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8 05:51: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微课程历史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脚本开发
脚本开发可分为如下几个环节,分别是:(1)主题的选定;(2)方案的设计;(3)素材的准备,作为教师独自在场的一种授课方式,微课程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恰当的教学内容,而这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从原则上来说,一个微课程对应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往往会选择教学的重难点来设计微教案,在主题选定后,我们还需要围绕主题来详细地设计教学的方案,同时,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史料,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2视频录制
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我们可将微课程分为如下几类,依次为:(1)讲授课;(2)练习课;(3)讨论课;(4)实验课;(5)演示课,通常情况下,一个微型课只能对应一种课程类型,然而,这也不排除一个微课对应两种以上的课程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微课程的课程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新型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不断地完善微型课的课程类型,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1.3教学反思
教师在结束微课程后,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使用情况,同时,结合教学的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自己在微课程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通过讲述自己的教学小故事来表达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完成上述三个步骤,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程”在教学实践当中的作用,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发挥“微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能够切实地学到知识。
2历史“微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教师要想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历史微课程,除了熟悉教学的内容外,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一番工夫,历史教师要学习并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学生收集最为优质的课程资源。
2.1注重与课堂的整合
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下,微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学生的自身兴趣与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教学任务的实际需求,微型课在课堂中承担着多种不同的角色,常见的有概念讲述、巩固练习和课题引入等。然而,无论是哪一个角色,微型课都需要紧紧地围绕着模块主题来进行,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将现实课堂与微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首先需要准确地把握住主题的知识框架,其次,遵循历史学科的思维逻辑来分析并重组讲授的内容,比如讲述一段史实,而对于那些需要与学生互动的教学内容则不列入微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内。
2.2注重细节的研磨
教师要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深思的微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无论是从历史知识的讲解层面,还是从历史现象的阐释层面,历史教师都需要妥善地解决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微问题。尤其是在构建微课程时,教师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细分课程,将主题的重点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主题,比如将内容有关联的微课程组合成若干个历史的小专题,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仔细地打磨自己的教学语言,将语言进一步地精简化,通过流畅的语言来传递有效的信息。在录制教学视频时,我们需要准确地使用历史学科的术语来分析教学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注重词汇之间的衔接,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3要注重课程的互动
在设计历史微课程时,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输正确的历史观,同时,不断地挖掘出学生潜在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微课程的意义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微课程是一门结构完整的课程,它除了呈现微视频外,学校还要积极地完善硬件的设施,进一步地开发师生交流的工具,构建出一个历史学习的共同体,实现微课程功效的最大化。
2.4要注重资源的动态生成
尽管微课程的一大特征是片段化,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微课程是不具备系统性的,事实上,片段化是针对微课程是围绕着某一教学环节或知识点而言的,而微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是系统而连续的。在完成一个微课程的设计后,我们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来不断地充实微课程的资源体系,而评价与反馈是微课程设计中的主要依据。教师唯有注重上述几个要点,在对“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真正发挥“微课程”的实际效用,让学生接受到更好的素质教育,学习到真正的课堂知识。
3运用微课程的具体实例
具体来说,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将“微课程”的教学方式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以时间为主脉络。例如,在分析我国的中央与地区的关系过程中,通过列举三个素材,分析从1950年至今,我国中央与地区的关系演变过程,素材1:1950年,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而五十年后的今天,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团结,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五十年的沧桑巨变无疑揭示了一个真理。———摘自《在庆祝和平解放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素材2:为了庆祝和平解放50周年,中央代表团在拉萨向自治区特别赠送了“民族团结宝鼎”,该宝鼎四周的浮雕依次雕刻着“签订17条协议”、“民主改革”、“川青公路通车”、“派人来”、“腾飞中的”和“全国56个民族大团结”等具有历史价值的画面。———摘自《中国青年报》素材3:2008年,达赖分裂势力在拉萨策划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烧事件,该事件严重地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人身财产安全,这一事件也再次证明了达赖集团分裂国家的阴谋,让更多的人认清了达赖这一势力罪恶的面目。通过上述做法,可以让学生对我国中央与地区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关系的演变历程,进而能够更加深切地理解我国党与政府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
G633.51
高中历史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但是考完试之后很容易忘记。微课程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合理地运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
一、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是在2008年美国提出的,它是以构建主义学习论为基本原理,以在线学习或者线下学习为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1]。微课程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区别在于,微课程具有图文并茂、短小精悍和便于开发的的特点。针对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利用视频或者音频来展开教学,时间一般在5分钟到10分钟内,主要包括微视频、微课件、微教案、微练习、微反思。微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势在于重点明确,将复杂的、枯燥的历史时间和事件变得简单化;内容精简,传统的课堂需要40分钟才能讲完一个知识点,而微课程不会超过十分钟,学生能够在线上学习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将微课程下载下来,在课外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三,微课程顺应了课程改革的当今教学需求,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并能够保持更大的学习兴趣[2]。
二、微课程的设计策略
要将微课程运用好,高中历史教师就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方案,应结合教学的内容,加入趣味性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历史知识。以下是笔者对于微课程设计的一些建议。
(一)切勿与教学内容相脱节
在设计微课程时,教师要对历史这个学科的特点有很好的把握,对重难点知识要重视。教师应该明白哪些知识是可以一笔带过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具体讲解的。而对于一些需要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内容,不能用来制作微课程。微课程的内容常见的包括概念的讲述、课题的引入和练习巩固等,不管是哪一种,都要紧紧围绕模块主题来进行教学。所以教师要将微课程和现实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握好主题的知识框架,根据历史学科的思维逻辑来对讲述的内容进行分析和重组[3]。比如在讲述近代中国反侵略的战争史实时,就可以制作成微课程,而如“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类具有争议的内容,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交流互动,而不列入微课程的设计。
(二)注重细节的反思和研磨
在高中历史微课程的设计中,除了利用微课件、微视频和微教案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微问题,以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讲解的层面向历史阐述和反思层面延伸,在教材知识中提炼出微问题,从宏观的角度上细分,对主题重点进行划分,将主题细分为各个小专题,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历史知识[4]。教师要对教学语言进行简化,向学生传递有效的历史知识信息。在进行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时,教师要做好知识间的衔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反思。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时,可以将这个大专题划分为几个小专题来学习,注重细节的反思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研磨,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三)重视课程的互动和引导
教师在设计历史微课程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避免一股脑地灌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还要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教师要重视课程的互动和引导,这就需要完善教学硬件的设施,以为开展互动交流提供工具,保证微课程的顺利开展。微课程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一个知识点后的反应,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比较,将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提炼加工,使其变成自己的知识。比如在学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对这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事件分阶段列出来,并采取图片、视频和文字的方式自己制作微课程课件,在课堂上再开展互动交流,探讨学生自制的课件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微课的特点在于主题突出、使用便捷、传播方式多样,是针对某一重点知识或者教学主题而开展的互动教学,微课的形式一般是以视频短片为主,内容简单且具体,所用的时间较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的兴致较高。高中历史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又复杂,大多数学生学得比较吃力,对知识点的记忆不深,所以教师要合理地设计微课程,以明确主题,通过精简的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惠玲.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探讨[J].读与写,2015(09):36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20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39
微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主要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有限的时间内就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过程。微课其实就是一段视频,其中讲到的知识可能是典型题的讲解,也可能是某些考点的集中归纳,还有可能是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等。
一、微课是信息时展和教育事业需求的必然产物
(一)微课的理论基础
从微课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简单的微课基本上就是一个知识点,它的价值不在于知识点的讲解,而是其中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可以用这些学习方法来学习其他类似的知识,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相关的微课视频,学生可以解决问题,并且会把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深深地印在心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微课的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困惑进行及时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使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微课的诞生是时代的呼唤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网络和各种通讯设备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使我们实现各种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成为了可能。微课就是在这样的客观前提下应运而生的。微课是一种非常方便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教师把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做成微课,然后再上传到学校网站,学生可以在课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薄弱学科或者薄弱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只能到学校询问教师,这就造成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的现象。而微课的出现,让学生在家里就可以随时询问老师,并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优秀教师,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学起来自然积极主动,其学习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名始终奋战在高中历史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而言,我对微课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很深的感触。我认为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运用微课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利用视频导入课堂教学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开始的前几分钟。我们可以在学生的课前准备环节,播放一段与本堂课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感受优美画面和声音的同时,自觉地安静下来,并快速地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比如在学习《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时,我在网络上下载了歌曲《在水一方》的MV,这首歌曲曲调优美、歌词委婉细腻,美妙的歌声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他们从词曲中感受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极大地调动起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上课过程非常顺利,学生的表现也非常精彩。课后学生还是意犹未尽,进一步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
(二)利用微课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
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不能只靠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好历史的科学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我曾经在互联网上看过一个关于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微课,题目叫《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法》,授课教师在其中详细归纳了解析题的答题方法。我把这节微课推荐给了学生,他们经过学习之后,基本掌握了做这类题的方法,得分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善于总结各种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提高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10
基金项目:江苏品牌建设工程海洋技术专业立项项目(PPZY2015B116);
淮海工学院教学改革课题“海洋技术品牌专业课程教学与特色文化素养培育――以《物理海洋学》为例”;
淮海工学院2015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DS2015027)。
1.教学过程问题
物理海洋学是海洋技术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加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听起来有些抽象。通过课堂讲授,一部分学生始终不容易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例如:①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模糊;②动量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不清晰;③对Ekman漂流和Sverdrup环流理论理解不深等。针对这些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2.微课设计――以“地转偏向力” 为例
自2013年以来,国内兴起的“微课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育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催生出翻转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新理念。知识性是微课程内在属性,知识性原则首先要求所选择的主题要有意义,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于制作成微课程,只有某学科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才适合制作成微课程。目前国内的微课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创作模式和创作工具。下面以“地转偏向力”这个重要知识点开展微课的构思设计。
要把地转偏向力这个知识点讲清楚,应该包括地球自转、惯性坐标系与非惯性坐标系、地转偏向力公式推导、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物理海洋学中地转偏向力是否考虑的罗斯贝数。如图1所示。
3.微课教学效果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受多种因素干扰,往往缺乏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会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看影视剧、浏览各大新闻网页上。微课教学帮助学生自觉排除外在干扰因素,使其能专心于微课主题,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兴趣。我们选择的主题具体、实用,并配合精简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和舒缓的音乐来呈现内容,让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中细细品味内容,立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图2是我校海洋技术专业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2012级和2013级连续两届的评教结果,其中2012级未采用微课教学,2013年采用微课教学,图中纵坐标是人数百分比。可以发现:2012级两个专业评教结果不理想,其中评为优秀率仅为海资121班46.9%,海技121班43.7%;2013级评教成绩明显提升,其中优秀率为海资131班69%,海技131班63.5%。
物理海洋学是我校本二海洋地理信息大类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予以一定的重视。微课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翻转式学习的教学理念,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其科学文化素养。
1.1 精短教学
微课教学模式主要针对某个重难点进行专业讲解,教学内容特别少,通常只有一个知识点。所以微课的上课时间十分简短,通常控制在5~10 min之内,比传统的45 min一节课少了0.5 h。微课教学模式虽然只讲解了一个知识点,没有系统的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但有利于重难点的讲解,使学生更好理解、更易消化。此外,这样精短的教学模式避免了传统长时间教学给学生来的疲劳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学习的抵抗情绪,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2 情景教学
在短时间内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情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微课虽然内容少、时间短,但是它通过相关人员及专业老师的参加和多种资源的支持,能够很快的构建一个完整的微课虚拟学习空间。同时,教师在参与构建微课学习情景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许多经典的微课教学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案例取长补短,学习经典案例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时参照案例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这会使教师自身的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制作更加适合学生的微课课件。只有教师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提升。
1.3 便捷教学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主要以视频为载体,教师和学生通过在线观看和下载观看两种方式对微课课程进行观看学习。学生和教师共同观看的方式可以打破以往老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模式,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师生之间能够更好的就知识点展开讨论。此外,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利用便利网络,通过下载的方式,将微课视频下载到移动设备上,随时观看。这样不仅使老师提高了老师上课的便利性,还能够让学生随时温故学习。
1.4 趣味教学
微课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局限于课本,只要是利于学生学习的知识都能够通过微课进行分享,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在知识范围之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此外,在微课课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发挥自主创造的能力参与进来,这样课程的设置会更加贴合学生的需求,也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和学生共同研发制作课程的过程中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做到“教学相长”。这样的微课教学模式使教学课程的制作过程不再枯燥,有趣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高质量完成的教学任务。
1.5 信息传递快
微课教学采用网上视频教学模式,利用了互联网传输快的特点进行信息共享,教师能够直接在网上获取资源制作微课课程,并且在制作完成后第一时间上传到网络。学生也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在在线观看或下载观看的方式?ψ钚碌奈⒖慰纬探?行学习。快速的信息传递能够让老师和同学快速的进行知识补充学习,这种短时间的小规模学习方式特别适用于高职企业管理课程。
2 高职企业管理课程微课教学注意事项
2.1 充分利用平台进行资源共享
微课学习主要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这要求教师准备充足的视频课程,便于学生观看学习。由于教师时间、精力及资源等因素的限制,教师不能在短时间内准备大量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视频。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便捷的网络在各个平台上面寻找适合的课程视频,给学生观看学习。同时,各职教师之间可以利用某一固定平台进行资源共享,逐步创立一个专业的资源共享平台。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大家寻找资料的时间与精力,也能保证资源的专业性与准确性。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行下载需要的资源,这样就有效地利用了网络平台,极大了提升微课教学的效果。
2.2 细化微课选题
由于微课教学模式的特点之一为:精短教学,所以微课课程的选题不宜太过宽泛。所以教师在使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切忌选择过多的教学内容,不然很难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消化知识点,得不偿失。
微课精短教学的教学特点,难以让单独的微课课程形成完整的系统,课程也缺乏结构性。教师可以通过多个教学视频叠加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细化知识的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
2.3 避免微课形式单一化
虽然微课课程的学习是通过视频进行的,但是一些微课视频的制作形式特别单一,具体表现为:幻灯片式播放教学、内容单一只有文字、图片的添加并不符合知识主题等。微课教学模式想要在高职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杜绝此类现象的出现。只有极具创意的微课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自己微课课程的制作。在微课制作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喜好添加适当的图片、影音,使微课富有活力,能够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点。
3 如何制作高职企业管理课程微课
3.1 高职企业管理的理论课制作
高职企业管理微课的理论制作主要是通过录屏的方式进行,教师将PPT放映的课堂内容利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保存。保存之后再利用配音软件对其进行配音,这样包括视频和音频的微课就完整的制作了高职企业管理的理论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自主学习相关的理论课程。
3.2 高职企业管理的实践课制作
高职企业管理的一些实训操作项目,主要通过摄像软件进行摄像,保存课程内容。教师在进行此类课件制作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实训场地,方便摄像,同时在进行实训操作时一定要注意细节,一边操作一边对实训项目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在观看时才能理解实训项目的内容。制作微课时对设备没有硬性的要求,相机,手机等具有录制功能的设备均可,但教师在摄像时要保证摄像设备的完好,这样才能保证录制的视频清晰可看。
3.3 制作微课时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真正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当学生利用有的工具去寻求未知时,老师只有适时地做引导,一层一层地“剥笋”,新的知识才会在这个过程中生成。新教材的内容有较好的逻辑性,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提问”来完成新知识的引入学习。例如《二力平衡》这节内容,我是这样引导的:
首先,让学生回答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然后教师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特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这个条件是什么?
学生:物体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
教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能找到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吗?
学生:找不到!
教师:那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保持静止的物体或者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呢?
学生:有!比如我们教室摆放的课桌,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教师:那么是不是牛顿第一定律对物体运动情形的表述出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下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
(师生一起分析定律的内容)
教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排除物体在受力的作用是也会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也就是说: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状态或者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到这里,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自然地引入新课平衡力的学习了。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理解,又加深了学生对定律的认识:物体在受到特殊的力的作用时,也会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同时还能引起学生学习这种力的兴趣,为平衡力的学习做好精神上的准备。这样有层次地引导和师生对话,避免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弊端,加强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力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标实施中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如“如何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这个问题,教师不用把成型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居然想出了三四种简单易行的测量方法。这种方式,就是借大家之口来学习,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感觉到他们正在做一件很有创新意义的事情。
2.教师要精选知识的着力点
物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某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基本着力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灵活地设计教学目标,以学生跳一跳可以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基线,对程度较好的学生还可适当调高目标,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使分层教学在每节课中都能落到实处;精选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内容。
如《物质的三态温度》一节中“温度计的使用”教学中,常规教学方法是:小组分发温度计,观察温度计,并自主阅读温度计使用说明书,了解温度计的构造、测温原理、刻度划分、正确使用等知识,最后实验总结内容。
我另辟蹊径,以土温度计的制造为着力点,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突出了科学探究方法,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前后两种教学方法相比,显然后者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学生的收获会更大,效果当然也会更好。
3.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工具”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传声筒”。要认真钻研教材,勤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环境中探索未知,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密度》一节教学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的概念早已在同学们脑中形成,大可不必赘述,但它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具有怎样的数值关系呢?对学生来说,最难的是怎么才能猜想到利用“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进而得出同种物质这个比值可能相同、不同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可能不同这一假设。课堂中,我以生活中大家常用的硬币入手,如一枚一元硬币质量为m,则两枚一元硬币质量学生当然知道是2m,进而提出若n枚一元硬币质量为多少?学生在已学的代数知识基础上可很轻而易举得出其总质量为nm。以此为基点,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这样的一系列的猜想:“硬币的质量增大几倍,它的体积也增大几倍”,即“硬币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正比的关系”。进而产生这样的联想:“硬币是这样,其他物质是否也有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规律?”,“各种物质质量跟体积都成正比,但不同物质间这个正比关系是否一定都相同”,即“不同物质之间如何比较?”……在此基础上,学生们通过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就能很容易推出利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鉴别物质的猜想,学习的兴趣也有所增强。
4.教师要创设教学中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想象一个毫无乐趣的课堂会是一个有效课堂。那怎么才能形成这样的理想氛围呢?我的回答是:努力创设每堂课的兴奋点,形成强大的学习场。
4.1设计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就要让学生充满新奇,进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所学内容。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激起全体学生的这种盎然兴趣?这也许只是课前预设的一串问题;也许仅仅是貌似信手拈来的一个小小的演示实验;也许只是老师向同学们展示的一幅PPT图片;也许源于一段占时几十秒的视频……
新课引入时,教者出示一根用金属丝绕制的顶部扎有数十根白塑料丝的自制教具,用绝缘体夹住后,将金属丝接触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一瞬间塑料丝全绽开了,就像一朵盛开的“雪绒花”开放在初春的课堂上,更妙的是老师的点评“是什么使这朵美丽的雪绒花在我们的教室里绽放?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它盛开的秘密吧!”一句话,使这朵“奇花”在我心中绽放了七年,学生当时的兴奋之感可想而知。
4.2热点举例,拓展兴趣。
当下的热点,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如2010年的世界杯;近年来我国的“嫦娥工程”;世博会等都是学生极其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举这些例子能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4.3联系实际,升华兴趣。
对初中生而言,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是不可信的。只有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所学是有用的,可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疑难,甚至改变身边的生活面貌。这种体验往往能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使物理学习兴趣达到升华。《声现象》学完了,不妨来个自制“乐器”音乐会;用自制的“温度计”测一下这几天的气温有何变化;谈谈如何利用所学设计出一所“冬暖夏凉”的建筑。我家正在搞装潢,帮父母设计一下房间里的电路,和父母一起挑选既美观又节电的灯饰;我们昆山是一个“鱼米之乡”,如何使我们的绿色家园天更蓝、水更清、鱼更肥、米更香?……
5.教师要树立新的“人才”观
2、创新备课思路。把原来单一的个人备课改变为三种形式:第一,集体备课。以学科组为单位(定主讲人、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学内容)组织讨论研究,强调教师的合作精神,发挥集体的智慧。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第二,个人备课。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归纳、提升与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第三,跨年级,跨学科备课。我从事农村教学多年,深知农村缺少专职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所以我主张跨年级备课,就是要求教师统领教材,站位要高,以中考命题为导向,服务教学,引领教学;我还主张跨学科备课,就是鼓励教师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重视例习题的设计,灵活运用教材。有效的例习题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可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改变。
①创设情境性例题,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欲望。
②设置实验性例题,培养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能力。
③设置开放性例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④设置猜想性例题,培养学生联接知识能力,磨练学习意志。
⑤设置规律性例题,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和丰富想象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⑥设置应用性例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体验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二、更新课堂表现
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
①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现实关怀。课堂教学要突破学科本位,改变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②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未来关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
③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终极关怀。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感悟),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
【例1】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在水温达到90℃后,他们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下表是实验过程中的记录表格:
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T/℃ 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
(1) 请你根据实验记录,在图中画出水的沸腾图象。
(2) 请你通过实验归纳出水沸腾时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提问(2)时,有一位同学说:“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显然她的回答是文不对题,因为她没有认真读题中要回答的是“沸腾”的特点,而我没有急于判决她是错的,而是对同学们说:“如果这道题问的是请你通过实验数据归纳水加热整个过程中的特点,同学们说一说都有哪些?”同学们立刻积极踊跃地说出了很多种答案。
例如:沸腾前吸热,温度上升
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
沸点为99℃
沸点低于100℃
液面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不是纯水
沸腾前温度上升先快后慢
等到同学们的思考结束之后,我请同学们又再次回到本题中,请大家看一看我们这道题问的是什么特点,这时同学们都知道了沸腾的特点只是加热过程中众多特点中的一部分,而且刚才答错的同学认识到了自己审题不细的错误。
这样处理错误的教学行为既使同学们认识到了错误所在,又使同学们扩展了知识面,可谓一举两得。
二、以错辨析,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例2】给你如图左所示的器材,其中A和B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均匀圆柱体,上方是泡沫塑料,请你根据如图右所示的场景,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并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1)你的猜想:
(2)实验步骤:(可用简图说明)
(3)可能出现的现象和结论。
一位同学提出可不可以把海绵放在上面,我说那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同学想了一会后,说出生活中二人转的表演中顶手帕是这样的,当用手指顶的时候和用手掌托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就是因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不同,效果也不同,但是我又问,那你知道表演用的手帕和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手帕有什么不同吗,有的同学说生活中的手帕比较轻,用手指顶的时候和用手掌托的情况虽然不一样但效果不明显。那我们这道题材料是海绵,如果把它放在上面怎样呢?同学都共同回答效果不明显,对于现在这道题不合适。但生活中还是有很多这样的情况的,同学们可以再举一些例子吗。同学们举出骑自行车时有车座子和没有车座情况是不一样的,睡在钢丝上和睡在床上是不一样的。
这样处理错误的教学行为是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联系对比,让学生自我去剖析原来认知上的偏差,而不是全面否定学生原来的认知,利用学生认知的渐进性,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也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
三、以错导引,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例3】当把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后,在空中运动时是有一点是静止的,在那一点受力不平衡,这种说法对吗?
这个问题其实需要到高中解决,在最高点的时候,速度为零,但加速度不为零,物体的运动状态仍然在改变,应该受到不平衡力。现在怎么解决呢?我不是生硬的告诉同学,“不用管高中就知道了”,而是首先肯定了该同学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小讨论之后,我让同学们把书翻回到牛顿第一定律,谁能在定律中快速的找出一个字来回答这个问题,有一部分同学认识到了“总”字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另外,我让同学们讨论汽车启动和刹车时的两个静止瞬间,学生都豁然开朗。
这样处理错误的教学行为既使同学们认识到了错误所在,又使同学们学会了剖析错误的方法,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深奥知识的信心。
四、将错就错,创设探究的情境
【例4】灯L1和L2串联,先用电压表测灯L1两端的电压,
如图1所示,当再测L2两端电压时,同学们应该怎样做?
同学回答:将电压表接A的一端改接到C
1引言
三维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将三维世界中的物体再现,并能够表示三维物体复杂信息的一种可视化技术。[1]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是水利专业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重要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具有较强实践性,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而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课堂讲授内容往往显得晦涩难懂,不易理解和接受。本文利用AutodeskMaya,将复杂的机械操作、施工过程制作成动画,在上课的时候利用动画给学生讲解相应的施工过程,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三维可视化技术
2.1AutodeskMaya。AutodeskMaya是美国Autodesk公司出品的世界顶级的三维动画软件,应用对象是专业的影视广告、角色动画、电影特技等。Maya功能完善,工作灵活,制作效率高,渲染真实感强,是电影级别的高端制作软件。本研究中利用该软件把水利工程施工课程中的机械操作过程和施工过程制作成动画,作为课上使用的教学资料。2.2动画的制作。根据实际工程资料图片,使用AutodeskMaya软件制定标准尺寸,将参考图片导入到软件的四视图界面中,建造模型,制作光影和材质效果,模拟真实场景,渲染制作成序列图片,将序列图片导入到AfterEffect软件中,制作校准颜色,制作特效,调整效果,最后输出教学视频。
3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课程中的应用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强调以“教”为中心,教师不断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迫接受,用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知识点。但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中,坚持“以成果为导向”的原则,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寻求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3.1三维可视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在教育活动中,三维可视化是指一种通过可以觉察的视觉方式将思维进行外化呈现的过程。[2]通过可视化技术,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形式,让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一目了然。人的大脑分左右两格半球,左半球主管抽象思维,即语言、逻辑数字的运算加工,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即音乐、美术、空间的知觉辨认。在学习活动中,左半球是优势半球,而右半球用的时间很少,常常处于闲置状态,当我们采用图像进行学习记忆时,相当于把闲置的右半球调动起来,记忆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3]3.2三维可视化教学的应用实例。在实际的水利工程中,施工过程大多是依靠设计文件、图纸和二维平面图呈现出来,读懂这些资料对于从业者来说并不困难。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是没有任务实践经验的学生,仅凭语言描述和静态图片无法让他们清楚的明白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因此给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针对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的内容设置,本研究选取其中最基本的施工环节——土石方工程中的挖掘机械施工过程,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动画制作,对应讲解课程中的土石方开挖和施工导流的知识内容。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反馈意见以及课程考核结果的综合分析来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教学效果的影响。3.2.1挖掘机械施工过程土石方工程是水利工程中基础的施工项目,其中需要用到的挖掘机械种类有很多,工作原理各不相同,包括铲式挖掘机、抓斗式挖掘机、拉铲式挖掘机、斗轮式挖掘机、链斗式挖掘机和铲运机等,制作成动画更容易理解与区分。3.2.2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是水利专业学生施工课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工程实例。由于三峡工程分多期建设,包括多种水工建筑物的施工,过程复杂,对没有施工经验的学生们来说学起来比较困难,制作成动画有利于老师的分析讲解和学生的记忆理解。3.3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3.3.1课堂教学效果分析。通过对水利水电和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两个专业进行连续两年课堂效果的监测,发现使用三维动画配合施工过程的讲解比传统的语言图片描述,学生学习的更快,课堂内容开展的更顺利,再通过课堂互动提问环节可以看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理解更透彻。3.3.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向两个专业152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6份,经过数据分析,得到主要结论如下:①91%的学生认为在教学中应用三维动画有助于内容的理解学习;②95%的学生认为看动画演示比文字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③84%的学生对使用三维动画学习的两部分内容即土石方开挖和施工导流的知识比其他章节记忆的更深刻;④89%的学生认为其他章节中关于施工过程的内容都应采用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岩石的开挖爆破、地下连续墙的施工、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制作、高压喷射灌浆的施工、高桩码头的施工等。⑤41%的学生认为应该让他们也参与到动画的前期设计工作中;⑥67%的学生认为三维动画也应该尽可能应用到其他课程中。3.3.3课程考核结果分析。该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最终考核,通过对试卷分项成绩的统计分析,结论如下:①识图题得分率最高达到85%,简答题得分率最低仅有51%;②基础概念题得分率达到72%,综合分析题得分率仅有47%;③涉及三维动画讲解的内容(包括土石方开挖和施工导流)得分率达到84%,其他施工过程分析题目得分率仅有53%。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课程考核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即使有少数的学生认为课程本身就很难,三维动画辅助教学并无帮助,但大量数据仍然表明三维动画应用于水利施工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与记忆的效率,对教学效果有很明显的提高作用。
4结论
可视化教学在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资料的帮助下,将被感知、被认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现实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理论分析和实例应用的结果都表明可视化教学有助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可视化教学过渡,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定会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兼具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不仅有助于加深记忆而且还能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刘佳 刘晓宇 刘洪州 郑茜 单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孟超.浅谈国内外三维可视化发展及其应用[J].现代测绘,2012,(6):60-62.
[2]顾培蒂.可视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D].北京师范大学,20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246-01
马中林(1979-),男,吉林松原人,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篮球是高校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项目,但是由于授课形式及内容设置单一等问题,导致了课堂教学难以开展,往往是学生自由活动。这种现象长期以往将导致学生篮球技术理论的匮乏,仅仅将篮球当成一种初级娱乐项目。为此,提供高校篮球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是高校体育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认为,在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为了能够更加系统性的对其给予理解和研究,笔者采用了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其国外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课堂教学行为的属性研究
从文献的时间来看,国外有关教师有效行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更多的学者在认识上形成了统一,认为仅仅只是关注有效的教师身上所具有的相关素质与特点,而极少甚至完全忽视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样的研究是具有严重理论上的缺陷的。他们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表现,也就是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的结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这个结果才是研究者们应该积极给以关注的重点或者角度。因此,研究方向应该由有效教师个体素质、特点向研究有效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转变。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课堂教学的行为属于外显性的,其是可以通过观察并可以记录的。
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变量
Dunkin & Biddle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变量中可以分成四类:教学预定的变量、教学环境的变量、教学结果的变量、教学过程的变量。其中,教学过程中的变量包括的内容是教师教学的行为。虽然,教师“教”的过程无法完全决定或者代替学生“学”的结果,但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成功学习的结果往往是要依赖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相当有效性。教师的行为往往是通过那些有目的、主动性地去调整那些能够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项基本变量因素,并合理地运用相关的教学策略,积极主动地去指导与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实现相对有效的教学结果。国外还有一批学者们认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可以这样假设:教学过程可以假设为一种线性的活动类型,活动中教师教学的过程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结果。这一假设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里得到了认可,并影响着国外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
三、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结果关系研究
在国外的研究理论中还认为,教师教学的行为与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较强的直接相关性,具体表现为: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会不同的直接地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结果差异性上。美国的LShulman(1986)学者就指出:教师的相对有效课堂教学行为能够直接导致学习者学习效果良好性发挥,反之亦然。在教师有效行为的研究中,如何有效地给以观察和评价也是国外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重点。
B Rosen shine & N Furst(1973)通过大量的教学试验和研究,成功总结出了五十多项有关教师有效和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指标,尤其是提炼出了9类教学行为能够产生显著的、一致性的教学效果。具体的行为包括: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上的灵活的变化;以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和具有激情性的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积极地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进行学习的机会,并能给以积极性的反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运用教育的理论、讨论的技术等。
著名的学者J.Brophy & T.Good(1986)在其编写的《教学研究手册》一书中谈到了《教师行为和学生成绩》的话题,并进行了大篇幅的阐述。认为一名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具有有效性,其应该包括:教师对教学的量与进度能够有效地给以把握和控制;教师能够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并能够对学生充满一定的期望;课堂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关注时间上的分配问题,能够保证学生得到足够的学习时间,且能够积极主动地组织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能够做到合理且结构上较为严谨,教学的目标设计上能够做到清晰明了,教学活动上能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堂中提问问题设计上难度水平能够适宜,问题认知水平具有较强的清晰性,提问后给以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合理,对学生回答能做出相关鼓励性地回应,对那些不完整或一部分的学生给以引导性的鼓励;课堂上作业和家庭的作业布置上能做到合理、科学。
当然,除了上面的相关研究,D.Borich(2000)的《有效教学方法》也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其书提到的10种教师行为与理想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具有显著性的关系,其中有5种行为被称作关键行为(key behavior),后来也被称之为有效教学的精髓。可以说,国外有关教师有效行为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其研究的成果也影响当地以及其他地区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教师有效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并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对体育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正逐渐扩大化。目前,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研究的成果也正在影响着国内高校体育教师不断修正、完善自我成长。
1.引言
随着微型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微机原理》已成为工科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而且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课程教学设计除确保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内容之外,还必须同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保持同步[1]。目前该课程面向我院的自动化、自动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开设,作为这样一门涉及硬软件技术且知识面宽、系统性强的课程,授课学时少(32学时),无疑增加了本门课程的教学难度。本文阐述了在《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探索。
2.有针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本课程选用冯博琴编著的《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作为教材,针对本课程教学学时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明确重点和难点[1]。以微机系统的组成原理、结构及相关的基本理论为重点,以整机概念的建立为核心,保证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微处理器工作原理部分以8088微处理器为核心,介绍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引脚功能、工作模式及时序,并重点介绍其编程结构及存储器组织,在此基础上对比8086微处理器的不同;对于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部分的内容,教学中应从大处入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8086汇编源程序基本结构框架的搭建方法,不要过多纠结于汇编语言的各种语法细节,从而掌握8086汇编编程方法;而对于存储扩展、接口电路工作原理及设计部分的内容,则放在《微机原理》课程结束后紧随其后开设的64学时《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课程中介绍;为了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对于现代微机系统中涉及的总线技术、数据传输方法,以及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等知识进行补充介绍,以使教学内容不致落伍[2]。在解决少学时授课内容有限的问题的同时,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作为使教学过程形象化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教师写板书、画图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达到使讲解过程形象化、直观化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使学生细致地观察和了解指令在微处理器中的执行流程,清楚地看到微处理器各部件在执行指令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单一的多媒体教学,会影响师生的互动效果,在某些更适合板书讲授的内容,例如汇编程序设计部分比较完整的程序设计举例,灵活地采用板书,通过教学互动,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1)通过有意识地对课程内容及时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关键知识点及其之间的联系[3]。例如寻址方式是指令系统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在学习时应联系8088的存储器组织,以便对各种寻址方式所对应的寻址范围有明晰的领会。在掌握了寻址方式的基础上,再学习指令系统就会容易许多,这时重点主要放在指令功能的介绍、使用时的注意要点等,在讲授中应注意相似类比、相异突出,使学生对以往枯燥的指令系统学习能有更好的掌握。(2)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遗忘的过程,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更是如此,由于本门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课程门数多加之难度提高,学生普遍感觉吃力,在学习新知识时穿插复习旧知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恰当的时机通过提问或回忆本课程已讲过的相关重点内容的方式,会使学生加深记忆,知识得以融会贯通。此外,在讲课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难点精讲,通过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再安排一定量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巩固知识。(3)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贯穿比较式、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是活跃课堂氛围和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的关键步骤,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讲解了单片机的系统扩展后,可启发学生8088系统若要完成硬件定时功能如何通过8253实现,通过鼓励自学、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目的。(4)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完善和补充,实践教学应充分融合理论教学的知识要点,更好地体现学科的综合性。通过基础实验,学生对微机的硬件将会有进一步了解,并对汇编语言编程有较好的掌握。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启发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实验现象,在查错、改错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实验设备陈旧,故障率较高,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可以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一些综合实验的搭建设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的学习只是灌注式学习,而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掌握学习新技术的方法和规律,并培养追踪新技术的能力,同时通过这门比较典型的课程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自觉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通过在我院三个专业中进行少学时《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如何让学生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本课程,并建立起系统和应用的思想,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一、教育改革呼唤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
当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愈来愈成为人们认同的教育思想。这一理念可以展开为以下六个命题: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能够成为自己,成为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需要,高于学生已有水平并且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自主发展是其核心和灵魂。一个自主发展的人,就是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积极的自我形象、悦纳自我的人;就是有明确努力目标,有内在的学习需要与成长渴望的人;就是有良好的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的人。因此,高品质的教育就是要促使所有学生的成功――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为了造就自主发展的人,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过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让学生全副身心地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自信建立在点点滴滴的成功的基础上,这就是造就自主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途径。其次要切实推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就是旨在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有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甄别等功能,而这些功能都可以服务于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发展性评价的另一个原则即激励性、期待性,以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另外,在学生全部的生活之中,特别是在课堂生活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想象未来、憧憬未来、规划未来、设计未来的能力;着力培养他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品质:干什么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追求;要经常和学生讨论当下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的意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让学生感受到思考与探索的乐趣。最后,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始终应该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
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两点:一是课程改革有助于改造我们的国民性。这就必须改变每个人的人格定型期,即学校生活时期的生活方式,而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探究;倡导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表现空间;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更多地互动和合作交流;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提倡发展性评价,力图带给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和美好的回忆。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开朗、进取的个性,形成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民主性格。二是课程改革有利于推动教师成为探索者。探索是教育的当然要素。探索意味着探索者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意味着探索者大胆尝试、追求卓越,意味着探索者经验的开放性和工作中丰富的动机。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做课程的开发者,而且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索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如何设计教学的活动,如何搭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如何构筑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如何评价学习的效果,等等。因为探索,使得课堂多一份灵动和飞扬,多一些朝气与活力。教师的探索影响、引领和激励着学生的探索,课堂生活因为探索而变得悬念迭起、趣味无穷,变得开放、幽深、鲜活和魅力十足。师生因为共同探索,而享有着更高品质的学校生活。
二、教育改革实施需要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一再强调:“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的确,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石就是人们对于社会的理想和人生的理想。如果缺乏现代文化精神的价值指向,缺乏自由、民主、平等、人权这些核心的价值,这个“理想”就值得怀疑。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成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谙熟人类文明历程、确立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的人,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行为更多的应该是自发的、真诚的、内源性的,而不是出于外在强制和纯粹基于个人私利的;是高度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是基于生命的灵动与热力的,而不是机械、麻木与冷漠的。它还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扪心自问,不断地眷注心灵,不断地投入生活和不断地成长。
三、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的应有内容
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于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信念主要包括关于学生、关于学习和关于教师自身的三种信念。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师信念提出了新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只有逐步确立这些新课程教育教学的信念,并把各种信念相互接纳,紧缩相连,形成一个具有个人意义的信念系统,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去实现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对教育工作才能有一份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培养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性人才。
四、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与实现有效教学
教师只有把信念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加以协调和修正,方能找到恰当的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与教学环境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就要求教师首先应更多地去研读学生,在确定好适当的教学目标后才去考虑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去一味追求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也就是说,尊重学情、因学定教。其次是有效组织,营造民主课堂,创设真本、有效的教学情境,在预案生成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开展教育性对话;要善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心境、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的技能发展等。
因此,有效教学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教师新课程的信念。教师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反思实践、校本研修等形式,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和重塑教师信念,才能真正开展教与学都是基于“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教学。