理地利用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时代下,只有在其中高速发展,才不会被淘汰,以市场替代传统经济是实现文化长久传承的关键;二是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校园内的教育,通过课本和课堂中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以校园内的宣传栏、体育活动、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顺从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能够因需要保存而盲目的保存,否则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真正合理的发展应是健康的、和谐的,尊重自然的发展才能够得以长久。而在发展中,应用新理念,不能盲目西化,西方国家对其他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侵入性,而全盘西化的行为,也无疑在间接地否认传统文化,并不可取;而过于顺其自然,遵从自然规律,实际上也是传统文化所遵从形式,与循规蹈矩无异,因此应将中国的传统与西方理性精神相融合。在发展和保护的道路上,并没有优劣之间的对比,找到适合的方式,才是实现两者的关键。

(三)挖掘和整理传统体育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大多是默会知识,并没有以现代化的方式传承,特别是乌江流域已不再封闭,极有可能在发展中出现断层,因此将体育项目挖掘和整理,找到代替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方式适当的改变,不仅能够将民族体育文化得到保存,同时也有益于文化的传播。

(四)利用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旅游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也有着促进意义。通过旅游的方式,能够让民族体育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如藏族的锅庄舞、蒙古族的摔跤等,已然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在开发少数民族风俗旅游时,应鼓励游客参与其中,在本民族的民众带领下,一起舞蹈、运动,使游客亲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并将体育文化带回到自己生活的区域中。

篇10

2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1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

把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先导,以民族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挖掘丰富多彩的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挥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功能与价值。在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实质,要吸取产业之精华去除糟粕,体现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独特风格的一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勇于创新与开发,使其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来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出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从而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以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2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以政策为导向来推动经济发展

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给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绝好的契机,在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扶持,要抓好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利用政府提供保障措施和法规制度的完善,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来促进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政府政策大力的支持,我们要有效利用好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来拉动湘西经济的发展。对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好体育文化产业中的优势资源,加以拓新与挖掘开发出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最大经济效益利益化。

3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3.1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民族体育文化产业

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如:体育竞赛表演、民族体育舞蹈表演、民族传统体育健身表演等)。因此,要着重抓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资源,利用国家西部政策来发展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旅游带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旅游业,把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为湘西文化产业的引擎,成为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有规模、有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知名产业。湘西的人文资源丰富,土家族、苗族等各种民俗节日文化活动独具特色,开发少数民族文化和节日文化,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创造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风情游,把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引向文化产业之路。通过第三产业开发逐步带动湘西经济发展,使湘西经济由传统的单一化走向灵活多样多元化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循环的、原生态的绿色产业,就现展而言,信息掌握时代,科技改变未来、人们追求高质量的工作环境、舒适的度假环境,所以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期,对湘西经济发展是一个绝好契机,无论对于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来说还是对于湘西经济发展来说这都是双盈利。

3.2发展旅游业,打造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协同发展共双赢

把握好湘西民族文化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在信息高速化时代,通过互联网来传播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同时继续保持好这股良好势头,将其发展为支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并肩发展的新兴产业。现代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时尚、休闲、健身等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链。湘西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将自然风光、人文景点与生态农业、体育休闲、民风民俗、民族体育结合起来,打造出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借湘西少数民族资源丰富平台来塑造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让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独特民族文化优势。

篇11

2新疆地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

(1)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广泛、深入,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是,针对特定地区、特定群体研究较少,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开展对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的作用,民族体育元素引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较少。而且目前,没有在新疆高职院校领域进行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整体性研究的。

(2)实际应用研究现状

目前研究有少部分理论型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方面,而动态地研究调研新疆本土具有典型特色的5个世居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调研并不多见,对把具有本土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较少。

(3)多领域研究现状

目前研究领域比较单一,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方面主要在民俗学领域,整体性的研究成果较少,而在与高校体育教育结合的交叉领域研究更少。

3新疆地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的研究途径

(1)分析研究新疆本土具有典型特色的5个世居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文化特点,通过分析整理,形成新疆特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相关概论性资料。

(2)以校园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两者间的结合为研究对象

以期构建具有新疆地域民族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3)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硬环境,创造学生能积极参与的校园体育文化软环境,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力求使各院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具有本身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特色,对体育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大力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少数民族体育知识的讲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体育知识竞赛,加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的建设。

(4)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采用观察法、测验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新疆特殊地区性特点,研究新疆具有典型特征的5个世居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收集、分析、整理材料。形成区域、民族特色后,对各个定点院校进行地域性分析,探究把民族体育文化引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然后,选定新疆地区的多所高职院校进行定点的实际构建研究,做出实际引入民族特色体育文化的具体实施方案。最后,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对实践途径的有效性、适用性、理论和推广价值及尚需完善的地方做出进一步探讨,终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新疆南北疆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评估实践效果。

(5)通过对新疆地区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试点研究

(选取具有地域性典型性的南北疆院校),构建具有新疆地域性少数民族体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构架,探究其实效性,定点实验,在实践中检验具有新疆特色的、民族特色的、地域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效果。

篇12

贺仲明:曾经有一个提问“我们的文学是为什么人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不像他当初设定的那么简单,但这个问题其实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对任何作家都是一个警醒。确实,你为什么而写作,为自己,为社会,为现在还是为将来。每个人都逃不开这个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作家的文学态度和文学方向。汪政刚才谈的问题都和这个问题直接相关。像大众化问题,其要点就是关注现实,不关注现实会有大众化吗?这种关注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价值的,当然,不同时代情况不一样,也不能简单地模仿前人。但是逃避现实是难以有真正出路的。其实,每一个优秀作家都有对现实对人类博大的爱,这种爱是他创作成功的前提。

何平:我最近在观察二十世纪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极端“政治化”的问题,依我看,就像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梦想和焦虑。这种日常生活的极端“政治化”就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经验。日本政治学家加藤节认为:“对现代人而言,非政治的存在领域已经变成了一种乌托邦,即‘哪里也找不到的地方’,这是我们生活的时代的特征。”回过头来看20世纪的中国,一个世纪的时间,有大半个世纪,如加藤节所揭示的,战争与革命的政治极端状态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从世纪初的到世纪中后期的“”,政治,而且是极端状态的政治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人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受制于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需求,尤其是包括战争、党争和党内斗争在内的政治原因,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来没有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得到自足性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对那些所谓“纯艺术”的文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对那些与政治紧密相关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则多少有所怠慢。这是对过去那种庸俗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的一种反拨。但作为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应该更冷静一些,应努力避免情绪对其科学评判带来的干扰。因此,当我们面对阎连科的《受活》、毕飞宇的《平原》这样的作品,“政治”恐怕是作家和批评家所无法回避的中国经验吧。

贺仲明:毕飞宇和阎连科的这种政治批判是建立在强烈的本土经验之上的,这也是他们两部作品的价值所在。当然,本土经验的内涵很丰富,不是简单的题材或语言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年的《钟山》第一期的对话上已经谈过——需要总结的地方很多。我习惯从作家主体方面来思考问题,我觉得作家精神方面的本土化也许是最关键的。

何平:鲁迅在一百年前指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我以为这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家写作的起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经验完全有可能是世界性、人类性的。

张光芒: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再动辄用“××化”的方式表达见解,或者动辄用一种“××化”反对另一种“××化”,已经显的不无浅显和幼稚的色彩了,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加强“××问题”的意识,通过创作加强对中国经验的挖掘能力和对中国问题解决的能力。

傅元峰:对,可以说,二十世纪至今的很多珍贵的中国经验还没有被叙述出来。比如“苦难”。中国苦难是具有相当的典型性的。早期乡土文学、一九三—一九四年代的民族经验、对一九四九年后的三十年变迁的历史重叙、当下面对底层的写作,都不断触及到苦难的主题,但是,我仍然觉得,中国苦难没有真正进入叙事。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没有进入叙事的中国经验是动态的,它很有可能流逝,并正在不断被后续经验涂改。中国当写作作的处境艰难,文学生态堪忧。但是,其间存有的独特的中国经验是不应该被遗落的。在中国经验的衍生中,现在正是“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叙述关节点。可惜,当代作家普遍没有这种拾荒的紧迫感。

王晖:在“苦难”之外,我觉得“忧患意识”、“颂歌情结”和“泛政治化”等也是值得我们总结的“中国经验”,如果说有什么“中国经验”的话,我也把这个词认定为褒贬倾向并不明显的中性。当然,实际上这里的所谓“经验”,我觉得还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它应该包括中国政治文化社会中“正”和“负”,或者中间状态的那些具有共同性的事物。所以,对于“中国经验”,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认真地发掘、批判地审视和充分地扬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